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34504C - 细胞培养容器、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培养细胞 - Google Patents

细胞培养容器、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培养细胞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34504C
CN100434504C CNB2006100899501A CN200610089950A CN100434504C CN 100434504 C CN100434504 C CN 100434504C CN B2006100899501 A CNB2006100899501 A CN B2006100899501A CN 200610089950 A CN200610089950 A CN 200610089950A CN 100434504 C CN100434504 C CN 10043450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ce
cultivation
cell culture
culture container
cultivation f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8995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876804A (zh
Inventor
桑原孝介
宫内昭浩
久野范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Ltd
Publication of CN18768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8768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3450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34504C/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3/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e.g. recesses, hinges
    • C12M23/02Form or structure of the vessel
    • C12M23/10Petri dis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5/00Means for supporting, enclosing or fixing the microorganisms, e.g. immunocoating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12BIOCHEMISTRY; BEER; SPIRITS; WINE; VINEGAR; MICROBIOLOGY; ENZYMOLOGY; MUTATION OR GENETIC ENGINEERING
    • C12MAPPARATUS FOR ENZYMOLOGY OR MICROBIOLOGY; APPARATUS FOR CULTURING MICROORGANISMS FOR PRODUCING BIOMASS, FOR GROWING CELLS OR FOR OBTAINING FERMENTATION OR METABOLIC PRODUCTS, i.e. BIOREACTORS OR FERMENTERS
    • C12M25/00Means for supporting, enclosing or fixing the microorganisms, e.g. immunocoatings
    • C12M25/06Plates; Walls; Drawers; Multilayer plat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Zo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tics & Genom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 (AREA)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细胞培养容器,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防止剥离时对细胞的损伤,促进营养物质的输送及旧废物的排出,同时,能够提高这种结构实现的培养效率的改善效果。为了实现上述课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形成具有等效直径小于在培养容器中培养的细胞的多个突起物的培养面以及围绕培养面的培养面侧壁,在培养面侧壁与培养面的边界线上的任意位置与最接近的突起物的距离小于培养的细胞直径。细胞培养容器的突起物能够更有效地对细胞提供有助于培养细胞的效果。

Description

细胞培养容器、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培养细胞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到细胞剥离特性优良的细胞培养容器、该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通过该细胞培养容器培养的培养细胞。
背景技术
近些年来,用于医疗目的的细胞培养技术不断进步,并已实际应用于皮肤移植等领域.另外,并未停留在从少量细胞向皮肤等组织的移植,面向角膜、牙齿、骨骼、脏器等复杂器官的自体移植及异体移植的培养技术也取得了进步.
在细胞培养中需使用玻璃或树脂制成的培养皿等容器.例如,公开了下面所述的培养皿.利用移液器将规定浓度的胶原溶液注入到培养容器中,使之形成表面,涂布后,干燥15分钟~72小时。或者,将规定浓度的胶原溶液涂布于硅膜等具有伸缩性的培养基材上,在15~42℃的孵箱中进行20~120分钟的聚合,之后将所述硅膜等具有伸缩性的培养基材放置在UV灯下15分钟~72小时,待胶原干燥之后再用磷酸缓冲液润湿,之后通过使之伸展10~40%并固定等方法制成细胞培养用器皿(参见专利文献1).
根据上述第1种方法,虽然可以在与细胞具有亲和性的胶原上进行细胞培养。但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细胞与培养容器的附着力较强,因此,难以剥离细胞.对于这种附着力,如果以机械方式剥离细胞,则会对细胞造成物理性损伤,如果用胰蛋白酶等酶进行化学处理,则会破坏细胞表面的膜蛋白质,从而降低移植后的细胞向组织的固着率.
发明人等在以下的专利文献中披露了解决上述问题的细胞培养容器。使用的方法为:通过在设有能够控制形状的有机聚合物制成的柱状微小突起群的功能性基板上进行细胞培养,易于将培养液分配至细胞下部,并且,可改善细胞的剥离性(参见专利文献2).
上述第2种方法通过减少细胞与培养容器表面接触的部位来降低表面附着力,由此来解决剥离问题。但是,其存在的问题为:在使用此方法时,在片材的端部、或放置有功能性基板的器皿的底面上未设置机能性基板之处也会吸附细胞,因此会降低细胞的培养效率。此外,存在的问题还有:当在微小突起的上面培养的细胞表现出与在通常的培养容器中培养时不同的性状时,在这种微小突起的上面培养的细胞与在没有微小突起的平滑部上培养的细胞混合在一起了。
[专利文献1]特开2002-142751号公报(实施例A)
[专利文献2]特开2004-170935号公报(实施例5)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细胞培养容器,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防止剥离时对细胞的损伤,促进营养物质的输送及旧废物的排出,同时,能够提高这种结构实现的培养效率的改善效果.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细胞培养容器,该容器的特征在于:形成具有等效直径比在培养容器中培养的细胞小的多个突起物的培养面以及围绕培养面的培养面侧壁,培养面侧壁的各个部位与其附近的培养面上的突起物的间隔小于培养细胞的直径.由于细胞培养容器的培养面端部附近无未形成突起物的部位,因此,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突起物赋予培养细胞的效果.在这里之所以使用“等效直径”这一术语,是因为突起物的剖面并不一定是圆形,也可能是椭圆形、多边形、非对称形等形状,为了包含所有这些形状,在本发明中使用了等效直径。在本发明中,等效直径指突起物底面上剖面的直径。
不能忽视对容器粘附力较强的细胞系对培养面侧壁的吸附。另外,存在在这样的侧壁上培养的细胞不喜欢混合到培养面上的细胞系.对于这种细胞系而言,最好在培养面侧壁上也设置与培养面相同的突起物,但是在这样做有困难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表面结构或材质使培养面侧壁具有细胞非接合性。此外,可以通过在具有微小突起物的培养面与培养面侧壁之间形成围绕培养面且比培养面低的缓冲面,由此可以防止吸附于培养面侧壁上的细胞移动并移动至具有突起物的培养面.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仍可以通过使培养面的微小突起物中离缓冲面最近的微小突起物与培养面端部间的距离小于培养细胞的直径,从而能够更有效地发挥在培养面上突起物赋予培养细胞的效果。
为了遍布培养液,可以对细胞培养容器的培养面表面进行亲水处理,以促进培养液的流动.但是,根据培养的细胞种类,必须对容器表面进行疏水处理,或用金属或蛋白质等覆盖容器表面.因此,本发明可以仅对形成于细胞培养容器的微小突起物与细胞接触的前端部实施细胞培养必需的疏水处理,或者金属包被、蛋白质包被等细胞培养所必需的处理。
此外,在对培养的细胞要求取向性等特定形状时,可根据培养细胞的形状对细胞培养容器底面的一部分进行疏水处理等特定处理.在本发明中,可在容器表面有选择地对细胞培养容器表面微小突起物的前端部进行疏水处理或金属包被、蛋白质包被等细胞培养所必需的处理。
发明效果
通过采用本发明,可防止剥离时对细胞的损伤,促进营养物质的输送及旧废物质的排出,同时,通过设置这些突起物能够获得进一步提高培养效率的改善效果.此外,还具有防止在未设置突起物的部位培养的细胞与突起物上的细胞混合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模式图,其显示了本发明的细胞培养容器的一个例子的鸟瞰图.
