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523067A - 滑动轴承 - Google Patents

滑动轴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523067A
CN101523067A CNA2007800377468A CN200780037746A CN101523067A CN 101523067 A CN101523067 A CN 101523067A CN A2007800377468 A CNA2007800377468 A CN A2007800377468A CN 200780037746 A CN200780037746 A CN 200780037746A CN 101523067 A CN101523067 A CN 1015230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oil
bearing
oil circuit
bearing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78003774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523067B (zh
Inventor
松山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39313932&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1523067(A)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5230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30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5230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52306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06Sliding surface mainly made of metal
    • F16C33/10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7/0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7/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radial load only
    • F16C17/02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radial load only with a pair of essentially semicircular bearing slee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17/00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 F16C17/02Sliding-contact bearings for exclusively rotary movement for radial load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046Brasses; Bushes; Linings divided or split, e.g. half-bearings or rolled slee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3/00Parts of bearings; Special methods for making bearings or parts thereof
    • F16C33/02Parts of sliding-contact bearings
    • F16C33/04Brasses; Bushes; Linings
    • F16C33/06Sliding surface mainly made of metal
    • F16C33/10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 F16C33/1025Construction relative to lubrication with liquid, e.g. oil, as lubricant
    • F16C33/106Details of distribution or circulation inside the bearings, e.g. details of the bearing surfaces to affect flow or pressure of the liqui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9/00Bearings for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rods; Attachment of connecting-rods
    • F16C9/02Crankshaf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00Pressure lubrication
    • F01M1/06Lubricating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vision therein of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 rods with lubricant passageways, e.g. bores
    • F01M2001/062Crankshaft with passageway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1/00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not provided for in, or of interest apart from, groups F01M1/00 - F01M9/00
    • F01M11/02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 F01M2011/026Arrangements of lubricant conduits for lubricating crankshaft b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240/00Specified values or numerical ranges of parameters; Relations between them
    • F16C2240/40Linear dimensions, e.g. length, radius, thickness, gap
    • F16C2240/42Groove siz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2360/00Engines or pumps
    • F16C2360/22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3/00Shafts; Axle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4Crankshafts, eccentric-shafts; Cranks, eccentrics
    • F16C3/06Crankshafts
    • F16C3/14Features relating to lubric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CSHAFTS; FLEXIBLE SHAFTS; ELEMENTS OR CRANKSHAFT MECHANISMS; ROTARY BODIES OTHER THAN GEARING ELEMENTS; BEARINGS
    • F16C9/00Bearings for crankshafts or connecting-rods; Attachment of connecting-rods
    • F16C9/04Connecting-rod bearings; Attachments thereof

Abstract

根据本发明,公开有一种具有可分割的半圆形上轴承和半圆形下轴承的曲轴轴承。上轴承具备:用于将机油从外部导入到曲轴轴承与曲轴轴颈之间的第一油路;用于使机油向曲轴轴承的周向流动的第二油路。第一油路具有在上轴承内周侧开口的内周侧开口部。上轴承在曲轴轴颈的旋转方向上比内周侧开口部更靠的后方侧,具有未形成油路的未切削部。用于将第二油路的机油从曲轴轴承的轴向向外部送出的倒角油路,被设置在曲轴轴颈的旋转方向上比内周侧开口部更靠前方侧部位以及下轴承中的至少一方。

Description

滑动轴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被分割成一对半圆形轴承体且通过润滑油支承旋转轴的滑动轴承。
背景技术
上述滑动轴承例如作为支承发动机曲轴用的曲轴轴承而被实用化。一般来说,曲轴轴承由半圆形的上轴承和半圆形的下轴承的组合构成。在上轴承上设置有油孔和油槽,该油孔用于将发动机主体内的机油供给到曲轴轴承与曲轴轴颈之间的空间即油隙中,该油槽用于使通过油孔供给到油隙中的机油向曲轴轴承的周向流动。
然而,在以往的曲轴轴承上,由于油槽形成为连接上轴承一方的对合面与另一方的对合面,所以从油隙流出的机油的量变多,从而造成曲轴轴承的润滑性降低。于是,专利文献1中提出有如下的曲轴轴承。即,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曲轴轴承的上轴承上,油槽的两端形成为在周向的内侧比各对合面更突起。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设置有曲轴轴承的发动机中,由于在油槽内滞留很多异物,所以导致曲轴轴承损伤或支承连杆的轴承损伤的可能性很高。于是,所希望的曲轴轴承是既能减少从油隙流出的机油量,又能抑制由异物导致损伤的产生。这样的问题,不限于发动机的曲轴轴承,只要是被分割成一对半圆形的轴承体且通过润滑油支承旋转轴的滑动轴承,则同样会发生。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5-2490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滑动轴承、具备该滑动轴承的转矩传递装置和发动机,该滑动轴承能够实现既能减少从油隙流出的润滑油的量,又能够抑制由异物导致损伤的产生。
为达成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第一方式中,提供一种支承旋转轴的滑动轴承。滑动轴承具备可相互分割的半圆形主轴承体和半圆形副轴承体。上述主轴承体具备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该第一油路用于将润滑油从外部导入到滑动轴承与上述旋转轴之间,该第二油路用于使被导入到滑动轴承与旋转轴之间的润滑油向滑动轴承的周向流通。上述第一油路具有在上述主轴承体的内周侧开口的内周侧开口部。上述主轴承体在上述旋转轴旋转方向上比上述内周侧开口部更靠后方侧,具有未形成油路的未切削部。辅助油路用于将上述第二油路的润滑油从滑动轴承的轴向向外部送出,该辅助油路设置在上述主轴承体中的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比上述内周侧开口部更靠前方侧部位和上述副轴承体中的至少一方。
在本发明的第二方式中,提供一种支承旋转轴的滑动轴承。滑动轴承具备可相互分割的半圆形主轴承体和半圆形副轴承体。上述主轴承体具备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该第一油路用于将润滑油从外部导入到滑动轴承与上述旋转轴之间,该第二油路用于使被导入到滑动轴承与旋转轴之间的润滑油向滑动轴承的周向流通。上述第一油路具有在上述主轴承体内周侧开口的内周侧开口部。上述主轴承体在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比上述内周侧开口部更靠后方侧,且具有未形成油路的未切削部。上述主轴承体具有位于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比上述内周侧开口部更靠前方侧的前方侧端部,上述副轴承体具有与其前方侧端部对应的后方侧端部。辅助油路将上述第二油路连接到滑动轴承的侧面,该辅助油路设置在上述主轴承体的前方侧端部与上述副轴承体的后方侧端部之间的对合部上。在上述主轴承体的前方侧端部及上述副轴承体的后方侧端部的至少一方的内周侧,设置有形成溢流油路的防压碎结构和形成倒角油路的倒角。上述辅助油路由上述溢流油路和倒角油路形成。以上述倒角油路中的润滑油流量大于上述溢流油路中的润滑油流量的方式,来设定上述倒角油路的通路面积与上述溢流油路的通路面积之间的关系。
在本发明的第三方式中,提供一种扭矩传递装置,该扭矩传递装置具备支承旋转轴的滑动轴承和作为该旋转轴向一方向旋转的主轴。该扭矩传递装置具备上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轴承。
在本发明的第四方式中,提供一种发动机,该发动机具备支承旋转轴的滑动轴承和作为被该滑动轴承支承的旋转轴的曲轴。该发动机具备上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轴承。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曲轴轴承的发动机的立体图。
图2是图1发动机的气缸周边的剖视图。
图3是图1发动机的曲轴的主视图。
图4是图1发动机的曲轴轴颈周边的剖视图。
图5中,(a)是图1的发动机中的机油通路的示意图,(b)是图5(a)中用圆5b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c)是图5(a)中用圆5c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分割成上轴承和下轴承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是图6的上轴承的平面图。
图8是图6的上轴承的仰视图。
图9是图6的上轴承的主视图。
图10是图6的上轴承的剖视图。
图11是图10中用圆11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2是图10中用圆12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3是表示图6的下轴承内周面的平面图。
图14是图6的下轴承的主视图。
