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42751B - 安全帽 - Google Patents
安全帽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1242751B CN101242751B CN2006800298067A CN200680029806A CN101242751B CN 101242751 B CN101242751 B CN 101242751B CN 2006800298067 A CN2006800298067 A CN 2006800298067A CN 200680029806 A CN200680029806 A CN 200680029806A CN 101242751 B CN101242751 B CN 10124275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ranse
- chin
- following
- cap
- following ch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B—HATS; HEAD COVERINGS
- A42B3/00—Helmets; Helmet covers ; Other protective head coverings
- A42B3/32—Collapsible helmets; Helmets made of separable parts ; Helmets with movable parts, e.g. adjustable
- A42B3/326—Helmets with movable or separable chin or jaw guard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2—HEADWEAR
- A42B—HATS; HEAD COVERINGS
- A42B3/00—Helmets; Helmet covers ; Other protective head coverings
- A42B3/32—Collapsible helmets; Helmets made of separable parts ; Helmets with movable parts, e.g. adjustable
- A42B3/328—Collapsible helmets; Helmets made of separable parts ; Helmets with movable parts, e.g. adjustable with means to facilitate removal, e.g. after an accident
Landscapes
- Helmets And Other Head Coverin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帽,包括:一个帽壳(3),它在使用时除脸面区外至少部分地包围佩戴者头部;一个下颏箍圈(1),它在使用时围拢着佩戴者脸面区的下部;以及一个优选可回转地装在帽壳(3)上的护目镜(4),用于覆盖帽壳(3)与下颏箍圈(1)之间的视界开孔,其中,下颏箍圈(1)具有两个彼此可相对运动的部分(1a、1b)。本发明规定,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中的每一个都可回转地设置在帽壳(3)上,并且,各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帽壳(3)上的可回转设置分别借助一个弹性板件(2)实现,该弹性板件将帽壳(3)与相应的下颏箍圈部分(1a、1b)连接起来。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全帽,包括:一个帽壳,它在使用时除脸面区外至少部分地包围佩戴者头部;一个下颏箍圈,它在使用时围拢着佩戴者脸面区的下部;以及一个优选可回转地装在帽壳上的护目镜,用于覆盖帽壳与下颏箍圈之间的视界开孔,其中,下颏箍圈具有两个彼此可相对运动的部分。
背景技术
尤其是在摩托车发生事故时,这种安全帽可减轻或防止安全帽佩戴者头颅区受伤。在这方面可有多种不同的设计方案。
例如在EP0433182中介绍了一种有两个可彼此相对运动的下颏箍圈部分的安全帽,它们可移动地装在帽壳上。在这种安全帽中,当朝安全帽内部的方向单纯移动下颏箍圈时可以对下方打开安全帽,但开的口不太大。此外,既不能在下颏箍圈部分的打开位置也不能在其关闭位置实现预紧。而且这种安全帽制造技术复杂,也没有让两个下颏箍圈部分之间铰链连接。其结果是,下颏箍圈部分各自的运动过程不能实现同步化。
DE4133223也介绍了一种具有两个可彼此相对运动的下颏箍圈部分的安全帽。
此外还已知这样一些安全帽,它们在脸面区是敞开的(所谓“半盔”(Jet-Helme))。这种安全帽尽管有提供新鲜空气的优点,但是这在下雨和天气寒冷时则成为缺点。此外,在发生事故时对脸面和下颏部分的保护不够充分。
尤其是在两轮运动车领域中使用越野赛安全帽,它们同样有比较大的视孔,以保证在耗费大体力时重要的空气供给。但与半盔(Jet-Helme)不同,这些安全帽具有稳定的下颏箍圈,以便在时常发生倾翻时提供足够的保护。
所谓的翻转式或体系式安全帽(Klapp-bzw.Systemhelme)具有整体式大块的下颏箍圈,在此下颏箍圈上大多还成形有护目镜。下颏箍圈可以通过一个基本上水平的回转轴向上翻转,从而使戴上和脱下更加方便。此类型的安全帽虽然因为安全帽装有可翻转的下颏箍圈而便于戴到安全帽内,但由于下颏箍圈只是水平地向下回转,所以它在下颏区内不能提供附加的配合准确度。还有,这种类型的安全帽不能带着眼镜戴上或脱下。
按另一种设计方案,采用这样的帽壳,在使用时它除脸面区之外几乎完全包围佩戴者的头部;一个下颏箍圈,它在使用时围拢着佩戴者脸面区的下部;以及一个优选可回转地装在帽壳上的护目镜,用于覆盖帽壳与下颏箍圈之间的视界开孔。在佩戴者头部的固定借助下颏带实现,当戴上安全帽后将该下颏带扣紧在佩戴者的下颏区内。这种类型的安全帽(所谓“整盔”(Integralhelme))被广泛应用,但它们的缺点是戴上和脱下不实用。尤其是在发生事故时安全帽难以摘脱,有时,例如在颈部受伤的情况下,还会导致出现危险的状况。
