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22999B - 複合耐火物 - Google Patents

複合耐火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22999B
TWI722999B TW104133649A TW104133649A TWI722999B TW I722999 B TWI722999 B TW I722999B TW 104133649 A TW104133649 A TW 104133649A TW 104133649 A TW104133649 A TW 104133649A TW I722999 B TWI722999 B TW I72299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c
sintered body
sic sintered
composite refractory
mas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36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30729A (zh
Inventor
樋本伊織
山田達也
木下寿治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日本碍子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Ngk阿德列克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日本碍子股份有限公司, 日商Ngk阿德列克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日本碍子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307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307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229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22999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41/00After-treatment of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41/45Coating or impregnating, e.g. injection in masonry, partial coating of green or fired ceramics, organic coating compositions for adhering together two concrete elements
    • C04B41/50Coating or impregnating, e.g. injection in masonry, partial coating of green or fired ceramics, organic coating compositions for adhering together two concrete elements with inorganic materials
    • C04B41/5093Coating or impregnating, e.g. injection in masonry, partial coating of green or fired ceramics, organic coating compositions for adhering together two concrete elements with inorganic materials with elements other than metals or carbon
    • C04B41/5096Silic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38/00Porous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 ware; Preparation thereof
    • C04B38/06Porous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 ware; Preparation thereof by burning-out added substances by burning natural expanding materials or by sublimating or melting out added substances
    • C04B38/0615Porous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 ware; Preparation thereof by burning-out added substances by burning natural expanding materials or by sublimating or melting out added substances the burned-out substance being a monolitic element having approximately the same dimensions as the final article, e.g. a porous polyurethane sheet or a prepreg obtained by bonding together resin particle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41/00After-treatment of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41/009After-treatment of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reate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41/00After-treatment of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41/80After-treatment of mortar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or ceramic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of only ceramics
