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1530B - 按钮开关用部件 - Google Patents

按钮开关用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1530B
CN107851530B CN201680042026.XA CN201680042026A CN107851530B CN 107851530 B CN107851530 B CN 107851530B CN 201680042026 A CN201680042026 A CN 201680042026A CN 107851530 B CN107851530 B CN 1078515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key
movable contact
substrate
key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202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1530A (zh
Inventor
伊藤正幸
北泽觉
宫岛贤一
横山和房
林正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515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15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15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15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26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 H01H13/48Snap-action arrangements depending upon deformation of elastic members using buckling of disc spr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023Light-emitting indic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02Details
    • H01H13/12Movable parts; Contacts mounted thereon
    • H01H13/14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5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the contact returning to its original state immediately upon removal of operating force, e.g. bell-push switc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7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 H01H13/702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 H01H13/705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plurality of operating members associated with different sets of contacts, e.g. keyboard with contacts carried by or formed from layers in a multilayer structure, e.g. membrane switches characterised by construction,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operating parts, e.g. push-buttons or ke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13/0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 H01H13/50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 H01H13/64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 H01H13/66Switches having rectilinearly-movable operating part or parts adapted for pushing or pulling in one direction only, e.g. push-button switch having a single operating member wherein the switch has more than two electrically distinguishable positions, e.g. multi-position push-button switches the operating member having only two posi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2215/00Tactile feedback
    • H01H2215/004Collapsible dome or bubble
    • H01H2215/006Only mechanical function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容易实现良好的操作感、高行程及圆顶状的可动接点原本的高段落感的按钮开关用部件。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钮开关用部件,具备圆顶状的可动接点、及接触于所述可动接点的突出侧而配置的操作键,且将操作键朝可动接点的方向按压,使可动接点导通基板上的至少2个接点;操作键具备:键本体;圆顶部,连接在所述键本体的外周围,可通过所述键本体朝基板侧的按压而变形;脚部,连接在所述圆顶部的外周围,固定在基板上;及突出部,设置在键本体的顶面或外周围,从所述键本体的顶面突出,可在将操作键朝基板按压的动作中压缩变形;且可动接点具备:上侧接触部,与键本体的正下方部位接触而配置,通过键本体的压入而与接点接触;及外侧固定部,位于上侧接触部或比其更靠径向外侧,固定在比操作键的键本体更靠径向外侧。

Description

按钮开关用部件
[相关申请案]
本申请案是基于2015年7月2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5-146647号及2016年3月24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特愿2016-59707号而主张优先权,所述申请案记载的内容引用于本说明书中。另外,本申请案中引用的专利、专利申请案及文献记载的内容引用于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钮开关用部件。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从金属圆顶的外侧对其中央顶上部位施加按压而利用金属圆顶的变形使开关接通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近年来,伴随组入按钮开关用部件的设备的小型化,键正向小型化及键间正向狭小化发展,对各键与金属圆顶的高精度对位要求提高。例如,若在键的按压位置与金属圆顶的中央顶上部位之间产生位置偏移,则无法获得良好的段落感。为解决所述问题,也正在开发具有使金属圆顶的中央顶上部位粘接在键的正下方的态样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若在键的正下方连接金属圆顶,则因键与金属圆顶的位置固定,而可始终按压金属圆顶的中央顶上部位,因此取得可获得良好的段落感。
尤其,也可实现一种两级开关,在电路基板侧形成可接触于金属圆顶的中央的第一固定接点、及可接触于金属圆顶的外周围的第二固定接点,若将金属圆顶以从电路基板浮起的状态连接在键,则通过自键下压金属圆顶,第二固定接点与金属圆顶的外周围接触而使开关接通,继而,金属圆顶的中央部与第一固定接点接触而使开关接通(例如,参照专利文献3)。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10-18872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7-52962号公报
[专利文献3]国际专利公开WO2012/1535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一直以来,公知的所述按钮开关用部件中,存在如下问题。在专利文献1揭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中,因仅在金属圆顶的上方配置橡胶开关,所以出现容易产生橡胶开关与金属圆顶的位置偏移的问题。另外,还存在从按压开始到金属圆顶变形而接通开关的行程较短的问题。因所述位置偏移及较短的行程会招致操作感触变差,因而不佳。
另外,专利文献2及专利文献3揭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因将位于操作键正下方位置的按压件与金属圆顶的顶部粘接而不存在如上所述的位置偏移问题,但是因存在在粘接中使用的粘接剂而产生了其他问题。也就是,因粘接剂的厚度不均而导致按压方向的尺寸公差较大,难以保证良好的操作感触。此外,在存在粘接剂的区域中,因难以产生金属圆顶的变形,而存在难以获得金属圆顶原本的高段落感的问题。
本发明者等人为解决所述问题而开发了一种按钮开关用部件,首先使位于操作键正下方的按压件与金属圆顶等倒置碗盆形状的可动接点的顶部相隔,继而,将可动接点的外周围固定在比操作键的按压件更靠径向外侧。所述按钮开关用部件因存在按压件接触于金属圆顶的顶部的量的距离,因此可获得从按压开始到接通开关的行程。基于所述结果,为了维持所述行程的长度,并使通过操作键的按压而金属圆顶连接在接点之前的荷重更平顺地上升,以实现更高段落感而不断进行开发,结果完成本发明。
本发明鉴于所述问题而完成,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实现良好的操作感、高行程及圆顶状的可动接点原本的高段落感的按钮开关用部件。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用以达成所述目的的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具备:圆顶状的可动接点、及接触所述可动接点的突出侧而配置的操作键,将操作键朝可动接点的方向按压,使可动接点导通基板上的至少2个接点;且操作键具备:键本体;圆顶部,连接在所述键本体的外周围,并可通过键本体朝基板侧的按压而变形;脚部,连接在所述圆顶部的外周围,并固定在基板上;及突出部,设置在键本体的顶面或外周围,比键本体的顶面更突出,可在将操作键朝基板按压的动作中压缩变形;可动接点具备:上侧接触部,与键本体的正下方部位接触配置,通过键本体的压入而与接点接触;及外侧固定部,位于上侧接触部或比其更靠径向外侧,固定在比操作键的键本体更靠径向外侧。
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进而在键本体的顶面以圆顶状、杆状、框状或环状地形成突出部。
另外,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将突出部设为位于键本体的外周围,并比键本体的顶面更朝上方延伸的柱状部。
另外,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进而在可动接点具备外侧接触部,该外侧接触部位于比上侧接触部更靠可动接点的径向外侧,并以可通过键本体的压入而与配置在上侧接触部所相接的接点的径向外侧的另一接点接触的方式,与另一接点以接触或非接触的状态对向配置。
另外,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在操作键,在圆顶部与脚部之间,具备与基板介隔间隙而对向的1或2个以上的中间部,并将可动接点以外侧固定部固定在中间部地配置。
