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237058B - 带式供料器 - Google Patents

带式供料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237058B
CN112237058B CN201880093999.5A CN201880093999A CN112237058B CN 112237058 B CN112237058 B CN 112237058B CN 201880093999 A CN201880093999 A CN 201880093999A CN 112237058 B CN112237058 B CN 1122370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pe
carrier tape
feeder
carrier
sprock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399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237058A (zh
Inventor
田中启太
细井规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22370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70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2370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2370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djusting assemblages of electric components
    • H05K13/04Mounting of components, e.g. of leadless components
    • H05K13/0417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 H05K13/0419Feeding with belts or tapes tape feed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Supply And Installment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带式供料器,具备:驱动链轮,由马达驱动,对载带进行间距进给而将电子元件向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输送;剥离刀,设置在比驱动链轮与进给孔的啮合位置靠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将盖带与底带的接合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剥离;第一带按压部,在剥离刀对盖带的剥离位置、元件供给位置及驱动链轮与进给孔的啮合位置按压载带;手动链轮,设置在从与进给孔的啮合位置到剥离刀为止的载带的输送距离比从剥离刀到元件供给位置为止的载带的输送距离长的位置,能够通过手动操作,将从带盘拉出的载带向第一带按压部输送;及第二带按压部,在手动链轮的上方按压载带。

Description

带式供料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式供料器。
背景技术
已知具备收纳有电子元件的底带和通过与底带接合来防止电子元件的脱落的盖带的载带。在通过带式供料器将收纳于该载带的电子元件向元件供给位置输送时,带式供料器需要将盖带从底带剥离。因此,在带式供料器中,在比元件供给位置靠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设有从底带剥离盖带的剥离刀。
在此,在带式供料器中设有对载带进行间距进给的驱动链轮。并且,作业者在新安设卷绕有载带的带盘时,需要将载带从带盘拉出而输送至与驱动链轮的啮合位置。另外,当在比载带与驱动链轮的啮合位置靠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设置剥离刀的情况下,作业者需要将载带以使盖带从底带剥离的状态输送至与驱动链轮的啮合位置。另一方面,载带容易挠曲。即,当作业者直接对载带施加推进力时,经不住剥离刀的负载而无法维持载带。因此,作业者为了利用剥离刀使盖带从底带剥离,需要使用链轮,一边经由形成于载带的进给孔而施加朝向输送方向的推进力一边输送载带。