    • C04B41/81Coating or impregnation
    • C04B41/85Coating or impregnation with inorganic material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111/00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or mixtures to prepare them, characterised by specific function, property or use
    • C04B2111/00431Refractory materia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eramic Product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Oxide Ceramics (AREA)
  • Furnace Charging Or Discharg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可獲得耐熱衝擊性佳的承載板的技術。解決手段為含有35~70質量%SiC及25~60質量%金屬Si化學成分,由具有纖維狀三維構造的第1的Si-SiC燒結體部1與支撐上述纖維狀三維構造的基質的第2的Si-SiC燒結體部2所構成,具有以第2的Si-SiC燒結體部2覆蓋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1的構造,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與第2的Si-SiC燒結體部皆由氣孔率1%以下的緻密質所構成。

Description

複合耐火物
本發明關於複合耐火物。
在電子零件(陶瓷電容器等)的熱處理中所用的耐火物(承載板(setter)等),對於其耐熱性或機械強度等特性有相當要求。再者,近年從熱能效率或窯燒的效率的觀點來看,以降低熱容量為目的,因而謀求承載板的薄型化技術。此外,隨著薄型化因而希冀承載板的耐熱衝擊性的提昇。
關於承載板的薄型化,揭示一種經由使用刮刀(doctor blade)裝置成形帶狀,製造厚度0.2~2mm的承載板的技術(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中,作為承載板用的材質,使用氧化鋁、二氧化矽、莫來石(mullite)、氧化鎂、氧化鋯、堇青石(cordierite)、氮化矽、碳化矽等的陶瓷,或是以此等作為主成分的材料。
然而,專利文獻1等的習知技術皆有承載板的耐熱衝擊性不足、承載板容易發生破裂的問題。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11-79853號公報
本發明的目的為解決上述問題,提供一種優於過往,可獲得耐熱衝擊性佳的耐火物的技術。
用以解決上述課題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相關的發明,其特徵在於:一種複合耐火物,含有35~70質量%SiC及25~60質量%Si作為化學成分,由具有纖維狀的三維構造的第1的Si-SiC燒結體部,及支撐上述纖維狀三維構造的基質的第2的Si-SiC燒結體部所構成,具有以第2的Si-SiC燒結體部覆蓋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的構造,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與第2的Si-SiC燒結體部皆由氣孔率1%以下的緻密質而成,且由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與第2的Si-SiC燒結體部構成的部分的全體的氣孔率也在1%以下。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發明,其特徵在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複合耐火物,其中,含有40~65質量%SiC及30~55質量%Si作為化學成分。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發明,其特徵在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複合耐火物,其中,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以Si作為主成分,剩餘的部份含有SiC,上述第2的Si-SiC燒結體部,以SiC作為主成分,剩餘的部份含有Si。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複合耐火物,其中,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中C元素含有率為5~45質量%,上述第2的Si-SiC燒結體部中C 元素含有率為15~60質量%。
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發明,其特徵在於:具有積層二層以上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複合耐火物的構造者。
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發明,其特徵在於: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複合耐火物,其中,相鄰二層中上述具有纖維狀三維構造的第1的Si-SiC燒結體部,以垂直於積層面的軸為中心具有(1°以上的)異方性。
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發明,其特徵在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複合耐火物中,具有將三維網目狀構造的多孔質層經由積層而成的構造。
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發明,其特徵在於: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複合耐火物的承載板,由具有二維網目狀骨骼構造的緻密質層所形成,在承載被加熱物的面上具有貫通口,開口率合計為10%以上。
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述發明,其特徵在於: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複合耐火物的承載板,在承載被加熱物的面上具有二維網目狀的凹凸部。
