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44602B -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44602B
CN101344602B CN2008101335134A CN200810133513A CN101344602B CN 101344602 B CN101344602 B CN 101344602B CN 2008101335134 A CN2008101335134 A CN 2008101335134A CN 200810133513 A CN200810133513 A CN 200810133513A CN 101344602 B CN101344602 B CN 10134460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ne particle
dazzling film
resin
coating
dazz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13351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44602A (zh
Inventor
松村伸一
芳贺友美
长浜勉
渡边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3446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46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446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446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02B1/105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0Optical coatings produced by application to, or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 G02B1/14Protective coatings, e.g. hard coating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1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 G02B5/022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at the element's surface, e.g. by means of surface roughening or microprismatic structures having particles on the surfa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6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fabrication or manufacturing method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78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used in transmiss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73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 G02B5/0294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zed by the use adapted to provide an additional optical effect, e.g. anti-reflection or filt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Polarising Elements (AREA)
  • Surface Treatment Of Optic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能使防眩光特性和白浊感的降低变成彼此相容的防眩光膜、该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其中该防眩光膜包括基材和设置在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且包含细微颗粒和树脂的防眩光层,其中,细微颗粒主要在面内方向上构成聚集,并且通过细微颗粒的聚集在防眩光层的表面上设置了平缓的凹凸。

Description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发明包含于2007年7月11日向日本专利局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JP 2007-182439涉及的主题,其全部内容结合于此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防眩光膜、该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具体而言,其涉及用于多种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器(LC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电致发光(EL)显示器、背投显示器、通过使用激光作为光源的背投显示器(激光TV)以及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的显示表面的防眩光膜。 
背景技术
关于多种显示装置,例如,液晶显示器、等离子体显示面板以及CRT显示器,为了避免由于外部光(例如,荧光灯)在表面上的反射造成可见性的严重损害,先前已经采用了(1)通过在显示装置的表面设置光学多层膜或低折射率薄膜用于减小反射率的技术以及(2)通过设置具有细微凹凸的表面的防眩光膜,用于漫反射外部光以模糊反射图像的技术。 
参照图7,将对(1)和(2)项中所述技术的后者进行描述。防眩光膜101包括基材111和设置在基材111上的防眩光层112。防眩光层112包含细微颗粒113,该细微颗粒从防眩光层112的表 面突起,从而,在表面上形成细微凹凸的形状。通过在基材111上涂覆包含细微颗粒113(例如,硅石填料和有机填料)的涂料并固化该涂料从而形成防眩光膜101。关于具有上述构造的防眩光膜,在防眩光层112上入射的光被从防眩光层112突起的细微颗粒113漫射,从而,减少了由于表面反射所导致的反射。 
然而,如果使用光学多层膜,生产成本增加,而且,防眩光特性不令人满意。即使使用低折射率薄膜且制造成本减少,仍然存在问题,即因为反射率相对较高而导致反射非常强烈。另一方面,关于用于通过混合硅石填料或有机填料在表面上形成细微的凹凸以及通过漫反射来模糊反射图像的技术,由于由单独颗粒形成的突起的形状陡峭,所以获得了防眩光特性,但白浊感强烈。具体而言,在外部光强烈的情况下,存在对比度降低且可见性劣化的问题。 
因此,近年来,期望一种降低白浊感(即,对比度较高)同时保证防眩光特性的表面处理方法。为此,到目前为止已经对一些技术进行了研究。 
例如,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316413号公开了一种通过在防眩光层的最外表面上形成凹凸形状(其以这种方式形成,即,允许在防眩光层中存在至少由五个细微颗粒形成的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多个聚集部,并且,防止该多个聚集部发生积聚)而制成的防眩光层压板,从而实现良好的防眩光特性、对比度的改善、透射清晰度的提高、文字模糊的降低等等。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154838号公开了一种防眩光膜,其通过控制混浊度、光泽度以及表面粗糙度,使在观看显示表面上的图像的情况下没有眩光感,并促进实现文字等的显示图像的良好的分辨率以及清晰的对比度的状态。 
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0-206317号公开了一种防眩光膜(其允许以所期望的尺寸和凹凸的频率对表面凹凸形状进行精细的控制并且具有周期性的凹凸形状)、偏光膜、显示装置以及该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 
为了改善防眩光膜的白浊感的目的,如图8所示,设想降低防眩光层112中细微颗粒113的含量从而增大表面细微凹凸结构的周期。 
发明内容
然而,防眩光特性和白浊感的降低这两个特性为互为消长的关系。因此,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设计具有彼此相容的这些特性的防眩光膜是困难的。 
例如,如果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5-316413号中,由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聚集部形成凹凸形状,则在表面上形成陡峭的突起。结果,表面散射增加而白浊感增强。 
此外,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6-154838号中,仅仅通过控制混浊度、光泽度以及表面粗糙度很难获得令人满意的防眩光特性和对比度。 
