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96954A - 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96954A
CN101396954A CNA2008102114463A CN200810211446A CN101396954A CN 101396954 A CN101396954 A CN 101396954A CN A2008102114463 A CNA2008102114463 A CN A2008102114463A CN 200810211446 A CN200810211446 A CN 200810211446A CN 101396954 A CN101396954 A CN 1013969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gear
planetary wheel
sun gear
c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8102114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96954B (zh
Inventor
森园和则
深泽牧人
根本康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USHI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USHI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559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21893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11210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067665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OUSHIN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USHI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969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69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969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9695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中,操作旋钮呈圆筒状,提高操作性,并且在该圆筒状的操作旋钮的内部,设置另一操作旋钮,通过将操作旋钮集中化,适合于整体尺寸的减小,该装置包括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恒星齿轮,其与上述操作旋钮一体地旋转,传递上述操作旋钮的驱动力;行星齿轮,其与上述恒星齿轮连接;内啮合齿轮,其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控制缆线,其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将伴随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操作产生的驱动力经由上述恒星齿轮、行星齿轮、控制缆线而传递给外部装置,对外部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伴随操作旋钮的旋转操作产生的驱动力经由控制缆线,传递给外部装置,对外部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
背景技术
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包括有各种,对作为一个实例,以设置于汽车等中的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进行描述。
图42和图43表示通过日本特开2003-267034号文献等公开的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图42为该装置的主视图,图43为该装置的俯视图。
如图所示,风向调节用的操作旋钮11、风量调节用的操作旋钮12、温度调节用的操作旋钮13作为刻度盘式的操作旋钮,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操作板10上,另外,在该操作板10上,设置对后窗的加热线通电的后差动(リアデフ)开关的操作旋钮14、切换空调模式的空调开关的操作旋钮15、切换内气循环和外气导入的内外气切换开关的操作旋钮16。
另外,操作板10安装于设在基部17的前面侧的外壳部17a上,另外在外壳部17a的后方水平地延伸的基部17上,以可旋转方式支承上述操作旋钮11、13的齿轮轴18、24的轴承部19,25。
即,操作旋钮11通过轴安装于齿轮轴18的一端部侧,另外,在齿轮轴18上设置锥齿轮18a,该齿轮轴18的另一端部通过设于基部17上的轴承部19支承。
此外,锥齿轮18a与齿轮杆20的齿轮部20a啮合,将操作旋钮11的旋转传递给齿轮杆20。
齿轮杆20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形成在基座17上的筒状的轴支承部21上,另外,在该齿轮杆20的臂部20b上,连接有用于控制空调组件(图示省略)的动作的控制缆线22。
于是,通过对操作旋钮11进行旋转操作,与锥齿轮18a联动的齿轮杆20旋转,将控制缆线22的内侧缆线22a挤出,另外,将其拉回,进行空调组件的风向调整。
另外,控制缆线22具有以可滑动的方式内装有内侧缆线22a的外侧缆线22b,外侧缆线22b的一端部固定于设置在基部17上的夹持部件23上。
还有,同样对于操作旋钮13,与上述方式相同,在一端侧轴安装操作旋钮13的齿轮轴24的另一端侧通过轴承部25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另外,设置于该齿轮轴24上的锥齿轮24a与通过设置于轴支承部26轴支承的齿轮杆27的齿轮部27a啮合,另外,在齿轮杆27的臂部27b上连接控制缆线28。
于是,通过对操作旋钮13进行旋转操作,挤出控制缆线28的内侧缆线28a,另外将其拉回,进行空调组件的温度调节。
控制缆线28与控制缆线22相同,由内侧缆线28a和外侧缆线28b构成,外侧缆线28b的一端部固定于设置在基部17上的夹持部件29上。
另外,关于上述操作旋钮11、12、13,在所需的旋转操作位置,设置有暂时停止旋钮的旋转的限制机构。
图44为沿图42中的A-A线的而切断的放大部分剖视图,如该图所示,在设置于齿轮轴18上的扩大圆板部18b上,设置与轴旋转轴相垂直的长孔18c,在该长孔18c的内部,接纳有通过弹簧30的偏置力,提供突出力的小球31。
此外,在以可旋转的方式嵌合上述扩大圆板部18b的基部17b上,设置使上述小球31落入的限制凹部32,通过该限制凹部32和上述小球31,构成限制机构。
具体来说,限制凹部32设置于与对操作旋钮11进行操作,对准操作位置的各个符号(参照图42)33a、33b、33c、33d、33e相对应的扩大圆板部周围的基座部17b上。
于是,如果按照与所希望的符号对准的方式对操作旋钮11活动操作,则小球31落入与其符号相对应的限制凹部中,对操作旋钮11的旋转操作,施加较轻的停止力(限制感)。
另外,如果以大于该停止力的操作力,使操作旋钮11旋转,则小球31从限制凹部脱出,面向下一限制凹部。
此外,同样对于操作旋钮12、13,具有相同的限制机构。
另一方面,在上述控制操作装置中,由于通过指尖,捏住在操作旋钮的前面侧突出的凸状的旋钮部,进行操作,故具有操作力难以传递,操作性未必良好的问题。
由此,人们提出有操作旋钮呈圆筒状的控制操作装置,其通过日本特开2004-210019号文献等公开。
图45为这种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在该控制操作装置中,风向调节用的操作旋钮、风量调节用的操作旋钮、温度调节用的操作旋钮作为圆筒状的操作旋钮,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操作板40上,另外,设置后差动开关、空调开关、内外气切换开关的各操作按钮。
还有,图示的剖视图表示风向调节用的操作旋钮41、其驱动力传递系统。
如图所示,在操作板40上,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圆筒状的操作旋钮41,另外,在该操作旋钮41的外周面上成一体地设置圆筒状的联动齿轮42。
另外,在联动齿轮42的内齿轮42a上,啮合设置于从基部43的前部43a突出的支承轴43b、43c上的2个连接齿轮44、45,另外,该连接齿轮44、45与输出齿轮46啮合。
输出齿轮46成一体地与齿轮轴47连接,通过该输出齿轮46的旋转,驱动锥齿轮47a,使上述相同的齿轮杆48旋转。
具体来说,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如果对操作旋钮41进行旋转操作,则通过联动齿轮42、连接齿轮44、45、输出齿轮46、锥齿轮47a使齿轮杆48旋转,挤出控制缆线的内侧缆线,另外将其拉回,进行空调组件的风向调节。
另外,在操作旋钮41的内部,设置通过阀49照明的显示部件50。
在这种控制操作装置中,在与操作旋钮41成一体地旋转的联动齿轮42的外周部,设置与联动齿轮42的旋转中心线相垂直的长孔,在该长孔的内部,安装通过弹簧的弹力而提供突出力的小球,另外,在基部43中,设置上述相同的限制机构,其中,设置有与可对操作旋钮41进行活动操作的符号相对应的多个限制凹部,该机构由该小球和限制凹部构成。
另外,同样对于其它的操作旋钮,设置同样的限制机构。
另一方面,上述过去的控制装置具有下述这样的问题。
在包括具有凸状的钮部的操作旋钮的图42、图43所示的控制操作装置中,如果在将锥齿轮和齿轮杆的齿轮比保持一定的状态,在操作旋钮的中间设置操作开关,或操作旋钮呈环状,则与操作旋钮的尺寸成比例,锥齿轮的齿轮轴的外径增加,由此,齿轮杆的直径也增加。
此外,在图45所示的具有圆筒状的操作旋钮的控制操作装置中,形成通过在操作旋钮上设置构成恒星齿轮的联动齿轮,并且与该联动齿轮啮合的行星齿轮和齿轮杆之间,设置输出齿轮等的方法,调节齿轮比的方案,但是,由于为采用多个齿轮的减速齿轮的结构,故具有结构复杂等的问题。
还有,在目前的汽车中,在因车载装置的功能的提高,操作开关、导航等的装置数量增加的关系方面,对于空调用的控制操作装置的设置空间变窄,横向并列有3个操作旋钮的过去的控制操作装置的类型的装置,难以布置。
另外,由于相应的操作部分散地设置,故难以进行摸索式的操作,运转中的操作性不好。
此外,在具有圆筒状的操作旋钮的控制操作装置中,在通过设置于联动齿轮上的小球和设置于基部中的限制凹部,构成限制机构的关系方面,因与操作旋钮容易操作的情况相反,在联动齿轮42和连接齿轮44、45之间,在连接齿轮44、45和输出齿轮46之间,在锥齿轮47a和齿轮杆48之间产生的齿隙(摆回),产生齿轮间的齿隙增加,控制缆线的行程损失、滞后现象,无法获得规定的缆线行程。
再有,如果增加操作旋钮的圆筒直径,由于各限制部的间距扩大,故具有操作旋钮停止于由限制部确定的各位置之间的中间位置,难以对准各位置的问题。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具有圆筒状的操作旋钮,并且可使齿轮之间的齿隙的影响尽可能地小,此外,尽可能地简化结构,整体尺寸减小,并且操作性优良。
