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75857B - 接觸探針 - Google Patents
接觸探針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775857B TWI775857B TW107117761A TW107117761A TWI775857B TW I775857 B TWI775857 B TW I775857B TW 107117761 A TW107117761 A TW 107117761A TW 107117761 A TW107117761 A TW 107117761A TW I775857 B TWI775857 B TW I775857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concentration
- nickel
- phosphorus
- contact probe
- Prior art dat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55—Material aspects
- G01R1/06761—Material aspects related to lay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00—Electroforming
- C25D1/04—Wires; Strips; Foi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3/00—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 C25D3/02—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from solutions
- C25D3/12—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from solutions of nickel or cobal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5/00—Electropl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Pretreatment or after-treatment of workpieces
- C25D5/10—Electroplating with more than one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different metals
- C25D5/12—Electroplating with more than one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different metals at least one layer being of nickel or chromium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5/00—Electropl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Pretreatment or after-treatment of workpieces
- C25D5/10—Electroplating with more than one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different metals
- C25D5/12—Electroplating with more than one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different metals at least one layer being of nickel or chromium
- C25D5/14—Electroplating with more than one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different metals at least one layer being of nickel or chromium two or more layers being of nickel or chromium, e.g. duplex or triplex layer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5/00—Electropl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Pretreatment or after-treatment of workpieces
- C25D5/48—After-treatment of electroplated surfac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5/00—Electropl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process; Pretreatment or after-treatment of workpieces
- C25D5/627—Electroplat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visual appearance of the layers, e.g. colour, brightness or mat appearanc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1/00—Details of instruments or arrangements of the types included in groups G01R5/00 - G01R13/00 and G01R31/00
- G01R1/02—General constructional details
- G01R1/06—Measuring leads; 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Measuring probes
- G01R1/06711—Probe needles; Cantilever beams; "Bump" contacts; Replaceable probe pins
- G01R1/06716—Elastic
- G01R1/06722—Spring-loaded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28—Testing of electronic circuits, e.g. by signal tracer
- G01R31/2851—Testing of integrated circuits [IC]
- G01R31/2855—Environmental, reliability or burn-in testing
- G01R31/286—External aspects, e.g. related to chambers, contacting devices or handlers
- G01R31/2863—Contacting devices, e.g. sockets, burn-in boards or mounting fixtur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1/00—Arrangements for testing electric properties; Arrangements for locating electric faults;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al testing characterised by what is being tested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G01R31/28—Testing of electronic circuits, e.g. by signal tracer