图2为模式图,其显示了本发明的细胞培养容器的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3为模式图,其显示了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的另一个例子的鸟瞰图。
图4为模式图,其显示了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的另一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5为模式图,其显示了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的第三个例子的鸟瞰图。
图6为模式图,其显示了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的第三个例子的剖面图。
图7为显示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8为显示本发明中另外的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9为显示本发明中第三种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10为显示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的使用方法的模式图.
图11为模式图,其显示了在培养面没有突起物的区域的细胞培养容器中的细胞培养。
图12为显示本发明中突起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的模式图.
图13为显示实施例1中模具的制造工序的模式图.
图14为模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2中培养面侧壁的鸟瞰图.
图15为模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2中培养面侧壁的制造工序.
图16为模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4中细胞培养容器的鸟瞰图.
图17为模式图,其显示了实施例4中突起物的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
符号说明
100:细胞培养容器 101:突起物 102:培养面 103:培养面侧壁 104:缓冲面 105:容器原料 106、117:模具 107:培养液 108:细胞 109:附着于平坦部的细胞 110:培养面基底 111:第一模具原型部件 112:第二模具原型部件 113:模具原型 114:复制材料 115:模具复制品 116:镍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细胞培养容器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的第一形式的鸟瞰图。在装入细胞及其培养液的细胞培养容器100的培养面102上形成等效直径小于培养细胞的突起物101.这些突起物101的等效直径优选在10nm以上,10μm以下,高度优选在10nm以上、1mm以下,另外,为了减少与细胞的接触面积,将其设定为远小于细胞直径,例如细胞直径的1/5以下。突起物101相互之间的间隔也必须为小于细胞直径的值.换句话说,使突起物的剖面面积小于细胞的剖面面积,形成在细胞剖面内布置多个突起的形状.此外,由于必须使培养液充分浸透到突起物101的下部,因此,这些突起物101的高度要足够高,例如为等效直径以上,最好是等效直径的5倍以上.但是,从结构强度来考虑,最好在100倍以下.虽然一个细胞培养容器100可以只有一个培养面102,但也可以如图1所示,通过培养面侧壁103将其分隔为2个以上,从而利用一个细胞培养容器100就可在多种条件下培养细胞。
图2(a)为概念图,其显示了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的第一形式中图1所示的AB之间的剖面图.图2(b)为重点表示图2(a)的培养面102与培养面侧壁103之间边界部的概念图.突起物101一直延伸到培养面侧壁103附近,突起物101实际上全面覆盖了培养面102.将位于培养面侧壁103与培养面102的边界线处的任意位置与最近的突起物101之间的距离I设计为小于培养细胞的等效直径.含有突起物101的培养面102与培养面侧壁103形成一体,并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如果在培养面侧壁103也形成突起物101,则能够更有效地发挥突起物101的效果,因此是最优选的,但在加工困难的情况下,可以采用比培养面102更不易使细胞吸附的其它表面结构,或者实施具有细胞非粘附性的表面处理.培养面侧壁103的高度优选能够保持培养液不从培养面102的表面溢出的高度。虽然这一高度可根据培养面102的面积及形状、亲水性及分布在培养面102上的培养液的量选择最佳值,但是,培养面侧壁103距离培养面102的高度h优选在0.05mm以上、100mm以下.此外,该培养面侧壁103优选高于培养面102上的突起物101,更优选设定为突起物101高度的10倍以上.虽然该高度取决于培养面102的形状,但是,高度的下限取决于能否在具有突起物101的培养面102上保持适量的培养液,高度的上限取决于对培养液或细胞的操作性。此外,由于培养面侧壁103相对于培养面102的倾斜角度θ会妨碍培养液的保持和细胞在培养面侧壁103上的附着,因此,优选45度以上.另外,也可根据需要形成具有多个台阶的阶梯状培养面侧壁103,以便于在培养面侧壁103上形成表面结构。
图3是显示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的第二种形式的鸟瞰图.虽然培养面102上的突起物101的形状与第一种形式相同,但是,培养面侧壁103由细胞附着性低于培养面102的材料形成,并连接至培养面102上.培养面侧壁103与培养面102之间的接合采用可在不损伤突起物101的情况下可拆卸的结构,从而易于例如培养后的观察操作.
图4为概念图,其显示了本发明的细胞培养容器100的第二种形式中图1所示的AB之间剖面图.与第一种形式相同,形成突起物101直至培养面侧壁103附近,并且,突起物101实质上覆盖了培养面102的整个表面.将位于培养面侧壁103与培养面102的边界线处的任意位置与最近的突起物101之间的距离I设计为小于所培养细胞的等效直径.
图5为显示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的第三种形式的鸟瞰图.培养面102上的突起物101的形状与第一、第二种形式相同,在培养面102与培养面侧壁103之间围绕培养面102设置位置比培养面102低的缓冲面104.这样,即使细胞吸附于培养面侧壁103上,通过形成该缓冲面104,仍能够防止吸附于培养面侧壁103上的细胞移动到培养面102上.
图6为概念图,其显示了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的第三种形式中图1所示的AB之间的剖面.突起物101形成至缓冲面104附近,突起物101实质上全面覆盖了培养面102。将培养面102的缓冲面104侧的端部的各部位与其最近的突起物101之间的距离I设计为所培养细胞的等效直径以下.缓冲面104最好具有阻止移动到其上的细胞进一步向培养面102移动的深度.虽然该深度因细胞种类及培养条件而不同,但是,距离培养面102的高度应在0.01mm以上,为了形成可使培养液浸透培养面102的结构,定为小于培养面侧壁103的高度的值。另外,为了阻止细胞向培养面102移动,缓冲面的宽度(从培养面侧壁至培养面端部的距离)d最好大于培养细胞的等效直径。
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的材料虽没有特殊限制,但可根据所需的加工精度、表面特性、光学特性、强度等进行选择.具体来说,可以采用聚乙烯、聚丙烯、聚乙烯醇、聚偏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AS树脂、丙烯酸树脂、聚酰胺、聚缩醛、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玻璃强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碳酸酯、改性聚苯醚、聚苯硫醚、聚醚醚酮、液晶聚合物、氟树脂、聚芳酯、聚砜、聚醚砜、聚酰胺酰亚胺、聚醚酰亚胺、热塑性聚酰亚胺等热塑性树脂、或酚醛树脂、蜜胺树脂、尿素树脂、环氧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醇酸树脂、硅树脂、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树脂、聚酰胺二马来酰亚胺、聚二酰胺三氮杂茂等热固性树脂、以及混合了上述二种以上的材料.此外,也可以使用玻璃类等无机物.由于细胞培养容器100的材料一般要求对细胞具有亲和性,因此,必须根据培养的细胞确认亲和性来选择.另外,为了易于进行培养的评价,在细胞培养容器100中最好使用对于观察时所用波长的光是透明的且实质上不会产生该波长的荧光的材料.此外,例如,除了聚乳酸、聚己内酯等脂肪族聚酯或多酸酐、合成多肽等合成系以外,通过使用壳聚糖或纤维素等天然物系等生物降解性树脂,可以构成在培养后能够易于生物降解细胞培养容器100.
