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7002A - 气囊的罩体以及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气囊的罩体以及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397002A CN101397002A CNA2008101497919A CN200810149791A CN101397002A CN 101397002 A CN101397002 A CN 101397002A CN A2008101497919 A CNA2008101497919 A CN A2008101497919A CN 200810149791 A CN200810149791 A CN 200810149791A CN 101397002 A CN101397002 A CN 1013970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bag
- cover body
- compartment
- supporting slice
- outsi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ide panels, e.g. do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1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 B60R21/2165—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vers for the inflatable member characterised by a tear line for defining a deployment open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气囊的罩体以及气囊装置。使车门部所具有的气囊沿着车厢的侧面部顺滑地展开,并提高气囊装置的外观。使气囊(31)从车门部朝向上方展开至乘客的侧方。覆盖气囊(31)的罩体(22)是通过层叠硬质树脂的外部(61)和软质树脂的内部(62)形成的。从内部(62)的车厢外侧突设有支承片部(87)。在支承片部(87)上形成有断裂预定部(99)。在气囊(31)展开时,断裂预定部(99)断裂从而扉部(73)转动至车厢内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例如在汽车的座椅侧方膨胀展开的气囊的罩体以及具有该气囊的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使气囊在汽车的座椅侧方膨胀展开,以在被侧面撞击时保护乘客的气囊装置。进一步,对于这种气囊装置,公知有如下的结构:将气囊以折叠状态收纳在车厢侧部的车门部中,并使气囊从该车门部向上方膨胀展开以保护乘客的头部等(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下述的结构:在将气囊和充气机(inflator)等安装在车门部的内侧面板上之后,以覆盖这些部件和内侧面板的方式安装车门板。进而,在该结构中,在车门板的车厢内侧形成有铰链部,并且沿着车门板上侧的边缘部设有在气囊展开时以铰链部为支点向上侧转动的盖部。
但是,在该结构中,由于盖部沿着车门板上侧的边缘部设置,盖部的前端部成为自由端,因此由于多次开闭车门或者乘客按压车门装饰板时,不易维持盖部的局部外观。
从该点出发,考虑将盖部的一侧作成铰链部,将另一侧作成在气囊展开时断裂的撕裂线的结构,但要谋求使其满足以下的各种要求:防止由设置撕裂线而导致外观恶化,确保作为车门板所要求的刚性,在广阔的温度条件下可顺滑地断裂并转动的特性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88731号公报
如上所述,就覆盖使气囊从车门部向上方展开的气囊装置的气囊的罩体来说,谋求使其满足以下各种要求:维持良好的外观,确保刚性,盖部顺滑地转动的特性等。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维持良好的外观、能够确保刚性、并且在气囊展开时顺滑地转动的气囊的罩体以及气囊装置。
第一方面所述的气囊的罩体用于气囊装置中,所述气囊装置具有气囊,所述气囊以折叠状态收纳在车厢侧部的车门部中,通过被导入气体而沿着该车厢的侧面部向上方展开,其中,所述气囊的罩体具有:上面板部,其覆盖被以折叠状态收纳的气囊的上侧;侧面板部,其从该上面板部的车厢内侧的边缘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第一安装固定部,其设置于所述侧面板部;支承片部,其从所述上面板部的车厢外侧的下表面向下方突设;第二安装固定部,其设置于该支承片部;以及断裂预定部,其形成于所述支承片部,与所述第二安装固定部相比位于上侧,在所述气囊的展开压力作用下断裂。
于是,在该结构中,当对被罩体覆盖的气囊供给气体时,气囊膨胀展开,从下侧推压罩体。于是,支承片部的断裂预定部断裂,上面板部的至少一部分朝向车厢内侧转动,形成气囊的鼓出用通路,气囊从该鼓出用通路沿着车厢的侧面部向上方膨胀展开。通过直接或者间接地将设在侧面板部上的第一安装固定部和从上面板部向下方突设的支承片部的第二安装固定部连接在车厢的侧面部的部件上进行支承,从而能够提高罩体的刚性进行稳定地支承,提高了气囊装置的外观。
对于第二方面所述的气囊的罩体,在第一方面所述的气囊的罩体中,所述上面板部具有:树脂制的表面部;和内衬部,所述内衬部一体地接合在该表面部的下表面上,并由材质比所述表面部软的树脂制成,支承片部一体地形成于所述内衬部。
进而,根据该结构,由于层叠比较硬质的表面部和比较软质的内衬部,将设有断裂预定部的支承片部一体地形成在内衬部上,因此能够减少形成于表面部的分割部或者断裂预定部,提高了外观的同时较大地形成气囊的鼓出用通路,从而能够使气囊容易顺滑地展开。
对于第三方面所述的气囊的罩体,在第一或第二方面所述的气囊的罩体中,所述气囊的罩体具有从上面板部的车厢外侧的边缘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边缘片部,该边缘片部设置在支承片部的车厢外侧并从支承片部离开。
进而,在该结构中,通过在支承片部向车厢外侧以离开支承片部的方式设置边缘片部,利用成为自由端的边缘片部覆盖车门部的侧面部的边缘部,能够提高外观。通过使支承片部的断裂预定部断裂,能够使边缘片部与上面板部一起转动,能够较大地形成气囊的鼓出用通路,能够使气囊容易顺滑地展开。
