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208539A - 动力传递链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动力传递链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208539A
CN101208539A CNA2006800233715A CN200680023371A CN101208539A CN 101208539 A CN101208539 A CN 101208539A CN A2006800233715 A CNA2006800233715 A CN A2006800233715A CN 200680023371 A CN200680023371 A CN 200680023371A CN 101208539 A CN101208539 A CN 1012085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in
chain link
pin
power transmission
tra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80023371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伊布罗田毕拉
镰本繁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TEK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JTEK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TEKT Corp filed Critical JTEK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12085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20853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1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 F16G5/18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consisting of several parts in the form of lin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9/00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 F16H9/02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9/24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without membe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using chains or toothed belts, belts in the form of links; Chains or belt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h ge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missions By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链(1),其具备联结构件(3;3A;4),该联结构件(3;3A;4)将多个链节列(51;52;53)对应的链节(2)彼此可相互弯曲地联结。联结构件(3;3A;4)包括第一动力传递构件(3;3A)以及第二动力传递构件(4)。链(1)具备作为单位要素的模块(40;40A)。随着链节(2)之间的弯曲、对应的第一以及第二动力传递构件之间的接触部(T1;T1A)的移动轨迹形成规定的曲线。链直线区域的接触部(T1;T1A)以及模块(40;40A)的重心(GC;GCA)的位置在与链行进方向(X)以及链宽度方向(W)这两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V)上,离开规定的距离。所述规定的距离为正交方向(V)上的模块(40)全长的20%以下。

Description

动力传递链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动力传递链以及具备该动力传递链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的滑轮式无级变速器(CVT:Continuously VariableTransmission)等动力传递装置上使用的环状的动力传递链中,将多个链节在链行进方向并排,将在链行进方向邻接的链节彼此之间用可相互滚动运动的销以及内片(inter piece)联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上述各链节上形成有一对贯通孔。在一方的贯通孔内压入固定有销,同时游嵌有内片,在另一方的贯通孔内游嵌有销,同时压入固定有内片。由此,在销与滑轮接触时,销几乎不会相对滑轮旋转,从而减少摩擦损失,提高传动效率。
另外,上述销的与内片接触的部分的剖面形状为渐开线曲线。由此,在销啮入滑轮的前后,抑制销以及对应的链节在滑轮的径方向上摆动,抑制在动力传递链上发生弦振动的微小振动,实现噪音的降低。
专利文献1:特开平8-312725号公报
在使上述动力传递链笔直地延伸的区域(直线区域),销和内片相互的接触位置在链弯曲时的链径方向上,靠向内片的内侧端部(偏置)。
其结果是,在接受到了张力的状态的动力传递链的直线区域的内部产生不需要的力矩(负荷)。由于在动力传递链的直线区域的内部产生有不需要的力矩,从而动力传递链从直线区域变换到弯曲区域时的惯性增大,在动力传递链上产生振动而成为产生噪音的原因。