此外,所有上述类型的安全帽都有这样的缺点,即,尽管总是可以提供不同尺寸的安全帽,以便针对不同的头部尺寸选择相应的最佳适配型号,然而实际证明,以此方式只能有条件地达到安全帽的最佳配合。消费者实际上往往面临着在一个尽管提供了好的配合但难以穿戴和脱下的安全帽,或一个易于戴上和脱下但只有不良配合的安全帽之间进行选择。此外,在此类安全帽中,为了将安全帽固定在佩戴者的头上大多需要下颏带,它尤其在颌部和颈部提供的原本就已经是不充分的固定,因此当安全帽配合不佳时使得这一问题更加严重。所述的缺点尤其是在高速时使人能明显感觉到,在那时作用有附加的风压力并且安全帽会向上飘移。此外,由于在安全帽与颈前部区之间没有闭合遮挡,在安全帽下方进入的气流就影响到行驶舒适性,因为它们会引起令人不舒服的风噪音和使人感到寒冷。
下颏带还有一个缺点,那就是,它们有时难以操作,尤其在戴手套的情况下。它们也很难能用单手进行操作。此外,为下颏带提供了多种多样的锁扣系统,它们的操作在不了解的情况下有时会造成困难。实际中确实表明,例如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救护人员往往难以解开下颏带的锁扣系统而损失了宝贵的救助时间。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实现一种安全帽,它能方便地戴上和脱下,以及,尤其是在颌部和颈部提供更好的固定。由此应首先避免例如在发生事故的情况下安全帽经头后部滑脱。按照针对本发明领域常用的表达方式,这也称为“脱掉特性(Abstreifverhalten)”,因此在按本发明的安全帽中这一特性应能得到改善。此外,本发明还应能实现有更好的空气动力学和气动声学特性,以及能更好地防风、防污染和防寒。
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安全帽,包括:一个帽壳,该帽壳在使用时除脸面区外至少部分地包围佩戴者头部;一个下颏箍圈,该下颏箍圈在使用时围拢着佩戴者脸面区的下部;以及一个装在帽壳上的护目镜,用于覆盖帽壳与下颏箍圈之间的视界开孔,其中,下颏箍圈具有两个彼此可相对运动的部分,其特征为:两个下颏箍圈部分中的每一个都可回转地设置在帽壳上,具体方式是,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的每一个在打开时分别绕不同的轴线向下和向外回转;并且,各下颏箍圈部分在帽壳上的可回转设置分别借助一个弹性板件实现,该弹性板件将帽壳与相应的下颏箍圈部分连接起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安全帽,包括:一个帽壳,该帽壳在使用时除脸面区外至少部分地包围佩戴者头部;一个下颏箍圈,该下颏箍圈在使用时围拢着佩戴者脸面区的下部;以及一个装在帽壳上的护目镜,用于覆盖帽壳与下颏箍圈之间的视界开孔,其中,下颏箍圈具有两个彼此可相对运动的部分,其特征为:两个下颏箍圈部分中的每一个都可回转地设置在帽壳上,具体方式是,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的每一个在打开时分别绕不同的轴线向下和向外回转;并且,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在它们各自的上部通过一铰链连接装置互相连接。
如上所述,本发明涉及这样一种安全帽,其包括:一个帽壳,它在使用时除脸面区外至少部分地包围佩戴者头部;一个下颏箍圈,它在使用时围拢着佩戴者脸面区的下部;以及一个优选可回转地装在帽壳上的护目镜,用于覆盖帽壳与下颏箍圈之间的视界开孔,其中,下颏箍圈具有两个彼此可相对运动的部分。按本发明的第一种设计规定:两个下颏箍圈部分中的每一个都可回转地设置在帽壳上,并且,各下颏箍圈部分在帽壳上的可回转设置分别借助一个弹性板件实现,该弹性板件将帽壳与相应的下颏箍圈部分连接起来。按本发明的第二种设计规定:两个下颏箍圈部分在它们各自的上部通过铰链连接装置互相连接。由此,即使用双手在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上施加不同的关闭压力,也始终能实现两个下颏箍圈部分的同步闭合。采取此措施,尤其是还可以单手完成下颏箍圈部分的闭合。
通过可回转地设置下颏箍圈部分,首先可以在安全帽戴上和脱下之前扩展安全帽开口,从而更易于穿戴和摘掉安全帽。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配置成通常可以这样一种方式回转,即,两个下颏箍圈部分的每一个在打开时绕各自不同的轴线向下和向外回转,从而使两个下颏箍圈部分在打开时彼此远离。当下颏箍圈部分闭合时它们重新互相靠拢,由此减小安全帽开口。
但基于按本发明的措施也可以将下颏箍圈部分的结构设计为,使得戴上安全帽之后再进一步减小安全帽开口,由此显著改善了尤其是在下颏区内的固定,而通过下颏箍圈部分的可回转性,已保证有足够大的安全帽开口用于安全帽的戴和脱。例如还可以规定:两个下颏箍圈部分分别在它们的下部区内有一个朝安全帽内部方向侧向伸出的下颏护面。由此,在下颏箍圈部分闭合时附加地减小安全帽开口,其结果是,不仅改善了固定,而且也可以实现安全帽有更好的空气动力学和气动声学特性,以及能更好地防风、防污染和防寒,正如下面还要详细说明的那样。
本发明进一步建议了一种特别有利的下颏箍圈部分实施形式,在此规定:下颏箍圈部分在它们面朝帽壳的端部分别有一个固定区,并且在其背对帽壳的端部分别有一个带封闭面的闭合区,其中,这两个封闭面在两个下颏箍圈部分的打开位置相互拉开距离,而在可通过回转两个下颏箍圈部分达到的闭合位置彼此相靠。
在这方面有利的是,在封闭面的区域内设置一闭合机构,它将两个下颏箍圈部分在空间上彼此靠紧地固定在它们的闭合位置。所述闭合机构可以设置在闭合面的区域内大体在向下定向的表面上,并例如设计为搭扣。
本发明优选地规定:封闭面之一具有一个槽,而另一个封闭面具有一个与所述槽相配的榫,在闭合位置槽与榫互相啮合。由此可以在受冲击的情况下更好地吸收两个下颏箍圈部分的剪力以及减小铰链连接装置和闭合机构的负荷。因此,闭合机构的规定的功能,在发生事故并由此在下颏箍圈部分上引起负荷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得到保证。
若两个下颏箍圈部分在它们的打开位置是预紧的,则例如在打开闭合机构之后两个下颏箍圈部分会自动回转到打开位置。预紧力可例如采取下述措施获得:在打开位置所述的板件处于其无应力位置,而在关闭运动的过程中板件被置于有应力的状态。
