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314314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314314B
CN101314314B CN2008100977675A CN200810097767A CN101314314B CN 101314314 B CN101314314 B CN 101314314B CN 2008100977675 A CN2008100977675 A CN 2008100977675A CN 200810097767 A CN200810097767 A CN 200810097767A CN 101314314 B CN101314314 B CN 1013143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ubber
tire
sidewall
conductive rub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9776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314314A (zh
Inventor
真船敏行
坂本雅之
信近英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3143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43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3143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31431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9/00Tyre parts or construc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C19/08Electric-charge-dissipating arrangement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充气轮胎,占轮胎总质量的75%以上质量的轮胎构成物是由石油以外的原材料而形成的。至少是胎面胶(2G)的胎面基部胶部(2G2)和胎冠顶部胶部(2G1)以及胎侧胶(3G)、胎体(6)的初馏橡胶是由绝缘性橡胶材料形成的。另外,胎面胶(2G)的胎面侧面胶部(2G3)是由导电性橡胶材料形成的。胎侧部(3)上形成有一条以上的通电路(20),该通电路(20)是由导电性橡胶材料形成的并且由宽度(Ws)为10~40mm的带状的导电橡胶带(21)形成。导电橡胶带(21)从与上述胎面侧面胶部(2G3)连接的导通部(21A)在半径方向内侧直线状延伸并且到达上述边口胶(4G)。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沿轮胎半径方向以直线状延伸的带状的导电橡胶带,从而在胎侧部形成通电路来防止静电的积聚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在目前出售的轮胎中,占轮胎总质量的50%以上质量的轮胎构成物是由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资源所形成的。例如,在普通轿车用子午线轮胎中,对于轮胎的总质量而言,包含大约20%以上质量的合成橡胶、大约20%以上质量的碳黑,此外,还包括芳香油等的石油基油以及合成纤维。
另一方面,近年,由于重视环境问题而强化CO2的排出限制。另外由于石油资源有限,其供给量年年减少,因此,预测将来的石油价格会高涨,并认为使用由石油资源形成的原材料是有极限的。因此,假设发生石油枯竭的情况,则需要使用如下的不以石油资源为原材料的石油以外的原材料,来形成轮胎,即,金属、天然橡胶、无机填充物和/或生物填充物、天然油脂、天然树脂、天然纤维、或者它们的加工物(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为了实现这样的轮胎的石油外的资源化,将在轮胎的总质量中所占比例非常高的橡胶以及作为它的增强剂而使用的碳黑,替换为作为石油以外的原材料的天然橡胶以及二氧化硅等是不可欠缺的。然而,对于二氧化硅等无机的增强剂而言,由于电绝缘性较高,因而在采用了二氧化硅等代替碳黑的情况下,会导致轮胎的电阻增加。其结果是,发生在车辆上积聚静电,从而引起无线电噪声等的电波干扰和电气故障这样的问题。
作为防止静电积聚的手段例如已知有专利文献2的方法,该方法如图9示意性地所示,在胎体和胎侧部橡胶之间配设导电性橡胶层a来实现胎面接地面与轮辋之间的导通。然而,该导电性橡胶层a由于跨越轮胎全周形成因而体积较大,所以增加了碳黑的使用量,因此很难说充分地适用于轮胎的石油外资源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6320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826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于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将碳黑的使用量控制在最低限并且减小轮胎的电阻,实现轮胎的石油外的资源化,同时能够防止由静电的积聚而引起的电波干扰和电气故障等的充气轮胎。