当不需要的力矩产生时,尤其是有时链节和对应的销以及内片的压入卡合部分的应力会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动力传递链及具备该动力传递链的动力传递装置,能够通过降低不需要的力矩而提高应用上的耐久性,另外,能够提高传动效率,同时能够降低噪音。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是提供一种动力传递链,其具备:分别包括在与链行进方向正交的链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链节,且在链行进方向排列的多个链节列;和将所述链节列的对应的链节彼此可相互弯曲地联结的多个联结构件。各所述联结构件包括彼此成对的第一以及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各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包括分别具有滑轮卡合用的动力传递部的一对端部。各链节包括在链行进方向排列的第一以及第二贯通孔。在各链节的第一以及第二贯通孔的一方,对应的第一动力传递构件被限制相对移动地嵌入,同时在另一方,对应的第二动力传递构件被限制相对移动地嵌入。成对的第一以及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分别具有相对置的对置部。所述相对置的对置部在随着链节之间的弯曲而变位的接触部,相互以包括滚动接触以及滑动接触的至少一方的接触状态接触。随着链节之间的弯曲的接触部的移动轨迹形成规定的曲线。所述规定的曲线包括随着链节之间的弯曲角的增大所述规定的曲线上的所述接触部的变位量的变化率增大的变化率增大区域。利用一个链节列的各链节、以及相对于该各链节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的对应的第一以及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形成作为动力传递链的单位要素的模块。链直线区域的接触部以及所述模块的重心位置在与链行进方向以及链宽度方向这两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离开规定的距离,所述规定的距离为所述正交方向上的所述模块全长的20%以下。
根据本方式,能够降低第一动力传递构件与滑轮接触传递动力时的、第一动力传递构件和滑轮之间的摩擦损失,实现高的传动效率。另外,通过设置变化率增大区域,能够抑制在动力传递链上发生弦振动的微小振动,从而能够降低噪音。而且,在正交方向上,使模块的重心与链直线区域中的接触部接近,由此,例如在动力传递链卷绕在滑轮上、张力作用于该动力传递链上时,能够抑制在链直线区域的内部产生不需要的力矩(负荷)。由此,可以提高动力传递链的应用上的耐久性。另外,通过抑制不需要的力矩的产生,能够减小动力传递链从直线区域变换到弯曲区域时的惯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动力传递链的振动,能够进一步减小噪音。
另外,所述规定的曲线优选包括渐开线曲线。该情况下,在第一动力传递构件与滑轮卡合的前后,能够很好地抑制第一动力传递构件以及对应的链节向滑轮的径方向摆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降低噪音。
此外,优选所述链直线区域的接触部相对所述模块的重心位置,配置在该链弯曲时成为弯曲的内侧的方向。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增大随着链节之间的弯曲的接触部的变位量的最大值。其结果是,更能够增大链节之间的弯曲角的最大值(允许弯曲角)。
还有,优选链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厚度比链行进方向上的第一动力传递构件的厚度薄。此种情况下,能够通过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薄型化而实现动力传递链的小型化。在此,通过将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厚度变薄而减少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和链节的接触面积,由第二动力传递构件作用于链节上的压力(面压)增高,但能够抑制不需要的力矩的发生,并降低作用于链节上的负荷,因此,不影响应用上的耐久性,能够使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厚度充分变薄。
另外,本发明的优选方式是提供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分别具有相对置的一对圆锥面状的槽轮面的第一以及第二滑轮,在所述一对滑轮之间,通过所述动力传递链传递动力。此种情况下,能够实现传动效率、安静性以及应用上的耐久性优良的动力传递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表示作为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链的动力传递装置的链式无级变速器的主要部分构成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主动滑轮(从动滑轮)以及链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是链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4是沿图3的II-II线的剖面图,表示链的直线区域;
图5是链的弯曲区域的侧面图;
图6是模块的剖面图;
图7是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
图8是表示实施例1~3以及比较例1的各自的试验结果的座标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
图1是示意性表示作为具备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动力传递链的动力传动装置的链式无级变速器(以下,也简称无级变速器)的主要部分构成的立体图。参照图1,无级变速器100为安装在汽车等车辆上的变速器,其具备:作为第一滑轮的金属(构造用钢等)制的主动滑轮60;作为第二滑轮的金属(构造用钢等)制的从动滑轮70;卷挂在这两滑轮60、70间的环状的动力传递链1(以下,也简称链)。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理解,图1中的链1显示一部分剖面。
