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本發明之化合物
在一態樣中,本發明尤其提供式(I)化合物:
(I)
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溶劑合物或前藥,其中:
環A獨立地選自
及
;
環B獨立地選自
及
;
R
1
獨立地選自H及C
1-4
烷基;
R
2
獨立地選自H、F、Cl、CF
3
及CHF
2
;
R
3
獨立地選自H、CHF
2
、CD
3
、CH
3
及
;
R
4
獨立地選自H及F;且
R
5
獨立地選自H、F、Cl、CH
3
及OCH
3
。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式(I)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溶劑合物或前藥,其中:
環A獨立地選自
及
;
環B獨立地選自
及
;
R
1
獨立地選自H及C
1-4
烷基;
R
2
獨立地選自F、Cl、CF
3
、CHF
2
及COOH;
R
3
獨立地選自H、CHF
2
、CD
3
及CH
3
;
R
4
獨立地選自H及F;且
R
5
獨立地選自H、F、Cl、CH
3
及OCH
3
。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式(II)化合物:
(II)
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溶劑合物或前藥,其中:
R
1
係C
1-4
烷基;
R
2
獨立地選自H、F、Cl、CF
3
及CHF
2
;
R
3
獨立地選自CHF
2
、CD
3
及CH
3
;
R
4
係H;且
R
5
獨立地選自F及Cl。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式(II)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溶劑合物或前藥,其中:
R
1
係C
1-4
烷基;
R
2
獨立地選自F、Cl、CF
3
及CHF
2
;
R
3
獨立地選自CHF
2
、CD
3
及CH
3
;
R
4
係H;且
R
5
獨立地選自F及Cl。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式(III)化合物:
(III)
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溶劑合物或前藥,其中:
R
1
係C
1-4
烷基;
R
2
獨立地選自H、F、Cl、CF
3
及CHF
2
;
R
3
獨立地選自CHF
2
、CD
3
及CH
3
;
R
4
係H;且
R
5
獨立地選自F及Cl。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式(III)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溶劑合物或前藥,其中:
R
1
係C
1-4
烷基;
R
2
獨立地選自F、Cl、CF
3
及CHF
2
;
R
3
獨立地選自CHF
2
、CD
3
及CH
3
;
R
4
係H;且
R
5
獨立地選自F及Cl。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式(IV)化合物:
(IV)
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溶劑合物或前藥,其中:
R
2
獨立地選自F、Cl、CF
3
及CHF
2
;且
R
3
獨立地選自CHF
2
、CD
3
及CH
3
。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式(I)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溶劑合物或前藥,其中:
環A獨立地選自
及
;
環B係
;
R
1
獨立地選自H及C
1-4
烷基;
R
2
係COOH;
R
3
獨立地選自H、CHF
2
、CD
3
及CH
3
;
R
4
獨立地選自H及F;且
R
5
獨立地選自H、F、Cl、CH
3
及OCH
3
。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選自以下之化合物:
、
、
、
、
、
、
、
、
、
、
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溶劑合物或前藥。
在另一實施例中,R
1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H及C
1-4
烷基。
在另一實施例中,R
1
獨立地選自由以下組成之群:H及甲基、乙基及異丙基。
在另一態樣中,本發明提供本申請案中所例示之任何化合物子集列表之化合物。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具有因子XIa或血漿激肽釋放素Ki值 < 10 μM。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具有因子XIa或血漿激肽釋放素Ki值 < 1 μM。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具有因子XIa或血漿激肽釋放素Ki值 < 0.5 μM。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化合物具有因子XIa或血漿激肽釋放素Ki值 < 0.1 μM。
II. 本發明之其他實施例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包含至少一種本發明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之組合物。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醫藥組合物,其包含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及至少一種本發明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醫藥組合物,其包含: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及治療有效量之至少一種本發明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製備本發明化合物之製程。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用於製備本發明化合物之中間體。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進一步包含其他治療劑之醫藥組合物。在較佳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醫藥組合物,其中其他治療劑係抗血小板劑或其組合。較佳地,抗血小板劑係氯吡格雷及/或阿斯匹林或其組合。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及/或預防血栓栓塞性病症之方法,其包含向需要該治療及/或預防之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至少一種本發明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本發明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其用於療法中。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本發明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其用於療法中以治療及/或預防血栓栓塞性病症。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亦提供本發明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之用途,其用以製造用於治療及/或預防血栓栓塞性病症之藥劑。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及/或預防血栓栓塞性病症之方法,其包含:向有需要之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第一及第二治療劑,其中該第一治療劑係本發明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且該第二治療劑係至少一種選自以下之藥劑:因子Xa抑制劑(例如阿哌沙班(apixab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貝曲沙班(betrixaban)、依杜沙班(edoxaban))、抗凝血劑、抗血小板劑、凝血酶抑制劑(例如達比加群(dabigatran))、血栓溶解劑及纖維蛋白溶解劑。較佳地,第二治療劑係至少一種選自以下之藥劑:殺鼠靈、未分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合成五糖、水蛭素、阿加曲班(argatroban)、阿斯匹林、布洛芬(ibuprofen)、萘普生(naproxen)、舒林酸(sulindac)、吲哚美辛(indomethacin)、甲芬那酸酯(mefenamate)、屈噁昔康(droxicam)、雙氯芬酸(diclofenac)、苯磺唑酮(sulfinpyrazone)、吡羅昔康(piroxicam)、噻氯匹定(ticlopidine)、氯吡格雷、替羅非班(tirofiban)、埃替非巴肽(eptifibatide)、阿昔單抗(abciximab)、美拉加群(melagatran)、去硫酸水蛭素、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經修飾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阿尼普酶(anistreplase)、尿激酶(urokinase)及鏈球菌激酶(streptokinase)。較佳地,第二治療劑係至少一種抗血小板劑。較佳地,抗血小板劑係氯吡格雷及/或阿斯匹林或其組合。
血栓栓塞性病症包括動脈心血管血栓栓塞性病症、靜脈心血管血栓栓塞性病症、動脈腦血管血栓栓塞性病症及靜脈腦血管血栓栓塞性病症。血栓栓塞性病症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心房顫動、首次心肌梗塞、復發性心肌梗塞、缺血性猝死、短暫性缺血發作、中風、動脈粥樣硬化、周邊閉塞性動脈疾病、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動脈栓塞、冠狀動脈血栓形成、腦動脈血栓形成、腦栓塞、腎栓塞、肺栓塞及因其中血液暴露於人造表面而促使血栓形成之醫療植入物、裝置或程序引起之血栓形成。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及/或預防發炎性病症之方法,其包含:向需要該治療及/或預防之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至少一種本發明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發炎性病症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敗血症、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及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預防其中涉及血漿激肽釋放素活性之疾病或病況之方法,其包含向需要該治療及/或預防之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至少一種本發明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
其中涉及血漿激肽釋放素活性之疾病或病況包括(但不限於)視覺敏銳度受損、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糖尿病黃斑水腫、遺傳性血管性水腫、糖尿病、胰臟炎、腎病變、心肌病、神經病變、發炎性腸病、關節炎、發炎、敗血性休克、低血壓、癌症、成人呼吸窘迫症候群、散播性血管內凝血及心肺旁路手術。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同時、分開或依序用於療法中之本發明化合物及其他治療劑之組合製劑。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同時、分開或依序用於治療及/或預防血栓栓塞性病症之本發明化合物及其他治療劑之組合製劑。
在不背離本發明之精神或基本屬性之條件下本發明可以其他特定形式體現。本發明涵蓋本文所述之本發明較佳態樣之所有組合。應理解,本發明之任一及所有實施例可結合任何其他實施例來闡述其他實施例。亦應理解,實施例之每一個別要素係自身之獨立實施例。此外,實施例之任一要素意欲與任一實施例之任一及所有其他要素組合以闡述另一實施例。
III. 化學
在說明書及隨附申請專利範圍通篇中,給定化學式或名稱應涵蓋所有立體異構物及光學異構物及其外消旋物(若存在該等異構物)。除非另外指明,否則所有對掌性(鏡像異構物及非鏡像異構物)及外消旋形式皆在本發明範圍內。該等化合物中亦可存在C=C雙鍵、C=N雙鍵、環系統及諸如此類之多種幾何異構物,且所有該等穩定異構物皆涵蓋於本發明內。闡述本發明化合物之順式及反式(或
E-
及
Z-
)幾何異構物且可分離成異構物混合物或分離異構形式。本發明化合物可以光學活性或外消旋形式分離。光學活性形式可藉由拆分外消旋形式或藉由自光學活性起始材料合成來製備。用於製備本發明化合物之所有製程及其中製得之中間體皆視為本發明之一部分。在製備鏡像異構或非鏡像異構產物時,其可藉由習用方法(例如藉由層析或分段結晶)來分離。端視製程條件,本發明之最終產物係以游離(中性)或鹽形式獲得。該等最終產物之游離形式及鹽二者皆在本發明範圍內。若期望,則可將化合物之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可將游離鹼或酸轉化為鹽;可將鹽轉化為游離化合物或另一種鹽;可將本發明之異構化合物混合物分離為個別異構物。本發明化合物、其游離形式及鹽可以多種互變異構形式存在,其中氫原子轉置至分子之其他部分上且由此重排分子中原子之間之化學鍵。應理解,在所有互變異構形式可存在之範圍內,其皆包括於本發明內。
術語「立體異構物」係指其原子在空間中之排列不同之相同成份之異構物。鏡像異構物及非鏡像異構物係立體異構物之實例。術語「鏡像異構物」係指一對互為鏡像且不可重迭之分子物質中之一者。術語「非鏡像異構物」係指並非鏡像之立體異構物。術語「外消旋物」或「外消旋混合物」係指由等莫耳量之兩種鏡像異構物質組成之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無光學活性。
符號「R」及「S」代表對掌性碳原子周圍之取代基之構形。異構物描述語「R」及「S」如本文所闡述用於指示原子相對於核心分子之構形,且意欲如文獻中所定義來使用(IUPAC Recommendations 1996,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68:2193-2222 (1996))。
術語「對掌性」係指分子之使其不可能與其鏡像重迭之結構特徵。術語「均勻對掌性」係指鏡像異構純度之狀態。術語「光學活性」係指均勻對掌性分子或對掌性分子之非外消旋混合物旋轉偏振光平面之程度。
本文所用之術語「烷基」或「伸烷基」意欲包括具有指定碳原子數之具支鏈及直鏈飽和脂肪族烴基。舉例而言,「C
1
至C
10
烷基」或「C
1-10
烷基」(或伸烷基)意欲包括C
1
、C
2
、C
3
、C
4
、C
5
、C
6
、C
7
、C
8
、C
9
及C
10
烷基。另外,舉例而言,「C
1
至C
6
烷基」或「C
1
-C
6
烷基」表示具有1至6個碳原子之烷基。烷基可未經取代或經取代,其中至少一個氫由另一化學基團置換。烷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甲基(Me)、乙基(Et)、丙基(例如,正丙基及異丙基)、丁基(例如,正丁基、異丁基、第三丁基)及戊基(例如,正戊基、異戊基、新戊基)。在使用「C
0
烷基」或「C
0
伸烷基」時,其意欲表示直接鍵。
「炔基」或「伸炔基」意欲包括具有直鏈或具支鏈構形且具有一或多個、較佳一至三個可在沿鏈任一穩定點存在之碳-碳三鍵之烴鏈。舉例而言,「C
2
至C
6
炔基」或「C
2-6
炔基」(或伸炔基)意欲包括C
2
、C
3
、C
4
、C
5
及C
6
炔基;例如乙炔基、丙炔基、丁炔基、戊炔基及己炔基。
術語「烷氧基」或「烷基氧基」係指-O-烷基。「C
1
至C
6
烷氧基」或「C
1-6
烷氧基」(或烷基氧基)意欲包括C
1
、C
2
、C
3
、C
4
、C
5
及C
6
烷氧基。實例性烷氧基包括(但不限於)甲氧基、乙氧基、丙氧基(例如,正丙氧基及異丙氧基)及第三丁氧基。類似地,「烷基硫基」或「硫代烷氧基」代表指定數目之碳原子經由硫橋附接之如上文所定義之烷基,例如甲基-S-及乙基-S-。
「鹵基」或「鹵素」包括氟、氯、溴及碘。「鹵烷基」意欲包括具有指定碳原子數且經一或多個鹵素取代之具支鏈及直鏈飽和脂肪族烴基二者。鹵烷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氟甲基、二氟甲基、三氟甲基、三氯甲基、五氟乙基、五氯乙基、2,2,2-三氟乙基、七氟丙基及七氯丙基。鹵烷基之實例亦包括「氟烷基」,其意欲包括具有指定碳原子數且經一或多個氟原子取代之具支鏈及直鏈飽和脂肪族烴基二者。
「鹵烷氧基」或「鹵烷基氧基」代表指定數目之碳原子經由氧橋附接之如上文所定義之鹵烷基。舉例而言,「C
1
至C
6
鹵烷氧基」或「C
1-6
鹵烷氧基」意欲包括C
1
、C
2
、C
3
、C
4
、C
5
及C
6
鹵烷氧基。鹵烷氧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三氟甲氧基、2,2,2-三氟乙氧基及五氟乙氧基。類似地,「鹵烷基硫基」或「硫代鹵烷氧基」代表指定數目之碳原子經由硫橋附接之如上文所定義之鹵烷基;例如三氟甲基-S-及五氟乙基-S-。
如本文所用術語「胺基」係指-NH
2
。
如本文所用術語「經取代胺基」係指具有詞尾「胺基」之下文所定義術語,例如「芳基胺基」、「烷基胺基」、「芳基胺基」等。
如本文所用術語「烷氧基羰基」係指經由羰基附接至母體分子部分之烷氧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烷氧基羰基胺基」係指-NHR,其中R係烷氧基羰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烷基胺基」係指-NHR,其中R係烷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烷基羰基」係指經由羰基附接至母體分子部分之烷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烷基羰基胺基」係指-NHR,其中R係烷基羰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胺基磺醯基」係指-SO
2
NH
2
。
如本文所用術語「芳基烷基」係指經一個、兩個或三個芳基取代之烷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芳基胺基」係指-NHR,其中R係芳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芳基羰基」係指經由羰基附接至母體分子部分之芳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芳基羰基胺基」係指-NHR,其中R係芳基羰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羰基」係指-C(O)-。
如本文所用術語「氰基」係指-CN。
如本文所用術語「環烷基胺基」係指-NHR,其中R係環烷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環烷基羰基」係指經由羰基附接至母體分子部分之環烷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環烷基羰基胺基」係指-NHR,其中R係環烷基羰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環烷基氧基」係指經由氧原子附接至母體分子部分之環烷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二烷基胺基」係指NR
2
,其中每一R係烷基。該兩個烷基相同或不同。
如本文所用術語「鹵烷氧基」係指經由氧原子附接至母體分子部分之鹵烷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鹵烷基」係指經一個、兩個、三個或四個鹵素原子取代之烷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鹵烷基胺基」係指-NHR,其中R係鹵烷基。
術語「羰基」係指C(=O)。
術語「羧基」係指C(=O)OH。
如本文所用術語「鹵烷基羰基」係指經由羰基附接至母體分子部分之鹵烷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鹵烷基羰基胺基」係指-NHR,其中R係鹵烷基羰基。
術語「烷基羰基」係指鍵結至羰基之烷基或經取代烷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烷氧基羰基」係指經由羰基附接至母體分子部分之烷氧基。
術語「羥基」(「hydroxy」或「hydroxyl」)係指OH。
術語「環烷基」係指環狀烷基,包括單環、雙環或多環系統。「C
3
至C
7
環烷基」或「C
3-7
環烷基」意欲包括C
3
、C
4
、C
5
、C
6
及C
7
環烷基。環烷基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及降莰基。具支鏈環烷基(例如1-甲基環丙基及2-甲基環丙基)包括於「環烷基」之定義中。
如本文所用之「碳環」或「碳環殘基」欲意指任何穩定的3員、4員、5員、6員、7員或8員單環或雙環烴環,或7員、8員、9員、10員、11員、12員或13員雙環或三環烴環,其中之任一者可為飽和、部分不飽和、不飽和或芳族。該等碳環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環丙基、環丁基、環丁烯基、環戊基、環戊烯基、環己基、環庚烯基、環庚基、環庚烯基、金剛烷基、環辛基、環辛烯基、環辛二烯基、[3.3.0]雙環辛烷、[4.3.0]雙環壬烷、[4.4.0]雙環癸烷(十氫萘)、[2.2.2]雙環辛烷、茀基、苯基、萘基、二氫茚基、金剛烷基、蒽基及四氫萘基(四氫萘)。如上文所示,橋接環亦包括於碳環之定義中(例如,[2.2.2]雙環辛烷)。除非另外指定,否則較佳碳環係環丙基、環丁基、環戊基、環己基、苯基及二氫茚基。在使用術語「碳環」時,其意欲包括「芳基」。在一或多個碳原子連接兩個非毗鄰碳原子時,產生橋接環。較佳橋係一個或兩個碳原子。應注意,橋總是將單環轉化為三環。在橋接環時,針對該環列舉之取代基亦可存於橋上。
如本文所用術語「雙環碳環」或「雙環碳環基團」欲意指含有兩個稠合環且由碳原子組成之穩定的9員或10員碳環系統。在兩個稠合環中,一個環係稠合至第二環之苯并環;且第二環係飽和、部分不飽和或不飽和之5員或6員碳環。雙環碳環基團可在任一碳原子處附接至其側基,從而得到穩定結構。若所得化合物穩定,則本文所述雙環碳環基團可在任一碳上經取代。雙環碳環基團之實例係(但不限於)萘基、1,2-二氫萘基、1,2,3,4-四氫萘基及二氫茚基。
「芳基」係指單環或多環芳族烴,包括(例如)苯基、萘基及菲基。芳基部分為人所熟知且闡述於(例如) Lewis, R.J.編輯,
Hawley's Condensed Chemical Dictionary,
第13版, John Wiley & Sons公司,New York (1997)中。「C
6
或C
10
芳基」或「C
6-10
芳基」係指苯基及萘基。除非另外指定,否則「芳基」、「C
6
或C
10
芳基」或「C
6-10
芳基」或「芳族殘基」可未經取代或經1至5個以下基團、較佳地1至3個以下基團取代:OH、OCH
3
、Cl、F、Br、I、CN、NO
2
、NH
2
、N(CH
3
)H、N(CH
3
)
2
、CF
3
、OCF
3
、C(=O)CH
3
、SCH
3
、S(=O)CH
3
、S(=O)
2
CH
3
、CH
3
、CH
2
CH
3
、CO
2
H及CO
2
CH
3
。
如本文所用術語「苄基」係指一個氫原子由苯基置換之甲基,其中該苯基可視情況經1至5個以下基團、較佳1至3個以下基團取代:OH、OCH
3
、Cl、F、Br、I、CN、NO
2
、NH
2
、N(CH
3
)H、N(CH
3
)
2
、CF
3
、OCF
3
、C(=O)CH
3
、SCH
3
、S(=O)CH
3
、S(=O)
2
CH
3
、CH
3
、CH
2
CH
3
、CO
2
H及CO
2
CH
3
。
如本文所用術語「雜環」或「雜環狀環」欲意指穩定的飽和、部分不飽和或完全不飽和3員、4員、5員、6員或7員單環或雙環或7員、8員、9員、10員、11員、12員、13員或14員多環雜環,且其含有碳原子及1、2、3或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群之雜原子;且包括任何其中任一上文所定義之雜環狀環稠合至苯環之多環基團。氮及硫雜原子可視情況經氧化(即,N→O及S(O)
p
,其中p為0、1或2)。氮原子可經取代或未經取代(即,若定義,則為N或NR,其中R係H或另一取代基)。雜環可在任一雜原子或碳原子處附接至其側基,從而得到穩定結構。若所得化合物穩定,則本文所述雜環狀環可在碳原子上或氮原子上經取代。雜環中之氮可視情況經四級銨化。較佳地,在雜環中S及O原子之總數超過1,則該等雜原子不彼此毗鄰。較佳地,雜環中S及O原子之總數不大於1。在使用術語「雜環」時,意欲包括雜芳基。
雜環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吖啶基、氮雜環丁基、吖
基、苯并咪唑基、苯并呋喃基、苯并硫代呋喃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噁唑基、苯并噁唑啉基、苯并噻唑基、苯并三唑基、苯并四唑基、苯并異噁唑基、苯并異噻唑基、苯并咪唑啉基、咔唑基、4a
H
-咔唑基、哢啉基、
烷基、
烯基、
啉基、十氫喹啉基、2
H
,6
H
-1,5,2-二噻嗪基、二氫呋喃并[2,3-
b
]四氫呋喃、呋喃基、呋呫基、咪唑啶基、咪唑啉基、咪唑基、1H-吲唑基、吲哚并吡啶基、假吲哚基(indolenyl)、二氫吲哚基、吲嗪基、吲哚基、3H-吲哚基、靛紅醯基(isatinoyl)、異苯并呋喃基、異
烷基、異吲唑基、異二氫吲哚基、異吲哚基、異喹啉基、異噻唑基、異噻唑并吡啶基、異噁唑基、異噁唑并吡啶基、亞甲基二氧基苯基、嗎啉基、萘啶基、八氫異喹啉基、噁二唑基、1,2,3-噁二唑基、1,2,4-噁二唑基、1,2,5-噁二唑基、1,3,4-噁二唑基、噁唑啶基、噁唑基、噁唑并吡啶基、噁唑啶基呸啶基、羥吲哚基、嘧啶基、啡啶基、啡啉基、吩嗪基、吩噻嗪基、吩噁噻基、吩噁嗪基、酞嗪基、六氫吡嗪基、六氫吡啶基、六氫吡啶酮基、4-六氫吡啶酮基、胡椒基、蝶啶基、嘌呤基、吡喃基、吡嗪基、吡唑啶基、吡唑啉基、吡唑并吡啶基、吡唑基、嗒嗪基、吡啶并噁唑基、吡啶并咪唑基、吡啶并噻唑基、吡啶基、嘧啶基、吡咯啶基、吡咯啉基、2-吡咯啶酮基、2H-吡咯基、吡咯基、喹唑啉基、喹啉基、4
H
-喹嗪基、喹喏啉基、奎寧環基、四唑基、四氫呋喃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啉基、6
H
-1,2,5-噻二嗪基、1,2,3-噻二唑基、1,2,4-噻二唑基、1,2,5-噻二唑基、1,3,4-噻二唑基、噻蒽基、噻唑基、噻吩基、噻唑并吡啶基、噻吩并噻唑基、噻吩并噁唑基、噻吩并咪唑基、噻吩基、三嗪基、1,2,3-三唑基、1,2,4-三唑基、1,2,5-三唑基、1,3,4-三唑基及
基。亦包括含有(例如)上述雜環之稠合環及螺環化合物。
5員至10員雜環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吡唑基、吡嗪基、六氫吡嗪基、六氫吡啶基、咪唑基、咪唑啶基、吲哚基、四唑基、異噁唑基、嗎啉基、噁唑基、噁二唑基、噁唑啶基、四氫呋喃基、噻二嗪基、噻二唑基、噻唑基、三嗪基、三唑基、苯并咪唑基、1
H
-吲唑基、苯并呋喃基、苯并硫代呋喃基、苯并四唑基、苯并三唑基、苯并異噁唑基、苯并噁唑基、羥吲哚基、苯并噁唑啉基、苯并噻唑基、苯并異噻唑基、靛紅醯基、異喹啉基、八氫異喹啉基、四氫異喹啉基、四氫喹啉基、異噁唑并吡啶基、喹唑啉基、喹啉基、異噻唑并吡啶基、噻唑并吡啶基、噁唑并吡啶基、咪唑并吡啶基及吡唑并吡啶基。
5員至6員雜環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吡啶基、呋喃基、噻吩基、吡咯基、吡唑基、吡嗪基、六氫吡嗪基、六氫吡啶基、咪唑基、咪唑啶基、吲哚基、四唑基、異噁唑基、嗎啉基、噁唑基、噁二唑基、噁唑啶基、四氫呋喃基、噻二嗪基、噻二唑基、噻唑基、三嗪基及三唑基。亦包括含有(例如)上述雜環之稠合環及螺環化合物。
如本文所用術語「雙環雜環」或「雙環雜環基團」欲意指穩定的9或10員雜環系統,其含有兩個稠合環且由碳原子及1、2、3或4個獨立地選自由N、O及S組成之群之雜原子組成。在該兩個稠合環中,一個環係各自稠合至第二環之5或6員單環芳族環,其包含5員雜芳基環、6員雜芳基環或苯并環。第二環係飽和、部分不飽和或不飽和之5或6員單環,且包含5員雜環、6員雜環或碳環(前提係在第二環係碳環時第一環並非苯并環)。
雙環雜環基團可在任何雜原子或碳原子處附接至其側基,從而得到穩定結構。若所得化合物穩定,則本文所闡述之雙環雜環基團可在碳原子或氮原子上經取代。較佳地,在雜環中S及O原子之總數超過1,則該等雜原子不彼此毗鄰。較佳地,雜環中S及O原子之總數不大於1。
雙環雜環基團之實例係(但不限於)喹啉基、異喹啉基、酞嗪基、喹唑啉基、吲哚基、異吲哚基、二氫吲哚基、1H-吲唑基、苯并咪唑基、1,2,3,4-四氫喹啉基、1,2,3,4-四氫異喹啉基、5,6,7,8-四氫-喹啉基、2,3-二氫-苯并呋喃基、
烷基、1,2,3,4-四氫-喹喏啉基及1,2,3,4-四氫-喹唑啉基。
如本文所用術語「芳族雜環基團」或「雜芳基」欲意指包括至少一個諸如硫、氧或氮等雜原子環成員之穩定單環及多環芳族烴。雜芳基包括(但不限於)吡啶基、嘧啶基、吡嗪基、嗒嗪基、三嗪基、呋喃基、喹啉基、異喹啉基、噻吩基、咪唑基、噻唑基、吲哚基、吡咯基、噁唑基、苯并呋喃基、苯并噻吩基、苯并噻唑基、異噁唑基、吡唑基、三唑基、四唑基、吲唑基、1,2,4-噻二唑基、異噻唑基、嘌呤基、咔唑基、苯并咪唑基、二氫吲哚基、苯并二氧戊環基及苯并二噁烷。雜芳基經取代或未經取代。氮原子經取代或未經取代(即,若定義,則為N或NR,其中R係H或另一取代基)。氮及硫雜原子可視情況經氧化(即,N→O及S(O)
p
,其中p為0、1或2)。
橋接環亦包括於雜環之定義中。在一或多個原子(即,C、O、N或S)連接兩個非毗鄰碳原子或氮原子時,出現橋接環。橋接環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一個碳原子、兩個碳原子、一個氮原子、兩個氮原子及碳-氮基團。應注意,橋總是將單環轉化為三環。在橋接環時,針對該環列舉之取代基亦可存於橋上。
術語「相對離子」用於表示帶負電物質,例如氯離子、溴離子、氫氧根、乙酸根及硫酸根。
在環結構內使用虛環時,此指示該環結構可為飽和、部分飽和或不飽和。
如本文中所提及之術語「經取代」意指至少一個氫原子經非氫基團置換,前提係維持正常化合價且該取代得到穩定化合物。在取代基係酮基(即=O)時,則原子上之2個氫被置換。酮基取代基不存在於芳族部分上。在稱環系統(例如,碳環或雜環)經羰基或雙鍵取代時,羰基或雙鍵意欲係環之一部分(即,在環內)。如本文所用環雙鍵係在兩個毗鄰環原子之間形成之雙鍵(例如,C=C、C=N或N=N)。
在本發明化合物上存在氮原子(例如,胺)之情形下,該等氮原子可藉由用氧化劑(例如,mCPBA及/或過氧化氫)處理而轉化為N-氧化物,以提供本發明之其他化合物。因此,認為所顯示及主張之氮原子涵蓋所顯示之氮及其N-氧化物(N→O)衍生物二者。
在任何變量在化合物之任何組成或式中出現一次以上時,其在每次出現時之定義獨立於其在其他每種情況下出現時之定義。因此,舉例而言,若顯示基團經0-3個R基團取代,則該基團可視情況經至多三個R基團取代,且在每次出現時R獨立地選自R之定義。同樣,取代基及/或變量之組合僅在該等組合得到穩定化合物時才被允許。
在顯示與取代基之鍵與連接環中兩個原子之鍵交叉時,則該取代基可鍵結至該環上之任一原子。在列示取代基但未指示該取代基鍵結至給定式之化合物之其餘部分之原子時,則該取代基可經由該取代基中之任一原子鍵結。取代基及/或變量之組合僅在該等組合得到穩定化合物時才被允許。
片語「醫藥上可接受」在本文中用於指彼等如下化合物、材料、組合物及/或劑型:在合理醫學判斷之範圍內,其適用於接觸人類及動物之組織而無過度毒性、刺激性、過敏反應及/或其他問題或併發症,且與合理的益處/風險比率相稱。
如本文所用「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係指所揭示化合物之衍生物,其中母體化合物係藉由製備其酸式或鹼式鹽來修飾。醫藥上可接受之鹽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鹼性基團(例如胺)之無機或有機酸鹽;及酸性基團(例如羧酸)之鹼性或有機鹽。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包括自(例如)無毒無機酸或有機酸形成之母體化合物之習用無毒鹽或四級銨鹽。舉例而言,該等習用無毒鹽包括彼等衍生自諸如以下等無機酸者:鹽酸、氫溴酸、硫酸、磺胺酸、磷酸及硝酸;及自諸如以下等有機酸製備之鹽:乙酸、丙酸、琥珀酸、乙醇酸、硬脂酸、乳酸、蘋果酸、酒石酸、檸檬酸、抗壞血酸、巴莫酸、馬來酸、羥基馬來酸、苯乙酸、麩胺酸、苯甲酸、柳酸、對胺苯磺酸、2-乙醯氧基苯甲酸、富馬酸、甲苯磺酸、甲烷磺酸、乙烷二磺酸、草酸及羥乙磺酸。
本發明之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可藉由習用化學方法自含有鹼性或酸性部分之母體化合物合成。通常,該等鹽可藉由在水中或在有機溶劑中或在該二者之混合物中使該等化合物之游離酸或鹼形式與化學計量量之適宜鹼或酸反應來製備;通常,如醚、乙酸乙酯、乙醇、異丙醇或乙腈等非水性介質較佳。適宜鹽之列表可參見
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18版,Mack Publishing Company, Easton, PA (1990),其揭示內容係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
另外,式I化合物可具有前藥形式。將在活體內轉化以提供生物活性劑(即,式I化合物)之任一化合物係在本發明之範圍及精神內之前藥。前藥之各種形式為業內所熟知。關於該等前藥衍生物之實例,參見以下文獻:
a) Bundgaard, H.編輯,
Design of Prodrugs
, Elsevier (1985),及Widder, K.等人編輯,
Methods in Enzymology
, 112:309-396, Academic Press (1985);
b) Bundgaard, H.,第5章,「Design and Application of Prodrugs,」
A Textbook of Drug Design and Development
,第113-191頁,Krosgaard-Larsen, P.等人編輯,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 (1991);
c) Bundgaard, H.,
Adv. Drug Deliv. Rev.,
8:1-38 (1992);
