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381945C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381945C
CN100381945C CNB2004100691951A CN200410069195A CN100381945C CN 100381945 C CN100381945 C CN 100381945C CN B2004100691951 A CNB2004100691951 A CN B2004100691951A CN 200410069195 A CN200410069195 A CN 200410069195A CN 100381945 C CN100381945 C CN 100381945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belt
transfer member
shaped intermediate
imag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41006919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637636A (zh
Inventor
佐藤纪文
佐伯智也
佐藤雅弘
广江伸弘
佐佐木庆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6376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6376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819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8194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50Machine control of 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e.g. regulating differents parts of the machine, multimode copiers, microprocessor control
    • G03G15/5008Driving control for rotary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speed control, stop position contro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0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 G03G15/161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using at least one intermediate support with means for handling the intermediate support, e.g. heating, cleaning, coating with a transfer agen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1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 G03G2215/0167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 G03G2215/0174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multicoloured copies single electrographic recording member plural rotations of recording member to produce multicoloured copy
    • G03G2215/0177Rotating set of developing unit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16Transferring device, details
    • G03G2215/1647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 G03G2215/1661Cleaning of transfer member of transfer bel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ntrol Or Security F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Color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 Discharging, Photosensitive Material Shape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Abstract

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感光体;旋转驱动该感光体的驱动装置;通过对感光体进行图像曝光而形成潜像的曝光装置;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墨粉对感光体上顺次形成的多个潜像进行显影的多个显影装置;使感光体上顺次显影的各色墨粉图像一次转印从而相互重叠的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以改变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负载的至少一个负载装置;以及按照规定的定时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的速度控制装置。优选的是,该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是弹性带。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采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复印机或打印机等的成像设备,具体涉及使用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并能形成全色图像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传统上,作为这种采用电子照相系统的复印机或打印机等的成像设备,提出了各种类型,并已实现商品化。在这些成像设备中,特别是形成全色图像的彩色成像设备大致可分为:使用中间转印构件的类型,以及不使用中间转印构件的类型。在使用中间转印构件的成像设备中,由于在感光体上形成的墨粉图像被暂且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构件上,所以可以与记录介质的材料无关地进行一次转印,而且该设备具有有利于提高全色图像的图像质量的优点。
而且,使用中间转印构件的彩色成像设备可分为所谓的“四循环系统”彩色成像设备和所谓的“串列系统”彩色成像设备。“四循环系统”彩色成像设备构成为,把在单一感光体上顺次形成的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的各色的墨粉图像在其相互重叠的状态下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上,然后,通过二次转印辊把转印在中间转印构件上相互重叠的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的墨粉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从而形成彩色图像。
另一方面,“串列系统”彩色成像设备构成为,把在多个(例如,4个)感光体上形成的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的各色的墨粉图像在其相互重叠的状态下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上,然后,通过二次转印辊把转印在中间转印构件上相互重叠的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的墨粉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从而形成彩色图像。
在使用中间转印构件的彩色成像设备中,在四循环系统和串列系统的两种情况下,当把感光体上形成的墨粉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上时,或者当把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构件上的墨粉图像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时,当感光体或中间转印构件的移动速度发生变动时,由于感光体或中间转印构件的速度变动而发生颜色偏移。作为中间转印构件的速度变动的发生原因,可举出以下情况,即:二次转印辊或清洁装置与中间转印构件接触或分离,从而中间转印构件上的负载发生变化。
作为防止由于感光体或中间转印构件的速度变动而发生颜色偏移的技术,已提出例如在日本专利特许第2962088号公报、特开JP-A-2000-298389号公报、特开JP-A-2001-134040号公报、特开JP-A-2002-278204号公报或者特开JP-A-2003-195712号公报中揭示的技术。
日本专利特许第2962088号公报的彩色打印机包括:感光体,由感光体驱动装置驱动旋转;曝光装置,用于通过使感光体暴露于激光束而形成潜像;显影装置,用于对感光体上形成的潜像进行显影,使得每转对应不同的颜色,并形成墨粉图像;中间转印构件,感光体上形成的不同颜色的墨粉图像转印在中间转印构件上而相互重叠;转印装置,用于把转印在中间转印构件上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感光体驱动装置,使得感光体以目标转速旋转;其中,中间转印构件和感光体设置成相互接触,中间转印构件从动于感光体并由该感光体转动,还包括:检测装置,用于对中间转印构件通过特定位置进行检测;以及中间转印构件转速测量装置,用于根据检测装置的输出来获得中间转印构件的转速,并且当在感光体上未形成潜像时,根据所测量到的中间转印构件转速,改变感光体目标转速,从而抑制中间转印构件每转的转速差,当在感光体上形成了潜像时,把感光体目标转速保持恒定。
JP-A-2000-298389号公报的成像设备是通过使用同一驱动信号的驱动源转动感光体和中间转印构件,从而使多色图像重叠在中间转印构件上,并形成彩色图像的成像设备,该成像设备包括:位置偏移校正装置,用于通过在不进行向感光体写入潜像的期间提高/降低中间转印构件的转速,对在把各彩色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上时由于中间转印构件上的负载变动而发生的转印位置偏移进行校正。
JP-A-2001-134040号公报的成像设备包括:潜像承载体;曝光装置,用于与彩色图像的各色分量的图像对应,使潜像承载体多次曝光;显影装置,用于对在潜像承载体上形成的各色分量的潜像进行墨粉显影;中间转印构件,其上形成基准位置标记,表示曝光装置用于确定曝光开始时刻的基准位置;转印装置,用于把在潜像承载体上显影的各色分量的墨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构件上,以使其端部根据基准位置而相互一致;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基准位置标记的检测周期;以及控制装置,用于获得基准位置标记的检测周期和预先确定的特定检测周期之间的差,并进行控制以在下一彩色图像的成像时把相同颜色分量的曝光开始时刻延长/缩短与该差对应的时间。
JP-A-2002-278204号公报的成像设备包括:旋转的感光体;潜像写入装置,用于使感光体曝光并写入潜像;显影装置,用于使用规定颜色的颜色显影剂使潜像显影以形成墨粉图像;中间转印构件,其在与感光体相对的一次转印位置上旋转从而在相同的方向上移动,感光体上形成的各色的墨粉图像相互重叠地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构件上,并且中间转印构件把一次转印的多个墨粉图像输送到二次转印位置,在二次转印位置处同时对这些墨粉图像进行二次转印;以及负载部件,用于周期性地向中间转印构件施加负载;其中,在一次转印中发生由负载部件引起的中间转印构件上的负载变动,并且该成像设备包括:位置偏移校正装置,用于把在发生中间转印构件上的负载变动时要一次转印的与墨粉图像部分对应的潜像,在其与由于负载变动而会在中间转印构件上发生的图像位置偏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进行偏移的状态下写入。
JP-A-2003-195712号公报的成像设备包括:无端状周向移动的感光体;曝光装置,用于在感光体的曝光位置,根据图像信息使感光体曝光,以便在感光体上形成潜像;显影装置,用于在感光体的移动方向上相对于曝光装置的曝光位置的下游显影位置处,使用显影剂使潜像显影,以使用显影剂形成图像;无端状图像承载体,在周向上移动,同时在感光体的移动方向上在感光体的显影位置的下游侧的一次转印位置处与感光体接触;二次转印装置,用于在图像承载体的移动方向上在图像承载体的一次转印位置的下游侧的二次转印位置处,使用显影剂把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上;清洁装置,设置成能在图像承载体的移动方向上,在图像承载体的二次转印位置的下游侧以及一次转印位置的上游侧的清洁位置处,与图像承载体接触和分离,并用于通过接触操作,去除在二次转印装置的二次转印后残留在图像承载体上的显影剂;以及控制装置,用于进行控制,以便在曝光装置不对感光体进行潜像形成操作的期间,进行清洁装置对清洁位置的接触操作和分离操作。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具有以下问题。对于在日本专利第2962088号公报、JP-A-2000-298389号公报、JP-A-2001-134040号公报、JP-A-2002-278204号公报以及JP-A-2003-195712号公报中揭示的技术,在不进行向感光体写入潜像的期间,改变感光体或中间转印构件的转速,进行清洁装置的接触和分离,并根据基准位置标记和预先确定的特定检测周期之间的差进行延长和缩短曝光开始时刻的控制,或者在与由于负载变动而会在中间转印构件上发生的图像位置偏移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进行偏移的状态下,校正写入位置。
然而,上述成像设备具有的问题是,在黄色、品红色、青色、黑色等的各色的墨粉图像的形成或转印操作中,在发生清洁装置或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构件的表面的接触/分离操作的情况下,中间转印构件会发生速度变动,从而可能会发生颜色偏移。
而且,在不进行向感光体写入潜像的期间,在进行清洁装置的接触/分离的情况下,存在的问题是,清洁装置对中间转印构件的清洁操作的结束时刻延迟,从而必定会降低每单位时间的成像生产率。
