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14736B - 衝擊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衝擊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14736B
TWI714736B TW106108464A TW106108464A TWI714736B TW I714736 B TWI714736 B TW I714736B TW 106108464 A TW106108464 A TW 106108464A TW 106108464 A TW106108464 A TW 106108464A TW I714736 B TWI714736 B TW I71473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tube
wire
conveying direction
projection
guid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846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813778A (zh
Inventor
梅村貢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37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37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47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4736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08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 B24C3/083Transfer or feeding devic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1/0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 B24C1/10Methods for use of abrasive blasting for producing particular effects; Use of auxiliary equipment in connection with such methods for compacting surfaces, e.g. shot-peen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08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08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 B24C3/085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the travelling workpieces being moved into different working positions during travell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08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 B24C3/1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for treating external surfa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08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 B24C3/1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for treating external surfaces
    • B24C3/14Apparatus using impe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32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design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particular work, e.g. the internal surfaces of cylinder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9/00Appurtenances of 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e.g. working chambers,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used abrasive materi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usher Or Impeller Conveyors (AREA)
  • Winding, Rewinding, Material Storage Devices (AREA)
  • Electrical Discharge Machining, Electrochemical Machining, And Combined Machining (AREA)
  • Finish Polishing, Edge Sharpening, And Grinding By Specific Grinding Devices (AREA)
  • Constituent Portions Of Griding Lathes, Driving, Sensing And Control (AREA)
  • Guides For Winding Or Rewinding, Or Guides For Filamentary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獲得一種可容易地對準複數個引導筒之插通孔之位置且可有效地抑制由投射引起之線材之振動或彎曲之衝擊處理裝置。於隔著投射區域A1、A2、A3之兩側,配置有第一引導筒70、72、74,於隔著投射區域A2之兩側,配置有第二引導筒80。第一引導筒70、72、74及第二引導筒80係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貫通而被插通線材W。第一引導筒70、72、74之第一插通孔70A、72A、74A及第二引導筒80之第二插通孔80A係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第二引導筒80係以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自第一引導筒72之入口側插入至第一插通孔72A之狀態設置。

Description

衝擊處理裝置
本揭示係關於衝擊處理裝置。
作為衝擊處理裝置,有例如向機櫃內搬入線材,且向搬入之線材之表面投射投射材之裝置。於此種裝置中,必須極力抑制因投射材撞上線材而使線材振動或彎曲。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8-4941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12-35390號公報 專利文獻3:中國實用新案專利公開第201586930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4:中國實用新案專利公開第201645328號說明書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對於此種問題,例如,於上述專利文獻1,揭示有藉由3個以上之球狀之支持構件夾持線材,而將由投射所致之線材之振動抑制為較小之技術。此種技術於軟質之線材之處理上提高較大之效果,尤其有助於獲得優質之表面品質。然而,於該技術中採用配合線材之移行而球狀之支持構件始終滾動之構造,故此種線材與支持構件之接觸部分等容易磨耗。因此,必須使零件之壽命管理徹底,其結果,有營運成本上升之不利。 相對於此,有於搬送路徑中之投射區域之兩側設置使線材插通之引導筒,且將複數個引導筒串聯地相鄰配置之技術(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於此種技術中,引導筒之插通孔朝向線材之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因此,根據此種技術,由於線材根據其振動而與引導筒之內面之任一者點接觸地被支持,故引導筒相對難以磨耗,且線材係於複數部位由引導筒支持,故有利於抑制線材之振動或彎曲。然而,於該技術中必須對準引導筒之插通孔之位置,而於容易地對準複數個引導筒之插通孔之位置方面有改善之餘地。 