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807059B -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 Google Patents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807059B
TWI807059B TW108122523A TW108122523A TWI807059B TW I807059 B TWI807059 B TW I807059B TW 108122523 A TW108122523 A TW 108122523A TW 108122523 A TW108122523 A TW 108122523A TW I807059 B TWI807059 B TW I80705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sun gear
carrier
rotating shaft
reel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252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11806A (zh
Inventor
林健太郎
田內充
阿部佑亮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11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118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8070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80705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7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motor-drive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CARE OF BIRDS, FISHES, INSECTS;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9/00Reels
    • A01K89/015Reels with a rotary drum, i.e. with a rotating spool
    • A01K89/0192Frame details
    • A01K89/01928Frame details with line or water shields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在於藉由可抑制密封部分的接觸損失增大之構造,進行高精度的止水,能夠使馬達的防水性提升。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為,提供一種釣魚用電動捲線器,其結構係具備:設在馬達旋轉軸(41)的太陽齒輪(11);嚙合於太陽齒輪(11),可繞著太陽齒輪(11)周圍旋轉移動之複數個行星齒輪(12);支承複數個行星齒輪(12),並且伴隨複數個行星齒輪(12)的旋轉移動,以太陽齒輪(11)為中心進行旋轉而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捲筒之載體(6);及支承馬達旋轉軸(41),在內側固定有框體(43)之筒狀馬達外殼(44),在馬達旋轉軸(41)與框體(43)之間,設有馬達防水密封件(436),在載體(6)的外周面(63b)與馬達外殼(44)的內周面(45b)之間,設有外側防水密封件(67)。

Description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本發明係關於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以往以來,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之構造為藉由裝設的捲筒驅動馬達(以下稱為[馬達])的旋轉驅動力,使捲筒旋轉而進行釣線的捲取。 作為這種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之馬達的止水構造,例如專利文獻1所示,配置貼紙構件,用以覆蓋馬達的外殼者為眾所皆知。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10-271940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在以往的釣魚用電動捲線器,馬達的外殼與馬達旋轉軸的位置關係並未以較高的精度進行設置,故,為了防止沿著馬達旋轉軸之水分侵入到馬達內部,需要進行提高馬達的外殼與馬達旋轉軸之接觸壓等的因應。因此,因提高接觸壓所產生的摩擦變大,會有馬達的軸輸出降低而接觸損失增加之問題,在這一點上仍有改善空間。
