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32552B - 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32552B
CN101232552B CN2008100092012A CN200810009201A CN101232552B CN 101232552 B CN101232552 B CN 101232552B CN 2008100092012 A CN2008100092012 A CN 2008100092012A CN 200810009201 A CN200810009201 A CN 200810009201A CN 101232552 B CN101232552 B CN 1012325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anner
page
paper
support portion
read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081000920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232552A (zh
Inventor
安藤贵之
高桥卓二
白木孝昌
南野茂夫
太田佳秀
畑山耕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ico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ico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icoh Co Ltd filed Critical Rico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2325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25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2325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3255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与图像读取装置的滑动位置无关,在原稿按压部件开放时能够阻止上盖部件开放的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设置有图像记录部2的装置本体1、能够开关地覆盖该装置本体上面的上盖部件18、在上盖部件18的上方且与上盖部件之间、具有一定空间地被设置的图像读取装置30,图像读取装置的台板盖31和上盖部件18是一起沿同一方向被开关的装置,图像读取装置30可以沿上盖部件18的面里移动地安装在装置本体里,在图像读取装置30的滑动移动领域内,设置有当台板盖31被开放时,阻止上盖部件18开放的锁定机构。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复印机、传真机、打印机,以及至少具有其2个以上功能的复合机等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在具有图像记录部的装置本体上设置图像读取部件之图像读取部的图像形成装置是众所周知的。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图像读取部被安装在装置本体内的、可以转动的上盖部件里的技术也由专利文献1等公开了。
专利文献1:特开2005-167801号公报
然而,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图像读取部里设置了作为用于按压读取原稿的原稿按压部件的压板,或者兼作压板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然后,当这种压板和装置本体的上盖部件的转动方向相同时,因为与本体的上盖部件的开放动作连动的缘故,压板自身也被开放。如果不注意地打开压板,其冲击力就有可能使得上盖部件破损或碰到用户。
因此,在既有的装置中设置了与装置本体的上盖部件的开放动作连动,锁定以使压板不开放的锁定手段。作为锁定手段,采用的有,将系止于压板的系止部里的锁定爪与上盖部件的开关连动的技术,从而能够防止不留意地打开压板。
然而,在上盖部件和图像读取部之间作为页纸载置部来使用时,由于装置的小型化等理由,图像读取部基本位于页纸载置部的正上方,由此产生了从页纸载置部取出页纸或对页纸载置部的页纸的视觉认知性恶化的问题。该问题在图像读取部相对于上盖部件可以作滑动地安装之后,通过将图像读取部向页纸载置部的一部分被开放的方向滑动,页纸取出性或页纸视觉认知性的恶化就会得到减轻
然而,当图像读取部相对于上盖部件可以滑动时,由于图像读取部和装置本体的位置关系变化,就会产生上述锁定手段不能对压板进行锁定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目的在于提供这样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即,即使图像读取部可以滑动,因为上盖部件的开放也能阻止原稿按压部件的开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图像记录部,其将图像记录在页纸里;图像读取部,其可以滑动地安装在设置有所述图像记录部的装置本体的上盖部件里;所述上盖部件以支轴为中心,其被安装为对于所述装置本体可以转动;所述图像读取部包括与所述上盖部件的开关在同一方向里被开关的原稿按压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锁定手段,在所述图像读取部被滑动后的移动全领域中,当所述上盖部件被打开开放时,其阻止所述原稿按压部件的开放。
技术方案2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部和所述上盖部件之间为,从所述装置本体排纸来的页纸的页纸载置部;所述页纸载置部中的页纸的排纸方向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滑动方向相同。
技术方案3根据技术方案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手段与所述上盖部件的开动作连动以锁定所述原稿按压部件,并与所述上盖部件的关动作连动以解除所述原稿按压部件的锁定。
技术方案4根据技术方案1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手段包括:锁定部件,其锁定所述原稿按压部件;动作部件,其介由锁定中间部件来动作所述锁定部件。
技术方案5根据技术方案4中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中间部件是在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滑动方向里延伸的长尺寸部件,其长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滑动长度;在所述图像读取部被滑动的移动全领域内,由所述动作部件的移动来动作所述锁定部件。
技术方案6根据技术方案5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中间部件通过以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滑动方向相平行的轴为支点来转动,使得所述锁定部件在锁定位置和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技术方案7根据技术方案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动作部件里形成有用于使所述锁定中间部件转动的突起。
技术方案8根据技术方案1至7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部包括自动原稿传送装置,将所述自动原稿传送装置送来的原稿作为图像数据来读入。
技术方案9根据技术方案8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原稿按压部件与所述自动原稿传送装置一体地被打开·关闭。
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即使图像读取部被滑动,由于原稿按压部件与位置无关地被锁定,就能够防止因为上盖部件的开放而导致原稿按压部件的打开。因此,就能够防止因原稿按压部件的开放而引起上盖部件的破损等,另外,由于能够将上盖部件与图像读取部的位置无关地打开,就能够提高操作性。
附图说明
图1所示是从左斜上方看到的显示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斜视图。
图2所示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装置本体侧的内部构成示例的概要纵向截面图。
图3所示是包括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上盖的上部构造体在开放状态时的外观斜视图。
图4所示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扫描仪之构成的概要垂直截面图。
图5所示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台板盖之开放状态的外观斜视图。
图6所示是从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右斜上方所看到的外观斜视图。
图7所示是从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右横方向所看到的外观斜视图。
图8所示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左右固定支撑部的简单平面图。
图9所示是图1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扫描仪内部构成的斜视图。
图10所示是扫描仪位于固定支撑部的最前端时,扫描仪的系合部和遮盖部件的摇动规制部的系合状态的要部截面图。
图11所示是扫描仪位于固定支撑部的最前端时,扫描仪内部的驱动马达的设置状态的要部平面图。
图12所示是从装置本体可以打开前盖的构成例的简单正面图。
