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9066B - 喷丸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喷丸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9066B
CN108349066B CN201780000563.2A CN201780000563A CN108349066B CN 108349066 B CN108349066 B CN 108349066B CN 201780000563 A CN201780000563 A CN 201780000563A CN 108349066 B CN108349066 B CN 1083490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ojection
chamber
projecting
processed
projection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0563.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9066A (zh
Inventor
梅村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ntokogi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ntokogi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ntokogio Ltd filed Critical Sintokogi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49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0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9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08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 B24C3/1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for treating external surfaces
    • B24C3/14Apparatus using impe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32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design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particular work, e.g. the internal surfaces of cylinder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9/00Appurtenances of 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e.g. working chambers,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used abrasive material

Abstract

本发明获得能够提高维护检查时的作业环境的喷丸处理装置。相对于搬送路径从斜下侧投射投射材料的第一投射装置(24)安装于检查用开口通过检查门被封闭的腔室(12)的内侧,叶轮(24A)的整体配置于投射室(14)的内部。相对于搬送路径从侧方侧投射投射材料的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相对于搬送路径从斜上侧投射投射材料的第三投射装置(28)分别具备安装于腔室(12)的外侧且内部与投射室(16、18)连通的外壳(26D、28D)。在外壳(26D、28D)收纳有面对投射室(16、18)的叶轮(26A、28A),并且贯通形成于外壳(26D、28D)的与投射室(16、18)一侧相反的一侧的检查口(26Y、28Y)通过盖体(26X、28X)被封闭。

Description

喷丸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喷丸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喷丸处理装置,存在供多个投射装置配置并且从多个方向朝长条状的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的装置。作为这种喷丸处理装置,例如公知有沿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方向观察而在搬送路径的上侧、左斜下侧以及右斜下侧配置有投射装置的结构(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上述投射装置具备收纳面对投射室的叶轮的外壳。外壳固定于在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方向观察下在搬送路径的外周侧形成倒三角形的周壁部的外侧。另外,在外壳的与投射室一侧相反一侧形成有检查口。检查口通过能够开闭的盖体被封闭。
专利文献1:中国实用新型公告第2264635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第2002-239627号公报
然而,在该结构中,存在如下课题,即:在喷丸处理装置的维护检查时,若打开配置于搬送路径的下侧的投射装置的检查口,则投射材料容易漏出。在提高维护检查时的作业环境方面有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上述课题,其目的在于获得能够提高维护检查时的作业环境的喷丸处理装置。
本发明的一方式的喷丸处理装置具有:第一投射装置,其相对于朝规定的搬送方向搬送长条状的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路径,从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斜下侧朝上述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第二投射装置,其相对于上述搬送路径从左右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侧方侧朝上述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第三投射装置,其相对于上述搬送路径从上述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斜上侧朝上述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以及腔室,其设置有上述第一投射装置、上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上述第三投射装置,上述腔室在内部形成有通过投射出的投射材料来实施上述被处理对象物的表面加工的投射室,并且贯通形成有用于对上述第一投射装置进行检查的检查用开口,上述检查用开口通过能够开闭的开闭体而被封闭,上述第一投射装置、上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上述第三投射装置为离心式投射装置,它们分别具备能够旋转的叶轮,并且伴随着上述叶轮的旋转而能够朝上述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上述第一投射装置安装于上述腔室的内侧,上述叶轮的整体配置于上述投射室的内部,上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上述第三投射装置分别具备安装于上述腔室的外侧且内部与上述投射室连通的外壳,在上述外壳收纳有面对上述投射室的上述叶轮,并且贯通形成于上述外壳的与上述投射室一侧相反一侧的检查口通过能够开闭的盖体而被封闭。
