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1026689A - 摄像装置及直通图像显示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摄像装置及直通图像显示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1026689A
CN101026689A CNA2006100643552A CN200610064355A CN101026689A CN 101026689 A CN101026689 A CN 101026689A CN A2006100643552 A CNA2006100643552 A CN A2006100643552A CN 200610064355 A CN200610064355 A CN 200610064355A CN 101026689 A CN101026689 A CN 10102668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unit
image
taken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61006435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026689B (zh
Inventor
柳和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1026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66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10266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0266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387Composing, repositioning or otherwise geometrically modifying originals
    • H04N1/3872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 H04N1/3873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defined only by a limited number of coordinate points or parameters, e.g. corners, centre; for trimming
    • H04N1/3875Repositioning or masking defined only by a limited number of coordinate points or parameters, e.g. corners, centre; for trimming combined with enlarging or reduc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 H04N23/633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by using electronic viewfinders for displaying additional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control or operation of the camera
    • H04N23/635Region indicators; Field of view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4Computer-aided capture of images, e.g. transfer from script file into camera, check of taken image quality, advice or proposal for image composition or decision on when to take imag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3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based on contrast or high frequency components of image signals, e.g. hill climb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 H04N23/675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comprising setting of focusing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765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 H04N5/77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 H04N5/772Interface circuits between an apparatus for recording and another apparatus between a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a television camera the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the television camera being placed in the same enclos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1/00Still video camer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5/00Details of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5/76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 H04N5/907Television signal recording using static stores, e.g. storage tubes or semiconductor memo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9/00Details of colour television systems
    • H04N9/79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 H04N9/7921Processing of colour television signals in connection with recording for more than one processing mod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utomatic Focus Adjustment (AREA)
  • Focusing (AREA)
  • Indication In Cameras, And Counting Of Expos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摄像装置,其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图面(15a)分割成纵横比为普通纵横比(3∶4)的主区A1和位于其右侧纵向并排的3个副区(A2a,…),在主区A1中显示普通的直通图像101,在各副区中显示被拍摄体区域互不相同的、且构图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即构图图像(102,…)。如果任意一个图像被选择,则将其作为触发器,生成与所选择的构图图像相同的构图的图像,并作为摄影图像记录下来。另外,如果任意一个图像被选择,则于此刻,使所选择的构图图像在主区A1中放大而显示。

Description

摄像装置及直通图像显示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用于具有直通(through)图像显示功能的数码摄像机中的摄像装置及直通图像显示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作为摄像装置的一种的数码相机而言,存在这样的一种技术,即,在摄影待机状态下,在显示直通图像(取景图像)的显示器上,多画面显示对被拍摄体的图像数据以形成各种不同视场角的方式进行数字变焦(修整:trimming)处理的多个直通图像,同时,如果任一直通图像被选择,则自动进行光学变焦直到形成所选择的直通图像的视场角,并且,如果将在该状态下摄像后的被拍摄体的直通图像进行全画面显示之后,按下快门键,则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像,并记录该图像(例如参照日本公开特许公报中的特开2004-200950号公报)。
利用上述数码相机,在快门键被按下之前的摄像待机阶段(摄影前阶段),能够将和变焦倍率的不同对应的摄影结果的不同提示给用户。