- G01R31/2851—Testing of integrated circuits [IC]
- G01R31/2886—Features relating to contacting the IC under test, e.g. probe heads; chuck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R—MEASURING ELECTRIC VARIABLES; MEASURING MAGNETIC VARIABLES
- G01R35/00—Testing or calibrating of apparatus covered by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8/0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either liquid compounds or solutions of the coating forming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Contact plating
- C23C18/16—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either liquid compounds or solutions of the coating forming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Contact plating by reduction or substitution, e.g. electroless plating
- C23C18/1601—Process or apparatus
- C23C18/1633—Process of electroless plating
- C23C18/1646—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 obtained
- C23C18/165—Multilayered product
- C23C18/1653—Two or more lay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obtained by electroless plating and one layer obtained by electroplating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3—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CHEMICAL SURFACE TREATMENT; DIFFUSION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INHIBITING CORROSION OF METALLIC MATERIAL OR INCRUSTATION IN GENERAL
- C23C—COATING METALLIC MATERIAL; COATING MATERIAL WITH METALLIC MATERIAL; SURFACE TREATMENT OF METALLIC MATERIAL BY DIFFUSION INTO THE SURFACE, BY CHEMICAL CONVERSION OR SUBSTITUTION; COATING BY VACUUM EVAPORATION, BY SPUTTERING, BY ION IMPLANTATION OR BY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IN GENERAL
- C23C18/00—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either liquid compounds or solutions of the coating forming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Contact plating
- C23C18/16—Chemical coating by decomposition of either liquid compounds or solutions of the coating forming compounds, without leaving reaction products of surface material in the coating; Contact plating by reduction or substitution, e.g. electroless plating
- C23C18/31—Coating with metals
- C23C18/42—Coating with noble metal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1/00—Electroforming
- C25D1/20—Separation of the formed objects from the electrodes with no destruction of said electrod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5—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CESSES;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PROCESSES FOR THE ELECTROLYTIC OR ELECTROPHORETIC PRODUCTION OF COATINGS; ELECTROFORMING; APPARATUS THEREFOR
- C25D3/00—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 C25D3/02—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from solutions
- C25D3/56—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from solutions of alloys
- C25D3/562—Electroplating: Baths therefor from solutions of alloys containing more than 50% by weight of iron or nickel or cobal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asuring Leads Or Probes (AREA)
- Testing Of Individual Semiconductor Devices (AREA)
- Ultra Sonic Daignosis Equipment (AREA)
- Measurement Of Length, Angles, Or The Like Using Electric Or Magnetic Mean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當在高溫環境下收縮、解放彈簧部時,
也提升彈簧部的耐熱性的接觸探針。本發明的接觸探針具有Ni-P層,且P的濃度根據Ni-P層的厚度方向的位置而不同。較佳為在Ni-P層的厚度方向上,從Ni-P層的內側起依次具有第1部分及第2部分,且第2部分的P的濃度比第1部分低。
Description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用於半導體積體電路等檢驗體的檢查的接觸探針。
通常,為了評價使用半導體元件的積體電路(Integrated Circuit,IC)或大規模積體電路(Large Scale Integrated circuit,LSI)、平板顯示器(Flat Panel Display,FPD)等電子零件的電特性,而進行通電檢查、絕緣檢查等檢查。此通電檢查是使用具有許多接觸探針的檢查裝置,使接觸探針與半導體積體電路等檢驗體的電極接觸來進行。在檢驗體的小型化、高密度化、高性能化發展之際,在檢查時彈性地接觸檢驗體的接觸探針也需要細徑化。
