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3536B -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3536B
TWI753536B TW109128153A TW109128153A TWI753536B TW I753536 B TWI753536 B TW I753536B TW 109128153 A TW109128153 A TW 109128153A TW 109128153 A TW109128153 A TW 109128153A TW I753536 B TWI753536 B TW I75353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de
type semiconductor
semiconductor layer
contact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91281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2123491A (zh
Inventor
丹羽紀隆
稲津哲彦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機裝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機裝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機裝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1234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1234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35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353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6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 H01L33/30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 H01L33/32Materials of the light emitting region containing only elements of Group III and Group V of the Periodic Table containing nitroge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01L33/0062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 H01L33/0075Processes for devices with an active region comprising only III-V compounds comprising nitride compou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01L33/385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the electrode extending at least partially onto a side surface of the semiconductor bod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3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 H01L33/387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with a plurality of electrode regions in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semiconductor body and being electrically interconnected by another electrode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36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des
    • H01L33/40Materials therefor
    • H01L33/405Refle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33/00Details relating to devices covered by the group H01L33/00 but not provided for in its subgroups
    • H01L2933/0008Processes
    • H01L2933/0016Processes relating to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2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 H01L33/2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ies with a particular shape, e.g. curved or truncated substra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使半導體發光元件之可靠度提升的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半導體發光元件10具備:n型AlGaN(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n型半導體層24;AlGaN系半導體材料之活性層26,係設置於n型半導體層24上;p型半導體層28,係設置於活性層26上;p側接觸電極34,係由Rh(銠)所構成且與p型半導體層28上接觸;p側電極披覆層35,係由TiN(氮化鈦)所構成且披覆p側接觸電極34;介電體保護層42,係披覆n型半導體層24、活性層26、p型半導體層28以及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p側墊電極44,係於貫通p側接觸電極34上的介電體保護層42的p側開口42p之中與p側電極披覆層35接觸。

Description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半導體發光元件係具有積層於基板上之n型半導體層、活性層以及p型半導體層,且於p型半導體層上設置有p側電極。於使用GaN(氮化鎵)或AlGaN(氮化鋁鎵)等的氮化物半導體的發光元件中,選擇對發光波長具有高反射率的Rh(銠)或Pt(鉑)等作為p側電極的材料。而且,在p側電極的表面形成有絕緣性保護膜(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300063號。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由於Rh或Pt等的白金族材料與披覆p側電極的表面的介電體保護層之間的密接性低的緣故,介電體保護層容易從p側電極剝離,有可能關係到發光元件之可靠度的下降。