另外,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将外侧固定部固定在操作键的圆顶部。
另外,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为可动接点在其俯视下在包含中央部的区域具有第一贯通孔,且通过操作键的压入而在第一贯通孔的周围与键本体接触。
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进而从设于基板的接点的径向内侧的照光机构通过第一贯通孔而透光。
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进而为操作键在键本体的下部具备可通过键本体的向下移动而收纳照光机构的凹部,且使至少一部分为透光性。
另外,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操作键可在键本体具备从其外侧朝可动接点贯通的第二贯通孔。
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进而在第二贯通孔,遍及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地埋设透光性材料。
另外,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由透光性材料构成操作键。
另外,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在键本体的至少顶面形成对其一部分进行遮光的遮光层。
另外,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将键本体设为由硬度不同的材料构成其顶面侧与可动接点侧的多层构造。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容易实现良好的操作感、高行程及圆顶状之可动接点原本之高段落感的按钮开关用部件。
附图说明
图1分别表示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操作键的透视俯视图(1A)及以所述透视俯视图内的A-A线切断时的A-A线剖视图(1B)。
图2分别表示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圆顶状的可动接点的俯视图(2A)及以所述俯视图内的B-B线切断时的B-B线剖视图(2B)。
图3分别表示将在图1的操作键的下方固定图2的圆顶状的可动接点的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状态的透视俯视图、以所述透视俯视图内的C-C线切断时的C-C线剖视图及以所述透视俯视图内的D-D线切断时的D-D线剖视图。
图4表示从背侧倾斜方向观察图3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后视立体图。
图5的(5A)~(5F)表示图3的基板及其各种变化例的俯视图。
图6分别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视俯视图(6A)及以所述透视俯视图内的E-E线(在按钮开关用部件的中央部分折弯的线)切断时的E-E线剖视图(6B)。
图7表示从背侧倾斜方向观察图6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后视立体图。
图8分别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过俯视图(8A)、及以所述透过俯视图内的C-C线切断时的C-C线剖视图(8B)。
图9分别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过俯视图(9A)、及以所述透过俯视图内的C-C线切断时的C-C线剖视图(9B)。
图10分别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过俯视图(10A)、及以所述透过俯视图内的C-C线切断时的C-C线剖视图(10B)。
图11分别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过俯视图(11A)、及以所述透过俯视图内的C-C线切断时的C-C线剖视图(11B)。
图12分别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过俯视图(12A)、及以所述透过俯视图内的E-E线切断时的E-E线剖视图(12B)。
图13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以与图3的C-C线相同的切断面切断时的剖视图。
图14的(14A)~(14C)表示图6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主要为操作键)的各种变化例的剖视图。
图15的(15A)~(15D)接着图14表示图6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主要为操作键)的各种变化例的剖视图。
图16的(16A)、(16B)接着图15表示图6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主要为操作键)的各种变化例的剖视图。
图17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17A)及其变化例(17B)的与图3的C-C线剖视图相同的剖视图。
图18分别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过俯视图(18A)、及以所述透过俯视图内的F-F线切断时的F-F线剖视图(18B)。
图19分别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过俯视图(19A)、及以所述透过俯视图内的G-G线切断时的G-G线剖视图(19B)。
图20分别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荷重-位移曲线(20A)、及使第1实施方式的键本体的按压件与可动接点隔开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荷重-位移曲线(20B)。
图21分别表示切割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键本体的顶面上的突出部后的状态下的荷重-位移曲线(21A)、及仅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的荷重-位移曲线(21B)。
图22是说明安装着多个图3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多操作键的使用例的图,且分别表示在汽车的方向盘组装着多操作键的状态的前视图(22A)、卸除多操作键的表壳后的状态的前视图(22B)、及多操作键的22A的H-H线剖视图(22C)。
图23表示构成第1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操作键的透过俯视图。
图24分别表示图23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A-A线剖视图及一部分B的放大俯视图。
图25表示构成图23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各构成部件的俯视图。
图26表示构成第13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操作键的透过俯视图。
图27表示图26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A-A线剖视图及其一部分B的放大剖视图。
图28表示构成图26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各构成部件的俯视图。
图29表示构成第14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操作键的透过俯视图。
图30分别表示图29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A-A线剖视图及一部分B的放大剖视图。
图31表示构成图29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各构成部件的俯视图。
图32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各变化例,且是变更操作键的脚部形态的两个例子中的与图24相同的一部分B的放大剖视图(32A、32B)。
图33表示可动接点的各种变化例(33A~33F)。
具体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并非限定权利要求范围的发明,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要素及其等的所有组合未必为本发明的解决方法所必要。
(第1实施方式)
图1分别表示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操作键的透视俯视图(1A)及以所述透视俯视图内的A-A线切断时的A-A线剖视图(1B)。图2分别表示构成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圆顶状的可动接点的俯视图(2A)及以所述俯视图内的B-B线切断时的B-B线剖视图(2B)。图3分别表示将在图1的操作键的下方固定图2的圆顶状的可动接点的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配置在电路基板上的状态的透视俯视图、以所述透视俯视图内的C-C线切断时的C-C线剖视图及以所述透视俯视图内的D-D线切断时的D-D线剖视图。图4表示从背侧倾斜方向观察图3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后视立体图。另外,以下,“上”、“上方”或“上侧”是指从基板朝向按钮开关用部件的方向。“下”、“下方”或“下侧”是指从按钮开关用部件朝向基板的方向。另外,“径向外侧”是指在俯视特定的对象物下从中心起描绘假想圆时的假想圆的扩径方向。“径向内侧”是指所述假想圆的缩径方向。“俯视”是指以将按钮开关用部件配置在基板的侧的面为上而从上方观察。
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是如下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具备圆顶状的可动接点(以下,简称为“可动接点”)20、及接触于可动接点20的突出侧而配置的操作键10,将操作键10朝可动接点20的方向按压,使可动接点20导通基板(也称为电路基板)40上的至少2个接点41、42。
(1)操作键
操作键10具备:键本体11;圆顶部12,构成为连接在键本体11的外周围,可通过所述键本体11的朝基板40侧的按压而变形;脚部14,连接在圆顶部12的外周围,固定在基板40上;及突出部18,设置在键本体11的顶面,比键本体11的顶面更突出,可在将操作键10朝基板40按压的动作中压缩变形。另外,操作键10优选为如图1所示,在圆顶部12与脚部14之间,具备与基板40介置间隙而对向的2个中间部13。2个中间部13形成在俯视操作键10时隔着中央部而对向的位置,相当于与可动接点20的连接部位。操作键10在中间部13的上方具备朝下方凹陷的凹部15。因此,中间部13形成为比脚部14上下方向的长度(厚度)更薄。与凹部15对应的中间部13成为与可动接点20的下述的带部25的粘接部位。若按压操作键10,则圆顶部12逐渐变形,伴随于此,下方变形力、与脚部14因朝XY方向的外侧作用着力而欲变形的力发挥作用。可减薄中间部13而以较小的力容易地伸展变形,从而减少可动接点20的固定部的应力,作为结果,可消除可动接点20的朝下方的应力与向被朝外侧拉伸的方向的力。在所述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凹部15而将中间部13薄型化,还在可动接点的带部25与脚部14之间设置着间隙(中间部13的薄膜部)。但是,凹部15并不是必要的构成,例如,在以比使可动接点20按压变形大的荷重接通开关的用途的情况下,为寻求变更圆顶部12的厚度等的其他方法而制作适合所述用途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可利用变更圆顶部12的厚度与形成凹部15、变形圆顶部12的厚度与不形成凹部15、或不变更圆顶部12的厚度与不形成凹部15等方法。