图2是图1的主动滑轮60(从动滑轮70)以及链1的局部放大剖面图。参照图1以及图2,主动滑轮60能够一体旋转地安装在与车辆的驱动源可传递动力地连接的输入轴61上,其具备固定槽轮(sheave)62和可动槽轮63。固定槽轮62以及可动槽轮63分别具有相对置的一对槽轮面62a、63a。各槽轮面62a、63a含有圆锥面状的倾斜面。在这些槽轮面62a、63a间划分出槽,通过该槽强压夹住链1对其进行保持。
另外,在可动槽轮63上连接有用于变更槽宽的液压促动器(未图示),变速时使可动槽轮63沿输入轴61的轴方向(图2的左右方向)移动,从而使槽宽发生变化。由此,使链1沿输入轴61的径方向(图2的上下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变更滑轮60的链1的有效半径R。
另一方面,从动滑轮70如图1以及图2所示,可一体旋转地安装在与驱动轮(未图示)可传递动力地连接的输出轴上71上,与主动滑轮60一样,具有固定槽轮73以及可动槽轮72,该固定槽轮73以及可动槽轮72分别具有用于形成强压夹住链1的槽的相对置的一对槽轮面73a、72a。
从动滑轮70的可动槽轮72上,与主动滑轮60的可动槽轮63一样,连接有液压促动器(未图示),变速时使该可动槽轮72移动,从而使槽宽发生变化。由此,使链1移动,从而能够变更滑轮70的链1的有效半径R。
图3是链1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图4是沿图3的II-II线的剖面图、表示链1的直线区域。图5是链1的弯曲区域的侧面图。
另外,在下面参照图4说明时,以链1的直线区域为基准进行说明,参照图5说明时,以链1的弯曲区域为基准进行说明
参照图3以及图4,链1具备多个链节2、将这些链节2可相互弯曲地联结的多个联结构件200。
各联结构件200包括作为第一动力传递构件的第一销3、与其成对的作为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第二销4。第一销3相对于成对的第二销4,随着链节2间的弯曲,以滚动接触以及滑动接触的至少一方的接触状态进行接触。
下面,将沿链1的行进方向的方向称为链行进方向X,将与链行进方向X正交且沿第一以及第二销3、4的长度方向的方向称为链宽度方向W,将与链行进方向X以及链宽度方向W的这两方向正交的方向称为正交方向V。
各链节2形成为在链行进方向X上长且在正交方向V上短的板状,其包括在链行进方向X的前后排列的一对作为端部的前端部5以及后端部6、以及配置在这些前端部5以及后端部6之间的中间部7。
在前端部5以及后端部6上分别形成有作为第一贯通孔的前贯通孔9以及作为第二贯通孔的后贯通孔10。中间部7具有隔开前贯通孔9以及后贯通孔10之间的柱部8。各链节2的周缘部形成为圆滑的曲线,做成难于产生应力集中的形状。
利用链节2形成有作为多个链节列的第一~第三链节列51~53。第一链节列51、第二链节列52以及第三链节列53分别包括在链宽度方向W上排列的多个链节2。
第一~第三链节列51~53分别包括例如8个链节2,各链节列51~53所包括的链节2的个数相等。另外,各链节列51~53所包括的链节2的个数,既可以多于8个,也可以少于8个。还有,各链节列51~53所包括的链节2的个数也可以互不相同。
在第一~第三链节列51~53的各自中,使同一链节列的链节2一致,以使链行进方向X上的位置彼此相同。第一~第三链节列51~53沿链行进方向X排列配置。
第一~第三链节列51~53的链节2分别使用对应的联结构件200,与对应的第一~第三链节列51~53的链节2可弯曲地联结。
具体地说,第一链节列51的链节2的前贯通孔9和第二链节列52的链节2的后贯通孔10在链宽度方向W上排列且彼此对应,通过插通这些贯通孔9、10的联结构件200,第一以及第二链节列51、52的链节2彼此在链行进方向X上可弯曲地联结。
同样,第二链节列52的链节2的前贯通孔9和第三链节列53的链节2的后贯通孔10在链宽度方向W上排列且彼此对应,通过插通这些贯通孔9、10的联结构件200,第二以及第三链节列52、53的链节2彼此在链行进方向X上可弯曲地联结。
图3中,第一~第三链节列51~53分别只图示了一个,不过,沿链行进方向X第一~第三链节列51~53重复地配置。而且,在链行进方向X上相互邻接的二个链节列的链节2彼此通过对应的联结构件200依次联结,形成呈环状的链1。
参照图3以及图4,第一销3为沿链宽度方向W延伸的长(板状)的构件。第一销3的周面11与链宽度方向W平行延伸。
该周面11形成为圆滑的面,具有朝向链行进方向X的前方的作为对置部的前部12、朝向链行进方向X的后方的作为背部(平坦面)的后部13、在正交方向V上相对置的一对作为端部的一端部14以及另一端部15。
前部12与成对的第二销4的后述的后部19对置,与该后部19在接触部T(从链宽度方向W看为接触点),滚动接触以及/或滑动接触。
一端部14在第一销3的周面11中,构成链外径侧(正交方向V的一方)的端部,形成为朝向链外径侧凸弯曲的曲面。
另一端部15在第一销3的周面11中,构成链内径侧(正交方向V的另一方)的端部,形成为朝向链内径侧凸弯曲的曲面。
下面,将正交方向V中从一端部14朝向另一端部15的一侧称作链内径侧,从另一端部15朝向一端部14的一侧称作链外径侧。
在第一销3的长度方向(链宽度方向W)上的一对端部16分别从配置在链宽度方向W上的一对端部的链节2向链宽度方向W突出。在这些一对端部16上分别设有作为滑轮卡合用的动力传递部的端面17。
参照图2以及图5,端面17是用于与各滑轮60、70对应的槽轮面62a、63a、72a、73a进行摩擦接触(卡合)的面。
第一销3夹持在上述对应的槽轮面62a、63a、72a、73a之间,由此,在第一销3和各滑轮60、70之间传递动力。第一销3,为了使其端面17有助于直接传递动力,例如由轴承用钢(SUJ2)等高强度耐磨损材料形成。
从链宽度方向W看,端面17以与其图心一致的接触中心点C为中心,至少一部分的区域与各滑轮60、70对应的槽轮面62a、63a、72a、73a接触。另外,接触中心点C也可以偏离端面17的图心。
再参照图3以及图4,第二销4(也可以称作带或内片)是由与第一销3同样的材料形成的、在链宽度方向W上延伸的长尺(板状)的构件。
第二销4形成为比第一销3短,以使其长度方向的一对端部不与上述各滑轮的槽轮面接触,相对于成对的第一销3配置在链行进方向X的前方。
