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81093B - 脫模薄膜及成型品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脫模薄膜及成型品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81093B
TWI781093B TW106109049A TW106109049A TWI781093B TW I781093 B TWI781093 B TW I781093B TW 106109049 A TW106109049 A TW 106109049A TW 106109049 A TW106109049 A TW 106109049A TW I781093 B TWI781093 B TW I7810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release
release film
layer
particles
release lay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90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06741A (zh
Inventor
山本誠治
藤本貴博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住友電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住友電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住友電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067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067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810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81093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56Coatings, e.g. enameled or galvanised; Releasing, lubricating or separating agents
    • B29C33/68Release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3/00Compression moulding, i.e. applying external pressure to flow the moulding material;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43/32Component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Auxiliary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1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special additi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Casting Or Compression Mould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脫模薄膜(10),其具有積層結構,前述積層結構係包含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之第1脫模層(1)、緩衝層(2)、包含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之第2脫模層(3)依次沿厚度方向積層而成,緩衝層(2)的厚度為10μm以上200μm以下,在將該脫模薄膜(10)的總厚度設為X,將緩衝層(2)的厚度設為Y時,Y/X大於0.2小於0.9,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和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均係包含熱塑性樹脂及平均粒徑d50為4μm以上60μm以下之粒子者,粒子的含量相對於第1脫模層(1)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並且粒子的含量相對於第2脫模層(3)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

Description

脫模薄膜及成型品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脫模薄膜及成型品之製造方法。
通常,在製造成型品時或製造貼合不同材料而成之積層體時,脫模薄膜大多以保護該種成型品或積層體的表面之目的而使用。 例如,在經由黏著劑藉由熱壓而將覆蓋層薄膜(以下,亦稱為“CL薄膜”。)黏結於有電路露出之撓性薄膜(以下,亦稱為“電路露出薄膜”。)來製造撓性印刷電路基板(以下,亦稱為“FPC”)時,脫模薄膜以藉由配置於該CL薄膜上來保護電路等之目的而使用。 一直以來,針對脫模薄膜要求提高以下說明之2個特性。
首先要求之脫模薄膜的特性係製造成型品或積層體之後的該脫模薄膜的易剝離性、亦即脫模性。 其次要求之脫模薄膜的特性係該脫模薄膜相對於成型品或積層體的表面之黏附性、亦即追隨性。 一直以來,對提高該種脫模薄膜中的脫模性或追隨性之類的特性進行了各種研究。
作為著眼於提高脫模薄膜的脫模性之技術、著眼於提高追隨性之技術,例如有以下者。
專利文獻1中,公開了在表面具有形成有滿足特定條件之凹凸之聚酯層之脫模薄膜。
並且,在撓性印刷電路基板的習知的製造製程中,通常對依次疊加紙或矽氧橡膠等緩衝材料、脫模薄膜、CL薄膜及電路露出薄膜而成之被衝壓物進行上述熱壓處理(專利文獻2等)。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90665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12-179827號公報
然而,近年來針對脫模薄膜之各種特性所要求之技術水準日益提高。尤其,在脫模薄膜的脫模性這一觀點上,對專利文獻1、2等中記載之脫模薄膜要求進一步的改善。 另外,本發明者發現,使用習知的脫模薄膜製作成型品時,在所獲得之成型品中,有時會產生黏著劑滲出等有關成品外觀的不良情況。
本發明提供一種在用於製作成品外觀良好的成型品時有用,且脫模性優異之脫模薄膜及使用上述脫模薄膜之成型品之製造方法。
依本發明,提供一種脫模薄膜,其具有積層結構,前述積層結構係包含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之第1脫模層、緩衝層、包含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之第2脫模層依次沿厚度方向積層而成,其中 前述第1脫模層配置於該脫模薄膜的一面, 前述第2脫模層配置於該脫模薄膜的另一面, 前述緩衝層的厚度為10μm以上200μm以下, 在將該脫模薄膜的總厚度設為Xμm,將前述緩衝層的厚度設為Yμm時,Y/X大於0.2小於0.9, 前述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和前述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均係包含熱塑性樹脂及平均粒徑d50為4μm以上60μm以下之粒子者, 前述粒子的含量相對於前述第1脫模層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並且前述粒子的含量相對於前述第2脫模層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
並且,依本發明,提供一種脫模薄膜,其於至少一面具有由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形成之第1脫模層,其中 前述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包含熱塑性樹脂和粒子, 前述粒子的平均粒徑d50為20μm以上60μm以下, 前述球狀粒子的含量相對於前述脫模層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
另外,依本發明,提供一種成型品之製造方法,其包括: 以上述脫模薄膜的前述第1脫模層成為對象物側之方式,於前述對象物上配置前述脫模薄膜之製程;及 對配置有前述脫模薄膜之前述對象物進行熱壓之製程, 在配置前述脫模薄膜之前述製程中,前述對象物的配置有前述脫模薄膜之面由包含熱硬化性樹脂之材料形成。 [發明效果]
依本發明,能夠提供一種在用於製作成品外觀良好的成型品時有用,且脫模性優異之脫模薄膜及使用上述脫模薄膜之成型品之製造方法。
以下,利用圖式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外,在所有圖式中,對相同的構成要件標註相同符號,並適當省略說明。