发明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第1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恒星齿轮,其与上述操作旋钮一体地旋转,传递该操作旋钮的驱动力;行星齿轮,其与上述恒星齿轮连接;内啮合齿轮,其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控制缆线,其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将伴随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操作的驱动力,按照经由上述恒星齿轮、行星齿轮、控制缆线传递给外部装置,对外部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方式构成。
第2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涉及上述第1发明所述的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操作旋钮的圆筒状内部设置操作开关,该操作开关进行不同于基于上述控制缆线的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
第3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涉及上述第1发明所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基座部件,其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上述操作旋钮;控制缆线,其具有以可滑动的方式内设有内侧缆线的外侧缆线;夹持部件,其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将上述外侧缆线的一端部固定在规定位置,上述内侧缆线与和上述行星齿轮的旋转中心部离开的偏心部连接,并且在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范围,在连接上述偏心部的移动轨迹的两端部的延长线上,设置上述夹持部件。
第4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涉及上述第1发明所述的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上述操作旋钮的基座部件;控制缆线,其具有以可滑动的方式内设有内侧缆线的外侧缆线;夹持部件,其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上,将上述外侧缆线的一端部固定于规定位置,还在圆筒状上述操作旋钮的外周部设置联动齿轮,其由锥齿轮形成;行星齿轮,其由正齿轮形成,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上;恒星齿轮,其设置与上述联动齿轮连接的锥齿轮部和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的正齿轮部,该恒星齿轮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上述基座部件上;内啮合齿轮,其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
第5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恒星齿轮,其与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操作联动而旋转,传递该操作旋钮的驱动力;行星齿轮,其在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操作旋钮和恒星齿轮的基座部件的面状部上,与上述恒星齿轮联动地移动,在上述基座部件上设置:内啮合齿轮,其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控制缆线的夹持部件,其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另外,在基座部件的上述面状部,形成长孔的缺孔,并且在上述行星齿轮中设置连接突部,其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上述缺孔中,在上述面状部的内侧连接上述控制缆线。
第6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涉及上述第5发明所述的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基座部件的上述面状部,形成端部开口的长形的凹形部,并且在上述行星齿轮上设置连接突部,该连接突部以移动方式插入上述凹形部中,在该凹形部的内部连接上述控制缆线。
第7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涉及上述第5发明所述的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操作旋钮的圆筒状内部设置操作部件,其进行不同于基于上述控制缆线的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
第8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涉及上述第5发明所述的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缆线由以可滑动的方式内装有内侧缆线的外侧缆线构成,在上述基座部件上设置夹持部件,其将上述外侧缆线的一端部固定,另外,在上述行星齿轮上,在与旋转中心部离开的偏心部设置上述连接突部,在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范围,在连接上述连接突部的移动轨迹的两端部的延长线上设置上述缆线的夹持部件。
第9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涉及上述第5发明所述的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联动齿轮,其设置于圆筒状的操作旋钮的外周,由锥齿轮形成;行星齿轮,其由正齿轮形成,以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上;恒星齿轮,其成一体地设置锥齿轮部和正齿轮部,该锥齿轮与上述联动齿轮连接,该正齿轮部的直径小于上述锥齿轮部,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该恒星齿轮按照上述正齿轮部位于基座部件侧的方式,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基座部件上。
第10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恒星齿轮,其与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操作联动而旋转,传递该操作旋钮的驱动力;行星齿轮,其在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操作旋钮和恒星齿轮的基座部件的面状部上,与上述恒星齿轮联动地移动;在上述基座部件上设置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的控制缆线的缆线保持部,另外,在上述基座部件上固定有齿轮箱,其设置内啮合齿轮,该内啮合齿轮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将伴随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操作产生的驱动力,按照经由上述恒星齿轮、行星齿轮、控制缆线传递给外部装置,对外部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方式构成。
第11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涉及上述第10发明所述的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联动齿轮,其设置于圆筒状的操作旋钮的外周,由锥齿轮形成;行星齿轮,其由正齿轮形成,以可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上;恒星齿轮,其设置与上述联动齿轮连接的锥齿轮部、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的正齿轮部,通过上述基座部件和上述齿轮箱,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
第12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联动齿轮,其成一体地设置于上述操作旋钮的外周,由锥齿轮形成;恒星齿轮,其与上述联动齿轮联动,传递该操作旋钮的驱动力;行星齿轮,其在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操作旋钮、联动齿轮、恒星齿轮的基座部件上与上述恒星齿轮联动地移动,而且在上述基座部件上,设置内啮合齿轮和控制缆线,该内啮合齿轮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该控制缆线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此外,在上述行星齿轮上,设置与设置于基座部件上的限制部压接的限制部件。
第13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联动齿轮,其由成一体地设置于上述操作旋钮的外周的锥齿轮形成;恒星齿轮,其由与上述联动齿轮联动的锥齿轮和正齿轮形成,传递该操作旋钮的驱动力;行星齿轮,在形成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操作旋钮、联动齿轮、恒星齿轮的基座部件上的面状部上,与上述恒星齿轮的正齿轮联动地移动,而且在上述基座部件上,设置内啮合齿轮和控制缆线,该内啮合齿轮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该控制缆线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在基座部件的上述面状部上,形成端部开口的长形的凹形部,并且在上述行星齿轮上设置连接突部,该连接突部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上述凹形部中,在该凹形部的内部连接上述控制缆线,此外,在上述凹形部的底面上,形成由多个凹部形成的限制部,并且在上述连接突部上设置限制部件,其提供偏置力,与上述限制部压接。
第14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基座部件,该基座部件包括: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联动齿轮,其成一体地设置于上述操作旋钮的外周上,由锥齿轮形成;恒星齿轮,其由与上述联动齿轮联动的锥齿轮和正齿轮形成,传递上述操作旋钮的驱动力;行星齿轮,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操作旋钮、联动齿轮、恒星齿轮,与上述恒星齿轮的正齿轮联动地移动,在该基座部件上,设置有控制缆线和齿轮箱,该控制缆线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该齿轮箱保持上述恒星齿轮和上述行星齿轮,并且具有内啮合齿轮,该内啮合齿轮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规定方向对行星齿轮进行导向,进一步,在上述齿轮箱中设置限制部,在上述行星齿轮上设置提供偏置力、与上述限制部压接的限制部件。
第15发明提供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涉及第14发明所述的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恒星齿轮和上述齿轮箱中的一者上设置限制部,在它们中的另一者上,具有提供偏置力、与上述限制部压接的限制部件。