例如,在專利文獻1中記載有如下的方法:通過鍍覆而在芯材的外周上形成鍍金層後,通過電鑄而在所形成的鍍金層的外周上形成Ni電鑄層,在Ni電鑄層的外周上形成抗蝕劑層後,利用雷射進行曝光而在抗蝕劑層上形成螺旋狀的槽條,將抗蝕劑層作為遮蔽材料進行蝕刻,去除在抗蝕劑層上形成有螺旋狀的槽條的部分的Ni電鑄層,並去除抗蝕劑層,並且將Ni電鑄層經去除的螺旋狀的槽條部分的鍍金層去除,在將鍍金層殘留在Ni電鑄
層的內周的狀態下僅去除芯材來製造具備電鑄制的彈簧結構的通電檢查夾具用接觸件。根據此製造方法,可精度更高且更精密地製造具備電鑄制的彈簧結構的極細、壁薄的通電檢查夾具用接觸件。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4572303號公報
但是,檢查有時在120℃以上這一高溫環境下進行,在如專利文獻1中所記載的結構的接觸探針中存在如下的問題:在檢查時使接觸探針的彈簧部收縮來彈性地接觸檢驗體,當解放了收縮狀態時彈簧部不恢復成原來的形狀而維持收縮的狀態,彈簧部遭受塑性變形,即在彈簧部的長度中產生遲滯現象(塑性變形)。
本發明是鑒於所述情況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當在高溫環境下收縮、解放彈簧部時,也減輕彈簧部的塑性變形,即提升耐熱性的接觸探針。
可解決所述課題的本發明的接觸探針的特徵在於:具有鎳-磷(Ni-P)層,且磷(P)的濃度根據Ni-P層的厚度方向的位置而不同。
在所述接觸探針中,較佳為在Ni-P層的厚度方向上,從Ni-P層的內側起依次具有第1部分及第2部分,且第2部分的P
的濃度比第1部分低。
在所述接觸探針中,較佳為在Ni-P層的厚度方向上,從Ni-P層的內側起依次具有第1部分、第2部分、及第3部分,且第2部分的P的濃度比第1部分及第3部分低。
在所述接觸探針中,較佳為在Ni-P層的厚度方向上,從Ni-P層的內側起依次具有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第4部分及第5部分,且第2部分及第4部分的P的濃度比第1部分、第3部分及第5部分低。
在所述接觸探針中,較佳為第1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為1.0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
在所述接觸探針中,較佳為第2部分位於與Ni-P層的最內側相距Ni-P層的厚度的1/4以上的位置上,且第2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為0.5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
在所述接觸探針中,較佳為Ni-P層的規定部位的厚度方向上的P的最大濃度為厚度方向上的P的最小濃度的1.2倍以上。
在所述接觸探針中,較佳為與Ni-P層的最內側的距離為Ni-P層的厚度的1/8以上且1/4以下的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比與Ni-P層的最內側的距離為Ni-P層的厚度的5/8以上且3/4以下的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高。
在所述接觸探針中,較佳為在Ni-P層的外方進而具備與Ni-P層不同的層。
本發明的接觸探針的特徵在於:具有Ni-P層,且P的濃度根據Ni-P層的厚度方向的位置而不同。通過接觸探針為此種構
成,可製成利用P的濃度高的部分來提高耐熱性而減少彈簧部的收縮量,利用P的濃度低的部分來提高韌性而難以產生彈簧部的塑性變形的接觸探針。
1:接觸探針
10:Ni-P層
10a:Ni-P層的最內側
10b:Ni-P層的表層
11:第1部分
12:第2部分
13:第3部分
14:彈簧部
20:柱塞
30:Ni-P層與柱塞的接合部位
40:芯材
50:殼體
51:孔
60:加熱板
圖1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接觸探針的側面圖。
圖2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接觸探針的軸方向的剖面圖。
圖3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接觸探針的徑向的剖面的放大圖。
圖4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Ni-P層的製造,表示形成有Ni-P層的芯材的示意圖。
圖5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Ni-P層的製造,表示形成有彈簧部的Ni-P層的示意圖。
圖6針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Ni-P層的製造,表示去除了芯材的示意圖。
圖7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Ni-P層的耐熱性的評價試驗中所使用的夾具(殼體)的立體圖。
圖8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Ni-P層的耐熱性的評價試驗中的接觸探針附近的剖面圖。
圖9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Ni-P層的耐熱性的評價試驗中的使接觸探針收縮的狀態下的接觸探針附近的剖面圖。
以下,根據下述實施形態來更具體地說明本發明,但本發明當然不受下述實施形態限制,也當然可在能夠適合於所述、後述的主旨的範圍內適當地加以變更來實施,這些均包含在本發明的技術範圍內。再者,在各圖式中,為便於說明,也存在省略影線或構件符號等的情況,在所述情況下,參照說明書或其他圖式。另外,圖式中的各種構件的尺寸以有助於理解本發明的特徵為優先,因此存在與實際的尺寸不同的情況。
本發明的接觸探針的特徵在於:具有Ni-P層,且P的濃度根據Ni-P層的厚度方向的位置而不同。通過變成此種構成,可使接觸探針的耐熱性與韌性並存。
本發明中的Ni-P層的耐熱性是指當在約120℃以上的高溫環境下使用接觸探針時,在收縮、解放Ni-P層的彈簧部時難以產生彈簧部的塑性變形。接觸探針的耐熱性的評價方法將後述。
在本發明中,將從接觸探針的一端側至另一端側的方向稱為軸方向。所謂徑向,是指接觸探針的半徑方向,在徑向上,所謂內方,是指朝向接觸探針的軸中心側的方向,在徑向上,所謂外方,是指朝向內方相反側的放射方向。
如圖1及圖2所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接觸探針1具有Ni-P層10。接觸探針1至少在一部分上具有線圈形狀的彈簧部14。通過接觸探針1具備彈簧部14,可使接觸探針1的軸方向的長度伸縮。以下,對本發明中的Ni-P層進行說明。
Ni-P層10在鍍Ni(鎳)層中包含作為合金成分的P(磷),
P的濃度根據Ni-P層10的厚度方向的位置而不同。所謂Ni-P層10的厚度方向,是指從Ni-P層10的最內側10a至表層10b的方向。即,P的濃度根據從Ni-P層10的表層10b起的深度而不同。
Ni-P層10的P的濃度高的部分可提高接觸探針1的耐熱性。其結果,可在高溫環境下,使接觸探針1的彈簧部14收縮,當解放了收縮狀態時,減輕彈簧部14的塑性變形。
Ni-P層10中的P的濃度可通過對Ni-P層10的表面進行能量分散型X射線分析(Energy Dispersive X-ray analysis,EDX)來測定。此測定方法設定Ni-P層10的規定的點,並通過多個點的平均來算出P的濃度。規定的點並無特別限定,例如也可以設定為在Ni-P層10的長度方向上等間隔地設定的點。可在Ni-P層10的厚度方向上進行研磨或蝕刻,並對厚度不同的部位進行測定,由此確認Ni-P層的厚度方向的組成。在測定前,對對象物的表面進行乙醇清洗,在Ni-P層10已露出的狀態下對表面進行EDX測定。測定例如可使用將掃描電子顯微鏡(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與EDX加以組合的裝置。電子束設為15kV、80μA。在長度方向(Ni-P層10的軸方向)上測定5點,並算出其平均值作為P的濃度。
Ni-P層10的P的濃度低的部分可提高接觸探針1的韌性。若Ni-P合金的P的濃度高,則可提高耐熱性,但有時韌性變低,而容易變脆。因此,在Ni-P層10中,不僅設置P的濃度高的部分,也設置P的濃度低的部分,由此可一面確保接觸探針1的