本申请所述的发明是下述的充气轮胎,占轮胎总质量的75%以上质量的轮胎构成物是由不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以外的原材料而形成的,其特征在于,具备:胎体,从胎面部经过胎侧部到达胎圈部的胎圈芯部;以及轮胎橡胶部件,包括:胎面胶,被配设于该胎体的半径方向的外侧且形成上述胎面部的外表面;胎侧胶,形成上述胎侧部的外表面;和边口胶,形成上述胎圈部的外表面,上述胎面胶包括:胎冠顶部胶部,形成上述胎面部的外表面中的胎面接地面;胎面基部胶部,被配设于该胎冠顶部胶部的半径方向内侧;和胎面侧面胶部,被配设于上述胎冠顶部胶部的轮胎轴向两侧,上述胎面侧面胶部与胎冠顶部胶部之间的交界面,具有在上述胎面部的外侧露出的露出端,并且从该露出端到轮胎赤道为止的轮胎轴向距离L为胎面接地宽度的0.4倍以上且不足0.5倍,上述胎面基部胶部、上述胎冠顶部胶、上述胎侧胶和上述胎体的初馏橡胶是,由体积电阻率为1×108Ωcm以上的绝缘性橡胶材料形成的,并且上述胎面侧面胶部是,由体积电阻率为1×107Ωcm以下的导电性橡胶材料形成的,而且,在上述胎侧部上至少形成有一条通电路,该通电部是由体积电阻率为1×107Ωcm以下的导电性橡胶材料形成的,并且是由宽度Ws为10~40mm的带状的导电橡胶带形成的,并且,上述导电橡胶带的半径方向外端部形成与上述胎面侧面胶部连接的导通部,并且上述导电橡胶带从上述导通部在半径方向内侧直线状延伸并且到达上述边口胶。
在本说明书中,橡胶的体积电阻率是表示:使用15cm见方且厚度2mm的橡胶试料,在外加电压500V、气温25℃、湿度50%的条件下,使用ADVANTESTER8340A的电阻测量仪测量的值。
另外上述“胎面接地面”是指,在组装于正规轮辋且填充了正规内压的正规内压状态的轮胎上,加载了正规载荷时,胎面接地而得到的区域。另外,将该胎面接地面的轮胎轴向最大接地宽度称为胎面接地宽度。另外,与上述轮辋的接地区域是指,在胎圈部的外表面中在上述正规内压状态中,与轮辋接触的区域范围。
另外,上述“正规轮辋”是指,在包括轮胎所依据的规格在内的规格体系中按每一轮胎规定该规格的轮辋,例如如果是JATMA,则为标准轮辋,如果是TRA,则为“设计轮辋(Design Rim)”,或者如果是ETRTO,则为“测量轮辋(Measuring Rim)”。上述“正规内压”是指,按每一轮胎规定上述规格的空气压力,如果是JATMA,则为最高空气压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充气压力(INFLATION PRESSURE)”,然而在轿车用轮胎的情况下则为180kPa。上述“正规载荷”是指,按每一轮胎规定上述规格的载荷,如果是JATMA,则为最大负载能力,如果是TRA,则为表“TIRE LOAD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 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如果是ETRTO,则为“负载能力(LOAD CAPACITY)”。
由于本发明为如上所述的构造,因此能够将碳黑的使用量控制在最低限并且减小轮胎的电阻,实现轮胎的石油外的资源化,并且能够防止由静电的积聚而引起的电波干扰和电气故障等。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正规内压状态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通电路的形成状态的轮胎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通电路的图1的A-A剖视图。
图4是表示边口胶由导电性橡胶材料形成的情况下的胎圈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5是表示通电路的另一实施例的与图1中的A-A相当的位置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通电路的另一实施例的轮胎的剖视图。
图7(A)、(B)是胎圈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8是示意性表示轮胎的电阻测量装置的简略剖视图。
图9是说明以往技术的轮胎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2...胎面部;2G...胎面胶;2G1...胎冠顶部胶部;2G2...胎面基部胶部;2G3...胎面侧面胶部;2S...胎面接地面;3...胎侧部;3G...胎侧胶;4...胎圈部;4G...边口胶;5...胎圈芯部;6...胎体;20...通电路;21...导电橡胶带;21A...导通部;C...轮胎赤道;G...轮胎橡胶部件;Q3...交界面;Q3p...露出端;RS...与轮辋的接触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充气轮胎1,占轮胎总质量的75%以上质量的轮胎构成物由不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以外的原材料而形成。另外,上述轮胎1如图1所示,其构成至少具备:胎体6,其从胎面部2经过胎侧部3到达胎圈部4的胎圈芯部5;以及轮胎橡胶部件G,其包括:胎面胶2G,其配设于该胎体6的半径方向的外侧且形成胎面部2的外表面;胎侧胶3G,其形成胎侧部3的外表面;以及边口胶4G,其形成胎圈部4的外表面。
上述胎体6是,将相对于轮胎周向以例如70~90度的角度排列的胎体帘线,用初馏橡胶覆盖了的一枚以上,在本例中由一枚胎体帘布层6A所形成的。该胎体帘布层6A在跨越胎圈芯部5、5之间的环状的帘布层主体部6a的两侧连续地具有帘布层折返部6b,其在上述胎圈芯部5的周围从轮胎轴向内侧朝向外侧折返。另外,在上述帘布层主体部6a和帘布层折返部6b之间,配设有胎圈补强用的三角胶8,其从上述胎圈芯部5沿半径方向外侧延伸。
另外,上述胎圈芯部5形成环状,其通过重复缠绕多圈胎圈钢丝所形成,充分地确保了与轮辋R的嵌合力,并提高操纵稳定性和胎体的耐久性。
另外,上述胎体6的半径方向外侧且胎面部2的内侧上设有胎面补强帘线层10。在本例中,该胎面补强帘线层10是由在上述胎体6上叠合的带束层部7、以及进一步在带束层部7的外侧叠合的束带9形成的。上述带束层部7是将相对于轮胎周向以例如15~40度的角度排列的带束帘线,用初馏橡胶覆盖了的两枚以上,本例中两枚带束层7A、7B所形成的。带束层部7是通过将各带束帘线在层间相互交叉而提高带束刚性,使胎面部2的大约全宽度具有紧箍效果从而进行补强。另外,上述束带9被构成为,由将相对于轮胎周向以5度以下的角度螺旋状卷绕的束带帘线用初馏橡胶覆盖了一枚以上的束带层9A形成,束缚上述带束层部7,提高操纵稳定性、高速耐久性等。作为上述束带层9A具有,左右一对端束带层,其只覆盖带束层部7的轮胎轴向外端部;以及全束带层,其覆盖带束层部7的大约全宽度,并将它们单独或者组合来使用。本例中,例示束带9是由一枚全束带层形成的情况。作为上述胎面补强帘线层10,可以只由带束层部7形成,也可以只由束带9形成。另外,根据要求,在胎圈部4和胎侧部3中为了补强的目的,可以附设用初馏橡胶覆盖了补强帘线的补强层(未图示)。