关于这一点,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带式供料器,具备:第一驱动链轮,在比带剥离单元靠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与载带啮合;及第二驱动链轮,在比带剥离单元靠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与载带啮合。在该情况下,通过驱动啮合有载带的第二驱动链轮,而对载带施加推进力。其结果是,载带以利用剥离刀从底带剥离了盖带的状态,被输送至与第一驱动链轮的啮合位置。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在比剥离部靠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设有能够手动进行旋转操作的链轮的带式供料器。在该情况下,通过手动操作啮合有载带的链轮,来对载带施加推进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2715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4-664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带式供料器需要设置多个驱动链轮,需要用于驱动多个驱动链轮的驱动机构。另外,因为需要使第一驱动链轮与第二驱动链轮同步,所以带式供料器的构造变得复杂。此外,在该情况下,为了将输送的电子元件高精度地定位在元件供给位置,对第一驱动链轮和第二驱动链轮双方要求高精度,因此零件成本增加。
另一方面,在上述专利文献2的带式供料器中,从由剥离刀剥离盖带起到电子元件到达元件供给位置为止的行程较长,在电子元件露出的状态下输送底带的时间变长,所以灰尘等容易附着在电子元件上。
本说明书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带式供料器,能够简化构造而实现零件成本的降低,并且能够抑制灰尘等对电子元件的附着。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了一种带式供料器,具备:供料器主体;驱动链轮,能够与设置在载带上的进给孔啮合,上述载带具有收纳有电子元件的底带及接合于上述底带的上表面的盖带,上述驱动链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供料器主体,由马达驱动,对上述载带进行间距进给而将上述电子元件向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输送;剥离刀,设置在比上述驱动链轮与上述进给孔的啮合位置靠上述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将上述盖带与上述底带的接合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剥离;第一带按压部,在上述剥离刀对上述盖带的剥离位置、上述元件供给位置及上述驱动链轮与上述进给孔的啮合位置按压上述载带;手动链轮,能够与上述进给孔啮合,在从与上述进给孔的啮合位置到上述剥离刀为止的上述载带的输送距离比从上述剥离刀到上述元件供给位置为止的上述载带的输送距离长的位置处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供料器主体,能够通过手动进行操作,将从卷绕有上述载带的带盘拉出的上述载带向上述第一带按压部输送;第二带按压部,在上述手动链轮的上方按压上述载带,维持上述进给孔与上述手动链轮啮合的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带式供料器,因为手动链轮能够通过手动操作,所以与使用由马达等驱动机构驱动的链轮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零件成本的降低。另外,在该情况下,因为手动链轮不需要与驱动链轮的同步旋转,所以能够简化带式供料器的构造。
另外,手动链轮设置在从与进给孔的啮合位置到剥离刀为止的载带的输送距离比从剥离刀到元件供给位置为止的载带的输送距离长的位置。由此,带式供料器能够缩短从剥离盖带起到电子元件被输送到元件供给位置为止的行程,所以能够抑制灰尘等附着于电子元件。此外,在该情况下,带式供料器能够减小手动链轮的精度对向元件供给位置输送的电子元件的定位精度造成的影响。因此,带式供料器能够实现电子元件的定位精度的提高,并且能够缓和对手动链轮要求的精度,因此能够实现零件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元件安装机的整体结构的图。
图2是示意性表示载带的俯视图。
图3是示意性表示带式供料器的主要部分的侧视图。
图4是带式供料器的局部放大侧视图,将设置第一带按压部及剥离部的位置放大表示。
图5是带式供料器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将设置第一带按压部及剥离部的位置放大表示。
图6是图4中的VI-VI线处的带式供料器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表示在底带与盖带之间插入剥离刀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在底带与盖带之间插入剥离刀之后的状态的示意图,表示盖带的宽度方向一侧立起的状态。
图9是示意性表示载带的俯视图,表示盖带的一部分被从底带剥离后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1.元件安装机1的概略结构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应用了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带式供料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使用带式供料器10的元件安装机1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另外,在图1中,将元件安装机1的水平宽度方向(图1左右方向)设为X方向,将元件安装机1的水平长度方向(图1上下方向)设为Y方向,将与X方向及Y方向垂直的铅垂方向(图1纸面垂直方向)设为Z方向。
