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1813777A - 衝擊處理裝置 - Google Patents

衝擊處理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1813777A
TW201813777A TW106108463A TW106108463A TW201813777A TW 201813777 A TW201813777 A TW 201813777A TW 106108463 A TW106108463 A TW 106108463A TW 106108463 A TW106108463 A TW 106108463A TW 201813777 A TW201813777 A TW 201813777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projection
projection device
cabinet
processed
cham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108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I713709B (zh
Inventor
梅村貢
Original Assignee
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8137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8137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1370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1370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08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 B24C3/1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essentially adapt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travelling stock or travelling workpieces for treating external surfaces
    • B24C3/14Apparatus using impell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3/00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 B24C3/32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Plants designed for abrasive blasting of particular work, e.g. the internal surfaces of cylinder block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4GRINDING; POLISHING
    • B24CABRASIVE OR RELATED BLASTING WITH PARTICULATE MATERIAL
    • B24C9/00Appurtenances of abrasive blasting machines or devices, e.g. working chambers,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used abrasive material

Abstract

本發明獲得一種可提升保養檢點時之作業環境之衝擊處理裝置。相對於搬送路徑自斜下方側投射投射材之第一投射裝置24係安裝於藉由檢點門將檢點用開口閉合之機櫃12之內側,且葉片輪24A之整體配置於投射室14之內部。相對於搬送路徑自側方側投射投射材之第二投射裝置26及相對於搬送路徑自斜上方側投射投射材之第三投射裝置28分別具備安裝於機櫃12之外側且內部與投射室16、18連通之外殼26D、28D。於外殼26D、28D,收容有面對投射室16、18之葉片輪26A、28A,且於外殼26D、28D中貫通形成於投射室16、18之側之相反側之檢點口26Y、28Y係藉由蓋體26X、28X而閉合。

Description

衝擊處理裝置
本揭示係關於衝擊處理裝置。
作為衝擊處理裝置,有配置有複數個投射裝置且朝向長條狀之被處理對象物自複數方向投射投射材之裝置。作為此種衝擊處理裝置,例如,已知於被處理對象物之搬送方向觀察,於搬送路徑之上側、左斜下方側、右斜下方側配置有投射裝置之構成(例如,參照下述專利文獻1)。該等投射裝置具備收容面對投射室之葉片輪之外殼。外殼係於被處理對象物之搬送方向觀察,於搬送路徑之外周側固定於形成倒三角形之周壁部之外側。又,於外殼中與投射室之側相反之側形成有檢點口。檢點口係藉由可開閉之蓋體而閉合。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中國實用新案公告第2264635號說明書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第2002-239627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然而,於此種構成中,有若於衝擊處理裝置之保養檢點時,打開配置於搬送路徑之下方側之投射裝置之檢點口,則投射材易於漏出之問題。於使保養檢點時之作業環境提升方面有改善之餘地。 本揭示考慮上述問題,目的在於獲得一種可使保養檢點時之作業環境提升之衝擊處理裝置。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揭示之一形態之衝擊處理裝置具有:第一投射裝置,其相對於將長條狀之被處理對象物向特定之搬送方向搬送之搬送路徑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之斜下方側朝向上述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第二投射裝置,其相對於上述搬送路徑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之側方側朝向上述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第三投射裝置,其相對於上述搬送路徑而自上述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之斜上方側朝向上述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及機櫃,其係設置有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於內部形成有藉由投射之投射材而進行上述被處理對象物之表面加工之投射室,且貫通形成有用以檢點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之檢點用開口,上述檢點用開口係藉由可開閉之開閉體而閉合;且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各自具備可旋轉之葉片輪,且為可伴隨上述葉片輪之旋轉而朝向上述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之離心式投射裝置;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係安裝於上述機櫃之內側,上述葉片輪之整體配置於上述投射室之內部,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各自具備安裝於上述機櫃之外側且內部與上述投射室連通之外殼,於上述外殼收容面對上述投射室之上述葉片輪,且於上述外殼中貫通形成於上述投射室之側之相反側之檢點口係藉由可開閉之蓋體而閉合。 