图15是图14中用圆15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6是图14中用圆16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17是第一假想轴承的上轴承的主视图。
图18是表示图17上轴承的内周面的仰视图。
图19是第一假想轴承的下轴承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图19下轴承的内周面的平面图。
图21是第二假想轴承的上轴承的主视图。
图22是表示图21上轴承的内周面的仰视图。
图23是第二假想轴承的下轴承的主视图。
图24是表示图23下轴承的内周面的主视图。
图25是图1的发动机曲轴轴颈周边的剖视图。
图26是图25中用圆26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27是图25中用圆27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28是表示图26的上轴承内周面的仰视图。
图29是将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轴承一部分变更了的比较例涉及的上轴承的主视图。
图30是表示图29的上轴承内周面的仰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轴承内周面的仰视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轴承内周面的仰视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轴承内周面的仰视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第五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轴承内周面的仰视图。
图35是本发明第六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轴承的剖视图。
图36是表示本发明第七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轴承内周面的仰视图。
图37中,(a)是本发明第八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轴承的剖视图,(b)是图37(a)中用圆37b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38(a)是本发明第九实施方式涉及的上轴承的剖视图,(b)是图38(a)中用圆38b包围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39是本发明第十实施方式涉及的曲轴轴承的剖视图。
图40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曲轴轴承的剖视图。
图41是表示图40的曲轴轴承的上轴承内周面的仰视图。
图42是本发明第十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曲轴轴承的剖视图。
图43是表示图42的曲轴轴承的下轴承内周面的平面图。
图44是本发明第十三实施方式涉及的曲轴轴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0对具体化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本发明的滑动轴承具体化为支承直列四缸发动机1的曲轴5的曲轴轴承6。
〔1〕发动机1的结构
图1是表示发动机1整体结构的图。发动机1包含有气缸体3、气缸盖11、曲轴箱12和油盘13,该气缸体3用于使空气和燃料的混合气体燃烧,该气缸盖11用于配置气门系统的部件,该曲轴箱12用于配置曲轴5,该油盘13用于贮存作为润滑油的机油41。发动机1还包括用于向该发动机1的各部供给机油41的润滑装置4。
气缸体3中设置有多个形成使混合气体燃烧用的燃烧室的气缸31。各气缸31内收容有通过混合气体燃烧而往返运动的活塞26。曲轴5上缠挂有用于将发动机1的扭矩传递给各装置的正时链25。对应于各气缸31安装有连杆27,该连杆27用于将活塞26的往返运动转换为曲轴5的旋转运动。气缸盖11上设置有进气阀21和进气凸轮轴23,该进气阀21用于相对于燃烧室开闭各气缸31的进气口,该进气凸轮轴23用于驱动各进气阀21。气缸盖11上设置有排气阀22和排气凸轮轴24,该排气阀22用于相对于燃烧室开闭各气缸31的排气口,该排气凸轮轴24用于驱动各排气阀22。
润滑装置4包含油泵42,该油泵42用于将在油盘13底部贮存的机油41供给到发动机1的各部。润滑装置4还包含机油滤油器43和机油滤清器44,该机油滤油器43在油泵42的吸入口的上流侧过滤机油41,该机油滤清器44在油泵42的排出口的下流侧过滤机油41。油泵42基于经由正时链25传递来的曲轴5的扭矩而被驱动。
参照图2~图4,对气缸体3及曲轴5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2表示发动机1中的气缸31周边的截面结构及曲轴5。图3表示曲轴5的正面结构。图4表示发动机1中的曲轴5的曲轴轴颈51周边的截面结构。
在气缸体3上,作为气缸31设置有第一气缸31A、第二气缸31B、第三气缸31C和第四气缸31D。在气缸体3上,作为用于将曲轴箱30划分成多个箱的隔壁32而设置有第一隔壁32A、第二隔壁32B、第三隔壁32C、第四隔壁32D和第五隔壁32E。
在各隔壁32上组装有与对应的隔壁32协同作用而支承曲轴5的曲轴盖33。第一隔壁32A在隔壁32中设置在最靠近正时链25的位置。第二隔壁32B设置在与第一气缸31A与第二气缸31B之间对应的位置。第三隔壁32C设置在与第二气缸31B与第三气缸31C之间对应的位置。第四隔壁32D设置在与第三气缸31C与第四气缸31D之间对应的位置。第五隔壁32E在隔壁32中设置在最远离正时链25的位置。
在曲轴5上,作为主轴即曲轴轴颈51(旋转轴),设置有第一曲轴轴颈51A、第二曲轴轴颈51B、第三曲轴轴颈51C、第四曲轴轴颈51D和第五曲轴轴颈51E。在曲轴5上,作为用于安装连杆27的曲柄销52,还设置有第一曲柄销52A、第二曲柄销52B、第三曲柄销52C、第四曲柄销52D。在曲轴5上还设置有多个用于连接相邻的曲轴轴颈51与曲柄销52的曲柄臂53。并且,曲柄臂53设置有多个配重54。
第一曲轴轴颈51A在曲轴轴颈51中设置在最靠近正时链25的位置。第二曲轴轴颈51B设置在与第一气缸31A与第二气缸31B之间对应的位置。第三曲轴轴颈51C设置在与第二气缸31B与第三气缸31C之间对应的位置。第四曲轴轴颈51D设置在与第三气缸31C与第四气缸31D之间对应的位置。第五曲轴轴颈51E在曲轴轴颈51中设置在最远离正时链25的位置。第一曲柄销52A设置在与第一气缸31A对应的位置。第二曲柄销52B设置在与第二气缸31B对应的位置。第三曲柄销52C设置在与第三气缸31C对应的位置。第四曲柄销52D设置在与第四气缸31D对应的位置。
在气缸体3上,作为用于在相对气缸体3可旋转的状态下支承曲轴5的曲轴轴承部34,而设置有第一曲轴轴承部34A、第二曲轴轴承部34B、第三曲轴轴承部34C、第四曲轴轴承部34D和第五曲轴轴承部34E。第一曲轴轴承部34A是用于支承第一曲轴轴颈51A的轴承部,且由第一隔壁32A和曲轴盖33构成。第二曲轴轴承部34B是用于支承第二曲轴轴颈51B的轴承部,且由第二隔壁32B和曲轴盖33构成。第三曲轴轴承部34C是用于支承第三曲轴轴颈51C的轴承部,且由第三隔壁32C和曲轴盖33构成。第四曲轴轴承部34D是用于支承第四曲轴轴颈51D的轴承部,且由第四隔壁32D和曲轴盖33构成。第五曲轴轴承部34E是用于支承第五曲轴轴颈51E的轴承部,且由第五隔壁32E和曲轴盖33构成。
在各曲轴轴承部34上设置有用于降低随着曲轴5旋转而产生的摩擦的曲轴轴承6。也就是说,作为曲轴轴承6,设置有支承第一曲轴轴颈51A的第一曲轴轴承6A、支承第二曲轴轴颈51B的第二曲轴轴承6B、支承第三曲轴轴颈51C的第三曲轴轴承6C、支承第四曲轴轴颈51D的第四曲轴轴承6D和支承第五曲轴轴颈51E的第五曲轴轴承6E。曲轴轴承6是由安装在隔壁32上的半圆形的作为主轴承体的上轴承7和安装在曲轴盖33上的半圆形的作为副轴承体的下轴承8构成的对开型的滑动轴承。曲轴轴承6构成为,在支承曲轴轴颈51的状态下,在本身内周面与曲轴轴颈51的外周面51Z之间形成有作为第二油路起作用的间隙(油隙60)。在隔壁32的轴承部上设置有轴承部油槽32R,该油槽32R用于将第三主体油路35C的机油41供给到上轴承7的油孔77(第一油路)中。
连杆27由安装有活塞26的连杆主体27A和在连杆主体27A的端部安装的连杆帽27B构成。在连杆27上设置有连杆轴承部27C,该连杆轴承部27C用于以相对曲轴5可旋转的状态来安装连杆27。在连杆轴承部27C上安装有用于降低随着曲轴5旋转而产生的摩擦的连杆轴承28。连杆轴承28是由安装在连杆主体27A上的半圆形上轴承28A和安装在连杆帽27B上的半圆形下轴承28B构成的对开型滑动轴承。连杆轴承28构成为,在支承曲柄销52的状态下,在本身内周面与曲柄销52的外周面之间形成间隙(油隙29(参照图5))。
〔3〕发动机1的润滑结构
以下,参照图1和图3,对曲轴5的润滑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在气缸体3上,作为用于将由油泵42排出的机油41供给到发动机1各部的主体油路35,而设置有第一主体油路35A、第二主体油路35B以及多条第三主体油路35C。第一主体油路35A是用于使气缸体3外部的机油41流通到第二主体油路35B的油路。第二主体油路35B是用于将从第一主体油路35A供给的机油41分配到各第三主体油路35C的油路。第三主体油路35C是用于将从第二主体油路35B供给的机油41供给到曲轴轴承部34的曲轴轴承6的油路。
如图3所示,在曲轴5的内部设置有曲柄油路55,该曲柄油路55用于将机油41从曲轴轴承6的油隙60供给到连杆轴承28的油隙29中。该曲柄油路55具备第一曲柄油路55A、第二曲柄油路55B、第三曲柄油路55C以及第四曲柄油路55D。曲柄油路55具备入口侧油路55J和出口侧油路55P,该入口侧油路55J用于使曲轴轴承6的油隙60的机油41流通到曲轴轴颈51的内部,该出口侧油路55P用于使入口侧油路55J的机油41流通到连杆轴承28的油隙29中。
第一曲柄油路55A具备在第一曲轴轴颈51A内设置的第一入口侧油路55JA和在曲柄臂53及第一曲柄销52A内设置的第一出口侧油路55PA。第二曲柄油路55B具备在第二曲轴轴颈51B内设置的第二入口侧油路55JB和在曲柄臂53及第二曲柄销52B内设置的第二出口侧油路55PB。第三曲柄油路55C具备在第三曲轴轴颈51C内设置的第三入口侧油路55JC和在曲柄臂53及第三曲柄销52C内设置的第三出口侧油路55PC。第四曲柄油路55D具备在第四曲轴轴颈51D内设置的第四入口侧油路55JD和在曲柄臂53及第四曲柄销52D内设置的第四出口侧油路55PD。
参照图5,对曲轴5的润滑所涉及的机油41的流动进行说明。图5示意性地表示主体油路35和曲柄油路55。
在油盘13中滞留的机油41经由机油滤油器43被油泵42吸引。机油41从油泵42被排出,并经由机油滤清器44流入到第一主体油路35A中。第一主体油路35A内的机油41经由第二主体油路35B流入到各第三主体油路35C中。第三主体油路35C内的机油41经由隔壁32的轴承部油槽32R和曲轴轴承6的油孔77流入到油隙60中。油隙60的机油41经由入口侧油路55J的入口流入到曲轴轴颈51内部。入口侧油路55J的机油41经由出口侧油路55P流入到连杆轴承28的油隙29中。
〔4〕曲轴轴承6的结构
参照图6~图16,对曲轴轴承6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6表示将曲轴轴承6分割成上轴承7和下轴承8的状态。图7表示上轴承7的平面结构。图8表示上轴承7的底面结构。图9表示上轴承7的正面结构。图10表示沿径向的上轴承7的截面结构。图11和图12是图10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图13表示下轴承8的正面结构。图14表示下轴承8的正面结构。图15和图16是图14的一部分的放大图。而且,在各图中,相对曲轴轴承6的其它部位夸张地表现倒角和防压碎结构的大小。
如图6所示,曲轴轴承6由上轴承7和下轴承8的组合而构成。具体而言,以上轴承7的一对对合面72与下轴承8的一对对合面82接触的方式,来组合这些轴承7、8。以后,关于上轴承7和下轴承8,当以各轴承7、8中的任意位置为基准时,在各轴承7、8的周向上,将比该基准位置更靠前方的曲轴5的旋转方向设为旋转方向前方AF,将比该基准位置更靠后方的曲轴5的旋转方向设为旋转方向后方AR。
如图7~图12所示,在上轴承7设置有油孔77和油槽78,该油孔77用于在曲轴轴承6的外周侧与内周侧之间使机油41流通,该油槽78用于使机油41在曲轴轴承6的内周侧向周向流通。在上轴承7的一对端部71上,在其内周面75上设置有防压碎结构73,该防压碎结构73用于允许端部71随着上轴承7与下轴承8组合而产生的变形。在位于上轴承7内周侧的对合面72的一边设置有倒角74。在周向上,在两端部71之间设置有中间轴承部7E,该中间轴承部7E用于形成适合支承曲轴轴颈51的机油41的膜(油膜)。在中间轴承部7E上设置有具备机油41的油路即油槽78的切削部7EF和未形成油路的未切削部7ER。
将旋转方向前方AF侧的端部71(前方侧端部71F)的对合面72称为前方侧对合面72F,将旋转方向后方AR侧的端部71(后方侧端部71R)的对合面72称为后方侧对合面72R。将前方侧端部71F的防压碎结构73称为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将前方侧端部71F的倒角74称为前方侧倒角74F。将后方侧端部71R的防压碎结构73称为后方侧防压碎结构73R。将后方侧端部71R的倒角74称为后方侧倒角74R。
防压碎结构73形成为在对合面72上深度变得最大。防压碎结构73形成为从对合面72朝向上轴承7的周向中间部深度逐渐变小,在周向上离对合面72最远的位置上深度为零。在此,防压碎结构73的深度意味着相对内周面75向径向的切入量。
倒角74从上轴承7一方的侧面76跨越到另一方的侧面76,且沿曲轴轴承6的轴向延伸。前方侧倒角74F以连接油槽78和各侧面76的方式延伸。
油孔77在径向上贯通上轴承7,且以连接内周侧的开口部即内周侧开口部77A与外周侧的开口部即外周侧开口部77B的方式延伸。油孔77设置在上轴承7周向上的比中心(周向中心C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
油槽78从内周侧开口部77A与未切削部7ER之间的部位延伸跨越到前方侧对合面72F。具体为,在将油槽78中的旋转方向前方AF侧的端部设为前方侧端部78F,将油槽78中的旋转方向后方AR侧的端部设为后方侧端部78R时,前方侧端部78F在前方侧对合面72F朝向上轴承7的外部开口,并且后方侧端部78R在未切削部7ER的正前方提升即终止。油槽78以连接油孔77和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和前方侧倒角74F的形式延伸。油槽78的周向的中心(周向中心CB)位于比上轴承7的周向中心CA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油槽78由一对油槽侧面78A和连接两油槽侧面78A的油槽底面78B形成。两油槽侧面78A以从曲轴轴承6的径向外侧朝向内侧相互分离的方式形成。油槽78的宽度比油孔77的直径(内周侧开口部77A的直径)小。油槽78的深度在周向中心CB处最大,从周向中心CB至后方侧端部78R逐渐变小。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在后方侧端部78R处为零。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从周向中心CB至前方侧端部78F逐渐变小。