如图1所示,元件安装机1主要具备:基板输送装置2、元件供给装置3、元件移载装置4、元件相机5、基板相机6及控制装置7。基板输送装置2由带式输送机等构成,将电路基板K向X方向依次输送。基板输送装置2将电路基板K定位于元件安装机1的机内的预定位置。并且,基板输送装置2在对于被定位的电路基板K的处理结束时,将电路基板K向元件安装机1的机外搬出。
元件供给装置3供给向电路基板K安装的电子元件(以下称为“元件P”)。元件供给装置3具备沿着X方向并列的多个插槽,带式供料器10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设于这些多个插槽中的各插槽。元件供给装置3通过带式供料器10使载带100(参照图2)进给移动,向设于带式供料器10的前端侧(图1上侧)的元件供给位置Ps供给元件P。
元件移载装置4保持被供给至元件供给位置Ps的元件P,将所保持的元件P向被定位的电路基板K安装。元件移载装置4主要具备:头驱动装置4a、移动台4b及安装头4c。头驱动装置4a构成为能够通过直动机构使移动台4b向X方向及Y方向移动。安装头4c是保持元件P的保持装置,构成为能够相对于移动台4b进行拆装。并且,设于安装头4c的吸嘴保持件4d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设有能够保持元件P的多个吸嘴4e。
吸嘴4e以能够绕着与Z方向平行的轴旋转且能够进行升降的方式支撑于安装头4c。吸嘴4e通过吸附而保持被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Ps的元件P,将所保持的元件P向被定位的电路基板K安装。
元件相机5及基板相机6是具有CCD或CMOS等拍摄元件的数字式的拍摄装置。元件相机5以使光轴朝向Z方向的状态固定于元件安装机1的基台,从下方拍摄保持于吸嘴4e的元件P。基板相机6以使光轴朝向Z轴方向的状态固定于移动台4b,从上方拍摄电路基板K。控制装置7由具有CPU的计算机装置构成。控制装置7以软件进行动作,按照预先存储的顺序进行元件P的安装作业。
2.载带100
接着,参照图2来对载带10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载带100具备底带110和盖带120。底带110由纸材或树脂等柔软的材料构成。在底带110的宽度方向一侧(图2下侧),沿着底带110的长度方向(图2左右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能够收纳元件P的多个腔室111。另外,在底带110的宽度方向另一侧(图2上侧),沿着底带110的长度方向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进给孔112。这些多个进给孔112与驱动链轮40及手动链轮70啮合。
盖带120由透明的高分子膜形成。另外,在图2中,盖带120以虚线图示。盖带120覆盖底带110的上表面,防止收纳于腔室111的元件P的脱落。另外,底带110和盖带120在隔着腔室111的设于载带10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接合部位101、102处相互接合。这些接合部位101、102设于比进给孔112靠载带100的宽度方向一侧的位置。
3.带式供料器10的概略结构
接着,参照图3来对带式供料器10的概略结构进行说明。如图3所示,带式供料器10主要具备:供料器主体20、带盘保持部30、驱动链轮40、第一带按压部50及剥离部60。
供料器主体20是由透明或不透明的塑料板或金属板等形成的较薄的箱状的部件。供料器主体20的侧面设为能够开闭,带盘保持部30对卷绕有载带100的带盘R以能够更换的方式进行保持。另外,带盘保持部30可以与供料器主体20一体地设置,也可以与供料器主体20分体。带盘保持部30具备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的带盘保持轴31,带盘R通过安装于带盘保持轴31而被保持为能够相对于供料器主体20旋转。
驱动链轮40是能够与设于底带110的进给孔112啮合的链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于供料器主体20。另外,带式供料器10具备马达41和多个齿轮(未图示)。马达41是步进马达,多个齿轮将马达41的驱动轴的旋转减速并传递至驱动链轮40。驱动链轮40由马达41驱动,马达41通过驱动链轮40对载带100进行间距进给,将元件P(参照图2)向元件供给位置Ps输送。
在此,在从驱动链轮40的旋转轴线方向(X方向)观察的情况下,元件供给位置Ps设于驱动链轮40所配置的位置的上方。由此,带式供料器10能够将载带100与驱动链轮40的啮合位置配置在接近元件供给位置Ps的位置,所以带式供料器10能够提高向元件供给位置Ps输送的元件P的定位精度。另外,元件供给位置Ps设于在从Y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对于驱动链轮40所配置的位置在X方向上偏移了的位置(参照图6)。
第一带按压部50对从带盘R拉出的载带100进行引导,以将元件P向元件供给位置Ps输送。剥离部60在元件P到达元件供给位置Ps为止的期间,将盖带120从底带110剥离,使收纳于腔室111的元件P成为能够由吸嘴4e(参照图1)吸附的状态。