根據上述構成,第一投射裝置相對於將長條狀之被處理對象物向特定之搬送方向搬送之搬送路徑,自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之斜下方側朝向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又,第二投射裝置相對於搬送路徑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之側方側朝向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第三投射裝置相對於搬送路徑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之斜上方側朝向上述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 第一投射裝置、第二投射裝置及第三投射裝置係設置於機櫃。於該機櫃,於內部形成有藉由投射之投射材而進行被處理對象物之表面加工之投射室。又,第一投射裝置、第二投射裝置及第三投射裝置係設為離心式投射裝置,分別具備可旋轉之葉片輪,且可伴隨葉片輪之旋轉而朝向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 此處,第一投射裝置係安裝於機櫃之內側。且,葉片輪之整體係配置於投射室之內部。再者,於機櫃貫通形成有用以檢點第一投射裝置之檢點用開口。檢點用開口係藉由可開閉之開閉體而閉合。因此,於衝擊處理裝置之保養檢點時,為了檢點第一投射裝置,打開機櫃之檢點用開口之情形時,即使殘留於第一投射裝置之葉片輪附近之投射材落下,該投射材亦基本上僅於機櫃之內部落下。 另一方面,第二投射裝置及第三投射裝置分別具備安裝於機櫃之外側且內部與投射室連通之外殼。於外殼收容有面對投射室之葉片輪,且於外殼中貫通形成於投射室之側之相反側之檢點口係藉由可開閉之蓋體而閉合。因此,於衝擊處理裝置之保養檢點時,為了檢點第二投射裝置,打開第二投射裝置之外殼之檢點口之情形時,檢點口僅於側方側開口。因此,該衝擊處理裝置若與如檢點口於下方側或斜下方側開口之對比構造相比,可抑制殘留於外殼內之投射材落下至衝擊處理裝置之裝置外。又,於衝擊處理裝置之保養檢點時,為了檢點第三投射裝置,打開第三投射裝置之外殼之檢點口之情形時,檢點口於斜上方側開口,故殘留於第三投射裝置之外殼內之投射材基本上不會自檢點口漏出至衝擊處理裝置之裝置外。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於上述搬送路徑中藉由投射材而將上述被處理對象物進行表面加工之區域之兩側,分別配置有於上述被處理對象物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上述被處理對象物插通之至少一個引導筒構件,上述投射室係沿著上述被處理對象物之搬送方向設定複數個,且互為相鄰之上述投射室彼此係藉由上述引導筒構件而連通,於複數個上述投射室之各者,設置有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中之二台以下之投射裝置。 根據上述構成,於搬送路徑中藉由投射材將被處理對象物進行表面加工之區域之兩側,分別配置有於被處理對象物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被處理對象物插通之至少一個引導筒構件。投射室係沿著被處理對象物之搬送方向設定複數個,且互為相鄰之投射室彼此係藉由引導筒構件而連通。因此,被處理對象物通過各投射室之搬入側及搬出側之引導筒構件,故於各投射室之搬入側及搬出側將被處理對象物自期望之搬送路徑幾乎未偏移地搬送,且於各投射室將被處理對象物依序進行表面加工。 此處,亦可於複數個投射室之各者,設置第一投射裝置、第二投射裝置及第三投射裝置中之二台以下之投射裝置。於該情形時,可將包含各投射室之磨耗對策構造之內部之構造簡化。又,與投射室為一室之情形相比,可抑制積存於底部之投射材之量之偏差,易於回收投射材。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於使互為相鄰之上述投射室彼此連通之部分中之至少一者,串列地設置複數個上述引導筒構件。 根據上述構成,被處理對象物於使互為相鄰之投射室彼此連通之部分中之至少一者通過複數個引導筒構件。因此,被處理對象物係由複數個引導筒構件穩定地支持,故於第一投射裝置、第二投射裝置及第三投射裝置對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之狀況下,亦可抑制該被處理對象物之彎曲、搖動、蜿蜒。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具有:循環裝置,其包含將藉由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投射之投射材向上述機櫃之上方側搬送之斗式升運機而構成,且使上述投射材向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循環;及吸引機構,其吸引上述機櫃之內部之空氣;且於構成上述斗式升運機之外壁之側壁部及上壁部之至少一者,貫通形成有外界空氣吸入用之吸氣口。 根據上述構成,於構成斗式升運機之外壁之側壁部及上壁部之至少一者,貫通形成有外界空氣吸入用之吸氣口,若藉由吸引機構吸引機櫃之內部之空氣,則自吸氣口吸入外界空氣。因此,無須於投射室另行設置換氣專用之吸氣口,故不會自投射室之換氣專用之吸氣口洩漏投射材,可有助於作業環境之維持。又,藉由自貫通形成於斗式升運機之側壁部及上壁部之至少一者之吸氣口吸入外界空氣,可冷卻斗式升運機之構成零件。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中之至少一台投射裝置具備:從動滑輪,其與上述葉片輪一體地旋轉;驅動滑輪,其藉由驅動馬達而旋轉;環形帶狀之驅動帶,其捲掛於上述驅動滑輪及上述從動滑輪;旋動構件,其支持上述驅動馬達且經由上述驅動馬達而支持上述驅動滑輪,可調節上述驅動滑輪與上述從動滑輪之間之距離地支持為可相對於上述機櫃旋動;及連結機構,其將上述旋動構件之旋動端部、及與上述旋動構件之旋動端部對向而設置於上述機櫃側之支持部連結,且可調節上述旋動構件之旋動端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之距離。 根據上述構成,旋動構件係支持驅動馬達且經由驅動馬達而支持驅動滑輪,可調節驅動滑輪與從動滑輪之間之距離地支持為可相對於機櫃旋動。又,連結機構將旋動構件之旋動端部、及與旋動構件之旋動端部對向而設置於機櫃側之支持部連結,且可調節旋動構件之旋動端部與支持部之間之距離。藉此,可調節驅動滑輪與從動滑輪之間之距離,調節驅動帶之張力。因此,於調節驅動帶之張力時,例如,無須鬆開驅動馬達之固定螺栓,故可使保養檢點時之作業性良好。 於一實施形態中,亦可為相對於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而分別設置有供給投射材之導入管,於三個上述導入管中之至少一個導入管之下端部側,設置有隨著朝向該導入管之下端開口側而內側減小之縮小部。 根據上述構成,於三個導入管中之至少一個導入管之下端部側,設置有越朝向該導入管之下端開口側則內徑越小之縮小部,故更易於調整供給之投射材之流動方向,且亦可使該導入管內之投射材之流動速度下降。再者,於設置有縮小部之導入管中供給至投射裝置側之投射材之落下範圍變小,故亦可減小用以於投射裝置側接收投射材之零件,亦有助於零件之保養檢點性之改善。 [發明之效果]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揭示之衝擊處理裝置,具有可提升保養檢點時之作業環境之效果。