接着,上述轮胎橡胶部件G中的上述边口胶4G,如公知的那样由抗磨损性优越的高弹性橡胶形成,从胎体向半径方向外侧立起,并形成胎圈部4的外表面,该胎圈部4至少包括与轮辋边圈Rf接触的区域RS(以下,称为轮辋接触区域RS)。由此,防止因轮辋错开而引起的胎圈损伤。
上述胎侧胶3G由弯曲性优越的较低弹性的橡胶形成,并且通过随着轮胎变形而进行柔软地弯曲,由此防止裂缝在胎面部3的外表面上的发生。在本例中,该胎侧胶3G的半径方向内端部通过交界面Q1与上述边口胶4G邻接,该交界面Q1从胎侧部3的外表面上的半径方向内端点PL,朝向胎体6特别是帘布层折返部6b的外表面上的点PC与轮胎赤道面大致平行或者仅仅在轮胎轴向内侧倾斜地延伸。另外,在本例的充气轮胎中1中,上述胎侧胶3G的半径方向外端部是,由被上述胎面胶2G的轮胎轴向外端部所覆盖的所谓的TOS(胎面/跨面/胎侧)构造所形成的。因此,胎侧胶3G和胎面胶2G通过交界面Q2相互邻接,该交界面Q2从胎侧部3的外表面上的半径方向外端点PU到上述带束层部7的外端,在半径方向外侧倾斜地延伸。
另外,上述胎面胶2G的构成包括:胎冠顶部胶部2G1,其形成胎面部2的外表面中的胎面接地面2S;胎面基部胶部2G2,其配设于胎冠顶部胶部的半径方向内侧;以及胎面侧面胶部2G3,其配设于上述胎冠顶部胶部2G1的轮胎轴向两侧。作为该胎面胶2G,使用公知的三层挤压装置,可以使用上述胎冠顶部胶部2G1、上述胎面基部胶部2G2以及胎面侧面胶部2G3被一体结合所挤压的挤压成形物。而且,上述胎面侧面胶部2G3和上述胎冠顶部胶部2G1之间的交界面Q3,具有在上述胎面部2的外侧露出的露出端Q3p。从该露出端Q3P到轮胎赤道C为止的轮胎轴向距离L,被设定为胎面接地宽度TW的0.4倍以上且不足0.5倍。即,上述胎面侧面胶部2G3,其一部分超过胎面接地端Te向轮胎轴向内侧延伸,在行驶时能够与路面接触。在本例中,该胎面侧面胶部2G3呈厚度0.5~2.0mm的带状,因此能够将其橡胶体积控制得较低。然而,胎面侧面胶部2G3,即使在胎面胶2G磨损进行的情况下,由于沿着磨损进行时的胎面接地端露出胎面侧面胶部2G3的端面,因此胎面侧面胶部2G3能够可靠地与路面接触。
当上述L不足胎面接地宽度TW的0.4倍(L/TW<0.4)的情况下,在胎冠顶部胶部2G1和胎面侧面胶部2G3之间产生不均匀摩擦,从而导致外观性能降低。反之,当在0.5倍以上时,则胎面侧面胶部2G3与路面的接地不可靠。因此,优选地,上述距离L的下限值,在胎面接地宽度TW的0.42倍以上,另外,优选地,上限值0.46倍以下。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有时将上述胎体帘线、胎圈钢丝、带束帘线、束带帘线、增强帘线等统称为轮胎帘线。另外,上述轮胎橡胶部件G除了上述胎面胶2G、胎侧胶3G、边口胶4G以外,还包括形成轮胎内腔面的内衬层橡胶(未图示)、上述三角胶8以及各层所使用的上述初馏橡胶等。
而且,在包括这些轮胎帘线及轮胎橡胶部件的全轮胎构成物中,将轮胎总质量的75%以上质量、优选为85%以上质量、更优选为95%以上质量的轮胎构成物,使用石油以外原材料来形成。另外,上述“石油以外原材料”是指,不以石油为原料的材料,包括金属、天然橡胶、无机填充物和/或生物填充物、天然油脂、天然树脂、天然蜡、天然纤维、或者其加工物。
具体地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轮胎帘线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采用石油以外的原材料的帘线。在橡胶帘线中,对于胎体帘线、束带帘线、增强帘线等而言,以往使用以尼龙、聚酯、芳香族聚酰胺等的石油资源为原材料的合成纤维帘线。因此,将该合成纤维帘线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替换为石油以外的原材料的帘线。作为石油以外的原材料的帘线,虽然能够采用由金属材料形成的金属帘线,以及由天然纤维或其加工物形成的天然纤维帘线,然而,为了控制因质量增加而使燃料经济性降低,因此适合使用天然纤维帘线。
作为该天然橡胶帘线,适合使用将作为植物纤维的纤维素的纤维素进行了加工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以及精制纤维素纤维的帘线。上述再生纤维素纤维是,使用溶剂将纤维素暂时进行化学分解,然后再将其进行凝固再生的材料,因此已知有人造纤维、醋酸酯、铜等。另外,精制纤维素纤维是将纤维素不进行化学分解而是进行物理地精制的材料,因此是通过利用纤维素的分子原来的状态进行溶解、连续纺纱而形成的。作为该精制纤维素纤维,例如已知有リヨセル(レンチング公司的商标)和纤维素纤维(コ一トルズ公司的商标)。由于这些再生纤维素纤维、精制纤维素纤维都具有与尼龙纤维和聚酯纤维匹敌的较高的抗断强度,因此适合作为轮胎帘线。特别是,精制纤维素纤维,与再生纤维素纤维相比结晶化度较高,另外由于结晶部分和非结晶部分的取向性较高,因此具有高弹性的特点。而且,作为上述再生纤维素纤维的人造纤维,因湿度而引起强度降低等,与此相对精制纤维素纤维,如前所述,由于结晶化度较高并且结晶部分和非结晶部分的取向性较高,因此水分难于进入纤维素丝之间,因此也具有对于湿度的较高的强度和延展度的稳定性的特点。因此,特别是通过将该精制纤维素纤维的帘线用于胎体帘线、以及/或者束带帘线,从而提高对于湿度的强度和延展度的稳定性,且不是简单的代替,与使用了尼龙帘线和聚酯帘线的以往的轮胎相比,能够实现提高高速耐久性和高速操纵稳定性这样的改进效果。另外在载重车用轮胎中,以往以来,存在将钢丝帘线等的金属帘线用于上述胎体帘线、补强帘线等的情况,然而在该种情况下,可以使用与以往相同的金属帘线。
