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8450B - 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 Google Patents

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8450B
TWI798450B TW108120446A TW108120446A TWI798450B TW I798450 B TWI798450 B TW I798450B TW 108120446 A TW108120446 A TW 108120446A TW 108120446 A TW108120446 A TW 108120446A TW I798450 B TWI798450 B TW I79845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motor
carrier
fixing
planetary gear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81204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021461A (zh
Inventor
林健太郎
原口仁志
村山聡
森成秀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0214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0214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84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8450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Retarders (AREA)
  • Fish Paste Product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係在於藉由抑制行星齒輪的偏轉,使旋轉效率提升,能夠提高作為減速裝置之效率。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為,一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係將馬達(4)的旋轉驅動力減速後再傳達至捲筒之電動捲線器(1)的減速裝置(10),其特徵為具備:設在馬達旋轉軸(41)之太陽齒輪(11);嚙合於太陽齒輪(11),並具有行星齒輪支承軸之複數個行星齒輪(12);與太陽齒輪(11)同軸地設置,具有以內周部使複數個行星齒輪(12)嚙合之內周齒輪,沿著內周齒輪使複數個行星齒輪(12)環繞移動之環狀齒輪(13);及支承複數個行星齒輪(12)的行星齒輪支承軸之兩端,並且伴隨複數個行星齒輪(12)的環繞移動,以太陽齒輪(11)為中心進行旋轉而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捲筒之載體(6)。

Description

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本發明係關於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以往以來,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以下稱為[電動捲線器])之構造為藉由裝設的捲筒驅動馬達(以下稱為[馬達])的旋轉驅動力,使捲筒旋轉而進行釣線的捲取者,將具備有複數個行星齒輪的減速裝置裝設於馬達旋轉軸上,以減速裝置將馬達的旋轉驅動力減速,再傳達至捲筒。 作為這種的減速裝置,一般例如專利文獻1所示,以懸臂支承方式支承行星齒輪的支承軸者為眾所皆知。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909955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但,在將以往這種使用藉由懸臂支承方式的行星齒輪之減速裝置應用於釣魚用電動捲線器的情況,特別是在高負載時,於行星齒輪的支承軸會產生偏轉,由於因此行星齒輪的偏轉所產生的噪音會變大,故在這一點上仍有改善的空間。 又,因前述這種在行星齒輪上產生偏轉,造成旋轉效率降低,會有作為減速裝置之效率降低的問題。
本發明係有鑑於這種情事而開發完成的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藉由抑制行星齒輪的偏轉,能使旋轉效率提升,可提高作為減速裝置之效率的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係使馬達的旋轉驅動力減速後再傳達至旋轉驅動部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設在前述馬達的馬達旋轉軸之太陽齒輪;嚙合於該太陽齒輪,具有行星齒輪支承軸之複數個行星齒輪;與前述太陽齒輪同軸地設置,具有以內周部使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嚙合之內周齒輪,沿著該內周齒輪,讓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環繞移動之環狀齒輪;及載體,其係支承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的前述行星齒輪支承軸之兩端,並且伴隨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的環繞移動,以前述太陽齒輪為中心進行旋轉而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前述旋轉驅動部。
若依據本發明的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的話,因複數個行星齒輪的行星齒輪支承軸之兩端支承於載體,所以,能夠在高負載時之支承軸減輕偏轉,亦可抑制因偏轉所引起之噪音。 又,因藉由兩端支承,將行星齒輪支承軸固定於載體,所以,如以往這種藉由懸臂支承之行星齒輪,作為行星齒輪的防脫落構件之設在行星齒輪支承軸的凸緣構件變得不需要。因此,可縮小行星齒輪支承軸的軸徑,例如能夠選擇齒數更少的行星齒輪,能夠提高作為減速裝置之減速比的選擇自由度。 且,藉由省略凸緣構件,能夠確保可使行星齒輪支承軸的軸承長度作成較長之空間。因此,可增長軸承長度,使行星齒輪的嚙合狀態穩定。 又,若依據本發明的結構,如前述般,比起以往,能夠將行星齒輪支承軸細徑化,因此,藉由降低行星齒輪對支承軸之周速,能減低兩者間的摩擦損失,可使旋轉效率進一步提升。
(2)前述載體係具有配置於前述行星齒輪支承軸的軸線方向兩側之一對固定板,前述行星齒輪支承軸中之支承於前述一對固定板中的其中一方的第1固定板之第1軸固定部之軸徑係形成為較其他部分的軸徑小,前述第1軸固定部係藉由鉚接部固定於前述第1固定板,支承於另一方的第2固定板之第2軸固定部係在嵌合於前述第2固定板之狀態下固定為佳。
在此情況,行星齒輪支承軸係在第1軸固定部與其他軸部分之間形成階差部。使用此具有階差之行星齒輪支承軸,在將第2軸固定部嵌合於第2固定板的狀態下,將第1軸固定部進行鉚接而將鉚接部進行卡止,能夠將行星齒輪支承軸在防脫落狀態下固定。如此,在本發明,能夠藉由簡單的軸形狀,將行星齒輪支承軸對一對固定板不能旋轉地固定。