針對作為本揭示之一實施形態之衝擊處理裝置之衝擊噴砂裝置,使用圖1~圖9進行說明。另,於該等圖中適當顯示之箭頭FR係顯示裝置前視之近前側,箭頭UP係顯示裝置上方側,箭頭LH係顯示裝置前視之左側。 (實施形態之構成) 於圖1,以前視圖顯示衝擊噴砂裝置10。本實施形態之衝擊噴砂裝置10將金屬製且長條狀之線材W設為被處理對象物。衝擊噴砂裝置10係用以去除線材W之表面所產生之氧化皮或銹之裝置。於圖中適當顯示之箭頭X係顯示搬送線材W之搬送方向(以下,稱為「線材搬送方向」)。 相對於圖1所示之衝擊噴砂裝置10而於線材搬送方向(線材移行方向)之上游側(圖中左側),配置有未圖示之線材供給裝置。線材供給裝置構成為包含:捲出部,其係設為向衝擊噴砂裝置10供給線材W用,且捲繞由衝擊噴砂裝置10進行噴砂處理之前之線材W;及導引輥,其一面將自上述捲出部捲出之線材W矯正為大致直線狀,一面向衝擊噴砂裝置10之搬入側引導。 又,相對於衝擊噴砂裝置10而於線材搬送方向之下游側(圖中右側),配置有未圖示之捲取裝置。上述捲取裝置具備由驅動馬達旋轉驅動之捲線器,且係藉由上述捲線器以特定之速度及特定之張力捲取由衝擊噴砂裝置10進行噴砂處理而搬出之線材W的裝置。另,線材W之搬送除上述捲取裝置外,亦可應用抽伸機(藉由模具將線材W拉拔成規定粗細、且具備一面往復運動一面重複夾住線材W並拉伸之動作之線材移行驅動機構的裝置)等。 如圖1所示,衝擊噴砂裝置10具備機櫃12。於機櫃12之內部,形成有藉由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而進行線材W之表面加工之投射室14、16、18(亦稱為「加工室」、「平刮室」)。投射室14、16、18係沿著線材W之搬送方向設定有複數個(於本實施形態中為三個)。另,投射室14與投射室16係以隔板12X隔開,投射室16與投射室18係以隔板12Y隔開。又,於機櫃12,於線材搬送方向之上游側(圖中左側)形成有設為線材W之搬入用之搬入口20,且於線材搬送方向之下游側(圖中右側)形成有設為線材W之搬出用之搬出口22。 又,於機櫃12之內部,於搬送路徑A中藉由投射材將線材W進行表面加工之區域之兩側分別配置有至少一個引導筒構件30。引導筒構件30係固定於機櫃12,形成為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貫通之大致筒狀而供線材W插通。形成於引導筒構件30之導引孔係朝向線材搬送方向之下游側逐漸成為小徑,且導引孔之軸心以與線材W之搬送路徑A之中心一致之方式配置。 又,藉由引導筒構件30連通互為相鄰之投射室14與投射室16,同樣地,藉由引導筒構件30連通互為相鄰之投射室16與投射室18。更具體而言,於使互為相鄰之投射室14與投射室16連通之部分,串列地設置有複數個(舉其一例為二個)引導筒構件30,同樣地,於使互為相鄰之投射室16與投射室18連通之部分,串列地設置有複數個(舉其一例為二個)引導筒構件30。 又,於機櫃12之搬入口20側,於較搬入口20更靠線材搬送方向之上游側設置有第一密封構造部32,第一密封構造部32之外殼體32C係對機櫃12安裝。相對於此,於機櫃12之搬出口22側,於較搬出口22更靠線材搬送方向之下游側設置有第二密封構造部34,第二密封構造部34之外殼體34C係對機櫃12安裝。雖省略第一密封構造部32及第二密封構造部34之詳細說明,但任一者均設為防止或抑制投射材自衝擊噴砂裝置10之內部洩漏之構造部。 於圖3,以俯視圖顯示衝擊噴砂裝置10之一部分。於圖4顯示自裝置左側觀察衝擊噴砂裝置10之狀態之左側視圖,針對機櫃12之下部以透視裝置左側之內側之狀態顯示。於圖5顯示自裝置背面側觀察衝擊噴砂裝置10之狀態之後視圖。於圖6顯示自裝置右側觀察衝擊噴砂裝置10之狀態之右側視圖,針對下部顯示裝置左右方向中間部。 如圖3所示,於機櫃12設置有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於顯示於搬送路徑上游側之投射室14,設置有第一投射裝置24,於顯示於搬送路徑中游側之投射室16,設置有第二投射裝置26,於顯示於搬送路徑下游側之投射室18,設置有第三投射裝置28。 如圖4所示,第一投射裝置24係設為具備可旋轉之葉片輪24A,且可伴隨葉片輪24A之旋轉而朝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之離心式投射裝置。第一投射裝置24之葉片輪24A係藉由驅動馬達M1之驅動力而旋轉。同樣地,如圖5所示,第二投射裝置26係設為具備可旋轉之葉片輪26A,且可伴隨葉片輪26A之旋轉而朝向線材W(參照圖1)投射投射材之離心式投射裝置。第二投射裝置26之葉片輪26A係藉由驅動馬達M2之驅動力而旋轉。同樣地,如圖6所示,第三投射裝置28係設為具備可旋轉之葉片輪28A,且可伴隨葉片輪28A之旋轉而朝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之離心式投射裝置。第三投射裝置28之葉片輪28A係藉由驅動馬達M3之驅動力而旋轉。 另,於圖3中,以箭頭R1顯示第一投射裝置24之葉片輪24A(於圖中模式化而圖示)之旋轉方向,以箭頭R2顯示第二投射裝置26之葉片輪26A(於圖中模式化而圖示)之旋轉方向,以箭頭R3顯示第三投射裝置28之葉片輪28A(於圖中模式化而圖示)之旋轉方向。針對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詳細後述。 如圖4~圖6所示,於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之上方側,分別配置有投射材供給用之導入管36,於導入管36之上端連接有衝擊供給裝置38。合計三個衝擊供給裝置38係連接於投射材貯藏用之衝擊槽48之下方側。又,該等衝擊供給裝置38係具備未圖示之衝擊閘門,藉由開閉上述衝擊閘門,而經由導入管36向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供給投射材之裝置。上述衝擊閘門之開閉係藉由未圖示之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電子控制單元)(控制裝置)而控制。 於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經由衝擊供給裝置38而連結有循環裝置40。循環裝置40係搬送藉由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而投射之投射材且使其向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循環之裝置。如圖1所示,循環裝置40於機櫃12之內部之下部側具備料斗42。於料斗42,回收藉由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參照圖3)及第三投射裝置28投射之投射材。於料斗42之下端部,以面對之方式配置有斗式升運機44之收集口(省略圖示)。換言之,料斗42係以可向斗式升運機44之下端部側之上述收集口收集投射材之方式配置。 於圖2,顯示自裝置右側觀察衝擊噴砂裝置10之狀態之右側視圖,針對斗式升運機44以隱藏線(虛線)等顯示其構成。由於斗式升運機44為周知構造故省略詳細說明,但如圖2所示,於配置於衝擊噴砂裝置10之上部及下部之滑輪44A繞掛有環形帶44B,且於環形帶44B安裝有多個斗44C(於圖中僅圖示一部分)。又,滑輪44A係與馬達連接而可旋轉驅動。藉此,斗式升運機44以斗44C撈起由料斗42回收之投射材,且以馬達使滑輪44A旋轉,藉此將斗44C內之投射材朝向機櫃12之上方側搬送。 斗式升運機44之外壁係構成為包含:側壁部44S,其構成矩形筒狀部分;及上壁部44U,其連接側壁部44S之上端彼此。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側壁部44S,貫通形成有外界空氣吸入用之吸氣口44E(參照圖中之斷裂部分)。 