对于第四方面所述的气囊的罩体,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气囊的罩体中,断裂预定部沿着支承片部的上端部形成。
进而,在该结构中,能够缩小在气囊膨胀展开时与上面板部一起转动的支承片部,能够抑制上面板部侧的支承片部与膨胀展开的气囊之间的干涉。
对于第五方面所述的气囊的罩体,在第一至第三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气囊的罩体中,断裂预定部沿着从支承片部的上端部离开的位置形成。
进而,在该结构中,在气囊膨胀展开时,利用与上面板部一起转动的支承片部对膨胀展开的气囊进行引导,能够抑制气囊和罩体的其他的部件之间的干涉,同时能够将其引导至车厢外侧。
第六方面所述的气囊装置具有:气囊,其以折叠的状态收纳在车厢的侧部的车门部中,通过被导入气体而沿着该车厢的侧面部的车窗向上方展开;充气机,其对该气囊供给气体;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罩体,该罩体的主体部构成所述车门部的内饰部件;以及安装在所述车门部的部件上的安装体,其支承所述气囊和所述充气机,并设有第一安装支承部和第二安装支承部,所述第一安装支承部上安装有该罩体的第一安装固定部,所述第二安装支承部上安装有该罩体的第二安装固定部。
进而,在该结构中,由于具有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所述的罩体,因此通过对被罩体覆盖的气囊供给气体,能够使气囊沿着车厢的侧面部顺滑地向上方膨胀展开。能够稳定地支承罩体,并且能够提高气囊装置的外观。
根据本发明,通过对被罩体覆盖的气囊供给气体,能够使气囊沿着车厢的侧面部顺滑地向上方展开。能够稳定地支承罩体,并且能够提高气囊装置的外观。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说明图。
图2是将上述气囊装置安装在车门部的状态的说明图,(a)为展开前的图,(b)为展开时的图。
图3是将上述气囊装置安装在车门部的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从车厢内侧观察上述气囊装置的罩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从车厢外侧观察上述气囊装置的罩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下侧观察上述气囊装置的罩体的立体图。
图7是将上述气囊装置的罩体的局部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8是上述气囊装置的罩体的内部的第一内衬(packing)部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上述气囊装置的动作的展开时的说明图。
图10是从车厢外侧观察表示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罩体的立体图。
图11是将上述气囊装置的局部放大后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罩体的内部的第一内衬部的立体图。
图13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罩体的内部的第一内衬部的立体图。
图14是表示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气囊装置的罩体的内部的第一内衬部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车门部;
2:车厢;
15:构成侧面部的车窗;
16:作为部件的内侧面板;
21:气囊装置;
22:罩体;
31:气囊;
33:充气机;
34:安装体;
44:第二安装支承部;
48:构成第一安装支承部的罩下部卡定部;
64:上面板部;
65:作为主体部的侧面板部;
66:边缘片部;
76:作为表面部的外部基体;
81:作为内衬部的第一内衬部;
87:支承片部;
96:第二安装固定部;
99:断裂预定部;
103:作为第一安装固定部的卡定支承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气囊的罩体以及气囊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2和图3中,1为构成汽车车身的车门部,该车门部1位于在车厢2中设置的座椅的侧方。另外,以下,以车辆的直进方向为基准对上方(图3所示的箭头U方向)、从车门部1侧朝向车厢2中央侧的方向即车厢内侧(图3所示的箭头C方向)、从车厢2的中央侧朝向车门部1侧的方向即车厢外侧(图3所示的箭头D方向)、以及前方(图2所示的箭头F方向)等方向进行说明。
进而,该车门部1具有包围整个车门部1的框状的框架11,该框架11的下侧部成为车门主体部12,该框架11的上侧部为防风部并形成车窗15,所述车窗15构成作为预定面的侧面部,并通过被称为侧玻璃或者侧窗玻璃的窗玻璃14来开闭开口。进而,车门主体部12具有:由金属板等形成的作为被安装部件的部件即内侧面板16;以及由金属板等形成的外侧面板17,所述外侧面板17位于该内侧面板16的车厢外侧且从该内侧面板16离开的位置。进而,内侧面板16的车厢内侧的一部分被由树脂等形成的内饰部件即主车门装饰板18覆盖,并且上侧部的后部的一部分被构成气囊装置21且被作为内饰部件的罩体22所覆盖。另外,在图3中,24、25是紧贴在车窗玻璃14上下的也被称为密封条(weather strip)的密封部件。并且,在图2中,26是收纳部,27为车门开闭用握持部,28为扬声器。
进而,气囊装置21是乘客保护装置,是主要在侧面撞击时或者横滚时保护乘客的头部的所谓车门气囊(door mount air bag),除了罩体22之外,还具有呈袋状的气囊31、向该气囊31供给气体的作为气体发生装置的充气机33、以及用于安装这些罩体22、气囊31和充气机33的安装体34,将这些部件组合起来从而构成气囊模块。进一步,该气囊装置经由未图示的线束与控制装置连接。
进而,气囊31是缝合单个或者多个底布而成的袋状部件,例如,将两片大致相同形状的作为底布的主面板的外周部之间缝合起来从而构成扁平的袋状。进而,通常利用卷状和折皱状等预定的方法折叠成较小的形状。
并且,充气机33具有大致圆柱状的充气机主体部,在该充气机主体部的一端侧设有气体喷射部,在另一端部设有连接器,在该连接器上连接有线束。进而,该充气机33通过经由线束从控制装置传来点火信号使填充在内部的推进药反应,或者放出贮存在内部的高压气体容器中的气体,从气体喷射部喷射气体,从而直接地或者经由图1所示的管33a向气囊31供给气体。