[第1實施形態] <脫模薄膜> 圖1係本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的剖面圖。 如圖1所示,本實施形態中的脫模薄膜10係具有包含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之第1脫模層1、緩衝層2、包含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之第2脫模層3依次沿厚度方向積層而成之積層結構者。 並且,第1脫模層1配置於脫模薄膜10的一面,第2脫模層3配置於脫模薄膜10的另一面。 在脫模薄膜10中,緩衝層2的厚度為10μm以上200μm以下,在將脫模薄膜10的總厚度設為Xμm,將緩衝層2的厚度設為Yμm時,Y/X大於0.2小於0.9。 並且,脫模薄膜10中,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和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均包含熱塑性樹脂及平均粒徑d50為4μm以上60μm以下之粒子。 另外,脫模薄膜10中,粒子的含量相對於第1脫模層1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且粒子的含量相對於第2脫模層3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
以下,關於脫模薄膜10,將脫模薄膜10配置於具備電路等之成型對象物上時,將形成和該成型對象物接觸之一側的面之樹脂層設為第1脫模層1,將形成與和成型對象物接觸之一側的面相反側的面之樹脂層設為第2脫模層3來進行說明。 並且,以下將脫模薄膜10配置於對象物上時,將第1脫模層1中的與對象物接觸之一側的面亦示為“第1脫模面”。
並且,配置脫模薄膜10之前階段的成型對象物的表面通常由包含處於半硬化狀態之熱硬化性樹脂之材料形成。 本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10配置於由包含處於上述半硬化狀態之熱硬化性樹脂之材料所形成之成型對象物的表面上而使用,並能夠在於成型對象物的表面配置有脫模薄膜10之狀態下,藉由熱壓而獲得所期望的成型品。
另一方面,脫模薄膜10中的第2脫模層3係使用脫模薄膜10以上述方法進行熱壓時,形成與紙或矽氧橡膠等緩衝材料接觸之面之樹脂層。 並且,以下將脫模薄膜10的第2脫模層3側、亦即與第1脫模面相反側的面亦示為“第2脫模面”。
脫模薄膜10係採用了同時滿足以下3個條件之構成者。 第1條件係,藉由包含熱塑性樹脂以及平均粒徑d50為4μm以上60μm以下之粒子之熱塑性樹脂材料形成第1脫模層1及第2脫模層3。 第2條件係,使上述粒子的含量相對於第1脫模層1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且使上述粒子的含量相對於第2脫模層3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 第3條件係,於將緩衝層2的厚度設為10μm以上200μm以下之前提下,控制緩衝層2的厚度與脫模薄膜10的總厚度的平衡。 因此,依據脫模薄膜10獲得以下效果。
第1,依據脫模薄膜10,能夠顯現比習知的脫模薄膜良好的脫模性。而且,脫模薄膜10係如實施例中後述,兩個面均對對象物的脫模性優異者。
第2,依據脫模薄膜10,獲得成品外觀良好的成型品。 而且,如實施例中後述,從關於黏著劑滲出之形狀,其凹凸差小於100μm之方面考慮,使用脫模薄膜10製作之成型品獲得良好的成品外觀。
第3,依據脫模薄膜10,製作成型品時,即使在對第1脫模層1的第1脫模面施加壓力之情況下,亦能夠抑制在成型品的表面產生皺紋。 具體而言,脫模薄膜10係在第1脫模層1與第2脫模層3兩者上各含有規定量的平均粒徑d50為4μm以上60μm以下之粒子者,因此係具備在第1脫模面與第2脫模面兩者上形成微細的凹凸之構成者。因此,依據脫模薄膜10,由於形成於脫模薄膜10的兩面之微細的凹凸所產生之影響,能夠有效地抑制在熱壓時產生壓力不均,其結果,能夠製作成品外觀良好的成型品。
以下,對本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10的構成進行說明。
在脫模薄膜10中,形成第1脫模層1之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中所包含之粒子的平均粒徑d50為4μm以上60μm以下,但較佳為5μm以上50μm以下,更佳為10μm以上30μm以下。 在脫模薄膜10中,當控制為使形成第1脫模層1之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中所包含之粒子的平均粒徑d50為上述下限值以上時,能夠提高脫模薄膜的剛性,並且能夠使脫模性與追隨性的平衡變得良好。 另一方面,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中所包含之粒子的平均粒徑d50為上述上限值以下時,能夠對第1脫模面賦予適當的凹凸,並且能夠製作成品外觀良好的成型品。
在脫模薄膜10中,形成第2脫模層3之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中所包含之粒子的平均粒徑d50為4μm以上60μm以下。 從進一步提高第2脫模層3的脫模性之觀點考慮,粒子的平均粒徑d50較佳為20μm以上60μm以下,更佳為25μm以上55μm以下。 藉此,能夠對第2脫模面賦予所期望的大小的凹凸。尤其,控制為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中所包含之粒子的平均粒徑d50成為上述數值範圍內時,能夠減小使用脫模薄膜10以上述方法進行熱壓時與紙或矽氧橡膠等緩衝材料接觸之面積,並能夠針對第2脫模層3的第2脫模面形成具有能夠提高對該緩衝材料之脫模性之程度的大小之凹凸。
並且,在本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10中,粒子的含量相對於第1脫模層1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 關於脫模薄膜10中的第1脫模層1,從提高脫模性與追隨性的平衡之觀點考慮,粒子的含量相對於第1脫模層1總量較佳為0.5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進一步較佳為2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藉此,亦能夠抑制在使用脫模薄膜10而製作之成型品中產生空隙。
並且,在本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10中,粒子的含量相對於第2脫模層3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 從提高第2脫模面的脫模性之觀點考慮,粒子的含量相對於第2脫模層3總量較佳為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進一步較佳為8重量%以上13重量%以下。
並且,在本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10中,將第1脫模層1的第1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設為A,將第2脫模層3的第2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設為B時,A-B的絕對值較佳為20以下,更佳為1以上18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5以上16以下。藉此,能夠以高生產率製作成品外觀良好的成型品。
另外,A的值與B的值可相同,亦可不同,但從提高脫模性,並且製作成品外觀良好的成型品之觀點考慮,B的值、亦即第2脫模層3的第2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的值表示比A的值、亦即第1脫模層1的第1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的值更大的值為較佳。作為該理由,可列舉如下方面:製作成型品時,將與第2脫模層3的第2脫模面接觸之緩衝材料表面的形狀和與第1脫模層1的第1脫模面接觸之對象物表面的形狀進行對比時,緩衝材料表面的一方為凹凸較小的形狀。
從確保第1脫模層1的強度,並且使脫模性與追隨性的平衡變得良好之觀點考慮,第1脫模層1的第1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係0.5μm以上25μm以下為較佳,1μm以上20μm以下為更佳,1.6μm以上18μm以下為進一步較佳。 另外,第1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能夠依照JIS-B0601-1994進行測定。
從確保第2脫模層3的強度,並且使脫模性變得良好之觀點考慮,第2脫模層3的第2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較佳為0.5μm以上25μm以下,更佳為5μm以上23μm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1.5μm以上22μm以下。 另外,第2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能夠依照JIS-B0601-1994進行測定。
並且,在本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10中,第1脫模層1的第1脫模面的剝離強度越是較低的值越較佳,但較佳為5N/50mm以下,更佳為3N/50mm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N/50mm以下。藉此,能夠提高針對成型對象物之脫模性。
