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55457C - 越野车辆 - Google Patents
越野车辆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0455457C CN100455457C CNB2006100832889A CN200610083288A CN100455457C CN 100455457 C CN100455457 C CN 100455457C CN B2006100832889 A CNB2006100832889 A CN B2006100832889A CN 200610083288 A CN200610083288 A CN 200610083288A CN 100455457 C CN100455457 C CN 10045545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body
- beam main
- overland vehicle
- airfilter
- vehicle accord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3/00—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K13/02—Arrangement in connection with combustion air intake or gas exhaust of propulsion units concerning intak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5/00—Cycles with handlebars, equipped with three or more main road wheels
- B62K5/01—Motorcycles with four or more wheel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10—Road Vehicles
- B60Y2200/12—Motorcycles, Trikes; Quads; Scooters
- B60Y2200/124—Buggies, Qua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越野车辆,其被构造为防止雨水等进入空气滤清器的内部而不会使车辆结构复杂或使组装工作困难,同时改善了车辆的外观。空气滤清器设置在车座下方,且当从上方观察时空气滤清器定位在左梁主体和右梁主体之间。利用与空气滤清器分离的下封盖覆盖空气滤清器的左表面、右表面、底表面和后表面。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越野车辆(all terrain vehicle),更具体而言,涉及在车身框架的后部中包括空气滤清器的越野车辆。
背景技术
在例如日本专利早期公开No.2005-1508中描述的一种已知类型的越野车辆具有如下结构。空气滤清器壳体设置在车座下方并在后轮上方的位置处。左、右后挡泥板主体经由其侧板、底板和后板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互相连接,并通过这些连接元件形成承载壳体。由承载壳体的前边缘和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后边缘形成了迷宫式密封结构(labyrinth structure)。
在其中空气滤清器壳体位于后轮上方的结构中,雨水等被后轮溅起并接触空气滤清器壳体及其附近的元件。在一些情况下,雨水等甚至可以溅到空气滤清器壳体的顶表面并进入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内部。在上述越野车辆中,由连接左、右后挡泥板主体的元件形成空气滤清器壳体,而迷宫式密封结构由承载壳体的前边缘和空气滤清器的后边缘形成,因此迷宫式密封结构防止雨水等进入空气滤清器壳体的内部。但是,迷宫式密封结构带来了诸如使车辆结构复杂以及使组装工作困难之类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越野车辆,能够防止雨水等进入空气滤清器的内部,而不会使车辆结构复杂或使组装工作困难,同时改善了车辆的外观。
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越野车辆包括左后轮和右后轮;车座梁,其包括当从上方观察时位于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之间的左梁主体和右梁主体;车座,其布置为覆盖所述车座梁的顶表面;空气滤清器,其设置在所述车座下方,并当从上方观察时位于所述左梁主体和所述右梁主体之间;以及下封盖,其与所述空气滤清器分离并布置为覆盖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左表面、右表面、底表面和后表面。
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越野车辆,空气滤清器的底表面被下封盖覆盖。因此,从后轮溅起的雨水、泥水、灰尘、碎片等接触下封盖并掉落。因此,可以防止雨水、泥水、灰尘、碎片等在沿着空气滤清器等的后壁移动之后掉落在空气滤清器的顶表面上并从而进入空气滤清器的内部。本发明采取了用下封盖覆盖空气滤清器的底表面的简单结构。因此,未出现由迷宫式密封结构引起的结构复杂的问题。此外,由于空气滤清器的左表面和右表面被下封盖覆盖,所以改善了从侧面观察时越野车辆的外观。