本發明係鑒於此課題而完成,目的在於提高半導體發光元件之可靠度。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具備:n型AlGaN系半導體材料之n型半導體層;AlGaN系半導體材料之活性層,係設置於n型半導體層上;p型半導體層,係設置於活性層上;p側接觸電極,係由Rh(銠)所構成且與p型半導體層上接觸;p側電極披覆層,係由TiN(氮化鈦)所構成且披覆p側接觸電極;介電體保護層,係披覆n型半導體層、活性層、p型半導體層以及p側電極披覆層;以及p側墊電極,係於貫通p側接觸電極上的介電體保護層的p側開口之中與p側電極披覆層接觸。
根據該態樣,在由Rh所構成的p側接觸電極與介電體保護層之間設置由TiN所構成的p側電極披覆層,藉此能提高介電體保護層對於p側接觸電極的密接性。藉此,能防止介電體保護層自p側接觸電極剝離且維持由介電體保護層所為之密封功能,能提高半導體發光元件之可靠度。
p側電極披覆層亦可披覆p側接觸電極的上表面以及側表面,且p側電極披覆層亦可與p型半導體層接觸。
亦可更具備:n側接觸電極,係在n型半導體層上被設置於與活性層之形成區域不同的區域;n側電極披覆層,係由TiN所構成且披覆n側接觸電極;以及n側墊電極,係於貫通n側接觸電極上的介電體保護層的n側開口之中與n側電極披覆層接觸。
p側接觸電極的上表面與n側接觸電極的上表面的厚度方向的位置的差距亦可為100nm以下。
亦可更具備:圖案化藍寶石基板,係於主面形成有凹凸圖案。n型半導體層亦可設置於圖案化藍寶石基板的主面上。
本發明之另一態樣係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該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具備下述步驟:於n型AlGaN系半導體材料之n型半導體層上形成AlGaN系半導體材料之活性層;於活性層上形成p型半導體層;以露出n型半導體層上的一部分區域的方式去除p型半導體層以及活性層的一部分;於p型半導體層上形成由Rh所構成的p側接觸電極;形成由TiN所構成且披覆p側接觸電極的p側電極披覆層;形成披覆n型半導體層、活性層、p型半導體層以及p側電極披覆層的介電體保護層;形成貫通p側接觸電極上的介電體保護層的p側開口;於p側開口之中形成與p側電極披覆層接觸的p側墊電極。
根據該態樣,在由Rh所構成的p側接觸電極與介電體保護層之間設置由TiN所構成的p側電極披覆層,藉此能提高介電體保護層對於p側接觸電極的密接性。而且,在對介電體保護層進行蝕刻而形成p側開口的步驟中,難以對構成p側電極披覆層的TiN蝕刻,難以產生因蝕刻所導致之副產物。結果,能實現p側接觸電極與p側墊電極之間良好的電性連接,從而能提高半導體發光元件之可靠度。
p側電極披覆層亦可由濺鍍(sputtering)法所形成。
亦可更具備下述步驟:於n型半導體層上之一部分區域形成n側接觸電極;形成由TiN所構成且披覆n側接觸電極的n側電極披覆層;形成貫通n側接觸電極上的介電體保護層的n側開口;以及在n側開口之中形成與n側電極披覆層接觸的n側墊電極。亦可同時形成p側電極披覆層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 [發明功效]
依據本發明,能夠使半導體發光元件之可靠度提升。
以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對用以實施本發明之形態進行詳細說明。再者,說明中對相同要素附上相同元件符號且適當省略重複的說明。而且,為了有助於理解說明,各圖式中之各構成要素之尺寸比未必與實際之發光元件之尺寸比一致。
本實施形態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係以發出中心波長λ約為360nm以下之「深紫外光」的方式所構成,也就是所謂的DUV-LED(Deep UltraViolet-Light Emitting Diode;深紫外發光二極體)晶片(chip)。為了輸出此種波長之深紫外光,使用帶隙(band gap)約為3.4eV以上之AlGaN(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在本實施形態中,特別表示出發出中心波長λ約為240nm至320nm之深紫外光之情形。
本說明書中,「AlGaN系半導體材料」係指至少包含AlN(氮化鋁)以及GaN(氮化鎵)之半導體材料,且包含含有InN(氮化銦)等其他材料之半導體材料。從而,本說明書中提及之「AlGaN系半導體材料」例如能夠由In1-x-y Alx Gay N(0<x+y≦1;0<x<1;0<y<1)之組成來表示,包含AlGaN或InAlGaN。本說明書之「AlGaN系半導體材料」係例如AlN以及GaN之各者的莫耳分率為1%以上,較佳為5%以上、10%以上或20%以上。
而且,為了區分不含有AlN之材料,有時稱作「GaN系半導體材料」。於「GaN系半導體材料」係包含有GaN或InGaN。同樣地,為了區分不含有GaN之材料,有時稱作「AlN系半導體材料」。於「AlN系半導體材料」係包含AlN或InAlN。
圖1係概略地表示實施形態之半導體發光元件10之構成之剖視圖。半導體發光元件10係具備:基板20、基底層22、n型半導體層24、活性層26、p型半導體層28、p側接觸電極34、p側電極披覆層35、n側接觸電極36、n側電極披覆層39、介電體保護層42、p側墊電極44以及n側墊電極46。
圖1中,有時將箭頭A所示的方向稱作「上下方向」或「厚度方向」。而且,從基板20觀察,有時將遠離基板20之方向稱作上側,將朝向基板20之方向稱作下側。
基板20係針對半導體發光元件10所發出之深紫外光具有透光性之基板,例如是藍寶石(Al2 O3 )基板。基板20具有:第一主面20a;以及第二主面20b,係與第一主面20a為相反側。第一主面20a係成為用以使自基底層22至p型半導體層28之各層成長之結晶成長面之一主面。於第一主面20a係形成有深度以及間距(pitch)為次微米(submicron)(1μm以下)的微細凹凸圖案。這類的基板20亦稱之為圖案化藍寶石基板(PSS;Patterned Sapphire Substrate)。第二主面20b係成為用以將活性層26所發出之深紫外光取出至外部之光取出面之一主面。再者,基板20可以是AlN基板,也可以是AlGaN基板。
基底層22係設置於基板20之第一主面20a之上。基底層22係用以形成n型半導體層24之底層(模板(template)層)。基底層22例如是未摻雜(un-doped)之AlN層,具體而言是經高溫成長之AlN(HT-AlN;High Temperature-AlN)層。基底層22亦可包含形成於AlN層上之未摻雜之AlGaN層。於基板20為AlN基板或AlGaN基板之情形下,基底層22亦可僅由未摻雜之AlGaN層所構成。也就是說,基底層22包含未摻雜之AlN層以及AlGaN層中的至少一層。
n型半導體層24係設置於基底層22之上。n型半導體層24係n型的AlGaN系半導體材料層,例如是摻雜有作為n型的雜質之Si的AlGaN層。n型半導體層24係以讓活性層26所發出之深紫外光透過之方式來選擇組成比,例如以AlN之莫耳分率成為25%以上的方式形成,較佳為以成為40%以上或50%以上的方式形成。n型半導體層24具有比活性層26所發出之深紫外光之波長還大之帶隙,例如以帶隙成為4.3eV以上之方式形成。n型半導體層24較佳為以AlN之莫耳分率成為80%以下之方式形成,也就是以帶隙成為5.5eV以下之方式形成,更理想為以AlN之莫耳分率成為70%以下(也就是帶隙成為5.2eV以下)之方式形成。n型半導體層24具有1μm至3μm左右之厚度,例如具有2μm左右之厚度。
n型半導體層24係以作為雜質之Si之濃度成為1×1018 /cm3 以上至5×1019 /cm3 以下之方式形成。n型半導體層24較佳為以Si濃度成為5×1018 /cm3 以上至3×1019 /cm3 以下之方式形成,較佳為以Si濃度成為7×1018 /cm3 以上至2×1019 /cm3 以下之方式形成。在一實施例中,n型半導體層24之Si濃度為1×1019 /cm3 前後且為8×1018 /cm3 以上至1.5×1019 /cm3 以下之範圍。
n型半導體層24具有第一上表面24a以及第二上表面24b。第一上表面24a是形成有活性層26的部分,第二上表面24b是未形成有活性層26的部分。第一上表面24a的高度以及第二上表面24b的高度係相互不同,從基板20至第一上表面24a的高度係比從基板20至第二上表面24b的高度還大。在此,將第一上表面24a所在之區域定義為「第一區域W1」,將第二上表面24b所在之區域定義為「第二區域W2」。第二區域W2係鄰接於第一區域W1。
