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449569A - 部件供给装置 - Google Patents

部件供给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449569A
CN112449569A CN202010804108.1A CN202010804108A CN112449569A CN 112449569 A CN112449569 A CN 112449569A CN 202010804108 A CN202010804108 A CN 202010804108A CN 112449569 A CN112449569 A CN 1124495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d
bending
component
posture
ta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041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长泽阳介
横山大
今福茂树
渡边英明
长江和男
松冈聪
铃木启之
黄金涛
谭兆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4495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4495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2Feeding of components
    • H05K13/023Feeding of components with bending or straightening of the terminal le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对于用带主体保持了引线型部件的带式部件,能够高效地进行引线的折弯处理。在部件供给装置中具备:带进给装置,沿着搬送路径进给用带主体保持了引线型部件的带式部件;和引线折弯装置,在设置于搬送路径的中途的折弯位置将从带主体露出的部件的引线折弯,使得躯体部侧的第1部分和带主体侧的第2部分的姿势不同,引线折弯装置具备:折弯构件,在第1方向上移动,压倒引线的第1部分将引线折弯;和驱动装置,使折弯构件沿着第1方向移动,第1方向是相对于与沿着搬送路径进给的带主体正交的方向而倾斜的方向。

Description

部件供给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从用带主体保持了引线型部件的带式部件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装填有从带式部件供给部件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安装装置,已知有各种各样的结构,其中,该带式部件用带主体保持了例如多个径向引线型部件作为引线型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这样的径向引线型部件从躯体部向一个方向例如下方延伸引线,该引线作为被带主体保持的状态,在部件供给装置内被处理。在部件供给装置中设置有引线切割器装置,通过引线切割器装置切断进给至部件供给位置的部件的引线,由此从带主体分离部件。由此,成为能够向部件安装装置的安装头供给部件的状态,通过安装头在基板上的给定位置插入部件的引线来安装部件。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34169号公报
近年来,在安装有多个部件的部件安装完毕基板中要求薄型化。此外,在电子设备等中,要求在防止部件安装完毕基板和其周围的部件的干扰的同时进行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薄型化。因而,对于向部件供给装置供给的带式部件,进行通过手动作业等将引线型部件的引线折弯的折弯处理,向基板安装躯体部朝向侧面的状态的部件。由此,抑制所安装的部件的高度,实现了部件装配完毕基板的薄型化。要求对这样的部件高效地进行引线的折弯处理。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于用带主体保持了引线型部件的带式部件能够高效地进行引线的折弯处理的部件供给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如以下那样构成本公开的部件供给装置以及方法、和部件安装装置。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如下的部件供给装置,具备:带进给装置,沿着搬送路径进给用带主体保持了引线型部件的带式部件;和引线折弯装置,在设置于所述搬送路径的中途的折弯位置将从所述带主体露出的所述部件的引线进行折弯,使得躯体部侧的第1部分和带主体侧的第2部分的姿势不同,所述引线折弯装置具备:折弯构件,在第1方向上移动,压倒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将所述引线折弯;和驱动装置,使所述折弯构件沿着所述第1方向移动,所述第1方向是相对于与沿着所述搬送路径进给的所述带主体正交的方向而倾斜的方向。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个方式,提供一种如下的部件供给装置,具备:带进给装置,沿着搬送路径进给用带主体保持了引线型部件的带式部件;引线折弯装置,在设置于所述搬送路径的中途的折弯位置将从所述带主体露出的所述部件的引线进行折弯,使得躯体部侧的第1部分和带主体侧的第2部分的姿势不同;和引线切割器装置,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处于比折弯位置更靠进给方向下游侧的切割位置对所述部件的所述引线进行切断,所述引线折弯装置具备:折弯构件,在第1方向上移动,压倒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将所述引线折弯;和驱动装置,使所述折弯构件沿着所述第1方向移动,所述第1方向是相对于与沿着所述搬送路径进给的所述带主体正交的方向而倾斜的方向,在所述折弯位置,通过所述折弯构件对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的姿势进行限制,并且具备与所述引线的所述第2部分接触来限制所述第2部分的姿势的姿势限制构件。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对于用带主体保持了引线型部件的带式部件能够高效地进行引线的折弯处理的部件供给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装填有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安装装置的主要结构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部件安装装置的主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3是由实施方式1的部件供给装置处理的带式部件的外观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部件供给装置的立体图。