本揭示考慮上述事實,目的在於獲得一種可容易地對準複數個引導筒之插通孔之位置且可有效地抑制由投射引起之線材之振動或彎曲之衝擊處理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揭示之一形態之衝擊處理裝置具有:投射裝置,其對朝特定之搬送方向被搬送之被處理對象物即線材投射投射材;機櫃,其於內部設置有藉由利用上述投射裝置投射之投射材而將上述線材進行表面加工之投射區域;第一引導筒,其係分別配置於隔著上述投射區域之兩側,形成有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上述線材插通之第一插通孔,且上述第一插通孔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及第二引導筒,其係配置於隔著上述投射區域之兩側中之至少一者,形成有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上述線材插通之第二插通孔,上述第二插通孔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且以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自上述第一引導筒之入口側插入至上述第一插通孔之狀態設置。 根據上述構成,投射裝置對朝特定之搬送方向搬送之被處理對象物即線材投射投射材。於機櫃,於內部設置有藉由利用投射裝置投射之投射材而將線材進行表面加工之投射區域。又,於隔著投射區域之兩側,配置有第一引導筒,於該第一引導筒,形成有於線材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線材插通之第一插通孔,且第一插通孔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因此,即使於投射時線材自投射材受到載荷,於隔著投射區域之兩側,線材亦由第一引導筒之第一插通孔之內側點接觸地支持。 此處,於隔著投射區域之兩側中之至少一者,配置有第二引導筒,於該第二引導筒,形成有於線材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線材插通之第二插通孔,且第二插通孔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因此,於投射時線材自投射材受到載荷之情形時,於隔著投射區域之兩側中之至少一者,線材由第一引導筒之第一插通孔之內側及第二引導筒之第二插通孔之內側點接觸地支持。因此,可抑制投射時之線材之振動或彎曲。又,於投射時,線材係一面被搬送一面由第一引導筒之第一插通孔之內側及第二引導筒之第二插通孔之內側分別點接觸地支持,故支持線材之部分之磨耗被相對抑制。 又,第二引導筒係以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自第一引導筒之入口側插入至第一插通孔之狀態設置。因此,可容易地將第二引導筒之第二插通孔之位置與第一引導筒之第一插通孔之位置對準。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於在上述第二引導筒中配置於上述第一引導筒之內側之部位、與上述第一引導筒之內面之間之至少一部分,設定有投射材通過用之間隙。 根據上述構成,於在第二引導筒中配置於第一引導筒之內側之部位、與第一引導筒之內面之間之至少一部分,設定有投射材通過用之間隙,故即使投射材進入至第一引導筒之內側,亦可使該投射材自投射材通過用之間隙流出。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上述投射區域沿著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設定有三個以上,上述第二引導筒至少配置於互為相鄰之上述投射區域彼此之間。 根據上述構成,於互為相鄰之投射區域彼此之間,至少配置有第一引導筒及第二引導筒,故可有效地抑制線材之振動或彎曲。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於上述第二引導筒,於配置於上述第一引導筒之內側之部位之外周面側形成有朝上述第一引導筒之內面側突出且與該內面相接之複數個凸部,且於搬送方向上游側之端部形成有朝半徑方向外側伸出之凸緣部,於上述凸緣部形成有複數個定位孔,於上述第一引導筒中之以插入有上述第二引導筒之狀態設置之被插入第一引導筒,設置有定位軸部,該定位軸部於搬送方向上游側之端部朝搬送方向上游側突出且以插入至上述定位孔之狀態使上述被插入第一引導筒之上述第一插通孔之軸心與上述第二引導筒之上述第二插通孔之軸心位於同一直線上。 根據上述構成,構成為第二引導筒之複數個凸部與第一引導筒之內面相接,且被插入第一引導筒之定位軸部以插入至第二引導筒之定位孔之狀態使被插入第一引導筒之第一插通孔之軸心與第二引導筒之第二插通孔之軸心位於同一直線上。因此,可使被插入第一引導筒之第一插通孔之軸心與第二引導筒之第二插通孔之軸心容易地且精度較佳地位於同一直線上。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上述第一引導筒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與相對於該第一引導筒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隔著上述投射區域而對向配置之上述第二引導筒或其他上述第一引導筒之搬送上游側之端部係藉由連結構件而連結。 根據上述構成,由於第一引導筒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與相對於該第一引導筒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而隔著投射區域對向配置之第二引導筒或其他第一引導筒之搬送上游側之端部係藉由連結構件而連結,故易於組裝及保養檢點。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上述第一引導筒中之配置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之最上游側之上游側第一引導筒係固定於上述機櫃側之第一縱壁部,且具有:一對積載棒,其載置有上述第一引導筒及上述第二引導筒,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延伸而被支持於上述機櫃側,且互相隔開而平行地配置;及固定板構件,其係以嵌入有上述第一引導筒中之配置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之最下游側之下游側第一引導筒之狀態固定於上述機櫃側之第二縱壁部。 根據上述構成,第一引導筒中之配置於線材之搬送方向之最上游側之上游側第一引導筒係固定於機櫃側之第一縱壁部。又,於線材之搬送方向延伸之一對積載棒係支持於機櫃側,於一對積載棒載置有第一引導筒及第二引導筒。再者,固定板構件係以嵌入有第一引導筒中之配置於線材之搬送方向之最下游側之下游側第一引導筒之狀態固定於機櫃側之第二縱壁部。藉此,可將第一引導筒及第二引導筒相對容易地組裝於機櫃。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上述第二引導筒之上述凸緣部其外形為正六角形,於以上述正六角形之中心為中心點之同一虛擬圓上且連結上述正六角形之中心與外周側之角部之直線上形成有上述定位孔。 根據上述構成,例如,亦可與被插入第一引導筒之定位軸部於該被插入第一引導筒之軸向觀察而於周向以均等間隔設定有二根、三根及六根之任一根數之情形對應,故易於將第二引導筒共通零件化。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上述第一引導筒及上述第二引導筒之一者經由吸振構件而被支持於上述機櫃側。 根據上述構成,第一引導筒及第二引導筒之一者係經由吸振構件而支持於上述機櫃側,故可有效地抑制於投射時通過第一引導筒及第二引導筒之線材之搖動等。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於上述機櫃形成有上述線材之搬入用之搬入口及搬出用之搬出口,於上述機櫃之搬入口側及上述機櫃之搬出口側之至少一者,設置有具備與上述機櫃之內部空間連通之相鄰室之密封構造部,上述密封構造部具備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觀察而於上述線材之搬送路徑之中心側設定有尖端之刷體,上述刷體係繞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之軸為螺旋狀且可彈性變形。 根據上述構成,於機櫃之搬入口側及搬出口側之至少一者,設置有具備與機櫃之內部空間連通之相鄰室之密封構造部。該密封構造部具備於線材之搬送方向觀察而於線材之搬送路徑之中心側設定有尖端之刷體,刷體係繞線材之搬送方向之軸設為螺旋狀且可彈性變形。因此,可使刷體之尖端側撞上搬送中之線材,故可有效地抑制自機櫃之投射材之漏出,且難以產生因刷體之彈性力而使線材彎曲之情況。 [發明之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揭示之衝擊處理裝置,具有可容易地對準複數個引導筒之插通孔之位置且可有效地抑制由投射引起之線材之振動或彎曲之效果。