活性層26係設置於n型半導體層24之第一上表面24a之上。活性層26係由AlGaN系半導體材料所構成,且被夾在n型半導體層24與p型半導體層28之間而形成雙異質接合(double-hetero junction)構造。為了輸出波長355nm以下之深紫外光,活性層26係以帶隙成為3.4eV以上之方式所構成,例如以能夠輸出波長320nm以下之深紫外光之方式來選擇AlN組成比。
活性層26係例如具有單層或多層之量子井構造,且由障壁層與井層之積層體所構成,前述障壁層係由未摻雜之AlGaN系半導體材料所形成,前述井層係由未摻雜之AlGaN系半導體材料所形成。活性層26例如包含:第一障壁層,係與n型半導體層24直接接觸;以及第一井層,係設置於第一障壁層之上。在第一障壁層與第一井層之間亦可追加地設置井層以及障壁層之一層以上的一對。障壁層以及井層係具有1nm至20nm左右之厚度,例如具有2nm至10nm左右之厚度。
活性層26亦可進一步包含與p型半導體層28直接接觸的電子阻擋層(electron block layer)。電子阻擋層是未摻雜之AlGaN系半導體材料層,例如以AlN之莫耳分率成為40%以上之方式形成,較佳為以AlN之莫耳分率成為50%以上之方式形成。電子阻擋層可以以AlN之莫耳分率成為80%以上的方式形成,亦可以由不含有GaN之AlN系半導體材料形成。電子阻擋層係具有1nm至10nm左右之厚度,例如具有2nm至5nm左右之厚度。
p型半導體層28係形成於活性層26之上。p型半導體層28是p型的AlGaN系半導體材料層或p型的GaN系半導體材料層,例如是摻雜有作為p型的雜質之Mg(鎂)的AlGaN層或GaN層。p型半導體層28係具有p型第一包覆層(clad layer)30、p型第二包覆層31以及p型接觸層32。p型第一包覆層30、p型第二包覆層31以及p型接觸層32係分別以AlN比率不同的方式所構成。
與p型第二包覆層31以及p型接觸層32相比,p型第一包覆層30是AlN比率高的p型AlGaN層。p型第一包覆層30在p型半導體層28中是相對高的AlN比率,且以讓活性層26所發出之深紫外光透過之方式來選擇組成比。p型第一包覆層30例如以AlN之莫耳分率成為40%以上的方式形成,較佳為以AlN之莫耳分率成為50%以上或60%以上的方式形成。p型第一包覆層30的AlN比率例如係與n型半導體層24的AlN比率相同程度,或者比n型半導體層24的AlN比率還大。p型第一包覆層30的AlN比率亦可為70%以上或80%以上。p型第一包覆層30具有20nm至100nm左右之厚度,例如具有30nm至70nm左右之厚度。
p型第二包覆層31是AlN比率低於p型第一包覆層30且AlN比率高於p型接觸層32的p型AlGaN層。亦即,在p型半導體層28之中,p型第二包覆層31是中度AlN比率。p型第二包覆層31例如以AlN之莫耳分率成為25%以上的方式形成,較佳為以AlN之莫耳分率成為40%以上或50%以上的方式形成。p型第二包覆層31的AlN比率例如係以成為n型半導體層24的AlN比率±10%左右的方式形成。p型第二包覆層31具有5nm至50nm左右之厚度,例如具有10nm至30nm左右之厚度。再者,亦可不設置p型第二包覆層31。
與p型第一包覆層30以及p型第二包覆層31相比,p型接觸層32是低AlN比率的p型AlGaN層或p型GaN層。亦即,在p型半導體層28之中,p型接觸層32的AlN比率相對地低。為了獲得與p側接觸電極34之良好的歐姆接觸(ohmic contact),p型接觸層32係以AlN比率成為20%以下的方式所構成,較佳為以AlN比率成為10%以下、5%以下或0%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說,p型接觸層32能以不包含AlN的p型GaN系半導體材料來形成。p型第二包覆層31具有5nm至30nm左右之厚度,例如具有10nm至20nm左右之厚度。
p側接觸電極34係設置於p型半導體層28之上。p側接觸電極34係能與p型半導體層28(也就是p型接觸層32)歐姆接觸,且由針對活性層26發出之深紫外光具高反射率之材料所構成。這種特性的材料雖有限,但依據本發明者們的知識見解例如能使用Rh(銠)。藉由將p側接觸電極34設為Rh層,能將與p型接觸層32之間的接觸電阻設為1×10-2 Ω-cm2 以下(例如1×10-4 Ω-cm2 以下),能得到針對波長280nm之紫外光60%以上(例如60%至65%左右)的反射率。此時,構成p側接觸電極34的Rh層的厚度較佳為50nm以上或100nm以上。
p側接觸電極34係形成於第一區域W1的內側。在此,將形成有p側接觸電極34的區域定義為「第三區域W3」。p側接觸電極34係以如下方式所構成:遍及第三區域W3的整體地與p型半導體層28歐姆接觸,且遍及第三區域W3的整體地對於深紫外光具高反射率。p側接觸電極34較佳為以厚度遍及第三區域W3的整體為均勻之方式所構成。藉此,於第三區域W3的整體之中,p側接觸電極34能作為使來自活性層26之紫外光反射而朝向基板20之第二主面20b之高效率的反射電極而發揮作用,並且能作為低電阻之接觸電極而發揮作用。
p側電極披覆層35係以披覆p側接觸電極34的方式設置。p側電極披覆層35係以披覆p側接觸電極34的上表面34a以及側表面34b雙方的方式設置。p側電極披覆層35係以於p側接觸電極34的外周之中與p型半導體層28接觸的方式設置。p側電極披覆層35係遍及p側接觸電極34與介電體保護層42之界面的整體地形成,且以p側接觸電極34與介電體保護層42不直接接觸的方式形成。p側電極披覆層35係由具有導電性的TiN(氮化鈦)所構成。p側電極披覆層35的導電率為1×10-5 Ω-m以下,例如為4×10-7 Ω-m左右。p側電極披覆層35的厚度為5nm以上,例如為10nm至100nm左右。
n側接觸電極36係設置於n型半導體層24之第二上表面24b之上。n側接觸電極36係設置於與設置有活性層26之第一區域W1不同的第二區域W2。n側接觸電極36係能與n型半導體層24歐姆接觸,且由針對活性層26發出之深紫外光具高反射率之材料所構成。n側接觸電極36包含:Ti(鈦)層37,係與n型半導體層24直接接觸;以及Al(鋁)層38,係與Ti層37直接接觸。
Ti層37之厚度為1nm至10nm左右,較佳為5nm以下,更佳為1nm至2nm。藉由縮小Ti層37之厚度,能提高從n型半導體層24觀察時之n側接觸電極36之紫外光反射率。Al層38之厚度為100nm至1000nm左右,較佳為200nm以上。藉由加大Al層之厚度能提高n側接觸電極36之紫外光反射率。
n側接觸電極36係形成於第二區域W2的內側。在此,將形成有n側接觸電極36的區域定義為「第四區域W4」。n側接觸電極36係遍及第四區域W4的整體地與n型半導體層24歐姆接觸。藉由使用Ti/Al層作為n側接觸電極36,能實現1×10-2 Ω-cm2 以下(例如1×10-3 Ω-cm2 以下)之接觸電阻。n側接觸電極36係以遍及第四區域W4的整體地對於深紫外光具高反射率之方式所構成。藉由縮小Ti層37之厚度,n側接觸電極36能得到針對波長280nm之紫外光80%以上(例如85%至90%左右)的反射率。
n側接觸電極36較佳為遍及第四區域W4的整體地均勻地構成。換言之,構成n側接觸電極36的Ti層37以及Al層38較佳為遍及第四區域W4的整體地以均勻的厚度來積層。藉此,於第四區域W4的整體之中,n側接觸電極36係作為使來自活性層26之紫外光反射而朝向基板20之第二主面20b之高效率的反射電極而發揮作用,並且作為低電阻之接觸電極而發揮作用。再者,n側接觸電極36較佳為不含有可能成為紫外光反射率下降之主要因素的Au(金)。
n側電極披覆層39係以披覆n側接觸電極36的方式設置。n側電極披覆層39係以披覆n側接觸電極36的上表面36a以及側表面36b雙方的方式設置。n側電極披覆層39係以於n側接觸電極36的外周與n型半導體層24接觸的方式設置。n側電極披覆層39係遍及n側接觸電極36與介電體保護層42之界面的整體地形成,且以n側接觸電極36與介電體保護層42不直接接觸的方式形成。n側電極披覆層39係由具有導電性的TiN(氮化鈦)所構成。n側電極披覆層39的導電率為1×10-5 Ω-m以下,例如為4×10-7 Ω-m左右。n側電極披覆層39的厚度為5nm以上,例如為10nm至100nm左右。
