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85867B - 按鈕開關用構件 - Google Patents

按鈕開關用構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85867B
TWI685867B TW105119791A TW105119791A TWI685867B TW I685867 B TWI685867 B TW I685867B TW 105119791 A TW105119791 A TW 105119791A TW 105119791 A TW105119791 A TW 105119791A TW I685867 B TWI685867 B TW I68586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movable contact
substrate
key body
key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9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9243A (zh
Inventor
伊藤正幸
北澤覚
宮島賢一
橫山和房
林正志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信越聚合物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924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924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858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85867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23Light-emitting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4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buckling of disc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8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acts or the contact sites
    • H01H13/79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tacts or the contact si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he contacts, e.g. interspersed fingers or helical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 H01H13/6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the operating member having only two posi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04Collapsible dome or bubble
    • H01H2215/006Only mechanical function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在於提供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其小型且可應對高荷重,並易於實現高行程及高卡嗒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30,其具備圓頂狀之可動接點20、及於該可動接點20之突出側與之相隔而對向配置之操作鍵10,將操作鍵10朝可動接點20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20與基板40上之至少2個接點41、42導通;且操作鍵10具備:鍵本體11;及圓蓋部12,其連接於該鍵本體11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1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及腳部14,其連接於該圓蓋部1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可動接點20具備:上側接觸部21,其係與鍵本體11之正下方部位相隔配置,藉由鍵本體11之壓入而與接點42接觸;及外側固定部25,其位於上側接觸部21或其徑向外側,固定於較鍵本體11更靠徑向外側。

Description

按鈕開關用構件 [相關申請案]
本申請案係基於2015年6月25日於日本提出申請之特願2015-127348號及2016年3月24日於日本提出申請之特願2016-59707號而主張優先權,該申請案所記載之內容援引於本說明書中。又,於本申請案所引用之專利、專利申請案及文獻所記載之內容援引於本說明書中。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
先前以來,已知自金屬圓蓋之外側對其中央頂上部位施加按壓而利用金屬圓蓋之變形使開關接通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又,近年來,伴隨組入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機器之小型化,鍵之小型化及鍵間之狹小化正在進展,在此過程中,對各鍵與金屬圓蓋之高精度之位置對準要求提高。若於鍵之按壓位置與金屬圓蓋之中央頂上部位之間產生位置偏移,則無法獲得良好之卡嗒感。為解決此種問題,亦正開發具有藉由於鍵之正下方接著金屬圓蓋之中央頂上部位之形態的按鈕開關用構件(例如,參照專利文獻2)。若於鍵之正下方連接金屬圓蓋,則因鍵與金屬圓蓋之位置固定,而可始終對金屬圓蓋之中央頂上部位進行按壓,因此取得可獲得良好之卡嗒感之優點。
尤其,亦可實現一種二段式開關,其係於電路基板側形成可接觸金屬圓蓋之中央之第一固定接點、及可接觸金屬圓蓋之外周圍之第 二固定接點,若將金屬圓蓋以自電路基板浮起之狀態連接於鍵,則藉由自鍵之金屬圓蓋之按下,第二固定接點與金屬圓蓋之外周圍接觸而使開關接通,繼而,金屬圓蓋之中央部與第一固定接點接觸而使開關接通(例如,參照專利文獻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0-188728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特開2007-52962號公報
[專利文獻3]國際專利公開WO2012/153587號公報
然而,先前以來所公知之上述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存在如下問題。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存在於按壓金屬圓蓋單獨體之情形時自按壓開始至達到峰值荷重之行程較短之問題。其結果係導致無法獲得人體工學上較自然之操作感,容易給操作者以不適感。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進而存在難以應對高荷重之問題。為藉由金屬圓蓋單獨體實現高荷重之開關,則必須增加金屬圓蓋之片材之厚度、直徑或曲率,導致對反覆變形之耐久性降低,且招致開關之大型化。進而,於專利文獻1所揭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若於金屬圓蓋之上方配置橡膠開關,則上述問題有所緩解,但卻有容易產生橡膠開關之下表面之按壓體與金屬圓蓋頂部之位置偏移之問題。因該位置偏移會招致操作觸感之惡化,故不佳。又,專利文獻2及專利文獻3所揭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因將位於橡膠開關之正下方位置之按壓體與金屬圓蓋之頂部接著而不存在如上所述之位置偏移之問題,但卻產生因接著劑之存在引起之其他問題。該問題係因接著劑之厚度之不均,導致按壓方向之尺寸公差較大,而難以保證良好 之操作觸感。此外,於存在接著劑之領域,因難以產生金屬圓蓋之變形,故難以獲得金屬圓蓋本來之高卡嗒感。
本發明係鑒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小型且可應對高荷重,並易於實現高行程及高卡嗒感之按鈕開關用構件。
用於達成上述目的之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具備圓頂狀之可動接點、及於該可動接點之突出側與之相隔而對向配置之操作鍵,將操作鍵朝可動接點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與基板上之至少2個接點導通;且操作鍵具備:鍵本體;圓蓋部,其連接於該鍵本體之外周圍,可藉由鍵本體之按壓而變形;及腳部,其連接於該圓蓋部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上;可動接點具備:上側接觸部,其係與鍵本體之正下方部位相隔配置,藉由鍵本體之壓入而與接點接觸;及外側固定部,其位於上側接觸部或其徑向外側,固定於較操作鍵之鍵本體更靠徑向外側。
亦可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進而於可動接點具備外側接觸部,該外側接觸部位於較上側接觸部更靠可動接點之徑向外側,以可藉由鍵本體之壓入而與配置於上側接觸部所相接之接點之徑向外側之另一接點接觸之方式,與另一接點以接觸或非接觸之狀態對向配置。
又,亦可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於操作鍵,於圓蓋部與腳部之間,具備與基板介存間隙而對向之1個或2個以上之中間部;可動接點係將外側固定部固定並配置於中間部。
又,亦可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將外側固定部固定於操作鍵之圓蓋部。
又,亦可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構成為可動接點於俯視下於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第一貫通孔,且可藉由 操作鍵之壓入而於第一貫通孔之周圍與鍵本體接觸。
進而,亦可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自於基板之接點之徑向內側所具備之照光機構通過第一貫通孔而透光。
進而,亦可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於操作鍵,於鍵本體之下部,具備可藉由鍵本體之向下移動而收納照光機構的凹部,使至少一部分為透光性。
又,亦可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於操作鍵之鍵本體具備自其外側朝可動接點貫通之第二貫通孔。
進而,亦可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於第二貫通孔,遍及其長度方向之一部分或全部而埋設透光性之材料。
又,亦可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由透光性材料構成操作鍵。
進而,亦可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於鍵本體之至少頂面,形成對其一部分進行遮光之遮光層。
又,亦可為,本發明之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係使鍵本體成為以硬度不同之材料構成其頂面側與可動接點側之多層構造。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小型且可應對高荷重,並易於實現高行程及高卡嗒感之按鈕開關用構件。
10‧‧‧操作鍵
11‧‧‧鍵本體
12‧‧‧圓蓋部
13‧‧‧中間部
14‧‧‧腳部
15‧‧‧凹部
16‧‧‧按壓體
17‧‧‧凹部
20‧‧‧可動接點
21‧‧‧上側接觸部
22‧‧‧第1貫通孔
23‧‧‧階差部(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24‧‧‧裾板部(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25‧‧‧帶部(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26‧‧‧外側接觸部
30‧‧‧按鈕開關用構件
40‧‧‧基板
41‧‧‧第一接點(接點之一例)
41a‧‧‧第一接點(接點之一例)
41b‧‧‧第一接點(接點之一例)
42‧‧‧第二接點(接點之一例)
42a‧‧‧第二接點(接點之一例)
42b‧‧‧第二接點(接點之一例)
42c‧‧‧第二接點(接點之一例)
42d‧‧‧第二接點(接點之一例)
50‧‧‧LED(照明機構之一種)
60‧‧‧操作鍵
61‧‧‧鍵本體
62‧‧‧圓蓋部
63‧‧‧中間部
64‧‧‧腳部
65‧‧‧凹部
66‧‧‧按壓體
67‧‧‧第二貫通孔
68‧‧‧凹部
69‧‧‧遮光層
70‧‧‧可動接點
71‧‧‧上側接觸部
72‧‧‧第一貫通孔
73‧‧‧彎曲部
75‧‧‧帶部(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80‧‧‧按鈕開關用構件
91‧‧‧蓋部(透光性材料之一例)
92‧‧‧填充部(透過性材料之一例)
100‧‧‧操作鍵
101‧‧‧鍵本體
102‧‧‧圓蓋部
104‧‧‧腳部
105‧‧‧槽
107‧‧‧第二貫通孔
110‧‧‧按鈕開關用構件
120‧‧‧操作鍵
121‧‧‧鍵本體
122‧‧‧圓蓋部
124‧‧‧腳部
125‧‧‧槽
127‧‧‧第二貫通孔
130‧‧‧可動接點
131‧‧‧上側接觸部(其徑向外側部分為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132‧‧‧第一貫通孔
140‧‧‧按鈕開關用構件
150‧‧‧操作鍵
151‧‧‧鍵本體
152‧‧‧圓蓋部
154‧‧‧腳部
155‧‧‧槽
156‧‧‧按壓體
157‧‧‧第二貫通孔
158‧‧‧空氣流路
159‧‧‧凹部區域