本發明的複合耐火物(亦即,含有35~70質量%SiC及25~60質量%Si作為成分,此複合耐火物由具有纖維狀的三維構造的第1的Si-SiC燒結體部,及支撐上述纖維狀三維構造的基質的第2的Si-SiC燒結體部所構成,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與第2的Si-SiC燒結體部皆由氣孔率1%以下的緻密 質所構成,且耐火物全體的氣孔率也在1%以下的複合耐火物)具有充分的強度,由於熱傳導率變高、彈性率低,因而具有優良的耐熱衝擊性。具備此等特性的本發明的複合耐火物,作為承載板使用,可實現較過去耐熱衝擊性更優的承載板。
此外,本發明的複合耐火物作為承載板使用時,即使是薄型化的場合,亦可實現耐熱衝擊性高、信賴性高的承載板。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發明,本發明的複合耐火物,是由具有三維網目狀構造的多孔質層經由積層而成,可實現具備耐熱衝擊性高、信賴性高的緻密質層的通氣性承載板。
1:第1的Si-SiC燒結體部
2:第2的Si-SiC燒結體部
3:骨骼部
4:空隙部
5:SiC層
6:多孔質層
7:緻密質層
8:芯部
9:表層部
10:氣孔部
第1圖係表示實施形態1的製造步驟的流程圖。
第2圖係實施形態1的承載板(使用聚氨酯纖維織物作為模板)的承載面的垂直剖面的組成像(使用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JEOL)製的掃描電子顯微鏡JSM-5600拍攝)。
第3圖係實施形態1的承載板(使用紙漿纖維不織布作為模板)的承載面的垂直剖面的組成像(使用日本電子股份有限公司(JEOL)製的掃描電子顯微鏡JSM-5600拍攝)。
第4圖係表示實施形態2的製造步驟的流程圖。
第5圖係說明使用氨酯發泡體作為模板的SiC成形體的概略圖。
第6圖係說明實施形態2的承載板的概略圖。
第7圖係說明多孔質層的概略圖。
第8圖係表示在實施例1~7的承載板及實施例8的濾器的中心線的剖面的模式圖。
以下,例示本發明較佳實施形態。
(實施形態1:緻密質承載板)
本實施形態的複合耐火物為緻密質的承載板。
以下,詳述關於本實施形態的承載板的製造方法。本實施形態的承載板經由凝膠注模法,如第1圖所示的各步驟(ST1)~(ST7)所製作。凝膠注模法為與本申請人的發明相關的的粉體成形方法,將選自陶瓷、玻璃、或金屬的一種以上的粉體分散於分散媒中,於製作的料漿中,添加具有膠化能力的物質(膠化劑),使料漿硬化而獲得任意形狀的成形體的方法。
(ST1):
本實施形態的承載板係經由凝膠注模法而成形,因此,首先製作成形用料漿。本實施形態的成形用料漿可經由將平均粒徑1μm以下的SiC粉末分散於有機溶劑中後,添加膠化劑,或是於有機溶劑中同時添加平均粒徑1μm以下的SiC粉末及膠化劑並使其分散而製作。
亦可使用適當混合其他SiC粉末、碳、碳化硼等粉體者。並且,上述各陶瓷粉體的粒徑只要是可製作料漿,並無特別限定,對應作為目的的成形體適當選擇即可。
作為分散媒使用的有機溶劑,可列舉如乙二醇等 二醇類或甘油等三醇類等多元醇;二羧酸等多元酸;戊二酸二甲酯、丙二酸二甲酯等多元酸酯、甘油三乙酸酯等、多元醇的酯等酯類。
膠化劑只要是具有能使料漿硬化的反應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即可。作為此種有機化合物,經由藉著交聯劑的三維的交聯的預聚物等,可列舉如氨酯樹脂、丙烯酸樹脂、環氧樹脂、酚樹脂等。膠化劑,考慮到與分散媒中的有機化合物的反應性,選擇具有適當反應性官能基為佳。舉例而言,使用反應性比較低的酯類作為分散媒時,構成膠化劑具有反應性官能基的有機化合物,以選擇具有反應性高的異氰酸酯基(-N=C=O)及/或異硫氰酸酯基(-N=C=S)的有機化合物為佳。本實施形態如下述的ST2中所記載般,將成形用料漿含浸於片狀模板使其成形,為了防止隨著片狀模板的變形(撓曲等)而使SiC成形體被破壞,以使用橡膠彈性高的樹脂為佳。
成形用料漿以含浸於片狀模板時不會硬化,在成形後迅速硬化為佳。因此,在製作料漿時,以考慮到膠化劑的種類或含量等為佳。考慮到作業性,以在20℃時料漿黏性為50dPa‧s以下為佳,以20dPa‧s以下為更佳。
成形用料漿的製作步驟,進行陶瓷粉體、分散媒的調合、混合。之後,添加膠化劑並混合,在將此等對片狀模板進行含浸成形前,預先脫泡。
成形用料漿的混合,以球磨機(pot mill)或盤球滾磨機(bowl mill)等進行,使用玉石,在溫度15℃~35℃進行12小時以上,以72小時以上為更佳。又,料漿的脫泡,以在真 空環境進行攪拌,真空度為-0.090MPa以下,更佳為-0.095MPa以下,攪拌速度以100rpm~500rpm為佳,攪拌時間以5分鐘~30分鐘為佳。
(ST2)~(ST4):
在ST1所製作的成形用料漿中,浸漬作為片狀模板的由可燃性或熱硬化性的纖維而成的板片(織物、不織布、紙、網等),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以形成預定的厚度及形狀的方式使用治具固定,在常溫~40℃靜置數小時~數十小時。經由將成形用料漿膠化而硬化,而在片狀模板的表面上形成SiC層,成為SiC成形體。作為片狀模板,例如可使用聚氨酯或聚酯等化學纖維所構成的板片或由綿、麻、絹、羊毛或喀什米爾羊毛等天然纖維所構成的板片。
(ST5):
接著,在40℃~200℃,進行3~24小時的成形體的乾燥。
(ST6)~(ST7):
接著,在SiC成形體與Si接觸的狀態下,在惰性氣體環境中,在1400℃~1500℃,進行1~3小時的燒成。可燃性或由熱硬化性的纖維構成的板狀模板,在500℃附近焚化或熱分解,因片狀模板的焚化或熱分解所形成的空間中含浸Si,如第2圖(使用聚氨酯纖維織物作為片狀模板者)、第3圖(使用紙漿纖維不織布作為片狀模板)所示,形成具有纖維狀的三維構造的第1的Si-SiC燒結體部1。此外,由於SiC成形體的SiC層的氣孔中含浸有Si,形成具有作為支撐上述纖維狀的三維構造的基質的機能的第2的Si-SiC燒結體部2。藉此,第1的Si-SiC 燒結體部與第2的Si-SiC燒結體部皆由氣孔率1%以下的緻密質所構成。
經由上述各步驟所製造的承載板成為氣孔率1%以下Si-SiC製的緻密質承載板。且,本發明中「氣孔率」意指經由「JISR 2205耐火磚的開口氣孔率、吸水率及比重的測定方法」所得的開口氣孔率。
本發明以使複合耐火物(本實施形態為緻密質承載板)的SiC含有率成為35~70質量%、Si含有率成為25~60質量%的方式,調整成形用料漿的化學成分。在此,複合耐火物的化學成分可經由JISR2011(含有碳及碳化矽耐火物的化學分析方法)測定。SiC含有率多於70質量%時,SiC粒子間容易殘存有氣孔,因此有強度降低的問題,當少於35質量%時,因為耐熱性降低,因此在高溫的燒結步驟中,容易發生潛變變形(creep deformation)的問題。此外,Si含有率多於60質量%時,由於耐熱性降低,在高溫的燒結步驟中,容易發生潛變變形的問題,少於25質量%時,SiC粒子間容易殘存氣孔,因而有強度降低的問題。且,剩餘的部分為碳或碳化硼等抗氧化劑。
再者,Si含有率多於55質量%時,Si氧化容易在表層生成SiO2,少於30質量%時,SiC粒子間容易殘存有氣孔,SiC氧化容易在表層生成SiO2,不論何者,皆起因生成的SiO2,容易發生耐熱衝擊性及耐熱性的低下造成破裂及彎曲變形、對爐內的含氧量的增加、與被處理物產生反應的問題,從承載板的信賴性提升及長壽化的觀點來看,以將SiC含有率為40~65質量%,Si含有率為30~55質量的方式%,調整各成分量為佳。