本发明中突起物101的材料虽没有特殊限制,但可根据所需的加工精度、表面特性、光学特性、强度等选择上述树脂组合物、或玻璃类等无机物.优选这些突起群与培养面102形成一体.
图7显示了形成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的第一种形式的方法.图7显示了通过所谓纳米压印法(nanoimprint)形成细胞培养容器100。将容器原料105加热软化,将形成限定突起物101、培养面102及培养面侧壁103形状的模具106按压在该容器原料105上,以此方式将模具106的形状转印至容器原料105上,从而获得具有突起物101、培养面102、及培养面侧壁103的细胞培养容器100。
图8显示了形成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的第二种形式的方法。图8显示了通过所谓纳米压印法形成细胞培养容器100。将容器原料105加热软化,将形成限定突起物101、培养面102的模具106按压在该容器原料105上,由此将模具106的形状转印到容器原料105上.之后,通过使另外形成的培养面侧壁103与培养面102接合,从而能够获得细胞培养容器100.
图9显示了形成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的第三种形式的方法.图9显示了使用所谓纳米压印法形成细胞培养容器100.将容器原料105加热软化,将形成限定突起物101、培养面102、培养面侧壁103及缓冲面104的形状的模具106按压在该容器原料105上,由此将模具106的形状转印到容器原料105上,从而能够获得具有突起物101、培养面102、培养面侧壁103及缓冲面104的细胞培养容器100.
此外,在上述第一至第三种形式的形成方法中,也可采用高纵横比纳米压印法,该方法在将模具106按压在容器原料105上后,使模具106从容器原料105上剥离时,通过使在模具106中与突起物101相当的形状内填充的容器原料105延伸,从而能够形成纵横比高于模具106上形状的突起物101.通过该方法,可以方便地形成高纵横比的图案.
以上在各个细胞培养容器100的形成中所用的模具106要求在表面形成与细胞培养容器100上的突起物101相当的形状,即等效直径在10nm以上且10μm以下、高度在10nm以上且1mm以下的形状.因此,模具至少含有金属、碳或硅等无机物、及树脂组合物的一种,其表面形状通过光刻法、电子束直接描绘法、粒子束加工法、扫描微探针加工法等微加工法或微粒子的自身组织化或由这些方法形成的主模板(マスタ)、通过纳米压印法、喷射成型法、无电解电镀法等进行形状转印来形成.此外,与突起物101的微小形状相比,规定培养面侧壁103的形状为宏观尺寸的形状,若在形成这种形状时并用机械加工及使多个模具接合等方法,则可形成高精度的模具106。此外,通过在规定宏观尺寸的方法中组合焦点深度大的光刻法、激光加工法或微粒子的本身组织化法等方法,能够对培养面侧壁103实施微细加工,从而使其具有细胞非附着性。在图7~图9中,形成突起物101的方法虽采用了将模具106压在软化后的容器原料105上的所谓纳米压印法,但是,除此之外也可使用以喷射成型法为代表的树脂成型法、或者通过不用模具的激光加工法等直接进行加工。
在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根据需要,实施通过浸入含有过氧化氢或臭氧等氧化剂的溶剂或紫外线照射、等离子处理等气相处理进行亲水处理,或者通过浸入溶液形成的多聚赖氨酸、白蛋白、胶原蛋白、纤连蛋白、血纤蛋白原、玻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等蛋白质包被,或者通过电镀、气相蒸镀法形成的金属包被,通过光或电子束、粒子束等进行一项以上的表面改性,并实施细胞培养所必需的表面处理.此外,也可使用由硅橡胶或树脂膜、金属薄膜等弹性体形成的压模或部分分配法进行加热,或用含有树脂胶、硅润滑脂、氟系包被剂等疏水剂或蛋白质的溶剂进行部分涂布,根据需要进行表面内的分布,例如仅在突起物101的前端部或培养面侧壁103进行表面处理.
与前面所述的培养面102不同,图3、图4、图8中使用的培养面侧壁103是通过机械加工、成型加工等形成的。其材料可从前面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100使用的材料中选择。此处,若利用与培养面102相同的材料形成培养面侧壁103,则能够形成接合后的形状保持和接合强度优良的结构,其外观为如图1所示的结构。在所述培养面侧壁103与培养面102的接合时,除使用由精度高的加热加压或振动熔接、红外线激光熔接等形成的热接合以外,还可使用粘合剂.但是,在热接合时,必须选择不会使培养面102上的突起物101表现出超过允许范围的变形的条件,在使用粘合剂接合时,必须选择粘合剂不会蔓延到培养面102表面,另外,固化后细胞不会吸附于表面且溶出物对细胞没有毒性的条件。此外,如果使用以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树脂为代表的具有弹性且与细胞培养容器100的粘附性很高的材料形成培养面侧壁103,则只要将培养面侧壁103与细胞培养容器100贴紧就可获得足够的粘结强度。若通过这种结构形成培养面侧壁103,则可以在不损伤突起物101和其上培养的细胞的前提下,取下培养面侧壁103,从而易于进行例如培养后的观察操作。此外,为了减小培养面侧壁103与培养面102表面的突起物101之间的距离,必须预先精确地使形成突起物101的位置与培养面侧壁103的形状或位置吻合.因此,如图8(d)所示,可以使形成突起物101的范围大于培养面102,在接合时通过培养面侧壁103仅将培养面侧壁103正下方的突起物101压下,或者用培养面侧壁103的下部将突起物101覆盖,从而可减小培养面102中剩余的突起物101与培养面侧壁103之间的距离.