160‧‧‧可動接點
161‧‧‧上側接觸部
162‧‧‧第一貫通孔
163‧‧‧階差部
164‧‧‧裾板部
166‧‧‧外側接觸部
170‧‧‧按鈕開關用構件
180‧‧‧操作鍵
181‧‧‧鍵本體
182‧‧‧圓蓋部
184‧‧‧腳部
185‧‧‧槽
186‧‧‧按壓體
187‧‧‧第二貫通孔
189‧‧‧凹部區域
190‧‧‧可動接點
191‧‧‧上側接觸部
192‧‧‧第一貫通孔
193‧‧‧彎曲部
194‧‧‧裾板部
200‧‧‧按鈕開關用構件
300‧‧‧汽車之方向盤
301‧‧‧多操作鍵
310‧‧‧頂板
310‧‧‧中央鍵
311‧‧‧外周鍵
312‧‧‧外周鍵
313‧‧‧外周鍵
314‧‧‧外周鍵
315‧‧‧框體
320‧‧‧開關部
340‧‧‧背板
341‧‧‧貫通孔
401‧‧‧按鈕開關用構件
401a‧‧‧按鈕開關用構件
401b‧‧‧按鈕開關用構件
410‧‧‧操作鍵
410b‧‧‧操作鍵
411‧‧‧鍵本體
412‧‧‧圓蓋部
413‧‧‧腳部
414‧‧‧第一凹部
415‧‧‧第二凹部
416‧‧‧按壓部
417‧‧‧貫通孔
420‧‧‧可動接點
420a‧‧‧可動接點
420b‧‧‧可動接點
420c‧‧‧可動接點
420d‧‧‧可動接點
420e‧‧‧可動接點
420f‧‧‧可動接點
420g‧‧‧可動接點
420h‧‧‧可動接點
421‧‧‧倒置碗狀部
422‧‧‧階差部
423‧‧‧平坦部
423e‧‧‧平坦部
424‧‧‧延出部
424d‧‧‧延出部
424f‧‧‧延出部
424g‧‧‧延出部
425‧‧‧凸部
426‧‧‧第一貫通孔
427‧‧‧突出部
430‧‧‧固定片材
430a‧‧‧固定片材
430b‧‧‧固定片材
431‧‧‧大貫通孔
432‧‧‧小貫通孔
433‧‧‧絕緣性基材
434‧‧‧接著層
440‧‧‧基板(電路基板)
441‧‧‧接點
442‧‧‧接點
443‧‧‧LED
A‧‧‧點
B‧‧‧點
C‧‧‧點
D‧‧‧點
L1‧‧‧行程
L2‧‧‧行程
X‧‧‧接著部位
圖1分別表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視俯視圖(1A)及以該透視俯視圖內之A-A線切斷時之A-A線剖視圖(1B)。
圖2分別表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圓頂狀之可動接點之俯視圖(2A)及以該俯視圖內之B-B線切斷時之B-B線剖視圖(2B)。
圖3分別表示將於圖1之操作鍵之下方固定圖2之圓頂狀之可動接點的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配置於電路基板上之狀態的透視俯視圖、以該透視俯視圖內之C-C線切斷時之C-C線剖視圖及以該透視俯視圖內之D-D線切斷時之D-D線剖視圖。
圖4表示自背側傾斜方向觀察圖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而得之背面立體圖。
圖5(5A)~(5F)表示圖3之基板及其各種變化例之俯視圖。
圖6分別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視俯視圖(6A)及以該透視俯視圖內之E-E線(於按鈕開關用構件之中央部分彎折之線)切斷時之E-E線剖視圖(6B)。
圖7表示自背側傾斜方向觀察圖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而得之背面立體圖。
圖8(8A)~(8C)表示圖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主要為操作鍵)之各種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9(9A)~(9D)接續圖8而表示圖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主要為操作鍵)之各種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10(10A)~(10C)接續圖9而表示圖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主要為操作鍵)之各種變化例之剖視圖。
圖11表示與第3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11A)及其變化例(11B)之圖3之C-C線剖視圖相同之剖視圖。
圖12分別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視俯視圖(12A)及以該透視俯視圖內之F-F線切斷時之F-F線剖視圖(12B)。
圖13分別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視俯視圖(圖13A)及以該透視俯視圖內之G-G線切斷時之G-G線剖視圖(13B)。
圖14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荷重-位移曲線。
圖15係說明安裝有複數個圖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多操作鍵之使 用例之圖,且分別表示將多操作鍵組入至汽車之方向盤之狀態的前視圖(15A)、拆除多操作鍵之表殼後之狀態的前視圖(15B)及多操作鍵之15A中之H-H線剖視圖(15C)。
圖16表示構成第6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視俯視圖。
圖17(17A)~(17B)分別表示圖1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A-A線剖視圖(17A)及一部分B之放大剖視圖(17B)。
圖18(18A)~(18C)表示構成圖1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構成構件之俯視圖。
圖19表示構成第7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視俯視圖。
圖20(20A)~(20B)分別表示圖19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A-A線剖視圖(20A)及一部分B之放大剖視圖(20B)。
圖21(21A)~(21C)表示構成圖19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構成構件之俯視圖。
圖22表示構成第8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視俯視圖。
圖23(23A)~(23B)分別表示圖22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A-A線剖視圖(23A)及一部分B之放大剖視圖(23B)。
圖24(24A)~(24C)表示構成圖22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構成構件之俯視圖。
圖25係第6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變化例,且表示改變操作鍵之腳部之形態之兩例之與圖17相同之一部分B的放大剖視圖(25A、25B)。
圖26表示可動接點之各種變化例(26A~26F)。
接下來,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以下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並非限定申請專利範圍之發明者,又,於各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各要素及其所有組合未必為本發 明之解決手段所必需者。
(第1實施形態)
圖1分別表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視俯視圖(1A)及以該透視俯視圖內之A-A線切斷時之A-A線剖視圖(1B)。圖2分別表示構成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圓頂狀之可動接點之俯視圖(2A)及以該俯視圖內之B-B線切斷時之B-B線剖視圖(2B)。圖3分別表示將於圖1之操作鍵之下方固定圖2之圓頂狀之可動接點之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配置於電路基板上之狀態的透視俯視圖、以該透視俯視圖內之C-C線切斷時之C-C線剖視圖及以該透視俯視圖內之D-D線切斷時之D-D線剖視圖。圖4表示自背側傾斜方向觀察圖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而得之背面立體圖。再者,以下,「上」、「上方」或「上側」係指自基板朝向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方向。「下」、「下方」或「下側」係指自按鈕開關用構件朝向基板之方向。又,「徑向外側」係指於特定之對象物之俯視下自中心起描繪假想圓時之假想圓之擴徑方向。「徑向內側」係指上述假想圓之縮徑方向。「俯視下」係指以於基板配置有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側之面為上而自上方觀察時。
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係如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具備圓頂狀之可動接點(以下,簡稱為「可動接點」)20、及於可動接點20之突出側與之相隔而對向配置之操作鍵10,將操作鍵10朝可動接點20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20與基板(亦稱為電路基板)40上之至少2個接點41、42導通。
(1)操作鍵
操作鍵10具備:鍵本體11;圓蓋部12,其連接於鍵本體11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1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地構成;及腳部14,其連接於圓蓋部1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又,操作鍵10較 佳為如圖1所示,於圓蓋部12與腳部14之間,具備與基板40介存間隙而對向之2個中間部13。2個中間部13係形成於在操作鍵10之俯視下夾隔中央部而對向之位置,相當於與可動接點20之連接部位。操作鍵10係於中間部13之上方,具備朝下方凹入之凹部15。因此,中間部13係較腳部14之上下方向之長度(厚度)薄地形成。與凹部15對應之中間部13成為與可動接點20之下述之帶部25的接著部位。若對操作鍵10進行按壓操作,則圓蓋部12逐漸變形,伴隨於此,下方變形力與使腳部14因朝XY方向之外側作用有力而欲變形之力發揮作用。可藉由減薄中間部13使之以較小之力輕易地伸展而變形,從而減少可動接點20之固定部之應力,其結果,可消除可動接點20之朝下方之應力與向朝外側被拉伸之方向之力。於該實施形態中,藉由設置凹部15將中間部13薄型化,亦於可動接點之帶部25與腳部14之間設置有間隙(中間部13之薄膜部)。但,凹部15並非必需之構成,例如,於以較使可動接點20按壓變形大之荷重使開關接通之用途之情形時,為尋求變更圓蓋部12之厚度等之其他方法而製作適合應用於該用途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可利用圓蓋部12之厚度變更與凹部15之形成、圓蓋部12之厚度之變形與凹部15之非形成、或圓蓋部12之厚度之非變更與凹部15之非形成等方法。
鍵本體11具有大致長方體之形狀,以自基板40上浮之狀態支持於圓蓋部12。鍵本體11係於俯視下大致中央下側,具備朝基板40大致圓柱狀地突出之按壓體16。又,操作鍵10係於鍵本體11之下部(按壓體16之位置),具備可藉由鍵本體11之向下移動而收納下述之照光機構的凹部17。凹部17係自按壓體16之下表面之大致中央部分朝上方凹入。凹部17之面積較按壓體16之下表面之面積小。凹部17係使其底面到達至鍵本體11之上表面附近,但並未貫通鍵本體11。圓蓋部12係具有角筒形狀,自鍵本體11側貫通至基板40側,且朝基板40側擴徑的構 件。圓蓋部12包含薄壁狀之彈性材料,該彈性材料被設計成,若將鍵本體11朝基板40之方向按下,則於其中途,圓蓋部12變形,其後,若解除按下,則恢復原來之形狀。於該實施形態中,由彈性材料構成包含圓蓋部12之操作鍵10全體,但亦可僅使圓蓋部12由彈性材料構成。腳部14係俯視下為長方形(亦包含正方形)之薄板,具有使除中間部13以外之部位接觸基板40之形狀。
操作鍵10係作為其構成材料,較佳為使用矽酮橡膠、胺基甲酸酯橡膠、異戊二烯橡膠、乙烯丙烯橡膠、天然橡膠、乙烯丙烯二烯橡膠或苯乙烯-丁二烯橡膠等熱硬化性彈性體、胺基甲酸酯系、酯系、苯乙烯系、烯烴系、丁二烯系或氟系等之熱塑性彈性體、或該等之複合物等。作為除上述以外之操作鍵10之構成材料,亦可使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BR)或丁腈橡膠(NBR)。又,亦可於上述構成材料中混合以氧化鈦、炭黑為代表之填料。為使自基板40上之LED(照光機構之一例)50發出之光朝操作鍵10之外方向透光,而使操作鍵10之至少一部分為透光性。若由矽酮橡膠等透光性材料構成操作鍵10全體,則可自LED50通過操作鍵10之任意部位而發光。另一方面,即便於操作鍵10之構成材料使用透光性較低之材料的情形時,只要將凹部17之底面與鍵本體11之上表面之厚度形成為較薄,亦可自LED50僅朝凹部17之方向透光。
(2)可動接點
可動接點20於俯視下為長方形(包含正方形),且具備自對向之2邊呈帶狀地朝徑向外側延出之帶部25。又,可動接點20具有使俯視下大致中央部分朝鍵本體11側突出之圓頂形狀。可動接點20係於其俯視下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之大致圓形之第一貫通孔22。第一貫通孔22係以較按壓體16小之面積形成。因此,若將操作鍵10朝基板40側壓入,則位於鍵本體11之下側之按壓體16可接觸第一貫 通孔22之周圍,可將可動接點20之第一貫通孔22周邊朝基板40方向按下。再者,第一貫通孔22只要於可動接點20之俯視下包含中央部,則亦可不以使第一貫通孔22之中心與可動接點20之中央部一致之方式形成。以下,其他實施形態亦同樣。