未切削部7ER设置在比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且比后方侧防压碎结构73R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也就是,在上轴承7中,油槽78的后方侧端部78R与后方侧防压碎结构73R之间的部位相当于未切削部7ER。
如图8所示,上轴承7在周向上被如下区分。也就是,上轴承7可区分为:设置前方侧倒角74F的第一倒角部7A;设置后方侧倒角74R的第二倒角部7B;设置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的第一溢流部7C;设置后方侧防压碎结构73R的第二溢流部7D;设置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的中间轴承部7E。上轴承7的内周面75基于上述上轴承7的区分可区分为如下。也就是内周面75被区分为:油槽底面78B、除去油槽底面78B的第一倒角部7A的内周面75A、第二倒角部7B的内周面75B、除去油槽底面78B的第一溢流部7C的内周面75C、第二溢流部7D的内周面75D以及除去油槽底面78B的中间轴承部7E的内周面75E。
如图13~图16所示,下轴承8的一对端部81中,在其内周面85上设置有防压碎结构83,该防压碎结构83用于允许端部81随着上轴承7与下轴承8组合而产生的变形。在位于下轴承8内周侧的对合面82的一边设置有倒角84。在周向上在两端部81之间设置有中间轴承部8E,该中间轴承部8E用于形成适合支承曲轴轴颈51的机油41的膜(油膜)。
将旋转方向前方AF侧的端部(前方侧端部81F)的对合面82称为前方侧对合面82F,将旋转方向后方AR侧的端部(后方侧端部81R)的对合面82称为后方侧对合面82R。将前方侧端部81F的防压碎结构83称为前方侧防压碎结构83F。将前方侧端部81F的倒角84称为前方侧倒角84F。将后方侧端部81R的防压碎结构83称为后方侧防压碎结构83R。将后方侧端部81R的倒角84称为后方侧倒角84R。
防压碎结构83形成为在对合面82上深度变得最大。防压碎结构83形成为从对合面82朝向下轴承8的周向中间部深度逐渐变小,在周向上离对合面82最远的位置上深度为零。在此,防压碎结构83的深度意味着相对内周面85向径向的切入量。另外,倒角84从下轴承8一方的侧面86跨越到另一方的侧面86,且沿曲轴轴承6的轴向延伸。
如图13所示,下轴承8在周向上可区分为如下。也就是下轴承8被区分为:设置前方侧倒角84F的第一倒角部8A、设置后方侧倒角84R的第二倒角部8B、设置前方侧防压碎结构83F的第一溢流部8C、设置后方侧防压碎结构83R的第二溢流部8D以及在第一溢流部8C与第二溢流部8D之间设置的中间轴承部8E。下轴承8的内周面85基于上述下轴承8的区分可区分为如下。也就是内周面85被区分为第一倒角部8A的内周面85A、第二倒角部8B的内周面85B、第一溢流部8C的内周面85C、第二溢流部8D的内周面85D以及中间轴承部8E的内周面85E。
〔5〕曲轴轴承的油隙
在发动机1中,通过由曲轴轴承6支承曲轴轴颈51,在曲轴轴承6与曲轴轴颈51之间形成油隙60。也就是,在上及下轴承7、8的内周面75、内周面85与曲轴轴颈51的外周面51Z之间,形成油隙60。
在此,接着用于详细说明油隙60的前言,对图17~图20所示的假想曲轴轴承(第一假想轴承100)及图21~图24所示的假想曲轴轴承(第二假想轴承200)进行说明。图17表示第一假想轴承100的上轴承110的正面结构。图18表示上轴承110的底面结构。图19表示第一假想轴承100的下轴承120的正面结构。图20表示下轴承120的平面结构。图21表示第二假想轴承200的上轴承210的正面结构。图22表示上轴承210的底面结构。图23表示第二假想轴承200的下轴承220的正面结构。图24表示下轴承220的平面结构。对于各曲轴轴承100、200,与曲轴轴承6共通的要素标记相同符号。
第一假想轴承100,除了未设置防压碎结构73、83,倒角74、84以及油槽78以外,具有与曲轴轴承6同样的结构。第二假想轴承200,除了未设置倒角74、84以及油槽78以外,具有与曲轴轴承6同样的结构。
第一假想轴承100,在其上轴承110设置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和后方侧防压碎结构73R,并且在其下轴承120设置前方侧防压碎结构83F和后方侧防压碎结构83R,由此成为与第二假想轴承200相同的结构。对于随着针对第一假想轴承100的防压碎结构73、83的形成而从该轴承100被去除的立体,进行如下规定。也就是,将随着针对上轴承110的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的形成而从上轴承110被去除的立体设为第一前方侧溢流体111。将随着针对上轴承110的后方侧防压碎结构73R的形成而从上轴承110被去除的立体设为第一后方侧溢流体112。将随着针对下轴承120的前方侧防压碎结构83F的形成而从下轴承120被去除的立体设为第二前方侧溢流体121。将随着针对下轴承120的后方侧防压碎结构83R的形成而从下轴承120被去除的立体设为第二后方侧溢流体122。
第二假想轴承200在其上轴承210上设置前方侧倒角74F、后方侧倒角74R和油槽78,并且在其下轴承220上设置前方侧倒角84F和后方侧倒角84R,由此成为与曲轴轴承6相同的结构。将随着针对第二假想轴承200的倒角74、84的形成而从同轴承200去除的固体作如下规定。也就是,将随着针对上轴承210的前方侧倒角74F的形成而从上轴承210被去除的立体设为第一前方侧倒角体211。将随着针对上轴承210的后方侧倒角74R的形成而从上轴承210被去除的立体设为第一后方侧倒角体212。将随着针对下轴承220的前方侧倒角84F的形成而从下轴承220被去除的立体设为第二前方侧倒角体221。将随着针对下轴承220的后方侧倒角84R的形成而从下轴承220被去除的立体设为第二后方侧倒角体222。
参照图25~图28,对曲轴轴承6的油隙60进行详细说明。图25表示关于由各曲轴轴承6、100、200支承曲轴轴颈51的状态截面结构,各曲轴轴承6、100、200的中心与曲轴轴颈51的中心匹配的状态。在各图中,夸张表示了针对曲轴轴颈51的曲轴轴承6和油隙60的大小。
曲轴轴承6的油隙60较大地区分为在上轴承7与曲轴轴颈51之间形成的第一区域U和在下轴承8与曲轴轴颈51之间形成的第二区域L。
第一区域U还可以区分为如下。即,第一区域U被区分为与第一前方侧溢流体111对应的区域UA、与第一后方侧溢流体112对应的区域UB、与第一前方侧倒角体211对应的区域UC、与第一后方侧倒角体212对应的区域UD、在曲轴轴颈51的外周面51Z与第一假想轴承100的上轴承110内周面75之间形成的区域UE以及与油槽78对应的区域UF。区域UE还可以区分为如下。即,区域UE被区分为与第一倒角部7A和第一溢流部7C对应的区域UE1、与第二倒角部7B和第二溢流部7D对应的区域UE2以及与中间轴承部7E对应的区域UE3。如图28所示,区域UE3进一步被区分为如下。即,区域UE3被区分为与油槽78对应的区域UE31以及与未形成油槽78的区域对应的区域UE32。
与下轴承8对应的区域L进一步被区分为如下。即,区域L被区分为与第二前方侧溢流体121对应的区域LA、与第二后方侧溢流体122对应的区域LB、与第二前方侧倒角体221对应的区域LC、与第二后方侧倒角体222对应的区域LD以及在曲轴轴颈51的外周面51Z与第一假想轴承100的下轴承120内周面75之间形成的区域LE。区域LE进一步被区分为如下。即,区域LE被区分为与第二倒角部8B和第二溢流部8D对应的区域LE1、与第一倒角部8A和第一溢流部8C对应的区域LE2以及与中间轴承部8E对应的区域LE3。
在油隙60中,形成可得到为适当地支承曲轴轴颈51旋转所需的油膜压力的轴承油路61、与轴承油路61相比油膜压力非常小的槽内油路62、对槽油路63、端部油路64、溢流油路65以及倒角油路66。具体地各油路形成如下。以下,将与上轴承7的第一倒角部7A和第一溢流部7C对应的第一假想轴承100的内周面75称为假想内周面101。将与上轴承7的第二倒角部7B和第二溢流部7D对应的第一假想轴承100的内周面75称为假想内周面102。将与下轴承8的第一倒角部8A和第一溢流部8C对应的第一假想轴承100的内周面75称为假想内周面103。将与下轴承8的第二倒角部8B和第二溢流部8D对应的第一假想轴承100的内周面75称为假想内周面104。将与上轴承7的第一倒角部7A和第一溢流部7C对应的第二假想轴承200的内周面75称为假想内周面201。将与上轴承7的第二倒角部7B和第二溢流部7D对应的第二假想轴承200的内周面75称为假想内周面202。将与下轴承8的第一倒角部8A和第一溢流部8C对应的第二假想轴承200的内周面75称为假想内周面203。将与下轴承8的第二倒角部8B和第二溢流部8D对应的第二假想轴承200的内周面75称为假想内周面204。
轴承油路61具备第一轴承油路61A和第二轴承油路61B,该第一轴承油路61A位于上轴承7的中间轴承部7E的内周面75E与曲轴轴颈51的外周面51Z之间,该第二轴承油路61B位于下轴承8的中间轴承部8E的内周面85E与曲轴轴颈51的外周面51Z之间。
端部油路64具备第一端部油路64A和第二端部油路64B,该第一端部油路64A位于第一假想轴承100的假想内周面101、104与曲轴轴颈5的1外周面51Z之间,该第二端部油路64B位于第一假想轴承100的假想内周面102、103与曲轴轴颈51的外周面51Z之间。
溢流油路65具备第一溢流油路65A和第二溢流油路65B,该第一溢流油路65A位于第二假想轴承200的假想内周面201、204与第一假想轴承100的假想内周面101、104之间,该第二溢流油路65B位于第二假想轴承200的假想内周面202、203与第一假想轴承100的假想内周面102、103之间。
倒角油路66具备第一倒角油路66A和第二倒角油路66B,第一倒角油路66A位于上轴承7的第一倒角部7A的内周面75A及下轴承8的第二倒角部8B的内周面85B、与第二假想轴承200的假想内周面201及假想内周面204之间。第二倒角油路66B位于上轴承7的第二倒角部7B的内周面75B及下轴承8的第一倒角部8A的内周面85A、与第二假想轴承200的假想内周面202及假想内周面203之间。倒角油路66相当于设置在曲轴轴承6的对合部上的辅助油路。
上述各油路基于与油隙60相关被区分的先前的各区域,也可以表示为如下。即,第一轴承油路61A由区域UE32形成。第二轴承油路61B由区域LE3形成。槽内油路62由区域UF形成。对槽油路63由区域UE31形成。第一端部油路64A由区域UE1和区域LE1形成。第二端部油路64B由区域UE2和区域LE2形成。第一溢流油路65A由区域UA和区域LA形成。第二溢流油路65B由区域UB和区域LB形成。第一倒角油路66A由区域UC和区域LC形成。第二倒角油路66B由区域UD和区域LD形成。
〔6〕油隙中机油的流动
参照图25~图28,对曲轴轴承6的油隙60中的机油41的流通方式进行说明。
随着曲轴5的旋转,从旋转方向后方AR朝向旋转方向前方AF的力被附加到油隙60的机油41上。因此,在油隙60中,大体形成从旋转方向后方AR朝向旋转方向前方AF的机油41的流动。在油隙60的各油路61~65之间形成如下的机油41的流动。
槽内油路62的机油41流入到对槽油路63或第一溢流油路65A或第一倒角油路66A。对槽油路63的机油41流入到第一轴承油路61A或第一端部油路64A或入口侧油路55J。第一轴承油路61A的机油41流入到第一端部油路64A。或者,第一轴承油路61A的机油41经由上轴承7的侧面76流出到油隙60的外部。第一端部油路64A的机油41流入到第一溢流油路65A或第二轴承油路61B。或者,第一端部油路64A的机油41经由上轴承7的侧面76和下轴承8的侧面86中之一流出到油隙60的外部。第一溢流油路65A的机油41流入到第一倒角油路66A或第一端部油路64A。或者,第一溢流油路65A的机油41经由上轴承7的侧面76和下轴承8的侧面86中之一流出到油隙60的外部。第一倒角油路66A的机油41经由上轴承7的侧面76和下轴承8的侧面86中之一流出到油隙60的外部。或者,第一倒角油路66A的机油41流入到第一溢流油路65A。第二轴承油路61B的机油41流入到第二端部油路64B。或者,第二轴承油路61B的机油41经由下轴承8的侧面86流出到油隙60的外部。第二端部油路64B的机油41流入到第二溢流油路65B或第一轴承油路61A。或者,第二端部油路64B的机油41经由下轴承8的侧面86和上轴承7的侧面76中之一流出到油隙60的外部。第二溢流油路65B的机油41流入到第二倒角油路66B或第二端部油路64B。或者,第二溢流油路65B的机油41经由下轴承8的侧面86和上轴承7的侧面76中之一流出到油隙60的外部。第二倒角油路66B的机油41经由下轴承8的侧面86和上轴承7的侧面76中之一流出到油隙60的外部。或者,第二倒角油路66B的机油41流入到第二溢流油路65B。
在曲轴轴承6,如以下(A)及(B)所示,设定有第一溢流油路65A的通路面积SA与第一倒角油路66A的通路面积TA之间的关系,以及第二溢流油路65B的通路面积SB与第二倒角油路66B的通路面积TB之间的关系。这些通路面积SA、通路面积TA、通路面积SB及通路面积TB分别具体表示如下规定的通路面积。也就是,第一溢流油路65A的通路面积SA相当于将沿曲轴轴承6径向的第一前方侧溢流体111的截面面积与沿曲轴轴承6径向的第二后方侧溢流体122的截面面积合并起来的面积。第一倒角油路66A的通路面积TA相当于将沿曲轴轴承6径向的第一前方侧倒角体211的截面面积与沿曲轴轴承6径向的第二后方侧倒角体222的截面面积合并起来的面积。第二溢流油路65B的通路面积SB相当于将沿曲轴轴承6径向的第一后方侧溢流体112的截面面积与沿曲轴轴承6径向的第二前方侧溢流体121的截面面积合并起来的面积。第二倒角油路66B的通路面积TB相当于将沿曲轴轴承6径向的第一后方侧倒角体212的截面面积与沿曲轴轴承6径向的第二前方侧倒角体221的截面面积合并起来的面积。
(A)关于第一溢流油路65A和第一倒角油路66A,以经由第一倒角油路66A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流量(第一倒角流量QB)大于经由第一溢流油路65A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流量(第一溢流流量QA)的方式,设定第一溢流油路65A的通路面积SA与第一倒角油路66A的通路面积TA之间的关系。通过以第一倒角流量QB大于第一溢流流量QA的方式设定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的大小(形成范围及深度)与前方侧倒角74F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后方侧防压碎结构83R的大小(形成范围及深度)与后方侧倒角84R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上述通路面积SA与通路面积TA之间的关系。