又,如圖1及圖2所示,於斗式升運機44之上部側之附近,配置有分離器46。分離器46係設置於循環裝置40之循環路徑,分離去除投射材以外之異物及投射材破裂之物,於落入可再利用之投射材之下端部之下方側,配置有投射材貯藏用之衝擊槽48。作為分離器46,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而應用風力選別機構。風力選別機構係藉由使包含可再利用之投射材與其他粉粒狀物之混合物自由落下而相對於上述混合物撞上氣流,從而選別為順著氣流越過特定之基準位置之物、與未越過上述基準位置而落下之物。 於圖2所示之分離器46,經由包含管52之配管部而連接有作為吸引機構之除塵器50。於圖2中,將除塵器50方塊化而圖示。除塵器50亦經由包含管53之配管部而連接於機櫃12,吸引並收集包含機櫃12之內部及分離器46之內部之粉塵之空氣。除塵器50亦可使用如日本專利特開第2002-239627號公報所揭示之過濾袋式之除塵器。另,上述粉塵係於機櫃12及分離器46產生之粉塵。 其次,針對圖4~圖6等所示之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進行說明。 於圖7之(A),以放大第一投射裝置24之配置狀態後之縱剖視圖(放大圖4之一部分後之放大剖視圖)顯示。如圖7之(A)所示,第一投射裝置24係相對於將線材W向特定之搬送方向(於圖7之(A)中為自紙面近前側向紙面靠後側)搬送之搬送路徑A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圖中右側(裝置近前側))之斜下方側朝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於第一投射裝置24中配置於機櫃12之內側之部分之姿勢係除去後述之導入筒24B以外之部分之軸向朝向裝置近前側而向裝置上方側傾斜,且將上述軸向相對於機櫃12之底面之傾斜角度設定為30°。又,第一投射裝置24之葉片輪24A之姿勢係朝向裝置靠後側而向裝置上方側傾斜,且將相對於機櫃12之底面之傾斜角度設定為60°。 又,於圖7之(A),分別以假想線(二點鏈線)模式性顯示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於圖7之(A)中為自紙面近前側向紙面靠後側)觀察之情形之第二投射裝置26之葉片輪26A之位置及第三投射裝置28之葉片輪28A之位置。如圖7之(A)所示,第二投射裝置26係相對於搬送線材W之搬送路徑A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另一側(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圖中左側(裝置靠後側))之側方側朝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第三投射裝置28係相對於搬送線材W之搬送路徑A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於本實施形態中為圖中右側(裝置近前側))之斜上方側朝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第二投射裝置26之葉片輪26A之姿勢為相對於機櫃12之底面平行之姿勢。第三投射裝置28之葉片輪28A之姿勢係朝向裝置近前側而向裝置上方側傾斜,相對於機櫃12之底面之傾斜角度係設定為60°。 三台投射裝置中之第一投射裝置24係經由安裝構件54而安裝於機櫃12之內側,葉片輪24A之整體係配置於投射室14之內部。另一方面,於機櫃12,如圖1所示,貫通形成有用以檢點第一投射裝置24之檢點用開口12A,該檢點用開口12A係藉由作為可開閉之開閉體之檢點門56而閉合。 此處,針對圖7之(A)所示之第一投射裝置24之基本構成進行概述。另,圖7之(B)顯示自箭頭7B方向觀察圖7之(A)之狀態之圖,圖7之(C)係以局部剖面顯示自箭頭7C方向觀察圖7之(A)之狀態之圖,故期望同時參照。如圖7之(A)所示,第一投射裝置24具備導入自導入管36供給之投射材之導入筒24B,且具備供給導入至導入筒24B之投射材之控制保持架24C。控制保持架24C係形成為圓筒狀,於其外周壁作為投射材之排出部而貫通形成有開口窗。於控制保持架24C之外周側,配置有上述之葉片輪24A。葉片輪24A具備於控制保持架24C之周向旋轉之複數個葉片24A1。葉片輪24A係藉由驅動馬達M1(參照圖4)之作動而經由驅動力傳遞機構58獲得旋轉力從而於控制保持架24C之周向旋轉。 另,圖5所示之第二投射裝置26及圖6所示之第三投射裝置28係基本構成與圖7之(A)所示之第一投射裝置24實質上相同,但於具備後述之外殼26D、28D(參照圖5及圖6)方面與圖7之(A)所示之第一投射裝置24不同。又,例如圖7之(A)所示之第一投射裝置24係導入筒24B之軸線彎曲成彎曲狀,但圖5所示之第二投射裝置26係導入筒26B之軸線設為直線狀,於該方面亦不同。 如圖7之(A)所示,相對於第一投射裝置24而供給投射材之導入管36之下端部側係配置於投射室14之內部。導入管36之下部係作為一例,由耐磨耗性較高之鋼材構成。另,導入管36之下部亦可藉由熱處理而提高耐磨耗性。於導入管36之下端部側,設置有隨著朝向導入管36之下端開口側而內徑變小之縮小部60。該縮小部60係於本實施形態中,藉由固著於導入管36之下端部之內面側之縮小管62而形成。 如圖3所示,第二投射裝置26具備安裝於機櫃12之裝置靠後側之縱壁部12B之外側之外殼26D。外殼26D其外形形成為大致梯形錐狀,外殼26D之內部與投射室16連通。於外殼26D,收容有面對投射室16之葉片輪26A。雖省略詳細圖示,但於外殼26D中與投射室16之側相反側之縱壁部分貫通形成有矩形狀之檢點口26Y。另,該檢點口26Y之形狀與後述之第三投射裝置28之外殼28D之檢點口28Y相同,故期望亦參照。檢點口26Y係藉由可開閉之蓋體26X而閉合。 又,第三投射裝置28具備安裝於機櫃12之上壁部12C之上側(外側)之外殼28D。另,於圖3中,簡化顯示第三投射裝置28之外殼28D等之外形。於圖9顯示第三投射裝置28之外殼28D等之外形之更正確之形狀。因此,針對外殼28D等之更正確之形狀期望適當參照圖9。於圖9之(A),顯示自裝置背面側斜上方側觀察第三投射裝置28之外殼28D等之狀態之圖,於圖9之(B)顯示自圖9之(A)之箭頭9B方向觀察之狀態之圖。另,於圖中將導入筒設為符號28B。又,圖3所示之第二投射裝置26之外殼26D之形狀亦更正確而言,與圖9所示之第三投射裝置28之外殼28D之形狀相同。 如圖3所示,第三投射裝置28之外殼28D其外形形成為大致梯形錐狀,外殼28D之內部與投射室18連通。於外殼28D收容有面對投射室18之葉片輪28A。於外殼28D中與投射室18之側相反側之頂壁部分貫通形成有矩形狀之檢點口28Y。該檢點口28Y係藉由可開閉之蓋體28X(參照圖9)而閉合。 於圖8之(A),將自裝置正面側斜上方側觀察第三投射裝置28之狀態之圖局部斷裂而顯示,於圖8之(B)顯示自裝置正面側斜下方側觀察第三投射裝置28之狀態之圖。 如該等圖所示,第三投射裝置28係作為驅動力傳遞機構64,構成為包含從動滑輪66、驅動滑輪68及驅動帶70。從動滑輪66係支持為可相對於圖8之(B)所示之機櫃12旋轉且與葉片輪28A(於圖中模式化而圖示)一體地旋轉。又,驅動滑輪68係藉由圖8之(A)所示之驅動馬達M3而旋轉。從動滑輪66之中心軸與驅動滑輪68之中心軸係設定為平行。如圖8之(B)所示,驅動帶70係設為環形帶狀,捲掛於驅動滑輪68及從動滑輪66。另,於圖8之(B)中為了易於觀察圖而省略圖示,但從動滑輪66、驅動滑輪68及驅動帶70係配置於罩體65(參照圖1)之內側。又,於圖8之(A)之方向觀察,驅動帶70係沿著相對於葉片輪28A之中心軸正交之方向配置。 另一方面,如圖8之(B)所示,第三投射裝置28具備支持驅動馬達M3之旋動構件72(為亦視為基底構件之要素)。於該旋動構件72,經由安裝構件73而以螺栓71等固定有驅動馬達M3之側部側。