本發明係將彈性率高的SiC(彈性率:400GPa左右)及彈性率低的Si(彈性率:100GPa左右),以SiC含有率為35~70質量%、Si含有率為25~60質量%的方式,更佳為調整為SiC含有率為40~65質量%、Si含有率為30~55質量%的方式,形成複合耐火物,意使Si-SiC燒結體的彈性降低。一般而言,耐熱衝擊性能夠以熱衝擊破壞阻力係數R’=σ(1-ν)λ/(αE)表示,在此,σ:強度、E:彈性率、ν:波森比(poisson's ratio)、λ:熱傳導率、α:線膨脹係數,彈性率的降低與耐熱衝擊性的提升有關連。根據此構成,高強度且再加上高熱傳導率的特性,使得彈性率降低,因此,可實現具有優良耐熱衝擊性的複合耐火物。
本實施形態中,上述的複合耐火物如第2圖、第3圖所示,由具有纖維狀的三維構造的第1的Si-SiC燒結體部1,及支撐上述纖維狀的三維構造的基質的第2的Si-SiC燒結體部2所構成。
Figure 104133649-A0305-02-0011-1
表1表示第2圖、第3圖的組成像的2處任意測定點的EDS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此等各Si-SiC燒結體部 的構成元素比率各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1,C元素含有率為5~45質量%,Si元素含有率為45~95質量%,第2的Si-SiC燒結體部2,C元素含有率為15~60質量%,Si元素含有率為35~85質量%。上述的複合耐火物中遊離碳(F.C)的含量為0.1%以下,該複合耐火物中C元素幾乎是以SiC形式存在。因此,由上述元素含有率所成的第1的Si-SiC燒結體部1是以Si作為主成分,剩餘的部分含有少量的SiC。第2的Si-SiC燒結體部2是以SiC作為主成分,具有在其氣孔中填充有Si的構造。
第1的Si-SiC燒結體部1的C元素含有率多於45質量%時,第1的Si-SiC燒結體部1中容易殘存有氣孔,強度降低。另一方面,少於5質量%時,耐熱性降低,因此,第1的Si-SiC燒結體部1的C元素含有率以上述範圍為佳。
第2的Si-SiC燒結體部2的C元素含有率多於60質量%時,SiC粒子間容易殘存有氣孔,強度降低。另一方面,少於15質量%時,耐熱性降低,因此,第2的Si-SiC燒結體部2的C元素含有率以上述範圍為佳。
在於成形用料漿中浸漬片狀模板的步驟(ST2)中,必要時,以不會將料漿埋入孔隙中的方式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以能夠形成預定的厚度及形狀的方式使用治具固定,使料漿硬化,接著,在40℃~200℃,進行乾燥3~24小時後,在使SiC成形體與Si接觸的狀態下,於惰性氣體環境中,在1400℃~1500℃,進行燒成1~3小時,製造由氣孔率為1%以下的Si-SiC緻密質的骨骼所形成的具有二維網目狀構造的通氣性承載 板。耐熱衝擊性佳的優點與上述相同。
此外,在成形用料漿中浸漬片狀模板的步驟(ST2)中,必要時,可使用將上述可燃性或熱硬化性的纖維所成的的板片重疊二枚以上,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以形成預定的厚度及形狀的方式使用治具固定,製造具有積層構造的承載板。
再者,使用將相鄰的上述可燃性或熱硬化性的纖維所成的板片,以垂直於積層面的軸為中心(1°以上的)旋轉並貼合,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以形成預定的厚度及形狀的方式使用治具固定,製造相鄰的二層中具有上述纖維狀三維構造的第1的Si-SiC燒結體部在垂直於積層面的軸為中心上具有(1°以上的)異方性的積層構造的承載板。耐熱衝擊性佳的優點與上述相同。
藉由形成此種相鄰的二層中上述具有纖維狀三維構造的第1的Si-SiC燒結體部,在以垂直於積層面的軸為中心上具有(1°以上的)異方性的積層構造,可獲得在複合耐火物中產生裂痕時,在層間裂痕不容易擴大,且不容易產生破裂的效果。
(實施形態2:經緻密質層與多孔質層積層而成的承載板)
本實施形態的複合耐火物為由氣孔率1%以下的Si-SiC緻密質層與氣孔率為1%以下的Si-SiC緻密質的骨骼積層所形成的氣孔率50~98%具有三維網目構造的Si-SiC多孔質層的構造的承載板。
以下,詳述關於本實施形態的承載板的製造方法。本實施形態的承載板,經由凝膠注模法,依第4圖所示的各步驟(ST1)~(ST7)製作。凝膠注模法為與本申請人的發明有關 的粉體成形方法,於選自陶瓷、玻璃、或金屬的一種以上的粉體分散於分散媒中所製作料漿中,藉由添加具有膠化能力的物質(膠化劑),使料漿硬化,得到任意形狀的成形體的方法。
(ST1)
本實施形態的承載板經由凝膠注模法所成形,因此,首先製作成形用料漿。成形用料漿的原料及製作順序與上述實施形態1相同。
(ST2)~(ST3):
在ST1所製作的成形用料漿中,浸漬作為片狀模板由可燃性或熱硬化性的纖維所成的板片(織物、不織布、紙、網等),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以成為預定的厚度及形狀的方式使用治具固定,在常溫~40℃靜置數小時~數十小時。成形用料漿經由膠化而硬化,成為在片狀模板的表面形成SiC層的SiC成形體(以下,稱為預成形體)。
(ST2')~(ST3')~(ST3")~(ST4):
接著,於成形用料漿中,浸漬例如板狀的氨酯發泡體,去除多餘的料漿後,在此氨酯發泡體的任意面上(例如平放時的上下面或側面)上,貼合在上述ST3所製作的預成形體並一體化後,以成為預定的厚度及形狀的方式使用冶具固定,在常溫~40℃靜置數小時~數十小時,使成形用料漿硬化,成為具有由片狀的SiC層與具有三維網目構造的SiC層經積層而成的構造的SiC成形體。
如第5圖所示,氨酯發泡體在具有骨骼部3與空隙部4所構成的上述SiC成形體中,氨酯發泡體部為在骨骼部 3的表面上形成有SiC層5的構造。
(ST5):
接著,在40℃~200℃,進行3~24小時成形體的乾燥。
(ST6)~(ST7):
接著,在SiC成形體與Si接觸的狀態,在惰性氣體環境中,於1400℃~1500℃,進行燒成1~3小時。氨酯發泡體以及可燃性或熱硬化性的纖維而成的板狀模板在500℃附近焚化或熱分解,經由氨酯發泡體以及片狀模板的焚化或熱分解所形成的空間中含浸Si,同時SiC成形體的SiC層的氣孔中含浸Si,因此,製造如第6圖所示,具有由氣孔率為1%以下的Si-SiC緻密質的骨骼所形成的氣孔率50~98%的具有三維網目構造的多孔質層6(=使用氨酯發泡體所形成的層),與氣孔率1%以下的Si-SiC緻密質層7(=使用可燃性或熱硬化性的纖維而成的板狀模板所形成的層)經積層的構造的Si-SiC製承載板。承載被加熱物的面具有三維網目構造的多孔質層6,可獲得在電子零件的熱處理步驟中,有效率地將自被加熱物所產生的燃燒氣體排氣的效果。另一方面,僅由三維網目構造所構成的多孔質層6的強度、耐用性等不足,因此,本發明的通氣性承載板,由氣孔率為1%以下的Si-SiC緻密質的骨骼所形成的氣孔率50~98%的具有三維網目構造的多孔質層6與氣孔率1%以下的Si-SiC緻密質層7經由積層的構造,因此,可實現優良的通氣性及強度、耐用性。
