CN110050522B - 带式供料器 - Google Patents
带式供料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0050522B CN110050522B CN201680091433.XA CN201680091433A CN110050522B CN 110050522 B CN110050522 B CN 110050522B CN 201680091433 A CN201680091433 A CN 201680091433A CN 110050522 B CN110050522 B CN 1100505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ape
- waste tape
- waste
- posture
- feed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4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0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078 claw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ORQBXQOJMQIAOY-UHFFFAOYSA-N nobelium Chemical compound [No] ORQBXQOJMQIA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通过突出部(252)将从元件编带拆下了电子元件后的废带(150)的上端部向突出部(252)的突出方向引导,上述元件编带包含多个电子元件及保持多个电子元件的载带。另一方面,废带(150)的下端部与限制部件(226)接触,在废带(150)的下端部限制基于突出部(252)的引导。由此,废带(150)的姿势从朝向上下方向的姿势变更成朝向左右方向的姿势。通过废带(150)变更为这样的姿势,而废带(150)的送出方向上的端部由于自重而朝向下方,因此能够适当地变更废带(150)的送出方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元件编带供给电子元件的带式供料器。
背景技术
元件编带由多个电子元件及保持上述多个电子元件的载带构成,并通过使电子元件从载带分离,而进行电子元件的供给。并且,将电子元件分离后的状态下的载带也就是说废带废弃。下述专利文献记载有这样的带式供料器的一个例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6210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所记载的带式供料器中,废带的送出方向从大致水平方向变更为向下,从带式供料器的下表面侧排出废带。这样,期望在废带的送出方向变更时适当地变更废带的送出方向。本发明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作出,课题在于适当地变更废带的送出方向。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说明书公开一种带式供料器具备:送出装置,对从包含多个电子元件及保持上述多个电子元件的载带的元件编带拆下了电子元件后的上述载带即废带,以使该废带的宽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送出;引导部件,对上述废带的上端部向与上述废带的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引导;及限制部件,在上述废带的下端部限制由上述引导部件进行的上述废带的引导。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变更废带的姿势,适当地变更废带的送出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电子元件安装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带式供料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带式供料器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排出机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引导面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带倾斜部件及限制部件的立体图。
图7是以从上方的视点示出带倾斜部件及限制部件的图。
图8是表示进入到带倾斜部件与限制部件之间的废带的剖视图。
图9是以从上方的视点示出进入到带倾斜部件与限制部件之间的废带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作为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式,参照附图来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详细地进行说明。
(A)电子元件安装装置的结构
图1示出电子元件安装装置10。电子元件安装装置10由两台电子元件安装机(以下,有时简略为“安装机”)14构成。各安装机14主要具备:安装机主体20、输送装置22、移动装置24、安装头26及供给装置28。