耐熱性,一面提高接觸探針1的韌性。
另外,Ni-P合金的P的濃度低的部分比Ni-P合金的P的濃度高的部分更快地形成鍍層。其原因在於:Ni-P合金的P的濃度低的部分形成鍍層時的電流密度變高,因電流密度變高而導致鍍層附著得厚。因此,在Ni-P層10中,通過不僅設置P的濃度高的部分,也設置P的濃度低的部分,P的濃度低的部分在形成鍍層時電流密度變高,鍍層附著得厚,因此可加快Ni-P層10的形成,而可提高Ni-P層10的生產性。
具有Ni-P層10的接觸探針1的耐熱性的評價是以如下方式來進行。如圖7所示,殼體50為金屬制且具有箱形的形狀,在一個面上形成有多個用以收容接觸探針1的孔51。如圖8所示,將接觸探針1以柱塞(plunger)20變成開口側的方式收容在孔51中。此時,柱塞20的前端從孔51突出。
使孔51的開口部變成下側,將殼體50裝載在設定成規定的評價溫度的加熱板60上。自孔51突出的長度以Ni-P層10大致僅收縮最大衝程量(即,330μm)的方式設定。由此,例如先將規定的重量的重物(未圖示)裝載在殼體50上,由此如圖9所示,可在使接觸探針1僅收縮最大衝程量的狀態下進行保持。
在此狀態下保持20小時。保持後,在常溫環境下取出接觸探針1,在無負荷水平狀態下測定接觸探針1的全長。將與保持前的接觸探針1的全長的差定義為所述評價溫度下的“收縮量”。收縮量越小,意味著高溫下的耐久性越高。
對30根接觸探針1進行測定,並求出其平均值作為各評價溫度下的收縮量。在本評價試驗中,將規定的溫度下的收縮量變成50μm以下(0.05mm以下)作為指標,若為50μm以下,則判斷為可在檢查中所要求的溫度環境下使用。
Ni-P層10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圓筒形狀、多角筒形狀等。其中,較佳為圓筒形狀。通過Ni-P層10的形狀變成此種形狀,而容易製造Ni-P層10,且可在整個Ni-P層10中使Ni-P層10的耐熱性及韌性變成固定。另外,也可以在Ni-P層10的軸方向上形成狹縫。通過將Ni-P層10設為此種形狀,Ni-P層10的表面積變大,由此容易釋放施加至Ni-P層10中的熱,而在接觸探針1中難以產生塑性變形。
如圖3所示,較佳為在Ni-P層10的厚度方向上,從Ni-P層10的內側起依次具有第1部分11、第2部分12、及第3部分13,且第2部分12的P的濃度比第1部分11及第3部分13低。在Ni-P層10的厚度方向上,將位於Ni-P層10的內側,從Ni-P層的最內側起在Ni-P層的厚度的1/8的厚度的範圍內的P的平均濃度比外方的Ni-P層的厚度的1/8的範圍及內方的Ni-P層的厚度的1/8的範圍高的部分設為第1部分11。將位於第1部分11的外方,Ni-P層的厚度的1/8的範圍的P的平均濃度比第1部分11低的部分設為第2部分12。將位於第2部分12的外方,Ni-P層的厚度的1/8的範圍的P的平均濃度比第2部分12高的部分設為第3部分13。
第1部分11可與第2部分12的內方接觸,也可以在第1部分11與第2部分12之間存在與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不同的部分。通過第1部分11與第2部分12的內方接觸,在第1部分11與第2部分12所在的Ni-P層10的部分中,可謀求耐熱性與韌性的並存。通過在第1部分11與第2部分12之間存在與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不同的部分,在從Ni-P層10的第1部分11所在的部分至第2部分12所在的部分為止的範圍內,從耐熱性良好的部分朝韌性良好的部分的過渡變得平穩,可取得耐熱性與韌性的平衡。
第3部分13也同樣地可與第2部分12的外方接觸,也可以在第2部分12與第3部分13之間存在與第2部分12及第3部分13不同的部分。通過第3部分13與第2部分12的外方接觸,在第2部分12與第3部分13所在的Ni-P層10的部分中,可謀求耐熱性與韌性的並存。通過在第2部分12與第3部分13之間存在與第2部分12及第3部分13不同的部分,在從Ni-P層10的第2部分12所在的部分至第3部分13所在的部分為止的範圍內,從耐熱性良好但韌性欠佳的部分朝韌性良好但耐熱性欠佳的部分的過渡變得平穩,可取得耐熱性與韌性的平衡。
也較佳為在Ni-P層10的厚度方向上,從Ni-P層10的內側起依次具有第1部分11及第2部分12,且第2部分12的P的濃度比第1部分11低。另外,也較佳為在Ni-P層10的厚度方向上,從Ni-P層10的內側起依次具有第1部分11、第2部分12、
第3部分13、第4部分及第5部分,且第2部分12及第4部分的P的濃度比第1部分11、第3部分13及第5部分低。
較佳為第1部分11的P的平均濃度比第2部分12的P的平均濃度高、且為1.0質量%以上,更較佳為1.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通過如此設定P的平均濃度的下限值,可確保Ni-P層10的內側部分的耐熱性,相對於從Ni-P層10的徑向內方的空間所傳來的熱,可提升Ni-P層10的耐久性。另外,第1部分11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較佳為4.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下。通過如此設定P的平均濃度的上限值,可一面確保Ni-P層10的內側部分的耐熱性,一面也使韌性並存。另外,第1部分11只要設置在第2部分12的內方即可,但較佳為位於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相距Ni-P層的厚度的1/8以上的位置上,更較佳為位於相距3/20以上的位置上,進而較佳為位於相距3/16以上的位置上。通過第1部分11位於此種位置上,可使Ni-P層10的內側部分的耐熱性與韌性兩者變得充分。
第2部分12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比第1部分11的P的平均濃度低、且為0.5質量%以上,更較佳為0.7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通過如此設定P的平均濃度的下限值,在Ni-P層10的厚度方向的中間部也可以確保耐熱性。另外,第2部分12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更較佳為1.8質量%
以下,特較佳為1.5質量%以下。通過如此設定P的平均濃度的上限值,可提高Ni-P層10的厚度方向的中間部的韌性,可從第1部分11與第3部分13之間支撐耐熱性高的第1部分11及第3部分13,而使Ni-P層10整體的耐熱性與韌性的平衡變得良好。另外,第2部分12只要設置在第1部分11與第3部分13之間即可,但較佳為位於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相距Ni-P層的厚度的1/4以上的位置上,更較佳為位於相距Ni-P層的厚度的3/8以上的位置上,進而較佳為位於相距Ni-P層的厚度的7/16以上的位置上。通過第2部分12位於此種位置上,可利用第2部分12來支撐第1部分11與第3部分13,可一面使Ni-P層10的耐熱性變得良好,一面使韌性也變得良好。
第3部分13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1.0質量%以上,更較佳為1.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通過如此設定P的平均濃度的下限值,可確保Ni-P層10的表層10b的耐熱性,相對於從Ni-P層10的徑向外方所傳來的熱,可確保Ni-P層10的耐熱性。另外,第3部分13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較佳為4.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下。通過如此設定P的平均濃度的上限值,可一面確保Ni-P層10的表層10b的耐熱性,一面也使韌性並存。另外,第3部分13只要設置在第2部分12的外方即可,但較佳為位於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相距Ni-P層的厚度的3/4以上的位置上,更較佳為位於相距Ni-P層的厚度的13/16以上的位置上,進而較佳為位於相距Ni-P
層10的厚度的7/8以上的位置上。通過第3部分13位於此種位置上,可使Ni-P層10的表層10b部分的耐熱性與韌性變得充分。