然而,按照上述数码相机,因为可在摄影待机阶段给予用户以提示,而摄影结果只不过是根据变焦倍率(视场角)的不同而不同,即主要根据在仅将被拍摄体的中心固定的状态下被拍摄体的大小的不同而不同,故存在如下的问题:对于例如用户全然没有想到的构图始终未能提示。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技术问题而提出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及直通图像显示方法,其能够对在摄影待机状态下含有用户全然想像不到的构图的多种构图给予提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一项提供一种摄像装置,其构成为,具备:摄像单元,其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像并输出图像数据;图像生成单元,其基于从该摄像单元输出的图像数据,生成构图彼此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显示控制单元,其使由该图像生成单元所生成的、上述构图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同时显示在显示单元上。
另外,本发明另一项提供一种直通图像显示方法,作为备有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像并输出图像数据的摄像部、和对基于从该摄像部输出的图像数据的上述被拍摄体直通图像进行显示的显示部的摄像装置中的直通图像的显示方法,包括:图像生成步骤,其中基于从上述摄像部输出的图像数据,生成构图彼此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显示控制步骤,其中使由所述图像生成步骤所生成的、上述构图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同时显示于所述显示部。
另外,本发明又一项提供一种程序产品,其中,使备有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像并输出图像数据的摄像部、和对基于从该摄像部输出的图像数据的上述被拍摄体直通图像进行显示的显示部的摄像装置所具有的计算机作为如下单元而发挥功能:即图像生成单元,其基于从上述摄像部输出的图像数据,生成构图彼此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显示控制单元,其使由上述图像生成单元所生成的、上述构图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同时在上述显示部上显示。
附图说明
图1A、图1B是表示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通用的数码相机的外观的图。
图2表示图1的数码相机电路结构方块图。
图3表示第1实施方式中设定构图顾问模式时的CPU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图4表示各实施方式中通用的构图顾问模式中直通图像显示处理内容的流程图。
图5A、图5B、图5C、图5D是表示与AF点对应地而预先确定的多个被拍摄体区域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A、图6B为例示构图顾问模式中液晶显示器显示图面上所确保的显示区域(图6A)、及显示于各显示区域的直通图像(图6B)的图。
图7表示第2实施方式中设定构图顾问模式时的CPU处理顺序流程图。
图8为接续图7的流程图。
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A、图1B表示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通用的数码相机的外观图,图1A为从正面上方侧、图1B为从背面上方侧观察的立体图。该数码相机具有由光学变焦、电子变焦(数字变焦)构成的变焦功能、AE(自动曝光(露出))、AF(自动聚焦)这样的普通功能,具有下述结构。另外,AF功能采用众所周知的对比度检测方式。
如图1A所示,在大致呈矩形的薄型相机本体1的前面配置有摄影透镜部2、光学取景器3,在其上面的右端侧(相对于用户)配置有电源键4及快门键5。
上述摄影透镜部2采用沉筒(沈胴)式,在分多段伸缩的镜筒6的内部,由构成变焦透镜及聚焦透镜的光学透镜组形成的摄影透镜7,构成为可移动地保持在光轴方向的结构,在接通电源时或者在电源置ON的状态下运行模式从其他的模式设定为记录模式(摄影模式)时,如图所示伸出到前方,而在电源关闭状态及运行模式设定为再生模式时,被藏置于照相机本体1的内部。
另外,如图1B所示,在数码相机的背面,配置有上述光学取景器3、记录模式设定用REC(记录)键8、再生模式设定用PB(回放)键9、变焦键10、菜单图面显示用菜单键11、显示键12、以及可上下左右方向指示的环状方向键13、及位于其内侧的设置键14等各开关类、和液晶显示器15。
上述方向键13及设置键14用于菜单画面的项目选择和后述构图图像的选择及确定等。
液晶显示器15为由带背光的彩色液晶显示板构成的本发明的显示单元,在记录模式下的摄影待机时段显示被拍摄体图像(直通图像)及摄影信息等各种信息。具体地,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器15具有比普通(3∶4)模式更横长的(9∶16)模式的纵横比的显示图面15a,对于显示图面15a,分别可确保形成与普通显示图面相同纵横比(3∶4)也就是说最大面积的主区A1、和在其右侧纵向并列的第1副区A2a~第3副区A2c(参照图6A)。
然后,在未图示的相机本体1的底面上,设有存储卡槽等,以可自由装卸的方式安装对拍摄的图像进行记录的存储介质即存储卡等外部存储器31(参照图2)。
图2示出上述数码相机主要电路结构的概略方块图。透镜组件21为含有上述镜筒6及摄影透镜7、及它们的驱动机构的组件。镜筒6及摄影透镜7通过设于镜筒6内的电机22(实际上为变焦用电机及聚焦用电机)而在光轴方向上被驱动。根据对数码相机整体进行控制的CPU24的指令,通过电机驱动器23,按照需要驱动电机22。
在透镜组件21的摄影透镜7的光轴后方配置有摄像单元即CCD25。CCD25根据CPU24的指令,基于时间发生器(TG)26所生成的时刻信号,由垂直及水平驱动器27驱动,将对应被拍摄体光学像的模拟摄像信号输出至信号处理电路(CDS/AD)28。信号处理电路28由如下电路构成:CDS电路,其通过相关二重取样而将包含于CCD25输出信号中的噪音信号除去;A/D转换器,其将被除去噪音的摄像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将转换成数字信号的摄像信号向图像处理部29输出。
图像处理部29,对输入的摄像信号进行修整钳位等处理,在将其转换成辉度(Y)信号及色差(UV)信号的同时,根据CPU24的指令,进行自动白平衡、轮廓增强、像素修补等提高像质的数字信号处理。被图像处理部29转换的YUV数据,被依次存储于SDRAM30中,并在记录模式下每存储一帧的数据(图像数据),而转换成视频信号,发送向上述液晶显示器15,作为直通图像等而被图像显示。
另外,在记录模式下,以启动上述快门键5的操作为触发,由CCD25拍摄、并暂时存储在SDRAM30中的图像数据被CPU24压缩,最终作为规定格式的静止图像文件,存储在外部存储器31中。存储于外部存储器31中的静止图像文件在再生模式下根据用户的选择操作而被CPU24读取,同时被解压、作为YUV数据展开存储在SDRAM30中之后,显示在液晶显示器15上。
键输入部32含上述的电源键4、快门键5、记录键8、回放键9等,如果任何一个操作键被用户操作,则根据其操作内容将操作信号送至CPU24。
闪存33为存储有CPU24对上述各部进行控制的各种程序(含AE、AF、AWB的控制用程序)及各种数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后述构图顾问(ァドバィザ一:adviser)模式下,存储有,使CPU24具有作为本发明图像生成单元、显示控制单元、区域设定单元、聚焦控制单元、认知单元、选择单元、记录控制单元而发挥功能的程序,以及后述的被拍摄体区域的坐标信息。另外,闪存33中,也可随时存储与通过用户而合适设定或选择的数码相机的运行相关的设定信息。
下面,对由上述结构形成的数码相机的本发明所涉及的运行进行说明。图3表示在通过用户对电源键4的操作而接通电源之后,通过操作记录键8而设定为记录(摄影)模式的状态之下,进一步设定构图顾问模式时的CPU24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果利用由用户做出的基于模式设定开关操作(菜单键11、方向键13、设置键14的操作)而选择构图顾问模式,则聚焦模式自动被设定为自动模式(AF模式),且摄影记录的图像尺寸(分辨率)设定为最大尺寸(最高分辨率),而与用户是否进行设定操作无关。另外,本实施方式的AF模式是,在视场角内预先准备的多个AF点中,将通过用户的键操作而设定的任意的AF点作为聚焦检测区域而进行对焦的模式。
根据下述说明,如果由用户设定构图顾问模式,则CPU24设定与此时设定的AF点相对应的被拍摄区域(步骤SA1)。其中,因为被拍摄区域AF为对应于AF点而预先确定的区域,故其坐标信息对应各AF点而存储在上述闪存33中。具体地,例如AF点在位于图面中央位置区域时,如图5A~图5D所示,对相对于全视场角区域100以AF点P为中心而配置,并各个包含AF点P且彼此重叠的第1被拍摄区域100a~第4被拍摄区域100d进行设定。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各被拍摄区域100a~100d的纵横比与全视场角区域100相同为(3∶4),另外,被拍摄体区域的数量对于每个AF点分别不同。在下面的说明中,作为AF点,被设定在位于图5A~图5D所例示的视场角内的中央。