介電體保護層42係以披覆n型半導體層24之第二上表面24b、活性層26以及p型半導體層28的側表面(亦稱為台面12)、p側電極披覆層35的表面(上表面以及側表面)、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的表面(上表面以及側表面)的方式設置。圖1中,台面12雖以與基板20垂直的方式表示,但台面12亦可以以預定的傾斜角對著基板20傾斜。台面12的傾斜角例如亦可為40度以上至不滿55度。
介電體保護層42係由SiO2 (氧化矽)、SiON(氮氧化矽)、SiN(氮化矽)、Al2 O3 (氧化鋁)、AlON(氮氧化鋁)、AlN(氮化鋁)等的介電體材料所構成。介電體保護層42之厚度例如為100nm以上、200nm以上、300nm以上或500nm以上。介電體保護層42之厚度例如為2μm以下、1μm以下或800nm以下。藉由加大介電體保護層42的厚度,能將形成於n型半導體層24之上的各層的表面適當地披覆來進行保護。
介電體保護層42係由針對深紫外光之折射率比活性層26還低的材料所構成。構成活性層26之AlGaN系半導體材料之折射率係取決於組成比,為2.1至2.56左右。另一方面,可構成介電體保護層42之SiO2 針對波長280nm的紫外光的折射率為1.4左右,SiON針對波長280nm的紫外光之折射率為1.4至2.1左右,Al2 O3 針對波長280nm的紫外光之折射率為1.8左右。藉由設置低折射率之介電體保護層42,能夠在活性層26與介電體保護層42之界面處使更多的紫外光全反射且朝向作為光取出面之基板20之第二主面20b。尤其是,由於SiO2 與活性層26之間的折射率差大,因而能夠更提高反射特性。
介電體保護層42可由單層所構成,亦可由複數層所構成。介電體保護層42例如亦可具有第一保護層以及披覆前述第一保護層的第二保護層。第一保護層係與台面12直接接觸,且具有使用ALD(原子層沉積;Atomic Layer Deposition)法所形成的膜密度高之緻密構造。第一保護層例如係由抗濕性優異的Al2 O3 所構成。第一保護層的厚度能設為50nm以下,例如能設為10nm至30nm左右。第二保護層係形成為比第一保護層還厚。第二保護層的厚度為100nm以上,例如為500nm至1000nm左右。第二保護層能由SiO2 、SiON、SiN、AlON或AlN構成,且能夠使用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化學氣相沉積)法等周知技術來形成。
在藉由ALD法形成Al2 O3 層的情形下,相互重複進行:第一步驟,係投入TMA(trimethylaluminum;三甲基鋁)等的有機鋁化合物;以及第二步驟,係投入O2 電漿、O3 或H2 O等的氧源。此時,亦可在最初執行第一步驟,藉此使應被Al2 O3 層所披覆之表面於最初被TMA所披覆。也就是說可以使以下損傷不會產生:因最初執行第二步驟而應由Al2 O3 層所披覆之表面被O2 電漿等氧化或蝕刻所導致的損傷。尤其是,藉由與台面12進行直接接觸的第一保護層的形成時最先投入TMA,能防止對於活性層26的損傷。
介電體保護層42亦可進一步具有披覆前述第二保護層的第三保護層。第三保護層係由與第二保護層不同之材料所構成,具有堵塞可能產生於第二保護層的針孔(pinhole)的功能。第三保護層係由SiN或AlN等的氮化物所構成,且能夠使用CVD法等周知技術來形成。例如,在第一保護層由Al2 O3 所構成且第二保護層由SiO2 所構成的情形下,第三保護層係由SiN所構成。第二保護層對於紫外光的折射率係小於第一保護層以及第三保護層之對於紫外光的折射率。對於波長280nm的紫外光,SiO2 之折射率為1.49,Al2 O3 之折射率為1.82,SiN之折射率為2.18。因此,由SiO2 所構成之第二保護層的折射率(1.49)係小於由Al2 O3 所構成之第一保護層的折射率(1.82),且小於由SiN所構成之第三保護層的折射率(2.18)。第三保護層對於紫外光的折射率係大於第一保護層的折射率。第三保護層的厚度亦可小於第二保護層的厚度,例如能將第三保護層的厚度設為50nm至200nm左右。第三保護層的厚度亦可大於第一保護層的厚度。藉由將介電體保護層42設為Al2 O3 /SiO2 /SiN之三層構造能使製造步驟不至於過度複雜化,且能提供密封性以及抗濕性優異的保護功能。
p側墊電極44以及n側墊電極46(亦總稱為墊電極)是於將半導體發光元件10安裝在封裝基板(package substrate)等時壓焊(bonding)接合的部分。p側墊電極44係設置於p側接觸電極34之上。p側墊電極44係於貫通介電體保護層42之p側開口42p之中與p側電極披覆層35接觸,且p側墊電極44係與p側接觸電極34電性連接。n側墊電極46係設置於n側接觸電極36之上。n側墊電極46係於貫通介電體保護層42之n側開口42n之中與n側電極披覆層39接觸,且n側墊電極46係與n側接觸電極36電性連接。
從抗腐蝕性的觀點來看,p側墊電極44以及n側墊電極46係以包含Au(金)的方式所構成,例如以Ni/Au、Ti/Au或Ti/Pt/Au之積層構造所構成。在p側墊電極44以及n側墊電極46由AuSn(金錫)所接合的情形下,p側墊電極44以及n側墊電極46亦可包含成為金屬接合材的AuSn層。
p側接觸電極34以及n側接觸電極36係以各自的上表面34a、上表面36a的厚度方向的位置的差距成為100nm以下的方式所構成,較佳為以成為50nm以下的方式所構成。例如,p側接觸電極34的上表面34a與n側接觸電極36的上表面36a的厚度方向的位置的差距係以成為n側接觸電極36的厚度的一半以下的方式所構成,較佳為以成為n側接觸電極36之厚度的四分之一以下的方式所構成。圖示的例子之中,p側接觸電極34的上表面34a與n側接觸電極36的上表面36a的厚度方向的位置係實質上相同,且厚度方向的位置(也就是高度)的差距為50nm以下。藉由使p側接觸電極34的上表面34a與n側接觸電極36的上表面36a的厚度方向的位置(也就是高度)一致,容易使p側墊電極44以及n側墊電極46的上表面的厚度方向的位置(也就是高度)一致。藉此,於將半導體發光元件10壓焊接合在安裝基板等時,能抑制因p側墊電極44以及n側墊電極46的高度位置的不同所導致的半導體發光元件10的傾斜產生。而且,藉由抑制安裝於安裝基板的半導體發光元件10的傾斜,能防止半導體發光元件10從安裝基板剝離。
然後,對半導體發光元件10的製造方法進行說明。圖2至圖8係概略地表示半導體發光元件10之製造步驟之圖。在圖2中,首先,於基板20之第一主面20a之上依序形成基底層22、n型半導體層24、活性層26以及p型半導體層28(p型第一包覆層30、p型第二包覆層31以及p型接觸層32)。
基板20是圖案化藍寶石基板,且是用以形成AlGaN系半導體材料之成長基板。基底層22例如包含經高溫成長之AlN(HT-AlN)層以及未摻雜之AlGaN(u-AlGaN)層。n型半導體層24、活性層26以及p型半導體層28是由AlGaN系半導體材料、AlN系半導體材料或GaN系半導體材料所形成之層,能使用有機金屬化學氣相磊晶(MOVPE:Metal Organic Vapor Phase Epitaxy)法或分子束磊晶(MBE:Molecular Beam Epitaxy)法等周知之磊晶成長法來形成。
接下來,如圖3所示,於p型半導體層28上之第一區域W1形成遮罩50,且藉由乾式蝕刻(dry etching)從遮罩50之上去除p型半導體層28以及活性層26。遮罩50例如能使用周知的光刻(photolithography)技術來形成。乾式蝕刻係執行直至第二區域W2中之n型半導體層24露出為止。藉此形成n型半導體層24之第二上表面24b。而且,於第一區域W1形成有具有台面12的活性層26以及p型半導體層28。在形成台面12之步驟中,能夠使用蝕刻氣體之電漿化所為之反應性離子蝕刻,例如能夠使用感應耦合型電漿(ICP: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蝕刻。執行乾式蝕刻之後,去除遮罩50。
接下來,如圖4所示,於第三區域W3形成具有開口51的遮罩52,於p型半導體層28之上的第三區域W3形成p側接觸電極34。遮罩52例如能使用周知的光刻技術來形成。p側接觸電極34係能以濺鍍法或EB(電子束;Electron Beam)蒸鍍法來形成。在台面12的形成後立即於p型半導體層28之上形成p側接觸電極34,藉此能在p型半導體層28與p側接觸電極34之間實現良好的歐姆接觸。在形成p側接觸電極34而去除了遮罩52之後,能對p側接觸電極34實施退火(anneal)處理。