另外,在上述带束帘线以及胎圈钢丝上,以往是使用金属帘线以及金属线,即便在本实施方式中的轮胎中,也采用与以往相同的材料。另外根据因质量增加而使燃料经济性降低的观点,优选地,在轮胎帘线中金属帘线以及金属线的使用,控制在轮胎总质量的20%以下的质量。
接着,上述轮胎部件由橡胶成分和与其配合的添加剂形成,并将上述橡胶成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以及添加剂的一部分或者全部用石油以外的原材料来构成。作为上述橡胶成分,以往是将以聚苯乙烯丁二烯橡胶(SBR)、丁二烯橡胶(BR)、丁基橡胶(IIR)等石油资源作为原材料的合成橡胶,与作为石油以外的原材料的天然橡胶进行混合来使用。例如上述胎面胶2G、三角胶8以及各层的初馏橡胶根据抗扯裂性以及低滚动阻力性的观点,而实行天然橡胶和聚苯乙烯丁二烯橡胶的混合。另外,胎侧胶3G以及边口胶4G,根据抗扯裂性以及抗弯曲龟裂性的观点,而实行天然橡胶和丁二烯橡胶的混合。另外,内衬层橡胶根据粘着性和抗透气性的观点,而实行天然橡胶和丁基橡胶的混合。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上述合成橡胶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替换为作为石油以外的原材料的橡胶。作为该石油以外的原材料的橡胶,使用有天然橡胶(包括改性物质)。作为上述天然橡胶的改性物质,例如举例有环氧化天然橡胶。该环氧化天然橡胶,具有优越的抓地性、低滚动阻力性以及抗弯曲龟裂性的倾向。因此,通过以适当的配合将天然橡胶和环氧化天然橡胶进行混合,从而能够适用于要求特点不同的各种轮胎橡胶部件。
接着,作为与上述轮胎橡胶部件配合的添加剂,有补强剂、软化剂、硫化剂、硫化促进剂、抗氧化剂、胶粘剂等。在这些添加剂中,补强剂、软化剂和硫化剂是必须的,其它的根据需要向上述橡胶成分中添加。
作为上述补强剂,以往根据补强效果的观点广泛地采用有以石油资源作为原材料的碳黑,其配合量是轮胎总质量的大约20%的质量,或者也达到该数值以上。因此,将该碳黑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替换为作为石油以外的原材料的补强剂的无机填充物。作为无机填充物,举例有二氧化硅、绢云母、碳酸钙、粘土、氧化铝、云母、碳酸镁、氢氧化铝、氢氧化镁、氧化钛等。另外,作为生物填充物,举例有淀粉、纤维素等的植物多糖、甲壳质、壳聚糖等的动物多糖。其中,为了确保橡胶的补强效果,优选地采用二氧化硅。
另外,作为上述软化剂,以往采用有以芳香族油、环烷烃类油等的石油资源为原料的石油类油。该石油类油虽然为轮胎总质量的大约8%左右质量较少,然而将其一部分或者全部替换为作为石油以外的原材料的软化剂的天然油脂。作为天然油脂,可以使用蓖麻油、棉籽油、亚麻子油、菜子油、豆油、棕榈油、椰子油、花生油、松香油、松油、松焦油、妥尔油、玉米油、米糠油、红花油、芝麻油、橄榄油、葵花油、棕榈仁油、山茶油、希蒙得木油、澳大利亚坚果油、红花油、桐油等植物油脂。在这些当中,优选地,不饱和度较小的植物油脂,碘价(能够附加于100g油脂的碘的克数)为100~130的半干性油,碘价优选为100以下的不干性油、固态脂等。当碘价超过130时,则损失系数上升,且硬度降低,因而存在增大滚动阻力,降低操纵稳定性的倾向。
另外,作为其他的添加剂的硫化剂、硫化促进剂、抗氧化剂、胶粘剂等。虽然其配合量与补强剂和软化剂相比非常小,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给与橡胶物性的影响较大,因此优选为使用与以往相同的添加剂。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中,作为补强剂通过采用二氧化硅等的无机填充物,以由体积电阻率为1×108Ωcm以上的绝缘性橡胶材料来至少形成上述胎冠顶部胶部2G1、胎面基部胶部2G2、胎侧胶3G以及胎体6的初馏橡胶。这样,上述橡胶体积较大,提高了对石油以外得资源化的贡献度。优选地,将上述胎面侧面胶部2G3,以及用于形成后述的通电路20的带状导电橡胶带21(图1所示)以外的橡胶部件,使用上述绝缘性橡胶材料来形成。
与此相对,上述胎面侧面胶部2G3以及导电橡胶带21,为了减小轮胎的电阻,由将体积电阻率作为1×107Ωcm以下的导电性橡胶材料而形成。在本例中,该导电性橡胶材料作为补强剂通过将碳黑进行高配比来减少体积电阻率,然而通过组合锂盐等的离子导电材料和铁、镍等的金属材料,从而能够将上述的体积电阻率减少到上述范围。
而且,本实施方式的轮胎,为了实现上述胎面侧面胶部2G3和轮辋R的导通,如图1、2所示,在胎侧部3上,至少形成有一条由导电橡胶带21构成的通电路20,本例中为一条。
上述导电橡胶带21的宽度Ws(如图2、3所示)为10~40mm的带状体,其半径方向外端部形成有与上述胎面侧面胶部2G3连接的导通部21A。而且,上述导电橡胶带21从该导通部21A穿过上述胎体6的外侧,沿半径方向内侧直线状延伸。
本例中,将上述导电橡胶带21的半径方向外端部,配设于上述交界面Q2,并形成夹持部21a,该夹持部21a被夹入上述胎侧胶3G和胎面胶2G之间进行保持。该夹持部21a的一部分上,形成有与上述胎面侧面胶部2G3连接的导通部21A。另外,导电橡胶带21连接于上述夹持部21a,且与上述胎侧胶3G以及边口胶4G的各外表面连接,并具有沿半径方向内侧延伸的主部21b,该主部21b的下端部分21b1,露出到上述轮辋接触区域RS而结束。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将绝缘性橡胶材料用于上述边口胶4G。
该导电橡胶带21由于在胎面侧面胶部2G3和轮辋R之间以最短的距离进行导通,因此即使其宽度Ws是40mm以下的一条宽度窄的带状体,也能够发挥优越的通电性能,并且能够充分地降低轮胎的电阻。另外,在上述导通部21A处,导电橡胶带21的外端部,被夹入胎面胶2G和胎侧胶3G之间,并与胎面侧面胶部2G3接触。因此,确保与胎面侧面胶部2G3的稳定的导通。另外,轮网接触区域RS由于时常与轮辋R相压接,因此即使其是一条宽度窄的带状体,也确保与轮辋R的稳定的导通。