虽然,如在日本未审查专利申请公开第2000-206317号中通过设置周期性凹凸形状可获得适合的防眩光特性,但却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对比度。此外,由于周期性形状可产生波纹。 
如果如图8所示通过增大表面的细微凹凸结构的周期来限制防眩光特性,则如图9所示在从表面突起的细微颗粒113之间得到平坦部,从而降低了防眩光特性。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能使防眩光特性和白浊感的降低彼此相容的防眩光膜、该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 
本申请的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并非通过单独颗粒从表面上突起而在表面上形成陡峭的凹凸形状,而是通过细微颗粒主要在面内方向上的聚集而形成缓和的、长周期的、平缓的凹凸,发明了一种表现出良好的对比度同时保持防眩光特性的防眩光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包括基材和设置在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包含细微颗粒和树脂的防眩光层,其中细微颗粒主要在面内方向上构成聚集,且通过细微颗粒的聚集在防眩光层的表面上形成平缓的凹凸。 
由于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的表面上形成了平缓的凹凸,所以光可通过平缓的凹凸而被散射。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偏光板包括该防眩光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在显示表面上包括该防眩光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基材上涂覆包含树脂、细微颗粒以及溶剂的涂料;干燥涂料从而主要在面内方向上聚集细微颗粒并在涂料的表面上形成平缓的凹凸;并且对具有平缓的凹凸的涂料进行固化。 
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中,由于通过干燥在基材上涂覆的涂料而使细微颗粒主要在面内方向上聚集,故可以在表面上形成平缓的凹凸。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控制设置在平面上的凹凸形状,并且通过利用平缓的凹凸来控制漫反射特性。因此,作为彼 此冲突的特性的对比度和防眩光特性可变成彼此相容。因此,可提供表现高对比度同时保持防眩光特性的防眩光膜。 
附图说明
图1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的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2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的构造的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3为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的构造的实例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4A和图4B为实施例1的防眩光膜的表面照片; 
图5A和图5B为比较例1的防眩光膜的表面照片; 
图6A和图6B为比较例2的防眩光膜的表面照片; 
图7为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防眩光膜的构造的示意性截面图; 
图8为示出了使表面上细微凹凸形状的周期增大的防眩光膜的示意性截面图;以及 
图9为使表面上细微凹凸形状的周期增大的防眩光膜的表面照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在以下实施方式的所有附图中,相同或相应部分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来表示。 
(1)第一实施方式 
(1-1)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构造的实例。如图1所示,这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用于发射光的背光源3以及用于从时间和空间上调制由背光源3发射的光以显示图像的液晶面板2。液晶面板2的两个表面分别设置有偏光板2a和2b。设置在液晶面板2的显示表面一侧的偏光板2b具有防眩光膜1。 
对于背光源3,例如,可使用直下型背光源、边缘型背光源、面光源型背光源。背光源3包括,例如,光源、反射板以及光学膜。对于光源,例如,可使用冷阴极荧光灯(CCFL)、热阴极荧光灯(HCFL)、有机电致发光(OEL)以及发光二极管(LED)。 
对于液晶面板2,可以使用具有扭曲向列(TN)模式、超扭曲向列(STN)模式、垂直取向(VA)模式、面内切换(IPS)模式、光学补偿双折射(OCB)模式、铁磁性液晶(FLC)模式、聚合物分散型液晶(高分子散布液晶)(PDLC)模式、相变型宾主(PCGH)模式等显示模式的面板。 
例如,液晶面板2的两个表面以这种方式设置有偏光板2a和2b,即,它们的透射轴为彼此垂直。偏光板2a和2b仅透射入射光中彼此垂直的偏振组分中的一个,而通过吸收来拦截另一个。对于 偏光板2a和2b,例如,可使用亲水性聚合物膜(例如,基于聚乙烯醇的膜、部分缩甲醛化(formalized)的基于聚乙烯醇的膜、以及基于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的部分皂化的膜),其具有吸附了的二色性物质(例如碘或二色性染料),并已进行了单轴拉伸。 
特别地,如果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与部分驱动系统的背光源(该背光源部分地开启和关闭,从而,黑色进一步变深)结合,黑色可进一步加深且对比度可得到提高,从而可实现高性能的液晶电视等。 
(1-2)防眩光膜的构造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1的构造的实例。如图2所示,这种防眩光膜1包括基材11和设置在基材11上的防眩光层12,并且在表面上具有平缓起伏的细微凹凸形状。例如,这种防眩光膜1适用于多种显示器,特别是文字处理器、计算机、电视、车载仪表板等的液晶显示装置。 
表面混浊度优选为0%~5%,且更优选为0%~1%。如果表面混浊度为5%以下,则几乎没有白浊感,而如果为1%以下,则白浊感进一步降低,从而提高了对比度。表面混浊度是指基于表面散射的检测的值,并且白浊感随着表面混浊度增高而增加。 
总混浊度优选3%~40%,且更加优选3%~30%。如果总混浊度控制在3%~40%的范围内,则能够获得适合的防眩光特性而不会减弱映射透明度(mapping clarity)。即,如果总混浊度低于3%,则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防眩光特性。如果总混浊度超过40%,则映射透明度降低。总混浊度指表面混浊度和内部混浊度的总计值。 
白浊度优选为0.5~2.0,更优选为0.5~1.5。如果白浊度为2.0以下,则可减少对比度的下降,而如果为1.5以下,则可以实现更加优良的对比度。如果白浊度低于0.5,则防眩光特性减弱。 
(基材) 
对于基材11,可以使用透明的膜、薄片、基板等。对于用于基材11的材料,例如,可以使用基于现有技术的聚合物材料。基于现有技术的聚合物材料的实例包括三乙酰纤维素(TAC)、聚酯(TPE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酰亚胺(PI)、聚酰胺(PA)、芳族聚酰胺、聚乙烯(PE)、聚丙烯酸酯、聚醚砜、聚砜、聚丙烯(PP)、双乙酰纤维素、聚氯乙烯、丙烯酸树脂(PMMA)、聚碳酸酯(PC)、环氧树脂、尿素树脂、聚氨酯树脂以及三聚氰胺树脂。从生产率的角度考虑,基材11的厚度优选为38μm~100μm,但并不局限于此范围。 
优选地,该基材11具有作为偏光板2b的保护膜的功能。这是因为可不必单独设置偏光板2b的保护膜,因此,可减小包括防眩光膜1的偏光板2b的厚度。 
(防眩光层) 
防眩光层12包含树脂和细微颗粒13。细微颗粒13主要在防眩光层12的面内方向上聚集从而形成二维聚集。这些聚集体存在于例如防眩光层的表面上,而不发生积聚。这些聚集体在防眩光层12的表面上构成连续的、平缓起伏的细微凹凸形状。这里,语句“细微颗粒13主要在防眩光层12的面内方向上聚集”指(1)所有细微颗粒13仅仅在防眩光层12的面内方向上聚集而不发生厚度方向上的彼此重叠或(2)绝大部分细微颗粒13在面内方向上聚集而其 他剩余细微颗粒13在不引起白浊度的增加(不允许白浊度超过2.0)的范围内,在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 
防眩光层表面上的细微颗粒13由树脂覆盖。这里,从减少白浊感的角度,优选细微颗粒13由树脂完全覆盖。然而,在不引起白浊度增加(白浊度不超过2.0)的范围之内,一部分细微颗粒13可暴露在外而不被树脂覆盖。理想的情况是所有细微颗粒13形成二维聚集体。然而,一部分细微颗粒13可在不引起白浊度增加的范围内孤立存在而不形成聚集体。 
防眩光层12的平均膜厚度优选为3μm~20μm,且更优选为4μm~15μm。如果采用这个范围,则可获得令人满意的防眩光特性和硬度。如果厚度超过20μm,则发生明显的卷曲,并且可妨碍随后步骤中的可操作性。优选地,防眩光层12表面的粗糙度曲线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5μm~0.5μm。如果粗糙度曲线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小于0.05μm,则防眩光特性减弱。如果Ra超过0.5μm,则对比度降低。 