然后,CPU24在驱动CCD25而进行摄像(步骤SA2),并执行用于将由步骤SA2的处理得到的图像数据作为直通(through)图像而显示于液晶显示器15上的直通图像显示处理(步骤SA3)。通过反复进行该步骤SA2和SA3的处理,从而在规定的通过速率下,CCD25被驱动并以一定间隔进行摄像,同时,以一定周期依次得到的图像数据作为直通图像(动态图像)而显示于液晶显示器15之上。
图4是表示上述步骤SA2直通图像显示处理内容的流程图。在所述处理中,如图6A所示,将液晶显示器15的显示图面15a分割成主区A1和3个副区A2a,A2b,A2c,并如图6B所示,使基于步骤SA2中的摄像而得到的图像数据的直通图像101即被拍摄体整个区域的直通图像(其中,数字变焦被启动时为修整图像)显示于上述主区A1之上(步骤SA101)。另外,与所述直通图像101重叠地,使表示步骤SA1中所设定的整个被拍摄区域(修整区域)100a~100d的构图框Fa~Fd,以不同的颜色(图6B中为简化图面而示出为不同种的线条)可区分地显示(步骤SA102)。此时也使之显示表示AF点的焦点标识M。
而且,从由步骤SA2的摄像得到的图像数据(数字变焦被启动时为通过对应于数字变焦倍率的修整框而被修整过的修整图像数据)中,将步骤SA1中设定的被拍摄区域的图像取出而生成构图图像(步骤SA103)。其中生成的构图图像的数量是与副区的数量相对应(为3个)的数量,刚开始处理的初期状态下,将图5A~图5C示出的第1被拍摄区域100a~第3被拍摄区域100c作为取出区域而作成构图图像102、103、104。然后,使作成的构图图像102、103、104(构图框Fa~Fc内的直通图像),如图6B所示,分别显示于显示图面15a的第1副区A2a~第3副区A2c之上(步骤SA104)。即,各自分别为显示于主区A1的普通直通图像101的部分图像,使被拍摄区域彼此不同、构图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显示于各副区A2a、A2b、A2c之上。在由用户设定被拍摄区域数为1个或2个AF点的情况下,在所有的副区A2a~A2c上并不显示直通图像,存在没有显示直通图像的副区。
接下来,对于各副区A2a、A2b、A2c,以能够明了与主区A1侧的对应关系的方式,采用相同的颜色,使与主区A1侧同种类的构图框Fa~Fc显示于其上(步骤SA105)。此时,对于目前选择的任一个副区(初始状态下为第1副区A2a)而言,通过例如闪烁强调强调该构图框,表示副区A2a的构图图像102等在选择中。然后,返回图3的主流程。
接着,CPU24分别判定:是否存在基于方向键13的构图图像(副区)的变更操作(本实施方式中为上方指示或下方指示)、是否存在基于变焦键10的变焦操作、以及是否存在基于快门键5的操作,如果无任何操作(步骤SA4、SA6、SA8全为NO)的话,则返回步骤SA2,重复进行上述处理。
这样,在按下快门键5之前的摄影待机状态下,用户能够根据主区A1中显示的直通图像(主直通图像)101而能够认知当前的构图,并能够根据多个副区A2a,A2b,A2c中显示的构图图像(副直通图像)102、103、104,得知可摄影的不同的多个构图。并且,每个构图图像102、103、104,不是在仅固定修整区域(被拍摄体)的中心的状态下改变视场角(被拍摄体主体大小),而是修整区域(被拍摄体区域)的中心彼此不同,所以,用户可以看到全然没有想到的构图。
在摄影待机状态下,如果用户改变相机的方向,与之对应地,不但显示于主区A1的直通图像101,而且显示于各副区A2a,A2b,A2c的构图图像102、103、104的图像影像(image)会发生变化。
而且,在摄影待机状态下,如果存在构图图像的变更操作(步骤SA4为YES),则变更强调的构图框(步骤SA5)。这样,在此后一刻进行的直通图像显示处理的步骤SA105中,与此之前不同的副区的构图框会强调显示。即成为其他的构图图像被选择的状态。尽管流程图中未示出,但在重复步骤SA2~SA8的处理期间,例如在第3副区A2c被选择的状态下,进一步由方向键13操作为下方指示时,在紧接其后的直通图像显示处理中进行以下处理。
即,在上述步骤SA103中,切出被拍摄的摄像图像的第4被拍摄区域100d的图像而生成构图图像,接着在步骤SA104、SA105中,使该构图图像向第1副区A2a显示,且使与主区A1侧同色的构图框Fd与构图图像重叠显示,剩下的副区A2b,A2c成为空栏(涂黑状态)。即,与AF点相对应的被拍摄体区域的数量为4个以上的情况下,在存在构图图像(副区)的变更操作时,根据需要而使各副区A2a~A2c上显示的构图图像以3个为单位滚动显示(切换显示)。另外,作为第3副区A2c在选择状态下存在基于方向键13操作的下方指示的情况的其他例子,可以是,在上述步骤SA103中,切出第2被拍摄体区域100b~第4被拍摄体区域100d的图像而生成3个构图图像,使该生成的3个构图图像显示于第1~第3副区A2a~A2c之上。
而且,在摄影待机状态下,如果存在由用户做出的基于变焦键10进行的变焦倍率变更操作(步骤SA6为YES),则执行和操作对应的变焦倍率变更处理(步骤SA7)。即变焦倍率如果为光学变焦区域的话,则对应于变更操作而将变焦透镜驱动至规定位置(摄影透镜7),而如果变焦倍率为数字变焦区域的话,则对应于变更操作,根据数字变焦倍率而对取出(修整)范围相对于摄像之后的图像的的大小进行变更。与此相伴,直通图像101和构图图像102、103、104中的被拍摄体的大小发生变化。
然后,如果CPU24检测出用户按下了快门键5(步骤SA8中为YES),则在驱动CCD25并进行记录用摄像处理之后(步骤SA9),对由该摄像处理而得到的图像数据进行压缩并图像文件化之后,作为摄像图像而存储于外部存储器31之中。也就是说,直到操作快门键5之前,与显示于主区A1的直通图像大致相同的被拍摄体区域的图像数据被记录下来,将暂时存储于SDRAM30中的最大尺寸(最高分辨率)的图像数据继续保持压缩,存储于外部存储器31中(步骤SA10)。其中,在起动数字变焦的情况下,对使用与数字变焦倍率相对应的修整范围并由摄像处理所得到的图像数据执行修整处理,并将把由该修整处理所得到的图像数据重新设定尺寸为最大尺寸(最高分辨率)后的图像数据暂时存储于SDRAM30之中,将该寄存的图像数据进行压缩,存储于外部存储器31之中。
进一步,对于暂时存储在上述SDRAM30中的、由步骤SA9的摄像处理而得到的图像数据,执行使用与该时点所选择的构图图像(构图框)相对应的修整范围的修整处理,并生成与在快门键5的操作前一刻被选择之中的副区(选择中的构图框内)中所显示的直通图像大致相同的被拍摄体区域的图像数据(步骤SA11),并在将该生成的图像数据进行压缩,且图像文件化之后,作为照相图像而存储于外部存储器31之中(步骤SA12)。另外,也可以是,并对将步骤SA11中所生成的图像数据的尺寸重新设定尺寸(放大)为最大尺寸(最高分辨率)之后的图像数据进行压缩,作为摄影图像而存储于外部存储器31之中。至此,完成基于构图顾问模式的1次摄影。
因此,在各副区A2a,A2b,A2c显示的构图图像102、103、104中,如果存在用户喜欢的构图的构图图像,则选择之后,用不着自行进行帧处理(构图的调整作业)而仅按下快门键5即可,故能够直接摄影,记录期望的构图的图像。进一步,通过1次摄影操作,由于能够一并记录得到所期望的构图的图像、以及与直通图像101同样的图像,所以很方便。
另外,在摄影待机状态下,由于同时显示普通直通图像101和多个构图图像102、103、104,故用户可以一边同时观看可摄影图像的全体像以及成为参考的多个构图,一边仔细鉴赏研究不同的构图。因此,摄影时能够很容易地进行构图确定。
另外,因为在主区A1中,显示出了对与副区A2a,A2b,A2c中所显示的多个构图图像(102、103、104等)对应的被拍摄区域进行表示的构图框Fa~Fd,所以,可使摄影时的构图确定进一步容易化。另外,由于主区A1侧和各副区A2a,A2b,A2c侧中所显示的各自的构图框为同色,且由于直通图像101所设定的多个被拍摄区域(100a~100d)和多个构图图像(102、103、104等)的对应关系被明示,据此,摄影时构图确定很容易。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全视场角区域100而设定的被拍摄区域(100a~100d),是包含AF控制时进行对焦的AF点(焦点检测区域)并彼此重合的区域,尽管对于该AF点是由用户预先设定的AF点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全视场角区域100中被拍摄区域的设定方法是任意的。
也就是说,对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将AF点作为基准而设定被拍摄区域的情况进行了叙述,但是各被拍摄区域不是一定要含AF点,也可以彼此无重合。
另外,AF点不局限于被用户设定,也可以为自动地被确定的AF点。例如,作为AF方式,具有采用如下方式的情况:即对上述摄影透镜部2的聚焦透镜的位置从例如可合焦范围的远端侧向近端侧(近端侧向远端侧)进行控制,并对在此其间由CCD25摄像的图像中预先确定的多个AF评价区域的每个,分别取得图像信号的对比度成为峰值的透镜位置,将透镜位置位于更靠近侧的位置的任意一个的AF评价区域作为AF点而确定,也有采用如下方式的情况:即在将聚焦透镜的位置从可合焦范围的近端侧向远端侧移动的同时获得各AF评价区域的对比度值,并将最初检测出峰值位置的AF评价区域作为AF点而确定。在这些情况下,能够得到自动被确定的AF点。
但是,在AF模式下的控制为摄影待机状态下逐次更新AF点(所谓的连续AF)的控制时,在摄影待机状态下,需要重复进行含上述步骤SA1的处理。另外,本实施方式也同样可反复进行含步骤SA1的处理,此时,即使在构图顾问模式中,用户也能够通过在摄影待机状态下进行合适的键操作而变更AF点(即构图框的显示位置、显示个数)。另外,即便是任何情况,对于在摄影待机状态下AF点被自动变更或手动变更的结构,根据AF点的变更,主区A1(直通图像101)中所显示的构图框的显示位置及显示个数会发生变化,且各副区A2a,A2b,A2c中所显示的构图图像会发生变化。