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虽具有二个以上的多个培养面102,但使用时也可将细胞培养容器100的培养面102单独拆分以便在其它培养场所或其它的培养时使用.而且,还可将细胞培养容器100的一部分中妨碍培养的部分切断除去.在进行这种切断的情况下,通过预先在细胞培养容器100中加设有助于切断的结构,例如切开线或能够弯折切断的切割线、切口,就能容易地进行切断。
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在制造后必须将其运送至实际培养细胞的场所.此时,必须防止从外界混入尘土、细菌等异物.因此,必须使用将细胞培养容器100整体装入袋中并通过热封等封闭入口或通过贴膜密封等方法使培养面102与外界隔离以便仅使培养面102及培养面侧壁103中培养时与培养液接触的部分封闭的包装工序.为了在包装后杀灭残留于培养面102上的微生物,最好进行灭菌处理.虽然代表性的灭菌处理方法是使用高温蒸汽的高压灭菌法,但其存在因细胞培养容器100的材料或突起物101形状而由高温蒸汽引发变形、变质的可能性。因此,灭菌处理最好采用以低于构成细胞培养容器的材料的玻璃化转变点的温度实施的UV照射或环氧乙烷气体灭菌、伽马射线灭菌等方法。当然,在采用耐热树脂或玻璃类的情况下,则可以使用高压灭菌法。灭菌处理一般是在包装后进行的,但可根据灭菌处理的方法决定是否需要选择可透过蒸汽的包装,并且需要在包装上设置灭菌处理前后会发生变化的指示物以区分是否进行了灭菌处理.
图10显示了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的使用方法。将培养液107注满培养面102,在突起物101上布置细胞108。之后,通过一般方法培养细胞108.在本发明的细胞培养容器100中,由于细胞108与培养面102的接触是通过突起物101形成点接触的,因此,可防止细胞108剥离时产生损伤。此外,还可通过培养的细胞108改变突起物101的形状或对突起物101的表面处理,以便在剥离时不产生损伤地形成品质优良的培养细胞。此外,在本发明的细胞培养容器100中,由于突起物101实际上全面覆盖了培养面102,因此,在图11所示的端部存在于平面部的细胞培养容器100中附着于培养面102的平坦部上的细胞109是不存在的,因此,可有效发挥突起物101对细胞培养的改善效果.此外,通过实质上消除细胞108附着于培养面102上的平坦部区域,并且根据需要形成阻碍细胞108吸附于培养面侧壁103上、或即使吸附,也可防止吸附于该部位的细胞108转移到培养面102上的结构,由此能够获得在突起物101对细胞108具有特殊影响时,防止混合在未形成突起物101的部位培养的细胞108的效果。细胞108的概念也包含以培养组织、器官为代表的组织化培养细胞.
如图10所示,在本发明中细胞培养容器100在培养面102处设有培养液107和细胞108的状态下,根据常规方法,通常是置于恒温恒湿的培养箱中培养,并根据需要进行培养液107的更换、细胞108的取出、添加试剂、振荡操作、显微镜观察等操作,有时还需在用冷冻机进行冷冻操作的单元操作间、进行操作的装置之间移动.在进行这些操作和移动时,要防止细胞培养容器100弯曲变形而使培养液107、细胞108偏斜、或从培养面102泄漏,因此,细胞培养容器100最好整体具有足够的刚性。例如,至少细胞培养容器100的周边部位或培养面102之外的部分区域采用厚度大于0.5mm的刚性结构.此外,为了减轻构成培养面102的部件中的吸光或萤光,促进来自外部的温度传导,培养面102可以设计为比周边部位薄。为了获得更轻的高刚性的结构,通过在细胞培养容器100的端部等处进行弯折而形成增加强度的区域,或者使培养面侧壁103相对于培养面102的反向侧为中空结构,从而能够除去不影响强度及操作性的部位。此外,如果细胞培养容器100单独个体不具有足够的强度时,可以在细胞培养容器100中形成培养面102之后,在细胞培养容器100安装其它具有刚性的部件,由此赋予刚性.
下面,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下面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2为通过本实施例制成的培养面102的扫描型电子显微镜照片的模式图。在培养面102中形成多个突起物101.突起物101的材料为聚苯乙烯,其分子量为2000至384万,分子量的上限还可扩展到600万.
突起物101是底面直径为500nm、高度为1μm的圆柱形状.高度与一边之比为2,可知大于1.突起物101的间隔为1μm,这个值为小于通常细胞直径的值.此外,突起物101的排列法为图12所示的2维正方形排列.
突起物101前端部的直径为400nm,小于底面部,可知呈末端张开形状.在本实施例中,突起物101的形状虽然是从底部向前端部逐渐变细的形状,但是,其它例如不存在变细部分的柱形形状或者从底部向前端部逐渐变细并在前端部又变粗的蘑菇形状,均能获得突起物101的功能。
突起物101与培养面基底110一样也由聚苯乙烯制成,两者连接形成一体.
由于突起物101的前端部比突起物101的底面部细并呈末端张开形状,因此,能够获得突起物101难以从培养面基底110脱落的效果.而且,由于突起物101与培养面基底110的材料相同,并且,两者形成一体,因此,能够进一步加强不会从基板上脱落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突起物101与培养面基底110的材料使用了聚苯乙烯,但是,也可根据培养细胞种类、细胞培养容器100的使用方法,在前面列举的可作为细胞培养容器100的材料中进行选择。在后面所述的制造方法中,通过根据不同的材料改变条件,从而能够经过同样的工序进行制造。
图1是由本实施例制成的细胞培养容器100的模式图。细胞培养容器100全体均采用了前面所述分子量的聚苯乙烯材料,并且,具有具有突起物101的培养面102和培养面侧壁103。培养面102为一片边长1cm的正方形,培养面侧壁103围绕培养面102大致垂直竖立,其高度为0.7mm.此外,细胞培养容器100在中央部形成了二个培养面102,相互之间相隔5mm的距离。
上述细胞培养容器100利用下述方法制备。图7是本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容器100的制备工序。在本方法中,通过纳米压印法形成细胞培养容器100.先将所述的聚苯乙烯制成的容器原料105(20mm×40mm、厚1mm)加热至150℃并使其软化.以4MPa的冲压压力、180s的时间,将形成限定突起物101、培养面102及培养面侧壁103的形状的镍制模具106压在软化的容器原料105上。之后,在不解除加压压力的情况下冷却到35℃后,取出模具106和容器原料105,从容器原料105上垂直地提起模具106,从而使其剥离,从而获得具有突起物101、培养面102及培养面侧壁103的细胞培养容器100.