在此,如果导电橡胶带21的上述宽度Ws不足10mm,则由于导电性能不足从而变得难于充分地降低电阻。反之,当上述宽度Ws超过40mm时,则导致导电橡胶带21的橡胶体积和包含于此的碳黑的量产生不必要地增加,从而妨碍石油以外的资源化。另外,根据相同的观点,优选地,导电橡胶带21的厚度为0.5~2.0mm的范围。
另外,由于导电橡胶带21的宽度窄,因而不对包括同类的轮胎性能产生恶劣影响,因此也可以进行不平衡的配置。具体而言,可以只在一侧的胎侧部3形成通电路20和/或只形成一条通电路20。另外如图3所示,导电橡胶带21被埋入胎侧胶3G内,因此导电橡胶带21的表面、胎侧胶3G的表面以及边口胶4G的表面为齐平的一个平面。
另外,因石油以外的资源化不优选,然而,能够用导电性橡胶材料形成上述边口胶4G。在这种情况下,如图4所示,如果上述主部21b的下端部分21b1与边口胶4G连接,则能够在比上述轮辋接触区域RS更靠近半径方向外侧而结束。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电路20也能够通过边口胶4G与轮辋R进行导通。
另外,胎侧胶3G在形成生胎时,例如通过在轮胎成形鼓上沿轮胎周向卷绕一周,从而形成胎侧胶用的生橡胶带。因此,如图5所示由于在胎侧胶用的生橡胶带的缠绕的起始端部E1和结束端部E2之间,夹设有上述导电橡胶带21,因而能够形成通电路20。即,导电橡胶带21的一侧边缘与胎体6连接,并且另一侧的边缘露出到胎侧部的外表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减少通电路20的露出宽度。
图6是例示充气轮胎1以所谓的SOT(胎侧/跨面/胎面)构造所形成的情况。在该SOT构造中,胎面胶2G的轮胎轴向外端部,被覆盖于胎侧胶3G的半径方向外端部,并且胎侧胶3G和胎面胶2G,通过交界面Q2而相互邻接,该交界面Q2从胎侧部3的外表面上的半径方向外端点PU到上述胎体6上的半径方向内端点PL延伸。
而且,导电橡胶带21具有夹持部21a,其配设于上述交界面Q2,并被夹入胎侧胶3G和胎面胶2G(胎面侧面胶部2G3)之间进行保持;以及主部21b,其连接于该夹持部21a,并且在上述胎体6与胎侧胶3G之间,以及胎体6与边口胶4G之间穿过,并沿半径方向内侧延伸。另外在本例中,上述主部21b的下端部分21b1,如图7(A)所示在胎圈底面4S露出,从而实现与轮辋R的导通。然而,如图7(B)所示,也可以贯穿边口胶4G,在上述轮辋接触区域RS露出。
以上,对本发明的特别是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图示的实施方式,也能够变形为各种方式而实施。
实施例:
用表1的规格试作具有图1所示的基本构造的充气轮胎(尺寸:215/45ZR17),并且对各试作轮胎的电阻进行了测试。将其结果记载于表1。除了表1的规格以外,相互是同样规格。
另外,比较例及实施例都是,除了胎侧胶部以及通电路用的导电橡胶带以外的橡胶部件,利用绝缘性橡胶来形成,该绝缘性橡胶为,对于100质量份的橡胶成分(天然橡胶)配合了30质量份的二氧化硅,其体积电阻率为1×108Ωcm以上。另外,胎面侧面胶部以及通电路用的导电橡胶带,利用导电性橡胶来形成,该导电橡胶为,对于100质量份的橡胶成分(天然橡胶)配合了30质量份的碳,其体积电阻率为8.0×105Ωcm。
(1)轮胎的电阻:
如图8所示,使用如下的测量装置,该测量装置具备:被接地的绝缘板51、配设于该绝缘板51的导电性金属板52、保持轮胎T的导电性的轮胎安装轴53以及电阻测量仪54,以JATMA规定为基准测量了轮胎和轮辋的组合体的电阻值。
轮胎T预先被充分地去除了表面的脱模剂和污垢,并且被充分地干燥,并且安装了由铝合金形成的导电性的轮辋(16×7J),且负载了内压(200kpa)、载荷(5.3kN:最大负载能力的80%的载荷)。实验环境温度(实验室温度)被设定为25℃,湿度被设定为50%。金属板52表面进行了光滑的研磨,并且其电阻值被设定为10Ω以下。绝缘板51,其电阻值被设定为1012Ω以上。电阻测量仪54的测量范围为1.0×103~1.6×1016,并且实验电压(附加电压)被设定为1000V。
实验是以如下的要点来进行的。
(1)如上所述,在预先被充分地去除了表面的脱模剂和污垢且被充分地干燥了的轮胎T上,使用肥皂水安装轮辋。
(2)轮胎T,在实验室内放置两小时之后,安装轮胎安装轴53。
(3)惯常的负载作业,具体而言,在轮胎上负载载荷0.5分钟,释放后再次负载0.5分钟,释放后进一步负载2分钟。
(4)然后,附加上述实验电压(1000V),再经过5分钟之后的时间点,用电阻测量仪54测量轮胎安装轴53和金属板52之间的电阻。上述测量,是在轮胎周向上间隔了90°的四个位置上进行的,采用其中的最大值作为该轮胎T的电阻(测量值)。
表1
  比较例1   比较例2   实施例1   实施例2   实施例3   实施例4   实施例5   比较例3   比较例4   比较例5
 胎面侧面胶部   导电性   导电性   导电性   导电性   导电性   导电性   导电性   导电性   导电性   导电性
 ·距离L的比(L/TW)   0.6   0.3   0.4   0.4   0.4   0.4   0.4   0.5   0.4   0.4
 通电路   无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有
 ·形成个数<个>   ----   1   1   1   1   1   1   1   1   1
 ·宽度Ws<mm>   ----   23   10   40   23   23   10   23   5   23
 ·厚度<mm>   ----   1.0   1.0   1.0   0.5   2.0   0.5   1.0   1.0   0.2
 轮胎的电阻<Ω>   2×109   6×106   7×106   6.5×106   8×106   6×106   9×106   1.5×109   1×109   2×109

Claims (10)

1.一种充气轮胎,是占轮胎总质量的75%以上质量的轮胎构成物由不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以外的原材料而形成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