本發明係有鑑於這樣的問題點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係在於提供不會增大馬達的密封部分之接觸壓,藉由抑制密封部分的接觸損失增大之的構造能夠進行高精度的止水,可使馬達的防水性提升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1)本發明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係具備設在捲線器本體內,且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旋轉驅動部的馬達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其特徵為,前述馬達係具有馬達旋轉軸和形成前述馬達的外殼之馬達框體,在前述馬達旋轉軸與前述馬達框體之間,設有馬達防水密封件。
若依據本發明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形成為在馬達框體本身組裝馬達防水密封件之構造,在雙方的位置精度高之馬達旋轉軸與馬達框體之間,配置馬達防水密封件,因此,形成為高精度的止水構造,能夠使馬達的防水性提升。因此,變得不需要如以往這樣對馬達的密封部分增大接觸壓,能夠抑制因密封件所引起的接觸損失增大。
(2)理想為具備:設在前述馬達旋轉軸的太陽齒輪;嚙合於該太陽齒輪,可繞著前述太陽齒輪周圍旋轉移動之複數個行星齒輪;支承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並且伴隨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的旋轉移動,以前述太陽齒輪為中心進行旋轉而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前述旋轉驅動部之載體;及支承前述馬達旋轉軸,在內側固定有前述馬達框體之筒狀馬達外殼,在前述載體的外周面與前述馬達外殼的內周面之間,設有外側防水密封件。
在此情況,能夠作成在馬達防水密封件之成為馬達相反側的外側配置外側防水密封件之雙重防水構造。亦即,在配置成將太陽齒輪與行星齒輪一同覆蓋的載體的外周面與筒狀馬達外殼的內周面之間,配置外側防水密封件,可減少附著於馬達旋轉軸本身的水分,因此,可更有效地提升馬達的防水性。
(3)理想為前述馬達外殼係在前述馬達旋轉軸之靠近前述太陽齒輪的位置,藉由固定構件對前述馬達框體固定。
在此情況,因藉由固定構件將馬達外殼對馬達框體強固地固定,所以,馬達旋轉軸與馬達外殼能以高精度進行配置。亦即,藉由馬達旋轉軸的旋轉,經由太陽齒輪及行星齒輪而進行旋轉之載體與馬達外殼的位置關係也能以高精度保持,因此,藉由外側防水密封件之止水精度也變高,能夠提升馬達的防水性。
(4)亦可在前述載體,設置載體軸承部,其配置成與前述太陽齒輪同軸,且從徑方向外側對前述太陽齒輪或前述馬達旋轉軸進行軸支承。
在此情況,藉由以載體軸承部將載體支承於太陽齒輪、或馬達旋轉軸,能夠將馬達旋轉軸與載體以高精度進行配置。因此,藉由馬達旋轉軸的旋轉,經由太陽齒輪及行星齒輪而進行旋轉之載體與馬達外殼的位置關係也能以高精度保持,故,藉由外側防水密封件之止水精度也變高,能夠提升馬達的防水性。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不會增大馬達的密封部分之接觸壓,藉由抑制密封部分的接觸損失增大之的構造能夠進行高精度的止水,可使馬達的防水性提升。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的實施形態。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作為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以雙軸承捲線器為例進行說明。又,在各圖面中,為了作成可辨識各構成構件的尺寸,有因應需要將各構成構件的比率適宜變更之情況。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1係為藉由自外部電源所供給的電力驅動,並且在內部具有當作為手動捲繞的雙軸承捲線器使用時的電源。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1具備:可裝設於釣竿之捲線器本體2;對捲線器本體2,可繞著把手軸線C1旋轉之把手20;對捲線器本體2,可繞著與把手軸線C1平行的捲筒軸線C2旋轉,並捲繞有未圖示的釣線捲筒3(旋轉驅動部);設在捲線器本體2,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捲筒3之馬達4;設置成可切換將捲筒3與把手20連結的連結狀態及遮斷的遮斷狀態之離合器機構5;及使馬達4的旋轉驅動力減速而傳達至捲筒3之減速裝置10(參照圖3)。