(3)前述行星齒輪支承軸的前述第2軸固定部係藉由輕壓入,固定於前述第2固定板為佳。
在此情況,在藉由鉚接,將行星齒輪支承軸的第1軸固定部固定於載體的第1固定板之前的組裝時,因藉由輕壓入,將第2軸固定部固定於第2固定板,所以,能夠防止行星齒輪支承軸脫落,能夠謀求作業性的提升。
(4)設有筒狀框架,其係收容前述馬達,並且具有將前述馬達旋轉軸可自由旋轉地支承的端板,前述端板係中介於前述馬達與前述太陽齒輪之間,前述馬達係固定於前述端板為佳。
在此情況,比起馬達旋轉軸在筒狀框架的馬達端蓋側(隔著馬達而與端板相反之相反側)固定之情況,馬達與筒狀框架之接觸面積增大,能夠將馬達驅動時的發熱有效率地傳達至筒狀框架並散熱。 又,在本發明,比起在馬達端蓋側,固定馬達旋轉軸之以往的情況,由於馬達的組裝部分形成為接近太陽齒輪的位置,故,組裝部分之馬達的長度(槓桿比率)變小。因此,比起馬達端蓋側固定之以往的固定構造,能夠放寬組裝部分的平面度之精度。
(5)亦可在前述載體,設置載體軸承部,其配置成與前述太陽齒輪同軸,且從徑方向外側對前述太陽齒輪或馬達旋轉軸進行軸支承。
在此情況,因形成為將載體經由載體軸承部支承於太陽齒輪、或馬達旋轉軸的結構,所以,可將載體軸承部小型化。又,亦可抑制用來配置載體軸承部的馬達旋轉軸方向之長度尺寸的增加。亦即,能夠抑制如以載體的收容筒的外周面進行軸支承的情況般,伴隨設置較大的軸承而造成收容筒的軸方向的尺寸變長。 又,藉由使載體支承於太陽齒輪或馬達旋轉軸,可使太陽齒輪與行星齒輪之嚙合精度提升。
(6)本發明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係如前述(1)至(5)所記載的任1項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前述載體係一體地形成,在前述載體的內側配置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後,支承前述行星齒輪支承軸的兩端。
若依據本發明的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的話,因複數個行星齒輪的行星齒輪支承軸之兩端支承於載體,所以,能夠在高負載時之支承軸減輕偏轉,亦可抑制因偏轉所引起之噪音。 又,與前述同樣地,因藉由兩端支承,將行星齒輪支承軸固定於載體,所以,能夠省略以往的懸臂支承之行星齒輪的這種凸緣構件,所以,能夠提高作為減速裝置之減速比的選擇自由度,可將軸承長度增長而使行星齒輪的嚙合狀態穩定。
(7)前述載體係具有配置於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的前述行星齒輪支承軸之軸線方向的兩側之一對固定板,在周方向上隔著間隔配置之前述行星齒輪彼此之間,設有將前述一對固定板彼此連結之行星齒輪保持壁,前述行星齒輪保持壁係藉由從前述固定板的外周側進行T型槽加工所形成,從前述固定板的內周側,藉由端銑刀加工,將前述行星齒輪保持壁的內周端部進行切削。
在此情況,為了使將載體的固定板彼此連結之行星齒輪保持壁的內周端部成為期望的位置,藉由端銑刀加工進行切削,能夠調整該位置。因此,能夠確保行星齒輪的外周部與行星齒輪保持壁之間的餘隙,能夠防止雙方接近。又,在行星齒輪保持壁的加工,除了T型槽加工外,還採用端銑刀加工的方法,藉此,能夠防止行星齒輪保持壁薄壁化。
(8)本發明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係在如前述(1)乃至(5)中任1項所記載的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所使用的載體,具有互相分割之一對固定板,於該一對固定板彼此之間配置並固定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其特徵為具有:在一方的第1固定板配置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及將前述一對固定板彼此連結之連桿軸的製程;及在配置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及前述連桿軸後,將前述連桿軸的至少其中一方的端部以鉚接進行固定之製程。
若依據本發明的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因一對固定板被分割,所以,當將複數個行星齒輪插入至固定板彼此之間而一體化時,可藉由將連桿軸的至少其中一方的端部以鉚接固定於固定板之簡單方法進行組裝。
(9)本發明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係在捲線器本體內具備如(1)至(5)中任1項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釣魚用電動捲線器,其特徵為,前述載體係連接於設在前述捲線器本體的捲筒,前述馬達的旋轉驅動力經由以前述載體進行兩端支承的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減速,使前述捲筒旋轉。
若依據本發明的釣魚用電動捲線器的話,藉由使用前述減速裝置,使得複數個行星齒輪的行星齒輪支承軸之兩端支承於載體,能夠在高負載時之支承軸減輕偏轉,亦可抑制因偏轉所引起之噪音。因此,藉由前述減速裝置,能夠使傳達有馬達的旋轉驅動力之捲筒的旋轉穩定。 [發明效果]
若依據本發明的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的話,藉由抑制行星齒輪的偏轉,能使旋轉效率提升,可提高作為減速裝置之效率。
以下,參照圖面說明關於本發明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的實施形態。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作為釣魚用捲線器,以雙軸承捲線器為例進行說明。又,在各圖面中,為了作成可辨識各構成構件的尺寸,有因應需要將各構成構件的比率適宜變更之情況。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10(參照圖3)係為設在電動捲線器1(釣魚用電動捲線器),該電動捲線器係藉由自外部電源所供給的電力驅動,並且在內部具有當作為手動捲繞的雙軸承捲線器使用時的電源。
電動捲線器1具備:可裝設於釣竿之捲線器本體2;對捲線器本體2,可繞著把手軸C1旋轉地安裝之把手20;對捲線器本體2,可繞著與把手軸C1平行的捲筒軸C2旋轉,且捲繞有未圖示的釣線之捲筒3(旋轉驅動部);設在捲線器本體2,對捲筒3傳達旋轉驅動力之馬達4;可切換將捲筒3與把手20連結之連結狀態及遮斷之遮斷狀態的離合器機構5;及使馬達4的旋轉驅動力減速後傳達至捲筒3之減速裝置10(參照圖3)。
在此,在本實施形態,把手軸C1、捲筒軸C2、及馬達軸線O分別平行地設置,可因應需要,將該等方向定義作為左右方向L1,並且將與左右方向L1正交且沿著與被捲繞於捲筒3的釣線不斷放出的方向之方向定義作為前後方向L2。又,將在前後方向L2上釣線從捲筒3不斷放出的方向定義為前方,將其相反方向定義為後方,並且在從後方側觀看電動捲線器1的視點定義為左右。再者,圖1係從上斜後方觀看電動捲線器1之斜視圖,圖2係從下斜前方觀看電動捲線器1之斜視圖。