像上述构成的本发明具有下述这样的效果。
在第1发明的控制操作装置中,由于形成通过联动机构,对外部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方案,故可形成简单的齿轮结构。该联动机构由与操作旋钮一体地旋转的恒星齿轮;与该恒星齿轮连接的行星齿轮;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该行星齿轮进行导向的内啮合齿轮;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的控制缆线构成。
另外,在通过恒星齿轮和内啮合齿轮的协同作用而移动的行星齿轮上连接控制缆线(内侧缆线),与行星齿轮的旋转移动联动,挤出控制缆线,另外将其拉回,由此,可增加控制缆线的行程。其结果是,形成适合于装置形态的整体尺寸的减小的控制操作装置。
按照第1发明的控制操作装置,由于操作旋钮呈圆筒状,故像第2发明那样,即使在操作旋钮的圆筒状内设置操作开关的情况下,仍形成简单的齿轮机构,故不影响齿轮机构的配置,可集中地设置操作旋钮的动作控制和操作开关的另一动作控制。
于是,可将具有多个动作控制功能的操作旋钮作为1个操作装置构成。
此外,由于可使操作开关的操作部集中,故操作性提高,并且可使操作板的占有面积为最小限。
在第3发明的控制操作装置中,由于上述内侧缆线与偏心部连接,该偏心部设置于与上述行星齿轮的旋转中心部离开的偏心位置,并且在于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范围,在连接上述偏心部的移动轨迹的两端部的延长线上,设置固定上述外侧缆线的夹持部件,由此,上述偏心部的移动轨迹为基本直线的移动轨迹(近似直线轨迹),这样,可抑制因行星齿轮的旋转轨迹产生的内侧缆线端部侧的摆动。
即,由于可使控制缆线的内侧缆线基本直线地移动,故与内侧缆线与行星齿轮的旋转中心连接,呈圆弧状旋转的场合相比较,可减轻作用于内侧缆线上的弯曲应力,提高操作旋钮的操作性。
在第4发明的控制操作装置中,由于形成下述的方案,其中,在圆筒状的操作旋钮的外周部,设置由锥齿轮形成的联动齿轮,通过该联动齿轮,驱动恒星齿轮和行星齿轮,通过与行星齿轮连接的控制缆线,控制外部装置的动作,故形成由联动齿轮、恒星齿轮、行星齿轮、内啮合齿轮和控制缆线形成的联动机构,但是,与第1发明相同,形成有利于装置形态的整体尺寸的减小的控制操作装置。
另外,最好采用下述类型的控制操作装置,其中,相对操作旋钮的旋转方向,沿交叉的方向设置控制缆线。
在第5发明的控制操作装置中,行星齿轮的连接突部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形成于基座部件的面状部的长形的缺孔内,在基座部件的面状部内侧突出的连接突部连接控制缆线。
通过该方案,可尽可能地减小行星齿轮的连接突部对基座部件的妨碍,并且可共用行星齿轮的连接突部所移动的空间和设置控制缆线的空间,可减小齿轮机构和控制缆线的设置空间。
此外,也可像第6发明那样,变为形成于基座部件中的缺孔,形成凹形部,在该凹形部中,插入行星齿轮的连接突部,在凹形部内部,在连接部内连接控制缆线。
在第7发明的控制操作装置中,由于在上述操作旋钮的圆筒状内部设置操作部件,其进行不同于上述控制缆线的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使操作部集中,故有利于装置的设置空间和装置的整体尺寸的减小。
还有,也可形成下述的方案,其中,进行另外的动作控制的操作部件不必为电开关,比如,对控制缆线进行控制。
在第8发明的控制操作装置中,由于行星齿轮的连接突部设置于与活动中心部离开的偏心部,故伴随行星齿轮旋转移动的进行,连接突部直线地移动,于是,可直线地移动控制缆线。
另外,由于缆线保持部设置于上述连接突部的移动轨迹的延长线上,可减轻作用于控制缆线上的弯曲应力,可提高操作旋钮的操作性。
在第9发明的控制操作装置中,设置恒星齿轮,恒星齿轮成一体地形成锥齿轮部、其直径小于该锥齿轮部的正齿轮部,在该恒星齿轮中,正齿轮部安装于基座部件侧,在该正齿轮部上连接行星齿轮。
其结果是,由于形成在恒星齿轮的锥齿轮部上重合行星齿轮部分的齿轮配置,故可减小齿轮机构的尺寸(装置的进深尺寸和恒星齿轮和行星齿轮的旋转轴方向的尺寸),另外,可有效地利用齿轮的配置空间,可减小齿轮机构的整体尺寸。
第10发明的控制操作装置形成下述的方案,其中,设置内啮合齿轮的齿轮箱固定于基座部件上,通过该齿轮箱和基座部件支承恒星齿轮,并且防止行星齿轮与恒星齿轮脱开的情况。
于是,齿轮箱实现对与恒星齿轮协同作用的行星齿轮进行导向的内啮合齿轮箱、通过轴而支承恒星齿轮的支承轴外壳的作用。
另外,该齿轮箱防止对齿轮的冲击和附着于齿轮上的粉尘。
第11发明的控制操作装置为下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中,可不增加齿轮机构的尺寸,沿与操作旋钮的旋转操作方向相交叉的方向,设置控制缆线。
按照第12发明,形成下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中,对圆筒状的操作旋钮进行旋转操作,对控制缆线进行控制,可使外部装置动作,此外,由于具有下述的限制机构,其由设置于行星齿轮上的限制部件和设置于基座部件上的限制部构成,故控制缆线的行程由行星齿轮的移动距离确定。
于是,由于即使在齿轮之间产生齿隙的情况下,齿隙几乎不影响控制缆线的行程,故形成可高精度地进行动作控制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
另外,相对于操作旋钮在限制部之间较大的旋转,行星齿轮通过较小的移动移动到其他限制位置,故操作旋钮在未旋转到下一个限制部的中途不会停止,可提高操作性。
按照第13发明,由于在用于连接控制缆线的行星齿轮的连接突部上,通过限制部件与限制凹部构成限制机构,该限制凹部设置于形成于基座部件上的凹形部底部,以便拉出控制缆线,故形成控制缆线的行程与限制部的间距一致的控制操作装置。
于是,不但具有第1发明的效果,而且容易进行对应于外部装置的类型的设计。
在第14发明中,由于设置保持恒星齿轮和行星齿轮的齿轮箱,通过设置于该齿轮箱中的限制部、设置于行星齿轮上的限制部件构成限制机构,故形成下述的控制操作装置,其中,与第1发明相同,齿隙几乎不影响控制缆线的行程,另外,操作旋钮不在旋转到下一限制部之前停止,另外,也在基座部件中设置限制部,由于将各功能集中,故有利于复杂的结构的基座部件的简化。
在第15发明中,形成下述的控制操作装置,其中,通过设置于恒星齿轮和齿轮箱中的一者上的限制部、设置于它们中的另一者上的的限制部件构成操作旋钮的限制机构。
于是,由于受到恒星齿轮和行星齿轮之间的齿隙的影响,故与上述第1、2、3发明相比较,在控制缆线中的行程中产生的误差稍稍增加,但是,与过去的装置相比较,为非常小的行程误差。
附图说明
图1为作为第1实施形态而给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作为第1实施形态而给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3为表示作为第1实施形态而给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简化图;
图4为作为第2实施形态而给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主视图;
图5为作为第2实施形态而给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6为作为第2实施形态而给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俯视图;
图7为表示作为第2实施形态而给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简化图;
图8为作为第3实施形态而给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9为表示作为第3实施形态而给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简化图;
图10为表示在作为第3实施形态而给出的控制操作装置中设置的控制缆线的连接状态的简化图;
图11为表示作为第4实施形态而给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简化图;
图12为表示第5实施形态的作为2连的操作旋钮结构而实施的汽车的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的立体图;
图13为在一个操作旋钮位置切断的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14为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5为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16为表示取下齿轮箱,示出内部结构的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17为表示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所具有的齿轮箱的内面图;
图18为表示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所具有的行星齿轮的连接突部与控制缆线的内侧缆线的连接部分的局部剖视图;
图19为表示控制缆线的设置状态的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局部仰视图;
图20(A),(B),(C)为表示在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中,操作旋钮分别旋转操作在一侧、中间程度、另一侧时的行星齿轮的旋转移动位置的简化图;
图21为表示设置于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中的缺孔的变形例的凹形槽的与图18相同的剖视图;
图22为设置作为上述变形例的凹形槽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局部仰视图;
图23为表示第6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4为表示上述第6实施形态的主要部分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25为作为上述第6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后视图;
图26为第7实施形态的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的主视图;
图27为上述第7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仰视图;
图28为沿图26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29为上述第7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0为上述第7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31为表示取下齿轮箱,示出内部结构的上述第7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局部俯视图;
图32为上述第7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所具有的齿轮箱的内面图;
图33为表示上述第7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所设置的限制机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34为作为第8实施形态给出的与图28相同的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35为上述第8实施形态的齿轮箱的内面图;