在链1的直线区域,在链行进方向X上的第二销4的厚度D2比在链行进方向X上的第一销3的厚度D1薄(D2<D1)。
第二销4的周面18在链宽度方向W上延伸。该周面18形成为平滑的面,具有朝向链行进方向X的后方的作为对置部的后部19、朝向链行进方向X的前方的前部20、正交方向V上的一对作为端部的一端部21以及另一端部22。
后部19形成为与链行进方向X正交的平坦面。如上所述,该后部19与成对的第一销3的前部12对置。
前部20形成为与后部19大致平行的平坦面。
一端部21在第二销4的周面18中构成链外径侧的端部,形成为朝向链外径侧凸弯曲的曲面。
另一端部22在第二销4的周面18中构成链内径侧的端部,形成为朝向链内径侧凸弯曲的曲面。
链1为所谓的压入型的链。具体地说,在各链节2的前贯通孔9中,可相对移动地游嵌有第一销3,同时,相对移动受到限制地压入固定与该第一销3成对的第二销4,在各链节2的后贯通孔10中,相对移动受到限制地压入固定有第一销3,同时,可相对移动地游嵌有与该第一销3成对的第二销4。
在链节2的前贯通孔9中的第二销4的压入固定如下进行。即,链节2的前贯通孔9的周缘部27包括第二销4被压入固定的被压入部28。
被压入部28形成为与第二销4的一端部21以及另一端部22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接受对应的第二销4的一端部21以及另一端部22。被压入部28中的接受第二销4的一端部21的部分在第二销4的作用下向链外径侧负载按压力。另外,被压入部28中的接受第二销4的另一端部22的部分在第二销4的作用下向链内径侧负载按压力。
在链节2的后贯通孔10中的第一销3的压入固定如下进行。即,链节2的后贯通孔10的周缘部32包括第一销3被压入固定的被压入部33。
被压入部33形成为与第一销3的一端部14以及另一端部15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接受对应的第一销3的一端部14以及另一端部15。被压入部33中的接受第一销3的一端部14的部分在第一销3的作用下向链外径侧负载按压力。另外,被压入部33中的接受第一销3的另一端部15的部分在第一销3的作用下向链内径侧负载按压力。
参照图5,根据上述的构成,第一销3的前部12和成对的第二销4的后部19,随着在链行进方向X上邻接的链节2之间的弯曲,彼此进行滚动接触以及/或滑动接触,随着弯曲量(弯曲角)的增大,接触部T向链外径侧变位。
链1的弯曲区域的、在链行进方向X上相邻的链节2,彼此以规定的弯曲角φ相对弯曲。弯曲角φ作为第一平面E1和第二平面E2构成的角而被定义。
第一平面E1为包括弯曲区域的一个链节2a的各贯通孔9、10中分别插通的第一销3a、3b各自的接触中心点C且与链宽度方向W平行的平面。
第二平面E2为包括与上述链节2a在链行进方向X上相邻的其他链节2b的各贯通孔9、10中分别插通的第一销3b、3c各自的接触中心点C且与链宽度方向W平行的平面。设计上的弯曲角φ的范围例如设定为0°~30°,允许弯曲角φmax设为30°。
链1设计成所谓渐开线型式的链,从链宽度方向W看时的、随着邻接的链节2之间的弯曲的接触部T的移动轨迹,以对应的第一销3为基准,形成作为规定的曲线的渐开线曲线INV。
具体地说,参照图4,第一销3的前部12具有曲面部37,该曲面部37与成对的第二销4的后部19在接触部T接触。
曲面部37从链宽度方向W看,包括与渐开线曲线INV一致的渐开线曲线。曲面部37的链内径侧的端部为该曲面部37的渐开线曲线的起部F(从链宽度方向W看为起点)。起部F的位置与接触部T1的位置、即链1的直线区域的第一销3的接触部T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起部F的位置和接触部T1的位置也可以不一致。
从链宽度方向W看到的曲面部37的渐开线曲线的基础圆K为具有中心M、半径Rb(基础圆半径,例如50mm)的圆。
中心M在与链行进方向X正交且包括第一销3的接触部T1的平面上,位于比该接触部T1更靠链内径侧的位置。基础圆K和起部F交叉。
通过将曲面部37的剖面形状做成渐开线曲线,该曲面部37随着从链内径侧朝向外径侧其曲率半径变大。由此,随着弯曲角的增大,接触部T的曲面部37的曲率半径变大,曲面部37的渐开线曲线上的接触部T的变位量的变化率增大。
即,渐开线曲线INV在整个区域具有该渐开线曲线INV上的接触部T的变位量的变化率随链节2之间的弯曲角φ(参照图5)的增大而增大的变化率增大区域。
图6是模块40的剖面图。参照图4以及图6,本实施例的特征在于以下几点,即,链1包括作为该链1的单位要素的模块40,在正交方向V上,使模块40的重心GC的位置和接触部T1的位置接近。由此,在链节1的链直线区域,抑制不需要的内部力矩的发生。
模块40包括一个链节列(例如,第二链节列52)的各链节2(图6中只图示一个链节2)、压入固定在该各链节2的后贯通孔10的对应的第一销3、压入固定在该各链节2的前贯通孔9的对应的第二销4。
链1可通过将多个模块40在链行进方向X上排列、使相邻的模块40彼此相互联结而形成。
在正交方向V上,模块40的各要素的重心位置大致一致。即,在正交方向V上,链节2、第一销3以及第二销4各自的重心位置相互大致一致。
正交方向V上的第一销3的全长、与正交方向V上的第二销4的全长大致相等。在链直线区域,第一销3和成对的第二销4在正交方向V上的位置一致,任一方均不向正交方向V突出。
从链宽度方向W看,模块40的重心GC的位置与链节2的重心位置大致一致,例如,位于正交方向V上的链节2的柱部8的大致中央部。
从链宽度方向W看时,模块40的重心GC的位置根据模块40所包括的链节2的个数(链节列52的链节2的个数)而变动。但是,其变动量很小。因此,可以认为从链宽度方向W看时的重心GC的位置与模块40所包括的链节2的个数无关,实质上是一定的。
在正交方向V上,链直线区域的接触部T1,从模块40的重心GC向链内径侧或链外径侧,配置在该模块40的全长S的20%以内的范围内。
另外,所谓正交方向V上的模块40的全长S,是指正交方向V上的模块40的链内径侧的端部和链外径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更具体地说,为正交方向V上的链节2的链内径侧的端部和链外径侧的端部之间的距离。
在正交方向V上,当配置接触部T1使其超出上述范围时,在作用有张力的状态的链直线区域,产生于链内部的力矩的臂长(正交方向V上的接触部T1和模块40的重心GC之间的距离)增长,该力矩的值变大,产生于链节2上的应力在其前贯通孔9的被压入部28局部增高,因此,如上所述,设定接触部T1的范围。