另一方面,在不将AF点作为基准,或以不具有AF功能的结构设定被拍摄体区域时,也可以是,从例如摄影待机状态下由步骤SA2的摄像处理而得到的图像中,认知人物部分等规定的被拍摄体部分,将认知的被拍摄体部分作为基准,设定多个被拍摄体区域。另外,作为认知人物部分的情况的认知方法,可以考虑例如对与人物特征性的基本形状(人体的形状及脸面的部分形状)相一致的形状部分进行认知的图案认知等认知方法。另外,作为人物部分之外的规定的被拍摄体部分,也可以认知汽车或动物等,另外,用户也可以设定多个所认知的被拍摄体的种类。
作为此时的被拍摄体区域的具体设定方法,既可以是获得例如围绕所认知的人物部分等的最小面积矩形区域,设定包含该矩形区域的多个被拍摄体区域,也可以是,在人物部分等多处被认知的情况下,基于图像内的相对位置关系而将它们群组化(例如将相近的彼此作为同一组),而对于每一组对如包含同一组的人物部分等的被拍摄体区域进行设定。
而且,在采用图像认知技术的情况下,也可以不是如上述那样,认知规定被拍摄体部分的技术,而是认知动态的某被拍摄体部分,设定含认知的被拍摄体部分的多个被拍摄体区域。
另外,还可以将认知之后的被拍摄体部分作为AF点而设定。
而且,在对全视场角区域100中的被拍摄体区域进行设定之际,不但可以基于上述AF点以及所图像认知的规定的被拍摄体部分这些特定的设定基准,对它们进行设定,而且还可以对被拍摄体区域随机地进行设定。
另外,对于上述任一情况,全视场角区域100中设定的被拍摄体区域的数量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设计为用户能够预先根据键操作而设定该数(上限等)。而且,就设定的被拍摄体区域大小(视场角)而言,也可以设计为能够通过用户对预定键操作而设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选择各副区A2a,A2b,A2c中所显示的构图图像102、103、104中的其中一个,对应于快门键5的操作,将与所选择的构图图像相同的图像与相同于直通图像101的图像一起存储,但是,也可以是,用户可选择多个构图图像的结构,也可以是将与所选择的多个构图图像相同的多个图像和与直通图像101相同的图像一并存储的结构,或者,仅将与所选择的多个构图图像相同的多个图像一并存储的结构。此时,作为具体的键操作方法,可以考虑如下方法:即在基于方向键13操作而对所期望的构图图像强调显示之后操作设置键14,由此在多次重复确定选择的处理之后再操作快门键5。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用户选择各副区A2a,A2b,A2c中所显示的构图图像102、103、104中的任一个,对应快门键5的操作,将与所选择的构图图像相同的图像以及与直通图像101相同的图像一并存储,但是,也可以是仅存储与所选择的构图图像相同的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应快门键5的操作,恒常地将与所选择的构图图像相同的图像以及与直通图像101相同的图像一并存储,但是,还可以是,采取由方向键13使所期望的构图图像强调显示之后再操作设置键14而使选择确定等,在选择不确定时仅存储与直通图像101同样的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主区A1中显示直通图像101的同时还在各副区A2a,A2b,A2c中显示构图图像102、103、104,但是,还可以是,仅使直通图像101和1个构图图像同时显示,或者仅使多个构图图像同时显示。这样,在仅使直通图像101和其中1个构图图像同时显示时,通过用户键操作,能够任意选择是否对与直通图像101相同的图像以及与构图图像相同的图像进行记录,或者,通过用户键操作,能够选择是否记录直通图像101及构图图像中的任一个。另外,在仅使多个构图图像同时显示的情况下,还可以是,能够通过键操作,选择是否记录与多个构图图像中的任一个的构图图像相同的图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就根据规定设定条件而设定被拍摄区域的情况进行的说明,但是也可以是,对预先固定地确定并存储了位置、尺寸或个数的被拍摄体区域进行设定,或对由用户手动操作而任意确定且存储了的规定的位置、或尺寸、或个数的被拍摄体区域进行设定。
另外,尽管通过将显示于主区A1侧、各副区A2a,A2b,A2c侧的各个构图框以相同颜色显示,从而明示了直通图像101中所设定的多个被拍摄体区域(100a~100d)与多个构图图像(102、103、104等)之间的对应关系,但是并非限于此,也可以是,除了对于彼此对应的构图框采用同一号码显示等等之外,还采用别的方法明示对应关系,并不显示构图框。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使直通图像101中设定的多个被拍摄体区域(构图框)的尺寸(数字变焦倍率)相等,但也可使得尺寸(视场角)不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直通图像101中设定的各个被拍摄体区域(构图框)的中心(对角线上的交点)彼此不同,但被拍摄体区域中心相同而仅区域尺寸不同的多个被拍摄体区域,也可以包含于直通图像101中设定的多个被拍摄体区域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直通图像101中设定的多个被拍摄体区域(构图框)的纵横比相同,但也可以使纵横比不同。
(实施方式2)
下面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在图1A、图1B及图2所示的结构中,上述CPU24在由用户操作电源键4而接入电源之后,在通过操作REC键8设定为记录(摄影)模式的状态下,在进一步设定为构图顾问模式时,进行下述如图7所示的处理。
即,如果设定构图顾问模式,则CPU24在对应此时所设定的AF点而设定被拍摄体区域之后(步骤SB1),驱动CCD25而进行摄像(步骤SB2),并进行用于将由步骤SB2的处理而得到的图像数据作为直通图像并使之显示于液晶显示器15之上的直通图像显示处理(步骤SB3)。通过重复执行该步骤SB2和SB3的处理,从而以规定的通过速率驱动CCD25,而以一定的间隔进行摄像,并且以一定周期将顺次得到的图像数据作为直通图像(动态图像)而显示于液晶显示器15之上。
所涉及的处理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从而在液晶显示器15的显示图面15a中,如图6B所示,显示表示主区A1中直通图像101、及步骤SA1中设定的全部被拍摄区域100a~100d的构图框Fa~Fd,并且在第1副区A2a~第3副区A2c中,分别显示多个构图图像102、103、104(构图框Fa~Fc内的直通图像)、及与主区A1侧同一色的构图框Fa~Fc。另外,此时,通过使当前所选择的任意一个副区的构图框闪烁等而进行强调显示。
然后,对是否存在由用户做出的基于方向键13的构图图像(副区)的变更操作进行(本实施方式中为向上指示、或向下指示)进行确认,如果进行了构图图像的变更操作(步骤SB4中为YES),则变更强调的构图框(步骤SB5)。就至此的处理来讲,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
然后,CPU24对是否存在由用户做出的基于设置键14的操作的构图图像的确定操作进行确认,如果没有进行确定操作(步骤SB6中为NO),则继续进入步骤SB9,并确认是否存在基于变焦键10的变焦操作。另一方面,如果进行了构图图像的确定操作(步骤SB6中为YES),则使所选择的构图图像(被拍摄体区域内的直通图像)显示于显示图面15a的主区A1中(步骤SB7)。也就是说,使所选择的构图图像(显示于所选择的主区中的直通图像)被放大显示于主区A1中。据此,对于用户来说,容易对所选择的构图图像中的构图(直通图像)的进行确认。另外,在所涉及的步骤SB7中,与此后的步骤SB3的直通图像显示处理(参照图4)一样,也在主区A1中,进行如用于将与主区A1中显示的构图图像相同的被拍摄体区域从直通图像用摄像图像中取出而显示。
进一步,将显示图面15a的各副区A2a~A2c中显示的构图图像的原图像变更成主区A1中显示的构图图像(步骤SB8)。与此相伴,在进行构图图像的确定操作之前各副区A2a~A2c中被显示的构图图像的每个,分别被变更成为它们之中用户所选择的构图图像的部分图像。换言之,在内全视场角区域中选定主区A1显示的构图图像的被拍摄区域(视场角区域),对主区A1显示中显示的构图图像,以相对于全视场角区域的相对位置及大小不改变的方式,对前述第1~第4被拍摄体区域100a~100d进行设定,使由基于此的取出处理所形成的新的构图图像(直通图像)显示于各副区A2a~A2c中。
接着,分别判别有无基于变焦键10的变焦操作、有无基于快门键5的操作,如果无任何操作(步骤SB9、SB13均为NO),则返回步骤SB2重复进行上述处理。
这样,在快门键5被按下之前的摄影待机状态中,用户首先在一次也没有进行上述构图图像的选择·确定操作之时,不但能够根据显示于主区A1的直通图像(主区直通图像)101而确认当前的构图,而且,能够根据显示于多个副区A2a、A2b、A2c中的构图图像(副区直通图像)102、103、104,而得到可摄影的不同的多个构图。而且,由于各构图图像102、103、104不是仅在固定修整区域(被拍摄体)的中心的状态下改变视场角(主要是被拍摄体主体大小),而是修整区域(被拍摄体区域)的中心彼此不同,所以用户能够得到全然没有想到的构图。
另外,在进行1次上述的构图图像的选择·确定之后,即选择所望的构图之后,根据在比副区A2a~A2c更大的主区A1上显示的构图图像,能够容易地确认自身所选择的构图的直通图像。同时,根据副区A2a~A2c上新近显示的构图图像102、103、104,能够得到可摄影的其他的多个构图。