并且,安装体34例如由金属一体地构成或者通过组合多个部件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安装体34通过组合了板41、以及固定在该板上的保持器42等构成。进而,板41是垂直状且平板状的金属制的板体,在下侧部形成有车身安装部41a、在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形成有保持器安装部41b,并且在上侧部形成有第二安装支承部44。并且,在板41的车厢内侧的面上,根据需要可以设置用于保护气囊31的保护面部41c。并且,保持器42例如通过对金属进行挤压成形而形成,并一体地形成有下述部件:水平状的底板部45;从该底板部45的车厢内侧的边缘部向上方延伸设置的垂直状的内侧板部46;从底板部45的车厢外侧的边缘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安装板部47;以及截面呈大致L字状的罩下部卡定部48,其从底板部45的车厢内侧的边缘部附近向下方突出设置并构成第一安装支承部,进一步,如图3所示,根据需要也可以在内侧板部46的车厢内侧形成有构成第一安装支承部的截面呈圆弧状的罩中部卡定部49。进而,安装板部47通过铆钉等固定件50安装在板41的保持器安装部41b上,从而构成安装体34。进而,在该状态下,在由板41、底板部45以及内侧板部46所包围的部分中,构成有上侧开口的收纳部52,在该收纳部52中收纳有处于折叠状态的气囊31以及充气机33等。进而,车身安装部41a通过铆钉等固定件55安装在内侧面板16上,从而将该安装体34安装在车门部1上。
进而,罩体22也被称为盖(lid)等,如图1至图8所示,该罩体22构成为将车厢2侧即表面侧的树脂制的外部61、和通过振动熔接等安装在该外部61的背面侧的树脂制的内部62层叠而成的层叠体。
进而,外部61形成与主车门装饰板18连续的形状,从而与主车门装饰板18一起构成覆盖车门主体部12的内饰部件。即,上述外部61具有:覆盖车门主体部12上侧的上面板部64;作为主体部的侧面板部65,其与该上面板部64的车厢内侧的边缘部连续并向下方延伸设置;边缘片部66,其与上面板部64的车厢外侧的边缘部连续并向下方延伸设置,且比侧面板部65短;以及后侧板部67,其与这些上面板部64、侧面板部65、和边缘片部66的后侧的边缘部连续以覆盖后侧面,且形成为一体或者单独形成。进而,上面板部64根据车门部1的外观设计而形成平面状或者曲面状等,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上面板部64形成朝向车厢外侧稍微向上方倾斜的倾斜面状,以从车厢2侧看不到的方式覆盖车门部1的密封部件25等。并且,侧面板部65根据主车门装饰板18的形状形成曲面状,在下侧的边缘部形成有与主车门装饰板18卡合来进行连接的装饰板连接部69,并且在下侧的局部以适当的形状设有侧部间隙部70,以使其他部件露出,或者可以进行维修作业等。并且,经由根据外观设计方案的要求且根据需要形成的倾斜的中间板部,边缘片部66的前端侧朝向下方大致垂直状地延伸设置。进而,由于该边缘片部66也被称为卷入部,在为了从车厢2侧无法看到密封部件25等以提高外观而将上面板部64的高度位置设定得较高的结构中,该边缘片部66以车门部1的内部不会露出的方式进行覆盖,从而提高了外观。并且,后侧板部67也被称为后罩,如图4和图5所示,在后侧板部67设有用于贯穿插入线束等的后侧间隙部71。
进而,在该外部61上形成有划分部72,在由该划分部72划分的内侧形成有构成扉部73的外侧扉部74。进而,划分部72是作为扉预定线部的薄壁部即弱部,是通过对外部61的上面板部64和边缘片部66的下面侧进行切削等凹设而形成为比其他部分脆弱的部分,作为撕裂线或者铰链发挥功能,如图2和图4所示,划分部72具有:长边部72a,其沿着上面板部64与车厢内侧的侧面板65相连接的连接部分或者连接部分附近前后延伸;和短边部72b,其从该长边部72a的前后端部向车厢外侧延伸直到边缘片部66的边缘部,从而划分部72形成为俯视呈大致コ字状的形状。即,该划分部72在气囊31膨胀展开的压力作用下局部或者全部断裂,通常,短边部72b的部分作为外断裂部而断裂,未断裂的长边部72a作为容易变形而弯曲的铰链部发挥功能。进而,在划分部72的外侧,形成在气囊31膨胀展开时也不展开的非展开部即外侧外轮廓部75。
进而,该外部61主要由硬质的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该外部61例如是通过在作为表面部的外部基体76的表面上较薄地一体装饰表皮层77形成的,该表皮层77用于提高外观和触感的发泡聚氨酯表皮(PUR),所述外部基体76通过对作为硬质树脂的聚丙烯(PP)进行注射模塑成型而形成的。
另一方面,内部62是用材质比构成外部61的外部基体76的材料软的材料形成的软质树脂制作的,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内衬部的第一内衬部81和第二内衬部82分别通过对作为弹性材料类树脂的TPO树脂(热塑性烯烃)进行注射模塑成形而成。进而,第一内衬部81位于上面板部64和侧面板部65上侧部的背面侧,并通过振动熔接等一体地安装在外部61上,第二内衬部82位于侧面板部65下侧部的背面侧,并通过振动熔接等一体地安装在外部61上。另外,在该罩体22的制造工序中,分别形成外部61的外部基体76、内部62的第一内衬部81和第二内衬部82,并利用振动熔接将第一内衬部81安装在外部基体76的背面,接着,利用反应注射模塑成形来在外部基体76的表面形成表皮层77,最后,通过振动熔接将第二内衬部82安装在外部基体76的背面。
进而,如图1、图3、图5以及图8所示,第一内衬部81一体地形成有以下部件:内侧扉部84,其安装在外部61的外侧扉部74的背面侧,构成扉部73;内侧外轮廓部85,其安装在外部61的外侧外轮廓部75的背面侧,构成非展开部;铰链部86,其可以变形地连接这些内侧扉部84的车厢内侧和内侧外轮廓部85的车厢内侧;以及支承片部87,其从内侧扉部84的车厢外侧向朝向反展开方向即下侧突出设置。
进而,内侧扉部84呈紧贴并熔接在外侧扉部74的背面上的板状。
并且,内侧外轮廓部85具有:板状的内侧外轮廓基部93,其紧贴并熔接在外侧外轮廓部75的背面上;和内侧外轮廓端板部94,其从该内侧外轮廓基部93的长度方向即前后方向的两端部附近呈垂直板状地突出设置。进而,内侧外轮廓基部93以包围内侧扉部84三方的方式形成为沿着外侧外轮廓部75形状的弯曲的板状,进一步,如图3所示,根据需要也可以形成有卡定在安装体34的罩中部卡定部49上的卡定支承部95。