本发明优选地规定:两个下颏箍圈部分的固定区分别以一个面朝帽壳的侧面结束,在下颏箍圈部分的闭合位置,该侧面贴靠在帽壳的支承面上,而在下颏箍圈部分的打开位置,该侧面与支承面拉开距离。通过在闭合位置将下颏箍圈部分支承在帽壳上,保证了当力从下面作用在下颏箍圈部分上时提供更好的保护。若规定:下颏箍圈部分固定区的侧面和帽壳的支承面分别设计为台阶状,以及在下颏箍圈部分的闭合位置所述的台阶状部分互相啮合,则又可以更好地吸收在下颏箍圈部分与帽壳之间的剪力。
有利的是,下颏护面在其面朝安全帽内部的那一侧设有可拆除的衬垫。通过可拆性,例如可以使用有不同厚度的衬垫,从而使安全帽可以更好地与不同的头部尺寸相互协调。由此改善了安全帽的配合。此外,可拆的衬垫还可以使清洗更加方便。
本发明优选地规定:固定区的侧面沿其纵向延伸经过一个终端面平接地过渡到下颏护面,以及在下颏箍圈部分的闭合位置,终端面支承在帽壳的支托上。由此可以使安全帽更好地吸收从正面作用在下颏箍圈部分上的力。
此外,若规定:两个下颏箍圈部分在它们的闭合位置被护目镜搭接或者贴靠在护目镜的底边上,则下颏箍圈部分可以独立于护目镜打开和关闭。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其中:
图1按本发明的安全帽的一种实施形式的透视侧视图,下颏箍圈部分处于闭合位置;
图2图1所示实施形式的透视侧视图,下颏箍圈部分处于打开位置;
图3图1所示实施形式按本发明的安全帽的透视前视图,下颏箍圈部分处于闭合位置;
图4图1所示实施形式按本发明的安全帽的透视前视图,下颏箍圈部分处于打开位置;
图5按图4的剖视图,其中下颏箍圈部分处于打开位置;
图6按图3的剖视图,其中下颏箍圈部分处于闭合位置;
图7按本发明的安全帽的帽壳的一种实施形式的透视图;
图8按本发明的安全帽的下颏箍圈部分的一种实施形式的透视图,其处于闭合位置;以及
图9按本发明的安全帽的图1所示实施形式从下面看的局部透视详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参见图1,它表示按本发明的安全帽的一种实施形式的透视侧视图,包括帽壳3和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图1中只能看到下颏箍圈部分1a),其中后者处于它们的闭合位置。按图示的实施形式,下颏箍圈部分1a、1b分别通过一个弹性板件2固定在帽壳3上。板件2用一种持久弹性、抗断裂和抗拉的材料例如POM(聚甲醛(Polyoxymethylen/Polyacetal))或PC制造,并通过粘接、铆接或卡接分别固定在帽壳3的外表面上。图1举例表示借助铆接5进行固定。优选地,为了改善气动力学性能,板件2也可以埋入帽壳3内,从而形成一种无台阶的外表面。优选地,在帽壳3上还可回转地安装护目镜4。此外,在帽壳3内部通常加设有衬垫12。
板件2在帽壳3和相应的下颏箍圈部分1a、1b上这样展开,使得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回转运动时只形成与回转轴线正交的平行应力线。因此就不会发生板件2的变形,所述板件并非用于导引下颏箍圈部分1a、1b。从而减小板件2的材料应力。
此外,在板件2与帽壳3或下颏箍圈部分1a、1b之间的固定件5的负荷也较小。优选地,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它们的打开位置是预紧的。为获得这种预紧,在打开位置使板件2处于其无应力状态,而在闭合运动过程中板件被置于应力状态。但也可以设想其他将下颏箍圈部分1a、1b可回转地设置在帽壳3上的实施方案,只要这些实施方案能在从闭合位置向打开位置的过渡过程中保证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可回转性以增大安全帽开口,以及确保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帽壳3上的可靠固定。
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通常可回转地配置,具体方式是,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每一个在打开时分别绕不同的轴线向下和向外回转,从而使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重心在打开时彼此远离。当下颏箍圈部分1a、1b闭合时,它们重新互相靠拢,由此减小安全帽开口。因此,通过帽壳3、下颏箍圈部分1a、1b和板件2确定的回转轴线分别倾斜地定向,就图1而言它们大体是从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
图2表示图1所示实施形式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处于打开位置时的透视侧视图。如已提及的那样,基于按本发明的措施,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结构可以设计为,在安全帽戴上之后再进一步减小安全帽开口,由此尤其明显改善了安全帽在下颏区的配合,而通过下颏箍圈部分的可回转性,便保证有足够大的安全帽开口用于安全帽的戴和脱。由图2例如可以看出,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分别在它们的下部区内有一个朝安全帽内部方向侧向伸出的下颏护面6。由此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闭合时附加地减小安全帽开口,因为下颏护面6互相靠拢,并且最后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闭合位置处于互相对齐的状态。其结果是,不仅改善了安全帽的配合,而且也可以达到使安全帽有更好的空气动力学和气动声学特性,以及能更好地防风、防污染和防寒。
下面将下颏箍圈部分1a、1b分成一个处于面朝帽壳3的端部的固定区7和一个处于背对帽壳3的端部的闭合区13。闭合区13各有一个封闭面8,在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打开位置,这两个封闭面8相互拉开距离,而在可通过回转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达到的闭合位置彼此相靠。封闭面8也还可以设有橡胶的表面密封装置(图1至9没有表示),用于防止风和水的入侵。