安装机主体20由框架部32及架设在该框架部32上的横梁部34构成。输送装置22具备两个输送机装置40、42。上述两个输送机装置40、42分别输送支撑于各输送机装置40、42的电路基板。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电路基板的输送方向称为X方向,将与该方向垂直的水平的方向称为Y方向,将铅垂方向称为Z方向。
移动装置24是XY机器人型的移动装置,使滑动件50向任意位置移动。并且,通过在滑动件50上安装安装头26,而安装头26向框架部32上的任意位置移动。安装头26具有设于下端面的吸嘴60。吸嘴60通过负压吸附保持电子元件,通过正压使保持的电子元件脱离。
安装头26向电路基板安装电子元件。在安装头26的下端面设有吸嘴60。吸嘴60经由负压空气、正压空气通路而与正负压供给装置(省略图示)连通。由此,吸嘴60通过负压吸附保持电子元件,并通过正压使保持的电子元件脱离。另外,安装头26具有使吸嘴60进行升降的吸嘴升降装置(省略图示),变更保持的电子元件的上下方向上的位置。
供给装置28是通过带式供料器70供给元件的装置。如图2所示,带式供料器70包含供料器主体部72,在该供料器主体部72中,以可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在框架部32的前方侧的端部设置的安装台(参照图1)76。如图2及图3所示,带式供料器70是具有:第一送出装置(省略图示)、切断装置86、第二送出装置88、驱动装置90及排出机构92,并从元件编带拆下径向型元件,供给拆下的径向型元件的装置。另外,在带式供料器70的说明中,有时将第二送出装置88所配置的一侧记载为前方侧,将与该前方侧相反一侧记载为后方侧。
如图3所示,元件编带100由多个径向型元件102和载带104构成。径向型元件102包含大致圆柱状的主体部106及从该主体部106的底面延伸出的两个引脚108。并且,径向型元件102的两个引脚108在下端部被捆扎于载带104。在该载带104上等间距地形成有多个进给孔110。另外,多个径向型元件102以与进给孔110的形成间距相同的间距捆扎于载带104。
元件编带100以使载带104的宽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也就是说立设的姿势沿着供料器主体部72的上表面延伸设置。另外,载带104立设的状态是指载带104与带式供料器70的上表面大致垂直地交叉的状态,被捆扎于载带104的引脚108为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状态。
另外,第一送出装置配置于供料器主体部72的内部,并配置于切断装置86的后方。第一送出装置具有爪部件(省略图示),爪部件能够沿着前后方向滑动。并且,爪部件的前端部与元件编带100的载带104的进给孔110卡合。由此,通过爪部件向前方摆动,而将元件编带100向切断装置86送出。另外,爪部件能够摆动,爪部件的前端部伴随着爪部件的摆动而从元件编带100分离。此时,爪部件向进给孔110的卡合被解除。
另外,切断装置86配置于第一送出装置的前方侧,也就是说元件编带100的送出方向上的下游侧。切断装置86包含:固定部件140、摆动部件142及辊143。固定部件140和摆动部件142隔着由第一送出装置送出的元件编带100而沿着X方向排列配置。辊143在摆动部件142的下端面,由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轴(省略图示)保持为能够旋转。
固定部件140在与元件编带100的一侧的面相向的状态下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固定地配置。摆动部件142在与元件编带100的另一侧的面相向的状态下以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配置,在上下方向上的中央部中,能够通过沿着Y方向延伸的轴(省略图示)而摆动。在该摆动部件142的上端部固定有定位板158,在该定位板158的与固定部件140相向的一侧的缘部形成有一对缺口部160。另外,在摆动部件142的定位板158的下方配置有摆动侧刀具(省略图示),在固定部件140,以与该摆动侧刀具相向的方式配置有固定侧刀具(省略图示)。根据这样的结构,伴随着摆动部件142的摆动,切断装置86将捆扎于载带104的引脚108切断,使径向型元件102从载带104分离。
另外,第二送出装置88配置于切断装置86的前方侧,也就是说元件编带100的送出方向上的下游侧,将通过切断装置86从元件编带100拆下了径向型元件102的状态,也就是说,分离后的状态下的载带104(以下,有时记载为“废带150”)向带式供料器70的后方送出。详细而言,第二送出装置88包含旋转轴170和辊174。
旋转轴170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由供料器主体部72保持为能够自转。在该旋转轴170的外周面,且在轴心方向上的大致中央部外嵌有辊174。并且,通过切断装置86而径向型元件102从元件编带100分离后的状态下的载带104,也就是说废带150卷绕于辊174的外周面。另外,在废带150上由于引脚108的切断而残留有前端部,有时将残留于废带150的引脚108记载为残留引脚188。另外,在旋转轴170的外周面的下端部,经由单向离合器(省略图示)而安装有辊形状的凸轮从动件(省略图示)。
另外,驱动装置90包含:传递杆(省略图示)、第一板凸轮204及第二板凸轮206。传递杆在第一送出装置的下方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配置,经由传递机构(省略图示)而与第一送出装置的爪部件连接。另外,在传递杆的后端部连接有缸体(省略图示)。由此,传递杆伴随着缸体的工作而沿着前后方向滑动,使爪部件沿着前后方向滑动。