d) Bundgaard, H.等人,
J. Pharm. Sci.
, 77:285 (1988);及
e) Kakeya, N.等人,
Chem. Pharm. Bull,
32:692 (1984)。
含有羧基之化合物可形成生理上可水解之酯,該等酯用作前藥,藉由在體內水解來產生式I化合物本身。該等前藥較佳係經口投與,此乃因在多種情況下,水解主要在消化酶之影響下進行。倘若酯本身具有活性,或在彼等在血液中進行水解之情況下,可使用非經腸投與。式I化合物之生理上可水解之酯之實例包括C
1-6
烷基、C
1-6
烷基苄基、4-甲氧基苄基、二氫茚基、鄰苯二甲醯基、甲氧基甲基、C
1-6
烷醯氧基-C
1-6
烷基(例如,乙醯氧基甲基、三甲基乙醯基氧基甲基或丙醯基氧基甲基)、C
1-6
烷氧基羰基氧基-C
1-6
烷基(例如,甲氧基羰基-氧基甲基或乙氧基羰基氧基甲基、甘胺醯基氧基甲基、苯基甘胺醯基氧基甲基、(5-甲基-2-側氧基-1,3-二氧雜環戊烯-4-基)-甲基)之酯及用於(例如)青黴素(penicillin)及頭孢菌素(cephalosporin)技術中之其他熟知的生理上可水解之酯。該等酯可藉由業內已知之習用技術來製備。
前藥之製備為業內所熟知且闡述於(例如)以下文獻中:King, F.D.編輯
Medicinal Chemistr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The 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 Cambridge, UK (1994);Testa, B.等人,
Hydrolysis in Drug and Prodrug Metabolism . Chemistry, Biochemistry and Enzymology,
VCHA及Wiley-VCH, Zurich, Switzerland (2003);Wermuth, C.G.編輯,
The Practice of Medicinal Chemistry,
Academic Press, San Diego, CA (1999)。
本發明意欲包括存於本發明化合物中之原子之所有同位素。同位素包括彼等具有相同原子序數但質量數不同之原子。藉助一般實例且不加以限制,氫同位素包括氘及氚。氘核中具有一個質子及一個中子且其質量為普通氫之兩倍。氘可表示為諸如「
2
H」或「D」等符號。本文中之術語「氘代」本身或用於修飾化合物或基團時係指用氘原子置換一或多個附接至碳之氫原子。碳同位素包括
13
C及
14
C。
同位素標記之本發明化合物通常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習用技術來製備,或可藉由與本文中所述方法類似之方法使用適當同位素標記之試劑代替原本採用之未標記試劑來製備。該等化合物具有多種潛在用途,例如,用作測定潛在醫藥化合物結合至靶蛋白或受體之能力之標準品及試劑,或用於在活體內或活體外使結合至生物受體之本發明化合物成像。
「穩定化合物」及「穩定結構」意欲指示化合物足夠穩健,從而可在自反應混合物分離至可用純度時及調配為有效治療劑時存活。較佳地,本發明化合物不含N-鹵基、S(O)
2
H或S(O)H基團。
術語「溶劑合物」意指本發明化合物與一或多種溶劑分子(無論有機抑或無機)之物理締合。此物理締合包括氫鍵結。在某些情況中,舉例而言,在結晶固體之晶格中納入一或多種溶劑分子時,溶劑合物能夠分離。溶劑合物中之溶劑分子可以規則排列及/或無序排列存在。溶劑合物可包含化學計量量或非化學計量量之溶劑分子。「溶劑合物」涵蓋溶液相及可分離溶劑合物二者。實例性溶劑合物包括(但不限於)水合物、乙醇合物、甲醇合物及異丙醇合物。溶劑化方法在業內已眾所周知。
如本文所用之縮寫係如下文所定義:「1 ×」表示1次,「2 ×」表示2次,「3 ×」表示3次,「℃」表示攝氏度,「eq」表示當量,「g」表示克,「mg」表示毫克,「L」表示升,「mL」表示毫升,「μL」表示微升,「N」表示當量濃度,「M」表示莫耳濃度,「mmol」表示毫莫耳,「min」表示分鐘,「h」表示小時,「rt」表示室溫,「RT」表示滯留時間,「RBF」表示圓底燒瓶,「atm」表示大氣壓,「psi」表示磅/平方英吋,「conc.」表示濃縮物,「RCM」表示環合歧化,「sat」或「sat'd」表示飽和,「SFC」表示超臨界流體層析,「MW」表示分子量,「mp」表示熔點,「ee」表示鏡像異構過量,「MS」或「Mass Spec」表示質譜,「ESI」表示電噴霧電離質譜,「HR」表示高解析度,「HRMS」表示高解析度質譜,「LCMS」表示液相層析質譜,「HPLC」表示高壓液相層析,「RP HPLC」表示反相HPLC,「TLC」或「tlc」表示薄層層析,「NMR」表示核磁共振頻譜,「nOe」表示核奧佛豪瑟效應頻譜(nuclear Overhauser effect spectroscopy),「
1
H」表示質子,「δ」表示德爾塔,「s」表示單峰,「d」表示雙重峰,「t」表示三重峰,「q」表示四重峰,「m」表示多重峰,「br」表示寬峰,「Hz」表示赫茲,且「α」、「β」、「R」、「S」、「E」及「Z」係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悉之立體化學標識。
Me 甲基
Et 乙基
Pr 丙基
i
-Pr 異丙基
Bu 丁基
i
-Bu 異丁基
t
-Bu 第三丁基
Ph 苯基
Bn 苄基
Boc或BOC 第三丁基氧基羰基
Boc
2
O 二碳酸二-第三丁基酯
AcOH或HOAc 乙酸
AlCl
3
氯化鋁
AIBN 偶氮二異丁腈
BBr
3
三溴化硼
BCl
3
三氯化硼
BEMP 2-第三丁基亞胺基-2-二乙基胺基-1,3-二甲基全氫-1,3,2-二氮雜磷雜苯
BOP試劑 六氟磷酸苯并三唑-1-基氧基參(二甲基胺基)鏻
Burgess試劑 1-甲氧基-N-三乙基銨基磺醯基-甲亞胺酸酯
Cbz 苄氧羰基
DCM或CH
2
Cl
2
二氯甲烷
CH
3
CN或ACN 乙腈
CDCl
3
氘代-氯仿
CHCl
3
氯仿
mCPBA或m-CPBA 間-氯過氧苯甲酸
Cs
2
CO
3
碳酸銫
Cu(OAc)
2
乙酸銅(II)
CuI 碘化銅(I)
CuSO
4
硫酸銅(II)
Cy
2
NMe N-環己基-N-甲基環己胺
DBU 1,8-二氮雜二環[5.4.0]十一-7-烯
DCE 1,2二氯乙烷
DEA 二乙胺
Dess-Martin 1,1,1-參(乙醯基氧基)-1,1-二氫-1,2-苯并碘雜噁唑-3-(1H)-酮
DIC或DIPCDI 二異丙基碳二亞胺
DIEA、DIPEA或 二異丙基乙胺
休尼格鹼(Hunig's base)
DMAP 4-二甲基胺基吡啶
DME 1,2-二甲氧基乙烷
DMF 二甲基甲醯胺
DMSO 二甲基亞碸
cDNA 互補DNA
Dppp (
R
)
-
(+)-1,2-雙(二苯基膦基)丙烷
DuPhos (+)-1,2-雙((2S,5S)-2,5-二乙基磷雜環戊基)苯
EDC
N
-(3-二甲基胺基丙基)-
N
'-乙基碳二亞胺
EDCI
N
-(3-二甲基胺基丙基)-
N
'-乙基碳二亞胺鹽酸鹽
EDTA 乙二胺四乙酸
(
S,S
)-EtDuPhosRh(I) (+)-三氟甲烷磺酸1,2-雙((2S,5S)-2,5-二乙基磷雜環戊基)苯(1,5-環辛二烯)銠(I)
Et
3
N或TEA 三乙胺
EtOAc 乙酸乙酯
Et
2
O 二乙醚
EtOH 乙醇
GMF 玻璃微纖維過濾器
Grubbs II (1,3-雙(2,4,6-三甲基苯基)-2-咪唑啶亞基)二氯(苯基亞甲基)(三環己基膦)釕
HCl 鹽酸
HATU 六氟磷酸O-(7-氮雜苯并三唑-1-基)-N,N,N',N'-四甲基脲鎓鹽
HEPES 4-(2-羥基乙基)六氫吡嗪-1-乙烷磺酸
Hex 己烷
HOBt或HOBT 1-羥基苯并三唑
H
2
O
2
過氧化氫
H
2
SO
4
硫酸
IBX 2-二碘氧基苯甲酸
InCl
3
氯化銦(III)
瓊斯試劑(Jones reagent) H
2
SO
4
水溶液中之CrO
3
,2 M
K
2
CO
3
碳酸鉀
K
2
HPO
4
磷酸氫二鉀
K
3
PO
4
磷酸鉀
KOAc 乙酸鉀
K
3
PO
4
磷酸鉀
LAH 氫化鋁鋰
LG 離去基團
LiOH 氫氧化鋰
MeOH 甲醇
MgSO
4
硫酸鎂
MsOH或MSA 甲基磺酸
NaCl 氯化鈉
NaH 氫化鈉
NaHCO
3
碳酸氫鈉
Na
2
CO
3
碳酸鈉
NaOH 氫氧化鈉
Na
2
SO
3
亞硫酸鈉
Na
2
SO
4
硫酸鈉
NBS N-溴琥珀醯亞胺
NCS N-氯琥珀醯亞胺
NH
3
氨
NH
4
Cl 氯化銨
NH
4
OH 氫氧化銨
NH
4
COOH 甲酸銨
NMM N-甲基嗎啉
OTf 三氟甲磺酸酯或三氟甲烷磺酸酯
Pd
2
(dba)
3
參(二亞苄基丙酮)二鈀(0)
Pd(OAc)
2
乙酸鈀(II)
Pd/C 碳載鈀
Pd(dppf)Cl
2
[1,1'-雙(二苯基膦基)-二茂鐵]二氯鈀(II)
Ph
3
PCl
2
三苯基二氯化膦
PG 保護基團
POCl
3
氧氯化磷
i-PrOH或IPA 異丙醇
PS 聚苯乙烯
rt 室溫
SEM-Cl 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氯化物
SiO
2
二氧化矽
SnCl
2
氯化錫(II)
TBAI 四正丁基碘化銨
TFA 三氟乙酸
THF 四氫呋喃
TMSCHN
2
三甲基矽基重氮甲烷
T3P® 丙烷膦酸酐
TRIS 參(羥基甲基)胺基甲烷
pTsOH 對甲苯磺酸
本發明化合物可以熟習有機合成技術者已知之多種方式來製備,該等方式更詳細地闡述於部分VI中。
IV. 生物學
儘管血液凝固為生物體止血之調控所必需,但其在多個病理狀況中亦有所涉及。在血栓形成中,可形成血凝塊或血栓且其局部阻塞循環,從而引起缺血及器官損害。或者,在稱為栓塞之過程中,凝塊可發生移動且隨後阻塞在遠端血管中,其中凝塊再次引起缺血及器官損害。因病理學血栓形成引起之疾病統稱為血栓栓塞性病症,且包括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不穩定型心絞痛、心肌梗塞、心腔中之血栓形成、缺血性中風、深靜脈血栓形成、周邊閉塞性動脈疾病、短暫性缺血發作及肺栓塞。另外,血栓形成發生於與血液接觸之人造表面(包括導管、支架、人造心臟瓣膜及血液透析膜)上。
一些狀況增加發生血栓形成之風險。舉例而言,血管壁之改變、血流之變化及血管腔隙組成之改變。該等風險因子統稱為斐爾科三要素(Virchow's triad)。(Colman, R.W.等人編輯,
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Basic Principles and Clinical Practice
,第5版,第853頁,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通常給予因存在一或多個來自斐爾科三要素之傾向性風險因子而具有發生血栓栓塞性疾病之風險之患者抗血栓劑,以預防形成閉塞性血栓(初級預防)。舉例而言,在矯形手術環境(例如,髖及膝關節置換)中,通常在手術程序之前投與抗血栓劑。抗血栓劑抵消因與手術有關之急性期反應引起之血管流動改變(停滯)、潛在手術血管壁損傷以及血液組成變化施加之促血栓刺激。使用抗血栓劑進行初級預防之另一實例係在具有發生血栓性心血管疾病之風險之患者中投用阿斯匹林(血小板活化抑制劑)。此環境中公認之風險因子包括年齡、男性性別、高血壓、糖尿病、脂質變化及肥胖症。
在初始血栓發作後,抗血栓劑亦適用於次級預防。舉例而言,對具有因子V (亦稱為萊登第五因子(factor V Leiden))突變及其他風險因子(例如,懷孕)之患者投用抗凝血劑以預防靜脈血栓形成復發。在另一實例中,必須在具有急性心肌梗塞或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史之患者對心血管事件進行次級預防。在臨床環境中,可使用阿斯匹林及氯吡格雷(或其他噻吩并吡啶)之組合來預防第二血栓事件。
亦給予抗血栓劑以治療已開始之後之疾病狀態(即,阻止其發展)。舉例而言,用抗凝血劑(即,肝素、殺鼠靈或LMWH)治療呈現深靜脈血栓形成之患者以預防靜脈閉塞之進一步生長。隨時間流逝,該等藥劑亦引起疾病狀態之消退,此乃因促血栓因子與抗凝血劑/促纖維蛋白溶解路徑之間之平衡的變化有利於後者。關於動脈血管床之實例包括用阿斯匹林及氯吡格雷治療患有急性心肌梗塞或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之患者以預防血管閉塞之進一步生長且最終引起血栓性閉塞之消退。
因此,抗血栓劑廣泛用於血栓栓塞性病症之初級及次級預防(即,預防或降低風險)以及已存在血栓過程之治療。抑制血液凝固之藥物或抗凝血劑係「用於預防及治療血栓栓塞性病症之關鍵藥劑」(Hirsh, J.等人,
Blood,
105:453-463 (2005))。
另一種引發凝血之方式係血液暴露於人造表面時(例如,在血液透析、「停跳(on-pump)」心血管手術、血管移植、細菌性敗血症期間)對細胞表面、細胞受體、細胞碎片、DNA、RNA及細胞外基質之操作。此過程亦稱為接觸活化。因子XII之表面吸收使得因子XII分子產生構象變化,由此促進蛋白水解活性因子XII分子(因子XIIa及因子XIIf)之活化。因子XIIa (或XIIf)具有多個靶蛋白,包括血漿前激肽釋放酶及因子XI。活性血漿激肽釋放素進一步活化因子XII,從而擴大接觸活化。或者,絲胺酸蛋白酶脯胺醯羧肽酶可活化在細胞及基質表面上形成之多蛋白複合物中與高分子量激肽原複合之血漿激肽釋放素(Shariat-Madar等人,
Blood
, 108:192-199 (2006))。接觸活化係表面調介之過程,其部分負責調控血栓形成及發炎,且至少部分由纖維蛋白溶解、補體、激肽原/激肽及其他體液及細胞路徑調介(其綜述可參見Coleman, R., 「Contact Activation Pathway」,
Hemostasis and Thrombosis
,第103-122頁,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1);Schmaier, A.H., 「Contact Activation」,
Thrombosis and Hemorrhage
,第105-128頁(1998))。因子XII缺陷型小鼠之表型支持接觸活化系統對血栓栓塞性疾病之生物相關性。更具體而言,在若干個血栓形成模型以及中風模型中防止因子XII缺陷型小鼠發生血栓性血管閉塞,且XII缺陷型小鼠之表型與XI缺陷型小鼠相同(Renne等人,
J. Exp. Med.
, 202:271-281 (2005);Kleinschmitz等人,
J. Exp. Med.
, 203:513-518 (2006))。因子XI位於因子XIIa之下游以及XII缺陷型小鼠與XI缺陷型小鼠之表型相同之事實表明,接觸活化系統可在活體內因子XI活化中發揮重要作用。
因子XI係胰蛋白酶樣絲胺酸蛋白酶之酶原且以相對低濃度存於血漿中。在內部R369-I370鍵處之蛋白水解活化產生重鏈(369個胺基酸)及輕鏈(238個胺基酸)。後者含有典型胰蛋白酶樣催化三元體(H413、D464及S557)。據信,凝血酶對因子XI之活化發生於帶負電表面上,最可能發生於經活化血小板之表面上。血小板含有對活化因子XI之高親和力(0.8 nM)特異性位點(130-500個/血小板)。在活化後,因子XIa保持表面結合且識別因子IX作為其正常巨分子受質。(Galiani, D.,
Trends Cardiovasc. Med.,
10:198-204 (2000))。
除上述反饋活化機制外,凝血酶活化凝血酶活化之纖維蛋白溶解抑制劑(TAFI) (其係裂解纖維蛋白上之C-末端離胺酸及精胺酸殘基之血漿羧肽酶),從而降低纖維蛋白增強組織型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tPA)依賴性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之能力。在針對FXIa之抗體存在下,凝塊溶解可獨立於血漿TAFI濃度更快地發生。(Bouma, B.N.等人,
Thromb. Res.,
101:329-354 (2001)。)因此,預計因子XIa之抑制劑係抗凝血劑及促纖維蛋白溶解劑。
靶向因子XI之抗血栓栓塞效應之另一證據源自因子XI缺陷型小鼠。已顯示,完全fXI缺失防止小鼠發生三氯化鐵(FeCl
3
)誘導之頸動脈血栓形成(Rosen等人,
Thromb. Haemost.,
87:774-777 (2002);Wang等人,
J. Thromb. Haemost.,
3:695-702 (2005))。同樣,因子XI缺失挽救完全蛋白質C缺失之圍產期致死表型(Chan等人,
Amer. J. Pathology
, 158:469-479 (2001))。此外,針對人類因子XI之狒狒交叉反應性功能阻斷抗體可抵抗狒狒動靜脈分流血栓形成(Gruber等人,
Blood
, 102:953-955 (2003))。關於因子XIa之小分子抑制劑之抗血栓效應之證據亦揭示於已公開美國專利公開案第2004/0180855 Al號中。總而言之,該等研究表明,靶向因子XI將降低血栓性及血栓栓塞性疾病之傾向。
遺傳學證據指示,正常穩態不需要因子XI,此暗示因子XI機制與競爭性抗血栓機制相比具有優異的安全特性。與血友病A (因子VIII缺失)或血友病B (因子IX缺失)不同,引起因子XI缺失(血友病C)之因子XI基因突變僅引起輕度至中等出血素質,其特徵主要在於手術後或創傷後出血,但極少自發性出血。手術後出血主要發生於具有高濃度內源性纖維蛋白溶解活性之組織(例如,口腔及泌尿生殖系統)中。大部分病例係因手術前延長aPTT (內生性系統)而意外地鑑別出的,且先前無任何出血史。
以下事實進一步支持XIa抑制作為抗凝血療法之增加之安全性:敲除因子XI之小鼠(其沒有可檢測的因子XI蛋白質)經歷正常發育,且具有正常壽命。未注意到自發性出血之證據。以基因劑量依賴性方式延長aPTT (內生性系統)。有趣的是,即使在嚴重刺激凝血系統(尾部橫切術)後,與野生型及異型接合之同窩配偶相比,出血時間亦未顯著延長。(Gailani, D.,
Frontiers in Bioscience
, 6:201-207 (2001); Gailani, D.等人,
Blood Coagulation and Fibrinolysis
, 8:134-144 (1997)。)總而言之,該等觀察表明,因子XIa之高抑制程度應耐受良好。此與使用其他凝血因子(不包括因子XII)之基因靶向實驗不同。
可藉由與C1抑制劑或α1抗胰蛋白酶進行複合物形成來測定因子XI之活體內活化。在50名患有急性心肌梗塞(AMI)之患者之研究中,大約25%之患者之值高於複合物ELISA之正常範圍上限。此研究可視為以下之證據:至少在患有AMI之患者之亞群中,因子XI活化有助於凝血酶形成(Minnema, M.C.等人,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 20:2489-2493 (2000))。第二研究確立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程度與因子XIa (呈與α1抗胰蛋白酶之複合物)之間之正相關(Murakami, T.等人,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15:1107-1113 (1995))。在另一研究中,患者中高於90%之因子XI含量與靜脈血栓形成風險增加至2.2倍相關(Meijers, J.C.M.等人,