图5是实施方式1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引线切割器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引线折弯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7是实施方式1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气体管道系统以及控制系统图。
图8是比较例的引线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9是实施方式1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引线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0是实施方式1的引线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图11是实施方式1的部件供给装置中的控制动作的流程图。
图12是实施方式2的部件供给装置的引线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实施方式2的引线折弯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 部件安装装置;
2 基板搬送装置;
3 基板;
4 部件供给部;
5 部件供给装置;
5a (部件)供给位置;
9 部件安装控制装置;
10 安装头;
11 部件保持单元;
12 头移动机构;
30 带式部件;
31 部件(径向引线型部件);
32 躯体部;
33 引线;
34 带主体;
60 带进给装置;
61 带进给机构;
62 带进给工作缸;
70 引线切割器装置;
71 引线切割器机构;
72 引线切割器工作缸;
80 引线折弯装置;
81 引线折弯机构;
82 引线折弯工作缸;
83 折弯构件;
83a 限制面;
88 姿势限制构件;
88a 限制面;
69 第3气体供给路径;
79 第2气体供给路径;
87 开闭阀;
89 第1气体供给路径;
90 进给器控制装置;
V1 控制阀;
V2 控制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第1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具备:带进给装置,沿着搬送路径进给用带主体保持了引线型部件的带式部件;和引线折弯装置,在设置于所述搬送路径的中途的折弯位置将从所述带主体露出的所述部件的引线进行折弯,使得躯体部侧的第1部分和带主体侧的第2部分的姿势不同,所述引线折弯装置具备:折弯构件,在第1方向上移动,压倒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将所述引线折弯;和驱动装置,使所述折弯构件沿着所述第1方向移动,所述第1方向是相对于与沿着所述搬送路径进给的所述带主体正交的方向而倾斜的方向。
本公开的第2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也可以使得,在第1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在所述折弯位置通过所述折弯构件压倒了所述引线的状态下,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相对于所述第2部分所成的角度是小于90度的角度。
本公开的第3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也可以使得,在第1方式或者第2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所述带进给装置以沿着铅垂面的姿势沿着所述搬送路径进给所述带主体,所述驱动装置使得所述折弯构件在作为所述第1方向而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向上移动。
本公开的第4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也可以使得,在第3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所述折弯构件具有对在所述折弯位置被压倒的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的姿势进行限制的限制面,所述限制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本公开的第5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也可以使得,在第4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在所述折弯位置,通过所述折弯构件的所述限制面对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的姿势进行限制,并且具备与所述引线的所述第2部分接触来限制所述第2部分的姿势的姿势限制构件。
本公开的第6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也可以使得,在第5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在相互对置的引导面之间划定出具有给定宽度的所述搬送路径,所述姿势限制构件在比所述引导面更靠内侧的位置对所述引线的所述第2部分的姿势进行限制。
本公开的第7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也可以使得,在第5方式或者第6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所述姿势限制构件设置于所述折弯构件,通过所述驱动装置而所述姿势限制构件与所述折弯构件一起在所述第1方向上移动。
本公开的第8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也可以使得,在第6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所述姿势限制构件被固定在比所述引导面更靠内侧的位置。
本公开的第9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也可以使得,在第1方式至第8方式的任一个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中,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在比所述折弯位置更靠下游侧,设置有从所述搬送路径进行所述部件的供给的部件供给位置,在所述部件供给位置,设置有从下方侧对所述引线被折弯的状态的所述部件的所述躯体部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
本公开的第10方式的部件供给装置具备:带进给装置,沿着搬送路径进给用带主体保持了引线型部件的带式部件;引线折弯装置,在设置于所述搬送路径的中途的折弯位置将从所述带主体露出的所述部件的引线进行折弯,使得躯体部侧的第1部分和带主体侧的第2部分的姿势不同;和引线切割器装置,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处于比折弯位置更靠进给方向下游侧的切割位置对所述部件的所述引线进行切断,所述引线折弯装置具备:折弯构件,在第1方向上移动,压倒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将所述引线折弯;和驱动装置,使所述折弯构件沿着所述第1方向移动,所述第1方向是相对于与沿着所述搬送路径进给的所述带主体正交的方向而倾斜的方向,在所述折弯位置,通过所述折弯构件限制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的姿势,并且具备与所述引线的所述第2部分接触来限制所述第2部分的姿势的姿势限制构件。