[第1實施形態] 針對作為第1實施形態之衝擊處理裝置之衝擊噴砂裝置,使用圖1~圖11進行說明。另,於該等圖中適當顯示之箭頭FR係顯示裝置前視之近前側,箭頭UP係顯示裝置上方側,箭頭LH係顯示裝置前視之左側。 於圖1,以前視圖顯示衝擊噴砂裝置10。本實施形態之衝擊噴砂裝置10係將金屬製且長條狀之線材W設為被處理對象物。衝擊噴砂裝置10係用以去除線材W之表面所產生之氧化皮或鏽之裝置。於圖中適當顯示之箭頭X係顯示搬送線材W之搬送方向(以下,適當稱為「線材搬送方向」)。 相對於圖1所示之衝擊噴砂裝置10而於線材搬送方向(線材移行方向)之上游側(圖中左側),配置有如中國實用新案專利公開第201586930號說明書所揭示之線材供給裝置15。線材供給裝置15係為用以將經壓延成形之線材W向衝擊噴砂裝置10供給之裝置。該線材供給裝置15構成為包含:捲出部11,其將由衝擊噴砂裝置10進行噴砂處理之前之線材W捲繞成線圈狀;及導引輥13,其一面將自上述捲出部捲出之線材W大致直線狀地延伸(一面預備矯正),一面向衝擊噴砂裝置10之搬入側引導。 又,相對於衝擊噴砂裝置10而於線材搬送方向之下游側(圖中右側),配置有如中國實用新案專利公開第201645328號說明書所揭示之捲取裝置65。上述捲取裝置65具備由驅動馬達旋轉驅動之捲線器61,且係藉由上述捲線器61以特定之速度及特定之張力捲取由衝擊噴砂裝置10進行噴砂處理而搬出之線材W的裝置。另,線材W之搬送除上述捲取裝置外,亦可應用抽伸機(藉由模具將線材W拉拔成規定粗細、且具備一面往復運動一面重複夾住線材W並拉伸之動作之線材移行驅動機構的裝置)等。 如圖1所示,衝擊噴砂裝置10具備機櫃12。於機櫃12之內部,形成有藉由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亦稱為「衝擊」)而進行線材W之表面加工之投射室14(亦稱為「加工室」、「平刮室」)。於圖2,以裝置前視之圖顯示衝擊噴砂裝置10之要部之概略構成。如圖2所示,於投射室14設置有藉由上述投射材將線材W進行表面加工之投射區域A1、A2、A3,投射區域A1、A2、A3係沿著線材搬送方向設定有複數個(本實施形態中為三個)。如圖1所示,於機櫃12,於線材搬送方向之上游側(圖中左側)形成有設為線材W之搬入用之搬入口20,且於線材搬送方向之下游側(圖中右側)形成有設為線材W之搬出用之搬出口22。 如圖2所示,於機櫃12之投射室14,自搬送路徑上游側依序,於投射區域A1設置有投射投射材之第一投射裝置24,於投射區域A2設置有投射投射材之第二投射裝置26,及於投射區域A3設置有投射投射材之第三投射裝置28。另,於圖2中,為了方便起見,將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模式化顯示(後述之圖3及圖7亦相同)。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係設為具備可旋轉之葉片輪,且可伴隨上述葉片輪之旋轉而朝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之離心式投射裝置。 另,應用於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之投射材之種類及粒徑並未限定。例如於處理氧化皮較多且鏽量較多之線材之情形時,一般可使用粒徑為0.3 mm~0.6 mm之呈較廣粒度分佈之投射材。作為一例,於處理直徑為13 mm且於表面產生鏽之線材之情形時可使用0.3 mm~0.4 mm徑之投射材。 藉由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投射投射材之範圍係配合線材W之搬送方向而設定為較長,投射投射材之寬度係配合線材W之直徑而設定為較窄。又,自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至線材W之距離係以可效率最佳地投射線材W之方式設定。另,投射裝置之台數係基於線材之直徑、材質、及線材之處理速度等之規格而設定。 於圖3,將自圖2之箭頭3方向觀察之狀態之圖簡化且局部透視而顯示。如圖3所示,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係設定於繞線材搬送方向之軸成為等角之周向位置。第一投射裝置24係相對於搬送線材W(於圖中為自紙面靠後側向紙面近前側)之搬送路徑A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圖中左側(裝置近前側))之斜下方側朝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又,第二投射裝置26係相對於搬送路徑A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另一側(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圖中右側(裝置靠後側))之側方側朝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再者,第三投射裝置28係相對於搬送路徑A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圖中左側(裝置近前側))之斜上方側朝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 如圖1所示,於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之上方側,分別配置有投射材供給用之導入管30,且於導入管30之上端連接有衝擊供給裝置32。合計三個衝擊供給裝置32係連接於投射材貯藏用之衝擊槽34之下方側。又,該等衝擊供給裝置32係具備未圖示之衝擊閘門,藉由開閉衝擊閘門,而經由導入管30向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供給投射材之裝置。衝擊閘門之開閉係藉由未圖示之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控制裝置)而控制。 於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經由衝擊供給裝置32而連結有循環裝置36。循環裝置36係搬送藉由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而投射之投射材且使其向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循環之裝置。另,針對循環裝置36省略詳細說明。 另一方面,於機櫃12之搬入口20側,於較搬入口20更靠線材搬送方向之上游側設置有第一密封構造部40(第一密封筒),第一密封構造部40之外殼體42係相對於機櫃12而安裝。於圖8之(A),顯示放大第一密封構造部40之縱剖面後之放大縱剖視圖,於圖8之(B)顯示沿著圖8之(A)之8B-8B而切斷之狀態之圖。 如圖8之(A)所示,外殼體42之底板部42C採用如下構造:朝向線材搬送方向之下游側而於裝置下方側傾斜,於投射材進入至外殼體42內之情形時可使該投射材朝向機櫃12側落入。另,外殼體42之內部空間之下部與機櫃12之內部空間連通。又,於外殼體42之上端開口部,可拆卸地安裝有蓋體42D。 於第一密封構造部40之外殼體42,於線材搬送方向之上游側形成有貫通孔42A,且於線材搬送方向之下游側形成有貫通孔42B。且,第一密封構造部40具備作為與機櫃12之內部空間連通之相鄰室之前輥道擋板室42S。 於外殼體42之上游側之貫通孔42A,於機櫃12之搬入口20之對向部配置有導引筒構件(引導構件)44。導引筒構件44係固定於外殼體42,且形成為大致筒狀。形成於導引筒構件44之導引孔44A係朝向線材搬送方向之下游側逐漸縮徑,且導引孔44A之軸心以與線材W之搬送路徑A之中心線一致之方式配置。於外殼體42之下游側亦配置有導引筒構件(引導構件)46。該導引筒構件46係設為與配置於外殼體42之上游側之導引筒構件44大致相同之形狀,且以與導引筒構件44軸心一致之方式配置。該等導引筒構件44、46亦可藉由縮小導引孔44A、46A之出口側而發揮抑制搬送時之線材W之搖動之功能。 於導引筒構件44與導引筒構件46之間,設置有第一密封部48。第一密封部48具備可供線材W於內側通過之箱體50、及組入於箱體50之內側之刷體52。 於圖9,係用以說明第一密封構造部40之要部之圖,於圖9之(A)係以立體圖顯示密封用之刷體52,於圖9之(B)係以立體圖顯示於箱體50組入有刷體52之狀態。如圖9之(B)所示,自箱體50之左右一對側壁部50S伸出有凸緣部50F。如圖8之(B)所示,箱體50之凸緣部50F係螺栓緊固於外殼體42之內側凸緣部42F。又,如圖8之(A)及圖9之(B)所示,於箱體50之線材搬送方向之兩端側之縱壁部50A、50B形成有搬送路徑用之貫通孔50C、50D。 如圖8之(B)所示,刷體52係於線材W(參照圖8之(A))之搬送方向觀察,於線材W(參照圖8之(A))之搬送路徑之中心側設定有尖端52A。另,於圖8及圖9中簡化顯示刷體52,於圖8之(B)中,圓形狀之外形部分表示刷基端部52B,圓形狀之中心部表示尖端52A側。如圖9之(A)及圖9之(B)所示,刷體52係繞線材W(參照圖8之(A))之搬送方向(參照箭頭X)之軸設為螺旋狀,且可彈性變形。且,如圖9之(B)所示,刷體52係插入至箱體50內,且可容易地安裝及拆卸於箱體50。若針對箱體50內之構造進行說明,則於箱體50之縱壁部50A、50B之內面側,突出形成有用以限制刷體52之前後端之肋部50G、50H,於箱體50之一對側壁部50S之內面側,形成有用以限制刷體52之配置位置之複數個肋部50E。 如圖1所示,於機櫃12之搬出口22側,於較搬出口22更靠線材搬送方向之下游側設置有第二密封構造部60(第二密封筒),第二密封構造部60之外殼體62係相對於機櫃12而安裝。於圖10,顯示放大第二密封構造部60之縱剖面後之放大縱剖視圖。 如圖10所示,外殼體62之底板部62C採用如下構造:朝向線材搬送方向之上游側而於裝置下方側傾斜,於投射材進入至外殼體62內之情形時可使該投射材朝向機櫃12側落入。外殼體62之內部空間之下部與機櫃12之內部空間連通。又,於外殼體62之上端開口部可拆卸地安裝有蓋體62D。 第二密封構造部60之外殼體62係於線材搬送方向貫通,第二密封構造部60之外殼體62內係設為作為與機櫃12之內部空間連通之相鄰室之衝擊吹落室62S。於外殼體62之上游側,串聯地配置有導引筒63A、63B、63C。分別形成於導引筒63A、63B、63C之導引孔係朝向線材搬送方向之下游側逐漸縮徑,且該導引孔之軸心以與線材W之搬送路徑A之中心線一致之方式配置。於第二密封構造部60之外殼體62內,設置有第二密封部64。