N. Engl. J. Med.
, 342:696-701 (2000))。
同樣,較佳發現在活體外凝塊分析(例如活化部分凝血活素時間(aPTT)或凝血酶原時間(PT)分析)中,與已知絲胺酸蛋白酶抑制劑相比,具有改良活性之新化合物。(aPTT及PT分析之說明參見Goodnight, S.H.等人,「Screening Tests of Hemostasis」,
Disorders of Thrombosis and Hemostasis: A Clinical Guide,
第2版,第41-51頁,McGraw-Hill, New York (2001))。
亦期望且較佳發現與已知絲胺酸蛋白酶抑制劑相比在以下種類(作為實例給出且不欲具有限制性)中之一或多者中具有有利改良特徵之化合物:(a) 藥物動力學性質,包括口服生物利用性、半衰期及清除率;(b) 醫藥性質;(c) 劑量要求;(d) 降低血液濃度峰谷特徵之因素;(e) 增加活性藥物在受體處之濃度之因素;(f) 降低臨床藥物-藥物相互作用傾向之因素;(g) 減小不利副作用(包括對其他生物靶之選擇性)之可能性之因素;及(h) 改良製造成本或可行性之因素。
臨床前研究顯示,在維持止血之劑量下,小分子因子XIa抑制劑在動脈血栓形成之兔及大鼠模型中具有顯著抗血栓效應。(Wong P.C.等人,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Scientific Sessions,
摘要號6118,2006年11月12-15日;Schumacher, W.等人,
J. Thromb. Haemost.,
3 (增刊1):P1228 (2005);Schumacher, W.A.等人,
Eur. J. Pharmacol,
167-174 (2007))。此外,據觀察,特定XIa抑制劑對aPTT之活體外延長良好地預測本發明血栓形成模型之效能。因此,活體外aPTT測試可用作活體內效能之替代方式。
如本文所用術語「患者」涵蓋所有哺乳動物物種。
如本文所用「治療(treating)」或「治療(treatment)」涵蓋治療哺乳動物、尤其人類之疾病狀態,且包括:(a) 抑制該疾病狀態,即阻止其發展;及/或(b) 減輕該疾病狀態,即引起該疾病狀態消退。
如本文所用「預防」係藉由向患者投與治療有效量之至少一種本發明化合物或其立體異構物、互變異構物、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溶劑合物預防性治療疾病狀態以降低及/或最小化疾病狀態復發之風險及/或風險降低。基於已知與一般群體相比增加罹患臨床疾病狀態之風險之因素來選擇預防性療法之患者。對於預防性治療,可呈現或可尚未呈現該臨床疾病狀態之病況。「預防」治療可分為(a) 初級預防及(b) 次級預防。初級預防定義為治療以降低或最小化尚未呈現臨床疾病狀態之患者之疾病狀態的風險,而次級預防定義為最小化或降低相同或類似臨床疾病狀態之復發或第二次發生的風險。
如本文所用「風險降低」涵蓋降低出現臨床疾病狀態之發生率之療法。因此,初級及次級預防療法係降低風險之實例。
「治療有效量」意欲包括本發明化合物在單獨或組合投與時有效抑制因子XIa及/或血漿激肽釋放素及/或預防或治療本文所列示病症之量。在應用於組合時,該術語係指活性成份引起預防性或治療性效應之組合量,不管其係組合投與、依序投與抑或同時投與。
如本文所用術語「血栓形成」係指血栓之形成或存在;即血管內之凝塊,其可引起由血管供血之組織之缺血或梗塞。如本文所用術語「栓塞」係指凝塊或外來物質(由血流帶至其沈積位點)突然阻斷動脈。如本文所用術語「血栓栓塞」係指血栓性物質阻塞血管,該血栓性物質係由血流自原始位點攜帶而堵塞另一血管。術語「血栓栓塞性病症」導致「血栓性」及「栓塞性」病症(如上文所定義)二者。
如本文所用術語「血栓栓塞性病症」包括動脈心血管血栓栓塞性病症、靜脈心血管或腦血管血栓栓塞性病症及心臟腔室或周邊循環中之血栓栓塞性病症。如本文所用術語「血栓栓塞性病症」亦包括選自(但不限於)以下之特定病症:不穩定型心絞痛或其他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心房顫動、首次或復發性心肌梗塞、缺血性猝死、短暫性缺血發作、中風、動脈粥樣硬化、周邊閉塞性動脈疾病、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動脈栓塞、冠狀動脈血栓形成、腦動脈血栓形成、腦栓塞、腎栓塞、肺栓塞及因其中將血液暴露於人造表面而促使血栓形成之醫療植入物、裝置或程序引起之血栓形成。醫療植入物或裝置包括(但不限於):人工瓣膜、人造瓣膜、留置導管、支架、血液充氧器、分流器、血管出入口、心室輔助裝置及人造心臟或心臟腔室及血管移植物。程序包括(但不限於):心肺旁路手術、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及血液透析。在另一實施例中,術語「血栓栓塞性病症」包括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中風、深靜脈血栓形成及肺栓塞。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血栓栓塞性病症之方法,其中該血栓栓塞性病症選自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心房顫動、心肌梗塞、短暫性缺血發作、中風、動脈粥樣硬化、周邊閉塞性動脈疾病、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動脈栓塞、冠狀動脈血栓形成、腦動脈血栓形成、腦栓塞、腎栓塞、肺栓塞及因其中將血液暴露於人造表面而促使血栓形成之醫療植入物、裝置或程序引起之血栓形成。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治療血栓栓塞性病症之方法,其中該血栓栓塞性病症選自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中風、靜脈血栓形成、心房顫動及自醫療植入物及裝置引起之血栓形成。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血栓栓塞性病症之初級預防方法,其中該血栓栓塞性病症選自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心房顫動、心肌梗塞、缺血性猝死、短暫性缺血發作、中風、動脈粥樣硬化、周邊閉塞性動脈疾病、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動脈栓塞、冠狀動脈血栓形成、腦動脈血栓形成、腦栓塞、腎栓塞、肺栓塞及因其中將血液暴露於人造表面而促使血栓形成之醫療植入物、裝置或程序引起之血栓形成。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血栓栓塞性病症之初級預防方法,其中該血栓栓塞性病症選自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中風、靜脈血栓形成及自醫療植入物及裝置引起之血栓形成。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血栓栓塞性病症之次級預防方法,其中該血栓栓塞性病症選自不穩定型心絞痛、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心房顫動、復發性心肌梗塞、短暫性缺血發作、中風、動脈粥樣硬化、周邊閉塞性動脈疾病、靜脈血栓形成、深靜脈血栓形成、血栓性靜脈炎、動脈栓塞、冠狀動脈血栓形成、腦動脈血栓形成、腦栓塞、腎栓塞、肺栓塞及因其中將血液暴露於人造表面而促使血栓形成之醫療植入物、裝置或程序引起之血栓形成。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血栓栓塞性病症之次級預防方法,其中該血栓栓塞性病症選自急性冠狀動脈症候群、中風、心房顫動及靜脈血栓形成。
如本文所用術語「中風」係指因頸總動脈、內頸動脈或腦內動脈中之閉塞性血栓形成引起之栓塞性中風或動脈粥樣硬化血栓性中風。
應注意,血栓形成包括血管閉塞(例如,在旁路手術後)及再閉塞(例如,在經皮腔內冠狀動脈成形術期間或之後)。血栓栓塞性病症可因包括(但不限於)以下之病況而產生:動脈粥樣硬化、手術或手術併發症、長期不活動、動脈纖維性顫動、先天性血栓形成傾向、癌症、糖尿病、藥物或激素之效應及懷孕併發症。
血栓栓塞性病症通常與患有動脈粥樣硬化之患者有關。動脈粥樣硬化之風險因子包括(但不限於)男性性別、年齡、高血壓、脂質病症及糖尿病。動脈粥樣硬化之風險因子同時係動脈粥樣硬化併發症(即,血栓栓塞性病症)之風險因子。
類似地,動脈纖維性顫動通常與血栓栓塞性病症有關。動脈纖維性顫動及隨後血栓栓塞性病症之風險因子包括心血管疾病、風濕性心臟病、非風濕性二尖瓣疾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慢性肺病及多種雜項心臟異常以及甲狀腺毒症。
糖尿病通常與動脈粥樣硬化及血栓栓塞性病症有關。較常見2型糖尿病之風險因子包括(但不限於)家族史、肥胖症、體力活動缺乏、種族/族群、先前空腹葡萄糖異常或葡萄糖耐量測試異常、妊娠糖尿病史或「大嬰兒」分娩史、高血壓、低HDL膽固醇及多囊卵巢症候群。
先天性血栓形成傾向之風險因子包括凝血因子中之功能突變增加或抗凝血劑路徑或纖維蛋白溶解路徑中之功能突變損失。
血栓形成與各種腫瘤類型有關,例如,胰臟癌、乳癌、腦瘤、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胃腸道惡性病及霍奇金氏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或非霍奇金氏淋巴瘤。最新研究表明,患有血栓形成之患者之癌症頻率反映一般群體中具體癌症類型之頻率(Levitan, N.等人,
Medicine
(Baltimore), 78(5):285-291 (1999);Levine M.等人,
N. Engl. J. Med.,
334(11):677-681 (1996);Blom, J.W.等人,
JAMA,
293(6):715-722 (2005))。因此,男性中與血栓形成有關之最常見癌症係前列腺癌、結直腸癌、腦癌及肺癌,且在女性中與血栓形成有關之最常見癌症係乳癌、卵巢癌及肺癌。癌症患者中觀察到靜脈血栓栓塞(VTE)之比率顯著。不同腫瘤類型之間之不同VTE比率最可能與患者群體之選擇有關。具有血栓形成風險之癌症患者可具有以下風險因子中之任一者或全部:(i) 癌症階段(即,存在轉移),(ii) 存在中央靜脈導管,(iii) 手術及抗癌療法(包括化學療法),及(iv) 激素及抗血管生成藥。因此,常見臨床實踐係向具有晚期腫瘤之患者投用肝素或低分子量肝素以預防血栓栓塞性病症。FDA已批准多種低分子量肝素製劑用於該等適應症。
在考慮預防醫學癌症患者之VTE時有三種主要臨床情形:(i) 患者已長期臥床不起;(ii) 行動患者正在接受化學療法或放射;及(iii) 患者具有留置中央靜脈導管。未分級肝素(UFH)及低分子量肝素(LMWH)係經歷手術之癌症患者之有效抗血栓劑。(Mismetti, P.等人,
Br. J. Surg.,
88:913-930 (2001))。
A. 活體外分析
本發明化合物作為凝血因子XIa、VIIa、IXa、Xa、XIIa、血漿激肽釋放素或凝血酶之抑制劑之有效性可分別使用相關純化絲胺酸蛋白酶及適當合成受質來測定。在不存在及存在本發明化合物之兩種情況下量測相關絲胺酸蛋白酶對發色或螢光受質之水解速率。受質水解導致釋放pNA (對硝基苯胺),其係以分光光度方式藉由量測在405 nm下之吸光度增加來監測;或導致釋放AMC (胺基甲基香豆素),其係以分光光度方式藉由在380 nm激發下量測在460 nm下之發射增加來監測。在抑制劑存在下,吸光度或螢光之變化率之降低指示酶抑制。該等方法為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將此分析之結果表示為抑制常數K
i
。
因子XIa測定係在50 mM HEPES緩衝液(pH為7.4,含有145 mM NaCl、5 mM KCl及0.1% PEG 8000 (聚乙二醇;JT Baker或Fisher Scientific))中進行。測定係使用最終濃度為25-200 pM之純化人類因子XIa (Haematologic Technologies)及濃度為0.0002-0.001 M之合成受質S-2366 (pyroGlu-Pro-Arg-pNA;CHROMOGENIX®或AnaSpec)來進行。
因子VIIa測定係在0.005 M氯化鈣、0.15 M氯化鈉、0.05 M HEPES緩衝液(含有0.1% PEG 8000,pH為7.5)中進行。測定係使用最終分析濃度為0.5-10 nM之純化人類因子VIIa (Haematologic Technologies)或重組人類因子VIIa (Novo Nordisk)、濃度為10-40 nM之重組可溶性組織因子及濃度為0.001-0.0075 M之合成受質H-D-Ile-Pro-Arg-pNA (S-2288;CHROMOGENIX®或BMPM-2;AnaSpec)來進行。
因子IXa測定係在0.005 M氯化鈣、0.1 M氯化鈉、0.0000001 M Refludan (Berlex)、0.05 M TRIS鹼及0.5% PEG 8000 (pH為7.4)中進行。添加Refludan以抑制人類因子Ixa之商業製劑中之少量凝血酶。測定係使用最終分析濃度為20-100 nM之純化人類因子IXa (Haematologic Technologies)及濃度為0.0004-0.0005 M之合成受質PCIXA2100-B (CenterChem)或Pefafluor IXa 3688 (H-D-Leu-Ph′Gly-Arg-AMC;CenterChem)來進行。
因子Xa測定係在0.1 M磷酸鈉緩衝液(pH為7.5,含有0.2 M氯化鈉及0.5% PEG 8000)中進行。測定係使用最終分析濃度為150-1000 pM之純化人類因子Xa (Haematologic Technologies)及濃度為0.0002-0.00035 M之合成受質S-2222 (Bz-Ile-Glu (γ-OMe, 50%)-Gly-Arg-pNA;CHROMOGENIX®)來進行。
因子XIIa測定係在0.05 M HEPES緩衝液(pH為7.4,含有0.145 M NaCl、0.05 M KCl及0.1% PEG 8000)中進行。測定係使用最終濃度為4 nM之純化人類因子XIIa (American Diagnostica)及濃度為0.00015 M之合成受質SPECTROZYME®312號(H-D-CHT-Gly-L-Arg-pNA.2AcOH;American Diagnostica)來進行。
血漿激肽釋放素測定係在0.1 M磷酸鈉緩衝液(pH為7.5,含有0.1-0.2 M氯化鈉及0.5% PEG 8000)中進行。測定係使用最終分析濃度為200 pM之純化人類血漿激肽釋放素(Enzyme Research Laboratories)及濃度為0.00008-0.0004 M之合成受質S-2302 (H-(D)-Pro-Phe-Arg-pNA;CHROMOGENIX®)來進行。
凝血酶測定係在0.1 M磷酸鈉緩衝液(pH為7.5,含有0.2 M氯化鈉及0.5% PEG 8000)中進行。測定係使用最終分析濃度為200-250 pM之純化人類α凝血酶(Haematologic Technologies或Enzyme Research Laboratories)及濃度為0.0002-0.0004 M之合成受質S-2366 (pyroGlu-Pro-Arg-pNA;CHROMOGENIX®或AnaSpec)來進行。
每一蛋白酶水解受質之米氏常數(Michaelis constant) K
m
係在25℃或37℃下在抑制劑不存在下測定。K
i
值係藉由容許蛋白酶與受質在抑制劑存在下反應來測定。容許反應進行20-180分鐘時間(此取決於蛋白酶)且量測速率(吸光度或螢光隨時間變化之速率)。使用以下關係來計算K
i
值:
(V
max
*S)/(K
m
+S)
對於具有一個結合位點之競爭性抑制劑,(v
o
-v
s
)/v
s
= I/(K
i
(1 + S/K
m
));或
v
s
/v
o
= A + (B-A)/ (1 + (I/IC
50
)
n
);及
對於競爭性抑制劑,K
i
= IC
50
/(1 + S/K
m
),其中:
v
o
係對照在抑制劑不存在下之速率;
v
s
係在抑制劑存在下之速率;
V
max
係最大反應速率;
I係抑制劑之濃度;
A係最小剩餘活性(通常鎖定為零);
B係最大剩餘活性(通常鎖定為1.0);
n係希爾係數(Hill coefficient),其係潛在抑制劑結合位點之數目及協同性之量度;
IC
50
係抑制劑在分析條件下產生50%抑制之濃度;
K
i
係酶:抑制劑複合物之解離常數;
S係受質之濃度;且
K
m
係受質之米氏常數。
可藉由獲取給定蛋白酶之K
i
值對所關注蛋白酶之K
i
值之比率來評估化合物之選擇性(即,FXIa對蛋白酶P之選擇性=蛋白酶P之K
i
/FXIa之K
i
)。選擇性比率>20之化合物視為具有選擇性。
可使用標準或改良凝塊分析來測定本發明化合物作為凝血抑制劑之有效性。血漿凝塊時間在抑制劑存在下增加指示抗凝血。相對凝塊時間係在抑制劑存在下之凝塊時間除以在抑制劑不存在下之凝塊時間。此分析之結果可表示為IC1.5×或IC2×,即分別將凝血時間增加50%或100%所需之抑制劑濃度。IC1.5×或IC2×係藉由使用跨過IC1.5×或IC2×之抑制劑濃度自相對凝血時間對抑制劑濃度曲線線性內插來獲得。
凝塊時間係使用檸檬酸化正常人類血漿以及自多個實驗室動物物種(例如,大鼠或兔)獲得之血漿來測定。自10 mM DMSO原液開始,將化合物稀釋至血漿中。DMSO之最終濃度小於2%。在自動化凝血分析儀(SYSMEX®, Dade-Behring, Illinois)中實施血漿凝塊分析。類似地,凝塊時間可自投用本發明化合物之實驗室動物物種或人類測定。
使用ACTIN® (Dade-Behring, Illinois)遵循包裝插頁中之說明來測定活化部分凝血活素時間(aPTT)。將血漿(0.05 mL)升溫至37℃並保持1分鐘。向血漿中添加ACTIN® FSL (0.05 mL)並再培育2至5分鐘。向反應物中添加氯化鈣(25 mM, 0.05 mL)以引發凝血。凝塊時間係自添加氯化鈣之時刻直至檢測到凝塊之時間(秒)。
使用凝血活素(Thromboplastin C Plus或INNOVIN®, Dade-Behring, Illinois)遵循包裝插頁中之說明來測定凝血酶原時間(PT)。將血漿(0.05 mL)升溫至37℃並保持1分鐘。向血漿中添加凝血活素(0.1 mL)以引發凝血。凝塊時間係自添加凝血活素之時刻直至檢測到凝塊時之時間(秒)。
在緩衝至具體pH之各種水性溶劑中測定平衡溶解度。在100 μL至300 μL溶劑中使用約1 mg化合物進行平衡。將試樣以300 RPM於室溫(20 ± 2℃)下攪拌24小時。若觀察到整個固體溶解,則添加其他化合物以保持固體在研究之持續時間中過量。24小時後,使用顯微術以確定過量固體是否存在形態變化。隨後經由0.22 μm
PVDF濾板過濾上清液並用乙腈稀釋用於HPLC分析。亦提供校正試樣用於HPLC分析。
本發明化合物結合至人類血清蛋白質之程度可使用透析方法及業內熟知且闡述於以下中之分析技術來測定:例如,Plise, E.G.等人,「Semi-automated protein binding methodology using equilibrium dialysis and a novel mixed-matrix cassette approach」,
J. Pharm. Sci.,
99(12):5070-5078 (2010);Waters, N.J.等人,「Validation of a rapid equilibrium dialysis approach for the measurement of plasma protein binding」,
J. Pharm. Sci.,
97(10):4586-4595 (2008);Van Liempd, S.等人,「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a Higher-Throughput Equilibrium Dialysis Assay for Plasma Protein Binding」,
J. Lab. Autom.,
16:56-67 (2011);Di, L.等人,「Impact of Recovery on Fraction Unbound Using Equilibrium Dialysis」, J.
Pharm. Sci.,
101(3):1327-1335 (2011)。
藉由與人類血清組合以獲得10 μM之最終濃度一式三份地分析本發明化合物。於37℃下在10% CO
2
氣氛中以調節至pH 7.4之0.133 M磷酸鈉緩衝液使用來自Thermo Fisher (Waltham, Massachusetts)之兩室快速平衡透析分析板實施透析5小時。在時間零(T
0[ 血清 ]
及T
0[ 緩衝液 ]
)時及在培育後5小時(T
5h[ 血清 ]
及T
5h[ 緩衝液 ]
)收集來自緩衝液及血清室之分析試樣- 在分析之前,將透析之血清試樣用調節至pH 7.4之0.133 M磷酸鈉緩衝液稀釋且將透析之緩衝液試樣用人類血清稀釋以在每一試樣中產生相同最終血清濃度。隨後,藉由在含有兩種分析內標準品(200 nM阿普洛爾(alprenolol)及600 nM甲苯磺丁脲)之乙腈中蛋白質沈澱萃取該等試樣。藉由以4000xg離心10分鐘分離所沈澱蛋白質及上清液。藉由LC-MS/MS分析試樣上清液且針對初始時間零試樣(T
0[ 血清 ]
及T
0[ 緩衝液 ]
)及平衡後試樣(T
5h[ 血清 ]
及T
5h[ 緩衝液 ]
)測定化合物對內標準品之峰面積比率。游離% (游離分數)、結合%及回收%結果係如下計算:
游離% = 100 × (T
5h[ 緩衝液 ]
/ T
5h[ 血清 ]
)
結合% = 100 -游離%
回收% = 100 × ((T
5h[ 緩衝液 ]
+ T
5h[ 血清 ]
) / T
0[ 血清 ]
)
藉由量測分析基質空白(50:50血清:緩衝液)之分析物/內標準品之LC-MS/MS面積比率評價基質干擾。在分析基質空白(50:50血清:緩衝液)之分析物/內標準品之面積比率小於T5h[緩衝液]試樣之面積比率之20%時,分析條件視為對於游離%之評價可接受。
在上述因子XIa分析中測試下文所揭示之例示性實例,且發現其具有因子XIa抑制活性。觀察到因子XIa抑制活性(Ki值)之範圍為≤ 10 μM (10000 nM)。下表1列舉於37℃下針對以下實例量測之因子XIa Ki值。
表1
實例編號 | 因子XIa Ki (nM) |
1 | 0.1 |
2 | 0.6 |
10 | 0.2 |
11 | 0.2 |
15 | 0.1 |
16 | 0.1 |
17 | 0.1 |
18 | 0.1 |
19 | 0.1 |
20 | 0.2 |
21 | 0.2 |
在上述血漿激肽釋放素分析中測試下文所揭示之例示性實例,且發現其具有血漿激肽釋放素抑制活性。觀察到血漿激肽釋放素抑制活性(Ki值)之範圍為≤ 10 μM (10000 nM)。下表2列舉於37℃下針對以下實例量測之血漿激肽釋放素Ki值。
表2
實例編號 | 血漿激肽釋放素Ki (nM) |
1 | 28 |
2 | 10 |
10 | 23 |
11 | 22 |
實例編號 | 血漿激肽釋放素Ki (nM) |
15 | 24 |
16 | 32 |
17 | 33 |
18 | 17 |
19 | 19 |
20 | 35 |
21 | 37 |
亦在上述其他分析(例如aPTT、溶解度及人類蛋白質結合親和力)中評價本發明化合物作為抗血栓劑之有效性。與WO 2013/022814及WO 2014/022766中所揭示之苯基P2'巨環相比,本申請案之吡唑基P2'巨環展現驚人之藥理學活性。如表3中所示,與參照化合物相比,本發明化合物具有優異之抗凝血活性、溶解度及生物利用度。
表3
實例編號 | aPTT1.5 ×
(μM) | 於pH = 6.5下之溶解度,μg/mL | 人類蛋白質結合游離分數 |
WO 2014/022766之實例1 | 1.50 | <0.001 (結晶) | 0.7% |
WO 2013/022814之實例100 | 1.33 | 0.005 (非晶形) | 5% |
1 | 0.50 | 6 (結晶) | 9% |
10 | 0.37 | 16 (非晶形) | 17% |
11 | 0.34 | 159 (非晶形) | 25% |
15 | 0.32 | 100 (非晶形) | 21% |
16 | 0.36 | 82 (非晶形) | 21% |
17 | 0.52 | 2 (結晶) | 8% |
18 | 0.42 | 106 (非晶形) | 24% |
19 | 0.37 | 44 (結晶) | 26% |
20 | 0.22 | >3,000 (非晶形) | 25% |
21 | 0.24 | >3,400 (非晶形) | 11% |
B. 活體內分析
本發明化合物作為抗血栓劑之有效性可使用相關活體內血栓形成模型(包括活體內電誘導頸動脈血栓形成模型及活體內兔動靜脈分流血栓形成模型)來測定。
a. 活體內電誘導頸動脈血栓形成(ECAT)模型
可在此研究中使用Wong等人(
J. Pharmacol. Exp. Ther.
, 295:212-218 (2000))所述之兔ECAT模型。使用氯胺酮(50 mg/kg + 50 mg/kg/h,肌內)及甲苯噻嗪(10 mg/kg + 10 mg/kg/h,肌內)麻醉雄性新西蘭白兔。視需要補充該等麻醉劑。將電磁流量探針置於一段分離頸動脈上以監測血流量。將在引發血栓形成之前或之後給予(靜脈內、腹膜腔內、皮下或經口)測試藥劑或媒劑。使用引發血栓形成之前之藥物治療對測試藥劑預防血栓形成及降低血栓形成之風險的能力建模,而使用在引發之後之投藥對治療現有血栓性疾病之能力建模。藉由使用外部不銹鋼雙極電極將頸動脈以4 mA電刺激3 min來誘導血栓形成。在90 min時段內連續量測頸動脈血流量以監測血栓誘導之閉塞。藉由梯形法則計算90 min內之總頸動脈血流量。然後藉由將90 min內之總頸動脈血流量轉化為佔總對照頸動脈血流量之百分比來測定90 min內之平均頸動脈流量,此在將對照血流量連續維持90 min之情況下有效。藉由使用希爾S形E