第一板凸轮204呈长条形状,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传递杆的前端,向切断装置86的下方延伸出。第一板凸轮204的一个面与切断装置86的辊143相向,切断装置86的摆动部件142被弹性部件(省略图示)向使辊143接近第一板凸轮204的方向施力。由此,辊143紧贴于第一板凸轮204的一个面。
第二板凸轮206呈长条形状,以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固定于第一板凸轮204的前端,向第二送出装置88的下方延伸出。第二板凸轮206的前端面与第二送出装置88的凸轮从动件186相向,凸轮从动件186被弹性部件(省略图示)向接近第二板凸轮206的一个面的方向施力。由此,凸轮从动件186紧贴于第二板凸轮206的一个面。
另外,如图2所示,排出机构92是配置于与第二送出装置88所配置的一侧相反一侧的端部,也就是说带式供料器70的后方侧的端部,并将由第二送出装置88向后方送出的废带150向下方排出的机构。如图4所示,排出机构92包含:带导轨220、引导面222、带倾斜部件224及限制部件(参照图6)226。
带导轨220具有一对大致矩形的侧壁面230,上述一对侧壁面230以隔开预定间隙彼此相向的状态配置为沿着Y方向延伸。另外,该预定间隙大于废带150的厚度。另外,一对侧壁面230在下缘中由底面(省略图示)连接。由此,通过第二送出装置88向后方送出的废带150从带导轨220的前端部插入到一对侧壁面230之间,并被向带导轨220的后端部引导。
在该带导轨220的后方配置有引导面222。如图5所示,引导面222由平坦面236和弯曲面238构成。平坦面236以沿着Y方向延伸的方式立设,平坦面236的上端设为随着靠近后方而下降的斜边。在该平坦面236的上端设置有弯曲面238,弯曲面238从平坦面236的上端向上方延伸出,以随着靠近上方侧而从平坦面236沿X方向分离的方式弯曲成约90度。
也就是说,弯曲面238以剖面形状成为中心角90度左右的圆弧状的方式向下方弯曲,弯曲面238的下端与平坦面236的上端连续。并且,如上述那样,平坦面236的上端设为随着靠近后方侧而下降的斜边,因此弯曲面238以朝向斜前方的状态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以朝向带导轨220的后端部的状态倾斜。另外,引导面222在后端部由第一支撑板240支撑,在前端部由第二支撑板242支撑。
另外,如图6所示,带倾斜部件224呈板状的部件弯曲成L字形的形状,并由向上方延伸出的托架部250及相对于托架部250以90度弯曲的突出部252构成。并且,如图4所示,带倾斜部件224在托架部250中,固定于弯曲面238的上端,突出部252朝着弯曲面238突出。另外,在突出部252的朝着弯曲面238突出的一侧的缘部形成有倾斜部254,该倾斜部254设为随着靠近后方侧而接近弯曲面238的斜边。也就是说,突出部252在倾斜部254中设为随着靠近后方侧而突出量逐渐增加的形状。
另外,如图6所示,限制部件226呈板状的部件弯曲成L字形的形状,并由向下方延伸出的托架部256及相对于托架部256以90度弯曲的弯曲部258构成。并且,如图4所示,限制部件226在托架部256中固定于第二支撑板242的后方侧的侧面,弯曲部258朝着带倾斜部件224的突出部252的下方延伸出。
另外,如图7所示,带倾斜部件224与限制部件226以使带倾斜部件224的倾斜部254的中央部与限制部件226的弯曲部258的后方侧的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方式配置。另外,在上下方向上与倾斜部254局部重叠的弯曲部258的侧缘260设为沿着Y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倾斜部254的中央部在上下方向上与弯曲部258的侧缘260重叠,但倾斜部254的前方侧的端部在上下方向上不与弯曲部258的侧缘260重叠。也就是说,在从上下方向的视点下,在倾斜部254的前方侧的端部与弯曲部258的侧缘260之间具有间隙。并且,以使倾斜部254的前方侧的端部与弯曲部258的侧缘260之间的间隙和带导轨220的一对侧壁面230之间的间隙在Y方向上一致的方式将带导轨220配置于限制部件226的前方侧。
另外,带倾斜部件224的突出部252与限制部件226的弯曲部258之间的上下方向上的距离比废带150的宽度短。并且,带导轨220的底面配置于限制部件226的比弯曲部258稍低的位置。由此,当从带导轨220的后端送出废带150时,该废带150从带倾斜部件224的倾斜部254的前方侧的端部与限制部件226的侧缘260之间,进入带倾斜部件224的突出部252与限制部件226的弯曲部258之间。并且,通过送出废带150而该废带150从突出部252与弯曲部258之间延伸出,通过与引导面222接触而向下方排出。
(B)带式供料器的工作
根据上述构造,在带式供料器70中,通过驱动装置90的工作,而第一送出装置、切断装置86及第二送出装置88连动地一体地工作,从而向前方的送出元件编带100、从元件编带100分离径向型元件102及向后方送出废带150。并且,通过排出机构92将向后方送出的废带150向下方排出。
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在电子元件安装装置10的安装台76的后方配置有集尘箱280,在该集尘箱280的后方配置有收纳箱282。在收纳箱282收纳有元件编带100,从该收纳箱282将元件编带100的端部拉出,该元件编带100向安装于安装台76的带式供料器70安设。也就是说,在元件编带100的进给孔110与第一送出装置的爪部件卡合。