进而,铰链部86可以变形地连接内侧扉部84的车厢内侧的边缘部和内侧外轮廓部85,即,铰链部86以可使扉部73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为中心相对于非展开部展开即转动的方式进行连接并支承。进而,该铰链部86与外部61的划分部72的长边部72a相对,并以跨该长边部72a的方式向下方呈截面为大致U字状地弯曲并鼓出。进一步,该铰链部86通过沿着内外方向延伸的狭缝被分割呈多个片状。
另外,内侧扉部84的前后端部和内侧外轮廓部85之间的部分,成为与划分部72的短边部分72b相对的部分。虽然该部分也能够形成为薄壁的断裂预定部,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为切槽即狭缝。
进一步,支承片部87是也被称为内侧纵壁的气囊模块固定部,其从内侧扉部84的车厢外侧的端部附近向下方呈垂直状的板状地突出设置。进而,在该支承片部87的前端侧即下端侧设有多个圆孔状的第二安装固定部96,支承片部87通过插入在该第二安装固定部96中的螺栓等固定件97安装在安装体34的第二安装支承部44上。进而,在该支承片部87上,在位于上端部的位置(即沿着第一内衬部81的下表面且在第二安装固定部96的上方离开的位置)上形成有断裂预定部99。该断裂预定部99也被称为内侧断裂部,呈从车厢外侧凹设的槽状,形成为比支承片部87的其他部分脆弱,从而能够在气囊31膨胀展开的压力作用下断裂。
并且,第二内衬部82也被称为下部支承部,一体地形成有板状的基板部101和多个支承板部102,所述基板部101贴紧并熔接在外侧扉部74背面的下侧部,所述多个支承板部102从该基板部101向背面侧即车厢外侧突出设置。进而,在各支承板102上形成有作为第一安装固定部的通孔状的卡定支承部103,该卡定支承部用于卡定安装体34的罩下部卡定部48。
并且,连接在该气囊装置21的充气机33上的控制装置具有CPU,并且连接有单个或者多个传感器,根据乘客、撞击、车身的角度等状态发送使充气机33起动的点火信号。
因此,如图1和图3所示,该气囊装置21在安装体34的收纳部52中收纳有充气机33和折叠状态的气囊31,并用罩体22覆盖这些部件,从而构成气囊模块。进而,就该罩体22来说,将第一内衬部81的卡定支承部95卡定在安装体34的罩中部卡定部49上,将第二内衬部82的卡定支承部103卡定在安装体34的罩下部卡定部48上,同时利用从车厢外侧插入的固定件97将支承片部87的第二安装固定部96安装在安装体34的第二安装支承部44上,由此,构成罩体22始终被固定的状态。
进而,充气机33和控制装置电连接,同时利用固定件55将安装体34的车身安装部41a安装在车门部1的内侧面板16上,并将罩体22下端的装饰板连接部69卡合在主车门装饰板18上,由此将气囊装置21设置在车门部1上。
其次,对气囊装置21展开时的动作进行说明。
当从图1、图2(a)和图3所示的气囊31的收纳状态起,汽车的车身受到侧面撞击等冲击或者横滚等时,控制单元基于传感器等的信号进行判断并起动充气机33对气囊31供给气体。于是,该气囊31开始朝向收纳部52开口的上侧膨胀展开,并按压罩体22的扉部73。进而,如图9所示,在该按压的压力作用下,内部62的支承片部87的断裂预定部99断裂,同时划分部72的一部分或者全部、至少短边部72b断裂。进而,当气囊31进一步膨胀展开时,由该气囊31按压的扉部73以外部61的长边部72a和内部62的铰链部86为支点向车厢内侧转动,从而形成气囊31的气囊鼓出用通路。另外,在外部61的划分部72的长边部72a未断裂而是连接的状态的情况下,该长边部72a成为支点,铰链部86以伸展的方式变形,扉部73顺滑地转动。并且,当长边部72a断裂时,铰链部86一边以伸展的方式变形一边成为支点,扉部73顺滑地转动。进而,如图2(b)所示,从该突出口突出的气囊31一边使扉部73转动,一边经由该扉部73和车窗15之间沿着车窗15向上侧顺滑地膨胀展开,限制向侧方移动的乘客,对其头部等进行保护。
这样,根据本实施方式,对于使收纳在车门部1内的气囊31从车门部1的上表面向上方膨胀展开的所谓车门气囊,由于层叠外部61和内部62构成罩体22,且在内部62的支承片部87上设有断裂预定部99,因此能够减小形成于外部61的外部基体76上的成为接头的分割部或者断裂预定部,从而能够较大地确保外观设计面,提高外观,同时,能够使罩体22转动至车厢外侧的边缘片部66,从而能够较大地形成气囊31的鼓出用通路,使气囊31顺滑地膨胀展开。进而,由于在气囊31膨胀展开时,只要设在内部62的支承片部87上的断裂预定部99和设在外部61上的划分部72的至少短边部72b断裂即可,因此能够在广阔的温度区域内使扉部73顺滑地转动,使气囊31顺滑地膨胀展开。
进一步,对于罩体22的车厢内侧,将第一内衬部81的卡定支承部95卡定在安装体34的罩中部卡定部49上,并将第二内衬部82的卡定支承部103卡定在安装体34的罩下部卡定部48上,以此来进行固定,同时,对于罩体22的车厢外侧,通过固定件97将支承片部87的第二安装固定部96固定在安装体34的第二安装支承部44上,因此,能够提高罩体22的刚性且不会晃动地牢固地进行安装。因此,即使是在开闭车门部1或者乘客对罩体22施加力的情况下,罩体22也不会变形,这样能够维持良好的外观。
进而,虽然在气囊31膨胀展开时支承片部87在断裂预定部99断裂,但是由于该断裂预定部99沿着支承片部87的上端部形成,因此在气囊31膨胀展开时,能够缩小与上面板部64一起转动的支承片部87,从而能够抑制上面板部64侧的支承片部87与膨胀展开的气囊31之间的干涉。
并且,由于该气囊装置21以下述状态构成气囊模块:将充气机33和气囊31安装在安装体34上,同时将构成车门装饰板一部分的罩体22安装在安装体34上,因此能够通过气囊装置21的模块化来提高保管、搬送以及组装到车身作业的作业性。
并且,由于罩体22的扉部73向车厢内侧转动,因此将气囊31引导向车厢外侧,从而能够使气囊31沿着车窗15的车窗玻璃14顺滑地展开。
并且,由于将边缘片部66设在从支承片部87向车厢外侧离开的位置上,因此能够利用成为自由端的边缘片部66对构成车门部1的侧面部的车窗15的边缘部加以覆盖,从而能够提高外观。进而,通过使支承片部87的断裂预定部99断裂,从而使边缘片部66与上面板部64的扉部73一起转动,较大地形成气囊31的鼓出用通路,能够使气囊31顺滑地展开。