根据上述结构,第一投射装置相对于朝规定的搬送方向搬送长条状的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路径,从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斜下侧朝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另外,第二投射装置相对于搬送路径从左右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侧方侧朝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第三投射装置相对于搬送路径从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斜上侧朝上述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
第一投射装置、第二投射装置以及第三投射装置设置于腔室。在该腔室的内部形成有通过被投射出的投射材料来实施被处理对象物的表面加工的投射室。另外,第一投射装置、第二投射装置以及第三投射装置为离心式投射装置,分别具备能够旋转的叶轮,并且能够伴随着叶轮的旋转朝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
这里,第一投射装置安装于腔室的内侧。而且,叶轮的整体配置于投射室的内部。并且,在腔室贯通形成用于对第一投射装置进行检查的检查用开口。检查用开口通过能够开闭的开闭体而被封闭。因此,在喷丸处理装置的维护检查时,为了对第一投射装置进行检查而将腔室的检查用开口打开的情况下,即便在第一投射装置的叶轮附近残留的投射材料落下,该投射材料也基本上只在腔室的内部落下。
另一方面,第二投射装置以及第三投射装置分别具备安装于腔室的外侧且内部与投射室连通的外壳。在外壳收纳有面对投射室的叶轮,并且贯通形成于外壳的与投射室一侧相反一侧的检查口通过能够开闭的盖体而被封闭。因此,在喷丸处理装置的维护检查时为了对第二投射装置进行检查而将第二投射装置的外壳的检查口打开的情况下,检查口只在侧方侧开口。因此,与检查口在下侧、斜下侧开口的对比构造相比,该喷丸处理装置能够抑制在外壳内残留的投射材料向喷丸处理装置的装置外落下的情况。另外,在喷丸处理装置的维护检查时,为了对第三投射装置进行检查而将第三投射装置的外壳的检查口打开的情况下,检查口在斜上侧开口,因此在第三投射装置的外壳内残留的投射材料基本上不会从检查口向喷丸处理装置的装置外漏出。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在上述搬送路径的、通过投射材料对上述被处理对象物进行表面加工的区域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在上述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方向上贯通而供上述被处理对象物插通的至少一个导筒部件,上述投射室沿上述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方向设定有多个,并且彼此相邻的上述投射室彼此之间通过上述导筒部件连通,在多个上述投射室分别设置有上述第一投射装置、上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上述第三投射装置中的两台以下的投射装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搬送路径的、通过投射材料对被处理对象物进行表面加工的区域的两侧,分别配置在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方向贯通而供被处理对象物插通的至少一个导筒部件。投射室沿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方向设定有多个,并且彼此相邻的投射室彼此之间通过导筒部件连通。因此,由于被处理对象物通过各投射室的搬入侧以及搬出侧的导筒部件,所以在各投射室的搬入侧以及搬出侧,能够几乎不从所希望的搬送路径偏移地搬送被处理对象物,并且在各投射室对被处理对象物依次进行表面加工。
这里可以为,在多个投射室分别设置第一投射装置、第二投射装置以及第三投射装置中的两台以下的投射装置。在该情况下,能够将各投射室的包含磨损对策构造的内部构造简化。另外,与投射室为一室的情况比较,能够抑制在底部累积的投射材料的量的失衡,容易进行投射材料的回收。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在使彼此相邻的上述投射室彼此之间连通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串联地设置有多个上述导筒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被处理对象物在使彼此相邻的投射室彼此之间连通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通过多个导筒部件。因此,由于被处理对象物被稳定地支承于多个导筒部件,所以即便在第一投射装置、第二投射装置以及第三投射装置向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的状况下,也能够抑制该被处理对象物的弯曲、摆动以及蜿蜒。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具有:循环装置,其构成为包含将通过上述第一投射装置、上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上述第三投射装置投射出的投射材料向上述腔室的上侧搬送的斗式提升机,上述循环装置使上述投射材料向上述第一投射装置、上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上述第三投射装置循环;以及吸引单元,其吸引上述腔室的内部的空气,在构成上述斗式提升机的外壁的侧壁部以及上壁部的至少一方,贯通形成有吸入外部空气用的吸气口。
根据上述结构,在构成斗式提升机的外壁的侧壁部以及上壁部的至少一方贯通形成有吸入外部空气用的吸气口,若通过吸引单元吸引腔室的内部的空气,则从吸气口吸入外部空气。因此,由于不需要在投射室另外设置换气专用的吸气口,所以投射材料从投射室的换气专用的吸气口泄露这一情况也不会发生,能够有助于作业环境的维持。另外,通过从贯通形成于斗式提升机的侧壁部以及上壁部的至少一方的吸气口吸入外部空气,能够冷却斗式提升机的结构部件。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上述第一投射装置、上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上述第三投射装置中的至少一台投射装置具备:从动带轮,其与上述叶轮一体地旋转;驱动带轮,其凭借驱动马达而进行旋转;环形带状的驱动带,其挂绕于上述驱动带轮以及上述从动带轮;转动部件,其支承上述驱动马达,并且经由上述驱动马达支承上述驱动带轮,上述转动部件被支承为相对于上述腔室能够转动,以使得能够调节上述驱动带轮与上述从动带轮之间的距离;以及连结机构,其连结支承部和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端部,其中,该支承部以与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端部对置的方式设置于上述腔室侧,上述连结机构能够调节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端部与上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
根据上述结构,转动部件支承驱动马达且经由驱动马达支承驱动带轮,并且被支承为相对于腔室能够转动,以使得能够调节驱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的距离。另外,连结机构连结支承部和上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端部,其中,该支承部以与转动部件的转动端部对置的方式设置于腔室侧,连结机构能够调节转动部件的转动端部与支承部之间的距离。由此,驱动带轮与从动带轮之间的距离被调节,从而能够调节驱动带的张力。因此,在调节驱动带的张力时,例如不需要松动驱动马达的固定螺栓,因此能够使维护检查时的作业性良好。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以形成为:相对于上述第一投射装置、上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上述第三投射装置分别设置有供给投射材料的导入管,在三个上述导入管中的至少一个导入管的下端部侧设置有伴随着朝向该导入管的下端开口侧而内径变小的节流部。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在三个导入管中的至少一个导入管的下端部侧设置有伴随着朝向该导入管的下端开口侧而内径变小的节流部,所以更容易调节供给的投射材料的流动方向,另外还能够降低该导入管内的投射材料的流动速度。并且,由于在设置有节流部的导入管中,向投射装置侧供给的投射材料的落下范围变小,所以在投射装置侧用于接收投射材料的部件也能够缩小,有助于部件的维护检查性的改善。