4.第一带按压部50及剥离部60
在此,参照图4至图6来对第一带按压部50及剥离部60进行说明。如图4至图6所示,第一带按压部50主要具备从下方支撑载带100的支撑部51和从上方及宽度方向(X方向)两侧覆盖载带100的引导部52。支撑部51在驱动链轮40的宽度方向一侧(以下称为“X1侧”)的、包含元件供给位置Ps的位置固定于供料器主体20。
引导部52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供料器主体20摆动,并根据通过其与支撑部51之间的载带100的厚度尺寸而上下摆动。另外,在带式供料器10上设有相对于供料器主体20向下方对引导部52进行施力的第一施力部件11,引导部52从上方按压载带100。
引导部52具备:一对侧壁部53、54、第一引导部55、第二引导部56、第三引导部57及第四引导部58。一对侧壁部53、54是隔着支撑部51的设于X方向两侧的板状的部位。一对侧壁部53、54限制所输送的载带100在X方向上偏离。
另外,在一对侧壁部53、54上,在载带100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以下称为“Y1侧”)形成有供设于供料器主体20的销21插入的长孔52a。也就是说,一对侧壁部53、54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供料器主体20摆动。另外,一对侧壁部53、54在载带100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以下称为“Y2侧”)由销52b连结,该销52b插入形成于供料器主体20的长孔22。并且,销52b被第一施力部件11相对于供料器主体20向下方施力。
第一引导部55是在比剥离部60靠Y2侧的位置覆盖载带100的部位,在一对侧壁部53、54的上端连接有第一引导部55。在第一引导部55的下方设有对载带100向上方进行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12。第二施力部件12是沿着Y方向延伸的板簧,固定于供料器主体20。第一引导部55沿着水平方向延伸,被第二施力部件12按压于第一引导部55的载带100以成为水平的状态被输送。
第二引导部56及第三引导部57设于比第一引导部55靠Y1侧处。第二引导部56是从一对侧壁部53、54中的位于X1侧的一个侧壁部53的上端向宽度方向另一侧(以下称为“X2侧”)伸出的部位。另外,在第二引导部56固定有剥离部60。
第三引导部57是从一对侧壁部53、54中的位于X2侧的另一个侧壁部54的上端向X1侧伸出的部位。第三引导部57位于驱动链轮40所配置的位置的上方,另一方面,与设于所输送的载带100的腔室111在上下不重叠。另外,第三引导部57的上表面位于比第二引导部56的上表面低的位置。另外,在第三引导部57上,在进给孔112与驱动链轮40的啮合位置,形成有用于避免与驱动链轮40的干扰的贯通孔57a。
另外,第四引导部58设于比第二引导部56及第三引导部57靠Y1侧处。第四引导部58将通过了元件供给位置Ps的载带100向下方引导。在供料器主体20上,在第四引导部58的下方设有载带100能够通过的回收部59(参照图2)。元件P被拾取后的载带100经由回收部59而被回收到设于带式供料器10的外部的回收箱(未图示)。
剥离部60主要具备:剥离刀61、插入部62及折回部63。剥离刀61设于比元件供给位置Ps靠Y2侧处。剥离刀61是将盖带120从底带110剥离的刀具。剥离刀61进入被输送来的载带100的底带110与盖带120之间。具体而言,剥离刀61进入设于盖带120的宽度方向两侧的与底带110的接合部位101、102(参照图2)中的、位于远离进给孔112的位置(X1侧)的一方的接合部位101,来将盖带120从底带110剥离。另外,此时,剥离刀61不进入另一方的接合部位102,载带100以在另一方的接合部位102处底带110与盖带120相接合的状态被输送。
插入部62是从剥离刀61向Y1侧延伸的部位,与第二引导部56接合。如图7及图8所示,插入部62进入被输送来的底带110与盖带120之间,维持使从底带110剥离后的盖带120的宽度方向一侧从底带110浮起的状态。此时,另一个接合部位102通过比插入部62靠X2侧的位置,因此载带100在另一个接合部位102处维持底带110与盖带120接合的状态。其结果是,载带100以盖带120被夹在插入部62与第三引导部57之间的状态被输送。
另外,优选插入部62以X2侧的端部成为与被输送的载带100的腔室111的X2侧的端部同等的位置、或者位于比腔室111的X2侧的端部靠X2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由此,剥离部60能够在设有腔室111的位置使盖带120从底带110浮起。
折回部63是设于比剥离刀61靠Y1侧处的部位,与第二引导部56及插入部62的上表面接合。在折回部63,在成为元件供给位置Ps的位置设有切口部64。由此,载带100的上表面在元件供给位置Ps露出,因此元件安装机1能够利用吸嘴4e吸附收纳于腔室111的元件P。
另外,折回部63形成为宽度尺寸随着从朝向Y2侧的前端侧接近元件供给位置Ps而变大。并且,在元件供给位置Ps附近,折回部63的X2侧的端部比第三引导部57向X2侧伸出。也就是说,折回部63和第三引导部57在元件供给位置Ps附近上下重叠。另外,折回部63的下表面位于比第三引导部57的上表面靠上方的位置,在折回部63与第三引导部57上下重叠的部位,在折回部63的下表面与第三引导部57的上表面之间形成有间隙。