第二密封部64係沿著線材搬送方向串聯地配置有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二個)。第二密封部64係設為與圖8之(A)所示之第一密封部48相同之構成。因此,針對圖10所示之第二密封部64中與圖8之(A)所示之第一密封部48相同之構成部,標註相同符號且省略說明。 如圖1所示,於第二密封構造部60之上方側,設置有氣流產生裝置66。如圖10所示,於較第二密封部64更靠線材搬送方向之下游側,配置有構成氣流產生裝置66之氣體流出口之吹出口68。另,該氣流產生裝置66之構成係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12-35390號公報等周知,故省略詳細說明。 於圖2所示,於機櫃12之內部,於隔著藉由投射材而將線材W表面加工之投射區域A1、A2、A3之兩側配置有第一引導筒70、72、74。於以下之說明中,將第一引導筒70、72、74中之配置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之最上游側之第一引導筒70適當稱為上游側第一引導筒,將第一引導筒70、72、74中之配置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之最下游側之第一引導筒74適當稱為下游側第一引導筒。又,於本實施形態中,配置於第一引導筒70、72、74中之上游側第一引導筒70與下游側第一引導筒74之間之第一引導筒72係設為詳如後述之被插入第一引導筒且共計設置二個。於第一引導筒70、72、74,形成有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線材W插通之第一插通孔70A、72A、74A。第一插通孔70A、72A、74A係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且出口側之內徑設定為較入口側之內徑更為小徑。第一插通孔70A、72A、74A之出口之直徑大於線材W之直徑。 於隔著投射區域A2之兩側(隔著投射區域A1之兩側中之線材搬送方向下游側及隔著投射區域A3之兩側中之線材搬送方向上游側),配置有第二引導筒80。即,第二引導筒80係配置於互為相鄰之投射區域A1與投射區域A2之間、及互為相鄰之投射區域A2與投射區域A3之間。第二引導筒80形成有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線材W插通之第二插通孔80A。第二插通孔80A係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且出口側之內徑設定為較入口側之內徑更為小徑。第二插通孔80A之出口之直徑大於線材W之直徑。 第二引導筒80係以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自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入口側插入至第一插通孔72A之狀態設置。另,將第一引導筒70、72、74中之以插入有第二引導筒80之狀態設置者稱為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第一插通孔70A、72A、74A之軸心及第二插通孔80A之軸心係以與搬送路徑A之中心線一致之方式配置。又,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第一插通孔72A之出口、與插入至該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第二引導筒80之第二插通孔80A之出口之距離,設定為較第一插通孔72A之出口之直徑及第二插通孔80A之出口之直徑更長。 於圖4,以將於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插入第二引導筒80而設置之狀態放大後之放大縱剖視圖顯示。如圖4所示,於第二引導筒80中配置於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內側之部位、與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內面72B之間之一部分,設定有投射材通過用之間隙G。 於圖5,顯示自出口側觀察第二引導筒80之狀態之圖。如圖4及圖5所示,於第二引導筒80,於配置於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內側之部位之外周面80G側形成有朝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內面72B側突出且與該內面72B相接之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中合計三個)凸部80B。又,於第二引導筒80,於搬送方向上游側之端部形成有朝半徑方向外側伸出之凸緣部80F。於凸緣部80F形成有複數個定位孔80X。如圖5所示,第二引導筒80之凸緣部80F其外形設為正六角形,於以上述正六角形之中心80C為中心點之同一虛擬圓上且連結上述正六角形之中心80C與外周側之角部80Z之直線上形成有定位孔80X。 如圖4所示,於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於搬送方向上游側之端部形成有朝半徑方向外側伸出之第一凸緣部72F,且於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形成有朝半徑方向外側伸出之第二凸緣部72G。第二凸緣部72G之外形於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軸心72J方向觀察係設為正六角形(參照圖7(B)及圖7(C)),第一凸緣部72F之外形亦設為相同之形狀。於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於第一凸緣部72F以一對設置有朝搬送方向上游側突出之定位軸部72P,一對定位軸部72P係設定於在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軸心72J方向觀察隔著軸心72J之兩側(於圖4中為上下兩側)。定位軸部72P之前端側係朝向搬送方向上游側逐漸縮徑。該定位軸部72P係設為以插入至定位孔80X之狀態使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第一插通孔72A之軸心72J與第二引導筒80之第二插通孔80A之軸心80J位於同一直線上之定位用。另一方面,於本實施形態中,圖2所示之上游側第一引導筒70係設為與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相同之形狀之零件。 另,第一引導筒70、72、74及第二引導筒80係以可確保線材W之通線位置且有效地抑制投射時之線材W之振動、彎曲、蜿蜒或搖動之方式設定形狀、材質、質量等參數。對第一引導筒70、72、74及第二引導筒80,應用即使投射材撞上亦難以磨滅之耐磨耗性較高之材料(作為一例為特殊鑄鋼)。於線材搬送方向依序排列之第一引導筒70、72、74及第二引導筒80無須材質或表面硬度為相同,亦可為具備不同性質者。 如圖2所示,配置於投射區域A1、A2之搬送方向上游側之第一引導筒70、72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與相對於該第一引導筒70、72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而隔著投射區域A1、A2對向配置之第二引導筒80之搬送上游側之端部係藉由作為連結構件之連結板86而連結。又,配置於投射區域A3之搬送方向上游側之第一引導筒72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與相對於該第一引導筒72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而隔著投射區域A3對向配置之第一引導筒74之搬送上游側之端部係藉由作為連結構件之連結板88而連結。對連結板86、88,應用即使投射材撞上亦難以磨滅之耐磨耗性較高之材料(作為一例為特殊鑄鋼)。 於圖6,以剖視圖顯示藉由連結板86連結第一引導筒72與第二引導筒80之狀態。又,於圖7之(A)顯示放大沿著圖2之7A-7A線而切斷之狀態之放大剖視圖,於圖7之(B)顯示放大沿著圖2之7B-7B線而切斷之狀態之放大剖視圖,於圖7之(C)顯示放大沿著圖2之7C-7C線而切斷之狀態之放大剖視圖。另,藉由連結板86而連結圖2所示之第一引導筒70與第二引導筒80之構造、及藉由連結板88而連結第一引導筒72與第一引導筒74之構造係設為與圖6所示之構造相同之構造,但如圖7所示,連結板86、88之配置姿勢等不同(詳細後述)。 如圖7所示,連結板86、88係於一組之連結作為一例而使用三片,藉由螺栓(省略圖示)而固定於突出形成於朝向第一引導筒70、72之搬送下游側之面之被安裝部77、78。被安裝部77、78係設為矩形方塊狀且朝搬送下游側突出,作為一例,以於隔著第一引導筒70、72之出口70E、72E之兩側對向配置者、及配置於與其對向方向正交之方向之一側且於上述對向方向延伸者構成。 相對於此,於圖6所示之第二引導筒80之搬送方向上游側之端部,於被安裝部78(參照圖7之(B))之對向位置分別形成有被安裝部82。另,圖2所示之下游側第一引導筒74係設為與第二引導筒80相同之形狀之零件。 另一方面,如圖7所示,用於一組之連結之三片連結板86、88係以自搬送路徑A觀察而一方向開放之方式配置,該開放側係配合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分別投射之方向而設定。