另外,第1脫模面的剝離強度例如能夠藉由以下方法進行測定。 首先,針對經由黏著劑臨時固定有覆蓋層薄膜之電路露出薄膜,使脫模薄膜10中的第1脫模層1的第1脫模面與上述電路露出薄膜中的配置有覆蓋層薄膜之面對置,並將脫模薄膜10與電路露出薄膜貼合,於180℃、6MPa的條件下進行2分鐘的熱壓處理,藉此製作試驗片。此時,藉由不壓接試驗片的端部,使得能夠將脫模薄膜10的端部作為自由端來捏拿。之後,使用拉伸試驗機,從脫模薄膜10的該端部向180°方向以約1000mm/分鐘的速度對試驗片施加應力,並將第1脫模面與電路露出薄膜的覆蓋層薄膜進行剝離,藉此測定第1脫模面的剝離強度。另外,在實施熱壓處理之後立即實施剝離試驗為較佳。
並且,在本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10中,第2脫模層3的第2脫模面的剝離強度越是較低的值越較佳,但較佳為3N/50mm以下,更佳為1N/50mm以下。藉此,能夠提高針對緩衝材料之脫模性。
另外,第2脫模面的剝離強度例如能夠藉由以下方法進行測定。 首先,以使脫模薄膜10中的第2脫模層3的第2脫模面與矽橡膠片對置之方式貼合脫模薄膜10和矽橡膠片,並於180℃、6MPa的條件下進行2分鐘的熱壓處理,藉此製作試驗片。此時,藉由不壓接試驗片的端部,使得能夠將脫模薄膜10的端部作為自由端來捏拿。之後,使用拉伸試驗機,從脫模薄膜10的該端部向180°方向以約1000mm/分鐘的速度對試驗片施加應力,並將第2脫模面與矽橡膠片進行剝離,藉此測定第2脫模面的剝離強度。另外,在實施熱壓處理之後立即實施剝離試驗為較佳。
在本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10中,用於形成第1脫模層1之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及用於形成第2脫模層3之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均係包含熱塑性樹脂及粒子者。
在本實施形態中,從提高脫模薄膜10的剛性之觀點考慮,上述粒子係有機樹脂粒子為較佳,係交聯有機樹脂粒子為更佳。 作為上述有機樹脂粒子,例如可列舉聚苯乙烯粒子、丙烯酸粒子(丙烯酸珠)、聚醯亞胺粒子、聚酯粒子、聚矽氧粒子、聚丙烯粒子、聚乙烯粒子、氟樹脂粒子及核殼粒子等。該些可單獨使用,亦可併用2種以上。 從提高脫模性與追隨性的平衡,並且抑制成型品中產生空隙之觀點考慮,係聚苯乙烯粒子或丙烯酸粒子(丙烯酸珠)為較佳,具有交聯結構之聚苯乙烯粒子或丙烯酸粒子(丙烯酸珠)為更佳。
另外,所謂有機樹脂粒子係指將有機樹脂作為主成份包含之粒子。所謂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係指將具有交聯結構之有機樹脂作為主成份包含之粒子。
在本實施形態中,作為用於形成第1脫模層1之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及用於形成第2脫模層3之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所包含之熱塑性樹脂,例如可列舉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樹脂(PET)、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樹脂(PBT)、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樹脂(PTT)、聚對苯二甲酸己二酯樹脂(PHT)等聚對苯二甲酸烷二酯(polyalkylene terephthalate)樹脂、聚-4-甲基-1-戊烯樹脂(TPX:以下,亦稱為聚甲基戊烯樹脂。)、間規聚苯乙烯樹脂(SPS)、聚丙烯樹脂(PP)及共聚合其他成分而成之共聚物樹脂。 該些可使用1種或亦可將2種以上組合使用。 其中,從提高第1脫模層1及第2脫模層3的脫模性之觀點考慮,使用選自聚甲基戊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樹脂、間規聚苯乙烯樹脂及聚丙烯樹脂中之1種以上為較佳。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及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除了熱塑性樹脂以外,亦可含有抗氧化劑、助滑劑、抗黏連劑(anti-blocking agent)、抗靜電劑、染料及顏料等著色劑、穩定劑等添加劑、氟樹脂、矽氧橡膠等耐衝擊性賦予劑、氧化鈦、碳酸鈣、滑石等無機填充劑。
從獲得適當的強度之觀點考慮,第1脫模層1的厚度較佳為10μm以上,更佳為20μm以上。另一方面,從針對成型品之嵌入性之觀點考慮,第1脫模層1的厚度較佳為50μm以下,更佳為40μm以下。
從獲得適當的強度之觀點考慮,第2脫模層3的厚度較佳為10μm以上,更佳為20μm以上。另一方面,從使成型品的成品外觀變得良好之觀點考慮,第2脫模層3的厚度較佳為50μm以下,更佳為40μm以下。
第1脫模層1與第2脫模層3可由相同的材料構成,亦可由彼此不同之材料構成。第1脫模層1與第2脫模層3可以是相同的厚度,亦可以是彼此不同之厚度。並且,關於第1脫模層1及第2脫模層3各自所包含之粒子的粒徑及含量可以相同, 但從使藉由脫模薄膜10獲得之成型品的外觀變得良好之觀點考慮,係彼此不同之粒徑及含量為較佳。並且,第1脫模層1及第2脫模層3分別所包含之粒子可由相同材料構成,亦可由彼此不同之材料構成。
脫模薄膜10的厚度為50μm以上。脫模薄膜10的厚度較佳為75μm以上,更佳為100μm以上。藉由設為上述下限值以上,能夠使脫模性與追隨性的平衡變得良好。 另一方面,脫模薄膜10的厚度為200μm以下。較佳為150μm以下。藉由設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在製作成型品時能夠將衝壓壓力均勻地施加於脫模薄膜10。
緩衝層2係含有具有柔軟性之樹脂者,並且係對整個脫模薄膜10賦予緩衝性者。藉此,使用脫模薄膜10時,來自熱壓板的熱及壓力容易均等地傳遞到被黏物,並能夠使脫模薄膜10與被黏物的黏附性及脫模薄膜10對被黏物的追隨性進一步變得良好。
緩衝層2的厚度為10μm以上200μm以下,較佳為20μm以上180μm以下,進一步較佳為30μm以上150μm以下。 緩衝層的厚度為上述下限值以上時,能夠抑制脫模薄膜的緩衝性降低。緩衝層的厚度為上述上限值以下時,能夠抑制脫模性的降低。
並且,在本實施形態中,在將脫模薄膜10的總厚度設為Xμm,將緩衝層2的厚度設為Yμm時,如上述,Y/X的值大於0.2小於0.9,較佳為0.25以上0.8以下,進一步較佳為0.3以上0.75以下。 Y/X為上述下限值以上時,能夠抑制脫模薄膜10的緩衝性降低。Y/X為上述上限值以下時,能夠抑制脫模性的降低。
作為形成緩衝層2之樹脂材料的具體例,可列舉:聚乙烯、聚丙烯等α-烯烴系聚合物;具有乙烯、丙烯、丁烯、戊烯、己烯、甲基戊烯等作為共聚物成分之α-烯烴系共聚物、聚醚碸、聚苯硫醚等工程塑膠系樹脂等。該些可單獨使用1種,亦可併用2種以上。 其中,α-烯烴系共聚物為較佳。作為α-烯烴系共聚物,例如可列舉乙烯等α-烯烴與(甲基)丙烯酸酯之共聚物、乙烯與乙酸乙烯酯之共聚物、乙烯與(甲基)丙烯酸之共聚物、及該些之部分離子交聯物等。 另外,從獲得良好的緩衝功能之觀點考慮,係單獨使用乙烯等α-烯烴-(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者、或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與1,4-環己二甲醇共聚合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混合物、α-烯烴系聚合物與乙烯等α-烯烴-(甲基)丙烯酸酯共聚物之混合物為較佳。例如,乙烯與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之混合物、聚丙烯(PP)與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之混合物、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與聚丙烯(PP)與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EMMA)之混合物等為更佳。
緩衝層2可還含有橡膠成分。作為橡膠成分,例如可列舉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苯乙烯-異戊二烯共聚物等苯乙烯系熱塑性彈性體、烯烴系熱塑性彈性體、醯胺系彈性體、聚酯系彈性體等熱塑性彈性體材料;天然橡膠、異戊二烯橡膠、氯丁二烯橡膠、矽氧橡膠等橡膠材料等。
緩衝層2可含有抗氧化劑、助滑劑、抗黏連劑、抗靜電劑、染料及顏料等著色劑、穩定劑等添加劑、氟樹脂、矽氧橡膠等耐衝擊性賦予劑、氧化鈦、碳酸鈣、滑石等無機填充劑。
作為形成緩衝層2之方法,例如可列舉空冷或水冷充氣擠製法、T模擠製法等公知的方法。
在本實施形態中,對脫模薄膜10係由第1脫模層1、緩衝層2、第2脫模層3依次積層而成之例進行了說明,但脫模薄膜10的積層結構不限於此。 例如,脫模薄膜10可以是層疊黏著層、阻氣層等而成之4層以上之結構。此時,作為黏著層、阻氣層並無特別限定,能夠使用公知者。
<脫模薄膜10的製造方法> 本實施形態中的脫模薄膜10能夠使用共擠製法、擠製層壓法、乾式層壓法、充氣法等公知的方法來製作。 並且,可分別製造第1脫模層1、緩衝層2、第2脫模層3的各層之後藉由層合機等來接合脫模薄膜10,利用空冷式或水冷式共擠製充氣法、共擠製T模法來成膜為較佳。其中,從可優異地控制各層的厚度之觀點考慮,利用共擠製T模法成膜之方法為特佳。並且,可直接接合第1脫模層1、緩衝層2、第2脫模層3,亦可隔著黏著層而接合。