以下,参照添加的附图对本公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基于同样的技术思想的结构包含于本公开。
(实施方式1)
(部件安装装置)
将装填有本公开的实施方式1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的部件安装装置1的主要结构作为俯视图而示出于图1。此外,将部件安装装置1的主要结构作为侧视图而示出于图2。
在图1中,在基台1a的中央设置有基板搬送装置2。基板搬送装置2向X方向搬送从上游侧搬入的基板3,定位并保持在利用安装头10的安装作业位置。此外,基板搬送装置2将部件安装作业完成的基板3搬出到X方向下游侧。基板搬送装置2具有作为搬送基板3的搬送装置的功能、和作为定位并保持基板3的基板保持装置的功能。在基板搬送装置2的两侧方(Y方向)分别设置有部件供给部4。
在此,X方向以及Y方向是在水平面内相互正交的两个轴方向。X方向(图1中的左右方向)表示基板搬送方向,Y方向表示从部件供给部4的外侧朝向基板搬送装置2的方向(部件进给方向)。Z方向是与X方向以及Y方向正交的方向,是部件安装装置1设置在水平面上的情况下的上下方向。
在部件供给部4,沿着X方向并列装配有多个部件供给装置5。部件供给装置5是在从部件供给部4的外侧朝向基板搬送装置2的方向(Y方向)上对带式部件进行间距进给而将部件供给到供给位置5a的装置,其中,该带式部件用带主体保持了例如多个径向引线型部件的引线作为引线型部件。在此,所谓供给位置5a,是指在带式部件的搬送(进给)路径中从部件供给装置5向安装头10供给部件的位置。
如图1所示,在基台1a上表面的X方向的一端沿着Y方向设置有具备线性驱动机构的Y轴梁8。在Y轴梁8结合了同样具备线性驱动机构的两个X轴梁9,两个X轴梁9分别在Y方向上移动自如。在各个X轴梁9装配有安装头10,安装头10在X方向上移动自如。安装头10具备多个部件保持单元11(在此为3个)。Y轴梁8以及X轴梁9构成使安装头10在水平方向(X方向、Y方向)上移动的头移动机构12。
如图2所示,部件供给装置5在将部件供给装置5具备的进给器侧连接部5b和基台1a具备的装置侧连接部1b进行了连接的状态下装配于基台1a。通过将进给器侧连接部5b和装置侧连接部1b连接,从而部件供给装置5与部件安装装置1电连接,从部件安装装置1的气体(压缩空气)供给源向部件供给装置5供给气体。在各部件保持单元11的下端,设置有夹持被部件供给装置5供给的部件来保持的部件保持部11a。
(部件安装动作)
在部件安装动作中,安装头10通过头移动机构12移动到部件供给装置5的上方,通过部件保持部11a保持并拾取部件供给装置5的被供给到供给位置5a的部件31(箭头a)。保持了部件31的安装头10通过头移动机构12移动到被保持在基板搬送装置2的安装作业位置上的基板3的上方,在形成于基板3的贯通孔3a插入部件31的引线来安装部件31(箭头b)。
如图1所示,在部件供给部4与基板搬送装置2之间设置有部件识别摄像机13。从供给装置5a取出了部件31的安装头10在部件识别摄像机13的上方移动时,部件识别摄像机13拍摄并识别被安装头10保持的部件31。在安装有安装头10的结合板10a,设置有位于X轴梁9的下表面侧并与安装头10一体地移动的基板识别摄像机14。
通过安装头10移动,从而基板识别摄像机14移动到被基板搬送装置2定位的基板3的上方,对设置于基板3的基板标记(未图示)进行拍摄来识别基板3的位置。此外,基板识别摄像机14对形成于基板3的贯通孔3a进行拍摄来识别贯通孔3a的位置。在利用安装头10将部件31安装到基板3的部件安装动作中,考虑部件识别摄像机13对部件的识别结果、和基板识别摄像机14对基板3以及贯通孔3a的识别结果来进行安装位置的修正。
(带式部件)
将由部件供给装置5处理的带式部件30的外观立体图示出于图3。
如图3所示,带式部件30是用带主体34保持了例如多个径向引线型部件31作为引线型部件的部件连结体。径向引线型部件31(以后也有时简称为“部件31”)具备:躯体部32,是作为电子部件的功能部分;和两根引线33,是从躯体部32向一个方向例如下方延伸的连接端子部分。多个部件31在将引线33设为朝向下方的相同姿势、且排列为均等间隔的状态下,由带主体34保持引线33的下端侧。带主体34沿着部件31的排列方向延伸,以一定的间隔设置有进给孔34a。该进给孔34a与部件供给装置5具备的带进给装置的进给爪卡合,在带式部件30的进给动作中使用。另外,作为引线型部件,只要是具有从躯体部延伸的引线的部件即可,在本实施方式1中,以引线型部件是径向引线型部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此外,以在带式部件保持了多个引线型部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只要在带式部件保持至少一个引线型部件即可。
(部件供给装置)
将部件供给装置5的整体立体图示出于图4。在图4中,为使部件供给装置5的内部结构容易理解,在卸除外装覆盖件等外装构件的状态下示出了内部构造。此外,关于气体管道、电气布线等的详细构造,省略了其图示。
如图4所示,部件供给装置5将Y方向前方侧(+Y方向侧)作为部件安装装置1的安装作业位置侧,以能够装卸的方式装配于部件安装装置1的部件供给部4。部件供给装置1具备进给器主体部51和带式部件容纳部52。
带式部件容纳部52是容纳处于折叠放入箱子的状态或者卷盘状态(卷绕状态)的带式部件30的部分。带式部件容纳部52与进给器主体部51的Y方向后方侧(-Y方向侧)连接,使得能够从所容纳的折叠放入箱子的状态或者卷盘状态的带式部件30向进给器主体部51供给带式部件30。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处于折叠放入箱子的状态或者卷盘状态的带式部件30的图示。
进给器主体部51具有用于实现如下功能的结构,即,朝向Y方向前方侧进给带式部件30,使部件31从带式部件30分离,向安装头10供给部件31。具体而言,进给器主体部51具备带进给装置60、引线切割器装置70、和引线折弯装置80。此外,在进给器主体部51的下部设置有进给器侧连接部5b,在设置于部件安装装置1的基台1a上的装置侧连接部1b以能够解除的方式连接进给器连接部5b。由此,部件供给装置5与部件安装装置1动力连接(电连接以及与气体供给源的连接)。
如图4所示,在进给器主体部51的上部,沿着Y方向地设置有带式部件30的搬送路径53,部件31的供给位置5a(部件供给位置)位于搬送路径53的Y方向前方侧(进给方向下游侧)端。搬送路径53被划定为在相互对置地设置的引导构件54的引导面54a之间具有给定宽度。给定宽度设定为比带主体34的厚度具有富余,使得配置于引导面之间的带主体34沿着铅垂面(YZ平面),并且沿着搬送路径53顺利地进行进给动作。此外,并不限于遍及搬送路径53的整体而引导构件54的引导面54a连续地对置的情况,可以包含引导面54a不相互对置的部分。
带进给装置60具备带进给机构61、和使带进给机构61驱动的带进给工作缸62。作为带进给机构61,可以采用公知的各种各样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1中,带进给机构61例如具备:进给爪(未图示),与设置于带式部件30的带主体34的多个进给孔34a卡合;和驱动机构(未图示),使该进给爪进退驱动。另外,这种驱动机构可以包含多个部件,例如可以采用凸轮-凸轮从动件的机构。