(B)关于第二溢流油路65B和第二倒角油路66B,以经由第二倒角油路66B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流量(第二倒角流量QD)大于经由第二溢流油路65B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流量(第二溢流流量QC)的方式,设定第二溢流油路65B的通路面积SB与第二倒角油路66B的通路面积TB之间的关系。通过以第二倒角流量QD大于第二溢流流量QC的方式设定后方侧防压碎结构73R的大小(形成范围及深度)与后方侧倒角74R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前方侧防压碎结构83F的大小(形成范围及深度)与前方侧倒角84F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上述通路面积SB与通路面积TB之间的关系。
接着,记述本实施方式的优点如下。
(1)在曲轴轴承6上,在比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设置有未切削部7ER。油槽78以经由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和前方侧倒角74F连接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与前方侧对合面72F的方式来形成。由此,与未设置未切削部7ER的情况相比,由于经由油槽78供给到比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的油隙60的机油41的量减少,所以能够减少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量。并且,由于供给到第二溢流油路65B和第二倒角油路66B的机油41的量减少,所以能够减少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量。由于经由油孔77流入到油隙60的异物通过在油槽78和第一溢流油路65A中流动,而从曲轴轴承6的轴向流出到油隙60外部,所以能够抑制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未切削部7ER设置在比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由此,油槽78内的异物向与未切削部7ER对应的油隙60中流入的情况通过曲轴5的旋转而得到防止,因此能够很好地抑制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能够同时实现从油隙60流出的机油41的量的减少和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的抑制。
(2)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油槽78的宽度被设定为小于油孔77的直径(内周侧开口部77A的直径)。由此,与油槽78的宽度被设定为大于油孔77的直径的情况相比,油槽78的通路阻力变大,所以能够减少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量。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在涉及油槽78形成的加工性不明显降低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设定小的油槽78的宽度,因此能够不损害曲轴轴承6的生产率而更加提高减少机油41从油隙60的漏出量的效果。
(3)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设置在比上轴承7的周向中心C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由此,与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设置在比周向中心CA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的情况相比,从内周侧开口部77A到油槽78的前方侧端部78F为止的距离变长,因此油槽78的通路阻力变大。因此,能够减少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量。
(4)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将曲轴轴承6的外部的机油41供给到油隙60的油孔77仅在上轴承7设置有一个。由此,与设置多个用于将机油41供给到油隙60的油孔的情况相比,减少从曲轴轴承6的外部供给到油隙60的机油41的量,因此能够减少机油41从油隙60流出到外部的量。
(5)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比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的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成在前方侧端部78F处最小。由此,例如关于比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的油槽78的深度,与其全体被设定成恒定大小的情况相比,从油槽78内流出到油槽78外部的机油41的量减少,因此能够减少机油41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量。
(6)在适用了曲轴轴承6的发动机1中,通过本发明人的试验等,已确认随着第一倒角流量QB相对第一溢流流量QA变大,从油隙60排出到外部的异物的量变多。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基于这样的事实,以第一倒角流量QB大于第一溢流流量QA的方式,设定第一倒角油路66A的通路面积TA与第一溢流油路65A的通路面积SA之间的关系。由此,关于与机油41一起流入到油隙60的异物,由于其大部分经由第一倒角油路66A被排出到油隙60的外部,所以能够更好地抑制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
(7)在适用了曲轴轴承6的发动机1中,通过本发明人的试验等,已确认随着第二倒角流量QD相对第二溢流流量QC变大,从油隙60排出到外部的异物的量变多。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基于这样的事实,以第二倒角流量QD大于第二溢流流量QC的方式,设定第二倒角油路66B的通路面积TB与第二溢流油路65B的通路面积SB之间的关系。由此,关于与机油41一起流入到油隙60的异物,由于其大部分经由第二倒角油路66B被排出到油隙60的外部,所以能够更好地抑制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
(8)第一倒角油路66A与第一溢流油路65A及第二轴承油路61B相比,与曲轴轴承6和曲轴轴颈51之间的间隔大,因此可以认为由第一倒角油路66A的异物导致曲轴轴承6损伤的程度是非常小的。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基于这种情况,在经由第一倒角油路66A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量不超过作为上限的量即从油隙60流出的机油41的量所允许的量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设定大的通路面积TA。由此,由于油隙60的异物的大部分经由第一倒角油路66A流出到油隙60的外部,所以能够更好地抑制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
(9)第二倒角油路66B与第二溢流油路65B及第一轴承油路61A相比,与曲轴轴承6和曲轴轴颈51之间的间隔大,因此可以认为由第二倒角油路66B的异物导致曲轴轴承6损伤的程度是非常小的。于是,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基于这种情况,在经由第二倒角油路66B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量不超过作为上限的量即从油隙60流出的机油41的量所允许的量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设定大的通路面积TB。由此,由于油隙60的异物的大部分经由第二倒角油路66B流出到油隙60的外部,所以能够更好地抑制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
(10)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形成有作为辅助油路的倒角油路66,该辅助油路能够利用倒角74、84使油槽78内的异物排出到油隙60的外部。由此,相比于以与倒角74、84不同方式形成辅助油路的情况,能够抑制曲轴轴承6的负荷能力的降低。
(11)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形成有作为辅助油路的溢流油路65,该辅助油路能够利用防压碎结构73、83使油槽78内的异物排出到油隙60的外部。由此,相比于以与防压碎结构73、83不同方式形成辅助油路的情况,能够抑制曲轴轴承6的负荷能力的降低。
(12)根据与图29及图30所示的比较例涉及的曲轴轴承6X的对比,对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优点进行说明。图29表示曲轴轴承6X的上轴承7X的正面结构。图30表示上轴承7X的底面结构。
如图29及图30所示,曲轴轴承6X相对曲轴轴承6,在以下之处不同。即,在曲轴轴承6X的上轴承7X上形成有油槽7XA来取代油槽78。油槽7XA以经由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连接前方侧对合面72F和后方侧对合面72R的方式延伸。而且,在上轴承7X上不存在未切削部7ER。此外,关于曲轴轴承6X,除了上述变更处以外,实质上采用了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同样的结构。而且,在附图中,关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要素,赋予与该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在适用了上述曲轴轴承6X的发动机1中,油槽7XA的机油41流入到对槽油路63、第一溢流油路65A、第一倒角油路66A、第二溢流油路65B或第二倒角油路66B。在此,对于油隙60的机油41,随着曲轴5的旋转而附加从旋转方向后方AR侧朝向旋转方向前方AF侧的力,因此第二溢流油路65B的机油41的一部分,在经由上轴承7X的侧面76和下轴承8的侧面86中之一流出到油隙60外部之前,从第二溢流油路65B流入到第一轴承油路61A。此时,机油41内的异物也从与曲轴轴承6和曲轴轴颈51之间的间隔大的第二溢流油路65B流入到该间隔小的第一轴承油路61A中,因此导致上轴承7X的损伤及曲轴5的烧结的可能性变高。
对此,由于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上设置有未切削部7ER,所以未切削部7ER防止机油41从油槽78流入到第二溢流油路65B。由此,与在发动机1适用曲轴轴承6X的情况相比,减少流入到第二溢流油路65B的异物的量,因此能够减少随着曲轴5的旋转而从第二溢流油路65B流入到第一轴承油路61A的异物的量。而且,能够很好地抑制上轴承7的损伤及曲轴5的烧结。
(13)在本实施方式的发动机1中,由于曲轴轴承6支承曲轴5,所以减少从油隙60流出的机油41的量。由此,能够实现随着曲轴5的润滑性能的提高和油泵42的工作量的减少而提高燃料消费率。
(14)由于流入到连杆轴承28的油隙29中的异物的量减少,所以能够抑制连杆轴承28的损伤及连杆27的烧结的产生。
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可以变更为如下。
关于油孔77的比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的油槽78的部位,其深度并非限于上述实施方式所例示的方式。总之,关于在油孔77的比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设置的油槽78的部位,只要相对通路面积最小之处至少设置有一处的方式既可。
防压碎结构73、83及倒角74、84的方式可变更为以下的(A)~(D)之一。而且,能够适当组合以下的(A)~(D)来进行实施。
(A)在上轴承7中,可以省略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及前方侧倒角74F。在该情况下,由油隙60的区域LA形成第一溢流油路65A。并且,由油隙60的区域LC形成第一倒角油路66A。通过调整下轴承8的后方侧防压碎结构83R的大小(形成范围及深度)与后方侧倒角84R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能够使第一倒角流量QB大于第一溢流流量QA。
(B)在上轴承7中,可以省略后方侧防压碎结构73R及后方侧倒角74R。在该情况下,由油隙60的区域LB形成第二溢流油路65B。并且,由油隙60的区域LD形成第二倒角油路66B。通过调整下轴承8的前方侧防压碎结构83F的大小(形成范围及深度)与前方侧倒角84F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能够使第二倒角流量QD大于第二溢流流量QC。
(C)在下轴承8中,可以省略后方侧防压碎结构83R及后方侧倒角84R。在该情况下,由油隙60的区域UA形成第一溢流油路65A。并且,由油隙60的区域UC形成第一倒角油路66A。通过调整上轴承7的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的大小(形成范围及深度)与前方侧倒角74F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能够使第一倒角流量QB大于第一溢流流量QA。
(D)在下轴承8中,可以省略前方侧防压碎结构83F及前方侧倒角84F。在该情况下,由油隙60的区域UB形成第二溢流油路65B。并且,由油隙60的区域UD形成第二倒角油路66B。通过调整上轴承7的后方侧防压碎结构73R的大小(形成范围及深度)与后方侧倒角74R的大小之间的关系,能够使第二倒角流量QD大于第二溢流流量QC。
接着,参照图31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二实施方式。
如下变更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一部分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在图31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件,赋予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如图3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被设下为油槽78的宽度与油孔77的直径(内周侧开口部77A的直径)相同大小。而且,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在油槽78的周向中心CB处最大。而且,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从周向中心CB至后方侧端部78R逐渐变小且在后方侧端部78R处为零。而且,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从周向中心CB至前方侧端部78F逐渐变小。