图13所示是从装置本体可以装卸前盖的构成例的简单正面图。
图14所示是左右固定支撑部、脱落防止部周围的外观斜视图。
图15所示是从正面侧看到的扫描仪的正面图。
图16所示是扫描仪的轨道部和左侧脱落防止部的滑动嵌合状态的要部截面图。
图17所示是右侧固定支撑部的脱落防止部的截面图。
图18(a)所示是扫描仪对于固定支撑部没有滑动的初始状态,(b)所示是扫描仪对于固定支撑部在滑动方向里处于最大行程时的滑动状态的各自截面图,是扫描仪的装卸方向的脱落防止说明截面图。
图19所示是一侧的固定支撑部的扫描仪锁定机构的斜视图。
图20所示是图19的锁定机构的主要部的斜视图。
图21所示是将左右的固定支撑部的锁定连动机构进行一部分解剖的平面图。
图22所示是另一侧固定支撑部的扫描仪锁定机构的要部截面图。
图23(a)、(b)、(c)所示是锁定部件和槽的系合·推移状态的截面图。
图24所示是遮盖部件的外观形状的斜视图。
图25所示是将遮盖部件安装到左侧固定支撑部的左轴承部里的状态说明斜视图。
图26所示是将遮盖部件安装到左侧固定支撑部的右轴承部里的状态说明斜视图。
图27所示是将遮盖部件安装到左侧固定支撑部的左右轴承部里的状态说明斜视图。
图28所示是将遮盖部件安装到左侧固定支撑部的状态说明平面图。
图29(a)所示是扫描仪滑动至最后方时,(b)所示是扫描仪滑动至最前方时的,固定支撑部的前端部附近和遮盖部件的摇动变位状态的说明正面图。
图30(a)所示是扫描仪滑动至最前方时,(b)所示是扫描仪滑动至最后方时的,扫描仪的系合部和遮盖部件的摇动规制部的系合状态的要部说明截面图。
图31所示是图30(b)中C部的放大截面图。
图32所示是从一个方向看到的,扫描仪的锁定解除时的锁定手段的斜视图。
图33所示是从另一个方向看到的,扫描仪的锁定解除时的锁定手段的斜视图。
图34所示是从装置正面看到的,扫描仪的锁定解除时的锁定手段的截面图。
图35所示是从一个方向看到的,扫描仪的锁定时的锁定手段的斜视图。
图36所示是从另一个方向看到的,扫描仪的锁定时的锁定手段的斜视图。
图37所示是从装置正面看到的,扫描仪的锁定时的锁定手段的截面图。
图38(a)所示是扫描仪锁定时滑动到最前方时的、(b)所示是扫描以滑动到最后方时的锁定手段的截面图。
图39所示是从图3所示状态的装置正面看到的左侧一部分的放大斜视图。
图40所示是阻止上盖部件开放的锁定机构的配置关系的斜视图。
图41所示是锁定机构的锁定解除状态的斜视图。
图42所示是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斜视图。
图43所示是锁定机构的锁定状态的侧面说明图。
图44(a)、(b)所示是系合凸部和系合凹部系合时和非系合时的说明图。
图45(a)、(b)所示是锁定解除部件的锁定位置和锁定解除位置的说明图。
图46所示是台板该开放时,从装置正面看到的阻止上盖部件开放的锁定机构和锁定手段的配置关系的支撑部的截面图。
图47是图46所示配置关系的扫描仪的后面图。
图48所示从装置上方看到的图46的支撑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面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图1所示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外观斜视图,图2所示是该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构成的一个例子的概要纵向截面图。
图1以及图2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具有:大致设置在装置本体1中央、在页纸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部2;设置在该图像形成部2的下方、将页纸S送去图像形成部2的供纸部20;隔开一定间隔设置在图像形成部2的上方、具有作为上部组件的后述的图像读取手段等的图像读取部(以下也称为「扫描仪」)100;在图像形成部2里,作为将形成有图像的页纸从装置本体1的前面(两图的右侧·前方)向后面(两图的左侧·后方)排出之页纸排出部的页纸排纸部25;设置在图像形成部2的上部、堆积从页纸排纸部25沿页纸排出方向(排纸方向)Xa被排出的页纸的页纸堆积部40;能使扫描仪100在装置本体1的前后方向(页纸排出方向Xa及其反方向的Xb)上进行滑动支撑的固定支撑部51、52。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是带有扫描仪的串列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也是在页纸堆积部40和扫描仪100之间形成有用于页纸排出的规定空间的体内排纸型的图像形成装置。
在图1等里面,Y表示与页纸排出方向Xa正交的页纸宽度方向,页纸排出方向Xa也是扫描仪100的移动方向,Xb是与移动方向Xa相反的移动方向。
另外,图像形成部2也被称为将图像记录到页纸S里的图像记录部2,页纸堆积部40也被称为载置·堆积被排出的页纸的页纸载置部40。
在图像形成部2里,如图2所示设置有作为像载置体而构成的复数的鼓状感光体3a、3b、3c、3d,在该各感光体3a~3d里,形成颜色互不相同的调色剂像。在图示例中,在感光体3a~3d的表面里,分别形成黄色调色剂像、青色调色剂像、品红调色剂像以及黑色调色剂像。各感光体3a~3d离开规定的间隔被相互平行地配置,相对于这些感光体3a~3d的下部,配置有作为中间转印体而构成的中间转印带4。该中间转印带虽然也可以采用鼓状的,在图示例中,采用的是绕挂在复数个固定支撑辊5、6上,由按箭头方向(图2中的反时针方向)被驱动的环状带构成的中间转印带4。
由于各感光体3a~3d的周围构成都是相同的,就以图2被配置在最右侧的、形成有黄色调色剂像的感光体3a为代表来说明。亦即,在感光体3a中,依次设置了对感光体3a表面进行均匀带电处理的充电装置7;将图像情报用激光照射到感光体3a表面的、由光扫描装置(LSU)8构成的曝光装置,和将因曝光而在感光体3a表面形成的静电潜像可视化的显影装置9;介由中间转印带4与感光体3a作相对配置的转印装置10;除去并回收在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之后,残留在感光体3a表面里的调色剂的清洁装置11等。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图像形成开始后,感光体3a沿图2中的顺时针方向被转动驱动,此时,通过充电装置7,感光体3的表面被均匀带电为规定的极性。接着,在该带电面里,照射有从光扫描装置8来的、依据于图像情报的激光,由此就在感光体3a里形成了静电潜像。然后,在感光体3a的表面里所形成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9作为黄色调色剂像被可视化,该黄色调色剂像通过转印装置10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上。
当进行全彩色图像形成时,就对剩余的感光体3b~3d执行与上述图像形成动作,由此,分别形成于各感光体3a~3d里的黄色调色剂像、青色调色剂像、品红调色剂像以及黑色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4上。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里,夹着中间转印带4,与固定支撑辊6相对地配置了2次转印辊12。
一方面,在配置在图像形成部2下方的供纸部20里,设置了作为堆积由转印纸或树脂透明膜构成的页纸S的页纸收容部的供纸盘21;将堆积于该供纸部21里的页纸S送出的供纸滚22;将送出来的页纸1张1张分开的分离手段之摩擦垫23;两面图像形成时所使用的再输送路径24。
由供纸部20送来的页纸S,被送向对位辊13,其前端会一时突入碰到停止着的对位辊13。页纸S前端的倾斜偏差在由此得到修正·整合之后,对位辊13以,形成于上述中间转印带4上的彩色调色剂像在设置了2次转印辊12的2次转印部,与页纸S的前端部一致的规定的时机重新转动,将页纸S向2次转印部送出。
在2次转印部,转印有未定影的彩色调色剂像的页纸S被送至由定影装置构成的定影部14,当未定影的彩色调色剂像通过定影部14的加热·加压被定影之后,介由页纸排纸部25被排出到设置在装置本体1上面的页纸堆积部40里。另外,彩色调色剂像转印后在中间转印带4的表面里粘着的转印残留调色剂,通过转印带用的清洁器15来除去。
扫描仪100与一般的图像读取装置相同地,在装置本体的上部放置原稿,扫描原稿用的机构被配设,并设置有用于将该原稿压住的、作为原稿按压部件的台板盖板110。台板盖板110的构成是相对于扫描仪100的框体,以铰链111为中心可以转动·开关的。台板盖板110与自动原稿传送装置(ADF)120为一体的设置,所述扫描仪100对手动放置的原稿和由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送来的原稿都能够进行读取。另外,扫描仪100相对于下部被配置的装置本体1是介由后述的固定支撑部51、52来被支撑的。
在图1以及图2中,符号16表示对扫描仪100和图像形成部2的操作进行控制操作的控制面板,设置该控制面板16的一侧位于本图像形成装置的正面。所以,该图像形成装置采用的是,页纸排纸部25位于装置本体1的前面侧,排出到页纸堆积部40里的页纸是从装置本体1的前面侧向后侧进行排纸的前面排纸型。
在装置本体1的上部,设置有作为覆盖图像形成部2的上罩盖部件或框部件的上盖18,该上盖18的上面部分作为页纸堆积部40的页纸堆积面41来使用。在上盖18里,设置有支撑扫描仪100的固定支撑部51、52。本实施方式的固定支撑部51、52沿上盖18的左右两侧边缘被配置,在将页纸载置部40确保在上盖18上的同时,在该页纸载置部和扫描仪100之间形成空间。另外,固定支撑部51、52仅在页纸载置部40的左右两侧、在上盖18的后端侧的边缘里不设置固定支撑部。通过这种构成,即使是比上盖18的页纸堆积面41的前后方向宽度要长的长尺寸页纸,因其一部分跨越页纸堆积面41垂落到后侧,就能够顺利地堆栈该长尺寸的页纸。更进一步地,在页纸堆积部40的上方设置扫描仪100后,虽然不可避免地造成该页纸堆积面41变暗,但是由于没有在后端侧设置固定支撑部而能够从后侧进行采光,所以能够减轻该问题。
另外,上盖18如图2以及图3所示,在其下部固定支撑着图像形成部2的一部分之光扫描装置8,以设置在装置后端侧里的转动支点17为中心,形成可以向上方开放的构成。该上盖18通过后述的盖锁定手段60被锁定在装置本体1里,解除该锁定后就可以进入转动·开关的状态。然后,如图3所示地,上盖18以转动支点17为中心,沿反时针方向转动·开放时,介由上部的固定支撑部51、52、扫描仪100和下部的光扫描装置8也一起被转动、从而能够对图像形成部2进行处理,维护等也能够容易进行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各感光体3中,构成有配置在其周围的充电装置7、显影装置9以及清洁装置11等一体化了的4个处理卡盒,采用这种构成的4个处理卡盒可以从开放的上盖18的部分中,进行用于交换的取出·安装等。
