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0476B - 按鈕開關用構件 - Google Patents

按鈕開關用構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0476B
TWI680476B TW105121456A TW105121456A TWI680476B TW I680476 B TWI680476 B TW I680476B TW 105121456 A TW105121456 A TW 105121456A TW 105121456 A TW105121456 A TW 105121456A TW I680476 B TWI680476 B TW I680476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key body
key
substrat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214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9244A (zh
Inventor
伊藤正幸
Masayuki Ito
北澤覚
Satoru KITAZAWA
宮島賢一
Kenichi Miyajima
橫山和房
Kazunobu Yokoyama
林正志
Tadashi Hayashi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Shin-Etsu Polym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Shin-Etsu Polym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日商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92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92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04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0476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4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buckling of disc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23Light-emitting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 H01H13/6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the operating member having only two posi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04Collapsible dome or bubble
    • H01H2215/006Only mechanical function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其易於實現良好之操作感、高行程及圓蓋狀之可動接點原本之高點擊感觸。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其包含圓蓋狀之可動接點、及接觸該可動接點之突出側而配置之操作鍵,且將操作鍵朝可動接點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導通基板上之至少2個接點;操作鍵具備:鍵本體;圓蓋部,其連接於該鍵本體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之朝基板側之按壓而變形;腳部,其連接於該圓蓋部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上;及突出部,其設置於鍵本體之頂面或外周圍,自上述鍵本體之頂面突出,可於將操作鍵朝基板按壓之動作中壓縮變形;且可動接點具備:上側接觸部,其係與鍵本體之正下方部位接觸而配置,藉由鍵本體之壓入而與接點接觸;及外側固定部,其位於上側接觸部或其徑向外側,固定於較操作鍵之鍵本體更靠徑向外側。

Description

按鈕開關用構件 [相關申請案]
本案係基於2015年7月24日於日本國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5-146647號、及於2016年3月24日於日本國提出申請之日本專利申請案2016-59707號,主張其之優先權,且該等申請案所記載之內容援引於本說明書中。又,於本案所引用之專利、專利申請案及文獻所記載之內容援引於本說明書中。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
先前以來,已知自金屬彈片之外側對其之中央頂上部位進行按壓,利用金屬彈片之變形使開關接通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又,近年來,伴隨組裝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機器之小型化,鍵之小型化及鍵間之狹小化正在進展中,對各鍵與金屬彈片之高精度之對位要求更高。例如,若於鍵之按壓位置與金屬彈片之中央頂上部位之間產生位置偏移,則無法獲得良好之點擊感。為解決此種問題,亦正開發具有藉由於鍵之正下方接著金屬彈片之中央頂上部位之形態的按鈕開關用構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若於鍵之正下方連接金屬彈片,則因鍵與金屬彈片之位置固定而可時常按壓金屬彈片之中央頂上部位,可獲得良好之點擊感。
特別地,亦可實現一種二段式開關,其係於電路基板側形成可接觸金屬彈片之中央之第一固定接點、及可接觸金屬彈片之外周圍之 第二固定接點,若將金屬彈片以自電路基板懸浮之狀態連接於鍵,則藉由來自鍵之金屬彈片之按下,第二固定接點與金屬彈片之外周圍接觸而使開關接通,接著,金屬彈片之中央部與第一固定接點接觸而使開關接通(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0-18872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7-52962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專利公開WO2012/153587號公報
然而,先前以來所公知之上述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存在如下問題。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因僅於金屬彈片之上方配置橡膠開關,故出現容易產生橡膠開關與金屬彈片之位移偏移之問題。又,亦存在自按壓開始至金屬彈片變形而觸發開關為止之行程較短之問題。因此種位置偏移及較短之行程會招致操作感觸之降低而不佳。
又,專利文獻2及專利文獻3所揭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因將位於操作鍵之正下方位置之按壓件與金屬彈片之頂部接著而不存在如上述之位置偏移之問題,但出現起因於接著中所使用之接著劑之存在的其他問題。亦即,因接著劑之厚度之不均而導致按壓方向之尺寸公差較大,難以保證良好之操作感觸。此外,存在接著劑之區域中,因難以產生金屬彈片之變形,故存在難以獲得金屬彈片原本之高點擊感的問題。
本發明者等人係為解決上述問題而開發了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係首先使位於操作鍵之正下方之按壓件與金屬彈片等之倒置碗 盆形狀之可動接點之頂部隔開,接著,將可動接點之外周圍固定於較操作鍵之按壓件更靠徑向外側。該按鈕開關用構件係因存在按壓件接觸金屬彈片之頂部之長短的距離,故可獲得自按壓開始至觸發開關之行程。基於該結果,為了維持該行程之長度,且使藉由操作鍵之按壓金屬彈片連接於接點為止之荷重更平順地上升,以實現更高之點擊感觸不斷進行開發,從而完成了本發明。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易於實現良好之操作感、高行程及圓蓋狀之可動接點原本之高點擊感觸之按鈕開關用構件。
用於達成上述目的之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包含圓蓋狀之可動接點、及接觸該可動接點之突出側而配置之操作鍵,且將操作鍵朝可動接點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與基板上之至少2個接點導通;操作鍵具備:鍵本體;圓蓋部,其連接於該鍵本體之外周圍,可藉由鍵本體之朝基板側之按壓而變形;腳部,其連接於該圓蓋部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上;及突出部,其設置於該鍵本體之頂面或外周圍所,自鍵本體之頂面突出,可於將操作鍵朝基板按壓之動作中壓縮變形;且可動接點具備:上側接觸部,其係與鍵本體之正下方部位接觸而配置,藉由鍵本體之壓入而與接點接觸;及外側固定部,其位於上側接觸部或其徑向外側,固定於較操作鍵之鍵本體更靠徑向外側。
進而,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於鍵本體之頂面,以點狀、桿形狀、框狀或環狀形成突出部。
又,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使突出部成為位於鍵本體之外周圍,且較鍵本體之頂面更朝上方延伸之柱狀部。
又,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進而於可動接點具備外側接觸部,其位於較上側接觸部更靠可動接點之徑向外側, 以可藉由鍵本體之壓入與配置於上側接觸部所相接之接點之徑向外側之其他接點接觸之方式,以與其他接點接觸或非接觸之狀態對向配置。
又,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於操作鍵中,於圓蓋部與腳部之間,具備與基板介隔間隙而對向之1或2個以上之中間部,且將可動接點之外側固定部固定配置於中間部地配置可動接點。
又,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將外側固定部固定於操作鍵之圓蓋部。
又,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可動接點於其之俯視下,於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第一貫通孔,且藉由操作鍵之壓入而於第一貫通孔之周圍與鍵本體接觸。
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進而自設置於基板之接點之徑向內側之照光機構經由第一貫通孔而可透光。
進而,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操作鍵於鍵本體之下部,具備可藉由鍵本體之向下移動而收納照光機構的凹部,使至少一部分成為透光性。
又,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操作鍵於鍵本體具備自其外側朝可動接點貫通之第二貫通孔。
進而,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對第二貫通孔,遍及其長度方向之一部分或全部而填充透光性之材料。
又,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由透光性材料構成操作鍵。
又,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於鍵本體之至少頂面,形成遮蔽其一部分之遮光層。
又,亦可為,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使鍵本體成為 由硬度不同之材料構成其之頂面側與可動接點側之多層構造。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易於實現良好之操作感、高行程及圓蓋狀之可動接點原本之高點擊感觸之按鈕開關用構件
10‧‧‧操作鍵
11‧‧‧鍵本體
12‧‧‧圓蓋部
13‧‧‧中間部
14‧‧‧腳部
15‧‧‧凹部
16‧‧‧按壓件
17‧‧‧凹部
18‧‧‧突出部
18a~18d‧‧‧突出部
20‧‧‧可動接點
21‧‧‧上側接觸部
22‧‧‧第一貫通孔
23‧‧‧階差部(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24‧‧‧裙板部(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25‧‧‧帶部(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26‧‧‧外側接觸部
30‧‧‧按鈕開關用構件
40‧‧‧基板
41‧‧‧第一接點(接點之一例)
41a‧‧‧第一接點(接點之一例)
41b‧‧‧第一接點(接點之一例)
42‧‧‧第二接點(接點之一例)
42a‧‧‧第二接點(接點之一例)
42b‧‧‧第二接點(接點之一例)
42c‧‧‧第二接點(接點之一例)
42d‧‧‧第二接點(接點之一例)
50‧‧‧LED(照明機構之一例)
60‧‧‧操作鍵
61‧‧‧鍵本體
62‧‧‧圓蓋部
63‧‧‧中間部
64‧‧‧腳部
65‧‧‧凹部
66‧‧‧按壓件
67‧‧‧第二貫通孔
68‧‧‧突出部
68a~68b‧‧‧突出部
69‧‧‧遮光層
70‧‧‧可動接點
71‧‧‧上側接觸部
72‧‧‧第一貫通孔
75‧‧‧帶部(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80‧‧‧按鈕開關用構件
91‧‧‧蓋部(透光性材料之一例)
92‧‧‧填充部(透光性材料之一例)
100‧‧‧操作鍵
101‧‧‧鍵本體
102‧‧‧圓蓋部
104‧‧‧腳部
105‧‧‧槽
107‧‧‧第二貫通孔
108‧‧‧突出部
110‧‧‧按鈕開關用構件
120‧‧‧操作鍵
121‧‧‧鍵本體
122‧‧‧圓蓋部
124‧‧‧腳部
125‧‧‧槽
127‧‧‧第二貫通孔
128‧‧‧突出部
130‧‧‧可動接點
131‧‧‧上側接觸部(其徑向外側部分為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132‧‧‧第一貫通孔
140‧‧‧按鈕開關用構件
150‧‧‧操作鍵
151‧‧‧鍵本體
152‧‧‧圓蓋部
154‧‧‧腳部
155‧‧‧槽
156‧‧‧按壓件
157‧‧‧第二貫通孔
158‧‧‧空氣流路
159‧‧‧凹部區域
160‧‧‧可動接點
161‧‧‧上側接觸部
162‧‧‧第一貫通孔
163‧‧‧階差部
164‧‧‧裙板部
166‧‧‧外側接觸部
170‧‧‧按鈕開關用構件
178‧‧‧突出部
180‧‧‧操作鍵
181‧‧‧鍵本體
182‧‧‧圓蓋部
184‧‧‧腳部
185‧‧‧槽
186‧‧‧按壓件
187‧‧‧第二貫通孔
188‧‧‧突出部
189‧‧‧凹部區域
190‧‧‧可動接點
191‧‧‧上側接觸部
192‧‧‧第一貫通孔
193‧‧‧彎曲部
194‧‧‧裙板部
200‧‧‧按鈕開關用構件
300‧‧‧汽車之方向盤
301‧‧‧多操作鍵
310‧‧‧中央鍵
311‧‧‧外周鍵
312‧‧‧外周鍵
313‧‧‧外周鍵
314‧‧‧外周鍵
315‧‧‧框體
320‧‧‧開關部
330‧‧‧側壁
340‧‧‧背板
341‧‧‧貫通孔
342‧‧‧電性配線
401‧‧‧按鈕開關用構件
401a‧‧‧按鈕開關用構件
401b‧‧‧按鈕開關用構件
410‧‧‧操作鍵
410b‧‧‧操作鍵
411‧‧‧鍵本體
412‧‧‧圓蓋部
413‧‧‧腳部
414‧‧‧第一凹部
415‧‧‧第二凹部
416‧‧‧按壓部
417‧‧‧貫通孔
420‧‧‧可動接點
420a‧‧‧可動接點
420b‧‧‧可動接點
420c‧‧‧可動接點
420d‧‧‧可動接點
420e‧‧‧可動接點
420f‧‧‧可動接點
420g‧‧‧可動接點
420h‧‧‧可動接點
421‧‧‧倒置碗盆狀部
422‧‧‧階差部
423‧‧‧平坦部
423e‧‧‧平坦部
424‧‧‧延伸部
424d‧‧‧延伸部
424f‧‧‧延伸部
424g‧‧‧延伸部
425‧‧‧凸部
426‧‧‧第一貫通孔
427‧‧‧突出部
430‧‧‧固定片材
430a‧‧‧固定片材
430b‧‧‧固定片材
431‧‧‧大貫通孔
432‧‧‧小貫通孔
433‧‧‧絕緣性基材
434‧‧‧接著層
440‧‧‧基板(電路基板)
441‧‧‧接點
442‧‧‧接點
443‧‧‧LED
D1‧‧‧行程
D2‧‧‧行程
D3‧‧‧行程
D4‧‧‧行程
Q‧‧‧圓形所圍成之部分
X‧‧‧接著部位
圖1分別顯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過俯視圖(1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A-A線切斷時之A-A線剖視圖(1B)。
圖2分別顯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圓蓋狀之可動接點之俯視圖(2A)、及以該俯視圖內之B-B線切斷時之B-B線剖視圖(2B)。
圖3(3A)~(3C)分別顯示將於圖1之操作鍵之下方固定圖2之圓蓋狀之可動接點之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配置於電路基板上之狀態的透過俯視圖(3A)、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C-C線切斷時之C-C線剖視圖(3B)、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D-D線切斷時之D-D線剖視圖(3C)。
圖4顯示自背側傾斜方向觀察圖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而得之背面立體圖。
圖5(5A)~(5F)顯示圖3之基板及其各種變化例之俯視圖。