在本实施方式中,正交方向V上的接触部T1的位置与正交方向V上的模块40的重心GC的位置一致。在链直线区域,各接触部T1彼此(在链行进方向上相邻的接触部T1彼此),其在正交方向V上的位置相互一致。
参照图4,在具有以上大致构成的无级变速器中,链1的相邻的链节2彼此(图4中只图示一个链节2)通过对应的联结构件200拉伸,从而在链1上产生张力。
因此,从链宽度方向W看链直线区域时,第一销3和成对的第二销4以接触部T1为作用点,彼此沿链行进方向X被按压。这些第一以及第二销3、4分别被链节2对应的周缘部27、32所承接。
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在各链节2的前贯通孔9中游嵌有第一销3,同时压入固定第二销4,在各链节2的后贯通孔10中压入固定第一销3,同时游嵌有第二销4。
由此,在第一销3的各端面17与各滑轮60、70对应的槽轮面62a、63 a、72a、73a接触传递动力时,成对的第二销4相对于上述第一销3,进行滚动接触以及/或滑动接触,由此,可实现链节2彼此的弯曲。此时,在成对的第一以及第二销3、4之间,相互滚动接触的成分多、滑动接触的成分极少,于是其结果是,能够使第一销3的各端面17相对上述各滑轮60、70所对应的槽轮面62a、63a、72a、73a几乎不旋转,从而降低第一销3和各滑轮60、70之间的摩擦损失,实现高的传动效率。
另外,由于在作为接触部T的移动轨迹的渐开线曲线INV上含有变化率增大区域,从而在第一销3与对应的滑轮60、70卡合的前后,能够抑制第一销3以及对应的链节2向对应的滑轮60、70的径方向摆动。由此,能够抑制在链1上产生弦振动的微小振动,并能够降低噪音。
而且,在正交方向V上,通过使模块40的重心GC和链直线区域的接触部T1接近,在链1卷绕在各滑轮60、70上、而使张力作用于该链1上时,能够抑制在链直线区域的内部产生不需要的力矩(负荷)。
由此,能够提高链1在应用上的耐久性。另外,通过抑制不需要的力矩的发生,能够减小链1从直线区域变换到弯曲区域时的惯性。其结果是能够抑制链1发生振动,能够进一步降低噪音。
另外,从链宽度方向W看,通过将以第一销3为基准的接触部T的移动轨迹设成渐开线曲线INV,由此,在第一销3与各滑轮60、70卡合前后,能够很好地抑制第一销3以及对应的链节2在上述各滑轮60、70的径方向摆动,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降低链1驱动时的噪音。
另外,使链行进方向X上的第二销4的厚度D2比链行进方向X上的第一销3的厚度D1薄,由此,能够通过第二销4的薄型化而实现链1的小型化。
在此,通过使第二销4的厚度D2变薄,从而第二销4和链节2对应的周缘部27、32的接触面积减小,由第二销4作用于链节2的压力(面压),尤其是作用于链节2的周缘部27、32的被压入部28、33的压力升高,但由于能够抑制不需要的力矩的产生,降低作用于链节2的负荷,故不影响应用上的耐久性,能够使第二销4的厚度D2变得十分薄。
这样,就能够实现传动效率、安静性以及应用上的耐久性优良、而且紧凑的无级变速器100。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从链宽度方向W看,也可以使以第一销3为基准的其接触部T的移动轨迹形成为渐开线曲线INV以外的曲线。例如,也可以将曲面部37的剖面形状形成为与渐开线曲线INV一致的曲线以外的曲线。作为这样的曲线,可示例以下所示的曲线。即,可示例具有多个曲率半径的曲线,也就是包括曲率半径随着从链内径侧朝向外径侧而增大的区域的曲线。
另外,也可以将第二销4的厚度D2做成与第一销3的厚度D1相同(D1=D2),也可以比厚度D1厚(D2>D1)。
另外,链1中所包括的链节列的种类不限于3种(第一~第三链节列51~53),也可以利用2种或4种以上的链节列形成链1。
另外,在链直线区域,各接触部T1的位置在正交方向V上也可以不一致。
图7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剖面图。下面,就与图1~图6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相同的构成在图中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其说明。
参照图7,本实施方式与上述实施方式的主要不同点在于,链的直线区域的接触部T1A相对于模块40A的重心GCA在正交方向V上偏置配置。
具体地说,将接触部T1A配置在比上述重心GCA更靠链内径侧。在正交方向V上,接触部T1A配置在从模块40A的重心GCA离开该模块40A的全长S的例如10%的位置。在正交方向V上,接触部T1A和重心GC隔开距离P。
该情况下,从链宽度方向W看,能够更长地确保第一销3A的周面11A上的曲面部37A的长度。由此,能够使随着链节2之间的弯曲的接触部TA的变位量的最大值更大。其结果是,能够使链节2之间的允许弯曲角φmax更大。
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将接触部T1A配置在比上述模块40A的重心GCA更靠链外径侧。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方式。
例如,上述各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交换第一销3、3A的前部12、12A的形状和成对的第二销4的后部19的形状。另外,也可以是第二销4与各滑轮60、70卡合。
而且,也可以在第一销的一对端部各自的附近,配置具有与该第一销的端面一样的动力传递部的构件,设置包括第一销和具有该动力传递部的构件的动力传递块,将其设成第一动力传递构件。
另外,也可以将链节2的前贯通孔9与后贯通孔10的配置互换。另外,也可以在链节2的前贯通孔9和后贯通孔10之间的柱部8上设连通槽(缝隙)。缝隙既可以比贯通孔的高度小,也可以大到相同程度。如果高度小,则链节的刚性增加,如果高度大,则弹性变形量(可挠性)增大,从而能够进一步降低产生于链节上的应力。只要根据负荷条件适宜设定即可。
另外,不限于主动滑轮60以及从动滑轮70双方的槽宽发生变动的样态,也可以是做成只变动任一方的槽宽,而另一方不变动的固定宽度的样态。而且,以上对槽宽连续(无阶段)发生变动的样态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适用于阶段性地发生变动或固定式(无变速)等其他动力传递装置。
实施例