此外,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它们各自闭合区13的上部通过铰链连接装置10互相连接。由此,即使用双手在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上施加不同的关闭压力,也始终能实现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同步闭合。如已提及的那样,采取此措施尤其是还可以单手完成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闭合,这是因为,通过铰链连接装置10可以将例如第一个下颏箍圈部分1a的运动传给第二个下颏箍圈部分1b。在封闭面8的区域内也可以设置一个闭合机构11、14,它将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空间上彼此靠紧地固定在它们的闭合位置。在图2中表示出了这种借助与销钉11配合作用的杠杆14的闭合机构11、14的一种可能的实施形式。在这里,抬起杠杆14便释放销钉11,以及,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板件2的预紧力作用下回转到它们的打开位置。这种杠杆14也可以单手操作,这是特别有利的,因此在选择闭合机构11、14时也应对此加以考虑。
据此,铰链连接装置10应设在各自闭合区13的上部,因为优选的是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每一个在打开时应向下和向外回转,以使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打开时彼此远离。
此外由图2可以看出,封闭面8之一具有一个槽9,而另一个封闭面8具有一个与所述槽9相配的榫15(例如见图4),在闭合位置槽9与榫15互相啮合。由此可以在受冲击的情况下更好地吸收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剪力以及减小铰链连接装置10和闭合机构11、14的负荷。因此闭合机构11、14的规定的功能,在发生事故并由此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上引起负荷的情况下,同样可以得到保证。
图3表示图1所示实施形式的按本发明的安全帽的下颏箍圈部分1a、1b处于闭合位置时的透视前视图。在这里还可以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前部看到通风缝23,它们保证安全帽内部的充分通风并防止护目镜蒙上潮气薄翳。图4表示图1所示实施形式的按本发明的安全帽下颏箍圈部分1a、1b处于打开位置的透视前视图,其中还可看见与槽9(见图2)配合作用的榫15。
图5和6分别表示按图4的剖视图,其中,在图5中下颏箍圈部分1a、1b处于打开位置,而在图6中它们处于闭合位置。此外,图5和6还表示出了帽壳3的内部加层。在这里帽壳3本身意味着是在最外面的护套,在受冲击时其将力量分散。对于帽壳3的制造,推荐采用热固性塑料、埋入塑料内的玻璃纤维材料(GFK),或者热塑性塑料,例如聚碳酸酯(PC)、聚酰胺(PA)或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衬垫12可以由保护垫12a和舒适垫12b组成,前者在安全帽内部吸收冲击时释放的能量并例如用聚苯乙烯(Styropor-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商品名))制成,后者将安全帽牢固和舒适地固定在佩戴者头部并例如用泡沫材料制成。下颏箍圈部分1a、1b及其下颏护面6在面朝安全帽内部的表面上也设有保护垫12a和舒适垫12b。在这方面有利的是,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打开位置,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衬垫12无台阶地延续帽壳3的衬垫12,为的是使安全帽更易于戴上和脱下(见图5)。但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闭合位置,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衬垫12紧挨着佩戴者的耳朵下面,不过为了戴着舒适和不限制听觉,在耳朵本身的区域内提供有足够的空隙。在这里也允许方便而舒适地佩戴眼镜(图6)。此外,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及其下颏护面6的衬垫12优选地可以取下。通过所述的可拆性,例如可以使用有不同厚度的衬垫12,从而使安全帽可以更好地与不同的头部尺寸相互协调。由此改善了安全帽的配合。此外,可拆的衬垫12还可以使清洗更加方便。优选地,帽壳3还具有一个带有相应的衬垫的护颈(图1至9中未表示)。
由图5和6还可以看出,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固定区7分别以一个面朝帽壳3的侧面16结束,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闭合位置,侧面16贴靠在帽壳3的支承面17上(图6),以及,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打开位置,它与支承面17拉开距离(图5)。通过在闭合位置将下颏箍圈部分1a、1b支承在帽壳3上,保证当力从下面作用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上时提供更好的保护。尤其是下颏箍圈部分1a、1b固定区7的侧面16和帽壳3的支承面17可以分别设计为台阶状,从而在侧面16内形成一个折槽21,以及在支承面17内形成一个支承条22。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闭合位置,所述的台阶状部分通过将支承条22置入折槽21内而互相啮合(图6)。由此再次可以更好地承受下颏箍圈部分1a、1b与帽壳3之间的剪力(图6)。