当使用在中间转印构件的旋转方向上具有弹性的弹性带作为中间转印构件时,这些问题变得尤为显著。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并提供了即使在成像操作中发生清洁装置或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构件的表面的接触/分离操作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发生颜色偏移,并可形成高质量图像而不降低生产率的成像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本发明的方面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感光体;驱动装置,其旋转驱动感光体;曝光装置,其通过对感光体进行图像曝光而形成潜像;多个显影装置,其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墨粉使在感光体上顺次形成的多个潜像显影;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在感光体上顺次显影的各色墨粉图像一次转印在该带状中间转印部件而相互重叠;至少一个负载装置,其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以改变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负载;以及速度控制装置,其在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负载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或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负载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定时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是弹性带。
附图说明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在附图中: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
图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结构图;
图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方框图;
图4是示出设置在中间转印带上的基准位置标记的透视结构图;
图5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6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7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操作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10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操作的时序图;
图11A至图11C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1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方框图;
图13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3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方框图;
图14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4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方框图;
图15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5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操作的说明图;
图16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6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方框图;以及
图17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7的成像设备的全色打印机的控制部的方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1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四循环系统全色打印机的成像部的结构图,图2是示出作为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成像设备的四循环系统全色打印机的整体结构图。
在图2中,标号1表示全色打印机的主体,作为图像承载体的感光鼓2可旋转地设置在全色打印机主体1的内部,并且相对于中央位于略微右上部。作为感光鼓2,例如,使用表面覆盖有OPC等制成的感光层的直径约47mm的导电性圆柱体,该导电性圆柱体由未作图示的驱动装置在箭头方向上以约150mm/sec的处理速度旋转驱动。如图1所示,在感光鼓2的表面由作为设置在感光鼓2的大致正下方的充电装置的充电辊3充电到预定电位之后,该表面由作为设置在感光鼓2的正下方的分离位置处的曝光装置的ROS(光栅输出扫描器:Raster Output Scanner)4进行激光束(LB)的图像曝光,并形成与图像信息对应的静电潜像。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旋转式显影装置5显影,并获得预定颜色的墨粉图像,其中在旋转式显影装置5中,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各色的显影器5Y、5M、5C和5K沿周向设置。
此时,在感光鼓2的表面,根据要形成的图像的颜色,把充电、曝光和显影的各步骤重复预定次数。旋转式显影装置5在预定时刻被旋转驱动,并且与要显影的颜色对应的显影器5Y、5M、5C或5K移动到与感光鼓2相对的显影位置。例如,在形成全色图像的情况下,对应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各色,在感光鼓2的表面上重复充电、曝光和显影的各步骤四次,并在感光鼓2的表面顺次形成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各色对应的墨粉图像。尽管在形成墨粉图像时感光鼓2的转数根据图像尺寸而变化,然而,例如尺寸是A4时,感光鼓2旋转三次而形成一色的图像。即,每当感光鼓2旋转三次时,就在感光鼓2的表面顺次形成与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各色对应的墨粉图像。另外,在感光鼓2上顺次形成的各墨粉图像,如下所述,在它们通过一次转印位置时,在相互重叠的状态下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
在感光鼓2上顺次形成的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各色的墨粉图像,在作为中间转印构件的中间转印带6被卷绕于感光鼓2的外周的一次转印位置,并在它们相互重叠的状态下,由一次转印辊7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以这种重叠方式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上的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墨粉图像由二次转印辊8一并二次转印到在预定时刻提供的记录纸9上。尽管二次转印辊8可以构成为从动于中间转印带6,然而它也可以构成为从未作图示的驱动源通过齿轮而旋转驱动。此时,期望的是,二次转印辊8通过扭矩限制器来旋转驱动,以便在二次转印辊8的转速快于中间转印带6的情况下空转,从而在它们之间不会出现移动速度差。如图2所示,由拾取辊11从设置在全色打印机主体1的下部的给纸部10提供记录纸9,并由给纸辊12和延迟辊13在这些纸逐一分离的状态下提供。该纸由阻滞辊14投入到与在中间转印带6上转印的墨粉图像同步的状态中,并被输送到中间转印带6的二次转印位置。二次转印辊8构成为在预定时刻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和分离。作为负载装置的二次转印辊8针对中间转印带6的周边上的距离,设置在与感光鼓的下游侧接近的位置,并且如下所述,响应于负载装置与中间转印带6接触的时刻,提高或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如图1所示,中间转印带6由多个辊伸张,并构成为从动于感光鼓2的旋转,以便按照预定处理速度(约150mm/sec)进行循环移动。作为中间转印带6,使用由弹性层的杨氏模量为30MPa或以下的氯丁橡胶、聚氨酯橡胶、硅橡胶等的具有弹性的弹性带制成的中间转印带。期望的是,弹性带采用杨氏模量在5-15MPa范围内的氯丁橡胶、杨氏模量在5-30MPa范围内的聚氨酯橡胶、或者杨氏模量在1.5-5MPa范围内的硅橡胶制成。中间转印带6在感光鼓2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在预定张力下由以下部分伸张:搭入辊15,用于指定中间转印带6的搭接位置;一次转印辊7,用于把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墨粉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搭出辊16,用于在搭接位置的下游侧指定中间转印带6的搭接位置;支承辊17,通过中间转印带6与二次转印辊8接触;第一清洁支承辊19,与中间转印带6的清洁装置18对置;以及第二清洁支承辊20。
中间转印带6,如上所述,由多个辊7、15至17、19和20伸张,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使全色打印机主体1小型化,使其伸张的断面形状为扁平、细长和大致梯形。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尽管使全色打印机整体尽可能小型化,然而旋转式显影装置5占据全色打印机主体1的很大空间。这样,全色打印机主体1被设计成,在实现设备小型化的同时,提高中间转印带6、旋转式显影装置5等的维护性能。具体地说,中间转印带6连同感光鼓2、充电棍3和二次转印辊8一起构成成像装置21,并且通过打开全色打印机主体1的上盖22,可使成像装置21整体地在全色打印机主体1上拆装。用于检测在中间转印带6上形成的墨粉的色块浓度的由反射型光传感器构成的浓度传感器23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的上方。
中间转印带6的清洁装置18,如图1所示,包括:刮片24,设置成与由第一清洁支承辊19伸张的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以及清洁刷25,设置成与由第二清洁支承辊20伸张的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压接。由刮片24和清洁刷25去除的残留墨粉和纸粉被收集到清洁装置18的内部。清洁装置18被支撑成可在摇动轴26上,在图中逆时针方向摇动。该清洁装置在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分离的位置回缩,并在预定时刻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作为负载装置的清洁装置18针对中间转印带6的周边上的距离,设置在与感光鼓2的上游侧接近的位置,并且如上所述,响应于负载装置与中间转印带6接触的时刻,提高或降低感光鼓的驱动速度。
二次转印辊8和清洁装置18起到负载装置的作用,该负载装置在预定时刻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以便向中间转印带6提供负载。二次转印辊8和清洁装置18的一方或双方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或分离,使得中间转印带6上的负载变动。
并且,如图2所示,从中间转印带6转印了墨粉图像的记录纸9被输送到定影器27,墨粉图像依靠定影器27的热量和压力而在记录纸9上定影。在单面打印的情况下,记录纸由出纸辊28直接排出到设置在打印机主体1的上部的出纸托盘29上。
另一方面,在双面打印的情况下,由定影器27定影了墨粉图像的记录纸9不由出纸辊28直接排出到出纸托盘29。在记录纸9的后端由出纸辊28夹持的状态下,使出纸辊28反向旋转,把记录纸9的输送通路切换到双面打印用的输纸通路30,在使记录纸9的正反面倒过来的状态下,该纸由设置在双面打印用的输纸通路30内的输送辊31再次输送到中间转印带6的二次转印位置,并在记录纸9的反面形成图像。
并且,在全色打印机中,如图2所示,可选地以可开/闭的方式在打印机主体1的侧面安装手动托盘32。放置在手动托盘32上的任意尺寸和类型的记录纸9由给纸辊33送入,并通过输送辊31和对准辊14被输送到中间转印带6的二次转印位置,这样,可在任意尺寸和类型的记录纸9上形成图像。
另外,针对墨粉图像的转印步骤结束后的感光鼓2的表面,每当感光鼓2旋转一次时,残留墨粉等由设置在感光鼓2的斜下部的清洁装置34的清洁刮刀35去除,并为下一成像步骤做好准备。
在本实施例中,成像设备包括:感光体;驱动装置,其旋转驱动感光体;曝光装置,其通过对感光体进行图像曝光而形成潜像;多个显影装置,分别用不同色的墨粉使在感光体上顺次形成的多个潜像显影;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其从动于感光体并由该感光体驱动,在感光体上顺次显影的各色墨粉图像一次转印到该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而相互重叠;以及至少一个负载装置,其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以改变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负载;其中,使用弹性带作为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并且设置有按照规定的定时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的速度控制装置。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速度控制装置使至少一色的潜像形成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期间的感光体驱动速度与另一色的潜像形成中的感光体驱动速度不同。
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从第一色的潜像形成开始到第一色的转印完成的期间,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负载装置与该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时刻,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而且,在本实施例中,在从最终色的潜像形成开始到最终色的转印完成的期间,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负载装置与该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图3是示出本实施例的全色打印机的控制电路与硬件构成的方框图。
即,本实施例的全色打印机构成为,如图3所示,感光鼓2由作为第一驱动装置的由步进电机等构成的驱动电机40直接或者通过多个齿轮,按照预定圆周速度(约150mm/sec)旋转驱动。而且,中间转印带6构成为,在其卷绕于感光鼓2的表面上的状态下,由感光鼓2驱动和旋转。