如上所述,本發明係以複合耐火物(本實施形態為由緻密質層與多孔質層經積層而成的承載板)中,SiC含有率為 35~70質量%,Si含有率為25~60質量%的方式,調整成形用料漿的化學成分。
本實施形態中,緻密質層與實施形態1相同,由具有纖維狀三維構造的第1的Si-SiC燒結體部1,與具有作為支撐上述纖維狀三維構造的基質的機能的第2的Si-SiC燒結體部2所構成。
本實施形態中,多孔質層6的骨骼部如第7圖所示,由芯部8、表層部9及氣孔部10所構成。芯部8與表層部9的構成元素比率相異,芯部8的C元素含有率為5~20質量%,Si元素含有率為80~95質量%,表層部9的C元素含有率為15~50質量%,Si元素含有率為50~85質量%。上述骨骼部中遊離碳(F.C)的含量為0.1%以下,該骨骼部中的C元素幾乎是以SiC形式存在。因此,上述元素含有率所構成的芯部8,以Si為主成分,剩餘的部分含有少量的SiC。表層部9,以SiC為主成分,具有在其氣孔中填充有Si的構造。
芯部8的C元素含有率多於20質量%時,芯部8中容易殘存有氣孔,強度降低。另一方面,少於5質量%時,耐熱性降低,因此,在高溫的燒結步驟中,容易發生潛變變形,因此,芯部8的C元素含有率以上述範圍為佳。
表層部9的C元素含有率多於50質量%時,SiC粒子間容易殘存有氣孔,強度降低。另一方面,少於15質量%時,耐熱性降低,因此,在高溫的燒結步驟中,容易發生潛變變形,因此,表層部9的C元素含有率以上述範圍為佳。
(實施形態3:緻密質層與多孔質層經積層而成的濾 器)
並且,可改變上述實施形態2中所使用的板狀的氨酯發泡體,例如使用圓柱狀的氨酯發泡體,此氨酯發泡體的任意面(例如圓柱的側面)上,經由貼合上述ST3所製作的預成形體並一體化,在氣孔率50~98%的具有三維網目構造的Si-SiC多孔質層的側面上具備有氣孔率1%以下的Si-SiC緻密質層,製造圓柱狀的Si-SiC製濾器。
(實施例)
[實施例A]
下述的實施例1~7的方法所製造的承載板,實施例8的方法所製造的濾器,及比較例1的方法所製造的承載板進行加熱試驗,調查因熱衝擊造成的「破裂」的發生,確認實施例1~8皆無「破裂」,相對於此,確認比較例1有「破裂」。此外,以下述實施例1~7的方法所製造的承載板、實施例8的方法所製造的濾器的大致如第8圖所示。
(實施例1:緻密質承載板)
在有機溶劑中分散平均粒徑1μm的SiC(-C、-B4C),混合有氨酯樹脂(異氰酸酯)的SiC料漿中,浸漬150×150×厚度0.4mm的聚氨酯纖維織物(聚氨酯纖維10%與聚酯纖維90%的交織,每1束的粗度為10μm左右的纖維紮成粗度200μm左右的纖維束,織成三維的布),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使用治具固定,使料漿硬化,在聚氨酯纖維的表面形成SiC(-C、-B4C)層的成形體,在40℃~110℃進行乾燥,製作厚度0.5mm的SiC成形體。接著,對SiC成形體,重量比110%的Si與SiC成形 體接觸的狀態下,於惰性氣體環境中,在1500℃燒成,製作150×150×厚度0.5mm的Si-SiC製的承載板。所製作的承載板的氣孔率為1%以下。
(實施例2:緻密質承載板)
於有機溶劑中分散平均粒徑1μm的SiC(-C、-B4C),混合有氨酯樹脂(異氰酸酯)的SiC料漿中,浸漬150×150×厚度0.05mm的紙漿不織布(以紙漿纖維所形成的布),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使用治具固定,經由使料漿硬化而在紙漿纖維的表面上形成SiC(-C、-B4C)層的成形體,在40℃~110℃進行乾燥,製作厚度0.1mm的SiC成形體。接著,對SiC成形體,在重量比90%的Si與SiC成形體接觸的狀態下,於惰性氣體環境中,在1500℃燒成,製作150×150×厚度0.1mm的Si-SiC製的承載板。所製作的承載板的氣孔率為1%以下。
(實施例3:具有積層構造的緻密質承載板)
於有機溶劑中分散平均粒徑1μm的SiC(-C、-B4C),混合有氨酯樹脂(異氰酸酯)的SiC料漿中,浸漬將150×150×0.4mm的聚氨酯纖維織物(聚氨酯纖維10%與聚酯纖維90%的交織,每1束的粗度為10μm左右的纖維紮成粗度200μm左右的纖維束織成三維的布),相鄰的聚氨酯纖維織物以垂直於積層面的軸為中心旋轉45°並重疊4枚者,去除多餘料漿後,以總厚度成為2mm的方式在加壓狀態使用冶具固定,在此狀態使料漿硬化,在氨酯纖維的表面上形成SiC(-C、-B4C)層的成形體,在40℃~110℃進行乾燥,製作具有總厚度2mm的積層構造的SiC成形體。接著,與實施例1相同的燒成,製作具有積層4 層與第2圖所示的組成像大致相同的組成而成的Si-SiC緻密質層的構造的150×150×總厚度2mm的Si-SiC製承載板。所製作的承載板的氣孔率為1%以下。
(實施例4:經緻密質層與多孔質層積層而成的通氣性承載板)
於有機溶劑中分散SiC(-C、-B4C),混合有氨酯樹脂(異氰酸酯)的SiC料漿中,浸漬150×150×厚度0.4mm的聚氨酯纖維織物(聚氨酯纖維10%與聚酯纖維90%交織而成,每1束粗度為10μm左右的纖維紮成粗度200μm左右的纖維束織成三維的布),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使用治具固定,獲得經由使料漿硬化而在聚氨酯纖維的表面形成SiC(-C、-B4C)層的厚度0.5mm的SiC成形體(預成形體1)。接著,於上述SiC料漿中浸漬150×150×厚度1.5mm的氨酯發泡體,去除多餘的料漿後,獲得在氨酯發泡體的表面上形成SiC(-C、-B4C)層的厚度1.5mm的SiC成形體(預成形體2)。將上述預成形體1貼合在預成形體2的一面(平放時的上面或下面)並一體化後,以形成總厚度2mm的方式使用冶具固定,在此狀態使料漿硬化,在40℃~110℃進行乾燥,製作總厚度2mm的SiC成形體。接著,與實施例1相同的燒成,製作具有積層厚度0.5mm的Si-SiC緻密質層與具有三維網目構造的厚度1.5mm的Si-SiC多孔質層的構造,150×150×總厚度2mm的Si-SiC製承載板。關於所製作的承載板,Si-SiC緻密質層的氣孔率為1%以下,Si-SiC多孔質層的氣孔率為80%。
(實施例5:在多孔質層的邊緣部積層緻密質層的通 氣性承載板)
於有機溶劑中分散SiC(-C、-B4C),混合有氨酯樹脂(異氰酸酯)的SiC料漿中,浸漬150×150×厚度5mm的氨酯發泡體,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使用治具固定,經由使料漿硬化而在氨酯發泡體的表面上形成SiC(-C、-B4C)層,獲得具有三維網目構造,厚度5mm的SiC成形體(預成形體3)。接著,於上述SiC料漿中浸漬150×15×厚度0.05mm的紙漿不織布(以紙漿纖維所成形的布),去除多餘的料漿後,貼合於上述預成形體3的4個邊的邊緣部(上下面的端部及側面)並一體化後,以總厚度成為5mm的方式,使用冶具固定,在此狀態使料漿硬化,在40℃~110℃進行乾燥,製作總厚度5mm的SiC成形體。接著,與實施例1相同燒成,在具有三維網目構造的厚度5mm的Si-SiC多孔質層的4個邊的邊緣部(上下面的端部各5mm及側面),積層厚度0.1mm的Si-SiC緻密質層,製作150×150×總厚度5mm的Si-SiC製承載板。所製作的承載板中Si-SiC緻密質層(邊緣部)的氣孔率為1%以下,Si-SiC多孔質層的氣孔率為80%。