max
方程(Hill sigmoid E
max
equation)之非線性最小平方回歸程式(DeltaGraph;SPSS公司,Chicago, IL)來估計化合物之ED
50
(使90 min內之平均頸動脈血流量增加至對照之50%之劑量)。
b. 活體內兔動靜脈(AV)分流血栓形成模型
可在此研究中使用Wong等人(Wong, P.C.等人,
J. Pharmacol. Exp. Ther.
292:351-357 (2000))所述之兔AV分流模型。使用氯胺酮(50 mg/kg + 50 mg/kg/h,肌內)及甲苯噻嗪(10 mg/kg + +10 mg/kg/h,肌內)麻醉雄性新西蘭白兔。視需要補充該等麻醉劑。分離股動脈、頸靜脈及股靜脈且插入導管。在股動脈及股靜脈套管之間連接填充鹽水之AV分流裝置。AV分流裝置由tygon管道之外片(長度= 8 cm;內徑= 7.9 mm)及管道之內片(長度= 2.5 cm;內徑= 4.8 mm)組成。AV分流器亦含有8 cm長之2-0絲線(Ethicon, Somerville, NJ)。血液自股動脈經由AV分流器流至股靜脈中。流動血液暴露於絲線誘導形成顯著血栓。40分鐘後,斷開分流器且稱重經血栓覆蓋之絲線。將在打開AV分流器之前給予(靜脈內、腹膜腔內、皮下或經口)測試藥劑或媒劑。測定每一治療組之血栓形成之抑制百分比。藉由使用希爾S形E
max
方程之非線性最小平方回歸程式(DeltaGraph;SPSS公司,Chicago, IL)來估計ID
50
值(產生50%之血栓形成抑制之劑量)。
可在使用C1-酯酶抑制劑缺陷型小鼠之伊文思藍染料外滲分析(Evans Blue dye extravasation assay)中顯示該等化合物之抗發炎效應。在此模型中,向小鼠投用本發明化合物,經由尾靜脈注射伊文思藍染料,且藉由分光光度計方式自組織提取物測定藍色染料之外滲。
可在活體外灌注系統中或藉由停跳手術程序在較大哺乳動物(包括狗及狒狒)中測試本發明化合物減輕或預防全身性發炎反應症候群之能力,例如如在停跳心血管程序期間所觀察者。用以評價本發明化合物之益處之讀出值包括(例如)減小之血小板損失、減小之血小板/白血球複合物、減小之血漿中之嗜中性球彈性蛋白酶含量、減小之補體因子活化及減小之接觸活化蛋白(血漿激肽釋放素、因子XII、因子XI、高分子量激肽原、C1-酯酶抑制劑)之活化及/或消耗。
本發明化合物亦可用作其他絲胺酸蛋白酶(尤其人類凝血酶、人類血漿激肽釋放素及人類纖溶酶)之抑制劑。由於其抑制作用,指示該等化合物用於預防或治療生理學反應,包括血液凝固、纖維蛋白溶解、血壓調控及發炎,以及上述種類之酶催化之傷口癒合。具體而言,該等化合物可用作治療因上述絲胺酸蛋白酶之升高凝血酶活性所致之疾病(例如心肌梗塞)之藥物,且可用作在出於診斷及其他商業目的將血液處理為血漿時用作抗凝血劑之試劑。
V. 醫藥組合物、調配物及組合
本發明化合物可以諸如錠劑、膠囊(其各自包括持續釋放或定時釋放調配物)、丸劑、粉劑、粒劑、酏劑、酊劑、懸浮液、糖漿及乳液等經口劑型投與。其亦可以靜脈內(濃注或輸注)、腹膜腔內、皮下或肌內形式投與,且皆使用彼等熟習醫藥領域技術者熟知之劑型。其可單獨投與,但通常將與基於所選投與途徑及標準醫藥實踐選擇之醫藥載劑一起投與。
術語「醫藥組合物」意指包含本發明化合物與至少一種其他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之組合之組合物。「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係指業內公認用於將生物活性劑遞送至動物(具體而言哺乳動物)之介質,包括(即)佐劑、賦形劑或媒劑,例如稀釋劑、防腐劑、填充劑、流動調控劑、崩解劑、潤濕劑、乳化劑、懸浮劑、甜味劑、矯味劑、芳香劑、抗細菌劑、抗真菌劑、潤滑劑及分散劑,端視投與模式及劑型之性質而定。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係根據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熟知之多種因素來調配。該等因素包括(但不限於):所調配活性劑之類型及性質;含有活性劑之組合物欲投與之個體;組合物之既定投與途徑;及所靶向之治療適應症。醫藥上可接受之載劑包括水性及非水性液體介質二者,以及多種固體及半固體劑型。該等載劑除活性劑外可包括多種不同成份及添加劑,該等其他成份由於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熟知之各種原因(例如,穩定活性劑、黏合劑等)包括於調配物中。關於醫藥上可接受之適宜載劑及其選擇中所涉及之因素之說明參見多個易於獲得之來源,例如,
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第18版(1990)。
當然,本發明化合物之劑量方案將端視諸如以下等已知因素而變:具體藥劑之藥效學特徵及其投與模式及途徑;接受者之物種、年齡、性別、健康狀況、醫學病況及體重;症狀之性質及程度;同時治療之種類;治療頻率;投與途徑、患者之腎及肝功能及期望效應。醫師或獸醫可確定預防、抵消或阻止血栓栓塞性病症之進展所需藥物之有效量並開處方。
藉助一般導則,在用於指定效應時,每一活性成份之日口服劑量將介於約0.001 mg/kg體重至約1000 mg/kg體重之間,較佳介於約0.01 mg/kg體重/天至約100 mg/kg體重/天之間,且最佳介於約0.1 mg/kg/天至約20 mg/kg/天之間。在恒速輸注期間,靜脈內最佳劑量將介於約0.001 mg/kg/分鐘至約10 mg/kg/分鐘之範圍內。本發明化合物可以單一日劑量投與,或總日劑量可以每日兩次、三次或四次之分開劑量投與。
亦可藉由非經腸投與(例如,靜脈內、動脈內、肌內或皮下)投與本發明化合物。在靜脈內或動脈內投與時,可連續或間歇性給予劑量。此外,可研發用於肌內及皮下遞送之調配物以確保逐漸釋放活性醫藥成份。在一個實施例中,醫藥組合物係固體調配物,例如噴霧乾燥組合物,其可原樣使用,或醫師或患者在使用前向其添加溶劑及/或稀釋劑。
本發明化合物可以鼻內形式經由局部使用適宜鼻內媒劑或經由經皮途徑使用經皮皮膚貼片投與。在以經皮遞送系統形式投與時,在整個劑量方案期間當然將連續而非間斷性地投與劑量。
化合物通常係以與根據既定投與形式(例如,口服錠劑、膠囊、酏劑及糖漿)適當選擇且符合習用醫藥實踐之適宜醫藥稀釋劑、賦形劑或載劑(在本文中統稱為醫藥載劑)之混合物來投與。
舉例而言,對於錠劑或膠囊形式之口服投與而言,活性藥物組份可與口服、無毒、醫藥上可接受之惰性載劑(例如乳糖、澱粉、蔗糖、葡萄糖、甲基纖維素、硬脂酸鎂、磷酸二鈣、硫酸鈣、甘露醇、山梨醇及諸如此類)組合;對於液體形式之口服投與而言,口服藥物組份可與任一口服、無毒、醫藥上可接受之惰性載劑(例如乙醇、甘油、水及諸如此類)組合。另外,在期望或需要時,亦可將適宜黏合劑、潤滑劑、崩解劑及著色劑納入混合物中。適宜黏合劑包括澱粉、明膠、天然糖(例如葡萄糖或β-乳糖)、玉米甜味劑、天然及合成膠(例如阿拉伯膠、黃蓍膠或藻酸鈉)、羧甲基纖維素、聚乙二醇、蠟及諸如此類。用於該等劑型中之潤滑劑包括油酸鈉、硬脂酸鈉、硬脂酸鎂、苯甲酸鈉、乙酸鈉、氯化鈉及諸如此類。崩解劑包括(不限於)澱粉、甲基纖維素、瓊脂、膨潤土、黃原膠及諸如此類。
本發明化合物亦可以脂質體遞送系統形式(例如小單室囊泡、大單室囊泡及多室囊泡)投與。脂質體可自多種磷脂(例如膽固醇、硬脂胺或磷脂醯膽鹼)形成。
本發明化合物亦可與作為可靶向藥物載劑之可溶性聚合物偶合。該等聚合物可包括聚乙烯基吡咯啶酮、吡喃共聚物、聚羥丙基甲基丙烯醯胺-苯酚、聚羥乙基天冬醯胺苯酚或經棕櫚醯殘基取代之聚環氧乙烷-聚離胺酸。此外,本發明化合物可與一類可用於達成藥物之受控釋放之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偶合,例如聚乳酸、聚乙醇酸、聚乳酸及聚乙醇酸之共聚物、聚胺基己酸己內酯、聚羥基丁酸、聚原酸酯、聚縮醛、聚二氫吡喃、聚丙烯酸氰基酯及水凝膠之交聯或兩親性嵌段共聚物。固體分散物亦稱作固態分散物。在一些實施例中,本文所述任一化合物調配為噴霧乾燥分散物(SDD)。SDD係藥物於聚合物基質中之單相非晶形分子分散物。其係藉由將藥物及聚合物溶解於溶劑(例如,丙酮、甲醇或諸如此類)中及將溶液噴霧乾燥製備之固體溶液。溶劑自液滴快速蒸發,此將以非晶形形式捕獲藥物之聚合物及藥物混合物快速固化為非晶形分子分散物。
適於投與之劑型(醫藥組合物)可含有約1毫克至約1000毫克活性成份/劑量單位。在該等醫藥組合物中,以組合物之總重量計,活性成份通常將以約0.1重量%至95重量%之量存在。
明膠膠囊可含有活性成份及載劑粉末,例如乳糖、澱粉、纖維素衍生物、硬脂酸鎂、硬脂酸及諸如此類。可使用類似稀釋劑來製備壓製錠劑。可將錠劑及膠囊二者製成持續釋放產物以在數小時時段內連續釋放藥物。壓製錠劑可經糖包衣或膜包衣以掩蔽任何不良味道並防止錠劑受到大氣影響,或經腸包衣以選擇性地在胃腸道中崩解。
用於口服投與之液體劑型可含有著色劑及矯味劑以提高患者接受性。
通常,水、適宜油、鹽水、水性右旋糖(葡萄糖)及相關糖溶液及二醇(例如丙二醇或聚乙二醇)係非經腸溶液之適宜載劑。用於非經腸投與之溶液較佳含有活性成份之水溶性鹽、適宜穩定劑及(若需要)緩衝物質。諸如亞硫酸氫鈉、亞硫酸鈉或抗壞血酸等單獨或組合之抗氧化劑係適宜穩定劑。亦使用檸檬酸及其鹽及EDTA鈉。另外,非經腸溶液可含有防腐劑,例如氯化苄烷銨(benzalkonium chloride)、對羥基苯甲酸甲酯或對羥基苯甲酸丙酯及氯丁醇。
適宜醫藥載劑闡述於
Remington's Pharmaceutical Sciences
, Mack Publishing Company中,該文獻係此領域中之標準參考文獻。
倘若將本發明化合物與其他抗凝血劑組合,則日劑量可為(例如)約0.1毫克至約100毫克本發明化合物及約0.1毫克至約100毫克/公斤患者體重。對於錠劑劑型,本發明化合物通常可以約5毫克/劑量單位至約300毫克/劑量單位之量存在,且第二抗凝血劑可以約1毫克/劑量單位至約500毫克/劑量單位之量存在。
倘若本發明化合物係根據一般導則與抗血小板劑組合投與,則日劑量通常可為約0.01毫克至約300毫克本發明化合物及約50毫克至約150毫克抗血小板劑/公斤患者體重、較佳約0.1毫克至約4毫克本發明化合物及約1毫克至約3毫克抗血小板劑/公斤患者體重。
倘若本發明化合物係與血栓溶解劑組合投與,則日劑量通常可為約0.1毫克至約100毫克本發明化合物/公斤患者體重,且在血栓溶解劑之情形下,在與本發明化合物一起投與時,血栓溶解劑單獨投與時之常用劑量可減小約50-80%。
具體而言,在以單一劑量單位提供時,組合之活性成份之間可能存在化學相互作用。出於此原因,在本發明化合物及第二治療劑以單一劑量單位組合時,其經調配使得儘管活性成份係以單一劑量單位組合,但活性成份之間之物理接觸降至最低(即減小)。舉例而言,一種活性成份可經腸包衣。藉由一種活性成份之腸包衣,不僅可能將組合活性成份之間之接觸降至最低,且亦可能控制該等組份中之一者在胃腸道中之釋放,使得該等組份中之一者不在胃中釋放而在腸中釋放。一種活性成份亦可經一種材料包衣,該材料影響在整個胃腸道中之持續釋放且亦用於使組合活性成份之間之物理接觸降至最低。此外,持續釋放組份可另外經腸包衣,使得僅在腸中釋放此組份。另一方式會涉及組合產物之調配,其中一種組份經持續釋放及/或腸釋放聚合物包衣,且另一組份亦經聚合物(例如低黏度等級之羥丙基甲基纖維素(HPMC)或如業內已知之其他適當材料)包衣,以進一步分離活性組份。聚合物包衣用於形成與另一組份相互作用之額外障壁。
根據本揭示內容,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易於明瞭將以單一劑型投與或在相同時間藉由相同方式以分開形式投與之本發明組合產物中之組份之間的接觸降至最低之該等以及其他方式。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進一步包含選自以下之其他治療劑之醫藥組合物:鉀通道開放劑、鉀通道阻斷劑、鈣通道阻斷劑、鈉氫交換抑制劑、抗心律不整劑、抗動脈粥樣硬化劑、抗凝血劑、抗血栓劑、促血栓溶解劑、纖維蛋白原拮抗劑、利尿劑、抗高血壓劑、ATPase抑制劑、鹽皮質激素受體拮抗劑、磷酸二酯酶抑制劑、抗糖尿病劑、抗發炎劑、抗氧化劑、血管生成調節劑、抗骨質疏鬆劑、激素替代療法、激素受體調節劑、口服避孕劑、抗肥胖劑、抗抑鬱劑、抗焦慮劑、抗精神病劑、抗增殖劑、抗腫瘤劑、抗潰瘍及胃食管返流疾病劑、生長激素劑及/或生長激素促分泌素、甲狀腺模擬物、抗感染劑、抗病毒劑、抗細菌劑、抗真菌劑、膽固醇/脂質降低劑及調血脂療法及模擬缺血預處理及/或心肌頓抑之藥劑或其組合。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進一步包含選自以下之其他治療劑之醫藥組合物:抗心律不整劑、抗高血壓劑、抗凝血劑、抗血小板劑、凝血酶抑制劑、血栓溶解劑、纖維蛋白溶解劑、鈣通道阻斷劑、鉀通道阻斷劑、膽固醇/脂質降低劑或其組合。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進一步包含選自以下之其他治療劑之醫藥組合物:殺鼠靈、未分級肝素、低分子量肝素、合成五糖、水蛭素、阿加曲班、阿斯匹林、布洛芬、萘普生、舒林酸、吲哚美辛、甲芬那酸酯、雙嘧達莫(dipyridamol)、屈噁昔康、雙氯芬酸、苯磺唑酮、吡羅昔康、噻氯匹定、氯吡格雷、替羅非班、埃替非巴肽、阿昔單抗、美拉加群、希美加群(ximelagatran)、二硫酸水蛭素、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經修飾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阿尼普酶、尿激酶及鏈球菌激酶或其組合。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醫藥組合物,其中其他治療劑係選自以下之抗高血壓劑:ACE抑制劑、AT-1受體拮抗劑、β-腎上腺素能受體拮抗劑、ETA受體拮抗劑、雙重ETA/AT-1受體拮抗劑、腎素抑制劑(阿利吉侖(aliskiren))及血管肽酶抑制劑;選自I
Kur
抑制劑之抗心律不整劑、選自以下之抗凝血劑:凝血酶抑制劑、抗凝血酶-III活化劑、肝素輔因子II活化劑、其他因子XIa抑制劑、其他激肽釋放酶抑制劑、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抑制劑(PAI-1)拮抗劑、凝血酶可活化纖維蛋白溶解抑制劑(TAFI)抑制劑、因子VIIa抑制劑、因子IXa抑制劑及因子Xa抑制劑;或選自以下之抗血小板劑:GPIIb/IIIa阻斷劑、GP Ib/IX阻斷劑、蛋白酶活化受體1 (PAR-1)拮抗劑、蛋白酶活化受體4 (PAR-4)拮抗劑、前列腺素E2受體EP3拮抗劑、膠原受體拮抗劑、磷酸二酯酶-III抑制劑、P2Y
1
受體拮抗劑、P2Y
12
拮抗劑、凝血脂素受體拮抗劑、環氧合酶-1抑制劑及阿斯匹林;或其組合。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醫藥組合物,其中其他治療劑係抗血小板劑或其組合。
在另一實施例中,本發明提供醫藥組合物,其中其他治療劑係抗血小板劑氯吡格雷。
本發明化合物可單獨投與或與一或多種其他治療劑組合投與。「組合投與」或「組合療法」意指將本發明化合物及一或多種其他治療劑同時投與所治療哺乳動物。在組合投與時,每一組份可同時投與或在不同時間點以任一順序依序投與。因此,可分開投與每一組份,但時間足夠接近以提供期望治療效應。
可與本發明化合物組合投與之化合物包括(但不限於)抗凝血劑、抗凝血酶劑、抗血小板劑、纖維蛋白溶解劑、降血脂劑、抗高血壓劑及抗缺血劑。
可與本發明化合物組合使用之其他抗凝血劑(或凝血抑制劑)包括殺鼠靈、肝素(未分級肝素或任一市售低分子量肝素,(例如LOVENOX®))、合成五糖、直接作用之凝血酶抑制劑(包含水蛭素及阿加曲班)以及其他因子VIIa抑制劑、因子IXa抑制劑、因子Xa抑制劑(例如,ARIXTRA®、阿哌沙班、利伐沙班、LY-517717、DU-176b、DX-9065a及彼等揭示於WO 98/57951、WO 03/026652、WO 01/047919及WO 00/076970中者)、因子XIa抑制劑及業內已知之活化TAFI及PAI-1之抑制劑。
如本文所用術語抗血小板劑(或血小板抑制劑)表示藉由(例如)抑制血小板之聚集、黏著或粒子內容物分泌來抑制血小板功能之藥劑。該等藥劑包括(但不限於)各種已知非類固醇抗發炎藥(NSAID),例如對乙醯胺酚(acetaminophen)、阿斯匹林、可待因(codeine)、雙氯芬酸、屈噁昔康、芬太尼(fentaynl)、布洛芬、吲哚美辛、酮咯酸(ketorolac)、甲芬那酸酯、嗎啡(morphine)、萘普生、非那西汀(phenacetin)、吡羅昔康、舒芬太尼(sufentanyl)、苯磺唑酮、舒林酸及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前藥。在NSAID中,阿斯匹林(乙醯基柳酸或ASA)及吡羅昔康較佳。其他適宜血小板抑制劑包括糖蛋白IIb/IIIa拮抗劑(例如,替羅非班、埃替非巴肽、阿昔單抗及引替瑞林(integrelin))、凝血脂素-A2-受體拮抗劑(例如,伊非曲班(ifetroban))、凝血脂素-A-合成酶抑制劑、磷酸二酯酶-III (PDE-III)抑制劑(例如,雙嘧達莫、西洛他唑(cilostazol))及PDE-V抑制劑(例如西地那非(sildenafil))、蛋白酶活化受體1 (PAR-1)拮抗劑(例如,E-5555、SCH-530348、SCH-203099、SCH-529153及SCH-205831)及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前藥。
與本發明化合物組合使用之適宜抗血小板劑之其他實例(含有或不含阿斯匹林)係ADP (二磷酸腺苷)受體拮抗劑,較佳係嘌呤型受體P2Y
1
及P2Y
12
之拮抗劑,且P2Y
12
拮抗劑甚至更佳。較佳P2Y
12
受體拮抗劑包括氯吡格雷、噻氯匹定、普拉格雷(prasugrel)、替格雷洛(ticagrelor)及坎格雷洛(cangrelor)及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前藥。噻氯匹定及氯吡格雷亦係較佳化合物,此乃因已知其在使用中對胃腸道較阿斯匹林更溫和。氯吡格雷係甚至更佳之藥劑。
較佳實例係本發明化合物、阿斯匹林及另一抗血小板劑之三元組合。較佳地,抗血小板劑係氯吡格雷或普拉格雷,更佳係氯吡格雷。
如本文所用術語凝血酶抑制劑(或抗凝血酶劑)表示絲胺酸蛋白酶凝血酶之抑制劑。藉由抑制凝血酶,破壞各種凝血酶調介之過程,例如凝血酶調介之血小板活化(即,例如,血小板聚集及/或血小板粒子內容物(包括血清素)之分泌)及/或纖維蛋白形成。多種凝血酶抑制劑為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且預期該等抑制劑可與本發明化合物組合使用。該等抑制劑包括(但不限於)硼酸精胺酸衍生物、硼酸肽、肝素、水蛭素、阿加曲班、達比加群、AZD-0837及彼等揭示於WO 98/37075及WO 02/044145者,及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及前藥。硼酸精胺酸衍生物及硼酸肽包括
酸之N-乙醯基及肽衍生物,例如離胺酸、鳥胺酸、精胺酸、高精胺酸之C-末端a-胺基
酸衍生物及其相應異硫脲鎓類似物。如本文所用術語水蛭素包括水蛭素之適宜衍生物或類似物,其在本文中稱為水蛭素類似物,例如二硫酸水蛭素。
如本文所用術語血栓溶解(或纖維蛋白溶解)劑(或血栓溶解劑或纖維蛋白溶解劑)表示溶解血凝塊(血栓)之藥劑。該等藥劑包括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劑(天然或重組TPA)及其經修飾形式、阿尼普酶、尿激酶、鏈球菌激酶、替奈普酶(tenecteplase) (TNK)、拉諾替普酶(lanoteplase) (nPA)、因子VIIa抑制劑、凝血酶抑制劑、因子IXa、Xa及XIa之抑制劑、PAI-I抑制劑(即,組織血纖維蛋白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劑之鈍化劑)、活化TAFI之抑制劑、α-2-抗纖維蛋白溶酶抑制劑及茴醯化血纖維蛋白溶酶原鏈球菌激酶活化劑複合物,包括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或前藥。如本文所用術語阿尼普酶係指茴醯化血纖維蛋白溶酶原鏈球菌激酶活化劑複合物,如(例如)歐洲專利申請案第028489號中所述,其揭示內容係以引用方式併入本文中。如本文所用術語尿激酶意欲表示雙鏈及單鏈尿激酶,後者在本文中亦稱為尿激酶原。
與本發明化合物組合使用之適宜膽固醇/脂質降低劑及調血脂療法之實例包括HMG-CoA還原酶抑制劑(例如,普伐他汀(pravastatin)、洛伐他汀(lovastatin)、斯伐他汀(simvastatin)、氟伐他汀(fluvastatin)、阿托伐他汀(atorvastatin)、瑞舒伐他汀(rosuvastatin)及其他他汀)、低密度脂蛋白(LDL)受體活性調節劑(例如,HOE-402、PCSK9抑制劑)、膽汁酸螯合劑(例如,消膽胺(cholestyramine)及考來替泊(colestipol))、菸鹼酸或其衍生物(例如,NIASPAN®)、GPR109B (菸鹼酸受體)調節劑、非諾貝酸(fenofibric acid)衍生物(例如,吉非羅齊(gemfibrozil)、氯貝特(clofibrate)、非諾貝特(fenofibrate)及苯紮貝特(benzafibrate))及其他過氧化體增殖子活化受體(PPAR) α調節劑、PPARδ調節劑(例如,GW-501516)、PPARγ調節劑(例如,羅格列酮(rosiglitazone))、具有調節PPARα、PPARγ及PPARδ之各種組合之活性之多功能的化合物、匹洛布克(probucol)或其衍生物(例如,AGI-1067)、膽固醇吸收抑制劑及/或尼曼-匹克(Niemann-Pick) C1樣轉運蛋白抑制劑(例如,依折麥布(ezetimibe))、膽固醇酯轉移蛋白抑制劑(例如,CP-529414)、角鯊烯合酶抑制劑及/或角鯊烯環氧酶抑制劑或其混合物、醯基輔酶A:膽固醇基醯基轉移酶(ACAT) 1抑制劑、ACAT2抑制劑、雙重ACAT1/2抑制劑、回腸膽汁酸轉運抑制劑(或頂端鈉共依賴性膽汁酸轉移抑制劑)、微粒體甘油三酯轉移蛋白質抑制劑、肝-X-受體(LXR) α調節劑、LXRβ調節劑、LXR雙重α/β調節劑、FXR調節劑、ω 3脂肪酸(例如,3-PUFA)、植物固醇及/或植物固醇之脂肪酸酯(例如,用於BENECOL®人造奶油中之谷固醇酯)、內皮脂酶抑制劑及活化膽固醇逆轉運之HDL功能模擬物(例如,apoAI衍生物或apoAI肽模擬物)。
本發明化合物亦可在涉及凝血酶、因子VIIa、IXa、Xa、XIa及/或血漿激肽釋放素之抑制之測試或分析中用作標準或參考化合物,例如用作品質標準品或對照。該等化合物可以商業套組提供以(例如)用於涉及凝血酶、因子VIIa、IXa、Xa、XIa及/或血漿激肽釋放素之醫藥研究中。舉例而言,本發明化合物可在分析中用作參考以比較其已知活性與具有未知活性之化合物。此將確保實驗者正確實施分析且提供比較依據,尤其在測試化合物係參考化合物之衍生物時。在研發新的分析或方案時,可使用本發明化合物測試其有效性。
本發明化合物亦可用於涉及凝血酶、因子VIIa、IXa、Xa、XIa及/或血漿激肽釋放素之診斷分析中。舉例而言,可藉由將相關發色受質(例如因子XIa之S2366)添加至一系列含有測試試樣及視情況一種本發明化合物之溶液中來測定凝血酶、因子VIIa、IXa、Xa、XIa及/或血漿激肽釋放素在未知試樣中之存在。若在含有測試試樣但不存在本發明化合物之溶液中觀察到產生pNA,則可推斷存在因子XIa。
亦可在涉及血清試樣中之凝血酶、因子VIIa、IXa、Xa、XIa及/或血漿激肽釋放素之定量之診斷分析中使用本發明之極有效之選擇性化合物,即彼等針對靶蛋白酶之K
i
值小於或等於0.001 μM且針對其他蛋白酶之K
i
大於或等於0.1 μM者。舉例而言,血清試樣中之因子XIa之量可藉由在相關發色受質S2366存在下用本發明之有效因子XIa抑制劑謹慎滴定蛋白酶活性來測定。
本發明亦涵蓋製品。如本文所用製品意欲包括(但不限於)套組及包裝。本發明製品包含:(a) 第一容器;(b) 位於該第一容器內之醫藥組合物,其中該組合物包含:包含本發明化合物或其醫藥上可接受之鹽形式之第一治療劑;及(c) 包裝插頁,其陳述,該醫藥組合物可用於治療血栓栓塞性及/或發炎性病症(如先前所定義)。在另一實施例中,包裝插頁陳述,醫藥組合物可與第二治療劑組合(如先前所定義)以治療血栓栓塞性及/或發炎性病症。製品可進一步包含:(d) 第二容器,其中組份(a)及(b)位於該第二容器內且組份(c)位於該第二容器內或外側。位於第一及第二容器內意指各別容器將物品容納於其邊界內。
第一容器係用於容納醫藥組合物之貯器。此容器可用於製造、儲存、運送及/或個別/整體出售。第一容器意欲涵蓋瓶、罐、小瓶、燒瓶、注射器、管(例如,用於乳霜製備)或用於製造、容納、儲存或分配醫藥產物之任何其他容器。
第二容器係用於容納第一容器及視情況包裝插頁者。第二容器之實例包括(但不限於)盒(例如,紙板盒或塑膠盒)、條板箱、紙板箱、袋(例如,紙袋或塑膠袋)、小袋及包。包裝插頁可經由膠帶、膠水、U形釘或另一附接方法物理附接至第一容器外側,或其可位於第二容器內側,未經任何物理方式附接至第一容器。或者,包裝插頁位於第二容器外側。在位於第二容器外側時,包裝插頁較佳經由膠帶、膠水、U形釘或另一附接方法物理附接。或者,其可不經物理附接毗鄰或觸及第二容器外側。
包裝插頁係標記、標籤、標記物等,其列舉與位於第一容器內之醫藥組合物相關之資訊。所列舉資訊通常將由管理欲出售製品之地區之管理機構(例如,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United State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確定。較佳地,包裝插頁明確列舉已批准使用醫藥組合物之適應症。包裝插頁可由任一材料製得,可在該材料上閱讀其中或其上所含之資訊。較佳地,包裝插頁係其上已形成(例如,印刷或施加)期望資訊之可印刷材料(例如,紙、塑膠、紙板、箔、黏著劑背襯紙或塑膠等)。
根據實例性實施例之以下說明將明瞭本發明之其他特徵,該等實例性實施例係用於闡釋本發明且不意欲限制本發明。以下實例係使用本文所揭示之方法製備、分離及表徵。
VI. 包括方案之一般合成
本發明化合物可藉由彼等熟習有機化學技術者可用之多種方法來合成(Maffrand, J.P.等人,
Heterocycle s
, 16(1):35-37 (1981))。下文闡述製備本發明化合物之一般合成方案。該等方案係闡釋性且不意欲限制熟習此項技術者可用於製備本文所揭示化合物之可能技術。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將明瞭製備本發明化合物之不同方法。另外,可以替代順序實施合成中之多個步驟以得到期望化合物。
藉由一般方案中闡述之方法製備之本發明化合物之實例在下文所闡述之中間體及實例部分中給出。均勻對掌性實例之製備可藉由熟習此項技術者已知之技術來實施。舉例而言,均勻對掌性化合物可藉由使用對掌相製備型HPLC分離外消旋產物來製備。或者,實例化合物可藉由已知產生富含鏡像異構物之產物的方法來製備。該等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在外消旋中間體中納入對掌性輔助官能基,其用於控制轉變之非鏡像選擇性,從而在該對掌性輔助官能基裂解後提供富含鏡像異構物之產物。
本發明化合物可以多種熟習有機合成技術者已知之方式來製備。本發明化合物可使用下述方法以及合成有機化學技術中已知之合成方法,或藉由其如彼等熟習此項技術者所瞭解之變化形式來合成。較佳方法包括(但不限於)彼等闡述於下文中者。該等反應係在適合於所用試劑及材料且適合於所實現轉變之溶劑或溶劑混合物中進行。熟習有機合成技術者應瞭解,存於分子上之官能基應與所建議轉變一致。有時此需要判斷以修改合成步驟之順序或選擇一種而非另一種具體製程方案,以獲得本發明之期望化合物。
亦應認識到,在此領域中計劃任一合成途徑時,另一主要考慮因素係慎重選擇用於保護存於本發明所述化合物中之反應官能基之保護基團。闡述經訓練從業者之多種選擇之權威記載係Greene等人(
Protective Groups in Organic Synthesis
,第4版,Wiley-Interscience (2006))。
本發明之代表性嘧啶酮化合物
1a
可如方案1中所述來製備。使用Xiao (
Organic Letters
, 11:1421 (2009))所述之經修改程序,在HATU及DBU存在下,在諸如CH
3
CN等溶劑中,適宜取代之嘧啶-4-醇衍生物
1b
可與適當取代之巨環胺
1c
偶合,以提供嘧啶酮化合物
1a
。在環A係經SEM保護之咪唑環時,需要採用二噁烷中之4M HCl或DCM中之TFA之另一去保護步驟來提供本發明化合物。
方案1
方案2闡述適宜取代之嘧啶-4-醇衍生物
1b
之合成。在諸如休尼格鹼或磷酸鉀等鹼存在下,在諸如甲苯及乙醇等溶劑混合物或THF中,使用諸如Pd(PPh
3
)
4
或第2代Xphos等前觸媒使6-氯嘧啶-4-醇(
2a
)及適當取代之芳基或雜芳基
酸或酯
2c
之間發生鈴木-宮浦偶合(Suzuki-Miyaura coupling),提供
1b
。或者,在使用4-氯-6-甲氧基嘧啶
2b
時,需要在高溫下採用HBr水溶液之另一去保護步驟以提供嘧啶-4-醇衍生物
1b
。
方案2
根據方案3中所概述之一般方法,用於製備其中環A係6員雜環基(實例-吡啶)之本發明化合物之中間體可衍生自適當取代之醛
3a
。在無水硫酸銅或碳酸銫存在下,在諸如DCM等溶劑中,使由Negi (
Synthesis
, 991 (1996))所述之經修改程序製備之醛
3a
(X = N)與(S)-2-甲基丙烷-2-亞磺醯胺縮合,產生亞磺醯亞胺
3b
(Ellman, J.,
J. Org. Chem.,
64:1278 (1999))。使用由Kuduk
(Tetrahedron Letters,
45:6641 (2004))所述之經修改程序,可將適宜取代之Grignard試劑(例如烯丙基溴化鎂)添加至亞磺醯亞胺
3b
,以產生呈非鏡像異構物混合物之亞磺醯胺
3c
,其可在該序列之各個階段分離。將烯丙基溴化鎂添加至亞磺醯亞胺
3b
之非鏡像選擇性可藉由根據Xu (Xu, M.-H.,
Org. Lett.,
10(6): 1259 (2008))之經修改程序採用氯化銦(III)來改良。保護基團互變可在兩個步驟中完成,以產生
3d
。關鍵亞單位偶合係經由由Sames (
J. Am. Chem. Soc,
131:3042 (2009))研發之方法來完成。在催化性Pd(OAc)
2
及P(nBu)Ad
2
存在下用N-保護之硝基吡唑
3e
處理氯吡啶
3d
製出期望芳基吡唑鍵,從而形成
3f
。還原此硝基吡唑,從而產生
3g
。然後可使用T3P®及諸如吡啶等鹼使此胺基吡唑與適當取代之羧酸
3h
偶合,以產生醯胺
3i
。可使用諸如Grubbs (II)等觸媒在諸如EtOAc等適宜溶劑中於高溫下經由環合歧化使二烯環化,以產生含有吡啶之巨環
3j
。可在碳載鈀或氧化鉑上利用氫還原烯烴。隨後如方案1中所述利用嘧啶醇
3k
實施第二偶合反應以產生嘧啶酮
3l
。隨後利用DCM中之TFA或二噁烷中之4M HCl使吡唑去保護,之後與芳基碘進行Ullmann偶合,從而得到
3m
作為主要區域異構物。若形成
3n
,則其係產物混合物之次要組份。
方案3
如
3n
等化合物可遵循方案
4
中之合成程序以排他性產物形式獲得。所有操作皆類似於方案3中之彼等直至吡唑偶合反應。近似取代之硝基吡唑
4a
在方案3中所述之相同條件下產生所示區域異構物吡唑
4b
。還原成
4c
、用
3h
醯胺化以形成
4d
及環合歧化以形成巨環
4e
亦以類似方式發生。還原烯烴及去保護,之後嘧啶醇偶合,如方案1及3中所述。
方案4
合成眾多種可用作製備本發明化合物之起始材料之經取代吡啶化合物之方法為業內所熟知且已廣泛評論。(可用於製備吡啶起始材料之方法之實例參見:Kroehnke, F.,
Synthesis,
1 (1976);Abramovitch, R.A.編輯,「Pyridine and Its Derivatives」,
The Chemistry of Heterocyclic Compounds,
14 (增刊1-4), John Wiley & Sons, New York (1974);Boulton, A.J.等人編輯,
Comprehensive Heterocyclic Chemistry,
2:165-524, Pergamon Press, New York (1984);McKillop, A.編輯,
Comprehensive Heterocyclic Chemistry,
5:1-300, Pergamon Press, New York (1996))。
中間體及最終產物之純化係經由正相或反相層析來實施。除非另外指示,否則正相層析係使用預先充填之SiO
2
柱以己烷及EtOAc或DCM及MeOH之梯度溶析來實施。反相製備型HPLC係使用C18管柱以溶劑A (90%水,10% MeOH,0.1% TFA)及溶劑B (10%水,90% MeOH,0.1% TFA,UV 220 nm)之梯度或以溶劑A (90%水,10% ACN,0.1% TFA)及溶劑B (10%水,90% ACN,0.1% TFA,UV 220 nm)之梯度或以溶劑A (98%水,2% ACN,0.05% TFA)及溶劑B (98% ACN,2%水,0.05% TFA,UV 220 nm)之梯度溶析,(或)使用SunFire Prep C18 OBD 5μ 30 × 100 mm,以0-100% B之25 min梯度溶析來實施。A = H
2
O/ACN/TFA 90:10:0.1。B = ACN/H
2
O/TFA 90:10:0.1。
除非另有所述,否則最終產物之分析係藉由反相分析型HPLC來實施。