例如,作为填料的细微颗粒13是无机细微颗粒或有机细微颗粒的球形细微颗粒。细微颗粒13的平均颗粒直径优选为0.01μm~10μm。如果平均颗粒直径为0.01μm~10μm,则在涂覆后及干燥前控制膜的厚度的时候,可以形成适当的对流和贝纳德旋涡。即,如果平均颗粒直径小于0.01μm,则干燥前膜厚度较小,并且因此变得难以形成贝纳德旋涡。如果平均颗粒直径超过10μm,则干燥前膜厚度变为较大,贝纳德旋涡变为较大,细微颗粒13形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聚集体,并且由聚集体形成的突起变得陡峭,从而白浊感增强。对于细微颗粒13,优选使用具有比制造防眩光层12时使用的涂料中所包含的溶剂的表面张力更大的表面能的细微颗粒。 
对于有机细微颗粒,可以使用由丙烯酸树脂(PMMA)、聚苯乙烯(PS)、丙烯-苯乙烯共聚物、三聚氰胺树脂、聚碳酸酯(PC)等形成的细微颗粒。有机细微颗粒不受反应的具体限制。例如,反应可能包含交联或可能不包含交联。可以使用由塑胶等形成的任意细微颗粒。 
对于无机细微颗粒,可以使用由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铝、氧化锌、氧化锡、碳酸钙、硫酸钡、滑石、高岭土、硫酸钙等形成的细微颗粒。优选对无机细微颗粒施加有机物质处理以使其表面成为非极性。这是因为在稍后描述的干燥步骤中适当地发生细微颗粒13的对流和聚集,从而,易于形成预定的贝纳德旋涡。 
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1具有连续的、平缓的细微凹凸形状(如图2中所示),然而,根据现有技术的防眩光膜具有包括陡峭角度组分的细微凹凸形状(如图7中所示)。因此,对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1,大角度的光的漫射减少,并且可以减少显示屏幕上白浊的发生,然而对于根据现有技术的防眩光膜,显示屏幕上会发生大角度的光漫射和白浊。在根据现有技术的防眩光膜中,如图7中所示,细微的凹凸形状是基于颗粒尺寸和细微颗粒的突起的数量而确定的。 
(1-3)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构造的防眩光膜1的制造方法的实例。这种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包括制备涂料的涂料制备步骤、在基材上涂覆该涂料的涂覆步骤、干燥所涂覆的树脂的干燥步骤、以及对所干燥的树脂进行固化的固化步骤。 
(涂料的制备) 
将树脂和细微颗粒13加入溶剂中并进行混合从而获得分散有细微颗粒13的涂料。此时,如果需要,可以另外加入光稳定剂、紫外吸收剂、抗静电剂、阻燃剂、抗氧化剂等。除此之外,还可加入硅石细微颗粒等作为粘度调节剂。 
对于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组合使用由光、电子束等固化的电离辐射固化树脂或者由热固化的热固性树脂。从易于生产的角度考虑,由紫外线固化的感光树脂是最优选的。可作为这种感光树脂使用的树脂的实例包括丙烯酸酯树脂,例如,聚氨酯丙烯酸酯、环氧丙烯酸酯、聚酯丙烯酸酯、多元醇丙烯酸酯、聚醚丙烯酸酯以及三聚氰胺丙烯酸酯。例如,聚氨酯丙烯酸酯树脂可通过使聚酯多元醇与异氰酸酯的单体或预聚合物反应,并且使所得的产物与具有羟基的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单体反应而获得。可适当地选择在固化后的特性。例如,从图像透射特性的角度考虑,具有良好光透射特性的树脂是优选的,而从耐划伤性的角度考虑,具有高硬度的树脂是优选的。感光树脂并不具体限制于紫外线固化的树脂,而可使用具有光透射特性的任何树脂。然而,不表现出由着色和混浊所导致的透射光色调和透射光量的变化的树脂是优选的。 
在使用感光树脂用作为电离辐射固化树脂的情况下,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苯甲酮衍生物、苯乙酮衍生物、蒽醌衍生物等作为包含在感光树脂中的光聚合作用的引发剂。此外,这种感光树脂可适当地包含可选成分(例如,丙烯酸树脂),用于促进涂覆膜形成。 
对于热固性树脂,例如,可以使用酚醛树脂、尿素树脂、邻苯二甲酸二丙烯酯树脂、三聚氰胺树脂、胍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聚氨酯树脂、环氧树脂、氨基醇酸树脂、三聚氰胺-尿素共缩合树脂、硅树脂、聚硅氧烷树脂以及醋酸丙酸纤维素。如果需要,可加入添加剂,例如,交联剂、固化剂(诸如聚合引发剂)以及粘度调节剂。 
溶剂优选具有比细微颗粒13的表面能更小的表面张力。这是因为细微颗粒13可以通过使用这样的溶剂主要在面内方向上聚集。溶剂的实例可包括酮(例如,丙酮、二乙基酮、二丙基酮、甲基乙基酮、甲基丁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环己酮)、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甲酸丙酯、甲酸异丙酯、甲酸丁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乙酸异丙酯、乙酸丁酯、乙酸异丁酯、乙酸仲丁酯、乙酸戊酯、乙酸异戊酯、乙酸仲戊酯、丙酸甲酯、丙酸乙酯、丁酸甲酯、丁酸乙酯以及乳酸甲酯,由羧酸酯组成的溶剂以及醇类(例如,甲醇、乙醇、异丙醇、n-丁醇、仲丁醇、以及叔丁醇)。可以单独使用这些溶剂或者可使用至少两种组分的混合物。此外,还可在不损害树脂组合物性能的范围内,加入除上述那些之外的溶剂。 
优选使用在涂覆温度下具有23mN/m以下的表面张力的溶剂。这是因为适当地形成贝纳德旋涡并且在干燥步骤(其为下游步骤)中可在防眩光层表面上获得平缓的起伏。如果表面张力超过上述范围,则发生明显的细微颗粒13的聚集,而防眩光层12表面上形成的凹凸趋于变大。因此,表现出良好的防眩光特性,但可能发生白浊,致使表面可能刺眼。适合的有机溶剂的实例包括在20℃的环境温度下具有20.0mN/m的表面张力的叔丁醇、以及在22℃的环境温度下具有22.1mN/m的表面张力的乙酸异丙酯,然而并不局限于这些材料,只要在满足上述要求的范围内。 
溶剂的表面张力可基于威尔海姆吊片法(wilhelmy method)来计算,其中,使威尔海姆吊片接触液体样品从而施加一个应变并测量将威尔海姆吊片拉入液体中的力。对于测量装置,例如可以使用动态表面张力测量装置(商品名称:Rheosurf,由UBM Co.,Ltd.生产)。 
(涂覆) 
将如上所述获得的涂料涂覆于基材11上。涂料以这样的方式进行涂覆,即,在干燥后平均膜厚度优选为3μm~20μm,且更优选为4μm~15μm。在膜厚度值小于该范围的情况下,难以获得所需的硬度。在该值大于该范围的情况下,可发生明显的卷曲。可以通过适当地调整例如涂料的固体含量来选择涂覆的厚度。涂覆方法不作具体的限定,而可以使用基于现有技术的涂覆方法。基于现有技术的涂覆方法的实例可包括微型凹印涂布法、缄锭涂布法、直接凹印涂布法、模压涂布法、浸渍涂布法、喷涂法、逆转辊涂布法、幕式淋涂法、逗号涂布法、刮刀涂布法以及旋涂法。 
(干燥) 
干燥在基材11上涂覆的涂料并且从而将溶剂挥发。通过溶剂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对流以及贝纳德旋涡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细微颗粒13的聚集,在涂覆膜表面上形成细微凹凸的形状。此时,细微颗粒13主要在防眩光层12的面内方向上聚集。这是因为如果细微颗粒13在涂覆膜的厚度方向上彼此重叠,则形成陡峭角度组分作为表面形状,并且从而增强了白浊感。 
细微颗粒13的聚集程度可通过适当调整例如溶剂的表面张力和细微颗粒的表面能来进行选择。除此之外,可基于涂料中所包含的溶剂的沸点来适当地确定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在此情况下,考虑到基材11的耐热性,优选在不引起基材11通过热收缩而发生变形的范围内来选择干燥温度和干燥时间。 
优选利用在贝纳德旋涡中形成的液态树脂的半月面在涂覆膜表面上形成平缓起伏的细微凹凸形状。为了在干燥后维持在贝纳德旋涡中形成的半月面,优选在干燥步骤后使树脂维持液态,直到树脂被固化。这是因为即使在干燥后也可以维持表面上的平缓的起伏。 
对固化的条件不作具体的限定。可以采用风干或者可以采用人工干燥(其中可以调整干燥温度、干燥时间等)。然而,在干燥过程中在涂料表面上吹风的情况下,优选在涂覆膜表面上不产生风成波痕。如果产生风成波痕,所需的平缓起伏的细微凹凸形状趋于难以在防眩光层表面上形成,并且难以使防眩光特性和对比度彼此相容。 
(固化) 
随后,通过电离辐射或加热来固化在基材11上干燥的树脂。以这种方式,具有较大周期的细微凹凸形状可以这样形成,即一个二维聚集体构成一个峰部。即,在防眩光层12的表面上形成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较大周期的平缓的细微凹凸形状。如上所述,该细微凹凸的形状是通过溶剂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对流和贝纳德旋涡形成过程中产生的细微颗粒的聚集而形成的。 
对于电离辐射,例如,可以使用电子束、紫外线、可见光、伽马射线(γ射线)等。从生产设备的角度考虑,紫外线是优选的。对于紫外线源,可以使用超高压汞灯、高压汞灯、低压汞灯、炭弧、氙弧、金属卤化物灯等。优选考虑树脂的固化特性、树脂与基材11黄化的减少等来适当地选择辐射的累积量。可根据树脂固化的方式来适当地选择辐射的气氛。其实例包括空气和惰性气体(例如,氮气和氩气)的气氛。 
以这种方式,获得所需的防眩光膜1。 
如上所述,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由于细微颗粒13主要在面内方向上聚集,故可在防眩光层表面上形成平缓的凹凸(调整的角组分)。因此,可减小白浊度,并且可提供适合的防眩光特性。即,可使防眩光层特性和对比度都变得良好。此外,也可减少粒状感。 因此,可以通过对显示装置设置这样的防眩光膜以改善图像的可见性。 
(2)第二实施方式 