另一方面,在重复进行步骤SB2~SB13的处理期间,在存在由用户做出的基于变焦键10的变焦操作(变焦倍率的变更操作)的情况下(步骤SB9中为YES),执行以下的变焦处理。首先,在此刻一次也没有进行上述构图图像的选择·确定操作时(步骤SB10为NO),执行和操作对应的通常的变焦处理(步骤SB11)。即如果变焦倍率为光学变焦区域,则对应于变更操作将变焦透镜驱动到规定位置(摄影透镜7),而如果变焦倍率为数字变焦区域的话,则根据变更操作,相应于数字变焦倍率,对取出(修整)范围相对于所摄像成的图像的大小进行变更。
相反,在存在变焦操作时已经进行了1次以上的上述构图图像的选择·确定操作,由该选择·确定操作所选择的构图图像显示在主区A1中时(步骤SB10为YES),进行数字变焦处理(步骤SB12)。即根据变更操作,对应于数字变焦倍率,对取出(修整)范围相对于所选择的构图图像(直通图像)的大小进行变更。
接着,在重复进行步骤SB2~步骤SB13的处理期间,如果用户按下快门键5(步骤SB13中为YES),则如图8所示,CPU24对CCD25进行记录用摄像处理,在将由该摄像处理而得到的图像数据暂时存储于SDRAM30之后(步骤SB14),判别是否需要进行修整处理(步骤SB15)。在所涉及判别处理中,在按下快门键5时对应于主区A1中显示的直通图像的变焦倍率为数字变焦区域的情况下,和/或在快门键5被按下之前由设置键14进行构图图像的选择·确定操作的情况下,判别为需要进行修整处理。
然后,在判别为需要修整处理的情况(步骤SB15为YES)下,对暂时存储在SDRAM30中的图像数据(全视场角区域),在按下快门键5时,执行将主区A1中显示的被拍摄体区域以外的不需要部分除去的修整处理(步骤SB16),并在对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实施放大到记录图像尺寸的放大处理之后(步骤SB17),将处理后的图像数据压缩并存储于外部存储器31之中(步骤SB18)。
另外,如果步骤SB15的判别结果为NO,则相对于快门键5被按下时刻主区A1所显示的直通图像的变焦倍率为光学变焦区域,且在快门键5被按下之前没有执行基于设置键14的构图图像的选择·确定操作,且不需要进行修整处理的情况下,直接地将寄存于SDRAM30中的图像数据原样压缩,并存储于外部存储器31中(步骤SB18)。
也就是说,对于任一情况,如果按下快门键5(步骤SB13中为YES),则将具有与此刻主区A1显示的图像相同的构图的图像,作为摄影图像而记录下来,从而结束构图顾问模式下的1次摄影。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基于构图顾问模式的摄影时,如果显示于各副区A2a、A2b、A2c的构图图像102、103、104中存在用户自己的喜欢的构图图像,则用户将其选择之后,仅需按下快门键5,即可直接将成为期望的构图的图像记录下来。
另外,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尽管记录图像是仅具有与主区A1中显示的图像相同的构图的图像,但是,在摄影待机状态下,在选择所望的构图图像之后(进行构图图像的选择·确定操作之后),如上所述,根据显示于比副区A2a~A2c更大的主区A1中的构图图像(直通图像),能够容易地确认自己所选择的构图,同时,根据副区A2a~A2c中新近被显示的构图图像102、103、104,能够得到其他的可摄影的多个构图。而且,在使自己选择的构图图像放大显示于主区A1之后,因为能够通过变焦键10的操作而变更显示于该主区A1中的直通图像的变焦倍率,所以能够将自己选择的期望的构图进行微调整而由用户选择最佳视场角。除此之外的其他效果和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尽管在摄影待机状态时能够无限制地重复进行基于设置键14的构图图像的选择·确定操作,但是,每进行一次选择·确定操作,由步骤SB16中的放大处理所得到的图像数据的放大率增大,结果导致摄影图像的像质降低。另外,相机朝向变化时的显示图像的变化,也会变大。因此,采用将构图图像的选择·确定操作的次数限定为规定次数(例如1次或2次),则可以将摄影图像的像质保持在一定程度之内。另外,基于相同的理由,与在主区A1中显示用户所选择的构图图像时的变焦操作相对应的数字变焦处理(步骤SB12),也可以对可变更的变焦倍率设定上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如下情况进行了说明:即相对于全视场角区域100而设定的被拍摄体区域(100a~100d)包含AF控制时进行对焦的AF点(聚焦检测区域)并且是彼此重叠的区域,且该AF点为由用户预先设定的AF点。但是全视场角区域100的被拍摄体区域的设定方法是任意的。
另外,虽然通过利用同色对显示于主区A1侧、和各副区A2a,A2b,A2c侧的各构图框进行显示,从而对直通图像101中所设定的多个被拍摄体区域(100a~100d)和多个构图图像(102、103、104等)的对应关系进行明示,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是,通过对彼此对应的构图框采用同一符号显示等其他方法明示对应关系。
这里,如上所述的第1及第2实施方式中,将显示图面15a分割成主区A1以及比其更小的副区A2a,A2b,A2c,在主区A1中显示直通图像101,且在副区A2a,A2b,A2c中显示构图图像102、103、104,但是,也可以是所有的区域的大小相同。另外,对于这种情况以及分割成主区A1与副区A2a,A2b,A2c的情况,也可以适当地变更同时显示的构图图像的数量(副区A2a,A2b,A2c的数量)。进一步,也可以省却主区A1,仅使构图图像分割显示。
另外,虽然对上述液晶显示器15具有比普通(3∶4)更扁长的(9∶16)的纵横比的显示图面15a的情形进行的说明,但是,上述液晶显示器15的显示图面15a也可未必一定为扁长形状,对于液晶显示器为具有普通纵横比的显示图面的结构。本发明能够实施。
另外,作为第1及第2实施方式,对将本发明用于数码相机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能够容易地适用于其他附带相机功能的便携式电话终端、附带相机功能的PDA(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s:便携式信息终端)、附带相机功能的个人电脑等等。

Claims (23)

1、一种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摄像单元,其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像并输出图像数据;
图像生成单元,其基于从该摄像单元输出的图像数据,生成构图彼此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
显示控制单元,其使由该图像生成单元所生成的、上述构图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同时显示在显示单元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生成单元,
包含:
在从上述摄像单元输出的图像数据的坐标上,生成上述直通图像的中心坐标互不相同的多个直通图像的单元。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生成单元,包含:
通过对从上述摄像单元输出的图像数据中的不同区域的图像进行切取即修整,生成彼此构图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的单元。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生成单元,包含:
基于从上述摄像单元输出的图像数据,生成构图彼此不同且变焦倍率即视场角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的单元,
上述显示控制单元,包含:
使由上述图像生成单元所生成的、上述构图不同且变焦倍率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同时显示于显示单元之上的单元。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生成单元,包含:
基于从上述摄像单元输出的图像数据,生成彼此构图相同且变焦倍率即视场角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的单元,
上述显示控制单元,包含:
使由上述图像生成单元所生成的、上述构图相同且变焦倍率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同时显示于显示单元之上的单元。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生成单元,包含:
对于从上述摄像单元所输出的图像数据设定至少1个被拍摄体区域的区域设定单元。
7、如权利要求6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生成单元,包含:与由上述区域设定单元所设定的被拍摄体区域对应的直通图像、和基于作为上述被拍摄体区域的设定对象图像的上述图像数据的直通图像,并生成彼此构图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
8、如权利要求6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区域设定单元,包含:对于上述摄像单元所输出的图像数据设定多个被拍摄体区域的单元,