方法A:Waters SunFire管柱(3.5 μm C18,3.0×150 mm)。使用10-100%溶劑B運行12 min,然後100%溶劑B運行3 min之梯度溶析(0.5 mL/min)。溶劑A係(95%水,5%乙腈,0.05% TFA)且溶劑B係(5%水,95%乙腈,0.05% TFA,UV 254 nm)。
方法B: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 2.1 × 50 mm, 1.7-μm粒子;移動相A:5:95乙腈:水,含有10 mM乙酸銨;移動相B:95:5乙腈:水,含有10 mM乙酸銨;溫度:50℃;梯度:0-100% B經3分鐘,然後在100% B下保持0.75分鐘;流速:1.11 mL/min。
方法C:Waters Acquity UPLC BEH C18, 2.1 × 50 mm, 1.7-μm粒子;移動相A:5:95乙腈:水,含有0.1% TFA;移動相B:95:5乙腈:水,含有0.1% TFA;溫度:50℃;梯度:0-100% B經3分鐘,然後在100% B下保持0.75分鐘;流速:1.11 mL/min。
方法X:ZORBAX® SB C18管柱(4.6 × 75 mm)。使用0-100%溶劑B運行8 min,然後100%溶劑B運行2 min之梯度溶析(2.5 mL/min)。溶劑A係(90%水,10% MeOH, 0.02% H
3
PO
4
)且溶劑B係(10%水,90% MeOH,0.02% H
3
PO
4
,UV 220 nm)。
實例
實例1. (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二氟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1A. 1-(二氟甲基)-4-硝基-1
H
-吡唑之製備
將Cs
2
CO
3
(14.41 g, 44.2 mmol)懸浮於4-硝基-1
H
-吡唑(5.00 g, 44.2 mmol)及DMF (40 mL)之溶液中。在加熱至120℃並保持5 min後,經20 min以10等份添加固體2-氯-2,2-二氟乙酸鈉(13.48 g, 88 mmol)。在再加熱10 min後,反應完成。將混合物添加至含有100 mL水之分液漏斗中並用Et
2
O (2 × 50 mL)萃取。濃縮合併之有機層。藉由用己烷/EtOAc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純化產生澄清無色油狀1-(二氟甲基)-4-硝基-1
H
-吡唑(6.99 g, 42.9 mmol, 97%產率)。
1
H NMR (500MHz, CDCl
3
) δ 8.58 (s, 1H), 8.22 (s, 1H), 7.39 - 7.05 (t,
J=
60 Hz, 1H)。
1B. (
S
)
-
(1-(4-(1-(二氟甲基)-4-硝基-1
H
-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 -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N
2
沖洗之500 mL RBF中添加如實例3中所述製備之(S)-(1-(4-氯吡啶-2-基)丁-3-烯-4-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10 g, 35.4 mmol)、1-(二氟甲基)-4-硝基-1
H
-吡唑(6.34 g, 38.9 mmol)及二噁烷(100 mL)。將溶液用N
2
鼓泡5 min。然後添加Pd(OAc)
2
(0.40 g, 1.7 mmol)、二(金剛烷-1-基)(丁基)膦(1.27 g, 3.5 mmol)、K
2
CO
3
(14.7 g, 106 mmol)及PvOH (1.08 g, 10.61 mmol)。將反應混合物用N
2
鼓泡5 min,然後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100℃並保持3 h。此時間後,將溶液冷卻至rt並添加水(200 mL)。然後用EtOAc (2 × 200 mL)萃取反應混合物。用水(200 mL)、鹽水(200 mL)洗滌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在真空中濃縮。藉由用己烷/EtOAc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純化產生淺黃色油狀(S)-(1-(4-(1-(二氟甲基)-4-硝基-1
H
-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12.91 g, 31.5 mmol, 89%產率)。MS(ESI)
m/z:
410.4 [M+H]
+
。
1
NMR (400MHz, CDCl
3
) δ8.80 (dd,
J
=5.1, 0.7 Hz, 1H), 8.36 (s, 1H), 7.34 (s, 1H), 7.31 (dd,
J
=5.1, 1.5 Hz, 1H), 7.27 - 6.91 (t,
J
=58 Hz, 1H), 5.79 - 5.63 (m, 1H), 5.16 - 5.03 (m, 2H), 4.92 (d,
J
=5.9 Hz, 1H), 2.67 (t,
J
=6.4 Hz, 2H), 1.46 (br. s., 9H)。
1C.(
S
)
-
(1-(4-(4-胺基-1-(二氟甲基)-1
H
-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100 mL 3頸RBF中添加(S)-(1-(4-(1-(二氟甲基)-4-硝基-1
H
-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78 g, 1.90 mmol)於MeOH (12 mL)中之溶液及NH
4
Cl (1.02 g, 19 mmol)於水(3 mL)中之溶液。向溶液中添加Fe (0.53 g, 9.49 mmol)。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65℃並保持3 h。添加水(50 mL)。在冷卻至rt後,經由CELITE®墊過濾混合物並用MeOH (200 mL)清洗。在真空中濃縮濾液。在EtOAc (100 mL)與水(100 mL)之間分配殘餘物。分離有機相,用水(100 mL)、鹽水(10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在真空中濃縮。藉由用DCM/MeOH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純化產生油狀(S)-(1-(4-(4-胺基-1-(二氟甲基)-1
H
-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585 g, 1.54 mmol, 81%產率)。MS(ESI)
m/z:
380.1 [M+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 δ 8.70 (dd,
J
=5.0, 0.7 Hz, 1H), 7.43 (s, 1H), 7.36 (s, 1H), 7.32 (dd,
J
=5.1, 1.5 Hz, 1H), 7.28 - 6.97 (t,
J
=58 Hz, 1H), 5.80 - 5.66 (m, 1H), 5.65 - 5.53 (m, 1H), 5.13 - 5.03 (m, 2H), 4.87 (br. s., 1H), 3.22 (br. s, 2H), 2.65 (t,
J
=6.5 Hz, 2H), 1.52 - 1.37 (m, 9H)。
1D. ((
S
)-1-(4-(1-(二氟甲基)-4-((
R
)-2-甲基丁-3-烯醯胺基)-1
H
-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N
2
沖洗之3頸250 mL RBF中添加(S)-(1-(4-(4-胺基-1-(二氟甲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5 g, 13.18 mmol)及EtOAc (50 mL)之溶液。使溶液冷卻至-10℃並添加如實例2中製備之(
R
)-
2
-甲基丁-3-烯酸(1.72 g, 17.13 mmol)、吡啶(4.26 mL, 52.7 mmol)及T3P® (23.54 mL, 39.5 mmol)。移除冷卻浴並使溶液升溫至rt,然後攪拌20 h之時段。添加水(30 mL)及EtOAc (30 mL)並將混合物攪拌30 min。分離有機相並用EtOAc (30 mL)萃取水性層。用鹽水(50 mL)洗滌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在真空中濃縮。藉由用己烷/EtOAc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純化產生((S)-1-(4-(1-(二氟甲基)-4-((R)-2-甲基丁-3-烯醯胺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5.69 g, 12.33 mmol, 94%產率)。MS(ESI)
m/z:
462.2 [M+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 δ 8.75 (dd,
J
=5.0, 0.6 Hz, 1H), 8.37 (s, 1H), 7.32 (t,
J
=59 Hz, 1H), 7.28 (br. s., 1H), 7.20 (s, 1H), 5.97 - 5.85 (m, 1H), 5.78 - 5.65 (m, 1H), 5.56 - 5.44 (m, 1H), 5.28 - 5.19 (m, 2H), 5.12 (d,
J
=2.0 Hz, 2H), 4.91 - 4.82 (m, 1H), 3.20 - 3.11 (m, 1H), 2.72 - 2.62 (m, 2H), 1.48 - 1.43 (s, 9H), 1.33 (d,
J
=6.8 Hz, 3H)。
1E.
N-
[(9
R
,10
E
,13
S
)-3-(二氟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N
2
沖洗之2 L 3頸RBF中添加((S)-1-(4-(1-(二氟甲基)-4-((R)-2-甲基丁-3-烯醯胺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3 g, 6.50 mmol)於EtOAc (1300 mL)中之溶液。將溶液用氬噴射15 min。以一份添加Grubbs II (1.38 g, 1.63 mmol)。將反應混合物加熱至回流並保持24 h。在冷卻至rt後,移除溶劑並藉由用DCM/MeOH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來純化殘餘物,以產生褐色固體狀
N
-[(9
R
,10
E
,13
S
)-3-(二氟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2.13 g, 4.91 mmol, 76%產率)。MS(ESI)
m/z:
434.4 [M+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 δ 8.71 (d,
J
=5.1 Hz, 1H), 7.78 (s, 1H), 7.44 - 7.40 (m, 1H), 7.36 (br. s., 1H), 7.27 (t,
J
=58 Hz, 1H), 6.87 (s, 1H), 6.49 - 6.39 (m, 1H), 5.78 (s, 1H), 4.80 (br. s., 2H), 3.18 - 3.08 (m, 1H), 3.08 - 2.98 (m, 1H), 2.06 - 1.93 (m, 1H), 1.51 (s, 9H), 1.19 (d,
J
=6.6 Hz, 3H)。
1F.
N
-[(9
R
,13
S
)-3-(二氟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 (18),2(6),4,14,16-五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將Pd/C (0.60 g, 0.570 mmol)添加至250 mL Parr氫化燒瓶中,該燒瓶含有
N
-[(9
R
, 10
E
,13
S
)-3-(二氟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2.46 g, 5.68 mmol)於EtOH (100 mL)中之溶液。將燒瓶用N
2
吹掃並加壓至55 psi H
2
,將其攪拌18 h。經由CELITE®過濾反應物並濃縮,以產生褐色固體狀
N
-[(9R,13S)-3-(二氟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2.17 g, 88%產率)。MS(ESI)
m/z:
436.3 [M+H]
+
。
1
H
NMR (400MHz, DMSO-d
6
) δ 9.32 (s, 1H), 8.71 (d,
J
=5.0 Hz, 1H), 7.96 (t,
J
=58 Hz, 1H), 7.43 (s, 1H), 7.32 (d,
J
=4.8 Hz, 1H), 7.22 (d,
J
=7.3 Hz, 1H), 4.66 (d,
J
=8.3 Hz, 1H), 2.62 (br. s., 1H), 1.88 (d,
J
=12.8 Hz, 1H), 1.77 -1.59 (m, 2H), 1.42 - 1.28 (m, 9H), 1.15 (d,
J
=18.2 Hz, 2H), 0.83 (d,
J
=7.0 Hz, 3H)。
1G.(9
R
, 13
S
)-13-胺基-3-(二氟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之製備
將二噁烷中之4 N HCl (3.88 mL, 15.5 mmol)添加至
N
-[(9R,13S)-3-(二氟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2.25 g, 5.2 mmol)於MeOH (10 mL)中之溶液中。將反應物在rt下攪拌2 h。在冰浴中冷卻反應物,並添加MeOH中之7 N NH
3
(13.3 mL, 93.0 mmol)。在5 min後,用CH
2
Cl
2
(80 mL)稀釋反應物並過濾所形成固體。濃縮濾液,以產生(9
R
,13
S
)-13-胺基-3-(二氟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1.3 g, 3.88 mmol, 75%產率)。MS(ESI)
m/z:
336.3 [M+H]
+
。
1
H NMR (400MHz, DMSO-d
6
) δ 9.33 (s, 1H), 8.71 (d,
J
=5.0 Hz, 1H), 7.94 (t,
J
=58 Hz, 1H), 7.85 (s, 1H), 7.40 (s, 1H), 7.32 (d,
J
=5.0 Hz, 1H), 4.01 (dd,
J
=10.2, 5.1 Hz, 1H), 2.63 - 2.53 (m, 1H), 1.90 - 1.69 (m, 2H), 1.53 -1.36 (m, 2H), 1.16 - 1.00 (m, 1H), 0.85 (d,
J
=7.0 Hz, 3H)。
1H.(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 -3-(二氟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 (18),2(6),4,14,16-五烯-8-酮之製備.
單獨地向含有如實例4中所述製備之6-(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0.83 g, 2.7 mmol)於ACN (36 mL)中之白色懸浮液之燒瓶中添加HATU (1.12 g, 3.0 mmol)及DBU (0.53 mL, 3.5 mmol)。在rt下攪拌所得澄清黃色溶液。5 min後,添加(9
R
,13
S
)-13-胺基-3-(二氟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0.9 g, 2.68 mmol)並將所得懸浮液於rt下攪拌3 h。然後濃縮反應物並藉由用己烷中之0%至100% EtOAc梯度溶析之正相矽膠層析純化,以產生白色固體狀(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二氟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0.87 g, 50%產率)。MS(ESI)
m/z:
626.2 [M+H]
+
。
1
H NMR (500MHz, CD
3
OD) δ 8.91 - 8.83 (m, 1H), 8.78 - 8.71 (m, 1H), 8.33 (s, 1H), 7.88 (d,
J
=2.5 Hz, 1H), 7.74 (s, 2H), 7.69 - 7.67 (m, 1H), 7.65 (s, 1H), 7.63 (t,
J
=58 Hz, 1H), 7.52 - 7.50 (m, 1H), 6.36 (d,
J
=0.8 Hz, 1H), 6.06 - 5.95 (m, 1H), 2.76 - 2.65 (m, 1H), 2.36 - 2.21 (m, 1H), 2.08 - 1.93 (m, 2H), 1.63 -1.53 (m, 1H), 1.53 - 1.42 (m, 1H), 0.99 (d,
J
=6.9 Hz, 3H)。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8.87 min,純度= 99.7%。
實例2. (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9-甲基-4-(吡啶-3-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5,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2A.4-硝基-1-((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1
H
-吡唑之製備
在0℃下向4-硝基-1H-吡唑(5.0 g, 44.2 mmol)於THF (10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N-環己基-N-甲基環己胺(0.948 mL, 4.43 mmol),之後逐滴添加SEM-Cl (12.55 mL, 70.7 mmol)。然後使反應混合物逐漸升溫至rt並於rt下攪拌過夜。隨後濃縮反應混合物,之後藉由使用正相層析純化,以產生澄清油狀4-硝基-1-((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1H-吡唑(2.4 g, 21%產率)。
1
H NMR (500MHz, CDCl
3
) δ 8.31 (s, 1H), 8.10 (s, 1H), 5.46 (s, 2H), 3.67 - 3.55 (m, 2H), 0.99 - 0.90 (m, 2H), 0.05 - 0.03 (m, 9H)。
2B.(
S
)-(1-(4-(4-硝基-1-((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1
H
-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苄基酯之製備
向N
2
沖洗之耐壓小瓶中添加如實例5中所述製備之(
S
)-(1-(4-氯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苄基酯(1.9 g, 6.00 mmol)、4-硝基-1-((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1H-吡唑(1.6 g, 6.60 mmol)、二(金剛烷-1-基)(丁基)膦(0.323 g, 0.90 mmol)、PvOH (0.209 mL, 1.80 mmol)及K
2
CO
3
(2.48 g, 17.9 mmol)。然後向上述混合物中添加DMA (45 mL)並將小瓶用N
2
吹掃5 min。然後向此混合物中添加Pd(OAc)
2
(0.135 g, 0.600 mmol)。將反應混合物再次用N
2
短暫吹掃。密封小瓶並在120℃下在微波中加熱1 h。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rt並在10% LiCl水溶液(15 mL)與EtOAc (30 mL)之間分配。用EtOAc (2 × 20 mL)萃取水性層並用鹽水(15 mL)洗滌合併之有機層且經MgSO
4
乾燥。然後使用正相層析純化粗產物,以產生棕色油狀(S)-(1-(4-(4-硝基-1-((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苄基酯(1.92 g, 58%產率)。MS (ESI)
m/z
: 524.2 (M+H)
+
。
2C.(
S
)-(1-(4-(4-胺基-1-((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1
H
-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苄基酯之製備
將如實例2B中所述製備之(S)-(1-(4-(4-硝基-1-((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苄基酯(1.92 g, 3.68 mmol)於MeOH (20 mL)及AcOH (2 mL)中之溶液在油浴中加熱至40℃。然後向上述澄清溶液中緩慢添加Zn (0.481 g, 7.35 mmol,以3部分(50:25:25%)),且在相同溫度下攪拌5 min。向反應物中添加額外Zn。藉由LCMS監測反應混合物,且在完成時,冷卻反應混合物且然後添加2.0 g K
2
CO
3
(1 g用於1 mL AcOH)及2.0 mL水。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攪拌5 min。然後經CELITE®墊過濾反應混合物並在真空匯總濃縮,以產生粗產物。然後在EtOAc (30 mL)與飽和NaHCO
3
(15 mL)溶液之間分配粗產物。分離有機層,經Mg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然後使用正相層析純化粗產物,以產生淺黃色油狀(
S
)-(1-(4-(4-胺基-1-((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苄基酯(1.15 g, 63%產率)。MS (ESI)
m/z
: 494.4 (M+H)
+
。
2D.((
S
)-1-(4-(4-((
R
)-2-甲基丁-3-烯醯胺基)-1-((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1
H
-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苄基酯之製備
向N
2
沖洗之3頸250 mL RBF中添加(
S
)-(1-(4-(4-胺基-1-((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苄基酯(1.15 g, 2.33 mmol)及EtOAc (15 mL)之溶液。使溶液冷卻至-10℃並添加(
R
)-2-甲基丁-3-烯酸(350 mg, 3.49 mmol)、吡啶(0.564 mL, 6.99 mmol)及T3P® (2.77 mL, 4.66 mmol)。移除冷卻浴並使溶液升溫至rt,且然後攪拌20 h之時段。添加水(20 mL)及EtOAc (20 mL)並將混合物攪拌30 min。分離有機相並用EtOAc (20 mL)萃取水性層。用鹽水(15 mL)洗滌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在真空中濃縮。藉由用己烷/EtOAc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來純化,產生((S)-1-(4-(4-((R)-2-甲基丁-3-烯醯胺基)-1-((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苄基酯(1.12 g, 79%產率)。MS(ESI)
m/z:
576.4 [M+H]
+
。
2E.N-[(9
R
,10
E
,13
S
)-9-甲基-8-側氧基-3-{[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苄基酯之製備
向N
2
沖洗之250 mL 3頸RBF中添加((S)-1-(4-(4-((
R
)-2-甲基丁-3-烯醯胺基)-1-((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苄基酯(1.12 g, 1.945 mmol)於DCE (18 mL)中之溶液。將溶液用Ar噴射15 min。以一份添加Grubbs II (662 mg, 0.778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120℃下在微波中加熱30 min。在冷卻至rt後,移除溶劑並藉由用DCM/MeOH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來純化殘餘物,以產生褐色固體狀N-[(9
R
,10
E
,13
S
)-9-甲基-8-側氧基-3-{[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苄基酯(477 mg, 42%產率)。MS(ESI)
m/z:
548.3 [M+H]
+
。
2F.N-[(9
R
,13
S
)-9-甲基-8-側氧基-3-{[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胺基甲酸苄基酯之製備
將Pd/C (0.93 g, 0.871 mmol)添加至250 mL Parr氫化燒瓶中,該燒瓶含有N-[(9
R
,10
E
,13
S
)-9-甲基-8-側氧基-3-{[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苄基酯(477 mg, 0.871 mmol)於EtOH (20 mL)中之溶液。用N
2
吹掃燒瓶並加壓至55 psi H
2
,且將其攪拌4 h。經由CELITE®墊過濾反應物並濃縮,以產生褐色固體狀N-[(9
R
,13
S
)-9-甲基-8-側氧基-3-{[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胺基甲酸苄基酯(245 mg, 64%產率)。MS(ESI)
m/z:
416.4 [M+H]
+
。
2G.(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9-甲基-3-{[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之製備
向含有如實例4中所述製備之6-(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0.580 g, 1.88 mmol)於ACN (25.0 ml)中之白色懸浮液之100 mL燒瓶中添加HATU (0.785 g, 2.06 mmol)及DBU (0.370 ml, 2.44 mmol)。在rt下攪拌所得澄清黃色溶液。5 min後,添加N-[(9
R
,13
S
)-9-甲基-8-側氧基-3-{[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胺基甲酸苄基酯(0.780 g, 1.88 mmol)並將所得懸浮液於rt下攪拌3 h。濃縮反應物並藉由正相矽膠層析純化粗物質,以產生(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9-甲基-3-{[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0.65 g, 0.92 mmol, 49.0%產率),其分離為紫色固體。MS(ESI)
m/z:
706.7 [M+H]
+
。
2H.(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向(9
R
,13
S
)-13-{4-[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9-甲基-3-{[2-(三甲基矽基)乙氧基]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12 mg, 0.017 mmol)於DCM (0.8 mL)中之溶液中添加TFA (0.2 mL, 2.60 mmol)且將反應物在rt下攪拌30 min。然後濃縮反應混合物並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來純化殘餘物,以產生淺粉色固體狀(9
R
,13
S
)-13-{4-[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5.3 mg, 43%產率)。
1
H NMR (400MHz, CD
3
OD) δ 8.72 - 8.57 (m, 2H), 8.37 (s, 1H), 7.99 (s, 1H), 7.91 (d,
J
=2.2 Hz, 1H), 7.82 - 7.72 (m, 2H), 7.70 - 7.63 (m, 2H), 6.41 (s, 1H), 6.11 - 5.95 (m, 1H), 2.81 (td,
J
=6.8, 3.4 Hz, 1H), 2.44 - 2.17 (m, 2H), 2.15 - 2.01 (m, 1H), 1.80 - 1.65 (m, 1H), 1.62 - 1.46 (m, 1H), 1.11 (d,
J
=7.0 Hz, 3H), 1.01 (br. s., 1H)。MS(ESI)
m/z
:5764
[M+H]
+
。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6.98 min,純度= >95.0%。
2I. (9
R
,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9-甲基-4-(吡啶-3-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5,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將(9
R
,13
S
)-13-{4-[5-氯-2-(4-氯-177-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單三氟乙酸鹽(0.09 g, 0.16 mmol)、(1
R
,2
R
)
-
N1,N2-二甲基環己烷-1,2-二胺(0.022 g, 0.16 mmol)、3-碘吡啶(0.032 g, 0.16 mmol)、CuI (2 mg, 10.5 μmol)、Cs
2
CO
3
(0.10 g, 0.31 mmol)及DMF (2 mL)添加至含有Teflon隔膜之小瓶中。將混合物排空並用Ar回填三次且然後加熱至100℃並保持3 h。將反應物冷卻並用2 mL 9:1 ACN-H
2
O溶液稀釋。在經由注射器過濾器過濾後,藉由製備型HPLC純化產物,以產生褐色固體狀(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9-甲基-4-(吡啶-3 -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5,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52 mg, 42%)。MS(ESI)
m/z:
653.6 [M+H]
+
。
1
H
NMR (400MHz, CD
3
OD) δ 9.31 - 9.24 (m, 1H), 8.80 - 8.73 (m, 1H), 8.71 - 8.64 (m, 2H), 8.60 (s, 2H), 8.37 (s, 1H), 8.01 - 7.96 (m, 1H), 7.95 - 7.90 (m, 1H), 7.86 - 7.80 (m, 1H), 7.79 -7.73 (m, 2H), 7.71 - 7.64 (m, 1H), 6.44 - 6.36 (m, 1H), 6.17 - 6.04 (m, 1H), 2.97 - 2.80 (m, 1H), 2.40 - 2.22 (m, 2H), 2.15 - 2.00 (m, 1H), 1.82 - 1.69 (m, 1H), 1.69 - 1.52 (m, 1H), 1.41 - 1.26 (m, 1H), 1.11 (d,
J
=7.0 Hz, 3H)。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6.69 min,純度= 97.5%。
實例3.