(捲線器本體) 捲線器本體2係具備本體框架21、覆蓋本體框架21的一部分之蓋22及位於本體框架21的上側之水深顯示部23。 本體框架21為例如合成樹脂或金屬製的一體形成之構件。本體框架21具有:在左右方向L1隔著捲筒3而成為把手20側的右側板21A;位於右側板21A相反側之左側板21B;及將右側板21A與左側板21B連結之複數個連結構件21C。 右側板21A與左側板21B係互相在左右方向L1上隔著間隔進行配置。又,在各自的側板21A、21B,配置有支承捲筒3、馬達4等的支承部,及離合器機構5、減速裝置10等的旋轉驅動機構。
在右側板21A及左側板21B,捲筒3的捲筒旋轉軸(未圖示)之端部在可自由旋轉地支承的狀態下被裝設。如圖2所示的連結構件21C呈板狀,將右側板21A及左側板21B的下部連結。在連結構件21C中的其中1個,於左右方向L1的略中央部分,裝設有用來安裝至釣竿之釣竿裝設部24。
蓋22具備右側蓋22A、左側蓋22B及前蓋22C。右側蓋22A係設有預定的收容空間而覆蓋右側板21A,例如螺絲固定於右側板21A的外緣部。左側蓋22B係設有預定的收容空間而覆蓋左側板21B,例如螺絲固定於左側板21B的外緣部。前蓋22C係覆蓋本體框架21的前部。 在右側板21A的前方下部,如圖3所示,用來連接來自於外部的電源纜線之連接器28以連接端28a朝向下方的狀態進行裝設。
(水深顯示部) 水深顯示部23係如圖1所示,配置於右側板21A與左側板21B之間。水深顯示部23具有:由可顯示能夠裝設於釣線的前端之釣組的水深之液晶顯示器所構成的顯示板23A;及捲線器控制部(未圖示)。水深顯示部23係構成載置於右側板21A及左側板21B的上部之外殼部,螺絲固定於右側板21A及左側板21B的外側面,具有用來進行顯示操作之複數個(在本實施形態為3個)操作按鍵23B。
(把手) 如圖1及圖2所示,把手20具有:不能旋轉地裝設於把手軸的前端部20a之把手臂25;可繞著與把手軸C1平行的軸旋轉地裝設於把手臂25的一端之把手旋鈕26;及配置於捲線器本體2側之拖曳部27。 來自於把手20之扭矩係在離合器機構5被離合打開之狀態下,直接傳達至捲筒3。
(捲筒) 捲筒3係在右側板21A與左側板21B之間,分別經由軸承(未圖示)可自由旋轉地設置。捲筒3係具備:未圖示的捲筒旋轉軸;與捲筒旋轉軸同軸地配置而連動,能夠進行旋轉之筒狀捲線主體部32;及在捲線主體部32的兩端,朝徑方向外側擴徑之凸緣部33。 捲筒3係如前述般,從減速裝置10經由未圖示的捲筒驅動機構旋轉驅動,使得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50所驅動的離合器機構5連動。捲筒旋轉軸係經由軸承可自由旋轉地個別支承於右側蓋22A及左側蓋22B。
(離合器機構) 離合器機構5係能夠切換成藉由離合器操作構件50的操作,將把手20的旋轉可傳達至捲筒3之離合器開狀態;和不能將把手20的旋轉傳達至捲筒3之離合器關狀態。在此離合器開位置,小齒輪的旋轉傳達至捲筒旋轉軸而形成為離合器開狀態,小齒輪與捲筒旋轉軸形成為可一體旋轉。又,此離合器關位置,由於小齒輪的旋轉未傳達至捲筒旋轉軸,故形成為離合器關狀態,捲筒3形成為可自由旋轉。
(離合器操作構件) 離合器操作構件50係如圖1所示,用來將離合器機構5切換操作成離合器開狀態與離合器關狀態之構件。離合器操作構件50係在捲線器本體2的後部,在右側板21A與左側板21B之間,於捲線器本體2的後部,設置成可朝對釣竿裝設部24接近及分離的方向移動。在本實施形態,離合器操作構件50係設置成可繞著捲筒旋轉軸擺動。
(捲筒驅動機構) 前述的捲筒驅動機構係將捲筒3朝釣線捲取方向驅動。又,當進行捲取時,藉由拖曳部27對捲筒3產生拖曳力而防止釣線被切斷。 拖曳部27係在把手20的把手臂25與右側蓋22A之間,同軸地設在把手軸。捲筒驅動機構具備:藉由未圖示的滾子離合器形態之逆轉防止部,禁止釣線捲取方向的旋轉之前述馬達4;及將馬達4的旋轉予以減速後傳達至捲筒3,或將把手20的旋轉予以增速後傳達至捲筒3之旋轉傳達機構。
(馬達) 如圖4所示,馬達4係在電動捲線器1的前部配置於較捲筒3(參照圖1)更前側的位置,在被半裂形狀的馬達收容體40(參照圖2)覆蓋的狀態下設置。馬達4係具有馬達旋轉軸41、馬達本體42及保持馬達本體42的框體43。又,馬達4被收容於筒狀馬達外殼44(筒狀框架)內。
馬達旋轉軸41係將馬達本體42的中心部朝馬達軸線O方向貫通,馬達旋轉軸41的一端(紙面左側)之軸前端部41a及另一端(紙面右側)的軸基端部41b分別可旋轉地支承於框體43、後述的馬達端蓋434。 在此,在馬達軸線O,將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側作為前端側、軸基端部41b側作為基端側,以下進行說明。
框體43係形成馬達4的外殼。框體43係具有:以全周覆蓋在旋轉中心具有馬達旋轉軸41之馬達本體42的筒狀圓筒體431;堵住圓筒體431的前端之前端板432;以及在前端板432的中央支承第1軸承435之第1中央筒433A及支承馬達防水密封件436之第2中央筒433B。
圓筒體431的基端431b係對固定於右側板21A的馬達端蓋434,經由第2軸承437液密地卡合而將框體43內封閉。 前端板432係呈在內側具有開口部432b之環狀,外周部分連接於圓筒體431的前端部431a,開口部432b連接於第1中央筒433A及第2中央筒433B。在前端板432,形成有朝厚度方向貫通之母螺孔432a。在母螺孔432a,螺合有在與馬達外殼44之間固定的固定螺絲47。
在第1中央筒433A的內側,於馬達旋轉軸41的軸基端部41b側配置有可旋轉地支承馬達旋轉軸41之第1軸承435,於第2中央筒433B的內側,配置有在與馬達旋轉軸41之間進行止水的馬達防水密封件436。馬達防水密封件436之結構係藉由位於較馬達本體42、第1軸承435、及前端板432更前端側,防止水朝馬達4(框體43)內侵入(參照圖5)。
又,在馬達旋轉軸41之朝較馬達防水密封件436更靠近軸前端部41a側突出的部分,太陽齒輪11在不能旋轉地插通的狀態下被固定。 在較太陽齒輪11更突出的馬達旋轉軸41之軸前端部41a,於與載體6的內周面61a之間,設有可旋轉地支承載體6之載體軸承部14(後述)。
馬達外殼44係如圖4至圖6所示,將收容固定馬達4的框體43之筒狀外殼筒45、及設在靠近外殼筒45的前端之位置並將外殼筒45的內側空間朝馬達旋轉軸41方向區劃之隔壁46(端板)一體地設置。在隔著隔壁46而位於軸基端部41b側之第1空間46A(內空間),收容有馬達4,在另一方的第2空間46B(外側),配置有太陽齒輪11、行星齒輪12、環狀齒輪13及載體6的一部分。
在外殼筒45之第2空間46B側的內周面45b,如圖7所示的環狀齒輪13在同軸且不能旋轉的狀態下嵌合。在隔壁46之與載體6對向的前端面46a,為了卡合於後述的一對防旋轉凹部132,設有朝馬達旋轉軸41方向的一端側突出之一對防旋轉凸部461(第2卡合凹凸部)。 防旋轉凸部461係形成與外殼筒45的徑方向正交之方向的凸面,在前述內周面45b設置於與徑方向對向的2個部位。
在隔壁46的基端面46b,抵接有框體43的前端板432。在隔壁46,於與前端板432的母螺孔432a對應的位置,形成有螺絲插入孔46c。從第2空間46B側將固定螺絲47(固定構件)插通於螺絲插入孔46c,再螺合於前端板432的母螺孔432a,藉此,將馬達4(框體43)固定於馬達外殼44。亦即,馬達外殼44係在馬達旋轉軸41之靠近太陽齒輪11的位置,對框體43固定。 再者,亦可在隔壁46與前端板432之接觸部分,中介熱傳導油脂、熱傳導薄片等。