键本体11具有大致长方体的形状,以从基板40浮起的状态支撑在圆顶部12。在俯视下,键本体11在大致中央下侧具备朝基板40大致圆柱状地突出的按压件16。另外,操作键10在键本体11的下部(按压件16的位置),具备可通过键本体11的向下移动而收纳下述照光机构的凹部17。凹部17从按压件16的下表面的大致中央部分朝上方凹陷。凹部17的面积比按压件16的下表面的面积更小。凹部17使其底面到达键本体11的上表面附近,但未贯通键本体11。圆顶部12具有角筒形状,是从键本体11侧朝基板40侧扩径的部件。圆顶部12包含薄壁状的弹性材料,所述弹性材料如下设计:若将键本体11朝基板40的方向按下,则在其中途,圆顶部12变形,随后,若解除按下则恢复为原来的形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由弹性材料构成包含圆顶部12的操作键10全体,但也可仅使圆顶部12由弹性材料构成。脚部14在俯视下为长方形(也包含正方形)的薄板,并且具有使除中间部13以外的部位接触于基板40的形状。
突出部18是设置在键本体11的顶面的大致圆锥状(或“大致锥状”)的构成部,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键本体11的俯视下大致四边形状的顶面的四个角分别具备1个,共计具备4个。突出部18是点状的突出部的一例。为了不妨碍基板40上的LED50(下述)的光路,突出部18的形成位置优选为不与凹部17重叠的位置。另外,突出部18设置在手指或其他部件触碰于键本体11的顶面时可压缩变形的位置。例如,在以手指压入键本体11的方式的情况下,能以由4个突出部18围成的区域比手指向键本体11顶面的接触区域更窄的方式配置突出部18。突出部18由相对柔软的材料构成,以在从操作键10的上方开始按压至可动接点20变形接触于第二接点42(下述)而接通开关为止的期间可压缩变形。原因在于通过使按压件16的下表面接触于可动接点20的上表面而补足与所述上表面隔开配置的情况相比缩短的行程。
作为操作键的构成材料,操作键10优选为使用硅酮橡胶、聚氨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伸乙丙烯橡胶、天然橡胶、伸乙丙烯二烯橡胶或苯伸乙-丁二烯橡胶等热硬化性弹性体,聚氨酯类、酯类、苯伸乙类、烯烃类、丁二烯类或氟类等热塑性弹性体,或所述的复合物等。作为除所述以外的操作键10的构成材料,还可使用苯伸乙-丁二烯橡胶(SBR)或丁腈橡胶(NBR)。另外,还可在所述构成材料中混合以氧化钛、炭黑为代表的填料。为使从基板40上的LED(照光机构的一例)50发出的光朝操作键10的外方向透光,而使操作键10的至少一部分为透光性。若由硅酮橡胶等透光性材料构成操作键10全体,则可从LED50通过操作键10的任意部位而发光。另一方面,即使在操作键10的构成材料使用透光性较低的材料的情况下,只要将凹部17的底面与键本体11的上表面的厚度形成为较薄,也可从LED50仅朝凹部17的方向透光。
配置在键本体11顶面的突出部18可由与操作键10的所述材料相同或不同的材料的任一者形成,但是要求可在至使可动接点20变形为止的期间压缩变形。只要满足所述条件,可由相同材料(例如硅酮橡胶)构成包含突出部18的操作键10整体。为了使突出部18的压缩变形更显著,除将比键本体11更柔软的材料作为突出部18的构成材料以外,还可进而缩小突出部18的底面积,或进而增加突出部18的高度。
(2)可动接点
可动接点20在俯视下为长方形(包含正方形),且具备从对向的2边呈带状地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带部25。另外,可动接点20俯视下具有使大致中央部分朝键本体11侧突出的圆顶形状。可动接点20在其俯视下,在包含中央部的区域,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大致圆形的第一贯通孔22。第一贯通孔22以比按压件16更小的面积形成。可动接点20使按压件16接触于第一贯通孔22的周围,并将带部25固定配置在操作键10。若将操作键10朝基板40侧压入,则位于键本体11的下侧的按压件16可保持接触于第一贯通孔22的周围,而将可动接点20的第一贯通孔22周边朝基板40方向按下。可动接点20的第一贯通孔22的周围、与操作键10的按压件16的下表面在所述周围与所述下表面之间不介隔粘接层(例如,粘接剂、双面胶带等层),而以非固定状态接触。以下各实施方式的按压件与可动接点的接触也相同。可动接点20与操作键10的固定部位专门成为可动接点20的带部25。此外,第一贯通孔22只要俯视下包含可动接点20的中央部,则也可不以使第一贯通孔22的中心与可动接点20的中央部一致的方式形成。以下,其他实施方式也相同。
可动接点20具备:上侧接触部21,位于第一贯通孔22的周围,呈圆环状且圆顶形状;级差部23,俯视下在上侧接触部21的外周围形成为圆环状,朝下方以陡峭角度弯曲;及底板部24,连接在级差部23的径向外侧。所述带部25比底板部24更朝径向外侧延伸,位于比上侧接触部21更靠径向外侧,相当于固定在比操作键10的键本体11更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固定部。带部25可固定在操作键10的中间部13地形成在可动接点20。因此,可动接点20与操作键10的连接部仅为可动接点20的带部25。上侧接触部21是在将可动接点20固定在操作键10的下方时,与键本体11的正下方部位(按压件16的位置)接触配置的部位,通过键本体11的压入而与接点(称为第二接点)42接触。另外,在可动接点20受到按压而反转时,可动接点20的端部的振动由与所述端部相接的弹性部件吸收。因此,可动接点20的操作音变小,因此可发挥优异的消音效果。在此以后的实施方式中,虽省略重复的说明,但可获得相同的效果。此时,级差部23可成为上侧接触部21的挠曲变形的支点。
优选为可动接点20进而具备外侧接触部26,该外侧接触部26位于比上侧接触部21更靠可动接点20的径向外侧,以可通过键本体11的压入而与配置在上侧接触部21所相接的第二接点42的径向外侧的另一接点(称为第一接点)41接触的方式,与第一接点41以非接触的状态对向配置。外侧接触部26与第一接点41的间隙只要操作键10朝基板40的方向的压入时外侧接触部26与第一接点41能够接触,则无特别限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外侧接触部26与第一接点41的间隙设为0.03~0.1mm的范围内。另外,外侧接触部26也可与第一接点41接触。
外侧接触部26如图2所示,是使可动接点20的底板部24从上表面朝下表面凹陷而形成的杯形状部位。外侧接触部26在底板部24的四个角各形成1个,共计形成4个。因此,在键本体11压入时,可动接点20可在4个部位与第一接点41接触。但是,外侧接触部26的数量只要为1个以上,则无特别限定。为避免在可动接点20与第一接点41接触时可动接点20发生倾斜,进而优选为,在隔着可动接点20的中央而对向的位置,以2个为1组具备1组或2组以上的外侧接触部26。另外,也可构成为不具备外侧接触部26,而可使上侧接触部21等其他部位接触于第一接点41。关于所述构成,将在下述的其他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作为可动接点的构成材料,可动接点20可使用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材料。作为例示性金属材料,可列举不锈钢、铝、铝合金、碳钢、铜、铜合金(青铜、磷青铜、黄铜、白铜、铜镍锌合金等)、银或选自所述金属中的2种以上的合金。虽特选优选的金属材料为SUS301,但也可使用除SUS301以外的奥氏体类不锈钢、麻田散体类不锈钢、铁氧体类不锈钢、或奥氏体-铁氧体二相类不锈钢等。另外,也可由树脂基质的材料构成可动接点20。例如,也可在聚丙烯、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苯乙烯、聚酰胺6、聚酰胺66、聚酰胺610、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或聚碳酸酯等透明树脂的一面形成碳、银或铜的膜,实施成形加工成倒置碗状而制造可动接点20。无论由金属或树脂的何者构成可动接点20,为了耐蚀性、防尘性或导电性的稳定化,均可对可动接点20的至少固定电极接触面侧的表面,以单层或多层实施镀敷或蒸镀等表面处理。作为所述表面处理,特别优选为镀金(厚度:约0.05μm)与封孔处理的并用。就耐蚀性的观点而言,理论上镀金的厚度越厚越理想。然而,现实中受成本观点制约,为0.01μm以上且1.00μm以下,优选为0.03μm以上且0.5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0.05μm以上且0.30μm以下。作为除所述以外的例示性的表面处理,可列举镀金、镀镍与镀金及封孔处理、镀镍与镀金、镀镍、镀银、镀镍与镀银、镀银与封孔处理(防硫化处理(=防变色处理))、镀镍与镀银及封孔处理(防硫化处理(=防变色处理))、碳类导电墨水、或者碳类导电涂料的涂布。另外,也可在表面处理中,使用金合金、银合金、钯、钯合金、钨或钨合金。
(3)基板
如图3所示,基板40优选在可动接点20的第一贯通孔22的正下方位置,固定作为照光机构的LED50。基板40分别在LED50的外周围具备第二接点42,在所述第二接点42的外周围具备第一接点41。第一接点41位于通过按下键本体11而下降的外侧接触部26可接触的位置。第二接点42与第一接点41相隔配置,位于通过按下键本体11而下降的上侧接触部21可接触的位置。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第一接点41及第二接点42两者设为闭合的圆环形状的接点。因此,即使可动接点20的外侧接触部26与第一接点41接触,开关也不会接通。在可动接点20的上侧接触部21与第二接点42接触时,以可动接点20连接第一接点41与第二接点42的方式形成电路,作为结果,可使开关接通。但是,关于第一接点41及第二接点42的形状、乃至所述的有无,可进行各种变化。关于代表性的变化例,将在下文叙述。
第一接点41及第二接点42以使所述表面从基板40露出的状态将一部分埋设在基板40的下方的方式形成在基板40,但也可形成在基板40的表面而不埋设在基板40的下方。另外,虽LED50被固定在基板40的表面,但也可将其一部分埋设在基板40的下方。为避免在按下键本体11时LED50与按压件16的接触而在键本体11形成有凹部17,但在将LED50埋设在基板40等而不产生所述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不形成凹部17。
第一接点41及第二接点42是由金属中导电性相对较高的材料、例如金、银、铜、铝青铜、铝合金或所述2种以上的合金良好地构成。另外,第一接点41及第二接点42也可为了耐蚀性或导电性的稳定化而对其等的表面以单层或多层实施镀敷。作为镀敷,可例示金、银、镍等的镀敷,或以所述1种以上为主要成分的合金镀敷。另外,作为除LED50以外的照光机构,例如,可列举灯丝加热型的灯泡。
图5表示图3的基板及其各种变化例的俯视图。
(5A)的基板40是参照图3而说明的基板。除此以外,如(5B)所示,也可使用在半圆环状的2个接点41a、41b的内侧配置半圆环状的2个接点42a、42a,且进而在所述内侧配置LED50的基板40。因此,在可动接点20的外侧接触部26与第一接点41a、41a接触时,以可动接点20连接第一接点41a、41a之间的方式形成电路,作为结果,可使第一段的开关接通。继而,在可动接点20的上侧接触部21与第二接点42a、42a接触时,以可动接点20连接第二接点42a、42a之间的方式形成电路,可使第二级的开关接通。
另外,LED50对所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而言并非必要的构成部。因此,在未配置LED50的情况下,可使用(5C)、(5D)或(5E)所示的基板40。(5C)的基板40是在圆环状的第一接点41的内侧配置圆形的第二接点42b的基板。因此,即使可动接点20的外侧接触部26与第一接点41接触,开关也不会接通。在可动接点20的上侧接触部21与第二接点42b接触时,以可动接点20连接第一接点41与第二接点42b的方式形成电路,作为结果,可使开关接通。(5D)的基板40是在半圆环状的2个第一接点41a、41a的内侧配置半圆形状的第二接点42c、42c的基板。因此,可构成与(5B)的基板40相同的两级开关。另外,(5E)的基板40是在半圆环状的2个第一接点41a、41a的内侧,以相互啮合的状态相隔配置半圆梳齿状的2个接点42d、42d。若配置半圆梳齿状的第二接点42d、42d,则可更确实地使第二接点42d、42d导通。另外,可构成与(5B)的基板40相同的两级开关。
此外,若仅使可动接点20的上侧接触部21与基板40上的接点接触,则也可使用(5F)的基板40。所述基板40将半圆梳齿状的2个第一接点41b、41b以相互啮合的状态相隔配置。外侧接触部26配置在第一接点41b、41b的径向外侧,不作为导通机构发挥功能。在可动接点20的上侧接触部21与第一接点41b、41b接触时,以可动接点20连接第一接点41b、41b的方式形成电路,作为结果,可使开关接通。另外,基板40可包含在按钮开关用部件30的构成要素,也可不包含在按钮开关用部件30的构成要素。