发明的效果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的喷丸处理装置,具有能够提高维护检查时的作业环境这一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抛丸装置的主视图。
图2是以从装置右侧观察图1的抛丸装置的状态表示的右侧视图,针对斗式提升机用隐藏线等表示其结构。
图3是表示图1的抛丸装置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以从装置左侧观察图1的抛丸装置的状态表示的左侧视图,针对腔室的下部以对装置左侧的内侧进行了透视的状态表示。
图5是以从装置背面侧观察图1的抛丸装置的状态表示的后视图。
图6是以从装置右侧观察图1的抛丸装置的状态表示的右侧视图,针对下部表示装置左右方向中间部。
图7是表示图1的抛丸装置的第一投射装置的图。图7的(A)是表示第一投射装置的配置状态的纵剖视图。图7的(B)表示从箭头7B方向观察图7的(A)的状态的图。图7的(C)用一部分剖面表示从箭头7C方向观察图7的(A)的状态的图。
图8是表示图1的抛丸装置的第三投射装置的图。图8的(A)将从装置正面侧斜上侧观察第三投射装置的状态的图局部断开进行表示。图8的(B)是从装置正面侧斜下侧观察第三投射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图8的第三投射装置的一部分的图。图9的(A)是从装置背面侧斜上侧观察第三投射装置的外壳等的状态的图。图9的(B)表示从图9的(A)的箭头9B方向观察的状态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针对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喷丸处理装置的抛丸装置,使用图1至图9进行说明。此外,在这些图中被适当地示出的箭头FR表示装置正面观察时的近前侧,箭头UP表示装置上侧,箭头LH表示装置正面观察时的左侧。
(实施方式的结构)
图1中用主视图示出抛丸装置10。本实施方式的抛丸装置10将金属制的长条状的线材W作为被处理对象物。抛丸装置10是用于除去在线材W的表面产生的氧化皮、锈的装置。图中被适当地示出的箭头X表示搬送线材W的搬送方向(以下称为“线材搬送方向”)。
在相对于图1所示的抛丸装置10靠线材搬送方向(线材行进方向)的上游侧(图中左侧),配置有未图示的线材供给装置。线材供给装置构成为包含:放卷部,其用于将线材W向抛丸装置10供给,并卷有通过抛丸装置10被清理处理之前的线材W;以及引导辊,其将从上述放卷部放卷的线材W一边大体矫正为直线状一边向抛丸装置10的搬入侧引导。
另外,在相对于抛丸装置10靠线材搬送方向的下游侧(图中右侧),配置有未图示的卷绕装置。上述卷绕装置为如下装置,即:具备由驱动马达驱动而进行旋转的卷轴,并且利用上述卷轴以规定的速度以及规定的张力卷绕通过抛丸装置10被清理处理且被搬出的线材W。此外,对于线材W的搬送,除上述卷绕装置之外,还适用拉丝机(是通过拉模将线材W拉拔成规定的粗细的装置,并且是具备一边往复运动一边夹持线材W而反复进行拉伸的动作的线材行驶驱动单元的装置)等。
如图1所示,抛丸装置10具备腔室12。在腔室12的内部形成有通过向线材W投射投射材料从而对线材W进行表面加工的投射室14、16、18(也称为“加工室”、“研扫室”)。投射室14、16、18沿线材W的搬送方向设定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此外,投射室14与投射室16通过分隔壁12X被分隔开,投射室16与投射室18通过分隔壁12Y被分隔开。另外,在腔室12,且在线材搬送方向的上游侧(图中左侧)形成有用于搬入线材W的搬入口20,并且在线材搬送方向的下游侧(图中右侧)形成有用于搬出线材W的搬出口22。
另外,在腔室12的内部,且在搬送路径A的、通过投射材料对线材W进行表面加工的区域的两侧,分别配置有至少一个导筒部件30。导筒部件30固定于腔室12,并且形成为在线材W的搬送方向贯通的大致筒状从而供线材W插通。形成于导筒部件30的引导孔朝向线材搬送方向的下游侧直径逐渐变小,引导孔的轴心以与线材W的搬送路径A的中心一致的方式配置。
另外,彼此相邻的投射室14与投射室16通过导筒部件30而被连通,同样地,彼此相邻的投射室16与投射室18通过导筒部件30而被连通。更具体而言,在使彼此相邻的投射室14与投射室16连通的部分,串联地设置有多个(作为一个例子为两个)导筒部件30,同样地,在使彼此相邻的投射室16与投射室18连通的部分,串联地设置有多个(作为一个例子为两个)导筒部件30。
另外,在腔室12的搬入口20侧的、比搬入口20靠线材搬送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一密封构造部32,第一密封构造部32的壳体32C安装于腔室12。与此相对,在腔室12的搬出口22侧的、比搬出口22靠线材搬送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第二密封构造部34,第二密封构造部34的壳体34C安装于腔室12。虽然省略第一密封构造部32以及第二密封构造部34的详细说明,但它们均形成为防止或者抑制投射材料从抛丸装置10的内部泄露的构造部。
图3以俯视图示出抛丸装置10的一部分。图4表示从装置左侧观察抛丸装置10的状态的左侧视图,针对腔室12的下部,以对装置左侧的内侧进行了透视的状态示出。图5表示从装置背面侧观察抛丸装置10的状态的后视图。图6表示从装置右侧观察抛丸装置10的状态的右侧视图,针对下部,示出装置左右方向中间部。
如图3所示,在腔室12设置有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在搬送路径上游侧所示的投射室14设置有第一投射装置24,在搬送路径中流侧所示的投射室16设置有第二投射装置26,在搬送路径下游侧所示的投射室18设置有第三投射装置28。
如图4所示,第一投射装置24为离心式投射装置,其具备能够旋转的叶轮24A,并且伴随着叶轮24A的旋转而朝线材W投射投射材料。第一投射装置24的叶轮24A通过驱动马达M1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同样地,如图5所示,第二投射装置26为离心式投射装置,其具备能够旋转的叶轮26A,并且伴随着叶轮26A的旋转而朝线材W(参照图1)投射投射材料。第二投射装置26的叶轮26A通过驱动马达M2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同样地,如图6所示,第三投射装置28为离心式投射装置,其具备能够旋转的叶轮28A,并且伴随着叶轮28A的旋转而朝线材W投射投射材料。第三投射装置28的叶轮28A通过驱动马达M3的驱动力而进行旋转。
此外,在图3中,用箭头R1表示第一投射装置24的叶轮24A(在图中示意地进行图示)的旋转方向,用箭头R2表示第二投射装置26的叶轮26A(在图中示意地进行图示)的旋转方向,用箭头R3表示第三投射装置28的叶轮28A(在图中示意地进行图示)的旋转方向。针对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后面进行详述。
如图4至图6所示,在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的上侧分别配置有供给投射材料用的导入管36,在导入管36的上端连接有喷丸供给装置38。共计三个的喷丸供给装置38与储藏投射材料用的喷丸罐48的下侧连接。另外,这些喷丸供给装置38为如下装置,即:具备未图示的喷丸门,并且通过开闭上述喷丸门而经由导入管36向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供给投射材料。上述喷丸门的开闭通过未图示的ECU(控制装置)来进行控制。