在此,在本實施形態,如圖1至圖3所示,把手軸線C1、捲筒軸線C2、及馬達軸線O分別平行地設置,可因應需要,將該等方向定義作為左右方向L1,並且將與左右方向L1正交且沿著與被捲繞於捲筒3的釣線不斷放出的方向之方向定義作為前後方向L2。又,將在前後方向L2上釣線從捲筒3不斷放出的方向定義為前方,將其相反方向定義為後方,並且在從後方側觀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1的視點定義為左右。再者,圖1係從上斜後方觀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1之斜視圖,圖2係從下斜前方觀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1之斜視圖。
[捲線器本體] 捲線器本體2係如圖1及圖2所示,具備本體框架21、覆蓋本體框架21的一部分之蓋22及位於本體框架21的上側之水深顯示部23。 本體框架21為例如合成樹脂或金屬製的一體形成之構件。本體框架21具有:在左右方向L1隔著捲筒3而成為把手20側的右側板21A;位於右側板21相反側之左側板21B;及將右側板21A與左側板21B連結之複數個連結構件21C。 右側板21A與左側板21B係互相在左右方向L1上隔著間隔進行配置。又,在各自的側板21A、21B,配置有支承捲筒3、馬達4等的支承部,及離合器機構5、減速裝置10等的旋轉驅動機構。
在右側板21A及左側板21B,捲筒3的捲筒旋轉軸(未圖示)之端部在可自由旋轉地支承的狀態下被裝設。如圖2所示的連結構件21C呈板狀,將右側板21A及左側板21B的下部連結。在連結構件21C中的其中1個,於左右方向L1的略中央部分,裝設有用來安裝至釣竿之釣竿裝設部24。
蓋22具備右側蓋22A、左側蓋22B及前蓋22C。右側蓋22A係設有預定的收容空間而覆蓋右側板21A,例如螺絲固定於右側板21A的外緣部。左側蓋22B係設有預定的收容空間而覆蓋左側板21B,例如螺絲固定於左側板21B的外緣部。前蓋22C係覆蓋本體框架21的前部。 在右側板21A的前方下部,如圖2及圖3所示,用來連接來自於外部的電源纜線之連接器28以連接端28a朝向下方的狀態進行裝設。
[水深顯示部] 水深顯示部23係如圖1所示,配置於右側板21A與左側板21B之間。水深顯示部23具有:由可顯示能夠裝設於釣線的前端之釣組的水深之液晶顯示器所構成的顯示板23A;及捲線器控制部(未圖示)。水深顯示部23係構成載置於右側板21A及左側板21B的上部之外殼部,螺絲固定於右側板21A及左側板21B的外側面,具有用來進行顯示操作之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為3個)操作按鍵23B。
[把手] 如圖1及圖2所示,把手20具有:不能旋轉地裝設於把手軸線C1上的把手軸的前端部20a之把手臂25;可繞著與把手軸線C1平行的軸旋轉地裝設於把手臂25的與前端部20a相反側之自由端之把手旋鈕26;及配置於把手臂25的捲線器本體2側之拖曳部27。 來自於把手20之扭矩係在離合器機構5被離合打開之狀態下,直接傳達至捲筒3。
[捲筒] 捲筒3係如圖1所示,在右側板21A與左側板21B之間,分別經由軸承(未圖示)可自由旋轉地設置。捲筒3係具備:沿著捲筒軸線C2上之未圖示的捲筒旋轉軸;與捲筒旋轉軸同軸地配置而連動,能夠進行旋轉之筒狀捲線主體部32;及在捲線主體部32的兩端,朝徑方向外側擴徑之凸緣部33。 捲筒3係如前述般,從減速裝置10經由未圖示的捲筒驅動機構旋轉驅動,使得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50所驅動的離合器機構5連動。
[離合器機構] 離合器機構5係能夠切換成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50的操作,將把手20的旋轉可傳達至捲筒3之離合器開狀態;和不能將把手20的旋轉傳達至捲筒3之離合器關狀態。在此離合器開位置,小齒輪的旋轉傳達至捲筒旋轉軸而形成為離合器開狀態,小齒輪與捲筒旋轉軸形成為可一體旋轉。又,此離合器關位置,由於小齒輪的旋轉未傳達至捲筒旋轉軸,故形成為離合器關狀態,捲筒3形成為可自由旋轉。
[離合器操作構件] 離合器操作構件50係如圖1所示,用來將離合器機構5切換操作成離合器開狀態與離合器關狀態之構件。離合器操作構件50係在捲線器本體2的後部,在右側板21A與左側板21B之間,於捲線器本體2的後部,設置成可朝對釣竿裝設部24接近及分離的方向移動。在本實施形態,離合器操作構件50係設置成可繞著捲筒旋轉軸擺動。
[捲筒驅動機構] 前述的捲筒驅動機構係將捲筒3朝釣線捲取方向驅動。又,當進行捲取時,藉由拖曳部27對捲筒3產生拖曳力而防止釣線被切斷。 拖曳部27係在把手20的把手臂25與右側蓋22A之間,同軸地設在把手軸。捲筒驅動機構具備:藉由未圖示的滾子離合器形態之逆轉防止部,禁止釣線捲取方向的旋轉之前述馬達4;及將藉由減速裝置10減速後的馬達4的旋轉傳達至捲筒3,或將把手20的旋轉予以增速後再傳達至捲筒3之旋轉傳達機構。