上述图像生成单元,包含:生成与由上述区域设定单元所设定的多个被拍摄体区域分别对应的、彼此构图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的单元。
9、如权利要求6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区域设定单元,包含:
对于从上述摄像单元所输出的图像数据,根据规定的设定条件而设定被拍摄体区域的单元。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对焦距进行自动控制的聚焦控制单元,
上述区域设定单元,包含:
基于由上述聚焦控制单元所聚焦的聚焦区域,而设定被拍摄体区域的单元。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认知单元,其对存在于上述摄像单元所输出的图像数据之中的规定的被拍摄体部分进行认知,
上述区域设定单元,包含:
基于由上述认知单元所认知的规定的被拍摄体部分而设定被拍摄体区域的单元。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选择单元,其通过对显示于上述显示单元的、彼此构图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的任意一个进行手动操作,而进行选择。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单元,将由上述选择单元所选择的直通图像的显示尺寸,放大为比选择前的显示尺寸还大,并使之显示于上述显示单元之上。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生成单元,包含:
生成基于作为上述被拍摄体区域的设定对象图像的图像数据的直通图像的单元,
上述显示控制单元,将上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图面分割成主区及各自面积均比该主区小的多个副区,
并在上述主区中,显示由上述图像生成单元所生成的、基于作为上述被拍摄体区域的设定对象图像的上述图像数据的直通图像,
且在上述多个副区中,显示由上述图像生成单元所生成的与上述多个被拍摄体区域分别对应的多个直通图像。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单元的显示图面具有与上述摄像单元所输出的图像数据不同的纵横比,
上述主区及副区具有与上述图像数据相同的纵横比。
16、如权利要求14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单元,
将对上述多个副区中所显示的上述多个直通图像中的被拍摄体区域进行表示的构图框,与上述主区中所显示的直通图像重叠而显示。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显示控制单元,在对与显示于多个副区中的上述多个直通图像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明示的显示状态下,显示上述构图框。
18、如权利要求14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选择单元,其通过手动操作对上述多个副区中所显示的多个直通图像的任意一个进行选择,
上述显示控制单元,包含使由上述选择单元所选择的直通图像在上述主区中显示的单元。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记录指示单元,其指示记录;以及
记录控制单元,其响应于上述记录指示单元的记录指示,使显示于上述主区的直通图像中的具有构图的被拍摄体的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中。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
记录指示单元,指示记录;以及
记录控制单元,其响应于上述记录指示单元的记录指示,使由上述选择单元所选择的直通图像中的具有构图的被拍摄体的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中。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摄像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图像生成单元,包含:
区域设定单元,其对从上述摄像单元所输出的图像数据设定多个被拍摄体区域,
还包含:
生成构图彼此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的单元,所述多个直通图像,包括与由上述区域设定单元所设定的被拍摄体区域分别对应的多个直通图像、基于作为上述被拍摄体区域的设定对象图像的上述图像数据的直通图像,
上述记录控制单元,
响应于上述记录指示单元的记录指示,使由上述选择单元所选择的直通图像中的具有构图的被拍摄体图像数据,和作为上述被拍摄体区域的设定对象图像的上述图像数据记录于记录介质中。
22、一种直通图像显示方法,其特征在于,
是备有如下模块的摄像装置中的直通图像的显示方法:即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像并输出图像数据的摄像部、和对基于从该摄像部输出的图像数据的上述被拍摄体直通图像进行显示的显示部,
所述直通图像显示方法,包括:
图像生成步骤,其中基于从上述摄像部输出的图像数据,生成构图彼此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
显示控制步骤,其中使由所述图像生成步骤所生成的、上述构图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同时显示于所述显示部。
23、一种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
使备有对被拍摄体进行摄像并输出图像数据的摄像部、和对基于从该摄像部输出的图像数据的上述被拍摄体直通图像进行显示的显示部的摄像装置所具有的计算机作为如下单元而发挥功能:即
图像生成单元,其基于从上述摄像部输出的图像数据,生成构图彼此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
显示控制单元,其使由上述图像生成单元所生成的、上述构图不同的多个直通图像同时在上述显示部上显示。
CN2006100643552A 2005-12-27 2006-12-22 摄像装置及直通图像显示方法 Active CN10102668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374109 2005-12-27
JP2005374109A JP4687451B2 (ja) 2005-12-27 2005-12-27 撮像装置、及びスルー画像表示方法
JP2005-374109 2005-1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026689A true CN101026689A (zh) 2007-08-29
CN101026689B CN101026689B (zh) 2011-08-17

Family

ID=381931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6100643552A Active CN101026689B (zh) 2005-12-27 2006-12-22 摄像装置及直通图像显示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880792B2 (zh)
JP (1) JP4687451B2 (zh)
CN (1) CN101026689B (zh)

Cited B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54482A (zh) * 2009-03-11 2010-10-06 索尼公司 图像拾取装置、图像拾取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CN101567973B (zh) * 2008-04-25 2012-02-15 索尼株式会社 构图确定装置以及构图确定方法
CN103384304A (zh) * 2012-05-02 2013-11-06 索尼公司 显示控制设备、显示控制方法、程序和记录介质
CN103945113A (zh) * 2013-01-18 2014-07-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式终端的用于拍摄的方法和设备
JP2016012872A (ja) * 2014-06-30 2016-01-2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及び撮影方法
CN106464793A (zh) * 2013-11-18 2017-02-2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摄像辅助方法和记录了摄像辅助程序的记录介质
CN110431837A (zh) * 2017-03-30 2019-11-08 索尼公司 成像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