下面,参照图4对上述扫描仪100作说明。
图4中,在扫描仪100的上面设置了条形玻璃(第1读取位置)101和接触玻璃(第2读取位置)102。在该条形玻璃101和接触玻璃102的下方设置有作为图像读取手段的曝光灯103和第1反光镜104等,其搭载于图9所示的光学移动元件130里,该曝光灯103和第1反光镜104在读取载置于接触玻璃102上的原稿的时候,在图4中接触玻璃102的下方沿左右方向移动(第1读取模式),另外,当在条形玻璃101上读取原稿的时候,在条形玻璃101的下方停止,通过曝光灯103来读取原稿面之后(第2读取模式),如一般所知地,将该反射光介由第1反光镜104以及未图示的透镜,在CCD等的成像元件上进行成像。
另外,在扫描仪100上部的台板盖110里,设置有将载置于其下面的接触玻璃102里的原稿,在按压至该接触玻璃102上的同时,作为原稿读取时的白色基准的反射板112。然后,台板盖110如图4所示地,介由铰链111连接于扫描仪100,对于扫描仪100是开关自由的。
另外,在台板盖110上的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里,设置有位于其上部的原稿载置台121,在该原稿载置台121里,载置了由复数的原稿所构成的原稿层叠0。载置于该原稿载置台121里的原稿层叠0,经由可以接触·隔离该原稿层叠0的呼出滚子122被供纸后,通过分离带123以及分离阻止滚124被分离,分离带123以任意的角度θ来加压·接触分离阻止滚124。
还有,分离带123被架设在驱动滚子125和从动滚子126上。另外,从动滚子126被弹簧127付势,通过该弹簧127,在分离带123里被赋予了一定的张力。另外,在驱动滚子125和轴的125a之间设置有单方向的离合器128,驱动滚子125通过该离合器128,在图4中沿顺时针方向作转动驱动。另外,分离阻止滚子124在图4中是沿顺时针方向作转动的,位于被供纸到分离带123和分离阻止滚子124之间的原稿层叠0的最上面的原稿被分离。
被该分离带123以及分离阻止滚子124所分离的原稿,通过驱动侧之第1输送滚子141以及从动滚子142,沿着反转路径143被反转后,向着条形玻璃101被输送。
该第1输送滚子141以及从动滚子142夹着被分离的原稿,通过反转导向144输送到条形玻璃101之后,通过反转导向145在排纸路径146里,吸附上来地进行输送。另外,在条形玻璃101上设置有反射导向板147,该反射导向板147构成读取时的白色基准。
然后,被输送到排纸路径146里的原稿,被夹持·输送到驱动侧之第2输送滚(驱动部件)148以及从动滚(输送部件)149之后,被驱动侧的排纸滚150以及从动滚151夹持后,从排纸路径146被排纸到外部,被排纸到台板盖110上。一方面,盖在接触玻璃102上的台板盖110的反射板112被设置在加压板113的下面,盖加压板113将载置在接触玻璃102上的原稿朝向该玻璃板102加压。
接下来说明其作用。当将原稿层叠0以原稿面在上地载置到原稿载置台121里,并按下未图示的开始键时,加压板152通过将原稿层叠0按压到呼出滚子122里,原稿层叠通过呼出滚子122被输送向分离带123。该原稿层叠0通过分离带123以及分离阻止滚124,位于最上面的原稿被分离之后,经第1输送滚141以及从动滚142,沿反转路径143被输送到条形玻璃101上,之后,在条形玻璃101处,通过曝光灯103以及第1反光镜104等,原稿面得到读取。读取之后的原稿经由第2输送滚148以及从动滚149被输送到输送路径146上之后,通过排纸滚150以及从动滚151,被排纸到台板盖110上。
另外,在不使用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而进行图像读取的时候,打开台板盖110将原稿放置在接触玻璃102上,按下开始键(未图示)之后,光学移动元件开始动作,曝光灯103和第1反光镜104等开始扫描。
上述上盖18的转动·开放,虽然是解除盖锁定60的锁定后,使将上盖18处于转动·开放状态里的页纸堆积面41的后端侧向下地被摇动上升的,但当页纸堆积面41上堆栈有页纸时,错误地进行转动·开放后,就会产生堆栈的页纸从装置的后侧落下的问题。亦即,如果忘了取下堆栈的页纸S就转动上盖18的话,就会发生堆栈在页纸堆积面41里的页纸S从装置本体1的里侧落下的问题。该问题虽然可以由在上盖18的后端侧里也设置固定支撑部51、52来解决,但是在使用长尺寸页纸的时候会碰到后端的固定支撑部而对堆栈产生不便。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解除盖锁定手段60的锁定,使上盖18可以在转动·开放状态的操作部61设置在页纸堆积面41且被堆栈的页纸S遮盖的位置里。该盖锁定手段60中,基本位于支轴62中央的用户操作的操作部61,以及与固定在装置本体1里的突起1a系合的锁定爪63分别为一体地被设置。支轴62被支撑着可以在上盖18里转动,还有,通过安装在支轴62周围的受扭螺旋弹簧60(参照图40),锁定爪63被付势朝向系合到突起1a里的转动力。盖锁定手段60的操作部61由板材形成,其方向为沿着与页纸堆积面41相同的面,在页纸堆积面41里,如图1所示地形成有用于将手放到该操作部61里的扇状凹部44。
如上所述的构成,在开放上盖18的时候,将手插入凹部44,通过将抵抗上述受扭螺旋弹簧64的盖锁定手段60的操作部61抬起,盖锁定手段60以支轴62为中心沿顺时针转动,锁定爪63即脱离突起1a。然后,再继续将操作部61抬起后,上盖18如图3所示在反时针方向里开放。该上盖18的开放方向与上述带有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的台板盖110的转动·开放方向相同,亦即,以装置里侧的支点为中心,前面侧是被开放的方向。
如此,由于将可以使上盖18摇动·开关的盖锁定手段60的操作部61配置在堆栈有页纸S的页纸堆积面41里,由于在页纸堆积面41上有页纸的状态时,操作部61被页纸掩盖,就可以切实地防止转动·开放上盖18。
在页纸载置部40的上方配置扫描仪100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与没有扫描仪100相比,对堆栈的页纸的视觉认知性或页纸取出性的恶化是不可避免的。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为了改善恶化了的页纸视觉认知性或页纸取出性,如图1、2所示、由于操作页纸载置部40的、扫描仪100和装置本体1之间的空间之前面开口部42向前开口很大,就可以抑制由页纸载置面41排出的页纸S的取出性的恶化。另外,通过两个固定支撑部51、52,扫描仪100能够沿与图2的页纸排出方向Xa相平行的箭头B方向作固定支撑地滑动,扫描仪100向里侧滑动后,页纸排纸部25和扫描仪100之间的间隔所形成的前面开口部42的空间得到扩展。
更进一步地,为了优化前面开口部42的页纸视觉认知性和页纸取出性,在扫描仪100的前面下方的角里形成有第1斜度137,同样地,在装置本体1的控制面板16的上方里形成有第2斜度19,从而开阔了前面开口部42的开口面积。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的第2斜度19是向着开口部的外侧,使得开口面积开阔地形成为斜度形状的,就使得将手插入开口部以取出被排出的页纸时操作变得容易。该构成既可以设置成第1斜度部137那样,也可以是不采用斜度形状,只要是能够开阔前面开口部42的开口面积,无论什么形状都可以。
下面对被排出的页纸S的取出性作说明。
在图6以及图7中,在页纸载置部40的上部右侧里,为了方便去页纸载置面41的操作,形成有比页纸载置面41低的切除部43,右侧部向着页纸排出方向Xa的上游形成向上方倾斜的面。由此,对于手比较大的用户来说,不仅是前面开口部42,即使从侧面的取出也能确保良好的取出性。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虽然是将切除部43形成在上部右侧,无庸赘言,将切除部43设置在上部左侧也可以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固定支撑扫描仪100的左右支撑部件51、52,如图7所示,并非是左右对称的,从正面看去,右侧的支撑部51对应于上述切除部43,在径深方向上的长度要比左侧支撑部52在径深方向上的长度短。亦即,以右侧的支撑部51的径深方向上的长度为图8所示的L1,以左侧的支撑部52的径深方向上的长度为图1所示的L2时,其构成为L1<L2。由此,从切除部43所进行的排纸页纸S的取出性也变得良好了,更进一步地,由于切除部43的采光也更容易,使得排出页纸的视觉认知性也变得良好。关于这时的支撑部51、52的强度,由于将配置有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重的一侧的左侧的支撑部52,相对于径深方向的支撑宽度变长,所以也不存在问题。
在页纸载置面41的盖锁定手段60的操作部6 1附近,一部分如上所述地设置了便于握住操作部61的凹部44,通过扩大该凹部44的宽度,即可兼作用于拣取页纸的手指插入空间。在图1以及图6的场合下,由于是以中央为基准来排出页纸的,所以是以中央基准为分界线左右对称地形成凹部44,并且,由于凹部44的两端位于比本装置使用的页纸的规定宽度要大的位置,即可成为能够抓住如明信片尺寸的用纸的、手指伸入的空间。
更进一步地,对上述盖锁定手段60的说明作补充。盖锁定手段60的操作部61被设置为能够接受页纸载置面41的页纸而倾斜的倾斜面,操作部61的上面的设置是不突出于页纸载置面41。通过该构成,能够防止排出的页纸的后端在沿倾斜面滑落时不碰到盖锁定手段60的操作部61,而导致页纸被零乱地堆栈。为了获得这样的效果,除上述构成之外,页纸后端比起落在排纸盘里的位置来,更可以位于页纸排出方向的下流侧,或者当页纸以自重而落下的时候,在排出口附近设置盖锁定手段60的操作部61。
盖锁定手段60的操作部61因其设置在如图1以及图6所明示的排纸盘之页纸载置面41的倾斜面里,从装置正面的视觉认知性就好,当从装置前方的前面开口部42来取出页纸时,就可以视觉认知盖锁定手段60的操作部61。更进一步地,操作部61还可以位于比扫描仪100前端更靠前方的位置里。由此,从装置正面的视觉认知性更好,当从装置前方的前面开口部42取出页纸时,更可以视觉认知盖锁定手段60的操作部61。