圖6分別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6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E-E線(於按鈕開關用構件之中央部分彎折之線)切斷時之E-E線剖視圖(6B)。
圖7顯示自背側傾斜方向觀察圖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而得之背面立體圖。
圖8分別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8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C-C線切斷時之C-C線剖視圖(8B)。
圖9分別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9A)、 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C-C線切斷時之C-C線剖視圖(9B)。
圖10分別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10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C-C線切斷時之C-C線剖視圖(10B)。
圖11分別顯示第6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11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C-C線切斷時之C-C線剖視圖(11B)。
圖12分別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12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E-E線切斷時之E-E線剖視圖(12B)。
圖13顯示第8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以與圖3之C-C線相同之切斷面切斷時之剖視圖。
圖14(14A)~(14C)顯示圖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主要為操作鍵)之各種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15(15A)~(15D)接續圖14,顯示圖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主要為操作鍵)之各種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16(16A)、(16B)接續圖15,顯示圖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主要為操作鍵)之各種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17顯示第9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17A)及其變化例(17B)之與圖3之C-C線剖視圖相同之剖視圖。
圖18分別顯示第10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18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F-F線切斷時之F-F線剖視圖(18B)。
圖19分別顯示第1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19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G-G線切斷時之G-G線剖視圖(19B)。
圖20分別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荷重-變位曲線(20A)、及使第1實施形態之鍵本體之按壓件與可動接點隔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荷重-變位曲線(20B)。
圖21分別顯示切割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鍵本體之頂面上之突出部後之狀態下之荷重-變位曲線(21A)、及僅第1實施形態 之可動接點之荷重-變位曲線(21B)。
圖22係說明安裝有複數個圖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多操作鍵之使用例之圖,且分別顯示於汽車之方向盤組裝有多操作鍵之狀態之前視圖(22A)、卸除多操作鍵之表殼後之狀態之前視圖(22B)、及多操作鍵之22A之H-H線剖視圖(22C)。
圖23顯示構成第1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過俯視圖。
圖24(24A)~(24B)分別顯示圖2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A-A線剖視圖(24A)及一部分B之放大俯視圖(24B)。
圖25(25A)~(25C)顯示構成圖2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構成構件之俯視圖。
圖26顯示構成第13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過俯視圖。
圖27(27A)~(27B)顯示圖2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A-A線剖視圖(27A)及其一部分B之放大剖視圖(27B)。
圖28(28A)~(28C)顯示構成圖2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構成構件之俯視圖。
圖29顯示構成第1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過俯視圖。
圖30(30A)~(30B)分別顯示圖29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A-A線剖視圖(30A)及一部分B之放大剖視圖(30B)。
圖31(31A)~(31C)顯示構成圖29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構成構件之俯視圖。
圖32顯示第1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變化例,且係變更操作鍵之腳部形態之兩例之與圖24相同之一部分B之放大剖視圖(32A、32B)。
圖33顯示可動接點之各種變化例(33A~33F)。
其次,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實施形態進行 說明。另,以下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並非限定申請專利範圍之發明者,而且,於各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諸要素及其所有組合未必為本發明之解決手段所必需者。
(第1實施形態)
圖1分別顯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過俯視圖(1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A-A線切斷時之A-A線剖視圖(1B)。圖2分別顯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圓蓋狀之可動接點之俯視圖(2A)、及以該俯視圖內之B-B線切斷時之B-B線剖視圖(2B)。圖3(3A)~(3C)分別顯示將於圖1之操作鍵之下方固定圖2之圓蓋狀之可動接點之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配置於電路基板上之狀態的透過俯視圖(3A)、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C-C線切斷時之C-C線剖視圖(3B)、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D-D線切斷時之D-D線剖視圖(3C)。圖4顯示自背側傾斜方向觀察圖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而得之背面立體圖。另,以下,「上」、「上方」或「上側」,意指自基板朝向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方向。「下」、「下方」或「下側」,意指自按鈕開關用構件朝向基板之方向。又,「徑向外側」,意指於特定對象物之俯視下,自中心起描繪假想圓之情形時之假想圓之擴徑方向。「徑向內側」,意指上述假想圓之縮徑方向。「俯視下」,意指以於基板配置有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側之面為上而自上方觀察時之情形。
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係包含圓蓋狀之可動接點(以下,簡稱「可動接點」)20、及接觸可動接點20之突出側而配置之操作鍵10,且將操作鍵10朝可動接點20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20導通基板(亦稱作電路基板)40上之至少2個接點41、42。
(1)操作鍵
操作鍵10具備鍵本體11;圓蓋部12,其連接於鍵本體11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1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地構成;腳部14, 其連接於圓蓋部1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及突出部18,其設置於鍵本體11之頂面,自鍵本體11之頂面突出,可於將操作鍵10朝基板40按壓之動作中壓縮變形。又,操作鍵10較佳為如圖1所示,於圓蓋部12與腳部14之間,具備與基板40介隔間隙而對向之2個中間部13。2個中間部13係於操作鍵10之俯視下,形成於夾隔中央部而對向之位置,且相當於與可動接點20之連接部位。操作鍵10係於中間部13之上方,具備朝下方凹入之凹部15。因此,中間部13係較腳部14之上下方向之長度(厚度)薄地形成。與凹部15對應之中間部13成為與可動接點20之後述之帶部25的接著部位。若對操作鍵10進行按壓操作,則圓蓋部12逐漸變形,伴隨於此,下方變形力及腳部14欲朝XY方向之外側產生力而變形之力發揮作用。藉由減薄中間部13,容易以較小之力伸展變形,可減少可動接點20之固定部之應力,其結果,可消除可動接點20之朝下方之應力及對朝外側被拉伸之方向之力。於該實施形態中,藉由設置凹部15將中間部13薄型化,且亦於可動接點之帶部25與腳部14之間設置有間隙(中間部13之薄膜部)。惟,凹部15並非必需之構成,例如,於以較使可動接點20按壓變形大之荷重觸發開關之用途中,為根據變更圓蓋部12之厚度等之其他方法而製作適用於該用途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可使用圓蓋部12之厚度變更與凹部15之形成、圓蓋部12之厚度之變化與凹部15之非形成、或圓蓋部12之厚度之非變更與凹部15之非形成等方法。
鍵本體11具有大致長方體之形狀,以自基板40上浮之狀態被圓蓋部12支持。鍵本體11係俯視下於大致中央下側,具備朝基板40大致圓柱狀地突出之按壓件16。又,操作鍵10係於鍵本體11之下部(按壓件16之位置),具備可藉由鍵本體11之向下移動而收納後述之照光機構的凹部17。凹部17係自按壓件16之下表面之大致中央部分朝上方凹入。凹部17之面積較按壓件16之下表面之面積小。凹部17係使其之底 面到達至鍵本體11之上表面附近,但並未貫通鍵本體11。圓蓋部12係具有角筒形狀,且自鍵本體11側朝基板40側擴徑的構件。圓蓋部12包含薄壁狀之彈性材料,其係以若將鍵本體11朝基板40之方向按下,則於該按下之中途,圓蓋部12變形,其後,若解除按下,則恢復原狀之方式設計。於該實施形態中,由彈性材料構成包含圓蓋部12之操作鍵10全體,但亦可由彈性材料僅構成圓蓋部12。腳部14係俯視下為長方形(亦包含正方形)之薄板,且具有使除中間部13以外之部位接觸基板40之形狀。
突出部18係設置於鍵本體11之頂面之大致圓錐狀(或「大致圓錐體狀」)之構成部,於該實施形態中,於鍵本體11之俯視下,於大致四角形狀之頂面之四個角各具備1個,共具備4個。突出部18係點狀之突出部之一例。較佳為,突出部18之形成位置係為了不妨礙基板40上之LED50(後述)之光路而不與凹部17重疊之位置。又,突出部18設置於手指或其他構件觸碰鍵本體11之頂面時可壓縮變形之位置。例如,於以手指壓入鍵本體11之方式之情形時,若以由4個突出部18圍成之區域較手指之對鍵本體11之頂面之接觸區域窄之方式配置突出部18則佳。突出部18係為以於自操作鍵10之上方開始按壓,可動接點20變形而接觸第二接點42(後述),直至觸發開關之期間可壓縮變形之方式,由相對較柔軟之材料構成。此係藉由使按壓件16之下表面接觸可動接點20之上表面而補足相較於與該上表面隔開配置之情形時縮短之行程。
操作鍵10之構成材料,較佳使用矽酮橡膠、胺基甲酸酯橡膠、異戊二烯橡膠、伸乙丙烯橡膠、天然橡膠、伸乙-丙烯-二烯橡膠或苯乙烯-丁二烯橡膠等熱硬化性彈性體,胺基甲酸酯系、酯系、苯乙烯系、烯烴系、丁二烯系或氟系等之熱塑性彈性體,抑或該等之複合物等。作為除上述以外之操作鍵10之構成材料,亦可使用苯乙烯-丁二 烯橡膠(SBR)或丁腈橡膠(NBR)。又,亦可對上述構成材料中混合以氧化鈦、碳黑為代表之填料。為使自基板40上之LED(照光機構之一例)50發出之光朝操作鍵10之外方向透光,而使操作鍵10之至少一部分成為透光性。若由矽酮橡膠等透光性材料構成操作鍵10全體,則可自LED50經由操作鍵10之任意之部位而發光。另一方面,於對操作鍵10之構成材料中使用透光性較低之材料的情形時,只要將凹部17之底面與鍵本體11之上表面之厚度形成為較薄,則仍可使自LED50僅朝凹部17之方向透光。
雖配置於鍵本體11之頂面之突出部18係可由與操作鍵10之上述材料相同或不同之材料之任一者形成,但要求按壓件16之下表面可於使可動接點20變形之期間產生壓縮變形。只要滿足該條件,則亦可由相同之材料(例如,矽酮橡膠)形成包含突出部18之操作鍵10全體。為使突出部18之壓縮變形更顯著,除將較鍵本體11更柔軟之材料作為突出部18之構成材料外,亦可進一步縮小突出部18之底面積,或進一步增加突出部18之高度。
(2)可動接點
可動接點20具備俯視下為長方形(包含正方形),且自對向之2邊帶狀地朝徑向外側延伸之帶部25。又,可動接點20具有俯視下使大致中央部分朝鍵本體11側突出之圓蓋形狀。可動接點20係於其之俯視下,於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之大致圓形之第一貫通孔22。第一貫通孔22係以較按壓件16小之面積形成。可動接點20係使按壓件16接觸第一貫通孔22之周圍,將帶部25固定配置於操作鍵10。若將操作鍵10朝基板40側壓入,則位於鍵本體11之下側之按壓件16可保持接觸第一貫通孔22之周圍之狀態而將可動接點20之第一貫通孔22周邊朝基板40方向按下。可動接點20之第一貫通孔22之周圍與操作鍵10之按壓件16之下表面係該周圍與該下表面之間並未介置接著層 (例如,接著劑、雙面膠帶等之層)地以非固定之狀態接觸。以下之各實施形態之按壓件與可動接點之接觸亦為相同之情形。可動接點20與操作鍵10之固定部位規定為可動接點20之帶部25。另,第一貫通孔22係只要於可動接點20之俯視下包含中央部,則亦可不必以使第一貫通孔22之中心與可動接點20之中央部一致之方式形成。以下,其他實施形態亦為相同之情形。
可動接點20具備位於第一貫通孔22之周圍,為圓環狀且圓蓋形狀之上側接觸部21;階差部23,其係於上側接觸部21之外周圍,俯視下形成為圓環狀,朝下方大角度地彎曲;及裙板部24,其連接於階差部23之徑向外側。上述帶部25較裙板部24更朝徑向外側延伸,位於較上側接觸部21更靠徑向外側,相當於固定於較操作鍵10之鍵本體11更靠徑向外側之外側固定部。帶部25係可固定於操作鍵10之中間部13地形成於可動接點20。因此,可動接點20與操作鍵10之連接部僅為可動接點20之帶部25。上側接觸部21係於在操作鍵10之下方固定可動接點20時,與鍵本體11之正下方部位(按壓件16之位置)接觸而配置之部位,且可藉由鍵本體11之壓入與接點(稱作第二接點)42接觸。又,於可動接點20被按壓而反轉時,可動接點20之端部振動係由與該端部相接之彈性構件吸收。因此,可動接點20之操作音變小,由此可發揮優異之靜音效果。於其後之實施形態中,雖省略重複之說明,但可獲得相同之效果。此時,階差部23可成為上側接觸部21之撓曲變形之支點。
較佳為,可動接點20進而具備外側接觸部26,其位於較上側接觸部21更靠可動接點20之徑向外側,以可藉由鍵本體11之壓入而與配置於上側接觸部21所相接之第二接點42之徑向外側之其他接點(稱作第一接點)41接觸之方式,與第一接點41以非接觸之狀態對向配置。外側接觸部26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係於操作鍵10之朝基板40之方向之 壓入時,外側接觸部26與第一接點41可接觸即可,並未特別限定。於該實施形態中,將外側接觸部26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設為0.03~0.1mm之範圍內。另,外側接觸部26亦可與第一接點41接觸。
外側接觸部26係如圖2所示般,以使可動接點20之裙板部24自上表面朝下表面凹入而形成之杯形狀部位。外側接觸部26係於裙板部24之四個角各形成有1個而共形成有4個。因此,於鍵本體11之壓入時,可動接點20可於4個部位與第一接點41接觸。惟,外側接觸部26之數量為1個以上即可,並未特別限定。為避免於可動接點20與第一接點41之接觸時可動接點20產生傾斜,更理想為,於夾隔可動接點20之中央而對向之位置,以2個為1組而具備1組或2組以上之外側接觸部26。另,亦可不具備外側接觸部26,並以可接觸第一接點41地構成上側接觸部21等之其他部位。關於此種構成,將於後述之其他實施形態中進行說明。