胎体,从胎面部经过胎侧部而到达胎圈部的胎圈芯部;以及轮胎橡胶部件,包括:胎面胶,被配设于该胎体的半径方向外侧且形成上述胎面部的外表面;胎侧胶,形成上述胎侧部的外表面;和边口胶,形成上述胎圈部的外表面,
上述胎面胶包括:胎冠顶部胶部,形成上述胎面部的外表面中的胎面接地面;胎面基部胶部,被配设于该胎冠顶部胶部的半径方向内侧;和胎面侧面胶部,被配设于上述胎冠顶部胶部的轮胎轴向两侧,
上述胎面侧面胶部与胎冠顶部胶部之间的交界面,具有在上述胎面部的外表面露出的露出端,并且从该露出端到轮胎赤道为止的轮胎轴向距离(L),为胎面接地宽度的0.4倍以上且不足0.5倍,
上述胎面基部胶部、上述胎冠顶部胶、上述胎侧胶和上述胎体的初馏橡胶是由体积电阻率为1×108Ωcm以上的绝缘性橡胶材料形成的,并且上述胎面侧面胶部是由体积电阻率为1×107Ωcm以下的导电性橡胶材料形成的,而且
上述胎侧部上至少形成有一条通电路,该通电路是由体积电阻率为1×107Ωcm以下的导电性橡胶材料形成的,并且是由宽度(Ws)为10~40mm的带状导电橡胶带形成的,并且
上述导电橡胶带的半径方向外端部形成与上述胎面侧面胶部连接的导通部,并且上述导电橡胶带从上述导通部在半径方向内侧直线状延伸并且到达上述边口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橡胶带的厚度为0.5~2.0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导电橡胶带露出于胎侧部的外表面而配设。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导电橡胶带经过胎体与胎侧胶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边口胶是由导电性橡胶材料形成的,并且将上述导电橡胶带的半径方向内端部连接到上述边口胶而结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边口胶是由绝缘性橡胶形成的,并且将上述导电橡胶带的半径方向内端部露出于上述胎圈部的外表面且与轮辋的接触区域而结束。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上述边口胶是由绝缘性橡胶形成的,将上述导电橡胶带的半径方向内端部在胎圈底面处露出而结束。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除上述胎面侧面胶部和导电橡胶带以外的轮胎橡胶部件是由绝缘性橡胶材料形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导电橡胶带的半径方向外端部夹入并保持在上述胎面胶与胎侧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将上述导电橡胶带一侧的边缘与胎体连接,并且将另一侧边缘露出于胎侧部的外表面。
CN2008100977675A 2007-05-29 2008-05-27 充气轮胎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143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142216 2007-05-29
JP2007142216 2007-05-29
JP2007142216A JP4348380B2 (ja) 2007-05-29 2007-05-29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314314A CN101314314A (zh) 2008-12-03
CN101314314B true CN101314314B (zh) 2011-06-01

Family

ID=397138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97767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314314B (zh) 2007-05-29 2008-05-27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80295934A1 (zh)
EP (1) EP1997653B1 (zh)
JP (1) JP4348380B2 (zh)
CN (1) CN101314314B (zh)
DE (1) DE602008001751D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35090B2 (ja) * 2009-01-09 2011-02-16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602750B2 (ja) * 2009-10-05 2014-10-08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JP5091938B2 (ja) * 2009-12-15 2012-12-05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611451B1 (ja) 2010-06-09 2011-01-12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255026B2 (ja) * 2010-08-25 2013-08-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クリンチ、チェーファー又はサイドウォール用ゴム組成物並びに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0037711B4 (de) 2010-09-22 2023-05-04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Fahrzeugluftreifens