可動接點20具備:上側接觸部21,其位於第一貫通孔22之周圍,為圓環狀且圓頂形狀;階差部23,其係於上側接觸部21之外周圍於俯視下形成為圓環狀,朝下方以陡峭角度彎曲;及裾板部24,其連接於階差部23之徑向外側。上述帶部25較裾板部24更朝徑向外側延出,位於較上側接觸部21更靠徑向外側,相當於固定於較操作鍵10之鍵本體11更靠徑向外側之外側固定部。帶部25係可固定於操作鍵10之中間部13地形成於可動接點20。因此,可動接點20與操作鍵10之連接部僅為可動接點20之帶部25。上側接觸部21係於在操作鍵10之下方固定可動接點20時,與鍵本體11之正下方部位(按壓體16之位置)相隔配置之部位,可藉由鍵本體11之壓入與接點(稱為第二接點)42接觸。又,於可動接點20被按壓而反轉時,可動接點20之端部之振動由與該端部相接之彈性構件吸收。因此,可動接點20之操作音變小,因此可發揮優異之消音效果。於此後之實施形態中,雖省略重複之說明,但可獲得相同之效果。此時,階差部23可成為上側接觸部21之撓曲變形之支點。
較佳為,可動接點20進而具備外側接觸部26,該外側接觸部26位於較上側接觸部21更靠可動接點20之徑向外側,以可藉由鍵本體11之壓入而與配置於上側接觸部21所相接之第二接點42之徑向外側之另一接點(稱為第一接點)41接觸之方式,與第一接點41以非接觸之狀態對向配置。外側接觸部26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係只要於操作鍵10之朝基板40之方向之壓入時外側接觸部26與第一接點41能夠接觸,則無特別限制。於該實施形態中,將外側接觸部26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設為 0.03~0.1mm之範圍內。再者,外側接觸部26亦可與第一接點41接觸。
外側接觸部26係如圖2所示般,使可動接點20之裾板部24自上表面朝下表面凹入而形成之杯形狀部位。外側接觸部26係於裾板部24之四個角各形成1個,共計形成有4個。因此,於鍵本體11之壓入時,可動接點20可於4個部位與第一接點41接觸。但,外側接觸部26之數量只要為1個以上,則無特別限定。為避免於可動接點20與第一接點41接觸時可動接點20發生傾斜,更佳為,於夾隔可動接點20之中央而對向之位置,以2個為1組,具備1組或2組以上之外側接觸部26。再者,亦可不具備外側接觸部26,而可使上側接觸部21等其他部位接觸第一接點41地構成。關於此種構成,將於下述之其他實施形態中進行說明。
可動接點20係作為其構成材料,可使用具有導電性之金屬材料。作為例示性金屬材料,可列舉不鏽鋼、鋁、鋁合金、碳鋼、銅、銅合金(青銅、磷青銅、黃銅、白銅、銅鎳鋅合金等)、銀或選自上述金屬中之2種以上之合金。雖尤佳之金屬材料為SUS301,但亦可使用除SUS301以外之奧氏體系不鏽鋼、麻田散體系不鏽鋼、鐵氧體系不鏽鋼、或奧氏體-鐵氧體二相系不鏽鋼等。又,亦可由以樹脂為基礎之材料構成可動接點20。例如,亦可於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醯胺6、聚醯胺66、聚醯胺610、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或聚碳酸酯等透明之樹脂之一面形成碳、銀或銅之膜,實施成形加工使之成為倒置之碗狀而製造可動接點20。無論由金屬或樹脂之何者構成可動接點20,為了耐蝕性、耐塵埃性或導電性之穩定化,均可對可動接點20之至少固定電極接觸面側之表面,以單層或複數層實施鍍敷或蒸鍍等表面處理。作為該表面處理,尤佳為鍍金(厚度:約0.05μm)與封孔處理之併用。就耐蝕性之觀點而言,鍍金之 厚度理論上越厚越理想。然而,現實中受成本觀點制約,為0.0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較佳為0.03μm以上且0.50μm以下,進而較佳為0.05μm以上且0.30μm以下。作為除上述以外之例示性之表面處理,可列舉鍍金、鍍鎳與鍍金及封孔處理、鍍鎳與鍍金、鍍鎳、鍍銀、鍍鎳與鍍銀、鍍銀與封孔處理(防硫化處理(=防變色處理))、鍍鎳與鍍銀及封孔處理(防硫化處理(=防變色處理))、碳系導電墨水、或者碳系導電塗料之塗佈。又,亦可於表面處理中,使用金合金、銀合金、鈀、鈀合金、鎢或鎢合金。
(3)基板
如圖3所示,基板40較佳於可動接點20之第一貫通孔22之正下方位置,固定作為照光機構之LED50。基板40分別於LED50之外周圍具備第二接點42,於該第二接點42之外周圍具備第一接點41。第一接點41位於藉由鍵本體11之按下而下降之外側接觸部26可接觸之位置。第二接點42係與第一接點41相隔配置,位於藉由鍵本體11之按下而下降之上側接觸部21可接觸之位置。於該實施形態中,將第一接點41及第二接點42兩者設為閉合之圓環形狀之接點。因此,即便可動接點20之外側接觸部26與第一接點41接觸,開關亦不會接通。於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與第二接點42接觸時,以可動接點20連接第一接點41與第二接點42之方式形成電路,其結果,可使開關接通。但,關於第一接點41及第二接點42之形狀、進而該等之有無可進行各種變化。關於代表性之變化例,將於下文敍述。
第一接點41及第二接點42係以在使其表面自基板40露出之狀態下將一部分埋設於基板40之下方之方式形成於基板40,但亦可形成於基板40之表面而不埋設於基板40之下方。又,LED50雖被固定於基板40之表面,但亦可將其一部分埋設於基板40之下方。為避免於按下鍵本體11時LED50與按壓體16之接觸而於鍵本體11形成有凹部17,但於 將LED50埋設於基板40等而不產生上述接觸之情形時,亦可不形成凹部17。
第一接點41及第二接點42係由金屬中導電性相對較高之材料、例如金、銀、銅、鋁青銅、鋁合金或該等之2種以上之合金較佳地構成。再者,第一接點41及第二接點42亦可為了耐蝕性或導電性之穩定化而對其等之表面以單層或複數層實施鍍敷。作為鍍敷,可例示金、銀、鎳等之鍍敷,或以該等之1種以上為主要成分之合金鍍敷。又,作為除LED50以外之照光機構,例如,可列舉燈絲加熱型之燈泡。
圖5表示圖3之基板及其各種變化例之俯視圖。
(5A)之基板40係參照圖3而說明之基板。除此以外,如(5B)所示,亦可使用在半圓環狀之2個接點41a、41b之內側配置半圓環狀之2個接點42a、42a,進而於其內側配置LED50之基板40。因此,於可動接點20之外側接觸部26與第一接點41a、41a接觸時,以可動接點20連接第一接點41a、41a之間之方式形成電路,其結果,可使第一段之開關接通。繼而,於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與第二接點42a、42a接觸時,以可動接點20連接第二接點42a、42a之間之方式形成電路,可使第二段之開關接通。
又,LED50對該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而言並非必需之構成部。因此,於未配置LED50之情形時,可使用(5C)、(5D)或(5E)所示之基板40。(5C)之基板40係於圓環狀之第一接點41之內側配置圓形之第二接點42b之基板。因此,即便可動接點20之外側接觸部26與第一接點41接觸,開關亦不會接通。於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與第二接點42b接觸時,以可動接點20連接第一接點41與第二接點42b之方式形成電路,其結果,可使開關接通。(5D)之基板40係於半圓環狀之2個第一接點41a、41a之內側配置半圓形狀之第二接點42c、42c之基板。因此,可構成與(5B)之基板40相同之二段式開關。又,(5E)之基 板40係於半圓環狀之2個第一接點41a、41a之內側,以相互嚙合之狀態相隔配置半圓梳齒狀之2個接點42d、42d。若配置半圓梳齒狀之第二接點42d、42d,則可更確實地使第二接點42d、42d導通。又,可構成與(5B)之基板40相同之二段式開關。
進而,若僅使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與基板40上之接點接觸,則亦可使用(5F)之基板40。該基板40係將半圓梳齒狀之2個第一接點41b、41b以相互嚙合之狀態相隔配置。外側接觸部26配置於第一接點41b、41b之徑向外側,不作為導通機構發揮功能。於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與第一接點41b、41b接觸時,以可動接點20連接第一接點41b、41b之方式形成電路,其結果,可使開關接通。再者,基板40可包含於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構成要素,亦可不包含於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構成要素。
(第2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2實施形態中,對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構成或動作,以第1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6分別表示第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視俯視圖(6A)及以該透視俯視圖內之E-E線(於按鈕開關用構件之中央部分彎折之線)切斷時之E-E線剖視圖(6B)。圖7表示自背側傾斜方向觀察圖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而得之背面立體圖。
第2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如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具備圓頂狀之可動接點70、及於可動接點70之突出側與之相隔而對向配置之操作鍵60,且將操作鍵60朝可動接點70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70與基板40上之至少2個接點(第一接點41、第二接點42)導通。
(1)操作鍵
操作鍵60具備:鍵本體61;圓蓋部62,其連接於鍵本體61之外 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6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地構成;及腳部64,其連接於圓蓋部6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又,操作鍵60較佳為如圖6所示般,於圓蓋部62與腳部64之間,具備與基板40介存間隙而對向之2個中間部63。2個中間部63係形成於在操作鍵60之俯視下夾隔中央部而對向之位置,相當於與可動接點70之連接部位。操作鍵60係於中間部63之上方,具備朝下方凹入之凹部65。因此,中間部63係較腳部64之上下方向之長度(厚度)為薄地形成。凹部65可發揮與在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凹部15相同之作用、效果,且與凹部15同樣並非為必需之構成。
鍵本體61具有大致圓筒形狀,以自基板40上浮之狀態支持於圓蓋部62。鍵本體61係於俯視下大致中央下側,具備朝基板40大致圓柱狀地突出之按壓體66。又,操作鍵60係於鍵本體61之大致中央部,具備自其外側朝可動接點70上下貫通之第二貫通孔67。第二貫通孔67係可藉由鍵本體61之向下移動而收納作為照光機構之LED50的部位。第二貫通孔67之面積較按壓體66之下表面之面積小。圓蓋部62係具有大致圓筒之裙形狀,自鍵本體61側貫通至基板40側且朝基板40側擴徑的構件。圓蓋部62包含薄壁狀之彈性材料,該彈性材料被設計成,若將鍵本體61朝基板40之方向按下,則於其中途,圓蓋部62變形,其後,若解除按下,則恢復原來之形狀。於該實施形態中,由彈性材料構成包含圓蓋部62之操作鍵60全體,但亦可僅使圓蓋部62由彈性材料構成。腳部64係俯視下為長方形(亦包含正方形)之薄板,具有使除中間部63以外之部位接觸基板40之形狀。操作鍵60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操作鍵10相同。操作鍵60因具備第二貫通孔67,故亦可並非為透光性。
(2)可動接點
可動接點70俯視下為圓形,且於沿直徑方向對向之位置,具備 呈帶狀地朝徑向外側延出之帶部75。又,可動接點70具有使俯視下大致中央部分朝鍵本體61側突出之圓頂形狀。可動接點70係於其俯視下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之大致圓形之第一貫通孔72。第一貫通孔72係以較按壓體66小之面積形成。因此,若將操作鍵60朝基板40側壓入,則位於鍵本體61之下側之按壓體66可接觸第一貫通孔72之周圍,可將可動接點70之第一貫通孔72周邊朝基板40方向按下。
可動接點70具備:上側接觸部71,其位於第一貫通孔72之周圍,為圓環狀且圓頂形狀;及彎曲部73,其於上側接觸部71之外周圍,俯視下為圓形狀。上述帶部75係自彎曲部73之一部分朝徑向外側延出,位於較上側接觸部71更靠徑向外側,相當於固定於較操作鍵60之鍵本體61更靠徑向外側之外側固定部。帶部75係可固定於操作鍵60之中間部63地形成於可動接點70。因此,可動接點70與操作鍵60之連接部僅為可動接點70之帶部75。上側接觸部71係於在操作鍵60之下方固定可動接點70時與鍵本體71之正下方部位(按壓體66之位置)相隔配置之部位,且可藉由鍵本體61之壓入而與第二接點42接觸。此時,彎曲部73可成為上側接觸部71之撓曲變形之支點。
可動接點70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其不具備外側接觸部26。於上側接觸部71之俯視下之外側部分係可接觸第一接點41之部分。上側接觸部71之上述外側部分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係只要於操作鍵60之朝基板40之方向壓入時上側接觸部71與第一接點41能夠接觸,則無特別限制。於該實施形態中,將上側接觸部71之外側部分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設為0.03~0.1mm之範圍內。再者,上側接觸部71亦可與第一接點41接觸。可動接點70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20相同。
(3)基板
基板40具有與在第1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基板相同之構造,但亦可使用圖5之(5B)~(5F)所示之其他形態之基板40。又,基板40可為按鈕開關用構件80之構成要素,或亦可並非為其構成要素。
(4)按鈕開關用構件之變化例
圖8、圖9及圖10表示圖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主要為操作鍵)之各種變化例之剖視圖。