模具106的制造方法如图13所示.图13(a)所示的第一模具原型部件111是具有限定突起物101、培养面102及培养面侧壁103形状的结晶方位(100)为1cm方形的双面研磨硅晶片,第二模具原型部件112是限定培养面侧壁103的最上部和其他区域形状的20mm×40mm平滑的阳极接合用玻璃板.通过光刻法在第一模具原型部件111上形成与上述细胞培养容器100上的突起物101相当的微细凹凸形状,通过刻模机从直径为200mm的硅晶片以规定的尺寸切出后进行洗涤。之后,如图12(b)所示,通过阳极接合法(400℃,1kV)将第一模具原型部件111与第二模具原型部件112接合,以形成模具原型113。这时,通过第一模具原型部件111的高度确定培养面侧壁103的高度,但该高度可通过在第一模具原型部件111与第二模具原型部件112之间设置规定的隔板等方法改变。此外,如果在第二模具原型部件112中预先形成限定了培养面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形状的形状,则能以更大的范围调整高度。根据这些隔板和各模具原型部件的材料、接合界面的平滑度及形状,模具原型部件的接合法除了阳极接合法之外,还可从形成金属系、无机系或有机系粘结层的方法、熔接法等方法中选择,由此能够提高加工精度。用氟系树脂脱模剂对模具原型113施予脱模处理之后,如图13(c)所示,以150℃、10MPa,在20mm×40mm、厚2mm的聚苯乙烯制复制材料114上加压,在冷却到25℃之后,将模具原型113剥离,由此形成模具复制品115。用无电解电镀法在模具复制品115上形成一层镍薄膜之后,再用电解电镀法将镍薄膜增加到3mm的厚度,从而形成模具106。之后,还要在模具106上含有规定突起物101、培养面102及培养面侧壁103的部位的区域实施所定的氟系树脂脱模处理.
除了上述电镀法之外,也可使用复制成型中使用的纳米转印法或铸造法,形成使用了耐热性和强度均优良的树脂的模具106,由于后者的形成工序比电镀法更为简单,因此,更为理想.此外,在形成少量试验品的情况下,也可将模具原型113直接用作模具106。
在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在模具106中,在培养面102与培养面侧壁103之间加设与围绕培养面102设置的低于培养面102的缓冲面104的形状,形成前面所述本发明的第三种形式所示的结构.
本发明中,虽然材料采用了厚度为1mm的聚苯乙烯制成的容器原料105,但是,厚度必须根据所要求的培养面102的面积及培养面侧壁103的高度选择最合适的厚度.例如,在对于具有大于本实施例中培养面102的培养面102的细胞培养容器100中,为了保证操作时容器整体的刚性,细胞培养容器100的周边部或培养面的厚度必须在0.5mm以上。但是,考虑到节省细胞培养容器100整体所占的空间及操作性,容器原料105的厚度必须在兼顾上述刚性的前提下选择最佳值。此外,在培养面102是与广泛应用的微孔板一样的互相分离的直径16mm的圆形(相当于24孔微孔板)、直径8mm的圆形(相当于96孔微孔板)、直径4mm的圆形(相当于384孔微孔板)、直径2mm的圆形(相当于1536孔微孔板)等时,则培养面102的厚度、培养面侧壁103的厚度可以为小于0.5mm的值。但是,这些微孔板也必须保持作为容器整体的刚性,因此,例如优选要在微孔板的边缘或多个培养面102之间的区域中设置至少厚度为0.5mm以上的区域。为了赋予这种刚性,在胞培养容器100上形成培养面102之后,另外安装外框或底板等加强部件。特别是当以微孔板形状形成细胞培养容器100时,各培养面102中培养面侧壁103的高度大多为1cm左右,但是,该高度可以根据培养面102的面积改变。特别是在减小培养面102的面积以与上述384孔微孔板或1536孔微孔板相当时,只需要1~100μl左右的必需培养液,因此,培养面侧壁103的高度可以取更小的值.
虽然为了防止培养液在培养面102中沉淀,培养面102的形状最优选是圆形,但为了使模具106上的第一模具原型部件111的刻模工序更容易,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培养面102的形状为正方形.除此之外,根据培养方法和制造方法、培养面102在细胞培养容器100上的布置,培养面102的形状也可采用椭圆形或多边形等形状,但形状没有特殊限制.培养面102的大小、深度以及培养面102在一个细胞培养容器100上的数量可根据培养的细胞系、培养用途来选择最佳值.例如,虽然在采用细胞培养容器100作为用于获得较大培养组织或相同条件下的大量培养细胞的制备手段时,可以加大培养面102,但是,若在以试验方式、在多种条件下进行分析培养时,培养面102较小,从而具有如微孔板那样的形状,该形状在一个细胞培养容器100内具有相互分离的许多培养面102,因为用于培养的试剂和细胞数量少,因此优选.此外,可以根据培养的用途,在每个分离的区域中改变培养面102的突起物101的表面处理,前端部的形状或直径、高度等形状或布置,从而可以测试由在相同条件下培养相同种类细胞时的突起物101的形状、布置引起的培养细胞的状态变化,或可以形成在培养不同类型的细胞时,最适于每一细胞种类的突起物101的图形。此外,通过在各个培养面102中改变面内的突起物101的形状或布置,仅用一个培养面102就能测试培养细胞的状态变化,从而可用于如探索最适合该培养细胞的突起物101的图形那样的用途。
[实施例2]