再者,第3部分13的P的平均濃度可與第1部分11的P的平均濃度相同,也可以不同。若第1部分11的P的平均濃度與第3部分13的P的平均濃度相同,則可使Ni-P層10的內側部分與表層10b的耐熱性及韌性變成相同程度者,Ni-P層10整體的耐熱性與韌性的平衡變得良好。通過使第1部分11的P的平均濃度比第3部分13的P的平均濃度高,可使Ni-P層10的內側部分的耐熱性比Ni-P層10的表層10b高,例如可製成適合於對後述的柱塞20施加熱的情況等與Ni-P層10的表層10b相比更容易對內側部分施加熱的情況的接觸探針1。相反地,通過使第1部分11的P的平均濃度比第3部分13的P的平均濃度低,可使Ni-P層10的表層10b的耐熱性比Ni-P層10的內側部分高,例如可製成適合於Ni-P層10的導熱率比柱塞20高的情況等與Ni-P層10的內側部分相比更容易對表層10b施加熱的情況的接觸探針1。
第4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比第1部分11、第3部分13、第5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低、且為0.5質量%以上,更較佳為0.7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1.0質量%以上。另外,第4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較佳為3.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下,進而更較佳為1.8質量%以下,特較佳為1.5質量%以下。第4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可與第2部分12的P的平均濃度相同,也可以不同。
第5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比第2部分12及第4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高、且為1.0質量%以上,更較佳為1.5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另外,第5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5.0質量%以下,更較佳為4.5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下。第5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可與第1部分11及第3部分13的P的平均濃度相同,也可以不同。
Ni-P層10整體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0.5質量%以上,更較佳為1.0質量%以上,進而較佳為2.0質量%以上。通過如此設定P的平均濃度的下限值,可對接觸探針1賦予充分的耐熱性。另外,Ni-P層10整體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10質量%以下,更較佳為5.0質量%以下,進而較佳為4.0質量%以下。通過如此設定P的平均濃度的上限值,可一面確保接觸探針1的耐熱性,一面也對接觸探針1賦予韌性。
Ni-P層10的規定部位的厚度方向上的P的最大濃度較佳為是相同的規定部位的厚度方向上的P的最小濃度的1.2倍以上,更較佳為1.5倍以上,進而較佳為1.8倍以上。通過如此設定規定部位的P的最大濃度與最小濃度的下限值,可確保Ni-P層10的耐熱性。另外,Ni-P層10的規定部位的厚度方向上的P的最大濃度較佳為是相同的規定部位的厚度方向上的P的最小濃度的3.5倍以下,更較佳為3.3倍以下,進而較佳為3.0倍以下。通過如此設定規定部位的P的最大濃度與最小濃度的上限值,可使Ni-P層10的耐熱性與韌性並存。
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的距離為Ni-P層10的厚度的1/8以上且1/4以下的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比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的距離為Ni-P層10的厚度的5/8以上且3/4以下的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高。通過Ni-P層10的P的平均濃度變成此種平均濃度,可一面確保Ni-P層10的耐熱性,一面也提高韌性。
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的距離為Ni-P層10的厚度的1/8以上且1/4以下的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是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的距離為Ni-P層10的厚度的5/8以上、3/4以下的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的1.2倍以上,更較佳為1.5倍以上,進而較佳為1.8倍以上。通過如此設定Ni-P層10的P的平均濃度的下限值,可確保Ni-P層10的耐熱性。另外,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的距離為Ni-P層10的厚度的1/8以上且1/4以下的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較佳為是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的距離為Ni-P層10的厚度的5/8以上且3/4以下的部分的P的平均濃度的3.5倍以下,更較佳為3.3倍以下,進而較佳為3.0倍以下。通過如此設定Ni-P層10的P的平均濃度的上限值,可使Ni-P層10的耐熱性與韌性的平衡變得適當。
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的距離為Ni-P層10的厚度的1/4以上且5/8以下的部分中的P的濃度的減少率較佳為0.15質量%/μm以上,更較佳為0.20質量%/μm以上,進而較佳為0.25質量%/μm以上。通過如此設定Ni-P層10的P的濃度的減少率的下限值,在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的距離為Ni-P層10的厚度的
1/4以上且5/8以下的部分中,可充分地確保Ni-P層10的內側部分的耐熱性,並充分地提升Ni-P層10的中間部分的韌性。另外,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的距離為Ni-P層10的厚度的1/4以上且5/8以下的部分中的P的濃度的減少率較佳為0.70質量%/μm以下,更較佳為0.65質量%/μm以下,進而較佳為0.6質量%/μm以下。通過如此設定Ni-P層10的P的濃度的減少率的上限值,在與Ni-P層10的最內側10a的距離為Ni-P層10的厚度的1/4以上且5/8以下的部分中,可減小耐熱性的差及韌性的差,而可取得耐熱性與韌性的平衡。
構成Ni-P層10的材料只要具有Ni與P的合金即可,也可以含有兩者以外的合金成分。再者,較佳為因製造步驟等而不可避免地混入至原料中的雜質等少。作為Ni-P層10中所含有的Ni及P以外的成分,可列舉C(碳)、O(氧)等。
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中的Ni-P層10沿著軸方向在徑向的內方具有空間,將柱塞20插通在此空間內,而使Ni-P層10與柱塞20接合。
若使接觸探針1的柱塞20的前端接觸檢驗體,則朝與檢驗體相反的方向對接觸探針1施加壓力。通過此壓力而使Ni-P層10的彈簧部14收縮。通過欲從此時的彈簧部14收縮的狀態恢復成原來的狀態的復原力,柱塞20的前端與檢驗體在規定的壓力下接觸。由此,可使接觸探針1與檢驗體彈性地接觸。
一個Ni-P層10所具有的彈簧部14的數量可相對於一個
Ni-P層10,設置一個彈簧部14,也可以在一個Ni-P層10的軸方向上設置多個彈簧部14。一個Ni-P層10所具有的彈簧部14的數量較佳為對應於檢驗體的形狀、或接觸探針1與檢驗體的接觸壓力等來選擇。例如,若一個Ni-P層10所具有的彈簧部14為一個,則可使接觸探針1與檢驗體的接觸壓力變成固定。若一個Ni-P層10所具有的彈簧部14為多個,則可使施加至各個彈簧部14中的負荷分散,而難以對彈簧部14施加塑性變形。