N
-[(1
S
)-1-(4-氯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3A. 4-氯-2-[(E)-2-[(
S
)-2-甲基丙烷-2-亞磺醯基]乙烯基]吡啶之製備
向S-(-)-第三丁基-亞磺醯胺(0.856 g, 7.06 mmol)於DCM (14.13 mL)中之溶液中依序添加CuSO
4
(2.481 g, 15.54 mmol)及4-氯吡啶甲醛[1.0 g,7.06 mmol,根據由Negi (
Synthesis,
991 (1996))所述之經修改程序製備]。在rt下攪拌白色懸浮液。在3 h後,經由CELITE®過濾棕色懸浮液,用DCM溶析,以產生澄清棕色濾液。濃縮產生稱重1.85 g之棕色油狀粗產物。藉由正相層析純化產生澄清黃色油狀N-[(1S)-1-(4-氯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1.31 g)。MS (ESI)
m/z
: 245.0 (M+H)
+
。
3B.(
R
)-N-[(1
S
)
-
1-(4-氯吡啶-2-基)丁-3-烯-1-基]-2-甲基丙烷-2-亞磺醯胺之製備
經30 min向InCl
3
(13.56 g, 61.3 mmol)於THF (170 mL)中之冷卻(0℃至5℃)之混合物中逐滴添加烯丙基溴化鎂(1 M,於Et
2
O中) (62 mL, 61.3 mmol)。使反應物升溫至rt。在1 h後,將4-氯-2-[(E)-2-[(S)-2-甲基丙烷-2-亞磺醯基]乙烯基]吡啶(10 g, 40.9 mmol)於EtOH (170 mL)中之溶液添加至反應混合物。在2-3 h後,在真空及50℃至55℃下濃縮反應物。在EtOAc (200 ml)與水(1 × 50 ml)之間分配粗物質並分離各層。用EtOAc (2 × 50 ml)萃取水性層。合併有機層並用鹽水(1 × 10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以產生黃色油狀(
R
)-N-[(1
S
)-1-(4-氯吡啶-2-基)丁-3-烯-1-基]-2-甲基丙烷-2-亞磺醯胺(13.5 g, 106%)。MS (ESI)
m/z
: 287.2 (M+H)
+
。此物質未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
3C.(1
S
)-1-(4-氯吡啶-2-基)丁-3-烯-1-胺之製備
將(R)-N-[(1
S
)-1-(4-氯吡啶-2-基)丁-3-烯-1-基]-2-甲基丙烷-2-亞磺醯胺(75 g, 261 mmol)溶解於MeOH (1500 mL)中。添加6 N HCl (750 ml, 4.5 mol)。將反應物在rt下攪拌2-3 h,且然後濃縮。用水(2 L)稀釋殘餘物,用EtOAc (500 ml)洗滌。用飽和Na
2
CO
3
溶液鹼化水性層,然後萃取至EtOAc (3 × 1 L)中。用水(1 × 1 L)及鹽水(1 × 1 L)洗滌合併之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在真空及50℃至55℃下濃縮,以產生(1
S
)-1-(4-氯吡啶-2-基)丁-3-烯-1-胺(43 g, 90%),其未經進一步純化。MS (ESI)
m/z
: 183.2 (M+H)
+
。
3D.
N
-[(1
S
)-1-(4-氯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將(1
S
)-1-(4-氯吡啶-2-基)丁-3-烯-1-胺(42 g, 230 mmol)溶解於DCM (420 mL)中。添加Et
3
N (32.1 mL, 230 mmol),之後逐滴添加BOC
2
O (53.4 mL, 230 mmol)。將反應物在rt下攪拌2-3 h。用過量DCM (1 L)稀釋反應物,用水(1 × 500 ml)及鹽水(1 × 50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有機層,過濾並濃縮。然後使用矽膠層析純化粗產物,以產生淺黃色固體狀N-[(1S)-1-(4-氯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61 g, 86%)。MS (ESI)
m/z
: 283.2 (M+H)
+
。
1
H NMR (500 MHz, CDCl
3
) δ 8.44 (d, 1H), 7.26-7.16 (dd, 2H), 5.69-5.61 (m, 1H), 5.59 (bs, 1H), 5.07-5.03 (m, 2H), 4.76 (bs, 1H), 2.62-2.55 (m, 2H), 1.42 (s,9H)。
實例4. 6-[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之製備
4A.4-氯-2-(四甲基-1,3,2-二氧雜硼烷-2-基)苯胺之製備
在20 mL微波小瓶中添加2-溴-4-氯苯胺(3 g, 14.53 mmol)、4,4,5,5-四甲基-2-(四甲基-1,3,2-二氧雜硼烷-2-基)-1,3,2-二氧雜硼烷(5.53 g, 21.80 mmol)、KOAc (3.66 g, 37.3 mmol)、Pd(dppf)Cl
2
-CH
2
Cl
2
加成物(0.32 g, 0.44 mmol)及DMSO (9 mL)。用N
2
吹掃所得懸浮液,封蓋並在80℃下加熱22 h。使反應物冷卻至rt。添加水以溶解鹽,然後過濾反應物。將剩餘固體懸浮於DCM中並過濾不溶固體。濃縮濾液,且然後藉由正相層析純化,以產生白色固體狀4-氯-2-(四甲基-1,3,2-二氧雜硼烷-2-基)苯胺(3.15 g, 86%產率)。MS(ESI)
m/z:
172.3 (M-C
6
H
10
+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 δ 7.54 (d,
J
=2.6 Hz, 1H), 7.13 (dd,
J
=8.8, 2.6 Hz, 1H), 6.52 (d,
J
=8.6 Hz, 1H), 4.72 (br. s.,2H), 1.34 (s, 12H)。
4B.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胺之製備
含有4-氯-6-甲氧基嘧啶(3.13 g, 21.62 mmol)、4-氯-2-(四甲基-1,3,2-二氧雜硼烷-2-基)苯胺(7.31 g, 21.62 mmol)、Na
2
CO
3
(2.29 g, 21.62 mmol)、DME (86 ml)、EtOH (10.81 ml)及水(10.81 ml)之RBF配備有冷凝器。將混合物用氬吹掃數分鐘,然後添加Pd(dppf)Cl
2
-CH
2
Cl
2
加成物(1.77 g, 2.16 mmol)。將反應物在90℃下加熱5 h。使反應物冷卻至rt,用水稀釋並用EtOAc萃取。用鹽水洗滌有機層,濃縮並藉由正相層析純化,以產生黃色固體狀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胺(2.86 g, 56.1%產率)。MS (ESI)
m/z
: 236.0 (M+H)
+
。
1
H NMR (500MHz, CDCl
3
) δ 8.78 (d,
J
=1.1 Hz, 1H), 7.49 (d,
J
=2.5 Hz, 1H), 7.15 (dd,
J
=8.8, 2.5 Hz, 1H), 6.99 (d,
J
=1.1 Hz, 1H), 6.67 (d,
J
=8.8 Hz, 1H), 5.89 (br. s., 2H), 4.03 (s, 3H)。
4C.4-{5-氯-2-[4-(三甲基矽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之製備
在0℃下向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胺(1.5 g, 6.36 mmol)於ACN (9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亞硝酸3-甲基丁基酯(1.28 ml, 9.55 mmol),之後逐滴添加疊氮基三甲基矽烷(1.26 ml, 9.55 mmol)。觀察到氣體逸出。在10分鐘後,移除冰浴,且使反應物升溫至rt。(注意,芳基疊氮化物潛在地爆炸。)在1 h後,添加乙炔基三甲基矽烷(2.72 ml, 19.09 mmol)及Cu
2
O (0.09 g, 0.64 mmol)並將反應物再攪拌1 h。在EtOAc及飽和NH
4
Cl中分配反應物並分離各層。用鹽水洗滌有機層,經Mg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正相層析純化產生黃色固體狀4-{5-氯-2-[4-(三甲基矽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2.13 g, 5.92 mmol, 93%產率)。MS (ESI)
m/z
: 360.3 (M+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 δ 8.71 (d,
J
=1.1 Hz, 1H), 7.82 (d,
J
=2.2 Hz, 1H), 7.61 - 7.56 (m, 1H), 7.54 - 7.48 (m, 2H), 6.20 (d,
J
=1.1 Hz, 1H), 3.92 (s, 3H), 0.32 -0.28 (m, 9H)。
4D.4-[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之製備
向4-{5-氯-2-[4-(三甲基矽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1.56 g, 4.33 mmol)於ACN (28.9 ml)中之溶液中添加NCS (2.03 g, 15.17 mmol)及矽膠(6.51 g, 108 mmol)。將反應物在80℃下攪拌1 h。然後,過濾反應物以移除矽膠並用EtOAc洗滌所收集矽膠。用水(2×)、鹽水洗滌濾液並濃縮。藉由正相層析純化產生黃色泡沫狀4-[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0.90 g, 64.5%產率)。MS (ESI)
m/z
: 322.3 (M+H)
+
。
1
HNMR (400MHz, CDCl
3
) δ 8.70 (d,
J=
1.1 Hz, 1H), 7.75 (d,
J
=2.4 Hz, 1H), 7.66 - 7.55 (m, 2H), 7.50 (d,
J
=8.6 Hz, 1H), 6.52 (d,
J
=0.9 Hz, 1H), 3.98 (s, 3H)。
4E.6-[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之製備
向4-[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900 mg, 2.79 mmol)於AcOH (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水中之48% HBr (3 ml, 26.5 mmol)。將混合物在85℃下攪拌1 h。將反應物濃縮至乾燥,且然後在EtOAc與飽和NaHCO
3
水溶液之間分配。分離混合物並用EtOAc (2×)萃取水性層。合併有機層,濃縮,且然後藉由正相層析純化殘餘物,以產生白色固體。將固體懸浮於Et
2
O中,過濾並用Et
2
O洗滌,以產生白色固體狀6-[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610 mg, 70.9%產率)。MS (ESI)
m/z
: 308.3 (M+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 δ 7.96 (s, 1H), 7.74 - 7.67 (m, 2H), 7.62 (dd,
J
=8.5, 2.3 Hz, 1H), 7.47 (d,
J
=8.4 Hz, 1H), 6.44 (d,
J
=0.9 Hz, 1H)。
實例5. (
S
)-(1-(4-氯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苄基酯之製備
於0℃下向(1
S
)-1-(4-氯吡啶-2-基)丁-3-烯-1-胺(15.37 g, 60.1 mmol)於THF (1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
2
O (150 mL)中之NaHCO
3
(15.16 g, 180 mmol),之後添加CBz-Cl (12.88 mL, 90 mmol)。然後將反應物於0℃下攪拌2 h。用EtOAc (150 mL)稀釋反應混合物。分離有機相,用鹽水(50 mL)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在減壓下濃縮。使用用0-20% EtOAc/石油醚梯度溶析之正相矽膠層析純化粗物質,以獲得淺黃色液體狀(
S
)
-
(1-(4-氯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苄基酯(16 g, 84%產率)。MS (ESI)
m/z
: 317.5 (M+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 δ 8.44 (d,
J
=5.3 Hz, 1H), 7.41 - 7.12 (m, 7H), 5.77 (d,
J
=7.0 Hz, 1H), 5.72 - 5.57 (m, 1H), 5.16 - 5.00 (m, 4H), 4.86 (q,
J
=6.7 Hz, 1H), 2.60 (t,
J
=6.2 Hz, 2H)。
實例6. 6-[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之製備
6A.4-氯-2-(四甲基-1,3,2-二氧雜硼烷-2-基)苯胺之製備
在20 mL微波小瓶中添加2-溴-4-氯苯胺(3 g, 14.53 mmol)、4,4,5,5-四甲基-2-(四甲基-1,3,2-二氧雜硼烷-2-基)-1,3,2-二氧雜硼烷(5.53 g, 21.80 mmol)、KOAc (3.66 g, 37.3 mmol)、Pd(dppf)Cl
2
-CH
2
Cl
2
加成物(0.32 g, 0.44 mmol)及DMSO (9 mL)。用N
2
吹掃所得懸浮液,封蓋並在80℃下加熱22 h。使反應物冷卻至rt。添加水以溶解鹽,然後過濾反應物。將剩餘固體懸浮於DCM中並過濾不溶固體。濃縮濾液,且然後藉由正相層析純化,以產生白色固體狀4-氯-2-(四甲基-1,3,2-二氧雜硼烷-2-基)苯胺(3.15 g, 86%產率)。MS(ESI)
m/z:
172.3 (M-C
6
H
10
+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 δ 7.54 (d,
J=2.6
Hz, 1H), 7.13 (dd,
J
=8.8, 2.6 Hz, 1H), 6.52 (d,
J
=8.6 Hz, 1H), 4.72 (br. s.,2H), 1.34 (s, 12H)。
6B.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胺之製備
含有4-氯-6-甲氧基嘧啶(3.13 g, 21.62 mmol)、4-氯-2-(四甲基-1,3,2-二氧雜硼烷-2-基)苯胺(7.31 g, 21.62 mmol)、Na
2
CO
3
(2.29 g, 21.62 mmol)、DME (86 ml)、EtOH (10.81 ml)及水(10.81 ml)之RBF配備有冷凝器。將混合物用氬吹掃數分鐘,然後添加Pd(dppf)Cl
2
-CH
2
Cl
2
加成物(1.77 g, 2.16 mmol)。將反應物在90℃下加熱5 h。使反應物冷卻至rt,用水稀釋並用EtOAc萃取。用鹽水洗滌有機層,濃縮並藉由正相層析純化,以產生黃色固體狀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胺(2.86 g, 56.1%產率)。MS (ESI)
m/z
: 236.0 (M+H)
+
。
1
H NMR (500MHz, CDCl
3
) δ 8.78 (d,
J
=1.1 Hz, 1H), 7.49 (d,
J
=2.5 Hz, 1H), 7.15 (dd,
J
=8.8, 2.5 Hz, 1H), 6.99 (d,
J
=1.1 Hz, 1H), 6.67 (d,
J
=8.8 Hz, 1H), 5.89 (br. s., 2H), 4.03 (s, 3H)。
6C.4-{5-氯-2-[4-(三甲基矽基)-1
H
-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之製備
在0℃下向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胺(1.5 g, 6.36 mmol)於ACN (9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亞硝酸3-甲基丁基酯(1.28 ml, 9.55 mmol),之後逐滴添加疊氮基三甲基矽烷(1.26 ml, 9.55 mmol)。觀察到氣體逸出。在10分鐘後,移除冰浴,且使反應物升溫至rt。(注意,芳基疊氮化物潛在地爆炸。)在1 h後,添加乙炔基三甲基矽烷(2.72 ml, 19.09 mmol)及Cu
2
O (0.09 g, 0.64 mmol)並將反應物再攪拌1 h。在EtOAc及飽和NH
4
Cl水溶液中分配反應物並分離各層。用鹽水洗滌有機層,經Mg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正相層析純化產生黃色固體狀4-{5-氯-2-[4-(三甲基矽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2.13 g, 5.92 mmol, 93%產率)。MS (ESI)
m/z
: 360.3 (M+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 δ 8.71 (d,
J
=1.1 Hz, 1H), 7.82 (d,
J=
2.2 Hz, 1H), 7.61 - 7.56 (m, 1H), 7.54 - 7.48 (m, 2H), 6.20 (d,
J
=1.1 Hz, 1H), 3.92 (s, 3H), 0.32 - 0.28 (m, 9H)。
6D.4-[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之製備
向4-{5-氯-2-[4-(三甲基矽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1.56 g, 4.33 mmol)於ACN (28.9 ml)中之溶液中添加NCS (2.03 g, 15.17 mmol)及矽膠(6.51 g, 108 mmol)。將反應物在80℃下攪拌1 h。然後,過濾反應物以移除矽膠並用EtOAc洗滌所收集矽膠。用水(2×)、鹽水洗滌濾液並濃縮。藉由正相層析純化產生黃色泡沫狀4-[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0.90 g, 64.5%產率)。MS (ESI)
m/z
: 322.3 (M+H)
+
。
1
HNMR (400MHz, CDCl
3
) δ 8.70 (d,
J
=1.1 Hz, 1H), 7.75 (d,
J
=2.4 Hz, 1H), 7.66 - 7.55 (m, 2H), 7.50 (d,
J
=8.6 Hz, 1H), 6.52 (d,
J
=0.9 Hz, 1H), 3.98 (s,3H)。
6E.6-[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之製備
向4-[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900 mg, 2.79 mmol)於AcOH (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水中之48% HBr (3 ml, 26.5 mmol)。將混合物在85℃下攪拌1 h。將反應物濃縮至乾燥且然後在EtOAc與飽和NaHCO
3
水溶液之間分配。分離混合物並用EtOAc (2×)萃取水性層。合併有機層,濃縮,且然後藉由正相層析純化殘餘物,以產生白色固體。將固體懸浮於Et
2
O中,過濾並用Et
2
O洗滌,以產生白色固體狀6-[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610 mg, 70.9%產率)。MS (ESI)
m/z
: 308.3 (M+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 δ 7.96 (s, 1H), 7.74 - 7.67 (m, 2H), 7.62 (dd,
J
=8.5, 2.3 Hz, 1H), 7.47 (d,
J
=8.4 Hz, 1H), 6.44 (d,
J
=0.9 Hz, 1H)。
實例7.
N
-[(1
S
)-1-(2-溴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7A.(
R
)-N-[(1E)-(2-溴吡啶-4-基)亞甲基]-2-甲基丙烷-2-亞磺醯胺之製備
經10 min向(
R
)-2-甲基丙烷-2-亞磺醯胺(13.03 g, 108 mmol)及Cs
2
CO
3
(52.5 g, 161 mmol)於DCM (400 ml)中之攪拌懸浮液中添加2-溴吡啶-4-甲醛(20 g, 108 mmol)。然後將反應混合物在rt下攪拌18.5 h。濃縮反應混合物並用EtOAc (50 ml)稀釋殘餘物且用鹽水(3 × 20 ml)洗滌。經MgSO
4
乾燥有機層,並過濾且然後濃縮濾液。藉由使用己烷及EtOAc作為溶析劑之正相層析純化殘餘物,以提供白色固體狀(
R
)-N-[(1E)-(2-溴吡啶-4-基)亞甲基]-2-甲基丙烷-2-亞磺醯胺(27.2 g, 87%)。MS(ESI)
m/z:
289-291.0 (M+H)
+
。
7B.(
R
)-
N
-[(I
S
)-1-(2-溴吡啶-4-基)丁-3-烯-1-基]-2-甲基丙烷-2-磺醯胺之製備
向(
R
)-N-[(1E)-(2-溴吡啶-4-基)亞甲基]-2-甲基丙烷-2-亞磺醯胺(0.73 g, 2.52 mmol)及銦(0.435 g, 3.79 mmol)於THF (6 ml)中之溶液中緩慢添加3-溴丙-1-烯(0.458 g, 3.79 mmol)並將所得溶液在60℃下加熱18 h。冷卻反應混合物,經由CELITE®過濾並濃縮濾液。向殘餘物中添加EtOAc (100 ml)及5% NaHCO
3
(水溶液) (1000 ml)且立即形成乳液。經由紙過濾懸浮液。用鹽水洗滌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使用己烷及EtOAc作為溶析劑之正相層析純化所得殘餘物,以提供黃色液體狀(
R
)-N-[(1S)-1-(2-溴吡啶-4-基)丁-3-烯-1-基]-2-甲基丙烷-2-磺醯胺(0.62 g, 74%)。MS(ESI)
m/z:
331-333.0 (M+H)
+
。
7C.
N
-[(1
S
)-1-(2-溴吡啶-4-基)丁-3-烯- 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
R
)-N-[(1
S
)-1-(2-溴吡啶-4-基)丁-3-烯-1-基]-2-甲基丙烷-2-亞磺醯胺(1.38 g, 4.17 mmol)於Me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二噁烷中之4 N HCl (5.21 mL, 20.83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rt下攪拌1.5 h,然後濃縮。向所得殘餘物中添加ACN (10 ml)、TEA (5.81 ml, 41.7 mmol)及Boc
2
O (1.818 g, 8.33 mmol)。在18 h後,濃縮反應混合物並在EtOAc中吸收殘餘物,用水、鹽水洗滌,經Mg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使用己烷及EtOAc作為溶析劑之正相層析純化所得殘餘物,以提供淺黃色油狀N-[(1
S
)-1-(2-溴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80 g, 58.7%)。MS(ESI)
m/z:
324-326.1 (M+H)
+
。
實例8. (
R
)-2-甲基丁-3-烯酸之製備
8A.(
R
)-4-苄基-3-((
R
)-2-甲基丁-3-烯醯基)噁唑啶-2-酮之製備
在0℃下向2-甲基丁-3-烯酸(5.59 g, 55.9 mmol)及NMM (6.14 mL, 55.9 mmol)於THF (62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特戊醯氯(6.87 mL, 55.9 mmol)。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78℃,並攪拌約2 h。在單獨燒瓶中:在-78℃下向(
R
)-4-苄基噁唑啶-2-酮(8.25 g, 46.6 mmol)於THF (126 mL)中之溶液中逐滴添加N-丁基鋰(2.5 M,於己烷中) (20.49 mL, 51.2 mmol)。在35 min後,將此反應物經由套管轉移至第一反應物中。將反應混合物在-78℃下攪拌2 h,然後移除冷浴,並用飽和NH
4
Cl淬滅反應。用水稀釋反應物並用EtOAc (3×)萃取。用鹽水洗滌合併之有機層,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以產生黃色油(15 g)。藉由矽膠層析純化,提供無色油狀(
R
)-4-苄基-3-((
R
)-2-甲基丁-3-烯醯基)噁唑啶-2-酮(6.59 g, 55%)。MS(ESI)
m/z:
282.1 (M+Na)
+
。
1
HNMR (500 MHz, CDCl
3
) δ 7.36 - 7.19 (m, 5H), 6.03 - 5.93 (m, 1H), 5.23 - 5.10 (m, 2H), 4.69 - 4.63 (m, 1H), 4.51 - 4.43 (m, 1H), 4.23 - 4.15 (m, 2H), 3.29 (dd,
J =
13.5, 3.3 Hz, 1H), 2.79 (dd,
J
= 13.5, 9.6 Hz, 1H), 1.35 (d,
J
= 6.9 Hz, 3H) ppm。亦獲得白色固體狀另一非鏡像異構物(
R
)-4-苄基-3-((
S
)-2-甲基丁-3-烯醯基)噁唑啶-2-酮(4.6 g, 38%)。MS (ESI)
m/z
: 260.1 (M+H)
+
。
8B.(
R
)-2-甲基丁-3-烯酸之製備
在0℃下向(
R
)-4-苄基-3-((
R
)-2-甲基丁-3-烯醯基)噁唑啶-2-酮(6.05 g, 23.33 mmol)於THF (146 mL)中之澄清無色溶液中逐滴添加30% H
2
O
2
水溶液(9.53 mL, 93 mmol),之後添加2 N LiOH (23.33 mL, 46.7 mmol)。在30 min後,用25 mL飽和Na
2
SO
3
及25 mL飽和NaHCO
3
淬滅反應。然後濃縮反應物以移除THF。用水稀釋殘餘物並用CHCl
3
(3×)萃取。用濃HCl將水性層酸化至pH約3,且然後將其用EtOAc (3×)萃取。合併EtOAc層,用鹽水洗滌,經Mg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以提供無色油狀(
R
)-
2
-甲基丁-3-烯酸(2.15 g, 92%)。
1
H NMR (500 MHz, CDCl
3
) δ 10.84 (br. s, 1H), 5.94 (ddd,
J=
17.4, 10.1, 7.4 Hz, 1H), 5.22 - 5.13 (m, 2H), 3.23 - 3.15 (m, 1H), 1.31 (d,
J =
7.2 Hz, 3H) ppm。
實例9. (9
R
,13
S
)-13-胺基-3,9-二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之製備
9A.