图像形成部2和扫描仪100(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的配置是使得图像形成部2的页纸排出方向Xa(从装置正面朝向径深一侧)和扫描仪100(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的副扫描方向(原稿传送方向)成正交。装置本体1的前面如图2所示,配置有比扫描仪100以及支撑部51、52更为向前突出的、位于该装置本体1的前面上部的控制面板16。由此,就可以充分确保前面开口部42,从上方来的短页纸的排出或盖锁定手段60的操作部61的视觉认知性及操作性也变好。
接着,关于支撑部51、52以及扫描仪100的内部构成,从页纸取出性或确保支撑扫描仪100的强度或缓冲性的观点出发作更为详细的说明。在图8~图11中,设置有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的扫描仪100的配置是,从正面来看,扫描仪内部的光学移动组件130位于与左侧的支撑部52相对的位置,从装置正面来看原稿传送回转部,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也配置为左侧是原稿载置盘,以及原稿排出盘为向右开放。
从装置前面来看,右侧的支撑部51要比左侧的支撑部52小。其理由是,由于构成扫描仪100的扫描单元以及具备打印车而形成的光学移动组件130被配置在左侧,在因扫描仪100的荷重大大偏向于左侧之外,还考虑到用户从右侧对用纸的操作。亦即,从承受扫描仪100重量小的装置前面来看,右侧的支撑部51以小的形成并将支撑部51的根部设置得低一些。
上述构成考虑的是右撇子的用户,其为大多数的用户提供了便利性。更进一步地,如图10以及图11所示,在扫描仪100的驱动系统中,作为驱动手段的驱动马达131,以及由齿轮组等构成的驱动传达系统,从装置正面来看也是配置在左侧的。在扫描仪100里面,一部分如上所述,存在有读取被放置的原稿的扫描单元(未图示),和驱动该扫描单元的驱动马达131。驱动马达131通过时机带(timing be1t)来传递驱动并驱动扫描单元。
在图10以及图11中,符号105表示作为扫描仪100框体的下箱体,虚线所示的符号106表示的是配置了驱动马达131的下突出部之外的、扫描仪100的下箱体105的下部外形线。
如此,扫描仪100中两图所示的左前端部的一部分,突出于后述的开口59的上面的下方。然后,在开口59的上面的下方里突出的扫描仪100的左前端部里,配置作为驱动手段的驱动马达131。
如上所述,设置有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的扫描仪100,从装置正面来看并非左右均等,作为支撑部51、52来说,左侧的支撑部52要比右侧的支撑部51设计为能承受更大的荷重,并保持平衡。因此,左侧的支撑部52如图8所示,不仅在径深方向上设定为L2>L1,其宽度也设定为左侧的支撑部52的宽度W2要大于右侧的支撑部51的宽度W1(W2>W1)。
由此,用户对排出的页纸的取出性得到很大改良。由此构成的支撑部51、52考虑到页纸的取出性,还在页纸载置部40里设置了槽46,更提高了操作性。另外,通过在槽46的部分里设置突起等的、排纸部盖里的加强肋、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其性能。
装置本体1如图12所示,前盖27介由铰链28可以开关地被安装,当打开该前盖27时,就能够对内部的中间转印带4的单元或废调色剂罐TB以及定影装置14进行交换等的维护操作,或者对装置本体1内的页纸输送路径内的堆堵纸进行处理。
另外,装置本体1如图13所示,在前盖27里形成用于插入供纸盘21的开口29,使得从该开口29处可以将供纸盘21在图的左右方向里(从本体正面来看)进行装卸。图13所示是将供纸盘21、摩擦垫23以及再输送路径24等、一体地从装置本体1沿P方向取出并脱离的状态。由此,就能够在装置本体1的前面对维护操作、消耗品交换、堆堵处理等进行全开放操作,而无需在背面设置用于上述操作的空间,在降低设置面积的同时提高操作性并提供低成本的图像形成装置。
以下,对扫描仪100和支撑部51、52的滑动机构、锁定机构作说明。
如上所述,在图1以及图2里,由于扫描仪100和装置本体1之间的排纸空间是向着前面大开口的,对于排出到页纸载置面41里的页纸的取出性以及视觉认知性是非常好的。
但是,当缩小装置在径深方向上的长度,并试图减少高度时,前面开口部42的大小也随之减小,从而会产生手不容易插入排纸空间,或者页纸碰到扫描仪100或页纸排纸部25后妨碍了页纸取出的便利性。例如在图2中,由于扫描仪100比图像形成部2以及装置本体1的后侧还要突出,为了将装置小型化而使扫描仪100对准装置本体1的后部后,前面开口部42就会变小。然而,根据不同的用户设置环境,有时是比起装置的大小来页纸的取出便利性更为重要,有时因为用户对于取出的便利性有各自不同的认知,所以以能够对前面开口部42的大小进行调整为好,对于该移动位置,如果能够有多种选择的话,就可以向各种用户提供合适的使用条件了。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6,对扫描仪100在装置本体1的前后方向,即页纸排出方向或移动方向Xa、Xb中,具备了作为可以固定支撑能够滑动的滑动支撑部的移动机构之左右支撑部51、52的周围作详细叙述。
如图15以及图16所示,在扫描仪100的左右两侧里,作为滑动部的轨道部133、134作一体化的形成,在各个轨道部133、134里,一体地形成有作为滑动面的下面133a、134a和突起部133b、134b。然后,在图中左侧的轨道部133里,形成有沿页纸排出方向Xa的前后方向里的长长延伸的槽133c。
如图14~图16所示,扫描仪100的各轨道部133、134的下面133a、134a被固定支撑在形成于各支撑部51、52里、作为被滑动面的上面51a、52a里,可以作移动的。扫描仪100在水平方向里的松动,因为从支撑部51向上突出的2个销子55和形成于扫描仪100轨道部133里的槽133c之间的、具有规定缝隙的嵌合而得到制约。
在支撑部51、52里,各自外侧里的凹字状的脱落防止部53、54和上述的上面51a、52a分别形成一体化。通过形成于各支撑部51、52里的脱落防止部53、54,和形成于扫描仪100的轨道133、134里的突条的突起部133b、134b之间,以规定的缝隙进行分别嵌合,可以防止扫描仪100向上方的脱落以及浮起·松动。
另外,也可以在支撑部51、52的各自内侧里形成脱落防止部的同时,通过在扫描仪100的轨道133、134的内侧形成突条的突起部,并且支撑部51、52的各内侧的脱落防止部和扫描仪100的轨道133、134的内侧的突起部之间,以规定的缝隙来嵌合,以防止扫描仪100向上方的脱落以及浮起·松动。
如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由于在扫描仪100的框体(箱体)里轨道部133、134是一体化形成,各轨道133、134的下面133a、134a相对于各支撑部51、52的上面51a、52a进行滑动,无需追加部件就能够达到低价的滑动机构。另外,由各轨道133、134的截面形状也可以赋予轨道部133、134以及扫描仪100本体以充分的强度。
由于脱落防止部53、54在支撑部51、52里各自一体化地形成,无需增加部件就能够低价地防止扫描仪100向上方的脱落。
另外,脱落防止部53、54在支撑部51、52的左右两侧,在可以增强用于承受负荷的强度的同时,即使扫描仪100的左右的某一侧受力时,也能够防止向上方的浮起。
如果不需要上述的优点·效果时,也可以在扫描装置(扫描仪100)一侧配设与上述相同的脱落防止部53、54的同时,在支撑部51、52的一侧里,将与扫描仪100的轨道133、134相同的滑动接触面与具有上面的滑动接触面一体地形成。
对于各自的支撑部在内外两侧设置了脱落防止部后,配置其他部件的空间就会减少。由于支撑部里还需要配置上盖开关缓冲机构等部件,所以以尽量不占用空间的脱落防止部为好。
这里,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例子,由于脱落防止部53、54的右侧支撑部51以及左侧支撑部52的各自的外侧或内侧的某一方得到配设,就能够达到不占用空间而能确保强度的脱落防止部。
脱落防止部53、54是由设置在支撑部51、52前方里的脱落防止部53a、54a,和设置在支撑部51、52后方的脱落防止部53b、54b分割配置的。由此,因为当扫描仪100的前方受力时,前方的脱落防止部53a、54a承受该力,当扫描仪100的后方受力时,后方的脱落防止部53b、54b承受该力,所以就能够切实地防止向上方的浮起。另外,在分割配置的脱落防止部之间的空间里,还能够配置其他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虽然因为空间上或金属模构成(例如喷射成型用的滑动芯等)的原因,以支撑部的前方和后方来分割脱落防止部的,也可以在支撑部的全领域里设置脱落防止部。另外,脱落防止部53、54形成为箱体形状后可以加强强度,更进一步地以加强肋等进行增强。由此,就能够加强脱落防止部53、54的强度,当用户对于扫描仪100施加有向上方的力时,完全不会在脱落防止部53、54里发生破损·变形的问题。
更进一步地,在被分割的脱落防止部53a、54a、53b、54b的滑动方向Xb的各自的端部里,如图17所示地,形成有斜度53c,当扫描仪100沿滑动方向Xb滑动时,与轨道部133、134的先端不会发生钩挂。如图14所示,扫描仪100的轨道部133、134的先端部里也形成有斜度133d。由此,当脱落防止部53a、54a、53b、54b的端部和扫描仪的轨道部133、134的先端交错时,就能够防止因两者的钩挂而妨碍滑动了。
如图17所示,即使当扫描仪100滑动至滑动方向Xa的后方时,在扫描仪100的滑动可能范围内,设定脱落防止部53a的长度L,使得扫描仪100的轨道部133、134嵌合到支撑部51、52前方的脱落防止部53a、54a以及后方的脱落防止部53b、54b里。由此,扫描仪100的位置无论在滑动可能范围内的哪一个位置里,由于轨道部133、134系合在支撑部51、52前方的脱落防止部53a、54a以及后方的脱落防止部53b、54b里,就能够切实地防止扫描仪100向上方的浮起。
在将扫描仪100组装到支撑部51、52里时,在图14~图16以及图18中,从设置在支撑部51、52后方的入口51b、52b,将扫描仪100的轨道部133、134插入并向前方(滑动方向Xb)滑动后安置。在右侧的支撑部51里,如图14以及图18所示,形成有与扫描仪100的滑动最大行程相同长度的切除槽51c,在将扫描仪100插入后,打开包含在上部构造体26里的上盖18,从后侧将阶梯螺销56嵌合到切除槽51c里的同时,螺合安装到扫描仪100的轨道部134里。通过该阶梯螺销56,当扫描仪100向后方(滑动方向Xa)滑动时就不会脱落掉下。在图18中,图18(a)所示是扫描仪100相对于支撑部51、52没有滑动的初始状态,图18(b)所示是扫描仪100相对于支撑部51滑动到滑动方向Xa的最大行程时的状态。在将扫描仪100从支撑部51、52取出·脱开的时候,进行与上述相反的操作顺序,亦即,首先进行的是将阶梯螺销56从切除槽51c取出的步骤。阶梯螺销56不局限于此,也可以是铆钉(rivet)或阶梯状的螺钉等。