如以上的详述,根据本第二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除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1)及(3)~(14)之外,还能得到以下的优点(15)。
(15)与油槽78的宽度被设定为比油孔77的直径小的情况相比,油槽78的形成容易,因此能够实现曲轴轴承6的生产率的提高。
接着,参照图32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三实施方式。
如下变更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一部分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在图32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件赋予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如图3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在比油孔77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的中间轴承部7E上设置有油孔91。油孔91独立于油孔77使隔壁32的轴承部油槽32R的机油41流通到油隙60中。油孔91设置在上轴承7的比周向中心CA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油孔91的直径被设定为与油孔77的直径相同的大小。
如以上的详述,根据本第三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除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1)~(3)及(5)~(14)之外,还能得到以下的优点(16)。
(16)与未设置有油孔91的情况相比,供给到油隙60中的机油41的量变多,因此能够很好地抑制油隙60的机油41的量不足。
接着,参照图33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四实施方式。
如下变更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一部分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在图33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件赋予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如图3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油孔77设置在比周向中心CA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油槽78设置在上轴承7的比周向中心CA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的范围内。油槽78的后方侧端部78R设置在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上。后方侧端部78R中的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成大于零,以便油孔77的机油41经由后方侧端部78R流入到油槽78中。油槽78的后方侧端部78R与后方侧防压碎结构73R之间的部位相当于未切削部7ER。
如以上的详述,根据本第三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除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1)、(2)及(4)~(14)之外,还能得到以下的优点(17)及(18)。
(17)与油孔77设置在比周向中心C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的情况相比,即与油槽78设置在从比周向中心C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跨越到前方侧对合面72F的情况相比,上轴承7的轴承面积变大,因此能够提高曲轴轴承6的负荷能力。
(18)因为从油槽78流入到第一轴承油路61A的机油41的量减少,随之产生流入到第一轴承油路61A的异物的量减少。由此,能够更好地抑制由异物造成的损伤以及曲轴5的烧结的产生。
接着,参照图34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五实施方式。
如下变更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一部分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在图34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件赋予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如图3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油槽78的宽度被设定成与油孔77的直径(内周侧开口部77A的直径)相同的大小。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在油槽78的周向中心CB处最大。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从周向中心CB至后方侧端部78R逐渐变小且在后方侧端部78R处为零。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从周向中心CB至前方侧端部78F逐渐变小。
如以上的详述,根据本第五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除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1)、(2)、(4)~(14)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优点(17)、(18)之外,还能得到第二实施方式的优点(15)。
接着,参照图35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六实施方式。
如下变更上述第四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一部分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在图35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件赋予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如图35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如下。即,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成在前方侧端部78F处最大。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在后方侧端部78R处最小。后方侧端部78R中的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成大于零,以便油孔77的机油41经由后方侧端部78R流入到油槽78中。而且,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从前方侧端部78F至后方侧端部78R逐渐变小。
如以上的详述,根据本第六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除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1)、(2)、(4)~(14)以及第四实施方式的优点(17)、(18)之外,还能得到以下的优点(19)。
(19)与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成在周向中心CB处最大且被设定成随着朝向两端部逐渐变小的情况相比,油槽78的形成所涉及的加工上的限制变得较松,因此能够实现曲轴轴承6生产率的提高。
接着,参照图36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七实施方式。
如下变更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油槽78的形状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在图36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件赋予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如图3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在上轴承7的第一溢流部7C上设置有连接一方侧面76与另一方侧面76的油槽92。油槽92从两侧面76将油槽78和第一溢流油路65A的机油41送出到油隙60的外部。
如以上的详述,根据本第七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除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1)~(14)之外,还能得到以下的优点(20)。
(20)油槽78和第一溢流油路65A的机油41经由油槽92被送出到油隙60的外部,由此能够提高油隙60内的异物的排出性,因而能够更好地抑制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
接着,参照图37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八实施方式。
如下变更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一部分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在图37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件赋予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如图3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油槽78形成为如下。即,油槽78形成为从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与未切削部7ER之间的部位延伸跨越到第一溢流部7C内为止。也就是,油槽78形成为连接内周侧开口部77A与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而且,形成为油槽78的周向中心CB位于比上轴承7的周向中心CA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油槽78的宽度被设定为比油孔77的直径(内周侧开口部77A的直径)小。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在周向中心CB处最大。而且,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从周向中心CB至后方侧端部78R逐渐变小且在后方侧端部78R处为零。而且,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从周向中心CB至前方侧端部78F逐渐变小。
如以上的详述,根据本第八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1)~(14)相同的优点。
接着,参照图38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九实施方式。
如下变更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一部分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在图38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件赋予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如图3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油槽78形成为如下。即,油槽78形成为从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与未切削部7ER之间的部位延伸跨越到第一倒角部7A内为止。而且,油槽78形成为连通内周侧开口部77A、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和前方侧倒角74F。而且,油槽78形成为该油槽78的周向中心CB位于比上轴承7的周向中心CA更靠旋转方向前方AF侧。油槽78的宽度被设定为比油孔77的直径(内周侧开口部77A的直径)小。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在周向中心CB处最大。而且,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从周向中心CB至后方侧端部78R逐渐变小且在后方侧端部78R处为零。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为从周向中心CB至前方侧端部78F逐渐变小。
如以上的详述,根据本第九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1)~(14)相同的优点。
接着,参照图39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十实施方式。