<成型品之製造方法> 接著,對本實施形態的成型品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的成型品之製造方法包括以下製程。 第1製程係以脫模薄膜10的第1脫模層1的第1脫模面成為對象物側之方式,於對象物上配置脫模薄膜10之製程。 第2製程係針對配置有脫模薄膜10之對象物進行熱壓之製程。 以下,對各製程進行詳述。
第1製程中,以脫模薄膜10的第1脫模面成為對象物側之方式配置。配置方法並無特別限定,能夠利用公知的方法配置。
第2製程係對脫模薄膜10以及對象物進行熱壓者。熱壓能夠使用公知的衝壓機,並且,亦可藉由壓製衝壓模具製成所期望的形狀。加熱加壓條件能夠依據用途適當地設計,例如,衝壓裝置在開始加壓後歷時15分鐘從常溫升溫至170℃之後,維持該溫度35分鐘,之後,經50分鐘從170℃冷卻至常溫。此時的衝壓壓力可在5~15MPa下適當地調節。 並且,在進行熱壓之前,亦可於脫模薄膜10的第2脫模層3的第2脫模面上配置材料。藉此,在之後的熱壓時,即使在對象物的表面存在凹凸之情況下,亦能夠良好地黏附脫模薄膜10與對象物,並能夠對對象物均等地施加壓力。 作為材料,具有緩衝性者為較佳。作為材料,例如可列舉紙、橡膠、氟樹脂片、玻璃紙等或組合該些者。
作為成型品,例如可列舉撓性印刷電路基板。此時,例如可在撓性印刷配線基板的製造製程之一之覆蓋層衝壓層壓製程中使用脫模薄膜10。 亦即,脫模薄膜10用於在進行熱壓時保護電路露出薄膜的電路,並於電路露出薄膜的電路圖案所產生之凹凸部黏附覆蓋層薄膜。 具體而言,首先,脫模薄膜10以使脫模薄膜10的第1脫模面成為覆蓋層薄膜側之方式,配置成包裹覆蓋層薄膜。藉此,脫模薄膜10介於覆蓋層薄膜與之後的衝壓機之間。此時,為了進一步提高緩衝性,可於脫模薄膜10與衝壓機之間夾雜上述材料。 接著,脫模薄膜10與電路露出薄膜及覆蓋層薄膜一同藉由衝壓機加壓加熱。 而且加壓加熱之後,從衝壓機中取出黏附有覆蓋層薄膜之電路露出薄膜、亦即撓性印刷電路基板,獲得所期望的成型品。
並且,上述中,作為成型品,對撓性印刷電路基板的例進行了說明,但作為成型品,可以係配置有對象物的脫模薄膜10之面由包含熱硬化性樹脂之材料形成者。 此時,該熱硬化性樹脂可以是半硬化狀態,亦可以是硬化狀態,若為半硬化狀態,則脫模薄膜10的作用效果變得更加顯著。尤其,熱硬化性樹脂為包含環氧樹脂之樹脂組成物時,該環氧樹脂處於硬化反應的中間階段、亦即處於B步驟狀態為較佳。 依據本實施形態的脫模薄膜10,配置有對象物的脫模薄膜10之面即使是由包含熱硬化性樹脂之材料形成者,亦可獲得外觀良好的成型品。
<脫模薄膜10的使用> 脫模薄膜10包括以使脫模薄膜10的第1脫模層成為對象物側之方式,於對象物上配置脫模薄膜10之製程、及針對配置有脫模薄膜10之對象物進行熱壓之製程,能夠用於在該熱壓後獲得成型品。藉此,獲得外觀良好的成型品。 並且,對象物的配置有脫模薄膜10之面可以是由包含熱硬化性樹脂之材料所形成者。其中,熱硬化性樹脂為包含環氧樹脂之樹脂組成物時,該環氧樹脂處於硬化反應的中間階段、亦即處於B步驟狀態為較佳。
[第2實施形態] 在第1實施形態中,脫模薄膜10具有第1脫模層1、緩衝層2、第2脫模層3依次沿厚度方向積層而成之積層結構,緩衝層2的厚度為10μm以上200μm以下,在將脫模薄膜10的總厚度設為X,將緩衝層2的厚度設為Y時,Y/X大於0.2小於0.9,對脫模層1及脫模層3包含平均粒徑d50為4μm以上60μm以下之粒子者進行了說明,在第2實施形態中,對脫模薄膜20在至少一面具有第1脫模層21,粒子的平均粒徑d50為20μm以上60μm以下者進行說明。 以下,適當地省略關於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效果、製造方法等的說明。
圖2係第2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的剖面圖。 如圖2所示,脫模薄膜20具有包括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之第1脫模層21。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包含熱塑性材料及粒子。
在本實施形態中,粒子的平均粒徑d50為20μm以上,較佳為23μm以上,更佳為25μm以上,進一步較佳為28μm以上。藉由在第1脫模層21中含有平均粒徑d50為上述下限值以上之粒子,能夠提高脫模薄膜20的剛性,並且能夠使脫模性與追隨性的平衡變得良好。 另一方面,粒子的平均粒徑d50的上限值為60μm以下,較佳為55μm以下,更佳為52μm以下,進一步較佳為51μm以下。藉由在第1脫模層21中含有平均粒徑d50為上述上限值以下之粒子,能夠平衡性良好地提高脫模性與追隨性。並且, 在本實施形態中,粒子的平均粒徑d50為上述上限值以下時,能夠製作成品外觀良好的成型品。
在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粒子係球狀為較佳。
作為構成粒子之材料,能夠使用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者相同者。
在本實施形態中,在脫模薄膜20配置於對象物上時,第1脫模層21相當於脫模薄膜20中的對象物側之面(脫模面)。
在本實施形態中,從確保第1脫模層21的強度,並且獲得穩定之脫模性之觀點考慮,第1脫模層21的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較佳為4μm以上,更佳為4.5μm以上,進一步較佳為5μm以上。 另一方面,從抑制追隨性降低之觀點考慮,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的上限值較佳為20μm以下,更佳為18μm以下,進一步較佳為16μm以下。 另外,第1脫模層21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能夠依照JIS-B0601-1994進行測定。並且,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的值係指,在脫模薄膜20配置於對象物時,相當於脫模薄膜20中的對象物側之面(脫模面)的數值。
在本實施形態中,從確保第1脫模層21強度,並且獲得穩定的脫模性之觀點考慮,第1脫模層21的脫模面的凹凸的平均間隔(Sm)較佳為150μm以上,更佳為180μm以上。 另一方面,從抑制在成型品的表面產生皺紋之觀點考慮,第1脫模層21的脫模面的凹凸的平均間隔(Sm)的上限值較佳為500μm以下,更佳為450μm以下。 另外,第1脫模層21的凹凸的平均間隔(Sm)能夠依照JIS-B0601-1994進行測定。並且,凹凸的平均間隔(Sm)的值係指,脫模薄膜20配置於對象物時,相當於脫模薄膜20中的對象物側之面(脫模面)的數值。
在本實施形態中,從確保第1脫模層21的強度,並且獲得脫模性之觀點考慮, 第1脫模層21的脫模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較佳為0.5μm以上,更佳為0.6μm以上。 另一方面,從抑制在成型品的表面產生皺紋之觀點考慮,第1脫模層21的脫模面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的上限值較佳為6μm以下,更佳為5μm以下。 另外,第1脫模層21的算術平均粗糙度(Ra)能夠依照JIS-B0601-1994進行測定。並且,算術平均粗糙度(Ra)係指,脫模薄膜20配置於對象物時,相當於脫模薄膜20中的對象物側之面(脫模面)的數值。
在本實施形態中,第1脫模層21的脫模面的剝離強度較佳為3N/50mm以下,更佳為1N/50mm以下。藉此,能夠製成能夠顯現比習知的脫模薄膜良好的脫模性之脫模薄膜。
另外,第1脫模層21的脫模面的剝離強度例如能夠藉由以下方法進行測定。 首先,製作了以使Arisawa Mfg. Co., Ltd.製的覆蓋層(CM類型)的塗佈有黏著劑之一側的面與電路露出薄膜的表面接觸之方式臨時固定有上述覆蓋層之試驗薄膜。接著,以脫模薄膜20中的第1脫模層21的脫模面與上述試驗薄膜的具有覆蓋層之一側的面對置之方式,將彼此貼合者作為試驗片來製作。之後,針對該試驗片,於195℃、6MPa的條件下實施2分鐘的熱壓處理。此時,藉由不壓接試驗片的端部,使得能夠將脫模薄膜20的端部作為自由端來捏拿。之後,使用拉伸試驗機,從脫模薄膜20的該端部向180°方向以約1000mm/分的速度將上述脫模薄膜20的第1脫模層21的脫模面與上述試驗薄膜的覆蓋層之間進行剝離,藉此測定第1脫模層21的脫模面的剝離強度。另外,在上述熱壓處理之後立即實施上述剝離強度的測定為較佳。
在本實施形態中,從提高針對成型品之嵌入性之觀點考慮,第1脫模層21的厚度較佳為15μm以上,更佳為20μm以上。 另一方面,從獲得適當的強度之觀點考慮,第1脫模層21的厚度較佳為100μm以下,更佳為75μm以下,最佳為50μm以下。
脫模薄膜20係於至少一面具有包含熱塑性樹脂材料之第1脫模層21者。
作為構成第1脫模層21之材料,能夠使用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者相同者。
對第2實施形態的脫模薄膜20中的效果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20係採用同時滿足以下2個條件之構成者。 第1條件係,藉由包含熱塑性樹脂以及平均粒徑d50為20μm以上60μm以下之粒子之熱塑性樹脂材料形成第1脫模層21。 第2條件係,控制成使粒子的含量相對於第1脫模層21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 因此,依據脫模薄膜20獲得以下效果。
第1,依據脫模薄膜20,能夠顯現比習知的脫模薄膜良好的脫模性。