下面,对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为由本实施例制成的细胞培养容器100的模式图。细胞培养容器100中具有突起物101的培养面102采用了与实施例1分子量相同的聚苯乙烯,培养面侧壁103由形状如图14所示的高0.7mm的PDMS(聚二甲基硅氧烷、ダウ·コ一ニング公司)形成。培养面102为一片边长0.9cm的正方形,培养面侧壁103围绕培养面102大致垂直竖立。此外,在细胞培养容器100的中央部形成两处培养面102,它们相互之间相隔5mm.在培养面102上形成的突起物101是底面直径为500nm、高度为1μm的圆柱形状,其结构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上述细胞培养容器100由以下所述的方法制成.图8为本实施例中细胞培养容器100的制造工序。先将所述的聚苯乙烯容器原料105(20mm×40mm、厚1mm)加热至150℃并使其软化,将形成限定突起物101、培养面102(边长1cm的正方形)的形状的镍制模具106压在容器原料105上并以4MPa的压力加压180s。之后,在不解除加压压力的情况下,冷却到35℃后,取出模具106和容器原料105,从容器原料105垂直方向上提起模具106,由此实现剥离,从而形成了突起物101、培养面102.之后,使由其它模具、通过铸造法形成的图14所示的PDMS培养面侧壁103与培养面102贴紧,获得细胞培养容器100。
虽然模具106的制造方法与实施例1相同,但是,由于培养面侧壁103是之后接合的,因此,在模具106中不必形成与该部位相当的形状。但是,为了增加培养面侧壁103的高度,在模具106中可以形成与培养面侧壁103下部相当的形状.此外,虽然在培养面侧壁103的形成中也使用了模具,并且,该模具大多用铁、镍等金属制成,但是,根据加工精度、方便性、可视性等的必要性,也可由有机树脂、硅晶片、玻璃等无机物形成。作为形成培养面侧壁103的模具的成型方法,可以根据其加工精度和模具材料,从之前所述用于形成细胞培养容器100的模具106的制造方法中选择。
本实施例中培养面侧壁103的形成方法如图1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对厚度为2mm的镍板116进行机械加工,形成模具117,该模具用于形成与培养面侧壁103相当的具有边长0.90cm、高度1mm的凸起形状的形状。之后,对模具表面实施氟系脱模处理,使固化前的PDMS与固化剂混合,在模具117中铸造0.7mm厚后实施120℃、10分钟的热处理,并且在使PDMS固化之后,将其从模具上取下,从而形成培养面侧壁103。由于细胞附着性较低,因此,以此方式形成的PDMS养面侧壁103适于细胞培养容器100。由于PDMS制成的培养面侧壁103与培养面102的附着性较高,因此,通过将培养面侧壁103紧贴于培养面102上的所定位置处,就能获得细胞培养时所需的粘附性。此外,培养面102的突起物101如上所述,形成于边长为1cm的正方形区域中,培养面侧壁103以覆盖培养面102的端部0.05cm的方式粘紧,从而能够使培养面侧壁103与突起物101的距离等于作为突起物101的间隔的1μm.此外,在培养所需的细胞之后,通过除去培养液并使培养面侧壁103与培养面102分离,从而易于除去培养面侧壁103.因此,可以拆下在观察时形成障碍的培养面侧壁103,从而非常适于用直立型光学显微镜进行高清晰度的观察或者用扫描型电子显微镜对培养后的细胞形状进行评价。
本实施例也与实施例1相同,培养面102的大小、深度以及一个细胞培养容器100上培养面102的数量可根据培养的细胞系或培养用途选择最佳值。例如,在将细胞培养容器100作为获得大量相同条件下的培养细胞的制备手段时,最好加大培养面102,但是,在多种条件下进行试验性分析时,培养面102较小,若在一个细胞培养容器100内具有如微孔板那样的形状,该形状具有许多培养面102,则能够减少培养时使用的试剂和细胞数量,因此优选。
[实施例3]
下面,对在本发明的细胞培养容器100实施适于细胞培养的表面处理的例子进行说明。作为亲水化处理,对通过实施例1的方法形成突起物101的细胞培养容器100进行氧等离子处理(100W,30s)。使以小于突起物101高度的可涂布50μg/mL的胶原I溶液(Cultrex(注册商标)Bovine Collagen I,溶剂:0.02M醋酸水溶液)的由表面亲水化PDMS制成的平滑压模紧贴该细胞培养容器100内部的突起物101的前端部。在除去平滑压模之后,在室温下保持1小时后再用PBS(磷酸缓冲液)洗涤,仅对突起物101的前端部施加了由胶原I形成的修饰,并进行适合细胞培养的表面处理。
在本实施例中,虽然在突起物101形成之后,用一种蛋白质胶原进行了修饰,但处理方法并不局限于此,可以根据培养细胞的种类、细胞培养容器100及突起物101的材料,进行氧等离子处理(例如100W,30s)、紫外线照射、浸入过氧化氢水、臭氧水等的亲水处理、以氨基、羰基、甲基、CF3基等为代表的官能团的导入、以及多聚赖氨酸、白蛋白、胶原蛋白、纤连蛋白、血纤蛋白原、玻连蛋白、层粘连蛋白等蛋白质包被等不同的适当表面处理.此外,还可通过仅对突起物101的一部分进行表面处理来控制培养细胞的形状.
[实施例4]
下面,给出了利用本发明的细胞培养容器100进行细胞培养,提高细胞剥离性的例子.
图16为利用实施例1的方法在本实施例中制成的细胞培养容器100的形状例子.图17显示了形成于细胞培养容器100上的突起物101的排列例子.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研究培养的细胞的剥离性与培养面102上的突起物101的形状之间的关系,在细胞培养容器100中形成突起物101的直径R分别为四个的(a)180nm、(b)240nm、(c)500nm、(d)2μm的四个培养面102.形成的突起物101的高度H在四个细胞培养容器100中均为1μm.突起物101的排列如图17所示,为二维正方形格子形状,相邻突起物101的间隔D为直径R的2倍。这些突起物101连续形成于各培养面102中并一直延伸到培养面侧壁103附近。
为了进行剥离性评价,在各个培养面102上将人类间叶系干细胞(CAMBREX公司、CyrohMSC No.2051)接种于培养基(CAMBREX公司、ブレツトキツトMSCGM(间叶系干细胞增殖用培养基))中,并在37℃·5%CO2条件下的孵箱中培养5天。为了进行比较,在一般使用的动物细胞培养用器皿(Corning公司)中也以同样的条件进行人类间叶系干细胞的培养。
经5天培养之后,通过培养基中产生的水流剥离各个培养面102上的人类间叶系干细胞,从而评价其剥离性.水流是通过在250μl用电动移液器(EDP Plus EP-250)中安装容量为200μl的移液器芯,并从各培养面102附近、以相对于底面呈70度的角度排出培养时使用的培养基而产生的.