带进给工作缸62包含气体工作缸,并与带进给机构61的驱动机构连结。通过驱动气体工作缸,从而带进给工作缸62将驱动机构驱动,通过驱动进给爪进退,从而沿着搬送路径53进行带式部件30的进给动作。另外,相对于搬送路径53而进给爪在前进方向上移动时,进给爪和进给孔34a处于被卡合的状态,进给爪在后退方向上移动时,成为两者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
引线切割器装置70具备引线切割器机构71、和引线切割器工作缸72。作为引线切割器机构71,可以采用公知的各种各样的机构。将本实施方式1的引线切割器机构7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示出于图5。
如图5所示,引线切割器机构71具备在部件31的供给位置5a相互对置地配置为夹着搬送路径53的固定侧切断构件73和可动侧切断构件74。进而,引线切割器机构71还具备:驱动机构75,与可动侧切断构件74卡合,进行驱动以使得将Y方向的进退移动变换为X方向的进退移动而使可动侧切断构件74相对于固定侧切断构件73接近/分离。另外,这种驱动机构75可以包含多个部件,例如可以采用凸轮-凸轮从动件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1中,部件31的供给位置5a成为对部件31的引线33进行切断的切割位置。
引线切割器工作缸72包含气体工作缸,并与引线切割器机构71的驱动机构75连结。通过驱动气体工作缸,从而引线切割器工作缸72将驱动机构75驱动,可动侧切断构件74移动以使得接近固定侧切断构件73。由此,位于可动侧切断构件74与固定侧切断构件73之间的部件31的引线33被可动侧切断构件74和固定侧切断构件73夹着而被切断,从带主体34分离。由此,在供给位置(切割位置)5a,成为能够向部件保持单元11供给部件31的状态。
此外,在部件31的供给位置5a,设置有从下方侧对引线33被折弯的状态的部件31中的躯体部32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75。位于供给位置5a的状态的部件31通过安装头10从上方保持躯体部32。在该保持时,通过支承构件75从下方侧对躯体部32进行支承,从而能够抑制躯体部32逃到下方侧,能够通过安装头10稳定地保持部件31。
支承构件75以能够调整安装高度的方式安装于进给器主体部51的上部(例如,通过调整螺丝进行安装),能够根据由部件供给装置5处理的部件31的种类、大小来调整支承构件75的安装高度。
引线折弯装置80具备引线折弯机构81、和引线折弯工作缸82。将本实施方式1的引线折弯机构81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示出于图6。
如图6所示,引线折弯机构81具备:折弯构件83,在设置于搬送路径53的中途的折弯位置P,与搬送路径53相邻地配置;和驱动机构84,使该折弯构件83在与搬送方向53交叉的方向上进退移动。折弯构件83是通过向X方向前方侧移动,从而在其端部将部件31的引线33向X方向前方侧按压并折弯,将躯体部32向X方向前方侧压倒的构件。另外,在搬送路径53中,折弯位置P位于比供给位置(切割位置)5a更靠进给方向上游侧。
驱动机构84是使折弯构件83在作为与搬送方向53交叉的方向的X方向上进退移动的机构,可以包含多个部件,例如可以采用凸轮-凸轮从动件的机构。在本实施方式1中,驱动机构84具备:凸轮从动件84a,是固定在折弯构件83的上部的突起部;和凸轮84c,具有插入该凸轮从动件84a的凸轮槽84b。在凸轮84c中,凸轮槽84b形成在相对于Y方向倾斜的方向且沿着X方向位移的方向上。通过凸轮84c在Y方向上进退移动,从而与凸轮槽84b卡合的凸轮从动件84a在X方向上进退移动。由此,折弯构件83在X方向上进退移动。凸轮84c安装于将凸轮84c的进退移动方向限制在Y方向上的线性引导件85。此外,折弯构件83安装于将折弯构件83的进退移动方向限制在X方向上的线性引导件86。
引线折弯工作缸82包含气体工作缸,并与引线折弯机构81的驱动机构84中的凸轮84c连结。通过驱动气体工作缸,从而引线折弯工作缸82使凸轮84c在Y方向上进退移动,使折弯构件83在X方向上进退移动。由此,对于位于折弯位置的部件31能够进行引线33的折弯动作。另外,作为引线折弯机构81,并不限定于凸轮-凸轮从动件的机构,可以采用其他的各种各样的机构。
在引线折弯工作缸82和凸轮84c的连结部分设置有调整构件(例如,调整螺母等)91。通过对调整构件91进行调整,从而能够调整Y方向上的凸轮84c的位置。例如,若使凸轮84c的位置向Y方向前方侧移动,则凸轮槽84b的位置也向Y方向前方侧移动,与凸轮槽84b卡合的凸轮从动件84a向x方向前方侧移动。由此,能够将折弯构件83的前端位置移动调整到X方向前方侧。
(气体管道系统、控制系统)
下面,将部件供给装置5中的主要的气体管道的系统以及控制系统示出于图7。
向部件供给装置5供给的气体分岔到多个气体管道的系统,向带进给工作缸62、引线切割器工作缸72、以及引线折弯工作缸82供给。如图7所示,部件供给装置5具备:控制阀V2;第1气体供给路径89,连通控制阀V2到引线折弯工作缸82;和第2气体供给路径79,连通控制阀V2到引线切割工作缸72。此外,部件供给装置5具备:控制阀V1;和第3气体供给路径69,连通控制阀V1到带进给工作缸62。从部件安装装置1的气体供给源供给的气体向各个控制阀V1、V2供给。此外,第1至第3气体供给路径89、79、69分别设置有“去往”的气体路径和“返回”的气体路径。例如,通过在去往的气体路径上供给气体从而能够在工作缸中将活塞设为进退移动中的去往状态,通过在返回的气体路径上供给气体从而能够在工作缸中将活塞设为返回状态。这些气体路径例如可以包含气体管道。
对于带进给工作缸62设置有一个控制阀V1,另一方面,对于引线折弯工作缸82以及引线切割器工作缸72而设置有公共的一个控制阀V2。更具体而言,来自公共的一个控制阀V2的气体供给路径被分岔,构成了第1气体供给路径89以及第2气体供给路径79。
在第1气体供给路径89设置有开闭阀87,通过将开闭阀87打开从而能够将第1气体供给路径89设为连通状态,通过将开闭阀87关闭从而能够将第1气体供给路径89设为切断状态。在本实施方式1中,作为开闭阀87,例如采用操作人员通过手动操作进行开闭的手动阀。此外,在第1气体供给路径89中,开闭阀87例如设置在去往的气体路径。
控制阀V1、V2是根据控制信号进行开闭动作的自动阀。作为控制阀V1、V2,例如可以采用电磁阀。通过将控制阀V2设为打开状态,从而能够向第1以及第2气体供给路径89、79供给气体,通过将控制阀V2设为关闭状态,从而能够停止向第1以及第2气体供给路径89、79的气体供给。
如图7所示,在部件安装装置1中具备部件安装控制装置9,该部件安装控制装置9进行部件安装装置1具备的各个装置的动作控制来控制部件安装动作。部件安装控制装置9具有基于存储部等中存储的部件装配程序、动作顺序、所装配的部件信息、基板信息等来控制各个装置的动作的功能。此外,在部件供给装置5中具备进给器控制装置90,该进给器控制装置90对带进给装置60、引线切割器装置70以及引线折弯装置80的动作进行控制。部件安装控制装置9和进给器控制装置90电连接,来自部件安装控制装置9的控制信号等输入到进给器控制装置90,基于所输入的控制信号来进行进给器控制装置90的控制。此外,来自部件供给装置5的各个装置的动作信息输入到进给器控制装置90,从进给器控制装置90向部件安装控制装置9输出动作信息。
控制阀V1、V2基于来自进给器控制装置90的控制信号来进行开闭动作的控制。进给器控制装置90基于从部件安装控制装置9输入的控制信号对控制阀V1、V2进行控制信号的输出。
在引线折弯工作缸82中设置有对活塞的去往或者返回状态进行检测的第1传感器91。在引线切割器工作缸72中设置有对活塞的去往或者返回状态进行检测的第2传感器92。在带进给工作缸62中设置有对活塞的去往或者返回状态进行检测的第3传感器93。在本实施方式1中,第1至第3传感器91、92、93具有对活塞的返回状态进行检测的功能。第1至第3传感器91、92、93的检测信号输入到进给器控制装置90。作为这样的传感器,例如可以利用使用电磁来检测活塞位置的电磁传感器。