图7表示按本发明的安全帽的帽壳3的一种实施形式的透视图,其中取走了衬垫12。尤其可以看出支承面17的台阶状结构,同时形成了支承条22。与图8(其表示了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一种实施形式的透视图)相比较,可以看出,支承条22是如何与侧面16的折槽21相配的,因此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闭合位置,支承条22被折槽21接纳。在此位置,侧面16与支承面17互相靠拢。此外,图7还表示,为了改善空气动力学特性,板件2可以在帽壳3和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一个成阶梯形的区域18内下沉,从而形成帽壳3的无台阶外表面。
此外可由图8看出,固定区7的侧面16沿其纵向延伸经过一个终端面20平接地过渡到下颏护面6。由图7也可看出,帽壳3具有一个支托19。尤其是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闭合位置,终端面20支承在帽壳3的支托19上。由此可以使安全帽更好地吸收从正面作用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上的力。此外图8还清楚地表示,下颏箍圈部分1a、1b及其下颏护面6是如何在面朝安全帽内部的表面上设置衬垫12的。下颏护面6的衬垫12为了与不同大小的头部相配可以设计为各种厚度以及优选地可以取下。此外,一般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内侧面上也加设衬垫12,但其在图8中并没有画上。
图9表示按本发明的安全帽的图1所示实施形式从下面看的局部透视详图。在此尤其可见封闭面8及闭合机构11、14的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如已提及的那样,其中一个封闭面8有槽9而另一个封闭面8有与该槽9相配的榫15(也可见图2和图4),在闭合位置,槽9与榫15互相啮合。此外还可以清楚看出铰链连接装置10。闭合机构11、14在图示的实施形式中包括与销钉11配合作用的杠杆14。在这里,抬起杠杆14便释放销钉11,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板件2的预紧力作用下回转到它们的打开位置。但也可以设想闭合机构11、14的其他实施形式,但它们无论如何应当坚固耐用和能便于操纵。
因此借助本发明实现了一种安全帽,它能方便地戴上和脱下,以及尤其在颌部和颈部提供更好的配合。由此尤其是也优化了脱掉特性(Abstreifverhalten)。此外,按本发明的安全帽具有卓越的空气动力学和气动声学特性,并保证更好地防风、防污染和防寒。依据申请人的初步试验,证明了本发明的安全帽是目前所能提供的最轻声的全面遮护安全帽。
Claims (12)
1.一种安全帽,包括:一个帽壳(3),该帽壳在使用时除脸面区外至少部分地包围佩戴者头部;一个下颏箍圈(1),该下颏箍圈在使用时围拢着佩戴者脸面区的下部;以及一个装在帽壳(3)上的护目镜(4),用于覆盖帽壳(3)与下颏箍圈(1)之间的视界开孔,其中,下颏箍圈(1)具有两个彼此可相对运动的部分(1a、1b),其特征为: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中的每一个都可回转地设置在帽壳(3)上,具体方式是,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每一个在打开时分别绕不同的轴线向下和向外回转;并且,各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帽壳(3)上的可回转设置分别借助一个弹性板件(2)实现,该弹性板件将帽壳(3)与相应的下颏箍圈部分(1a、1b)连接起来。
2.一种安全帽,包括:一个帽壳(3),该帽壳在使用时除脸面区外至少部分地包围佩戴者头部;一个下颏箍圈(1),该下颏箍圈在使用时围拢着佩戴者脸面区的下部;以及一个装在帽壳(3)上的护目镜(4),用于覆盖帽壳(3)与下颏箍圈(1)之间的视界开孔,其中,下颏箍圈(1)具有两个彼此可相对运动的部分(1a、1b),其特征为: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中的每一个都可回转地设置在帽壳(3)上,具体方式是,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每一个在打开时分别绕不同的轴线向下和向外回转;并且,这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它们各自的上部通过一铰链连接装置(10)互相连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为,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分别在它们的下部区具有一个朝安全帽内部方向侧向伸出的下颏护面(6)。
4.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为,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它们面朝帽壳(3)的端部分别具有一个固定区(7),以及在它们背对帽壳(3)的端部分别具有一个带有封闭面(8)的闭合区(13),其中,这两个封闭面(8)在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打开位置相互拉开距离,而在可通过回转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达到的闭合位置彼此相靠。
5.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为,在封闭面(8)的区域内设置一闭合机构(11、14),该闭合机构将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空间上彼此靠紧地固定在它们的闭合位置。
6.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为,封闭面(8)之一具有一个槽(9),而另一个封闭面(8)具有一个与所述槽(9)相配的榫(15),在闭合位置,槽(9)与榫(15)互相啮合。
7.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为,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它们的打开位置是预紧的。