(8A)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於第二貫通孔67中之鍵本體61之上表面側,具備包含透光性材料之蓋部91。因此,可自LED50通過蓋部91朝外部發光。作為蓋部91之材料,可例示如矽酮橡膠之具有透光性之彈性體、以丙烯酸系樹脂為代表之具有透光性之樹脂、玻璃或透光性之陶瓷。
(8B)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以包含透光性材料之填充部92填充第二貫通孔67而成。再者,LED50埋設於基板40內部,未朝基板40之上方突出。此係基於防止填充部92與LED50之接觸之觀點而為之。若成為此種構成,則可自LED50通過填充部92朝外部發光。作為填充部92之構成材料,可使用與上述蓋部91相同者。
(8C)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於第二貫通孔67之長度方向之中途,具備包含透光性材料之蓋部91。蓋部91之上方為凹部68。再者,雖LED50埋設於基板40內部,未朝基板40之上方突出,但只要於蓋部91之下方存在充足之凹部空間,則亦可朝基板40之上方突出地配置LED50。若成為此種構成,則可自LED50通過蓋部91朝外部發光,且於鍵本體61之按壓時,容易用手指確認。
(9A)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於第二貫通孔67之長度方向之下方區域,具備包含透光性材料之填充部92。填充部92之上方為凹部68。LED50埋設於基板40內部,未朝基板40之上方突出。若成為此種構成,則可獲得與(8C)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相同之效果。
(9B)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於第二貫通孔67中之按壓體66之下表面側,具備包含透光性材料之蓋部91。LED50埋設於基板40內部,未朝基板40之上方突出。若成為此種構成,則可獲得與(8C)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相同之效果。
如此,藉由於第二貫通孔67,遍及其長度方向之一部分或全部而埋設透光性之材料(蓋部91、填充部92等),即便於操作鍵60自身無透光性之情形時,仍可自LED50對外發光,且不易自外部侵入塵埃或灰塵等。
又,如(9C)所示,若由透光性優異之材料構成操作鍵60自身,則即便不於鍵本體61形成第二貫通孔67,仍可自LED50朝鍵本體61之外側發光。
又,如(9D)所示,於未於基板40設置LED50之情形時,可由無透光性之材料構成操作鍵60自身,不於可動接點70形成上述第一貫通孔72。
進而,如(10A)所示,若由透光性優異之材料構成操作鍵60自身,且於鍵本體61之至少頂面(上表面),形成對其一部分進行遮光之遮光層69,則可使來自LED50之光自未由遮光層69覆蓋之部分發出。再者,遮光層69亦可形成於鍵本體61之側面、圓蓋部62等。
又,如(10B)或(10C)所示,亦可將鍵本體61之構造設為由硬度不同之材料構成其頂面(上表面)側與可動接點70側之多層構造。(10B)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將鍵本體61之上表面側設為樹脂層91,將可動接點70側設為硬度較該樹脂層91低之橡膠層92。
又,(10C)所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係將鍵本體61之上表面側設為橡膠層92,將可動接點70側設為硬度較該橡膠層92高之樹脂層91。較佳為,樹脂層91與橡膠層92均透光性優異。但,於具備第二貫通孔67之情形時,樹脂層91與橡膠層92之至少任一者亦可不具有透光性。
(第3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3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3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共通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構成或動作,以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1表示第3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11A)及其變化例(11B)之與圖3之C-C線剖視圖相同之剖視圖。
(11A)之按鈕開關用構件110具備操作鍵100、及固定於其下方之圓頂狀之可動接點20。可動接點20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20,其不具備帶部25。其餘構造係與第1實施形態共通。操作鍵100具備:鍵本體101;圓蓋部102,其連接於鍵本體101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10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地構成;及腳部104,其連接於圓蓋部10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於圓蓋部102之上側,形成環狀之槽105,實現圓蓋部102之薄壁化。鍵本體101係俯視下於中央部,具備自上表面朝可動接點20上下貫通之第二貫通孔107。
可動接點20之位於較上側接觸部21更靠徑向外側之階差部23或/及裾板部24係將其一部分與圓蓋部102之下側接著。因此,階差部23或/及裾板部24位於較上側接觸部21更靠徑向外側,相當於固定於較操作鍵100之鍵本體101更靠徑向外側之外側固定部。圓蓋部102與可動接點20之接著部位可沿圓蓋部102之周而呈環狀,或亦可僅為圓蓋部102之周向之複數個部位。
(11B)之按鈕開關用構件140具備操作鍵120、及固定於其下方之圓頂狀之可動接點130。可動接點130雖具有與第2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70類似之構造,但亦不同於可動接點70,其不具備帶部75。可動接點130係將盤形物倒扣之形狀,即所謂盤形物倒置形狀,於其中心具備第一貫通孔132。第一貫通孔132之徑向外側為環狀之上側接觸部 131。於上側接觸部131之俯視下,外側部分係可接觸第一接點41之部分。上側接觸部131之上述外側部分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係只要於操作鍵120之朝基板40之方向之壓入時上側接觸部131與第一接點41能夠接觸,則無特別限制。於該實施形態中,將上側接觸部131之外側部分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設為0.03~0.1mm之範圍內。再者,上側接觸部131亦可與第一接點41接觸。上側接觸部131中之第一貫通孔132之周邊部分係於將鍵本體121朝可動接點130按下時可接觸第二接點42地構成。可動接點130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20相同。
操作鍵120與上述操作鍵100類似,具備:鍵本體121;圓蓋部122,其連接於鍵本體121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12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地構成;及腳部124,其連接於圓蓋部12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於圓蓋部122之上側,形成環狀之槽125,實現圓蓋部122之薄壁化。鍵本體121係俯視下於中央部具備自上表面朝可動接點130上下貫通之第二貫通孔127。
可動接點130之上側接觸部131之徑向外側部分係使至少其一部分與圓蓋部122之下側接著,位於上側接觸部131,相當於固定於較操作鍵120之鍵本體121更靠徑向外側之外側固定部。圓蓋部122與可動接點130之接著部位可沿圓蓋部122之周而呈環狀,或亦可僅為圓蓋部122之周向之複數個部位。
如此,若於操作鍵100、120之圓蓋部102、122固定可動接點20、130,則可藉由圓蓋部102、122之存在而減小圓蓋部102、122之上側接觸部21、131接觸第一接點41時之衝擊,因此,可進一步減小該接觸時之聲響。其原因在於,以橡膠狀彈性體構成之圓蓋部102、122作為衝擊緩衝材發揮功能。
(第4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4實施 形態中,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共通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構成或動作,以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2分別表示第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視俯視圖(12A)及以該透視俯視圖內之F-F線切斷時之F-F線剖視圖(12B)。
第4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170係如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具備穹窿狀之可動接點160、及於可動接點160之突出側與之相隔而對向配置之操作鍵150,且將操作鍵150朝可動接點160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160與基板40上之至少2個接點(第一接點41、第二接點42)導通。
(1)操作鍵
操作鍵150具備:鍵本體151;圓蓋部152,其連接於鍵本體151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15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地構成;及腳部154,其連接於圓蓋部15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於穹廬152之上側,形成矩形環狀之槽155,實現圓蓋部152之薄壁化。鍵本體151係俯視下於中央部具備自上表面朝可動接點160上下貫通之第二貫通孔157。鍵本體151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以自基板40上浮之狀態支持於圓蓋部152。鍵本體151係於俯視下大致中央下側,具備朝基板40大致圓柱狀地突出之按壓體156。腳部154較佳為將其徑向內側部分作為不與基板40相接之凹部區域159。又,腳部154係於其周狀,具備1條或2條以上之空氣流路158。於該實施形態中,操作鍵150係於夾隔其中心而對向之位置,具備2條空氣流路158。因此,即便於將第二貫通孔157以透光性之材料填塞之情形時,因隨著操作鍵150之上下,於由操作鍵150包圍之空間及其外部之間可形成空氣之進入或流出,而仍可實現精度更高之按壓。
第二貫通孔157係可藉由鍵本體151之向下移動而收納LED50的部 位。第二貫通孔157之面積較按壓體156之下表面之面積小。圓蓋部152係具有大致角筒之裙形狀,自鍵本體151側貫通至基板40側且朝基板40側擴徑的構件。圓蓋部152包含薄壁狀之彈性材料,該彈性材料被設計成,若將鍵本體151朝基板40之方向按下,則於其中途,圓蓋部152變形,其後,若解除按下,則恢復原來之形狀。腳部154係俯視下為長方形(包含正方形)之板。操作鍵150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操作鍵10相同。操作鍵150因具備第二貫通孔157,故亦可並非為透光性。
(2)可動接點
可動接點160俯視下為長方形(包含正方形)。又,可動接點160具有使俯視下大致中央部分朝鍵本體151側突出之圓頂形狀。可動接點160係於其俯視下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之大致圓形之第一貫通孔162。第一貫通孔162係以較按壓體156小之面積形成。因此,若將操作鍵150朝基板40側壓入,則位於鍵本體151之下側之按壓體156可接觸第一貫通孔162之周圍,可將可動接點160之第一貫通孔162周邊朝基板40方向按下。
可動接點160具備:上側接觸部161,其位於第一貫通孔162之周圍,為圓環狀且圓頂形狀;階差部163,其於上側接觸部161之外周圍於俯視下形成為圓環狀,朝下方以陡峭角度彎曲;及裾板部164,其連接於階差部163之徑向外側。裾板部164與第1實施形態之裾板部24相比為寬幅,延出至形成於腳部154之內側之凹部區域159。裾板部164係於階差部163之徑向外側形成為矩形環狀,於其角部接著於操作鍵150之凹部區域159(參照12A及12B之接著部位X)。接著部位X並非限定於4個部位,而亦可為2個部位。於該實施形態中,裾板部164相當於固定於較操作鍵150之鍵本體151更靠徑向外側之外側固定部。可動接點160與操作鍵150之連接部僅為裾板部164之接著部位X。上側 接觸部161係於在操作鍵150之下方固定可動接點160時與鍵本體151之正下方部位(按壓體156之位置)相隔配置的部位,可藉由鍵本體151之壓入與第二接點42接觸。此時,階差部163可成為上側接觸部161之撓曲變形之支點。
可動接點160較佳為進而具備外側接觸部166,該外側接觸部166位於較階差部163更靠可動接點160之徑向外側,以可藉由鍵本體151之壓入而接觸第一接點41之方式,與第一接點41以非接觸之狀態對向配置。外側接觸部166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係只要於操作鍵150之朝基板40之方向之壓入時外側接觸部166與第一接點41能夠接觸,則無特別限制。於該實施形態中,將外側接觸部166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設為0.03~0.1mm之範圍內。再者,外側接觸部166亦可與第一接點41接觸。
外側接觸部166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外側接觸部26同樣地以使可動接點160之裾板部164自上表面朝下表面凹入而形成之杯形狀部位。外側接觸部166係於裾板部164之四個角各形成1個,共計形成有4個。因此,於鍵本體151之壓入時,可動接點160可於4個部位與第一接點41接觸。但,外側接觸部166之數量係與上述外側接觸部26同樣地,只要為1個以上,則無特別限定,又,更佳為,於夾隔可動接點160之中央而對向之位置,以2個為1組而具備1組或2組以上之外側接觸部166。可動接點160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20相同。