雖省略詳細圖示,但驅動馬達M3係使用定位用之銷而相對於旋動構件72完成特定之定位。驅動馬達M3之中心軸係設定為與葉片輪28A之中心軸平行。旋動構件72係經由驅動馬達M3而支持驅動滑輪68,可調節驅動滑輪68與從動滑輪66之間之距離地被支持為可相對於機櫃12旋動。 若詳細地說明,於機櫃12之上壁部12C,於第三投射裝置28之外殼28D之裝置左側形成有階差部12C1。於該階差部12C1,共同緊固而固定有於上下方向延伸之板74之下部、及朝與階差部12C1隔開之側延伸之托架76。於托架76之前端部側,設置有與驅動滑輪68之軸平行地配置之軸構件78,旋動構件72之基端部係安裝為可繞該軸構件78之軸旋動。 又,旋動構件72之旋動端部72A、與構成板74之上端部之支持部74A係藉由連結機構80而連結。另,板74之支持部74A係設為與旋動構件72之旋動端部72A對向而設置於機櫃12側之支持部。連結機構80構成為包含:螺栓82(亦稱為有眼螺栓),其具備環首螺栓狀之圓環狀頭部82A(參照右側之部分放大圖);螺母84(參照左側之部分放大圖),其供螺栓82之軸部82B螺合;及銷86(參照右側之部分放大圖),其係插入至螺栓82之圓環狀頭部82A。另一方面,於板74之上端部,形成有於上方側開口之U字狀之缺口部74K,於旋動構件72之旋動端部72A,形成有於上方側開口之U字狀之缺口部72K且形成有固定銷86之銷固定部72B。另,亦可取代於上方側開口之U字狀之缺口部74K、72K,而形成以上下方向為長度方向之長孔。 於板74之上端部之正反兩面側,於缺口部74K之周圍部之一部分配設有螺母84。且,插通旋動構件72之旋動端部72A之缺口部72K之螺栓82之軸部82B與螺母84螺合,且於螺栓82之圓環狀頭部82A插入銷86而固定於銷固定部72B。另,螺栓82之軸向係設為相對於板74垂直之方向。 藉由以上,連結機構80係藉由改變螺栓82之軸部82B與螺母84之相對位置,而可調節旋動構件72之旋動端部72A與板74之支持部74A之間之距離。另,雖省略詳細說明,但於本實施形態中作為一例,圖4所示之第一投射裝置24及圖5所示之第二投射裝置26亦具備相當於圖8所示之第三投射裝置28之構成(包含從動滑輪66、驅動滑輪68、驅動帶70、旋動構件72及連結機構80之構成)之構成。 (實施形態之作用、效果) 其次,針對上述實施形態之作用及效果進行說明。 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7之(A)所示,第一投射裝置24係相對於將長條狀之線材W向特定之搬送方向搬送之搬送路徑A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圖中右側)之斜下方側朝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又,第二投射裝置26係相對於搬送路徑A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另一側(圖中左側)之側方側朝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第三投射裝置28係相對於搬送路徑A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圖中右側)之斜上方側朝向線材W投射投射材。 如圖3所示,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係設置於機櫃12,於該機櫃12,於內部形成有藉由投射之投射材而進行線材W之表面加工之投射室14、16、18。又,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係設為離心式投射裝置,分別具備可旋轉之葉片輪24A、26A、28A,且可伴隨葉片輪24A、26A、28A之旋轉而朝向線材W(參照圖1)投射投射材。 此處,如圖7之(A)所示,第一投射裝置24係安裝於機櫃12之內側,葉片輪24A之整體係配置於投射室14之內部。又,如圖1所示,於機櫃12,貫通形成有用以檢點第一投射裝置24之檢點用開口12A,檢點用開口12A係藉由可開閉之檢點門56而閉合。因此,於衝擊噴砂裝置10之保養檢點時,為了檢點第一投射裝置24,打開機櫃12之檢點用開口12A之情形時,即使殘留於圖7之(A)所示之第一投射裝置24之葉片輪24A附近之投射材落下,該投射材亦基本上僅於機櫃12之內部落下。 另一方面,如圖3所示,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分別具備安裝於機櫃12之外側且內部與投射室16、18連通之外殼26D、28D,於外殼26D、28D,收容有面對投射室16、18之葉片輪26A、28A,且於外殼26D、28D中貫通形成於投射室16、18之側之相反側之檢點口26Y、28Y係藉由可開閉之蓋體26X、28X而閉合。因此,於衝擊噴砂裝置10之保養檢點時,為了檢點第二投射裝置26,於打開第二投射裝置26之外殼26D之檢點口26Y之情形時,檢點口26Y僅於側方側開口,故若與如檢點口於下方側或斜下方側開口之對比構造相比,可抑制殘留於外殼26D內之投射材落下至衝擊噴砂裝置10之裝置外。又,於衝擊噴砂裝置10之保養檢點時,為了檢點第三投射裝置28,於打開第三投射裝置28之外殼28D之檢點口28Y之情形時,由於檢點口28Y於斜上方側開口,故殘留於第三投射裝置28之外殼28D內之投射材基本上不會自檢點口28Y漏出至衝擊噴砂裝置10之裝置外。 如以上所說明,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衝擊噴砂裝置10,可提升保養檢點時之作業環境。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易於進行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之組裝,易於更換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之零件。若補充說明,則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係藉由以由橋式起重機懸吊之狀態接近於衝擊噴砂裝置10之機櫃12並下降而容易地組裝。相對於此,例如於先前技術般之檢點口於下方側或斜下方側開口之對比構造中,三個安裝面中之兩個面為斜向下面,故投射裝置之安裝性不佳。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易於組裝,故即使將圖7之(A)所示之線材W之搬送路徑A之中心與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之各投射方向之中心對準,亦較上述對比構造更有利。且,藉由將線材W之搬送路徑A之中心與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之各投射方向之中心良好地對準,可抑制研掃範圍之偏移,故可發揮良好之研掃能力。 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於第一投射裝置24中配置於機櫃12之內側之部分之姿勢為相對於機櫃12之底面傾斜30°之姿勢,故與上述對比構造(投射裝置以相對於機櫃之底面傾斜60°之姿勢安裝於斜向下面之構造)相比,可抑制自機櫃12之底面至搬送路徑A之中心(路徑線)之高度,進而抑制裝置整體之高度。 若補充說明,則近年來,有時對被處理對象物之線材W應用小徑者或抗張力較高者(例如特殊鋼、合金鋼等),但為了去除此種線材W之氧化皮等,衝擊噴砂裝置必須附設高輸出之投射裝置。伴隨於此,衝擊噴砂裝置大型化之情況亦較多。相對於此,於本實施形態之衝擊噴砂裝置10中,可抑制裝置整體之高度。 又,雖省略詳細圖示,但於圖7之(A)所示之第一投射裝置24之葉片輪24A之周邊有投射室14專用之覆蓋零件,故可將第一投射裝置24專用之保護襯墊等設為簡易者。因此,於該方面,有助於製造成本、零件件數之減少。