(實施例6:具有二維網目狀構造的通氣性承載板)
於有機溶劑中分散平均粒徑1μm的SiC(-C、-B4C),混合有氨酯樹脂(異氰酸酯)的SiC料漿中,浸漬150×150×厚度0.8mm的聚酯網(100%聚酯纖維,每1束的粗度為400μm的纖維,以孔隙(纖維的間隔)為600μm的方式,織成三維或實質上二維的網),以料漿不會埋入孔隙中的方式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使用治具固定,使料漿硬化而在聚酯纖維的表面上形成 SiC(-C、-B4C)層的成形體,在40℃~110℃進行乾燥,製作具有骨骼徑為500μm,孔隙為500μm的二維網目狀構造,厚度1mm的SiC成形體。接著,與實施例1相同的燒成,製作具有骨骼徑為500μm,孔隙為500μm的二維網目狀構造,150×150×厚度1mm的Si-SiC製承載板。關於所製作的承載板,形成二維網目狀構造的Si-SiC緻密質層的骨骼部的氣孔率為1%以下。
本實施例的承載板係由具有二維網目狀骨骼構造的緻密質層所形成,在承載被加熱物的面上具有貫通口。例如,本承載板的貫通口的口徑為500μm,間隔為500μm。承載被加熱物的面的貫通口的開口率(相對於承載被加熱物的面的面積(本實施例為150×150mm2),貫通口的總面積比例)合計為16%。
(實施例7:於表層具有二維網目狀的凹凸部的通氣性承載板)
於有機溶劑中分散平均粒徑1μm的SiC(-C、-B4C),混合有氨酯樹脂(異氰酸酯)的SiC料漿中,浸漬150×150×厚度0.8mm的聚酯網(100%聚酯纖維,每1束的粗度為400μm的纖維,以孔隙(纖維的間隔)為600μm的方式,織成三維或實質上二維的網),以料漿不會埋入孔隙中的方式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使用治具固定,使料漿硬化而在聚酯纖維的表面上形成SiC(-C、-B4C)層,獲得具有骨骼徑為500μm,孔隙為500μm的二維網目狀構造,厚度1mm的SiC成形體(預成形體4)。接著,於上述SiC料漿中,浸漬150×150×厚度0.4mm的聚氨酯纖維織物(由聚氨酯纖維10%與聚酯纖維90%交織,每1束的 粗度為10μm左右的纖維紮成粗度200μm左右的纖維束織成三維的布),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使用治具固定,獲得經由使料漿硬化而在聚氨酯纖維的表面上形成SiC(-C、-B4C)層的厚度0.5mm的SiC成形體(預成形體5)。使用成形體料漿,將上述預成形體4貼合於預成形體5的一面(平放時的上面或下面)並一體化後,以總厚度成為2mm的方式使用冶具固定,在此狀態下使料漿硬化,在40℃~110℃進行乾燥,製作總厚度2mm的SiC成形體。接著,與實施例1相同的燒成,在厚度1mm的Si-SiC緻密質層的表層中,具有將厚度1mm的Si-SiC緻密質的骨骼所形成的二維網目狀的層積層的構造,製作150×150×總厚度2mm的Si-SiC製承載板。所製作的承載板中,形成二維網目狀的層的Si-SiC緻密質的骨骼部,以及Si-SiC緻密質層的氣孔率皆為1%以下。
本實施例的承載板,在承載被加熱物的面上具有二維網目狀的凹凸部。例如,本承載板中凸部(骨骼部)的寬為500μm,深度為500μm,間隔為500μm。換言之,凹部的深度為500μm,間隔為500μm。將上述凹部視為開口部時,承載被加熱物的面上,凹部的開口率(相對於承載被加熱物的面的面積(本實施例為150×150mm2),凹部的總面積的比例)合計為16%。
(實施例8:在多孔質層的側壁部積層緻密質層的濾器)
於有機溶劑中分散SiC(-C、-B4C),混合有氨酯樹脂(異氰酸酯)的SiC料漿中,浸漬直徑99mm×長度100mm的圓柱狀的氨酯發泡體,去除多餘的料漿後,使用治具固定,經由使料漿 硬化而在氨酯發泡體的表面上形成SiC(-C、-B4C)層,製作具有三維網目構造,直徑99mm×長度100mm的圓柱狀的SiC成形體(預成形體8)。接著,於上述SiC料漿中,浸漬310×100×厚度0.4mm的聚氨酯纖維織物(由聚氨酯纖維10%與聚酯纖維90%交織,每1束的粗度為10μm左右的纖維紮成粗度200μm左右的纖維束織成三維的布),去除多餘的料漿後,貼合於上述預成形體8的側面(圓柱的側面)並一體化後,以成為直徑100mm×長度100mm的圓柱狀的方式,使用冶具固定,在此狀態使料漿硬化,在40℃~110℃進行乾燥,製作直徑100mm×長度100mm的圓柱狀的SiC成形體。接著,與實施例1相同的燒成,製作在具有三維網目構造的直徑99mm×長度100mm的圓柱狀的Si-SiC多孔質層的側壁部上,具有積層厚度0.5mm的Si-SiC緻密質層的構造的直徑100mm×長度100mm的圓柱狀的Si-SiC製濾器。所製作的濾器中,Si-SiC緻密質層的氣孔率為1%以下,Si-SiC多孔質層的氣孔率為80%。
(比較例1)
依照習知的方法(例如,日本特開2012-56831等所記載的方法。具體而言,使用於SiC粉體及C粉體中添加適量的有機結合劑及水並混練而成的成形用原料,製作SiC-C成形體,接著,使該SiC-C成形體與Si接觸的狀態下,在惰性氣體環境中,在1400℃~1500℃,進行燒成1~3小時,獲得經由在Si-SiC成形體的氣孔中含浸Si的Si-SiC燒結體的手法),製作具有單相(monolithic)構造(不具有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僅由第2的Si-SiC燒結體部而成的構造),厚度2mm的Si-SiC製 承載板。
[實施例B]
依上述實施例1的方法,變更SiC料漿的各化學成分,製作如下述表2所示的實施例9~11以及比較例2~3所示的承載板,此外,依上述比較例1的方法,製造下述表2所示的比較例4所示的承載板。對表2所示的實施例9~11以及比較例2~4所示的各組成的各承載板,進行加熱試驗,調查因熱衝擊造成「破裂」的發生,確認實施例9~11,相較於比較例2~4,耐熱衝擊皆提升。
Figure 104133649-A0305-02-0024-2
[實施例C]
以上述實施例4的方法,成為上述實施例9~11以及比較 例2~3的組成,使用變更各化學成分所製作的SiC料漿,獲得150×150×厚度0.5mm的SiC成形體(預成形體1:緻密質層)以及150×150×厚度1.5mm的SiC成形體(預成形體2:多孔質層)。將上述預成形體1貼合在預成形體2的一面(平放時的上面或下面)上並一體化,以上述實施例4的方法,進行乾燥及燒成,製作如下述表3所示的實施例12~14及比較例5~6表示的各承載板。此外,以上述比較例1的方法,獲得上述比較例4的組成而成的150×150×厚度0.5mm的SiC成形體(預成形體1:緻密質層)。接著,以上述實施例4的方法,獲得上述實施例14的組成而成的150×150×厚度1.5mm的SiC成形體(預成形體2多孔質層)。將上述預成形體1貼合於預成形體2的一面(平放時的上面或下面)並一體化,以上述實施例4的方法,進行乾燥及燒成,製作如下述表3所示的比較例7所示的承載板。此等皆為具有由厚度0.5mm的Si-SiC緻密質層與具有三維網目構造厚度1.5mm的Si-SiC多孔質層經積層而成的構造,總厚度2mm的Si-SiC製的通氣性承載板。所製造的各通氣性承載板,Si-SiC緻密質層的氣孔率皆為1%以下,Si-SiC多孔質層的氣孔率皆為80%。對表3所示的實施例12~14以及比較例5~7所示的各組成的各承載板進行加熱試驗,調查因熱衝擊造成的「破裂」的發生,確認實施例12~14相較於比較例5~7,耐熱衝擊皆提升。