如下变更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一部分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在图39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件赋予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如图39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设置有油槽93以取代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上轴承7的倒角74。油槽93包含前方侧油槽93F和后方侧油槽93R。并且,设置有油槽94以取代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下轴承8的倒角84。油槽94包含前方侧油槽94F和后方侧油槽94R。随着这种变更,在本实施方式的油隙60中形成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倒角油路66对应的槽油路67。
关于上轴承7的油槽93,前方侧油槽93F形成为连接一方的侧面76与另一方的侧面76。前方侧油槽93F是用于从两侧面76将油槽78和第一溢流油路65A的机油41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油路。后方侧油槽93R形成为连接一方的侧面76与另一方的侧面76。后方侧油槽93R是用于从两侧面76将第二溢流油路65B的机油41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油路。
上轴承7在其周向上被区分为如下。即上轴承7被区分为:设置前方侧油槽93F的第一槽部7G、设置后方侧油槽93R的第二槽部7H、设置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的第一溢流部7C、设置后方侧防压碎结构73R的第二溢流部7D以及设置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的中间轴承部7E。
关于下轴承8的油槽94,前方侧油槽94F形成为连接一方的侧面86与另一方的侧面86。前方侧油槽94F是用于从两侧面86将第二溢流油路65B的机油41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油路。后方侧油槽94R形成为连接一方的侧面86与另一方的侧面86。后方侧油槽94R是用于从两侧面86将第一溢流油路65A的机油41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油路。
下轴承8在周向上被区分为如下。即下轴承8被区分为:设置前方侧油槽94F的第一槽部8G、设置后方侧油槽94R的第二槽部8H、设置前方侧防压碎结构83F的第一溢流部8C、设置后方侧防压碎结构83R的第二溢流部8D以及在第一溢流部8C与第二溢流部8D之间设置的中间轴承部8E。
槽油路67具备第一槽油路67A和第二槽油路67B。第一槽油路67A位于上轴承7的第一槽部7G内周面及下轴承8的第二槽部8H内周面、与第二假想轴承200的假想内周面201及假想内周面204之间。第二槽油路67B位于上轴承7的第二槽部7H内周面及下轴承8的第一槽部8G内周面、与第二假想轴承200的假想内周面202及假想内周面203之间。槽油路67相当于设置在曲轴轴承6对合部上的辅助油路。
在曲轴轴承6中,如以下(A)及(B)所示,设定有第一溢流油路65A的通路面积SA与第一槽油路67A的通路面积TC之间的关系,以及第二溢流油路65B的通路面积SB与第二槽油路67B的通路面积TD之间的关系。
(A)关于第一溢流油路65A和第一槽油路67A,以经由第一槽油路67A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流量(第一槽流量QE)大于经由第一溢流油路65A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流量(第一溢流流量QA)的方式,设定第一溢流油路65A的通路面积SA与第一槽油路67A的通路面积TC之间的关系。通过以第一槽流量QE大于第一溢流流量QA的方式设定前方侧防压碎结构73F的大小与前方侧油槽93F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后方侧防压碎结构83R的大小与后方侧油槽94R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上述通路面积SA与通路面积TC之间的关系。
(B)关于第二溢流油路65B和第二槽油路67B,以经由第二槽油路67B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流量(第二槽流量QF)大于经由第二溢流油路65B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流量(第二溢流流量QC)的方式,设定第二溢流油路65B的通路面积SB与第二槽油路67B的通路面积TD之间的关系。通过以第二槽流量QF大于第二溢流流量QC的方式设定后方侧防压碎结构73R的大小与后方侧倒角93R的大小之间的关系,以及前方侧防压碎结构83F的大小与前方侧倒角94F的大小之间的关系,来决定上述通路面积SB与通路面积TD之间的关系。
如以上的详述,根据本第十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可得到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1)~(14)相同的优点。
接着,参照图40和图41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十一实施方式。
如下变更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一部分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在图40和图41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件赋予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如图40和图41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省略上轴承7的防压碎结构73及倒角74。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下轴承8中,也省略防压碎结构83及倒角84。油槽78的前方侧端部78F设置在内周侧开口部77A与前方侧对合面72F之间。在上轴承7上设置有连接油槽78与上轴承7两侧面76的油槽95。油槽95是用于将油槽78的机油41从两侧面76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油路。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成在周向中心CB处最大。而且,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成从周向中心CB至前方侧端部78F逐渐变小。油槽78的深度被设定成从周向中心CB向后方侧端部78R逐渐变小且在后方侧端部78R处为零。油槽95可以相对于曲轴轴承6的轴线平行,也可以倾斜。油槽95的宽度可以在油槽78与两侧面76之间变化。
如以上的详述,根据本第十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除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2)~(4)、(13)及(14)之外,还能得到以下的优点(21)。
(21)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在油孔77的比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设置有未切削部7ER。而且,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设置有连接油槽78与侧面76的油槽95。由此,与未设置未切削部7ER的情况相比,由于经由油槽78供给到油孔77的比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的油隙60的部位上的机油41的量减少,所以能够减少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量。并且,由于经由油孔77流入到油隙60的异物通过在油槽78和油槽95中流动,而沿曲轴轴承6的轴向流出到油隙60外部,所以能够抑制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未切削部7ER设置在油孔77的比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由此,油槽78内的异物向与未切削部7ER对应的油隙60中流入的情况通过曲轴5的旋转而得到防止,因此能够很好地抑制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能够同时实现从油隙60流出的机油41的量的减少和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的抑制。
接着,参照图42和图43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十二实施方式。
如下变更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一部分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在图42和图43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件赋予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如图42和图4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省略上轴承7的防压碎结构73及倒角74。而且,在下轴承8中,也省略防压碎结构83及倒角84。在下轴承8上,设置有与上轴承7的油槽78连通的油槽96和连接油槽96与下轴承8两侧面86的油槽97。油槽96是用于使从油槽78供给的机油41向下轴承8的周向流通的油路。油槽97是用于将油槽96的机油41从两侧面86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油路。油槽97可以相对于曲轴轴承6的轴线平行,也可以倾斜。油槽97的宽度可以在油槽96与侧面86之间变化。
如以上的详述,根据本第十二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除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2)~(5)、(13)及(14)之外,还能得到以下的优点(22)。
(22)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在油孔77的比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设置有未切削部7ER。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设置有连接下轴承8的油槽96与两侧面86的油槽97。由此,与未设置未切削部7ER的情况相比,由于经由油槽78供给到油孔77的比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的油隙60中的机油41的量减少,所以能够减少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量。并且,由于经由油孔77流入到油隙60中的异物通过在油槽78、油槽96和油槽97中流动,而从曲轴轴承6的轴向流出到油隙60外部,所以能够抑制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未切削部7ER设置在油孔77的比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由此,油槽78内的异物向与未切削部7ER对应的油隙60流入的情况通过曲轴5的旋转而得到防止。因此,能够很好地抑制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能够同时实现从油隙60流出的机油41的量的减少和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的抑制。
接着,参照图44说明将本发明具体化的第十三实施方式。
如下变更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的一部分来构成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在图44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共通的部件赋予与该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符号。
如图4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省略上轴承7的防压碎结构73及倒角74。而且,在下轴承8中,也省略防压碎结构83及倒角84。以油槽78的前方侧端部78F的异物流入到与下轴承8对应的油隙60中的方式,来设定油槽78的深度。
如以上的详述,根据本第十三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除第一实施方式的优点(2)~(5)、(13)及(14)之外,还能得到以下的优点(23)。
(23)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中,在油孔77的比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设置有未切削部7ER。油槽78形成为连接油孔77的内周侧开口部77A与前方侧对合面72F。由此,与未设置未切削部7ER的情况相比,由于经由油槽78供给到油孔77的比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的油隙60中的机油41的量减少,所以能够减少流出到油隙60外部的机油41的量。由于经由油孔77流入到油隙60中的异物通过油槽78被引导到与上轴承7对应的油隙60和与下轴承8对应的油隙60的边界附近。因此,油槽78内的异物经由该边界从与上轴承7对应的油隙60流入到与下轴承8对应的油隙60中,由此能够抑制上轴承7损伤的发生。而且,未切削部7ER设置在油孔77的比内周侧开口部77A更靠旋转方向后方AR侧,由此,油槽78内的异物向与未切削部7ER对应的油隙60中流入的情况通过曲轴5的旋转而得到防止。因此,能够很好地抑制上轴承7损伤的发生。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曲轴轴承6,能够同时实现从油隙60流出的机油41的量的减少和由异物造成的损伤的发生的抑制。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可以进行以下的变更。