图36为作为第9实施形态给出的,与图28相同的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37为上述第9实施形态的齿轮箱的内面图;
图38为作为第9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给出的与图36相同的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39为上述第9实施形态的变形例的齿轮箱的内面图;
图40为作为第9实施形态的另一变形例给出的与图36相同的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图41为第9实施形态的另一变形实例的齿轮箱的内面图;
图42为作为已有实例给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主视图;
图43为表示图42所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俯视图;
图44为图42所示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局部剖视图;
图45为表示另一已有实例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作为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而实施的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1,图2,图3表示第1实施形态,图1为控制操作装置的主视图,图2为该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图3为主要部分的简化图。
如图所示,在该控制操作装置中,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61为温度调节用刻度盘旋钮、设置于该操作旋钮61的圆筒状内部的捏手凸部的操作旋钮62为风量调节用刻度盘旋钮。
即,对操作旋钮61进行旋转操作,有选择地使其指标61a对准显示部63T的符号63a进行温度调节。
另外,通过指尖而捏住凸部,使操作旋钮62旋转操作,使其指标62a选择性地对准显示部63F的符号63b,进行风量调节。
在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61构成恒星齿轮61b,在后部外周形成齿轮,该齿轮联动行星齿轮64。
该操作旋钮61以可旋转的方式嵌装于突出地形成于外壳65的内部的外壳圆筒部65a的外周,另外,在操作旋钮61上,按照其指标61a可在符号63a的相应的位置,以限制而旋转的方式设置棘爪止动机构(图示省略)。
另外,作为将操作旋钮61以可旋转的方式保持在外壳圆筒部65a中的方式的方案,包括有各种机构,但是,在本实施形态中,在操作旋钮61的内面上,呈环状而形成凹形部61c,一体地形成于外壳圆筒部65a上的卡扣部65b与该凹形部61c的一端部卡扣,谋求操作旋钮61的抽出的防止。
此外,上述卡扣部65b设置于外壳圆筒部65a的外周面的多个部位。
另一方面,在上述外壳圆筒部65a的前方部,固定有固定圆筒部66。
具体来说,在固定圆筒部66中设置卡扣孔66a,在该卡扣孔66a中,卡扣而固定外壳圆筒部65a的卡扣部65c。
作为在上述固定圆筒体66的前端内部,设置呈辐射状设置的多个桥接板67,通过桥接板67支承内筒体68的方案,还将操作旋钮62以可旋转的方式插入上述内筒体68中。
还有,在操作旋钮62的钮轴62b上,嵌接有风量调整开关69的动作轴69a。
再有,风量调整开关69设置于外壳后部70上。
另外,在上述固定圆筒体66和内筒体68之间的桥接板67的前侧,固接有形成显示部63T、63F的显示板71。
在该显示板71中,符号63a,63b具有透光性,其它的部分作为非透光部而形成,通过点亮设置于电路基板72上的灯73,符号63a,63b以光学方式显示。
另一方面,在外壳65上,形成用于使行星齿轮64的齿轮轴64a通过的弧形的导向轴孔74,通过该导向轴孔74和设置于外壳65的顶部的弧状内啮合齿轮75,对行星齿轮64的旋转方向进行导向。
接着,在从外壳65突出的齿轮轴64a上,设置连接控制缆线76的内侧缆线76a的连接部件77。
该连接部件77可相对齿轮轴64a而旋转。
另外,内侧缆线76a也可直接与行星齿轮64的齿轮轴64a连接。
控制缆线76与过去实例的相同,由具有可滑动的内侧缆线76a的外侧缆线76b构成,如图3所示,外侧缆线76b的一端部固定于设置于外壳65上的夹持部件78上,内侧缆线76a的一端部安装于上述连接部件77上。
在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中,按照操作旋钮61的旋转操作,恒星齿轮61b一体地旋转,于是,行星齿轮64联动而旋转,像图3所示的那样,行星齿轮64在标号64A,64B所示的范围内旋转。
由此,内侧缆线76a对应于行星齿轮64的移动,即,操作旋钮61的旋转操作而挤出,另外拉回,这样,对作为外部装置的空调组件的动作进行控制,进行温度调节。
图4~图7表示第2实施形态,图4为控制操作装置的主视图,图5为该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图6为该控制操作装置的俯视图,图7为表示主要部分的简化图。
本实施形态的特征在于下述的结构,其中,在操作旋钮61的后部,按照同轴旋转的方式固定有锥齿轮的联动齿轮81,另外,设置与上述联动齿轮81联动的恒星齿轮82、与该恒星齿轮82连接的行星齿轮83,其它的方面与上述第1实施形态相同的结构。
在本实施形态的恒星齿轮82中,设置与联动齿轮81啮合的锥齿轮、啮合有行星齿轮83的正齿轮,另外,该恒星齿轮82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一体地立设于外壳65上的齿轮轴65d上。
另外,在行星齿轮83中,在以恒星齿轮82的齿轮轴65d为中心形成于外壳65中的弧状的导向轴孔84上,突入有齿轮轴83a,另外,该行星齿轮83与恒星齿轮82的正齿轮和设置于外壳65上的弧状齿轮85啮合而旋转。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连接控制缆线76的内侧缆线76a的连接部件77设置于与行星齿轮83的旋转中心离开的偏心位置。
即,内侧缆线76a与行星齿轮83的偏心位置连接,并且在连接于操作旋钮61的旋转范围,在连接设置于上述偏心位置的连接部件77的旋转轨迹的两端部的延长线上,设置夹持部件78。
还有,连接部件77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行星齿轮83上。
还有,最好,连接部件77按照为接近恒星齿轮82这样的移动轨迹的方式,在行星齿轮83的旋转轨迹的中立位置,设置于从行星齿轮83的旋转中心向恒星齿轮82侧离开的偏心位置。
通过像这样,由于夹持部件78可接近恒星齿轮82而设置,故可减小外壳75的整体尺寸。
在像这样构成的第2实施形态中,如果对操作旋钮61进行旋转操作,则对应于该旋转操作,与联动齿轮81联动的恒星齿轮82将齿轮轴65d作为支承轴而旋转。
于是,通过恒星齿轮82的正齿轮联动的行星齿轮83围绕恒星齿轮82而回转,伴随操作旋钮61的旋转,在从图7所示的实线位置83A,到虚线位置83B的范围回转移动。
在本实施形态中,在行星齿轮83像上述那样移动的场合,按照操作旋钮61的旋转范围的连接部件77的旋转轨迹的一端处于图7所示的77A的位置,另一端处于77B的位置的方式构成,并且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在连接连接部件77的旋转轨迹位置77A和77B的延长线上,设置夹持部件78。
如果像这样构成,则内侧缆线的移动轨迹为近似直线轨迹,可减小在内侧缆线中产生的弯曲应力。
另外,由于夹持部件78固定于外壳65上,故最好,按照连接部件77的移动轨迹通过恒星齿轮82侧的方式,将连接部件77设置于行星齿轮83上。
通过像这样构成,由于可将夹持部件78设置于接近恒星齿轮82的位置,故可减小外壳75的整体尺寸。
上述第2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通过操作旋钮61的旋转操作,与联动齿轮81联动的恒星齿轮82以齿轮轴65d为支承轴而旋转,由此,使行星齿轮83联动,围绕恒星齿轮82而回转。
其结果是,伴随连接部件77的旋转和移动,将控制缆线76的内侧缆线76a挤出,另外将其拉回,对空调组件的动作进行控制。
图8,图9,图10表示第3实施形态,图8为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图9为表示主要部分的简化图,图10为表示控制缆线的连接状态的简化图。
本实施形态的特征在于代替上述第2实施形态的恒星齿轮82,而设置设有扇状的锥齿轮86a的恒星齿轮86,其它的结构与第2实施形态相同。
本实施形态的恒星齿轮86为下述的结构,其中,设置与联动齿轮81啮合的锥齿轮86a、联动行星齿轮83的正齿轮86b,另外,在该恒星齿轮86上,设置圆形环状齿轮轴86c,以可旋转的方式将该齿轮轴86c支承于外壳65的一部分上。
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操作旋钮61的旋转操作,经由联动齿轮81、恒星齿轮86、行星齿轮83、控制缆线76,对空调组件的动作进行控制,由此,该控制动作与第2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相同。
图11为与作为第4实施形态给出的图3,图7,图10相同的主要部分简化图。
本实施形态的特征在于在与恒星齿轮87联动的行星齿轮88上,设置旋转部件89。
具体来说,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旋转部件89的一侧固定于行星齿轮88的中心部,在其另一侧,设置控制缆线76的连接部件77,此外,在连接连接部件77的旋转轨迹的一端侧77A和另一端侧77B的延长线上,设置夹持部件78。
在像本实施形态那样,在行星齿轮88上设置旋转部件89的方案中,可调整旋转部件89的长度。
还有,最好,按照位于与行星齿轮88的中心部离开的偏心位置的方式在旋转部件89上设置连接部件77,以便像图11所示的那样,连接部件77的移动轨迹像接近恒星齿轮87那样绘制。
通过像这样构成,由于可将夹持部件78接近恒星齿轮87而设置,故可减小外壳的整体的尺寸。
还有,在图11中,标号88A、88B表示行星齿轮88回转移动的状态。
另外,同样对于上述第1实施形态的行星齿轮64,第2、第3实施形态的行星齿轮83,均可设置上述的旋转部件89。
以上对第1~第4实施形态进行了描述,但是,也可形成下述的方案,其中,内啮合齿轮75也可不是弧状的齿轮,而是环状的齿轮,另外,通过操作旋钮62进行动作控制的开关为作为单独件而安装的开关,还可通过操作旋钮而切换设置于电路基板72上的触点,另外,像这样设置于操作旋钮61的内部的操作旋钮可构成推压式开关、旋转式开关。
此外,由于在上述控制操作装置中,齿轮结构由恒星齿轮、行星齿轮、内啮合齿轮、联动齿轮、恒星齿轮、行星齿轮、内啮合齿轮构成,故可减小齿轮结构的整体尺寸,可将齿轮结构部接纳于外壳的内部。
其结果是,由于针对每个操作旋钮,可呈共同的形状,故可提供下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中,可自由地组合具有伴随汽车的车种等而不同的功能的操作组件。
比如,可将TEMP钮组件、模式钮组件、FAN钮组件等分别作为1个组件,分别地构成,通过对应于设计的组合配置而安装。
接着,根据附图,对作为第5实施形态给出的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进行说明。
图12为2连的操作旋钮结构的控制操作装置的立体图,图13为在一个操作旋钮位置切断的该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图14为该控制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首先,对操作旋钮131和其联动系统机构进行说明。
操作旋钮131为温度调节用刻度盘旋钮,设置于该操作旋钮131的圆筒状内的捏手凸部的操作旋钮132为风量调节用的刻度盘旋钮。
即,对操作旋钮131进行旋转操作,使其指标131a有选择地对准符号133a,进行温度调节。