在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经由喷丸供给装置38而连结有循环装置40。循环装置40是对由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投射出的投射材料进行搬送从而使该投射材料向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循环的装置。如图1所示,循环装置40在腔室12的内部的下部侧具备料斗42。由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参照图3)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投射出的投射材料被回收于料斗42。在料斗42的下端部,以面对该料斗42的下端部的方式配置有斗式提升机44的收集口(省略图示)。换言之,料斗42配置为能够向斗式提升机44的下端部侧的上述收集口收集投射材料。
图2表示从装置右侧观察抛丸装置10的状态的右侧视图,针对斗式提升机44,其结构用隐藏线(虚线)等表示。由于斗式提升机44是公知构造,所以省略详细说明,如图2所示,在配置于抛丸装置10的上部以及下部的带轮44A卷挂有环状带44B,并且在环状带44B安装有多个斗44C(在图中仅图示一部分)。另外,带轮44A与马达连接从而能够被驱动而进行旋转。由此,斗式提升机44利用斗44C将通过料斗42回收的投射材料掬起,并且通过马达使带轮44A旋转,由此将斗44C内的投射材料朝腔室12的上侧搬送。
斗式提升机44的外壁构成为包含构成矩形筒状部分的侧壁部44S与将侧壁部44S的上端彼此相连的上壁部44U。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侧壁部44S贯通形成有吸入外部空气用的吸气口44E(参照图中的断开部分)。
另外,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斗式提升机44的上部侧的附近配置有分离器46。分离器46设置于循环装置40的循环路径,分离投射材料以外的异物以及投射材料破损的物体并将它们除去,并且在能够再利用的投射材料落入的下端部的下侧配置有储藏投射材料用的喷丸罐48。作为分离器46,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适用有风力选别机构。风力选别机构通过使包含能够再利用的投射材料与其它粉粒状物的混合物自由落下而使上述混合物与气流相碰,由此对投入气流而超过规定的基准位置的物体与未超过上述基准位置而落下的物体进行选别。
在图2所示的分离器46,经由包含管道52的配管部而连接有作为吸引单元的集尘机50。在图2中,将集尘机50块状化地图示。集尘机50还经由包含管道53的配管部而与腔室12连接,对腔室12的内部以及分离器46的内部的包含粉尘的空气进行吸引并收集。集尘机50也可以使用日本特开第2002-239627号公报所公开的过滤袋式的集尘机。此外,上述粉尘是在腔室12以及分离器46产生的粉尘。
接下来,对图4至图6等所示的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进行说明。
在图7的(A)中示出将第一投射装置24的配置状态放大的纵剖视图(将图4的一部分放大的放大剖视图)。如图7的(A)所示,第一投射装置24相对于向规定的搬送方向(在图7的(A)中从纸面近前侧向纸面里侧)搬送线材W的搬送路径A,从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中右侧(装置近前侧))的斜下侧朝线材W投射投射材料。第一投射装置24的、配置于腔室12的内侧的部分的姿势被设定为:除后述的导入筒24B之外的部分的轴向朝向装置近前侧而向装置上侧倾斜,上述轴向的相对于腔室12的底面的倾斜角度为30°。另外,第一投射装置24的叶轮24A的姿势被设定为:朝向装置里侧而向装置上侧倾斜,相对于腔室12的底面的倾斜角度为60°。
另外,在图7的(A)中,沿线材W的搬送方向(在图7(A)中从纸面近前侧向纸面里侧)进行观察的情况下的第二投射装置26的叶轮26A的位置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的叶轮28A的位置分别以假象线(双点划线)示意地示出。如图7的(A)所示,第二投射装置26相对于搬送线材W的搬送路径A从左右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图中左侧(装置里侧))的侧方一侧朝线材W投射投射材料,第三投射装置28相对于搬送线材W的搬送路径A从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在本实施方式中图中右侧(装置近前侧))的斜上侧朝线材W投射投射材料。第二投射装置26的叶轮26A的姿势成为相对于腔室12的底面平行的姿势。第三投射装置28的叶轮28A的姿势被设定为,朝向装置近前侧而向装置上侧倾斜,相对于腔室12的底面的倾斜角度为60°。
三台投射装置中的第一投射装置24经由安装部件54而安装于腔室12的内侧,叶轮24A的整体配置于投射室14的内部。另一方面,如图1所示,在腔室12贯通形成有用于对第一投射装置24进行检查的检查用开口12A,该检查用开口12A通过作为能够开闭的开闭体的检查门56而被封闭。
这里,对图7的(A)所示的第一投射装置24的基本结构进行概括说明。此外,图7的(B)表示从箭头7B方向观察图7的(A)的状态的图,图7的(C)是用局部剖面表示从箭头7C方向观察图7的(A)的状态的图,所以请一并参照。如图7的(A)所示,第一投射装置24具备导入从导入管36被供给的投射材料的导入筒24B,并且具备对被导入导入筒24B的投射材料进行供给的控制箱24C。控制箱24C形成为圆筒状,在其外周壁贯通形成有开口窗作为投射材料的排出部。在控制箱24C的外周侧配置有上述叶轮24A。叶轮24A具备在控制箱24C沿周向旋转的多个叶片24A1。叶轮24A通过驱动马达M1(参照图4)的动作经由驱动力传递机构58获得旋转力而沿控制箱24C的周向旋转。
此外,图5所示的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图6所示的第三投射装置28与图7的(A)所示的第一投射装置24基本结构实际上相同,但在具备后述的外壳26D、28D(参照图5以及图6)这一点,与图7的(A)所示的第一投射装置24不同。另外,例如,图7的(A)所示的第一投射装置24的导入筒24B的轴线被弯曲为弯曲状,但图5所示的第二投射装置26的导入筒26B的轴线为直线状,该点也不同。
如图7的(A)所示,对第一投射装置24供给投射材料的导入管36的下端部侧配置于投射室14的内部。作为一个例子,导入管36的下部由耐磨性高的钢材构成。此外,导入管36的下部也可以通过热处理提高耐磨性。在导入管36的下端部侧设置有伴随着朝向导入管36的下端开口侧而内径变小的节流部60。该节流部60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固定于导入管36的下端部的内表面侧的节流管62形成。
如图3所示,第二投射装置26具备外壳26D,外壳26D安装于腔室12的装置里侧的纵壁部12B的外侧。外壳26D的外形大体形成为梯形锥状,外壳26D的内部与投射室16连通。在外壳26D收纳有面对投射室16的叶轮26A。省略详细图示,在外壳26D的与投射室16一侧相反一侧的纵壁部分贯通形成有矩形的检查口26Y。此外,该检查口26Y的形状与后述的第三投射装置28的外壳28D的检查口28Y相同,因此也请参照它们。检查口26Y通过能够开闭的盖体26X而被封闭。
另外,第三投射装置28具备安装于腔室12的上壁部12C的上侧(外侧)的外壳28D。此外,在图3中,将第三投射装置28的外壳28D等外形简化示出。第三投射装置28的外壳28D等外形的更准确的形状如图9所示。因此,针对外壳28D等的更准确的形状,请适当地参照图9。图9的(A)表示从装置背面侧斜上侧观察第三投射装置28的外壳28D等的状态的图,图9的(B)表示从图9的(A)的箭头9B方向观察的状态的图。此外,在图中,对导入筒标注附图标记28B。另外,更准确而言,图3所示的第二投射装置26的外壳26D的形状也与图9所示的第三投射装置28的外壳28D的形状相同。
如图3所示,第三投射装置28的外壳28D的外形大体形成为梯形锥状,外壳28D的内部与投射室18连通。在外壳28D收纳有面对投射室18的叶轮28A。在外壳28D的与投射室18一侧相反一侧的顶壁部分贯通形成有矩形的检查口28Y。该检查口28Y通过能够开闭的盖体28X(参照图9)而被封闭。
在图8的(A)中,将从装置正面侧斜上侧观察第三投射装置28的状态的图局部断开进行表示,图8的(B)表示从装置正面侧斜下侧观察第三投射装置28的状态的图。
如这些图所示,第三投射装置28构成为作为驱动力传递机构64而包含从动带轮66、驱动带轮68以及驱动带70。从动带轮66被支承为相对于图8的(B)所示的腔室12而能够旋转,并且与叶轮28A(在图中示意地进行图示)一体地旋转。另外,驱动带轮68凭借图8的(A)所示的驱动马达M3而旋转。从动带轮66的中心轴与驱动带轮68的中心轴被设定为平行。如图8的(B)所示,驱动带70形成为环形带状,被卷挂于驱动带轮68以及从动带轮66。此外,在图8的(B)中,为了容易看图而省略了图示,从动带轮66、驱动带轮68以及驱动带70配置于罩65(参照图1)的内侧。另外,以图8的(A)的方向观察,驱动带70沿相对于叶轮28A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配置。