CN112532875A (zh) * 2020-11-24 2021-03-19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其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956988B2 (ja) * 2005-12-19 2012-06-2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JP4650297B2 (ja) * 2006-02-23 2011-03-1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カメラ、カメラ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JP2008123086A (ja) * 2006-11-09 2008-05-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画像処理装置及び画像処理方法
JP2008245055A (ja) * 2007-03-28 2008-10-09 Fujifilm Corp 画像表示装置、撮影装置および画像表示方法
WO2009053864A1 (en) * 2007-10-26 2009-04-30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Aiding image composition and/or framing
KR101491594B1 (ko) * 2007-11-05 2015-02-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터치 스크린을 갖는 휴대 단말기 및 그의 이미지 처리 방법
JP4995059B2 (ja) * 2007-12-17 2012-08-08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5043736B2 (ja) * 2008-03-28 2012-10-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RU2008113632A (ru) * 2008-04-10 2009-11-20 Владимир Витальевич Мирошниченко (RU) Система удержания объекта
TWI364725B (en) * 2008-05-06 2012-05-21 Primax Electronics Ltd Video processing method and video processing system
JP2010003251A (ja) * 2008-06-23 2010-01-07 Panasonic Corp 画像リサイズ処理装置及び画像リサイズ処理方法
US8477228B2 (en) * 2008-06-30 2013-07-02 Verizon Patent And Licensing Inc. Camera data management and user interface apparatuses, systems, and methods
US8477217B2 (en) 2008-06-30 2013-07-02 Sony Corporation Super-resolution digital zoom
KR20100027700A (ko) * 2008-09-03 2010-03-11 삼성디지털이미징 주식회사 촬영 방법 및 장치
JP2010147715A (ja) * 2008-12-17 2010-07-01 Hoya Corp 撮像装置
JP2010183564A (ja) * 2009-01-09 2010-08-19 Canon Inc 画像記録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
US20100214445A1 (en) * 2009-02-20 2010-08-26 Sony Ericsson Mobile Communications Ab Image capturing metho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computer program
US20100245610A1 (en) * 2009-03-31 2010-09-3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cessing digital image
CN101860680B (zh) * 2009-04-08 2011-12-2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影像处理装置及其影像处理方法
JP5637346B2 (ja) * 2009-04-24 2014-12-10 フリュー株式会社 写真シール作成装置、写真シール作成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KR20120058763A (ko) * 2010-11-30 2012-06-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영상 장치에서 영상 데이터를 송신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JP2013131878A (ja) * 2011-12-21 2013-07-04 Sony Corp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
CN104620568B (zh) * 2012-06-11 2018-02-09 索尼公司 控制设备、控制方法和记录介质
JP2014067310A (ja) * 2012-09-26 2014-04-17 Olympus Imaging Corp 画像編集装置、画像編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9977590B2 (en) * 2013-12-18 2018-05-22 Lg Electronics Inc. Mobile terminal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JP6381265B2 (ja) * 2014-04-14 2018-08-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表示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516830B2 (en) * 2017-10-11 2019-12-24 Adobe Inc. Guided image composition on mobile devices
US10497122B2 (en) 2017-10-11 2019-12-03 Adobe Inc. Image crop suggestion and evaluation using deep-learning
US10699150B2 (en) * 2018-10-23 2020-06-30 Polarr, Inc. Machine guided photo and video composition
KR20200132569A (ko) * 2019-05-17 2020-11-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특정 순간에 관한 사진 또는 동영상을 자동으로 촬영하는 디바이스 및 그 동작 방법
US11218632B2 (en) * 2019-11-01 2022-01-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Retractable panoramic camera module
CN114157804B (zh) * 2020-01-23 2022-09-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长焦拍摄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KR20220017298A (ko) * 2020-08-04 2022-02-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프리뷰 이미지를 제어하는 전자 장치 및 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68074A (en) * 1987-09-08 1989-03-14 Canon Kk Multi-screen display device for camera capable of electronic zooming
US5172234A (en) 1987-08-04 1992-12-1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Camera having an electronic zooming display feature
JP3806211B2 (ja) * 1997-01-08 2006-08-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撮像信号処理方法及び撮像信号処理装置
JP3969836B2 (ja) * 1998-04-24 2007-09-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信号処理装置および撮像用信号処理方法
JP4340358B2 (ja) * 1999-08-02 2009-10-0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画像撮影装置
JP2002056381A (ja) * 2000-08-11 2002-02-20 Fujitsu Ltd 道路状況画像処理装置