接下來,如圖5所示,於第四區域W4形成具有開口53的遮罩54,於n型半導體層24之第二上表面24b的第四區域W4形成n側接觸電極36。遮罩54例如能使用周知的光刻技術來形成。首先,於n型半導體層24之第二上表面24b之上形成Ti層37,接下來於Ti層37之上形成Al層38。能夠由濺鍍法或EB蒸鍍法形成這些層。再者,藉由使用濺鍍法形成這些層,比起使用EB蒸鍍法的情形更能夠形成膜密度低之金屬層,能夠以相對低之退火溫度實現更優良的接觸電阻。
然後,去除遮罩54,且對n側接觸電極36實施退火處理。n側接觸電極36之退火處理係以未滿Al之熔點(約660℃)之溫度所執行,較佳為以560℃以上至650℃以下之溫度退火。將Al層38之膜密度設為不滿2.7g/cm3 且將退火溫度設為560℃以上至650℃以下,藉此能夠將n側接觸電極36之接觸電阻設為1×10-2 Ω-cm2 以下。而且,藉由將退火溫度設為560℃以上至650℃以下,能夠提高退火後之n側接觸電極36之平坦性,能夠使紫外光反射率為80%以上。
接下來,如圖6所示,形成於第五區域W5具有第一開口55p且於第六區域W6具有第二開口55n的遮罩56。遮罩56例如能使用周知的光刻技術來形成。然後,於第一開口55p之中形成披覆p側接觸電極34的p側電極披覆層35,且於第二開口55n之中形成披覆n側接觸電極36的n側電極披覆層39。形成有p側電極披覆層35的第五區域W5雖比第一區域W1狹窄但比第三區域W3還寬。藉此,能形成披覆p側接觸電極34的上表面34a以及側表面34b雙方的p側電極披覆層35。同樣地,形成有n側電極披覆層39的第六區域W6雖比第二區域W2狹窄但比第四區域W4還寬。藉此,能形成披覆n側接觸電極36的上表面36a以及側表面36b之雙方的n側電極披覆層39。
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是導電性的TiN層,例如能藉由反應性濺鍍法來形成。能在同一步驟中使用遮罩56同時地形成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形成後,去除遮罩56。再者,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亦可分別以其他步驟形成。
接下來,如圖7所示,形成介電體保護層42。介電體保護層42係以披覆元件構造的上表面的整體的方式所形成。介電體保護層42係以如下方式設置:披覆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的表面(上表面以及側表面)並且披覆包含活性層26以及p型半導體層28的台面12的露出面。介電體保護層42係以披覆n型半導體層24之第二上表面24b的至少一部分的方式設置。介電體保護層42可為單層,亦可為複數層保護層的積層體。於介電體保護層42具有複數層保護層的情形下,亦可以形成第一保護層且以披覆第一保護層之上的方式形成第二保護層。更且,亦可以以披覆第二保護層之上的方式形成第三保護層。
接下來,如圖8所示,形成具有開口57p、57n的遮罩58,且藉由將介電體保護層42的一部分去除而形成p側開口42p以及n側開口42n。遮罩58例如能使用周知的光刻技術形成。遮罩58的開口57p、57n係位於p側接觸電極34以及n側接觸電極36之上。介電體保護層42的一部分能使用六氟乙烷(hexafluoroethane;C2 F6 )等的氟系蝕刻氣體而藉由乾式蝕刻去除。在此乾式蝕刻步驟,構成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的TiN具有作為乾式蝕刻的停止層(stop layer)的功能。由於TiN與氟系的蝕刻氣體的反應性低,因此難以發生因蝕刻所致的副產物。所以,即使是在乾式蝕刻的執行後,也能使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的露出面成為高品質。而且,能防止對p側接觸電極34以及n側接觸電極36的損傷,能維持低電阻且高反射率的接觸電極。
再者,於介電體保護層42具有複數層保護層的情形下,亦可分別形成用以對複數層保護層的各層進行乾式蝕刻的遮罩。例如,於介電體保護層42具有第一保護層、第二保護層以及第三保護層的情形下,首先,形成用以對第三保護層進行乾式蝕刻的第一遮罩。使用第一遮罩對第三保護層進行乾式蝕刻,且以露出第二保護層的方式於第三保護層形成第三開口。於第三保護層之乾式蝕刻後去除第一遮罩。接下來,形成用以對第二保護層進行乾式蝕刻的第二遮罩。第二遮罩係以完全披覆第三保護層的方式形成,且以披覆第三保護層的第三開口中之側壁的方式形成。因此,第二遮罩的開口寬度係小於第三開口的開口寬度。之後,使用第二遮罩對第二保護層進行乾式蝕刻,且以露出第一保護層的方式於第二保護層形成第二開口。第二開口的開口寬度係小於第三開口的開口寬度。於第二保護層之乾式蝕刻之後去除第二遮罩。然後,形成用以對第一保護層進行乾式蝕刻的第三遮罩。第三遮罩係以完全披覆第二保護層以及第三保護層的方式形成,且以披覆第二保護層的第二開口中之側壁以及第三保護層的第三開口中之側壁的方式形成。之後,使用第三遮罩對第一保護層進行乾式蝕刻,且以露出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的方式形成第一開口。第一開口的開口寬度係小於第二開口以及第三開口的開口寬度。於第一保護層之乾式蝕刻後去除第三遮罩。藉此,形成供第一開口、第二開口以及第三開口連通的p側開口42p以及n側開口42n。
然後,於p側開口42p中在p側電極披覆層35之上形成p側墊電極44,且於n側開口42n中在n側電極披覆層39之上形成n側墊電極46。例如能藉由首先堆積Ni層或Ti層且於Ni層或Ti層之上堆積Au層而形成p側墊電極44以及n側墊電極46。亦可於Au層之上進一步設置其他的金屬層,例如亦可形成Sn層、AuSn層、Sn/Au之積層構造。p側墊電極44以及n側墊電極46可利用遮罩58來形成,亦可利用與遮罩58不同的阻劑遮罩(resist mask)來形成。形成p側墊電極44以及n側墊電極46之後,去除遮罩58或其他的阻劑遮罩。藉由以上的步驟而完成圖1所示的半導體發光元件10。
依據本實施形態,由於在p側接觸電極34、n側接觸電極36與介電體保護層42之間設置有由TiN所構成的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因此能提高介電體保護層42對於p側接觸電極34與n側接觸電極36的密接性。尤其是,構成p側接觸電極34的Rh係與矽或鋁的氧化物、氮氧化物、氮化物等介電體材料之間的密接性低。因此,在為介電體保護層42直接與p側接觸電極34接觸之構造的情形下,介電體保護層42容易從p側接觸電極34剝離,導致由介電體保護層42所為之絕緣性或抗濕性等密封功能會下降。另一方面,TiN對於介電體保護層42的密接性高,對於p側接觸電極34以及n側接觸電極36的密接性也優異。因此,藉由設置由TiN所構成的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能防止介電體保護層42的剝離,能防止由介電體保護層42所為之密封功能的下降。藉此,能提高半導體發光元件10之可靠度。
再者,也能考慮使用Ti(鈦)或Pt(鉑)等金屬來作為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Ti雖是對於介電體保護層42密接性高的材料,但會與用於介電體保護層42的乾式蝕刻的氟系蝕刻氣體反應,有可能產生腐蝕或副產物。結果,有p側墊電極44以及n側墊電極46之間的電性連接性會下降的疑慮,而且,有會對p側接觸電極34與n側接觸電極36產生損傷的疑慮。另一方面,在為Pt等鉑族材料的情形下,雖不會與用於介電體保護層42的乾式蝕刻的氟系蝕刻氣體反應,但由於對於介電體保護層42的密接性低的緣故,因此無法防止介電體保護層42的剝離。藉由使用導電性的TiN來作為p側電極披覆層35以及n側電極披覆層39,能兼顧針對乾式蝕刻的抗腐蝕性與對於介電體保護層42的密接性。而且,由於TiN的抗濕性優異,因此也能提高p側接觸電極34以及n側接觸電極36的抗濕性。
以上,基於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了說明。所屬技術領域中具有通常知識者應理解本發明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能夠進行各種設計變更,各種變形例亦為可能,且這種變形例亦處於本發明之範圍內。