(考虑了引线的弹回的折弯动作)
如图6所示,在引线33被折弯的状态下,与折弯之前相比,躯体部32的姿势成为被压倒例如90度程度的状态。在此,关于在进行部件31的引线33的折弯时产生的引线的弹回等所引起的课题,利用本实施方式的比较例进行说明。将比较例涉及的引线折弯装置180的主要部分的示意图(朝向Y方向后方侧观察的图)示出于图8。此外,在以后的说明中,假设通过引线折弯装置将从带主体34露出的部件31的引线33折弯,使得躯体部32侧的第1部分33a和带主体34侧的第2部分33b的姿势不同。
图8所示的比较例的引线折弯装置180具备折弯构件183,该折弯构件183通过向X方向前方侧移动,从而在其端部将部件31的引线33向X方向前方侧按压并折弯,将躯体部32向X方向前方侧压倒。折弯构件183安装于将折弯构件183的进退移动方向限制在X方向上的线性引导件186。
搬送路径153被划定为在相互对置的引导构件154的引导面154a之间具有给定宽度W。以带式部件30的带主体34沿着铅垂面(YZ平面)的姿势,沿着搬送路径153进行带式部件30的进给动作。
此外,在夹着搬送路径153而与折弯构件183相反的一侧,从下方侧对被折弯的引线33的第1部分33a进行支承的引线支承构件155固定在引导构件154的上部。
在通过这种结构的比较例的引线折弯装置180将部件31的引线33折弯的情况下,如图8的(A)、(B)所示,使折弯构件183向X方向前方侧移动,在折弯构件183的前端将引线33的第1部分33a向X方向前方侧按压并折弯。搬送路径153的宽度W设定为与带主体34的厚度相比具有富余的尺寸。例如,搬送路径153的宽度W为2mm程度,相对于此,带主体34的厚度为1mm程度。因而,通过从折弯构件183向引线33的第1部分33a附加外力,从而在搬送路径153内带主体34变化为相对于铅垂面(YZ平面)倾斜的姿势,引线33的第2部分33b也变化为相对于铅垂方向(Z方向)倾斜的姿势(即,相对于YZ平面倾斜的姿势)。
然后,如图8的(C)所示,通过折弯构件183进一步向X方向前方侧移动,从而引线33的第1部分33a成为沿着水平方向(XY平面)的姿势。此时,引线33的第1部分33a成为从下方侧被引线支承构件155支承的状态。此外,引线33的第2部分33b以及带主体34保持相对于铅垂方向倾斜的姿势不变。
然后,如图8的(D)所示,折弯构件183向X方向后方侧移动,远离部件31的引线33。此时,被压倒的状态的引线33的第1部分33a由于引线33的弹回而被推回。因而,第1部分33a相对于引线33的第2部分33b所成的角θ1成为大于90度的角度例如95度程度的角度。在如本来想要供给具有90度的折弯角度的部件31的情况下,产生抑制所安装的部件31的高度不充分的问题。
将本实施方式1的引线折弯装置8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示出于图9,将主要部分的示意图(朝向Y方向后方侧观察的图)示出于图10。
图9以及图10所示的本实施方式1的引线折弯装置80具备通过线性引导件86引导并在X方向上进退移动的折弯构件83。线性引导件86倾斜(即,相对于水平面(XY平面)倾斜)地配置为朝向X方向前方侧下降。因而,折弯构件83例如设置为能够在朝向X方向前方侧向下倾斜5度的方向(即,相对于与沿着搬送路径53进给的带主体34正交的方向而倾斜的方向)上移动。此外,在折弯构件83中,在折弯位置P设置有与引线33的第2部分33b接触来限制第2部分33b的姿势的姿势限制构件88。姿势限制构件88具有沿着铅垂方向的限制面88a,具有限制面88a与引线33的第2部分33b接触从而将第2部分33b限制为沿着铅垂方向的姿势的功能。此外,在引导构件54的上部设置有从下方侧对被折弯的引线33的第1部分33a进行支承的引线支承构件55。
在通过这种结构的本实施方式1的引线折弯装置80将部件31的引线33折弯的情况下,如图10的(A)、(B)所示,使折弯构件83向X方向前方侧移动,在折弯构件83的前端将引线33的第1部分33a向X方向前方侧按压并折弯。此时,折弯构件83在朝向X方向前方侧向下倾斜的方向上移动。
然后,如图10的(C)所示,在通过折弯构件83压倒了引线33的第1部分33a的状态下,第1部分33a成为沿着折弯构件83的下表面的姿势。即,在沿着朝向X方向前方侧向下倾斜5度的方向的姿势下,成为通过折弯构件83的下表面限制了第1部分33a的姿势的状态。该折弯构件83的下表面是对第1部分33a的姿势进行限制的限制面83a,限制面83a相对于XY平面倾斜5度(即,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此外,引线33的第2部分33b与姿势限制构件88的限制面88a接触,被限制为沿着铅垂方向的姿势。因而,如图10的(C)所示,在引线33的第1部分33a和第2部分33b的姿势被限制的状态下,第1部分33a相对于第2部分33b所成的角θ2成为小于90度的角度例如85度。此外,在该状态下,姿势限制构件88的限制面88a以在X方向上位于搬送路径53的宽度W的内侧的位置、即比对置的引导构件54的引导面54a更靠内侧的状态,进行了第2部分33b的姿势的限制。如此,即便在搬送路径53的宽度W具有比带主体34的厚度大的宽度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设置姿势限制构件88从而由限制面88a将第2部分33b的姿势限制为沿着铅垂方向的状态。此外,引线33的第1部分33a成为从下方侧被引线支承构件55支承的状态。
然后,如图10的(D)所示,折弯构件83以及姿势限制构件88向X方向后方侧移动,远离引线33。此时,被压倒的状态的引线33的第1部分33a由于引线33的弹回而推回。然而,第1部分33a相对于第2部分33b所成的角θ2被折弯达到85度,因此即便在由于弹回而推回的状态下,也能够将第1部分33a和第2部分33b所成的角θ3确保在90度程度。
(部件供给方法)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本实施方式1的部件安装装置1中,关于从部件供给装置5供给部件31的部件供给方法,利用图11所示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首先,在部件安装装置1中,若在基板搬送装置2的安装作业位置搬入基板3,则基于与部件31对基板3的安装动作建立了关联的顺序或者部件信息,从部件安装控制装置9向进给器控制装置90输出部件供给信号。该部件供给信号输出到多个部件供给装置5中的容纳了应被安装的规格的部件31的部件供给装置5的进给器控制装置90。
此外,在部件供给装置5中,是否对应安装于基板3的部件31进行引线折弯动作,由操作人员预先判断,在判断为进行引线折弯动作的情况下,将部件供给装置5中的开闭阀87预先操作为打开状态。由此,控制阀V2和引线折弯工作缸82通过第1气体供给路径89而成为连通状态。
如图11所示,在进给器控制装置90中判断是否实施部件供给动作(步骤S1)。在没有输入来自部件安装控制装置9的部件供给信号的情况下,视为不进行部件供给动作,使处理结束,或者成为待机状态。另一方面,在输入了部件供给信号的情况下,视为进行部件供给动作,通过带进给装置60进行带式部件30的进给动作(步骤S2:带进给工序)。具体而言,根据来自进给器控制装置90的控制信号而将控制阀V1设为打开状态,来自气体供给源的气体通过第3气体供给路径69而供给到带进给工作缸62。由此,带进给机构61被驱动,带式部件30沿着搬送路径53进给。通过带式部件30的进给动作,成为一个部件31位于搬送路径53中的供给位置5a,另一个部件31位于折弯位置的状态。然后,将控制阀V1设为关闭状态,停止气体供给,停止带进给机构61的驱动。