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1所示,於搬送路徑A中藉由投射材將線材W進行表面加工之區域之兩側,分別配置有於線材W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線材W插通之至少一個引導筒構件30。且,投射室14、16、18係沿著線材W之搬送方向設定複數個,且藉由引導筒構件30連通互為相鄰之投射室14與投射室16,藉由引導筒構件30連通互為相鄰之投射室16與投射室18。因此,線材W通過各投射室14、16、18之搬入側及搬出側之引導筒構件30,故於各投射室14、16、18之搬入側及搬出側將線材W自期望之搬送路徑A幾乎未偏移地搬送,且於各投射室14、16、18將線材W依序進行表面加工。 此處,於投射室14設置有第一投射裝置24,於投射室16設置有第二投射裝置26(參照圖3),於投射室18設置有第三投射裝置28。因此,可將包含各投射室14、16、18之磨耗對策構造之內部之構造進行簡化。又,例如,與投射室為一室之情形相比,可抑制積存於投射室14、16、18之底部之投射材之量之偏差,易於回收投射材。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使互為相鄰之投射室14與投射室16連通之部分及使互為相鄰之投射室16與投射室18連通之部分,串列地設置有複數個引導筒構件30。因此,線材W於使投射室14與投射室16連通之部分及使投射室16與投射室18連通之部分中通過複數個引導筒構件30。因此,線材W係由複數個引導筒構件30穩定地支持,故於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參照圖3)及第三投射裝置28對線材W投射投射材之狀況下亦可抑制該線材W之彎曲、搖動、蜿蜒。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2所示,於構成斗式升運機44之外壁之一部分之側壁部44S,貫通形成有外界空氣吸入用之吸氣口44E,若藉由除塵器50吸引機櫃12之內部之空氣,則自吸氣口44E吸入外界空氣。因此,無須於圖1所示之投射室14、16、18另行設置換氣專用之吸氣口,故不會自投射室14、16、18之換氣專用之吸氣口洩漏投射材,可有助於作業環境之維持。又,藉由自貫通形成於圖2所示之斗式升運機44之側壁部44S之吸氣口44E吸入外界空氣,可冷卻斗式升運機44之環形帶44B等(構成零件)。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於圖8所示之第三投射裝置28等中,旋動構件72係支持驅動馬達M3且經由驅動馬達M3而支持驅動滑輪68,可調節驅動滑輪68與從動滑輪66之間之距離地支持為可相對於機櫃12旋動。又,連結機構80將旋動構件72之旋動端部72A、及與旋動構件72之旋動端部72A對向而設置於機櫃12側之支持部74A連結,且可調節旋動構件72之旋動端部72A與支持部74A之間之距離。藉此,可調節驅動滑輪68與從動滑輪66之間之距離,調節驅動帶70之張力。因此,於調節驅動帶70之張力時,例如無須鬆開驅動馬達之固定用之螺栓使與投射裝置之軸心之平行度一致,故可使保養檢點時之作業性良好。 又,於本實施形態中,如圖7之(A)所示,對第一投射裝置24供給投射材之導入管36之下端部側配置於投射室14之內部。於該導入管36之下端部側,設置有隨著朝向導入管36之下端開口側而內徑減小之縮小部60。因此,更易於調整供給之投射材之流動方向,且亦可使導入管36內之投射材之流動速度下降。再者,於設置有縮小部60之導入管36中供給至第一投射裝置24側之投射材之落下範圍變小,故亦可減小配置於投射室14之有限空間之第一投射裝置24之導入筒24B,亦有助於零件之保養檢點性之改善。 (實施形態之補充說明) 另,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於圖7之(A)之剖視設為右側且「左右寬度方向之另一側」於圖7之(A)之剖視設為左側,但作為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亦可採取如「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於相當於圖7之(A)之剖視設為左側且「左右寬度方向之另一側」於相當於圖7之(A)之剖視設為右側之構成。另,「左右寬度方向」係如圖7之(A)般於線材W(被處理對象物)之搬送方向觀察之情形時相當於其左右方向。 又,作為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亦可沿著被處理對象物之搬送方向設定二個投射室,且於第一投射室,設定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中之二台,於第二投射室,設定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中之剩餘之一台。即,亦可於複數個投射室之各者,設置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中之二台以下之投射裝置。 又,作為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亦可為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中之任意一台或二台不具備相當於圖8所示之軸構件78、旋動構件72及連結機構80之構成,而採取例如驅動馬達(M1、M2、M3)無法旋動地固定於機櫃(12)側之構成。再者,作為其他變化例,亦可為第一投射裝置(24)、第二投射裝置(26)及第三投射裝置(28)之任一者不具備相當於圖8所示之軸構件78、旋動構件72及連結機構80之構成,而採取例如驅動馬達(M1、M2、M3)無法旋動地固定於機櫃(12)側之構成。 又,作為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亦可採取僅於圖1所示之使互為相鄰之投射室14與投射室16連通之部分及使互為相鄰之投射室16與投射室18連通之部分之一者,串列地設置引導筒構件(30)之構成。又,作為上述實施形態之其他變化例,亦可採取針對圖1所示之使互為相鄰之投射室14與投射室16連通之部分及使互為相鄰之投射室16與投射室18連通之部分之任一者皆設置一個引導筒構件(30)之構成。再者,作為上述實施形態之其他變化例,亦可採取互為相鄰之投射室彼此並非藉由引導筒構件連通之構成。 又,作為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取代上述實施形態之構成或除了上述實施形態之構成以外,貫通形成於斗式升運機(44)之外界空氣吸入用之吸氣口亦可形成於斗式升運機(44)之上壁部(44U)。又,作為上述實施形態之其他變化例,亦可採取外界空氣吸入用之吸氣口貫通形成於機櫃(12)而非斗式升運機(44)之構成。 又,作為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亦可於對第二投射裝置(26)供給投射材之導入管(36)之下端部側及對第三投射裝置(28)供給投射材之導入管(36)之下端部側之至少一者設置有隨著朝向該至少一者之導入管(36)之下端開口側而內徑變小之縮小部。又,作為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亦可採取於對第一投射裝置(24)供給投射材之導入管(36)之下端部側未設置縮小部(60)之構成。又,作為上述實施形態之變化例,亦可於循環裝置40或分離器46之附近,配置為了保養檢點循環裝置40或分離器46而可供作業員進入之維修站。 又,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衝擊處理裝置係設為衝擊噴砂裝置10,但衝擊處理裝置亦可為衝擊硬化裝置。 另,上述實施形態及上述複數個變化例可適當組合而實施。 以上,針對本揭示之一例進行說明,但本揭示並非限定於上述,除上述以外,當然可於不脫離其主旨之範圍內進行各種變化而實施。 另,作為並非本揭示之實施形態之參考例,亦可採取於被處理對象物未設為長條狀之構件之衝擊處理裝置中,具備以下構件之構成:吸引機構,其吸引機櫃(12)之內部之空氣;及斗式升運機(44),其於側壁部(44S)及上壁部(44U)之至少一者貫通形成有外界空氣吸入用之吸氣口(44E)。