参考附图,在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以下详细说明中,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元件、特性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越野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越野车辆的俯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越野车辆的正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越野车辆的后视图;
图5是图1所示的越野车辆的进气系统及其附近的侧视图;
图6是图1所示的越野车辆的进气系统及其附近的俯视图;
图7是图1所示的越野车辆的车座梁的俯视图;
图8是图1所示的越野车辆的下封盖的后部的俯视图;
图9是图1所示的越野车辆的下封盖的后部沿着图8的线IX-IX所取的剖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越野车辆的下封盖的侧视图;
图11是下封盖的后部沿着图10的线XI-XI所取的并从后方观察的剖视图;
图12是空气滤清器和下封盖沿着图10的线XII-XII所取的并从后方观察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所示的越野车辆的后部的右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通过优选实施例的方式来描述本发明。
图1至图11是图示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越野车辆的视图。在此优选实施例中,术语“前”、“向前”、“后”、“向后”、“左”、“右”、“后方”和“侧”表示由坐在越野车辆的车座上的骑乘者的视角观察到的方向。
在图1至图11中,标号1表示根据本优选实施例的越野车辆。越野车辆1优选地具有如下结构。参考图1和图2,越野车辆1优选地包括双摇篮式车身框架2。左、右前轮3分别经由左、右前悬架装置4由车身框架2的前缘的左、右端部支撑,从而可上下摆动。每个前轮3包括具有较低气压的低压轮胎,并具有较大的宽度。类似于前轮3,左、右后轮5经由后悬架装置6由车身框架的后缘的左、右端部支撑,从而可上下摆动。发动机单元7安装在车身框架2的摇篮架中。油箱8安装在发动机单元7的上方。在油箱8之前,用于使左、右前轮3转向的转向轴9设置为能够向左和向右枢轴转动。转向把手10附装至转向轴9的顶端。车座11设置在油箱8后方。转向杆9的前部覆盖有前封盖12。油箱8的左右部分以及车座11的左下和右下部分被侧封盖13所覆盖。此外,左、右前挡泥板14设置在左、右前轮3上方,而左、右后挡泥板15设置在左、右后轮5上方。
如图3所示,每个前轮悬架装置4都包括上、下前臂4a和减震单元4b。上、下前臂4a由车身框架2的前部支撑以能够上下摆动,且上、下前臂4a支撑对应的前轮3。减震单元4b位于下前臂4a与车身框架2之间。
如图4所示,后轮悬架装置6包括后臂6a和减震单元6b。后臂6a由车身框架2的后部支撑以能够上下摆动,且后臂6a支撑后轮5。减震单元6b设置在后臂6a与车身框架2之间,并位于越野车辆1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部。在此说明书中,“宽度方向”是与连接左、右前轮3的中心的假想直线或者连接左、右后轮5的中心的假想直线基本平行的方向。“纵向”是基本垂直于该宽度方向的水平方向。
车座11具有如图12所示的结构。衬垫材料11b设置在底板11a上。衬垫材料11b覆盖有表面层11c,且表面层11c的周界固定到底板11a的周界。
底板11a具有沿着其左、右边缘的每个延伸的槽11d。每个槽11d在越野车辆1的纵向上延伸,并向上凹入。每个左、右挡泥板15都具有沿着车座11的对应侧边缘延伸的沟状槽15a。每个沟状槽15a被设置用于允许雨水等在纵向上流动。每个后挡泥板15的内壁15b类似于肋向上突起。每个内壁15b都位于车座11的底板11a的对应的槽11d中。
作为上述结构特征的结果,滴落在后挡泥板15上的雨水等在槽15a中沿着纵向流动,并因此基本不会流动到车座11下方的区域中。
车身框架2包括用于支撑发动机单元7、前悬架装置4和后悬架装置6的主车架16(图1)、以及附装到主车架16用于支撑车座11的车座梁17(图5)。
车座梁17被设置用于承载作用于车座11上的负载,例如,骑乘者的体重。车座梁17可拆卸地设置在主车架16的后臂支撑部分16a上。
车座梁17优选地由铝合金模制而成,并优选地具有当如图7所示从上方观察时的矩形形状。车座梁17包括两者都在纵向上延伸的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用于连接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的后端部的后部31c、以及用于连接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的前端部的前部31d。前部31d弯曲以类似于门向上突出。在前部31d的顶表面上,形成支撑凸台31e用于支撑油箱8的后部。
后缓冲器74附装到车座梁17的后部。优选地通过将金属管弯曲为具有左、右部74a和后部74b的基本C形构造,并接着在左、右部74a的前端处分别形成附装凸台74c,来形成后缓冲器74。后缓冲器74布置为:当从上方观察时,从后方部分地围绕车座梁17的后部,当从越野车辆1的侧面观察时,相对于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略向上并向后倾斜。后缓冲器74的附装凸台74c通过螺钉74d可拆卸地附装到梁主体31a和31b的后部。
如图5最佳所示,发动机单元7包括用于容纳曲轴的曲轴箱、以及堆叠在曲轴向前部的顶壁上的气缸体7b、气缸盖7c和气缸盖罩7d。曲轴箱、气缸体7b、气缸盖7c和气缸盖罩7d通过螺钉互相紧固。
气缸盖7c的前壁具有排气口,且排气系统32的排气管32a(图1)连接到该排气口。排气管32a向前延伸,向右后方弯折,经过气缸体3b的右侧,并在车座梁17的右梁主体31b的下方向后延伸。