第2,依據脫模薄膜20,能夠製作成品外觀良好的成型品。 而且,如實施例中進行後述,確認到如下:從關於黏著劑所滲出之形狀,其凹凸差小於100μm之方面考慮,使用脫模薄膜20製作之成型品成為良好的成品外觀。
第3,依據脫模薄膜20,製作成型品時,即使在對脫模薄膜20所具有之第1脫模層21的脫模面施加衝壓壓力之情況下,亦能夠抑制在上述成型品的表面產生皺紋。因此,依據脫模薄膜20,能夠製作成品外觀良好的成型品。
脫模薄膜20於至少一面具有包含熱塑性樹脂材料之第1脫模層21即可,但脫模薄膜20亦可以係具有在其厚度方向上積層於第1脫模層21之其他層者。 例如,如圖2所示,脫模薄膜20亦可以設為於另一面還具有第2脫模層23之構成。設為具有第2脫模層23之構成之情況下,使用脫模薄膜20時,藉由衝壓機熱壓脫模薄膜20時,與熱板的脫模性提高,並且能夠提高製造成形體或積層體時的生產率。 另外,如圖2所示,脫模薄膜20除了第2脫模層23之外還可具有賦予緩衝性之緩衝層22。 而且,脫模薄膜20可具有第1脫模層21、緩衝層22、第2脫模層23沿厚度方向依次積層而成之3層以上的積層結構。此時,第1脫模層21與第2脫模層23只要是包含熱塑性樹脂之材料,則可以是由相同的材料形成者,亦可以是由不同的材料形成者。另外,第1脫模層21與第2脫模層23可以是彼此不同的厚度。
並且,此時,從獲得適當的強度之觀點考慮,第2脫模層23的厚度例如可設為15μm以上,亦可設為20μm以上。另一方面,從抑制追隨性降低之觀點考慮,第2脫模層23的厚度的上限值例如可設為100μm以下,亦可設為75μm以下,亦可設為50μm以下。
作為構成第2脫模層23之材料,能夠使用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者相同者。並且,第2脫模層23在不損害脫模薄膜20的效果之範圍內可包含粒子。
並且,此時,緩衝層22的厚度較佳為10μm以上100μm以下,更佳為20μm以上90μm以下,最佳為30μm以上70μm以下。若緩衝層22的厚度為上述下限值以上,則能夠抑制脫模薄膜20的緩衝性降低。若緩衝層23的厚度為上述上限值以下,則能夠抑制脫模性的降低。
作為構成緩衝層22之材料,能夠使用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中說明者相同者。
以上,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了說明,但該些為本發明的例示,亦能夠採用上述以外的各種構成。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及比較例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並不限定於該些。
[實施例A] <實施例A-1> 使用包含聚甲基戊烯樹脂(TPX(註冊商標))(Mitsui Chemicals, Inc.製,TPXD X845)及作為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之丙烯酸珠(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M BX-30)之熱塑性樹脂材料,利用擠製T模法製作TPX薄膜來獲得了第1脫模層。在此,製作第1脫模層時所使用之丙烯酸珠的平均粒徑d50為28.5μm。並且,製作上述第1脫模層時所使用之上述熱塑性樹脂材料使用了以上述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第1脫模層總量成為4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者。 使用包含聚甲基戊烯樹脂(TPX(註冊商標))(Mitsui Chemicals, Inc.製,TPXDX 845)及作為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之丙烯酸珠(SEKISUI PLASTICS CO., Ltd.製,MB X-50)之熱塑性樹脂材料,利用擠製T模法製作TPX薄膜來獲得了第2脫模層。在此,製作第2脫模層時使用之丙烯酸珠的平均粒徑d50為53μm。並且,製作上述第2脫模層時使用之上述熱塑性樹脂材料使用了以上述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第2脫模層總量成為10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者。 接著,利用擠製T模法依次積層藉由上述方法獲得之第1脫模層、包含上述TPX、聚丙烯(SUN AROMA CO., LTD.製,PB270A)及改性聚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製,WH102)之緩衝層(配合比率:TPX:聚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30:40:30)、及第2脫模層,從而獲得了實施例1的脫模薄膜。所獲得之脫模薄膜係具有上述第1脫模層、上述緩衝層、上述第2脫模層沿厚度方向依次積層而成之3層結構者。並且,所獲得之脫模薄膜的厚度為120μm。而且,在所獲得之脫模薄膜中,上述第1脫模層與上述第2脫模層的厚度為30μm,上述緩衝層的厚度為60μm。
<實施例A-2> 使用以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第1脫模層總量成為10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之熱塑性樹脂材料製作了第1脫模層這一點、代替SEKISUI PLASTI CS CO., Ltd.製的MBX-50,作為丙烯酸珠使用SEKISUI PLASTICS CO., Ltd.製的MBX-30來製作第2脫模層這一點、及將緩衝層的厚度設為50μm這一點,除了上述點以外,以與實施例A-1相同的方法獲得了實施例A-2的脫模薄膜。
<實施例A-3> 代替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的MBX-30,作為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亦即丙烯酸珠使用平均粒徑d50為20.9μm之SEKISUI PLASTICS CO., Ltd.製的MBX -20來獲得第1脫模層這一點、將第1脫模層的厚度設為25μm這一點、代替SEKIS UI PLASTICS CO., Ltd.製的MBX-50,作為丙烯酸珠使用SEKISUI PLASTICS CO., Ltd.製的MBX-30,藉由以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脫模層總量成為12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之熱塑性樹脂材料製作厚度25μm的第2脫模層這一點、將緩衝層的厚度設為70μm這一點,除了上述點以外,以與實施例A-1相同的方法獲得了實施例A-3的脫模薄膜。
<實施例A-4> 代替SEKISUI PLASTICS CO., Ltd.製的MBX-30,作為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亦即丙烯酸珠使用平均粒徑d50為10.2μm之JXTG NIPPON OIL & ENERGY CORP ORATION製的NMB-1020,藉由以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脫模層總量成為2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之熱塑性樹脂材料製作厚度40μm的第1脫模層這一點、將第2脫模層的厚度設為40μm這一點、將緩衝層的厚度設為40μm這一點,除了上述點以外,以與實施例A-1相同的方法獲得了實施例A-4的脫模薄膜。
<比較例A-1> 代替SEKISUI PLASTICS CO., Ltd.製的MBX-30,作為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亦即丙烯酸珠使用平均粒徑d50為10.2μm之JXTG NIPPON OIL & ENERGY CORP ORATION製的NMB-1020,以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脫模層總量成為2重量%之方式製作第1脫模層這一點、使用不含有丙烯酸珠之包含上述TPX之熱塑性樹脂材料製作了第2脫模層這一點,除了上述點以外,以與實施例A-1相同的方法獲得比較例A-1的脫模薄膜。
<比較例A-2> 代替SEKISUI PLASTICS CO., Ltd.製的MBX-30,作為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亦即丙烯酸珠使用平均粒徑d50為61.2μm之TOYOBO CO., LTD.製的AR650MZ,藉由以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脫模層總量成為15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之熱塑性樹脂材料製作了第1脫模層這一點、代替SEKISUI PLASTICS CO., Ltd.製的MBX-50,作為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亦即丙烯酸珠使用平均粒徑d50為61.2 μm之TOYOBO CO., LTD.製的AR650MZ,藉由以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脫模層總量成為15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之熱塑性樹脂材料製作了第2脫模層這一點、將緩衝層的厚度設為50μm這一點,除了上述點以外,以與實施例A-1相同的方法獲得了比較例A-2的脫模薄膜。