并且,通过缸体的工作而传递杆向前方滑动,从而爪部件也向前方滑动,元件编带100被向前方送出预定量。另外,在通过缸体的工作而传递杆向前方滑动时,第一板凸轮204及第二板凸轮206也向前方滑动。此时,通过紧贴于第一板凸轮204的切断装置86的辊143而摆动部件142摆动,紧贴于第二板凸轮206的第二送出装置88的凸轮从动件与旋转轴170一起旋转,从而切断装置86及第二送出装置88连动地一体地工作。
由此,将捆扎于元件编带100的载带104的一对引脚在切断装置86中在被固定部件140的上端部和摆动部件142的上端部夹持的状态下被切断。也就是说,径向型元件102从载带104分离,元件编带100成为废带150。另外,在第二送出装置88中,旋转轴170旋转,从而外嵌于旋转轴170的辊174旋转,卷绕于该辊174的废带150使送出方向转换180度而向后方送出。
这样,通过传递杆向前方滑动,从而使第一送出装置、切断装置86及第二送出装置88连动地一体地工作,向前方送出元件编带100、从元件编带100分离径向型元件102及向后方送出废带150。并且,向后方送出的废带150在排出机构92中,从带导轨220的前端进入一对侧壁面230之间。
接着,通过传递杆沿着前后方向依次滑动,而废带150由第二送出装置88进一步向后方送出,从带导轨220的后端进入带倾斜部件224的突出部252与限制部件226的弯曲部258之间。此时,如图8所示,废带150的一个面在上端部与突出部252的倾斜部254接触,废带150的另一个面在下端部与弯曲部258的侧缘260接触。因此,废带150在上端部由突出部252向突出部252的突出方向引导,但在下端部,向该方向的引导被限制。由此,废带150在带倾斜部件224与限制部件226之间从立设的状态变为倾斜的状态。也就是说,废带150被设为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状态。
另外,如上述那样,随着靠近后方侧也就是说随着靠近废带150的送出方向侧而突出部252的突出量逐渐增加。因此,如图9所示,废带150越向后方送出,则废带150的上端部向突出部252的突出方向被引导的量越多。另一方面,限制部件226的侧缘260朝着Y方向呈直线状地延伸出。因此,废带150的下端部大体朝着Y方向送出。由此,废带150越朝向后方送出,则废带150相对于铅垂方向的倾斜角度越变大。也就是说,废带150的姿势从宽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向宽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变化。这样,废带150的姿势变化为宽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当废带150从带倾斜部件224与限制部件226之间出来时,该废带150的送出方向上的端部由于自重而朝向下方。
并且,废带150由第二送出装置88进一步向后方送出,从而从带倾斜部件224与限制部件226之间出来的废带150与引导面222的弯曲面238接触。此时,废带150的送出方向上的端部由于自重而朝向下方,因此将废带150沿着弯曲面238而顺利地朝向平坦面236引导。也就是说,废带150从弯曲面238与平坦面236连续地沿着引导面222被向下方引导。另外,在带式供料器70上,在平坦面236的下方形成有排出口(省略图示),在该排出口的下方配置有集尘箱280。由此,沿着引导面222被向下方引导的废带150经由排出口而从带式供料器70的内部排出,向集尘箱280废弃。
这样,在带式供料器70中,在引导面222的上游侧配置有带倾斜部件224及限制部件226,通过带倾斜部件224及限制部件226,而废带150的姿势从宽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变更为宽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并且,姿势变更后的废带150与引导面222接触,从而能够将废带150的送出方向适当地变更为向下。由此,能够抑制废带150的堵塞(由于废带150上的负荷等而废带150弯曲,无法送出废带150的现象)的产生,能够适当地排出废带150。
详细而言,在以往的带式供料器中,未配置带倾斜部件224及限制部件226,在废带150接触引导面222之前,废带150的姿势不变更。也就是说,废带150在立设的状态下与引导面222接触,通过引导面222的弯曲面238,将废带150的送出方向变更向下。因此,在立设的状态下的废带150与弯曲面238接触时,废带150没有被沿着弯曲面238适当地引导,有可能在废带150上产生负荷。特别是由于在废带150上有残留引脚188,因此产生于废带150的负荷有可能变大。这样,当对废带150施加了较大的负荷时,堵塞的产生率变高。
另一方面,在带式供料器70中,在引导面222的上游侧配置有带倾斜部件224及限制部件226,在废带150的姿势变更之后,废带150与引导面222的弯曲面238接触。因此,在废带150与弯曲面238接触之前,废带150的姿势成为使宽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废带150的送出方向上的端部由于自重而朝向下方。也就是说,在废带150与弯曲面238接触之前,废带150的送出方向上的端部朝向弯曲面238的弯曲方向,废带150在与弯曲面238接触时沿着弯曲面238被引导。由此,能够减少废带150与弯曲面238接触时的负荷,能够抑制堵塞的产生率,适当地向下方排出废带150。