(第2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进行说明。在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且,关于其构成或动作,以第1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为代替,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6分别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视俯视图(6A)及以所述透视俯视图内的E-E线(在按钮开关用部件的中央部分折弯的线)切断时的E-E线剖视图(6B)。图7表示从背侧倾斜方向观察图6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后视立体图。
第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是如下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具备圆顶状的可动接点70、及接触于可动接点70的突出侧而配置的操作键60,且将操作键60朝可动接点70的方向按压,使可动接点70导通基板40上的至少2个接点(第一接点41、第二接点42)。
(1)操作键
操作键60具备:键本体61;圆顶部62,构成为连接在键本体61的外周围,可通过所述键本体61朝基板40侧的按压而变形;脚部64,连接在圆顶部62的外周围,固定在基板40上;及突出部68,设置在键本体61的顶面,比键本体61的顶面更突出,可在将操作键60朝基板40按压的动作中压缩变形。另外,操作键60优选为如图6所示,在圆顶部62与脚部64之间,具备与基板40介置间隙而对向的2个中间部63。2个中间部63形成在俯视操作键60下隔着中央部而对向的位置,相当于与可动接点70的连接部位。操作键60在中间部63的上方,具备朝下方凹陷的凹部65。因此,中间部63形成为比脚部64的上下方向的长度(厚度)更薄。凹部65可发挥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凹部15相同的作用、效果,且与凹部15同样并非为必要的构成。
键本体61具有大致圆筒形状,以从基板40浮起的状态支撑在圆顶部62。键本体61俯视下在大致中央下侧具备朝基板40大致圆柱状地突出的按压件66。另外,操作键60在键本体61的大致中央部,具备从其外侧朝可动接点70上下贯通的第二贯通孔67。第二贯通孔67是可通过键本体61的向下移动而收纳作为照光机构的LED50的部位。第二贯通孔67的面积比按压件66的下表面的面积更小。圆顶部62具有大致圆筒的裙形状,是从键本体61侧朝基板40侧扩径的部件。圆顶部62包含薄壁状的弹性材料,所述弹性材料如下设计:若将键本体61朝基板40的方向按下,则在中途圆顶部62变形,随后若解除按下,则恢复原来的形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由弹性材料构成包含圆顶部62的操作键60全体,但也可仅使圆顶部62由弹性材料构成。脚部64是俯视下为长方形(也包含正方形)的薄板,具有使除中间部63以外的部位接触于基板40的形状。
突出部68是设置在键本体61顶面的俯视下呈大致圆环状,且纵截面呈大致半圆形状的构成部,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键本体61的大致中央设置1个。突出部68是环状突出部的一例。为了不妨碍基板40上的LED50的光路,突出部68的形成位置优选为不与第二贯通孔67重叠的位置。另外,突出部18设置在手指或其他部件触碰于键本体61的顶面时可压缩变形的位置。例如,在以手指压入键本体61的方式的情况下,能以存在于突出部68的中央部的凹陷比手指向键本体61顶面的接触区域更窄的方式构成突出部68。基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8同样的理由,突出部68由相对柔软的材料构成,以在从操作键60的上方开始按压至可动接点70变形接触于第二接点42(下述)而接通开关为止的期间可压缩变形。操作键60及它的一部分也就是突出部68的构成材料与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键10及突出部18同样。操作键60具备第二贯通孔67,因而可不为透光性。
(2)可动接点
可动接点70俯视下为圆形,且在与直径方向对向的位置,具备呈带状地朝径向外侧延伸的带部75。另外,可动接点70具有俯视下使大致中央部分朝键本体61侧突出的圆顶形状。可动接点70在俯视下包含中央部的区域,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大致圆形的第一贯通孔72。第一贯通孔72以比按压件66更小的面积形成。因此,若将操作键60朝基板40侧压入,则位于键本体61的下侧的按压件66可保持接触于第一贯通孔72的周围,而将可动接点70的第一贯通孔72周边朝基板40方向按下。
可动接点70具备:上侧接触部71,位于第一贯通孔72的周围,为圆环状且圆顶形状;及弯曲部73,在上侧接触部71的外周围俯视下为圆形状。所述带部75从弯曲部73的一部分朝径向外侧延伸,位于比上侧接触部71更靠径向外侧,相当于固定在比操作键60的键本体61更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固定部。带部75可固定在操作键60的中间部63地形成在可动接点70。可动接点70使按压件66接触于第一贯通孔72的周围,使带部75固定配置在操作键60。上侧接触部71是将可动接点70固定在操作键60下方时与键本体71的正下方部位(按压件66的位置)接触配置的部位,且可通过键本体61的压入而与第二接点42接触。此时,弯曲部73可成为上侧接触部71的变形的支点。
可动接点70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其不具备外侧接触部26。在俯视上侧接触部71时,外侧部分是可接触于第一接点41的部分。上侧接触部71的所述外侧部分与第一接点41的间隙只要在操作键60的朝基板40的方向压入时上侧接触部71与第一接点41能够接触,则无特别限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上侧接触部71的外侧部分与第一接点41的间隙设为0.03~0.1mm范围内。另外,上侧接触部71也可与第一接点41接触。可动接点70的构成材料与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20相同。
(3)基板
基板40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基板相同的构造,但也可使用图5的(5B)~(5F)所示的其他形态的基板40。另外,基板40可为按钮开关用部件80的构成要素,或也可不为其构成要素。
(第3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3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进行说明。在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且,关于其构成或动作,以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为代替,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8分别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过俯视图(8A)、及以所述透过俯视图内的C-C线切断时的C-C线剖视图(8B)。
所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a除了将形成在键本体11顶面的突出部18a的形状变更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的突出部18不同的形状的点以外,均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相同的构成。
所述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8a具有俯视下四边框形状的构成部。突出部18a是框状的突出部的一例。突出部18a内侧的凹陷与第2实施方式同样,比键本体11的按压操作时手指等接触于顶面的区域更小。另外,突出部18a基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8相同的原因,由相对柔软的材料构成,以在从操作键10上方开始按压至可动接点20变形接触于第二接点42而接通开关为止的期间可压缩变形。
(第4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4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进行说明。在第4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且,关于其构成或动作,以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为代替,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9分别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过俯视图(9A)、及以所述透过俯视图内的C-C线切断时的C-C线剖视图(9B)。
所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b除了将形成于键本体11顶面的突出部18b的形状变更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的突出部18不同的形状的点以外,均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相同的构成。
所述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8b是具有大致圆柱形状的构成部。其配置及个数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突出部18b是点状的突出部的一例。4个突出部18b的内侧区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比键本体11的按压操作时手指等接触于顶面的接触区域更小。另外,突出部18b基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8相同的原因,由相对柔软的材料构成,以在从操作键10上方开始按压至可动接点20变形接触于第二接点42而接通开关为止的期间可压缩变形。
(第5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5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进行说明。在第5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且,关于其构成或动作,以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为代替,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0分别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过俯视图(10A)、及以所述透过俯视图内的C-C线切断时的C-C线剖视图(10B)。
所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c除了将形成于键本体11顶面的突出部18c的形状变更为与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的突出部18不同的形状的点以外,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相同的构成。