(2-1)防眩光膜的构造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的构造的一个实例。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部分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并且不再对其进行描述。该防眩光膜10对应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防眩光膜1(其中,具有比防眩光层12更低的折射率的低折射率层14置于防眩光层12上)。在低折射率层14的表面上形成细微凹凸形状。例如,这种细微的凹凸形状具有相比防眩光层表面上的细微凹凸形状更加平缓的或者与其等同的起伏。 
例如,可通过向由电离辐射可固化的树脂形成的基质中加入中空的细微颗粒,来降低低折射率层14的折射率。上述中空的细微颗粒的实例包括无机细微颗粒(例如,硅石和矾土)以及有机细微颗粒(例如,苯乙烯和压克力(acryl))。然而,特别优选硅石细微颗粒。这种中空的细微颗粒在其内部包括空气,因此,中空细微颗粒的折射率低于普通颗粒。例如,硅石细微颗粒的折射率是1.46,而中空硅石细微颗粒的折射率为1.45以下。除此之外,在向基质中加入中空的细微颗粒的情况下,尽管这种细微颗粒是中空的,但基质不会浸透入该细微颗粒的内部。因此,能够防止折射率的增高。 
对于低折射率层14,例如,可以使用包含中空细微颗粒的低折射率层和包含氟基树脂的低折射率层。然而,优选使用包含中空细微颗粒的低折射率层。其原因如下所述。(1)树脂为压克力且进行UV固化。因此,耐碱性得到改善。(2)在使用丙烯酸树脂作为构成低折射率层14的基质(树脂)的情况下,基质与作为基板使用 的防眩光层12之间的亲和力良好。因此,基质变平且容易跟随得到用作基板的防眩光层的表面凹凸。因此,即使在低折射率层14置于防眩光层12的表面上的情况下,防眩光特性也不被损害。(3)包含中空细微颗粒的树脂与氟(F)基树脂相比,表现出与用作基板的防眩光层12更好的润湿性。(4)包含中空细微颗粒的低折射率层14与包含氟基树脂的低折射率层14相比表现出对防眩光层12得到改善的粘附力。(5)与包含氟基树脂的低折射率层14相比,包含中空细微颗粒的低折射率层14的折射率可被降低。(6)在紫外线固化的树脂用作基质的情况下,表面硬度不降低。(7)包含中空细微颗粒的低折射率层14的成本低于包含氟基树脂的低折射率层14。(8)包含中空细微颗粒的低折射率层14与包含氟基树脂的低折射率层14相比,耐划伤性可得到提高。(9)包含中空细微颗粒的低折射率层14与包含氟基树脂的低折射率层14相比,对环境友好。 
中空细微颗粒的平均颗粒直径优选为10nm~200nm,并且更优选为30nm~60nm。如果平均颗粒直径超过200nm,则该尺寸对于可见光波长是不可忽略的。因此,光在低折射率层14的表面上发生散射,使表面看起来发白,并且其透明度降低。如果平均颗粒直径小于10nm,则中空的细微颗粒趋于聚集。此外,从提高与树脂的亲和力的角度考虑,中空细微颗粒(例如,中空硅石细微颗粒),优选在其表面上具有通过电离辐射而聚合的(甲基)丙烯酰基。 
例如,低折射率层14为通过固化电离辐射固化树脂而制成的层。该树脂优选包含90%以上的多官能团单体。多官能团单体的实例包括多元醇和甲基丙烯酸形成的酯(例如,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1,4-二环己基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甲基)丙烯酸酯、三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 三羟甲基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四(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五(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甲基)丙烯酸酯、1,2,3-环己基四甲基丙烯酸酯、聚氨酯聚丙烯酸酯以及聚酯聚丙烯酸酯)。 
添加剂可包含改性的硅丙烯酸酯化合物等。其具体实例包括在甲基硅分子中至少具有一个有机基团的化合物。与甲基硅结合的有机基团的当量优选为1,630g/mol以上。对于用于测量有机基团当量的方法,可使用以下方法,即使用核磁共振(NMR)测量方法并且基于甲基硅分子中甲基基团的1H与有机基团的1H的峰强度比进行计算。有机基团的实例包括甲基丙烯酸基团、丙烯酸基团以及巯基。 
(2-2)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 
以下将对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进行描述。该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防眩光膜的制造方法对应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其中,在形成防眩光层的步骤之后进一步包括形成低折射率层的步骤。 
以下将具体描述形成低折射率层的步骤。 
(涂料的制备) 
例如,通过混合树脂和溶剂来制造涂料。此时,如果需要,可进一步加入光稳定剂、紫外吸收剂、抗静电剂、阻燃剂、抗氧化剂等。 
对于树脂,可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由光、电子束等固化的电离辐射固化树脂或由热固化的热固性树脂。从易于生产的角度考虑, 由紫外线固化的感光树脂是最优选的。可使用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相同的树脂作为电离辐射固化树脂和热固性树脂。 
优选使用包含例如热固性树脂(其在干燥步骤过程中通过加热而固化)的树脂。这是因为,通过使用这样的树脂可以限制由于涂料流入防眩光层表面的凹部并填满凹部而造成防眩光层表面的平整。此外,从防水性和防油性的角度考虑,优选使用包含氟(F)的树脂。 
优选使用可溶解所要使用的树脂材料而不溶解用作基板的防眩光层12的溶剂。这种溶剂的实例包括有机溶剂,例如,叔丁醇、甲苯、甲基乙基酮(MEK)、异丙醇(IPA)以及甲基异丁基酮(MIBK)。 
(涂覆) 
将如上所述获得的涂料涂覆在防眩光层12上。涂覆方法不作具体限制,而可以使用与制备防眩光层步骤中相同的、基于现有技术的应用方法。将预定厚度的涂料均一地涂覆在防眩光层12上,从而,可在涂覆膜表面上形成具有与防眩光层表面上的细微凹凸形状相比更加平缓的起伏或者与其等同的起伏的细微凹凸形状。 
(干燥和固化) 
对涂覆在防眩光层12上的涂料进行干燥和固化。从而,在表面上形成具有平缓的细微凹凸形状的低折射率层14。可以使用与制备防眩光层的步骤中相同的干燥和固化方法。 
以这种方式,获得所需的防眩光膜10。 
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由于在防眩光层12上设置了低折射率层14,故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相比,折射率可进一步降低,此外,能够为防眩光层12的表面提供防污特性。 
实施例 
以下将参照实施例来具体描述本发明。然而,本发明并不仅仅局限于这些实施例。 
在以下实施例和比较例中,如下所述来确定防眩光层的干燥膜厚度和平均颗粒直径。 
(防眩光层的干燥膜厚度) 
通过使用厚度计(电测微计,由TESA K.K.生产)来测量防眩光层的厚度。 
(平均颗粒直径) 
用库尔特微粒分析仪(Coulter Multisizer)来测量颗粒直径。将获得数据的平均值作为细微颗粒(珠)的平均颗粒直径。 
实施例1 
混合在以下涂料组成中示出的原料,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小时,从而获得涂料。使用棒式涂布机将所得的涂料涂覆在具有80μm厚度的TAC膜(由Fuji Photo Film Co.,Ltd.生产)上。在80℃干燥炉中干燥2分钟后,以500mJ/cm2施加紫外线,从而形成具有11μm厚度的防眩光层。以这种方式,获得了所需的防眩光膜。 
涂料组成 
树脂:四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低聚物    100重量份 
引发剂:依加丘尔184(Irgacure 184)   5重量份 
溶剂:t-丁醇   120重量份 
细微颗粒:可交联苯乙烯珠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平均颗粒直径6μm   6重量份 
实施例2 
混合在以下涂料组成中示出的原料,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小时,从而获得涂料。如实施例1中那样来获得包括具有12μm干燥膜厚度的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但是使用了所得的涂料。 
涂料组成 
树脂:四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低聚物   100重量份 
引发剂:依加丘尔184   5重量份 
溶剂:t-丁醇    120重量份 
细微颗粒:可交联苯乙烯珠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平均颗粒直径6μm   7重量份 
实施例3 
混合在以下涂料组成中示出的原料,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小时,从而获得涂料。如实施例1中那样来获得包括具有12μm干燥膜厚度的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但是使用了所得的涂料。 
涂料组成 
树脂:四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低聚物    100重量份 
引发剂:依加丘尔184    5重量份 
溶剂:t-丁醇    120重量份 
细微颗粒:可交联苯乙烯珠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平均颗粒直径6μm   15重量份 