於本實施形態中,採用若使第一引導筒70、72、74及第二引導筒80(參照圖2)繞各者之軸旋轉,則改變上述開放側之朝向之構成。若參照圖5及圖6進而補充說明,則採用可藉由於圖5所示之六個定位孔80X之何者插入圖6所示之定位軸部72P而容易地改變連結板86之配置角度之構成。 如圖2及圖3所示,第一引導筒70、72、74及第二引導筒80係載置於左右一對積載棒90。於第一引導筒70、72、74及第二引導筒80中載置於積載棒90之部分係於線材搬送方向觀察成為正六角形(參照圖3及圖7等),第一引導筒70、72、74及第二引導筒80係於積載棒90上無法繞軸旋轉地配置。左右一對積載棒90係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延伸,互相隔開且平行地配置,藉由將長度方向之端部側固定於圖2所示之機櫃12之第一縱壁部16及第二縱壁部18,而支持於機櫃12側。 又,上游側第一引導筒70係藉由將軸狀部70P(與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定位軸部72P相同之形狀部分)插入至機櫃12側之第一縱壁部16之定位孔,而固定於第一縱壁部16。相對於此,下游側第一引導筒74之搬送下游側之部位係插入至固定板構件92之貫通孔92A。另,於固定板構件92之貫通孔92A,形成有可供下游側第一引導筒74之凸部74B通過之缺口部(省略圖示)。且,於凸部74B通過上述缺口部後,固定板構件92繞下游側第一引導筒74之軸旋轉,藉此凸部74作為防脫件而發揮功能。固定板構件92係以嵌入有下游側第一引導筒74之狀態經由未圖示之間隔物且使用螺栓等而固定於機櫃12側之第二縱壁部18。 另,於組裝第一引導筒70、72、74及第二引導筒80時,圖2所示之連結板86成為預先連結第一引導筒70、72與第二引導筒80之狀態,又,連結板88成為預先連結第一引導筒72與第一引導筒74之狀態。且,於組裝第一引導筒70、72、74及第二引導筒80時,將圖2所示之上游側第一引導筒70固定於機櫃12之第一縱壁部16,將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組裝於其搬送上游側之第二引導筒80,一面使其連結一面依序載置於積載棒90,且使第一引導筒70、72、74之軸心及第二引導筒80之軸心與搬送路徑之中心線一致,其後,於下游側第一引導筒74嵌入固定板構件92後將固定板構件92固定於機櫃12之第二縱壁部18。 (作用、效果) 其次,針對上述實施形態之作用及效果進行說明。 如圖2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於隔著投射區域A1、A2、A3之兩側,配置有第一引導筒70、72、74,於該第一引導筒70、72、74,形成有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線材W插通之第一插通孔70A、72A、74A,且第一插通孔70A、72A、74A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因此,即使於投射時線材W自投射材受到載荷,於隔著投射區域A1、A2、A3之兩側,線材W亦由第一引導筒70、72、74之第一插通孔70A、72A、74A之內側點接觸地支持。 此處,於隔著投射區域A2之兩側,配置有第二引導筒80,於該第二引導筒80,形成有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線材W插通之第二插通孔80A,且第二插通孔80A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因此,如於圖11模式性顯示般,於投射時線材W自投射材受到載荷F之情形時,於隔著投射區域A2之兩側,線材W係由第一引導筒72之第一插通孔72A之內側及第二引導筒80之第二插通孔80A之內側點接觸地支持。因此,可抑制投射時之線材W之振動、彎曲、蜿蜒等。又,於投射時,線材W係一面被搬送一面由第一引導筒72之第一插通孔72A之內側及第二引導筒80之第二插通孔80A之內側分別點接觸地支持,故支持線材W之部分之磨耗被相對抑制。 另,如圖2所示,於本實施形態中,採用於隔著投射區域A1、A3之兩側中之一側,除第一引導筒72外亦配置有第二引導筒80之構成。換言之,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二引導筒80係配置於互為相鄰之投射區域A1與投射區域A2之間、及互為相鄰之投射區域A2與投射區域A3之間。因此,不僅於在投射時於投射區域A2中線材W自投射材受到載荷之情形,於在投射時於投射區域A1及投射區域A3中線材W自投射材受到載荷之情形時,亦可有效地抑制線材W之振動或彎曲。 又,如圖2等所示,第二引導筒80係以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自第一引導筒72之入口側插入至第一插通孔72A之狀態設置。因此,可容易地將第二引導筒80之第二插通孔80A之位置與第一引導筒72之第一插通孔72A之位置對準。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由於在第二引導筒80中配置於第一引導筒72之內側之部位、與第一引導筒72之內面72B之間之一部分,設定有投射材通過用之間隙G,故即使投射材進入至第一引導筒72之內側,亦可使該投射材自投射材通過用之間隙G流出。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4及圖5所示,構成為第二引導筒80之複數個凸部80B與第一引導筒72之內面72B相接,且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定位軸部72P以插入至第二引導筒80之定位孔80X之狀態使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第一插通孔72A之軸心72J與第二引導筒80之第二插通孔80A之軸心80J位於同一直線上。因此,可使第一插通孔72A之軸心72J與第二插通孔80A之軸心80J容易地且精度較佳地位於同一直線上。又,於此種構成中,亦易於分解,且可抑制螺栓、螺母之使用,故於組裝時或分解時無需多種工具,因此亦有可縮短組裝時或分解時之作業時間之優點。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配置於投射區域A1、A2之搬送方向上游側之第一引導筒70、72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與相對於該第一引導筒70、72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而隔著投射區域A1、A2對向配置之第二引導筒80之搬送上游側之端部係藉由連結板86而連結。又,配置於投射區域A3之搬送方向上游側之第一引導筒72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與相對於該第一引導筒72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而隔著投射區域A3對向配置之第一引導筒74之搬送上游側之端部係藉由連結板88而連結。藉此,易於組裝及保養檢點。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上游側第一引導筒70係固定於機櫃12側之第一縱壁部16。又,如圖2及圖3所示,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延伸之左右一對積載棒90係支持於機櫃12側,於左右一對積載棒90載置有第一引導筒70、72、74及第二引導筒80。再者,如圖2所示,固定板構件92係以嵌入有下游側第一引導筒74之狀態固定於機櫃12側之第二縱壁部18。藉此,可將第一引導筒70、72、74及第二引導筒80相對容易地組裝於機櫃12。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5所示,第二引導筒80之凸緣部80F其外形設為正六角形,於以正六角形之中心80C為中心點之同一虛擬圓(省略圖示)上且連結上述正六角形之中心80C與外周側之角部80Z之直線(省略圖示)上形成有定位孔80X。因此,例如,亦可與圖4所示之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定位軸部72P於該被插入第一引導筒72之軸向觀察而於周向以均等間隔設定有二根、三根及六根之任一根數之情形對應,故易於將第二引導筒80共通零件化。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之圖2所示之衝擊噴砂裝置10,可容易地對準第一引導筒72之第一插通孔72A之位置與第二引導筒80之第二插通孔80A之位置,且可有效地抑制由投射引起之線材W之振動或彎曲。又,作為其結果,可抑制為了例如控制配置於衝擊噴砂裝置10之搬送方向上游側之線材供給裝置15之捲出部11之旋轉速度而使未圖示之制動裝置作動之次數。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8所示,於機櫃12之搬入口20側,設置有具備與機櫃12之內部空間連通之前輥道擋板室42S之第一密封構造部40。又,如圖10所示,於機櫃12之搬出口22側,設置有具備與機櫃12之內部空間連通之衝擊吹落室62S之第二密封構造部60。如圖8及圖10所示,第一密封構造部40及第二密封構造部60具備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觀察而於線材W之搬送路徑A之中心側設定有尖端52A(參照圖8(B))之刷體52,刷體52係繞線材W之搬送方向之軸設為螺旋狀且可彈性變形。