N
-[(1S)-1-[2-(1-甲基-4-硝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大型微波小瓶中添加如實例2中所述製備之N-[(1S)-1-(2-溴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1.0 g, 3.06 mmol)、1-甲基-4-硝基-1H-吡唑(0.427 g, 3.36 mmol)、二噁烷(10 ml)、二(金剛烷-1-基)(丁基)膦(0.164 g, 0.458 mmol)、K
2
CO
3
(1.267 g, 9.17 mmol)及特戊酸(0.106 ml, 0.917 mmol)。用Ar使反應物脫氣。其後,添加Pd(OAc)
2
(0.069 g, 0.306 mmol)並在100℃下攪拌反應物。在4 h後,停止加熱且將反應物在rt下攪拌72 h。用水(20 ml)淬滅反應並用EtOAc (3 × 50 ml)萃取。用鹽水(20 ml)洗滌合併之有機層,乾燥(MgSO
4
),並過濾並濃縮。藉由使用庚烷及EtOAc作為溶析劑之正相層析純化殘餘物,以產生白色泡沫狀
N
-[(1S)-1-[2-(1-甲基-4-硝基-1H-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62 g, 54%)。MS (ESI)
m/z
: 374.08 (M+H)
+
。
1
H NMR (500MHz, CDCl
3
) δ 8.73 (d,
J
=5.2 Hz, 1H), 8.28 - 8.15 (m, 1H), 7.66 -7.54 (m, 1H), 7.43 - 7.34 (m, 1H), 5.76 - 5.63 (m, 1H), 5.26 - 5.16 (m, 2H), 4.99 (br. s., 1H), 4.83 (br. s., 1H), 3.97 - 3.85 (m, 3H), 2.66 - 2.46 (m, 2H), 1.45 (br. s., 9H)。
9B.
N
-[(1S)-1-[2-(4-胺基-1-甲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
N
-[(1S)-1-[2-(1-甲基-4-硝基-1H-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62 g, 1.660 mmol)之冷卻(0℃)丙酮(40 ml) /水(12 ml)溶液中添加NH
4
Cl (0.444 g, 8.30 mmol)及Zn (1.086 g, 16.60 mmol)。移除冰浴並將反應物攪拌18 h。經由紙過濾反應物並用水(20 ml)及EtOAc (75 ml)分配。用EtOAc (2 × 50 ml)萃取水性層。用鹽水(25 ml)洗滌合併之有機層並乾燥(MgSO
4
)。過濾混合物,濃縮並藉由使用DCM及0-10% MeOH作為溶析劑之正相層析純化殘餘物,以產生
N
-[(1S)-1-[2-(4-胺基-1-甲基-1H-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46 g, 60%)。MS (ESI)
m/z
: 344.5 (M+H)
+
。
9C.
N
-[(1
S
)-1-(2-{1-甲基-4-[(2
R
)-2-甲基丁-3-烯醯胺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
N
-[(1S)-1-[2-(4-胺基-1-甲基-1H-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6 g, 1.747 mmol)中添加EtOAc (5.8 ml)中之如實例8中所述製備之(R)-2-甲基丁-3-烯酸(0.189 g, 1.893 mmol),冷卻至0℃。添加吡啶(0.424 ml, 5.24 mmol)及T3P® (2.1 ml, 3.49 mmol)中之50% EtOAc溶液。在24 h後,在飽和NaHCO
3
水溶液(10 ml)與EtOAc (20 ml)之間分配反應物。用EtOAc (2 × 20 ml)萃取水性層。用鹽水(10 ml)洗滌合併之有機層並乾燥(MgSO
4
)。過濾混合物並濃縮並藉由使用己烷及EtOAc作為溶析劑之正相層析純化殘餘物,以產生
N
-[(1
S
)-1-(2-{1-甲基-4-[(2
R
)-2-甲基丁-3-烯醯胺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35 g, 47%)。MS (ESI)
m/z
: 426.1 (M+H)
+
。
1
H NMR (500MHz, CDCl
3
) δ 10.23 (br. s., 1H), 8.70 - 8.56 (m, 1H), 8.35 (d,
J
=1.1 Hz, 1H), 7.56 - 7.44 (m, 1H), 7.25 -7.14 (m, 1H), 6.03 (ddd,
J
=17.2, 10.2, 8.0 Hz, 1H), 5.39 - 5.17 (m, 3H), 5.03 - 4.63 (m, 2H), 4.14 - 4.08 (m, 3H), 3.22 (quin,
J
=7.2 Hz, 1H), 2.66 - 2.49 (m, 1H), 1.84 - 1.72 (m, 1H), 1.50 - 1.40 (m, 9H), 1.42 - 1.37 (m, 3H), 1.06 - 0.93 (m, 1H)。
9D.
N-
[(9
R
,10E,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
N
-[(1
S
)-1-(2-{1-甲基-4-[(2
R
)-2-甲基丁-3-烯醯胺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160 g, 0.376 mmol)之脫氣DCE (20 ml)溶液中添加Grubbs II (0.096 g, 0.113 mmol)並將反應混合物在微波中加熱至120℃並保持30 min。濃縮反應混合物並藉由使用DCM及MeOH作為溶析劑之正相層析純化殘餘物,以提供綠色膜狀期望產物(29 mg, 19%)。MS (ESI)
m/z
: 398.3 (M+H)
+
。
1
H NMR (500MHz, CDCl
3
) δ 8.71 (d,
J
=4.7 Hz, 1H), 7.58 (s, 1H), 7.23 (d,
J
=13.8 Hz, 1H), 7.03 - 6.94 (m, 1H), 6.61 (s, 1H), 5.82 - 5.71 (m, 1H), 5.19 - 5.09 (m, 2H), 4.75 (br. s., 1H), 4.15 - 4.09 (m, 3H), 3.19 - 3.10 (m, 1H), 2.67 (br. s., 1H), 2.28 -2.15 (m, 2H), 1.54 - 1.39 (m, 9H), 1.34 - 1.28 (m, 3H)。
9E.(9
R
,13
S
)-13-胺基-3,9-二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之製備
向
N
-[(9
R
,10E,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29 mg, 0.073 mmol)之EtOH (3 mL)溶液中添加PtO
2
(4 mg)。用氫吹掃反應混合物,然後在55 psi下氫化。在3 h後,經由0.45 μM過濾器過濾反應混合物並濃縮,以提供深色固體(MS(ESI)
m/z
: 400.3 (M+H)
+
)。將深色固體殘餘物溶解於二噁烷(1 ml)及MeOH (1 ml)中之4 N HCl中。在3 h後,濃縮混合物並將所得HCl鹽溶解於DCM/MeOH中且通過鹼性柱,以提供深色固體狀(9
R
,13S)-13-胺基-3,9-二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21 mg, 96%),其未經進一步純化即用於下一步驟。MS (ESI)
m/z
: 300.2 (M+H)
+
。
實例10. (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9-二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向如實例6中所述製備之6-[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0.019 g, 0.060 mmol)於CH
3
CN (0.4 ml)中之溶液中添加HATU (0.030 g, 0.078 mmol)及DBU (0.014 mL, 0.090 mmol)。在30 min後,添加如實例9中所述製備之(9R,13S)-13-胺基-3,9-二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及DMF (0.2 ml)。在18 h後,用DMF稀釋反應物,過濾並濃縮。藉由反相HPLC使用PHENOMENEX® Luna 5U 30 × 100 mm (10:90 ACN/H
2
O至90:10 ACN/H
2
O, 0.1% TFA) (20% B開始,14 min梯度)純化殘餘物。濃縮期望部分並冷凍乾燥,以提供米色固體狀(9
R
,13
S
)-13-{4-[5-氯-2-(4-氯-1H-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9-二甲基-3,4,7,17-三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11.9 mg, 27%)。MS (ESI)
m/z
: 590.3 (M+H)
+
。
1
H NMR (400MHz, CD
3
OD) δ 8.78 - 8.70 (m, 1H), 8.41 - 8.33 (m, 2H), 7.92 - 7.85 (m, 2H), 7.80 - 7.73 (m, 1H), 7.71 - 7.65 (m, 1H), 7.51 (s, 1H), 7.21 (dd,
J
=5.3, 1.8 Hz, 1H), 6.50 -6.42 (m, 1H), 5.77 (dd,
J
=12.5, 3.1 Hz, 1H), 4.23 - 4.16 (m, 3H), 2.69 - 2.58 (m, 1H), 2.41 (dd,
J
=7.5, 4.2 Hz, 1H), 2.22 - 2.09 (m, 1H), 2.07 - 1.96 (m, 1H), 1.74 - 1.60 (m, 1H), 1.38 (d,
J
=7.7 Hz, 2H), 1.15 (d,
J
=7.0 Hz, 3H)。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7.38 min,純度= 96%。
實例11. (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11A. 1-(
2
H
3
)甲基-4-硝基-1
H
-吡唑之製備
將4-硝基-1
H
-吡唑(10.3g, 91mmol)溶解於THF (200 ml)中並冷卻至0℃。向此溶液中逐份添加NaH (60%, 4.37g, 109 mmol)並再冷攪拌0.5 h。然後向此乳狀溶液中逐滴添加CD
3
I (6.23 ml, 100 mmol)並將反應混合物冷攪拌3 h,然後升溫至rt並於此溫度下攪拌過夜。將反應混合物用冷水(200 ml)淬滅,用EtOAc (2 × 200 ml)萃取並用MgSO
4
乾燥。過濾溶液並濃縮,從而產生黃色固體。自己烷/乙酸乙酯使物質重結晶,提供黃色固體狀期望化合物(11.5 g, 97%)。
1
H NMR (CDCl
3
) δ 8.85 (s, 1H), 8.82 (s, 1H)。
11B.
N
-[(1S)-1-{2-[1-(
2
H
3
)甲基-4-硝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白色泡沫N-[(1S)-1-{2-[1-(
2
H
3
)甲基-4-硝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80 g, 70%)係以與如實例9A中所述之
N
-[(1S)-1-[2-(1-甲基-4-硝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相同之方式藉由用1-(
2
H
3
)甲基-4-硝基-1
H
-吡唑置換1-甲基-4-硝基-1
H
-吡唑來製備。MS (ESI)
m/z
: 377.5 (M+H)
+
。
1
H NMR (500MHz, CDCl
3
) δ 8.73 (d,
J
=5.2 Hz, 1H), 8.28 - 8.15 (m, 1H), 7.59 (s, 1H), 7.43 - 7.34 (m, 1H), 5.73 - 5.63 (m, 1H), 5.24 - 5.18 (m, 2H), 4.99 (br. s., 1H), 4.83 (br. s., 1H), 2.69 - 2.42 (m, 2H), 1.45 (br.s.,9H)。
11C.
N
-[(1S)-1-{2-[4-胺基-1-(
2
H
3
)甲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褐色固體
N-
[(1S)-1-{2-[4-胺基-1-(
2
H
3
)甲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56 g, 76%)係以與如實例9B中所述之
N
-[(1S)-1-[2-(4-胺基-1-甲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相同之方式藉由用
N
-[(1S)-1-{2-[1-(
2
H
3
)甲基-4-硝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置換如實例9A中所述製備之
N
-[(1
S
)-1-[2-(1-甲基-4-硝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來製備。MS (ESI)
m/z
: 347.3 (M+H)
+
。
11D.
N
-[(1S)-1-{2-[1-(
2
H
3
)甲基-4-[(2R)-2-甲基丁-3-烯醯胺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黃色固體
N
-[(1S)-1-{2-[1-(
2
H
3
)甲基-4-[(2R)-2-甲基丁-3-烯醯胺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49 g, 72%)係以與如實例9C中所述之
N
-[(1S)-1-(2-{1-甲基-4-[(2
R
)-2-甲基丁-3-烯醯胺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相同之方式藉由用
N
-[(1S)-1-{2-[4-胺基-1-(
2
H
3
)甲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置換如實例9B中所述製備之
N
-[(1S)-1-[2-(4-胺基-1-甲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來製備。MS (ESI)
m/z
: 429.08 (M+H)
+
。
1
H NMR (500MHz, CDCl
3
) δ 10.13 (br. s., 1H), 8.56 - 8.50 (m, 1H), 8.25 (s, 1H), 7.42 - 7.35 (m, 1H), 7.15 - 7.08 (m, 1H), 5.92 (ddd,
J
=17.1, 10.1, 8.0 Hz, 1H), 5.68 - 5.56 (m, 1H), 5.26 - 5.19 (m, 3H), 5.16 - 5.11 (m, 2H), 4.88 (br. s, 1H), 4.70 (br. s., 1H), 3.12 (quin,
J
=7.2 Hz, 1H), 2.57 - 2.39 (m, 1H), 1.36 (br. s.,9H), 1.30(d,
J
=6.9Hz,3H)。
11E.
N
-[(9R,10E,13S)-3-(
2
H
3
)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 -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綠色固體
N
-[(9R,10E,13S)-3-(
2
H
3
)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64 mg, 33%)係以與如實例9D中所述之
N
-[(9
R
,10E,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相同之方式藉由用
N
-[(1S)-1-{2-[1-(
2
H
3
)甲基-4-[(2R)-2-甲基丁-3-烯醯胺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置換如實例9C中所述製備之
N
-[(1
S
)-1-(2-{1-甲基-4-[(2
R
)-2-甲基丁-3-烯醯胺基]-1
H
-吡唑-5-基}吡啶-4-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來製備。MS (ESI)
m/z
: 401.3 (M+H)
+
。
1
H NMR(500MHz, CDCl
3
) δ 8.67 (br. s., 1H), 7.55 (s, 1H), 7.20 (br. s., 1H), 6.97 (s, 1H), 6.75 (br. s., 1H), 5.74 (br. s., 1H), 5.14 (br. s., 2H), 4.76 (br. s., 1H), 3.13 (br. s., 1H), 2.66 (br. s, 1H), 2.20 (s, 1H), 1.47 (br. s., 9H), 1.28 (br. s., 3H)。
11F.(9
R
,13
S
)-13-胺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之製備
褐色固體(9
R
,13
S
)-13-胺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48 mg)係以與如實例9E中所述之(9
R
,13
S
)-13-胺基-3,9-二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相同之方式用
N
-[(9R,10E,13S)-3-(
2
H
3
)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置換如實例9D中所述製備之
N
-[(9
R
,10E,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來製備。MS (ESI)
m/z
: 303.3 (M+H)
+
。
11G.(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白色固體(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10.8 mg, 18%)係以與如實例10中所述之(9
R
,13
S
)-13-{4-[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9-二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相同之方式藉由用如實例11F中所述製備之(9
R
,13
S
)-13-胺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置換如實例9E中所述製備之(9
R
,13
S
)-13-胺基-3,9-二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來製備。MS(ESI)
m/z
:
593.3 (M+H)
+
。
1
H
NMR (400MHz, CD
3
OD) δ 8.78 - 8.69 (m, 1H), 8.42 -8.33 (m, 2H), 7.92 - 7.86 (m, 2H), 7.80 - 7.74 (m, 1H), 7.69 - 7.64 (m, 1H), 7.52 (s, 1H), 7.21 (dd,
J
=5.3, 1.5 Hz, 1H), 6.51 - 6.43 (m, 1H), 5.77 (dd,
J
=12.5, 3.3 Hz, 1H), 2.62 (ddd,
J
=9.5, 6.7, 3.4 Hz, 1H), 2.48 - 2.38 (m, 1H), 2.22 - 2.11 (m, 1H), 2.06 - 1.97 (m, 1H), 1.69 - 1.59 (m, 1H), 1.42 - 1.33 (m, 2H), 1.15 (d,
J
=6.8 Hz, 3H)。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7.26 min,純度= 96%。
實例12. 6-{5-氯-2-[4-(三氟甲基)-1
H
-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之製備
12A.4-{5-氯-2-[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之製備
在0℃下向如實例6B中所述製備之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胺(1.0 g, 4.24 mmol)於ACN (60.6 ml)中之溶液中添加亞硝酸3-甲基丁基酯(0.86 ml, 6.36 mmol),之後逐滴添加疊氮基三甲基矽烷(0.84 ml, 6.36 mmol)。觀察到氣體逸出。在10分鐘後,移除冰浴,且使反應物升溫至rt。(注意,芳基疊氮化物潛在地爆炸。)在2 h後,添加Cu
2
O (61 mg, 0.42 mmol),之後經5 min之時段緩慢鼓泡3,3,3-三氟丙-1-炔氣體。再過10 min後,在DCM與飽和NH
4
Cl水溶液之間分配反應物,且然後分離各層。用鹽水洗滌有機層,經Mg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正相層析純化產生黃色固體狀4-{5-氯-2-[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1.46 g, 97%產率)。MS (ESI)
m/z
: 356.1 (M+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 δ 8.62 (d,
J
=1.1 Hz, 1H), 8.00 (d,
J
=0.7 Hz, 1H), 7.75 (d,
J
=2.4 Hz, 1H), 7.66 - 7.60 (m, 1H), 7.52 (d,
J
=8.6 Hz, 1H), 6.60 (d,
J
=1.1 Hz, 1H), 3.98 (s, 3H)。
19
F NMR (376MHz, CDCl
3
) δ-61.10 (s)。
12B.6-{5-氯-2-[4-(三氟甲基)-1
H-
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之製備
向4-{5-氯-2-[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甲氧基嘧啶(1.46 g, 4.10 mmol)於AcOH (1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水中之48% HBr (5 ml, 44.2 mmol)。將混合物在85℃下攪拌1 h。將反應物濃縮至乾燥,且然後在EtOAc與飽和NaHCO
3
水溶液之間分配。分離各層並用EtOAc (2×)萃取水性層。合併有機層並用飽和NaHCO
3
水溶液、鹽水洗滌,經MgSO
4
乾燥,過濾且在真空下減少溶劑直至開始形成某種固體為止。將所得懸浮液與Et
2
O一起研磨。過濾固體並用Et
2
O洗滌,以產生淺黃色固體狀6-{5-氯-2-[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1 g, 71.3%產率)。MS (ESI)
m/z
: 342.0 (M+H)
+
。
1
H NMR (400MHz, CD
3
OD) δ 8.83 (d,
J
=0.7 Hz, 1H), 7.99 (d,
J
=0.9 Hz, 1H), 7.87 (d,
J
=2.2 Hz, 1H), 7.79 - 7.72 (m, 1H), 7.70 - 7.62 (m, 1H), 6.45 (d,
J
=0.9 Hz, 1H)。
19
F NMR (376MHz, CD
3
OD) δ -62.61 (s)。
實例13. (9
R
,13
S
)-13-胺基-3,9-二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之製備
13A. 1-甲基-4-硝基-1
H
-吡唑之製備
向4-硝基-1H-吡唑(2.5 g, 22.11 mmol)於THF (50 mL)中之溶液中添加NaH (0.973 g, 24.32 mmol)並將混合物在rt下攪拌5 min。然後向此懸浮液中添加CH
3
I (1.382 mL, 22.11 mmol)並在rt下攪拌過夜。然後,用EtOAc (2 × 25 mL)稀釋反應混合物並用鹽水(25 mL)洗滌。濃縮有機層,之後使用正相層析純化,以產生白色固體狀1-甲基-4-硝基-1H-吡唑(1.9 g, 80%產率)。
1
H NMR (400 MHz, CDCl
3
) δ ppm 8.12 (s, 1H), 8.06 (s, 1H), 3.97 (s, 3H)。
13B.(
S
)-(1-(4-(1-甲基-4-硝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N
2
沖洗之耐壓小瓶中添加(S)-(1-(4-氯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3.0 g, 10.61 mmol)、1-甲基-4-硝基-1H-吡唑(1.348 g, 10.61 mmol)、二(金剛烷-1-基)(丁基)膦(1.141 g, 3.18 mmol)、PvOH (0.369 ml, 3.18 mmol)及K
2
CO
3
(4.40 g, 31.8 mmol)。然後向上述混合物中添加DMF (21 mL)並將小瓶用N
2
吹掃5 min。然後向此混合物中添加Pd(OAc)
2
(0.476 g, 2.122 mmol)。將反應混合物再次用N
2
短暫吹掃。密封小瓶並在120℃下在油浴中加熱4 h。使反應混合物冷卻至rt並在10% LiCl水溶液(15 mL)與EtOAc (30 mL)之間分配。用EtOAc (2 × 20 mL)萃取水性層,且用鹽水(15 mL)洗滌合併之有機層,經Mg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然後使用正相層析純化粗產物,以產生棕色油狀(
S
)-(1-(4-(1-甲基-4-硝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1.2 g, 29%產率)。MS (ESI)
m/z
: 374.4 (M+H)
+
。
13C.(
S
)
-
(1-(4-(4-胺基-1-甲基-1
H
-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將(
S
)-(1-(4-(1-甲基-4-硝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1.2 g, 3.21 mmol)於MeOH (10 mL)及AcOH (1 mL)中之溶液在油浴中加熱至40℃。然後向上述澄清溶液中以3份(50:25:25%)緩慢添加Zn (0.420 g, 6.43 mmol)並在相同溫度下攪拌5 min。藉由LCMS監測反應混合物,且一旦反應完成,然後向冷卻之反應混合物中添加1 g K
2
CO
3
(1 g用於1 mL AcOH)及1 mL水。然後將反應混合物攪拌5 min。然後經CELITE®墊過濾反應混合物並在真空中濃縮,以產生粗產物。然後在EtOAc (30 mL)與飽和NaHCO
3
(15 mL)水溶液之間分配粗產物。分離有機層,經Mg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然後使用正相層析純化粗產物,以產生淺棕色油狀(
S
)-(1-(4-(4-胺基-1-甲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88 g, 76%產率)。MS (ESI)
m/z
: 344.4 (M+H)
+
。
13D.((
S
)-1-(4-(1-甲基-4-((
R
)-2-甲基丁-3-烯醯胺基)-1
H
-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N
2
沖洗之3頸250 mL RBF中添加(
S
)-(1-(4-(4-胺基-1-甲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620 mg, 1.805 mmol)及EtOAc (15 mL)之溶液。使溶液冷卻至-10℃並添加如實例2中製備之(
R
)-
2
-甲基丁-3-烯酸(271 mg, 2.71 mmol)、吡啶(0.437 mL, 5.42 mmol)及T3P® (2.149 mL, 3.61 mmol)。移除冷卻浴並使溶液升溫至rt,且然後攪拌20 h之時段。添加水(15 mL)及EtOAc (15 mL)並將混合物攪拌30 min。分離有機相並用EtOAc (15 mL)萃取水性層。用鹽水(15 mL)洗滌合併之有機萃取物,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在真空中濃縮。藉由用己烷/EtOAc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純化產生((
S
)-1-(4-(1-甲基-4-((
R
)-2-甲基丁-3-烯醯胺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26 g, 34%產率)。MS(ESI)
m/z:
426.5 [M+H]
+
。
13E.
N
-[(9
R
,10
E
,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N
2
沖洗之250 mL 3頸RBF中添加((
S
)-1-(4-(1-甲基-4-((
R
)-2-甲基丁-3-烯醯胺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266 mg, 0.625 mmol)於DCE (18 mL)中之溶液。將溶液用氬噴射15 min。以一份添加Grubbs II (213 mg, 0.250 mmol)。將反應混合物在微波中加熱至120℃並保持30 min。在冷卻至rt後,移除溶劑並藉由用DCM/MeOH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來純化殘餘物,以產生褐色固體狀N-[(9
R
,10
E
,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60 mg, 23%產率)。MS(ESI)
m/z:
398.4 [M+H]
+
。
13F.N-[(9
R
,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將Pd/C (0.016 g, 0.015 mmol)添加至100 mL Parr氫化燒瓶中,該燒瓶含有N-[(9
R
,10
E
,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60 mg, 0.151 mmol)於EtOH (6 mL)中之溶液。將燒瓶用N
2
吹掃並加壓至55 psi H
2
,且將其攪拌5 h。經由CELITE®墊過濾反應物並濃縮,以產生褐色固體狀N-[(9
R
,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48 mg, 76%產率)。MS(ESI)
m/z:
400.5 [M+H]
+
。
13G.(9
R
,13
S
)-13-胺基-3,9-二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之製備
向N-[(9
R
,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48 mg, 0.120 mmol)於DCM (2.5 mL)中之溶液中添加TFA (0.6 mL, 7.79 mmol)且將反應物在rt下攪拌1.5 h。然後濃縮反應混合物,以產生棕色固體狀(9
R
,13
S
)-13-胺基-3,9-二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雙三氟乙酸鹽(63 mg, 94%產率),然後將其溶解於MeOH (1 mL)中,以產生澄清棕色溶液。將溶液添加至預清洗之AGILENT® StratoSpheres SPE PL-HCO
3
MP樹脂柱中。重力過濾,用MeOH溶析,產生澄清淺黃色濾液。濃縮提供淺黃色固體狀(9
R
,13
S
)-13-胺基-3,9-二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25 mg, 93%)。MS(ESI)
m/z:
300.4 [M+H]
+
。
實例14. (9R,13S)-13-胺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之製備
14A.1-(
2
H
3
)甲基-4-硝基-1H-吡唑之製備
將DIAD (5.59 mL, 28.7 mmol)添加至4-硝基-1H-吡唑(2.5 g, 22.11 mmol)、CD
3
OD (0.898 mL, 22.11 mmol)及Ph
3
P (樹脂結合) (8.84 g, 26.5 mmol)於THF (40 ml)中之溶液中並攪拌過夜。用水淬滅反應,用EtOAc萃取,用鹽水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用DCM/MeOH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純化粗產物,以提供白色固體狀期望產物(1.92 g, 14.76 mmol, 66.7%產率)。MS (ESI)
m/z
: 131.0 (M+H)
+
。
1
HNMR (400MHz, CDCl
3
) δ 8.13 (d, J=0.4 Hz, 1H), 8.05 (s, 1H)。
14B.