然后,在相同的定时执行引线切割器装置70对部件31的引线切割动作(步骤S3:引线切割工序)、和引线折弯装置80对部件31的引线折弯动作(步骤S4:引线折弯工序)。
根据来自进给器控制装置90的控制信号而将控制阀V2设为打开状态,来自气体供给源的气体通过第2气体供给路径79而供给到引线切割器工作缸72。由此,引线切割器装置70被驱动,位于供给位置5a的部件31的引线33被切断。
与此同时,通过将控制阀V2设为打开状态,从而来自气体供给源的气体通过第1气体供给路径89而供给到引线折弯工作缸82。另外,开闭阀87由操作人员预先设为打开状态。由此,引线折弯装置80被驱动,对于位于折弯位置P的部件31进行引线折弯动作。
然后,位于供给位置5a的引线33被切断的部件31由安装头10保持,进行向安装头10的部件供给(步骤S5)。
然后,在进给器控制装置90中,判断是否进行下一次的部件供给(步骤S1),在进行部件供给的情况下,依次执行步骤S2至S5的动作。另一方面,在不进行部件供给的情况下,使处理结束,或者成为待机状态。
在部件供给装置5中,在如操作人员预先判断为不对应安装于基板3的部件31进行引线折弯动作(即,不实施引线折弯工序)的情况下,预先将开闭阀87操作为关闭状态。由此,用于驱动引线折弯工作缸82的气体的供给成为停止状态,能够设为不进行步骤S4中的引线折弯动作的状态。
此外,在部件供给装置5中,设置有对引线折弯工作缸82中的活塞的返回状态进行检测的第1传感器91、和对引线切割器工作缸72中的活塞的返回状态进行检测的第2传感器92。引线折弯工作缸82和引线切割器工作缸72通过公共的控制阀V2进行气体供给,因此活塞的动作状态也成为相同的状态。另一方面,在将开闭阀87设为关闭状态而停止了向引线折弯工作缸82的气体供给的情况下,引线折弯工作缸82和引线切割器工作缸72的活塞的动作状态不同。例如,在开闭阀87的关闭状态下,引线折弯工作缸82的活塞保持为返回状态。另一方面,引线切割器工作缸72由于控制阀V2的开闭而反复实现活塞的返回状态和去往状态。因此,在第1传感器91和第2传感器92的检测信号有差异的情况下,能够由进给器控制装置90判断为开闭阀87处于关闭状态,处于不进行引线折弯动作的状态。此外,通过将该检测信号输出到部件安装控制装置9,从而还能够由部件安装控制装置9判断是否处于不进行引线折弯动作的状态。对于这样的判断结果,也可以通过利用显示装置等进行显示,从而能够由操作人员视觉辨认是处于开闭阀87的开闭状态或者是处于进行引线折弯动作的状态。
根据本实施方式1的部件供给装置5,采用了如下结构,即,折弯构件83在相对于与沿着搬送路径53进给的带式部件30的带主体34正交的方向而倾斜的方向上移动,将引线33折弯。通过采用这种结构,从而例如能够在通过折弯构件83压倒了引线33的第1部分33a的状态下,将第1部分33a相对于第2部分33b所成的角θ2设为小于90度的角度例如85度。由此,即便在如折弯构件83远离引线33,引线33的第1部分33a由于弹回而推回5度程度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第1部分33a和第2部分33b所成的角θ3确保在90度程度。因而,在部件供给装置5中,对于用带主体34保持了引线型部件31的带式部件30,能够以希望的角度高效地进行引线33的折弯处理。
此外,在折弯构件83设置有姿势限制构件88。由此,在通过折弯构件83压倒了引线33的第1部分33a的状态下,第1部分33a成为沿着折弯构件83的下表面的姿势,第2部分33b与姿势限制构件88的限制面88a接触而被限制为沿着铅垂方向的姿势。因而,在通过折弯构件83压倒了引线33的第1部分33a的状态下,能够将第1部分33a相对于第2部分33b所成的角θ2确保在作为考虑了弹回所引起的返回的角度的小于90度的角度例如85度。
此外,姿势限制构件88的限制面88a以在X方向上位于搬送路径53的宽度W的内侧的位置、即比对置的引导构件54的引导面54a更靠内侧的状态,进行第2部分33b的姿势的限制。因而,即便在搬送路径53的宽度W具有比带主体34的厚度大的宽度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姿势限制构件88的限制面88a将第2部分33b的姿势限制为沿着铅垂方向的状态。因而,能够将第1部分33a相对于第2部分33b所成的角θ2确保在希望的角度。
此外,在引线折弯工作缸82和凸轮84c的连结部分设置有调整构件91。由此,能够对折弯构件83的X方向上的位置进行调整。因而,能够根据所处理的部件31的规格例如引线33的线径来对折弯构件83的位置、姿势限制构件88的位置进行调整。
此外,在部件31的供给位置5a,设置有从下方侧对引线33被折弯的状态的部件31中的躯体部32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75。由此,在通过安装头10从上方对位于供给位置5a的状态的部件31的躯体部32进行保持时,通过支承构件75从下方侧支承躯体部32,从而能够抑制躯体部32逃到下方侧。因而,能够进行可靠的部件31的供给。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对于用带主体34保持了多个径向引线型部件31的带式部件30,能够高效地进行引线33的折弯处理的部件供给装置5以及部件安装装置1。
(实施方式2)
下面,将本公开的实施方式2涉及的部件供给装置205具备的引线折弯装置180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示出于图12,将主要部分的示意图示出于图13。关于与实施方式1的部件供给装置5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参照符号并省略其说明。以下,对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12以及图13所示的本实施方式2的引线折弯装置280具备通过线性引导件86引导并在X方向上进退移动的折弯构件83。此外,折弯构件83设置为能够在朝向X方向前方侧向下倾斜的方向例如倾斜5度的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在折弯位置P,与引线33的第2部分33b接触来限制第2部分33b的姿势的姿势限制构件288并非设置于折弯构件83,而固定在进给器主体部51的上部。姿势限制构件288具有沿着铅垂方向的限制面288a,具有限制面288a与引线33的第2部分33b接触从而将第2部分33b限制为沿着铅垂方向的姿势的功能。
在通过这种结构的本实施方式2的引线折弯装置280将部件31的引线33折弯的情况下,如图13的(A)、(B)所示,使折弯构件83向X方向前方侧移动,在折弯构件83的前端将引线33的第1部分33a向X方向前方侧按压并折弯。此时,折弯构件83在朝向X方向前方侧向下倾斜的方向上移动。
姿势限制构件288固定在进给器主体部51的上部,因此在折弯位置P,引线33的第2部分33b处于被姿势限制构件288的限制面288a限制为沿着铅垂方向的姿势的状态。因而,如图13的(B)所示,即便在将引线33压倒的初期阶段,也能够限制第2部分33b的姿势并高效地压倒第1部分33a。
然后,如图13的(C)所示,在通过折弯构件83压倒了引线33的第1部分33a的状态下,第1部分33a成为沿着折弯构件83的下表面的姿势。此外,引线33的第2部分33b与姿势限制构件288的限制面288a接触而被限制为沿着铅垂方向的姿势。因而,如图13的(C)所示,在引线33的第1部分33a和第2部分33b的姿势被限制的状态下,第1部分33a相对于第2部分33b所成的角θ2成为小于90度的角度例如85度。此外,姿势限制构件288的限制面2、V2a以在X方向上位于搬送路径53的宽度W的内侧的位置、即比对置的引导构件54的引导面54a更靠内侧的状态,进行了第2部分33b的姿势的限制。