另外,带式供料器70是带式供料器的一个例子。第二送出装置88是送出装置的一个例子。元件编带100是元件编带的一个例子。径向型元件102是电子元件的一个例子。载带104是载带的一个例子。废带150是废带的一个例子。带倾斜部件224是引导部件的一个例子。限制部件226是限制部件的一个例子。弯曲面238是弯曲面的一个例子。突出部252是突出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能够以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而实施了各种变更、改进的各种方式来实施。具体而言,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作为电子元件,采用径向型元件102,但能够采用轴向型元件。另外,不限定于具有引脚的引脚元件,能够采用不具有引脚元件的电子元件。也就是说,能够采用在载带上形成有凹部并在该凹部收纳有电子元件的元件编带。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为了变更废带150的姿势,采用朝着废带150的一个面突出的形状的带倾斜部件224,但也可以采用面状的部件等,通过沿着面引导废带150,来变更废带150的姿势。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也需要通过限制部件来限制废带150的下端部,仅引导废带150的上端部,从而使废带150倾斜。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第二送出装置88而使废带150的送出方向反转,将朝向后方送出的废带150排出,但也可以是不设置第二送出装置88而将朝向前方送出的废带150排出。
附图标记说明
70...带式供料器;88...第二送出装置(送出装置);100...元件编带;102...径向型元件(电子元件);104...载带;150...废带;224...带倾斜部件(引导部件);226...限制部件;238...弯曲面;252...突出部。
Claims (4)
1.一种带式供料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送出装置,对从包含多个电子元件及保持所述多个电子元件的载带的元件编带拆下了电子元件后的所述载带即废带,以使该废带的宽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送出;
引导部件,对所述废带的上端部向与所述废带的送出方向交叉的方向引导;及
限制部件,在所述废带的下端部限制由所述引导部件进行的所述废带的引导,从而随着送出所述废带,所述废带的姿势从宽度方向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姿势向宽度方向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姿势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所述带式供料器具备配置于所述引导部件及所述限制部件的所述废带的下游侧且向下方弯曲的弯曲面,通过由所述送出装置送出的所述废带与所述弯曲面接触而将所述废带的送出方向变更为向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所述引导部件具有向所述废带的一个面的上端部突出的突出部,将所述废带向所述突出部突出的方向引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所述突出部设为随着靠近所述废带的送出方向侧而突出量逐渐增加的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PCT/JP2016/087527 WO2018109922A1 (ja) | 2016-12-16 | 2016-12-16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50522A CN110050522A (zh) | 2019-07-23 |
CN110050522B true CN110050522B (zh) | 2020-11-06 |
Family
ID=625582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80091433.XA Active CN110050522B (zh) | 2016-12-16 | 2016-12-16 | 带式供料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735849B2 (zh) |
CN (1) | CN110050522B (zh) |
WO (1) | WO2018109922A1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49057A (zh) * | 2005-04-14 | 2006-10-18 | 重机公司 | 部件供给装置 |
CN101554101A (zh) * | 2006-10-03 | 2009-10-07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 |
JP2012099690A (ja) * | 2010-11-04 | 2012-05-24 | Panasonic Corp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