<比較例A-3> 代替SEKISUI PLASTICS CO., Ltd.製的MBX-30,作為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亦即丙烯酸珠使用平均粒徑d50為2.8μm之Soken Chemical & Engineering Co., Ltd.製的MX-300,藉由以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脫模層總量成為3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之熱塑性樹脂材料製作了厚度25μm的第1脫模層這一點、代替SEKISUI PLASTICS CO., Ltd.製的MBX-50,作為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亦即丙烯酸珠使用平均粒徑d50為2.8μm之Soken Chemical & Engineering Co., Ltd.製的MX- 300,藉由以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脫模層總量成為3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之熱塑性樹脂材料製作了厚度25μm的第2脫模層這一點、將緩衝層的厚度設為70μm這一點,除了上述點以外,以與實施例A-1相同的方法獲得了比較例A-3的脫模薄膜。
<比較例A-4> 將第1脫模層及第2脫模層的厚度分別設為40μm這一點、將緩衝層的厚度設為20μm這一點,除了上述點以外,以與實施例A-2相同的方法獲得了比較例A-4的脫模薄膜。
<比較例A-5> 將第1脫模層及第2脫模層的厚度分別設為10μm這一點、將緩衝層的厚度設為180μm這一點,除了上述點以外,以與實施例A-2相同的方法獲得了比較例A-5的脫模薄膜。
使用實施例A-1~A-4及比較例A-1~A-5的各脫模薄膜進行了以下評價。將結果示於表1。
<評價方法> ‧粒子(丙烯酸珠)的平均粒徑d50:使用雷射衍射式粒度分析儀(Malvern公司製,Mastersizer2000),依據溶劑使用水並使粒子分散來進行了粒度測定而得之結果,計算累積頻率達到50%之粒徑的值作為平均粒徑d50。另外,單位為μm。
‧第1脫模層的第1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關於所獲得之脫模薄膜中的第1脫模層的第1脫模面的表面,依照JIS-B0601-1994,使用TOKYO SEIMI TSU CO., LTD.製的Handy Surf E-35B,對中央n=3進行了測定。另外,單位為μm。
・第2脫模層的第2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關於脫模薄膜中的第2脫模層的第2脫模面的表面,依照JIS-B0601-1994,使用TOKYO SEIMITSU CO., LTD.製的Handy Surf E-35B,對中央n=3進行了測定。另外,單位為μm。
‧第1脫模層的第1脫模面的脫模性:首先,製作了以使Arisawa Mfg. Co., Ltd.製的覆蓋層(CM類型)的塗佈有黏著劑之一側的面與電路露出薄膜的表面接觸之方式臨時固定有上述覆蓋層之試驗薄膜。接著,作為試驗片獲得了以脫模薄膜中的第1脫模層的第1脫模面與上述試驗薄膜的具有覆蓋層之一側的面對置之方式將彼此貼合而成者。接著,關於該試驗片,於180℃、6MPa的條件下實施了2分鐘的熱壓處理之後,使用拉伸試驗機(A&D Company, Limited製Force gauge AD-4932A-50N),以在180°方向上約1000mm/分鐘的速度,測定了上述脫模薄膜的第1脫模層的第1脫模面與上述試驗薄膜的覆蓋層之間的剝離強度。在上述熱壓處理之後立即實施剝離強度的測定,並依據以下的基準評價了脫模性。 ◎:剝離強度為1N/50mm以下。 ○:剝離強度大於1N/50mm且為3N/50mm以下。 ×:剝離強度表示大於3N/50mm的值、或者不易剝離而形成試驗片之任一薄膜破裂。
‧第2脫模層的第2脫模面的脫模性:作為試驗片獲得了以脫模薄膜中的第2脫模層的第2脫模面與矽橡膠片對置之方式將彼此貼合而成者。接著,關於該試驗片,於180℃、6MPa的條件下實施了2分鐘的熱壓處理之後,使用拉伸試驗機(A&D Company, Limited製Force gauge AD-4932A-50N),以在180°方向上約1000 mm/分鐘的速度,測定了上述脫模薄膜的第2脫模層的第2脫模面與矽氧橡膠片之間的剝離強度。在上述熱壓處理之後立即實施剝離強度的測定,依據以下基準評價了脫模性。 ○:剝離強度為1N/50mm以下。 ×:剝離強度表示大於1N/50mm的值。
‧成型品的成品外觀1(黏著劑滲出形狀):首先,在Arisawa Mfg. Co., Ltd.製的覆蓋層(CM類型)製作了1mm四方的開口部。接著,製作了以使塗佈有黏著劑之一側的面與柔性配線板用包銅層板的表面接觸之方式臨時固定有具有上述開口部之覆蓋層之試驗片。接著,以脫模薄膜中的第1脫模層的第1脫模面與具有上述試驗片的覆蓋層之一側的面對置之方式,疊加上述脫模薄膜與上述試驗片之後,於180℃、6MPa的條件下實施2分鐘熱壓處理,獲得了成型品。關於這樣獲得之成型品,觀察塗佈於該覆蓋帶的表面之黏著劑從上述開口部的外緣部滲出至形成於覆蓋層之開口部內之形狀(黏著劑滲出形狀),並依據以下基準評價了成型品的成品外觀。 ○:黏著劑滲出形狀的凹凸差小於100μm。 ×:黏著劑滲出形狀的凹凸差為100μm以上。
‧成型品的成品外觀2(皺紋):製作了以使Arisawa Mfg. Co., Ltd.製的覆蓋層(CM類型)的塗佈有黏著劑之一側的面與柔性配線板用包銅層板的表面接觸之方式臨時固定有上述覆蓋層之試驗片。接著,以脫模薄膜中的第1脫模層的第1脫模面與具有上述試驗片的覆蓋層之一側的面對置之方式疊加上述脫模薄膜與上述試驗片之後,於180℃、6MPa的條件下實施2分鐘熱壓處理,從而獲得了成型品。關於FPC的外觀,利用基於JPCA規格“7.5.7.2項皺紋”之方法測定了每單位面積的皺紋產生率。關於所獲得之測定值,藉由以下基準進行了評價。 ○:皺紋產生率小於1.5%。 ×:皺紋產生率為1.5%以上。
‧空隙的有無:首先,對柔性配線板用包銅層板的兩面的銅箔進行蝕刻,製作了3cm四方的開口部。接著,使Arisawa Mfg. Co., Ltd.社製的覆蓋層(CM類型)的塗佈有黏著劑之一側的面與形成於上述柔性配線板用包銅層板之開口部貼合,在其上以脫模薄膜的第1脫模層的第1脫模面成為覆蓋層側之方式重疊,於180℃、6MPa的條件下進行了2分鐘熱壓處理。之後,將脫模薄膜進行了剝離。在這樣獲得之成型品中,觀察從覆蓋帶的表面進入到柔性配線板用包銅層板中形成之開口部內之黏著劑中是否產生空隙,對空隙的有無進行了評價。
【表1】
Figure 106109049-A0304-0001
由上述表1亦可知,實施例A-1~A-4的脫模薄膜均係兩面脫模性均優異者。並且,確認到使用實施例A-1~A-4的脫模薄膜製作之成型品均係良好的成品外觀。
[實施例B] <實施例B-1> 使用包含聚甲基戊烯樹脂(TPX(註冊商標))(Mitsui Chemicals, Inc.製,TPXD X845)及作為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之丙烯酸珠(SEKISUI PLASTICS CO.,Ltd.製,M BX-30)之熱塑性樹脂材料,利用擠製T模法製作TPX薄膜來獲得了第1脫模層。在此,製作第1脫模層時所使用之丙烯酸珠的平均粒徑d50為28.5μm。並且,製作上述脫模層時所使用之上述熱塑性樹脂材料使用了以上述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第1脫模層總量成為4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者。 接著,利用擠製T模法依次積層藉由上述方法獲得之第1脫模層、包含上述TPX、聚丙烯(SUN AROMA CO., LTD.製,PB270A)及改性聚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Sumitomo Chemical Company, Limited製,WH102)之緩衝層(配合比率:TPX:聚丙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25:50:25)、及包含上述TPX之第2脫模層,從而獲得了實施例B-1的脫模薄膜。所獲得之脫模薄膜係具有上述第1脫模層、上述緩衝層、上述第2脫模層沿厚度方向依次積層而成之3層結構者。並且,所獲得之脫模薄膜的厚度為120μm。而且,在所獲得之脫模薄膜中,上述第1脫模層與上述第2脫模層的厚度分別為30μm,上述緩衝層的厚度為60 μm。
<實施例B-2> 使用以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第1脫模層總量成為10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之熱塑性樹脂材料製作了脫模層,除了這一點以外,以與實施例B-1相同的方法獲得了實施例B-2的脫模薄膜。
<實施例B-3> 作為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亦即丙烯酸珠使用了平均粒徑d50為20.9μm之SEKIS UI PLASTICS CO., Ltd.製的MBX-20,除了這一點以外,以與實施例B-1相同的方法獲得了實施例B-3的脫模薄膜。