实施例4 
混合在以下涂料组合物中示出的原料,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小时,从而获得涂料。如实施例1中那样来获得包括具有9.5μm干燥膜厚度的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但是使用了所得的涂料。 
涂料组成 
树脂:四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低聚物    100重量份 
引发剂:依加丘尔184   5重量份 
溶剂:t-丁醇   120重量份 
细微颗粒:可交联苯乙烯珠SBX6(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平均颗粒直径6μm   3重量份 
实施例5 
如实施例1中那样来获得防眩光膜。通过浸渍方法将包含氟(F)、具有120nm厚度的大分子聚合物涂覆在所得的防眩光膜上, 随后进行固化。因此,在防眩光层上形成低折射率层(防折射涂层)。以这种方式,获得所需的防眩光膜。 
实施例6 
混合在以下涂料组成中示出的原料,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小时,从而获得涂料。如实施例1中那样来获得包括具有20μm干燥膜厚度的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但是使用了所得的涂料。 
涂料组合物 
树脂:四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低聚物   100重量份 
引发剂:依加丘尔184   5重量份 
溶剂:甲苯   120重量份 
细微颗粒:压克力苯乙烯共聚物填料(MS填料)(由SEKISUIPLASTICS CO.,Ltd.生产),平均颗粒直径10μm   5重量份 
实施例7 
混合在以下涂料组成中示出的原料,并用磁力搅拌器搅拌1小时,从而获得涂料。如实施例1中那样来获得包括具有3μm干燥膜厚度的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但是使用了所得的涂料。 
涂料组成 
树脂:四官能团聚氨酯丙烯酸低聚物   100重量份 
引发剂:依加丘尔184   5重量份 
溶剂:乙酸丁酯           20重量份 
      甲基异丙酮(MIBK)   100重量份 
细微颗粒:硅石填料(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平均颗粒直径0.01μm   3重量份 
实施例8 
如实施例1中那样来获得防眩光膜。通过模压涂布方法,将由以下组分组成的低折射率涂布溶液以这样的方式涂覆在所得的防眩光膜上,即,干燥膜厚度为100nm,并且在80℃下干燥1分钟30秒。此后,在氮气的气氛(氧浓度1,000ppm)中通过固化形成低折射率层。以这种方式,在防眩光层上形成低折射率层(防折射涂层),并且获得所需的防眩光膜。 
涂料组成 
树脂:聚酯丙烯酸低聚物          8重量份 
      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    35重量份 
      1,6-己二醇二丙烯酸酯     57重量份 
引发剂:依加丘尔127             19重量份 
        改良的硅丙烯酸酯化合物  2.5重量份 
        中空的硅石溶胶(平均颗粒直径60nm)  120重量份 
溶剂:IPA   500重量份 
n-丁醇   7,400重量份 
比较例1 
如实施例1中那样来获得包括具有12μm的干燥膜厚度的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但是使用具有大于填料的表面能的甲苯作为溶剂并且指定细微颗粒的添加量为10重量份。 
比较例2 
如实施例3中那样来获得包括具有12μm的干燥膜厚度的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但是填料的添加量改变为20重量份。 
比较例3 
如实施例6中那样来获得包括具有17μm的干燥膜厚度的防眩光层的防眩光膜,但是使用具有12μm的平均颗粒直径的压克力苯乙烯共聚物填料(由SEKISUI PLASTICS CO.,Ltd.生产)。 
(防眩光特性) 
对于实施例1~8以及比较例1~3的防眩光膜,评价了防眩光特性。具体地,在防眩光膜中对裸露的荧光灯进行反射,并且基于以下描述的标准来评价反射图像的模糊方式。其结果在表2中示出。 
A:不能辨别荧光灯的轮廓(两个荧光灯看似一个荧光灯) 
B:能够一定程度地辨别荧光灯,但轮廓不清晰 
C:荧光灯按其原样被反射 
(白浊度) 
对于实施例1~8和比较例1~3的防眩光膜,测量白浊度。其结果在表2中示出。基于在防眩光层表面上漫射的反射光的检测来判断白浊感。这里,使用可商购的分光光度计。通过模拟再现上述现象,并将定量化的值作为白浊度。通过实验确定了在基于本测量的白浊度与视觉上感受的白浊感之间具有一致性。 
下面将描述用于测量白浊度的具体方法。为了减少背侧反射的影响并且评价防眩光膜自身的漫反射,将实施例1~8和比较例1~3的防眩光膜的背侧与黑玻璃利用其间的粘合剂进行结合。使用球式分光光度计(商品名称:SP64,由X-Rite,Incorporated生产),向样品表面施加漫射光,并用d/8°光学系统进行测量,其中,用置于从与样品垂直的方向倾斜8°方向的位置上的检测器来测量反射光。通过采用SPEX模式(其中排除了镜面反射组分而仅检测漫反射组分)在2°的检测视角进行测量。 
(粗糙度的评价) 
对于实施例1~8和比较例1~3的防眩光膜,测量表面粗糙度,从二维截面曲线获得粗糙度曲线,并计算算术平均粗糙度Ra作为粗糙度参数。其结果在表2中示出。测量条件基于JIS B0601:2001。测量装置和测量条件如下所述。 
测量装置:全自动细微形状测量器(商品名称:SURFCORDERET4000A,由Kosaka Laboratory Ltd.生产)。 
测量条件:临界值(λc)0.8mm,评价长度4mm(临界值×5倍) 
数据采样间隔0.5μm 
(混浊度测量) 
对于实施例1~8和比较例1~3的防眩光膜,测量表面混浊度和内部混浊度。其结果在表2中示出。总混浊度指表面混浊度与内部混浊度的总值。 
评价装置:浊度仪(商品名称:Model HM-150,由MURAKAMICOLOR RESEARCH LABORATORY生产)。 
评价条件:JIS K7136 
(表面观察) 
对于实施例1~8和比较例1~3的防眩光膜,用激光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来观察表面。其结果在表2中示出。 
在表2中,“二维聚集”、“三维聚集”、以及“遍布在表面上”表示以下内容。 
二维聚集:几乎所有细微颗粒都在防眩光层的面内方向上聚集 
三维聚集:细微颗粒在防眩光层的面内方向和厚度方向上聚集 
遍布在表面上:细微颗粒遍及防眩光层表面分布,几乎无空隙 
图4A~图6B示出了作为实施例1~8和比较例1~3的代表的实施例1和比较例1与2的防眩光膜的表面照片。图4A、图5A以及图6A分别为用激光显微镜拍摄的实施例1、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的防眩光膜的表面照片(反射图像)。图4B、图5B以及图6B分别为用光学显微镜拍摄的实施例1、比较例1以及比较例2的防眩光膜的表面照片(透射图像)。 
表2 
Figure S2008101335134D00281
可由表2清楚地得出以下结果。 
对于实施例1~8的防眩光膜,几乎所有的细微颗粒都通过溶剂的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对流而在面内方向上聚集,从而可形成二维聚集体。因而,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5μm~0.50μm并可在防眩光层表面上形成平缓的凹凸。因此,防眩光特性的程度处于“B”的良好水平,而且,白浊度在0.5~2.0的良好范围内。因此,防眩光特性和白浊感的减少是彼此相容的。除此之外,表面混浊度是0%~5%且该膜的总混浊度是3%~40%,因此两个混浊度都处于良好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对于比较例1的防眩光膜,由于溶剂的表面能大于细微颗粒的表面能,故由于溶剂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对流而形成细微颗粒的大聚集体(三维聚集体)。因此,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55 μm,从而表面成为粗糙状态。因此,防眩光特性的程度处于“A”的良好水平,但白浊度为4.2的大数值。除此之外,总混浊度和表面混浊度分别为54.0%和8.8%的大数值。 
对于比较例2的防眩光膜,由于就相对于树脂的比例而言,填料的添加量超过了以重量计15wt%,故细微颗粒不扩散,而是遍及防眩光层表面分布,几乎没有空隙。因此,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42μm,使得表面成为粗糙状态。因此,防眩光特性的程度处于“A”的良好水平,但白浊度为2.6的大数值。除此之外,总混浊度和表面混浊度分别为63.5%和10.4%的大数值。 
对于比较例3的防眩光膜,由于细微颗粒的平均颗粒直径超过10μm,故干燥前膜厚度较大,贝纳德旋涡变为较大,细微颗粒形成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聚集体,而由这些聚集体形成的突起变得陡峭。因此,算术平均粗糙度Ra变为0.60μm,使得表面成为粗糙状态。因此,防眩光特性的程度处于“B”的良好水平,但白浊度为2.2的大数值。除此之外,总混浊度和表面混浊度分别为18.0%和6.0%的大数值。并且,比较例3的防眩光膜呈现出眩光感。 