然后,如图13的(D)所示,折弯构件83向X方向后方侧移动,远离引线33。此时,被压倒的状态的引线33的第1部分33a由于引线33的弹回而推回。然而,第1部分33a相对于第2部分33b所成的角θ2被折弯达85度,因此即便在由于弹回而推回的状态下,也能够将第1部分33a和第2部分33b所成的角θ3确保在90度程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2的部件供给装置205的引线折弯装置280,对引线33的第2部分33b的姿势进行限制的姿势限制构件288固定在进给器主体部51的上部。通过这种结构,也能够由姿势限制构件288限制引线33的第2部分33b,并将第1部分33a压倒。因而,能够将引线33稳定地折弯成希望的角度。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以引线折弯装置具备折弯构件和姿势限制构件这两者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于这样的情况。例如,也可以是如引线折弯装置不具备姿势限制构件而具备折弯构件的情况。
此外,以部件供给装置具备引线切割器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不具备引线切割器装置的情况。
此外,将引线的弹回的角度例示为5度进行了说明,但弹回的角度根据引线的规格而不同,因此也可以根据规格设定为各种各样的值。
此外,部件供给装置中的气体管道的系统以及控制系统为例示,并不限定于上述的说明的结构,可以采用公知的各种各样的结构。
另外,通过适当组合上述各种各样的实施方式中的任意的实施方式,从而能够起到各自具有的效果。

Claims (10)

1.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带进给装置,沿着搬送路径进给用带主体保持了引线型部件的带式部件;和
引线折弯装置,在设置于所述搬送路径的中途的折弯位置将从所述带主体露出的所述部件的引线进行折弯,使得躯体部侧的第1部分和带主体侧的第2部分的姿势不同,
所述引线折弯装置具备:
折弯构件,在第1方向上移动,压倒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将所述引线折弯;和
驱动装置,使所述折弯构件沿着所述第1方向移动,
所述第1方向是相对于与沿着所述搬送路径进给的所述带主体正交的方向而倾斜的方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在所述折弯位置通过所述折弯构件压倒了所述引线的状态下,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相对于所述第2部分所成的角度是小于90度的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带进给装置以沿着铅垂面的姿势沿着所述搬送路径进给所述带主体,
所述驱动装置使所述折弯构件在作为所述第1方向而相对于水平面倾斜的方向上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折弯构件具有对在所述折弯位置被压倒的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的姿势进行限制的限制面,所述限制面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在所述折弯位置,通过所述折弯构件的所述限制面对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的姿势进行限制,并且具备与所述引线的所述第2部分接触来限制所述第2部分的姿势的姿势限制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在相互对置的引导面之间划定出具有给定宽度的所述搬送路径,
所述姿势限制构件在比所述引导面更靠内侧的位置对所述引线的所述第2部分的姿势进行限制。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姿势限制构件设置于所述折弯构件,通过所述驱动装置而所述姿势限制构件与所述折弯构件一起在所述第1方向上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所述姿势限制构件被固定在比所述引导面更靠内侧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部件供给装置,其中,
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在比所述折弯位置更靠下游侧,设置有从所述搬送路径进行所述部件的供给的部件供给位置,
在所述部件供给位置,设置有从下方侧对所述引线被折弯的状态的所述部件的所述躯体部进行支承的支承构件。
10.一种部件供给装置,具备:
带进给装置,沿着搬送路径进给用带主体保持了引线型部件的带式部件;
引线折弯装置,在设置于所述搬送路径的中途的折弯位置将从所述带主体露出的所述部件的引线进行折弯,使得躯体部侧的第1部分和带主体侧的第2部分的姿势不同;和
引线切割器装置,在所述搬送路径中处于比折弯位置更靠进给方向下游侧的切割位置对所述部件的所述引线进行切断,
所述引线折弯装置具备:
折弯构件,在第1方向上移动,压倒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将所述引线折弯;和
驱动装置,使所述折弯构件沿着所述第1方向移动,
所述第1方向是相对于与沿着所述搬送路径进给的所述带主体正交的方向而倾斜的方向,
在所述折弯位置,通过所述折弯构件对所述引线的所述第1部分的姿势进行限制,并且具备与所述引线的所述第2部分接触来限制所述第2部分的姿势的姿势限制构件。
CN202010804108.1A 2019-08-27 2020-08-11 部件供给装置 Pending CN11244956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4357 2019-08-27
JP2019154357A JP7382594B2 (ja) 2019-08-27 2019-08-27 部品供給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449569A true CN112449569A (zh) 2021-03-05

Family

ID=74677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04108.1A Pending CN112449569A (zh) 2019-08-27 2020-08-11 部件供给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382594B2 (zh)
CN (1) CN11244956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263118B (zh) * 2021-05-27 2023-01-13 东莞市冠佳电子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元件自动供料整形设备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65164A (ja) * 1990-03-14 1991-11-26 Sharp Corp 電子部品のリードピン切断折曲装置
JP2005286272A (ja) * 2004-03-31 2005-10-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ピング部品供給装置及び供給方法、並びに部品実装装置