如图13最佳所示,具有比排气管32a更大直径的消音器32b连接到排气管32a的后端。消音器32b经过右后挡泥板15的下方并沿着右梁主体31b延伸。消音器32b通过螺钉32c经由支架32d固定到右梁主体31b。消音器32b优选地具有在水平方向比在竖直方向更宽的椭圆横截面(图12)。作为这种形状的结果,消音器32b具有作为消音器所必需的体积,并还防止了向下突出。因此,虽然越野车辆1的车身高度在上下方向上受到限制,但是可以通过减震装置6b来保护后轮5的上下摆动冲击。
如图5最佳所示,气缸盖7c的后壁具有进气口,进气系统33的节气门主体33a经由连接构件33e附装到进气口。在节气门主体33a中,设置节气门用于控制进气通道的空间面积。燃油喷射阀33b设置在节气门主体33a的顶壁上以向后上方倾斜。燃油喷射阀33b朝向进气口喷射燃油。在越野车辆1的宽度方向上基本水平延伸的供油轨33c连接到形成在燃油喷射阀33b的顶端处的燃油引入开口。供油轨33c的一端经由供油软管33d连接到设置在油箱8中的供油泵34的排放开口。
油箱8的底壁的与供油泵34的底端对应的一部分向下突出。突出部分位于由发动机单元7的气缸盖罩7d、节气门主体33a、和燃油喷射阀33b等形成的空间中。
如图6最佳地所示,空气滤清器71经由进气管道35连接到节气门主体33a。进气管道35优选地由树脂或橡胶形成,并从节气门主体33a逐渐向下弯曲并接着向后弯折。当从上方观察时,进气管道35位于左梁主体31a与右梁主体31b之间,并位于越野车辆1在宽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右方(图6)。
电池83设置在进气管道35的左方。电池83容纳在支撑盒84中。支撑84被布置为桥接在左梁主体31a与右梁主体31b之间。电池83经由支架85固定到支撑盒84,并在电池83与支架85之间设置绝缘封盖片。标号86表示起动机继电器。标号87表示用于覆盖电池83的封盖片。
空气滤清器71优选地是由树脂形成的基本平行六面体的盒体。空气滤清器71包括空气滤清器壳体72和设置在空气滤清器壳体72中的过滤元件(未示出)。如图12最佳所示,空气滤清器壳体72包括界定了下部的壳主体72a和界定了上部的壳体盖72b。在壳主体72a的左右壁上,分别设置了向上并接着向外延伸的凸缘72c。凸缘72c优选地与壳主体72a一体地形成。凸缘72c分别位于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上,并通过螺钉72d固定到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
空气引入管道72e(图5)与壳体盖72b一体地形成。如图5所示,空气引入管道72e从壳体盖72b向上并向前倾斜延伸。更具体地,空气引入管道72e沿着车座11的底板11a的向上并向前倾斜的前部11a′而向前倾斜延伸。空气引入管道72e的开口72f位于与发动机单元7的顶表面大约相同的高度处。
如图10最佳所示,下封盖73设置在空气滤清器71下方。下封盖73优选地由树脂形成,并包括壳体封盖部分73a和后延伸部分73b,壳体封盖部分73a用于覆盖空气滤清器71的后部的左表面、右表面和底表面,位于空气滤清器71后方的后延伸部分73b从壳体封盖部分73a向后延伸以覆盖越野车辆1的主体的左表面、右表面、底表面和后表面。
如图12所示,当从后方观察时,下封盖73沿着横跨过越野车辆1的轴线(纵向)的平面所取的横截面优选地具有在其上部处开口的基本C形构造。下封盖73包括左壁73c和右壁73d、底壁73e、以及后壁73f(图10)。如图12最佳所示,下封盖73的左壁73c和右壁73d的顶边缘73c′和73d′基本位于车座梁17的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内。当从越野车辆1的侧面观察时,顶边缘73c′和73d′与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叠置。当在图12的横截面中观察时,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每个具有水平部分a和从水平部分a的外边缘向下延伸的竖直部分b,该外边缘在越野车辆1的宽度方向上更靠外。顶边缘73c′和73d′每个位于对应的水平部分a之下和对应的水平部分b之内。
壳体封盖部分73a主要设置为用于防止向上溅起的雨水等接触空气滤清器的后壁71a(图10)或者左壁或右壁,并沿其行进,从而朝向空气引入管道72e的开口72f(图5)流动。出于此目的,如图10所示,壳体封盖部分73a的左壁73c和右壁73d以及后壁73e从空气滤清器71的后壁71a向前延伸并覆盖空气滤清器71的后部。壳体封盖部分73a的底壁73e左部以及左壁73c与右壁73d相比,还进一步向前延伸。此延伸部分将称作“延伸部分73g”。在延伸部分73g上方,设置了此优选实施例中越野车辆1的用于控制发动机驱动状态等的控制单元75(图6)。因为延伸部分73g防止雨水等接触空气滤清器71,所以可以可靠地防止雨水等沿着空气滤清器71的左部行进并滴落在控制单元75上。
尾灯76容纳在下封盖73的后延伸部分73b的后部内。如图8所示,尾灯76优选地具有基本平行六面体形状,其在越野车辆1的宽度方向上更宽。如图8和图9所示,尾灯76包括透镜76a和用于支撑透镜76a的支撑板76b。在支撑板76b上,形成左、右支撑凸台76c以在与透镜76a相反方向上突出。每个支撑凸台76c通过螺钉77被紧固并固定到灯支架73h,灯支架73h设置为立在下封盖73上。因此,当从越野车辆1后方观察时,透镜76a呈现为安装在下封盖73的后壁73f上。此结构可以给人这样的印象,越野车辆1的主体和尾灯76是一体的,并从而改善外观。
标号78表示用于将电能供应到尾灯76的电缆。灯支架73h之一与夹子79配合,而电缆78由夹子79支撑。标号80表示形成在下封盖73的底壁73e(图11)中的操作孔。在操作孔80周围,设置了从底壁73e向上延伸的基本圆筒形的壁。作为这种结构的结果,防止由于操作孔80的形成而降低底壁73e的刚性,并防止雨水等进入操作孔80。当尾灯76通过螺钉77被紧固并固定到灯支架73h时,可以有效地利用操作孔80。