於上述實施形態之中,表示了在形成圖3所示的台面12之後形成圖4所示之p側接觸電極34的製造方法。在其他實施形態之中,亦可於形成台面12之前形成p側接觸電極34。在此情形下,於基板20之上形成基底層22、n型半導體層24、活性層26以及p型半導體層28,且於p型半導體層28之上的一部分區域(第三區域W3)形成p側接觸電極34。之後,於p型半導體層28以及p側接觸電極34之上形成遮罩,且對未形成有p側接觸電極34的區域(第二區域W2)的活性層26以及p型半導體層28進行乾式蝕刻,藉此形成台面12。p側接觸電極34的退火處理可在形成台面12之前進行亦可在形成台面12之後進行。之後,藉由執行圖5至圖8所示的步驟完成圖1所示的半導體發光元件10。
10:半導體發光元件 12:台面 20:基板 20a:第一主面 20b:第二主面 22:基底層 24:n型半導體層 24a:第一上表面 24b:第二上表面 26:活性層 28:p型半導體層 30:p型第一包覆層 31:p型第二包覆層 32:p型接觸層 34:p側接觸電極 34a,36a:上表面 34b,36b:側表面 35:p側電極披覆層 36:n側接觸電極 37:Ti層 38:Al層 39:n側電極披覆層 42:介電體保護層 42n:n側開口 42p:p側開口 44:p側墊電極 46:n側墊電極 50,52,54,56,58:遮罩 51,53,55n,55p,57n,57p:開口 A:箭頭 W1:第一區域 W2:第二區域 W3:第三區域 W4:第四區域 W5:第五區域 W6:第六區域
[圖1]係概略地表示實施形態之半導體發光元件之構成之剖視圖。 [圖2]係概略地表示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步驟之圖。 [圖3]係概略地表示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步驟之圖。 [圖4]係概略地表示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步驟之圖。 [圖5]係概略地表示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步驟之圖。 [圖6]係概略地表示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步驟之圖。 [圖7]係概略地表示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步驟之圖。 [圖8]係概略地表示半導體發光元件之製造步驟之圖。
10:半導體發光元件
12:台面
20:基板
20a:第一主面
20b:第二主面
22:基底層
24:n型半導體層
24a:第一上表面
24b:第二上表面
26:活性層
28:p型半導體層
30:p型第一包覆層
31:p型第二包覆層
32:p型接觸層
34:p側接觸電極
34a,36a:上表面
34b,36b:側表面
35:p側電極披覆層
36:n側接觸電極
37:Ti層
38:Al層
39:n側電極披覆層
42:介電體保護層
42n:n側開口
42p:p側開口
44:p側墊電極
46:n側墊電極
A:箭頭
W1:第一區域
W2:第二區域
W3:第三區域
W4:第四區域

Claims (9)

  1.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係具備:n型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n型半導體層;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活性層,係設置於前述n型半導體層上;p型半導體層,係設置於前述活性層上;p側接觸電極,係由銠所構成且與前述p型半導體層上接觸;p側電極披覆層,係由與前述p型半導體層接觸的氮化鈦所構成且披覆前述p側接觸電極的上表面以及側面;介電體保護層,係披覆前述n型半導體層、前述活性層、前述p型半導體層以及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以及p側墊電極,係於貫通前述p側接觸電極上的前述介電體保護層的p側開口之中與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接觸。
  2.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係具備:n型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n型半導體層;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活性層,係設置於前述n型半導體層上;p型半導體層,係設置於前述活性層上;p側接觸電極,係由銠所構成且與前述p型半導體層上接觸;p側電極披覆層,係由氮化鈦所構成且披覆前述p側接觸電極;介電體保護層,係披覆前述n型半導體層、前述活性層、前述p型半導體層以及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以及p側墊電極,係於貫通前述p側接觸電極上的前述介電體保護層的p側開口之中與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接觸;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係設置為遍及前述p側接觸電極與前述介電體保護層的界面整體。
  3.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係具備:n型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n型半導體層;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活性層,係設置於前述n型半導體層上;p型半導體層,係設置於前述活性層上;p側接觸電極,係由銠所構成且與前述p型半導體層上接觸;p側電極披覆層,係由氮化鈦所構成且披覆前述p側接觸電極;n側接觸電極,係在前述n型半導體層上被設置於與前述活性層之形成區域不同的區域;n側電極披覆層,係由氮化鈦所構成且披覆前述n側接觸電極;介電體保護層,係披覆前述n型半導體層、前述活性層、前述p型半導體層、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以及前述n側電極披覆層;p側墊電極,係於貫通前述p側接觸電極上的前述介電體保護層的p側開口之中與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接觸;以及n側墊電極,係於貫通前述n側接觸電極上的前述介電體保護層的n側開口之中與前述n側電極披覆層接觸。
  4. 如請求項3所記載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前述p側接觸電極的上表面與前述n側接觸電極的上表面之厚度方向的位置之差距為100nm以下。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半導體發光元件,其中更具備:圖案化藍寶石基板,係於主面形成有凹凸圖案;前述n型半導體層係設置於前述圖案化藍寶石基板的前述主面上。
  6.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係具備下述步驟:於n型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n型半導體層上形成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活性層; 於前述活性層上形成p型半導體層;以露出前述n型半導體層上的一部分區域的方式去除前述p型半導體層以及前述活性層的一部分;於前述p型半導體層上形成由銠所構成的p側接觸電極;形成由與前述p型半導體層接觸的氮化鈦所構成且披覆前述p側接觸電極的上表面以及側面的p側電極披覆層;形成披覆前述n型半導體層、前述活性層、前述p型半導體層以及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的介電體保護層;形成貫通前述p側接觸電極上的前述介電體保護層的p側開口;以及於前述p側開口之中形成與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接觸的p側墊電極。