(第5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5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於第5實施形態中,對與上述各實施形態共通之部分標註相同之符號,而且,關於其構成或動作,以上述各實施形態中之說明替代,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3分別表示第5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透視俯視圖(13A) 及以該透視俯視圖內之G-G線切斷時之G-G線剖視圖(13B)。
第5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200係如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具備圓頂狀之可動接點190、及於可動接點190之突出側與之相隔而對向配置之操作鍵180,且將操作鍵180朝可動接點190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190與基板40上之至少2個接點(第一接點41、第二接點42)導通。
(1)操作鍵
操作鍵180具備:鍵本體181;圓蓋部182,其連接於鍵本體181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181之朝基板40側之按壓而變形地構成;及腳部184,其連接於圓蓋部182之外周圍,固定於基板40上。於圓蓋部182之上側,形成圓環狀之槽185,實現圓蓋部182之薄壁化。鍵本體181係俯視下於中央部具備自上表面朝可動接點190上下貫通之第二貫通孔187。鍵本體181具有大致圓筒形狀,以自基板40上浮之狀態支持於圓蓋部182。鍵本體181係於俯視下大致中央下側,具備朝基板40大致圓柱狀地突出之按壓體186。腳部184較佳為將其徑向內側部分作為不與基板40相接之凹部區域189。
第二貫通孔187係可藉由鍵本體181之向下移動而收納LED50的部位。第二貫通孔187之面積較按壓體186之下表面之面積小。圓蓋部182係具有大致圓筒之裙形狀,自鍵本體181側貫通至基板40側且朝基板40側擴徑的構件。圓蓋部182包含薄壁狀之彈性構件,該彈性構件被設計成,若將鍵本體181朝基板40之方向按下,則於其中途,圓蓋部182變形,其後,若解除按下,則恢復原來之形狀。腳部184係俯視下為長方形(包含正方形)之板。操作鍵180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操作鍵10相同。操作鍵180因具備第二貫通孔187,故亦可並非為透光性。
(2)可動接點
可動接點190俯視下為圓形,具有使其中心部分朝鍵本體181側突出之圓頂形狀。可動接點190係於其俯視下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沿上下方向貫通之大致圓形之第一貫通孔192。第一貫通孔192係以較按壓體186小之面積形成。因此,若將操作鍵180朝基板40側壓入,則位於鍵本體181之下側之按壓體186可接觸第一貫通孔192之周圍,可將可動接點190之第一貫通孔192周邊朝基板40方向按下。
可動接點190具備:上側接觸部191,其位於第一貫通孔192之周圍,為圓環狀且圓頂形狀;彎曲部193,其於上側接觸部191之外周圍於俯視下為圓環狀;及裾板部194,其自彎曲部193朝徑向外側延出。裾板部194係使第2實施形態之外部固定部75成為圓環狀且形成於彎曲部193之徑向外側的部位,延出至形成於腳部184之內側之凹部區域189。裾板部194係於其周狀,等間隔地於4個接著部位X,接著於操作鍵180之凹部區域189(參照13A及13B之接著部位X)。接著部位X並非限定於4個部位,而亦可為2個部位。於該實施形態中,裾板部194相當於固定於較操作鍵180之鍵本體181更靠徑向外側之外側固定部。可動接點190與操作鍵180之連接部僅為裾板部194之接著部位X。上側接觸部191係於在操作鍵180之下方固定可動接點190時與鍵本體181之正下方部位(按壓體186之位置)相隔配置的部位,可藉由鍵本體181之壓入而與第二接點42接觸。此時,彎曲部193可成為上側接觸部191之撓曲變形之支點。
可動接點190不同於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其不具備外側接觸部26。於上側接觸部191之俯視下,外側部分或/及裾板部194係可接觸第一接點41之部分。裾板部194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係只要於操作鍵180之朝基板40之方向壓入時上側接觸部191與第一接點41能夠接觸,則無特別限制。於該實施形態中,將裾板部194與第一接點41之間隙設為0.03~0.1mm之範圍內。再者,裾板部194亦可與第 一接點41接觸。可動接點190之構成材料係與第1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20相同。
(荷重-位移曲線之一例)
圖14表示第1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荷重-位移曲線。
圖14所示之曲線表示自對操作鍵10之鍵本體11施加荷重開始,壓入至可動接點20接觸第二接點42,其後直至解除鍵本體11之壓入為止之往復之變位。點A係按壓體16與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接觸之點。點B係可動接點20之變形開始點(峰值荷重點)。點C係可動接點20之上側接觸部21與第二接點42相接之點。點D係解除對鍵本體11之按壓之點。
自荷重開始至點A之行程(L1)約為0.5mm。該長度為足夠長至單個可動接點20時無法實現之行程。點A至點D之荷重曲線(H)係與單個可動接點20時同樣地,為傾斜度較大之曲線。點B至點C之行程(L2)約為0.1mm。該長度係人體工學上可感受到較自然之開關操作所需之足夠長之行程。點I約為5N。該峰值荷重大於單個可動接點20之峰值荷重(約3.5N),成為加上操作鍵10之變形所需之荷重而得者,故認為可實現能夠充分應對高荷重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
(按鈕開關用構件之使用例)
圖15係說明安裝有複數個圖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多操作鍵之使用例之圖,分別表示將多操作鍵組入至汽車之方向盤之狀態的前視圖(15A)、拆除多操作鍵之表殼後之狀態之前視圖(15B)及多操作鍵之15A之H-H線剖視圖(15C)。
如圖15之(15A)所示,安裝有複數個(此處為5個)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多操作鍵301被組入至汽車之方向盤300。多操作鍵301係於中央鍵310之周圍4個方向,以大致同等角度,具備外周鍵311、312、313、314。多操作鍵301具備若拆除其表殼則如(15B)所示顯露於外之 開關部320。開關部320係與各鍵310、311、312、313、314對應地,各具備1個按鈕開關用構件30。腳部14係供各鍵310、311、312、313、314共用之腳部。按鈕開關用構件30具有於第4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空氣流路158,以減小操作時之空氣阻力。
各按鈕開關用構件30係於其上方,分別具備構成表殼之頂板310、312、313。頂板310、312、313係可分別獨立地向上移動/向下移動地構成。各頂板310等係由框體315包圍其上方外周圍。又,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集合體係由側壁330包圍其外周圍。各按鈕開關用構件30配置於基板40上。又,基板40固定於背板340上,其外側部之上方部分係由按鈕開關用構件30之腳部14覆蓋。背板340具備到達至基板40之貫通孔341。基板40上之各接點(第一接點41等、第二接點42等)及LED50係通過貫通孔341而和與該等電性連接之複數條電氣配線342連接。
如此,按鈕開關用構件30或其他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80、110、140、170、200成為藉由組入至汽車之方向盤300而以不妨礙汽車之駕駛之方式實現各種操作,且具有高行程及高卡嗒感之開關。此外,按鈕開關用構件30、80、110、140、170、200亦可發揮優異之消音效果。
如上述般,已對本發明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較佳之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形態,而可進行各種變化而實施。
例如,第1實施形態之帶部25、第2實施形態之帶部75、第3實施形態之階差部23、裾板部24及上側接觸部131之徑向外側之部位、第4實施形態之裾板部164、第5實施形態之裾板部194等外側固定部與操作鍵10、60、100、120、150、180之固定方法亦可為使用接著劑之固定、使用雙面膠帶之固定、利用嵌合之固定、於操作鍵10等形成槽並對該槽插入外側固定部之固定等任意方法。
又,可動接點20、70、130、160、190與操作鍵10、60、100、120、150、180之固定位置只要為可動接點20等之穹廬頂上及其附近且較與最內側之接點(例如,第二接點42)接觸之位置更靠可動接點20等之徑向外側之位置,則亦可為第3實施形態之上側接觸部131之徑向外側之部位、或如第1~第5之各實施形態所示連接於較上側接觸部21等更靠徑向外側之部位。
中間部13、63亦可沿操作鍵10、60之周具備3個以上。於該情形時,帶部25、75亦可對照中間部13、63之數量而形成3個以上。
圖4之各種基板40不僅可選擇用於第1實施形態,亦可選擇用於第2~第5實施形態中。同樣地,圖8~圖10之各種操作鍵60亦可選擇用於第1或第3~第5之各實施形態中。
朝基板40側突出之外側接觸部26、166未必為必需。中間部13、63亦同樣地,未必為必需。於未於可動接點20等之內側配置以LED50為代表之照光機構之情形時,未必需要第一貫通孔22、72、132、162、192。又,若列舉第1實施形態為例,則於LED50與按壓體16並不接觸之情形時,亦可不於鍵本體11形成凹部17。又,至少2個接點並非限定於包含第一接點41與第二接點42之情形,而亦可僅由第二接點42a、42a或第一接點41b、41b構成。又,可動接點20等與接點41、42之接觸次數可為2次,亦可根據接點之形態,將導通次數設為1次或2次。
第1~第5之各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30、80、110、140、170、200之各種構成要素除無法組合之情形以外,可相互任意組合。例如,亦可組合第1實施形態及第2實施形態之各構造,於俯視下為矩形之操作鍵10固定俯視下為圓形之可動接點70。同樣地,亦可組合第4實施形態及第5實施形態之各構造,於俯視下為矩形之操作鍵150固定俯視下為圓形之可動接點190。又,第4實施形態之空氣流路158亦 可形成於第1~第3或第5實施形態。
(第6~8之各實施形態)
先前以來,已知對金屬圓蓋之中央頂上部位施加按壓而利用金屬圓蓋之變形使開關接通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平10-188728號公報;以下,稱為專利文獻4)。又,近年來,伴隨組入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機器之小型化,鍵之小型化及鍵間之狹小化正步於進展一途,在此過程中,對各鍵與金屬圓蓋之高精度之位置對準要求提高。例如,若於鍵之按壓位置與金屬圓蓋之中央頂上部位之間產生位置偏移,則無法獲得良好之卡嗒感。為解決此種問題,亦正開發具有使用接著劑於鍵之正下方接著金屬圓蓋之中央頂上部位之形態的按鈕開關用構件(例如,參照國際專利公開WO2012/153587號公報;以下,稱為專利文獻5)。若於鍵之正下方接著金屬圓蓋,則因鍵與金屬圓蓋之位置固定,故可經常按壓金屬圓蓋之中央頂上部位,而可獲得良好之卡嗒感。
尤其,亦可實現一種二段式開關,其係於電路基板側形成可接觸金屬圓蓋之中央之第一固定接點及可接觸金屬圓蓋之外周圍之第二固定電接點,若將金屬圓蓋以自電路基板浮起之狀態連接於鍵,則藉由自鍵之金屬圓蓋之按下,第二固定接點與金屬圓蓋之外周圍接觸而使開關接通,繼而,金屬圓蓋之中央部與第一固定接點接觸而使開關接通。
然而,於專利文獻4所揭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因僅於金屬圓蓋之上方配置橡膠開關,故產生容易發生橡膠開關與金屬圓蓋之位置偏移的問題。又,亦存在自按壓開始至金屬圓蓋變形而使開關輸入為止之行程較短之問題。此種位置偏移及較短之行程會招致操作觸感之降低,因此不佳。
又,專利文獻5所揭示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雖因將位於操作鍵之正 下方位置之按壓體與金屬圓蓋之頂部接著而不存在如上所述之位置偏移之問題,但卻產生因接著中所使用之接著劑引起之其他問題。亦即,因接著劑之厚度之不均,導致按壓方向之尺寸公差較大,而難以保證良好之操作觸感。此外,因存在接著劑之領域中難以產生金屬圓蓋之變形,故亦存在難以獲得金屬圓蓋原本之高卡嗒感之問題。
本發明者等人係為解決上述問題而開發了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其首先使位於操作鍵之正下方之按壓體與金屬圓蓋等之倒置碗形狀之可動接點之頂部相隔,繼而將可動接點之外周圍固定於較操作鍵之按壓體更靠徑向外側。該按鈕開關用構件係因存在按壓體接觸金屬圓蓋之頂部之大小的距離,故可獲得自按壓開始至觸發開關為止之行程。基於該結果,既維持該行程之長度,亦使至藉由操作鍵之按壓而金屬圓蓋連接於接點為止之荷重更順利地上升,而可實現更高之卡嗒感。
然而,誠如所知,若欲開發具有進而高性能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則必須研究以下若干問題。其一者為,因鍵與金屬圓蓋之接著面積較小,故使用接著劑之接著無法獲得足夠之接著力,而存在鍵與金屬圓蓋剝離之情形。另一者為,因難以將接著劑塗佈成均勻之厚度,故存在有於接著區域之一部分產生無法獲得足夠之接著力之部位的情形。進而一者為,接著劑容易自鍵與金屬圓蓋之間溢出,因此,亦存在金屬圓蓋之變形受到阻礙,導致開關觸感惡化之情形。
以下之各實施形態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係為了本發明者等人之前已開發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更高性能化而完成者,且易於實現高行程及圓頂狀之可動接點本來之高卡嗒感,此外,亦可實現圓頂狀之可動接點與鍵之接著力之進一步提高及開關觸感之進一步提高。