因此,可使刷體52之尖端52A側撞上搬送中之線材W,故可有效地抑制自機櫃12之投射材之漏出,且難以產生因刷體52之彈性力而使線材W彎曲之情況。 若補充說明,則例如於日本專利特開2012-35390之圖3~圖6所揭示般之密封構造之對比構成中,於特定徑以下之較細之線材暫時自刷缺口部拆下而通線之情形時,亦考慮到因交叉之刷之彈性恢復力而使線材自身彎曲,從而難以返回正規之搬送路徑之中心(通心線)。於該情形時,考慮減少使用刷之片數或使刷之線徑變細而減小刷之阻力。然而,於應用該方法之情形時衝擊密封能力下降,進而刷之壽命亦下降。因此,於上述對比構成之情形時,難以設定合適之刷。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情形時亦無此種不利。 [第2實施形態] 其次,針對本揭示之第2實施形態,使用圖12進行說明。於圖12,以模式性縱剖視圖(與第1實施形態之圖11相當之圖)顯示本實施形態之投射時之狀態。如該圖所示般,第二引導筒80與第1實施形態之不同點為,經由吸振構件94而由固定於機櫃12(參照圖1等)側之托架96支持。其他構成係採用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因此,針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部,標註相同符號且省略說明。 吸振構件94係作為一例而設為超耐熱性之橡膠製。但,亦可取代橡膠製之吸振構件94,而配置包含鋼製之彈簧之吸振構件。又,吸振構件94係作為一例,可斷續地(非連續地)配置於第二引導筒80之外周側,但亦可連續地配置於第二引導筒80之外周側。根據本實施形態之構成,可有效地抑制於投射時通過第一引導筒72及第二引導筒80之線材W之搖動等。 [實施形態之補充說明] 另,作為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變化例,可採取於相當於圖2所示之上游側第一引導筒70及下游側第一引導筒74之一者或二者的第一引導筒插入第二引導筒而設置之構成。又,第一引導筒及第二引導筒之材質及質量可考慮振動抑制效果等而適當設定。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4所示,於第二引導筒80中配置於第一引導筒72之內側之部位、與第一引導筒72之內面72B之間之一部分設定有投射材通過用之間隙G,但亦可採取未設定此種間隙(G)之構成。又,作為其他變化例,亦可採取例如於第二引導筒(80)未形成凸部(80B),而於第二引導筒(80)中配置於第一引導筒(72)之內側之部位、與第一引導筒(72)之內面(72B)之間遍及全周而設定投射材通過用之間隙(G)之構成。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投射區域A1、A2、A3係沿著線材W之搬送方向設定有三個,但投射區域亦可為一個或二個,亦可沿著線材W之搬送方向而設定四個以上。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投射室14係設為一室,但投射室亦可沿著線材W之搬送方向而設定複數個。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具備圖2等所示之連結板86、88,但亦可採取於不具備此種連結板之構成中將第一引導筒或第二引導筒分別直接或經由構件而以螺栓或銷等固定於機櫃之壁部而使其由機櫃支持之構成。又,亦可取代圖2等所示之連結板86、88而例如作為連結構件而藉由連結棒連結第一引導筒與第二引導筒。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如圖5所示,將第二引導筒80之凸緣部80F之外形設為正六角形,但第二引導筒之凸緣部之外形亦可設為正六角形以外之多角形或圓形。針對圖2所示之第一引導筒70、72之凸緣部(參照圖4等所示之第一引導筒72之第一凸緣部72F及第二凸緣部72G)亦相同。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具備圖8所示之第一密封構造部40及圖10所示之第二密封構造部60,但第一密封構造部40及第二密封構造部60之一者或二者例如亦可採取置換為日本專利特開2012-35390號公報等所揭示之周知之密封構造部之構成。 又,作為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亦可採取第一引導筒經由吸振構件而支持於機櫃側之構成。又,亦可採取第二引導筒經由吸振構件及第一引導筒而支持於機櫃側之構成。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設置有三台投射裝置,但投射裝置亦可根據線材之徑、處理速度、要求之完成品質而例如為二台或四台~八台。於該情形時,投射裝置係以朝向線材之搬送路徑之中心線而投射之方式配置,且以於線材搬送方向觀察,相鄰之投射方向之中心線所成之角度均為等角度之方式配置。再者,於該情形時,於設置二台或四台之情形時,作為一例而包含以可水平或垂直地投射之方式安裝之投射裝置,於設置三台或六台之情形時,作為一例而包含以可水平地投射之方式安裝之投射裝置。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衝擊處理裝置係設為圖1等所示之衝擊噴砂裝置10,但衝擊處理裝置亦可為衝擊硬化裝置。 另,上述實施形態及上述複數個變化例可適當組合而實施。 以上,針對本揭示之一例進行說明,但本揭示並非限定於上述,除上述以外,當然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實施各種變化。
3‧‧‧箭頭7A-7A‧‧‧線7B-7B‧‧‧線7C-7C‧‧‧線8B-8B‧‧‧線10‧‧‧衝擊噴砂裝置(衝擊處理裝置)11‧‧‧捲出部12‧‧‧機櫃13‧‧‧導引輥14‧‧‧投射室15‧‧‧線材供給裝置16‧‧‧第一縱壁部18‧‧‧第二縱壁部20‧‧‧搬入口22‧‧‧搬出口24‧‧‧第一投射裝置(投射裝置)26‧‧‧第二投射裝置(投射裝置)28‧‧‧第三投射裝置(投射裝置)30‧‧‧導入管32‧‧‧衝擊供給裝置34‧‧‧衝擊槽36‧‧‧循環裝置40‧‧‧第一密封構造部(密封構造部)42‧‧‧外殼體42A‧‧‧貫通孔42B‧‧‧貫通孔42C‧‧‧底板部42D‧‧‧蓋體42F‧‧‧內側凸緣部42S‧‧‧前輥道擋板室(相鄰室)44‧‧‧導引筒構件(引導構件)44A‧‧‧導引孔46‧‧‧導引筒構件(引導構件)46A‧‧‧導引孔48‧‧‧第一密封部50‧‧‧箱體50A‧‧‧縱壁部50B‧‧‧縱壁部50C‧‧‧貫通孔50D‧‧‧貫通孔50E‧‧‧肋部50F‧‧‧凸緣部50G‧‧‧肋部50H‧‧‧肋部50S‧‧‧側壁部52‧‧‧刷體52A‧‧‧尖端52B‧‧‧刷基端部60‧‧‧第二密封構造部(密封構造部)61‧‧‧捲線器62‧‧‧外殼體62C‧‧‧底板部62D‧‧‧蓋體62S‧‧‧衝擊吹落室(相鄰室)63A‧‧‧導引筒63B‧‧‧導引筒63C‧‧‧導引筒64‧‧‧第二密封部65‧‧‧捲取裝置66‧‧‧氣流產生裝置68‧‧‧吹出口70‧‧‧上游側第一引導筒(第一引導筒)70A‧‧‧第一插通孔70E‧‧‧出口70P‧‧‧軸狀部72‧‧‧被插入第一引導筒(第一引導筒)72A‧‧‧第一插通孔72B‧‧‧內面72E‧‧‧出口72F‧‧‧第一凸緣部72G‧‧‧第二凸緣部72J‧‧‧被插入第一引導筒之第一插通孔之軸心72P‧‧‧定位軸部74‧‧‧下游側第一引導筒(第一引導筒)74A‧‧‧第一插通孔74B‧‧‧凸部77‧‧‧被安裝部78‧‧‧被安裝部80‧‧‧第二引導筒80A‧‧‧第二插通孔80B‧‧‧凸部80C‧‧‧中心80F‧‧‧凸緣部80G‧‧‧外周面80J‧‧‧第二引導筒之第二插通孔之軸心80X‧‧‧定位孔80Z‧‧‧角部82‧‧‧被安裝部86‧‧‧連結板(連結構件)88‧‧‧連結板(連結構件)90‧‧‧積載棒92‧‧‧固定板構件92A‧‧‧貫通孔94‧‧‧吸振構件96‧‧‧托架A‧‧‧搬送路徑A1‧‧‧投射區域A2‧‧‧投射區域A3‧‧‧投射區域F‧‧‧載荷FR‧‧‧箭頭G‧‧‧間隙LH‧‧‧箭頭UP‧‧‧箭頭W‧‧‧線材X‧‧‧箭頭
圖1係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衝擊噴砂裝置之前視圖。 圖2係顯示圖1之衝擊噴砂裝置之要部之概略構成之裝置內部之剖面前視之圖。 圖3係將自圖2之箭頭3方向觀察之狀態簡化且局部透視而顯示之圖。 圖4係放大顯示於被插入第一引導筒插入第二引導筒而設置之狀態之放大縱剖視圖。 圖5係以自出口側觀察第二引導筒之狀態顯示之圖。 圖6係顯示藉由連結板而連結第一引導筒與第二引導筒之狀態之剖視圖。 圖7係與圖2之箭頭3方向對應之剖視圖。圖7之(A)係放大顯示沿著圖2之7A-7A線而切斷之狀態之放大剖視圖。圖7之(B)係放大顯示沿著圖2之7B-7B線而切斷之狀態之放大剖視圖。圖7之(C)係放大顯示沿著圖2之7C-7C線而切斷之狀態之放大剖視圖。 圖8係用以說明圖1之第一密封構造部之圖。圖8之(A)係放大顯示圖1之第一密封構造部之縱剖面之放大縱剖面。圖8之(B)係顯示沿著圖8之(A)之8B-8B線而切斷之狀態之圖。 圖9係用以說明圖1之第一密封構造部之要部之圖。圖9之(A)係顯示密封用之刷體之立體圖。圖9之(B)係顯示於箱體組入有刷體之狀態之立體圖。 圖10係放大顯示圖1之第二密封構造部之縱剖面之放大縱剖面。 圖11係模式性顯示投射時之狀態之縱剖視圖。 圖12係模式性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投射時之狀態之縱剖視圖。
3‧‧‧箭頭
7A-7A‧‧‧線
7B-7B‧‧‧線
7C-7C‧‧‧線
10‧‧‧衝擊噴砂裝置(衝擊處理裝置)
12‧‧‧機櫃
14‧‧‧投射室
16‧‧‧第一縱壁部
18‧‧‧第二縱壁部
24‧‧‧第一投射裝置(投射裝置)
26‧‧‧第二投射裝置(投射裝置)
28‧‧‧第三投射裝置(投射裝置)