可動接點20係作為其之構成材料,可使用具有導電性之金屬材料。作為例示性之金屬材料,可列舉不鏽鋼、鋁、鋁合金、碳鋼、銅、銅合金(青銅、磷青銅、黃銅、白銅、鋅白銅等)、銀或自上述金屬選擇之2種以上之合金。雖特別理想之金屬材料為SUS301,但亦可使用除SUS301以外之奧氏體系不鏽鋼、馬氏體系不鏽鋼、鐵氧體系不鏽鋼、抑或奧氏體-鐵氧體二相系不鏽鋼等。又,亦可由以樹脂為基礎之材料構成可動接點20。例如,亦可於聚丙烯(PP)、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乙烯(PS)、聚醯胺6、聚醯胺66、聚醯胺610、聚對苯二甲酸伸乙酯(PET)、聚萘二甲酸伸乙酯(PEN)或聚碳酸酯(PC)等透明性樹脂之一面形成碳膜、銀膜或銅膜,成形加工成倒置之碗盆狀而製造可動接點20。無論由金屬或樹脂之何者構成可動接點20,為了耐腐蝕性、防塵性或導電性之穩定化,可於可動接點20之至少固定電極接觸面側之表面,於單層或複數層實施電鍍或蒸鍍等表面處理。 作為該表面處理,特別理想為鍍金(厚度:約0.05μm)與封孔處理之併用。自耐腐蝕性之觀點而言,鍍金之厚度理論上較理想為儘可能地厚。然而,受現實中成本觀念之制約而為0.0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較佳為0.03μm以上且0.50μm以下,更佳為0.05μm以上且0.30μm以下。作為除上述以外之例示性之表面處理,可列舉鍍金、鍍鎳與鍍金及封孔處理、鍍鎳與鍍金、鍍鎳、鍍銀、鍍鎳與鍍銀、鍍銀與封孔處理(防硫化處理(=防變色處理))、鍍鎳與鍍銀及封孔處理(防硫化處理(=防變色處理))、碳系導電油墨、抑或碳系導電塗料之塗佈。又,亦可於表面處理中,使用金合金、銀合金、鈀、鈀合金、鎢或鎢合金。
(3)基板
如圖3所示,基板40較佳於可動接點20之第一貫通孔22之正下方位置固定作為照光機構之LED50。基板40分別於LED50之外周圍具備第二接點42,於該第二接點42之外周圍具備第一接點41。第一接點41位於藉由鍵本體11之按下而下降之外側接觸部26可接觸之位置。第二接點42係與第一接點41隔開配置,位於藉由鍵本體11之按下而下降之上側接觸部21可接觸之位置。於該實施形態中,將第一接點41及第二接點42之兩者設為閉合之圓環形狀之接點。因此,即便可動接點20之外側接觸部26與第一接點41接觸,開關亦不接通。於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與第二接點42接觸時,以可動接點20連接第一接點41與第二接點42之方式形成電路,其結果,可使開關接通。惟,第一接點41及第二接點42之形狀,進而該等之有無係可進行各種變化。關於代表性之變化例,將於後敍述。
第一接點41及第二接點42係以使其之表面成為自基板40露出之狀態,將一部分埋設於基板40之下方之方式形成於基板40,但亦可形成於基板40之表面,而未埋設於基板40之下方。又,LED50雖被固定 於基板40之表面,但亦可將其之一部分埋設於基板40之下方。為避免按下鍵本體11時LED50與按壓件16接觸,於鍵本體11形成有凹部17,但於將LED50埋設於基板40等而不會產生上述接觸之情形時,亦可不形成凹部17。
第一接點41及第二接點42係由金屬中導電性相對較高之材料,例如,金、銀、銅、鋁青銅、鋁合金或該等之2種以上之合金較佳地構成。另,第一接點41及第二接點42亦可為了耐腐蝕性或導電性之穩定化而於其等之表面,以單層或複數層實施電鍍。作為電鍍,可例示金、銀、鎳等之電鍍,或以該等之1者以上為主要成分之合金電鍍。又,作為除LED50以外之照光機構,例如,可列舉燈絲加熱型之燈泡。
圖5顯示圖3之基板及其各種變化例之俯視圖。
(5A)之基板40係參照圖3而說明之基板。除此以外,亦可使用如(5B)所示,於半圓環狀之2個接點41a、41a之內側配置半圓環狀之2個接點42a、42a,進而於其之內側配置LED50之基板40。因此,於可動接點20之外側接觸部26與第一接點41a、41a接觸時,以可動接點20連接第一接點41a、41a之間之方式形成電路,其結果,可使第一段之開關接通。接著,於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與第二接點42a、42a接觸時,以可動接點20連接第二接點42a、42a之間之方式形成電路,而可使第二段之開關接通。
又,LED50對該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而言並非必需之構成部。因此,於未配置LED50之情形時,可使用(5C)、(5D)或(5E)所示之基板40。(5C)之基板40係於圓環狀之第一接點41之內側,配置圓形之第二接點42b之基板。因此,即便可動接點20之外側接觸部26與第一接點41接觸,開關亦不接通。於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與第二接點42b接觸時,以可動接點20連接第一接點41與第二接點42b之方 式形成電路,其結果,可使開關接通。(5D)之基板40係於半圓環狀之2個第一接點41a、41a之內側,配置半圓形狀之第二接點42c、42c之基板。因此,可構成與(5B)之基板40相同之二段式開關。又,(5E)之基板40係於半圓環狀之2個第一接點41a、41a之內側,以相互嚙合之狀態隔開配置半圓梳齒狀之2個接點42d、42d。若配置半圓梳齒狀之第二接點42d、42d,則可更確實地使第二接點42d、42d導通。又,可構成與(5B)之基板40相同之二段式開關。
進而,若僅要求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與基板40上之接點接觸即可,則亦可使用(5F)之基板40。該基板40係將半圓梳齒狀之2個第一接點41b、41b以相互嚙合之狀態隔開配置。外側接觸部26配置於第一接點41b、41b之徑向外側,不作為導通機構發揮功能。於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與第一接點41b、41b接觸時,以可動接點20連接第一接點41b、41b之方式形成電路,其結果,可使開關接通。另,基板40可包含於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構成要素,亦可不包含於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構成要素。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2實施形態中,對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之構成或動作,以第1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6分別顯示第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6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E-E線(於按鈕開關用構件之中央部分彎曲之線)切斷時之E-E線剖視圖(6B)。圖7顯示自背側傾斜方向觀察圖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而得之背面立體圖。
第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如下所述者,其包含圓蓋狀之可動接點70、及接觸可動接點70之突出側而配置之操作鍵60,且將 操作鍵60朝可動接點70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70導通基板40上之至少2個接點(第一接點41、第二接點42)。
(1)操作鍵
操作鍵60具備:鍵本體61;圓蓋部62,其連接於鍵本體61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6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地構成;腳部64,其連接於圓蓋部6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及突出部68,其設置於鍵本體61之頂面,自鍵本體61之頂面突出,可於將鍵本體60朝基板40按壓之動作中壓縮變形。又,操作鍵60較佳為如圖6所示般,於圓蓋部62與腳部64之間,具備與基板40介隔間隙而對向之2個中間部63。2個中間部63係於操作鍵60之俯視下,形成於夾隔中央部而對向之位置,相當於與可動接點70之連接部位。操作鍵60係於中間部63之上方,具備朝下方凹入之凹部65。因此,中間部63係較腳部64之上下方向之長度(厚度)為薄地形成。凹部65可發揮與在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凹部15相同之作用/效果,且與凹部15同樣地亦並非為必需之構成。
鍵本體61具有大致圓筒形狀,以自基板40上浮之狀態被圓蓋部62支持。鍵本體61係俯視下於大致中央下側,具備朝基板40大致圓柱狀地突出之按壓件66。又,操作鍵60係於鍵本體61之大致中央部,具備自其之外側朝可動接點70上下貫通之第二貫通孔67。第二貫通孔67係位於可藉由鍵本體61之向下移動而收納作為照光機構之LED50的部位。第二貫通孔67之面積較按壓件66之下表面之面積小。圓蓋部62係具有大致圓筒之裙形狀,自鍵本體61側朝基板40側擴徑的構件。圓蓋部62包含薄壁狀之彈性材料,其係以若將鍵本體61朝基板40之方向按下,則於該按下之中途,圓蓋部62變形,其後,若解除按下,則恢復原狀之方式設計。於該實施形態中,由彈性材料構成包含圓蓋部62之操作鍵60全體,但亦可由彈性材料僅構成圓蓋部62。腳部64係俯視下 為長方形(亦包含正方形)之薄板,具有使除中間部63以外之部位接觸基板40之形狀。
突出部68係設置於鍵本體61之頂面之俯視下為大致圓環狀,且縱剖面為大致半圓形狀的構成部,於該實施形態中,係於鍵本體61之大致中央具備1個。突出部68係環狀之突出部之一例。較理想為,突出部68之形成位置係為不妨礙基板40上之LED50之光路而不與第二貫通孔67重疊之位置。又,突出部68位於手指或其他構件觸碰鍵本體61之頂面時可壓縮變形之位置。例如,於以手指壓入鍵本體61之方式之情形時,則以存在於突出部68之中央部之凹入較手指之對鍵本體61之頂面之接觸區域窄之方式構成突出部68為宜。突出部68係基於與第1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8相同之理由,而以於自操作鍵60之上方開始按壓,可動接點70變形而接觸第二接點42直至最終觸發開關之期間可壓縮變形之方式,由相對較柔軟之材料構成。操作鍵60及其之一部分即突出部68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操作鍵10及突出部18相同。操作鍵60因具備第二貫通孔67,故可並非為透光性。
(2)可動接點
可動接點70俯視下為圓形,且於沿直徑方向對向之位置,具備帶狀地朝徑向外側延伸之帶部75。又,可動接點70具有俯視下使大致中央部分朝鍵本體61側突出之圓蓋形狀。可動接點70係於其之俯視下,於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之大致圓形之第一貫通孔72。第一貫通孔72係以較按壓件66小之面積形成。因此,若將操作鍵60朝基板40側壓入,則位於鍵本體61之下側之按壓件66可以接觸第一貫通孔72之周圍之狀態,將可動接點70之第一貫通孔72周邊朝基板40方向按下。
可動接點70具備位於第一貫通孔72之周圍,為圓環狀且圓蓋形狀之上側接觸部71;及於上側接觸部71之外周圍,俯視下為圓形狀之 彎曲部73。上述帶部75係自彎曲部73之一部分朝徑向外側延伸,位於較上側接觸部71更靠徑向外側,相當於固定於較操作鍵60之鍵本體61更靠徑向外側之外側固定部。帶部75係可固定於操作鍵60之中間部63地形成於可動接點70。可動接點70係使按壓件66接觸第一貫通孔72之周圍,將帶部75固定而配置於操作鍵60。上側接觸部71係於在操作鍵60之下方固定可動接點70時與鍵本體71之正下方部位(按壓件66之位置)接觸而配置之部位,且可藉由鍵本體61之壓入而與第二接點42接觸。此時,彎曲部73可成為上側接觸部71之變形之支點。
可動接點70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其不具備外側接觸部26。於上側接觸部71之俯視下,外側部分係可接觸第一接點41之部分。上側接觸部71之上述外側部分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係於操作鍵60之朝基板40之方向之壓入時,上側接觸部71與第一接點41可接觸即可,並未特別限定。於該實施形態中,將上側接觸部71之外側部分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設為0.03~0.1mm之範圍內。另,上側接觸部71亦可與第一接點41接觸。可動接點70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20相同。
(3)基板
基板40具有與在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基板相同之構造,但亦可使用圖5之(5B)~(5F)所示之其他形態之基板40。又,基板40可為按鈕開關用構件80之構成要素,亦可並非為其之構成要素。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3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3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之構成或動作,以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8分別顯示第3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8A)、 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C-C線切斷時之C-C線剖視圖(8B)。
該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a係除了將形成於鍵本體11之頂面之突出部18a之形狀變更為與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突出部18不同之形狀之點以外,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相同之構成。
該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8a係俯視下具有四角框形狀之構成部。突出部18a係框狀之突出部之一例。突出部18a之內側之凹入係與第2實施形態同樣地,較鍵本體11之按壓操作時手指等接觸頂面之區域小。又,突出部18a係基於與第1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8相同之原因,而以於自操作鍵10之上方開始按壓,可動接點20變形而接觸第二接點42直至最終觸發開關之期間可壓縮變形之方式,由相對較柔軟之材料構成。
(第4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4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之構成或動作,以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9分別顯示第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9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C-C線切斷時之C-C線剖視圖(9B)。
該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b係除了將形成於鍵本體11之頂面之突出部18b之形狀變更為與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突出部18不同之形狀之點以外,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相同之構成。
該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8b係俯視下具有大致圓柱形狀之構成部。其之配置及個數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突出部18b係點狀之突出部之一例。4個突出部18b之內側區域係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較鍵本體11之按壓操作時手指等接觸頂面之接觸區域小。又,突出部18b係基於 與第1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8相同之原因,而以於自操作鍵10之上方開始按壓,可動接點20變形而接觸第二接點42至最終觸發開關之期間可壓縮變形之方式,由相對較柔軟之材料構成。
(第5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5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5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之構成或動作,以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0分別顯示第5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10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C-C線切斷時之C-C線剖視圖(10B)。
該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c係除了將形成於鍵本體11之頂面之突出部18c之形狀變更為與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突出部18不同之形狀之點以外,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相同之構成。