而且,如图4所示,在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在其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有用于检测中间转印带6的旋转周期的长方形基准位置标记41,以便通过合成树脂和铝的焊接反射光。如图1所示,基准位置标记41由沿着中间转印带6的循环轨道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的下面附近并由反射型光传感器构成的基准位置检测装置42来检测。
并且,如图3所示,二次转印辊8构成为通过由第二驱动装置43驱动的偏心凸轮等,在预定时刻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或分离。而且,清洁装置18构成为通过由第三驱动装置44驱动的偏心凸轮等,在预定时刻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或分离。
而且,也用作全色打印机的速度控制装置的控制部45,如图3所示,包括:运算装置46,由CPU等构成;存储部47,由NVM等构成,用于存储预定程序和参数;驱动控制装置48,用于控制第一至第三驱动装置40、43和44;以及计数部49,由时钟计数器等构成,用于对基准位置检测装置42检测基准位置标记41的周期进行计数。
在以上构成中,在本实施例的全色打印机中,即使在成像操作中发生清洁装置或二次转印辊与中间转印构件的表面的接触/分离操作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发生颜色偏移,并可形成高质量图像而不降低生产率。
即,在本实施例的全色打印机中,在预定时刻进行处理控制操作,并进行控制,使得各色的墨粉图像的浓度等于预定浓度。例如,当接通打印机的电源时,当进行了预定次数的打印时,当感光鼓2的转数达到预定值时,或者当打印机主体1内部的温度或湿度变化了预定值或以上时,在预定时刻进行该处理控制操作。在该处理控制操作中,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各色的墨粉图像的色块按照30%或50%等的预定浓度形成在感光鼓2上,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各色的墨粉色块在其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由浓度传感器23读取,并且进行控制操作,以便通过使用运算部46对显影器5Y、5M、5C和5K的墨粉浓度、显影偏置电位、感光鼓2的充电电位、ROS 4的曝光量等进行调节,获得预定图像浓度。
在处理控制操作时,同时进行测量作为中间转印带6的旋转周期的周期TRO的操作。另外,测量作为中间转印带6的旋转周期的周期TRO的操作可以在处理控制操作之外的时间进行。在测量中间转印带6的旋转周期的操作中,如图5的步骤ST101所示,首先,使中间转印带6的清洁装置18分离,并且在使二次转印辊8分离的状态下,使用基准位置检测装置42对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上的基准位置标记41进行检测,把获得从基准位置检测装置42输出的作为脉冲的TRO信号的周期的循环重复n次(例如,n=1),并进行获得TRO周期的平均值TRO_Ave的处理。TRO周期的平均值TRO_Ave与在清洁装置18和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6分离的状态下进行成像的品红色和青色的成像操作时的中间转印带6的旋转周期TRO_MC对应。如上所述,N值通常被设定成1,在该情况下,获得平均值的处理是不需要的。
针对TRO周期的平均值TRO_Ave,如图6所示,作为用于测量TRO周期的循环数的n值由控制部45设定(步骤ST201),并判断所设定的n循环的测量是否完成(步骤ST202)。在判断为所设定的n循环的测量还未完成的情况下,控制部45进行测量TRO周期的操作(步骤ST203),在n循环的测量已完成的情况下,进行计算针对这n个循环所测量的数据的平均值TRO_Ave的处理(步骤ST204)。
此时,如图7所示,从基准位置检测装置42输出的TRO信号的周期检测是通过使用对基准时钟进行计数的计数器作为计数部49,并通过对从把TRO信号从基准位置检测装置42输出的时刻到输出下一TRO信号的时刻之间的时间进行计数来进行。然而,可由作为计数部49的计数器测量的时间被设定成比TRO信号的检测周期短。这样,计数器在重复溢出的同时继续计数,并被设计成测量从发生了m次溢出的时刻到检测到TRO信号的时刻之间的时间。由于计数器溢出的次数n可在设计上预先把握,因而通过把将从计数器测量开始到溢出的测量时间放大m倍所获得的时间与测量时间相加,可测量基准位置标记41的检测信号周期。这样,在设计上,计数器只要能测量可预先把握的检测周期的公差范围即可。
然后,如图5的步骤ST102所示,在使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分离并使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6接触的状态下,控制部45重复n循环(例如,n=1)的测量,并获得TRO周期的平均值TRO_K。TRO周期的值TRO_K与在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6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成像的黑色成像操作对应。
之后,如图5的步骤ST103所示,在使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接触,并使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6分离的状态下,控制部45重复n循环(例如,n=1)的测量,并获得TRO周期的平均值TRO_Y。TRO周期的值TRO_Y与在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成像的黄色成像操作对应。
根据上述测量的测量值TRO_MC、TRO_K和TRO_Y,控制部45计算和设定下述的前端对准的校正值,并计算和设定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的校正值(步骤ST104,步骤ST105)。
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的校正值计算处理按如下进行。
控制部45的运算部46根据作为TRO周期的测量值的TRO_MC、TRO_K和TRO_Y,以及作为预先设定在存储部47内的感光体速度校正计算系数的PR_Vel_Coef_Y1A、PR_Vel_Coef_Y1B、PR_Vel_Coef_Y2A、PR_Vel_Coef_Y2B、PR_Vel_Coef_K1A和PR_Vel_Coef_K1B,并根据下式,计算作为感光体速度自动模式校正值的PR_Vel_Y1A、PR_Vel_Y1B、PR_Vel_Y2A、PR_Vel_Y2B、PR_Vel_K1A和PR_Vel_K1B:
PR_Vel_Y1A
=(TRO_MC-TRO_Y)/PR_Vel_Coef_Y1A
PR_Vel_Y1B
=(TRO_MC-TRO_Y)/PR_Vel_Coef_Y1B
PR_Vel_Y2A
=(TRO_MC-TRO_Y)/PR_Vel_Coef_Y2A
PR_Vel_Y2B
=(TRO_MC-TRO_Y)/PR_Vel_Coef_Y2B
PR_Vel_K1A
=(TRO_MC-TRO_Y)/PR_Vel_Coef_K1A
PR_Vel_K1B
=(TRO_MC-TRO_Y)/PR_Vel_Coef_K1B
而且,控制部45的运算部46根据作为TRO周期的测量值的TRO_MC、TRO_K和TRO_Y,以及作为预先设定在存储部47内的前端对准校正计算系数的Lead_Reg_Coef_Y1、Lead_Reg_Coef_Y2和Lead_Reg_Coef_K1,并根据下式,计算作为前端对准自动模式校正值的Lead_Reg_Y1、Lead_Reg_Y2和Lead_Reg_K1:
Lead_Reg_Y1
=(TRO_Y-TRO_MC)×Lead_Reg_Coef_Y1/1000
Lead_Reg_Y2
=(TRO_Y-TRO_MC)×Lead_Reg_Coef_Y2/1000
Lead_Reg_K1
=(TRO_K-TRO_MC)×Lead_Reg_Coef_K1/1000
下面,在本实施例的全色打印机中,采用下述方式进行彩色图像的打印操作。
在全色打印机中,如图1至图3所示,在打印操作时,感光鼓2由驱动电机40按照预定速度(约150mm/sec)旋转驱动,并且中间转印带6在其卷绕于感光鼓2的表面上的状态下从动于感光鼓。此时,在Cycle Up1期间,如图8的步骤ST301所示,感光鼓2的第一色的黄色的驱动速度校正值PR_Vel以及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校正值Lead_Reg由控制部45设定。
此处,第一色的黄色的驱动速度校正值PR_Vel和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校正值Lead_Reg按如下设定:
PR_Vel=PR_Vel_Y1A+PR_Vel_Y1AM
Lead_Reg=Lead_Reg_Y1+Lead_Reg_Y1M
在上述校正值中,PR_Vel_Y1AM和Lead_Reg_Y1M手动单独设定,并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按如下设定:
PR_Vel_Y1AM=0
Lead_Reg_Y1M=0
之后,如图1所示,感光鼓2的表面由充电辊3充电到预定电位,并且如图9所示,使用ROS 4进行与第一色的黄色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旋转式显影装置5的黄色的显影器5Y显影,并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黄色墨粉图像。
此时,如图9所示,在对感光鼓2的表面进行第一色的黄色的图像曝光之前,清洁装置18已经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并且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已由清洁装置18清洁。即,对感光鼓2表面的第一色的黄色的图像曝光是在清洁装置18与卷绕在感光鼓2的表面并由感光鼓2驱动的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进行。
在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由于清洁装置18与从动于感光鼓2并由感光鼓2驱动的中间转印带6在感光鼓2的卷绕位置的上游侧接触,因而出现向中间转印带6施加负载的状态。由于中间转印带6由弹性带构成,因而当向中间转印带6施加负载时,如图10所示,中间转印带6处于伸展状态,并且第一色的黄色的图像曝光和显影是在中间转印带6伸展的状态下进行。结果,在黄色的图像曝光之后,当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分离时,中间转印带6处于收缩状态,因此,如图10所示,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上的黄色墨粉图像已被转印到处于收缩状态的中间转印带6上。
这样,在全色打印机中,如图8所示,在第一色的黄色的成像时,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和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是根据校正值PR_Vel和校正值Lead_Reg来控制的,使得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慢出一个由TRO的测量值获得的预定值,并使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快出一个由TRO的测量值获得的预定值。
然后,当结束对感光鼓2表面的黄色图像曝光时,如图9所示,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分离。此时,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的黄色墨粉图像,如图9所示,处于已在一次转印位置处一次转印在中间转印带6上的状态。这样,当清洁装置18在预定时刻分离时,负载由此减少,并且中间转印带6处于收缩状态。
然后,在从检测了TRO起经过预定时间PR_Wait_Y之后,即,在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分离的时刻,如图8的步骤ST302所示,控制部45把黄色用的感光鼓2的速度校正值再次变更为下一值:
PR_Vel=PR_Vel_Y1B+PR_Vel_Y1BM
另外,在上述校正值中,PR_Vel_Y1BM手动单独设定,并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设定为0。
此处,在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分离的状态下,发生不向中间转印带6施加清洁装置18的负载的状态,因此,中间转印带6处于其收缩的原始状态。
之后,在感光鼓2的表面由充电辊3充电到预定电位之后,如图9所示,使用ROS 4进行与例如第二色的品红色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旋转式显影装置5的品红色的显影器5M显影,并在感光鼓的表面形成品红色墨粉图像。如图9所示,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的品红色墨粉图像在重叠状态下,在一次转印位置被一次转印到已转印了黄色墨粉图像的中间转印带6上。
如图1所示,由于品红色的图像曝光和显影是在清洁装置18和二次转印辊8都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因而如图8的步骤ST303所示,在从黄色墨粉图像的一次转印完成的时刻到检测到下一TRO的时刻的期间,把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校正值PR_Vel设定为100%,并把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校正值Lead_Reg设定为±0。
然后,在感光鼓2的表面由充电辊3充电到预定电位之后,如图9所示,使用ROS4进行与第三色的青色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旋转式显影装置5的青色的显影器5C显影,并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青色墨粉图像。如图9所示,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的青色墨粉图像在重叠状态下,在一次转印位置被一次转印到已转印了黄色和品红色墨粉图像的中间转印带上。
另外,如图1所示,由于青色的图像曝光和显影也是在清洁装置18和二次转印辊8都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因而把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校正值PR_Vel设定为100%,并把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校正值Lead_Reg仍设定为±0。