在实施例1~8中,由于细微颗粒二维聚集,故可获得卓越的防眩光特性,并且白浊度可降低至2.0以下。另一方面,在比较例1~3中,由于细微颗粒三维聚集,故可获得卓越的防眩光特性,但白浊度超过2.0。即,防眩光特性和白浊感的减少可通过二维地聚集细微颗粒而变得彼此相容。 
至此,已经具体描述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可在本发明的技术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各种修改。 
例如,上述实施方式和实施例中描述的数值只是举例,如果需要可以使用与其不同的数值。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描述了将本发明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多个实施例。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例如,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例如多种显示装置,例如,等离子体显示面板、有机EL显示器、无机EL显示器、CRT显示器、背投显示器、表面传导型电子发射元件显示器、场发射显示器(FED)、LED显示器以及通过使用激光作为光源的背投显示器(激光TV),以及触摸面板。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根据设计要求和其他因素,可以有多种修改、组合、再组合和改进,均应包含在所附的权利要求或其等同物的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防眩光膜,包括:
基材;以及
防眩光层,其设置在所述基材的至少一个表面上,并且包含细微颗粒和树脂,
其中,所述细微颗粒在所述防眩光层的面内方向构成二维聚集,
通过所述细微颗粒的二维聚集在所述防眩光层的表面上形成了平缓的凹凸,
所述细微颗粒的平均颗粒直径为0.01μm以上且10μm以下,
所述防眩光膜表面的混浊度为0%以上且5%以下,以及白浊度为2.0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膜,
其中,整个膜的混浊度为3%以上且40%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膜,其中,所述平缓的凹凸是通过包含树脂、细微颗粒和溶剂并被涂覆于所述基材上的涂料的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对流以及在贝纳德旋涡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所述细微颗粒的聚集而形成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防眩光膜,其中,包含在所述涂料中的所述溶剂的表面张力小于所述细微颗粒的表面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膜,其中,所述防眩光层的厚度为3μm以上且20μ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膜,其中,所述防眩光层表面的算术平均粗糙度Ra为0.05μm以上且0.5μm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膜,其中,包含在所述防眩光层中的所述细微颗粒包括有机细微颗粒和无机细微颗粒中的至少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膜,其中,就相对于所述树脂的比例而言,所述细微颗粒在所述防眩光层中的含量为以重量计3wt%以上且以重量计15wt%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膜,其中,所述细微颗粒由所述树脂覆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眩光膜,进一步包括在所述防眩光层上具有低于所述防眩光层的折射率的低折射率层。
11.一种偏光板,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光膜。
12.一种显示装置,在显示表面上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防眩光膜。
13.一种防眩光膜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在基材上涂覆包含树脂、细微颗粒以及溶剂的涂料;
干燥所述涂料以在面内方向上二维聚集所述细微颗粒,从而在所述涂料的表面上形成平缓的凹凸;以及
对形成有所述平缓的凹凸的所述涂料进行固化,其中
所述细微颗粒的平均颗粒直径为0.01μm以上且10μm以下,
所述防眩光膜表面的混浊度为0%以上且5%以下,以及白浊度为2.0以下。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眩光膜制造方法,其中,在所述平缓的凹凸的形成中,所述平缓的凹凸是通过所述涂料的干燥过程中产生的对流以及贝纳德旋涡形成过程中产生的所述细微颗粒的聚集而形成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防眩光膜制造方法,其中,包含在所述涂料中的所述溶剂的表面张力小于所述细微颗粒的表面能。
CN2008101335134A 2007-07-11 2008-07-11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0134460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82439 2007-07-11
JP2007-182439 2007-07-11
JP2007182439A JP2009020288A (ja) 2007-07-11 2007-07-11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44602A CN101344602A (zh) 2009-01-14
CN101344602B true CN101344602B (zh) 2011-11-16

Family

ID=402466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1335134A Active CN101344602B (zh) 2007-07-11 2008-07-11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8081385B2 (zh)
JP (1) JP2009020288A (zh)
CN (1) CN101344602B (zh)
TW (1) TW200912363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39781B2 (ja) * 2007-11-21 2013-02-06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機能性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JP2009244382A (ja) * 2008-03-28 2009-10-22 Sharp Corp 機能性フィルム及び表示装置
JP2010015109A (ja) * 2008-07-07 2010-01-21 Sony Corp 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防眩性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JP2010204479A (ja) * 2009-03-04 2010-09-16 Nitto Denko Corp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0244016A (ja) * 2009-03-18 2010-10-28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透過型液晶ディスプレイ
JP5997047B2 (ja) * 2009-06-02 2016-09-28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マイクロ構造化表面を有するアンチグレアフィルム
CN102460231B (zh) 2009-06-02 2016-05-18 3M创新有限公司 光重新定向膜和使用此膜的显示器
JP5340128B2 (ja) * 2009-12-11 2013-11-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コーティング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コーティング物品
JP4788830B1 (ja) * 2010-03-18 2011-10-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4893840B2 (ja) * 2010-03-31 2012-03-07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EP2567269A1 (en) 2010-05-07 2013-03-13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ntireflective films comprising microstructured surface
JP2012063504A (ja) * 2010-09-15 2012-03-29 Nof Corp 防眩性フィルム