7B‧‧‧箭頭
7C‧‧‧箭頭
9B‧‧‧箭頭
10‧‧‧衝擊噴砂裝置(衝擊處理裝置)
12‧‧‧機櫃
12A‧‧‧檢點用開口
12B‧‧‧縱壁部
12C‧‧‧上壁部
12C1‧‧‧階差部
12X‧‧‧隔板
12Y‧‧‧隔板
14‧‧‧投射室
16‧‧‧投射室
18‧‧‧投射室
20‧‧‧搬入口
22‧‧‧搬出口
24‧‧‧第一投射裝置
24A‧‧‧葉片輪
24A1‧‧‧葉片
24B‧‧‧導入筒
24C‧‧‧控制保持架
26‧‧‧第二投射裝置
26A‧‧‧葉片輪
26B‧‧‧導入筒
26D‧‧‧外殼
26X‧‧‧蓋體
26Y‧‧‧檢點口
28‧‧‧第三投射裝置
28A‧‧‧葉片輪
28B‧‧‧導入筒
28D‧‧‧外殼
28X‧‧‧蓋體
28Y‧‧‧檢點口
30‧‧‧引導筒構件
32‧‧‧第一密封構造部
32C‧‧‧外殼體
34‧‧‧第二密封構造部
34C‧‧‧外殼體
36‧‧‧導入管
38‧‧‧衝擊供給裝置
40‧‧‧循環裝置
42‧‧‧料斗
44‧‧‧斗式升運機
44A‧‧‧滑輪
44B‧‧‧環形帶
44C‧‧‧斗
44E‧‧‧吸氣口
44S‧‧‧側壁部
44U‧‧‧上壁部
46‧‧‧分離器
48‧‧‧衝擊槽
50‧‧‧除塵器(吸引機構)
52‧‧‧管
53‧‧‧管
54‧‧‧安裝構件
56‧‧‧檢點門(開閉體)
58‧‧‧驅動力傳遞機構
60‧‧‧縮小部
62‧‧‧縮小管
64‧‧‧驅動力傳遞機構
65‧‧‧罩體
66‧‧‧從動滑輪
68‧‧‧驅動滑輪
70‧‧‧驅動帶
71‧‧‧螺栓
72‧‧‧旋動構件
72A‧‧‧旋動端部
72B‧‧‧銷固定部
72K‧‧‧缺口部
73‧‧‧安裝構件
74‧‧‧板
74A‧‧‧支持部
74K‧‧‧缺口部
76‧‧‧托架
78‧‧‧軸構件
80‧‧‧連結機構
82‧‧‧螺栓
82A‧‧‧圓環狀頭部
82B‧‧‧軸部
84‧‧‧螺母
86‧‧‧銷
A‧‧‧搬送路徑
FR‧‧‧箭頭
LH‧‧‧箭頭
M1‧‧‧驅動馬達
M2‧‧‧驅動馬達
M3‧‧‧驅動馬達
R1‧‧‧箭頭
R2‧‧‧箭頭
R3‧‧‧箭頭
UP‧‧‧箭頭
W‧‧‧線材(被處理對象物)
X‧‧‧箭頭
圖1係顯示一實施形態之衝擊噴砂裝置之前視圖。 圖2係以自裝置右側觀察圖1之衝擊噴砂裝置之狀態顯示之右側視圖,針對斗式升運機以隱藏線等顯示其構成。 圖3係顯示圖1之衝擊噴砂裝置之一部分之俯視圖。 圖4係以自裝置左側觀察圖1之衝擊噴砂裝置之狀態顯示之左側視圖,針對機櫃之下部以透視裝置左側之內側之狀態顯示。 圖5係以自裝置背面側觀察圖1之衝擊噴砂裝置之狀態顯示之後視圖。 圖6係以自裝置右側觀察圖1之衝擊噴砂裝置之狀態顯示之右側視圖,針對下部顯示裝置左右方向中間部。 圖7係顯示圖1之衝擊噴砂裝置之第一投射裝置之圖。圖7之(A)係顯示第一投射裝置之配置狀態之縱剖視圖。圖7之(B)顯示自箭頭7B方向觀察圖7之(A)之狀態之圖。圖7之(C)係以局部剖面顯示自箭頭7C方向觀察圖7之(A)之狀態之圖。 圖8係顯示圖1之衝擊噴砂裝置之第三投射裝置之圖。圖8之(A)係將自裝置正面側斜上方側觀察第三投射裝置之狀態之圖局部斷裂而顯示。圖8之(B)係自裝置正面側斜下方側觀察第三投射裝置之狀態之圖。 圖9係顯示圖8之第三投射裝置之一部分之圖。圖9之(A)係自裝置背面側斜上方側觀察第三投射裝置之外殼等之狀態之圖。圖9之(B)顯示自圖9之(A)之箭頭9B方向觀察之狀態之圖。

Claims (6)

  1. 一種衝擊處理裝置,其具有: 第一投射裝置,其相對於將長條狀之被處理對象物向特定之搬送方向搬送之搬送路徑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之斜下方側朝向上述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 第二投射裝置,其相對於上述搬送路徑而自左右寬度方向之另一側之側方側朝向上述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 第三投射裝置,其相對於上述搬送路徑而自上述左右寬度方向之一側之斜上方側朝向上述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及 機櫃,其係設置有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於內部形成有藉由投射之投射材而進行上述被處理對象物之表面加工之投射室,且貫通形成有用以檢點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之檢點用開口,上述檢查用開口係藉由可開閉之開閉體而閉合;且 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各自具備可旋轉之葉片輪,且為可伴隨上述葉片輪之旋轉而朝向上述被處理對象物投射投射材之離心式投射裝置; 上述第一投射裝置安裝於上述機櫃之內側,上述葉片輪之整體配置於上述投射室之內部; 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各自具備安裝於上述機櫃之外側且內部與上述投射室連通之外殼,於上述外殼收容面對上述投射室之上述葉片輪,且於上述外殼中貫通形成於上述投射室之側之相反側之檢點口係藉由可開閉之蓋體而閉合。
  2. 如請求項1之衝擊處理裝置,其中於上述搬送路徑中藉由投射材而將上述被處理對象物進行表面加工之區域之兩側,分別配置有於上述被處理對象物之搬送方向貫通而供上述被處理對象物插通之至少一個引導筒構件;且 上述投射室係沿著上述被處理對象物之搬送方向設定複數個,且互為相鄰之上述投射室彼此係藉由上述引導筒構件而連通; 於複數個上述投射室之各者,設置有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中之二台以下之投射裝置。
  3. 如請求項2之衝擊處理裝置,其中於使互為相鄰之上述投射室彼此連通之部分中之至少一者,串列地設置有複數個上述引導筒構件。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衝擊處理裝置,其具有: 循環裝置,其包含將藉由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投射之投射材向上述機櫃之上方側搬送之斗式升運機而構成,且使上述投射材向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循環;及 吸引機構,其吸引上述機櫃之內部之空氣;且 於構成上述斗式升運機之外壁之側壁部及上壁部之至少一者,貫通形成有外界空氣吸入用之吸氣口。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衝擊處理裝置,其中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中之至少一台投射裝置具備: 從動滑輪,其與上述葉片輪一體地旋轉; 驅動滑輪,其藉由驅動馬達而旋轉; 環形帶狀之驅動帶,其捲掛於上述驅動滑輪及上述從動滑輪; 旋動構件,其支持上述驅動馬達且經由上述驅動馬達而支持上述驅動滑輪,可調節上述驅動滑輪與上述從動滑輪之間之距離地支持為可相對於上述機櫃旋動;及 連結機構,其將上述旋動構件之旋動端部、及與上述旋動構件之旋動端部對向而設置於上述機櫃側之支持部連結,且可調節上述旋動構件之旋動端部與上述支持部之間之距離。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衝擊處理裝置,其中相對於上述第一投射裝置、上述第二投射裝置及上述第三投射裝置而分別設置有供給投射材之導入管;且 於三個上述導入管中之至少一個導入管之下端部側,設置有越朝向該導入管之下端開口側則內徑越小之縮小部。