8.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为,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固定区(7)分别以一个面朝帽壳(3)的侧面(16)结束,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闭合位置,该侧面贴靠在帽壳(3)的一支承面(17)上,而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打开位置,该侧面与支承面(17)拉开距离。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为,所述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固定区(7)的侧面(16)和所述帽壳(3)的支承面(17)分别设计为台阶状,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闭合位置,各台阶状部分互相啮合。
10.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为,下颏护面(6)在其面朝安全帽内部的那一侧设有可拆除的衬垫(12)。
11.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为,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分别在它们的下部区具有一个朝安全帽内部方向侧向伸出的下颏护面(6);固定区(7)的侧面(16)沿其纵向延伸经过一个终端面(20)平接地过渡到下颏护面(6),并且,在下颏箍圈部分(1a、1b)的闭合位置,所述终端面(20)支承在帽壳(3)的一支托(19)上。
12.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帽,其特征为,两个下颏箍圈部分(1a、1b)在它们的闭合位置被护目镜(4)搭接或者贴靠在护目镜(4)的底边上。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AT0104605A AT501407B8 (de) | 2005-06-21 | 2005-06-21 | Schutzhelm |
AT1046/2005 | 2005-06-21 | ||
PCT/EP2006/063184 WO2006136519A1 (de) | 2005-06-21 | 2006-06-14 | Schutzhelm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1242751A CN101242751A (zh) | 2008-08-13 |
CN101242751B true CN101242751B (zh) | 2010-05-19 |
Family
ID=367634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0680029806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42751B (zh) | 2005-06-21 | 2006-06-14 | 安全帽 |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090031483A1 (zh) |
EP (1) | EP1901626B1 (zh) |
JP (1) | JP5180073B2 (zh) |
CN (1) | CN101242751B (zh) |
AT (2) | AT501407B8 (zh) |
DE (1) | DE502006003389D1 (zh) |
ES (1) | ES2325635T3 (zh) |
WO (1) | WO2006136519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48893B2 (ja) * | 2006-05-09 | 2012-06-06 | 株式会社Shoei | ヘルメットおよびその脱着方法 |
US8069499B2 (en) * | 2006-05-15 | 2011-12-06 | Shoei Co., Ltd. | Helmet shield attaching mechanism, and helmet attached with the same |
JP4976153B2 (ja) * | 2007-02-06 | 2012-07-18 | 株式会社Shoei | ヘルメットサイズの調整方法 |
JP5041906B2 (ja) * | 2007-08-07 | 2012-10-03 | 株式会社Shoei | ヘルメット |
IT1391276B1 (it) * | 2008-08-08 | 2011-12-01 | Dainese Spa | Casco perfezionato |
FR2956565B1 (fr) * | 2010-02-19 | 2012-02-10 | Msa Gallet | Casque de protection |
JP5162680B2 (ja) * | 2011-01-13 | 2013-03-13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通信システム、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
ITUD20120109A1 (it) * | 2012-06-11 | 2013-12-12 | Bell Racing Europ S A | Casco provvisto di semi-mentoniera e relativo metodo di realizzazione |
JP5358722B1 (ja) * | 2012-06-26 | 2013-12-04 | 株式会社アライヘルメット | ヘルメット |
CA2935566C (en) | 2014-01-06 | 2023-05-23 | Lisa Ferrara | Composite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protection against traumatic tissue injury |