另一方面,如图8的(B)所示,第三投射装置28具备支承驱动马达M3的转动部件72(也是被作为根基部件把握的要素)。在该转动部件72,经由安装部件73通过螺栓71等固定有驱动马达M3的侧部侧。省略详细图示,驱动马达M3使用定位用的销而相对于转动部件72进行规定的定位。驱动马达M3的中心轴被设定为与叶轮28A的中心轴平行。转动部件72经由驱动马达M3支承驱动带轮68,并且被支承为相对于腔室12能够转动,以使得能够调节驱动带轮68与从动带轮66之间的距离。
若详细进行说明,在腔室12的上壁部12C的、第三投射装置28的外壳28D的装置左侧,形成有台阶部12C1。在该台阶部12C1共同紧固固定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板74的下部以及向离开台阶部12C1一侧延伸突出的托架76。在托架76的前端部侧设置有轴部件78,该轴部件78被配置为与驱动带轮68的轴平行,转动部件72的基端部被安装为能够绕该轴部件78的轴转动。
另外,转动部件72的转动端部72A与构成板74的上端部的支承部74A通过连结机构80而被连结。此外,板74的支承部74A形成为以与转动部件72的转动端部72A对置的方式设置于腔室12侧的支承部。连结机构80构成为包含:具备吊环螺栓状的圆环状头部82A(参照右侧的局部放大图)的螺栓82(也称为有眼螺栓);供螺栓82的轴部82B旋合的螺母84(参照左侧的局部放大图);以及被插入螺栓82的圆环状头部82A的销86(参照右侧的局部放大图)。另一方面,在板74的上端部形成有在上侧开口的U字形的切口部74K,在转动部件72的转动端部72A形成有在上侧开口的U字形的切口部72K,并且形成有供销86进行固定的销固定部72B。此外,也可以取代在上侧开口的U字形的切口部74K、72K,而形成将上下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长孔。
在板74的上端部的正反两面侧的切口部74K的周围部的一部分配设有螺母84。而且,在转动部件72的转动端部72A的切口部72K被插通的螺栓82的轴部82B与螺母84旋合,并且销86被插入螺栓82的圆环状头部82A,从而被固定于销固定部72B。此外,螺栓82的轴向为相对于板74垂直的方向。
根据以上情况,连结机构80通过改变螺栓82的轴部82B与螺母84之间的相对位置,能够调节转动部件72的转动端部72A与板74的支承部74A之间的距离。此外,省略详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个例子,图4所示的第一投射装置24以及图5所示的第二投射装置26也具备相当于图8所示的第三投射装置28的结构(包含从动带轮66、驱动带轮68、驱动带70、转动部件72以及连结机构80的结构)的结构。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接下来,对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A)所示,第一投射装置24相对于朝规定的搬送方向搬送长条状的线材W的搬送路径A,从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图中右侧)的斜下侧朝线材W投射投射材料。另外,第二投射装置26相对于搬送路径A从左右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图中左侧)的侧方侧朝线材W投射投射材料,第三投射装置28相对于搬送路径A从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图中右侧)的斜上侧朝线材W投射投射材料。
如图3所示,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设置于腔室12,在该腔室12的内部形成有利用被投射出的投射材料来实施线材W的表面加工的投射室14、16、18。另外,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为离心式投射装置,分别具备能够旋转的叶轮24A、26A、28A,并且能够伴随着叶轮24A、26A、28A的旋转而朝线材W(参照图1)投射投射材料。
这里,如图7的(A)所示,第一投射装置24安装于腔室12的内侧,叶轮24A的整体配置于投射室14的内部。另外,如图1所示,在腔室12贯通形成有用于对第一投射装置24进行检查的检查用开口12A,检查用开口12A通过能够开闭的检查门56而被封闭。因此,在抛丸装置10的维护检查时,为了对第一投射装置24进行检查而将腔室12的检查用开口12A打开的情况下,即便在图7的(A)所示的第一投射装置24的叶轮24A附近残留的投射材料落下,该投射材料也基本上只在腔室12的内部落下。
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分别具备安装于腔室12的外侧且内部与投射室16、18连通的外壳26D、28D,在外壳26D、28D收纳有面对投射室16、18的叶轮26A、28A,并且在外壳26D、28D的与投射室16、18一侧相反的一侧贯通形成的检查口26Y、28Y通过能够开闭的盖体26X、28X而被封闭。因此,在抛丸装置10的维护检查时,为了对第二投射装置26进行检查而将第二投射装置26的外壳26D的检查口26Y打开的情况下,检查口26Y只在侧方侧开口,因此与检查口在下侧或斜下侧开口的对比构造相比,能够抑制在外壳26D内残留的投射材料向抛丸装置10的装置外落下。另外,在抛丸装置10的维护检查时,为了对第三投射装置28进行检查而将第三投射装置28的外壳28D的检查口28Y打开的情况下,检查口28Y在斜上侧开口,因此在第三投射装置28的外壳28D内残留的投射材料基本上不会从检查口28Y向抛丸装置10的装置外漏出。
如以上说明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抛丸装置10,能够提高维护检查时的作业环境。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的组装容易,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的部件容易更换。若进行补充说明,则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在利用桥式起重机悬挂的状态下接近抛丸装置10的腔室12并下降,由此容易被组装。与此相对,例如,在现有技术那样的检查口在下侧、斜下侧开口的对比构造中,三个安装面中的两个面成为朝斜下方的面,因此投射装置的安装性不好。
另外,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容易组装,所以在对图7的(A)所示的线材W的搬送路径A的中心与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的各投射方向的中心进行对合的方面,与上述对比构造相比也是有利的。而且,通过线材W的搬送路径A的中心与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的各投射方向的中心很好地对合,能够抑制研扫范围的偏移,因此能够发挥良好的研扫能力。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投射装置24的配置于腔室12的内侧的部分的姿势成为相对于腔室12的底面倾斜30°的姿势,因此与上述对比构造(投射装置以相对于腔室的底面倾斜60°的姿势安装于向斜下的面的构造)相比,能够抑制从腔室12的底面至搬送路径A的中心(路径线)的高度,进而抑制装置整体的高度。
补充说明,近年来存在对被处理对象物的线材W适用直径小、高抗拉强度的线材(例如特殊钢、合金钢等)的情况,但为了除去这种线材W的氧化皮等,抛丸装置需要附加设置高输出的投射装置。伴随于此,将抛丸装置大型化的情况也很多。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抛丸装置10中,能够抑制装置整体的高度。
