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9401438U - 吹扫系统 - Google Patents
吹扫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9401438U CN219401438U CN202320345213.2U CN202320345213U CN219401438U CN 219401438 U CN219401438 U CN 219401438U CN 202320345213 U CN202320345213 U CN 202320345213U CN 219401438 U CN219401438 U CN 21940143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heating
- heating pipe
- flow path
- heating tub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Drying Of Sol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吹扫系统,涉及烟草设备领域,用以实现干燥机内部的快速清洁。吹扫系统包括待吹扫部件、快速拆装装置、压缩气体源以及管路。待吹扫部件包括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开口;快速拆装装置安装于所述待吹扫部件的开口处;压缩气体源被构造为提供用于吹扫的空气;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气体源流体连通,管路的另一端被用于伸入到所述待吹扫部件的内腔中。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快速实现待吹扫部件内部的快速清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烟草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吹扫系统。
背景技术
干燥机是烟草行业的核心工艺设备之一,其主要工艺目的是去除物料(例如烟草)中的部分水分以及青杂气和部分游离烟碱将随水分的蒸发而有所逸出,实现物料的干燥定型、改善和提高物料的物理质量和感官质量。其中,滚筒干燥机是烟草行业的主流干燥设备。青杂气是含青的烟叶所具有的一种杂气,未成熟采收的烟叶或调制不当造成的青黄烟叶有明显的青杂气。
相关技术中,干燥机包括机架、滚筒以及热风系统。热风系统将热风从滚筒的前室或者后室吹入滚筒。有一些热风系统包括固定在机架上的出风管,出风管设置有出风孔。
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下述问题:滚筒内的烟草物料中含有一些碎末,这些碎末可能会堵住热风系统的出风管的出风孔,造成热风不均匀及热风流量的变化,影响产品质量的稳定性;并且这些碎末还可能进入到热风管内,容易在过度高温干燥的情况下产生火星,引起着火风险,并且烧焦的碎末混入产品中也会产生质量事故;甚至堵塞热风管,造成设备干燥能力下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吹扫系统,用以实现干燥机的多送风模式热风系统的吹扫。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吹扫系统,包括:
待吹扫部件,包括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开口;
快速拆装装置,安装于所述待吹扫部件的开口处;
压缩气体源,被构造为提供用于吹扫的空气;以及
管路,一端与所述压缩气体源流体连通,另一端被用于伸入到所述待吹扫部件的内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吹扫系统还包括:
线盘,所述管路缠绕于所述线盘。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待吹扫部件包括:
风机;
第一流路,位于所述风机的下游,且与所述风机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流路的下游处壁体设置有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一流路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处安装有所述快速拆装装置;以及
第二流路,位于所述风机的下游,且与所述风机流体连通;所述第二流路下游处的壁体设置有第二出风孔;所述第二流路包括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处安装有另一所述快速拆装装置;
其中,所述第一流路和所述第二流路是独立的;所述第一流路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二流路的弯折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流路的下游端部和所述第二流路的下游端部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快速拆装装置包括:
盖板,封堵所述开口;
第一紧固件,位于所述开口的顶部,所述第一紧固件将所述盖板的顶部或者中上部与所述开口的边缘固定;以及
第二紧固件,位于所述开口的底部,所述第二紧固件将所述盖板的底部与所述开口的边缘固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路包括:
第一风管,一端与所述风机流体连通;
第一连接管,一端与所述第一风管的另一端端部流体连通;以及
第一加热管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另一端流体连通且动密封,且连通位置为所述第一加热管组件的端部,或者,连通位置为邻近所述第一加热管组件的端部的壁体开设的第一通孔;
其中,所述第一加热管组件的壁体开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管组件包括:
第一加热管,所述第一加热管的壁体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孔;所述第一加热管和所述第一连接管动密封且流体连通;以及
第一抄板,安装于所述第一加热管的外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其中一端和所述第一加热管的其中一端嵌套;所述第一加热管组件还包括:
第一密封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管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管和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嵌套处;所述第一密封板与所述第一加热管固定连接,且朝着所述第一加热管的内壁弯折;所述第一密封板被构造为弹性的,且所述第一密封板在自身弹力下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的外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流路包括:
第二风管,一端与所述风机流体连通;
第二连接管,一端与所述第二风管的另一端端部流体连通;以及
第二加热管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另一端流体连通,且连通位置为所述第二加热管组件的端部,或者,连通位置为邻近所述第二加热管组件的端部的壁体开设的第二通孔;
其中,所述第二加热管组件的壁体开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孔。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加热管组件包括:
第二加热管,所述第二加热管的壁体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孔,所述第二加热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动密封且流体连通;以及
第二抄板,安装于所述第二加热管的外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其中一端和所述第二加热管的其中一端嵌套;所述第二加热管组件还包括:
第二密封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管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加热管和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嵌套处;所述第二密封板与所述第二加热管固定连接,且朝着所述第二加热管的内壁弯折;所述第二密封板被构造为弹性的,且所述第二密封板在自身弹力下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管的外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加热管和所述第二加热管是一体的,且在所述第一加热管和所述第二加热管的对接处安装有分隔板,以分开所述第一加热管和所述第二加热管内的气流;所述管路的长度被构造为可沿着所述第一连接管、所述第一加热管伸入到所述分隔板处;且所述管路的长度被构造为可沿着所述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二加热管伸入到所述分隔板处。