EP2650124B1 (en) * 2010-12-09 2019-05-15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Fine-structure laminate, method for preparing fine-structure laminate,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fine-structure laminate
JP2012226038A (ja) * 2011-04-18 2012-11-15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2012224735A (ja) * 2011-04-19 2012-11-15 Sumitomo Chemical Co Ltd 樹脂組成物、光学フィルム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3415791B (zh) * 2011-06-29 2017-02-08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薄膜、偏振片、图像显示装置及防眩性薄膜的制造方法
CN103930803A (zh) * 2011-07-18 2014-07-16 株式会社Lg化学 具有高的对比度的防眩膜及其制备方法
US9568646B2 (en) * 2011-11-04 2017-02-14 Cam Holding Corporation Methods for reducing diffuse reflection of nanostructure-bas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and touch panels made of the same
SG11201401965SA (en) 2011-11-04 2014-09-26 Cambrios Technologies Corp Methods for reducing diffuse reflection of nanostructure-based transparent conductive films and touch panels made of the same
JP5120490B2 (ja) * 2011-12-19 2013-01-1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105930B2 (ja) * 2012-06-28 2017-03-2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防眩性フィルム、塗工液、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
JP5843024B1 (ja) * 2014-08-22 2016-01-13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15057655A (ja) * 2014-10-14 2015-03-2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それを用いた偏光板および画像表示装置、ならびに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4280811B (zh) * 2014-11-04 2017-09-22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偏光片、液晶面板以及液晶显示器
JP6869629B2 (ja) * 2014-12-12 2021-05-1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706088B2 (ja) * 2015-03-02 2020-06-03 株式会社きもと 表示装置、それに用いられる保護フィルム、表示装置の作製方法、および保護フィルムを使用する方法
US20170087586A1 (en) * 2015-09-30 2017-03-30 Toto Ltd. Method for forming a coating film and a functional member comprising the same
US11230492B2 (en) * 2016-04-28 2022-01-25 Dnf Co., Ltd. Anti-glare glas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JP6871756B2 (ja) * 2017-02-20 2021-05-12 リンテック株式会社 位置検出機能付き画像表示装置
JP6714529B2 (ja) * 2017-02-22 2020-06-24 住友理工株式会社 電子写真機器用帯電部材および電子写真機器用帯電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07153225B (zh) * 2017-06-05 2019-08-02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盖板的抗眩目处理方法、抗眩目盖板及显示装置
US10670775B2 (en) 2017-06-05 2020-06-02 Wuha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Manufacturing methods of anti-glare covers, anti-glare covers, and display panels
CN107290809A (zh) * 2017-07-20 2017-10-24 武汉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抗眩层的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TW201908263A (zh) * 2017-07-25 2019-03-01 華創噴墨科技有限公司 抗眩光玻璃成型方法及其製品
CN109143432B (zh) * 2018-09-17 2020-12-01 合肥通路光学科技有限公司 防露珠凝结的反光膜
CN109459806A (zh) * 2018-12-18 2019-03-12 合肥乐凯科技产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遮盖性的光学薄膜
EP3898854B1 (en) * 2018-12-21 2024-04-10 Eastman Kodak Company Low specular reflectance surface and coating composition
US10793727B2 (en) 2018-12-21 2020-10-06 Eastman Kodak Company Matte paint composition
US11118070B2 (en) * 2018-12-21 2021-09-14 Eastman Kodak Company Low specular reflectance surface
KR102608213B1 (ko) * 2019-01-14 2023-11-29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편광판, 및 디스플레이 장치
WO2020194719A1 (ja) * 2019-03-28 2020-10-01 堺ディスプレイプロダクト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TWI693734B (zh) * 2019-05-16 2020-05-11 明基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防眩膜及具有此防眩膜之偏光板
KR20210077035A (ko) * 2019-12-16 2021-06-25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커버 윈도우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CN111708210A (zh) * 2020-06-12 2020-09-25 惠州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5216040A (zh) * 2022-07-18 2022-10-21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防眩光膜层的制备方法、防眩光膜层以及显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386528B2 (ja) * 1993-10-01 2003-03-17 株式会社きもと 光学用フィルム
JP2006154838A (ja) 1994-05-18 2006-06-15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フィルム
JP3507344B2 (ja) * 1998-10-14 2004-03-1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透過型表示装置