由此,如图6及图9所示,当载带100被输送至设有折回部63的位置时,夹在插入部62和第三引导部57之间的盖带120被折回,盖带120的宽度方向一侧朝向X2侧。由此,被盖带120覆盖的腔室111开放,载带100在收纳于腔室111的元件P露出的状态下被输送至元件供给位置Ps。
在此,带式供料器10以使插入部62的X2侧的端部位于与腔室111的X2侧的端部同等的位置、或者比腔室111的X2侧的端部靠X2侧的位置的方式设置插入部62,从而能够使腔室111整体开放。在该情况下,元件安装机1能够防止在使由吸嘴4e吸附的元件P上升时元件P与盖带120产生干扰。
并且,在通过吸嘴4e拾取了元件P之后,底带110被第四引导部58向回收部59引导。另外,由于盖带120在另一各接合部位102处与底带110接合,因此追随于底带110地被引导至回收部59。在该情况下,带式供料器10无需像在一个接合部位101及另一个接合部位102双方将盖带120从底带110剥离的情况那样在带式供料器10的内部设置用于回收盖带120的回收空间。因此,带式供料器10能够在不使带式供料器10的尺寸大型化的情况下使带盘保持部30保持更大的带盘R。
除此之外,作业者在将新的带盘R向带盘保持部30安设时,能够不需要以将剥离后的盖带120回收至设于带式供料器10的内部的回收空间的方式处理盖带120的作业。因此,带式供料器10能够减少在将新的带盘R向带盘保持部30安设时作业者进行的作业。其结果是,带式供料器10能够实现带盘R的更换作业所需的时间的缩短。
5.手动链轮70和第二带按压部80
如图2所示,带式供料器10还具备手动链轮70及第二带按压部80。手动链轮70是能够与设于底带110的进给孔112啮合的链轮,设于载带100的输送方向上的带盘保持部30与第一带按压部50之间。在将新的带盘R安装于带盘保持部30之后,在将从带盘R拉出的载带100输送至与驱动链轮40的啮合位置时使用手动链轮70。另外,手动链轮70能够由作业者进行手动的操作,在手动链轮70上设有由作业者进行的手动链轮70的操作所使用的捏手部71。
在此,对在向带盘保持部30安装新的带盘R时进行的作业进行说明。作业者在将新的带盘R安装于带盘保持部后,从带盘R拉出载带100,使进给孔112与手动链轮70啮合。然后,作业者操作捏手部71来转动手动链轮70。由此,载带100被朝向与驱动链轮40的啮合位置输送。并且,通过使被输送来的载带100与驱动链轮40啮合,而带式供料器10成为能够进行基于驱动链轮40的载带100的间距进给的状态。
在此,带式供料器10通过在使载带100与手动链轮70啮合的状态下对载带100进行输送,而能够对载带100施加推进力。由此,带式供料器10能够将剥离刀61顺畅地插入到底带110与盖带120之间。除此之外,载带100在通过支撑部51和第一引导部55而成为水平的状态下,被输送至基于剥离刀61的盖带120的剥离位置、驱动链轮40与载带100的啮合位置及元件供给位置Ps。因此,带式供料器10能够提高向元件供给位置Ps输送的元件P的定位精度。
另外,带式供料器10通过由作业者进行的手动操作来转动手动链轮70,将载带100向与驱动链轮40的啮合位置输送。在该情况下,与代替手动链轮70而设置由马达等驱动的链轮的情况相比,带式供料器10不需要用于驱动链轮的驱动机构,相应地能够抑制零件成本。另外,在该情况下,带式供料器10无需使手动链轮70与驱动链轮40同步旋转,所以能够简化带式供料器10的构造。
另外,在元件安装机1中,若不将元件P适当地供给到元件供给位置Ps,则无法进行基于吸嘴4e的元件P的吸附,产生元件吸附错误。在这一点上,优选带式供料器10使用高精度的驱动链轮40,使驱动链轮40与载带100的啮合位置接近元件供给位置Ps,从而实现元件吸附错误的抑制。
另一方面,手动链轮70以能够自由旋转的状态支撑于供料器主体20。由此,当通过驱动链轮40进行载带100的间距进给时,手动链轮70随着由驱动链轮40输送的载带100而旋转。在该情况下,在带式供料器10中,配置于元件供给位置Ps的元件P的定位精度依赖于驱动链轮40。
也就是说,带式供料器10能够减小手动链轮70的精度对元件P的定位精度造成的影响。由此,带式供料器10能够与对驱动链轮40要求的精度相比而缓和对手动链轮70要求的精度。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链轮40由金属材料形成,与此相对,手动链轮70由树脂材料形成。在该情况下,带式供料器10在与驱动链轮40的比较中,能够抑制手动链轮70的制造成本。
另外,手动链轮70在从进给孔112与手动链轮70的啮合位置到剥离刀61为止的载带100的输送距离比从剥离刀61到元件供给位置Ps为止的载带100的输送距离长的位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供料器主体20。由此,带式供料器10关于元件供给位置Ps处的元件P的定位精度,能够减少手动链轮70的精度带来的影响。因此,带式供料器10与驱动链轮40相比,能够缓和对手动链轮70要求的精度。
第二带按压部80设于手动链轮70的上方。第二带按压部80具备一对侧壁部81和上壁部82。一对侧壁部81位于隔着手动链轮70的X方向两侧。一对侧壁部81的X方向上的相向间隔比载带100的宽度尺寸大,限制从带盘R拉出的载带100在X方向上偏离。另外,在侧壁部81形成有供设于供料器主体20的销23插入的长孔83,一对侧壁部81被支撑为能够相对于供料器主体20摆动。