  7.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係具備下述步驟:於n型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n型半導體層上形成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活性層;於前述活性層上形成p型半導體層;以露出前述n型半導體層上的一部分區域的方式去除前述p型半導體層以及前述活性層的一部分;於前述p型半導體層上形成由銠所構成的p側接觸電極;形成由氮化鈦所構成且披覆前述p側接觸電極的p側電極披覆層;形成披覆前述n型半導體層、前述活性層、前述p型半導體層以及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的介電體保護層;形成貫通前述p側接觸電極上的前述介電體保護層的p側開口;以及於前述p側開口之中形成與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接觸的p側墊電極; 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係設置為遍及前述p側接觸電極與前述介電體保護層的界面整體。
  8. 一種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係具備下述步驟:於n型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n型半導體層上形成氮化鋁鎵系半導體材料之活性層;於前述活性層上形成p型半導體層;以露出前述n型半導體層上的一部分區域的方式去除前述p型半導體層以及前述活性層的一部分;於前述p型半導體層上形成由銠所構成的p側接觸電極;於前述n型半導體層上之前述一部分區域形成n側接觸電極;形成由氮化鈦所構成且披覆前述p側接觸電極的p側電極披覆層;形成由氮化鈦所構成且披覆前述n側接觸電極的n側電極披覆層;形成披覆前述n型半導體層、前述活性層、前述p型半導體層、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以及前述n側電極披覆層的介電體保護層;形成貫通前述p側接觸電極上的前述介電體保護層的p側開口;形成貫通前述n側接觸電極上的前述介電體保護層的n側開口;於前述p側開口之中形成與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接觸的p側墊電極;以及於前述n側開口之中形成與前述n側電極披覆層接觸的n側墊電極;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以及前述n側電極披覆層係同時形成。
  9. 如請求項6至8中任一項所記載之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其中前述p側電極披覆層係由濺鍍法所形成。
TW109128153A 2019-08-21 2020-08-19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TWI7535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151151A JP6811293B1 (ja) 2019-08-21 2019-08-21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2019-151151 2019-08-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3491A TW202123491A (zh) 2021-06-16
TWI753536B true TWI753536B (zh) 2022-01-21

Family

ID=740962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9128153A TWI753536B (zh) 2019-08-21 2020-08-19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2) US11387385B2 (zh)
JP (1) JP6811293B1 (zh)
TW (1) TWI7535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50250B2 (ja) * 2020-02-07 2022-04-08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
JP6892538B1 (ja) * 2020-05-13 2021-06-23 日機装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839320B1 (ja) 2020-05-13 2021-03-03 日機装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12107190B2 (en) * 2021-01-29 2024-10-01 PlayNitride Display Co., Ltd. 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 and display panel
JP7344937B2 (ja) 2021-07-30 2023-09-14 日機装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7345524B2 (ja) 2021-07-30 2023-09-15 日機装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7344936B2 (ja) 2021-07-30 2023-09-14 日機装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7448832B2 (ja) * 2022-01-31 2024-03-13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JP7269414B1 (ja) 2022-04-28 2023-05-08 日機装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99888A1 (en) * 2004-03-10 2005-09-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op-emitting nitride-base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50333230A1 (en) * 2014-05-15 2015-11-19 Lg Innotek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8105975A1 (ko) * 2016-12-05 2018-06-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반도체 소자 제조방법 및 감지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335048A (ja) * 2001-03-06 2002-11-22 Sony Corp 窒化物系半導体レーザ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162909B2 (ja) * 2006-04-03 2013-03-13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5347219B2 (ja) * 2006-10-25 2013-11-20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4908381B2 (ja) * 2006-12-22 2012-04-04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Iii族窒化物半導体層の製造方法、及びiii族窒化物半導体発光素子、並びにランプ