所述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8c是具有将俯视下大致四边形状的角部切除而分开配置在四边的长方形状的构成部。突出部18c是杆状的突出部的一例。4个突出部18c的内侧区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比键本体11的按压操作时手指等接触于顶面的接触区域更小。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18c以与键本体11的侧面大致处于同一平面的方式设置在顶面,但也可不与所述侧面处于同一平面,而以具有级差的方式,一部分比顶面更向内侧或外侧突出地配置。另外,突出部18c俯视下的形状并不限定于长方形,也可为椭圆形等其他形状。另外,突出部18c基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8相同的原因,由相对较柔软的材料构成,以在从操作键10上方开始按压至可动接点20变形接触于第二接点42而接通开关为止的期间可压缩变形。
(第6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6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进行说明。在第6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且,关于其构成或动作,以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为代替,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1分别表示第6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过俯视图(11A)、及以所述透过俯视图内的C-C线切断时的C-C线剖视图(11B)。
所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d除了将形成在键本体11顶面的突出部18d的形状变更为与第3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a的突出部18a类似的形状,且以与键本体11的侧面大致处于同一平面的方式配置的点以外,均具有与第3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a相同的构成。
所述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8d是具有俯视下四边框形状的构成部。突出部18d是框状的突出部的一例。突出部18d内侧的凹陷与第3实施方式同样,比键本体11的按压操作时手指等接触于顶面的接触区域更小。另外,突出部18d基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8相同的原因,由相对柔软的材料构成,以在从操作键10上方开始按压至可动接点20变形接触于第二接点42而接通开关为止的期间可压缩变形。
(第7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7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进行说明。在第7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且,关于其构成或动作,以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为代替,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2分别表示第7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过俯视图(12A)、及以所述透过俯视图内的E-E线切断时的E-E线剖视图(12B)。
所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a除了将形成于键本体61顶面的突出部68a的形状变更为与第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的突出部68不同的形状的点以外,均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相同的构成。
所述实施方式的突出部68a是具有半球形状的构成部,且沿键本体61顶面的周缘以大致相等的中心角(约90度)具备4个。突出部68a是点状的突出部的一例。为了不妨碍基板40上LED50的光路,突出部68a的形成位置理想为不与第二贯通孔67重叠的位置。另外,突出部68a内侧区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比键本体61的按压操作时手指等接触于顶面的接触区域更小。另外,突出部68a基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8相同的原因,由相对柔软的材料构成,以在从操作键60的上方开始按压至可动接点20变形接触于第二接点42而接通开关为止的期间可压缩变形。
(第8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8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进行说明。在第8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且,关于其构成或动作,以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为代替,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3是表示第8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以与图3的C-C线相同的切断面切断时的剖视图。
所述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b具备:突出部68b,设置在键本体61的外周围,从键本体61顶面突出,在将操作键60朝基板40按压的动作中可压缩变形;及板状的操作板90,在突出部68b的上部,以与键本体61的顶面具有间隙的方式固定。另外,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操作键60中,不存在形成在图2的操作键60中的凹部65。除此以外的操作键60的构成、可动接点70的构成及基板40的构成与第2实施方式共通。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突出部68b是柱状部,其是以大致相同的中心角(约90度)配置在键本体61的周围的4个柱,位于键本体61的外周围,且比键本体61的顶面更朝上方延伸。突出部68b的下端固定在脚部64上方。另外,突出部68b的上端固定在操作板90。较理想为,无论突出部68b是否由透光性材料形成,为了使来自LED50的光朝外部透过,操作板90由透光性材料形成。突出部68b基于与第1实施方式的突出部18相同的原因,由相对柔软的材料构成,以在从操作键60上方开始按压至可动接点20变形接触于第二接点42而接通开关为止的期间可压缩变形。另一方面,较理想为,操作板90以在从自其上方按压时,可使突出部68b优先压缩变形的方式,具有比突出部68b更高的刚性。例如,在由硅酮橡胶构成突出部68b的情况下,可由聚碳酸酯树脂构成操作板90。突出部68b并不限定于4个,亦可为2个、3个或5个以上。另外,突出部68b一般也可由与键本体61相同的素材与键本体61一体地形成。
(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变化例)
图14、图15及图16表示图6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主要为操作键)的各种变化例的剖视图。
(14A)所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是在第二贯通孔67中的键本体61的上表面侧,具备包含透光性材料的盖部91。盖部91形成在环状的突出部68的内侧区域。因此,可从LED50通过盖部91朝外部发光。作为盖部91的材料,可例示如硅酮橡胶的具有透光性的弹性体、以丙烯酸类树脂为代表的具有透光性的树脂、玻璃或透光性的陶瓷。
(14B)所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是以包含透光性材料的填充部92填充第二贯通孔67而成。另外,LED50埋设在基板40内部,未朝基板40的上方突出。这是基于防止填充部92与LED50的接触的观点而为。若成为所述构成,则可从LED50通过填充部92朝外部发光。作为填充部92的构成材料,可使用与所述盖部91相同物。
(14C)所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是在第二贯通孔67的长度方向的中途,具备包含透光性材料的盖部91。盖部91的上方为凹部。另外,虽LED50埋设在基板40内部,未朝基板40的上方突出,但只要在盖部91的下方存在充足的凹部空间,则也可朝基板40的上方突出地配置LED50。若成为所述构成,则可从LED50通过盖部91朝外部发光,且在按压键本体61时,容易用手指确认。
(15A)所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是在第二贯通孔67的长度方向的下方区域,具备包含透光性材料的填充部92。填充部92的上方为凹部。LED50埋设在基板40内部,未朝基板40的上方突出。若成为所述构成,则可获得与(14C)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相同的效果。
(15B)所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是在第二贯通孔67中的按压件66的下表面侧,具备包含透光性材料的盖部91。LED50埋设在基板40内部,未朝基板40的上方突出。若成为所述构成,则可获得与(14C)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相同的效果。
如此,通过在第二贯通孔67,遍及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填充透光性的材料(盖部91、填充部92等),即使在操作键60自身无透光性的情况下,仍可从LED50向外发光,且不易从外部进入尘埃或灰尘等。
另外,如(15C)所示,若由透光性优异的材料构成操作键60自身,则即使不在键本体61形成第二贯通孔67,仍可从LED50朝键本体61的外侧发光。
另外,如(15D)所示,在未在基板40设置LED50的情况下,可由无透光性的材料构成操作键60自身,不在可动接点70形成所述第一贯通孔72。
此外,如(16A)所示,若由透光性优异的材料构成操作键60自身,且在键本体61的至少顶面(上表面),形成对其一部分进行遮光的遮光层69,则可使来自LED50的光自未由遮光层69覆盖的部分发出。於(16A)中,除突出部68的内侧区域以外,在突出部68的表面及其外周部形成着遮光层69。因此,来自LED50的光在键本体61的顶面从突出部68的内侧区域朝外部出射。另外,遮光层69也可形成在键本体61的侧面、圆顶部62等。
另外,如(16B)所示,也可将键本体61的构造设为由硬度不同的材料构成其顶面(上表面)侧与可动接点70侧的多层构造。(16B)所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80将键本体61的上表面侧设为橡胶层,将可动接点70侧设为硬度比所述橡胶层更高的树脂层95。另外,与此相反,也可将键本体61的上表面侧设为树脂层,将可动接点70侧设为硬度比所述树脂层更低的橡胶层。优选为树脂层与橡胶层均透光性优异。但是,在具备第二贯通孔67的情况下,树脂层与橡胶层的至少任一者也可不具有透光性。
所述变化例的各按钮开关用部件80将突出部68设置在键本体61的顶面,但是也可具备具有突出部68以外的形态的其他突出部18、18a、18b、18c、18d、68a、68b。
(第9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9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进行说明。在第9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且,关于其构成或动作,以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为代替,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7表示第9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17A)及其变化例(17B)的与图3的C-C线剖视图相同的剖视图。