上壁部82从上方覆盖载带100。上壁部82与一对侧壁部81的上端连接,并根据载带100的厚度尺寸而摆动。另外,在带式供料器10中设有相对于供料器主体20向下方对第二带按压部80进行施力的第三施力部件13。由此,带式供料器10通过利用上壁部82从上方按压载带100,从而能够维持进给孔112与手动链轮70啮合的状态。其结果是,作业者能够简化操作手动链轮70来输送载带100时的作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三施力部件13使用板簧,但也可以作为代替而使用螺旋弹簧等。
在此,手动链轮70与进给孔112的啮合位置位于比驱动链轮40与进给孔112的啮合位置靠下方的位置,第二带按压部80以随着靠近Y1侧而上升地倾斜的状态按压载带100。由此,带式供料器10能够在供料器主体20的空出的空间配置手动链轮70及第二带按压部80。关于这一点,带式供料器10不需要用于驱动手动链轮70的驱动机构,因此能够提高供料器主体20中的配置位置的自由度。另一方面,第一带按压部50以水地平输送载带100的方式引导载带100,因此带式供料器10能够提高向元件供给位置Ps输送的元件P的定位精度。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带式供料器10中,手动链轮70能够通过手动进行操作,因此与代替手动链轮70而使用由马达等驱动的链轮的情况相比,不需要用于驱动链轮的驱动机构,相应地能够实现零件成本的降低。另外,在该情况下,手动链轮70因为不需要与驱动链轮40的同步旋转,所以能够简化带式供料器10的构造。
另外,手动链轮70设置在从与进给孔112的啮合位置到剥离刀61为止的载带100的输送距离比从剥离刀61到元件供给位置Ps为止的载带100的输送距离长的位置。因此,带式供料器10能够缩短从剥离盖带120起到元件P被输送至元件供给位置Ps为止的行程,因此能够抑制灰尘等附着于元件P。此外,在该情况下,带式供料器10能够减小手动链轮70的精度对输送至元件供给位置Ps的元件P的定位精度带来的影响。由此,带式供料器10能够提高元件P的定位精度,并且能够缓和对手动链轮70要求的精度,因此能够实现零件成本的降低。
6.其他
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能够容易地推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改良。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如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剥离部60以在一个接合部位101处使盖带120从底带110剥离,并且在另一个接合部位102处使盖带120与底带110接合的状态,将底带110输送至元件供给位置Ps。但是,不限定于此,剥离部也可以以在一个接合部位101及另一个接合部位102双方将盖带120从底带110剥离的状态将底带110输送至元件供给位置Ps。
附图标记说明
10、带式供料器;13、第三施力部件;20、供料器主体;40、驱动链轮;41、马达;50、第一带按压部;61、剥离刀;70、手动链轮;80、第二带按压部;100、载带;101、102、接合部位;110、底带;P、元件(电子元件);Ps、元件供给位置;R、带盘。

Claims (9)

1.一种带式供料器,具备:
供料器主体;
驱动链轮,能够与设置在载带上的进给孔啮合,所述载带具有收纳有电子元件的底带及接合于所述底带的上表面的盖带,所述驱动链轮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供料器主体,由马达驱动,对所述载带进行间距进给而将所述电子元件向预定的元件供给位置输送;
剥离刀,设置在比所述驱动链轮与所述进给孔的啮合位置靠所述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上游侧的位置,将所述盖带与所述底带的接合部位的至少一部分剥离;
第一带按压部,在所述剥离刀对所述盖带的剥离位置、所述元件供给位置及所述驱动链轮与所述进给孔的啮合位置按压所述载带;
手动链轮,能够与所述进给孔啮合,在从与所述进给孔的啮合位置到所述剥离刀为止的所述载带的输送距离比从所述剥离刀到所述元件供给位置为止的所述载带的输送距离长的位置处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所述供料器主体,通过作业者的手动操作而不使用马达,将从卷绕有所述载带的带盘拉出的所述载带向所述第一带按压部输送至与所述驱动链轮的所述啮合位置;
第二带按压部,在所述手动链轮的上方按压所述载带,维持所述进给孔与所述手动链轮啮合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所述驱动链轮与所述进给孔的啮合位置设置在比所述剥离刀接近所述元件供给位置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所述带式供料器在比所述元件供给位置靠所述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具备回收部,所述回收部回收被拾取所述电子元件后的所述载带及接合于所述载带的所述盖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所述带式供料器在比所述元件供给位置靠所述载带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位置具备回收部,所述回收部回收被拾取所述电子元件后的所述载带及接合于所述载带的所述盖带。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所述第一带按压部在使所述载带成为水平的状态下按压所述载带,