[馬達] 馬達4係如圖1所示,在釣魚用電動捲線器1的前部配置於較捲筒3更前側的位置,在被半裂形狀的馬達收容體40(參照圖2)覆蓋的狀態下設置。馬達4係如圖3及圖4所示,具有馬達旋轉軸41、馬達本體42及保持馬達本體42的框體43(馬達框體)。又,馬達4被收容於筒狀馬達外殼44內。
馬達旋轉軸41係將馬達本體42的中心部朝馬達軸線O方向貫通,馬達旋轉軸41的一端(圖3的紙面右側、圖4的紙面左側)的軸前端部41a及另一端(圖3的紙面左側、圖4的紙面右側)的軸基端部41b分別可旋轉地支承於框體43、後述的馬達端蓋434。 在此,在馬達軸線O,將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側作為前端側、軸基端部41b側作為基端側,以下進行說明。
框體43係形成馬達4的外殼。框體43係如圖4所示,具有:以全周覆蓋在旋轉中心具有馬達旋轉軸41之馬達本體42的筒狀圓筒體431;堵住圓筒體431的前端側之前端板432;以及在前端板432的中央支承第1軸承435之第1中央筒433A及支承馬達防水密封件436之第2中央筒433B。
圓筒體431的基端431b係如圖3及圖4所示,對固定於右側板21A的馬達端蓋434,經由第2軸承437液密地卡合而將框體43內封閉。 前端板432係如圖5所示,呈在中心部分具有圓形的開口部432b之環狀,外周部分連接於圓筒體431的前端部431a。在開口部432b,與馬達軸線O同軸且朝框體43的內部空間側延伸之前述第1中央筒433A、和與馬達軸線O同軸且朝軸前端部41a側延伸之前述第2中央筒433B是一體地設置。以第1中央筒433A的內表面433a支承第1軸承435,以第2中央筒433B的內表面433b支承馬達防水密封件436。
在框體43的前端板432,朝厚度方向貫通的複數個母螺孔432a形成於在周方向上隔著適當的間隔之位置。在各母螺紋孔432a,螺合有在與馬達外殼44之間固定的固定螺絲47。
在第1中央筒433A內表面433a,配置有可旋轉地支承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側之第1軸承435。第2中央筒433B的內徑形成為較第1中央筒433A更小,在內表面433b,配置有在與馬達旋轉軸41之間可旋轉地液密接觸之馬達防水密封件436。馬達防水密封件436係藉由位於較馬達本體42、第1軸承435、及前端板432更前端側,具有防止水朝馬達4(框體43)內侵入之止水功能。
在馬達旋轉軸41之朝較馬達防水密封件436更靠近軸前端部41a側突出的部分,太陽齒輪11在不能旋轉地插通的狀態下被固定。 在較太陽齒輪11更突出的馬達旋轉軸41之軸前端部41a,於與載體6的內周面61a之間,設有可旋轉地支承載體6之載體軸承部14(後述)。
馬達外殼44係如圖5及圖6所示,將收容固定馬達4的框體43之筒狀外殼筒45、及設在靠近外殼筒45的前端之位置並將外殼筒45的內側空間朝馬達旋轉軸41方向區劃之隔壁46一體地設置。在隔著隔壁46而位於軸基端部41b側之第1空間46A,收容有框體43及馬達本體42,在位於隔壁46之第1空間46A相反側的第2空間46B(外側),配置有太陽齒輪11、行星齒輪12、環狀齒輪13及載體6的一部分。
在外殼筒45之第2空間46B側的內周面45b,環狀齒輪13在同軸且不能旋轉的狀態下嵌合。隔壁46之與載體6對向的前端面46a,為了卡合於後述的一對防旋轉凹部132,設有朝馬達軸線O方向的前端側突出之一對防旋轉凸部461。 防旋轉凸部461係形成與外殼筒45的徑方向正交之方向的凸面,在外殼筒45的內周面45b設置於與徑方向對向的2個部位。
如圖5所示,在隔壁46的基端面46b,抵接有框體43的前端板432。在隔壁46,於與前端板432的母螺孔432a對應的位置,形成有螺絲插入孔46c。從第2空間46B側將固定螺絲47(固定構件)插通於螺絲插入孔46c,再螺合於前端板432的母螺紋孔432a,藉此,將馬達4(框體43)固定於馬達外殼44。亦即,馬達外殼44係在馬達旋轉軸41之靠近太陽齒輪11的位置,對框體43固定。 再者,亦可在隔壁46與前端板432之接觸部分,中介熱傳導油脂、熱傳導薄片等。
[減速裝置] 如圖5及圖6所示,減速裝置10係將馬達4的旋轉驅動力減速後,傳達至捲筒3(參照圖1)。減速裝置10具備:設在馬達4的馬達旋轉軸41之太陽齒輪11;嚙合於太陽齒輪11,並具有行星齒輪支承軸121之複數個行星齒輪12(12A、12B、12C);與太陽齒輪11同軸地設置,具有在內周部將各行星齒輪12嚙合之內周齒輪131,沿著內周齒輪131使複數個行星齒輪12A、12B、12C環繞移動之環狀齒輪13;支承各行星齒輪12的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的兩端121a、121b,並且伴隨複數個行星齒輪12A、12B、12C的環繞移動,以馬達旋轉軸41為中心進行旋轉,再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前述捲筒3之載體6。
這樣的減速裝置10的結構係當馬達4驅動時,以太陽齒輪11與行星齒輪12,將馬達旋轉軸41的旋轉驅動力減速,再經由載體6傳達至捲筒3。 各行星齒輪12A、12B、12C的構造為始終嚙合於設在馬達外殼44的外殼筒45的內周面45b之環狀齒輪13。