在排出一次培养基后,用显微镜观察各个培养面102上细胞的剥离,结果由表1所示.可以确定:在本发明中形成的任一培养面102与作为比较例的动物细胞培养用器皿相比较,其人类间叶系干细胞的剥离性提高.其表明:来自细胞培养容器100的人类间叶系干细胞的剥离性决定于突起物101的直径R,在直径较大的R=2μm时,剥离性最大.因此,表明作为附着性细胞的人类间叶系干细胞的附着力在突起物101上变小,剥离性优良.此外,即使在任一培养面102上,仍可以在整个培养面102上观察到该效果,由此表明:在未发挥突起物101的效果的情况下,附着于培养面102上的人类间叶系干细胞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表1
Figure C20061008995000241
+++:剥离非常好,++:剥离较好,+:能够剥离,
±:仅能剥离一点,-:完全不能剥离

Claims (25)

1.细胞培养容器,该容器包括具有等效直径比培养的细胞细小的多个突起物的培养面以及围绕培养面的培养面侧壁的两个部位,其特征在于:等效直径比培养的细胞细小的突起物形成于整个培养面,在培养面侧壁与培养面的边界线上的任意位置与最接近的突起物的距离小于所培养细胞的直径,且所述突起物的间隔小于所培养的细胞的直径。
2.细胞培养容器,该容器包括具有等效直径比培养的细胞细小的多个突起物的培养面以及围绕培养面的培养面侧壁的两个部位,其特征在于:在培养面侧壁与培养面之间还形成有比培养面低的缓冲面,等效直径比培养的细胞细小的突起物形成于整个培养面,在缓冲面侧的培养面端部的任意位置与最接近的突起物的距离小于培养细胞的直径,且所述突起物的间隔小于所培养的细胞的直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培养面由培养面侧壁分为2个以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含有表面的突起物的培养面与培养面侧壁由相同的材料形成,且形成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表面的突起物和培养面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培养面侧壁的至少一部分由与培养面不同的材料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表面的突起物和培养面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培养面侧壁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从培养面上取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通过在培养面侧壁上形成表面结构或形成细胞难附着性的表面修饰,与培养面相比,细胞难以吸附于培养面侧壁上。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表面的突起物的等效直径在10nm以上且10μm以下,高度在10nm以上且1mm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培养面侧壁距离培养面的高度为0.05mm以上且100mm以下,相对于培养面的倾斜角度为45度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含有细胞培养容器的厚度为0.5mm以上的区域。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在细胞培养容器的整体或其一部分上实施亲水处理、疏水化处理、金属层的形成、或有机物涂覆中任意一种以上的处理。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在细胞培养容器内的特定区域有选择地实施亲水处理、疏水化处理、金属层的形成、或有机物涂覆中任意一种以上的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对构成细胞培养容器内的突起物的各个突起物有选择地实施亲水处理、疏水化处理、金属层的形成、或有机物涂覆中任意一种以上的处理。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仅在构成细胞培养容器内的突起物的突起群的前端部上实施亲水处理、疏水化处理、金属层的形成、或有机物涂覆中任意一种以上的处理。
15.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细胞培养容器包括具有等效直径比培养的细胞细小的多个突起物的培养面以及围绕培养面的培养面侧壁的两个部位,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将形状与含有培养面表面的多个突起物的培养面和培养面侧壁的形状相当的一个模具放置在软化状态的容器原料上,在容器原料上形成含有突起物的培养面和培养面侧壁的形状的工序,和
从容器原料上取下模具的工序。
16.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细胞培养容器包括具有等效直径比培养的细胞细小的多个突起物的培养面以及围绕培养面的培养面侧壁的两个部位,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将形状与含有培养面表面的多个突起物的培养面相当的一个模具放置在软化状态的容器原料上,在容器原料上形成含有突起物的培养面的形状的工序,
从容器原料上取下模具的工序,和
使培养面侧壁与容器原料接合的工序。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模具具有确定比围绕培养面的培养面低的缓冲面的形状。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切断制造的细胞培养容器的一部分的工序。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使制造的细胞培养容器的培养面与外界隔离的包装工序。
20.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比构成细胞培养容器的材料的玻璃化转变点低的温度对制造的细胞培养容器的培养面实施灭菌处理的工序。
21.培养细胞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向权利要求1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的突起物上安置细胞,进行细胞培养。
22.用于培养细胞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容器包括培养面以及围绕培养面的培养面侧壁的两个部位,其中所述培养面具有等效直径比培养的细胞细小的多个突起物,该培养面由培养面侧壁分为多个区域,培养面侧壁距离培养面的高度为0.05mm以上且100mm以下,细胞培养容器的至少一部分的厚度为0.5mm以上,且所述突起物的间隔小于所培养的细胞的直径。
23.用于培养细胞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该容器包括具有等效直径比培养的细胞细小的多个突起物的培养面,围绕培养面的培养面侧壁,以及在培养面侧壁和培养面之间位于比培养面低的位置的缓冲面,该培养面通过培养面侧壁被分为多个区域,该缓冲面的宽度大于培养细胞的直径且。
24.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在培养面侧壁的一部分上形成用于切断细胞培养容器的切口或切割线。
25.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细胞培养容器,其特征在于:形成于培养面上的突起物的表面处理、高度、前端部直径、等效直径、间隔或布置的至少一种形状在被分开的每个区域均是不同的。
CNB2006100899501A 2005-05-30 2006-05-30 细胞培养容器、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培养细胞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450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5156551 2005-05-30
JP2005-156551 2005-05-30
JP2005156551A JP4918755B2 (ja) 2005-05-30 2005-05-30 細胞培養容器,細胞培養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培養細胞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876804A CN1876804A (zh) 2006-12-13
CN100434504C true CN100434504C (zh) 2008-11-19

Family

ID=375093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89950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434504C (zh) 2005-05-30 2006-05-30 细胞培养容器、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培养细胞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7691625B2 (zh)
JP (1) JP4918755B2 (zh)
CN (1) CN10043450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97273A1 (ja) * 2006-02-24 2007-08-30 Kuraray Co., Ltd. 樹脂製細胞培養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21588B2 (ja) * 2006-02-24 2014-02-19 株式会社クラレ 細胞培養容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A2754719C (en) * 2006-08-10 2013-12-31 Allen C. Barnes Portable biological testing device and method
US20110086375A1 (en) * 2007-03-02 2011-04-14 Mark Ungri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production of cell aggregates
JP5217220B2 (ja) * 2007-04-12 2013-06-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細胞分離装置
US9868095B2 (en) 2007-05-02 2018-01-16 Finesse Solutions, Inc. Disposable bioreactor system
KR20120037514A (ko) 2007-05-10 2012-04-19 케이씨아이 라이센싱 인코포레이티드 원주형 돌출부를 갖는 상처와 접촉하는 표면을 포함하는 감압 상처 드레싱
KR20100020524A (ko) * 2007-06-18 2010-02-22 가부시키가이샤 구라레 세포 배양 용기 및 세포 배양 방법
JP2009022247A (ja) * 2007-07-23 2009-02-05 Toshiba Corp 培養容器及び培養組織回収方法
FR2921002B1 (fr) * 2007-09-13 2010-11-12 Innopsys Procede de depot simultane d'un ensemble de motifs sur un substrat par un macro timbre
US8932858B2 (en) 2008-03-07 2015-01-13 Corning Incorporated Modified polysaccharide for cell culture and release
JP5238323B2 (ja) * 2008-03-28 2013-07-17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多孔フィルム
ITTO20080395A1 (it) * 2008-05-26 2009-11-27 Techfab S R L Sistema e dispositivo per la stimolazione e/o il controllo dinamici di cellule e tessuti in coltura
WO2009148507A1 (en) * 2008-05-30 2009-12-10 Corning Incorporated Cell culture apparatus having variable topography
CN102257123B (zh) * 2008-09-22 2014-03-26 苏黎世大学研究学部 悬滴板
WO2010047133A1 (ja) * 2008-10-24 2010-04-29 株式会社クラレ 細胞保存方法、及び細胞輸送方法
JP5730499B2 (ja) * 2010-05-07 2015-06-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培養器材
JP5730472B2 (ja) * 2009-06-23 2015-06-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培養基材、及び細胞培養方法