該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8c係俯視下具有切除大致四角形狀之角部而分開配置於四邊之長方形狀之構成部。突出部18c係桿狀之突出部之一例。4個突出部18c之內側之區域係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較鍵本體11之按壓操作時手指等接觸頂面之接觸區域小。於該實施形態中,突出部18c係以與鍵本體11之側面大致處於同一水平面之方式設置於頂面,但亦可不與該側面處於同一水平面,而以具有階差之方式,一部分較頂面更靠內側或外側突出而配置。又,突出部18c之俯視下之形狀並非限定於長方形,而亦可為橢圓形等其他形狀。另,突出部18c係基於與第1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8相同之原因,而以於自操作鍵10之上方開始按壓,可動接點20變形而接觸第二接點42至最終觸發開關之期間可壓縮變形之方式,由相對較柔軟之材料構成。
(第6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6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6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之構成或動作,以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1分別顯示第6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11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C-C線切斷時之C-C線剖視圖(11B)。
該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d係除了將形成於鍵本體11之頂面之突出部18d之形狀變更為與第3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a之突出部18a類似之形狀,且以與鍵本體11之側面大致處於同一水平面之方式配置之點以外,具有與第3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a相同之構成。
該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8d係俯視下具有四角框形狀之構成部。突出部18d係框狀之突出部之一例。突出部18d之內側之凹入係與第3實施形態同樣地,較鍵本體11之按壓操作時手指等接觸頂面之接觸區域小。又,突出部18d基於與第1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8相同之原因,而以於自操作鍵10之上方開始按壓、可動接點20變形而接觸第二接點42直至最終觸發開關之期間可壓縮變形之方式,由相對較柔軟之材料構成。
(第7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7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7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之構成或動作,以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2分別顯示第7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12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E-E線切斷時之E-E線剖視圖(12B)。
該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a係除了將形成於鍵本體61之頂 面之突出部68a之形狀變更為與第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之突出部68不同之形狀之點以外,具有與第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相同之構成。
該實施形態之突出部68a係具有半球形狀之構成部,且於沿鍵本體61之頂面之周緣大致相等之中心角(約90度)具備4個。突出部68a係點狀之突出部之一例。較理想為,突出部68a之形成位置係為不妨礙基板40上之LED50之光路而不與第二貫通孔67重疊之位置。又,突出部68a之內方之區域係與第1實施形態同樣地,較鍵本體61之按壓操作時手指等接觸頂面之接觸區域小。又,突出部68a係基於與第1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8相同之原因,以於自操作鍵60之上方開始按壓,可動接點20變形而接觸第二接點42,直至觸發開關之期間可壓縮變形之方式,由相對較柔軟之材料構成。
(第8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8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8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之構成或動作,以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3係顯示第8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以與圖3之C-C線相同之切斷面切斷時之剖視圖。
該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b具備:突出部68b,其設置於鍵本體61之外周圍,自鍵本體61之頂面突出,於將操作鍵60朝基板40按壓之動作中可壓縮變形;及板狀之操作板90,其係於突出部68b之上部,以與鍵本體61之頂面具有間隙之方式固定。又,該實施形態之操作鍵60中,不存在形成於圖2之操作鍵60中之凹部65。除此以外之操作鍵60之構成、可動接點70之構成及基板40之構成係與第2實施形態共通。於該實施形態中,突出部68b係以大致相同之中心角(約90 度)配置於鍵本體61之周圍之4個柱,位於鍵本體61之外周圍,且較鍵本體61之頂面更朝上方延伸之柱狀部。突出部68b之下端固定於腳部64之上。又,突出部68b之上端固定於操作板90。較理想為,無論突出部68b是否由透光性材料形成,操作板90係為了使來自LED50之光朝外部透過而由透光性材料形成。突出部68b係基於與第1實施形態之突出部18相同之原因,以於自操作鍵60之上方開始按壓,可動接點20變形而接觸第二接點42,直至觸發開關之期間可壓縮變形之方式,由相對較柔軟之材料構成。另一方面,較理想為,操作板90係以於自其之上方按壓時,可使突出部68b優先壓縮變形之方式,具有較突出部68b高之剛性。例如,於由矽酮橡膠構成突出部68b之情形時,可由聚碳酸酯樹脂構成操作板90。突出部68b並非限定於4個,而亦可為2個、3個或5個以上。一般,又,突出部68b亦可由與鍵本體61相同之素材與鍵本體61一體地形成。
(按鈕開關用構件之變化例)
圖14、圖15及圖16顯示圖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主要為操作鍵)之各種變化例之剖視圖。
(14A)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於第二貫通孔67之鍵本體61之上表面側,具備包含透光性材料之蓋部91。蓋部91形成於環狀之突出部68之內側區域。因此,可自LED50經由蓋部91朝外部發光。作為蓋部91之材料,可例示如矽酮橡膠之此類具有透光性之彈性體、以丙烯酸樹脂為代表之具有透光性之樹脂、玻璃或透光性之陶瓷。
(14B)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以包含透光性材料之填充部92填充第二貫通孔67而成。另,LED50埋設於基板40內部,未朝基板40之上方突出。此係基於防止填充部92與LED50之接觸之觀點而為之。若成為此種構成,則可自LED50經由填充部92朝外部發光。作為填充部92之構成材料,可使用與上述蓋部91相同者。
(14C)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於第二貫通孔67之長度方向之中途,具備包含透光性材料之蓋部91。蓋部91之上方為凹部。另,雖LED50埋設於基板40內部,未朝基板40之上方突出,但若於蓋部91之下方存在充足之凹部空間,則亦可將LED50以朝基板40之上方突出地配置。若成為此種構成,則可自LED50經由蓋部91朝外部發光,且於鍵本體61之按壓時,容易以手指確認。
(15A)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於第二貫通孔67之長度方向之下方區域,具備包含透光性材料之填充部92。填充部92之上方為凹部。LED50埋設於基板40內部,未朝基板40之上方突出。若成為此種構成,則可獲得與(14C)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相同之效果。
(15B)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於第二貫通孔67之按壓件66之下表面側,具備包含透光性材料之蓋部91。LED50埋設於基板40內部,未朝基板40之上方突出。若成為此種構成,則可獲得與(14C)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相同之效果。
如此,藉由於第二貫通孔67中,遍及其長度方向之一部分或全部而埋設透光性之材料(蓋部91、填充部92等),即便於操作鍵60自身不具有透光性之情形時,仍可自LED50朝外發光,且不容易自外部侵入塵埃或灰塵等。
又,如(15C)所示,若由透光性優異之材料構成操作鍵60自身,則即便不於鍵本體61形成第二貫通孔67,仍可自LED50朝鍵本體61之外側發光。
又,如(15D)所示,於未於基板40設置LED50之情形時,則可由不具有透光性之材料構成操作鍵60自身,且不於可動接點70形成上述第一貫通孔72。
進而,如(16A)所示,若由透光性優異之材料構成操作鍵60自身,且於鍵本體61之至少頂面(上表面),形成遮蔽其一部分之遮光層 69,則可使來自LED50之光自未由遮光層69覆蓋之部分發光。於(16A)中,除突出部68之內側區域以外,於突出部68之表面及其外周部形成有遮光層69。由此來自LED50之光係於鍵本體61之頂面,自突出部68之內側之區域朝外部出射。另,遮光層69亦可形成於鍵本體61之側面、圓蓋部62等。
又,如圖(16B)所示,亦可使鍵本體61之構造成為由硬度不同之材料構成其之頂面(上表面)側與可動接點70側之多層構造。(16B)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使鍵本體61之上表面側成為橡膠層,使可動接點70側成為較該橡膠層硬度更高之樹脂層95。另,亦可與此相反,使鍵本體61之上表面側成為樹脂層,使可動接點70側成為硬度較該樹脂層低之橡膠層。較理想為,樹脂層與橡膠層均為透光性優異者。惟,於具備第二貫通孔67之情形時,樹脂層與橡膠層之至少任一者可不具有透光性。
上述變化例之各按鈕開關用構件80雖於鍵本體61之頂面具備突出部68,但亦可具備具有除突出部68以外之形態之其他突出部18、18a、18b、18c、18d、68a、68b。
(第9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9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9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之構成或動作,以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7顯示第9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17A)及其變化例(17B)之與圖3之C-C線剖視圖相同之剖視圖。
(17A)之按鈕開關用構件110具備操作鍵100、及固定於其下方之圓蓋狀之可動接點20。可動接點20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20,其不具備帶部25。操作鍵100具備:鍵本體101;圓蓋部102,其 連接於鍵本體101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10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地構成;腳部104,其連接於圓蓋部10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及突出部108,其設置於鍵本體101之頂面,自鍵本體101之頂面突出,於將操作鍵100朝基板40按壓之動作中可壓縮變形。突出部108係與第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b之突出部18b為相同之形狀,且具備4個。突出部108係點狀之突出部之一例。其他構造係與第1實施形態相同。於圓蓋部102之上側,形成環狀之槽105,實現圓蓋部102之薄壁化。鍵本體101係俯視下於中央部,具備自上表面朝可動接點20上下貫通之第二貫通孔107。
可動接點20之位於較上側接觸部21更靠徑向外側之階差部23或/及裙板部24係將其之一部分與圓蓋部102之下側接著。因此,階差部23或/及裙板部24位於較上側接觸部21更靠徑向外側,相當於固定於較操作鍵100之鍵本體101更靠徑向外側之外側固定部。圓蓋部102與可動接點20之接著部位可沿圓蓋部102之周而呈環狀,或亦可僅為圓蓋部102之周方向之複數個部位。上側接觸部21係與鍵本體101之正下方部位(按壓件106)接觸配置,且藉由鍵本體101之壓入與第二接點42接觸之部位。
(17B)之按壓開關用構件140具備操作鍵120、及固定於其下方之圓蓋狀之可動接點130。可動接點130雖具有與第2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70類似之構造,但不同於可動接點70,其不具備帶部75。可動接點130係使器皿倒伏之形狀,即所謂器皿倒置形狀,於其之中心,具備第一貫通孔132。第一貫通孔132之徑向外側係環狀之上側接觸部131。上側接觸部131係與鍵本體121之正下方部位(按壓件126)接觸而配置,且藉由鍵本體121之壓入而與第二接點42接觸之部位。於上側接觸部131之俯視下,外側部分係可接觸第一接點41之部分。上側接觸部131之上述外側部分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係於操作鍵120之朝基板 40之方向之壓入時,上側接觸部131與第一接點41可接觸即可,並未特別限定。於該實施形態中,將上側接觸部131之外側部分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設為0.03~0.1mm之範圍內。另,上側接觸部131亦可與第一接點41接觸。上側接觸部131中之第一貫通孔132之周邊部分係於將鍵本體121朝可動接點130按下時可接觸第二接點42地構成。可動接點130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20相同。
操作鍵120係與上述操作鍵100類似,其具備:鍵本體121;圓蓋部122,其連接於鍵本體121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12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地構成;腳部124,其連接於圓蓋部12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及突出部128,其設置於鍵本體121之頂面,自鍵本體121之頂面突出,於將操作鍵120朝基板40按壓之動作中可壓縮變形。突出部128之形狀及個數係與前文所述之突出部108之形狀及個數相同。突出部128係點狀之突出部之一例。於圓蓋部122之上側,形成環狀之槽125,實現圓蓋部122之薄壁化。鍵本體121係俯視下於中央部具備自上表面朝可動接點130上下貫通之第二貫通孔127。
可動接點130之上側接觸部131之徑向外側部分係使至少其之一部分與圓蓋部122之下側接著,相當於位於上側接觸部131,且固定於較操作鍵120之鍵本體121更靠徑向外側之外側固定部。圓蓋部122與可動接點130之接著部位可沿圓蓋部122之周而呈環狀,或亦可僅為圓蓋部122之周方向之複數個部位。
如此,若於操作鍵100、120之圓蓋部102、122固定可動接點20、130,則可藉由圓蓋部102、122之存在而減弱圓蓋部102、122之上側接觸部21、131接觸第一接點41時之衝擊,由此可進一步減小該接觸時之聲響。此係因由橡膠狀彈性體構成之圓蓋部102、122係作為衝擊緩衝材發揮功能之故。
(第10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10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10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之構成或動作,以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8分別顯示第10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18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F-F線切斷時之F-F線剖視圖(18B)。
第10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170係如下所述者:其包含穹窿狀之可動接點160、及接觸可動接點160之突出側而配置之操作鍵150,且將操作鍵150朝可動接點160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160導通基板40上之至少2個接點(第一接點41、第二接點42)。
(1)操作鍵