(減速裝置) 如圖4所示,減速裝置10係將馬達4的旋轉驅動力減速後,傳達至捲筒3(參照圖1)。減速裝置10係如圖5所示,具備:設在馬達4的馬達旋轉軸41之太陽齒輪11;嚙合於太陽齒輪11,具有行星齒輪支承軸121之複數個行星齒輪12(12A、12B、12C);與太陽齒輪11同軸設置,具有以內周部使各行星齒輪12嚙合之內周齒輪131,沿著內周齒輪131使複數個行星齒輪12A、12B、12C環繞移動之環狀齒輪13;及支承各行星齒輪12的行星齒輪支承軸121之兩端121a、121b,並且伴隨著複數個行星齒輪12A、12B、12C之環繞移動,以馬達旋轉軸41為中心進行旋轉,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捲筒3之載體6。
在減速裝置10,以3個行星齒輪12A、12B、12C構成,當馬達4驅動時,以太陽齒輪11與行星齒輪12,將馬達旋轉軸41的旋轉驅動力減速,再經由載體6傳達至捲筒3。 各行星齒輪12A、12B、12C的構造為始終嚙合於設在馬達外殼44的前端的內周面45b之環狀齒輪13。
(太陽齒輪) 太陽齒輪11係如圖4、圖5及圖8所示,同軸地固定於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太陽齒輪11係在外周形成有齒部111。在太陽齒輪11的齒部111,嚙合有3個行星齒輪12A、12B、12C。
(行星齒輪) 各行星齒輪12A、12B、12C係為如圖4所示,各自的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的兩端121a、121b支承於載體6之兩端支承構造,經由圖8所示的軸承123,可繞著行星齒輪支承軸121周圍旋轉地設置。 該等行星齒輪12A、12B、12C係如圖9及圖10所示,在各自的外周的齒部122中的半徑方向內側之部分(圖號122a),與太陽齒輪11嚙合,同樣地在半徑方向外側的部分(圖號122b),與環狀齒輪13嚙合。
(環狀齒輪) 環狀齒輪13係如圖4、圖5及圖7所示,與馬達旋轉軸41同軸地設置,具有以環狀內周面將3個行星齒輪12A、12B、12C嚙合之內周齒輪131。行星齒輪12A、12B、12C分別一邊藉由太陽齒輪11的旋轉進行自轉,一邊沿著內周齒輪131進行環繞移動。
環狀齒輪13係在馬達外殼44的第2空間46B側的內周面45b(參照圖5),在不能旋轉的狀態下嵌合。在環狀齒輪13,如圖5及圖7所示,具有在與隔壁46對向的外周緣部13a將周方向的一部分切除而形成的防旋轉凹部132(第1卡合凹凸部)。防旋轉凹部132係形成與環狀齒輪13的徑方向正交的方向之缺口面132a,在外周緣部13a,設在與環狀齒輪13的徑方向對向之2個部位。 如此,在環狀齒輪13與馬達外殼44的隔壁46,形成有各自朝馬達旋轉軸41方向突出或凹陷的卡合凹凸部(如圖6所示的防旋轉凸部461、防旋轉凹部132),藉由互相卡合,限制環狀齒輪13對馬達外殼44之旋轉。
(載體) 如圖4及圖5所示,載體6係支承3個行星齒輪12A、12B、12C的行星齒輪支承軸121,並且伴隨各行星齒輪12A、12B、12C之沿著環狀齒輪13的環繞移動,以馬達旋轉軸41為中心進行旋轉而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捲筒3。 載體6具有:與在環狀齒輪13的內側進行環繞移動的各行星齒輪12A、12B、12C一同繞著馬達旋轉軸41旋轉之第1支承體61;及較第1支承體61更朝前述隔壁46相反側突出而將旋轉傳達至捲筒3之第2支承體62。第1支承體61係配置成從馬達旋轉軸41方向的軸前端部41a覆蓋太陽齒輪11,經由載體軸承部14可繞著馬達旋轉軸41旋轉地支承。
第1支承體61係具有有頂筒狀,且在內側可旋轉地支承於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之載體本體63。且,在第1支承體61,設有與馬達旋轉軸41同軸地配置之一對固定凸緣64、65。第2固定凸緣65(第2固定板)係呈從載體本體63的開口端朝徑方向的外側,以遍及全周範圍的方式突出之環狀。第1固定凸緣64(第1固定板)係呈配置成對第2固定凸緣65朝基端側分離並對向之環狀。
載體本體63係於內側配置有太陽齒輪11及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在內周面63a與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之間,設有載體軸承部14。亦即,載體6(載體本體63)係經由載體軸承部14,可繞著太陽齒輪11(馬達旋轉軸41)旋轉地設置,能以與太陽齒輪11的旋轉不同之旋轉數進行旋轉。
第1固定凸緣64與第2固定凸緣65係如圖9至圖12所示,呈相同外徑,經由連結壁66(行星齒輪保持壁)一體地設置。太陽齒輪11係在從形成於第1固定凸緣64的中央部分之圓形內周部64a插入至雙方的凸緣64、65彼此之間的狀態下進行配置。馬達旋轉軸41的軸前端部41a係在從形成於第2固定凸緣65的中央部分之中心孔65a朝前端側突出之狀態下進行配置。又,在第1固定凸緣64與第2固定凸緣65之間,嚙合於太陽齒輪11的3個行星齒輪12是在周方向上隔著一定間隔的方式可旋轉地支承。
藉由第1固定凸緣64與第2固定凸緣65,將各行星齒輪12A、12B、12C的行星齒輪支承軸121之兩端121a、121b固定。各行星齒輪12A、12B、12C分別係至少前述外周部分(齒部122中之前述半徑方向外側的部分122b)在從第1固定凸緣64與第2固定凸緣65的外周部突出之狀態下配置,設置成以前述半徑方向外側的部分122a嚙合於環狀齒輪13。
連結壁66係係從各行星齒輪12A、12B、12C隔著間隔而設置在不會干涉的位置。連結壁66係從第1固定凸緣64的外周部64b側進行T型槽加工所形成,藉由以從第1固定凸緣64的內周部64a側進行端銑刀加工,將連結壁66的內周端部66a切削成較內周部64a更靠近外周側部分地形成為凹曲面來製造。藉此,由於連結壁66的內周端部66a之位置位於較內周部64a更靠近外周側,故,能夠較大地確保行星齒輪12與連結壁66之餘隙。 並且,藉由從第1固定凸緣64的內周部64a側進行端銑刀加工,能夠防止薄壁產生。
如圖13所示,行星齒輪支承軸121中之支承於其中一方的第1固定凸緣64之第1軸固定部121a的軸徑係形成為較其他部分(圖號121c的軸本體部分)的軸徑更小。第1軸固定部121a係藉由對第1固定凸緣64進行了鉚接之鉚接部124加以固定。 支承於另一方的第2固定凸緣65之第2軸固定部121b係在嵌合於第2固定凸緣65的狀態下固定。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的第2軸固定部121b係藉由輕壓入,固定於第2固定凸緣65。在此,所謂的輕壓入係指一邊進行組裝、分解等需要相當的力之嵌合,並需要高精度之固定安裝的壓入。
在第1支承體61的載體本體63的外周面63b,於與馬達外殼44之外殼筒45的第2空間46B側的內周面45b之間設有外側防水密封件67。
在如此所構成的電動捲線器1,藉由將連接於外部電源的供電線連接至供電連接部,使得馬達形成為可進行驅動。又,當離合器機構5處於離合器開狀態時,藉由將把手20進行捲取操作或將動力桿進行操作而驅動馬達4,該等的驅動力被減速裝置10傳達至捲筒3,使得捲筒3旋轉而捲取釣線。又,馬達4的旋轉驅動力係藉由複數個行星齒輪12A,12B、12C減速並傳達至捲筒3。 另外,若操作離合器操作構件50,將離合器機構5切換成離合器關狀態的話,捲筒3切換成捲筒自由狀態,可將釣線不斷送出。
其次,作為在前述電動捲線器1的減速裝置10,將行星齒輪12組裝至載體6之製造方法,如圖5所示,在載體6的第1固定凸緣64與第2固定凸緣65彼此之間配置3個行星齒輪12A、12B、12C後,使用各自的行星齒輪支承軸121,插通於各行星齒輪12的旋轉軸孔。然後,如圖13所示,藉由輕壓入,將插通於旋轉軸孔的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的第2軸固定部121b固定於第2固定凸緣65。與此同時,將第1軸固定部121a以對第1固定凸緣64進行鉚接形成的鉚接部124加以固定。藉此,行星齒輪支承軸121成為固定於兩固定凸緣64、65之兩端支承構造。