表3
Figure 104133649-A0305-02-0026-3
1:第1的Si-SiC燒結體部
2:第2的Si-SiC燒結體部

Claims (9)

  1. 一種複合耐火物,其特徵在於:含有35~70質量%SiC及25~60質量%Si作為化學成分,由具有纖維狀三維構造的第1的Si-SiC燒結體部、及支撐上述纖維狀三維構造的基質的第2的Si-SiC燒結體部所構成,具有以第2的Si-SiC燒結體部覆蓋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的構造,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與第2的Si-SiC燒結體部皆由氣孔率1%以下的緻密質而成,且由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與第2的Si-SiC燒結體部構成的部分的全體的氣孔率也在1%以下。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複合耐火物,其中,含有40~65質量%SiC及30~55質量%Si作為化學成分。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複合耐火物,其中,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以Si作為主成分,剩餘的部份含有SiC,上述第2的Si-SiC燒結體部以SiC作為主成分,剩餘的部份含有Si。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複合耐火物,其中,上述第1的Si-SiC燒結體部中C元素的含有率為5~45質量%,上述第2的Si-SiC燒結體部中C元素的含有率為15~60質量%。
  5. 一種複合耐火物,其特徵在於:具有積層二層以上申請專利範圍1項之複合耐火物的構造。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之複合耐火物,其中,相鄰的二 層中上述具有纖維狀三維構造的第1的Si-SiC燒結體部,以垂直於積層面的軸為中心具有1°以上的異方性。
  7. 一種複合耐火物,其特徵在於:於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複合耐火物中,具有將具有三維網目狀構造的多孔質層經由積層而成的構造。
  8. 一種承載板,其特徵在於: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複合耐火物的承載板,由具有二維網目狀骨骼構造的緻密質層所形成,在承載被加熱物的面上具有貫通口,開口率合計為10%以上。
  9. 一種承載板,其特徵在於:使用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複合耐火物的承載板,在承載被加熱物的面上具有二維網目狀的凹凸部。
TW104133649A 2014-10-27 2015-10-14 複合耐火物 TWI7229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18233 2014-10-27
JP2014218233A JP6225093B2 (ja) 2014-10-27 2014-10-27 複合耐火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30729A TW201630729A (zh) 2016-09-01
TWI722999B true TWI722999B (zh) 2021-04-01

Family

ID=558210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3649A TWI722999B (zh) 2014-10-27 2015-10-14 複合耐火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225093B2 (zh)
KR (1) KR102434077B1 (zh)
CN (1) CN105541387B (zh)
TW (1) TWI7229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85946B2 (ja) * 2016-07-29 2021-06-16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多孔質セラミック粒子および多孔質セラミック構造体
CN108117381A (zh) * 2017-12-25 2018-06-05 江苏三恒高技术窑具有限公司 一种惰性复合承烧板及其制备方法
JP7307578B2 (ja) * 2019-03-29 2023-07-12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焼成治具
CN114430733B (zh) * 2019-10-02 2023-05-09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耐火物
JPWO2022075288A1 (zh) * 2020-10-09 2022-04-14
CN113605595A (zh) * 2021-07-05 2021-11-05 王婧 一种耐火隔热型混凝土砖体
JP2023096455A (ja) * 2021-12-27 2023-07-07 株式会社エフ・シー・シー セラミック焼成用セッタ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16208A (en) * 2002-11-12 2004-09-01 Bridgestone Corp Silicon carbide sintered product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7261A (ja) * 1991-07-05 1993-01-26 Kikusui Kagaku Kogyo Kk 積層多孔質セラミツク焼成体