操作鍵150具備:鍵本體151;圓蓋部152,其連接於鍵本體151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15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地構成;腳部154,其連接於圓蓋部15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及突出部178,其設置於鍵本體151之頂面,自鍵本體151之頂面突出,於將操作鍵150朝基板40按壓之動作中可壓縮變形。突出部178係與第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b之突出部18b相同之形狀,且於大致四角形狀之頂面之4邊大致中央部,各具備1個而共具備4個。突出部178係點狀之突出部之一例。於圓蓋152之上側,形成矩形環狀之槽155,實現圓蓋部152之薄壁化。鍵本體151係俯視下於中央部具備自上表面朝可動接點160上下貫通之第二貫通孔157。鍵本體151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以自基板40上浮之狀態被圓蓋部152支持。鍵本體151係俯視下於大致中央下側,具備朝基板40大致圓柱狀地突出之按壓件156。腳部154較佳為將其之徑向內側部分作為不與基板40相接之凹部區域159。又,腳部154係於其之周狀,具備1或2條以上之空氣流路158。於該實施形態中,操作鍵150係於夾隔其中心而對向之位置,具備2條空氣流 路158。因此,即便於將第二貫通孔157以透光性之材料填埋之情形時,隨著操作鍵150之上下,可於由操作鍵150圍成之空間與其之外部之間進出空氣,而仍可實現更高精度之按壓。
較佳為,突出部178之形成位置係為了不妨礙基板40上之LED50之光路而不與第二貫通孔157重疊之位置。又,突出部178設置於手指或其他構件觸碰鍵本體151之頂面時可壓縮變形之位置。突出部178係由相對較柔軟之材料構成,以使其自操作鍵150之上方開始按壓,可動接點160變形而接觸第2接點42直至最終觸發開關之期間可壓縮變形。此係為藉由使按壓件156之下表面接觸可動接點160之上表面而補足相較於與該上表面隔開配置之情形時縮短之行程而為之。
第二貫通孔157係可藉由鍵本體151之向下移動而收納LED50的部位。第二貫通孔157之面積較按壓件156之下表面之面積小。圓蓋部152係具有大致角筒之裙形狀,且自鍵本體151側朝基板40側擴徑的構件。圓蓋部152包含薄壁狀之彈性材料,其係以若將鍵本體151朝基板40之方向按下,則於該按下之中途圓蓋部152變形,其後,若解除按下則恢復原狀之方式設計。腳部154係俯視下為長方形(包含正方形)之板。操作鍵150及突出部178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操作鍵10及突出部18相同。操作鍵150因具備第二貫通孔157,故亦可並非為透光性。
(2)可動接點
可動接點160俯視下為長方形(包含正方形)。又,可動接點160俯視下具有使大致中央部分朝鍵本體151側突出之圓蓋形狀。可動接點160係於其之俯視下,於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之大致圓形之第一貫通孔162。第一貫通孔162係以較按壓件156小之面積形成。因此,若將操作鍵150朝基板40側壓入,則位於鍵本體151之下側之按壓件156可保持接觸第一貫通孔162之周圍之狀態而將可動接點160之第一貫通孔162周邊朝基板40方向按下。
可動接點160具備位於第一貫通孔162之周圍,為圓環狀且圓蓋形狀之上側接觸部161;階差部163,其於上側接觸部161之外周圍,俯視下形成為圓環狀,朝下方大角度地彎曲;及裙板部164,其連接於階差部163之徑向外側。裙板部164與第1實施形態之裙板部24相比而寬幅,延伸至形成於腳部154之內側之凹部區域159。裙板部164係於階差部163之徑向外側形成為矩形環狀,於其之角部接著於操作鍵150之凹部區域159(參照18A及18B之接著部位X)。接著部位X並非限定於4個部位,而亦可為2個部位。於該實施形態中,裙板部164相當於固定於較操作鍵150之鍵本體151更靠徑向外側之外側固定部。可動接點160與操作鍵150之連接部僅為裙板部164之接著部位X。上側接觸部161係於在操作鍵150之下方固定可動接點160時,與鍵本體151之正下方部位(按壓件156之位置)接觸而配置的部位,可藉由鍵本體151之壓入而與第二接點42接觸。此時,階差部163可成為上側接觸部161之撓曲變形之支點。
可動接點160較佳進而具備外側接觸部166,其位於較階差部163更靠可動接點160之徑向外側,以可藉由鍵本體151之壓入而接觸第一接點41之方式,與第一接點41以非接觸之狀態對向配置。外側接觸部166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係於操作鍵150之朝基板40之方向之壓入時,外側接觸部166與第一接點41能夠接觸即可,並未特別限定。於該實施形態中,將外側接觸部166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設為0.03~0.1mm之範圍內。另,外側接觸部166亦可與第一接點41接觸。
外側接觸部166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外側接觸部26同樣地以使可動接點160之裙板部164自上表面朝下表面凹入而形成之杯形狀部位。外側接觸部166係於裙板部164之四個角各形成有1個,共形成有4個。因此,於鍵本體151之壓入時,可動接點160可於4個部位與第一接點41接觸。惟,外側接觸部166之數量係與上述之外側接觸部26同樣地 為1個以上即可,並未特別限定,而且,更理想為,於夾隔可動接點160之中央而對向之位置,以2個為1組而具備1組或2組以上外側接觸部166。可動接點160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20相同。
(第11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1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11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相同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之構成或動作,以上述之各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9分別顯示第1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過俯視圖(19A)、及以該透過俯視圖內之G-G線切斷時之G-G線剖視圖(19B)。
第1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200係如下所述者:其包含圓蓋狀之可動接點190、及接觸可動接點190之突出側而配置之操作鍵180,且將操作鍵180朝可動接點190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190導通基板40上之至少2個接點(第一接點41、第二接點42)。
(1)操作鍵
操作鍵180具備:鍵本體181;圓蓋部182,其連接於鍵本體181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18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地構成;腳部184,其連接於圓蓋部18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及突出部188,其設置於鍵本體181之頂面,自鍵本體181之頂面突出,於將操作鍵180朝基板40按壓之動作中可壓縮變形。突出部188係與第10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170之突出部178相同之形狀,且沿大致圓形狀之頂面之周緣,以大致相同之中心角(約90度),各具備1個而共具備4個。突出部188係點狀之突出部之一例。於圓蓋部182之上側,形成圓環狀之槽185,實現圓蓋部182之薄壁化。鍵本體181係俯視下於中央部具備自上表面朝可動接點190上下貫通之第二貫通孔187。鍵本體 181具有大致圓筒形狀,以自基板40上浮之狀態被圓蓋部182支持。鍵本體181係俯視下於大致中央下側,具備朝基板40大致圓柱狀地突出之按壓件186。腳部184較佳為將其之徑向內側部分作為不與基板40相接之凹部區域189。
較佳為,突出部188之形成位置係為了不妨礙基板40上之LED50之光路而不與第二貫通孔187重疊之位置。又,突出部188設置於手指或其他構件觸碰鍵本體181之頂面時可壓縮變形之位置。突出部188係以於自操作鍵180之上方開始按壓,可動接點190變形而接觸第二接點42,直至觸發開關之期間可壓縮變形之方式,由相對較柔軟之材料構成。此係藉由使按壓件186之下表面接觸可動接點190之上表面而彌補相較於與該上表面隔開配置之情形時縮短之行程而為之。
第二貫通孔187係可藉由鍵本體181之向下移動而收納LED50的部位。第二貫通孔187之面積較按壓件186之下表面之面積小。圓蓋部182係具有大致圓筒之裙形狀,且自鍵本體181側朝基板40側擴徑的構件。圓蓋部182包含薄壁狀之彈性材料,其係以若將鍵本體181朝基板40之方向按下,則於該按下之中途,圓蓋部182變形,其後,若解除按下,則恢復原狀之方式設計。腳部184係俯視下為長方形(包含正方形)之板。操作鍵180及突出部188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操作鍵10及突出部18相同。操作鍵180因具備第二貫通孔187,故亦可並非為透光性。
(2)可動接點
可動接點190俯視下為圓形,具有使其之中心部分朝鍵本體181側突出之圓蓋形狀。可動接點190係於其之俯視下,於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之大致圓形之第一貫通孔192。第一貫通孔192係以較按壓件186小之面積形成。因此,若將操作鍵180朝基板40側壓入,則位於鍵本體181之下側之按壓件186可接觸第一貫通孔 192之周圍,可將可動接點190之第一貫通孔192周邊朝基板40方向按下。
可動接點190具備:位於第一貫通孔192之周圍,為圓環狀且圓蓋形狀之上側接觸部191;於上側接觸部191之外周圍,俯視下為圓環狀之彎曲部193;及自彎曲部193朝徑向外側延伸之裙板部194。裙板部194係使第2實施形態之帶部75成為圓環狀,且形成於彎曲部193之徑向外側的部位,延伸至形成於腳部184之內側之凹部區域189。裙板部194係於其之周狀以等間隔於4個接著部位X,接著於操作鍵180之凹部區域189(參照19A及19B之接著部位X)。接著部位X並非限定於4個部位,而亦可為2個部位。於該實施形態中,裙板部194相當於固定於較操作鍵180之鍵本體181更靠徑向外側之外側固定部。可動接點190與操作鍵180之連接部僅為裙板部194之接著部位X。上側接觸部191係於在操作鍵180之下方固定可動接點190時,與鍵本體181之正下方部位(按壓件186之位置)接觸而配置的部位,可藉由鍵本體181之壓入而與第二接點42接觸。此時,彎曲部193可成為上側接觸部191之撓曲變形之支點。
可動接點190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其不具備外側接觸部26。於上側接觸部191之俯視下,外側部分或/及裙板部194係可接觸第一接點41之部分。裙板部194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係於操作鍵180之朝基板40之方向之壓入時,上側接觸部191與第一接點41可接觸即可,並未特別限定。於該實施形態中,將裙板部194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設為0.03~0.1mm之範圍內。另,裙板部194亦可與第一接點41接觸。可動接點190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20相同。
(荷重-變位曲線之一例)
圖20分別顯示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荷重-變位曲線 (20A)、及使第1實施形態之鍵本體之按壓件與可動接點隔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荷重-變位曲線(20B)。又,圖21分別顯示切除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鍵本體之頂面上之突出部後之狀態之下之荷重-變位曲線(21A)、及僅第1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之荷重-變位曲線(21B)。
於(20A)中,鍵本體11之頂面上之突出部18係底面直徑為0.7mm、高度為0.4mm之圓錐狀之突出部。於(20B)中,鍵本體11之按壓件16與可動接點20之頂部之距離為0.5mm。圖20(20A、20B)及圖21(21A)所示之曲線表示於對操作鍵10之鍵本體11施加荷重後,可動接點20被壓入至與第二接點42接觸,其後,直至解除鍵本體11之壓入為止之往復變位。圖21(21B)所示之曲線表示於對可動接點20之頂部施加荷重後,可動接點20被壓入至與第二接點42接觸,其後,直至解除鍵本體11之壓入為止之往復變位。於圖20及圖21中,「峰值」係可動接點20之變形開始點(峰值荷重點)。又,「接通」係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與第二接點42相接之點。「D1」、「D2」及「D3」係對鍵本體11施加荷重至上側接觸部21與第二接點42相接為止之行程。「D4」係對可動接點20之頂部施加荷重至上側接觸部21與第二接點42相接為止之行程。
比較(20A)、(20B)及(21A)。自其結果而可知,(20A)係至達到峰值荷重為止之荷重之上升較平順(參照20A中之箭頭符號)。另一方面,(20B)係於鍵本體11之按壓件16與可動接點20之頂部接觸之0.5mm之行程附近荷重上升(參照20B中之圓形所圍成之部分Q)。另,(21A)係自按壓開始至達到峰值荷重為止荷重平緩地上升。自該結果而認為,可藉由使鍵本體11與可動接點20之頂部接觸而於達到峰值荷重之前使荷重更平緩地上升。
(20A)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D1為0.88mm。(20B)所示之按鈕 開關用構件之D2為0.89mm。又,(21A)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D3為0.53mm。自該等結果而認知為,於使可動接點20之頂部附近與鍵本體11之按壓件16接觸之情形時,可藉由突出部18之形成而使行程增長,可確保與使可動接點20之頂部與鍵本體11之按壓件16隔開之情形時相同之行程。另,因(21B)僅為可動接點20,故D4極短而為0.35mm。
根據以上而得出如下之結論:藉由於可動接點20上配置操作鍵10,使可動接點20之頂部附近接觸該鍵本體11之正下方,且於鍵本體11之頂面形成突出部18,不但可確保行程,而且可實現至輸入開關為止無急劇之荷重上升之平順之荷重上升。
(按鈕開關用構件之使用例)
圖22係說明安裝有複數個圖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多操作鍵之使用例之圖,且分別顯示將多操作鍵組裝於汽車之方向盤之狀態的前視圖(22A)、卸除多操作鍵之表殼後之狀態之前視圖(22B)、及多操作鍵之22A之H-H線剖視圖(22C)。
如圖22之(22A)所示,安裝有複數個(此處為5個)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多操作鍵301被組裝於汽車之方向盤300。多操作鍵301係於中央鍵310之周圍4個方向,以大致相同之角度,具備外周鍵311、312、313、314。多操作鍵301具備若卸除其之表殼則如(22B)所示而顯露於外之開關部320。開關部320係與各鍵310、311、312、313、314對應而各具備1個按鈕開關用構件30。腳部14係各鍵310、311、312、313、314共用之腳部。按鈕開關用構件30具有於第10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空氣流路158,以減弱操作時之空氣阻力。
各鍵310、311、312、314係可分別獨立地上下移動地構成。又,鍵本體11係於俯視下為四角形狀之頂面之各角部具備1個突出部18。各鍵310、311、312、313、314配置於形成於鍵本體11上之突出部18 之上。各按鈕開關用構件30配置於基板40上。各鍵本體11係使其之正下方部位(按壓件16)接觸可動接點20之頂部附近而配置。各鍵310等係由框體315包圍其之上方外周圍。又,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集成體係由側壁330包圍其之外周圍。又,基板40固定於背板340上,由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腳部14覆蓋其之外側部之上方部分。背板340具備到達至基板40之貫通孔341。基板40上之各接點(第一接點41等、第二接點42等)及LED50係經由貫通孔341而與電性連接於該等之複數條電性配線342連接。
如此,圖22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或其他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a、30b、30c、30d、80、80a、80b、110、140、170、200成為藉由組裝於汽車之方向盤300,不會妨礙汽車駕駛即可實現各種操作,且具有高行程及高點擊感觸之開關。此外,按鈕開關用構件30、30a、30b、30c、30d、80、80a、80b、110、140、170、200亦可發揮優異之靜音效果。
(其他實施形態)
如上述般,已對本發明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形態,而可進行各種變化而實施。
例如,第1實施形態之帶部25、第2實施形態之帶部75、第3~第6之各實施形態之階差部23、裙板部24及第9實施形態之上側接觸部131之徑向外側之部位、第10實施形態之裙板部164、第11實施形態之裙板部194之此等外側固定部與操作鍵10、60、100、120、150、180之固定方法亦可為使用接著劑之固定、使用雙面膠帶進行之固定、藉由嵌合之固定、於操作鍵10等形成槽並對該槽插入外側固定部而進行之固定等任一種方法。
又,可動接點20、70、130、160、190與操作鍵10、60、100、120、150、180之固定位置若為可動接點20等之圓蓋頂上及其附近,且為較與最內側之接點(例如,第二接點42)接觸之位置更靠可動接點 20等之徑向外側的位置,則亦可為第9實施形態之上側接觸部131之徑向外側之部位,或亦可如其他之各實施形態所顯示般,為較上側接觸部21等連接於更靠徑向外側之部位。