其次,依據圖面,詳細地說明關於如此構成之電動捲線器1的減速裝置10、電動捲線器1的減速裝置10之製造方法及電動捲線器1的作用。 如圖4所示,在本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1的減速裝置10,因複數個行星齒輪12A,12B、12C的行星齒輪支承軸121之兩端是如圖13所示,支承於載體6,所以,能夠在高負載時之行星齒輪支承軸121減輕偏轉,亦可抑制因偏轉所引起之噪音。
又,因藉由兩端支承,將行星齒輪支承軸121固定於載體6,所以,如以往這種藉由懸臂支承之行星齒輪,作為行星齒輪的防脫落構件之設在行星齒輪支承軸的凸緣構件變得不需要。因此,可縮小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的軸徑,例如能夠選擇齒數更少的行星齒輪,能夠提高作為減速裝置10之減速比的選擇自由度。 且,藉由省略凸緣構件,能夠確保可使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的軸承長度作成較長之空間。因此,可增長軸承長度,使行星齒輪12的嚙合狀態穩定。 又,在本實施形態,如前述般,比起以往,能夠將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細徑化,因此,藉由降低行星齒輪12對支承軸之周速,能減低兩者間的摩擦損失,可使旋轉效率進一步提升。
又,在本實施形態,行星齒輪支承軸121係在第1軸固定部121a與其他軸部分121c之間形成階差部。使用此具有階差之行星齒輪支承軸121,在將第2軸固定部121b嵌合於第2固定凸緣65的狀態下,將第1軸固定部121a進行鉚接而將鉚接部124進行卡止,能夠將行星齒輪支承軸121在防脫落狀態下固定。 如此,在本實施形態,能夠藉由簡單的軸形狀,將行星齒輪支承軸121對一對固定凸緣64、65不能旋轉地固定。
又,在本實施形態,在藉由鉚接,將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的第1軸固定部121a固定於載體6的第1固定凸緣64之前的組裝時,因藉由輕壓入,將第2軸固定部121b固定於第2固定凸緣65,所以,能夠防止行星齒輪支承軸121脫落,能夠謀求作業性的提升。
且,在本實施形態,設置用來收容馬達4並且具有將馬達旋轉軸41可自由旋轉地支承的隔壁46之馬達外殼44,隔壁46中介於馬達4與太陽齒輪11之間,馬達4固定於隔壁46,因此,比起馬達旋轉軸41以馬達外殼44的馬達端蓋434側(隔著馬達4而與隔壁46相反之相反側)固定之情況,馬達4與馬達外殼44之接觸面積增加,能夠有效率地將馬達驅動時的發熱傳達至馬達外殼44而進行散熱。
又,在本實施形態,比起以馬達端蓋434側,固定馬達旋轉軸41之以往的情況,由於馬達4的組裝部分形成為接近太陽齒輪11的位置,故,組裝部分之馬達4的長度(槓桿比率)變小。因此,比起以成為基端側之馬達端蓋434側固定之以往的固定構造,能夠放寬組裝部分的平面度之精度。
又,在本實施形態,因形成為將載體6經由載體軸承部14支承於太陽齒輪11、或馬達旋轉軸41的結構,所以,可將載體軸承部14小型化。又,可抑制用來配置載體軸承部14的馬達旋轉軸41方向之長度尺寸的增加。亦即,能夠抑制如以載體的收容筒的外周面進行軸支承的情況般,伴隨設置較大的軸承而造成收容筒的軸方向的尺寸變長。 又,藉由使載體6支承於太陽齒輪11或馬達旋轉軸41,可使太陽齒輪11與行星齒輪12之嚙合精度提升。
在如上述般所構成之本實施形態的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藉由抑制行星齒輪12的偏轉,能使旋轉效率提升,可提高作為減速裝置10之效率。
(第1變形例) 其次,使用圖14至圖17,具體地顯示關於第1變形例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第2載體6B。第2載體6B係與前述實施形態同樣地,支承3個行星齒輪12A、12B、12C之行星齒輪支承軸121。 在第2載體6B,分割有一對固定凸緣64A、65A。第1固定凸緣64A(第1固定板)及第2固定凸緣65A(第2固定板)係互相同軸而在其軸方向分離的狀態下進行配置,藉由複數個(在此為3個)第1連桿軸68A連結。
在此,在以下的說明中,將第1固定凸緣64A及第2固定凸緣65A之共通的中心軸稱為載體軸C3。在載體軸C3,將第2固定凸緣65A側作為下側、下方,將第1固定凸緣64A側作為上側、上方。
如圖16及圖17所示,在固定凸緣64A、65A,分別具有供行星齒輪支承軸121嵌入的第1貫通孔64c、65c;和供連桿軸68的端部68a嵌入的第2貫通孔64d、65d。又,在第1固定凸緣64A的中央部,設有讓第1支承體61嵌合之第3貫通孔64e。第3貫通孔64e係形成為嚙合於第1支承體61之齒狀面。
在第2載體6B,其結構省略了前述實施形態的連結壁66(參照圖9至圖12),而另外設置第1連桿軸68A。 第1連桿軸68A係在相鄰於環繞在載體軸C3周圍的周方向之行星齒輪12A、12B、12C彼此之間,配置於不會與行星齒輪12A、12B、12C干涉之位置。第1連桿軸68A的軸徑尺寸係載體軸C3方向的兩端部(上端部68a、下端部68b)較中央部68c小徑。又,第1連桿軸68A的兩端部68a、68b在嵌入於各固定凸緣64A、65A的第2貫通孔64d、65d的狀態下進行鉚接。第2貫通孔64d、65d係以與第1連桿軸68A的兩端部68a、68b略相同徑的內徑進行設置。因此,第1連桿軸68A係在進行鉚接後,使固定凸緣64、65定位於載體軸C3方向。
其次,說明關於在第1變形例之減速裝置10的第2載體6B組裝行星齒輪12之製造方法。 如圖17所示,首先,在第2固定凸緣65A配置3個行星齒輪12A、12B、12C,並且,配置3支的第1連桿軸68A。此時,將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的下端部121d插通於第2固定凸緣65A之第2貫通孔65d,使第1連桿軸68A的下端部68b插通於第2貫通孔65d。接著,以與第1固定凸緣64A對向的方式配置第2固定凸緣65A。此時,將行星齒輪支承軸121插通於第1固定凸緣64A之第2貫通孔64d,使第1連桿軸68A的上端部68a插通於第1貫通孔64c。 然後,藉由將第1連桿軸68A的上端部68a及下端部68b從各固定凸緣64A、65A的載體軸C3方向的外側進行鉚接,使第1連桿軸68A固定於一對固定凸緣64A、65A,並且3個行星齒輪12A、12B、12C也被固定。在此,圖14至圖16的符號R係顯示鉚接部。
在第1變形例之載體6B,藉由第1連桿軸68A,以鉚接將第1固定凸緣64A與第2固定凸緣65A固定,所以,能夠省略如圖10所示的前述實施形態這種藉由T型槽加工、端銑刀加工將連結壁66固定安裝於第1固定凸緣64A之較花費時間的製造。
(第2變形例) 其次,如圖18及圖19所示的第2變形例之第3載體6C,係採用改變了前述第1變形例的第1連桿軸68A之形狀的第2連桿軸68B之結構。 第2連桿軸68B係上端部68d形成為與中央部68c相同徑,從其外周緣的全周朝徑方向外側形成鍔部681。第2連桿軸68B的下端部68b係形成為較中央部68c更小徑。在第1固定凸緣64A,形成有可供第2連桿軸68B的上端部68d插通之插通孔64f,且在此插通孔64f的外側之內周緣,形成有卡合於鍔部681之階差部64g。在第2固定凸緣65A,形成有可供第2連桿軸68B的下端部68b插通之插通孔65e。