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组合来实施。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涉及的滑动轴承具体化为发动机1的曲轴轴承6,但成为本发明适用对象的滑动轴承并非限于曲轴轴承。总之,只要是分割成一对半圆形的轴承体并通过润滑油支承旋转轴的滑动轴承,则对于任一滑动轴承都能以与上述各实施方式等效的方式来适用本发明。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设想为对直列四缸发动机1适用本发明滑动轴承的情况,但对于采用其它气缸排列的发动机也可以适用本发明的滑动轴承。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作为适用本发明滑动轴承的对象的扭矩传递装置,设想了发动机1,但只要是包含向一方向旋转的主轴和支承该主轴的主轴用滑动轴承来构成的扭矩传递装置,则可以适用本发明的滑动轴承。

Claims (12)

1.一种滑动轴承,支承旋转轴,且具备可相互分割的半圆形主轴承体和半圆形副轴承体,并且上述主轴承体具备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该第一油路用于将润滑油从外部导入到滑动轴承与上述旋转轴之间,该第二油路用于将被导入到滑动轴承与旋转轴之间的润滑油向滑动轴承的周向流通,
上述第一油路具有在上述主轴承体的内周侧开口的内周侧开口部,
上述主轴承体在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比上述内周侧开口部更靠后方侧,具有未形成油路的未切削部,
辅助油路用于将上述第二油路的润滑油从滑动轴承的轴向向外部送出,该辅助油路设置在上述主轴承体中的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比上述内周侧开口部更靠前方侧部位和上述副轴承体中的至少一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动轴承,上述主轴承体和上述副轴承体的每一个,在其周向两端部具有与另一方轴承体接触的对合面,在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比上述内周侧开口部更靠前方侧设置的上述主轴承体的对合面被定义为前方侧对合面,
上述辅助油路由在上述前方侧对合面的一边设置的倒角来形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动轴承,上述主轴承体和上述副轴承体的每一个,在其周向两端部具有与另一方轴承体接触的对合面,在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比上述内周侧开口部更靠前方侧设置的上述主轴承体的对合面被定义为前方侧对合面,包含该前方侧对合面的上述主轴承体的端部被定义为前方侧端部,
上述辅助油路由在上述前方侧端部设置的防压碎结构来形成。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轴承,上述主轴承体和上述副轴承体的每一个,在其周向两端具有与另一方轴承体接触的对合面,在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比上述内周侧开口部更靠前方侧设置的上述主轴承体的对合面被定义为前方侧对合面,
上述第二油路的深度被设定为随着从上述第二油路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向上述前方侧对合面而逐渐变小。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轴承,在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比上述主轴承体的周向中心更靠后方侧,设置有一个上述内周侧开口部。
6.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轴承,在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比上述主轴承体的周向中心更靠前方侧,设置有一个上述内周侧开口部。
7.一种滑动轴承,支承旋转轴,且具备可相互分割的半圆形主轴承体和半圆形副轴承体,并且上述主轴承体具备第一油路和第二油路,该第一油路用于将润滑油从外部导入到滑动轴承与上述旋转轴之间,该第二油路用于将被导入到滑动轴承与旋转轴之间的润滑油向滑动轴承的周向流通,
上述第一油路具有在上述主轴承体的内周侧开口的内周侧开口部,
上述主轴承体在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比上述内周侧开口部更靠后方侧,具有未形成油路的未切削部,
上述主轴承体具有位于上述旋转轴的旋转方向上比上述内周侧开口部更靠前方侧的前方侧端部,上述副轴承体具有与该前方侧端部对应的后方侧端部,将上述第二油路连接到滑动轴承的侧面的辅助油路设置在上述主轴承体的前方侧端部与上述副轴承体的后方侧端部之间的对合部上,
在上述主轴承体的前方侧端部和上述副轴承体的后方侧端部的至少一方的内周侧上,设置有形成溢流油路的防压碎结构和形成倒角油路的倒角,上述辅助油路由上述溢流油路和上述倒角油路来形成,
以上述倒角油路中的润滑油的流量大于上述溢流油路中的润滑油的流量的方式,来设定上述倒角油路的通路面积与上述溢流油路的通路面积之间的关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动轴承,上述主轴承体和上述副轴承体的每一个,在其周向两端部具有与另一方轴承体接触的对合面,在上述主轴承体的前方侧端部上设置的对合面被定义为前方侧对合面,
上述防压碎结构设置在上述主轴承体的前方侧端部,上述倒角设置在上述前方侧对合面的一边。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动轴承,上述主轴承体和上述副轴承体的每一个,在其周向两端部具有与另一方轴承体接触的对合面,在上述主轴承体的前方侧端部上设置的对合面被定义为前方侧对合面,与该前方侧对合面接触的上述副轴承体的对合面被定义为后方侧对合面,
上述防压碎结构设置在上述副轴承体的后方侧端部上,上述倒角设置在上述后方侧对合面的一边。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滑动轴承,上述主轴承体和上述副轴承体的每一个,在其周向两端部具有与另一方轴承体接触的对合面,在上述主轴承体的前方侧端部上设置的对合面被定义为前方侧对合面,与该前方侧对合面接触的上述副轴承体的对合面被定义为后方侧对合面,
上述防压碎结构设置在上述主轴承的前方侧端部及上述副轴承体的后方侧端部,上述倒角设置在上述前方侧对合面的一边及上述后方侧对合面的一边。
11.一种扭矩传递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轴承,以及作为被该滑动轴承支承的旋转轴在一个方向旋转的主轴。
12.一种发动机,具备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滑动轴承,以及作为由该滑动轴承支承的旋转轴的曲轴。
CN2007800377468A 2006-10-12 2007-10-12 滑动轴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30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279192A JP4725480B2 (ja) 2006-10-12 2006-10-12 すべり軸受、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トルク伝達装置及びエンジン
JP279192/2006 2006-10-12
PCT/JP2007/069928 WO2008047701A1 (fr) 2006-10-12 2007-10-12 Palier liss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523067A true CN101523067A (zh) 2009-09-02
CN101523067B CN101523067B (zh) 2012-09-26

Family

ID=393139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780037746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523067B (zh) 2006-10-12 2007-10-12 滑动轴承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8317401B2 (zh)
EP (1) EP2078875B2 (zh)
JP (1) JP4725480B2 (zh)
KR (1) KR101081009B1 (zh)
CN (1) CN101523067B (zh)
BR (1) BRPI0719252B1 (zh)
ES (1) ES2397140T5 (zh)
RU (1) RU2398141C1 (zh)
WO (1) WO2008047701A1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2264A (zh) * 2010-03-24 2012-12-05 谢夫勒科技股份两合公司 轴承圈
CN103161818A (zh) * 2011-12-16 2013-06-19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曲柄轴用主轴承
CN104235168A (zh) * 2013-06-14 2014-12-24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轴承装置
CN104235169A (zh) * 2013-06-14 2014-12-24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轴承装置
CN104421337A (zh) * 2013-08-26 2015-03-18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曲柄轴用主轴承
CN105518320A (zh) * 2013-09-09 2016-04-20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轴承壳
CN107614898A (zh) * 2015-06-01 2018-01-19 大丰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滑动构件
CN108602383A (zh) * 2016-01-20 2018-09-28 奥若泰克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滑动轴承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084346B2 (ja) * 2007-05-17 2012-11-28 日立造船株式会社 軸受メタル
JP4864108B2 (ja) * 2009-02-27 2012-02-01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コンロッド軸受
JP5321148B2 (ja) * 2009-03-04 2013-10-2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複リンク式可変圧縮比内燃機関
JP5157966B2 (ja) * 2009-03-05 2013-03-06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コネクティングロッド支持構造
JP4785951B2 (ja) 2009-06-15 2011-10-05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コンロッド軸受およびコンロッド軸受装置
JP4913179B2 (ja) * 2009-06-15 2012-04-11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すべり軸受
JP5455491B2 (ja) * 2009-07-29 2014-03-26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軸受装置
JP4865019B2 (ja) 2009-09-10 2012-02-01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コンロッド軸受
JP5645001B2 (ja) * 2010-02-26 2014-12-24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軸受給油装置
GB201004221D0 (en) * 2010-03-15 2010-04-28 Mahle Engine Systems Uk Ltd Bearings
JP5048805B2 (ja) * 2010-03-31 2012-10-17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すべり軸受
JP5001410B2 (ja) * 2010-07-07 2012-08-15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軸用すべり軸受
DE102010040158B4 (de) * 2010-09-02 2017-12-21 Federal-Mogul Wiesbaden Gmbh Strukturierte Schmutzdepots in Gleitlageroberflächen
JP5699894B2 (ja) * 2011-10-11 2015-04-15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オイル通路構造
JP5524249B2 (ja) 2012-01-17 2014-06-18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軸用主軸受
JP5474109B2 (ja) 2012-02-23 2014-04-16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軸用軸受装置
JP5998725B2 (ja) * 2012-08-03 2016-09-28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携帯型作業機
FR2994724B1 (fr) * 2012-08-24 2014-08-08 Renault Sa Gicleur de lubrification de chaine de distribution
JP2014047844A (ja) * 2012-08-31 2014-03-17 Daido Metal Co Ltd コンロッド軸受