扫描仪100在通过脱落防止部53、54以防止向上方的脱落(以下也简称「脱离」)的同时,相对于支撑部51、52可以在页纸排出方向之滑动方向Xa上装卸,并且,其构成为可以从装置本体1的后侧进行装卸,通过阶梯螺销56也可以防止扫描仪100从装卸方向之后方的脱落。
因此,根据本实施形式的例子,即使由于用户对扫描仪100施加了向上方或滑动方向的力,扫描仪100也不会从固定支撑部51、52脱落,从而能够实现并提供有高可靠性强度的图像形成装置。另外,由于扫描仪100能够容易地从滑动方向Xa上装卸,其安装·卸除性也好。
如图3所示,从安全性来考虑,当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台板盖110开放时,使上部构造体26不能打开的锁定机构,以及当打开上部构造体26时,使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以及台板盖110不能打开的锁定机构等,两个锁定机构被配置在左侧固定支撑部52的后方。在相反侧的右侧的固定支撑部51里,用于将扫描仪100的图像信号传递到装置本体1一侧的电气基板(未图示的印刷电路板)的线路,为了可以对应于扫描仪100的滑动,带有一定松弛量并可以移动地被配置。
另外,在左侧的固定支撑部52的后方,在上述2个锁定机构的傍边也配置了带有一定松弛量、用于传递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的驱动控制信号的线路。这时由于通过将传动扫描仪100的图像信号的线路和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的驱动控制信号分割成左右的固定支撑部51、52以使图像信号不受干扰的影响。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能够从装置后方的固定支撑部51、52来装卸扫描仪100,在安置扫描仪100不会造成夹住两线路的问题。
如上所述,在采用使扫描仪100能够滑动的构成的时候,需要在复数处锁住扫描仪30使其不能移动,为此而设置了扫描仪30的锁定机构。
固定支撑扫描仪30使其能够滑动的固定支撑部,具备上述2个支撑部51、52,在左侧的固定支撑部52侧里设置有扫描仪锁定机构。在固定支撑部52的侧面里,如图1以及图14所示,设置有操作按钮70。图14所示是设置有该操作按钮70的固定支撑部52的内部。
如图14,图19~图21所示,在操作按钮70的轴部71里,安装有图18以及图21所示的受扭螺旋弹簧72,其使得操作按钮70一直被付势去向装置外侧。在操作按钮70里,一体地形成有钩挂状的70a,在处于被受扭螺旋弹簧72付势的状态时,其与形成于扫描仪100的轨道133里的切除部135系合后,对扫描仪100的滑动进行锁定。一方面,为了抵抗受扭螺旋弹簧72的付势力而按下露出在固定支撑部52侧面里的操作按钮70时,由于上述系合被解除,扫描仪100就可以滑动了。扫描仪100的轨道部133的切除部135有复数处(本例为3处),在各个位置里都可以对扫描仪100进行锁定。
如上所述,扫描仪100在水平方向里的松动,虽然通过突出于固定支撑部52、图14所示的2个销子55,和形成于扫描仪100、图15所示的槽1 33c的嵌合来进行制约、由于这样的扫描仪100的固定支撑部52配置有各种功能性部件,扩大2个销子55之间的距离是有限度的。还有,为了降低制造成本,销子55是与页纸载置部40以及固定支撑部51、52一体化形成的塑料部件,槽133c是与扫描仪100的框体一体化形成的塑料部件,因此其嵌合的精度是有限的,且比起金属来容易变形。由此,即使在对扫描仪100的滑动进行锁定的状态下,扫描仪100相对于固定支撑部51、52,在水平方向上也会有松动,左右平衡并不好。还有,作为上述各塑料部件,可以例举有PC(polycarbonate)和PS(polystyrene)的混合材料,根据使用的地域·国家,可以适当地采用适合法规的阻燃剂处理。
在本实施方式的例子中,在右侧的固定支撑部51里,也另外设置1个滑动锁定机构,由此来减轻水平方向上的松动。如此,设置在左右固定支撑部51、52里的锁定机构,如后所述,由于其距离相对于装置本体的大小是充分长的,就能够将松动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在右侧的固定支撑部51里,如图22所示,具有圆锥状头部的圆筒型锁定部件80因压缩弹簧81的作用一直被赋予向上的付势力,从而与形成于扫描仪100的轨道部134里的槽136相系合。压缩弹簧81的一端(上端)系合在锁定部件80下端部的弹簧系止部里,另一端(下端)被系止在固定支撑部51的弹簧系止部51d里。左侧的固定支撑部52的操作按钮70和圆筒状的锁定部件80,通过图21所示的可挠性的金属丝82来连接。图21所示的金属丝82的右端部(固定支撑部51一侧),在同图中从纸面的里侧向前侧被弯曲成90度,另外,在图22中,从纸面的前侧向里侧被弯曲成90度,金属丝82在同图中从下向上延伸后连接到挂钩系止部里(图21中的右端部)。因此,就能够通过按下操作按钮70来连动操作2个锁定机构。另外,金属丝82如图21所示,由设置在与固定支撑部51、52一体化的页纸载置部40的上盖18的内面加强筋里的槽(未图示),以及安装在上盖18内面的金属丝按压部件57的导向57a等,没有松弛地被导向着。在左右锁定的连接中,通过使用金属丝82,即使是复杂的路径,也能够以简单并且少的部件来连动锁定机构。
如本实施方式的例子所示,在夹住页纸载置部40向左右突出的固定支撑部51、52里配置有锁定机构时,因为需要通过U字路径来传递动作,所以是有效的。
当按下操作按钮70以抵抗受扭螺旋弹簧72以及压缩弹簧81的各付势力时,因锁定部件80被金属丝82牵拉,圆筒型的锁定部件80下降,其与扫描仪100的槽136之间的系合即得到解除。此时,锁定部件80如图23(b)所示,不适完全从槽136脱离,圆锥形的头部还嵌在槽136里。在此状态下将扫描仪100滑动时,因为槽136会将锁定部件80再向下方按压,就会有“咔哒”感发生。另外,由于被按压下的锁定部件80在与槽136系合时也会有“咔哒”感发生,对于用户来说就能够感觉地认知锁定的位置了。
如上所述,由扫描仪100、页纸载置部40和上盖18构成的上部构造体26,以装置后方的转动轴之转动支点17为中心,转动·开放以使前方可以打开,如此就能够对调色剂卡盒等消耗品或转印带等定期交换部件进行交换。在图示的4个串列型彩色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将处理卡盒以水平方向并列配置的时候,由于要将处理卡盒向上方装卸,上部构造体26就需要进行90度的前后转动·开放。在该状态下,如果误按滑动锁定的操作按钮70而解除锁定时,扫描仪100就会因自重而落下。为了防止这一点,通过设置图14以及图18所示的脱落防止构造,虽然不会使扫描仪100从装置本体1的固定支撑部51、52脱落·掉下,起到保持扫描仪100的效果,但是由于存在着扫描仪100有可能碰到用户而引起碰伤事故,所以有必要采用下述的方法来防止因误操作而引起的掉下。
亦即,如图21所示,在操作按钮70的附近,设置有安装在固定支撑部52里、可以在水平方向里自由转动的摆动部件75。当与上盖18一起来打开上部构造体26时,摆动部件75因其自重而转动,并移动到操作按钮70的移动路径上。由此,在上部构造体26与上盖18一起处于打开状态时,操作按钮70碰到摆动部件75,而不能移动到锁定解除的位置,因而就能够防止由于误操作而引起的扫描仪100的自由落下。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9、图24~图31,对形成于滑动机构部的端部附近的开口以及对此进行遮盖的遮盖部件周围作说明。
如上所述,对于扫描仪100向上方的脱落防止,如图14~图16所示,虽然是通过扫描仪100的左右轨道部133、134和左右固定支撑部51、52中的脱落防止部53、54之间的嵌合来完成的,设置在固定支撑部51、52上部的可以滑动的扫描仪100由于担心用户把手放置其下会受到上面来的荷重,有必要使得固定支撑部(以下也称为「台座」)51、52在前后方向里加长。特别对于右撇子的用户侧之固定支撑部52的前方,能够尽量向前来制作支撑上面52a以及脱落防止部54。
由此,当为了页纸的视觉认知性而将扫描仪100向后方滑动时,台座(固定支撑部)52的前上面侧之上面52a以及脱落防止部54a就会显露出来。如果该上面仅为平面就不会有问题,但因其作为滑动支撑部(以下也称为「滑动机构」)而形成为用于脱落防止的嵌合状态时,其上面52a以及脱落防止部54a暴露在外,就会产生安全上的问题。
虽然也可以考虑仅对台座(固定支撑部)52的前方不作脱落防止的嵌合形状,使其仅作为载置扫描仪100的平面,这时,该平面需要在图14所示的上面52a和扫描仪100的下面133a之间的滑动接触面(以下也称为「分界面」)以上。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滑动时摩擦滑动的接触面就会超出侧面或前面。这种滑动方向上的缝隙空间露出在外时,由于会在滑动时发生卷入的可能性,所以在安全上存在着问题隐患。
这里,考虑以下如何来实现扫描仪100的小型化。如图9~图11所说明的那样,在扫描仪100内部,存在着读取被放置的原稿的扫描单元(未图示)和驱动该扫描单元的驱动马达131,驱动马达131介由时机带138等来传递该驱动力,并驱动上述扫描单元。
上述扫描单元的厚度在其移动部的范围内,亦即需要占据扫描仪100内的大致全体,由于驱动马达131是固定的,所以仅有设置驱动马达131的部分需要高度。由此,虽然只要将扫描仪100的一部分向下突出即可,当该位置位于页纸载置面41的上方时,就会钩挂到排纸时被排出的页纸或被堆栈的页纸里,或者因为与堆栈面41之间的距离减少后就会引起页纸堆栈容量的减少。该问题通过突出于页纸排出范围(通纸范围)之外的台座(支撑部)52内而得到解决。
如上所述,在考虑扫描仪100的小型化时,扫描仪100的一部分向下突出。在维持上述分界面的同时,要想包容该台座(支撑部)52内的突出时,就会由维持分界面的外壁和用于收容内部突出的空洞而形成图14以及图19所示的开口·高低差59(以下简称「开口59」)。开口59在本实施方式例中形成于滑动方向(页纸排出方向)Xb中的滑动支撑部(滑动机构)的上面52a和脱落防止部54a的前端部附近。更具体地来说,开口59是由:沿前端部附近的支撑部52的滑动方向Xa、Xb所形成的左右一对侧壁52c、52d;和沿前端部附近的支撑部52的页纸宽度方向Y所形成的前面壁52e等3个壁面包围后形成的。如此地,以一对侧壁52c、52d和前面壁52e连续一体地来形成支撑部52的前端部周围,是因为需要提高支撑部52的强度,特别是脱落防止部54a的强度。
该开口59在将扫描仪100向前方滑动的时候,将手指夹入其与扫描仪100前面壁之间的可能性增加,而称为安全上的重大问题了。因此,就需要一种使用户不能操作滑动机构部,与扫描仪100的滑动连动的、并且可以有选择地遮盖开口59的遮盖部件以及机构。