并且,在感光鼓2的表面由充电辊3充电到预定电位之后,如图9所示,使用ROS 4进行与第四色的黑色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旋转式显影装置5的黑色的显影器5K显影,并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黑色墨粉图像。如图9所示,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的黑色墨粉图像在重叠状态下,在一次转印位置被一次转印到已转印了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墨粉图像的中间转印带上。
此时,如图9所示,在进行黑色图像曝光之前,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尽管中间转印带6在其卷绕于感光鼓2的表面的状态下被驱动和旋转,然而随着在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时的负载增大,如图10所示,中间转印带处于收缩状态。当结束对感光鼓2的黑色图像曝光时,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此时,清洁装置18增大了中间转印带6上的负载清洁,并且中间转印带在其卷绕于感光鼓2的表面的状态下被驱动和旋转,可以认为,从感光鼓2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的黑色墨粉图像处于收缩和伸展相互补偿的状态。
如图8的步骤ST304所示,在从青色墨粉图像的一次转印结束的时刻到检测到下一TRO的时刻的期间中的某一时刻,控制部45把黑色用的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校正值PR_Vel和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校正值Lead_Reg按如下设定:
PR_Vel=PR_Vel_K1A+PR_Vel_K1AM
Lead_Reg=Lead_Reg_K1+Lead_Reg_K1M
在上述校正值中,PR_Vel_K1AM和Lead_Reg_K1M手动单独设定,并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按如下设定:
PR_Vel_K1AM=0
Lead_Reg_K1M=0
如上所述,如图9所示,在对感光鼓2的表面进行最终色的黑色的图像曝光之前,二次转印辊8已经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即,对感光鼓2表面的最终色的黑色的图像曝光是在二次转印辊8与卷绕在感光鼓2的表面并由感光鼓2驱动的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保持接触的状态下进行。
在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在感光鼓2的卷绕位置的上游侧并在与其非常接近的位置处,二次转印辊8与从动于感光鼓2并由感光鼓2驱动的中间转印带6接触。这样,由感光鼓2的旋转而送出的中间转印带6处于由二次转印辊8施加了作为负载的制动的状态。由于中间转印带6由弹性带构成,因而当在下游侧向中间转印带施加负载时,如图10所示,中间转印带处于收缩状态,并且最终色的黑色的图像曝光和显影是在中间转印带6收缩的状态下进行。结果,由于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黑色墨粉图像被一次转印到处于收缩状态的中间转印带6上,因而如图10所示,最终,黑色墨粉图像相对于品红色和青色墨粉图像处于伸展的状态。
这样,在全色打印机中,如图8的步骤ST304所示,在黑色成像时,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和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是根据校正值PR_Vel和校正值Lead_Reg来控制,以使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快出由TRO的测量值获得的预定值,并使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慢出由TRO的测量值获得的预定值。
而且,如图9所示,当结束对感光鼓2表面的黑色图像曝光时,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接触,因此,发生中间转印带上的负载增大的状态。这样,中间转印带6处于二次转印辊8的收缩作用和清洁装置18的伸展作用同时施加的收缩状态。
然后,在从检测了黑色TRO起经过预定时间PR_Wait_K之后,即,在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接触的时刻,如图8的步骤ST305所示,控制部45把黑色用的感光鼓2的速度校正值再次变更为下一值:
PR_Vel=PR_Vel_K1B+PR_Vel_K1BM
在校正值中,PR_Vel_K1BM手动单独设定,并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设定为0。
然后,如图8的步骤ST306所示,控制部45判断作业是否连续,并且在作业不连续的情况下,结束成像操作。在判断为作业连续的情况下,在从黑色墨粉图像的二次转印完成的时刻到下一TRO的期间,如图8的步骤ST307所示,控制部45设定感光鼓2的第二张的黄色的驱动速度和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的校正值PR_Vel和Lead_Reg。
此处,把第二张的黄色的驱动速度校正值PR_Vel和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校正值Lead_Reg按如下设定:
PR_Vel=PR_Vel_Y2A+PR_Vel_Y2AM
Lead_Reg=Lead_Reg_Y2+Lead_Reg_Y2M
在上述校正值中,PR_Vel_Y2AM和Lead_Reg_Y2M手动单独设定,并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按如下设定:
PR_Vel_Y2AM=0
Lead_Reg_Y2M=0
之后,与第一张类似,在感光鼓2的表面由充电辊3充电到预定电位之后,如图9所示,使用ROS 4进行与第一色的黄色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旋转式显影装置5的黄色的显影器5Y显影,并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黄色墨粉图像。
此时,如图9所示,在对感光鼓2的表面进行第一色的黄色的图像曝光之前,清洁装置18已经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接触,并且中间转印带的表面已由清洁装置18清洁。即,对感光鼓2表面的第一色的黄色的图像曝光是在清洁装置18与卷绕在感光鼓2的表面并由感光鼓2驱动的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保持接触的状态下进行。
然后,当结束对感光鼓2的表面的黄色图像曝光时,如图9所示,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分离。此时,如图9所示,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的黄色墨粉图像处于已在一次转印位置处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的状态。这样,当清洁装置18在预定时刻分离时,负载由此减小,因此,中间转印带6处于收缩状态。
然后,在从检测了TRO起经过预定时间PR_Wait_Y之后,即,在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分离的时刻,如图8的步骤ST308所示,控制部45把黄色用的感光鼓2的速度校正值再次变更为下一值:
PR_Vel=PR_Vel_Y2B+PR_Vel_Y2BM
在上述校正值中,PR_Vel_Y2BM手动单独设定,并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设定为0。
之后,在感光鼓2的表面由充电辊3充电到预定电位之后,如图9所示,使用ROS 4进行与例如第二色的品红色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旋转式显影装置5的品红色的显影器5M显影,并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品红色墨粉图像。如图9所示,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的品红色墨粉图像在重叠状态下,在一次转印位置处被一次转印到已转印了黄色墨粉图像的中间转印带上。
另外,如图1所示,由于品红色的图像曝光和显影是在清洁装置18和二次转印辊8都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因而如图8的步骤ST309所示,在从黄色墨粉图像的一次转印完成的时刻到检测下一TRO的时刻的期间,把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校正值PR_Vel设定为100%,并把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校正值Lead_Reg设定为±0。
然后,在感光鼓2的表面由充电辊3充电到预定电位之后,如图9所示,使用ROS 4进行与第三色的青色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旋转式显影装置5的青色的显影器5C显影,并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青色墨粉图像。如图9所示,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的青色墨粉图像在重叠状态下,在一次转印位置处被一次转印到已转印了黄色和品红色墨粉图像的中间转印带6上。
另外,如图1所示,青色的图像曝光和显影也是在清洁装置18和二次转印辊8都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分离的状态下进行,把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校正值PR_Vel设定为100%,并把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校正值Lead_Reg仍设定为±0。
并且,在感光鼓2的表面由充电辊3充电到预定电位之后,如图9所示,使用ROS 4进行与第四色的黑色的图像对应的图像曝光,并形成静电潜像。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静电潜像由旋转式显影装置5的黑色的显影器5K显影,并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黑色墨粉图像。如图9所示,在感光鼓2的表面形成的黑色墨粉图像在重叠状态下,在一次转印位置处被一次转印到已转印了黄色、品红色和青色墨粉图像的中间转印带上。
此时,如图9所示,在进行黑色图像曝光之前,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的表面接触。尽管中间转印带6处于卷绕在感光鼓2的表面并由感光鼓2驱动的状态,然而随着在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时的负载增大,如图10所示,中间转印带处于收缩状态。当结束对感光鼓2的黑色图像曝光时,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此时,清洁装置18增大了中间转印带6上的负载清洁,并且中间转印带处于卷绕在感光鼓2的表面并由感光鼓2驱动的状态。因此,可以认为,从感光鼓2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的黑色墨粉图像处于收缩和伸展相互补偿的状态。
然后,如图8的步骤ST310所示,在从青色墨粉图像的一次转印结束的时刻到检测下一TRO的时刻的期间中的某一时刻,控制部45把黑色用的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校正值PR_Vel和对感光鼓2表面的图像曝光的前端对准校正值Lead_Reg按如下设定:
PR_Vel=PR_Vel_K2A+PR_Vel_K2AM
Lead_Reg=Lead_Reg_K2+Lead_Reg_K2M
在上述校正值中,PR_Vel_K2AM和Lead_Reg_K2M手动单独设定,并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按如下设定:
PR_Vel_K2AM=0
Lead_Reg_K2M=0
如上所述,如图9所示,在对感光鼓2的表面进行最终色的黑色的图像曝光之前,二次转印辊8已经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即,对感光鼓2表面的最终色的黑色的图像曝光是在二次转印辊8与卷绕在感光鼓2的表面并由感光鼓2驱动的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保持接触的状态下进行。
而且,如图9所示,当结束对感光鼓2表面的黑色图像曝光时,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因此,中间转印带6上的负载增大。这样,发生二次转印辊8的收缩作用和清洁装置18的伸展作用同时施加在中间转印带6上的收缩状态。
在从检测了黑色TRO起经过预定时间PR_Wait_K之后,即,在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接触的时刻,如图8的步骤ST311所示,控制部45把黑色用的感光鼓2的速度校正值再次变更为下一值:
PR_Vel=PR_Vel_K2B+PR_Vel_K2BM
在上述校正值中,PR_Vel_K2BM手动单独设定,并在本实施例的说明中设定为0。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感光鼓2上形成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各色的墨粉图像的成像步骤中,或者当把在感光鼓2上形成的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各色的墨粉图像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6上时,或者当把多色墨粉图像从中间转印带6一并二次转印到记录纸上时,清洁装置18或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6接触或分离,使得中间转印带6上的负载变动。
这样,在全色打印机中,当不进行任何校正控制时,由于由中间转印带6上的负载变化引起的中间转印带6的伸缩,如图11A所示,以青色墨粉图像为基准,黄色(Y)、品红色(M)和黑色(K)的墨粉图像的偏移朝记录纸的后端变大。
在本实施例的全色打印机中,如图8所示,按照预定的定时控制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使得由中间转印带6上的负载变化引起的图像偏移得到校正,并且如图11B所示,以青色墨粉图像为基准,可使黄色(Y)、品红色(M)和黑色(K)墨粉图像的偏移量在记录纸的全长范围内大致恒定。
结果,在全色打印机中,如图8所示,针对感光鼓2的前端对准的偏移量也得到校正,这样,如图11C所示,以青色墨粉图像为基准,可在记录纸的全长范围内大幅减小黄色(Y)、品红色(M)和黑色(K)墨粉图像的偏移量,并可形成高质量的彩色图像。