中間部13、63亦可沿操作鍵10、60之周具備3個以上。於該情形時,帶部25、75亦可根據中間部13、63之數量而形成3個以上。
圖5之各種基板40不僅可選用於第1實施形態,亦可選用於其他實施形態。同樣地,圖14~圖16之各種操作鍵60亦可選用於第1或第3之後之各實施形態。
朝基板40側突出之外側接觸部26、166未必為必需者。中間部13、63亦同樣地未必為必需者。於未於可動接點20等之內側配置以LED50為代表之照光機構之情形時,則未必需要第一貫通孔22、72、132、162、192。又,若以第1實施形態為例,則於LED50與按壓件16並不接觸之情形時,亦可不於鍵本體11中形成凹部17。又,至少2個接點並非限定於包含第一接點41與第二接點42之情形,而亦可僅由第二接點42a、42a或第一接點41b、41b構成。又,可動接點20等與接點41、42之接觸次數可為2次,亦可根據接點之形態,將導通次數設為1次或2次。
突出部18等之點狀或突出部18c等之桿形狀之突出部之個數並非限定於4個,而亦可設為1~3個或5個以上。亦可於突出部68等之環狀或突出部18d等之框狀之突出部之各內側或各外側,進而形成點狀或桿形狀之突出部。亦可使如突出部68b之柱狀部成為完全或部分包圍鍵本體61之周圍之環狀或框狀之壁體。操作板90具有朝其之厚度方向貫通之孔;抑或具有閉塞該孔之深度方向之一部分或全部之透光性之蓋部91或填充部92。
各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30a、30b、30c、30d、80、80a、80b、110、140、170、200之各種構成要素除無法組合之情形以 外,可相互任意組合。例如,亦可組合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各構造,於俯視下為矩形之操作鍵10固定俯視下為圓形之可動接點70。同樣地,亦可組合第10實施形態及第11實施形態之各構造,於俯視下為矩形之操作鍵150固定俯視下為圓形之可動接點190。又,第10實施形態之空氣流路158亦可形成於其他實施形態。進而,突出部18、18a、18b、18c、18d、68、68b、108、128、178、188與鍵本體11、61、101、121、151、181可任意組合。
(第12~14之各實施形態)
先前以來,已知對金屬彈片之中央頂上部位進行按壓,利用金屬彈片之變形使開關接通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平10-188728號公報。以下,稱作專利文獻4)。又,近年來,伴隨組裝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機器之小型化,鍵之小型化及鍵間之狹小化正在進展中,對各鍵與金屬彈片之高精度之對位要求更高。例如,若於鍵之按壓位置與金屬彈片之中央頂上部位之間產生位置偏移,則無法獲得良好之點擊感。為解決此種問題,亦正開發具有使用接著劑,於鍵之正下方接著金屬彈片之中央頂上部位之形態的按鈕開關用構件(例如,參照國際專利公開WO2012/153587號公報。以下,稱作專利文獻5)。若於鍵之正下方接著金屬彈片,則因鍵與金屬彈片之位置固定,故可時常按壓金屬彈片之中央頂上部位,可獲得良好之點擊感。
特別地,若於電路基板側,形成可接觸金屬彈片之中央之第一固定接點及可接觸金屬彈片之外周圍之第二固定接點,並將金屬彈片以自電路基板懸浮之狀態連接於鍵,則亦可實現藉由來自鍵之金屬彈片之按下,第二固定接點與金屬彈片之外周圍接觸而使開關接通,接著,金屬彈片之中央部與第一固定接點接觸而使開關接通之二段式開關。
然而,於專利文獻4所揭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因僅於金屬彈 片之上方配置橡膠開關,故出現容易產生橡膠開關與金屬彈片之位置偏移的問題。又,亦存在自按壓開始至金屬彈片變形而觸發開關之行程較短之問題。此種位置偏移及較短之行程會招致操作感觸之降低而不佳。
又,雖專利文獻5所揭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因將位於操作鍵之正下方位置之按壓件與金屬彈片之頂部接著而不存在如上述之位置偏移問題,但卻出現起因於接著中所使用之接著劑之其他問題。亦即,因接著劑之厚度之不均而導致按壓方向之尺寸公差較大,難以保證良好之操作感觸。此外,因存在接著劑之區域中難以產生金屬彈片之變形,故亦存在難以獲得金屬彈片原本之高點擊感之問題。
本發明人等係為解決上述問題而開發了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係首先使位於操作鍵之正下方之按壓件與金屬彈片等之倒置碗盆形狀之可動接點之頂部隔開,接著,將可動接點之外周圍固定於較操作鍵之按壓件更靠徑向外側。該按鈕開關用構件係因存在按壓件接觸金屬彈片之頂部之長短之距離,故可獲得自按壓開始至觸發開關之行程。基於該結果,不但可維持該行程之長度,而且可使藉由操作鍵之按壓,金屬彈片連接於接點之過程之荷重更平順地上升,可實現更高之點擊感觸。
然而,誠如所知,若欲開發具有更高之性能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則必然無法繞開以下之若干問題。其一者為,因鍵與金屬彈片之接著面積較小,故使用接著劑之接著無法獲得足夠之接著力,而存在鍵與金屬彈片相剝離之情形。另一者為,因難以將接著劑塗佈成均勻之厚度,故於接著區域之一部分,存在出現無法獲得足夠之接著力之部位的狀況。進而另一者為,因接著劑容易自鍵與金屬彈片之間溢出,由此亦存在妨礙金屬彈片之變形而導致開關感觸降低之狀況。
以下之各實施形態之目的係為了本發明人等所開發之按鈕開關 用構件之進一步高性能化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其易於實現高行程及圓蓋狀之可動接點原本之高點擊感觸,此外,亦可實現圓蓋狀之可動接點與鍵之接著力之進一步提高,及開關感觸之進一步提高。
用於達成上述目的之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如下所述者,其包含具備倒置碗盆狀地突出之倒置碗盆狀部及其徑向外側之外延部之可動接點、及於該可動接點之突出側對向配置之操作鍵,且將操作鍵朝可動接點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與配置於可動接點之按壓方向之基板上之接點導通;操作鍵係連接式具備鍵本體、及較鍵本體位於更靠其之徑向外側且固定於基板上之腳部,且具備固定片材,其覆蓋外延部之至少一部分之表面,固定外延部之至少一部分與腳部。
進而,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操作鍵亦可進而具備圓蓋部,其位於鍵本體與腳部之間,可藉由鍵本體之朝基板側之按壓而變形。
又,亦可為,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固定片材具有絕緣性基材、及於該絕緣性基材之一面所具備之接著層;固定片材係以接著層自外延部之表面覆蓋腳部之方式配置。
又,亦可為,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腳部具備朝自基板遠離之方向凹入之第一凹部;外延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一凹部;固定片材係以自外延部之表面覆蓋之方式固定於腳部。
又,亦可為,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外延部具備自倒置碗盆狀部之周緣朝徑向外側平坦地擴延之平坦部、及朝該平坦部之進而徑向外側延伸之延伸部;延伸部具有自平坦部到達至第一凹部之形態。
亦可為,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第一凹部進而具備朝自基板遠離之方向凹入之第二凹部;延伸部被收納於第二凹 部。
又,亦可為,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固定片材係使與外延部為相反側之面相接於基板。
又,亦可為,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可動接點係於其之俯視下,於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第一貫通孔,藉由操作鍵之壓入而於第一貫通孔之周圍與鍵本體接觸。
進而,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亦可自於基板之接點之徑向內側具備之照光機構經由第一貫通孔而可透光。
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可動接點亦可具備朝基板上之接點突出之突出部。
其次,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另,以下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並非限定申請專利範圍之發明者,而且,於各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諸要素及其所有組合亦未必為本發明之解決手段所必需者。另,以下,「徑向外側」,意指於特定對象物之俯視下,自中心起描繪假想圓之情形時之假想圓之擴徑方向。「徑向內側」,意指上述假想圓之縮徑方向。「俯視下」,意指以於基板配置有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側之面為上而自上方觀察時。
(第12實施形態)
圖23顯示構成第1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過俯視圖。圖24(24A)~(24B)分別顯示圖2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A-A線剖視圖(24A)及一部分B之放大剖視圖(24B)。圖25顯示構成圖2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構成構件之俯視圖。於圖25(25A)~(25C)中,各構成構件係於粗體之黑色箭頭符號之方向重疊。此後所示之圖28及圖31亦為與之相同之情形。
第1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401係如下所述者,其包含圓蓋狀之可動接點(以下,簡稱「可動接點」)420、及於可動接點420之突出側對向配置之操作鍵410,且將操作鍵410朝可動接點420之方向按 壓,使可動接點420與配置於可動接點420之按壓方向之基板(亦稱作「電路基板」)440上之接點442、442(進而亦包含接點441、441)接觸而使接點442、442等導通。
(1)操作鍵
操作鍵410係將鍵本體411、及位於較鍵本體411更靠其之徑向外側且固定於基板440上之腳部413連接而具備。於該實施形態中,操作鍵410較佳進而具備圓蓋部412,其係位於鍵本體411與腳部413之間的構件,且可藉由鍵本體411之朝基板440側之按壓而變形。鍵本體411、圓蓋部412及腳部413之各形狀係如圖23所示,俯視下為大致四角形。腳部413俯視下係使外周緣接觸基板440,使較該外周緣更靠徑向內側之區域成為自基板440浮起之狀態而配置於基板440上。於該實施形態中,將腳部413自基板440浮起之區域稱作朝自基板440遠離之方向凹入之第一凹部414。第一凹部414係可固定後述之可動接點420之外延部之一部分或全部的部位。於該實施形態中,較佳為,於第一凹部414中,進而具備朝自基板440遠離之方向(於圖24中為上方向)凹入之第二凹部415。第二凹部415係收納後述之可動接點420之延伸部的部位。此處,較理想為,將收納定義為:於第二凹部415內,以朝延伸部之厚度方向下沉之狀態容納延伸部。如此,腳部413係以與基板440隔開之方式,具備朝腳部413之內部凹入之第一凹部414、及自第一凹部414進而朝內部凹入之第二凹部415,具有兩階段地具備凹部之構造。
鍵本體411具備成為與可動接點420對向之底面之按壓部416。按壓部416之形狀於俯視下大致為圓形。於該實施形態中,按壓部416係於尚未將操作鍵410朝可動接點420按壓之狀態下,不與可動接點420接觸。然而,於該狀態下,按壓部416亦可接觸可動接點420。惟,於該實施形態中,按壓部416並未與可動接點420固定。鍵本體411具備 自其頂面貫通至底面之貫通孔417。貫通孔417之形狀係於該實施形態中,俯視下大致為圓形。貫通孔417具有使來自後述之照光機構之光朝鍵本體411之上方透光之功能,並具有於朝基板440壓入鍵本體411時,不使照光機構與按壓部416接觸之功能。惟,亦可替代貫通孔417而配置透光性優異之透光構件,並於必須防止與照光機構之接觸之情形時,自鍵本體411之底面朝內部形成防止接觸所需之最低限度之凹部。
操作鍵410係作為其之構成材料,較佳使用矽酮橡膠、胺基甲酸酯橡膠、異戊二烯橡膠、伸乙丙烯橡膠、天然橡膠或伸乙-丙烯-二烯橡膠等熱硬化性彈性體,胺基甲酸酯系、酯系、苯乙烯系、烯烴系、丁二烯系或氟系等熱塑性彈性體,抑或該等之複合物等。作為除上述以外之操作鍵410之構成材料,亦可使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BR)或丁腈橡膠(NBR)。又,亦可對上述構成材料中混合以氧化鈦、碳黑為代表之填料或著色劑。
(2)可動接點
可動接點420係俯視下為長方形(包含正方形),且具備倒置碗盆狀地突出之倒置碗盆狀部421及其徑向外側之外延部之圓蓋狀的接點。倒置碗盆狀部421係朝鍵本體411之方向突出,使基板440側凹入之薄壁狀之部分。於該實施形態中,倒置碗盆狀部421之形狀係俯視下大致為圓形。倒置碗盆狀部421係於該實施形態中,於突出區域,具備俯視下大致為圓形之第一貫通孔426。若將鍵本體411朝基板440側按壓,則鍵本體411之按壓部416接觸倒置碗盆狀部421而使可動接點420變形。其結果,倒置碗盆狀部421之第一貫通孔426之外周緣區域與基板440上之接點442、442接觸。可動接點420使至此為止尚未導通之2個接點442彼此電性連接而使2個接點442、442成為導通狀態。另,接點442、442只要以未相互導通之狀態形成於基板440,則亦可 為任意形狀之接點。作為接點442之形狀,可例示例如長方形、半環形狀、環形狀、梳齒形狀等。
可動接點420係於倒置碗盆狀部421之徑向外側具備階差部422。於該實施形態中,階差部422係俯視下為大致圓形之部位。階差部422係與其之徑向外側之外延部連接。階差部422係自倒置碗盆狀部421之周緣部起,朝基板440之方向,且自該周緣部起朝徑向外側傾斜的部位,連接倒置碗盆狀部421與較該倒置碗盆狀部421更靠近基板440之外延部。若將鍵本體411朝基板440按壓而對可動接點420之倒置碗盆狀部421作用基板440方向之力,則倒置碗盆狀部421自階差部422之位置起開始變形。
外延部係將其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一凹部414的部位。於該實施形態中,外延部具備:平坦部423,其自倒置碗盆狀部421之周緣朝徑向外側平坦地擴延;及延伸部424,其朝平坦部423之進而徑向外側延伸。平坦部423係於該實施形態中,連接於階差部422之俯視下大致為四角形之板狀構件。延伸部424係於該實施形態中,於平坦部423之一組之對向兩邊所具備之共計2個之板狀構件。延伸部424亦可稱之為自該對向之兩邊朝外方向帶狀且細長地延伸之帶狀部。延伸部424具有自平坦部423到達至腳部413之第一凹部414的形態,進而詳細而言,具有可收納於第二凹部415的形態。延伸部424之形態亦可為未到達至第二凹部415之外方向前端之長度。又,較佳為,延伸部424之形態較第二凹部415之槽深大致相同。特別地,較佳為,以使延伸部424成為收納於第二凹部415之狀態,使延伸部424之基板440側之面與第一凹部414之基板440側之面處於同一水平面之方式,設定第二凹部415之深度。其原因在於,於將後述之固定片材430貼付於操作鍵410之第一凹部414時,可將延伸部424與第一凹部414以大致平坦且無階差之狀態予以固定。此種固定有助於將可動接點420牢固地固定於操 作鍵410。
平坦部423係於俯視下大致四個角之位置,且與基板440對向之側之面,具備朝基板440突出之4個凸部425。該等凸部425形成於與較基板440上之接點442、442位於更靠徑向外側之接點441、441對向之位置。於該實施形態中,於尚未將鍵本體411朝基板440按壓之狀態下,可動接點420之凸部425係與接點441、441非接觸之狀態。若將鍵本體411朝基板440按壓,則4個凸部425與接點441、441接觸。藉此,接點441、441可藉由可動接點420而導通。進而,若將鍵本體411朝基板440壓入,則倒置碗盆狀部421之第一貫通孔426之周緣部接觸接點442、442。如此,可根據將鍵本體411朝基板440側所壓入之距離而發揮兩階段之開關之接通或斷開之功能。為實現此種功能,較佳為,以4個凸部425與接點441、441先接觸,倒置碗盆狀部421與接點442、442其後接觸之方式,使凸部425與接點441之間之距離短於第一貫通孔426之周緣部與接點442之間之距離。另,接點441、441只要以未相互導通之狀態形成於基板440,則亦可為任意形狀之接點。作為接點441之形狀,例如,可例示長方形、半環形狀、環形狀、梳齒形狀等。
倒置碗盆狀部421係於該實施形態中,於倒置碗盆狀部421之突出區域,具備俯視下大致為圓形之第一貫通孔426。因此,可動接點420係於其之俯視下,於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第一貫通孔426,可藉由操作鍵410之壓入,於第一貫通孔426之周圍與鍵本體411接觸。第一貫通孔426具有將來自基板440之配置於接點442、442之間之照光機構之一例即LED443之光自可動接點420透過鍵本體411之貫通孔417而朝外方向引導之功能。亦即,可動接點420具有可自於基板440之接點441、441之徑向內側所具備之LED443經由第一貫通孔426而透光之構成。第一貫通孔426係於該實施形態中,以與鍵本體411之貫通孔 417大致相同之大小形成。惟,第一貫通孔426亦可形成為較貫通孔417小徑或大徑。特別地,因可藉由將第一貫通孔426形成為較貫通孔417小徑而防止按壓部416遮蔽來自照光機構之光,故更為理想。
可動接點420較佳為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20相同之材料構成,而且,可為已實施相同之電鍍或蒸鍍等表面處理者。可動接點420係以使平坦部423所具備之4個凸部425成為與接點441、441非接觸之狀態,且使倒置碗盆狀部421之第一貫通孔426之周緣部成為與接點442、442非接觸之狀態的方式,將延伸部424固定於操作鍵410之腳部413。