DE102014222329A1 (de) * | 2014-10-31 | 2016-05-04 | Laservision Gmbh & Co. Kg | Augenschutz-Brille |
US11425952B2 (en) * | 2017-01-03 | 2022-08-30 | Kimpex Inc. | Helmet with cheek pads and method for the use thereof |
US20180184747A1 (en) * | 2017-01-03 | 2018-07-05 | Kimpex Inc. | Air control pads and system for an helmet and helmet equipped with same. |
JP6800027B2 (ja) * | 2017-01-20 | 2020-12-16 | 株式会社Shoei | ネックカバー及びヘルメット |
IT201900006909A1 (it) * | 2019-05-16 | 2020-11-16 | Locatelli S P A | Casco |
CN112869279B (zh) * | 2021-03-17 | 2024-09-24 | 云南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 | 固定装置和安全帽组件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32658A (en) * | 1980-11-19 | 1985-08-06 | Patents Engineering S.R.L. | Protective helmet for the head with locking means |
US4573222A (en) * | 1983-03-30 | 1986-03-04 | Giovanni Zago | Crash helmet |
US4598430A (en) * | 1983-10-28 | 1986-07-08 | Nava Pier Luigi | Integral helmet, in particular for sports use |
CN2103271U (zh) * | 1991-10-25 | 1992-05-06 | 萧山工业塑料厂 | 折叠式冬盔 |
DE4133223A1 (de) * | 1991-10-07 | 1993-04-22 | Fallert F M Motor Gmbh | Helmkonstruktion |
EP0433182B1 (fr) * | 1989-12-14 | 1994-01-12 | Gallet S.A. | Casque de type "intégral" notamment pour motocycliste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1124003A (en) * | 1977-11-08 | 1982-05-25 | Pierre Guerre-Berthelot | Fastening device for protective helmets |
DE2853260C3 (de) * | 1978-12-09 | 1982-01-28 | Röttig, Gerhard, 6348 Herborn | Integralsturzhelm |
IT206876Z2 (it) * | 1985-11-05 | 1987-10-12 | Vitaloni Spa | Casco per motociclismo ed attivita analoghe con visiera e mentoniera mobili |
EP0258496B1 (fr) * | 1986-08-01 | 1990-06-13 | T.A.C. Tongerese Automaten Centrale personenvennootschap met beperkte aansprakelijkheid | Casque de protection |
IT1197145B (it) * | 1986-09-02 | 1988-11-25 | Marco Cianfanelli | Casco integrale dotato di mentoniera in un sol pezzo, sollevabile mediante movimento di traslazione e rotazione |
IT1197183B (it) * | 1986-09-05 | 1988-11-30 | Nolan Spa | Casco sportivo, di tipo avvolgente, inglobante dei mezzi atti a garantire un corretto vincolo al mento dell'utente |
FR2780862B1 (fr) * | 1998-07-08 | 2000-09-08 | Gallet Sa | Casque de protection du type a coque externe constituee de deux demi-coques |
US6226803B1 (en) * | 1998-07-16 | 2001-05-08 | Shoei Co., Ltd. | Helmet |
-
2005
- 2005-06-21 AT AT0104605A patent/AT501407B8/de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
- 2006-06-14 WO PCT/EP2006/063184 patent/WO2006136519A1/de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6-06-14 AT AT06763697T patent/ATE427672T1/de active
- 2006-06-14 CN CN2006800298067A patent/CN101242751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6-06-14 DE DE502006003389T patent/DE502006003389D1/de active Active