因此,在全色打印机中,即使在清洁装置18或二次转印辊8在成像操作中进行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或分离的操作的情况下,也能防止发生颜色偏移,并可形成高质量图像而不降低生产率。
实施例2
图12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2,在以下说明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由相同标号来表示。本实施例包括用于检测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伸缩的伸缩检测装置,该伸缩检测装置与基准位置检测装置分开设置。
作为伸缩检测装置50,可使用:使用W传感器检测施加在使中间转印带6伸张的辊上的负载的装置;使用变形计直接检测中间转印带6的伸张的装置;或者读取等间隔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上的标记并计算其检测周期的装置。
由于其他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因而将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3
图13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3,在以下说明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由相同标号来表示。本实施例3包括用于对感光体和/或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寿命进行计数和存储的计数存储装置,当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时,根据存储在计数存储装置内的寿命信息,对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时的提高/降低值进行校正。
即,在本实施例3中,如图13所示,提供用于对感光体和/或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寿命进行计数和存储的寿命计数存储装置60。该寿命计数存储装置60与感光体和/或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一体构成。在安装有感光鼓2和中间转印带6的成像装置21上安装用于存储感光鼓2和中间转印带6的转数以及打印次数的存储装置,通过与打印机主体1侧进行通信,可读出感光体和/或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寿命。
对于中间转印带6,自然可以预料,其物理特性,例如,无负载时的尺寸,以及弹性系数会由于老化而改变,直到其寿命结束。事先通过实验和测量来掌握物理特性随时间的变化,并且根据该结果以及存储在寿命计数存储装置60内的中间转印带和/或感光鼓的寿命信息来校正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从而可高精度地进行中间转印带6上的图像重叠偏移校正。
由于其他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因而将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4
图14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4,在以下说明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由相同标号来表示。本实施例4包括用于对安装成像设备所在的环境温度和/或环境湿度进行检测和存储的环境条件检测存储装置,当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时,根据存储在环境条件检测存储装置内的环境信息,对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时的提高/降低值进行校正。
即,在本实施例4中,如图14所示,在打印机内部设置用于对安装打印机所在的环境温度和/或环境湿度进行检测的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检测装置70,并且环境温度和环境湿度检测装置70的检测结果被存储在作为环境条件检测存储装置的存储部47内。
对于中间转印带6,自然可以预料,其物理特性,例如,无负载时的尺寸,以及弹性系数会由于环境温度或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事先通过实验和测量来掌握由环境温度或湿度的变化引起的物理特性的变化,并且根据该结果以及存储在中间转印带和/或感光鼓的环境条件检测存储装置70内的环境信息来校正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从而可高精度地进行中间转印带6上的图像重叠偏移校正。
由于其他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因而将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5
图15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5,在以下说明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由相同标号来表示。在本实施例5中,把驱动装置内所包含的感光体的驱动速度的类型数设定成少于由速度控制装置控制的感光体的驱动速度的类型数。
即,在本发明中,由于中间转印构件的弹性变形程度根据负载状态连续且无级地变化,因而期望的是,作为图像重叠偏移校正装置的感光体的驱动速度的切换也能连续且无级地进行。然而,从实现所需的成本上的制约来看存在限制。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5所示,在需要感光体的驱动速度的两种速度A和B之间的中间速度C的情况下,可通过按照50%的占空比对A和B之间的速度切换进行控制来实现:
C=A×0.5+B×0.5
而且对于此外的速度,通过按下述方式恰当地设定占空比Da和Db,可大致连续地实现感光体驱动速度A和B之间的速度:
C=A×Da+B×Db
由于其他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因而将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6
图16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6,在以下说明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由相同标号来表示。根据本实施例6,成像设备包括:感光体;感光体驱动装置,其旋转驱动感光体;曝光装置,通过对感光体进行图像曝光而形成潜像;多个显影装置,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墨粉使在感光体上顺次形成的多个潜像显影;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感光体上顺次显影的各色墨粉图像相互重叠地一次转印在该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中间转印构件驱动装置,用于旋转驱动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以及至少一个负载装置,其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以改变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负载;其中,使用弹性带作为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并且设置有按照规定的定时提高/降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驱动速度的速度控制装置。
即,在本实施例6中,如图16所示,中间转印带6不从动于感光鼓2,而是由作为独立的中间转印构件驱动装置的驱动电机80旋转(循环)驱动。结果,在本实施例6中,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不是根据中间转印带6的伸缩来控制,而中间转印带6自身的驱动速度是根据中间转印带6的伸缩来控制。
尽管中间转印带6的驱动速度控制基本上是基于与实施例1中的感光鼓2的驱动速度控制相同的构思,然而根据用于驱动中间转印带6的驱动辊的配置,存在略微不同的情况。在使中间转印带6伸张的多个辊中,例如,伸张辊19由驱动电机80旋转驱动。
下面作进一步的说明。当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时,由于负载增大,因而中间转印带6伸展。然后,中间转印带6的驱动速度增大,这样,可防止由中间转印带6的伸展引起的图像偏移。
当位于下游侧的附近位置的二次转印辊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时,中间转印带6处于被施加了制动的状态,并因此收缩。然后,中间转印带6的驱动速度降低,这样,可防止由中间转印带6的收缩引起的图像偏移。
由于其他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因而将省略其说明。
实施例7
图17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例7,在以下说明中,与实施例1相同的部分由相同标号来表示。根据本实施例7,成像设备包括:多个感光体;驱动装置,其旋转驱动该多个感光体;曝光装置,其通过对多个感光体进行图像曝光而形成潜像;多个显影装置,其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墨粉使在多个感光体上顺次形成的多个潜像显影;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其从动于感光体并由感光体驱动,在多个感光体上顺次显影的各色墨粉图像相互重叠地一次转印到该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以及至少一个负载装置,其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以改变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负载;其中,使用弹性带作为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并且设置有按照规定的定时提高/降低从至少一色的潜像形成开始到转印完成期间感光体的驱动速度的速度控制装置。
即,在本实施例7中,如图17所示,全色打印机构成为采用所谓的串列系统,而不是四循环系统,并且黄色(Y)、品红色(M)、青色(C)和黑色(K)的各色的成像部90Y、90M、90C和90K设置在中间转印带6的下面。在各色的成像部90Y、90M、90C和90K内分别设置有感光鼓2、充电辊3、未作图示的图像曝光部和显影装置。
而且,中间转印带6由多个辊伸张,并且二次转印辊8和清洁装置18与中间转印带6的表面接触或分离。
由于其他结构和操作与实施例1相同,因而将省略其说明。
方面2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的成像设备中,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从动于感光体并由感光体驱动。
方面3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的成像设备中,速度控制装置使至少一色的潜像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时间中的感光体驱动速度不同于另一色的潜像形成过程中的感光体驱动速度。
在方面3的本发明中,与方面1的发明类似,由于使用弹性带作为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因而当负载装置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时,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发生弹性变形,并且转印在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各个图像之间发生偏移。然后,速度控制装置使至少一色的潜像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时间中的感光体驱动速度不同于另一色的潜像形成过程中的感光体驱动速度,这样,可校正由于负载装置的接触或分离而在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中发生的弹性变形的影响。
方面4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的成像设备中,在从第一色的潜像形成开始到第一色的转印完成的期间,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负载装置与该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时刻,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此处,“响应于”负载装置分离的时刻的表述具有根据负载装置分离的时刻的意思,并意味着感光体的驱动速度的提高/降低可以不一定与负载装置分离的时刻同时进行,只要与负载装置分离的时刻有特定关系就行。“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的表述在字面上是指提高或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是否提高或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是根据由弹性带构成的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伸缩来决定。