柱塞20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圓柱形狀、圓筒形狀、圓錐形狀、多角柱形狀、多角筒形狀、多角錐形狀等。其中,較佳為圓柱形狀。通過柱塞20的形狀變成此種形狀,可使Ni-P層10與柱塞20的滑動變得平滑。
柱塞20的前端的形狀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圓錐形狀、半圓形狀、平坦形狀、王冠形狀等,可對應於用途而適宜選擇形狀。
構成柱塞20的材料只要是導電體,則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Pt(鉑)、Rh(銠)、Pt-Rh合金、既實施了鍍Ni也實施了鍍Au(金)的W(鎢)、Be(鈹)-Cu(銅)合金等。
Ni-P層10與柱塞20的接合方法可列舉將柱塞20插通在Ni-P層10的徑向內方的空間內,並在Ni-P層10與柱塞20的接合部位30上鉚接Ni-P層10、將Ni-P層10與柱塞20焊接、將Ni-P層10與柱塞20黏接等方法,但並無特別限定。其中,較佳為在接合部位30上焊接Ni-P層10來與柱塞20接合的方法。通過以所
述方式將Ni-P層10與柱塞20接合,而可容易地接合,另外,即便在高溫下使用,也使接合變得難以脫落。
接觸探針1也可以在Ni-P層10的表層10b上進而具備與Ni-P層10不同的層。例如,通過在Ni-P層10的表層10b上具有鍍Ni層,可使接觸探針1的外觀變成Ni光澤。作為此種鍍Ni層,除鍍純Ni層以外,可列舉包含P以外的合金成分的Ni合金鍍層(例如鍍Ni-B(硼)層、鍍Ni-N(氮)層等)。另外,可對應於接觸探針1的使用對象或使用環境等,實施Au、Ag(銀)、Rh等的鍍覆來代替鍍Ni層,也可以對鍍Ni層的外方及內方的至少任一者實施Au、Ag、Rh等的鍍覆。
另外,接觸探針1也可以在Ni-P層10的最內側10a上進而具備鍍Au層。通過在Ni-P層10的最內側10a上具有鍍Au層,而容易製造後述的Ni-P層10。
以下對Ni-P層10的製造方法的一例進行詳細說明。但是,Ni-P層10的製造方法並不限定於此。
首先,如圖4所示,準備芯材40,並通過電解鍍覆而在芯材40的外周上形成Ni-P層10。電解鍍覆的方法並無特別限定。芯材40例如可列舉不鏽鋼或鋁等的金屬線等。
當要使Ni-P層10中含有P時,例如只要將磷酸或亞磷酸等磷化合物調配至含有Ni的鍍覆液中即可。具體而言,可使用亞磷酸,亞磷酸的調配量例如可使用35.0g/L以下的調配量。例如可將胺基磺酸鎳等用於含有Ni的鍍覆液。
可通過調配至含有Ni的鍍覆液中的亞磷酸的濃度來調整Ni-P層10的P的濃度。因此,作為增加Ni-P層10的P的濃度的方法,可列舉增加調配至含有Ni的鍍覆液中的亞磷酸的濃度的方法等。
繼而,如圖5所示,對Ni-P層10進行圖案化,而形成彈簧部14。圖案化例如可使用微影技術來進行。具體而言,首先在Ni-P層10的外周上形成抗蝕劑層(未圖示)。然後,一面使芯材40旋轉一面曝光雷射,而在抗蝕劑層上形成螺旋狀的槽條。將殘留在Ni-P層10的外周上的抗蝕劑層作為遮蔽材料來對Ni-P層10進行蝕刻。由此,在Ni-P層10上形成彈簧部14。
繼而,如圖6所示,在Ni-P層10上形成彈簧部14後,將芯材40去除。芯材40的去除方法例如只要從一側或兩側拉伸芯材40而以芯材40的剖面面積變小的方式使其變形,並在此狀態下拔出芯材40即可。
通過以上的步驟,可製造具有彈簧部14的接觸探針1的Ni-P層10。
再者,較佳為在形成Ni-P層10之前,通過鍍覆等而在芯材40的外周上形成薄的含金層(未圖示)。即,較佳為在芯材40的外周上形成含金層,並在含金層的外周上形成Ni-P層10。通過形成含金層,在進行圖案化時,可抑制蝕刻液繞入Ni-P層10的內周。另外,在芯材40為不鏽鋼制的情況下,不鏽鋼與含金層的密接性低,因此容易拔出芯材40。含金層的厚度例如可列舉0.2μm
以上且1μm以下,但並無特別限定。
當在芯材40的外周上形成含金層時,作為芯材40,也可以使用尼龍、聚乙烯等的合成樹脂線。在此情況下,只要通過無電解鍍覆來形成含金層即可。另外,芯材40的去除例如可通過浸漬在強鹼性溶液等中來進行。
以上,對Ni-P層10的製造方法的一例進行了說明。在此例中,對通過電鑄來製造Ni-P層10的情況進行了說明,但也可以通過蒸鍍、濺鍍、離子鍍等電鑄以外的方法來製造Ni-P層10。
如以上般,本發明的接觸探針的特徵在於:具有Ni-P層,且P的濃度根據Ni-P層的厚度方向的位置而不同。通過接觸探針為此種構成,可製成利用P的濃度高的部分來提高耐熱性並減少彈簧部的收縮量,利用P的濃度低的部分來提高韌性並提升彈簧部的強度,且難以產生塑性變形的接觸探針。
1:接觸探針
10:Ni-P層
14:彈簧部
20:柱塞
30:Ni-P層與柱塞的接合部位
Claims (9)
- 一種接觸探針,包括:鎳-磷層,沿著軸方向在徑向的內方具有空間;彈簧部,形成在所述鎳-磷層,且至少在一部分上具有線圈形狀;以及柱塞,插通在所述鎳-磷層的徑向內方的空間內,且磷的濃度根據所述鎳-磷層的厚度方向的位置而不同。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接觸探針,其中在所述鎳-磷層的厚度方向上,從所述鎳-磷層的內側起依次具有第1部分及第2部分,且所述第2部分的磷的濃度比所述第1部分低。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的接觸探針,其中在所述鎳-磷層的厚度方向上,從所述鎳-磷層的內側起依次具有第1部分、第2部分、及第3部分,且所述第2部分的磷的濃度比所述第1部分及所述第3部分低。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接觸探針,其中在所述鎳-磷層的厚度方向上,從所述鎳-磷層的內側起依次具有第1部分、第2部分、第3部分、第4部分及第5部分,且所述第2部分及所述第4部分的磷的濃度比所述第1部分、所述第3部分及所述第5部分低。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接觸探針,其中所述第1部分的磷的平均濃度為1.0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接觸探針,其中所述第2部分位於與所述鎳-磷層的最內側相距所述鎳-磷層的厚度的1/4以上的位置上,且所述第2部分的磷的平均濃度為0.5質量%以上且5.0質量%以下。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接觸探針,其中所述鎳-磷層的規定部位的厚度方向上的磷的最大濃度為所述厚度方向上的磷的最小濃度的1.2倍以上。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接觸探針,其中與所述鎳-磷層的最內側的距離為所述鎳-磷層的厚度的1/8以上且1/4以下的部分的磷的平均濃度比與所述鎳-磷層的最內側的距離為所述鎳-磷層的厚度的5/8以上且3/4以下的部分的磷的平均濃度高。
-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接觸探針,其在所述鎳-磷層的外方還包括與所述鎳-磷層不同的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104033A JP7005939B2 (ja) | 2017-05-25 | 2017-05-25 |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
JP2017-104033 | 2017-05-25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01161A TW201901161A (zh) | 2019-01-01 |
TWI775857B true TWI775857B (zh) | 2022-09-01 |
Family
ID=644010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107117761A TWI775857B (zh) | 2017-05-25 | 2018-05-24 | 接觸探針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0782317B2 (zh) |
JP (1) | JP7005939B2 (zh) |
KR (1) | KR102597115B1 (zh) |