另外,通过指尖捏住凸部,对操作旋钮132进行旋转操作,使该指标132a有选择地对准符号133b,进行风量调节。
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131形成下述的结构,其中,像图13、图14所示的那样,在后部外周,成一体地固定由锥齿轮形成的联动齿轮134,恒星齿轮135通过该联动齿轮134联动,使行星齿轮136旋转移动。
该操作旋钮131以可旋转的方式嵌装于突出地形成于前基部137内的基部圆筒部137a的外周。
即,在与操作旋钮131成一体的联动齿轮134上,设置在内部呈环状的台阶部134a,该台阶部134a与设置于上述基部圆筒部137a上的卡合突起137b卡合,防止抽出操作旋钮131。
另外,卡合突起137b设置在基部圆筒部137a外周的多个部位。
另外,在该联动齿轮134上,在圆形凸缘的外周面的数个部位,设置卡扣突起134c,通过使卡扣突起134c与设置于操作旋钮131的内周面的卡扣槽卡扣,由此,与操作旋钮131成一体地旋转。
此外,在上述联动齿轮134上,设置棘爪止动机构,其在操作旋钮131的指标131a对应于符号133a的相应位置时,对操作旋钮131提供限制。
即,该棘爪止动机构像图14所示的那样,通过小球139和形成于前基部137上的限制槽137c构成,该小球139内插于形成于联动齿轮134中的小孔134b中,通过弹簧138而提供突出力。
另一方面,在上述基部圆筒部137a上成一体而形成前面板部,沿该前面板部的圆周,设置用于对上述符号133a、133b进行照明的多个通孔140。
另外,在前面板部上,固定有堵塞上述通孔140的显示板141。
在该显示板141中,符号133a、133b具有透光性,其它的部分构成非透光部,通过点亮设置于布线基板142上的灯143,以光学方式显示符号133a、133b。
此外,在操作旋钮131上嵌接有导光部件144(参照图14),通过设置于布线基板142上的LED等的光源,以光学方式显示指标131a,在操作旋钮132上设置导光部件145,通过设置于布线基板142上的LED等的光源,以光学方式显示指标132a。
在设置于上述前面板部的中间凹形部内的开口中,以可旋转的方式插入有操作旋钮132。
在该操作旋钮132的钮轴132b上嵌接有风量调节开关146的动作轴146a。
此外,上述布线基板142、风量调节开关146设置于外壳后部147上。
另一方面,在与设置于操作旋钮131上的联动齿轮134联动的恒星齿轮135中,成一体形成有锥齿轮部135a和其直径小于锥齿轮部135a的正齿轮部135b,该恒星齿轮135以可旋转的方式以正齿轮部135b为底侧而支承于直立形成在后基部147上的支承轴148上。
行星齿轮136由正齿轮形成,与上述恒星齿轮135的正齿轮部135b啮合。
即,如图13所示,行星齿轮136为下述的结构,其中,该齿轮与恒星齿轮135联动,使形成后基部147的一部分的面状部147a旋转移动。
另外,像图13所示的那样,面状部147a设置于与操作旋钮131、操作旋钮132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
于是,可在控制操作装置的背后中间部设置空间,可在空间中设置风扇开关146等的电开关。
另外,也可不限于电开关,而设置对控制缆线进行操作的齿轮、杆等的机构部件。
此外,由于可增加布线基板142的设置空间,故具有可在布线基板142上安装多个电子部件,可通过布线基板142对各种功能进行处理的优点。
还有,在面状部147a上设置行星齿轮136的底面滑动的滑接突起147c,减小行星齿轮136的滑动阻力。
再有,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后基部147上,设置通过螺纹紧固的齿轮箱149。
即,如图15所示的那样,齿轮箱149的周围通过螺钉150,固定于后基部147上,并且将设置于中间处的螺钉151拧入支承轴148中,防止恒星齿轮135和行星齿轮136的脱落。
另外,齿轮箱149的高面部的内面肋149a与恒星齿轮135接触,底面部的内面肋149b与行星齿轮136接触。
此外,在上述齿轮箱149上,设置内啮合齿轮152,该内啮合齿轮152与恒星齿轮135协同作用,对行星齿轮136的旋转移动进行导向。
即,在齿轮箱149上,像图17的放大图所示的那样,设置呈圆弧状的内啮合齿轮152,在该内啮合齿轮152和恒星齿轮135之间,行星齿轮136在从恒星齿轮135承受驱动力而旋转的同时,实现移动。
还有,图17为齿轮箱149的内面图。
上述齿轮箱149将设置于周围的舌片153嵌入设置于后基部147上的定位槽147b中,进行安装定位,然后,拧入而安装螺钉150、151。
再有,对于内啮合齿轮152,也可不设置于齿轮箱149上,即使在作为圆弧状齿轮而设置于后基部147上的情况下,同样可对行星齿轮136进行导向。
另一方面,在上述行星齿轮136上设置连接突部136a,在该连接突部136a上,连接控制缆线154的内侧缆线154a。
连接突部136a如图13、图15、图16所示,向下突设于与行星齿轮136的旋转中心部离开的偏心位置,接着,该连接突部136a通过形成于后基部147的面状部147a的缺孔155,突出于面状部147a的内面侧。
另外,图15为表示操作旋钮131的联动系统机构的平面的局部图,图16为表示取下齿轮箱149,示出内部结构的联动系统机构的俯视图。
形成于后基部147的面状部147a的缺孔155为具有下述长度的直线状的细长孔,在操作旋钮131在全旋转范围内操作时,该长度与连接突部136a移动的距离相对应。
即,适当设计恒星齿轮135和行星齿轮136,像上述那样,将连接突部136a设置于行星齿轮136的偏心部,由此,可伴随行星齿轮136围绕恒星齿轮135而移动,使连接突部136a基本直线地移动。
缺孔155按照在行星齿轮136的连接突部136a的移动范围,不妨碍后基部147的方式形成。
于是,连接突部136a伴随操作旋钮131的旋转操作,在缺孔155的内部移动。
另外,控制缆线154由外侧缆线154b和内侧缆线154a形成,该内侧缆线154a以可滑动的方式设置于该外侧缆线154b的内部,内侧缆线154a的一端部与从缺孔155突出的连接突部136a连接。
于是,可像图18、图19所示的那样,在后基部147的面状部147a的内侧,将内侧缆线154a与连接突部136a连接,控制缆线154设置于后基部147的内面侧。
具体来说,可通过设置于后基部147的内面(面状部147a的内面)的缆线保持部(夹持部件)156,保持外侧缆线154b的一端部,设置控制缆线154。
因此,可共用行星齿轮136的连接突部136a所移动的空间和设置控制缆线154的空间,可减小装置的上下方向尺寸的减小。
另外,在这里,缆线保持部156形成于基本呈直线的连接突部136a的移动轨迹的延长线上,由此,可减轻作用于控制缆线154上的弯曲应力,可提高操作旋钮131的操作性。
此外,图18为沿图16中的B-B线的剖视图,图19为操作旋钮131的联动系统机构部的仰视图。
像上述那样构成的控制操作装置对操作旋钮131进行旋转操作,如果其指标131a对准所希望的符号133a,则和与操作旋钮131一体旋转的联动齿轮134联动的恒星齿轮135以支承轴148为旋转轴而旋转。
于是,与恒星齿轮135的正齿轮部135b啮合的行星齿轮136由恒星齿轮135和内啮合齿轮152导向而移动。
具体来说,按照操作旋钮131的旋转方向,以图20(A)~(C)或(C)~(A)的顺序,行星齿轮136围绕恒星齿轮135的正齿轮部135b而旋转,于是,连接突部136a在缺孔155的内部基本直线地移动。
由此,将控制缆线154的内侧缆线154a挤出或拉回,进行空调组件的温度调节动作。
另外,图20中所示的参考标号L1、L2表示缆线行程。
此外,捏住凸部,操作旋钮132进行旋转操作,将其指标132a对准所希望的符号133b。
在该操作中,风量调节开关146进行开关动作,控制风量调节的风扇电动机。
以上对操作旋钮131和操作旋钮132,与它们的联动系统机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另一操作旋钮161为风向调节用的操作旋钮,该操作旋钮161的联动系统机构为与上述操作旋钮131的联动系统机构相同的结构。
即,如果按照操作旋钮161的指标161a对准符号162a的方式对操作旋钮161进行旋转操作,则联动齿轮163、恒星齿轮164、行星齿轮165联动,行星齿轮165的连接突部165a移动,挤出或拉回控制缆线166的内侧缆线166a。
由此,进行空调组件的风向切换。
另外,控制缆线166具有内侧缆线166a可滑动的外侧缆线166b。
此外,在操作旋钮161的圆筒状的内部,设置后差动开关、空调开关、内外气切换开关的各按钮167、168、169。
这些按钮167、168、169通过其推压操作,图14所示的滑动件170a、170b、170c移动,使设置于布线基板142上的推压开关171a、171b、171c动作。
此外,图14所示的标号172、173、174表示导光部件,标号175表示夜间照明用的灯,标号176表示符号162a的显示板,标号177表示齿轮箱。
还有,前基部137和后基部147通过螺纹紧固,另外,在前基部137的前面,通过螺纹紧固有面板部件178。
像上述那样,在温度调整用的操作旋钮131的内侧,设置风量调整用的操作旋钮132,并且在风向调整用的操作旋钮161的内侧,设置后差动开关的按钮167、空调开关的按钮168、内外气切换开关的按钮169,通过该方案,可在2个圆筒状的操作旋钮131、161内,集中有车辆空调控制所必需的操作开关,由此,可减小装置的整体的尺寸,并且运转中的操作性良好。
另外,通过集中地设置空调功能,将布线基板142汇集成1个,可减小整体的尺寸,可抑制制作成本。
此外,在布线基板142以外,可共用面板178、操作旋钮131、161、前基部137、后基部147、齿轮箱149、177的部件,可同样抑制制作成本。
以上对优选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是,对于形成于后基部147的面状部147a中的缺孔155,也可为凹形槽。
即,像图21所示的那样,在一端部设置开口79a的细长的凹形槽179形成于后基部147的面状部147a上,行星齿轮136的连接突部136a以可移动的方式突入该凹形槽179中。
还有,一端部与连接突部136a连接的内侧缆线154a从开口179a而拉出,并且该内侧缆线254a的外侧缆线154b像图22所示的那样,通过设置于后基部147的内侧的缆线保持部(夹持部件)180保持。
以上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是,可作为车辆空调用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而实施,在该装置中,按照2连设置组合操作部,该组合操作部分别为:作为风向调节用的操作旋钮161或温度调节用的操作旋钮131中的任意一者的旋钮而形成的操作旋钮,与设置于该操作旋钮的圆筒状内部的风量调节用的操作旋钮132形成的组合操作部;由上述另一操作旋钮,与设置于该操作旋钮的圆筒状内部的后差动开关的按钮167、空调开关的按钮168、内外气切换开关的按钮169形成的组合操作部。
接着,图23、图24、图25表示第6实施形态。
本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特征在于下述的结构,其中,变为设置于上述操作旋钮161的圆筒状内部的后差动开关的按钮167、空调开关的按钮168、内外气切换开关的按钮169,设置捏手凸部的操作旋钮181,按照该操作旋钮181的旋转操作,控制控制缆线182,其它方面的结构与上述第5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相同。
另外,图23为与图14相同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图24为表示操作旋钮161的联动系统机构的与图13相同的剖视图,图25为本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的后视图。
像图示的那样,操作旋钮181为下述的结构,其中,以可活动操作的方式设置于操作旋钮161的圆筒状的内部,通过对该操作旋钮181进行旋转操作,按照该指标181a对准显示板183的符号184的方式进行操作,对控制缆线182进行控制,切换内外气。
此外,在该显示板183中,均设置对准操作旋钮161的指标161a的符号162a。
具体来说,操作旋钮181的钮轴181b与轴支承于后基部147上的轴185的前端部连接,另外,在该轴185的后端部,连接有对控制缆线182进行控制的联动杆186。