N
-[(1
S
)-1-{4-[1-(
2
H
3
)甲基-4-硝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大型微波小瓶中添加(S)-(1-(4-氯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2.61 g, 9.22 mmol)、1-(
2
H
3
)甲基-4-硝基-1H-吡唑(1.0 g, 7.69 mmol)、二(金剛烷-1-基)(丁基)膦(0.413 g, 1.15 mmol)、K
2
CO
3
(3.19 g, 23.06 mmol)及特戊酸(0.268 ml, 2.306 mmol)及DMF (15.37 ml)。將反應物用氬吹掃10 min,添加Pd(OAc)
2
(0.173 g, 0.769 mmol),密封小瓶,且在115℃下攪拌過夜。然後在EtOAc與H
2
O之間分配反應物。用額外EtOAc (2×)萃取水性層。用鹽水洗滌合併之有機層,經Mg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用己烷/EtOAc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純化殘餘物,以產生淡紫色泡沫狀期望產物(1.49 g, 3.96 mmol, 51.5%產率)。MS (ESI)
m/z
: 377.0 (M+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 δ 8.77 (d, J=4.8 Hz, 1H), 8.21 (s, 1H), 7.26 (s, 1H), 7.23 (dd, J=5.1, 1.5 Hz, 1H), 5.78 - 5.65 (m, 1H), 5.55 (d, J=6.8 Hz, 1H), 5.14 - 5.03 (m, 2H), 4.89 (d, J=6.8 Hz, 1H), 2.66 (t, J=6.6 Hz, 2H), 1.44 (s, 9H)。
14C.
N
-[(1
S
)-1-{4-[4-胺基-1-(
2
H
3
)甲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將N-[(1S)-1-{4-[1-(
2
H
3
)甲基-4-硝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1.45 g, 3.85 mmol)溶解於丙酮(15 ml)/水(3 ml)中,冷卻至0℃,並添加NH
4
Cl (1.030 g, 19.26 mmol)及Zn (2.52 g, 38.5 mmol),之後移除冰浴。在1 h後,過濾反應物並用水(30 ml)及EtOAc (50 ml)分配濾液。用EtOAc (2 × 50 ml)萃取水性層。用鹽水(20 ml)洗滌合併之有機層,乾燥(MgSO
4
),過濾並濃縮。藉由用DCM/MeOH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純化殘餘物,以提供期望產物(0.62 g, 46.5%)。MS (ESI)
m/z
: 347.2 (M+H)
+
。
1
HNMR(400MHz, CDCl
3
) δ 8.67 (dd, J=5.1, 0.7 Hz, 1H), 7.26 - 7.23 (m, 2H), 7.21 (dd, J=5.1, 1.5 Hz, 1H), 5.79 - 5.66 (m, 1H), 5.58 (d, J=7.3 Hz, 1H), 5.11 - 5.05 (m, 2H), 4.86 (q, J=6.6 Hz, 1H), 2.64 (t, J=6.7 Hz, 2H), 1.44 (s,9H)。
14D.
N
-[(1S)-1-{4-[1-(
2
H
3
)甲基-4-[(2R)-2-甲基丁-3-烯醯胺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將EtOAc (17.900 ml)中之(R)-2-甲基丁-3-烯酸(233 mg, 2.327 mmol)、N-[(1S)-1-{4-[4-胺基-1-(
2
H
3
)甲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620 mg, 1.79 mmol)、吡啶(0.433 ml, 5.37 mmol)在Ar下冷卻至-10℃,之後逐滴添加T3P® (50%wt,於EtOAc中) (2.131 ml, 3.58 mmol)且然後逐漸升溫至rt。在3.5 h後,用EtOAc稀釋反應混合物,用1.5 M K
2
HPO
4
且之後用鹽水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然後藉由用己烷/EtOAc梯度溶析之正相層析將粗產物純化成黃色泡沫狀期望產物(529 mg, 1.234 mmol, 69.0%產率)。MS (ESI)
m/z
: 429.2 (M+H)
+
。
14E.
N
-[(9R,10E,13S)-3-(
2
H
3
)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在5個大型微波小瓶中等量裝填以下物質:將脫氣DCE (90 ml)中之
N
-[(1
S
)-1-{4-[1-(
2
H
3
)甲基-4-[(2R)-2-甲基丁-3-烯醯胺基]-1H-吡唑-5-基]吡啶-2-基}丁-3-烯-1-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51 g, 1.190 mmol)在120℃下在Grubbs II (0.404 g, 0.476 mmol)存在下輻照30 min。合併反應物,濃縮,並藉由用己烷/EtOAc梯度溶析之正相管柱層析純化殘餘物,以產生棕色固體狀期望產物(0.124 g, 26.0%)。MS (ESI)
m/z
: 401.2 (M+H)
+
。
1
HNMR (400MHz, CDCl
3
) δ 8.66 (d, J=5.1 Hz, 1H), 7.52 (s, 1H), 7.19 (d, J=4.8 Hz, 1H), 6.80 (s, 1H), 6.37 (d, J=7.5 Hz, 1H), 5.68 (t, J=11.2 Hz, 1H), 4.82 - 4.63 (m, 2H), 3.12 - 2.93 (m, 2H), 1.93 (q, J=11.1 Hz, 1H), 1.48 (s, 9H), 1.15 (d, J=5.9 Hz, 3H)。
14F.
N
-[(9
R
,13
S
)-3-(
2
H
3
)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之製備
向
N-
[(9R, 10E, 13S)-3-(
2
H
3
)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0,14,16-六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120 g, 0.300 mmol)於EtOH (10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PtO
2
(6.80 mg, 0.030 mmol)。使懸浮液經受氫氣氛(55 psi)達1 h。經由CELITE®塞過濾觸媒並濃縮濾液。產物(0.104 g, 86%)未經進一步純化原樣繼續用於下一反應。MS (ESI)
m/z
: 403.2 (M+H)
+
。
14G.(9
R
,13
S
)-13-胺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之製備
將二噁烷(1.621 ml)中之4.0 M HCl添加至N-[(9R,13S)-3-(
2
H
3
)甲基-9-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胺基甲酸第三丁基酯(0.100 g, 0.248 mmol)於MeOH (3 ml)中之攪拌溶液中並攪拌過夜。將反應混合物濃縮至乾燥並置於高真空下。藉由溶解於MeOH中使鹽酸鹽游離鹼化,通過樹脂結合之NaHCO
3
柱(Stratospheres SPE;500 mg, 0.90 mmol載量)並濃縮濾液。該物質原樣繼續用於以下反應。MS (ESI)
m/z
: 303.4 (M+H)
+
。
實例15. (9
R
,13
S
)-13-(4-{5-氯-2-[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9-二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向含有無水ACN (0.5 mL)中之如實例12中所述製備之6-{5-氯-2-[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22.8 mg, 0.067 mmol)、HATU (33.0 mg, 0.087 mmol)之閃爍小瓶中添加DBU (15 mL, 0.100 mmol)。在30 min後,添加如實例13中所述製備之(9R,13S)-13-胺基-3,9-二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20 mg, 0.067 mmol)於0.5 ml CH
3
CN及DMF (0.1 ml)中之溶液。將所得溶液在rt下攪拌2 h,然後藉由反相層析純化,在濃縮及凍乾後,以產生白色固體狀(9
R
,13
S
)-13-(4-{5-氯-2-[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9-二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26.98 mg, 53.1%產率)。MS (ESI)
m/z
: 624.3 (M+H)
+
。
1
H NMR (400MHz, CD
3
OD) d 8.81 (d,
J
=0.7 Hz, 1H), 8.75 (s, 1H), 8.70 (d,
J
=5.3 Hz, 1H), 7.89 (d,
J
=2.4 Hz, 1H), 7.77 - 7.72 (m, 1H), 7.72 - 7.66 (m, 2H), 7.53 (dd,
J
=5.1, 1.5 Hz, 1H), 7.49 (s, 1H), 6.43 (s, 1H), 6.02 - 5.93 (m, 1H), 4.04 (s, 3H), 2.70 (td,
J
=6.7, 3.3 Hz, 1H), 2.27 (tt,
J
=12.7, 4.4 Hz, 1H), 2.12 - 1.94 (m, 2H), 1.66 - 1.52 (m, 1H), 1.45 (ddd,
J
=15.0, 9.8, 5.0 Hz, 1H), 1.00 (d,
J
=7.0 Hz, 3H), 0.69 (br. s., 1H)。
19
F NMR (376MHz, CD
3
OD) d -62.54 (s), -77.44 (s)。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11.02 min,純度= 96.7%。
實例16. (
9R,
135)-13-(4-{5-氯-2-[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 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
9R,
13
S
)-13-(4-{5-氯-2-[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11 mg, 30%產率)係以與實例15中所述之程序類似之方式藉由用如實例14中所述製備之(
9R,
13
S
)-13-胺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15 mg, 0.050 mmol)置換(
9R,
13
S
)-13-胺基-3,9-二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來製備。MS(ESI)
m/z:
627.3 (M+H)。
1
H NMR (400MHz, CD
3
OD) δ 8.81 (s, 1H), 8.77 - 8.66 (m, 2H), 7.89 (d,
J
=2.2 Hz, 1H), 7.79 - 7.64 (m, 3H), 7.59 - 7.51 (m, 1H), 7.49 (s, 1H), 6.44 (s, 1H), 5.97 (dd,
J
=12.4, 3.9 Hz, 1H), 2.76 - 2.62 (m,
J
=6.5, 3.4, 3.4 Hz, 1H), 2.34 - 2.21 (m, 1H), 2.12 - 1.94 (m, 2H), 1.68 - 1.53 (m, 1H), 1.51 - 1.39 (m, 1H), 1.00 (d,
J
=6.8 Hz, 3H), 0.78 - 0.63 (m, 1H)。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8.64 min,純度= 99.4%。
實例17. (9
R
, 13
S
)-13-(4-{5-氯-2-[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二氟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9
R
,13
S
)-13-(4-{5-氯-2[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二氟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20 mg, 50%產率)係以與實例15中所述之程序類似之方式藉由用(9
R
,13
S
)-13-胺基-3-(二氟甲基)-9-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17 mg, 0.051 mmol)置換(9
R
,13
S
)-13-胺基-3,9-二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來製備。MS(ESI)
m/z:
660.3 (M+H)。
1
H NMR (400MHz, CD
3
OD) δ 8.81 (d,
J
=3.7 Hz, 2H), 8.71 (d,
J
=5.1 Hz, 1H), 7.89 (d,
J
=2.2 Hz, 1H), 7.81 - 7.62 (m, 5H), 7.56 - 7.46 (m, 1H), 6.44 (s, 1H), 6.00 (dd,
J
=12.7, 4.5 Hz, 1H), 2.70 (td,
J
=6.5, 3.0 Hz, 1H), 2.32 -2.20 (m, 1H), 2.10 - 1.91 (m, 2H), 1.65 -1.51 (m, 1H), 1.51 -1.39 (m, 1H), 0.99 (d,
J
=6.8 Hz, 3H), 0.70 - 0.51 (m, 1H)。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9.74 min,純度= 97.8%。
實例18. (9
R
,13
S
)-13-(4-{5-氯-2-[4-(三氟甲基)-1H-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9-二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灰白色固體(9
R
,13
S
)-13-(4-{5-氯-2-[4-(三氟甲基)-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9-二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 TFA鹽(9 mg, 20%)係以與實例10之相同方式用實例12B中所述製備之6-{5-氯-2-[4-(三氟甲基)-1
H
-吡唑-1 -基]苯基}嘧啶-4-醇置換實例6中所述製備之6-[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來製備。MS(ESI)
m/z:
624.3(M+H)
+
。
1
H
NMR (400MHz, CD
3
OD) δ 8.84 (d,
J
=0.7 Hz, 1H), 8.71 (d,
J
=5.1 Hz, 1H), 8.29 (s, 1H), 7.91 (d,
J
=2.4 Hz, 1H), 7.86 (s, 1H), 7.80 - 7.75 (m, 1H), 7.72 (s, 1H), 7.51 (s, 1H), 7.17 (dd,
J
=5.3, 1.8 Hz, 1H), 6.52 (d,
J
=0.7 Hz, 1H), 5.77 (dd,
J
=12.4, 3.2 Hz, 1H), 4.18 (s, 3H), 2.64 - 2.56 (m, 1H), 2.38 (br. s., 1H), 2.11 (dd, .7=13.1, 3.6 Hz, 1H), 2.02 - 1.95 (m, 1H), 1.64 (d,
J
=6.8 Hz, 1H), 1.39 (dd,
J
=16.9, 8.1 Hz, 2H), 1.14 (d,
J
=6.8 Hz, 3H)。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8.05 min,純度= 95%。
實例19. (9
R
,13
S
)-13-(4-{5-氯-2-[4-(三氟甲基)-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灰白色固體(9
R
,13
S
)-13-(4-{5-氯-2-[4-(三氟甲基)-1
H
-1,2,3-三唑-1-基]苯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1-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三氟乙酸鹽(11.7 mg, 23%)係與實例10相同之方式用如實例12B中所述製備之6-{5-氯-2-[4-(三氟甲基)-1H-吡唑-1-基]苯基}嘧啶-4-醇置換如實例6中所述製備之6-[5-氯-2-(4-氯-1
H
-1,2,3-三唑-1-基)苯基]嘧啶-4-醇來製備。同樣,用如實例6F中所述製備之(9
R
,13
S
)-13-胺基-3-(
2
H
3
)甲基-9-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置換如實例9中所述製備之(9
R
,13
S
)-13-胺基-3,9-二甲基-3,4,7,17-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MS (ESI)
m/z
: 627.3 (M+H)
+
。
1
H NMR (400MHz, CD
3
OD) 8 8.86 - 8.82 (m, 1H), 8.75 - 8.69 (m, 1H), 8.28 (s, 1H), 7.94 - 7.87 (m, 1H), 7.86 (s, 1H), 7.80 - 7.76 (m, 1H), 7.74 - 7.69 (m, 1H), 7.51 (s, 1H), 7.20 - 7.09 (m, 1H), 6.56 - 6.51 (m, 1H), 5.77 (dd,
J
=12.5, 3.3 Hz, 1H), 2.67 - 2.58 (m, 1H), 2.47 - 2.37 (m, 2H), 2.19 - 2.06 (m, 1H), 2.03 - 1.96 (m, 1H), 1.73 - 1.60 (m, 1H), 1.48 -1.31 (m, 2H), 1.14 (d,
J=
6.8
Hz, 3H)。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8.02 min,純度= 96%。
實例20. 1-(4-氯-2-(1-((5R,9S)-21,5-二甲基-4-側氧基-21H-3-氮雜-1 (2,4)-吡啶-2(5,4)-吡唑無環九蕃(acyclononaphane)-9-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三氟乙酸鹽之製備九蕃
20A.
N
-(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基)-2,2,2-三氟乙醯胺之製備
向如實例6B中所述製備之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胺(0.523 g, 2.219 mmol)及三氟乙酸酐(0.376 ml, 2.66 mmol)於DCM (17.47 ml)中之溶液中添加TEA (0.371 ml, 2.66 mmol)。在1 h後,濃縮反應混合物並藉由正相層析純化,以產生白色固體狀N-(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基)-2,2,2-三氟乙醯胺(0.684 g, 93%產率)。MS(ESI)
m/z:
332.1 (M+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d) δ 13.95 (br. s., 1H), 8.83 (d, J=1.1 Hz, 1H), 8.59 (d, J=9.0 Hz, 1H), 7.76 (d, J=2.4 Hz, 1H), 7.49 (dd, J=9.0, 2.4 Hz, 1H), 7.16 (d, J=0.9 Hz, 1H), 4.09 (s, 3H)。
20B.
N
-(4-氯-2-(6-羥基嘧啶-4-基)苯基)-2,2,2-三氟乙醯胺之製備
在60℃下向N-(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基)-2,2,2-三氟乙醯胺(0.68 g, 2.05 mmol)於THF (13.67 ml)中之攪拌溶液中添加H
2
O中之48% HBr (1.693 ml, 14.97 mmol)。在3 h後,濃縮反應混合物,用飽和NaHCO
3
(40 ml)淬滅,並用EtOAc (3 × 30 ml)萃取。用鹽水(15 mL)洗滌合併之有機層並乾燥(MgSO
4
)。藉由正相層析純化殘餘物,以產生期望產物(0.195 g, 30%)。MS (ESI)
m/z
: 318.1 (M+H)
+
。
1
H NMR: (400MHz, CDCl
3
-d) δ 8.50 (d, J=9.0 Hz, 1H), 8.27 (s, 1H), 7.66 (d, J=2.4 Hz, 1H), 7.57 - 7.49 (m, 1H), 6.89 (s, 1H)。
20C. (5R,9S)-9-(4-(2-胺基-5-氯苯基)-6-側氧基嘧啶-1 (6H)-基)-21,5-二甲基-21 H-3-氮雜-1 (2,4)-吡啶-2(5,4)-吡唑無環九蕃-4-酮之製備
向含有N-(4-氯-2-(6-羥基嘧啶-4-基)苯基)-2,2,2-三氟乙醯胺(0.035 g, 0.110 mmol)及HATU (0.054 g, 0.143 mmol)於ACN (1.10 ml)中之白色懸浮液之1打蘭小瓶中添加DBU (0.025 ml, 0.165 mmol)。在10 min後,添加實例9 (0.033 g, 0.110 mmol)於DMF (1.102 ml)中之紫色溶液。在攪拌過夜後,將反應物用水稀釋,用EtOAc (3×)萃取,將有機物用鹽水洗滌,經Na
2
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藉由正相層析純化粗產物,以產生黃色泡沫狀期望中間體(在
1
H
NMR中亦觀察到30%不期望異構物)。該物質繼續用於後續反應。藉由將化合物溶解於MeOH (2 ml)中、用HCl (1 ml)處理並加熱至75℃移除三氟乙醯胺組。在2 h後,移除有機物並將水性層冷凍乾燥。藉由將殘餘物溶解於MeOH中並通過兩個連續NaHCO
3
柱(500mg)中和HCl鹽並濃縮濾液,以產生黃色泡沫狀期望產物(0.040 g, 0.079 mmol, 72.0%產率)。MS (ESI)
m/z
: 504.3 (M+H)
+
。
20D. 1-(4-氯-2-(1-((5R,9S)-21,5-二甲基-4-側氧基-21H-3-氮雜-1(2,4)-吡啶-2(5,4)-吡唑無環九蕃-9-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在0℃下向20C (0.040 g, 0.079 mmol)於ACN (1.134 ml)中之黃色溶液中添加ACN (0.25 ml)中之亞硝酸異戊酯(0.032 ml, 0.238 mmol),之後逐滴添加ACN (0.25 ml)中之疊氮基三甲基矽烷(0.031 ml, 0.238 mmol)。在10 min後,移除冷浴,並使反應物升溫至rt。在1 h後,在rt下添加丙炔酸第三丁基酯(0.050 g, 0.397 mmol) ACN (0.25 ml)及Cu
2
O (1.136 mg, 7.94 μmol)。在6 h後,將反應物用DCM稀釋並用飽和NH
4
Cl、鹽水洗滌,經Mg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以產生黃色油。藉由正相層析純化粗物質,以產生黃色泡沫狀期望中間體。藉由用50%/TFA/DCM處理來水解第三丁基酯。在1 h後,濃縮反應混合物,藉由反相層析純化,並冷凍乾燥,以產生期望產物(15 mg, 25%)。使此物質經受手性純化,以移除任何剩餘殘餘不期望異構物。在使用CHIRALPAK® IC, 21 × 250 mm ID, 5 μ、使用40% MeOH:ACN:FA / 60% CO
2
以45.0 mL/min、100巴及40℃下手性HPLC分離後,標題化合物係早期溶析之異構物。MS(ESI)
m/z:
600.3(M+H)
+
。
1
H NMR: (400MHZ, ACN-d
3
) d 8.66 (d, J=5.1 Hz, 1H), 8.41 (s, 1H), 8.07 (s, 1H), 7.83 - 7.77 (m, 2H), 7.73 -7.66 (m, 2H), 7.65 - 7.61 (m, 1H), 7.37 (s, 1H), 6.99 (d, J=4.2 Hz, 1H), 6.39 (s, 1H), 5.66 - 5.61 (m, 1H), 4.12 (s, 3H), 2.52 (br. s., 1H), 2.25 - 2.19 (m, 1H), 2.07 - 2.01 (m, 1H), 1.54 (dd, J=13.4, 5.5 Hz, 1H), 1.31 (d, J=7.9 Hz, 1H), 1.19 - 1.14 (m, 1H), 1.05 (d, J=6.8 Hz, 3H)。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5.31 min,純度> 95%。
實例21. 1-(4-氯-2-{1-[(9
R
,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21A. 1-[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乙酯之製備
向如實例4B中所述製備之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胺(0.400 g, 1.70 mmol)於CH
3
CN (24.2 mL)中之冷卻(0℃)澄清黃色溶液中添加亞硝酸異戊酯(0.34 mL, 2.55 mmol),之後逐滴添加疊氮基三甲基矽烷(0.34 mL, 2.55 mmol)。觀察到氣體逸出。在10 min後,移除冷浴,且使反應物升溫至rt且在rt下攪拌1h。形成黃色懸浮液。隨後,添加丙炔酸乙酯(0.500 g, 5.09 mmol)及Cu
2
O (0.024 g, 0.17 mmol)。在1 h後,將渾濁淺綠色反應物用DCM稀釋並用飽和NH
4
Cl水溶液、鹽水洗滌,經MgSO
4
乾燥,過濾並濃縮,以產生黃色油。藉由正相層析純化產生黃色固體狀1-[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乙酯(0.507 g, 83%產率)。MS(ESI)
m/z:
360.0 (M+H)
+
。
1
H
NMR (400 MHz, CDCl
3
) δ 8.65 (d,
J
=1.1 Hz, 1H), 8.19 (s, 1H), 7.75 (d,
J
=2.4 Hz, 1H), 7.62 (dd,
J
=8.4, 2.4 Hz, 1H), 7.50 (d,
J
=8.4 Hz, 1H), 6.56 (d,
J
=1.1 Hz, 1H), 4.44 (q,
J
=7.3 Hz, 2H), 3.96 (s, 3H), 1.42 (t,
J
=7.2 Hz, 3H)。
21B.1-[4-氯-2-(6-羥基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乙酯之製備
向1-[4-氯-2-(6-甲氧基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乙酯(0.200 g, 0.56 mmol)於CH
3
CN (3 mL)中之懸浮液中添加TMS-I (0.38 mL, 2.78 mmol)。將所得澄清黃色溶液在50℃下加熱過夜。將反應物冷卻至rt且然後將其倒入10%硫代硫酸鈉與飽和NaHCO
3
水溶液之混合物中。用DCM (3×)萃取反應物。合併有機層並濃縮。藉由正相層析純化產生白色固體狀1-[4-氯-2-(6-羥基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乙酯(0.098 g, 51%產率)。MS(ESI)
m/z:
345.9 (M+H)
+
。
1
H
NMR (400 MHz, CDCl
3
) δ 8.30 (s, 1H), 7.97 (d,
J
=1.1 Hz, 1H), 7.73 (d,
J
=2.2 Hz, 1H), 7.62 (dd,
J
=8.5, 2.3 Hz, 1H), 7.49 (d,
J
=8.4 Hz, 1H), 6.46 (d,
J
=0.9 Hz, 1H), 4.44 (q,
J
=7.3 Hz, 2H), 1.42 (t,
J
=7.2 Hz, 3H)。
21C.1-(4-氯-2-{1-[(9
R
,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乙酯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向含有1-[4-氯-2-(6-羥基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乙酯(0.035 g, 0.10 mmol)及HATU (0.050 g, 0.13 mmol)於CH
3
CN (1.0 mL)中之白色懸浮液之1打蘭小瓶中添加DBU (0.023 mL, 0.15 mmol)。將所得澄清黃色溶液在rt下攪拌20 min。然後添加如實例13中所述製備之(9
R
,13
S
)-13-胺基-3,9-二甲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8-酮(0.030 g, 0.10 mmol)於DMF (1.0 mL)中之澄清紫色溶液。在rt下攪拌反應物。在3 h後,停止反應,藉由反相層析直接純化,在濃縮及凍乾後,其產生米色固體狀1-(4-氯-2-{1-[(9R,13S)-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乙酯三氟乙酸鹽(0.0292 g, 39%產率)。MS (ESI)
m/z
: 628.4 (M+H)
+
。
1
H NMR (500 MHz, CD
3
OD) δ 8.81 (s, 1H), 8.78 (s, 1H), 8.70 (d,
J
=5.2 Hz, 1H), 7.89 (d,
J
=2.5 Hz, 1H), 7.74 (dd,
J
=8.5, 2.5 Hz, 1H), 7.70 - 7.65 (m, 2H), 7.52 (dd,
J
=5.0, 1.7 Hz, 1H), 7.49 (s, 1H), 6.39 (s, 1H), 5.99 - 5.93 (m, 1H), 4.40 (q,
J
=7.2 Hz, 2H), 4.05 (s, 3H), 2.74 - 2.66 (m, 1H), 2.32 - 2.23 (m, 1H), 2.11 - 1.93 (m, 2H), 1.64 - 1.54 (m, 1H), 1.50 - 1.41 (m, 1H), 1.38 (t,
J
=7.2 Hz, 3H), 1.00 (d,
J
=6.9 Hz, 3H), 0.73 - 0.61 (m, 1H)。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4.90 min,純度= 98.8%。
21D. 1-(4-氯-2-{1-[(9
R
,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三氟乙酸鹽之製備
將1-(4-氯-2-{1-[(9
R
,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乙酯三氟乙酸鹽(0.020 g, 0.027 mmol)於MeOH (0.54 mL)及1.0 M NaOH (0.14 mL, 0.14 mmol)中之澄清無色溶液在rt下攪拌。在2 h後,停止反應,用1.0 M HCl中和且然後濃縮反應物,以產生白色固體。藉由反相層析純化,在濃縮及凍乾後,產生白色固體狀1-(4-氯-2-{1-[(9
R
,13
S
)-3,9-二甲基-8-側氧基-3,4,7,15-四氮雜三環[12.3.1.0
2,6
]十八-1(18),2(6),4,14,16-五烯-13-基]-6-側氧基-1,6-二氫嘧啶-4-基}苯基)-1H-1,2,3-三唑-4-甲酸三氟乙酸鹽(0.0126 g, 64%產率)。MS (ESI)
m/z
: 600.3 (M+H)
+
。
1
H NMR (500 MHz, CD
3
OD) δ 8.78 (s, 1H), 8.73 (s, 1H), 8.71 (d,
J
=5.2 Hz, 1H), 7.89 (d,
J
=2.2 Hz, 1H), 7.76 - 7.73 (m, 1H), 7.70 - 7.66 (m, 2H), 7.50 (dd,
J
=5.1, 1.5 Hz, 1H), 7.49 (s, 1H), 6.40 (s, 1H), 6.00 - 5.94 (m, 1H), 4.05 (s, 3H), 2.74 - 2.66 (m, 1H), 2.32 -2.23 (m, 1H), 2.11 - 1.93 (m, 2H), 1.64 - 1.54 (m, 1H), 1.51 -1.40 (m, 1H), 1.00 (d,
J
=6.9 Hz, 3H), 0.73 - 0.61 (m, 1H)。分析型HPLC (方法A):RT = 3.37 min,純度=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