下封盖73如下附装到越野车辆1的主体。如图11所示,左、右止挡凸台73j的每个(图11中只示出了一个止挡凸台73j)设置在下封盖73的后部,止挡凸台73j的配合缝73k与设置在配合管74e上的垫环74f配合,配合管74e位于配合缝73k后方。下封盖73的左壁73c和右壁73d的前边缘通过螺钉81被紧固并固定到空气滤清器71的壳主体72a的侧壁上(图10)。
如图6所示,工具包82a、气压表82b、以及诸如继电器82c、保险丝82d等的电部件设置在车座梁17的后部31c与空气滤清器71的后壁71a之间。这些车装部件容纳在容纳盒中,且容纳盒的左表面、右表面和底表面被下封盖73围绕。因为从外部不能看见容纳盒,所以提高了车装部件布置的自由度,且简单形状的下封盖73改善了外观。车装部件不限于此实施例所述的部件,并可以是包括电池和控制单元的电部件。
根据此优选实施例,当从上方观察时,空气滤清器71位于车座梁17(位于车座11下方)的下方以定位在左梁主体31a与右梁主体31b之间,且空气滤清器71的左表面、右表面和底表面被下封盖73覆盖。因此,可以防止从上方滴落的雨水以及从后轮5溅起的雨水或泥水进入空气滤清器71的内部。由于通过用下封盖73覆盖空气滤清器71的底表面来防止泥水等沿着空气滤清器71的侧表面行进,所以未出现由迷宫式密封结构引起的结构复杂的问题。此外,由于空气滤清器71的左右表面都被下封盖73覆盖,所以改善了越野车辆1在从侧面观察时的外观。
空气滤清器71由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支撑,下封盖73的左壁73c和右壁73d的顶边缘73c′和73d′位于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内以从侧面观察时与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叠置。因此,雨水或泥水可以容易地沿着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以及下封盖73向下流动,并因此可靠地防止其进入空气滤清器71的内部。
在下封盖73的后部中设置了后延伸部分73b,后延伸部分73b覆盖越野车辆1的主体的后部的左表面、右表面、底表面和后表面。尾灯76容纳在后延伸部分73b内。尾灯76的透镜76a通过形成在后延伸部分73b的后壁73f中的开口73i而向后导向。作为这种结构的结果,可以防止雨水等溅靠尾灯76的电线,且尾灯76周围的区域显得较简单和简洁,从而改善外观。
后缓冲器74附装并布置到车座梁17的后部上以围绕该后部,且下封盖73的后延伸部分73b附装到后缓冲器74。因此,下封盖73的后部可以由后缓冲器74支撑,后缓冲器74最初设置用于保护越野车辆1的主体的后端部。因此,可以避免部件数量的增大。
尾灯76附装到灯支架73h,灯支架73h优选地与下封盖73的后延伸部分73b一体地形成。这样的布置不需要为尾灯单独设置支撑构件,从而简化了尾灯76的附装结构。上述布置还使得尾灯76的透镜76a与下封盖73的开口73i的位置对准变得容易。原因在于灯支架73h形成在具有开口73i的下封盖73上,而尾灯76附装到灯支架73h。
工具包82a和包括继电器83c的电部件相对于空气滤清器71向后方并相对于尾灯76向前方设置,并被下封盖73的后延伸部分73b覆盖。因此,可以保护工具包和其他电部件免遭雨水和泥水。
越野车辆1的从空气滤清器71到尾灯76的部分的左表面、右表面和底表面被下封盖73的一部分覆盖。下封盖73的左壁73c和右壁73d的顶边缘73c′和73d′在越野车辆1的宽度方向上位于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内,并从越野车辆1的侧面观察时呈现为与左梁主体31a和右梁主体31b叠置。因此,防止从后轮5溅起的雨水等进入下封盖73内,并还改善了外观。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优选实施例,可以在不偏离本发明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各种修改和变化。因此,目前公开的优选实施例在任何方面都应被认为是解释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非前述说明来界定,并意图将落在其等同物的含义和范围内的全部变化方案都包括在其中。
Claims (22)
1.一种越野车辆,包括:
左后轮和右后轮;
车座梁,其包括当从上方观察时位于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之间的左梁主体和右梁主体;
车座,其布置为覆盖所述车座梁的顶表面;
空气滤清器,其设置在所述车座下方,并当从上方观察时位于所述左梁主体和所述右梁主体之间;以及
下封盖,其与所述空气滤清器分离并布置为覆盖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左表面、右表面、底表面和后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车辆,其中:
所述空气滤清器由所述左梁主体和所述右梁主体支撑;且
所述下封盖包括位于所述左梁主体和所述右梁主体内的左壁和右壁,当从所述越野车辆的侧面观察时,所述左壁和所述右壁与所述左梁主体和所述右梁主体叠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车辆,其中:
所述下封盖包括后延伸部分,所述后延伸部分延伸以覆盖所述越野车辆主体的后部的左表面、右表面、底表面和后表面;
所述越野车辆还包括容纳在所述后延伸部分内的尾灯;且