这样,通过设置边缘片部66能够容易地同时实现外观的提高和气囊31的顺滑膨胀展开。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划分部72的短边部72b和长边部72a形成为分别使外部61的外部基体76呈直线状地凹设的凹槽,但是并不限于该形状。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罩体22具有呈卷入形状的边缘片部66,在该边缘片部66的部分,如箭头S所示,使罩体22的外部61断裂的力成为沿着边缘片部66的表面方向的力即剪切方向的力。因此,考虑假设在增大该边缘片部66的部分的划分部72的长度尺寸时该边缘片部66局部的划分部72不容易顺滑地断裂的情况。因此,如图10和图11所示,在边缘片部66的部分,通过直到无损于外观的位置为止形成从边缘部开始对划分部72的短边部72b进行切口的切口部111,由此能够容易地使边缘片部66的局部的划分部72顺滑地断裂。另外,对于该切口部111,除了形成至无损于外观的位置之外,也可以在外部基体76上形成切口部111之后,用聚氨酯制的表皮层77覆盖该切口部111,从而能够提高外观。进一步,对于该切口部111,如图11所示,通过将尖端的角部111a形成曲面状,能够使罩体22与膨胀展开的气囊31平滑地抵接。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片部87呈平板状的板状,断裂预定部99形成为沿着该支承片部87的长度方向的直线状凹槽,但是并不限于该结构。例如,通常将充气机33设置在气囊31的前侧或者后侧,并从充气机33经由管33a从长度方向的前端侧或者后端侧向气囊31中导入气体。因此,在充气机33侧即接近气体被导入的部分和远离气体被导入的部分,气体被导入的时间以及施加的压力不同,在罩体22的长度方向的尺寸较大的情况下,接近充气机33侧存在迅速地断裂的倾向。因此,例如如图12所示,通过在断裂预定部99上以适当的间隔形成通孔即狭缝部121,将断裂预定部99分割成多个,由此能够减小断裂预定部99的断裂强度,从而遍及全长都能够容易地顺滑地断裂。即,即使是在远离充气机33且设置有边缘片部66的部分,也能够使断裂预定部99顺滑地断裂。并且,对于该狭缝部121,除了以一定的间隔形成以外,在接近充气机33一侧,使断裂预定部99较长即形成较短的狭缝部121,随着离开充气机33使断裂预定部99变短即形成较长的狭缝部121,由此,能够使断裂预定部99沿着长度方向大致同时断裂,能够使气囊31沿着长度方向均匀地展开。并且,利用该狭缝部121分割断裂预定部99,并且并不分割支承片部87,由此能够提高支承片部87的刚性,能够提高使用固定件97将支承片部87的第二安装固定部96安装在其他的部件上的作业的作业性。
另外,通孔即狭缝部121的形状并不限于图12所示的仅对断裂预定部99进行切口的形状,例如也可以如图13所示那样形成对支承片部87的一部分进行切口的矩形状的开口122,或者,也可以如图14所示那样形成将支承片部87自身分割成多个的切口部123。
并且,通过沿着支承片部87的高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即从支承片部87的上端部离开的位置形成断裂预定部99,从而在气囊31膨胀展开时,能够利用与上面板部64一起转动的支承片部87对膨胀展开的气囊31进行引导,能够抑制气囊31与罩体22的支承片部87以外的部件之间的干涉,同时将气囊31引导至车厢外侧。进一步,该断裂预定部99的高度位置形成为与外部61的边缘片部66的下端部的高度位置对应,从而能够抑制气囊31与罩体22的其他部分、特别是突设在下方的边缘片部66之间的干涉。
并且,虽然说明了罩体22覆盖车门部1的一部分,但是并不限于该结构,也能够形成为一体地覆盖车门部1的整体的车门装饰板。
并且,充气机和气囊的形状和结构并不限于上述的形状和结构,能够使用各种结构的充气机和气囊。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例如能够应用于汽车的车门部所具有的气囊装置。
Claims (6)
1、一种气囊的罩体,所述气囊的罩体用于气囊装置中,所述气囊装置具有气囊,所述气囊以折叠状态收纳在车厢侧部的车门部中,通过被导入气体而沿着该车厢的侧面部向上方展开,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的罩体具有:
上面板部,其覆盖被以折叠状态收纳的气囊的上侧;
侧面板部,其从该上面板部的车厢内侧的边缘部向下方延伸设置;
第一安装固定部,其设置于该侧面板部;
支承片部,其从所述上面板部的车厢外侧的下表面向下方突设;
第二安装固定部,其设置于该支承片部;以及
断裂预定部,其形成于所述支承片部,位于比所述第二安装固定部靠上侧,在所述气囊的展开压力作用下断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囊的罩体,其特征在于,
上面板部具有:树脂制的表面部;和内衬部,所述内衬部一体地接合在该表面部的下表面上,并由材质比所述表面部软的树脂制成,
支承片部一体地形成于所述内衬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气囊的罩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的罩体具有从上面板部的车厢外侧的边缘部向下方延伸设置的边缘片部,该边缘片部设置在支承片部的车厢外侧并从支承片部离开。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的罩体,其特征在于,
断裂预定部沿着支承片部的上端部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气囊的罩体,其特征在于,
断裂预定部沿着从支承片部的上端部离开的位置形成。
6、一种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装置具有:
气囊,其以折叠状态收纳在车厢的侧部的车门部中,通过被导入气体而沿着该车厢的侧面部的车窗向上方展开;
充气机,其对该气囊供给气体;
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罩体,该罩体的主体部构成所述车门部的内饰部件;以及
安装在所述车门部的部件上的安装体,其支承所述气囊和所述充气机,并设有第一安装支承部和第二安装支承部,所述第一安装支承部上安装有该罩体的第一安装固定部,所述第二安装支承部上安装有该罩体的第二安装固定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251939 | 2007-09-27 | ||
JP2007251939A JP4861282B2 (ja) | 2007-09-27 | 2007-09-27 | エアバッグ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07-251939 | 2007-09-27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97002A true CN101397002A (zh) | 2009-04-01 |
CN101397002B CN101397002B (zh) | 2012-07-25 |