CN105052250A (zh) * | 2013-03-21 | 2015-11-11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带式供料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3139000A (ja) * | 1989-10-24 | 1991-06-13 | Fukuda Eng:Kk | 異種電子部品を担持したワークテープの製造装置 |
JPH104294A (ja) * | 1996-06-18 | 1998-01-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子部品挿入装置 |
SE0100054D0 (sv) * | 2001-01-05 | 2001-01-05 | Tek Pak Scandinavia Ab | Frammatningsutrustning för carriertape |
JP2015154662A (ja) * | 2014-02-18 | 2015-08-24 | 日新電機株式会社 | ディジタル形保護リレー |
JP6574979B2 (ja) * | 2015-08-05 | 2019-09-18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
-
2016
- 2016-12-16 WO PCT/JP2016/087527 patent/WO201810992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6-12-16 JP JP2018556141A patent/JP6735849B2/ja active Active
- 2016-12-16 CN CN201680091433.XA patent/CN1100505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849057A (zh) * | 2005-04-14 | 2006-10-18 | 重机公司 | 部件供给装置 |
CN101554101A (zh) * | 2006-10-03 | 2009-10-07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 |
JP2012099690A (ja) * | 2010-11-04 | 2012-05-24 | Panasonic Corp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
CN105052250A (zh) * | 2013-03-21 | 2015-11-11 |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 带式供料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0050522A (zh) | 2019-07-23 |
WO2018109922A1 (ja) | 2018-06-21 |
JPWO2018109922A1 (ja) | 2019-08-08 |
JP6735849B2 (ja) | 2020-08-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050522B (zh) | 带式供料器 | |
CN111886941B (zh) | 带式供料器 | |
CN110945979B (zh) | 带式供料器 | |
JP6940586B2 (ja)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
CN111386756B (zh) | 带式供料器 | |
JP7488159B2 (ja) |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 |
JP6827101B2 (ja)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
WO2017098605A1 (ja)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
JP7523025B2 (ja) | 切断装置、部品装着システム及びテープ切断方法 | |
WO2018179033A1 (ja) | ワイヤレス給電システム | |
JP6995525B2 (ja)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
JP7209448B2 (ja) | テープフィーダ | |
CN108605429B (zh) | 元件供给装置、元件供给方法及表面安装机 | |
JP6738409B2 (ja) | 部品供給装置 | |
CN107432115B (zh) | 元件安装机 | |
JP4275255B2 (ja) | 整列供給装置 | |
CN113228843B (zh) | 带式供料器 | |
CN115336404B (zh) | 带式供料器 | |
JP2024136965A (ja) | リード部品供給装置 | |
JP2024138979A (ja) |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 |
JP2023129937A (ja) | 部品実装ライン及び廃テープ回収方法 | |
JP2020080438A (ja) | テープ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