CN (2) | CN108931673A (zh) |
TW (1) | TWI77585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D847757S1 (en) * | 2017-08-30 | 2019-05-07 | Kabushiki Kaisha Nihon Micronics | Probe pin |
JP7101608B2 (ja) * | 2018-12-21 | 2022-07-15 | ルネサス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24071311A (ja) * | 2022-11-14 | 2024-05-24 | 株式会社ヨコオ | 電鋳バネの製造方法及び電鋳バネ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679389B2 (en) * | 2005-03-07 | 2010-03-16 | Kabushiki Kaisha Nihon Micronics | Probe for electrical tes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ng apparatus using it |
JP2010174322A (ja) * | 2009-01-29 | 2010-08-1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弾性接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接点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TWI567207B (zh) * | 2015-03-31 | 2017-01-21 | 日本發條股份有限公司 | 合金材料、接觸探針及連接端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237809A (ja) | 1991-01-22 | 1992-08-26 | Kobe Steel Ltd | コイルバネ |
JP2003142189A (ja) * | 2001-11-05 | 2003-05-16 |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 Icソケット用コンタクトピン |
JP3795898B2 (ja) | 2003-06-20 | 2006-07-12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接続装置 |
JP2005332830A (ja) | 2003-06-20 | 2005-12-0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接続装置の製造方法 |
JP3837434B2 (ja) | 2003-06-20 | 2006-10-25 |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 接続装置 |
CN100441749C (zh) * | 2004-10-29 | 2008-12-10 |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耐磨镍磷功能梯度镀层的制备方法 |
US7356920B2 (en) | 2004-11-12 | 2008-04-15 |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 Micro-machined structure production using encapsulation |
JP2009094080A (ja) | 2005-03-16 | 2009-04-30 | Alps Electric Co Ltd | 接触子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前記接触子を用いた接続装置の製造方法 |
CN200981359Y (zh) * | 2006-08-23 | 2007-11-28 |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 钢铁工件上的双层镍磷合金层膜 |
JP2008066076A (ja) | 2006-09-06 | 2008-03-21 | Sumitomo Electric Ind Ltd | 異方導電性シート,その形成方法,積層シート体および検査ユニット |
WO2008155864A1 (ja) | 2007-06-21 | 2008-12-24 | Luzcom Inc. | Ni電鋳製コイル状超微細スプリング及びコイル状スプリング構造を一部に備えているNi電鋳パイプ並びに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
KR20090034656A (ko) * | 2007-10-04 | 2009-04-08 |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 기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
JP5046909B2 (ja) * | 2007-12-21 | 2012-10-10 |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 電気試験用接触子、これを用いる電気的接続装置、及び接触子の製造方法 |
CN101684552A (zh) * | 2008-09-26 | 2010-03-31 | 联鼎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无电镀镍的方法及由该方法制得的电路板 |
KR101017180B1 (ko) * | 2008-12-30 | 2011-02-25 | 두산중공업 주식회사 | 스테인리스 스틸 분리판 및 그 코팅방법 |
JP2010281607A (ja) | 2009-06-02 | 2010-12-16 | Luzcom:Kk | 基板検査用プローブ及び基板検査用治具 |
JP5597385B2 (ja) * | 2009-11-19 | 2014-10-01 |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 電気的試験用プローブ、それを用いた電気的接続装置、及びプローブの製造方法 |
JP5328042B2 (ja) * | 2009-12-07 | 2013-10-30 | 理化電子株式会社 |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 |
JP4572303B1 (ja) | 2010-02-12 | 2010-11-04 | 株式会社ルス・コム | 通電検査治具用接触子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れにより製造した通電検査治具用接触子、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ている通電検査治具 |
JP2012042330A (ja) * | 2010-08-19 | 2012-03-01 | Micronics Japan Co Ltd | プローブカードの製造方法 |
JP2012225865A (ja) | 2011-04-22 | 2012-11-15 | Shinshu Univ | プローブ針の製造方法、プローブ針およびプローブ装置 |
CN102644067A (zh) * | 2012-03-28 | 2012-08-22 | 广州鸿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化学镀双层Ni-P镀层的方法 |
JP6006793B2 (ja) | 2012-06-25 | 2016-10-12 |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 電気テスト用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気テスト用ソケット |