用於達成上述目的之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具備:圓頂 狀之可動接點,其具備倒置碗狀地突出之倒置碗狀部及其徑向外側之外延部;及操作鍵,其於該可動接點之突出側與之對向配置;且將操作鍵朝可動接點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與配置於可動接點之按壓方向之基板上之接點導通;操作鍵以連接兩者之方式具備鍵本體、及位於較鍵本體更靠其徑向外側且固定於基板上之腳部,且具備覆蓋外延部之至少一部分之表面且固定外延部之至少一部分與腳部之固定片材。
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進而亦可為,操作鍵進而具備圓蓋部,該圓蓋部係位於鍵本體與腳部之間,可藉由鍵本體之朝基板側之按壓而變形。
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又,亦可為,固定片材具有絕緣性基材、及於該絕緣性基材之一面所具備之接著層;固定片材係以接著層自外延部之表面覆蓋腳部之方式配置。
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又,亦可為,腳部具備朝自基板遠離之方向凹入之第一凹部;外延部之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一凹部;固定片材係以自外延部之表面覆蓋之方式固定於腳部。
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又,亦可為,外延部具備自倒置碗狀部之周緣朝徑向外側平坦地擴延之平坦部、及朝該平坦部之進而徑向外側延出之延出部;延出部具有自平坦部到達至第一凹部之形態。
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亦可為,第一凹部進而具備朝自基板遠離之方向凹入之第二凹部;延出部被收納於第二凹部。
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又,亦可為,固定片材係使與外延部為相反側之面與基板相接。
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又,亦可為,可動接點 係於其俯視下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第一貫通孔,藉由操作鍵之壓入而於第一貫通孔之周圍與鍵本體接觸。
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進而,亦可於自基板之接點之徑向內側具備之照光機構通過第一貫通孔而透光。
於另一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中,又,可動接點亦可具備朝基板上之接點突出之突出部。
其次,參照圖式對本發明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再者,以下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並非限定申請專利範圍之發明者,又,於各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各要素及其所有組合未必為本發明之解決手段所必需。再者,以下,「徑向外側」係指於特定之對象物之俯視下自中心起描繪假想圓時之假想圓之擴徑方向。「徑向內側」係指上述假想圓之縮徑方向。「俯視下」係指以於基板配置有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側之面為上而自上方觀察時。
(第6實施形態)
圖16表示構成第6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視俯視圖。圖17(17A)~(17B)分別表示圖1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A-A線剖視圖(17A)及一部分B之放大剖視圖(17B)。圖18(18A)~(18C)表示構成圖1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構成構件之俯視圖。於圖18中,各構成構件係於黑色粗箭頭之方向重疊。此後所示之圖21及圖24亦為與之相同之情形。
第6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401係如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具備圓頂狀之可動接點(以下,簡稱「可動接點」)420、及於可動接點420之突出側與之對向配置之操作鍵410,且將操作鍵410朝可動接點420之方向按壓,使可動接點420與配置於可動接點420之按壓方向之基板(亦稱為「電路基板」)440上之接點442、442(進而亦包含接點441、441)接觸而使接點442、442等導通。
(1)操作鍵
操作鍵410係以連接兩者之方式具備鍵本體411、及位於較鍵本體411更靠其徑向外側且固定於基板440上之腳部413。於該實施形態中,操作鍵410較佳為進而具備圓蓋部412,該圓蓋部412係位於鍵本體411與腳部413之間的構件,且可藉由鍵本體411之朝基板440側之按壓而變形。鍵本體411、圓蓋部412及腳部413之各形狀係如圖16所示,俯視下為大致四邊形。腳部413俯視下係使外周緣接觸基板440,使較該外周緣更靠徑向內側之區域以自基板440浮起之狀態配置於基板440上。於該實施形態中,將腳部413自基板440浮起之區域稱為朝自基板440遠離之方向凹入之第一凹部414。第一凹部414係可固定下述之可動接點420之外延部之一部分或全部的部位。於該實施形態中,較佳為,於第一凹部414進而具備朝自基板440遠離之方向(於圖17中為上方向)凹入之第二凹部415。第二凹部415係收納下述之可動接點420之延出部的部位。此處,較佳為將收納解釋為,包含使延出部於第二凹部415內朝延出部之厚度方向下沉之狀態。如此,腳部413係以與基板440隔開之方式,具備朝腳部413之內部凹入之第一凹部414、及自第一凹部414進而朝內部凹入之第二凹部415,具有於二階段具備凹部之構造。
鍵本體411具備成為與可動接點420對向之底面之按壓部416。按壓部416之形狀俯視下為大致圓形。於該實施形態中,按壓部416係於未將操作鍵410朝可動接點420按壓之狀態下,不與可動接點420接觸。但,於該狀態下,按壓部416亦可接觸可動接點420。但,於該實施形態中,按壓部416並未與可動接點420固定。鍵本體411具備自其頂面貫通至底面之貫通孔417。貫通孔417之形狀於該實施形態中係俯視下為大致圓形。貫通孔417具有使來自下述之照光機構之光朝鍵本體411之上方透光之功能,並具有於朝基板440壓入鍵本體411時不使照光機構與按壓部416接觸之功能。但,亦可替代貫通孔417而配置透 光性優異之透光構件,並於需防止與照光機構之接觸之情形時,自鍵本體411之底面朝內部形成防止接觸所需之最低限度之凹部。
操作鍵410作為其構成材料,較佳為使用矽酮橡膠、胺基甲酸酯橡膠、異戊二烯橡膠、乙烯丙烯橡膠、天然橡膠或乙烯丙烯二烯橡膠等熱硬化性彈性體、胺基甲酸酯系、酯系、苯乙烯系、烯烴系、丁二烯系或氟系等熱塑性彈性體、或者該等之複合物等。作為除上述以外之操作鍵410之構成材料,亦可使用苯乙烯-丁二烯橡膠(SBR)或丁腈橡膠(NBR)。又,亦可於上述構成材料中混合以氧化鈦、炭黑為代表之填料或著色劑。
(2)可動接點
可動接點420係俯視下為長方形(包含正方形)且具備倒置碗狀地突出之倒置碗狀部421及其徑向外側之外延部的圓頂狀之接點。倒置碗狀部421係朝鍵本體411之方向突出且使基板440側凹入之薄壁狀之部分。於該實施形態中,倒置碗狀部421之形狀係俯視下為大致圓形。倒置碗狀部421係於該實施形態中,於突出區域具備俯視下為大致圓形之第一貫通孔426。若將鍵本體411朝基板440側按壓,則鍵本體411之按壓部416接觸倒置碗狀部421而使可動接點420變形。其結果,倒置碗狀部421之第一貫通孔426之外周緣區域與基板440上之接點442、442接觸。可動接點420使至此為止尚未相互導通之2個接點442彼此電性連接,結果使2個接點442、442成為導通狀態。再者,接點442、442只要以未相互導通之狀態形成於基板440,則可為任意形狀之接點。作為接點442之形狀,可例示例如長方形、半環形狀、環形狀、梳齒形狀等。
可動接點420係於倒置碗狀部421之徑向外側具備階差部422。於該實施形態中,階差部422係俯視下為大致圓形之部位。階差部422係與其徑向外側之外延部連接。階差部422係自倒置碗狀部421之周緣部 朝基板440之方向、且自該周緣部朝徑向外側傾斜的部位,連接倒置碗狀部421與較倒置碗狀部421更靠近基板440之外延部。若將鍵本體411朝基板440按壓,對可動接點420之倒置碗狀部421施加基板440方向之力,則倒置碗狀部421係自階差部422之位置起變形。
外延部係將其至少一部分配置於第一凹部414的部位。於該實施形態中,外延部具備:平坦部423,其係自倒置碗狀部421之周緣朝徑向外側平坦地擴延之平坦部;及延出部424,其朝平坦部423之進而徑向外側延出。平坦部423於該實施形態中係連接於階差部422之俯視下為大致四邊形之板狀構件。延出部424於該實施形態中係於平坦部423之一組對向兩邊所具備之共計2個板狀構件。延出部424亦可謂其為自該對向兩邊朝外方向呈帶狀且細長地延伸之帶狀部。延出部424具有自平坦部423到達至腳部413之第一凹部414的形態,進而詳細而言,具有可收納於第二凹部415的形態。延出部424之形態亦可為未到達至第二凹部415之外方向前端之長度。又,較佳為,延出部424之形態與第二凹部415之槽之深度相比大致相同。尤其,較佳為,以在將延出部424收納於第二凹部415之狀態下使延出部424之基板440側之面與第一凹部414之基板440側之面處於同一平面之方式,設定第二凹部415之深度。其原因在於,於將下述之固定片材430貼附於操作鍵410之第一凹部414時,可將延出部424與第一凹部414以大致平坦且無階差之狀態予以固定。此種固定有助於將可動接點420牢固地固定於操作鍵410。
平坦部423係於俯視下大致四個角之位置且與基板440對向之側之面,具備朝基板440突出之4個凸部425。該等凸部425形成於與基板440上之位於較接點442、442更靠徑向外側之接點441、441對向之位置。於該實施形態中,於未將鍵本體411朝基板440按壓之狀態下,可動接點420之凸部425係與接點441、441非接觸之狀態。若將鍵本體 411朝基板440按壓,則4個凸部425與接點441、441接觸。藉此,接點441、441可經由可動接點420而導通。進而,若將鍵本體411朝基板440壓入,則倒置碗狀部421之第一貫通孔426之周緣部接觸接點442、442。如此,可根據將鍵本體411朝基板440側壓入之距離而發揮二階段之開關之接通或斷開之功能。為實現此種功能,較佳為,以4個凸部425與接點441、441最先接觸,其次倒置碗狀部421與接點442、442接觸之方式,使凸部425與接點441之間之距離短於第一貫通孔426之周緣部與接點442之間之距離。再者,接點441、441只要以未相互導通之狀態形成於基板440,則可為任意形狀之接點。作為接點441之形狀,例如,可例示長方形、半環形狀、環形狀、梳齒形狀等。
倒置碗狀部421於該實施形態中係於倒置碗狀部421之突出區域具備俯視下為大致圓形之第一貫通孔426。因此,可動接點420係於其俯視下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第一貫通孔426,可藉由操作鍵410之壓入,於第一貫通孔426之周圍與鍵本體411接觸。第一貫通孔426具有將來自基板440中配置於接點442、442之間之照光機構之一例即LED443之光自可動接點420穿過鍵本體411之貫通孔417朝外方向引導之功能。亦即,可動接點420具有可自基板440中之接點441、441之徑向內側所具備之LED443通過第一貫通孔426透光之構成。第一貫通孔426於該實施形態中係以與鍵本體411之貫通孔417大致相同之大小形成。但,第一貫通孔426亦可形成為較貫通孔417小徑或大徑。尤其,因可藉由將第一貫通孔426形成為較貫通孔417小徑而避免按壓部416遮蔽來自照光機構之光,故更佳。
可動接點420較佳為以與上述實施形態之可動接點20相同之材料構成,又,可為已實施相同之鍍敷或蒸鍍等表面處理者。可動接點420係以使平坦部423所具備之4個凸部425成為與接點441、441非接觸之狀態,且使倒置碗狀部421之第一貫通孔426之周緣部成為與接點 442、442非接觸之狀態的方式,將延出部424固定於操作鍵410之腳部413。
(3)固定片材
固定片材430係覆蓋可動接點420之外延部之至少一部分(例如延出部424)之表面,固定外延部之至少一部分與腳部413的片材。更具體而言,固定片材430具有包含延出部424之基板440側之面在內覆蓋第一凹部414之底面,進而覆蓋至階差部422之中途的形態。固定片材430係如圖18所示,於其大致中央,具備俯視下為大致圓形之大貫通孔431,及於大貫通孔431之周圍,具備4個小貫通孔432。大貫通孔431具有使可動接點420之倒置碗狀部421之大部分露出之大小。4個小貫通孔432位於可動接點420之4個凸部425之位置,具有供該等凸部425貫通之大小。
固定片材430係如圖17所示,具有絕緣性基材433、及於絕緣性基材433之一面具備之接著層434。固定片材430係以接著層434自可動接點420之外延部之上覆蓋腳部413之方式配置。更具體而言,固定片材430較佳為以自與第一凹部414相接之外延部之上覆蓋之方式固定於腳部413。固定片材430較佳為以使與外延部為相反側之面(即絕緣性基材433側之面)與基板440相接之方式,貼附於腳部413之第一凹部414。其結果,可有效地防止因操作鍵410之按壓之反覆進行導致收納於第二凹部415之延出部424自第二凹部415脫落而朝基板440側移動之狀況。
又,較佳為,接著劑434並未局部地朝基板440側突出,而大致平坦。因此,較佳為,使可動接點420之延出部424之厚度與第二凹部415之深度大致相同。於將固定片材430貼附於第一凹部414時,藉由將延出部424與第一凹部414以大致平坦且無階差之狀態予以固定,不會使空氣進入至延出部424之周圍,而可使固定片材430之接著層434 與延出部424密接。又,亦可避免因接著劑污染基板440而損及導電性、或因行程較設定長而導致開關觸感或耐久性惡化。
絕緣性基材433係例如由聚烯烴、聚醯胺、聚醯亞胺、聚酯、聚碳酸酯、氟系樹脂、聚苯硫醚、丙烯酸系樹脂等各種樹脂較佳地構成。接著層434不僅可為包含接著劑之層,亦可為包含黏接劑之層。固定片材430之厚度並無特別限制,較佳為15~500μm,更佳為20~300μm,進而較佳為30~200μm。於使用可動接點420不具備平坦部423且自倒置碗狀部421經由階差部422連接於延出部424之形態之可動接點420之情形時,較佳為將固定片材430之厚度設為200μm以下,進而設為100μm以下。此係基於提高開關之觸發特性及固定片材430之耐久性之觀點。