(17A)的按钮开关用部件110具备操作键100、及固定在其下方的圆顶状的可动接点20。可动接点20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20,其不具备带部25。操作键100具备:键本体101;圆顶部102,构成为连接在键本体101的外周围,可通过所述键本体101的朝基板40侧的按压而变形;脚部104,连接在圆顶部102的外周围,固定在基板40上;及突出部108,设置在键本体101的顶面,比键本体101的顶面更突出,可在将操作键100朝基板40按压的动作中压缩变形。突出部108与第4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b的突出部18b同形状,且具备4个。突出部108是点状的突出部之一例。其他构造与第1实施方式共通。在圆顶部102的上侧,形成环状的槽105,而实现圆顶部102的薄壁化。在俯视下,键本体101在中央部具备从上表面朝可动接点20上下贯通的第二贯通孔107。
可动接点20的位于比上侧接触部21更靠径向外侧的级差部23或/及底板部24将其等的一部分与圆顶部102的下侧粘接。因此,级差部23或/及底板部24位于比上侧接触部21更靠径向外侧,相当于固定在比操作键100的键本体101更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固定部。圆顶部102与可动接点20的粘接部位可沿圆顶部102的周而呈环状,或也可仅为圆顶部102的周向多个部位。上侧接触部21是与键本体101的正下方部位(按压件106)接触而配置,且通过键本体101的压入而与第二接点42接触的部位。
(17B)的按钮开关用部件140具备操作键120、及固定在其下方的圆顶状的可动接点130。可动接点130虽具有与第2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70类似的构造,但也不同于可动接点70,其不具备带部75。可动接点130是将盘形物倒扣的形状,也就是所谓的盘形物倒置形状,在其中心具备第一贯通孔132。第一贯通孔132的径向外侧为环状的上侧接触部131。上侧接触部131是与键本体121的正下方部位(按压件126)接触而配置,且通过键本体121的压入而与第二接点42接触的部位。在俯视上侧接触部131时,外侧部分是可接触于第一接点41的部分。上侧接触部131的所述外侧部分与第一接点41的间隙只要在操作键120朝基板40的方向的压入时上侧接触部131与第一接点41能够接触,则无特别限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上侧接触部131的外侧部分与第一接点41的间隙设为0.03~0.1mm的范围内。另外,上侧接触部131也可与第一接点41接触。上侧接触部131中的第一贯通孔132的周边部分构成为在将键本体121朝可动接点130按下时可接触于第二接点42。可动接点130的构成材料与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20相同。
操作键120与所述操作键100类似,具备:键本体121;圆顶部122,构成为连接在键本体121的外周围,可通过所述键本体121的朝基板40侧的按压而变形;脚部124,连接在圆顶部122的外周围,固定在基板40上;及突出部128,设置在键本体121的顶面,比键本体121的顶面更突出,可在将操作键120朝基板40按压的动作中压缩变形。突出部128的形状及个数与上文所述的突出部108的形状及个数相同。突出部128是点状的突出部之一例。在圆顶部122的上侧,形成环状的槽125,实现圆顶部122的薄壁化。在俯视下,键本体121在中央部具备从上表面朝可动接点130上下贯通的第二贯通孔127。
可动接点130的上侧接触部131的径向外侧部分至少使其一部分与圆顶部122的下侧粘接,并位于上侧接触部131,相当于固定在比操作键120的键本体121更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固定部。圆顶部122与可动接点130的粘接部位可沿圆顶部122的周而呈环状,或也可仅为圆顶部122的周向多个部位。
如此一来,若在操作键100、120的圆顶部102、122固定可动接点20、130,则可通过圆顶部102、122的存在而减小圆顶部102、122的上侧接触部21、131接触于第一接点41时的冲击,因此,可进而减小所述接触时的声响。原因在于以橡胶状弹性体构成的圆顶部102、122作为冲击缓冲材发挥功能。
(第10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10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进行说明。在第10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且,关于其构成或动作,以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为代替,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8分别表示第10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视俯视图(18A)及以所述透视俯视图内的F-F线切断时的F-F线剖视图(18B)。
第10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170是如下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具备圆顶状的可动接点160、及接触于可动接点160的突出侧而配置的操作键150,将操作键150朝可动接点160的方向按压,使可动接点160导通基板40上的至少2个接点(第一接点41、第二接点42)。
(1)操作键
操作键150具备:键本体151;圆顶部152,构成为连接在键本体151的外周围,可通过所述键本体151的朝基板40侧的按压而变形;脚部154,连接在圆顶部152的外周围,固定在基板40上;及突出部178,设置在键本体151的顶面,比键本体151的顶面更突出,可在将操作键150朝基板40按压的动作中压缩变形。突出部178为与第4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b的突出部18b同形状,且在大致四边形状的顶面的4边大致中央部分别具备1个而共计具备4个。突出部178是点状的突出部之一例。在圆顶部152的上侧形成矩形环状的槽155,实现圆顶部152的薄壁化。在俯视下,键本体151在中央部具备从上表面朝可动接点160上下贯通的第二贯通孔157。键本体151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以从基板40浮起的状态支撑在圆顶部152。在俯视下,键本体151在大致中央下侧具备朝基板40大致圆柱状地突出的按压件156。脚部154优选为将其径向内侧部分作为不与基板40相接的凹部区域159。另外,脚部154以其周状具备1条或2条以上的空气流路158。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操作键150在隔着其中心而对向的位置具备2条空气流路158。因此,即使在将第二贯通孔157以透光性的材料填塞的情况下,因随着操作键150的上下,在由操作键150包围的空间及其外部之间可形成空气的进入或流出,而仍可实现精度更高的按压。
为了不妨碍基板40上的LED50(下述)的光路,突出部178的形成位置优选为不与凹部157重叠的位置。另外,突出部178设置在手指或其他部件触碰于键本体151的顶面时可压缩变形的位置。突出部178由相对柔软的材料构成,以在从操作键150的上方开始按压至可动接点160变形接触于第二接点42而接通开关为止的期间可压缩变形。原因在于通过使按压件156的下表面接触于可动接点160的上表面而补足与所述上表面隔开配置的情况相比缩短的行程。
第二贯通孔157是可通过键本体151的向下移动而收纳LED50的部位。第二贯通孔157的面积比按压件156的下表面的面积更小。圆顶部152是具有大致圆筒的裙形状,从键本体151侧朝基板40侧扩径的部件。圆顶部152包含薄壁状的弹性材料,所述弹性材料如下设计:若将键本体151朝基板40的方向按下,则在中途,圆顶部152变形,随后若解除按下,则恢复原来的形状。脚部154是俯视下为长方形(包含正方形)的板。操作键150及突出部178的构成材料与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键10及突出部18相同。操作键150因具备第二贯通孔187,而可不为透光性。
(2)可动接点
可动接点160俯视下为长方形(包含正方形)。另外,可动接点160具有俯视下使大致中央部分朝键本体151侧突出的圆顶形状。在俯视下,可动接点160在包含中央部的区域,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大致圆形的第一贯通孔162。第一贯通孔162以比按压件156更小的面积形成。因此,若将操作键150朝基板40侧压入,则位于键本体151的下侧的按压件156可保持接触于第一贯通孔162的周围,而将可动接点160的第一贯通孔162周边朝基板40方向按下。
可动接点160具备:上侧接触部161,位于第一贯通孔162的周围,为圆环状且圆顶形状;级差部163,在上侧接触部161的外周围俯视下形成为圆环状,朝下方以陡峭角度弯曲;及底板部164,连接在级差部163的径向外侧。底板部164与第1实施方式的底板部24相比宽度更宽,且延伸到形成在脚部154内侧的凹部区域159。底板部164在级差部163的径向外侧形成为矩形环状,在其角部粘接在操作键150的凹部区域159(参照18A及18B的粘接部位X)。粘接部位X并非限定在4个部位,也可为2个部位。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底板部164相当于固定在比操作键150的键本体151更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固定部。可动接点160与操作键150的连接部仅为底板部164的粘接部位X。上侧接触部161是将可动接点160固定在操作键150下方时与键本体151的正下方部位(按压件156的位置)接触而配置的部位,可通过键本体151的压入与第二接点42接触。此时,级差部163可成为上侧接触部161的挠曲变形的支点。
可动接点160优选为进而具备外侧接触部166,该外侧接触部166位于比级差部163更靠可动接点160的径向外侧,以可通过键本体151的压入而接触于第一接点41的方式,与第一接点41以非接触的状态对向配置。外侧接触部166与第一接点41的间隙只要在操作键150朝基板40的方向的压入时外侧接触部166与第一接点41能够接触,则无特别限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外侧接触部166与第一接点41的间隙设为0.03~0.1mm的范围内。另外,外侧接触部166也可与第一接点41接触。
外侧接触部166是与第1实施方式的外侧接触部26同样地以使可动接点160的底板部164从上表面朝下表面凹陷而形成的杯形状部位。外侧接触部166在底板部164的四个角各形成1个,共计形成有4个。因此,在键本体151的压入时,可动接点160可在4个部位与第一接点41接触。但是,外侧接触部166的数量与所述外侧接触部26同样地,只要为1个以上,则无特别限定,另外,进而优选为,在隔着可动接点160中央而对向的位置,以2个为1组而具备1组或2组以上的外侧接触部166。可动接点160的构成材料与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20相同。
(第11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1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进行说明。在第11实施方式中,对与所述各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而且,关于其构成或动作,以所述各实施方式中的说明为代替,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9分别表示第1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透视俯视图(19A)及以所述透视俯视图内的G-G线切断时的G-G线剖视图(19B)。
第1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200是如下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具备圆顶状的可动接点190、及接触于可动接点190的突出侧而配置的操作键180,且将操作键180朝可动接点190的方向按压,使可动接点190导通基板40上的至少2个接点(第一接点41、第二接点42)。