制成有关上述动力传递链的实施例1、2、3以及比较例1。在各自的实施例1、2、3以及比较例1中,链节的高度(链节模块的全长)为6mm。
实施例1中,链直线区域中的第一以及第二销之间的接触部从模块的重心向链内径侧偏置该模块的全长的17%(1mm)而配置。
实施例2中,链直线区域的第一以及第二销之间的接触部从模块的重心向链内径侧偏置该模块的全长的8.3%(0.5mm)而配置。
实施例3中,链直线区域的第一以及第二销之间的接触部从模块的重心向链内径侧偏置该模块的全长的0%(0mm)而配置。即,实施例3中,在正交方向上,使上述接触部和重心的位置彼此一致。
比较例1中,链直线区域的第一以及第二销之间的接触部从模块的重心向链内径侧偏置该模块的全长的23%(1.4mm)而配置。
对于各实施例1~3以及比较例1,实施利用下述式来力学计算销和滑轮接触的瞬间两者的相对运动引起的冲击能量E(碰撞能量)的解析试验。
E=(1/2)×m×(Vpulley-Vpin)2
在此,Vpulley为与销接触瞬间的滑轮的速度,Vpin为与滑轮接触瞬间的销的速度。另外,m为链节模块的质量。
图8表示解析试验的结果。图8中,比较例1其冲击能量超过0.07kg·m2/s2。因此,驱动时受到的负荷大,驱动时的噪音大。
另一方面,实施例1~3中,冲击能量都降到0.05kg·m2/s2以下。因此,驱动时受到的负荷小,驱动时的噪音小。另外,随着相对于模块的重心的上述接触部的偏置量的减小,冲击能量更减小。
这样,证实了实施例1~3中的耐久性以及安静性优良。尤其是证实了实施例3中的耐久性以及安静性优良。
以上,以具体的样态详细地说明了本发明,理解了上述内容的本领域专业人员,很容易想到其变更、改变以及等同物。因此,本发明应在权利要求的范围以及其等同的范围内。
本申请对应2005年6月30日向日本国特许厅提出的特愿2005-191937号,该申请的全部公开通过在此引用而被编入。

Claims (5)

1.一种动力传递链,其具备:
分别包括在与链行进方向正交的链宽度方向排列的多个链节,且在链行进方向排列的多个链节列;和
将所述链节列的对应的链节彼此可相互弯曲地联结的多个联结构件,
各所述联结构件包括彼此成对的第一以及第二动力传递构件,
各所述第一动力传递构件包括分别具有滑轮卡合用的动力传递部的一对端部,
各链节包括在链行进方向排列的第一以及第二贯通孔,
在各链节的第一以及第二贯通孔的一方,对应的第一动力传递构件被限制相对移动地嵌入,同时在另一方,对应的第二动力传递构件被限制相对移动地嵌入,
成对的第一以及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分别具有相对置的对置部,所述相对置的对置部在随着链节之间的弯曲而变位的接触部,相互以包括滚动接触以及滑动接触的至少一方的接触状态接触,
随着链节之间的弯曲的接触部的移动轨迹形成规定的曲线,
所述规定的曲线包括随着链节之间的弯曲角的增大所述规定的曲线上的所述接触部的变位量的变化率增大的变化率增大区域,
利用一个链节列的各链节、以及相对于该各链节的相对移动受到限制的对应的第一以及第二动力传递构件,形成作为动力传递链的单位要素的模块,
链直线区域的接触部以及所述模块的重心位置在与链行进方向以及链宽度方向这两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离开规定的距离,
所述规定的距离为所述正交方向上的所述模块全长的20%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
所述规定的曲线包括渐开线曲线。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
所述链直线区域的接触部相对所述模块的重心位置,配置在该链弯曲时成为弯曲的内侧的方向。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传递链,其中,
所述链行进方向上的所述第二动力传递构件的厚度比链行进方向上的第一动力传递构件的厚度薄。
5.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具备:分别具有相对置的一对圆锥面状的槽轮面的第一以及第二滑轮,在所述一对滑轮之间,通过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动力传递链传递动力。
CNA2006800233715A 2005-06-30 2006-06-30 动力传递链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Pending CN10120853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91937/2005 2005-06-30
JP2005191937A JP2007010049A (ja) 2005-06-30 2005-06-30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208539A true CN101208539A (zh) 2008-06-25

Family

ID=376044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800233715A Pending CN101208539A (zh) 2005-06-30 2006-06-30 动力传递链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090118042A1 (zh)
EP (1) EP1900966A1 (zh)
JP (1) JP2007010049A (zh)
KR (1) KR20080018914A (zh)
CN (1) CN101208539A (zh)
WO (1) WO200700454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3066A (zh) * 2012-12-12 2015-07-29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板链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803423B2 (ja) * 2005-10-14 2011-10-26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KR100738925B1 (ko) * 2006-01-09 2007-07-12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Dmb 데이터 방송에서 애플리케이션 시그널링 방법 및시스템