固定片材430除組合所期望之絕緣性基材433與接著層434而製造外,亦可使用市售之附黏接劑之膜或市售之附接著劑之膜。例如,可自市場上購買附矽酮系黏接劑(或接著劑)之PET膜、附矽酮系黏接劑(或接著劑)之聚苯硫醚膜、附矽酮系黏接劑(或接著劑)之聚醯亞胺膜、附矽酮系黏接劑(或接著劑)之氟系樹脂膜、附丙烯酸系樹脂黏接劑(或接著劑)之聚酯膜等。於要求具有耐熱性或耐化學品性之情形時,較佳為於絕緣性基材433中使用聚苯硫醚、聚醯亞胺、氟系樹脂。於使用具有包含除矽酮系以外之黏接劑(或接著劑)之接著層434的固定片材430時,為增強與操作鍵410之固定,較佳為至少於腳部413中之與固定片材430之接著面實施胺基甲酸酯塗佈處理、表面改質處理(紫外線照射處理、電暈處理、電漿照射處理、火焰處理或ITRO處理等)。
如此,藉由將延出部424或包含延出部424之平坦部423夾置於腳部413之第一凹部414及第二凹部415與固定片材430之間並予以固定,可降低接著劑之溢出之危險性或接著劑之厚度不均之危險性。即便於 如因操作鍵410及可動接點420之各形狀而必須縮小兩者410、420之接著面積之情形時,仍可藉由採用將延出部424等夾置於第二凹部415與固定片材430之間之形態,而降低可動接點420自操作鍵410脫落之危險性。又,藉由將可動接點420固定於操作鍵410之腳部413之背面(與基板440之對向面),可將伴隨可動接點420之形狀上之制約而產生之接著強度之降低抑制為最小限度。
(4)基板
基板440係於其表面配置有接點441、441、及接點442、442(接點之一例)。基板440係由絕緣性優異之材料形成,作為一例,除將紙基材以酚樹脂加固之紙酚基板、將紙基材以環氧樹脂加固之紙環氧基板、將由玻璃纖維紡織而成之布以環氧樹脂加固之環氧玻璃基板、將紙與玻璃基材混合加固而成之玻璃複合基板以外,亦可較佳地列舉以氧化鋁等絕緣性較高之陶瓷形成之陶瓷基板,及以聚四氟乙烯、聚醯亞胺等絕緣性較高之樹脂形成之樹脂基板。
雖可見接點441、441於圖17中配置有2個,但其亦可為與凸部425相同之數量(即4個)。接點442、442係最低限度存在2個即可,亦可為3個以上。圖17中之接點441、441及接點442、442之數量或形態等僅為例示,若為可分別藉由與凸部425之接觸及與第一貫通孔426之外周緣部之接觸而通電之接點,則亦可為任意之數量或形態等。又,雖將接點441、441以表面露出狀態埋設於基板440之內部,將接點442、442貼附於基板440上,但亦可採用與之相反之形態,或將所有接點貼附於基板440上,或者將所有接點以表面露出狀態埋設於基板440之內部。於該實施形態中,設置有接點441、441及接點442、442之兩者,但例如於一段式開關之情形時,可僅設置接點441、441或接點442、442之任一組接點。
於該實施形態中,於與可動接點420之第一貫通孔426對向之基 板440上之特定位置,具備作為照光機構之一例之LED443。LED443之發光面位於第一貫通孔426之方向。作為除LED443以外之照光機構,亦可使用具備熱燈絲之燈泡、有機EL或無機EL等。又,亦可與接點441或接點442同樣地,將LED443等照光機構埋設於基板440中,而非基板440之表面。
(第7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7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再者,於第7實施形態中,對與第6實施形態共通之構成,標註相同之文字及/或符號,以第6實施形態之說明替代其說明,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19表示構成第7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視俯視圖。圖20(20A)~(20B)分別表示圖19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A-A線剖視圖(20A)及一部分B之放大剖視圖(20B)。圖21(21A)~(21C)表示構成圖19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構成構件之俯視圖。
第7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401a與第6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401之不同之處在於可動接點420a及固定片材430a之形態。又,伴隨於該形態之相異而未於基板440上設置接點441、441。於以下之第7實施形態之說明中,主要對與第6實施形態之不同點進行說明,共通點則代用第6實施形態之說明,此處,省略重複之說明。
(1)可動接點
構成按鈕開關用構件401a之可動接點420a係於位於第6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倒置碗狀部421之外周緣之階差部422之徑向外側,具備與階差部422呈大致同心圓狀之平坦部423。2個延出部424係朝平坦部423之外方向延出之構件,且相互對向配置於平坦部423之徑向之延長線上。可動接點420a不同於第6實施形態,其不具備凸部425。因此,藉由操作鍵410之按壓操作,僅第一貫通孔426之外周緣與基板440上之接點442、442接觸。即,按鈕開關用構件401a具有作為一段式開關 之功能。
(2)固定片材
按鈕開關用構件401a所具備之固定片材430a不同於第6實施形態,其不具備供凸部425貫通之小貫通孔432,而僅具備大貫通孔431。又,固定片材430a係以使絕緣性基材433自基板440浮起之狀態覆蓋腳部413之第一凹部414、及收納於第二凹部415之延出部424之各表面。即,於固定片材430a與基板440之間,存在如圖20所示之間隙(Gap)。雖較佳為不存在該間隙,但於固定片材430a不易自腳部413脫離之情形時亦可具有間隙。
(第8實施形態)
其次,對第8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進行說明。再者,於第8實施形態中,對與前文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共通之構成,標註相同之文字及/或符號,以前文所說明之各實施形態之說明替代其說明,並省略重複之說明。
圖22表示構成第8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操作鍵之透視俯視圖。圖23(23A)~(23B)分別表示圖22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A-A線剖視圖(23A)及一部分B之放大剖視圖(23B)。圖24(24A)~(24C)表示構成圖22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構成構件之俯視圖。
第8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401b與第6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401之不同之處在於操作鍵410b、可動接點420b及固定片材430b之各形態。又,伴隨於該形態之相異而未於基板440上設置接點441、441,並縮小了接點442、442間之距離。於以下之第8實施形態之說明中,主要對與第6實施形態之不同點進行說明,共通點則代用第6實施形態之說明,此處,省略重複之說明。
(1)操作鍵
按鈕開關用構件401b所具備之操作鍵410b不同於第6實施形態, 其不具備貫通鍵本體411之貫通孔417。其原因在於,因基板440中不具備照光機構,故無需使光自基板440側透光。除該點以外之構成係與第6實施形態共通。
(2)可動接點
構成按鈕開關用構件401b之可動接點420b係於位於第6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倒置碗狀部421之外周緣之階差部422之徑向外側,具備與階差部422呈大致同心圓狀之平坦部423。2個延出部424係朝平坦部423之外方向延出之構件,且相互對向配置於平坦部423之徑向之延長線上。可動接點420b不同於第6實施形態,凸部425及第一貫通孔426兩者均不具備。此與第6實施形態不同,其原因在於,基板440中不具備照光機構及接點441、441,故無需凸部425及第一貫通孔426。
可動接點420b不同於第6及第7之各實施形態,其係於倒置碗狀部421之凹面側之底部(即,突出頂面之相反側之位置),具備朝基板440上之接點442、442突出之突出部427。接點442、442係以未相互導通之狀態形成於基板440。接點442、442間之距離係小至可藉由與突出部427之接觸而導通之程度。藉由操作鍵410b之按壓操作,鍵本體411之按壓部416將可動接點420b之倒置碗狀部421之頂部朝基板440側壓入。其結果,可動接點420b之倒置碗狀部421自階差部422起變形而與基板440上之接點442、442接觸。如此,按鈕開關用構件401b係與第7實施形態同樣地,具有作為一段式開關之功能。
(3)固定片材
按鈕開關用構件401b所具備之固定片材430b不同於第6實施形態,其不具備供凸部425貫通之小貫通孔432,而僅具備大貫通孔431。又,固定片材430b具有可使絕緣性基材433接觸基板440之厚度。因此,不存在如於第7實施形態中所說明之間隙(Gap)。
(其他實施形態)
以上,雖已對本發明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較佳之各實施形態進行說明,但本發明並非限定於上述各實施形態,而可進行各種變化而實施。
圖25表示第6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之各變化例,即改變操作鍵之腳部之形態之兩例之與圖17相同之一部分B的放大剖視圖(25A、25B)。
於該等變化例中,操作鍵410之腳部413不同於第6實施形態,其不具備第二凹部415。因此,可動接點420之延出部424係自腳部413之第一凹部414朝基板440側突出延出部424之厚度之量。固定片材430係自延出部424之表面被固定於第一凹部414。固定片材430之接著層434係局部地朝絕緣性基材433側被壓入了延出部424自第一凹部414朝基板440側突出之量。但,(25A)之例不同於(25B),因絕緣性基材433與基板440相接,故相對而言,延出部424不易自第一凹部414脫落。於(25B)之例中,因絕緣性基材433與基板440分離,故若與(25A)之例相比,則延出部424容易自第一凹部414脫落。相對於此,第6實施形態因第二凹部415收納延出部424,故延出部424脫落之危險性較低。基於以上,可認為,相較於不具備第二凹部415之形成及固定片材430與基板440之接觸之兩構成的形態,較佳為僅具備兩構成中之一者之形態,更佳為具備兩構成之形態。
圖26表示可動接點之各種變化例(26A~26F)。
(26A)表示於第6實施形態所具備之可動接點420進而另外對向配置2個延出部424而成之可動接點420c之俯視圖。(26B)表示替代(26A)之可動接點420c之延出部424而具備以包圍平坦部423之周圍之方式形成之延出部424d之可動接點420d的俯視圖。(26C)表示(26A)之可動接點420c之4個延出部424除外將平坦部423e形成為圓環狀之可動接點420e之俯視圖。(26D)表示(26C)之可動接點420e之平坦部423e除外, 使分別朝4個方向延出之延出部424f連接於階差部422,並於該延出部424f形成1個凸部425之可動接點420f的俯視圖。(26E)表示將(26D)之可動接點420f之4個延出部424f更換為3個延出部424g的可動接點420g之俯視圖。(26F)表示未設置(26A)之可動接點420c之第一貫通孔426之可動接點420h的俯視圖。
如上述各種變化例般,平坦部423之形狀及其形成有無,進而延出部424之數量或形狀、凸部425之數量或形成位置、第一貫通孔426之有無等亦可自由變更。除圖26之例示形態以外,亦可採用各種形態。例如,亦可將(26C)之可動接點420e之平坦部423e設為於俯視下大致四邊形。又,於(26D)之可動接點420f中,亦可不設置第一貫通孔426。
又,固定片材430、430a、430b(稱為固定片材430等)只要覆蓋可動接點420、420a、420b、420c、420d、420e、420f、420g、420h(稱為可動接點420等)之外延部之至少一部分之表面,則亦可覆蓋延出部424、424d、424f、424g(稱為延出部424等)之與基板440對向之面之一部分或整面。又,腳部413亦可不具備第一凹部414。於該情形時,例如,亦可使可動接點420等之外延部與腳部413之底面(與基板440對向之面)重疊而於其表面貼附固定片材430等。進而,第一凹部414亦可不具備第二凹部415。於該情形時,例如,圖25所示之形態中,亦可貼附固定片材430等。
又,操作鍵410亦可不具備圓蓋部412。例如,於鍵本體411與腳部413之間,亦可替代圓蓋部412而具備可實現鍵本體411之向上移動/向下移動之較薄之連結部。固定片材430等亦可具有接著於絕緣性基材433之兩面之接著層434。於該情形時,例如,亦可於腳部413之背面(無論是否存在第一凹部414、第二凹部415)與外延部之間,夾著固定片材430等而固定腳部413與外延部。
各實施形態之按鈕開關用構件401、401a、401b之各種構成要素除無法組合之情形以外,可相互任意組合。例如,亦可組合第6實施形態及第7實施形態之各構造,使可動接點420不具備凸部425。又,亦可組合第6實施形態及第8實施形態之各構造,於基板440具備LED443,且於可動接點420具備相當於突出部427之突出部。於該情形時,較佳為,使突出部成為圓筒狀,可對圓筒內插入LED443。其結果,若將可動接點420朝基板440壓入,則圓筒形狀之突出部可一面包圍LED443,一面朝下方移動而接觸接點442、442。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可利用於例如攜帶型通信機器、PC、相機、車載用電子機器、家庭用音頻機器、家庭用電化製品等具備操作鍵之各種機器。
10‧‧‧操作鍵
11‧‧‧鍵本體
12‧‧‧圓蓋部
13‧‧‧中間部
14‧‧‧腳部
15‧‧‧凹部
16‧‧‧按壓體
17‧‧‧凹部
20‧‧‧可動接點
21‧‧‧上側接觸部
22‧‧‧第一貫通孔
23‧‧‧階差部(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24‧‧‧裾板部(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25‧‧‧帶部(外側固定部之一例)
26‧‧‧外側接觸部
30‧‧‧按鈕開關用構件