(3)固定片材
固定片材430係覆蓋可動接點420之外延部之至少一部分(例如延伸部424)之表面,固定外延部之至少一部分與腳部413的片材。更具體而言,固定片材430具有包含延伸部424之基板440側之面在內覆蓋第一凹部414之底面,進而覆蓋至階差部422之中途的形態。固定片材430係如圖25所示,於其之大致中央,具備俯視下大致為圓形之大貫通孔431,及於大貫通孔431之周圍,具備4個小貫通孔432。大貫通孔431具有使可動接點420之倒置碗盆狀部421之大部分露出之大小。4個小貫通孔432位於可動接點420之4個凸部425之位置,具有能夠使該等凸部425貫通之大小。
固定片材430係如圖24所示,具備絕緣性基材433、及於絕緣性基材433之一面所具備之接著層434。固定片材430係以接著層434自可動接點420之外延部之上,覆蓋腳部413之方式配置。更具體而言,固定片材430較佳為以自與第一凹部414相接之外延部之上覆蓋之方式固定於腳部413。固定片材430較佳為以使與外延部為相反側之面(亦即絕緣性基材433側之面)與基板440相接之方式,貼付於腳部413之第一凹部414。其結果,可有效地防止因反覆進行操作鍵410之按壓,導致 收納於第二凹部415之延伸部424自第二凹部415脫落而朝基板440側移動之狀況。
又,較佳為,接著劑434並非部分地朝基板440側突出而是大致平坦。因此,較佳為,使可動接點420之延伸部424之厚度與第二凹部415之深度大致相同。於將固定片材430貼付於第一凹部414時,藉由將延伸部424與第一凹部414以大致平坦且無階差之狀態予以固定,可防止空氣侵入至延伸部424之周圍,可使固定片材430之接著層434與延伸部424密著。又,亦可避免基板440被接著劑污染而影響了導電性,或因行程較設定長而導致開關感觸或耐久性降低。
絕緣性基材433係例如由聚烯烴、聚醯胺、聚醯亞胺、聚酯、聚碳酸酯、氟系樹脂、聚苯硫醚、丙烯酸樹脂等各種樹脂較佳地構成。接著層434不僅可為包含接著劑之層,亦可為包含黏接劑之層。固定片材430之厚度並非特別限定者,而較佳為15~500μm、更佳為20~300μm,進而較佳為30~200μm。於採用可動接點420中不具備平坦部423,且自倒置碗盆狀部421經由階差部422連接於延伸部424之形態之可動接點420之情形時,較佳為將固定片材430之厚度設為200μm以下,進而設為100μm以下。此係基於提高開關之觸發特性及固定片材430之耐久性之觀點而為之。
固定片材430除以組合所期望之絕緣性基材433與接著層434而製造外,亦可使用市售之附黏接劑之薄膜或市售之附接著劑之薄膜。例如,可自市場上購買附矽酮系黏接劑(或接著劑)之PET薄膜、附矽酮系黏接劑(或接著劑)之聚苯硫醚薄膜、附矽酮系黏接劑(或接著劑)之聚醯亞胺薄膜、附矽酮系黏接劑(或接著劑)之氟系樹脂薄膜、附丙烯酸樹脂黏接劑(或接著劑)之聚酯薄膜等。於要求具有耐熱性或耐化學藥品性之情形時,較佳為對絕緣性基材433中使用聚苯硫醚、聚醯亞胺、氟系樹脂者。於使用具有包含除矽酮系以外之黏接劑(或接著劑) 之接著層434之固定片材430時,為增強與操作鍵410之固定,較佳為至少於腳部413之與固定片材430之接著面實施胺基甲酸酯塗層處理、表面改質處理(紫外線照射處理、電暈處理、電漿照射處理、火焰處理或ITRO處理等)。
如此,藉由將延伸部424或包含延伸部424之平坦部423夾入於腳部413之第一凹部414及第二凹部415與固定片材430之間並予以固定,可降低接著劑溢出之風險或接著劑之厚度呈現不均之風險。即便起因於操作鍵410及可動接點420之各形狀而必須縮小兩者410、420之接著面積時,仍可藉由採用使延伸部424等夾入於第二凹部415與固定片材430之間之形態而降低可動接點420自操作鍵410脫落之風險。又,藉由將可動接點420固定於操作鍵410之腳部413之背面(與基板440之對向面),可將因可動接點420之形狀上之限制而產生之接著強度之降低抑制為最小限度。
(4)基板
基板440係於其之表面配置有接點441、441及接點442、442(接點之一例)。基板440係由絕緣性優異之材料形成,作為一例,除將紙基材以苯酚樹脂固定之紙基材苯酚基板、將紙基材以環氧樹脂固定之紙基材環氧基板、將由玻璃纖維紡織而成之布以環氧樹脂固定之環氧玻璃纖維布板、將紙與玻璃基材混合並固定而成之玻璃複合基板以外,亦可較佳地列舉以氧化鋁等之絕緣性較高之陶瓷形成之陶瓷基板,及以聚四氟伸乙、聚醯亞胺等絕緣性較高之樹脂形成之樹脂基板。
接點441、441於圖24中為配置有2個之狀貌,但亦可為與凸部425相同之數量(亦即4個)。接點442、442最低限度具有2個即可,亦可為3個以上。圖24中之接點441、441及接點442、442之數量或形態等不過為例示,若為可分別藉由與凸部425之接觸及與第一貫通孔426之外周緣部之接觸而通電之接點,則亦可為任意之數量或形態等。 又,雖將接點441、441以表面露出狀態埋設於基板440之內部,將接點442、442貼付於基板440上,但亦可成為與此相反之形態,或將所有接點貼付於基板440上,抑或將所有接點以表面露出狀態埋設於基板440之內部。於該實施形態中,設置有接點441、441及接點442、442之兩者,但例如就一段式開關而言,可僅設置接點441、441或接點442、442之任一組接點。
於該實施形態中,於與可動接點420之第一貫通孔426對向之基板440上之特定位置,具備作為照光機構之一例之LED443。LED443之發光面位於第一貫通孔426之方向。作為除LED443以外之照光機構,亦可使用具備熱燈絲之燈泡、有機EL或無機EL等。又,亦可與接點441或接點442同樣地,將LED443等照光機構埋設於基板440中,而非基板440之表面。
(第13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13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另,於第13實施形態中,對與第12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之文字及/或符號,以第12實施形態之說明替代其之說明,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26顯示構成第13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過俯視圖。圖27(27A)~(27B)分別顯示圖2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A-A線剖視圖(27A)及一部分B之放大剖視圖(27B)。圖28(28A)~(28C)顯示構成圖2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構成構件之俯視圖。
第13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401a與第1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401之不同在於可動接點420a及固定片材430a之形態。又,因該形態之相異而未於基板440上設置接點441、441。於以下之第13實施形態之說明中,主要就與第12實施形態不同之點進行說明,相同之點則代用第12實施形態之說明,此處,省略重複之說明。
(1)可動接點
構成按鈕開關用構件401a之可動接點420a係於位於第12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倒置碗盆狀部421之外周緣之階差部422之徑向外側,具備與階差部422大致為同心圓狀之平坦部423。2個延伸部424係朝平坦部423之外方向延伸之構件,且相互對向配置於平坦部423之徑向之延長線上。可動接點420a不同於第12實施形態,其不具備凸部425。因此,藉由操作鍵410之按壓操作,僅第一貫通孔426之外周緣與基板440上之接點442、442接觸。亦即,按鈕開關用構件401a具有作為一段式開關之功能。
(2)固定片材
按鈕開關用構件401a所具備之固定片材430a不同於第12實施形態,其不具備能夠使凸部425貫通之小貫通孔432,而僅具備大貫通孔431。又,固定片材430a係以使絕緣性基材433自基板440浮起之狀態覆蓋腳部413之第一凹部414、及收納於第二凹部415之延伸部424之各表面。亦即,於固定片材430a與基板440之間,存在如圖27所示之間隙(Gap)。雖較佳為不存在該間隙,但於固定片材430a不易自腳部413剝落之情形時則亦可具有間隙。
(第14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1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另,於第14實施形態中,對與前文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相同之構成,標註相同之文字及/或符號,以前文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之說明替代其之說明,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29顯示構成第1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過俯視圖。圖30(30A)~(30B)分別顯示圖29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A-A線剖視圖(30A)及一部分B之放大剖視圖(30B)。圖31(31A)~(31C)顯示構成圖29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構成構件之俯視圖。
第1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401b與第1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 關用構件401之不同在於操作鍵410b、可動接點420b及固定片材430b之各形態。又,因該形態之相異而未於基板440上設置接點441、441,並縮小了接點442、442間之距離。於以下之第14實施形態之說明中,主要就與第12實施形態不同之點進行說明,相同之點則代用第12實施形態之說明,此處,省略重複之說明。
(1)操作鍵
按鈕開關用構件401b所具備之操作鍵410b不同於第12實施形態,其不具備貫通鍵本體411之貫通孔417。其原因在於,因基板440中不具備照光機構,故無需使光自基板440側透光。該點以外之構成係與第12實施形態相同。
(2)可動接點
構成按鈕開關用構件401b之可動接點420b係於位於第12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倒置碗盆狀部421之外周緣之階差部422之徑向外側,具備與階差部422大致為同心圓狀之平坦部423。2個延伸部424係朝平坦部423之外方向延伸之構件,且相互對向配置於平坦部423之徑向之延長線上。可動接點420b不同於第12實施形態,其不具備凸部425及第一貫通孔426兩者。此點與第12實施形態不同,而其原因在於,因基板440中不具備照光機構及接點441、441,故無需凸部425及第一貫通孔426。
可動接點420b不同於第12及第13之各實施形態,其係於倒置碗盆狀部421之凹面側之底部(亦即,突出頂面之相反側之位置),具備朝基板440上之接點442、442突出之突出部427。接點442、442係以未相互導通之狀態形成於基板440。接點442、442間之距離短至可藉由與突出部427之接觸而導通之程度。藉由操作鍵410b之按壓操作,鍵本體411之按壓部416將可動接點420b之倒置碗盆狀部421之頂部朝基板440側壓入。其結果,可動接點420b之倒置碗盆狀部421係自階差部 422起產生變形而與基板440上之接點442、442接觸。如此,按鈕開關用構件401b係與第13實施形態同樣地,具有作為一段式開關之功能。
(3)固定片材
按鈕開關用構件401b所具備之固定片材430b不同於第12實施形態,其不具備能夠使凸部425貫通之小貫通孔432,而僅具備大貫通孔431。又,固定片材430b具有可使絕緣性基材433接觸基板440之厚度。因此,不存在如於第13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間隙(Gap)。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雖已對本發明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較佳之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而可進行各種變化而實施。
圖32顯示第1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變化例,即變更操作鍵之腳部形態之兩例之與圖24相同之一部分B的放大剖視圖(32A、32B)。
於該等變化例中,操作鍵410之腳部413不同於第12實施形態,其不具備第二凹部415。因此,可動接點420之延伸部424係自腳部413之第一凹部414朝基板440側突出了延伸部424之厚度之量。固定片材430係自延伸部424之表面被固定於第一凹部414。固定片材430之接著層434係部分地朝絕緣性基材433側被壓入了延伸部424自第一凹部414朝基板440側所突出之量。惟,(32A)之例不同於(32B),因絕緣性基材433與基板440相接,故相對而言,延伸部424不易自第一凹部414脫落。於(32B)之例中,因絕緣性基材433與基板440分離,故若與(32A)之例相比,則延伸部424容易自第一凹部414脫落。相對於此,第12實施形態則因第二凹部415收納延伸部424,故延伸部424之脫落之風險較低。基於以上而可認為,相較於不具備第二凹部415之形成及固定片材430與基板440之接觸之兩構成的形態,較佳為僅具備兩構成中之 一者之形態,更佳為具備兩構成之形態。
圖33顯示可動接點之各種變化例(33A~33F)。
(33A)顯示相對於第12實施形態所具備之可動接點420,進而另使2個延伸部424對向配置之可動接點420c之俯視圖。(33B)顯示替代(33A)之可動接點420c之延伸部424而具備以包圍平坦部423之周圍之方式形成之延伸部424d之可動接點420d之俯視圖。(33C)顯示除了(33A)之可動接點420c之4個延伸部424,將平坦部423e形成為圓環狀之可動接點420e之俯視圖。(33D)顯示除了(33C)之可動接點420e之平坦部423e,使分別朝4個方向延伸之延伸部424f連接於階差部422,並於該延伸部424f形成1個凸部425之可動接點420f的俯視圖。(33E)顯示將(33D)之可動接點420f之4個延伸部424f變更為3個延伸部424g之可動接點420g之俯視圖。(33F)顯示未設置(33A)之可動接點420c之第一貫通孔426之可動接點420h之俯視圖。
如上述之各種變化例般,平坦部423之形狀及其有無形成,進而延伸部424之數量或形狀、凸部425之數量或形成位置、第一貫通孔426之有無等亦可自如變更。除圖33之例示形態以外,亦可採用各種形態。例如,亦可將(33C)之可動接點420e之平坦部423e設為於俯視下大致為四角形。又,(33D)之可動接點420f中,亦可不設置第一貫通孔426。
又,固定片材430、430a、430b(稱作固定片材430等)只要覆蓋可動接點420、420a、420b、420c、420d、420e、420f、420g、420h(稱作可動接點420等)之外延部之至少一部分之表面,則亦可覆蓋延伸部424、424d、424f、424g(稱作延伸部424等)之與基板440對向之面之一部分或整面。又,腳部413中亦可不具備第一凹部414。於該情形時,例如,亦可使可動接點420等之外延部與腳部413之底面(與基板440對向之面)重疊而於其之表面貼付固定片材430等。進而,第一凹部414 中亦可不具備第二凹部415。於該情形時,例如,圖32所示之形態中,亦可貼付固定片材430等。
又,操作鍵410等亦可不具備圓蓋部412。例如,於鍵本體411與腳部413之間,亦可具備可實現鍵本體411之上下移動之薄型之連結部而替代圓蓋部412。固定片材430等亦可具有接著於絕緣性基材433之兩面之接著層434。於該情形時,例如,亦可於腳部413之背面(無論是否存在第一凹部414、第二凹部415)與外延部之間,夾持固定片材430等而固定腳部413與外延部。
各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401、401a、401b之各種構成要素除無法組合之情形以外,可相互任意組合。例如,亦可組合第12實施形態及第13實施形態之各構造,使可動接點420中不具備凸部425。又,亦可組合第12實施形態及第13實施形態之各構造,於基板440中具備LED443,且於可動接點420具備相當於突出部427之突出部。於該情形時,較佳為,使突出部成為圓筒狀,可對圓筒內插入LED443。其結果,若將可動接點420朝基板440壓入,則圓筒形狀之突出部可於包圍LED443之同時朝下方移動而接觸接點442、442。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可利用於例如攜帶型通信機器、PC、照相機、車載用電子機器、家庭用音頻機器、家庭用電化製品等具備操作鍵之各種機器。

Claims (14)

  1. 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其包含:圓蓋狀之可動接點;及操作鍵,其接觸該可動接點之突出側而配置;且將上述操作鍵朝上述可動接點之方向按壓,使上述可動接點導通基板上之至少2個接點;上述操作鍵具備:鍵本體;圓蓋部,其連接於該鍵本體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之朝上述基板側之按壓而變形;腳部,其連接於該圓蓋部之外周圍,固定於上述基板上;及突出部,其設置於上述鍵本體之頂面或外周圍,自上述鍵本體之頂面突出,可於將上述操作鍵朝上述基板按壓之動作中壓縮變形;且上述可動接點具備:上側接觸部,其係與上述鍵本體之正下方部位接觸而配置,藉由上述鍵本體之壓入而與上述接點接觸;及外側固定部,其位於上述上側接觸部或比其更靠徑向外側,固定於較上述操作鍵之上述鍵本體更靠徑向外側;且上述外側固定部係自上述可動接點之裙板部延伸之帶部,並將上述可動接點固定於操作鍵。
  2. 如請求項1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突出部係於上述鍵本體之頂面,形成為點狀、桿形狀、框狀或環狀。