Family
ID=401479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81014979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7002B (zh) | 2007-09-27 | 2008-09-27 | 气囊的罩体以及气囊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766380B2 (zh) |
EP (1) | EP2042386B1 (zh) |
JP (1) | JP4861282B2 (zh) |
CN (1) | CN101397002B (zh) |
DE (1) | DE602008005685D1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529866A (zh) * | 2012-01-13 | 2012-07-04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汽车侧面保护装置 |
CN102939224A (zh) * | 2010-05-11 | 2013-02-20 |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 车辆内部组件 |
CN108569242A (zh) * | 2017-03-13 | 2018-09-25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597349B2 (en) * | 2005-08-05 | 2009-10-06 | Honda Motor Co., Ltd. | Air bag device |
DE102007015605B4 (de) * | 2007-03-29 | 2009-02-26 |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 Sicherheitseinricht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
JP5324810B2 (ja) * | 2008-04-11 | 2013-10-23 |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内装部品 |
JP5088745B2 (ja) * | 2008-07-22 | 2012-12-05 |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用内装部品 |
JP5400491B2 (ja) * | 2009-06-19 | 2014-01-2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215245B2 (ja) * | 2009-06-19 | 2013-06-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バッグカバー |
JP5307646B2 (ja) * | 2009-06-19 | 2013-10-0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319414B2 (ja) * | 2009-06-19 | 2013-10-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2011001009A (ja) * | 2009-06-19 | 2011-01-06 | Honda Motor Co Ltd | エアバッグ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215246B2 (ja) * | 2009-06-19 | 2013-06-19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バッグカバー |
JP5236584B2 (ja) * | 2009-06-19 | 2013-07-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295878B2 (ja) * | 2009-06-19 | 2013-09-1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JP5315150B2 (ja) * | 2009-07-09 | 2013-10-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IT1398529B1 (it) * | 2010-02-25 | 2013-03-01 | New Poli Group Srl | Sistema di protezione per occupanti di mezzi pesanti e mediopesanti di trasporto passeggeri. |
US9758027B1 (en) * | 2016-03-10 | 2017-09-12 | Honda Motor Co., Ltd. | Vehicle door assemblies, and methods of use and manufacture thereof |
KR102152530B1 (ko) * | 2019-04-08 | 2020-09-04 | 현대위아 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액슬 허브 씰링캡 |
CN113073896B (zh) * | 2021-04-30 | 2024-09-17 | 泉州市信恒户外用品有限公司 | 一种气密舱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892703B2 (ja) * | 1989-09-07 | 1999-05-17 | ティップ エンジニアリング グループ、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 エアバッグ展開開口のための閉鎖部材 |
JPH03111162U (zh) * | 1990-02-28 | 1991-11-14 | ||
JPH05162604A (ja) * | 1991-12-13 | 1993-06-29 | Toyoda Gosei Co Ltd | エアバツグ装置 |
US5324072A (en) * | 1992-09-23 | 1994-06-28 |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 Side impact air bag |