70‧‧‧上游側第一引導筒(第一引導筒)
70A‧‧‧第一插通孔
70P‧‧‧軸狀部
72‧‧‧被插入第一引導筒(第一引導筒)
72A‧‧‧第一插通孔
72P‧‧‧定位軸部
74‧‧‧下游側第一引導筒(第一引導筒)
74A‧‧‧第一插通孔
74B‧‧‧凸部
80‧‧‧第二引導筒
80A‧‧‧第二插通孔
86‧‧‧連結板(連結構件)
88‧‧‧連結板(連結構件)
90‧‧‧積載棒
92‧‧‧固定板構件
92A‧‧‧貫通孔
A‧‧‧搬送路徑
A1‧‧‧投射區域
A2‧‧‧投射區域
A3‧‧‧投射區域
LH‧‧‧箭頭
UP‧‧‧箭頭
W‧‧‧線材
X‧‧‧箭頭

Claims (9)

  1. 一種衝擊處理裝置,其具有:投射裝置,其對朝特定之搬送方向被搬送之被處理對象物即線材投射投射材;機櫃,其於內部設置有藉由利用上述投射裝置投射之投射材而將上述線材進行表面加工之投射區域;第一引導筒,其分別配置於隔著上述投射區域之兩側,形成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上述線材插通之第一插通孔,且上述第一插通孔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及第二引導筒,其配置於隔著上述投射區域之兩側中之至少一者,形成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上述線材插通之第二插通孔,上述第二插通孔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且以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自上述第一引導筒之入口側插入至上述第一插通孔之狀態設置,其中於在上述第二引導筒中配置於上述第一引導筒之內側之部位、與上述第一引導筒之內面之間之至少一部分,設定有投射材通過用之間隙。
  2. 如請求項1之衝擊處理裝置,其中上述投射區域係沿著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設定有三個以上;且上述第二引導筒至少配置於互為相鄰之上述投射區域彼此之間。
  3. 如請求項1或2之衝擊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第一引導筒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與相對於該第一引導筒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隔著上述投 射區域而對向配置之上述第二引導筒或其他上述第一引導筒之搬送上游側之端部係藉由連結構件而連結。
  4. 一種衝擊處理裝置,其具有:投射裝置,其對朝特定之搬送方向被搬送之被處理對象物即線材投射投射材;機櫃,其於內部設置有藉由利用上述投射裝置投射之投射材而將上述線材進行表面加工之投射區域;第一引導筒,其分別配置於隔著上述投射區域之兩側,形成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上述線材插通之第一插通孔,且上述第一插通孔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及第二引導筒,其配置於隔著上述投射區域之兩側中之至少一者,形成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上述線材插通之第二插通孔,上述第二插通孔朝向搬送方向下游側逐漸縮徑,且以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自上述第一引導筒之入口側插入至上述第一插通孔之狀態設置,其中於上述第二引導筒,於配置於上述第一引導筒之內側之部位之外周面側形成有朝上述第一引導筒之內面側突出且與該內面相接之複數個凸部,且於搬送方向上游側之端部形成有朝半徑方向外側伸出之凸緣部,於上述凸緣部形成有複數個定位孔;且於上述第一引導筒中之以插入有上述第二引導筒之狀態設置之被插入第一引導筒,設置有定位軸部,該定位軸部係於搬送方向上游側之端部朝搬送方向上游側突出,且以插入至上述定位孔之狀態使上述被插入第一引導筒之上述第一插通孔之軸心與上述第二引導筒之上述第二插通孔之軸 心位於同一直線上。
  5. 如請求項4之衝擊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第一引導筒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與相對於該第一引導筒之搬送方向下游側之端部隔著上述投射區域而對向配置之上述第二引導筒或其他上述第一引導筒之搬送上游側之端部係藉由連結構件而連結。
  6. 如請求項5之衝擊處理裝置,其中將上述第一引導筒中之配置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之最上游側之上游側第一引導筒固定於上述機櫃側之第一縱壁部;且具有:一對積載棒,其載置上述第一引導筒及上述第二引導筒,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延伸而被支持於上述機櫃側,且互相隔開而平行地配置;及固定板構件,其係以嵌入有上述第一引導筒中之配置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之最下游側之下游側第一引導筒之狀態固定於上述機櫃側之第二縱壁部。
  7. 如請求項4至6中任一項之衝擊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第二引導筒之上述凸緣部其外形為正六角形,於以上述正六角形之中心為中心點之同一虛擬圓上且連結上述正六角形之中心與外周側之角部之直線上形成有上述定位孔。
  8. 如請求項4至6中任一項之衝擊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第一引導筒及上 述第二引導筒之一者係經由吸振構件而被支持於上述機櫃側。
  9. 如請求項4至6中任一項之衝擊處理裝置,其中於上述機櫃形成有上述線材之搬入用之搬入口及搬出用之搬出口;於上述機櫃之搬入口側及上述機櫃之搬出口側之至少一者,設置有具備與上述機櫃之內部空間連通之相鄰室之密封構造部;且上述密封構造部具備於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觀察於上述線材之搬送路徑之中心側設定有尖端之刷體,上述刷體係繞上述線材之搬送方向之軸而為螺旋狀且可彈性變形。
TW106108464A 2016-09-15 2017-03-15 衝擊處理裝置 TWI71473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0947 2016-09-15
JP2016180947 2016-09-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3778A TW201813778A (zh) 2018-04-16
TWI714736B true TWI714736B (zh) 2021-01-01

Family

ID=616193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8464A TWI714736B (zh) 2016-09-15 2017-03-15 衝擊處理裝置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213928B2 (zh)
JP (1) JP6677312B2 (zh)
KR (1) KR20190045097A (zh)
CN (1) CN108883516B (zh)
BR (1) BR112018074390B8 (zh)
MX (1) MX2018015411A (zh)
TW (1) TWI714736B (zh)
WO (1) WO201805152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83516B (zh) * 2016-09-15 2021-03-12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喷丸处理装置
CN111168579A (zh) * 2020-01-19 2020-05-19 山东九佳紧固件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紧固件用线材抛丸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47701A (en) * 1968-03-21 1971-09-29 Abrasive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brading machines
JPS63151267U (zh) * 1987-03-23 1988-10-05
TW201206637A (en) * 2010-08-10 2012-02-16 Sintokogio Ltd Surface treatment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160991A (en) * 1963-03-12 1964-12-15 Pangborn Corp Work piece passage seals for shot blasting apparatus
GB1035535A (en) * 1964-06-19 1966-07-13 St Georges Engineers Ltd Improvements in 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GB1234680A (zh) * 1969-03-20 1971-06-09