JP4860755B2 (ja) 2007-05-22 2012-01-25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光学部材とそれを用いた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JP5252183B2 (ja) * 2008-02-28 2013-07-31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865837B2 (ja) * 2009-05-26 2012-02-01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防振型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JP7014514B2 (ja) * 2014-02-24 2022-02-01 シェフラー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アー・ゲー ウント コー. カー・ゲー リンクプレートチェーン
US11466752B2 (en) * 2017-12-07 2022-10-11 Aisin Corporation Transmission belt and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designing elemen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elem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405145A (en) * 1919-11-10 1922-01-31 Morse Chain Co Method of correcting the pitch in drive chains
US1534494A (en) * 1921-02-15 1925-04-21 Whitney Mfg Co Power-transmission chain
US1755887A (en) * 1927-12-23 1930-04-22 Morse Chain Co Power-transmission chain
US1868334A (en) * 1929-03-21 1932-07-19 Morse Chain Co Drive chain
US3043154A (en) * 1960-03-14 1962-07-10 Reimers Getriebe Kg Rocker joint for link chain
DE2356289C2 (de) * 1973-11-10 1975-06-26 P.I.V. Antrieb, Werner Reimers Kg, 6380 Bad Homburg Laschenkette für Kegelscheibengetriebe
US4010656A (en) * 1974-02-07 1977-03-08 Borg-Warner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drive
US4130026A (en) * 1976-11-18 1978-12-19 Borg-Warner Corporation Power transmission drive
US4186617A (en) * 1978-04-06 1980-02-05 Fmc Corporation Rocker joint roller chain
DE3151728C2 (de) * 1981-12-29 1983-12-08 P.I.V. Antrieb Werner Reimers GmbH & Co KG, 6380 Bad Homburg Laschenkette für stufenlos einstellbare Kegelscheibengetriebe
US4650445A (en) * 1985-02-20 1987-03-17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Chain-belt
US4871344A (en) * 1987-09-24 1989-10-03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belt
US5073154A (en) * 1987-10-28 1991-12-17 Borg-Warner Corporation Chain-belt
US4904231A (en) * 1989-02-22 1990-02-27 Magna International, Inc. Rocker joint for chain
JPH0632515Y2 (ja) * 1989-05-26 1994-08-24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摩擦伝動用チェーン
US5409424A (en) * 1993-04-09 1995-04-25 Borg-Warner Automotive, Inc. Chain belt with two parallel chains having means for inhibiting relative movements of the chains
US5651746B1 (en) * 1994-08-29 2000-01-04 Borg Warner Automotive Kk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NL1000294C2 (nl) * 1995-05-03 1996-11-05 Gear Chain Ind Bv Transmissieketting voor een kegeldrijfwerk.
JP4059568B2 (ja) * 1998-06-22 2008-03-12 ボルグワーナー・モールステック・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サイレントチェーン