(1)操作键
操作键180具备:键本体181;圆顶部182,构成为连接在键本体181的外周围,可通过所述键本体181的朝基板40侧的按压而变形;脚部184,连接在圆顶部182的外周围,固定在基板40上;及突出部188,设置在键本体181的顶面,比键本体181的顶面更突出,可在将操作键180朝基板40按压的动作中压缩变形。突出部188与第10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170的突出部178为同形状,且沿着大致圆形状的顶面的周缘每个隔开大致相等的中心角(约90度)而共计配置4个。突出部188是点状的突出部之一例。在圆顶部182的上侧,形成圆环状的槽185,实现圆顶部182的薄壁化。在俯视下,键本体181在中央部具备从上表面朝可动接点190上下贯通的第二贯通孔187。键本体181具有大致圆筒形状,以从基板40浮起的状态支撑在圆顶部182。在俯视下,键本体181在大致中央下侧具备朝基板40大致圆柱状地突出的按压件186。脚部184优选为将其径向内侧部分作为不与基板40相接的凹部区域189。
为了不妨碍基板40上的LED50(下述)的光路,突出部188的形成位置优选为不与第二贯通孔187重叠的位置。另外,突出部188设置在手指或其他部件触碰于键本体181的顶面时可压缩变形的位置。突出部188由相对柔软的材料构成,以在从操作键180的上方开始按压至可动接点190变形接触于第二接点42而接通开关为止的期间可压缩变形。原因在于通过使按压件186的下表面接触于可动接点190的上表面而补足与所述上表面隔开配置的情况相比缩短的行程。
第二贯通孔187是可通过键本体181的向下移动而收纳LED50的部位。第二贯通孔187的面积比按压件186的下表面的面积更小。圆顶部182是具有大致圆筒的裙形状,从键本体181侧朝基板40侧扩径的部件。圆顶部182包含薄壁状的弹性部件,所述弹性材料如下设计:若将键本体181朝基板40的方向按下,则在中途,圆顶部182变形,随后若解除按下,则恢复原来的形状。脚部184是俯视下为长方形(包含正方形)的板。操作键180及突出部188的构成材料与第1实施方式的操作键10及突出部18相同。操作键180因具备第二贯通孔187,而可不为透光性。
(2)可动接点
可动接点190俯视下为圆形,具有使其中心部分朝键本体181侧突出的圆顶形状。在俯视下,可动接点190在包含中央部的区域,具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大致圆形的第一贯通孔192。第一贯通孔192以比按压件186更小的面积形成。因此,若将操作键180朝基板40侧压入,则位于键本体181的下侧的按压件186可保持接触于第一贯通孔192的周围,而将可动接点190的第一贯通孔192周边朝基板40方向按下。
可动接点190具备:上侧接触部191,位于第一贯通孔192的周围,为圆环状且圆顶形状;弯曲部193,在上侧接触部191的外周围在俯视下为圆环状;及底板部194,从弯曲部193朝径向外侧延伸。底板部194是使第2实施方式的外部固定部75呈圆环状且形成在弯曲部193的径向外侧的部位,且延伸到形成在脚部184的内侧的凹部区域189。底板部194以其周状等间隔地在4个粘接部位X,粘接在操作键180的凹部区域189(参照19A及19B的粘接部位X)。粘接部位X并非限定在4个部位,也可为2个部位。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底板部194相当于固定在比操作键180的键本体181更靠径向外侧的外侧固定部。可动接点190与操作键180的连接部仅为底板部194的粘接部位X。上侧接触部191是在将可动接点190固定在操作键180下方时与键本体181的正下方部位(按压件186的位置)接触配置的部位,可通过键本体181的压入而与第二接点42接触。此时,弯曲部193可成为上侧接触部191的挠曲变形的支点。
可动接点190不同于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其不具备外侧接触部26。在俯视上侧接触部191时,外侧部分或/及底板部194是可接触于第一接点41的部分。底板部194与第一接点41的间隙只要在操作键180朝基板40的方向压入时上侧接触部191与第一接点41能够接触,则无特别限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底板部194与第一接点41的间隙设为0.03~0.1mm的范围内。另外,底板部194也可与第一接点41接触。可动接点190的构成材料与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20相同。
(荷重-位移曲线的一例)
图20分别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荷重-位移曲线(20A)及使第1实施方式的键本体的按压件与可动接点隔开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荷重-位移曲线(20B)。另外,图21分别表示切割第1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键本体的顶面上的突出部后的状态下的荷重-位移曲线(21A)及仅第1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的荷重-位移曲线(21B)。
在(20A)中,键本体11的顶面上的突出部18是底面直径为0.7mm,高度为0.4mm的圆锥状突出部。在(20B)中,键本体11的按压件16与可动接点20的顶部距离为0.5mm。图20(20A、20B)及图21(21A)所示的曲线表示从对操作键10的键本体11施加荷重开始直到压入至可动接点20接触于第二接点42,其后解除键本体11的压入为止的往复位移。图21(21B)所示的曲线表示对可动接点20的顶部施加荷重开始直到压入至可动接点20接触于第二接点42,其后解除所述压入为止的往复位移。在图20及图21中,“PEAK”是可动接点20的位移开始点(峰值荷重点)。另外,“ON”是可动接点20的上侧接触部21与第二接点42相接的点。“D1”、“D2”及“D3”是对键本体11施加荷重后直到上侧接触部21与第二接点42相接的行程。“D4”是对可动接点20的顶部施加荷重后直到上侧接触部21与第二接点42相接的行程。
比较(20A)、(20B)及21(A)。作为结果可知(20A)中直到达到峰值荷重为止的荷重的上升较平顺(参照20A中的箭头符号)。另一方面,(20B)中在键本体11的按压件16与可动接点20的顶部接触的0.5mm的行程附近荷重上升(参照20B中的圆形所围成的部分Q)。另,(21A)中从按压开始至达到峰值荷重为止荷重平缓地上升。从所述结果认为,可通过使键本体11与可动接点20的顶部接触而在达到峰值荷重前使荷重更平缓地上升。
(20A)所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D1为0.88mm。(20B)所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D2为0.89mm。另外,(21A)所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D3为0.53mm。从所述结果认为,在使可动接点20的顶部附近与键本体11的按压件16接触的情况下,可通过突出部18的形成而使行程增长,可确保与使可动接点20的顶部和键本体11的按压件16隔开的情况相同的行程。另外,因(21B)仅为可动接点20,因而D4极短而为0.35mm。
根据以上而得出如下结论:通过在可动接点20上配置操作键10,使可动接点20的顶部附近接触于所述键本体11的正下方,且在键本体11的顶面形成突出部18,不但可确保行程,还可实现直到接通开关为止无急剧的荷重上升的平顺的荷重上升。
(按钮开关用部件的使用例)
图22是说明安装有多个图3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多操作键的使用例的图,分别表示将多操作键组入到汽车的方向盘的状态的前视图(22A)、拆除多操作键的表壳后的状态的前视图(22B)及多操作键的22A的H-H线剖视图(22C)。
如图22的(22A)所示,安装着多个(此处为5个)按钮开关用部件30的多操作键301被组入到汽车的方向盘300。多操作键301在中央键310的周围4个方向,以大致同等角度具备外周键311、312、313、314。多操作键301具备若拆除其表壳则如(22B)所示显露在外的开关部320。开关部320与各键310、311、312、313、314对应,分别具备1个按钮开关用部件30。脚部14是供各键310、311、312、313、314共用的脚部。按钮开关用部件30具有在第10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空气流路158,来减小操作时的空气阻力。
各键310、311、312、314可分别独立地上下移动地构成。另外,键本体11在俯视下呈四边形状的顶面的各角部具备1个突出部18。各键310、311、312、313、314配置在形成在键本体11上的突出部18之上。各按钮开关用部件30配置在基板40上。各键本体11使其等的正下方部位(按压件16)接触于可动接点20的顶部附近而配置。各键310等由框体315包围其等的上方外周围。另外,按钮开关用部件30的集合体由侧壁330包围其外周围。另外,基板40固定在背板340上,由按钮开关用部件30的脚部14覆盖其外侧部的上方部分。背板340具备到达基板40的贯通孔341。基板40上的各接点(第一接点41等、第二接点42等)及LED50通过贯通孔341和与这些电性连接的多条电气配线342连接。
如此一来,图22所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或其他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a、30b、30c、30d、80、80a、80b、110、140、170、200成为通过组入到汽车的方向盘300而以不妨碍汽车的驾驶的方式实现各种操作,且具有高行程及高段落感的开关。此外,按钮开关用部件30a、30b、30c、30d、80、80a、80b、110、140、170、200也可发挥优异的消音效果。
(其他实施方式)
如所述般,已对本发明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在所述形态,可进行各种变化而实施。
例如,第1实施方式的带部25、第2实施方式的带部75、第3~第6各实施方式的级差部23、底板部24及第9实施方式的上侧接触部131的径向外侧的部位、第10实施方式的底板部164、第11实施方式的底板部194等外侧固定部与操作键10、60、100、120、150、180的固定方法也可为使用粘接剂的固定、使用双面胶带的固定、利用嵌合的固定、在操作键10等形成槽并且对所述槽插入外侧固定部的固定等任意方法。
另外,可动接点20、70、130、160、190与操作键10、60、100、120、150、180的固定位置只要为可动接点20等圆顶顶上及其附近且比与最内侧的接点(例如,第二接点42)接触的位置更靠可动接点20等的径向外侧的位置,则也可为第9实施方式的上侧接触部131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或如其他各实施方式所示连接在比上侧接触部21等更靠径向外侧的部位。
中间部13、63可沿操作键10、60的周具备3个以上。在所述情况下,带部25、75也可对照中间部13、63的数量而形成3个以上。
图5的各种基板40不仅可选择用于第1实施方式,还可选择用于其他实施方式中。同样地,图14~图16的各种操作键60也可选择用于第1或第3以后的各实施方式中。
朝基板40侧突出的外侧接触部26、166未必为必要。中间部13、63也同样未必为必要。在未将以LED50为代表的照光机构配置在可动接点20等内侧的情况下,未必需要第一贯通孔22、72、132、162、192。另外,若列举第1实施方式为例,则在LED50与按压件16不接触的情况下,也可不在键本体11形成凹部17。另外,至少2个接点不限定在包含第一接点41与第二接点42的情况,也可仅由第二接点42a、42a或第一接点41b、41b构成。另外,可动接点20等与接点41、42的接触次数可为2次,也可根据接点的形态,将导通次数设为1次或2次。
突出部18等点状或突出部18c等杆形状的突出部的个数并不限定于4个,也可设为1~3个或5个以上。可在突出部68等环状或突出部18d等框状的突出部的各内侧或各外侧,进而形成点状或杆形状的突出部。也可使如突出部68b的柱状部成为完全或部分包围键本体61周围的环状或框状的壁体。操作板90可具有在其厚度方向贯通的孔,也可具有闭塞所述孔的深度方向一部分或全部的透光性的盖部91或填充部92。