- 2006-06-14 ES ES06763697T patent/ES2325635T3/es active Active
- 2006-06-14 EP EP06763697A patent/EP1901626B1/de not_active Not-in-force
- 2006-06-14 US US11/922,639 patent/US20090031483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06-06-14 JP JP2008517467A patent/JP5180073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532658A (en) * | 1980-11-19 | 1985-08-06 | Patents Engineering S.R.L. | Protective helmet for the head with locking means |
US4573222A (en) * | 1983-03-30 | 1986-03-04 | Giovanni Zago | Crash helmet |
US4598430A (en) * | 1983-10-28 | 1986-07-08 | Nava Pier Luigi | Integral helmet, in particular for sports use |
EP0433182B1 (fr) * | 1989-12-14 | 1994-01-12 | Gallet S.A. | Casque de type "intégral" notamment pour motocyclistes |
DE4133223A1 (de) * | 1991-10-07 | 1993-04-22 | Fallert F M Motor Gmbh | Helmkonstruktion |
CN2103271U (zh) * | 1991-10-25 | 1992-05-06 | 萧山工业塑料厂 | 折叠式冬盔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901626B1 (de) | 2009-04-08 |
AT501407A4 (de) | 2006-08-15 |
AT501407B8 (de) | 2007-02-15 |
JP5180073B2 (ja) | 2013-04-10 |
ES2325635T3 (es) | 2009-09-10 |
DE502006003389D1 (de) | 2009-05-20 |
EP1901626A1 (de) | 2008-03-26 |
ATE427672T1 (de) | 2009-04-15 |
US20090031483A1 (en) | 2009-02-05 |
CN101242751A (zh) | 2008-08-13 |
AT501407B1 (de) | 2006-08-15 |
WO2006136519A1 (de) | 2006-12-28 |
JP2008544103A (ja) | 2008-12-0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1242751B (zh) | 安全帽 | |
US8683617B2 (en) | Multi-component helmet with ventilation shutter | |
US7152252B2 (en) | Convertible face and head covering | |
US20070157370A1 (en) | Semi-rigid protective helmet | |
US8650665B2 (en) | Bottom periphery length adjustment mechanism | |
JP2008527187A (ja) | ヘルメットカバー用収納ポケット | |
US20130031701A1 (en) | Headgear item with a hat structure which is at least partially dimensionally stable | |
CN101822437A (zh) | 趣味面罩 | |
ITMI20081356A1 (it) | Struttura di casco di protezione rinforzato. | |
US20050132469A1 (en) | Cap | |
KR20190103182A (ko) | 넥 커버 및 헬멧 | |
US20170119081A1 (en) | Headgear | |
ITMI20020219U1 (it) | Calottina copricasco in tessuto elasticizzato applicabile esternamente ai vari modelli di casco | |
ITRM20010156A1 (it) | Procediment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capi di abbigliamento provvisti di elementi di protezione. | |
KR200477060Y1 (ko) | 안전모자 | |
JP2003113522A (ja) | 首を痛めない、流線型形状を持つヘルメット | |
US20050235395A1 (en) | Cap having a visor with soft inner edge | |
KR100753489B1 (ko) | 통풍모자 | |
JP2003129324A (ja) | 保護帽子の構造 | |
KR200430879Y1 (ko) | 모자 양·우산 | |
KR20120070711A (ko) | 모자 | |
JPH05186903A (ja) | 通気性及び防水性を有するヘルメット | |
FI100764B (fi) | Pyöräilykypärä | |
JP2591910B2 (ja) | 乗車用安全ヘルメット | |
KR101086756B1 (ko) | 다용도 모자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00519 Termination date: 201306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