DE10118102A1 (de) * 2000-04-28 2001-10-31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Laschenkette
DE102004012400B4 (de) * 2003-03-21 2016-01-0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Laschenkette für ein Kegelscheibenumschlingungsgetriebe sowie Wiegedruckstück
NL1026773C2 (nl) * 2004-08-03 2006-02-06 Gear Chain Ind Bv Scharniersamenstel voor een transmissieketting en transmissieketting voorzien van een dergelijk scharniersamenstel.
JP4737510B2 (ja) * 2005-02-17 2011-08-03 株式会社ジェイテクト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6226452A (ja) * 2005-02-18 2006-08-31 Jtekt Corp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13066A (zh) * 2012-12-12 2015-07-29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板链
CN104813066B (zh) * 2012-12-12 2017-06-20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板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90118042A1 (en) 2009-05-07
WO2007004548A1 (ja) 2007-01-11
EP1900966A1 (en) 2008-03-19
KR20080018914A (ko) 2008-02-28
JP2007010049A (ja) 2007-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08539A (zh) 动力传递链以及动力传递装置
CN101331341B (zh) 动力传递链条及动力传递装置
EP1884682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ower transmission member of the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CN1916438A (zh) 动力传动链及动力传动装置
EP1837552B1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8485927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P1788280A2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having the same
US8038561B2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having the same
JPWO2005085673A1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動力伝達装置
US20100035713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EP1731793A1 (en) Power transmission chain and power transmission device
WO2008047877A1 (fr) Chaîne de transmission de puissance et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puissance équipé de celle-ci
JP4761113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702626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9257466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CN101287928A (zh) 动力传递链及动力传递装置
JP4423560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411532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271034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737511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270913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4529073B2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6144976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010050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JP2007263179A (ja) 動力伝達チェーン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動力伝達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Open date: 2008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