在第2變形例,僅第2連桿軸68B的下端部68b從載體軸C3方向的外側進行鉚接而形成鉚接部R。藉此,第1固定凸緣64A與第2固定凸緣65A藉由第2連桿軸68B被固定,並且3個行星齒輪12A、12B、12C也被固定。
在本第2變形例,在第2連桿軸68B的單一側作成鍔部681,將此鍔部68l卡合於階差部64g,使得僅藉由將第2連桿軸68B的上端部68d進行鉚接,即可藉由第2連桿軸68B將一對固定凸緣64A、65A固定。因此,比起將第2連桿軸68B的兩側進行鉚接之前述第1變形例的情況,能有效率且簡單地進行鉚接,可減低費時之作業。
再者,在第2變形例,作成為在第2連桿軸68B的上端部68d設置鍔部681之結構,但,不限於此,亦可為在第2連桿軸68B的上端部68d,在周方向的一部分朝徑方向外側突出之突起部的結構。 又,在第2連桿軸68B,作為設置鍔部681的位置,不限於上端部68d,亦可在下端部68b設置鍔部。
(第3變形例) 其次,如圖20所示的第3變形例,當在第1固定凸緣64A與第2固定凸緣65A之間支承行星齒輪12時,將行星齒輪12的支承軸(鉚接支承軸126)與一對固定凸緣64A、65A一同進行鉚接而形成鉚接部R。
鉚接支承軸126係第1軸部126A、第2軸部126B和突出環部126C設成一體。第1軸部126A、第2軸部126B係經由突出環部126C配置成同軸。第1軸部126A係插通並固定於行星齒輪12的軸承125。第2軸部126B係較第1軸部126A更小徑,在插通於固定凸緣64A、65A的各第2插通孔64d、65d的狀態下,將鉚接支承軸126的上端部126a及下端部126b進行鉚接。突出環部126C係形成為較第1軸部126A的軸徑更大徑。
鉚接支承軸126係將第1軸部插通於軸承125,使突出環部126C的下端面126c抵接於軸承125的上端125a時,第1軸部126A的下端部126b形成為從第2固定凸緣65A朝下方突出之狀態。且,使第2軸部126B貫通於第1固定凸緣64A的第2挿通孔65d,讓第1固定凸緣64A抵接於突出環部126C的上端面126d時,第2軸部126B的上端部126a形成為從第1固定凸緣64A朝上方突出之狀態。又,從各固定凸緣64A、65A突出之端部126a、126b進行鉚接。
藉此,行星齒輪12藉由鉚接支承軸126,固定於一對固定凸緣64A、65A。在此情況,因可增大突出環部126C與軸承125的上端部125a及第1固定凸緣64A之接觸面積,所以,可抑制鉚接脫離。
以上說明了關於本發明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之實施形態,但該等實施形態係例示本發明,並非用 來限定發明的範圍者。實施形態可藉由其他各種的形態加以實施,在不超出本發明的思想範圍內,能夠進行各種省略、置換、變更等。實施形態、其變形例,包含例如該業者容易想到者、實質上為相同者、均等的範圍者等。
例如,在前述實施形態,以直接連結於馬達4的馬達旋轉軸41之減速裝置10作為對象,但,不限於設在此馬達4的減速裝置10。例如,亦可為直接連結於捲筒旋轉軸之捲筒用減速裝置。亦即,可為在捲筒旋轉軸的端部固定太陽齒輪,並設置嚙合於該太陽齒輪之複數個行星齒輪,且設置與沿著環狀齒輪進行環繞的行星齒輪一同旋轉之載體,此載體從前述馬達4的減速裝置10傳達有旋轉驅動力的結構。在此情況,馬達4的旋轉驅動力係經由減速裝置10傳達至捲筒用減速裝置,進一步以捲筒用減速裝置進行減速而使捲筒3旋轉。
又,在本實施形態,作成為在載體6,於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的軸線方向之兩側具有一對相對向的固定凸緣64、65之結構,但,不限於此結構。
又,在本實施形態,作成為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的第1軸固定部121a是藉由鉚接部124對第1固定凸緣64進行固定之結構,但,不限於藉由鉚接之固定手段,亦可為嵌合等的機械性結合構造。且,在本實施形態,作成為支承於行星齒輪支承軸121的第2固定凸緣65之第2軸固定部121b是藉由輕壓入進行嵌合的狀態下固定,但,例如亦可採用鬆嵌合(loose fit)等的其他固定手段。
又,在本實施形態,作為馬達4與馬達外殼44的固定方法,使用馬達外殼44的隔壁46再藉由固定螺絲47固定於馬達4的框體43,但不限於使用固定螺絲之固定方法,亦可採用其他的固定手段。又,作為固定部位,不限於隔壁46、框體43等,又,其固定位置、固定部位數量亦可加以適宜設定。
且,行星齒輪的數量、配置等之結構,亦可任意地設定。
1:電動捲線器 2:捲線器本體 3:捲筒(旋轉驅動部) 4:馬達 6、6B、6C:載體 10:減速裝置 11:太陽齒輪 12、12A、12B、12C:行星齒輪 13:環狀齒輪 14:載體軸承部 20:把手 21:本體框架 41:馬達旋轉軸 42:馬達本體 43:框體 44:馬達外殼(筒狀框架) 45:外殼筒(筒狀構件) 46:隔壁(端板) 61:第1支承體 63:載體本體 64、64A:第1固定凸緣(第1固定板) 65、65A:第2固定凸緣(第2固定板) 66:連結壁 67:外側防水密封件 68A:第1連桿軸 68B:第2連桿軸 121:行星齒輪支承軸 121a:第1軸固定部 121b:第2軸固定部 124:鉚接部 126:鉚接支承軸 132:防旋轉凹部(第1卡合凹凸部) 461:防旋轉凸部(第2卡合凹凸部) C3:載體軸 R:鉚接部
圖1係從上斜後方觀看顯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電動捲線器之結構的斜視圖。 圖2係從斜前方觀看如圖1所示的電動捲線器之斜視圖。 圖3係觀看電動捲線器之沿著馬達旋轉軸的斷面之縱斷面圖。 圖4係將如圖3所示的馬達與減速裝置放大之主要部分放大圖,對圖3,在馬達軸方向反轉之圖。 圖5係減速裝置的分解斜視圖。 圖6係顯示馬達外殼的一部分之斜視圖。 圖7係顯示環狀齒輪的結構之斜視圖。 圖8係從前端側觀看顯示馬達外殼內的太陽齒輪與行星齒輪的結構之正面圖。 圖9係從馬達旋轉軸的斜基端側觀看支承於載體的行星齒輪的結構之斜視圖。 圖10係從馬達旋轉軸的斜前端側觀看支承於載體的行星齒輪的結構之斜視圖,省略了太陽齒輪與第2固定凸緣之圖。 圖11係從前端側觀看支承於如圖10所示的載體之行星齒輪的正面圖。 圖12係在圖9中省略了馬達旋轉軸與太陽齒輪之斜視圖。 圖13係顯示藉由行星齒輪支承軸將行星齒輪與一對固定凸緣固定的狀態之縱斷面圖。 圖14係顯示第1變形例之載體的結構之斜視圖。 圖15係從載體軸方向的上方觀看圖14所示的載體之平面圖。 圖16係如圖15所示的A-A線斷面圖,為載體之側斷面圖。 圖17係圖14所示的載體之分解斜視圖。 圖18係顯示第2變形例之載體的結構之斜視圖。 圖19係如圖18所示的載體之側斷面圖,與圖16對應之圖。 圖20係顯示固定於第3變形例之載體的行星齒輪的結構之部分斷面圖。
1:電動捲線器
4:馬達
6:載體
10:減速裝置
11:太陽齒輪
12:行星齒輪
13:環狀齒輪
14:載體軸承部
21:本體框架
21B:左側板
40:馬達收容體
41:馬達旋轉軸
41a:軸前端部
41b:軸基端部
42:馬達本體
43:框體
45:外殼筒(筒狀構件)
45b:內周面
46:隔壁(端板)
46A:第1空間
46B:第2空間
46c:螺絲插入孔
46b:基端面
47:固定螺絲
61:第1支承體
61a:內周面
62:第2支承體
63:載體本體
63a:內周面
63b:外周面
64:第1固定凸緣(第1固定板)
65:第2固定凸緣(第2固定板)
67:外側防水密封件
68:連桿軸
121a:第1軸固定部
121b:第2軸固定部