JP2000206317A (ja) 1999-01-14 2000-07-2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偏光板、表示装置及び防眩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4127923B2 (ja) 1999-03-18 2008-07-30 サカタインクス株式会社 水性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液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822102B2 (ja) * 2001-12-27 2006-09-13 富士写真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光拡散フイルム、その製造方法、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347780A (ja) * 2003-05-21 2004-12-09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光学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15001B2 (ja) 2004-01-19 2009-08-19 Basfコーティングス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オーバーコートクリヤー塗料組成物の塗装方法及び塗装物品
JP4390578B2 (ja) 2004-02-10 2009-12-24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防眩シート
JP4641829B2 (ja) * 2004-03-29 2011-03-0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防眩性積層体
JP4739720B2 (ja) 2004-10-01 2011-08-03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防眩性膜の製造方法
JP4556613B2 (ja) 2004-10-21 2010-10-06 日本ゼオン株式会社 防眩性フィル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622472B2 (ja) * 2004-11-16 2011-02-02 コニカミノルタオプト株式会社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偏光板及び表示装置
US20060153979A1 (en) * 2004-11-30 2006-07-13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glare and anti-reflection film, polarizing plate using the anti-glare and anti-reflection film,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polarizing plate
JP2007041495A (ja) 2004-11-30 2007-02-15 Fujifilm Corp 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該防眩性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を用いた偏光板、該偏光板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US7502088B2 (en) * 2005-03-17 2009-03-10 Fujifilm Corporatio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an antiglare layer
WO2006106757A1 (ja) 2005-03-30 2006-10-12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防眩性光学積層体
JP4116045B2 (ja) 2005-06-28 2008-07-0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防眩性ハードコートフィルム
JP2007034027A (ja) 2005-07-28 2007-02-08 Nof Corp ディスプレイ用表面材及びそれを備えたディスプレイ
US20070042173A1 (en) * 2005-08-22 2007-02-2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Antireflection film,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polarizing plate using the same,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JP5102958B2 (ja) * 2005-12-15 2012-12-19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反射防止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2007249191A (ja) * 2006-02-17 2007-09-27 Fujifilm Corp 光学フィルム、反射防止フィルム、偏光板、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KR20090088438A (ko) * 2006-12-08 2009-08-19 미츠비시 레이온 가부시키가이샤 렌즈 시트, 면 광원 장치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JP2008191310A (ja) * 2007-02-02 2008-08-21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US7567383B2 (en) * 2007-02-14 2009-07-28 Sony Corporation Anti-glare film,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9008782A (ja) * 2007-06-27 2009-01-15 Toppan Printing Co Ltd 防眩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9020288A (ja) 2009-01-29
US8081385B2 (en) 2011-12-20
TWI380050B (zh) 2012-12-21
US20090015927A1 (en) 2009-01-15
TW200912363A (en) 2009-03-16
CN101344602A (zh) 2009-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44602B (zh)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偏光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01779146B (zh)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CN102640020B (zh) 光学层积体及光学层积体的制造方法
CN101815958B (zh) 光学膜及其制造方法、防眩膜、具有光学层的偏光片以及显示装置
TWI409511B (zh) 光學薄膜及其製造方法,防眩薄膜,附加光學層之偏光器及顯示裝置
RU2466437C2 (ru) Оптическая пленка и способ ее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противобликовый поляризатор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отображения
KR100942537B1 (ko) 눈부심 방지 필름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표시 장치
US9684098B2 (en) Antiglare hard coat film
JP5446252B2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防眩性偏光子および表示装置
KR100884658B1 (ko) 광학 박막 시트
JP4155338B1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CN101354454B (zh) 防眩光膜及其制造方法和使用该防眩光膜的显示器件
US9244205B2 (en) Hard-coated antiglare film, polarizing plate and image display including the same,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and method for evaluating the same
JP2008304638A (ja) 防眩性フィル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偏光子ならびに表示装置
KR20070121042A (ko) 방현성 하드 코트 필름
JP2009008782A (ja) 防眩フィルム
JP2009122490A (ja) 防眩フィルム
JP2009098657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0191412A (ja) 防眩フィルム
WO2014167665A1 (ja) 光拡散素子および光拡散素子の製造方法
KR102091901B1 (ko) 광 확산 소자의 제조 방법 및 광 확산 소자
KR20120038701A (ko) 광학적층체, 편광판 및 표시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