JPS6116019Y2 (zh) * 1979-05-09 1986-05-17
US4394786A (en) * 1980-05-22 1983-07-26 Wire Lab Company Apparatus for cleaning and scale dust removal from steel rod after mechanical descaling
JPS6026920Y2 (ja) * 1981-07-07 1985-08-14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線材用シヨツトブラスト装置
US4494607A (en) * 1983-05-09 1985-01-22 Ford Michael B Method of cleaning and inhibiting sucker rod corrosion
JPS6242958A (ja) 1985-08-20 1987-02-24 Mitsui Toatsu Chem Inc 1,3−または1,4−ビス〔4−(3−アミノフエノキシ)ベンゾイル〕ベンゼンおよびこれらの製造方法
SE469267B (sv) * 1991-07-01 1993-06-14 Candor Sweden Ab Ytbehandlingsanordning, varvid ett medium under tryck riktas mot en loepande materialbana i en kavitet
EP0712187A3 (en) * 1994-11-09 1997-01-15 Ciniglio A J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tripping a coating of a metal wire
US5613286A (en) * 1995-09-08 1997-03-25 Fastener Engineers Group, Inc. Apparatus for descaling wire
IT1289890B1 (it) * 1997-01-15 1998-10-19 Pan Chemicals S P A Macchina granigliatrice per pulire una vergella metallica
GB2321344A (en) * 1997-01-20 1998-07-22 Ciniglio A J Apparatus for stripping a coating from a wire
DE10195136B4 (de) * 2001-01-16 2008-01-17 Mitsubishi Denki K.K. Automatische Drehelektrodenzufuhreinrichtung einer Draht-Erodiermaschine
US7040130B2 (en) * 2003-10-14 2006-05-0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forming discrete microcavities in a filament wire using microparticles
US8007563B1 (en) * 2005-09-08 2011-08-30 Kelson Arnold A Waterjet removal of coverings from cables
JP4692896B2 (ja) 2006-08-23 2011-06-01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線材のショットブラスト方法
JP5123798B2 (ja) * 2008-09-10 2013-01-2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線材の表面処理装置
JP5039002B2 (ja) * 2008-09-16 2012-10-03 株式会社ソディック ワイヤカット放電加工装置、ワイヤガイドアッセンブリおよびその洗浄方法
CN201586930U (zh) 2009-10-26 2010-09-22 刘传玲 一种线材抛丸装置
CN201645328U (zh) 2010-05-07 2010-11-24 玉环县国通机械有限公司 盘圆式线材高速抛丸去锈清理生产线
JP5545112B2 (ja) 2010-08-10 2014-07-0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装置
CN202448044U (zh) 2011-12-14 2012-09-26 江苏星火特钢有限公司 旋转式盘条机械除锈装置
CN104056865B (zh) * 2013-03-19 2017-02-22 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钢板表面处理方法及其装置
KR102017974B1 (ko) * 2015-03-25 2019-09-03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금속 선재의 디스케일링 방법 및 장치
CN108883516B (zh) * 2016-09-15 2021-03-12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喷丸处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1247701A (en) * 1968-03-21 1971-09-29 Abrasive Dev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abrading machines
JPS63151267U (zh) * 1987-03-23 1988-10-05
TW201206637A (en) * 2010-08-10 2012-02-16 Sintokogio Ltd Surface treatment devic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45097A (ko) 2019-05-02
JPWO2018051529A1 (ja) 2019-06-24
BR112018074390B1 (pt) 2022-08-23
WO2018051529A1 (ja) 2018-03-22
BR112018074390A2 (pt) 2019-03-06
US20190247979A1 (en) 2019-08-15
JP6677312B2 (ja) 2020-04-08
US11213928B2 (en) 2022-01-04
CN108883516A (zh) 2018-11-23
TW201813778A (zh) 2018-04-16
BR112018074390B8 (pt) 2022-09-06
CN108883516B (zh) 2021-03-12
MX2018015411A (es) 2019-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252434B1 (en) Apparatus for stress shot peening of coil spring
TWI714736B (zh) 衝擊處理裝置
JP5976798B2 (ja) スチール素材等の材料又は構造物を洗浄するための装置
TWI697367B (zh) 工件洗淨裝置
DE60008037T2 (de) Schleuderstrahlvorrichtung
JP4953077B2 (ja) 長尺材の支持機構および該支持機構を用いる長尺材の支持ユニット並びに長尺材の振れ止めを行う振れ止め方法
TW201041664A (en) Dispensing device of electronic parts
JP2009125827A (ja) ショットピーニング用反射部材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ショットピーニング方法
WO2016027554A1 (ja) インペラ昇降式ショットピーニング装置と、コイルばね
TW400267B (en) A shot-blasting machine for cleaning a linear metal element
US20110065363A1 (en) Scale Removing Method and Scale Removing Apparatus
JP7343387B2 (ja) 清掃装置システム及び清掃方法
JP2003275962A (ja) ショット装置およびショット方法
JP2004218955A (ja) 回転式清掃装置
JP4770238B2 (ja) 厚鋼板の温間ショットピーニング方法
JP2009000650A (ja) 送風用のチャンバー
JP6356440B2 (ja) プレスシステム
KR200220696Y1 (ko) 쇼트 블라스트 장치
CN108349066B (zh) 喷丸处理装置
TW201609320A (zh) 珠擊處理裝置
US20220410592A1 (en) Liquid ejecting device and air blowing device
CN219401438U (zh) 吹扫系统
KR101852946B1 (ko) 쇼트 처리 장치
TWI503208B (zh) Surface treatment device
JP2022025805A (ja) 風向調整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