CN101554101A (zh) * 2006-10-03 2009-10-0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
US20100263198A1 (en) * 2006-12-21 2010-10-21 Peter Joseph Beck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HTS Continuous Conductor Elements
JP2013162104A (ja) * 2012-02-08 2013-08-19 Juki Corp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2015211214A (ja) * 2014-04-29 2015-11-24 Juki株式会社 リード加工機構、部品供給装置、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リード加工方法
CN105101772A (zh) * 2014-05-08 2015-11-25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CN106068685A (zh) * 2014-03-10 2016-11-0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WO2017029726A1 (ja) * 2015-08-19 2017-02-23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フィーダ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65164A (ja) * 1990-03-14 1991-11-26 Sharp Corp 電子部品のリードピン切断折曲装置
JP2005286272A (ja) * 2004-03-31 2005-10-1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ピング部品供給装置及び供給方法、並びに部品実装装置
CN101554101A (zh) * 2006-10-03 2009-10-07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元件供给装置以及表面安装机
US20100263198A1 (en) * 2006-12-21 2010-10-21 Peter Joseph Beck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HTS Continuous Conductor Elements
JP2013162104A (ja) * 2012-02-08 2013-08-19 Juki Corp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CN106068685A (zh) * 2014-03-10 2016-11-0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
US20170020039A1 (en) * 2014-03-10 2017-01-19 Fuji Machine Mfg. Co., Ltd. Tape feeder
JP2015211214A (ja) * 2014-04-29 2015-11-24 Juki株式会社 リード加工機構、部品供給装置、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リード加工方法
CN105101772A (zh) * 2014-05-08 2015-11-25 Juki株式会社 电子部件安装装置
WO2017029726A1 (ja) * 2015-08-19 2017-02-23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フィーダ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周昊;周学;周俊明;: "随机激励下插装型电子元器件引脚振动应力分析", 机械工程师, no. 01, 10 January 2016 (2016-01-1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1034599A (ja) 2021-03-01
JP7382594B2 (ja) 2023-1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46128C (zh) 用于端接机的接线端进给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端接系统
EP2840597B1 (en) Automatic assembling system and method
US10004170B2 (en) Electronic component mounter
US8999108B2 (en) Tape feeder and method of mounting tape on tape feeder
KR101753018B1 (ko) 와이어 하네스의 제조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70020039A1 (en) Tape feeder
CN107660117B (zh) 元件供料器
CN111051016B (zh) 机器人手、机器人设备和制造电子设备的方法
CN112449569A (zh) 部件供给装置
US20230337409A1 (en) Part feeder and component mounting machine
CN109729709B (zh) 部件供给装置、部件装配装置以及安装基板的制造方法
CN110073734B (zh) 元件供料器
JP7228832B2 (ja) 部品供給方法および部品装着装置
CN111096100B (zh) 装配元件保持用夹头及元件装配机
JP4425039B2 (ja) テ−ピング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部品実装装置
JP5845418B2 (ja) 部品挿入装置および部品挿入方法
JP5845419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US11291148B2 (en)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and component mounting device
US20240196583A1 (en) Feeder and component mounting apparatus
US20240188270A1 (en) Feeder and component mounter
JP5845420B2 (ja) 部品搬送パレット
JP7532684B2 (ja) テープ先端処理方法およびテープ先端処理治具
EP3937608A1 (en) Bending device, component supply device, and bending method
JP7157405B2 (ja) 部品供給方法
CN115484809A (zh) 部件供给装置、部件安装机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