131:內周齒輪
132:防旋轉凹部(第1卡合凹凸部)
431:圓筒體
431a:前端部
431b:基端
432:前端板
432a:母螺孔
432b:開口部
433A:第1中央筒
433B:第2中央筒
434:馬達端蓋
435:第1軸承
436:馬達防水密封件
437:第2軸承
461:防旋轉凸部(第2卡合凹凸部)
O:馬達軸線

Claims (9)

  1. 一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係將馬達的旋轉驅動力減速,再傳達至旋轉驅動部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其特徵為具備:設在前述馬達的馬達旋轉軸之太陽齒輪;收容前述馬達,並且具有將前述馬達旋轉軸可自由旋轉地支承的端板之筒狀框架;嚙合於該太陽齒輪,具有行星齒輪支承軸之複數個行星齒輪;環狀齒輪,其係與前述太陽齒輪同軸地設置,具有以內周部使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嚙合之內周齒輪,沿著該內周齒輪,讓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環繞移動;及載體,該載體是支承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的前述行星齒輪支承軸的兩端,並且伴隨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的環繞移動而以前述太陽齒輪為中心進行旋轉,將旋轉驅動力傳達至前述旋轉驅動部,在前述筒狀框架內,隔著前述端板而於一方的第1空間收容有前述馬達,並於另一方的第2空間配置有前述環狀齒輪。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其中,前述載體係具有配置於前述行星齒輪支承軸的軸線方向之兩側的一對固定板, 前述行星齒輪支承軸中之支承於前述一對固定板中的其中一方的第1固定板之第1軸固定部的軸徑係形成為較其他部分的軸徑更小,前述第1軸固定部係藉由鉚接部固定於前述第1固定板,支承於另一方的第2固定板之第2軸固定部係在嵌合於前述第2固定板之狀態下固定。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其中,前述行星齒輪支承軸的前述第2軸固定部係藉由輕壓入,固定於前述第2固定板。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其中,前述端板係中介於前述馬達與前述太陽齒輪之間,前述馬達係固定於前述端板。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其中,在前述載體,設置載體軸承部,該載體軸承部配置成與前述太陽齒輪同軸,且從徑方向外側對前述太陽齒輪或馬達旋轉軸進行軸支承。
  6. 一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係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的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 方法,其特徵為:前述載體係一體地形成,在前述載體的內側配置了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後,支承前述行星齒輪支承軸的兩端。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其中,前述載體係具有配置於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的前述行星齒輪支承軸的軸線方向之兩側的一對固定板,在隔著間隔配置於周方向上之前述行星齒輪彼此之間,設有將前述一對固定板彼此連結的行星齒輪保持壁,前述行星齒輪保持壁係藉由從前述固定板的外周側進行T型槽加工所形成,從前述固定板的內周側,藉由端銑刀加工,切削前述行星齒輪保持壁的內周端部。
  8. 一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係在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採用的載體,具有互相分割之一對固定板,在該一對固定板彼此之間,配置並固定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其特徵為具有:在一方的第1固定板配置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及將前述一對固定板彼此連結之連桿軸的製程;及在配置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及前述連桿軸後,藉由鉚 接,將前述連桿軸的至少其中一方的端部以鉚接進行固定之製程。
  9. 一種釣魚用電動捲線器,係在捲線器本體內具有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的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其特徵為:前述載體係連接於設在前述捲線器本體之捲筒,前述馬達的旋轉驅動力經由以前述載體進行兩端支承的前述複數個行星齒輪減速而使前述捲筒旋轉。
TW108120446A 2018-07-13 2019-06-13 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TWI7984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33113 2018-07-13
JP2018-133113 2018-07-13
JP2019084626A JP7267081B2 (ja) 2018-07-13 2019-04-25 電動リールの減速装置、電動リールの減速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19-084626 2019-04-2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1461A TW202021461A (zh) 2020-06-16
TWI798450B true TWI798450B (zh) 2023-04-11

Family

ID=69579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8120446A TWI798450B (zh) 2018-07-13 2019-06-13 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267081B2 (zh)
TW (1) TWI798450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166U (ja) * 1993-08-18 1995-03-07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05261325A (ja) * 2004-03-19 2005-09-29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CN102415360A (zh) * 2011-08-18 2012-04-18 宁波市北仑海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渔线轮的刹车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4637A (ja) * 1983-07-06 1985-0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遊星歯車装置