另外,虽省略详细图示,但在图7的(A)所示的第一投射装置24的叶轮24A的周围存在投射室14专用的内衬部件,因此第一投射装置24专用的保护衬垫等能够为简易的部件。因此,该点与制造成本、部件个数的减少有关。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搬送路径A的、通过投射材料对线材W进行表面加工的区域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在线材W的搬送方向贯通从而供线材W插通的至少一个导筒部件30。而且,投射室14、16、18沿线材W的搬送方向设定有多个,并且彼此相邻的投射室14与投射室16通过导筒部件30而被连通,彼此相邻的投射室16与投射室18通过导筒部件30而被连通。因此,由于线材W通过各投射室14、16、18的搬入侧以及搬出侧的导筒部件30,所以在各投射室14、16、18的搬入侧以及搬出侧,线材W几乎不会从所希望的搬送路径A偏移地被搬送,并且在各投射室14、16、18对线材W依次进行表面加工。
这里,在投射室14设置有第一投射装置24,在投射室16设置有第二投射装置26(参照图3),在投射室18设置有第三投射装置28。因此,能够将各投射室14、16、18的包含磨损对策构造的内部构造简化。另外,例如,与投射室为一室的情况比较,能够抑制在投射室14、16、18的底部累积的投射材料的量的失衡,容易进行投射材料的回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彼此相邻的投射室14与投射室16连通的部分以及使彼此相邻的投射室16与投射室18连通的部分,串联地设置有多个导筒部件30。因此,线材W再使投射室14与投射室16连通的部分以及使投射室16与投射室18连通的部分通过多个导筒部件30。因此,由于线材W被稳定地支承于多个导筒部件30,所以即便在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参照图3)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向线材W投射投射材料的状况下,也能够抑制该线材W的弯曲、摆动以及蜿蜒。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在构成斗式提升机44的外壁的一部分的侧壁部44S贯通形成有外部空气吸入用的吸气口44E,若通过集尘机50吸引腔室12的内部的空气,则从吸气口44E吸入外部空气。因此,由于不需要在图1所示的投射室14、16、18另外设置换气专用的吸气口,所以投射材料从投射室14、16、18的换气专用的吸气口泄露这一情况也不会发生,能够有助于作业环境的维持。另外,通过从贯通形成于图2所示的斗式提升机44的侧壁部44S的吸气口44E吸入外部空气,能够冷却斗式提升机44的环状带44B等(构成部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图8所示的第三投射装置28等中,转动部件72支承驱动马达M3,并且经由驱动马达M3支承驱动带轮68,并且转动部件72被支承为相对于腔室12能够转动,以使得能够调节驱动带轮68与从动带轮66之间的距离。另外,连结机构80连结转动部件72的转动端部72A和支承部74A,支承部74A以与转动部件72的转动端部72A对置的方式设置于腔室12侧,连结机构80能够调节转动部件72的转动端部72A与支承部74A之间的距离。由此,驱动带轮68与从动带轮66之间的距离被调节,从而能够调节驱动带70的张力。因此,在调节驱动带70的张力时,例如不需要松动驱动马达的固定用的螺栓来对合与投射装置的轴心的平行度,因此能够使维护检查时的作业性良好。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的(A)所示,相对于第一投射装置24供给投射材料的导入管36的下端部侧配置于投射室14的内部。在该导入管36的下端部侧设置有伴随着朝向导入管36的下端开口侧而内径变小的节流部60。因此,更加容易调整供给的投射材料的流动方向,另外还能够降低导入管36内的投射材料的流动速度。并且,由于在设置有节流部60的导入管36中,向第一投射装置24侧供给的投射材料的落下范围较小,所以也能够缩小配置于投射室14这一有限的空间的第一投射装置24的导入筒24B,有助于部件的维护检查性的改善。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在图7的(A)的剖面观察下为右侧,并且“左右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图7的(A)的剖面观察下为左侧,但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在与图7的(A)相当的剖面观察下为左侧,并且“左右宽度方向的另一侧”在与图7的(A)相当的剖面观察下为右侧。此外,“左右宽度方向”如图7的(A)所示在沿线材W(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方向观察的情况下相当于图7的(A)的左右方向。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沿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方向将投射室设定为2个,并且在第一投射室设定有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中的两台,在第二投射室设定有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中的剩余一台。即,也可以在多个投射室分别设置有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中的两台以下的投射装置。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中的任一台或者两台不具备相当于图8所示的轴部件78、转动部件72以及连结机构80,并且例如驱动马达(M1、M2、M3)以无法转动的方式固定于腔室(12)侧的结构。并且,作为其它变形例,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第一投射装置(24)、第二投射装置(26)以及第三投射装置(28)的任一个均不具备相当于图8所示的轴部件78、转动部件72以及连结机构80的结构,例如驱动马达(M1、M2、M3)无法转动地固定于腔室(12)侧。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能够采用仅在图1所示的使彼此相邻的投射室14与投射室16连通的部分以及使彼此相邻的投射室16与投射室18连通的部分的一方串联地设置有导筒部件(30)的结构。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也能够采用在图1所示的使彼此相邻的投射室14与投射室16连通的部分以及使彼此相邻的投射室16与投射室18连通的部分的任一个均设置有一个导筒部件(30)的结构。并且,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也能够采用彼此相邻的投射室彼此之间并不是通过导筒部件被连通的结构。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取代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或者不仅具备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且形成为贯通形成于斗式提升机(44)的外部空气吸入用的吸气口形成于斗式提升机(44)的上壁部(44U)的结构。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也能够采用吸入外部空气用的吸气口不是贯通形成于斗式提升机(44)而是贯通形成于腔室(12)的结构。
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在对第二投射装置(26)供给投射材料的导入管(36)的下端部侧以及对第三投射装置(28)供给投射材料的导入管(36)的下端部侧的至少一方设置伴随着朝向该至少一方的导入管(36)的下端开口侧而内径变小的节流部。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能够采用在对第一投射装置(24)供给投射材料的导入管(36)的下端部侧不设置节流部(60)的结构。另外,作为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也可以在循环装置40、分离器46的附近配置工作人员能够介入的维修站,以便对循环装置40、分离器46进行检查维护。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喷丸处理装置为抛丸装置10,但喷丸处理装置也可以是喷丸硬化装置。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以及上述多个变形例能够适当地组合来实施。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例子进行了说明,但理所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情况,除上述情况以外,在不脱离该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而实施。