JP2014025737A (ja) * | 2012-07-25 | 2014-02-06 | Nidec-Read Corp | 検査用治具及び接触子 |
JP2014028343A (ja) | 2012-07-31 | 2014-02-13 |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 マイクロ反応器における外部配管の接合方法並びに該方法により接合された接合構造を有するマイクロ反応器、そのバンドル並びにモジュール構造 |
CN102773432B (zh) * | 2012-08-01 | 2015-04-22 | 西峡龙成特种材料有限公司 | 一种镍磷合金镀层连铸结晶器铜板及其制备工艺 |
JP2015056532A (ja) * | 2013-09-12 | 2015-03-23 | 株式会社東芝 |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582634B1 (ko) * | 2013-09-13 | 2016-01-08 | 한국기계연구원 | 프로브 모듈 및 프로브 모듈의 제조 방법 |
EP3026440B1 (en) * | 2014-11-26 | 2024-08-21 | Kabushiki Kaisha Nihon Micronics | Probe and contact inspection device |
JP6484137B2 (ja) * | 2014-11-26 | 2019-03-13 | 株式会社日本マイクロニクス | プローブ及び接触検査装置 |
KR102502965B1 (ko) * | 2014-12-30 | 2023-02-23 | 테크노프로브 에스.피.에이. | 테스트 헤드용 접촉 프로브 |
JP6485098B2 (ja) * | 2015-02-19 | 2019-03-20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電子デバイ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KR101859388B1 (ko) * | 2016-09-19 | 2018-06-28 | 피엠피(주) | 수직 프로브 카드 |
KR101869044B1 (ko) * | 2016-11-10 | 2018-07-19 | 윌테크놀러지(주) | 스크럽 현상이 저감된 수직형 프로브 카드용 니들유닛 및 이를 이용한 프로브 카드 |
KR102015798B1 (ko) * | 2016-11-21 | 2019-08-29 | 리노공업주식회사 | 검사장치용 프로브 |
JP6221031B1 (ja) * | 2016-12-16 | 2017-11-01 | 日本電産リード株式会社 |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及び電気接続治具 |
-
2017
- 2017-05-25 JP JP2017104033A patent/JP7005939B2/ja active Active
-
2018
- 2018-05-03 KR KR1020180051167A patent/KR102597115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05-24 CN CN201810509356.6A patent/CN108931673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5-24 CN CN202210859753.2A patent/CN115236369A/zh active Pending
- 2018-05-24 TW TW107117761A patent/TWI775857B/zh active
- 2018-05-25 US US15/989,271 patent/US10782317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679389B2 (en) * | 2005-03-07 | 2010-03-16 | Kabushiki Kaisha Nihon Micronics | Probe for electrical test and electrical connecting apparatus using it |
JP2010174322A (ja) * | 2009-01-29 | 2010-08-12 | Alps Electric Co Ltd | 弾性接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接点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TWI567207B (zh) * | 2015-03-31 | 2017-01-21 | 日本發條股份有限公司 | 合金材料、接觸探針及連接端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1901161A (zh) | 2019-01-01 |
US10782317B2 (en) | 2020-09-22 |
KR20180129636A (ko) | 2018-12-05 |
JP7005939B2 (ja) | 2022-01-24 |
JP2018200194A (ja) | 2018-12-20 |
CN115236369A (zh) | 2022-10-25 |
KR102597115B1 (ko) | 2023-11-01 |
CN108931673A (zh) | 2018-12-04 |
US20180340960A1 (en) | 2018-11-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775857B (zh) | 接觸探針 | |
TWI689728B (zh) | 接觸式探針、電連接夾具和Ni管 | |
KR101315806B1 (ko) | 콘택트 프로브 및 소켓, 튜브상 플런저의 제조 방법, 및 콘택트 프로브의 제조 방법 | |
TWI516770B (zh) | A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conductive device for the use of a contact device for the power supply, | |
JP3696849B2 (ja) | 化学的にエッチングした光画定された微小電気接点 | |
KR101235228B1 (ko) | 워크 부재, 전기 접점 부재, 콘택트 프로브 및 전기 접점 부재의 제조방법 | |
TWI748171B (zh) | 筒狀體及其製造方法 | |
JP2014025737A (ja) | 検査用治具及び接触子 | |
JP2010281592A (ja) | プローブ及び検査用治具 | |
JP2007271343A (ja) |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1180034A (ja) | コンタクトプローブ用プランジャー | |
JP2006064511A (ja) | 金属構造体 | |
KR20140041746A (ko) | 스파이럴 프로브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2011039066A (ja) | 多層電気プローブ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KR20210121010A (ko) | 플런저 및 컨택트 프로브 | |
JPH1038918A (ja) | プローブピン及びそれを有するコンタクター | |
JP2013217862A (ja) | 電気的接触子 | |
JP2011022051A (ja) | プローブピン及びプローブピンの製造方法 | |
JP2024071311A (ja) | 電鋳バネの製造方法及び電鋳バネ | |
JP2005300391A (ja) | 金属構造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D4A | Issue of patent certificate for granted invention pate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