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吹扫系统,包括待吹扫部件、快速拆装装置、压缩气体源以及管路。待吹扫部件的内腔难以采用人工方式打扫,所以为内腔设置了与之连通的开口,并在开口处安装了快速拆装装置。在需要吹扫待吹扫部件的内腔时,通过快速拆装装置快速打开开口,以露出待吹扫的内腔,然后将连接有压缩气体源的管路伸入到待吹扫部件的内腔,从内腔的底部开始吹扫。上述技术方案,解决了难以清扫的待吹扫部件的内腔的清扫问题,有效降低了待吹扫部件内部积尘、积灰、堵塞现象。当用于清扫滚筒内的出风管时,可以有效清除出风管的孔中以及出风管内部落入的烟草物料碎末,尽量避免了烟草物料碎末在过度高温干燥的情况下产生火星引起的着火风险,以及碎末板结的问题,保证了产品质量,保证了设备的干燥能力。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吹扫系统应用于干燥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B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吹扫系统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吹扫系统的快速拆装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吹扫系统的待吹扫部件的第一加热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吹扫系统的待吹扫部件的第一加热管组件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待吹扫部件;200、快速拆装装置;300、压缩气体源;400、管路;500、线盘;600、截止阀;
1、风机;2、第一流路;3、第二流路;4、加热器;5、滚筒;
20、第一出风孔;30、第二出风孔;
21、第一风管;22、第一连接管;23、第一加热管组件;24、第一风阀;25、分隔板;26、第一开口;
230、第一通孔;231、第一加热管;232、第一抄板;233、第一密封板;234、压板;235、紧固件;
31、第二风管;32、第二连接管;33、第二加热管组件;34、第二风阀;35、法兰;36、第二开口;
330、第二通孔;331、第二加热管;332、第二抄板;
101、内腔;
201、盖板;202、第一紧固件;203、第二紧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图1~图6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吹扫系统,包括待吹扫部件100、快速拆装装置200、压缩气体源300以及管路400。待吹扫部件100包括内腔101以及与内腔101连通的开口。快速拆装装置200安装于待吹扫部件100的开口处。压缩气体源300被构造为提供用于吹扫的空气。管路400的一端与压缩气体源300流体连通,管路400的另一端被用于伸入到待吹扫部件100的内腔101中。
待吹扫部件100为具有深长通道的部件,比如干燥机的滚筒加热管等。加热管的内腔101即是待吹扫部件100的内腔101。
参见图2、图4,快速拆装装置200包括盖板201、第一紧固件202以及第二紧固件203。盖板201封堵开口。第一紧固件202位于开口的顶部或者中上部,第一紧固件202将盖板201的顶部与开口的边缘固定。第二紧固件203位于开口的底部,第二紧固件203将盖板201的底部与开口的边缘固定。具体地,第一开口26、第二开口36处各安装有两个第一紧固件202、一个第二紧固件203。
具体来说,第一连接管22和第二连接管32各自设置有用于安装盖板201的开口:即,第一连接管22设置有第一开口26,第二连接管32设置有第二开口36。
第一连接管22的第一开口26处固定有法兰。法兰用于安装第一紧固件202和第二紧固件203。第一紧固件202和第二紧固件203比如均采用螺钉。对于每个盖板201来说,都采用三个紧固件来固定:第一紧固件202的数量比如为两个,第二紧固件203比如为一个。第二紧固件203位于盖板201的底部,两个第一紧固件202分散开且均位于盖板201的中上部。
当需要喷吹第一加热管231时,拧松第二紧固件203,继续扣住盖板201,然后拧松并翻转第一紧固件202,直至不再扣住盖板201,盖板201以第二紧固件203为轴心向下旋转,第一连接管22完全打开。当喷吹完第一加热管231时,需要安装盖板201时,盖板201以第二紧固件203为轴心向上旋转,先翻转并拧紧第一紧固件202,然后再拧紧第二紧固件203,直至第一连接管22的盖板201完全锁紧。
参见图3,在一些实施例中,吹扫系统还包括线盘500,管路400缠绕于线盘500。管路400不用时盘绕在线盘500上,使用时从线盘500上拉出。
待吹扫部件100包括风机1、第一流路2以及第二流路3。第一流路2位于风机1的下游,且与风机1流体连通;第一流路2的下游处壁体设置有第一出风孔20。第二流路3位于风机1的下游,且与风机1流体连通;第二流路3的下游处壁体设置有第二出风孔30。所述第一流路2包括第一开口26,第一开口26处安装有快速拆装装置200。第二流路3包括第二开口36,第二开口36处通过法兰35安装有另一快速拆装装置200。其中,第一流路2和第二流路3是独立的;第一流路2的弯折方向与第二流路3的弯折方向相反,第一流路2的下游端部和第二流路3的下游端部固定。
风机1用于输入风。在干燥机工作过程中,需要向滚筒5内部输送热风。热风是温度满足滚筒5内物料干燥要求的风,热风的温度根据滚筒5内待处理的物料确定。