此外,作为并不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参考例,也能够采用如下结构,即:在被处理对象物不为长条状的部件的喷丸处理装置中,具备吸引腔室(12)的内部的空气的吸引单元、以及在侧壁部(44S)以及上壁部(44U)的至少一方贯通形成有吸入外部空气用的吸气口(44E)的斗式提升机(44)。
附图标记说明:
10…抛丸装置(喷丸处理装置);12…腔室;12A…检查用开口;14…投射室;16…投射室;18…投射室;24…第一投射装置;24A…叶轮;26…第二投射装置;26A…叶轮;26D…外壳;26X…盖体;26Y…检查口;28…第三投射装置;28A…叶轮;28D…外壳;28X…盖体;28Y…检查口;30…导筒部件;36…导入管;40…循环装置;44…斗式提升机;44E…吸气口;44S…侧壁部;44U…上壁部;50…集尘机(吸引单元);56…检查门(开闭体);60…节流部;66…从动带轮;68…驱动带轮;70…驱动带;72…转动部件;72A…转动端部;74A…支承部;80…连结机构;A…搬送路径;M3…驱动马达;W…线材(被处理对象物)。

Claims (6)

1.一种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第一投射装置,其相对于朝规定的搬送方向搬送长条状的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路径,从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斜下侧朝所述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
第二投射装置,其相对于所述搬送路径从左右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侧方侧朝所述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
第三投射装置,其相对于所述搬送路径从所述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的斜上侧朝所述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以及
腔室,其设置有所述第一投射装置、所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所述第三投射装置,所述腔室在内部形成有通过投射出的投射材料来实施所述被处理对象物的表面加工的投射室,并且贯通形成有用于对所述第一投射装置进行检查的检查用开口,所述检查用开口通过能够开闭的开闭体而被封闭,
所述第一投射装置、所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所述第三投射装置为离心式投射装置,它们分别具备能够旋转的叶轮,并且伴随着所述叶轮的旋转而能够朝所述被处理对象物投射投射材料,
所述第一投射装置安装于所述腔室的内侧,所述叶轮的整体配置于所述投射室的内部,
所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所述第三投射装置分别具备安装于所述腔室的外侧且内部与所述投射室连通的外壳,在所述外壳收纳有面对所述投射室的所述叶轮,并且贯通形成于所述外壳的与所述投射室一侧相反一侧的检查口通过能够开闭的盖体而被封闭,
所述第一投射装置、所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所述第三投射装置中的至少一台投射装置具备:
从动带轮,其与所述叶轮一体地旋转;
驱动带轮,其凭借驱动马达而进行旋转;
环形带状的驱动带,其挂绕于所述驱动带轮以及所述从动带轮;
转动部件,其支承所述驱动马达,并且经由所述驱动马达支承所述驱动带轮,所述转动部件被支承为相对于所述腔室能够转动,以使得能够调节所述驱动带轮与所述从动带轮之间的距离;以及
连结机构,其连结支承部和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端部,其中,该支承部以与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端部对置的方式设置于所述腔室侧,所述连结机构能够调节所述转动部件的转动端部与所述支承部之间的距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搬送路径的、通过投射材料对所述被处理对象物进行表面加工的区域的两侧,分别配置有在所述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方向上贯通而供所述被处理对象物插通的至少一个导筒部件,
所述投射室沿所述被处理对象物的搬送方向设定有多个,并且彼此相邻的所述投射室彼此之间通过所述导筒部件连通,
在多个所述投射室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投射装置、所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所述第三投射装置中的两台以下的投射装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使彼此相邻的所述投射室彼此之间连通的部分中的至少一个,串联地设置有多个所述导筒部件。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循环装置,其构成为包含将通过所述第一投射装置、所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所述第三投射装置投射出的投射材料向所述腔室的上侧搬送的斗式提升机,所述循环装置使所述投射材料向所述第一投射装置、所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所述第三投射装置循环;以及
吸引单元,其吸引所述腔室的内部的空气,
在构成所述斗式提升机的外壁的侧壁部以及上壁部的至少一方,贯通形成有吸入外部空气用的吸气口。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第一投射装置、所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所述第三投射装置分别设置有供给投射材料的导入管,
在三个所述导入管中的至少一个导入管的下端部侧设置有伴随着朝向该导入管的下端开口侧而内径变小的节流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所述第一投射装置、所述第二投射装置以及所述第三投射装置分别设置有供给投射材料的导入管,
在三个所述导入管中的至少一个导入管的下端部侧设置有伴随着朝向该导入管的下端开口侧而内径变小的节流部。
CN201780000563.2A 2016-09-15 2017-02-16 喷丸处理装置 Active CN10834906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0948 2016-09-15
JP2016180948 2016-09-15
PCT/JP2017/005745 WO2018051530A1 (ja) 2016-09-15 2017-02-16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9066A CN108349066A (zh) 2018-07-31
CN108349066B true CN108349066B (zh) 2021-03-12

Family

ID=61619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0563.2A Active CN108349066B (zh) 2016-09-15 2017-02-16 喷丸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93545B2 (zh)
CN (1) CN108349066B (zh)
TW (1) TWI713709B (zh)