US5566974A (en) * | 1993-03-22 | 1996-10-22 |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training an occupant during a side impact |
US5308112A (en) * | 1993-04-21 | 1994-05-03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Unfurled side impact air bag |
JP3402692B2 (ja) * | 1993-10-13 | 2003-05-06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自動車のエアバッグ構造 |
DE59712913D1 (de) * | 1996-06-14 | 2008-03-20 | Volkswagen Ag | Airbageinrichtung |
DE19720584C2 (de) * | 1997-05-16 | 2000-11-23 | Porsche Ag | Seitenaufprallschutzeinrichtung für einen Insassen eines Fahrzeuges |
DE19720587A1 (de) * | 1997-05-16 | 1998-11-19 | Porsche Ag | Seitenaufprallschutzeinrichtung für einen Insassen eines Fahrzeuges |
JP2000118343A (ja) * | 1998-10-13 | 2000-04-25 | Toyota Motor Corp | エアバッグドア部を一体に有するインストルメントパネル |
DE29915820U1 (de) * | 1999-09-08 | 2000-01-13 | TRW Occupant Restraint Systems GmbH & Co. KG, 73553 Alfdorf | Seitenaufprall-Schutzeinrichtung |
DE10024293B4 (de) * | 2000-05-17 | 2013-06-13 | TAKATA Aktiengesellschaft | Luftsackanordnung |
US6371514B1 (en) * | 2000-05-26 | 2002-04-16 |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 Air bag module mounted in vehicle door |
DE10135614A1 (de) * | 2001-07-21 | 2003-02-13 | Findlay Ind Deutschland Gmbh | Türverkleidung mit Seitenairbag-Modul eines Personenkraftwagens |
US6773031B2 (en) * | 2001-12-11 | 2004-08-10 |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 Pop-up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device |
JP2004009798A (ja) * | 2002-06-04 | 2004-01-15 | Takata Corp | 乗員保護装置 |
FR2858957B1 (fr) * | 2003-08-22 | 2006-08-18 | Mollertech Sas | Piece d'habillage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avec un volet apte a masquer un coussin gonflable |
JP4625003B2 (ja) * | 2003-09-03 | 2011-02-02 |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アクティエボラーグ | エアバッグ装置用のハウジング |
US7413215B2 (en) * | 2003-09-17 | 2008-08-19 |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 inflatable cushion for use with a vehicle door |
DE102004013036B4 (de) * | 2004-03-26 | 2011-04-14 | Faurecia Innenraum Systeme Gmbh | Vorrichtung zum Kopf- und/oder Schulteraufprallschutz bei einer Seitenkollision und/oder einem Überschlag |
JP4487704B2 (ja) * | 2004-09-21 | 2010-06-23 | 三菱自動車工業株式会社 | 車両のサイドドア |
DE102005010025B4 (de) * | 2005-03-04 | 2008-01-24 | Lisa Dräxlmaier GmbH | Fahrzeugtürverkleidung und Verfahren zu deren Herstellung |
JP4589855B2 (ja) * | 2005-07-26 | 2010-12-0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衝突物保護装置 |
US7581751B2 (en) * | 2005-08-05 | 2009-09-01 | Honda Motor Co., Ltd. | Air bag device |
US7597349B2 (en) * | 2005-08-05 | 2009-10-06 | Honda Motor Co., Ltd. | Air bag device |
JP4494308B2 (ja) * | 2005-08-05 | 2010-06-30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US7350852B2 (en) * | 2005-09-06 | 2008-04-01 | Chrysler Llc | Inflatable interior panel for a vehicle |