JP5520240B2 (ja) * 2011-02-10 2014-06-11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空気入り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5679875B2 (ja) * 2011-03-17 2015-03-04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MY156378A (en) * 2011-06-10 2016-02-15 Lembaga Getah Malaysia Epoxidised natural rubber-based blend with reversible electrical behaviour
JP5852401B2 (ja) * 2011-10-20 2016-02-03 東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127375B2 (ja) * 2012-04-04 2017-05-17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DE102013226442A1 (de) * 2013-12-18 2015-06-18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DE102013226443A1 (de) * 2013-12-18 2015-06-18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JP6075285B2 (ja) * 2013-12-26 2017-02-08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4218428A1 (de) * 2014-04-30 2015-11-05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aufweisend einen Streifen aus einer elektrisch leitfähigen Gummimischung
CN106660413B (zh) * 2014-09-05 2018-11-13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6555054B2 (ja) * 2015-09-28 2019-08-07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DE102015220492A1 (de) * 2015-10-21 2017-04-27 Continental Reifen Deutschland Gmbh Fahrzeugluftreifen
FR3051168B1 (fr) * 2016-05-13 2019-05-10 Valeo Systemes D'essuyage Lame d'essuyage pour balai d'essuie-glace
EP3481652B1 (en) * 2016-07-07 2020-09-16 Bridgestone Americas Tire Operations, LLC Electrical conductive gum strip
JP6883417B2 (ja) * 2016-12-15 2021-06-09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ゴム組成物
JPWO2019116636A1 (ja) * 2017-12-13 2020-12-03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02314B2 (ja) * 2017-12-13 2022-02-10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94509B1 (ja) * 2018-10-03 2019-10-23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7186067B2 (ja) * 2018-11-14 2022-12-08 Toyo Tire株式会社 タイヤおよ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39546A (en) * 1944-01-18 Nonstatic tire
US6820666B2 (en) * 1998-10-28 2004-11-23 Pirelli Pneumatici S.P.A. Tire, including fiber-reinforced elastomeric intermediate layer between the belt structure and tread band,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tire
EP1526005A2 (en) * 2003-10-23 2005-04-27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Pneumatic tire with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rd extending between a bead portion and a tread portion of the tire
EP1533144A1 (en) * 2003-11-18 2005-05-25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with rubber sidewall containing internal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rubber strip