WO (1) WO2018051530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6936A (en) * 1979-02-21 1980-12-02 Ernst Schuh Method for cleaning articles by spraying
CN2472872Y (zh) * 2001-04-25 2002-01-23 锡山市阳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抛丸清理机
JP2002239627A (ja) * 2001-02-09 2002-08-27 Sintokogio Ltd 線材のディスケ−リング方法、ディスケ−リング装置及びショトブラスト装置
CN102371543A (zh) * 2010-08-10 2012-03-14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表面处理装置
CN103802030A (zh) * 2012-11-12 2014-05-21 江苏龙城铸造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网带通过式抛丸清理机
CN204108849U (zh) * 2014-09-29 2015-01-21 富奥辽宁汽车弹簧有限公司 抛丸器
CN104321165A (zh) * 2013-01-30 2015-01-28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喷丸处理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5813Y2 (zh) * 1987-03-23 1992-10-28
DE4123020C2 (de) * 1991-07-11 2002-03-21 Kaltenbach & Voigt Bearbeitungsgerät zum Bearbeiten von feinwerktechnischen, insbesondere dentaltechnischen Werkstücken in einem von einem Gehäuse umgebenen Bearbeitungsraum
JP2865233B2 (ja) * 1992-06-19 1999-03-08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ショットブラスト装置
CN2264635Y (zh) * 1996-09-03 1997-10-15 青岛铸造机械厂 一种线材抛丸清理机
TW330459U (en) * 1996-12-31 1998-04-21 Mau-Tsuen Yu Improved cover for covering on a sand blasting vane of sand blasting machine
TW536455B (en) * 2001-02-06 2003-06-11 Nippon Kokan Kk Surface treat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etal sheet
JP5545112B2 (ja) * 2010-08-10 2014-07-0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装置
CN105026107B (zh) * 2013-03-07 2017-06-09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抛丸处理装置
US9505103B2 (en) * 2014-02-11 2016-11-29 Phuong Taylor Nguyen Containment housing for airblasting pipes and similar objects
DE112015003264T5 (de) * 2014-07-15 2017-04-06 Sintokogio, Ltd. Strahlbearbeitungsvorrichtung
TWI637815B (zh) * 2014-07-23 2018-10-11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珠擊處理裝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6936A (en) * 1979-02-21 1980-12-02 Ernst Schuh Method for cleaning articles by spraying
JP2002239627A (ja) * 2001-02-09 2002-08-27 Sintokogio Ltd 線材のディスケ−リング方法、ディスケ−リング装置及びショトブラスト装置
CN2472872Y (zh) * 2001-04-25 2002-01-23 锡山市阳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抛丸清理机
CN102371543A (zh) * 2010-08-10 2012-03-14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表面处理装置
CN103802030A (zh) * 2012-11-12 2014-05-21 江苏龙城铸造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网带通过式抛丸清理机
CN104321165A (zh) * 2013-01-30 2015-01-28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喷丸处理装置
CN204108849U (zh) * 2014-09-29 2015-01-21 富奥辽宁汽车弹簧有限公司 抛丸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9066A (zh) 2018-07-31
TW201813777A (zh) 2018-04-16
JP6593545B2 (ja) 2019-10-23
JPWO2018051530A1 (ja) 2019-06-24
WO2018051530A1 (ja) 2018-03-22
TWI713709B (zh) 2020-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48493B (zh) 多工位转台强化抛丸机
US20110094281A1 (en) shot-treatment machine and a jig for a shot-treatment
WO2013005763A1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EP2636486B1 (en) A shot-processing apparatus
AU581290B2 (en) Shot blasting machinery
TWI488714B (zh) Surface treatment device
CN103802029A (zh) 履带通过式抛丸清理机
WO2013011736A1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JP5545112B2 (ja) 表面処理装置
JP5455158B2 (ja) 研掃装置
CN108349066B (zh) 喷丸处理装置
US20070032178A1 (en) Shot blast machine
CN113997208A (zh) 自动喷砂机
US20070032179A1 (en) Shot blast machine
WO2017208621A1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US3007285A (en) Apparatus for cleaning brake shoes or the like
JP6504413B2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JPWO2012090531A1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JP6471801B2 (ja) ショットブラスト装置
TWI503208B (zh) Surface treatment device
CN208841199U (zh) 一种倾斜带式盘鼓件连续抛丸清理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