TW106108463A 2016-09-15 2017-03-15 衝擊處理裝置 TWI71370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0948 2016-09-15
JP??2016-180948 2016-09-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13777A true TW201813777A (zh) 2018-04-16
TWI713709B TWI713709B (zh) 2020-12-21

Family

ID=61619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108463A TWI713709B (zh) 2016-09-15 2017-03-15 衝擊處理裝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593545B2 (zh)
CN (1) CN108349066B (zh)
TW (1) TWI713709B (zh)
WO (1) WO201805153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236936A (en) * 1979-02-21 1980-12-02 Ernst Schuh Method for cleaning articles by spraying
JPH0445813Y2 (zh) * 1987-03-23 1992-10-28
DE4123020C2 (de) * 1991-07-11 2002-03-21 Kaltenbach & Voigt Bearbeitungsgerät zum Bearbeiten von feinwerktechnischen, insbesondere dentaltechnischen Werkstücken in einem von einem Gehäuse umgebenen Bearbeitungsraum
JP2865233B2 (ja) * 1992-06-19 1999-03-08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ショットブラスト装置
CN2264635Y (zh) * 1996-09-03 1997-10-15 青岛铸造机械厂 一种线材抛丸清理机
TW330459U (en) * 1996-12-31 1998-04-21 Mau-Tsuen Yu Improved cover for covering on a sand blasting vane of sand blasting machine
TW536455B (en) * 2001-02-06 2003-06-11 Nippon Kokan Kk Surface treat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etal sheet
JP2002239627A (ja) * 2001-02-09 2002-08-27 Sintokogio Ltd 線材のディスケ−リング方法、ディスケ−リング装置及びショトブラスト装置
CN2472872Y (zh) * 2001-04-25 2002-01-23 锡山市阳通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抛丸清理机
JP5545112B2 (ja) * 2010-08-10 2014-07-0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装置
JP5545113B2 (ja) * 2010-08-10 2014-07-09 新東工業株式会社 表面処理装置
CN103802030A (zh) * 2012-11-12 2014-05-21 江苏龙城铸造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网带通过式抛丸清理机
KR20150111956A (ko) * 2013-01-30 2015-10-06 신토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쇼트 처리 장치
US10300580B2 (en) * 2013-03-07 2019-05-28 Sintokogio, Ltd. Shot processing device
US9505103B2 (en) * 2014-02-11 2016-11-29 Phuong Taylor Nguyen Containment housing for airblasting pipes and similar objects
KR20170034350A (ko) * 2014-07-15 2017-03-28 신토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숏 처리 장치
TWI637815B (zh) * 2014-07-23 2018-10-11 日商新東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珠擊處理裝置
CN204108849U (zh) * 2014-09-29 2015-01-21 富奥辽宁汽车弹簧有限公司 抛丸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593545B2 (ja) 2019-10-23
TWI713709B (zh) 2020-12-21
WO2018051530A1 (ja) 2018-03-22
CN108349066B (zh) 2021-03-12
JPWO2018051530A1 (ja) 2019-06-24
CN108349066A (zh) 2018-07-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26308B2 (en) Shot-processing apparatus
WO2013005763A1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TW201041664A (en) Dispensing device of electronic parts
TWI488714B (zh) Surface treatment device
JP6504414B2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WO2013011736A1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JP6439993B2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JP5545112B2 (ja) 表面処理装置
CN102233547B (zh) 抛丸清理装置
TW201813777A (zh) 衝擊處理裝置
US20070032179A1 (en) Shot blast machine
US20190118339A1 (en) Shot processing apparatus
WO2012090531A1 (ja) ショット処理装置
CN209480504U (zh) 一种抛丸设备的输送装置
TWI656946B (zh) 珠擊裝置
TW201609320A (zh) 珠擊處理裝置
JP2005329527A (ja) ショットブラスト装置、ショットブラスト装置の投射材循環ユニット及びショットブラスト装置のキャビネット
TWI503208B (zh) Surface treatment device
JP2012020372A (ja) ショット材投射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