方面5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的成像设备中,在从最终色的潜像形成开始到最终色的转印完成的期间,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负载装置与该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方面6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的成像设备中,还包括:清洁装置,其构成为通过第二驱动装置而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并清洁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二次转印装置,其构成为通过第三驱动装置而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并把在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重叠的多色墨粉图像一并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速度控制装置,其响应于清洁装置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时刻,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方面7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6的成像设备中,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清洁装置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方面8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6的成像设备中,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二次转印装置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时刻,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方面9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6的成像设备中,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二次转印装置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方面10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方面1的成像设备还包括:速度控制装置,其在负载装置针对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外周上的距离而配置在与感光体的下游侧接近的位置处的情况下,响应于负载装置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或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方面11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0的成像设备中,速度控制装置在负载装置针对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外周上的距离而配置在与感光体的下游侧接近的位置处的情况下,响应于负载装置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时刻,提高或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方面12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方面1的成像设备还包括:速度控制装置,其在负载装置针对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外周上的距离而配置在与感光体的上游侧接近的位置的情况下,响应于负载装置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或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方面13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2的成像设备中,速度控制装置在负载装置针对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外周上的距离而配置在与感光体的上游侧接近的位置的情况下,响应于负载装置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或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方面14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方面1的成像设备还包括:速度控制装置,其按照规定的定时提高/降低从至少一色的潜像形成开始到转印完成的期间的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方面15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4的成像设备中,速度控制装置使至少一个感光体的潜像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时间内的感光体驱动速度不同于另一色的潜像形成过程中的感光体驱动速度。
方面16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方面1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用于检测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伸缩的伸缩检测装置,根据该伸缩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确定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时的速度。
在本发明中,各色显影中的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重叠偏移是由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发生的弹性变形程度的差异引起的,当由伸缩检测装置检测到弹性变形的程度装置,并且根据该结果来驱动感光体时,可更高精度地校正重叠偏移。作为伸缩检测装置,可使用各种装置,例如,检测施加在中间转印带上的负载的装置;直接检测中间转印构件的变形的装置;或者测量中间转印构件一次旋转所需时间的装置。
方面17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5的成像设备中,在处理控制操作时进行由伸缩检测装置检测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伸缩的操作。
在本发明中,检测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伸缩的操作是在处理控制操作时进行的,从而可防止成像设备的输出速度的降低。
方面18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5的成像设备中,把所确定的感光体驱动速度存储在存储装置内,并重复使用直到下次更新。
在仅考虑提高中间转印构件上的图像的重叠偏移校正的精度的情况下,期望的是,每次都进行中间转印构件的伸缩检测和感光体驱动速度的确定以对其进行校正。然而,这使成像设备的输出速度降低。为了防止这一点,期望的是,把一次确定的感光体驱动速度存储在存储装置内,并重复使用,直到由于老化、环境变化以及改变感光体驱动速度后的输出张数而需要再次检测中间转印带的伸缩和改变感光体驱动速度的下次更新时间。
方面19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方面15的成像设备还包括:计数存储装置,用于对感光体和/或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寿命进行计数和存储;当提高或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时,根据存储在计数存储装置内的寿命信息来对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时的提高/降低值进行校正。
对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很自然可以预料到,其物理特性值,例如,无负载时的尺寸,以及弹性系数会由于老化而改变,直到寿命结束。事先通过实验和测量来掌握物理特性值随时间的变化,并且根据该结果以及存储在寿命计数存储装置内的中间转印带和/或感光鼓的寿命信息来校正感光体的驱动速度,这样,可高精度地进行中间转印构件上的图像重叠偏移校正。
方面20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方面16的成像设备还包括:环境条件检测存储装置,其对安装成像设备所在的环境温度和/或环境湿度进行检测和存储;当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时,根据存储在环境条件检测存储装置内的环境信息来对提高/降低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时的提高/降低值进行校正。
对于中间转印带,很自然地可以预料到,其物理特性值,例如,无负载时的尺寸,以及弹性系数会随着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事先通过实验和测量来掌握由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引起的物理特性值的变化,并且根据该结果以及存储在环境条件检测存储装置内的中间转印带和/或感光鼓的环境信息来校正感光体的驱动速度,这样,可高精度地进行中间转印构件上的图像重叠偏移校正。
方面21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6的成像设备中,伸缩检测装置包括:设置在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至少一个基准位置检测标记;检测该基准位置检测标记的基准位置检测装置;以及计数器,用于测量由基准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基准位置检测标记的周期。
由于所使用的伸缩检测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设置在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至少一个基准位置检测标记;检测基准位置检测标记的基准位置检测装置;以及用于测量由基准位置检测装置检测到的基准位置检测标记的周期的计数器,因而可以廉价、高精度和高可靠性地实现中间转印带的伸缩检测装置。
方面22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21的成像设备中,基准位置检测标记是由显影装置显影并转印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图像。
方面23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21的成像设备中,把计数器可测量的时间设定为短于被测量的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检测周期。在该情况下,计数器的可测量时间可以比较短,并可采用廉价的计数器。并且,通过使用可检测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总检测周期的计数器,可提高精度。
方面24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方面1的成像设备还包括:中间转印构件驱动装置,用于循环驱动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以及速度控制装置,其按照规定的定时提高/降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驱动速度。
方面25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的成像设备中,驱动装置中包含的感光体的驱动速度的类型数被设定为少于由速度控制装置控制的感光体驱动速度的类型数。
方面26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方面16的成像设备中,根据伸缩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确定在感光体上形成的图像的前端对准校正值。
方面27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方面1的成像设备还包括:中间转印构件驱动装置,其循环驱动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清洁装置,其构成为通过第二驱动装置而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并清洁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二次转印装置,其构成为通过第三驱动装置而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并把在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重叠的多色墨粉图像一并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以及速度控制装置,其响应于清洁装置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时刻,提高/降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驱动速度。
方面28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方面1的成像设备还包括:中间转印构件驱动装置,其循环驱动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以及速度控制装置,其在负载装置针对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外周上的距离而配置在与感光体的下游侧接近的位置处的情况下,响应于负载装置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或降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驱动速度。
方面29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方面1的成像设备还包括:中间转印构件驱动装置,其循环驱动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以及速度控制装置,其在负载装置针对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外周上的距离而配置在与感光体的上游侧接近的位置的情况下,响应于负载装置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或降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驱动速度。
方面30的发明是一种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方面1的成像设备还包括:中间转印构件驱动装置,其循环驱动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以及速度控制装置,其按照规定的定时提高/降低从至少一色的潜像形成开始到转印完成的时间中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驱动速度。
在本发明中,由于中间转印构件的弹性变形程度根据负载状态连续且无级地变化,因而期望的是,作为图像重叠偏移校正装置的感光体的驱动速度的切换也能连续且无级地进行。然而,从实现所需的成本上的制约来看存在限制。于是,在需要感光体的驱动速度的两种速度A和B之间的中间速度C的情况下,可通过按照50%的占空比对A和B之间的速度切换进行控制来实现:
C=A×0.5+B×0.5
另外,对于此外的速度,通过按下述方式恰当地设定占空比Da和Db,可大致连续地实现感光体驱动速度A和B之间的速度:
C=A×Da+B×Db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即使在成像操作中发生清洁装置或二次转印构件与中间转印构件的表面的接触/分离操作的情况下,也能抑制颜色偏移发生,并可形成高质量图像而不降低生产率的成像设备。
在此以引用的方式引入2003年12月26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03-435675号的全部公开内容,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和摘要。

Claims (36)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感光体;
旋转驱动所述感光体的驱动装置;
曝光装置,其通过对所述感光体进行图像曝光而形成潜像;
多个显影装置,其分别利用不同颜色的墨粉对所述感光体上顺次形成的多个潜像进行显影;
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在所述感光体上顺次显影的各色墨粉图像一次转印到该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而相互重叠;
至少一个负载装置,其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以改变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负载;以及
速度控制装置,其在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负载装置变得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或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负载装置变得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定时提高/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其中,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是弹性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从动于所述感光体并由所述感光体驱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使得在至少一色的潜像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时间中的感光体驱动速度不同于另一色的潜像形成过程中的感光体驱动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从第一色的潜像形成开始到第一色的转印完成的期间,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负载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时刻,提高/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从最终色的潜像形成开始到最终色的转印完成的期间,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负载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清洁装置,其构成为通过第二驱动装置而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并清洁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以及
二次转印装置,其构成为通过第三驱动装置而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并把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重叠的多色墨粉图像一并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所述清洁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时刻,提高/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所述清洁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所述二次转印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时刻,提高/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所述二次转印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在所述负载装置位于感光体的沿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情况下,响应于所述负载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或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在所述负载装置位于感光体的沿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情况下,响应于所述负载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时刻,提高或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在所述负载装置位于感光体的沿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情况下,响应于所述负载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或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在所述负载装置位于感光体的沿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情况下,响应于所述负载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时刻,提高或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速度控制装置在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负载装置变得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或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负载装置变得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定时提高/降低从至少一色的潜像形成开始到所述至少一色的转印完成的期间的感光体驱动速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使得在至少一个感光体的潜像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时间内的感光体驱动速度不同于另一色的潜像形成过程中的感光体驱动速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伸缩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伸缩,
其中,根据该伸缩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确定提高/降低所述感光体驱动速度时的速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处理控制操作时进行所述通过伸缩检测装置检测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伸缩的操作,所述处理控制操作是在预定时刻执行的,使得各色的墨粉图像的浓度等于预定的浓度。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把所确定的感光体驱动速度存储到存储装置中,并重复利用,直到下次更新。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计数存储装置,其对感光体和/或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寿命进行计数和存储,
其中,当提高或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时,根据存储在所述计数存储装置中的寿命信息来校正感光体驱动速度的提高/降低值。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环境条件检测存储装置,其对安装该成像设备所在的环境温度和/或环境湿度进行检测和存储,
其中,当提高/降低所述感光体的驱动速度时,根据存储在所述环境条件检测存储装置中的环境信息来校正感光体驱动速度的提高/降低值。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伸缩检测装置包括:
设置在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至少一个基准位置检测标记;
基准位置检测装置,其检测所述基准位置检测标记;以及
计数器,用于测量由所述基准位置检测装置检测的基准位置检测标记的周期。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基准位置检测标记是由所述显影装置显影并转印在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的图像。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计数器可测量的时间被设定成短于被测量的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检测周期。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中间转印构件驱动装置,用于循环驱动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在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负载装置变得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或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负载装置变得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定时提高/降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驱动速度。
2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驱动装置中包含的感光体驱动速度的类型数被设定成少于由所述速度控制装置控制的感光体驱动速度的类型数。
26.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根据所述伸缩检测装置的检测结果来确定在所述感光体上形成的图像的前端对准校正值。
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中间转印构件驱动装置,用于循环驱动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
清洁装置,其构成为通过第二驱动装置而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并清洁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表面;
二次转印装置,其构成为通过第三驱动装置而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或分离,并把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上重叠的多色墨粉图像一并二次转印到记录介质上;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响应于所述清洁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时刻,提高/降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驱动速度。
2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中间转印构件驱动装置,用于循环驱动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在所述负载装置位于感光体的沿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下游侧的情况下,响应于所述负载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或降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驱动速度。
2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中间转印构件驱动装置,用于循环驱动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在所述负载装置位于感光体的沿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旋转方向的上游侧的情况下,响应于所述负载装置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时刻,提高或降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驱动速度。
3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
中间转印构件驱动装置,用于循环驱动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其中,
所述速度控制装置在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负载装置变得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或与带状中间转印部件分离的负载装置变得与所述带状中间转印部件接触的定时提高/降低从至少一色的潜像形成开始到所述至少一色的转印完成的期间的带状中间转印部件的驱动速度。
3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所述感光体的两种驱动速度之间的中间感光体驱动速度是通过以50%的占空比改变和控制速度而实现的。
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在所述感光体的两种驱动速度之间的任何感光体驱动速度是通过恰当设定占空比并按照该占空比改变和控制速度而实现的。
3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弹性带采用杨氏模量在1.5-30MPa范围内的橡胶材料制成。