图24~图31所示是,与扫描仪100的滑动进行连动,在塞住左右一对侧壁52c、52d和前面壁52e的3个壁面围起来的前端部附近的支撑部52里所形成的开口59的第1位置(以下也称为「遮蔽位置」),和从第1位置(遮蔽位置)退避后的第2位置(以下也称为「待机位置」)之间,作为可以移位的移位部件之遮蔽部件90。
遮蔽部件90具备了:主要作为摇动位移中心的轴部91a、91b;图25~图27等所示的保持作为弹性部件的扭簧98的第1保持部93a;第2保持部93b;限制自身摇动位移的摇动限制部94a、94b、94c;扭簧的卷装部95;止挡块96;用于遮蔽开口59的遮蔽面92、97,这些和上述材质相同地,以塑料来一体地形成。
在遮蔽部件90的轴部91a、91b之间,形成有图25~图28等所示的卷装有扭簧98的扭簧卷装部95。在将遮蔽部件90组装到支撑部52的前端部里的时候,扭簧98的一端侧通过遮蔽部件90的第1保持部93a和钥匙状的第2保持部,在被保持·系止地夹入、脱落防止的同时,扭簧98的另一端被形成于图27中虚线所示的支撑部52的底壁里的弹簧系止部58a所系止,由此,扭簧98的扭转力矩就能够传递到遮蔽部件90里。
在轴部部件91a、91b里,设置有以比直径要小的宽度所形成的椭圆形切除部,一体化形成于支撑部52一侧的轴承部58b、58c的一部分以比上述椭圆部的宽度稍微大一些的开放部朝向装置上方地形成。由此,就将遮蔽部件90的轴部91a、91b对于相向而对的轴承部58b、58c,能够简单地从圆周方向插入。此时,扭簧98的另一端侧98b碰到形成于支撑部52底壁的弹簧系止部58a里后被系止。
遮蔽部件90在对于轴承部58b、58c的插入之后,以轴部91a、91b为摇动中心向装置前方摇动位移至使用范围,此时,因为扭簧98的弹性力·付势力,在遮蔽部件90里作用的是一直占有遮蔽位置(第1位置)的方向的力。这里,遮蔽部件90回到组装开始的位置,为了不使形成于轴部91a、91b的椭圆形切除部从轴承部58b、58c脱开,设置了止挡块96。止挡块96在转动轴线方向里成弯曲构成,当遮蔽部件90以轴部91a、91b为摇动中心来摇动位移时,其与设置在支撑部52里的摇动限制系合部58d碰到后弯曲,在通过摇动限制系合部58d时不回复。由此,轴部91a、91b中的椭圆形切除部,不会回复到轴承部58b、58c的开放部,遮蔽部件90不会从轴承部58b、58c脱开而脱离了开口59。此时,遮蔽部件90的待机角度在实际使用的角度以上,且在安装角度以下,由此成为在使用上没有什么不方便的条件。
另外,在遮蔽部件90里,设有将开口59有选择地遮蔽的遮蔽面92、97,和限制该摇动的摇动限制部94a、94b、94c,其详细的动作说明如下。
伴随扫描仪100的滑动的遮蔽部件90的动作如下所述。在位于扫描仪100的驱动马达131的正下方附近位置的底壁里,一体化地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系合部139。系合部139是一种突起,在扫描仪100的滑动范围内,被设定为与遮蔽部件90的摇动限制部94a、94c分别可选择地滑动接触·系合的轮廓形状。
在遮蔽部件90里,形成有碰到相向而对部件,即设置在扫描仪100里的系合部139的,限制自身摇动位移的摇动限制面94a。扫描仪100如上所述是从装置后方一侧沿着滑动方向Xb,滑动后安装的,当将扫描仪100沿滑动方向Xb,以抵抗扭簧98的付势力地滑动时,如图29(b)以及图30(a)所示处于滑动图中状态时,扫描仪100的系合部139的前端侧碰到遮蔽部件90的摇动限制部94a,由此就能以轴部91a、91b为中心,使遮蔽部件90顺时针方向地摇动位移。然后,当扫描仪100的系合部139的先端部(前端部)碰到遮蔽部件的摇动限制部94a后,扫描仪100的系合部139的后端一边与遮蔽部件90的摇动限制部94a接触,一边将遮蔽部件90沿顺时针方向摇动位移。当扫描仪100滑动到支撑部52的最前端面时,扫描仪100的系合部139的后端部即与遮蔽部件90的摇动限制部94a系合·按压,而遮蔽部件90也占据如图8、图29(b)以及图30(a)所示的待机位置。
此时,扫描仪100的背面与图像形成部2的背面等同,机器的尺寸为最小。如此,在遮蔽部件90占据待机位置的状态下进行捆包时,因为凹凸少,就不需要大量地使用捆包材料,另外由于捆包体积小,卡车的一次运送量也得到增加,对环保来说也有好处。由于使用阶梯螺销56(参照图16)来安装,可以使扫描仪100在插入方向·装卸方向上不会脱开,扫描仪100就不会从支撑部51、52脱落。
接下来,对扫描仪100滑动到后方位置时的动作作说明。为了提高排纸的取出性,在将扫描仪100向滑动方向Xa滑动时,扫描仪100滑动·移动到位于最后端的图30(b)所示的位置里,遮蔽部件90摇动位移至图中的遮蔽位置。此时,如图30(b)以及图31所示,各轮廓形状被设定为扫描仪100的系合部139中的、图中后端的下部突出面,仅和遮蔽部件90的摇动限制部94c系合·滑动接触,系合部139中、图中右侧的前端突出面和遮蔽部件90的摇动限制部94a处于非接触状态。还有这时候,作为暴露在外的仅为该图以及图22所示的遮蔽面92,开口59基本上由遮蔽面92所遮盖·占据。
换而言之,遮蔽部件90相对于该摇动位移方向设置有垂直面之遮蔽面97,可以说该遮蔽面97的构成是不使开口59露出在外。由此,由于用户不再担心碰到遮蔽面97里时在摇动位移方向上被压入,在可以维持遮蔽部件90的遮蔽效果的同时,可以防止遮蔽部件90的破损。
亦即,遮蔽部件90中遮盖开口59的遮蔽面92的形状是以拥有与摇动的中心轴为同一轴的轴部91a、91b的圆筒面为主的面。由此,收容遮蔽部件990的、与形成于支撑部52前端部附近的开口59之间的缝隙就不用开得很大,另外,摇动途中的缝隙也不会很大。遮蔽面92为了防止回形针等的掉落,在各个滑动位置里,以采用连续的、与开口59之间的间隙在1mm以下的圆周构成的曲面的构成为好。
还有,遮蔽面92的形状不局限于圆筒面,也可以是具有与摇动的中心轴为同一轴之轴部91a、91b的球面。
另外,遮蔽面97与扫描仪100的前面壁为相同形状,在滑动到后方的滑动方向Xa的位置时,因为扭簧98的付势力,被以轴部91a、91b为中心沿反时针方向摇动·推上,碰到扫描仪100的前面壁。由此,支撑部52的前端部附近的、一对的侧壁52c、52d和前面壁52e、和开口59之间的缝隙变得非常小,用户就不用担心手指会被夹入,在确保安全性的同时也能够防止回形针等的掉落。
在仅由扭簧98的推上·付势力而使得遮蔽部件90的遮蔽面92被摇动·上升时,用户推入遮蔽部件90时可能将手指伸入其中,有了缝隙以后也有可能有东西掉落下去。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4以及图30(b)所示地,摇动限制部94c通过碰到扫描仪100的系合部139的后端面里,其构成为即使遮蔽面92被用户推压也不会开口的。此时,摇动限制部94c起到的作用是,当遮蔽部件90占据遮蔽位置时,即使遮蔽面92被推压,其自身也不会位移的推入防止部。作为推入防止部的摇动限制部94c,通过有选择地与设置在扫描仪100里的系合部139相系合,也可以说是兼作了限制自身的摇动位移的位移限制部。
这里,虽然详细记载了遮蔽部件90中的遮蔽面92、97的形状,但其形状不局限于此。例如,只要是在强度允许的范围内,也可以是除去支撑部52的前面壁52a,将与之相当的形状形成在遮蔽部件一侧即可。在上述构成中,虽然是适用于滑动固定位置为确定场合时的情况,即使是与滑动面为同一面的平面形状,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从而不拘泥于滑动位置就能够遮蔽开口。
另外,如果滑动构成的上下松动的偏差少的话,通过提高扫描仪100的系合部139和遮蔽部件90的摇动限制部94c的精度,即使没有扭簧98,也能够抑制图30(b)的遮蔽位置里的缝隙。
然而,上盖18是以转动支点17为中心可以向上方打开而构成的。该上盖18,如图3所示地,操作盖锁定手段60的操作部61,以转动支点17为中心转动时,介由固定支撑部51、52、扫描仪100和下部的光扫描装置8是一起被转动的。然后,装置本体1的内部被呈现,就可以从前面开始对图像形成的各单元进行操作了,如前所述,对于维护等操作也能够容易地进行了。
在转动该上盖18的时候,由于上盖18的转动支轴17和台板盖110的铰链111的轴线是平行的,随着上盖18的开放,有可能导致台板盖110也同时被转动。
这时,在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设置了即使开放上盖18也不会不经意地打开台板盖110的锁定手段170,以下是其说明。
在图32~图37中,锁定手段170包括,设置在台板盖110里,与系止部140系止的锁定部件171;和移动盖锁定部件171的锁定中间部件175;和动作盖锁定中间部件175的动作部件178。
锁定部件171以转动支点172为中心,可以转动地被支撑在扫描仪100里,在其一端之上端里,形成有可以系止·脱落于系止部140的锁定爪173。另外,在锁定爪173的反对侧里,夹着转动支点172设置有动作片174。
锁定中间部件175由长条状的板材来形成,沿着其长边方向的一边里设置有支撑轴176,介由该支撑轴176可以转动地被支撑在扫描仪100里。另外,在锁定中间部件175的长边方向的另一边中,在其一端里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动作销177,该动作销177连接到锁定部件171的动作片174里。还有,在锁定部件171里,以转动支点172为中心,动作片174被弹簧171a付势了朝向与动作销177连接方向的转动力。通过该构成,动作销177与动作片174的连接得到保证。
该锁定中间部件175虽然以支撑轴176为中心转动,其转动的先端侧因自重而座落在形成于动作部件178里的突起状179上。动作部件178如图32~图38所示,一端介由轴180可以转动地安装在上盖18里,另一端设置为能够沿着设置在装置本体1里的轨道182移动的。突起状179形成于与轴180基本一致的同心圆上。
图39是图3所示状态下,从装置正面看到的左侧一部分的放大图。首先,在上盖18里面,在光扫描装置8的两侧,安装有左右一对的上框45。在这些上框45里,贯通着转动支轴17的两端部。转动支轴17沿着装置本体1的背面侧上缘由装置本体1支撑。由此,对于装置本体1,上部构造体26(上盖18、扫描仪100)以转动支轴17为中心,开关自由地被安装,当打开至超过反转角度时,因重力的作用反过来承受的是打开方向上的扭矩,使得上部构造体打开,图像记录部2向外部开放。另外,在从上框45左右突出的转动支轴17的两端部分里,一端挂钩到装置本体1一侧,另一端挂钩到上部构造体一侧,作为向打开上部构造体方向里付势的付势部件,设置了由受扭弹簧等构成的转动轴弹簧47。
上盖18被关闭的通常的状态是图32~图34所示的,突起179的突出部与锁定中间部件175相接时的状态,此时,锁定中间部件175以支撑轴176为中心向斜上方倾斜,锁定部件171的锁定爪173与系止部140脱开。因此,就能够自由开放台板盖110。