  3. 如請求項1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突出部係位於上述鍵本體之外周圍,且較上述鍵本體之頂面更朝上方延伸之柱狀部。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可動接點進而具備外側接觸部,其位於較上述上側接觸部更靠上述可動接點之徑向外側,以可藉由上述鍵本體之壓入與配置於上述上側接觸部所相接之上述接點之徑向外側之其他接點接觸之方式,以與上述其他接點接觸或非接觸之狀態對向配置。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操作鍵係於上述圓蓋部與上述腳部之間,具備與上述基板介隔間隙而對向之1或2個以上之中間部;且上述可動接點係將上述外側固定部固定配置於上述中間部。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外側固定部固定於上述操作鍵之上述圓蓋部。
  7.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可動接點係於其之俯視下,於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第一貫通孔,且藉由上述操作鍵之壓入,於上述第一貫通孔之周圍與上述鍵本體接觸。
  8. 如請求項7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自設置於上述基板之上述接點之徑向內側之照光機構經由上述第一貫通孔而可透光。
  9. 如請求項8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操作鍵係於上述鍵本體之下部,具備可藉由上述鍵本體之向下移動而收納上述照光機構之凹部;且使至少一部分成為透光性。
  10.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操作鍵係於上述鍵本體具備自其外側朝上述可動接點貫通之第二貫通孔。
  11. 如請求項10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第二貫通孔係遍及其長度方向之一部分或全部而被填充透光性之材料。
  12.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操作鍵包含透光性材料。
  13. 如請求項8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於上述鍵本體之至少頂面,形成遮蔽其一部分之遮光層。
  1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使上述鍵本體成為由硬度不同之材料構成其之頂面側與上述可動接點側之多層構造。
TW105121456A 2015-07-24 2016-07-06 按鈕開關用構件 TWI6804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6647 2015-07-24
JP2015-146647 2015-07-24
JP2016-059707 2016-03-24
JP2016059707 2016-03-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9244A TW201709244A (zh) 2017-03-01
TWI680476B true TWI680476B (zh) 2019-12-21

Family

ID=57885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21456A TWI680476B (zh) 2015-07-24 2016-07-06 按鈕開關用構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373775B2 (zh)
EP (1) EP3327743B1 (zh)
JP (1) JP6240814B2 (zh)
KR (1) KR102522090B1 (zh)
CN (1) CN107851530B (zh)
TW (1) TWI680476B (zh)
WO (1) WO20170180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81177B2 (en) * 2016-03-14 2019-08-13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Push switch,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ush switch,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push switch
JP6599570B2 (ja) * 2016-12-22 2019-10-30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
USD845252S1 (en) * 2017-02-24 2019-04-09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Switch
EP3679595B1 (en) * 2017-09-08 2021-04-21 Sateco AG A button assembly
WO2019171863A1 (ja) * 2018-03-05 2019-09-12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
US10418011B1 (en) * 2018-03-29 2019-09-17 Ableton Ag Button
EP3547303B1 (de) * 2018-03-29 2020-05-13 Ableton AG Taste mit erweiterten ausdrucksmöglichkeiten
TWI702626B (zh) * 2018-03-30 2020-08-21 英屬開曼群島商康而富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較佳按壓手感的觸控按鍵
US10548235B1 (en) * 2018-04-09 2020-01-28 Rockwell Collins, Inc. Harsh environment key panel and bezel structures
CN108695092A (zh) * 2018-06-19 2018-10-23 四川斐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遮光按键及带有遮光按键的路由器
JP7077877B2 (ja) * 2018-08-30 2022-05-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及び操作装置
JP7077876B2 (ja) * 2018-08-30 2022-05-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及び操作装置
CN113396465B (zh) * 2019-02-18 2022-07-29 西铁城电子株式会社 弹簧构件以及开关
WO2021044655A1 (ja) * 2019-09-02 2021-03-11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7369206B2 (ja) * 2019-12-09 2023-10-25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の押圧機構、及び、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13211949B (zh) * 2020-02-06 2022-08-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图案转印设备及方法
USD1003260S1 (en) * 2021-03-12 2023-10-31 Shin-Etsu Polymer Co., Ltd. Push button for switches
WO2022229668A1 (en) * 2021-04-26 2022-11-03 Sateco Ag A metallic element and button assemblies
TWI772008B (zh) * 2021-04-28 2022-07-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圓頂開關按鍵
DE102021127560B3 (de) 2021-10-22 2022-12-15 Preh Gmbh Taster mit Elastomerdom und geräuschminimierter Schnappscheib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28171U (zh) * 1972-06-16 1974-03-11
JPS5624718A (en) * 1979-08-06 1981-03-09 Shinetsu Polymer Co Pushhbutton switch
JPS58170731U (ja) * 1982-05-12 1983-11-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タツチレスポンス装置
JPS62118324U (zh) * 1986-01-17 1987-07-27
US4933522A (en) * 1989-03-07 1990-06-12 Itt Corporation Flanged snap dome
JPH0447616A (ja) * 1990-06-11 1992-02-17 Fujitsu Ltd スイッチ素子
JPH0533422U (ja) 1991-10-04 1993-04-30 日通工株式会社 照光式文字ボタン
JPH08298043A (ja) 1995-04-27 1996-11-12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透光部付き押しボタ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391172B2 (ja) * 1995-11-28 2003-03-3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JPH09171740A (ja) * 1995-12-21 1997-06-30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照光式スイッチ
US5889242A (en) * 1996-10-17 1999-03-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Multidirectional operating switch and multidirectional operat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988203B2 (ja) 1996-10-22 2007-10-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パネルスイッチ用可動接点体
JPH1131433A (ja) * 1997-07-11 1999-02-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起動スイッチ装置
JPH11339593A (ja) * 1998-05-29 1999-12-10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装置
JP3890789B2 (ja) * 1998-12-21 2007-03-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0322974A (ja) * 1999-05-10 2000-11-24 Alps Electric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
JP2002093274A (ja) * 2000-09-08 2002-03-29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JP3644382B2 (ja) * 2000-12-22 2005-04-27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JP2002352657A (ja) * 2001-05-25 2002-12-06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039030B2 (ja) 2001-10-29 2008-01-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FR2846143B1 (fr) * 2002-10-16 2005-01-07 Dav Commutateur electrique a actionnement par pression de type cloquant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JP4428120B2 (ja) * 2003-06-16 2010-03-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DE102004040395A1 (de) * 2003-08-23 2005-03-24 Marquardt Gmbh Elektrisches Bauelement, insbesondere elektrischer Schalter
JP4088577B2 (ja) * 2003-10-16 2008-05-21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用可動接点および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JP4466314B2 (ja) * 2004-10-20 2010-05-26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JP4513688B2 (ja) 2005-08-17 2010-07-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KR101111457B1 (ko) * 2006-02-06 2012-02-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키패드 및 그를 적용한 이동단말기와 키입력 처리방법
JP2010146737A (ja) 2008-12-16 2010-07-01 Fuji Denshi Kogyo Kk 2段クリック付き接点ばね
KR20120110447A (ko) * 2011-03-29 2012-10-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JP5221819B2 (ja) * 2011-05-10 2013-06-26 株式会社コバック 2段式スイッチ
JP3179036U (ja) * 2012-08-01 2012-10-1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6107039B2 (ja) * 2012-10-04 2017-04-05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の製造方法
JP2015115224A (ja) * 2013-12-12 2015-06-2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9244A (zh) 2017-03-01
JP6240814B2 (ja) 2017-11-29
JPWO2017018097A1 (ja) 2017-11-02
EP3327743A4 (en) 2019-01-16
CN107851530B (zh) 2020-05-19
CN107851530A (zh) 2018-03-27
US10373775B2 (en) 2019-08-06
KR20180030969A (ko) 2018-03-27
WO2017018097A1 (ja) 2017-02-02
EP3327743B1 (en) 2021-05-26
US20180218856A1 (en) 2018-08-02
KR102522090B1 (ko) 2023-04-13
EP3327743A1 (en) 2018-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0476B (zh) 按鈕開關用構件
TWI685867B (zh) 按鈕開關用構件
CN109964296B (zh) 按钮开关用部件
US20110102205A1 (en) Keypad structure
CN212625301U (zh) 按钮开关用构件
JP2008243655A (ja) 可動接点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構成した照光式パネルスイッチ
CA2719332C (en) Keypad structure
JP2018073569A (ja) 押釦スイッチ
JP2017157434A (ja)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部材
JP6641186B2 (ja)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部材
WO2004112069A1 (ja) キーユニッ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23058761A (ja)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