[太陽齒輪] 太陽齒輪11係同軸地固定於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太陽齒輪11係在外周形成有齒部。在太陽齒輪11的齒部,嚙合有3個行星齒輪12A、12B、12C。
[行星齒輪] 各行星齒輪12A、12B、12C係為各自的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的兩端121a、121b支承於載體6之兩端支承構造,經由軸承123,可繞著行星齒輪支承軸121周圍旋轉地設置。 該等行星齒輪12A、12B、12C係在各自的外周的齒部122中的半徑方向內側之部分,與太陽齒輪11嚙合,同樣地在半徑方向外側的部分,與環狀齒輪13嚙合。
[環狀齒輪] 環狀齒輪13係與馬達旋轉軸41同軸地設置,具有以環狀內周面將3個行星齒輪12A、12B、12C嚙合之內周齒輪131。行星齒輪12A、12B、12C分別一邊藉由太陽齒輪11的旋轉進行自轉,一邊沿著內周齒輪131進行環繞移動。
環狀齒輪13係在馬達外殼44的第2空間46B側的內周面45b,在不能旋轉的狀態下嵌合。在環狀齒輪13,具有在與隔壁46對向的外周緣部13a將周方向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的防旋轉凹部132。防旋轉凹部132係形成與環狀齒輪13的徑方向正交之缺口面,在外周緣部13a,設在與環狀齒輪13的徑方向對向之2個部位。 如此,在環狀齒輪13與馬達外殼44的隔壁46,形成有各自朝馬達旋轉軸41方向突出或凹陷的卡合凹凸部(防旋轉凸部461、防旋轉凹部132),藉由互相卡合,限制環狀齒輪13對馬達外殼44之旋轉。
[載體] 如圖5及圖6所示,載體6係支承3個行星齒輪12A、12B、12C的行星齒輪支承軸121,並且伴隨各行星齒輪12A、12B、12C之沿著環狀齒輪13的環繞移動,以馬達旋轉軸41為中心進行旋轉而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捲筒3。 載體6具有:與在環狀齒輪13的內側進行環繞移動的各行星齒輪12A、12B、12C一同繞著馬達旋轉軸41旋轉之第1支承體61;及較第1支承體61更朝前述隔壁46相反側突出而將旋轉傳達至捲筒3之第2支承體62。第1支承體61係配置成從馬達旋轉軸41方向的軸前端部41a覆蓋太陽齒輪11,經由載體軸承部14可繞著馬達旋轉軸41旋轉地支承。
第1支承體61係具有有頂筒狀,且在內側可旋轉地支承於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之載體本體63。且,在第1支承體61,如圖6所示,設有與馬達旋轉軸41同軸地配置之一對圓盤狀固定凸緣64、65。第2固定凸緣65係呈從載體本體63的開口端朝徑方向的外側,以遍及全周範圍的方式突出之環狀。第1固定凸緣64係呈配置成對第2固定凸緣65朝基端側分離並對向之環狀。
載體本體63係如圖5所示,於內側配置有太陽齒輪11及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在內周面63a與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之間,設有前述的載體軸承部14。亦即,載體6(載體本體63)係經由從徑方向外側軸支承馬達旋轉軸41之載體軸承部14,可繞著太陽齒輪11(馬達旋轉軸41)旋轉地設置,能以與太陽齒輪11的旋轉不同之旋轉數進行旋轉。
如圖6所示,第1固定凸緣64與第2固定凸緣65係為相同外徑,經由連結壁66一體地設置。太陽齒輪11係在從形成於第1固定凸緣64的中央部分之圓形開口部插入至雙方的凸緣64、65彼此之間的狀態下進行配置。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係在從形成於第2固定凸緣65的中央部分之中心孔朝前端側突出之狀態下進行配置。又,在第1固定凸緣64與第2固定凸緣65之間,嚙合於太陽齒輪11的3個行星齒輪12是在周方向上隔著一定間隔的方式可旋轉地支承。
藉由第1固定凸緣64與第2固定凸緣65,將各行星齒輪12A、12B、12C的行星齒輪支承軸121之兩端121a、121b固定。各行星齒輪12A、12B、12C分別係至少齒部122中之半徑方向外側的部分在從第1固定凸緣64與第2固定凸緣65的外周部突出之狀態下配置,設置成以前述半徑方向外側的部分嚙合於環狀齒輪13。 連結壁66係從各行星齒輪12A、12B、12C隔著間隔而設置在不會干涉的位置。
如圖5所示,在第1支承體61的載體本體63的外周面63b,於與外殼筒45之第2空間46B側的內周面45b之間設有外側防水密封件67。外側防水密封件67係在俯視視角形成為環狀,外周部67a固定於馬達外殼44的外殼筒45之內周面45b,內周部67b液密地接觸於載體6的載體本體63之外周面63b,具有在馬達外殼44與載體6之間進行止水之止水功能。