再有,在控制缆线182中,其内侧缆线182a与联动杆186连接,外侧缆线182b由沿联动杆186的横向而设置在后外壳147的背后的缆线保持部(夹持部件)187保持。
还有,像图24所示的那样,在本实施形态中,通过弹簧188提供突出弹力的小球189设置于杆185上,并且在后外壳147中设置小球189突入的棘爪槽,对操作旋钮181的操作,提供限制感。
按照本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可通过操作旋钮181的旋转操作,挤出并且拉回控制缆线182的内侧缆线182a,切换内外气。
于是,按照本发明,作为设置于圆筒状操作旋钮131、161的内部的操作旋钮,不但可作为切换电开关的操作旋钮,而且可作为将控制缆线用作联动媒体的控制操作装置而实施。
接着,根据附图,对作为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而实施的第7实施形态进行说明。
图26为作为2连的操作旋钮结构的控制操作装置的主视图,图27为该控制操作装置的仰视图,图28为沿图1中的C-C线的剖视图,图29为上述控制操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首先,对操作旋钮261和其联动系统机构进行说明。
操作旋钮261为温度调节用刻度盘旋钮,设置于该操作旋钮261的圆筒状内部的捏手凸部的操作旋钮262为风量调节用的拨盘旋钮。
即,对操作旋钮261进行旋转操作,将其指标261a有选择对准符号263a,进行温度调整。
另外,通过指尖捏住凸部,对操作旋钮262进行旋转操作,使其指标262a有选择地对准符号263b,进行风量调节。
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261为下述的结构,其中,如图28,图29所示,其中,在后部外周,成一体地固定有由锥齿轮形成的联动齿轮264,恒星齿轮265通过该联动齿轮264而联动,对行星齿轮266进行旋转移动。
该操作旋钮261以可旋转的方式嵌装于突出地形成于前基部267的内部的基部圆筒267a的外周。
即,在与操作旋钮261成一体的联动齿轮264的内部上设置呈环状的台阶部264a,该台阶部264a与设在上述基部圆筒部267a上的卡合突起267b卡合,防止将操作旋钮261抽出。
另外,卡合突起267b设置于基部圆筒部267a的外周的数个部位。
此外,在该联动齿轮264上,在圆形凸缘的外周面数个部位,设置卡扣突起264b,该卡扣突起264b与设在操作旋钮261的内周面上的卡扣槽卡扣,由此,与操作旋钮261成一体旋转。
另一方面,在上述基部圆筒部267a上成一体形成前面板部,沿该前面板部的圆周,设置用于照明上述符号263a、263b的多个通孔270。
还有,在前面板部上,固定有堵塞上述通孔270的显示板271。
在该显示板271中,符号263a、263b为透光性,其它的部分形成非透光部,通过点亮设置于布线基板272上的灯273,以光学方式显示符号263a、263b。
再有,在操作旋钮261上,嵌接导光部件274(参照图29),通过设置于布线基板272上的LED等的光源,以光学方式显示指标261a,在操作旋钮262上设置导光部件275,通过设置于布线基板272上的LED等的光源,以光学方式显示指标262a。
在设置于上述前面板部的中间凹形部的内部的开口,以可旋转的方式插入操作旋钮262。
在该操作旋钮262的旋钮轴262b上,嵌接有风量调节开关276的动作轴276a。
另外,上述布线基板272、风量调节开关276设置于外壳后部277上。
另一方面,在与设置于操作旋钮261上的联动齿轮264联动的恒星齿轮265中,成一体形成锥齿轮部265a和其直径小于锥齿轮部265a的正齿轮部265b,该恒星齿轮265可旋转地轴支承于以正齿轮部265b为底侧,直立形成于后基部277上的支承轴278上。
行星齿轮266由正齿轮形成,与上述恒星齿轮265的正齿轮部265b啮合。
即,行星齿轮266为下述结构,其中,如图28所示,与恒星齿轮265联动,使形成后基部277的一部分的面状部277a旋转移动。
此外,像图28所示的那样,面状部277a设置于与操作旋钮261、操作旋钮262的旋转中心偏心的位置。
于是,可在控制操作装置的背后中间部设置空间,可在该空间设置风量调节开关276等的电开关。
还有,由于可增加布线基板272的配置空间,故具有可在布线基板272上安装多个电子部件,通过布线基板272对各种功能进行处理的优点。
再有,在面状部277a上,设置行星齿轮266的底面滑动的滑接突起277c,减小行星齿轮266的滑动阻力。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后基部277上设置螺纹紧固的齿轮箱279。
即,在齿轮箱279中,如图5所示,其周围通过螺钉280而固定于后基部77上,并且,将设置于中间处的螺钉281拧入支承轴278中,防止恒星齿轮265和行星齿轮266的脱落。
此外,齿轮箱279的高面部的内面肋279a与恒星齿轮265接触,低面部的内面肋279b与行星齿轮266接触。
还有,在上述齿轮箱279上,设置内啮合齿轮282,其与恒星齿轮265协同作用,对行星齿轮266的旋转移动进行导向。
即,在齿轮箱279中,像图32的放大图所示的那样,设置呈圆弧状的内啮合齿轮282,在该内啮合齿轮282和恒星齿轮265之间,行星齿轮266在从恒星齿轮265承受驱动力而旋转的同时,实现移动。
另外,图32为齿轮箱279的内面图。
在上述齿轮箱279中,设置于周围的舌片283嵌入设置于后基部277上的定位槽277b,进行安装定位,然后,拧入而安装螺钉280、281。
还有,关于内啮合齿轮282,也可不设置于齿轮箱279上,即使作为圆弧状齿轮而设置于后基部277上,同样可对行星齿轮66进行导向。
另一方面,在上述行星齿轮266上设置连接突部266a,在该连接突部266a上,连接有控制缆线284的内侧缆线284a。
连接突部266a像图28、图30等所示的那样,向下而突设于与行星齿轮266的旋转中心部离开的偏心位置,另外,该连接突部266a以可移动的方式突入形成于后基部277的面状部277a上的凹形槽285中。
该凹形槽285如图30、图31所示,为与在操作旋钮261在全旋转范围内操作时连接突部266a移动的距离相对应的长度的直线状的细长槽。
即,适当设计恒星齿轮265和行星齿轮266,像上述那样,连接突部266a设置于行星齿轮266的偏心部,由此,伴随行星齿轮266围绕恒星齿轮265的移动,可基本直线地使连接突部266a移动。
另外,在该凹形槽285的一端部设置开口285a,通过开口285a,拉出一端部与连接突部266a连接的内侧缆线284a,该内侧缆线284a的外侧缆线284b像图27所示的那样,由设置于后基部277的内侧的缆线保持部(夹持部件)286保持。
另外,图30为表示操作旋钮261的联动系统机构的平面的局部图,图31为取下齿轮箱279,表示内部结构的该联动系统机构的俯视图。
另一方面,在该第7实施形态中,像图28,图29,图31等所示的那样,在行星齿轮266的连接突部266a中设置长孔266b,在该长孔266b的内部,设置通过弹簧287,提供突出力的小球(限制部件)288,另外,如图31,图33所示,在使上述连接突部266a突入的凹形槽285的底面,形成压接上述小球288的多个凹部(限制凹部)形成的限制部289,通过该小球288和限制部289,构成对操作旋钮261的旋转操作提供限制的限制机构。
于是,限制部289的凹部间隔对应于旋转操作操作旋钮261的各符号263a的间隔。
另外,图33为沿图31中的D-D线的剖视图。
在上述第7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中,如果旋转操作操作旋钮261,将其指标261a对准所希望的符号263a,则与操作旋钮261一体旋转的联动齿轮264联动的恒星齿轮265将支承轴278作为旋转轴而旋转。
于是,与恒星齿轮265的正齿轮部265b啮合的行星齿轮266通过恒星齿轮265驱动,在通过恒星齿轮265和内啮合齿轮282导向而自转的同时,实现移动。
由此,连接突部266a伴随操作旋钮261的旋转而移动,小球288落入对应于操作旋钮261的旋转位置(对准指标261a的符号263a的位置)的限制部289的凹部,通过限制机构的作用,对操作旋钮261施加较轻的旋转停止力(限制感)。
其结果是,挤出或拉回控制缆线284的内侧缆线284a,进行空调组件的温度调节动作。
另外,捏住凸部,对操作旋钮262进行旋转操作,使其指标262a对准符号263b。
在该操作中,风量调节开关276进行开关动作,控制风量调节的风扇电动机。
以上,对操作旋钮261和操作旋钮262,它们的联动系统机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另一操作旋钮291为风向调节用的操作旋钮,该操作旋钮291的联动系统机构为与上述操作旋钮261的联动系统机构相同的结构。
即,如果按照操作旋钮291的指标291a对准符号292a的方式,对操作旋钮291进行旋转操作,则联动齿轮293、恒星齿轮294、行星齿轮295联动,行星齿轮295的连接突部295a移动,挤出或拉回控制缆线296的内侧缆线296a。
由此,进行空调组件的风向切换。
另外,还在操作旋钮291的联动系统机构中,设置与由上述小球288和限制部289构成的限制机构相同的限制机构,按照对准各符号292a的操作旋钮291的旋转位置,对操作旋钮291提供较轻的停止力(限制感)。
此外,控制缆线296具有内侧缆线296a可滑动的外侧缆线296b。
还有,在操作旋钮291的圆筒状内部,设置后差动开关、空调开关、内外气切换开关的各按钮297、298、299。
这些按钮297、298、299通过其推压操作,图29所示的滑动件300a、300b、300c移动,使设置于布线基板272上的推压开关301a、301b、301c动作。
再有,图29所示的参考标号302、303、304表示导光部件,标号305表示夜间照明用的灯,标号306表示符号292a的显示板,标号307表示齿轮箱。
另外,前基部267和后基部277通过螺纹紧固,另外,在前基部267的前面,通过螺纹紧固有面板部件308。
像上述那样,在控制缆线284中,内侧缆线284a的行程由行星齿轮266的连接突部266a的移动位置(限制位置)确定,由此,不受到联动齿轮264和恒星齿轮265之间的齿隙或恒星齿轮265和行星齿轮266之间的齿隙的影响。
于是,在内侧缆线84a中,由于不产生行程损失、滞后现象,故可以较高精度,进行空调控制。
另外,由于即使在操作旋钮261的较宽的范围内旋转的情况下,在行星齿轮266上其旋转范围减少,实现传递,故连接突部266a的移动范围缩小。
其结果是,按照操作旋钮261的旋转操作,设置于连接突部266a上的小球288确实在各限制部289的凹部之间移动,进行切换,由此,没有操作旋钮261在移到下一限制部的期间停止这样的问题。
图34为作为第8实施形态给出的与图28相同的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本实施形态的特征在于在行星齿轮266的中心部,形成长孔266c,在该长孔266c中,设置通过弹簧287提供突出弹力的小球288,并且在齿轮箱279的内面,像图35所示的那样,包括限制机构,其按照设置压接上述小球288的限制部289的方式构成,其它的结构为与上述第7实施形态相同的结构。
另外,图35为按照与图32相同的方式示出的齿轮箱的内面图。
在该第8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中,由于按照操作旋钮261的旋转操作,行星齿轮266在围绕恒星齿轮265而自转的同时,进行旋转移动,故小球288在限制部289的各凹部之间移动,进行限制作用,使操作旋钮261具有限制感。
在本实施形态中,由于控制缆线284的内侧缆线284a的行程为与行星齿轮266的旋转移动相对应的连接突部266a的移动距离,故与第7实施形态相同,不受到齿轮之间的齿隙的影响。
图36为表示第9实施形态的与图28相同的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本实施形态的特征在于:在恒星齿轮265中形成沿纵向较长的长孔265c,在该长孔265c中,设置通过弹簧287,施加突出弹力的小球288,并且在齿轮箱279的内面,像图37所示的那样,包括限制机构,其按照设置压接上述小球288的限制部289的方式构成,其它的结构为与上述第7实施形态相同的结构。
另外,图37为按照与图32相同的方式给出的齿轮箱的内面图。