3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弹性带采用杨氏模量在5-15MPa范围内的氯丁橡胶制成。
3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弹性带采用杨氏模量在5-30MPa范围内的聚氨酯橡胶制成。
3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
所述弹性带采用杨氏模量在1.5-5MPa范围内的硅橡胶制成。
CNB2004100691951A 2003-12-26 2004-07-05 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19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435675/2003 2003-12-26
JP2003435675A JP2005195679A (ja) 2003-12-26 2003-12-26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637636A CN1637636A (zh) 2005-07-13
CN100381945C true CN100381945C (zh) 2008-04-16

Family

ID=34697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6919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81945C (zh) 2003-12-26 2004-07-05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177571B2 (zh)
JP (1) JP2005195679A (zh)
KR (1) KR100642238B1 (zh)
CN (1) CN100381945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117644A (ja) * 2002-09-25 2004-04-15 Canon Inc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82770B2 (ja) * 2005-09-21 2011-05-11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4447B2 (ja) * 2005-12-21 2012-02-01 京セラミ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に用いられる駆動装置
JP4682846B2 (ja) * 2005-12-27 2011-05-1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599646B2 (en) * 2006-01-26 2009-10-06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an endless belt for receiving toner images and a controller for controlling surface speed of an image bearing member or the moving speed of the endless belt in accordance with surface conditions of the endless belt
JP4923619B2 (ja) * 2006-02-27 2012-04-2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237682A (ja) * 2006-03-10 2007-09-20 Oki Da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4861039B2 (ja) * 2006-04-03 2012-01-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7565100B2 (en) 2006-04-11 2009-07-21 Fuji Xerox Co., Ltd. Electrophotographic apparatus and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partitioned by multiple slits
DE102006032703A1 (de) * 2006-07-14 2008-01-24 OCé PRINTING SYSTEMS GMBH Verfahren und Anordnung zum Erzeugen einer vorgegebenen Umlaufgeschwindigkeit eines endlosen bandförmigen Bildträgers
KR101427239B1 (ko) * 2007-06-14 2014-08-0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화상형성장치 및 그의 속도비 제어방법
KR101405993B1 (ko) * 2007-08-06 2014-06-1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초기 인쇄 시간을 단축시키기 위한 인쇄 장치 및 그 인쇄제어 방법
JP5234412B2 (ja) * 2008-04-08 2013-07-10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ベルト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241305B2 (ja) * 2008-04-24 2013-07-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101240530B1 (ko) * 2008-07-31 2013-03-08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Crum 유닛, 이를 탑재한 교체가능유닛 및화상형성장치와, 그 유닛 구동 방법
JP5263674B2 (ja) 2009-01-19 2013-08-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US8180266B2 (en) * 2009-06-03 2012-05-15 Xerox Corpor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registering the transfer of an image associated with a printing device
JP4902756B2 (ja) * 2009-06-12 2012-03-2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511440B2 (ja) * 2009-06-12 2014-06-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35570B2 (ja) * 2009-06-12 2013-11-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JP5528239B2 (ja) * 2009-08-28 2014-06-2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392056B2 (ja) * 2009-12-22 2014-01-22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615120B2 (ja) 2010-10-08 2014-10-2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64919B2 (ja) * 2011-07-07 2016-02-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5880128B2 (ja) * 2012-02-23 2016-03-0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9880501B2 (en) 2013-08-29 2018-01-30 Hp Indigo B.V. Liquid electro-photographic printing
US10639882B2 (en) * 2017-07-14 2020-05-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Transfer member, image-forming method and image-forming apparatus
JP6992323B2 (ja) * 2017-08-24 2022-01-1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補正制御プログラム
JP7326786B2 (ja) * 2019-03-15 2023-08-16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34040A (ja) * 1999-11-08 2001-05-1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US6336024B1 (en) * 1999-02-09 2002-01-01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reducing color misregistration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62088B2 (ja) 1993-03-05 1999-10-12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カラープリンタ
JP2002278204A (ja) 2001-03-22 2002-09-27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601514B2 (ja) 2001-12-25 2004-1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US6766124B2 (en) * 2002-02-19 2004-07-20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having speed control to improve throughput
US6801728B2 (en) * 2002-02-28 2004-10-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US6990298B2 (en) * 2003-02-28 2006-01-2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336024B1 (en) * 1999-02-09 2002-01-01 Fuji Xerox, Co., Lt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reducing color misregistration
JP2001134040A (ja) * 1999-11-08 2001-05-18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100642238B1 (ko) 2006-11-02
KR20050066973A (ko) 2005-06-30
CN1637636A (zh) 2005-07-13
JP2005195679A (ja) 2005-07-21
US7177571B2 (en) 2007-02-13
US20050141920A1 (en) 2005-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81945C (zh) 成像设备
JP508455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901647B2 (ja) ベルト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36914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200624321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17114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 belt-shaped image carrier
JP200008964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220007A (ja) 転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とベルト移動速度補正方法
JP40182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6959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092029A (ja) ベルト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26610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EP1510878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04023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8570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52082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317739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47573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JP515997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50257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transferring image to intermediate transfer body by controlling the drive of a photosensitive body
JP4638994B2 (ja) タンデム式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047357A (ja) 画像情報検知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584153B2 (ja) 電子写真装置
JP373330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3266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416

Termination date: 20170705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