这里,因为交换处理卡盒等,上盖18以转动支点17为中心向上方打开时,如图39所示,动作部件178的另一端沿着轨道182移动后,动作部件178立起了。此时,动作部件178以轴180为中心沿图38的时针方向转动,突起179的突出部离开锁定中间部件175后,其圆形部分与之相接。然后,锁定中间部件175以支撑轴176为中心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同时锁定部件171以转动支点172为中心,被反时针转动,锁定爪173与系止部140系止,而进入图35~图37所示的台板盖110的锁定状态。
这样一来,在开放上盖18时,与该开放动作连动地,扫描仪100的台板盖110被锁定。因此,上盖18和扫描仪100的台板盖110一起从前面侧,即装置的正面侧开始操作时,即使是介由后侧的转动支点而被开放,因为上盖18的开放使得台板盖110的开放得到阻止。由此,就能够消除因为不注意打开台板盖110而使得上盖18破损的问题。
扫描仪100如上所述,页纸的视觉认知性或即使是手很大的用户,也具有很好的从页纸载置部41的页纸取出性,为此,页纸排出部25和扫描仪100之间的间隔被扩大以使其能够滑动。由此,上述锁定手段170也能够在扫描仪100的全滑动位置来锁定台板盖110。图38(a)所示是将扫描仪100靠近页纸排出部25的位置处,图38(b)所示是将扫描仪100远离页纸排出部25的位置时,动作部件178的突起179接触到锁定中间部件175里。亦即,在将锁定中间部件175的长边方向的宽度设定得比扫描仪100得滑动宽度要长的同时,在扫描仪100的全滑动领域内,动作部件178设置在不会从锁定中间部件175脱开的位置里。因此,由于锁定中间部件175和动作部件178的突起179经常相接,不管扫描仪100的位置如何,锁定手段170都能够锁定台板盖110。
另外,锁定中间部件175以支撑轴176为中心被转动时,由于该面只要在图32~图34所示的向上方倾斜的位置,和图35~图37所示的基本水平的位置之间作摇动即可,在图32~图34所示的位置处,虽然是与突起179相接而被保持的,在图35~图37所示的平面位置处,在扫描仪的箱体里设置了止挡块(未图示)以使其不能再向下方转动。由此,锁定中间部件175在图35~图37所示的基本水平的位置里,既可以是碰到动作部件178的突起179,也可以是稍微离开一些。更进一步地,由于设置了止挡块,使得锁定中间部件175不会从滑动面之扫描仪100的下面向下方飞出,就可以防止因飞出滑动面而不能进行平滑的滑动。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不管扫描仪100的位置如何,亦即,无论将扫描仪100滑动到什么位置,虽然由于上盖18的开放能够防止台板盖110的被开放,但是台板盖110被开放的时候,并不能够防止错误地将上盖18开放。
于是,在本图像形成装置中,当台板盖110处于开放状态时,设置了阻止上盖部件18开放的锁定机构,其说明如下。
在图40至图42中,在盖锁定手段60的支轴62的左端里,中继杆265的一端被固定,通过操作部61的操作,支轴62转动时中继杆265也转动。在中继杆265的另一端里,与安装于在装置的前后方向上滑动的滑动部件266的一端里的销子267相接。在滑动部件266里,从页纸载置部40的前方到后方是长尺寸的杆部件,其中央稍靠后的延伸方向里形成有伸长的长孔268,在该长孔268里嵌合有安装于设置在上盖18里的框42里的导向滚子43,通过这种构成,滑动部件266的滑动方向以及滑动宽度得到限制。然后,在框42和滑动部件266之间,设置有对滑动部件266付势去向后方的滑动力的拉紧弹簧269。通过该拉紧弹簧269,滑动部件266如图43所示,其后端被保持在碰到上盖18的框体的位置里。另外,转动操作部61时,中继杆265与销子267相系合,滑动部件266即被拉向装置的前面侧。然后将手从操作部61放开时,通过拉紧弹簧269,滑动部件266返回到图43所示的位置里。还有,考虑到部件的公差或安装误差,在上盖18关闭的状态下,以销子267和中继杆265之间留有若干间隙为好。通过这种构成,滑动部件266不会受中继杆265的干扰,滑动部件266的后端就能够切实地碰到上盖18的框体里。
滑动部件266的后端,亦即在设置了销子267的一端的反对侧里,形成有后述的、与锁定解除部件271相系合、向上方突出的系合凸部270。锁定解除部件271呈具有一定厚度的长条状,轴线为长边方向,以设置在短边方向的一边侧里的转动支点273为中心,可以转动地安装在扫描仪100里。在该锁定解除部件271里,形成有与上述系合凸部270系合的、截面为矩形的系合凹部272,该系合凹部272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
锁定解除部件271的转动宽度,可以在图44(a)所示的系合凸部270和系合凹部272系合的锁定位置,和图44(b)所示的系合凸部270脱离系合凹部272而非系合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摇动,并被未图示的止挡块所限制。在该锁定解除部件271里,以转动支点273为中心通过弹簧274付势有去向系合凸部270不和系合凹部272系合的、锁定解除位置的转动力。然后,锁定解除部件271通过其后端侧碰到的台板盖110的开关而动作的动作部件275的脚276,在锁定位置和锁定解除位置之间被摇动。该动作部件275以支点277为中心,可以转动地被安装在扫描仪100里,如图45(a)以及图42所示,当台板盖110打开时,动作部件275处于自由状态,通过未图示的弹簧,其脚276被保持在碰到锁定解除部件271的锁定位置里。亦即,虽然动作部件275的弹簧和锁定解除部件271的弹簧274将相互对抗方向上的转动力,分别付势给动作部件275和锁定解除部件271,由于动作部件275的弹簧胜过锁定解除部件271的弹簧274,动作部件275处于自由状态时,锁定解除部件271被保持在锁定位置里。然后,当台板盖110被关闭时,动作部件275从图42以及图45(a)的状态开始,以支点277为中心反时针方向转动。通过该转动,动作部件275的脚276从锁定解除部件271向离开的方向移动,锁定解除部件271如图41以及图45(b)所示,通过弹簧275的弹簧力,以转动支点273为中心顺时针方向转动后,系合凹部272就从系合凸部270里脱开。
如此一来,台板盖110打开时,由于系合凸部270嵌合在系合凹部272里,为了开放上盖18,即使将操作部61以支轴62为中心转动,也不能滑动滑动部件266。因此,台板盖110在打开时,通过不使操作部61动作就能够使上盖18的开放被阻止。另外,台板盖110在关闭时,由于锁定解除部件271的转动,系合凹部272从系合凸部270脱开,就能够滑动滑动部件271。操作部61能够以支轴62为中心转动,台板盖110在关闭时就能够开放上盖部件18。
图46所示是台板盖110开放时,从装置正面看到的,阻止上盖部件18的开放的锁定机构和锁定手段170之间的配置关系的支撑部52的截面图。图47所示是显示盖配置关系的扫描仪100的后面图。
在上盖部件18的宽度范围内,与锁定解除部件271的系合凹部272系合的系合凸部270、滑动部件266,和与锁定中间部件175系合的动作部件178、突起179被设置在左右方向里。然后,滑动部件266沿着上盖部件18的页纸载置面40的面里,被设置在装置的前后方向里。
相对于此,在扫描仪100里,与系合凸部270系合的锁定解除部件271以及系合凹部272,和与动作部件178的突起179系合并可以转动的锁定中间部件175,被沿着左右方向、互不干涉地配置。
这里,锁定解除部件271如图45所说明的那样,是可以反时针方向转动的,与图41所说明的状态相同地,显示了不与锁定解除部件271系合的状态。亦即,由操作部61来解除锁定,并开放上盖部件18是可能的。
一方面,锁定中间部件175与图32所说明的状态相同地,通过与突起179相接,在右上的图中向顺时针方向倾斜,其结果显示了锁定爪173从系止部140的孔退避后的状态。亦即,可以开放自动原稿传送装置120。
图48所示是上述图46的状态中的,从装置上方所看到的第1支撑部50示意图。
从图48可以知道,中间锁定部件175和锁定解除部件271,在设置于支撑部52的宽度范围内可以滑动的、扫描仪100的脚部的内部,可以转动地被并列设置在左右方向里。另外,锁定部件171和动作部件275位于比装置本体1的后端更靠后的位置,被设置在扫描仪100的内部。另外,系止部140如图47所示被设置在台板盖110里,在相对于扫描仪100关闭时,如图46所示,其位于跨越动作部件175和锁定部件171。
由此,系止部140可以兼作下述两个功能,即通过与锁定部件171的系合·脱离来禁止·许可台板盖110的开放功能,和通过与动作部件275的系合·脱离来许可·禁止上盖部件18的开放。
另外,本发明不局限于前述的各个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除前述各实施方式中所示之外,从前述各实施方式作适当变更后的所得也是显而易见的。还有,前述构成部件的数量、位置、形状等不局限于前述各实施方式,在实施本发明时,可以使用适当的数量、位置、形状等。
本专利申请的基础和优先权要求是2007年1月25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015090,2007年11月2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286238,2007年7月9日、在日本专利局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JP2007-180236,其全部内容在此引作结合。

Claims (7)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包括:
图像记录部,其将图像记录在页纸里;
图像读取部,其可以滑动地安装在设置有所述图像记录部的装置本体的上盖部件里;
所述上盖部件以支轴为中心,其被安装为对于所述装置本体可以转动;
所述图像读取部包括与所述上盖部件的开关在同一方向里被开关的原稿按压部件,
其特征在于包括:
锁定手段,在所述图像读取部被滑动后的移动全领域中,当所述上盖部件被打开开放时,其阻止所述原稿按压部件的开放;