为了使得风机1输出的热风的温度比较高,在风机1的上游可以安装加热器4,通过加热器4来加热需要进入风机1的风。
在风机1的下游设置有第一流路2和第二流路3。第一流路2和第二流路3择一导通,以向干燥机的滚筒5内部输送热风。第一流路2和第二流路3输送的热风的方向是不相同的。第一流路2、第二流路3的其中一个用于顺着物料的流向输送热风,也称为顺流模式。第一流路2、第二流路3的另一个用于逆着物料的流向输送热风,也称为逆流模式。在另一些工作模式中,可以使用顺流模式和逆流模式。具体地,可以先进行顺流模式、再切换为逆流模式;也可以先进行逆流模式,再切换为顺流模式。在一次生产中,可以多次切换顺流模式、逆流模式。
上述技术方案,可满足物料在滚筒5内进行顺流加工,或进行逆流加工,或者物料在滚筒5内加工过程的顺流、逆流切换,并且在正常生产过程中进入滚筒5的热风远离干燥机的排潮管,延长了热风与物料之间的热交换时间。
为了清楚介绍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以第一流路2输送的热风顺着物料的流向、第二流路3输送的热风逆着物料的流向为例进行说明。
风机1的下游设置第一流路2、第二流路3。第一流路2、第二流路3是相互独立的,即第一流路2中的气流不会流进第二流路3,第二流路3中的气流也不会流进第一流路2。下面分别介绍第一流路2、第二流路3的具体实现方式。
参见图1,第一流路2包括第一风管21、第一连接管22以及第一加热管组件23。第一风管21的一端与风机1流体连通。第一连接管22的一端与第一风管21的另一端端部流体连通。第一加热管组件23与第一连接管22的另一端流体连通且动密封。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第一连接管22是固定的,第一加热管组件23随着滚筒5的转动而转动。并且,第一加热管组件23的回转中心和滚筒5的回转中心重合。第一连接管22的管径小于第一加热管组件23的管径,第一连接管22的其中一个端部套接在第一加热管231的其中一个端部。在两者的套接位置安装有密封填料,以避免设备运行时热风系统内的热风逸出。
参见图1,第一风管21内部可以安装第一风阀24,以控制所述第一流路2的通、断。
第一加热管组件23与第一连接管22的连通位置为第一加热管组件23的端部,或者,第一加热管组件23与第一连接管22的连通位置为邻近第一加热管组件23的端部的壁体开设的第一通孔230。其中,第一加热管组件23的壁体开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孔2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22的其中一端和第一加热管231的其中一端嵌套。第一加热管组件23还包括第一密封板233,第一密封板233设置于第一加热管231内,且位于第一加热管231和第一连接管22的嵌套处;第一密封板233与第一加热管231固定连接,且朝着第一加热管231的内壁弯折;第一密封板233被构造为弹性的,且第一密封板233在自身弹力下抵接于第一连接管22的外壁。
第一风管21、第一加热管组件23的长度方向大致与干燥机的滚筒5的长度方向相同或者呈一定的夹角。
参见图5,第一加热管组件23包括第一加热管231以及第一抄板232。第一加热管231的壁体开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孔20。第一加热管231比如为圆管。第一出风孔20沿着第一加热管231的轴向、径向分布有若干个。第一抄板232安装于第一加热管231的外壁,具体可以焊接。
第一加热管231内的热风风速为6~18m/s。
参见图5,第一加热管组件23位于相邻两个第一抄板232之间的壁体设置有多个第一出风孔20。
第一加热管231用于伸入到滚筒5内部,热风从第一加热管组件23的下游端部开设的第一出风孔20吹出,进入到滚筒5内部。
参见图5,第一出风孔20的孔径小于20mm,减少加热物料通过第一出风孔20进入第一加热管231内的几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部的第一出风孔20的横截面积之和为第一加热管231的通风截面积的1.5~2.5倍,以使得甚至确保从第一出风孔20吹出的热风控制在一定风速范围内,避免较大尺寸的物料通过第一出风孔20进入第一加热管231,同时避免风速过大产生较大噪声。
继续参见图5,各个第一出风孔20的中轴线垂直于第一加热管231的中轴线。这种结构,使得热风可以正对着物料喷吹,有利于吹入物料与物料之间的孔隙内,提高热风与物料之间的传热和传质面积,从而提高干燥效果。
参见图5,第一抄板2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一抄板232沿着第一加热管231的周向布置,且各个第一抄板232所在的平面经过第一加热管231的中轴线。具体地,第一加热管231的周向均布4片或者4片以上第一抄板232,以带动物料翻滚抛料。