在该第9实施形态的控制操作装置中,按照操作旋钮261的旋转操作,恒星齿轮265旋转,小球288在限制部289的各凹部之间移动,实现限制作用,对操作旋钮261提供限制感。
在本实施形态中,控制缆线284所具有的内侧缆线284a的行程受到恒星齿轮265和行星齿轮266之间的齿隙的影响,但是,该影响造成的行程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图38为第9实施形态的变形实例表示的与图36相同的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本变形实例的特征在于在恒星齿轮265中,形成横向的长孔265d,在该长孔265d中,设置通过弹簧287,提供突出弹力的小球288,并且在齿轮箱279的内侧面,像图39所示的那样,具有限制机构,该机构按照设置压接上述小球288的限制部289的方式构成,其它的结构与上述第9实施形态相同。
在本变形实例中,受到恒星齿轮265和行星齿轮266之间的齿隙的影响,该影响造成的行程损失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另外,图14为按照与图7相同的方式表示的齿轮箱的内面图。
图40表示第9实施形态的另一变形实例的与图36相同的车辆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的剖视图。
本变形实例的特征在于在齿轮箱279中,设置弹簧287和接纳小球288的接纳部279c,具有限制机构,该机构由小球288和限制部289构成,该小球288相对该接纳部279c,通过弹簧287,提供突出力,如图41所示,限制部289压接设置于恒星齿轮265的侧面的小球288,本变形实例的其它结构与上述第9实施形态相同。
同样在本变形实例中,受到恒星齿轮65和行星齿轮66之间的齿隙的影响,但是该影响造成的行程损失在实用上没有问题。
此外,图41为按照与图32相同的方式表示的齿轮箱的内面图。
还有,上述第8、第9实施形态和变形实例并不限于操作旋钮261的联动系统机构,同样可设置操作旋钮291的联动系统机构。
以上对各实施形态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设置于汽车中的空调用控制操作装置,可适用于对其它的刻度盘式操作旋钮进行旋转操作,对外部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控制操作装置。

Claims (15)

1.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
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
恒星齿轮,其与上述操作旋钮一体地旋转,传递该操作旋钮的驱动力;
行星齿轮,其与上述恒星齿轮连接;
内啮合齿轮,其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
控制缆线,其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
将伴随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操作产生的驱动力,按照经由上述恒星齿轮、行星齿轮、控制缆线传递给外部装置,对外部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方式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操作旋钮的圆筒状内部设置操作开关,该操作开关进行不同于基于上述控制缆线的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基座部件,其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上述操作旋钮;
控制缆线,其具有以可滑动的方式内设有内侧缆线的外侧缆线;
夹持部件,其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上,将上述外侧缆线的一端部固定在规定位置;
上述内侧缆线与和上述行星齿轮的旋转中心部离开的偏心部连接,并且在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范围,在连接上述偏心部的移动轨迹的两端部的延长线上,设置上述夹持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上述操作旋钮的基座部件;
控制缆线,其具有以可滑动的方式内设有内侧缆线的外侧缆线;
夹持部件,其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上,将上述外侧缆线的一端部固定于规定位置;
还在圆筒状的上述操作旋钮的外周部上,设置:
由锥齿轮形成的联动齿轮;
行星齿轮,其由正齿轮形成,以可旋转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上;
恒星齿轮,其设置与上述联动齿轮连接的锥齿轮部和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的正齿轮部,该恒星齿轮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于上述基座部件上;
内啮合齿轮,其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
5.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
恒星齿轮,其与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操作联动而旋转,传递该操作旋钮的驱动力;
行星齿轮,其在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操作旋钮和恒星齿轮的基座部件的面状部上,与上述恒星齿轮联动地移动;
在上述基座部件上,设置:
内啮合齿轮,其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
控制缆线的缆线保持部,其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
另外,在基座部件的上述面状部,形成长孔的缺孔,并且在上述行星齿轮中设置连接突部,其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上述缺孔中,在上述面状部的内侧连接上述控制缆线。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基座部件的上述面状部,形成端部开口的长形的凹形部,并且在上述行星齿轮上设置连接突部,该连接突部以移动方式插入上述凹形部中,在该凹形部的内部连接上述控制缆线。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操作旋钮的圆筒状内部设置操作部件,其进行不同于基于上述控制缆线的动作控制的动作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缆线由以可滑动的方式内装有内侧缆线的外侧缆线构成;
在上述基座部件上设置缆线保持部,其将上述外侧缆线的一端部固定;
另外,在上述行星齿轮上,在与旋转中心部离开的偏心部设置上述连接突部;
在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范围,在连接上述连接突部的移动轨迹的两端部的延长线上设置上述缆线保持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联动齿轮,其设置于圆筒状的操作旋钮的外周,由锥齿轮形成;
行星齿轮,其由正齿轮形成,以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上;
恒星齿轮,其成一体地设置锥齿轮部和正齿轮部,该锥齿轮与上述联动齿轮连接,该正齿轮部的直径小于上述锥齿轮部,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该恒星齿轮按照上述正齿轮部位于基座部件侧的方式,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于上述基座部件上。
10.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
恒星齿轮,其与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操作联动而旋转,传递该操作旋钮的驱动力;
行星齿轮,其在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操作旋钮和恒星齿轮的基座部件的面状部上,与上述恒星齿轮联动地移动;
在上述基座部件上,设置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的控制缆线的缆线保持部;
另外,在上述基座部件上固定有齿轮箱,其设置内啮合齿轮,该内啮合齿轮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
将伴随上述操作旋钮的旋转操作产生的驱动力,按照经由上述恒星齿轮、行星齿轮、控制缆线传递给外部装置,对外部装置的动作进行控制的方式构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联动齿轮,其设置于圆筒状的操作旋钮的外周,由锥齿轮形成;行星齿轮,其由正齿轮形成,以移动的方式设置于上述基座部件上;
恒星齿轮,其设置与上述联动齿轮连接的锥齿轮部、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的正齿轮部,通过上述基座部件和上述齿轮箱,以可旋转的方式轴支承。
12.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
联动齿轮,其成一体地设置于上述操作旋钮的外周,由锥齿轮形成;
恒星齿轮,其与上述联动齿轮联动,传递该操作旋钮的驱动力;
行星齿轮,其在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操作旋钮、联动齿轮、恒星齿轮的基座部件上,与上述恒星齿轮联动而移动;
在上述基座部件上,设置内啮合齿轮和控制缆线,该内啮合齿轮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该控制缆线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
此外,在上述行星齿轮上,设置与设置于基座部件上的限制部压接的限制部件。
13.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
联动齿轮,其由成一体地设置于上述操作旋钮的外周的锥齿轮形成;
恒星齿轮,其由与上述联动齿轮联动的锥齿轮和正齿轮形成,传递该操作旋钮的驱动力;
行星齿轮,在形成于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操作旋钮、联动齿轮、恒星齿轮的基座部件上的面状部上,与上述恒星齿轮的正齿轮联动地移动;
在上述基座部件上,设置内啮合齿轮和控制缆线,该内啮合齿轮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移动方向对上述行星齿轮进行导向,该控制缆线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
在基座部件的上述面状部上,形成端部开口的长形的凹形部,并且在上述行星齿轮上设置连接突部,该连接突部以可移动的方式插入上述凹形部中,在该凹形部的内部连接上述控制缆线;
此外,在上述凹形部的底面上,形成由多个凹部形成的限制部,并且在上述连接突部上设置限制部件,其提供偏置力,与上述限制部压接。
14.一种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
基座部件,该基座部件具有:
呈圆筒状的操作旋钮;
联动齿轮,其成一体地设置于上述操作旋钮的外周,由锥齿轮形成;
恒星齿轮,其由与上述联动齿轮联动的锥齿轮和正齿轮形成,传递上述操作旋钮的驱动力;