CN1775574A (zh) * 2004-11-18 2006-05-24 米其林技术公司 局部的导电橡胶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63206A (ja) 2001-08-24 2003-03-05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エコタイヤ
JP4628888B2 (ja) 2005-06-29 2011-02-09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39546A (en) * 1944-01-18 Nonstatic tire
US6820666B2 (en) * 1998-10-28 2004-11-23 Pirelli Pneumatici S.P.A. Tire, including fiber-reinforced elastomeric intermediate layer between the belt structure and tread band,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tire
EP1526005A2 (en) * 2003-10-23 2005-04-27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Pneumatic tire with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cord extending between a bead portion and a tread portion of the tire
EP1533144A1 (en) * 2003-11-18 2005-05-25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Tire with rubber sidewall containing internal electrically conductive rubber strip
CN1775574A (zh) * 2004-11-18 2006-05-24 米其林技术公司 局部的导电橡胶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特开2004-268863A 2004.09.30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997653B1 (en) 2010-07-14
JP4348380B2 (ja) 2009-10-21
CN101314314A (zh) 2008-12-03
JP2008296634A (ja) 2008-12-11
EP1997653A1 (en) 2008-12-03
US20080295934A1 (en) 2008-12-04
DE602008001751D1 (de) 2010-08-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14314B (zh) 充气轮胎
JP5091938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027643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220569B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101587310B1 (ko) 공기 타이어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492670B1 (ko) 공기 타이어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JP457597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992787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070017615A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vehicle tire
CN103625216B (zh) 充气轮胎及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01535065A (zh) 充气轮胎
JP6758046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439244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1535064A (zh) 一种充气轮胎
DE102008056259A1 (de) Luftreifen
CN106604834B (zh) 充气轮胎
JP201908140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0131517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700231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022200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6033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5993295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00006200A1 (en) Pneumatic tire
JP2010264878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57166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