参见图6,第一连接管22的其中一端和第一加热管231的其中一端嵌套。第一加热管组件23还包括第一密封板233,第一密封板233设置于第一加热管231内,且位于第一加热管231和第一连接管22的嵌套处;第一密封板233与第一加热管231固定连接,具体可以通过压板234、紧固件(比如螺栓)235固定于第一加热管231。压板234包括两块,其中一个压板234与第一加热管231焊接固定。第一密封板233夹在两个压板234之间,螺栓穿过两个压板、第一密封板233,实现第一密封板233与第一加热管231的固定。第一密封板233朝着第一加热管231的内壁弯折;第一密封板233被构造为弹性的,且第一密封板233在自身弹力下抵接于第一连接管22的外壁。
在干燥机运行的过程中,第一加热管231随着滚筒5的转动而转动。热风从第一连接管22流向第一加热管231,在风机1的作用下,第一加热管231内的热风始终呈正压状态,从而把第一密封板233向第一加热管231外推压。第一密封板233向第一加热管231内部折弯设计,在热风压力的作用下,增加了其向第一连接管22外壁的贴合力。并且,随着第一密封板233的运行磨损,在热风压力的作用下始终保障第一密封板233贴合在第一连接管22的外壁上,减少甚至持久避免第一加热管231内的热风泄漏。
回到图1,第二流路3包括第二风管31、第二连接管32以及第二加热管组件33。第二风管31的一端与风机1流体连通。第二连接管32的一端与第二风管31的另一端端部流体连通。第二连接管32的管径小于第二加热管组件33的管径,第二连接管32的其中一个端部套接在第二加热管331的其中一个端部且两者动密封。在设备运行过程中,第二连接管32是固定的,第二加热管组件33随着滚筒5的转动而转动。并且,第二加热管组件33的回转中心与滚筒5的回转中心重合。在两者的套接位置安装有密封填料,以避免设备运行时热风系统内的热风逸出。
参见图1,第二风管31内部可以安装第二风阀34,以控制第二流路3的通、断。
第二加热管组件33与第二连接管32的另一端流体连通,且连通位置为第二加热管组件33的端部,或者,连通位置为邻近第二加热管组件33的端部的壁体开设的第二通孔330。其中,第二加热管组件33的壁体开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孔30。
参见图1,第二连接管32的其中一端和第二加热管331的其中一端嵌套。第二加热管组件33还包括第二密封板(图未示出),第二密封板设置于第二加热管331内,且位于第二加热管331和第二连接管32的嵌套处;第二密封板与第二加热管331固定连接,且朝着第二加热管331的内壁弯折;第二密封板被构造为弹性的,且第二密封板在自身弹力下抵接于第二连接管32的外壁。
参见图5,第二加热管组件33包括第二加热管331以及第二抄板332。第二加热管331的壁体开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孔30。第二加热管331比如为圆管。第二出风孔30沿着第二加热管331的轴向、径向分布有若干个。第二抄板332安装于第二加热管331的外壁,具体可以焊接。
参见图5,第二出风孔30的孔径小于20mm,减少加热物料通过第二出风孔30进入第二加热管331内的几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全部的第二出风孔30的横截面积之和为第二加热管331的通风截面积的1.5~2.5倍,以使得甚至确保从第二出风孔30吹出的热风控制在一定风速范围内,避免较大尺寸的物料通过第二出风孔30进入第二加热管331,同时避免风速过大产生较大噪声。
继续参见图5,各个第二出风孔30的中轴线垂直于第二加热管331的中轴线。这种结构,使得热风可以正对着物料喷吹,有利于吹入物料与物料之间的孔隙内,提高热风与物料之间的传热和传质面积,从而提高干燥效果。
第二抄板33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第二抄板332沿着第二加热管组件33的周向布置,且各个第二抄板332所在的平面经过第二加热管组件33的中轴线。具体地,第二加热管331的周向均布4片或者4片以上第二抄板332,以带动物料翻滚抛料。
在干燥机工作过程中,第二加热管331随着干燥机滚筒5的转动而转动。热风从第二连接管32流向第二加热管331,在风机1的作用下,第二加热管331内的热风始终呈正压状态,从而把第二密封板向第二加热管331外推压。第二密封板向第二加热管331内部折弯设计,在热风压力的作用下,增加了其向第二连接管32外壁的贴合力。并且,随着第二密封板的运行磨损,在热风压力的作用下始终保障第二密封板贴合在第二连接管32的外壁上,减少甚至持久避免第二加热管331内的热风泄漏。
继续参见图5,第一加热管231和第二加热管331的中轴线重合,且各自的中轴线都是倾斜的。第一加热管231和第二加热管331的中轴线都可以与滚筒5的中轴线重合。这使得第一加热管231和第二加热管331都可以与滚筒5同步转动。
继续参见图5,第一加热管231和第二加热管331是一体的,且在第一加热管231和第二加热管331的对接处安装有分隔板25,以分开第一加热管231和第二加热管331内的气流。这种布置方式使得热风系统的结构更加紧凑。
管路400的长度被构造为可沿着第一连接管22、第一加热管231伸入到分隔板25处;且管路400的长度被构造为可沿着第二连接管32、第二加热管331伸入到分隔板25处。这样可以从第一加热管231内部、第二加热管331内部的下游末端喷吹,以更高效地清洁第一加热管231内部以及第二加热管331内部。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热管231和第二加热管331是分开的,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距。第一加热管231用于给滚筒5的上游端供风,第二加热管331用于给滚筒5的下游端供风。