所述后延伸部分包括具有尾灯开口的后壁,所述尾灯布置为通过所述尾灯开口以在向后方向上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越野车辆,还包括附装到所述车座梁的后部以围绕所述车座梁的所述后部的后缓冲器,其中所述下封盖附装到所述后缓冲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越野车辆,还包括与所述下封盖一体的灯支架,其中所述尾灯附装到所述灯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越野车辆,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向后方设置的电部件,其中所述下封盖覆盖所述空气滤清器和所述电部件的左表面、右表面和底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车辆,其中所述车座包括底板,所述底板具有沿其边缘延伸的槽,所述槽布置为容纳后挡泥板的内壁以将流体从所述车座引走。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车辆,还包括消音器,所述消音器具有在水平方向上比在竖直方向上更宽的椭圆横截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车辆,其中所述空气滤清器包括由树脂制成的基本平行六面体的盒体以及过滤元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车辆,其中所述空气滤清器包括凸缘,所述凸缘附装到所述左梁主体和右梁主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车辆,其中所述下封盖由树脂制成。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越野车辆,其中当从后方观察时,所述下封盖具有在其上部处开口的基本C形构造。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越野车辆,其中所述下封盖包括底壁,所述底壁的左部和所述左壁比所述右壁进一步向前延伸以界定延伸部分。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越野车辆,其中用于至少控制所述越野车辆的发动机驱动状态的控制单元位于所述下封盖的所述延伸部分的上方。
15.一种越野车辆,包括:
左后轮和右后轮;
车座梁,其包括当从上方观察时位于所述左后轮和所述右后轮之间的左梁主体和右梁主体;
车座,其布置为覆盖所述车座梁的顶表面;
空气滤清器,其设置在所述车座下方并包括空气滤清器壳体和过滤元件,当从上方观察时所述空气滤清器位于所述左梁主体和所述右梁主体之间;以及
溅屏蔽构件,其与所述空气滤清器壳体分离并附装到所述左梁主体和所述右梁主体以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空气滤清器,
所述溅屏蔽构件是下封盖,其布置为覆盖所述空气滤清器的左表面、右表面和底表面。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越野车辆,其中所述下封盖包括位于所述左梁主体和所述右梁主体内的左壁和右壁,当从所述越野车辆的侧面观察时,所述左壁和所述右壁与所述左梁主体和所述右梁主体叠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越野车辆,其中:
所述下封盖包括后延伸部分,所述后延伸部分延伸以覆盖所述越野车辆主体的后部的左表面、右表面、底表面和后表面;
所述越野车辆还包括容纳在所述后延伸部分内的尾灯;且
所述后延伸部分包括具有尾灯开口的后壁,所述尾灯布置为通过所述尾灯开口以在向后方向上延伸。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越野车辆,还包括附装到所述车座梁的后部以围绕所述车座梁的所述后部的后缓冲器,其中所述下封盖附装到所述后缓冲器。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越野车辆,还包括与所述下封盖一体的灯支架,其中所述尾灯附装到所述灯支架。
20.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越野车辆,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空气滤清器向后方设置的电部件,其中所述下封盖覆盖所述空气滤清器和所述电部件的左表面、右表面和底表面。
21.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越野车辆,还包括消音器,所述消音器具有在水平方向上比在竖直方向上更宽的椭圆横截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越野车辆,其中当从后方观察时,所述下封盖具有在其上部处开口的基本C形构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11/142,595 | 2005-06-01 | ||
US11/142,595 US7690461B2 (en) | 2005-06-01 | 2005-06-01 | All terrain vehicl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872610A CN1872610A (zh) | 2006-12-06 |
CN100455457C true CN100455457C (zh) | 2009-01-28 |
Family
ID=374832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200610083288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55457C (zh) | 2005-06-01 | 2006-05-31 | 越野车辆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7690461B2 (zh) |
CN (1) | CN100455457C (zh) |