US20070057491A1 (en) * | 2005-09-09 | 2007-03-15 | Trw Vehicle Safety Systems Inc. |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apparatus located in the door of a vehicle |
-
2007
- 2007-09-27 JP JP2007251939A patent/JP486128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
- 2008-09-24 US US12/237,357 patent/US7766380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9-26 DE DE602008005685T patent/DE602008005685D1/de active Active
- 2008-09-26 EP EP08253152A patent/EP2042386B1/en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8-09-27 CN CN2008101497919A patent/CN10139700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939224A (zh) * | 2010-05-11 | 2013-02-20 | 江森自控科技公司 | 车辆内部组件 |
CN102529866A (zh) * | 2012-01-13 | 2012-07-04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汽车侧面保护装置 |
CN102529866B (zh) * | 2012-01-13 | 2014-07-16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汽车侧面保护装置 |
CN108569242A (zh) * | 2017-03-13 | 2018-09-25 | 丰田合成株式会社 | 头部保护气囊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397002B (zh) | 2012-07-25 |
EP2042386B1 (en) | 2011-03-23 |
US7766380B2 (en) | 2010-08-03 |
JP4861282B2 (ja) | 2012-01-25 |
JP2009083532A (ja) | 2009-04-23 |
US20090085332A1 (en) | 2009-04-02 |
DE602008005685D1 (de) | 2011-05-05 |
EP2042386A3 (en) | 2010-08-04 |
EP2042386A2 (en) | 2009-04-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397002B (zh) | 气囊的罩体以及气囊装置 | |
US6719320B2 (en) | Controlled tether arrangement for an airbag | |
US10723304B2 (en) | Front pillar structure | |
US6079733A (en) | Trim piece construction for an air bag installation | |
US20160167614A1 (en) | Roof headliner structure in which curtain airbag for vehicle is housed | |
JP3959673B2 (ja) | エアバッグドアのインサート部材 | |
EP1332932B1 (en) | Vehicle occupants protection system | |
JP3879553B2 (ja) |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 |
JP2007185981A (ja) | 座席シート | |
US8662526B2 (en) | Airbag device for passenger's seat | |
JP5096856B2 (ja) | エアバッグのカバー体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KR100598685B1 (ko) | 커튼에어백 장착구조 | |
JP2008201325A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カバー体 | |
JP2008114739A (ja)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の後部構造 | |
JP2002178870A (ja) | 頭部保護エアバッグ装置の配設構造 | |
JP2002362297A (ja) | 乗員拘束装置の配設構造 | |
JP5151867B2 (ja)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を備えた車両の内装構造 | |
JP3501741B2 (ja) | 自動車用乗員保護装置の配設構造 | |
JP2009078717A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4363634B2 (ja) | エアバッグカバー | |
JP4539419B2 (ja) | カーテン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4561264B2 (ja) | 自動車用内装パネル構造 | |
KR100496690B1 (ko) | 조수석 에어백 전개를 위한 리액션플레이트 힌지 구조 | |
JP4955495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02154400A (ja) | エアバッグ袋体の収納構造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20725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7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