第一流路2的下游端被构造为伸入到滚筒5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具体来说,第一加热管231的下游端伸入到滚筒5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在顺流模式下,空气经加热器4加热后得到热风,热风在风机1的作用下,通过第一流路2的第一连接管22、第一加热管231、第一加热管231上的第一出风孔20吹入滚筒5内。热风在滚筒5内与物料充分接触热质交换后,含有从物料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的热风经过排潮系统从滚筒5的出料端排出到设备外。
在顺流模式下,第一加热管231在滚筒5的中心轴位置接住物料,缩短了物料自由下落的距离和速率,以及热风正对着物料喷吹的作用下,大幅减小了物料与滚筒5筒壁之间的冲击力,减少物料造碎;物料在每一次抛撒过程中通过不断翻滚改变了物料之间的排序,在物料的提升过程,靠近筒壁和滚筒5抄板的物料受热,而在加热管上的物料则靠近加热管的物料受热,这样使各部分的物料受热更加均匀,并且多次翻滚受热连续性更好,提高干燥效果。
第二流路3的下游端被构造为伸入到滚筒5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具体来说,第二加热管331的下游端伸入到滚筒5长度方向的中间位置。
在逆流模式下,空气经加热器4加热后得到热风,热风在风机1的作用下,通过第二流路3的第二连接管32、第二加热管331、第二加热管331上的第二出风孔30吹入滚筒5内。热风在滚筒5内与物料充分接触热质交换后,含有从物料中蒸发出来的水蒸气的热风经过排潮系统从滚筒5的进料端排出到设备外。
在逆流模式下,第二加热管331在滚筒5的中心轴位置接住物料,缩短了物料自由下落的距离和速率,以及热风正对着物料喷吹的作用下,大幅减小了物料与滚筒5筒壁之间的冲击力,减少物料造碎;物料在每一次抛撒过程中通过不断翻滚改变了物料之间的排序,在物料的提升过程,靠近筒壁和滚筒5抄板的物料受热,而在加热管上的物料则靠近加热管的物料受热,这样使各部分的物料受热更加均匀,并且多次翻滚受热连续性更好,提高干燥效果。
另一种工作模式为顺流模式、逆流模式交替进行。可以先进行顺流模式,也可以先进行逆流模式。上述方式可以兼顾顺流模式、逆流模式的优点,使得干燥物料的工作模式更加丰富多样。
使用上述吹扫系统进行喷吹的步骤如下,以吹扫第一加热管231内部为例:
(1)打开盖板201:先拧松第二紧固件203,继续扣住盖板201,然后拧松并翻转所有第一紧固件202,直至不再扣住盖板201,盖板201以第二紧固件203为轴向下旋转,并依托第二紧固件203悬挂在第一连接管22的法兰上。
(2)吹扫第一加热管231:把管路400从线盘500上拉出,经快速拆装装置200、第一连接管22伸入第一加热管231中。压缩气体源300的下游安装有截止阀600。打开截止阀600和压缩气体源300,首先对第一加热管231和第二加热管331的其中一个进行吹扫,然后再对第一加热管231和第二加热管331的另一个进行吹扫,吹扫完成即关闭截止阀600和压缩气体源300。
在吹扫过程中,管路400伸入到第一加热管231底部直至靠近分隔板25。吹扫时,从靠近分隔板25开始慢慢移至盖板201。
(3)装上盖板201:以先安装第一连接管上的盖板201为例。盖板201以第二紧固件203为轴向上旋转,翻转并拧紧所有第一紧固件202,然后拧紧第二紧固件203,直至第一连接管22的盖板201完全锁紧。
然后按照相同的方式打开、安装第二连接管32上的盖板201,以实现对第二加热管331内腔的吹扫。
第一加热管231、第二加热管331内的物料就会通过盖板201或出风孔排出,避免物料在第一加热管231、第二加热管331内过度干燥而出现燃烧现象和/或物料堵塞出风孔的情况,以及避免过度干燥的物料混入产品中产生质量问题。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为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内容的限制。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但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吹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待吹扫部件(100),包括内腔(101)以及与所述内腔(101)连通的开口;
快速拆装装置(200),安装于所述待吹扫部件(100)的开口处;
压缩气体源(300),被构造为提供用于吹扫的空气;以及