在如此所構成的釣魚用電動捲線器1,如圖3所示,藉由將連接於外部電源的供電線連接至成為供電連接部之連接器28,使得馬達4形成為可進行驅動。又,當離合器機構5處於離合器開狀態時,藉由將把手20進行捲取操作或將動力桿進行操作而驅動馬達4,該等的驅動力被減速装置10傳達至捲筒3,使得捲筒3旋轉而捲取釣線。又,馬達4的旋轉驅動力係如圖4所示,藉由複數個行星齒輪12減速並傳達至捲筒3。 另外,若操作離合器操作構件50,將離合器機構5切換成離合器關狀態的話,捲筒3切換成捲筒自由狀態,可將釣線不斷送出。
其次,依據圖面,詳細地說明關於如此構成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的作用。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1,形成為在框體43本身組裝馬達防水密封件436之構造,在雙方的位置精度高之馬達旋轉軸41與框體43之間,配置馬達防水密封件436,因此,形成為高精度的止水構造,能夠使馬達4的防水性提升。 因此,變得不需要如以往這樣對馬達的密封部分增大接觸壓,能夠抑制因密封件所引起的接觸損失增大。
又,在本實施形態,因在載體6的外周面與馬達外殼44的內周面之間設有外側防水密封件67,所以,能夠作成為在馬達防水密封件436之與馬達4相反側的外側配置外側防水密封件67之雙重防水構造。亦即,在配置成將太陽齒輪11與行星齒輪12一同覆蓋的載體6的外周面與筒狀馬達外殼44的內周面之間,配置外側防水密封件67,可減少附著於馬達旋轉軸41本身的水分,因此,可更有效地提升馬達4的防水性。
且,在本實施形態,因藉由固定構件將馬達外殼44對框體43強固地固定,所以,馬達旋轉軸41與馬達外殼44能以高精度進行配置。亦即,藉由馬達旋轉軸41的旋轉,經由太陽齒輪11及行星齒輪12而進行旋轉之載體6與馬達外殼44的位置關係也能以高精度保持,因此,藉由外側防水密封件67之止水精度也變高,能夠提升馬達4的防水性。
又,在本實施形態,在載體6,設有與太陽齒輪11同軸地配置且將太陽齒輪11或馬達旋轉軸41從徑方向外側進行軸支承之載體軸承部14,藉由以載體軸承部14使載體6支承於太陽齒輪11、或馬達旋轉軸41,能夠以高精度配置馬達旋轉軸41與載體6。因此,藉由馬達旋轉軸41的旋轉,經由太陽齒輪11及行星齒輪12而進行旋轉之載體6與馬達外殼44的位置關係也能以高精度保持,因此,藉由外側防水密封件67之止水精度也變高,能夠提升馬達4的防水性。
在如上述般構成的本實施形態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不會增大馬達4的密封部分之接觸壓,藉由抑制密封部分的接觸損失增大之的構造能夠進行高精度的止水,可使馬達4的防水性提升。
以上說明了關於本發明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之實施形態,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例示本發明,並非用來限定發明的範圍者。實施形態可藉由其他各種的形態加以實施,在不超出本發明的思想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等。實施形態、其變形例,包含例如該業者容易想到者、實質上為相同者、均等的範圍者等。
例如在前述實施形態,作為馬達4的防水功能,除了馬達防水密封件436以外,還作成在載體6的外周面與馬達外殼44的內周面之間設置外側防水密封件67之結構,但,亦可省略此外側防水密封件67。或作為外側防水密封件的位置,亦不限於載體6的外周面與馬達外殼44的內周面之間,只要較馬達防水密封件436更外側的位置即可,可設在其他的位置。
又,在本實施形態,作為馬達4與馬達外殼44的固定方法,使用馬達外殼44的隔壁46再藉由固定螺絲47固定於馬達4的框體43,但不限於使用固定螺絲之固定方法,亦可採用其他的固定手段。又,作為固定部位,不限於隔壁46、框體43等,又,其固定位置、固定部位數量亦可加以適宜設定。
且,在本實施形態,作成為設有將載體6對馬達旋轉軸41從徑方向外側進行軸支承的載體軸承部14之結構,但,亦可省略此載體軸承部14之結構。又,載體軸承部14亦可非設置於載體6與馬達旋轉軸41之間,而是中介於載體6與太陽齒輪11的一部分之間。
又,在本實施形態,以直接連結於馬達4的馬達旋轉軸41之減速裝置10作為對象,但,不限於設在此馬達4的減速装置10。例如,亦可為直接連結於捲筒旋轉軸之捲筒用減速裝置。亦即,可為在捲筒旋轉軸的端部固定太陽齒輪,並設置嚙合於該太陽齒輪之複數個行星齒輪,且設置與沿著環狀齒輪進行環繞的行星齒輪一同旋轉之載體,此載體從前述馬達4的減速裝置10傳達有旋轉驅動力的結構。在此情況,馬達4的旋轉驅動力係經由減速裝置10傳達至捲筒用減速裝置,進一步以捲筒用減速裝置進行減速而使捲筒3旋轉。
1:電動捲線器 2:捲線器本體 3:捲筒(旋轉驅動部) 4:馬達 6:載體 10:減速裝置 11:太陽齒輪 12、12A、12B、12C:行星齒輪 13:環狀齒輪 14:載體軸承部 20:把手 21:本體框架 41:馬達旋轉軸 42:馬達本體 43:框體 44:馬達外殼 45:外殼筒 46:隔壁 47:固定螺絲(固定構件) 67:外側防水密封件 436:馬達防水密封件