JPH10167831A (ja) * 1996-12-16 1998-06-23 Ngk Insulators Ltd SiC繊維強化Si−SiC複合材料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1179853A (ja) 1997-09-09 1999-03-23 Tosoh Corp 焼成用セッタ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044674A (ja) * 2005-08-12 2007-02-22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 Technology 多孔質構造体フィルタ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327190B2 (ja) * 2006-10-11 2009-09-09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Si−SiC質焼結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163293A (ja) * 2009-01-13 2010-07-29 Bridgestone Corp 炭化ケイ素多孔体の製造方法及び炭化ケイ素多孔体
JP2011236070A (ja) * 2010-05-07 2011-11-24 National Institute Of Advanced Industrial Science & Technology 流体昇温用フィルター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1136106B1 (ko) * 2010-09-13 2012-04-17 주식회사 와이제이씨 탄소원이 코팅된 탄화규소 복합 분말 및 반응소결 탄화규소 소결체의 제조방법
JP6078885B2 (ja) * 2013-04-02 2017-02-15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複合耐火物および複合耐火物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416208A (en) * 2002-11-12 2004-09-01 Bridgestone Corp Silicon carbide sintered product and method for production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5541387B (zh) 2021-05-18
KR20160049493A (ko) 2016-05-09
JP2016084255A (ja) 2016-05-19
TW201630729A (zh) 2016-09-01
CN105541387A (zh) 2016-05-04
KR102434077B1 (ko) 2022-08-18
JP6225093B2 (ja) 2017-1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22999B (zh) 複合耐火物
TWI615377B (zh) 複合耐火物及複合耐火物的製造方法
JP5322382B2 (ja) セラミックス複合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EP3225675B1 (en) Heat storage member
US9353013B2 (en) SiC ceramic material, SiC ceramic structure, and their fabrication methods
Zhang et al. High-strength macro-porous alumina ceramics with regularly arranged pores produced by gel-casting and sacrificial template methods
CN1796334A (zh) 碳/碳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CN101323536A (zh) 氮化硼多孔陶瓷保温材料、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CN113135742A (zh) 一种通过陶瓷前驱体骨架成型的精细陶瓷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KR101122696B1 (ko) 섬유강화 탄화규소 복합체의 제조방법
KR20160076499A (ko) 이중층 기공 구조를 갖는 다공성 세라믹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12759415A (zh) 多孔陶瓷的制备工艺
KR101118607B1 (ko) 스트론튬 카보네이트를 포함하는 고온 집진필터제조용 탄화규소 세라믹 조성물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14685169A (zh) 一种基于浆料叠层设计的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Wen et al. Effect of solid loading and carbon additive on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3D‐printed SiC ceramic
JP6117431B2 (ja) 多孔質体、多孔質接合体、金属溶湯用濾過フィルタ、焼成用治具および多孔質体の製造方法
KR20130132983A (ko) 알루미나 접합체 및 알루미나 소결체의 접합방법
JP2015071519A (ja) 多孔質SiC焼結体及び多孔質SiC焼結体の製造方法
KR101133097B1 (ko) 고온가스필터용 뮬라이트-지르코니아 결합 탄화규소질 세라믹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고온가스필터 제조방법
KR20160025047A (ko) 이중층 기공 구조를 갖는 다공성 세라믹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H06199578A (ja) セラミックス基複合材料、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複合材料用セラミックス繊維
JP2009051705A (ja) シリコン/炭化珪素複合材、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評価方法
Scheithauer et al. Novel generation of kiln furniture
JP2014189440A (ja) 無機繊維結合型セラミックス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S63967A (ja) 燃料電池用電極基板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