JP5317376B2 (ja) * 2012-10-04 2013-10-16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軸を支承する軸受装置
JP5888433B2 (ja) * 2013-06-05 2016-03-22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ガイドブッシュ及びラック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ギヤユニット
JP5890808B2 (ja) * 2013-08-26 2016-03-22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軸用主軸受
CN103912578A (zh) * 2014-03-10 2014-07-09 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 发动机止推轴瓦
JP6533049B2 (ja) * 2014-11-04 2019-06-19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半割軸受
KR20160066334A (ko) * 2014-12-02 2016-06-1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저널별로 오일 공급량이 다른 실린더 블록
JP6004501B2 (ja) 2015-02-09 2016-10-12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軸用主軸受
JP6120417B2 (ja) 2015-02-09 2017-04-26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軸用主軸受
DE102015103205B4 (de) * 2015-03-05 2021-02-04 Dr. Ing. H.C. F. Porsche Aktiengesellschaft Pleuelstange mit einem Filterelement für Hydrauliköl und Verbrennungsmotor mit einer solchen Pleuelstange
DE102015215519A1 (de) * 2015-08-14 2017-02-16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Kurbelwelle mit Ölnut
JP6224156B2 (ja) * 2016-04-08 2017-11-01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軸の軸受装置
JP6317786B2 (ja) * 2016-07-06 2018-04-25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軸の軸受装置
JP6356201B2 (ja) * 2016-11-15 2018-07-11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クランク軸の軸受装置
KR102023537B1 (ko) 2018-01-17 2019-09-20 이원석 플레인베어링 절삭가공용 지그
DE102018206901A1 (de) * 2018-05-04 2019-11-07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Zylinderkopfhaube mit Öffnung zur Durchführung und Lagerung einer Nockenwelle einer Brennkraftmaschine sowie Anordnung einer Nockenwelle an einer solchen Zylinderkopfhaube
JP2019211001A (ja) * 2018-06-04 2019-12-12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すべり軸受
JP7204577B2 (ja) * 2019-05-28 2023-01-16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滑り軸受、内燃機関、及び自動車
DE102020133940A1 (de) * 2020-12-17 2022-06-23 Renk Gmbh Gleitlager mit Gleitsegmenten
IT202100010259A1 (it) * 2021-04-22 2022-10-22 Fpt Motorenforschung Ag Sistema cuscinetti e motore a combustione interna comprendente lo stesso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948340A (en) * 1931-04-17 1934-02-20 Gen Motors Corp Groove for main bearings
SU92732A1 (ru) 1950-02-20 1950-11-30 И.В. Тарабрин Подшипник дл коленчатого вала двигател внутреннего сгорани
JPS61573Y2 (zh) 1979-11-06 1986-01-10
US5009522A (en) 1990-04-02 1991-04-23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Reduced flow bearing
JPH0432320U (zh) * 1990-07-13 1992-03-16
JPH07208480A (ja) 1994-01-25 1995-08-1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エンジンの主軸受
JPH1030419A (ja) * 1996-07-17 1998-02-03 Nippon Soken Inc 内燃機関の軸受装置
JP3980711B2 (ja) 1997-09-08 2007-09-26 大同メタル工業株式会社 割り形すべり軸受の製造方法
JP3799944B2 (ja) 2000-03-21 2006-07-1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可変動弁機構および吸気量制御装置
US6868810B2 (en) 2002-02-06 2005-03-22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Bearing device
ATE404777T1 (de) 2002-10-24 2008-08-15 Taiho Kogyo Co Ltd Ölzufuhrvorrichtung für motorkurbelwelle
JP2004340249A (ja) * 2003-05-15 2004-12-02 Daido Metal Co Ltd すべり軸受
JP4217130B2 (ja) * 2003-08-20 2009-01-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クランクベアリング
JP4217129B2 (ja) * 2003-08-20 2009-01-28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クランクベアリング
JP4466020B2 (ja) 2003-08-29 2010-05-26 大豊工業株式会社 すべり軸受
JP2005249024A (ja) * 2004-03-03 2005-09-15 Daido Metal Co Ltd すべり軸受

Cited B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812264B (zh) * 2010-03-24 2016-04-13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轴承圈
CN102812264A (zh) * 2010-03-24 2012-12-05 谢夫勒科技股份两合公司 轴承圈
CN103161818B (zh) * 2011-12-16 2015-07-08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曲柄轴用主轴承
CN103161818A (zh) * 2011-12-16 2013-06-19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曲柄轴用主轴承
CN104235169A (zh) * 2013-06-14 2014-12-24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轴承装置
CN104235168A (zh) * 2013-06-14 2014-12-24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轴承装置
CN104235168B (zh) * 2013-06-14 2017-04-12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轴承装置
CN104235169B (zh) * 2013-06-14 2017-04-26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轴承装置
CN104421337A (zh) * 2013-08-26 2015-03-18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曲柄轴用主轴承
CN104421337B (zh) * 2013-08-26 2017-03-22 大同金属工业株式会社 内燃机的曲柄轴用主轴承
CN105518320A (zh) * 2013-09-09 2016-04-20 马勒国际有限公司 轴承壳
US10408265B2 (en) 2013-09-09 2019-09-10 Mahle International Gmbh Bearing shell
CN107614898A (zh) * 2015-06-01 2018-01-19 大丰工业株式会社 用于内燃发动机的滑动构件
CN108602383A (zh) * 2016-01-20 2018-09-28 奥若泰克股份有限公司 旋转滑动轴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S2397140T3 (es) 2013-03-05
JP4725480B2 (ja) 2011-07-13
US8317401B2 (en) 2012-11-27
KR20090064599A (ko) 2009-06-19
CN101523067B (zh) 2012-09-26
JP2008095858A (ja) 2008-04-24
EP2078875B1 (en) 2012-12-19
KR101081009B1 (ko) 2011-11-09
ES2397140T5 (es) 2020-02-20
WO2008047701A1 (fr) 2008-04-24
BRPI0719252B1 (pt) 2020-02-27
EP2078875A4 (en) 2012-03-14
US20100046869A1 (en) 2010-02-25
BRPI0719252A2 (pt) 2014-01-28
EP2078875A1 (en) 2009-07-15
EP2078875B2 (en) 2019-06-05
RU2398141C1 (ru) 2010-08-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523067A (zh) 滑动轴承
US9091188B2 (en) Camshaft support structure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WO2007079815A3 (de) Zentrifuge zum reinigen einer flüssigkeit
JP2008057518A (ja) カムキャップ及び油路接続構造
US20170114686A1 (en) Lubricating structure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motorcycle
JP2016056730A (ja) クランクシャフトの支持部構造
JP2011085260A (ja) すべり軸受、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トルク伝達装置及びエンジン
FR2939854A1 (fr) Moteur a combustion interne a vilebrequin sur roulements
US20070111855A1 (en) Engine speed-dependent pressure regulation of oil pumps
WO2016089125A1 (ko) 크랭크샤프트용 커넥팅로드 베어링
JP2001182751A (ja) 内燃機関用プレーンベアリング
JP2006097612A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温度制御装置
WO2019098655A1 (ko) 로터리 엔진
WO2021215674A1 (ko) 압축기
US1018532A (e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JP4246130B2 (ja)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通路配置構造
WO2024025159A1 (ko) 스크롤 압축기
WO2023038293A1 (ko) 스크롤 압축기
JP7432191B2 (ja) 2つのバランスシャフトを有するマスバランスギアを備えた内燃機関
GB2307282A (en) Fuel injection pump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JP2009150307A (ja) エンジンの軸受け給油構造
US1501626A (e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US1338721A (e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
JP6551153B2 (ja) 内燃機関の潤滑構造及び自動二輪車
US1118047A (en) Lubrication of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92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