所述第二带按压部以随着从所述载带的输送方向的上游侧靠近下游侧而上升地倾斜的状态来按压所述载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所述带式供料器具备相对于所述供料器主体向下方对所述第二带按压部进行施力的施力部件。
7.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在从所述驱动链轮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元件供给位置设置于所述驱动链轮的配置位置的上方。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在从所述驱动链轮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元件供给位置设置于所述驱动链轮的配置位置的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带式供料器,其中,
在从所述驱动链轮的旋转轴线方向观察的情况下,所述元件供给位置设置于所述驱动链轮的配置位置的上方。
CN201880093999.5A 2018-06-01 2018-06-01 带式供料器 Active CN1122370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21264 WO2019229993A1 (ja) 2018-06-01 2018-06-01 テープフィー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7058A CN112237058A (zh) 2021-01-15
CN112237058B true CN112237058B (zh) 2022-02-15

Family

ID=68697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3999.5A Active CN112237058B (zh) 2018-06-01 2018-06-01 带式供料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806601B1 (zh)
JP (1) JP7012842B2 (zh)
CN (1) CN112237058B (zh)
WO (1) WO201922999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30574B (zh) * 2022-04-12 2023-02-28 深圳市精科睿精密制品有限公司 一种电路板贴片机的贴片送料机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09925A1 (en) * 1995-02-15 1997-12-03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Component carrier tape
CN1895012A (zh) * 2003-11-07 2007-01-10 麦德塔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电子元件暴露的方法和装置
JP2007073791A (ja) * 2005-09-08 2007-03-22 Yamaha Motor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ー及び表面実装機
CN101835370A (zh) * 2009-03-09 2010-09-15 金光植 用于贴片机的载带供料器
CN101841999A (zh) * 2009-03-11 2010-09-2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的元件供给带安装状态确认装置
JP2014120622A (ja) * 2012-12-17 2014-06-30 Samsung Techwin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5993211A (zh) * 2013-11-25 2016-10-05 韩华泰科株式会社 送带机
JP2017117922A (ja) * 2015-12-24 2017-06-2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フィーダ
JP2018082200A (ja) * 2017-12-27 2018-05-24 株式会社Fuji フィーダ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66461A (ja) 1990-07-06 1992-03-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3995486B2 (ja) * 2002-01-29 2007-10-24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テーピング部品頭出し装置
KR100496633B1 (ko) * 2002-08-28 2005-06-20 미래산업 주식회사 테이프 피더