TW (1) | TWI29360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665770B2 (en) * | 2005-06-01 | 2010-02-23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All terrain vehicle |
JP5300142B2 (ja) * | 2009-08-31 | 2013-09-25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 |
US8944197B2 (en) * | 2012-03-15 | 2015-02-03 | Honda Motor Co., Ltd. | Intake structure for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
US9096123B2 (en) * | 2013-06-07 | 2015-08-04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Str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
MX2015017817A (es) * | 2013-07-01 | 2016-04-15 | Yamaha Motor Co Ltd | Vehiculo. |
CN104791153A (zh) * | 2014-01-16 | 2015-07-22 | 光阳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四轮车辆的进气构造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07552A (en) * | 1989-03-30 | 1990-03-13 | Martin Chans A | Forced air induction system |
CN1194223A (zh) * | 1997-02-07 | 1998-09-3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小型两轮摩托车 |
JP2002295323A (ja) * | 2001-03-28 | 2002-10-09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構造 |
US20040173394A1 (en) * | 2002-12-04 | 2004-09-09 | Honda Motor Co., Ltd. | Supplemental air cleaner for an all-terrain vehicle, and all-terrain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
US6823956B2 (en) * | 2001-08-10 | 2004-11-30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Drive belt cooling system for small vehicle |
JP2005023860A (ja) * | 2003-07-03 | 2005-01-27 | Honda Motor Co Ltd | エアクリーナ |
CN1607324A (zh) * | 2003-09-12 | 2005-04-2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79066U (ja) * | 1981-11-25 | 1983-05-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自動二輪車等の吸気装置 |
US5477936A (en) * | 1991-10-19 | 1995-12-26 | Honda Gike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Electric motor vehicle and battery unit for electric motor vehicle |
JP3324736B2 (ja) * | 1997-07-25 | 2002-09-1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ンジン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処理装置 |
JP2001123829A (ja) * | 1999-10-25 | 2001-05-08 | Honda Motor Co Ltd | カバー部材取付構造 |
JP4077173B2 (ja) * | 2001-05-11 | 2008-04-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スクータ型車両 |
JP3618094B2 (ja) * | 2002-04-24 | 2005-02-09 |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 車輌用v型エンジン |
JP2004114870A (ja) * | 2002-09-26 | 2004-04-15 | Honda Motor Co Ltd | 低床式車両のリヤクッション取付構造 |
JP2005001508A (ja) | 2003-06-11 | 2005-01-06 | Yamaha Motor Co Ltd | 鞍乗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アクリーナ空気導入部構造 |
JP4522902B2 (ja) * | 2005-03-31 | 2010-08-11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クリーナボックス構造 |