<實施例B-4> 作為交聯有機樹脂粒子亦即丙烯酸珠使用了平均粒徑d50為50.9μm之SEKIS UI PLASTICS CO., Ltd.製的MBX-50這一點、使用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第1脫模層總量成為10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之熱塑性樹脂材料製作了脫模層這一點,除了上述點以外,以與實施例B-1相同的方法獲得了實施例B-4的脫模薄膜。
<比較例B-1> 使用不含有丙烯酸珠之包含上述TPX之熱塑性樹脂材料製作了第1脫模層,除了這一點以外,以與實施例B-1相同的方法獲得了比較例B-1的脫模薄膜。
<比較例B-2> 作為丙烯酸珠使用了平均粒徑d50為61.2μm之TOYOBO CO., LTD.製的AR 650MZ這一點、使用以丙烯酸珠的含量相對於第1脫模層總量成為15重量%之方式與上述TPX配合而成之熱塑性樹脂材料製作了脫模層這一點,除了上述點以外,以與實施例B-1相同的方法獲得了比較例B-2的脫模薄膜。
<比較例B-3> 作為丙烯酸珠使用了平均粒徑d50為10.2μm之SEKISUI PLASTICS CO., Ltd.製的SSX-110這一點、以第1脫模層與第2脫模層的厚度分別成為25μm且緩衝層的厚度成為70μm之方式製作了脫模薄膜這一點,除了上述點以外,以與實施例B-1相同的方法獲得了比較例B-3的脫模薄膜。
使用實施例B-1~B-4及比較例B-1~B-3的各脫模薄膜進行了以下評價。將結果示於表2。
<評價方法> ‧球狀粒子(丙烯酸珠)的平均粒徑d50:使用雷射衍射式粒度分析儀(Malvern公司製,Mastersizer2000),依據溶劑使用水並使粒子分散來進行了粒度測定而得之結果,計算累積頻率達到50%之粒徑的值作為平均粒徑d50。另外,單位為μm。
‧第1脫模層的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關於所獲得之脫模薄膜中的第1脫模層的脫模面的表面,依照JIS B0601(1994年),使用“TOKYO SEIMITS U CO., LTD.製的Handy Surf E-35B”,對中央n=3進行了測定。另外,單位為μm。
‧脫模性:首先,製作了Arisawa Mfg. Co., Ltd.製的覆蓋層(CM類型)的塗佈有黏著劑之一側的面與電路露出薄膜的表面接觸之方式臨時固定有上述覆蓋層之試驗薄膜。接著,作為試驗片獲得了以脫模薄膜中的第1脫模層的脫模面與上述試驗薄膜的具有覆蓋層之一側的面對置之方式將彼此貼合而成者。接著,關於該試驗片,於195℃、6MPa的條件下實施了2分鐘的熱壓處理之後,使用拉伸試驗機(A&D Company, Limited製Force gauge AD-4932A-50N),以在180°方向上約1000mm/分鐘的速度,測定了上述脫模薄膜的第1脫模層的脫模面與上述試驗薄膜的覆蓋層之間的剝離強度。在上述熱壓處理之後立即實施剝離強度的測定, 並依據以下的基準評價了脫模性。 ◎:剝離強度為1N/50mm以下。 ○:剝離強度大於1N/50mm且為3N/50mm以下。 ×:剝離強度表示大於3N/50mm的值、或者不易剝離而形成試驗片之任一薄膜破裂。
‧成型品的成品外觀1(黏著劑滲出形狀):首先,在Arisawa Mfg. Co., Ltd.製的覆蓋層(CM類型)製作了1mm四方的開口部。接著,製作了以使塗佈有黏著劑之一側的面與柔性配線板用包銅層板的表面接觸之方式臨時固定有具有上述開口部之覆蓋層之試驗片。接著,以脫模薄膜中的第1脫模層的脫模面與具有上述試驗片的覆蓋層之一側的面對置之方式,疊加上述脫模薄膜與上述試驗片之後, 於195℃、6MPa的條件下實施2分鐘熱壓處理,獲得了成型品。關於這樣獲得之成型品,觀察塗佈於該覆蓋帶的表面之黏著劑從上述開口部的外緣部滲出至形成於覆蓋層之開口部內之形狀(黏著劑滲出形狀),並依據以下基準評價了成型品的成品外觀。 ○:黏著劑滲出形狀的凹凸差小於100μm。 ×:黏著劑滲出形狀的凹凸差為100μm以上。
‧成型品的成品外觀2(皺紋):製作了以使Arisawa Mfg. Co., Ltd.製的覆蓋層(CM類型)的塗佈有黏著劑之一側的面與柔性配線板用包銅層板的表面接觸之方式臨時固定有上述覆蓋層之試驗片。接著,以脫模薄膜中的第1脫模層的脫模面與具有上述試驗片的覆蓋層之一側的面對置之方式疊加上述脫模薄膜與上述試驗片之後,於195℃、6MPa的條件下實施2分鐘熱壓處理,從而獲得了成型品。關於FPC的外觀,利用基於JPCA規格“7.5.7.2項皺紋”之方法測定了每單位面積的皺紋產生率。關於所獲得之測定值,藉由以下基準進行了評價。 ○:皺紋產生率小於1.5%。 ×:皺紋產生率為1.5%以上。
‧空隙的有無:首先,對柔性配線板用包銅層板的兩面的銅箔進行蝕刻,製作了3cm四方的開口部。接著,使Arisawa Mfg. Co., Ltd.社製的覆蓋層(CM類型)的塗佈有黏著劑之一側的面與形成於上述柔性配線板用包銅層板之開口部貼合,在其上以脫模薄膜的第1脫模層的脫模面成為覆蓋層側之方式重疊,於195℃、6MPa的條件下進行了2分鐘熱壓處理。之後,將脫模薄膜進行了剝離。在這樣獲得之成型品中,觀察從覆蓋帶的表面進入到柔性配線板用包銅層板中形成之開口部內之黏著劑中是否產生空隙,對空隙的有無進行了評價。
【表2】
Figure 106109049-A0304-0002
由上述表2亦可知,實施例的脫模薄膜均係脫模性優異者。並且,確認到使用實施例B的脫模薄膜製作之成型品均係良好的成品外觀。
本申請主張基於2016年3月30日於日本申請之特願2016-068457號及2016年8月1日於日本申請之特願2016-151462號的優先權,其公開之全部內容併入於此。
1‧‧‧第1脫模層 2‧‧‧緩衝層 3‧‧‧第2脫模層 10‧‧‧脫模薄膜 20‧‧‧脫模薄膜 21‧‧‧第1脫模層 22‧‧‧緩衝層 23‧‧‧第2脫模層
上述目的及其他目的、特徵及優點,藉由以下所述之較佳的實施形態及與其關聯之以下圖式而變得更加明確。
【圖1】係第1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的剖面圖。 【圖2】係第2實施形態之脫模薄膜的剖面圖。
1‧‧‧第1脫模層
2‧‧‧緩衝層
3‧‧‧第2脫模層
10‧‧‧脫模薄膜

Claims (16)

  1. 一種脫模薄膜,其具有積層結構,該積層結構係包含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之第1脫模層、緩衝層、包含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之第2脫模層依次沿厚度方向積層而成,其中該第1脫模層配置於該脫模薄膜的一面,該第2脫模層配置於該脫模薄膜的另一面,該緩衝層的厚度為10μm以上200μm以下,在將該脫模薄膜的總厚度設為X,將該緩衝層的厚度設為Y時,Y/X大於0.2小於0.9,該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和該第2熱塑性樹脂材料均係包含熱塑性樹脂及平均粒徑d50為4μm以上60μm以下之粒子者,該粒子的含量相對於該第1脫模層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並且該粒子的含量相對於該第2脫模層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該第1脫模層的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係0.5μm以上20μm以下。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脫模薄膜,其中在將該第1脫模層的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設為A,將該第2脫模層的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設為B時,A-B的絕對值為20以下。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脫模薄膜,其中該第2脫模層的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為0.5μm以上25μm以下。
  4. 一種脫模薄膜,其於至少一面具有由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形成之第1脫模層,其中該第1熱塑性樹脂材料包含熱塑性樹脂和粒子,該粒子的平均粒徑d50為20μm以上60μm以下,該粒子的含量相對於該脫模層總量為0.5重量%以上15重量%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脫模薄膜,其中該第1脫模層的脫模面的表面10點平均粗糙度Rz為4μm以上20μm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所述之脫模薄膜,其中該脫模薄膜的厚度為50μm以上150μm以下。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脫模薄膜,其中該脫模薄膜還具有:緩衝層;及第2脫模層,該第1脫模層、該緩衝層及該第2脫模層依次沿厚度方向積層。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4項所述之脫模薄膜,其中該熱塑性樹脂包含選自於由聚-4-甲基-1-戊烯樹脂、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樹脂、間規聚苯乙烯樹脂及聚丙烯樹脂構成之組群中的1種以上。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4項所述之脫模薄膜,其中該粒子係有機樹脂粒子。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4項所述之脫模薄膜,其中該粒子係交聯有機樹脂粒子。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4項所述之脫模薄膜,其中該粒子包含選自於由聚苯乙烯粒子、丙烯酸粒子、聚醯亞胺粒子、聚酯粒子、聚矽氧粒子、聚丙烯粒子、聚乙烯粒子、氟樹脂粒子及核殼粒子構成之群組中的1種或2種以上的粒子。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7項之脫模薄膜,其中該緩衝層的厚度為10μm以上180μm以下,該脫模薄膜的厚度為50μm以上200μm以下。