管路(400),一端与所述压缩气体源(300)流体连通,另一端被用于伸入到所述待吹扫部件(100)的内腔(101)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扫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线盘(500),所述管路(400)缠绕于所述线盘(5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待吹扫部件(100)包括:
风机(1);
第一流路(2),位于所述风机(1)的下游,且与所述风机(1)流体连通;所述第一流路(2)的下游处壁体设置有第一出风孔(20);所述第一流路(2)包括第一开口(26),所述第一开口(26)处安装有所述快速拆装装置(200);以及
第二流路(3),位于所述风机(1)的下游,且与所述风机(1)流体连通;所述第二流路(3)下游处的壁体设置有第二出风孔(30);所述第二流路(3)包括第二开口(36),所述第二开口(36)处安装有另一所述快速拆装装置(200);
其中,所述第一流路(2)和所述第二流路(3)是独立的;所述第一流路(2)的弯折方向与所述第二流路(3)的弯折方向相反,所述第一流路(2)的下游端部和所述第二流路(3)的下游端部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吹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快速拆装装置(200)包括:
盖板(201),封堵所述开口;
第一紧固件(202),位于所述开口的顶部,所述第一紧固件(202)将所述盖板(201)的顶部或者中上部与所述开口的边缘固定;以及
第二紧固件(203),位于所述开口的底部,所述第二紧固件(203)将所述盖板(201)的底部与所述开口的边缘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吹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路(2)包括:
第一风管(21),一端与所述风机(1)流体连通;
第一连接管(22),一端与所述第一风管(21)的另一端端部流体连通;以及
第一加热管组件(23),与所述第一连接管(22)的另一端流体连通且动密封,且连通位置为所述第一加热管组件(23)的端部,或者,连通位置为邻近所述第一加热管组件(23)的端部的壁体开设的第一通孔(230);
其中,所述第一加热管组件(23)的壁体开设有多个第一出风孔(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吹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管组件(23)包括:
第一加热管(231),所述第一加热管(231)的壁体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一出风孔(20);所述第一加热管(231)和所述第一连接管(22)动密封且流体连通;以及
第一抄板(232),安装于所述第一加热管(231)的外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22)的其中一端和所述第一加热管(231)的其中一端嵌套;所述第一加热管组件(23)还包括:
第一密封板(233),设置于所述第一加热管(231)内,且位于所述第一加热管(231)和所述第一连接管(22)的嵌套处;所述第一密封板(233)与所述第一加热管(231)固定连接,且朝着所述第一加热管(231)的内壁弯折;所述第一密封板(233)被构造为弹性的,且所述第一密封板(233)在自身弹力下抵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22)的外壁。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吹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流路(3)包括:
第二风管(31),一端与所述风机(1)流体连通;
第二连接管(32),一端与所述第二风管(31)的另一端端部流体连通;以及
第二加热管组件(33),与所述第二连接管(32)的另一端流体连通,且连通位置为所述第二加热管组件(33)的端部,或者,连通位置为邻近所述第二加热管组件(33)的端部的壁体开设的第二通孔(330);
其中,所述第二加热管组件(33)的壁体开设有多个第二出风孔(3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吹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热管组件(33)包括:
第二加热管(331),所述第二加热管(331)的壁体开设有多个所述第二出风孔(30),所述第二加热管(331)和所述第二连接管(32)动密封且流体连通;以及
第二抄板(332),安装于所述第二加热管(331)的外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吹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管(32)的其中一端和所述第二加热管(331)的其中一端嵌套;所述第二加热管组件(33)还包括:
第二密封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加热管(331)内,且位于所述第二加热管(331)和所述第二连接管(32)的嵌套处;所述第二密封板与所述第二加热管(331)固定连接,且朝着所述第二加热管(331)的内壁弯折;所述第二密封板被构造为弹性的,且所述第二密封板在自身弹力下抵接于所述第二连接管(32)的外壁。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吹扫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热管(231)和所述第二加热管(331)是一体的,且在所述第一加热管(231)和所述第二加热管(331)的对接处安装有分隔板(25),以分开所述第一加热管(231)和所述第二加热管(331)内的气流;所述管路(400)的长度被构造为可沿着所述第一连接管(22)、所述第一加热管(231)伸入到所述分隔板(25)处;且所述管路(400)的长度被构造为可沿着所述第二连接管(32)、所述第二加热管(331)伸入到所述分隔板(25)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45213.2U CN219401438U (zh) | 2023-02-28 | 2023-02-28 | 吹扫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0345213.2U CN219401438U (zh) | 2023-02-28 | 2023-02-28 | 吹扫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9401438U true CN219401438U (zh) | 2023-07-25 |
Family
ID=872084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0345213.2U Active CN219401438U (zh) | 2023-02-28 | 2023-02-28 | 吹扫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9401438U (zh) |
-
2023
- 2023-02-28 CN CN202320345213.2U patent/CN21940143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325720C (zh) | 干衣机 | |
JP3925931B2 (ja) | 原料の調湿方法及び調湿機 | |
JP2015514200A (ja) | 繊維の製品ウェブの為のドライヤー | |
CN219390419U (zh) | 热风系统 | |
CN219401438U (zh) | 吹扫系统 | |
US4523390A (en) | Peripheral exhaust system for high velocity dryer | |
CN116105476B (zh) | 干燥机及其干燥方法 | |
US20240011709A1 (en) | Cathode material drying device and cathode material drying production line | |
ITTO970110A1 (it) | Macchina essiccatrice per tabacco trinciato, in particolare per costo- le di tabacco trinciate ed espanse. | |
CN110542301B (zh) | 采用热风烘干方式对谷物的干燥工艺 | |
KR20080002083A (ko) | 축사용 공기정화겸용 냉·난방장치 | |
CN107462003A (zh) | 一种高容量谷物干燥塔 | |
CN101375121A (zh) | 干燥器设备的对流系统 | |
CN221681492U (zh) | 气罩装置及卫生纸机 | |
PL87753B1 (zh) | ||
CN111578660A (zh) | 除尘干燥机 | |
CN207662159U (zh) | 自动上料烘干设备 | |
US11029063B2 (en) | Compressor system having a refrigerated dryer | |
KR200433190Y1 (ko) | 축사용 공기정화겸용 냉·난방장치 | |
CN212842805U (zh) | 一种烘干机均风口装置 | |
CN218892109U (zh) | 一种无纺布再生塑料水分干燥装置 | |
CN221361685U (zh) | 一种回潮管道自动清洗管道系统 | |
CN216694247U (zh) | 集成热风机组的烘干机 | |
CN218904942U (zh) | 一种洁净室的墙面除尘装置 | |
US4003138A (en) | Air curtain for clothes drye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