行星齿轮,其以可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操作旋钮、联动齿轮、恒星齿轮,与上述恒星齿轮的正齿轮联动而移动;
在该基座部件上,设置有控制缆线和齿轮箱,该控制缆线与上述行星齿轮连接,使外部装置动作,该齿轮箱保持上述恒星齿轮和上述行星齿轮,并且具有内啮合齿轮,该内啮合齿轮与上述恒星齿轮协同作用,沿规定方向对行星齿轮进行导向;
进一步,在上述齿轮箱中设置限制部,在上述行星齿轮上设置提供偏置力、与上述限制部压接的限制部件。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恒星齿轮和上述齿轮箱中的一者上设置限制部,在它们中的另一者上,具有提供偏置力、与上述限制部压接的限制部件。
CN 200810211446 2007-09-28 2008-09-22 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69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253060A JP4904546B2 (ja) 2007-09-28 2007-09-28 ダイヤル式コントロール操作装置
JP2007253060 2007-09-28
JP2007-253060 2007-09-28
JP2008-055996 2008-03-06
JP2008055996 2008-03-06
JP2008055996A JP5218936B2 (ja) 2008-03-06 2008-03-06 ダイヤル式コントロール操作装置
JP2008112107 2008-04-23
JP2008112107A JP5067665B2 (ja) 2008-04-23 2008-04-23 ダイヤル式コントロール操作装置
JP2008-112107 2008-04-23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96954A true CN101396954A (zh) 2009-04-01
CN101396954B CN101396954B (zh) 2013-06-05

Family

ID=405158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 200810211446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96954B (zh) 2007-09-28 2008-09-22 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904546B2 (zh)
CN (1) CN101396954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9297A (zh) * 2012-12-19 2013-04-03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旋钮旋转触动结构
CN105210000A (zh) * 2013-03-15 2015-12-30 美国科什塔尔 用于可动态调整的止动装置的系统
CN106042838A (zh) * 2016-06-27 2016-10-2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6114126A (zh) * 2016-06-27 2016-11-1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190637A (ja) * 2008-02-15 2009-08-27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操作装置
JP2009190636A (ja) * 2008-02-15 2009-08-27 Sanden Corp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操作装置
JP5013273B2 (ja) * 2008-05-08 2012-08-29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ダイヤル式コントロール操作装置
JP5405990B2 (ja) * 2009-11-24 2014-02-05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操作装置
JP5954735B2 (ja) * 2012-11-30 2016-07-20 株式会社ユーシン 車輌空調用コントロール操作装置。
CN104999892A (zh) * 2015-08-04 2015-10-28 丹阳市车船装饰件有限公司 一种安全顶窗智能换气控制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67034A (ja) * 2002-03-15 2003-09-25 Yuhshin Co Ltd ヒーター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JP2004210019A (ja) * 2002-12-27 2004-07-29 Yuhshin Co Ltd 車両空調用コントロール操作装置
CN1601427A (zh) * 2003-09-24 2005-03-30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空调机的操作装置
CN1647960A (zh) * 2004-01-30 2005-08-03 株式会社有信 车辆用加热器控制装置
JP2006227873A (ja) * 2005-02-17 2006-08-31 Yuhshin Co Ltd 車輌空調用コントロ−ル操作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93371B2 (ja) * 1994-12-15 2005-09-07 日本ケーブル・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ウォータビークルの噴射ノズル角制御装置
JPH1153045A (ja) * 1997-08-06 1999-02-26 Tokai Rika Co Ltd ワイヤ操作機構
JP2001301445A (ja) * 2000-04-25 2001-10-31 Suzuki Motor Corp 空調コントロールパネル
JP2005199991A (ja) * 2003-12-19 2005-07-28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変速機のシフト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267034A (ja) * 2002-03-15 2003-09-25 Yuhshin Co Ltd ヒーター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JP2004210019A (ja) * 2002-12-27 2004-07-29 Yuhshin Co Ltd 車両空調用コントロール操作装置
CN1601427A (zh) * 2003-09-24 2005-03-30 株式会社东海理化电机制作所 车辆空调机的操作装置
CN1647960A (zh) * 2004-01-30 2005-08-03 株式会社有信 车辆用加热器控制装置
JP2006227873A (ja) * 2005-02-17 2006-08-31 Yuhshin Co Ltd 車輌空調用コントロ−ル操作装置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19297A (zh) * 2012-12-19 2013-04-03 青岛歌尔声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旋钮旋转触动结构
CN105210000A (zh) * 2013-03-15 2015-12-30 美国科什塔尔 用于可动态调整的止动装置的系统
US9496105B2 (en) 2013-03-15 2016-11-15 Kostal Of America System for dynamically adjustable detent
CN105210000B (zh) * 2013-03-15 2017-09-22 美国科什塔尔 旋转致动器装置、系统及机动交通工具
CN106042838A (zh) * 2016-06-27 2016-10-2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6114126A (zh) * 2016-06-27 2016-11-16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6114126B (zh) * 2016-06-27 2018-07-17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6042838B (zh) * 2016-06-27 2018-07-17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的空气调节系统的控制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904546B2 (ja) 2012-03-28
JP2009086803A (ja) 2009-04-23
CN101396954B (zh) 2013-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96954B (zh) 刻度盘式控制操作装置
CN1942990B (zh) 拨号盘式开关机构
JP4810270B2 (ja) 車両空調用コントロール操作装置
US20120096981A1 (en) Dial control device
JP2002172925A (ja) 車両用操作スイッチユニット
JP2007157466A (ja) 操作装置
CN110576722A (zh) 一种出风口结构
JP4692724B2 (ja) 車輌空調用コントロ−ル操作装置
US6405933B1 (en) Control device for a system for distributing an airflow in a vehicle
CN113427974A (zh) 一种吹风组件
CN101016038A (zh) 车辆用显示装置
JP4087245B2 (ja) 車両空調用コントロール操作装置
CN204936746U (zh) 汽车电动空调控制器
ES2243839T3 (es) Dispositivo para seleccionar y controlar un dispositivo de funcionamiento y panel de vehiculo automovil equipado con dicho dispositivo.
JP2005141999A (ja) 複合スイッチ装置
JP2008120145A (ja) 車両空調用コントロール操作装置
JP4332791B2 (ja) 車輌用ヒ−タ−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CN105437907A (zh) 加热器控制面板的操作部布置结构
CN219530378U (zh) 一种屏幕的角度自动调节机构
KR100877827B1 (ko) 복합 스위치
CN220818036U (zh) 一种双向导风功能的导风机构及空调器
CN219735073U (zh) 车灯透镜的遮挡装置、车灯和车辆
CN220518135U (zh) 一种汽车前大灯角度调节装置
JP5013273B2 (ja) ダイヤル式コントロール操作装置
JP5067665B2 (ja) ダイヤル式コントロール操作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605

Termination date: 2020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