其中所述锁定手段包括锁定所述原稿按压部件的锁定部件以及介由锁定中间部件来动作所述锁定部件的动作部件,其中所述锁定中间部件是在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滑动方向里延伸的长尺寸部件,其长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滑动长度;在所述图像读取部被滑动的移动全领域内,由所述动作部件的移动来动作所述锁定部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部和所述上盖部件之间为,从所述装置本体排纸来的页纸的页纸载置部;所述页纸载置部中的页纸的排纸方向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滑动方向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手段与所述上盖部件的开动作连动以锁定所述原稿按压部件,并与所述上盖部件的关动作连动以解除所述原稿按压部件的锁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中间部件通过以与所述图像读取部的滑动方向相平行的轴为支点来转动,使得所述锁定部件在锁定位置和锁定解除位置之间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动作部件里形成有用于使所述锁定中间部件转动的突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何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部包括自动原稿传送装置,将所述自动原稿传送装置送来的原稿作为图像数据来读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读取部的原稿按压部件与所述自动原稿传送装置一体地被打开或关闭。
CN2008100092012A 2007-01-25 2008-01-25 图像形成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325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9)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7-015090 2007-01-25
JP2007015090 2007-01-25
JP2007015090 2007-01-25
JP2007-180236 2007-07-09
JP2007180236 2007-07-09
JP2007180236 2007-07-09
JP2007286238 2007-11-02
JP2007-286238 2007-11-02
JP2007286238A JP4832406B2 (ja) 2007-01-25 2007-11-02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32552A CN101232552A (zh) 2008-07-30
CN101232552B true CN101232552B (zh) 2011-09-28

Family

ID=404402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10009201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1232552B (zh) 2007-01-25 2008-01-25 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4832406B2 (zh)
CN (1) CN1012325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19445B2 (ja) * 2007-06-22 2013-01-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5441097B2 (ja) * 2008-12-09 2014-03-12 株式会社ナチュラレーザ・ワン 原稿圧着板開閉装置並びに事務機器
JP5293536B2 (ja) * 2009-09-28 2013-09-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5293538B2 (ja) * 2009-09-28 2013-09-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CN102209166B (zh) * 2010-03-31 2014-04-30 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JP5193257B2 (ja) 2010-07-16 2013-05-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279770B2 (ja) 2010-07-29 2013-09-0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後処理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5119300B2 (ja) 2010-07-30 2013-01-16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シート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174864B2 (ja) 2010-08-02 2013-04-03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給送機構
JP5853565B2 (ja) * 2011-10-05 2016-02-09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
JP2014089419A (ja) * 2012-10-31 2014-05-15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7318503B2 (ja) * 2019-07-26 2023-08-0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開閉装置
EP4023896B1 (en) * 2019-08-26 2023-10-18 NOK Corporation Charging roll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615893B2 (ja) * 1997-01-08 2005-02-02 桂川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12604A (ja) * 2002-12-27 2004-07-29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67801A (ja) * 2003-12-04 2005-06-23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4068615B2 (ja) * 2004-11-17 2008-03-26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832406B2 (ja) 2011-12-07
CN101232552A (zh) 2008-07-30
JP2009038787A (ja) 2009-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32552B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01387838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237504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49776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810254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329523B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2006745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02179320A (ja) シート後処理装置
JP2007015838A (ja) 排紙装置
CN101236378B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353557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シート収納装置
JP50755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09535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568508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86094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157493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513450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5509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6873807B2 (ja) シート積載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329432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037296B2 (ja) 原稿給送装置
JP646797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40516B2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1044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36410A (ja) 原稿自動読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10928

Termination date: 2021012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