圖1係從上斜後方觀看顯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之結構的斜視圖。 圖2係從斜前方觀看如圖1所示的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之斜視圖。 圖3係觀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之沿著馬達旋轉軸的斷面之縱斷面圖。 圖4係將如圖3所示的馬達與減速裝置放大之主要部分放大圖,對圖3,在馬達軸方向反轉之圖。 圖5係將如圖4所示的減速裝置進一步放大之主要部分放大圖。 圖6係減速裝置的分解斜視圖。
1:電動捲線器
4:馬達
6:載體
10:減速裝置
11:太陽齒輪
12:行星齒輪
13:環狀齒輪
13a:外周緣部
14:載體軸承部
40:馬達收容體
41:馬達旋轉軸
41a:軸前端部
42:馬達本體
43:框體
44:馬達外殼
45:外殼筒
45b:內周面
46:隔壁
46A:第1空間
46B:第2空間
46a:前端面
46b:基端面
46c:螺絲插入孔
47:固定螺絲(固定構件)
61:第1支承體
62:第2支承體
63:載體本體
63a:內周面
63b:外周面
64:第1固定凸緣
65:第2固定凸緣
67:外側防水密封件
67a:外周部
67b:內周部
121:行星齒輪支承軸
121a、121b:端
122:齒部
123:軸承
131:內周齒輪
132:防旋轉凹部
431:筒狀圓筒體
431a:前端部
432:前端板
432a:母螺孔
432b:開口部
433a:內表面
433A:第1中央筒
433B:第2中央筒
435:第1軸承
436:馬達防水密封件
461:防旋轉凸部

Claims (3)

  1. 一種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係具備馬達,該馬達設在捲線器本體內且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旋轉驅動部,其特徵為:設在前述馬達,形成有馬達旋轉軸和前述馬達的外殼之馬達框體,設在在前述馬達旋轉軸與前述馬達框體之間的馬達防水密封件;設在前述馬達旋轉軸之太陽齒輪;設置成嚙合於該太陽齒輪,且可繞著前述太陽齒輪周圍旋轉移動之複數個行星齒輪;載體,該載體是支承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並且伴隨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的旋轉移動而以前述太陽齒輪為中心進行旋轉,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前述旋轉驅動部;及支承前述馬達旋轉軸,在內側固定前述馬達框體的筒狀之馬達外殼;及設在前述載體的外周面與前述馬達外殼的內周面之間的外側防水密封件,前述外側防水密封件係在俯視視角形成為環狀,外周部固定於前述馬達外殼的外殼筒之內周面,內周部液密地接觸於前述載體的載體本體之外周面,具有在前述馬達外殼與前述載體之間進行止水之止水功能。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其中,前述馬達外殼係在前述馬達旋轉軸之靠近前述太陽齒輪的位置,藉由固定構件對前述馬達框體固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其中,在前述載體,設置載體軸承部,該載體軸承部配置成與前述太陽齒輪同軸,且從徑方向外側對前述太陽齒輪或前述馬達旋轉軸進行軸支承。
TW108122523A 2018-08-08 2019-06-27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TWI8070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49664 2018-08-08
JP2018149664A JP7137399B2 (ja) 2018-08-08 2018-08-08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11806A TW202011806A (zh) 2020-04-01
TWI807059B true TWI807059B (zh) 2023-07-01

Family

ID=695476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2523A TWI807059B (zh) 2018-08-08 2019-06-27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7137399B2 (zh)
KR (1) KR20200017334A (zh)
CN (1) CN110810359B (zh)