40‧‧‧基板
41‧‧‧第一接點(接點之一例)
42‧‧‧第二接點(接點之一例)
50‧‧‧LED(照光機構之一例)

Claims (11)

  1. 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其具備圓頂狀之可動接點、及於該可動接點之突出側與之相隔而對向配置之操作鍵,且將上述操作鍵朝上述可動接點之方向按壓,使上述可動接點與基板上之至少2個接點導通;且上述操作鍵具備:鍵本體;圓蓋部,其連接於該鍵本體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之朝上述基板側之按壓而變形;及腳部,其連接於該圓蓋部之外周圍,固定於上述基板上;及1個或2個以上之中間部,於上述圓蓋部與上述腳部之間,隔著間隙而與上述基板對向;上述可動接點具備:上側接觸部,其係與上述鍵本體之正下方部位相隔配置,藉由上述鍵本體之壓入而與上述接點接觸;及外側固定部,其位於上述上側接觸部或比其更靠徑向外側,固定於較上述操作鍵之上述鍵本體更靠徑向外側;且上述可動接點係將上述外側固定部固定於上述中間部,並與上述基板隔著間隙而配置。
  2. 如請求項1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可動接點進而具備外側接觸部,該外側接觸部位於較上述上側接觸部更靠上述可動接點之徑向外側,以可藉由上述鍵本體之壓入而與配置於上述上側接觸部所相接之上述接點之徑向外側之另一接點接觸之方式,與上述另一接點以接觸或非接觸之狀態對向配置。
  3. 如請求項1或2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可動接點係於其俯視下包含中央部之區域具有第一貫通孔,藉由上述操作鍵之壓入而於上述第一貫通孔之周圍與上述鍵本體接觸。
  4. 如請求項3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可自於上述基板之上述接點之徑向內側所具備之照光機構通過上述第一貫通孔而透光。
  5. 如請求項4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操作鍵係於上述鍵本體之下部具備可藉由上述鍵本體之向下移動而收納上述照光機構的凹部;且使至少一部分為透光性。
  6. 如請求項1或2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操作鍵係於上述鍵本體具備自其外側朝上述可動接點貫通之第二貫通孔。
  7. 如請求項6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第二貫通孔係遍及其長度方向之一部分或全部而埋設透光性之材料。
  8. 如請求項1或2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上述操作鍵包含透光性材料。
  9. 如請求項1或2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於上述鍵本體之至少頂面,形成對其一部分進行遮光之遮光層。
  10. 如請求項1或2之按鈕開關用構件,其中使上述鍵本體成為以硬度不同之材料構成其頂面側與上述可動接點側之多層構造。
  11. 一種按鈕開關用構件,其具備圓頂狀之可動接點、及於該可動接點之突出側與之相隔而對向配置之操作鍵,且將上述操作鍵朝上述可動接點之方向按壓,使上述可動接點與基板上之至少2個接點導通;且上述操作鍵具備:鍵本體; 圓蓋部,其連接於該鍵本體之外周圍,可藉由該鍵本體之朝上述基板側之按壓而變形;及腳部,其連接於該圓蓋部之外周圍,固定於上述基板上;上述可動接點具備:上側接觸部,其係與上述鍵本體之正下方部位相隔配置,藉由上述鍵本體之壓入而與上述接點接觸;及外側固定部,其位於上述上側接觸部或比其更靠徑向外側,固定於較上述操作鍵之上述鍵本體更靠徑向外側;且上述外側固定部固定於上述操作鍵之上述圓蓋部。
TW105119791A 2015-06-25 2016-06-23 按鈕開關用構件 TWI6858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27348 2015-06-25
JP2015127348 2015-06-25
JP2016059707 2016-03-24
JP2016-059707 2016-03-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9243A TW201709243A (zh) 2017-03-01
TWI685867B true TWI685867B (zh) 2020-02-21

Family

ID=57585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9791A TWI685867B (zh) 2015-06-25 2016-06-23 按鈕開關用構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403451B2 (zh)
EP (1) EP3316271B1 (zh)
JP (1) JP6769958B2 (zh)
KR (1) KR101924749B1 (zh)
CN (1) CN107735848B (zh)
TW (1) TWI685867B (zh)
WO (1) WO20162084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641193B2 (ja) * 2016-03-02 2020-02-05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部材
JP6599570B2 (ja) * 2016-12-22 2019-10-30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
TWI702626B (zh) * 2018-03-30 2020-08-21 英屬開曼群島商康而富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較佳按壓手感的觸控按鍵
JP7111953B2 (ja) * 2018-04-26 2022-08-03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
US20220214026A1 (en) * 2019-04-16 2022-07-07 Alphatheta Corporation Self-illuminating manipulation element
EP3823305A1 (en) 2019-11-15 2021-05-19 GN Hearing A/S Compact, watertight and acoustically-tight button structure
TWI749840B (zh) * 2020-10-30 2021-12-1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橡膠圓頂以及應用此橡膠圓頂的按鍵
TWI792753B (zh) * 2021-12-09 2023-02-11 群光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按鍵結構
US20230178309A1 (en) * 2022-12-16 2023-06-08 INJECTION PRECISION RUBBER (SUZHOU) Co.,Ltd. Compoisite rubber dome and molding method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81452A1 (en) * 2004-10-20 2006-04-20 Yasunori Yanai Push-on switch
TWM302109U (en) * 2006-05-10 2006-12-01 Can Technology Co Ltd The improved structure of the key of keyboard
JP2010146737A (ja) * 2008-12-16 2010-07-01 Fuji Denshi Kogyo Kk 2段クリック付き接点ばね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7616A (ja) 1990-06-11 1992-02-17 Fujitsu Ltd スイッチ素子
JPH0533422U (ja) 1991-10-04 1993-04-30 日通工株式会社 照光式文字ボタン
JPH08298043A (ja) 1995-04-27 1996-11-12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透光部付き押しボタ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391172B2 (ja) * 1995-11-28 2003-03-31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JP3179036B2 (ja) * 1996-10-14 2001-06-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3988203B2 (ja) 1996-10-22 2007-10-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パネルスイッチ用可動接点体
JPH11339593A (ja) * 1998-05-29 1999-12-10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装置
JP2002352657A (ja) * 2001-05-25 2002-12-06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039030B2 (ja) 2001-10-29 2008-01-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FR2846143B1 (fr) * 2002-10-16 2005-01-07 Dav Commutateur electrique a actionnement par pression de type cloquant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JP4428120B2 (ja) * 2003-06-16 2010-03-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DE102004040395A1 (de) 2003-08-23 2005-03-24 Marquardt Gmbh Elektrisches Bauelement, insbesondere elektrischer Schalter
CN2697809Y (zh) * 2004-03-29 2005-05-04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带可动接点的薄板及使用该薄板的开关
JP4513688B2 (ja) * 2005-08-17 2010-07-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WO2012153587A1 (ja) 2011-05-10 2012-11-15 株式会社コバック 2段式スイッチ
JP3179036U (ja) * 2012-08-01 2012-10-1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6107039B2 (ja) 2012-10-04 2017-04-05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81452A1 (en) * 2004-10-20 2006-04-20 Yasunori Yanai Push-on switch
TWM302109U (en) * 2006-05-10 2006-12-01 Can Technology Co Ltd The improved structure of the key of keyboard
JP2010146737A (ja) * 2008-12-16 2010-07-01 Fuji Denshi Kogyo Kk 2段クリック付き接点ば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03451B2 (en) 2019-09-03
CN107735848B (zh) 2020-03-17
EP3316271A1 (en) 2018-05-02
KR20180009359A (ko) 2018-01-26
JP6769958B2 (ja) 2020-10-14
EP3316271B1 (en) 2021-05-26
WO2016208499A1 (ja) 2016-12-29
TW201709243A (zh) 2017-03-01
EP3316271A4 (en) 2019-01-16
CN107735848A (zh) 2018-02-23
KR101924749B1 (ko) 2018-12-03
JPWO2016208499A1 (ja) 2018-04-12
US20180190445A1 (en) 2018-07-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85867B (zh) 按鈕開關用構件
TWI680476B (zh) 按鈕開關用構件
TWI701691B (zh) 按鈕開關用部件
US8692144B2 (en) Keyboard
CN212625301U (zh) 按钮开关用构件
US20120285807A1 (en) Illuminated keyboard
JP2007287347A (ja) スイッチ装置
US20150116221A1 (en) Touch mouse and touch control circuit board thereof
CA2719332C (en) Keypad structure
JP2012203994A (ja) 操作用部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7157434A (ja)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部材
JP2017016937A (ja) シートスイッ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