JP4812816B2 (ja) * 2008-08-25 2011-11-0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部品実装装置および部品実装方法
JP5995308B2 (ja) * 2012-03-27 2016-09-21 Jukiオートメーション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キャリアテープのセット方法、テープカセット、実装装置及び基板の製造方法
WO2014125528A1 (ja) * 2013-02-15 2014-08-2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CN104349657B (zh) * 2013-07-31 2019-02-0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部件供给装置以及部件供给方法
JP6271563B2 (ja) 2013-08-26 2018-01-31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フィーダ、および部品実装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809925A1 (en) * 1995-02-15 1997-12-03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Component carrier tape
CN1895012A (zh) * 2003-11-07 2007-01-10 麦德塔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使电子元件暴露的方法和装置
JP2007073791A (ja) * 2005-09-08 2007-03-22 Yamaha Motor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ー及び表面実装機
CN101835370A (zh) * 2009-03-09 2010-09-15 金光植 用于贴片机的载带供料器
CN101841999A (zh) * 2009-03-11 2010-09-22 富士机械制造株式会社 带式供料器的元件供给带安装状态确认装置
JP2014120622A (ja) * 2012-12-17 2014-06-30 Samsung Techwin Co Ltd テープフィーダ
CN105993211A (zh) * 2013-11-25 2016-10-05 韩华泰科株式会社 送带机
JP2017117922A (ja) * 2015-12-24 2017-06-29 富士機械製造株式会社 フィーダ
JP2018082200A (ja) * 2017-12-27 2018-05-24 株式会社Fuji フィー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237058A (zh) 2021-01-15
JP7012842B2 (ja) 2022-01-28
WO2019229993A1 (ja) 2019-12-05
EP3806601A1 (en) 2021-04-14
EP3806601A4 (en) 2021-05-05
JPWO2019229993A1 (ja) 2021-02-25
EP3806601B1 (en) 2023-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681344B2 (ja) フィーダ装置
KR101995286B1 (ko) 전자 부품 공급 장치, 릴 장치, 테이프 처리 장치 및 부품 수납 테이프의 보급 방법
JP4820728B2 (ja) 部品供給装置、並びに表面実装機
JP6271562B2 (ja) フィーダ
JP6334689B2 (ja) フィーダ
JP6153617B2 (ja) フィーダ
JP6094835B2 (ja) 部品供給装置および部品供給方法
CN108781527B (zh) 元件供给装置
KR101859957B1 (ko) 전자부품 공급 장치 및 전자부품 실장 장치
CN112237058B (zh) 带式供料器
JP2017028041A (ja) テープフィーダ
JP7137319B2 (ja) 電子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実装装置
JP2019075445A (ja) 作業機および収納体供給装置ならびに作業機による収納体が装着されたワークの製造方法
JP5559735B2 (ja) 部品供給装置
CN111418275B (zh) 供料器
JP6780898B2 (ja) フィーダ装置
CN112292922B (zh) 供料器
CN112106458B (zh) 元件供给装置
JP6956431B2 (ja) フィーダ装置
JP6475313B2 (ja) フィーダ
JP2013004575A (ja) 部品供給装置及び電子部品装着装置
JP6586620B2 (ja) フィーダ
JP2019149586A (ja) 部品実装装置
JP2022003695A (ja) 部品実装機
JP2019179938A (ja) 部品供給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