TW (1) TWI807059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166U (ja) * 1993-08-18 1995-03-07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16077244A (ja) * 2014-10-20 2016-05-16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84346A (en) 1987-07-06 1988-11-15 Steffan Walter J Motorized fishing reel
JP2530816Y2 (ja) * 1990-10-24 1997-04-02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
JPH10271940A (ja) 1997-03-31 1998-10-13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6231342B2 (ja) * 2013-09-30 2017-11-15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リール
JP6856355B2 (ja) * 2016-11-08 2021-04-07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用リールの防水構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166U (ja) * 1993-08-18 1995-03-07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16077244A (ja) * 2014-10-20 2016-05-16 株式会社シマノ 電動リール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810359A (zh) 2020-02-21
JP2020022413A (ja) 2020-02-13
CN110810359B (zh) 2022-09-23
JP7137399B2 (ja) 2022-09-14
TW202011806A (zh) 2020-04-01
KR20200017334A (ko) 2020-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807059B (zh)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TWI810315B (zh)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TWI798450B (zh) 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KR102146086B1 (ko) 전동 릴
JP2005261325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CN110710504B (zh) 电动渔线轮的减速装置、电动渔线轮的减速装置的制造方法和钓鱼用电动渔线轮
TWI796498B (zh) 釣魚用雙軸承捲線器
JP7465935B2 (ja) 両軸受型リール
TW202207800A (zh)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TWI798449B (zh)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JP6799871B1 (ja) 魚釣り用リール
TWI791715B (zh) 雙軸承捲線器
TW202400012A (zh) 雙軸承捲線器
JP4409417B2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23131681A (ja) 電動リール
KR20150089909A (ko) 양 베어링 릴의 릴 본체
JP2602169Y2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14083043A (ja) 魚釣用リールのモータ
JP2004097130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S59226374A (ja) 電子写真複写機等の感光体巻取り装置
JP2003144023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04105098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08178354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H11276041A (ja) 魚釣用両軸受型リー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