US5004181A (en) * 1989-10-27 1991-04-02 Fowles Arthur D Cordless electric fishing reel
JPH0466038A (ja) * 1990-07-04 1992-03-02 Daiwa Seiko Inc 糸巻装置付釣竿
JPH0618748U (ja) * 1992-05-15 1994-03-11 神鋼電機株式会社 遊星歯車装置
JPH0874944A (ja) * 1994-09-08 1996-03-19 Tsubakimoto Chain Co 遊星歯車装置
JP3287972B2 (ja) * 1995-03-06 2002-06-0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用動力伝達装置
JP3159637B2 (ja) * 1995-05-30 2001-04-23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3041941U (ja) * 1997-03-28 1997-10-03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01037386A (ja) * 1999-07-30 2001-02-13 Ryobi Ltd 釣用電動リール
JP3772265B2 (ja) * 2000-05-17 2006-05-10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塗装部品
JP2005207472A (ja) * 2004-01-21 2005-08-04 Nsk Ltd 遊星機構動力伝達装置及びそのキャリアの加工方法
JP2007269103A (ja) * 2006-03-30 2007-10-18 Aisin Seiki Co Ltd スタビライザ制御装置
JP4909955B2 (ja) * 2008-07-30 2012-04-04 グローブライド株式会社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5777873B2 (ja) * 2010-11-18 2015-09-09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リールのギア装着構造
JP5861916B2 (ja) * 2011-02-01 2016-0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遊星歯車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19490A (ja) * 2011-07-12 2013-01-31 Ricoh Co Ltd 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776483B2 (en) * 2014-11-24 2017-10-03 Magna Closures Inc. Electromechanical strut with motor-gearbox assembly having dual stage planetary gearbox
JP2016205521A (ja) * 2015-04-23 2016-12-08 水野 博 バックラッシュレス遊星歯車装置
JP6613437B2 (ja) * 2015-09-02 2019-12-04 日本トムソン株式会社 減速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3166U (ja) * 1993-08-18 1995-03-07 ダイワ精工株式会社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2005261325A (ja) * 2004-03-19 2005-09-29 Daiwa Seiko Inc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CN102415360A (zh) * 2011-08-18 2012-04-18 宁波市北仑海伯精密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渔线轮的刹车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021461A (zh) 2020-06-16
JP2020014454A (ja) 2020-01-30
JP7267081B2 (ja) 2023-05-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98450B (zh) 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電動捲線器的減速裝置之製造方法及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TWI810315B (zh)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CN110710504B (zh) 电动渔线轮的减速装置、电动渔线轮的减速装置的制造方法和钓鱼用电动渔线轮
WO2014021368A1 (ja) モータユニット及びモータ内蔵ローラ
TWI807059B (zh)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KR102146086B1 (ko) 전동 릴
KR101819933B1 (ko) 감속기능이 구비된 진공청소기용 코드릴 조립체
JP3560850B2 (ja) ケーブル駆動装置
KR101351741B1 (ko) 시트 셔터의 구동 장치
JP2015052378A (ja) 遊星歯車ユニット
TW202335584A (zh) 電動捲線器
TWI791715B (zh) 雙軸承捲線器
JP2007146424A (ja) 駆動装置
JP2006307461A (ja) シートシャッタ駆動装置
JP7465935B2 (ja) 両軸受型リール
JP2008061529A (ja) 魚釣用リール
TW202412616A (zh)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JP5020183B2 (ja) 織機における遊星歯車式耳組装置
KR101800768B1 (ko) 감속 코드릴
TW202207800A (zh) 釣魚用電動捲線器
TW202400012A (zh) 雙軸承捲線器
TW202245595A (zh) 雙軸承捲線器
JP2008125467A (ja) 魚釣用電動リール
JP6090038B2 (ja) 車両のデファレンシャル構造
JP2006250259A (ja) 歯車装置の潤滑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