JP4499271B2 (ja) 2000-11-13 2010-07-07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カメラ
JP4586320B2 (ja) 2001-09-04 2010-11-24 株式会社ニコン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
JP4198449B2 (ja) 2002-02-22 2008-12-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3700687B2 (ja) 2002-07-08 2005-09-28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装置及び被写体の撮影方法
JP4193485B2 (ja) 2002-12-18 2008-12-1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及び撮像制御プログラム
US20040218080A1 (en) * 2003-05-02 2004-11-04 Stavely Donald J. Digital camera with preview alternatives
JP4149869B2 (ja) * 2003-07-09 2008-09-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デジタルカメラ
US7453506B2 (en) * 2003-08-25 2008-11-18 Fujifilm Corporation Digital camera having a specified portion preview section
US7542082B2 (en) * 2004-03-30 2009-06-0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rrecting a defective pixel
JP2006101466A (ja) * 2004-09-03 2006-04-13 Nikon Corp デジタルスチルカメラ
US7839446B2 (en) 2005-08-30 2010-11-23 Olympus Corporation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imparting distortion to a captured image
JP4956988B2 (ja) * 2005-12-19 2012-06-20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撮像装置
KR101310823B1 (ko) * 2006-06-20 2013-09-2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지털 촬영장치의 제어방법 및 이 방법을 채용한 디지털촬영장치

Cited B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67973B (zh) * 2008-04-25 2012-02-15 索尼株式会社 构图确定装置以及构图确定方法
CN101854482B (zh) * 2009-03-11 2012-09-05 索尼公司 图像拾取装置和图像拾取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01854482A (zh) * 2009-03-11 2010-10-06 索尼公司 图像拾取装置、图像拾取装置的控制方法及其程序
CN103384304B (zh) * 2012-05-02 2017-06-27 索尼公司 显示控制设备、显示控制方法
CN103384304A (zh) * 2012-05-02 2013-11-06 索尼公司 显示控制设备、显示控制方法、程序和记录介质
US10200597B2 (en) 2013-01-18 2019-02-0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hotographing in portable terminal
CN103945113A (zh) * 2013-01-18 2014-07-23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式终端的用于拍摄的方法和设备
CN103945113B (zh) * 2013-01-18 2019-06-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便携式终端的用于拍摄的方法和设备
CN106464793A (zh) * 2013-11-18 2017-02-2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摄像辅助方法和记录了摄像辅助程序的记录介质
CN106464793B (zh) * 2013-11-18 2019-08-0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像装置和摄像辅助方法
CN106464784A (zh) * 2014-06-30 2017-02-22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摄影装置和摄影方法
JP2016012872A (ja) * 2014-06-30 2016-01-21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撮影装置及び撮影方法
CN110431837A (zh) * 2017-03-30 2019-11-08 索尼公司 成像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
CN110431837B (zh) * 2017-03-30 2021-08-17 索尼公司 成像装置、图像处理方法和程序
CN112532875A (zh) * 2020-11-24 2021-03-19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终端设备及其图像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7180664A (ja) 2007-07-12
CN101026689B (zh) 2011-08-17
US7880792B2 (en) 2011-02-01
US20070146528A1 (en) 2007-06-28
JP4687451B2 (ja) 2011-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026689B (zh) 摄像装置及直通图像显示方法
CN1992802B (zh) 摄像装置以及摄像方法
CN101341738B (zh) 照相机设备及成像方法
US8704930B2 (en)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image display method, and program
CN103248813B (zh) 摄影设备及其操作控制方法
KR100868051B1 (ko) 촬상장치, 스루화상 표시제어방법 및 스루화상 표시제어프로그램이 컴퓨터 판독 가능하게 기록된 기록매체
US7433591B2 (e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same to photograph in user set continuous photographing mode
CN100535985C (zh) 在放大或者缩小图像时控制图像的位置的装置和方法
US754541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isplaying images using duplex thumbnail mode
US7492405B2 (en) Camera apparatus, displaying method, and storage medium containing displaying method
CN101335835B (zh) 摄像装置以及图像显示控制方法
US6724502B1 (en) Digital camera and image displaying method
US7796178B2 (en) Camera capable of storing the central coordinates of a reproduction image that has been enlarged
JP3925054B2 (ja) カメラ装置
CN100593946C (zh) 摄像装置
JP2001211421A (ja) 画像管理方法及び装置並びに電子カメラ
JP4821604B2 (ja) 撮像装置、及びその静止画撮影プログラム
CN101330572B (zh) 控制数字图像处理装置的方法和数字图像处理装置
CN1893560B (zh) 电子设备及其菜单显示方法
JP2005189887A (ja) カメラ装置
JPH11331665A (ja) 電子的撮像装置
JP3721965B2 (ja) 電子スチルカメラ及びその画像記録方法、並びに記録媒体
JPH11284884A (ja) デジタルカメラ
JP5157428B2 (ja) 撮像装置
JP3997970B2 (ja) カメラ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