-
2005
- 2005-06-01 US US11/142,595 patent/US7690461B2/en active Active
-
2006
- 2006-05-22 TW TW095118153A patent/TWI293602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6-05-31 CN CNB2006100832889A patent/CN10045545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07552A (en) * | 1989-03-30 | 1990-03-13 | Martin Chans A | Forced air induction system |
CN1194223A (zh) * | 1997-02-07 | 1998-09-3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小型两轮摩托车 |
JP2002295323A (ja) * | 2001-03-28 | 2002-10-09 | Honda Motor Co Ltd | 自動二輪車の吸気構造 |
US6823956B2 (en) * | 2001-08-10 | 2004-11-30 | Yamaha Hatsudoki Kabushiki Kaisha | Drive belt cooling system for small vehicle |
US20040173394A1 (en) * | 2002-12-04 | 2004-09-09 | Honda Motor Co., Ltd. | Supplemental air cleaner for an all-terrain vehicle, and all-terrain vehicle incorporating same |
JP2005023860A (ja) * | 2003-07-03 | 2005-01-27 | Honda Motor Co Ltd | エアクリーナ |
CN1607324A (zh) * | 2003-09-12 | 2005-04-20 |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 两轮摩托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7690461B2 (en) | 2010-04-06 |
TW200716402A (en) | 2007-05-01 |
US20060272872A1 (en) | 2006-12-07 |
CN1872610A (zh) | 2006-12-06 |
TWI293602B (en) | 2008-02-2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47507B2 (ja) | リザーブタンク構造 | |
CN108698658B (zh) | 两轮摩托车 | |
KR101317619B1 (ko) | 자동 이륜차 | |
CN100455457C (zh) | 越野车辆 | |
KR101911165B1 (ko) | 안장형 차량의 에어 클리너 구조 | |
JP5793932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5530293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WO2013094631A1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02582742A (zh) | 跨骑型车辆 | |
CN1962348A (zh) | 跨骑式车辆 | |
CN100581912C (zh) | 跨乘型车辆 | |
US9248879B2 (en) | Fuel tank mounting structure of saddle-ride-type vehicle | |
JP2003320977A (ja) | 自動二輪車におけるフロントウインカ取付け構造 | |
JP5371536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CN111148685B (zh) | 鞍乘型车辆的罩结构 | |
US9708022B2 (en) | Fuel tank mounting structure of saddle-ride-type vehicle | |
JP7063929B2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
JP6849727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JPH0826161A (ja) |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前部車体構造 | |
US9956945B2 (en) | Reservoir tank mounting structure of saddle riding vehicle | |
JP6270893B2 (ja) | 自動二輪車 | |
JP2016068828A (ja) |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構造 | |
JP7229294B2 (ja) | 鞍乗型車両 | |
US11873048B2 (en) | Saddle riding vehicle | |
JP7119017B2 (ja) | 鞍乗型電動車両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90128 Termination date: 2018053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