  13. 一種成型品之製造方法,其包括:以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及7項中任一項之脫模薄膜的該第1脫模層成為對象物側之方式,於該對象物上配置該脫模薄膜之製程;及對配置有該脫模薄膜之該對象物進行熱壓之製程,在配置該脫模薄膜之該製程中,該對象物的配置有該脫模薄膜之面由包含熱硬化性樹脂之材料形成。
  1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之成型品之製造方法,其還包括在進行該熱壓之該製程之前,於與該脫模薄膜的第1脫模層相反側的面上配置材料之製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3或14項之成型品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熱硬化性樹脂為半硬化狀態。
  16. 一種脫模薄膜的應用,其包括: 以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及7項中任一項之脫模薄膜的該第1脫模層成為對象物側之方式,於該對象物上配置該脫模薄膜之製程;及對配置有該脫模薄膜之該對象物進行熱壓之製程,並且用於在該熱壓後獲得成型品。
TW106109049A 2016-03-30 2017-03-20 脫模薄膜及成型品之製造方法 TWI7810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68457 2016-03-30
JP2016-068457 2016-03-30
JP2016-151462 2016-08-01
JP2016151462 2016-08-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6741A TW201806741A (zh) 2018-03-01
TWI781093B true TWI781093B (zh) 2022-10-21

Family

ID=59963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9049A TWI781093B (zh) 2016-03-30 2017-03-20 脫模薄膜及成型品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299933B2 (zh)
TW (1) TWI781093B (zh)
WO (1) WO201716965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77092B2 (ja) * 2017-08-31 2023-05-18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JP6863523B2 (ja) * 2018-08-24 2021-04-21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JP7243258B2 (ja) * 2019-02-14 2023-03-22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JP7298194B2 (ja) * 2019-03-04 2023-06-27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JP6667836B1 (ja) * 2019-03-20 2020-03-18 株式会社コバヤシ 金型と離型フィルムとの組合せ、離型フィルム、金型、及び成形体の製造方法
JP7331662B2 (ja) * 2019-11-27 2023-08-23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センサ装置
WO2022034834A1 (ja) * 2020-08-12 2022-02-17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21558A (ja) * 2011-10-31 2014-11-27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99700A (ja) * 1993-12-28 1995-08-04 Canon Inc 加熱装置用耐熱性フィルム及び加熱装置
JPH09227241A (ja) * 1996-02-28 1997-09-02 Shin Etsu Chem Co Ltd 離型用シート
JP2003001772A (ja) * 2001-06-26 2003-01-08 Mitsui Chemicals Inc 4−メチル−1−ペンテン共重合体多層フィルム
JP4183558B2 (ja) * 2003-05-26 2008-11-19 ヤマウチ株式会社 熱プレス用シート
JP2006175637A (ja) * 2004-12-21 2006-07-06 Mitsubishi Polyester Film Copp 熱プレス成型用離型ポリエステルフィルム
JP2013136208A (ja) * 2011-12-28 2013-07-11 Teijin Dupont Films Japan Ltd 離型フィルム
JP2014151448A (ja) * 2013-02-05 2014-08-25 Daicel Corp 離型フィルム及び繊維強化プラスチックの製造方法
JP6520055B2 (ja) * 2014-11-06 2019-05-29 日立化成株式会社 半導体コンプレッション成型用離型シー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て成型される半導体パッケージ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4221558A (ja) * 2011-10-31 2014-11-27 住友ベークライト株式会社 離型フィル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7169654A1 (ja) 2018-04-05
WO2017169654A1 (ja) 2017-10-05
JP6299933B2 (ja) 2018-03-28
TW201806741A (zh) 2018-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81093B (zh) 脫模薄膜及成型品之製造方法
JP6447216B2 (ja)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JP6575123B2 (ja)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JP6500418B2 (ja) 離型フィルム
TWI784191B (zh) 脫模薄膜及成形品之製造方法
JP2016168688A (ja) 離型フィルム
WO2022085363A1 (ja)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WO2022091950A1 (ja)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CN116133848B (zh) 脱模膜及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JP7298194B2 (ja)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WO2020196497A1 (ja) プリント配線基板製造プロセス用離型フィルム、プリント基板の製造方法、プリント基板製造装置、及びプリント基板
CN114080866B (zh) 脱模膜及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CN113924825B (zh) 脱模膜及成型品的制造方法
JP2023046645A (ja) 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JP6870774B1 (ja)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JP2023046646A (ja) 離型フィルム及び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WO2022260003A1 (ja) 離型フィルムおよび成型品の製造方法
TW202327894A (zh) 脫模薄膜及成型品的製造方法
KR20140004948A (ko) 연성인쇄회로기판공정용 일체형 이형필름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D4A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