KR20140069360A (ko) * 2009-06-23 2014-06-09 가부시키가이샤 히타치세이사쿠쇼 배양 기재
EP2284252A1 (en) * 2009-08-13 2011-02-16 Sony DADC Austria AG Surface-structured device for life-science applications
DE102009049454A1 (de) * 2009-10-14 2011-04-21 Forschungszentrum Jülich GmbH Vorrichtung zur Untersuchung von Zellen mit einem Elastomer sowie Verwendung der Vorrichtung
US9029150B2 (en) 2010-05-11 2015-05-12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ell culture substrate and cell culture method using same
EP2657331A4 (en) * 2010-12-22 2015-03-04 Hitachi Ltd CULTURE SUBSTRATE AND CULTURE FILM
WO2012170232A1 (en) * 2011-06-09 2012-12-13 Bellbrook Labs, Llc Device for washing suspended cells or particles
US20160102281A1 (en) * 2011-08-29 2016-04-14 Universität Zürich Prorektorat Forschung Hanging drop plate
GB201213450D0 (en) * 2012-07-27 2012-09-12 Univ Newcastle Cell culture devices
US20140141503A1 (en) * 2012-11-20 2014-05-22 Corning Incorporated Cell culture substrate having uniform surface coating
KR101571608B1 (ko) * 2013-11-21 2015-11-25 경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슬라이드 분리형 세포 배양 접시 및 이를 이용한 세포 분석 방법
US10683477B2 (en) * 2014-02-25 2020-06-16 Corning Incorporated Spheroid-producing device, method for recovering spheroids,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pheroids
JP2015231713A (ja) * 2014-06-10 2015-1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樹脂成形体製造方法及び樹脂成形用プレス型
KR101502839B1 (ko) 2014-07-08 2015-03-17 경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관통형 멤브레인이 부착된 분리형 세포배양 시트
US10883075B2 (en) 2014-07-25 2021-01-05 Corning Incorporated Polymer surfaces for cell growth
JP5909543B2 (ja) * 2014-12-26 2016-04-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培養器材
JP5984998B2 (ja) * 2015-04-08 2016-09-0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培養基材
JP2017046649A (ja) * 2015-09-02 2017-03-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細胞凍結保存容器
JP6767375B2 (ja) * 2015-09-17 2020-10-14 Agcテクノグラス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容器
JP6597118B2 (ja) * 2015-09-25 2019-10-3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細胞挙動評価用基板、細胞挙動評価用容器及び細胞挙動評価方法
CZ28806U1 (cs) * 2015-09-25 2015-11-10 Univerzita PalackĂ©ho v Olomouci Kultivační miska
KR101658966B1 (ko) * 2016-05-30 2016-09-23 한국화학연구원 상피―중간엽 전이(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EMT) 유도용 세포 배양 기재, 이의 용도 및 제조방법
CN106635794A (zh) * 2017-03-21 2017-05-10 明光现代农业科技合作推广服务中心 一种用于动物生殖细胞的诱导皿
JP6997540B2 (ja) * 2017-05-24 2022-01-17 デクセリアルズ株式会社 培養バッグ、及び培養装置
JP2019041719A (ja) * 2017-09-06 2019-03-22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用構造体、細胞培養容器及び細胞培養用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JP2020103154A (ja) * 2018-12-27 2020-07-09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器材、細胞付細胞培養器材、及び細胞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10777059A (zh) * 2019-11-22 2020-02-11 拓普能量(天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吸塑盒式培养皿及使用方法
WO2022205820A1 (zh) * 2021-03-30 2022-10-06 上海睿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培养装置及培养方法
JP2023016393A (ja) * 2021-07-21 2023-02-02 東洋製罐グループ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細胞培養容器の製造方法、及び細胞培養容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01695A (ja) * 2004-04-12 2004-07-22 Asahi Techno Glass Corp 培養容器
CN1637132A (zh) * 2003-11-17 2005-07-1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细胞培养容器、以及培养细胞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61378A (en) * 1983-03-04 1988-08-02 American Home Products Corp. (Del.) Microbiological testing apparatus
US4975377A (en) * 1987-05-14 1990-12-04 Key Marc E Cell growth chambers and method of use thereof
US5084393A (en) * 1988-09-01 1992-01-28 Alena Rogalsky Container for a biological culture
GB8905001D0 (en) * 1989-03-04 1989-04-19 Univ Leicester Screening for natural products of microbial metabolism
US6852525B1 (en) * 1999-11-02 2005-02-08 Advanced Sensor Technologies Mammalian cell culture chamber
JP2002142751A (ja) 2000-11-13 2002-05-21 Asahi Techno Glass Corp コラーゲンコート細胞培養容器及び培養部材
AU2002360361A1 (en) * 2001-11-09 2003-06-10 Biomicroarrays, Inc. High surface area substrates for microarrays and methods to make same
JP4897192B2 (ja) * 2002-10-30 2012-03-14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柱状微小突起群を備えた機能性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950426B2 (ja) * 2005-02-17 2012-06-13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神経細胞の培養方法、神経細胞培養基材および神経細胞システム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37132A (zh) * 2003-11-17 2005-07-13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细胞培养容器、以及培养细胞
JP2004201695A (ja) * 2004-04-12 2004-07-22 Asahi Techno Glass Corp 培養容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060281172A1 (en) 2006-12-14
US7888111B2 (en) 2011-02-15
CN1876804A (zh) 2006-12-13
US20100055779A1 (en) 2010-03-04
JP2006325532A (ja) 2006-12-07
JP4918755B2 (ja) 2012-04-18
US7691625B2 (en) 2010-04-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34504C (zh) 细胞培养容器、细胞培养容器的制造方法以及培养细胞
US7713734B2 (en) Device for culturing and transporting cells
US9598668B2 (en) Temperature-responsive cell culture substrat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N201080483Y (zh) 细胞培养容器
US20080057578A1 (en) Process and substrate for culturing cartilage cell, material for reproducing biological tissue containing cartilage cell, and cartilage cell
JP4507845B2 (ja) 細胞培養容器、及び培養細胞
JP5676265B2 (ja) 細胞保存方法、及び細胞輸送方法
CN100334193C (zh) 细胞培养容器、以及培养细胞
WO2006095480A1 (ja) 細胞培養チャンバー
WO2022001631A1 (zh) 用于制备细胞团簇的装置及其构建方法及应用
JP6459219B2 (ja) 細胞培養容器
JPS63196286A (ja) 細胞培養用基材
Maenosono et al. A transparent polyimide film as a biological cell culture sheet with microstructures
JP2015192640A (ja) 培養容器及びそれを利用した複数の積層細胞シートの作製方法
EP2393588B1 (en) Curved polyhedrons made of polymers
JP2001197883A (ja) 培養用容器
TW200306349A (en) The cell culture method using a porous membrane
JPS63196277A (ja) 細胞培養用基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721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itachi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itachi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1119

Termination date: 202105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