JP2008192782A (ja) * 2007-02-05 2008-08-21 Toyota Central R&D Labs Inc 電極及びそれを有するiii族窒化物系化合物半導体発光素子
JP5526712B2 (ja) * 2009-11-05 2014-06-18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JP5640398B2 (ja) * 2010-02-26 2014-12-17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窒化物半導体素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888132B2 (ja) * 2012-06-08 2016-03-16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40103397A (ko) * 2013-02-15 2014-08-27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반도체 발광 소자
JP6237181B2 (ja) * 2013-12-06 2017-11-29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7050439A (ja) * 2015-09-03 2017-03-0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紫外発光素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471102B1 (ko) * 2015-10-23 2022-11-25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분포 브래그 반사기를 가지는 발광 다이오드 칩
JP2018049958A (ja) * 2016-09-21 2018-03-29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
JP7068579B2 (ja) * 2017-09-27 2022-05-17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11398581B2 (en) * 2017-11-02 2022-07-26 Lg Innotek Co., Ltd. Semiconductor device
JP7049186B2 (ja) * 2018-05-29 2022-04-06 日機装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US11387386B2 (en) * 2019-01-07 2022-07-12 Nikkiso Co., Ltd.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element
JP6902569B2 (ja) * 2019-04-17 2021-07-14 日機装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6780083B1 (ja) * 2019-06-11 2020-11-04 日機装株式会社 半導体発光素子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199888A1 (en) * 2004-03-10 2005-09-15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Top-emitting nitride-based light-emitting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US20150333230A1 (en) * 2014-05-15 2015-11-19 Lg Innotek Co., Ltd. Light emitting device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including the same
WO2018105975A1 (ko) * 2016-12-05 2018-06-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반도체 소자, 반도체 소자 제조방법 및 감지 장치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811293B1 (ja) 2021-01-13
TW202123491A (zh) 2021-06-16
US11387385B2 (en) 2022-07-12
US20210057609A1 (en) 2021-02-25
US11777060B2 (en) 2023-10-03
US20220320375A1 (en) 2022-10-06
JP2021034473A (ja) 2021-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3536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JP7307662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JP5857786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TWI734445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JP7312056B2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TWI783475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TWI720493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TWI795773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JP6995227B1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
TWI825869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
TW202315159A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TW202315154A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TW202209705A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JP2019208056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
TWI832544B (zh) 半導體發光元件以及半導體發光元件的製造方法
JP2023072332A (ja) 半導体発光素子および半導体発光素子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