各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30、30a、30b、30c、30d、80、80a、80b、110、140、170、200的各种构成要素除无法组合的情况以外,可相互任意组合。例如,可组合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各构造,在俯视下呈矩形的操作键10固定俯视下呈圆形的可动接点70。同样地,也可组合第10实施方式及第11实施方式的各构造,在俯视下呈矩形的操作键150固定俯视下呈圆形的可动接点190。另外,第10实施方式的空气流路158也可形成在其他实施形态。此外,突出部18、18a、18b、18c、18d、68、68b、108、128、178、188与键本体11、61、101、121、151、181可任意组合。
(第12~14的各实施方式)
一直以来,已知对金属圆顶的中央顶上部位施加按压而利用金属圆顶的变形使开关接通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例如,参照日本专利特开平10-188728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4)。另外,近年来,伴随组入按钮开关用部件的设备的小型化,键正向小型化及键间正向狭小化发展,且对各键与金属圆顶的高精度对位的要求提高。例如,若在键的按压位置与金属圆顶的中央顶上部位之间产生位置偏移,则无法获得良好的段落感。为解决此种问题,也正在开发具有使用粘接剂在键的正下方粘接金属圆顶的中央顶上部位的形态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例如,参照国际专利公开WO2012/153587号公报;以下称为专利文献5)。若在键的正下方粘接金属圆顶,则因键与金属圆顶的位置固定,因此可始终按压金属圆顶的中央顶上部位,而可获得良好的段落感。
尤其,也可实现一种两级开关,在电路基板侧形成可接触于金属圆顶中央的第一固定接点及可接触于金属圆顶的外周围的第二固定电接点,若将金属圆顶以从电路基板浮起的状态连接在键,则通过自键下压金属圆顶,第二固定接点与金属圆顶的外周围接触而使开关接通,继而,金属圆顶的中央部与第一固定接点接触而使开关接通。
但是,在专利文献4揭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中,因仅在金属圆顶的上方配置橡胶开关,所以产生容易发生橡胶开关与金属圆顶的位置偏移的问题。另外,也存在从按压开始直到金属圆顶变形而接通开关的行程较短的问题。这种位置偏移及较短的行程会招致操作触感的降低,因而不佳。
另外,专利文献5揭示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虽因将位于操作键的正下方位置的按压件与金属圆顶的顶部粘接而不存在如上所述的位置偏移的问题,但却产生因粘接中使用的粘接剂引起的其他问题。也就是,因粘接剂的厚度不均,导致按压方向的尺寸公差较大,而难以保证良好的操作触感。此外,因存在粘接剂的领域中难以产生金属圆顶的变形,所以还存在难以获得金属圆顶原本的高段落感的问题。
本发明者等人为解决所述问题而开发了一种按钮开关用部件,首先使位于操作键的正下方的按压件与金属圆顶等倒置碗形状的可动接点的顶部相隔,继而将可动接点的外周围固定在比操作键的按压件更靠径向外侧。所述按钮开关用部件因存在按压件接触于金属圆顶顶部的量的距离,而可获得从按压开始到接通开关的行程。基于所述结果,既维持所述行程的长度,还使通过操作键的按压直到金属圆顶连接在接点的荷重更顺利地上升,而可实现更高的段落感。
但是,诚如所知,若欲开发具有进而高性能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则必须研究以下若干问题。其一:因键与金属圆顶的粘接面积较小,所以使用粘接剂的粘接无法获得足够的粘接力,而存在键与金属圆顶剥离的情况。其二:因难以将粘接剂涂布成均匀的厚度,所以存在着在粘接区域的一部分产生无法获得足够的粘接力的部位的情况。乃至其三:粘接剂容易从键与金属圆顶之间溢出,因此,还存在金属圆顶的变形受到阻碍,导致开关触感变差的情况。
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按钮开关用部件,其是为了实现本发明者等人之前已开发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更高性能化而完成,且易于实现高行程及圆顶状的可动接点本来的高段落感,此外,还可实现圆顶状的可动接点与键的粘接力的进而提高及开关触感的进而提高。
用以达成所述目的的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具备:圆顶状的可动接点,具备倒置碗状地突出的倒置碗状部及其径向外侧的外延部;及操作键,与所述可动接点的突出侧对向配置;且将操作键朝可动接点的方向按压,使可动接点导通配置在可动接点的按压方向的基板上的接点;操作键以连接两者的方式具备键本体、及位于比键本体更靠其径向外侧且固定在基板上的脚部,且具备覆盖外延部的至少一部分的表面且固定外延部的至少一部分与脚部的固定片材。
在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中,操作键进而具备圆顶部,位于键本体与脚部之间,可通过键本体朝基板侧的按压而变形。
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中,固定片材可具有绝缘性基材、及设在所述绝缘性基材的一面的粘接层,固定片材以粘接层从外延部的表面覆盖脚部的方式配置。
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中,脚部可具备朝远离基板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部,且外延部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第一凹部,固定片材以从外延部的表面覆盖的方式固定在脚部。
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中,外延部可具备从倒置碗状部的周边朝径向外侧平坦地扩展的平坦部、及朝所述平坦部的更径向外侧延伸的延伸部,延伸部具有从平坦部到达第一凹部的形态。
在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中,第一凹部可进而具备朝远离基板的方向凹陷的第二凹部,且延伸部被收纳在第二凹部。
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中,固定片材可使与外延部为相反侧的面与基板相接。
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中,在俯视下,可动接点可在包含中央部的区域具有第一贯通孔,且通过操作键的压入而在第一贯通孔的周围与键本体接触。
在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中,可进而从设在基板的接点的径向内侧的照光机构通过第一贯通孔而透光。
另外,在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中,可动接点可具备朝基板上的接点突出的突出部。
其次,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所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并非限定权利要求范围的发明,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各要素及其等的所有组合未必为本发明的解决方法所必要。另外,以下,“径向外侧”指在俯视特定的对象物时从中心起描绘假想圆时假想圆的扩径方向。“径向内侧”指所述假想圆的缩径方向。“俯视”指以在基板配置着按钮开关用部件的侧的面为上而从上方观察。
(第12实施方式)
图23表示构成第1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操作键的透视俯视图。图24分别表示图23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A-A线剖视图及一部分B的放大剖视图。图25表示构成图23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各构成部件的俯视图。在图25中,各构成部件在黑粗箭头的方向重叠。随后所示的图28及图31也为相同的情况。
第1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401是如下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具备圆顶状的可动接点(以下,简称“可动接点”)420,及与可动接点420的突出侧对向配置的操作键410,且将操作键410朝可动接点420的方向按压,使可动接点420与配置在可动接点420的按压方向的基板(也称为“电路基板”)440上的接点442、442(进而包含接点441、441)接触而使接点442、442等导通。
(1)操作键
操作键410以连接两者的方式具备键本体411、及位于比键本体411更靠其径向外侧且固定在基板440上的脚部41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操作键410优选为进而具备圆顶部412,所述圆顶部412是位于键本体411与脚部413之间的部件,且可通过键本体411朝基板440侧的按压而变形。键本体411、圆顶部412及脚部413的各形状如图23所示俯视下为大致四边形。脚部413俯视下使外周边接触于基板440,使比所述外周边更靠径向内侧的区域以从基板440浮起的状态配置在基板440上。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脚部413从基板440浮起的区域称为朝远离基板440的方向凹陷的第一凹部414。第一凹部414是可固定下述可动接点420的外延部的一部分或全部的部位。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在第一凹部414进而具备朝远离基板440的方向(在图24中为上方向)凹陷的第二凹部415。第二凹部415是收纳下述可动接点420的延伸部的部位。此处,优选为将收纳解释为包含使延伸部朝延伸部的厚度方向下沉于第二凹部415内的状态。如此一来,脚部413具有如下的构造:以与基板440隔开的方式具备朝脚部413的内部凹陷的第一凹部414,及从第一凹部414进而朝内部凹陷的第二凹部415,且在二阶段均具备凹部。
键本体411具备成为与可动接点420对向的底面的按压部416。按压部416的形状俯视下为大致圆形。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按压部416在未将操作键410朝可动接点420按压的状态下不与可动接点420接触。但是,在所述状态下,按压部416也可接触于可动接点420。但是,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按压部416未与可动接点420固定。键本体411具备从其顶面贯通到底面的贯通孔417。贯通孔417的形状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俯视下为大致圆形。贯通孔417具有使来自下述照光机构的光朝键本体411上方透光的功能,并且具有在朝基板440压入键本体411时不使照光机构与按压部416接触的功能。但是,也可代替贯通孔417而配置透光性优异的透光部件,并且在需防止与照光机构的接触的情况下,从键本体411的底面朝内部形成防止接触所需的最低限度的凹部。
作为操作键的构成材料,操作键410优选为使用硅酮橡胶、聚氨酯橡胶、异戊二烯橡胶、伸乙丙烯橡胶、天然橡胶或伸乙丙烯二烯橡胶等热硬化性弹性体、聚氨酯类、酯类、苯伸乙类、烯烃类、丁二烯类或氟类等热塑性弹性体、或者所述的复合物等。作为除所述以外的操作键410的构成材料,还可使用苯伸乙-丁二烯橡胶(SBR)或丁腈橡胶(NBR)。另外,也可在所述构成材料中混合以氧化钛、炭黑为代表的填料或着色剂。
(2)可动接点
可动接点420是俯视下为长方形(包含正方形),且具备倒置碗状地突出的倒置碗状部421及其径向外侧的外延部的圆顶状接点。倒置碗状部421是朝键本体411的方向突出且使基板440侧凹陷的薄壁状的部分。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倒置碗状部421的形状俯视下为大致圆形。倒置碗状部42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突出区域具备俯视下为大致圆形的第一贯通孔426。若将键本体411朝基板440侧按压,则键本体411的按压部416接触于倒置碗状部421而使可动接点420变形。作为结果,倒置碗状部421的第一贯通孔426的外周边区域与基板440上的接点442、442接触。可动接点420使到此为止尚未相互导通的2个接点442彼此电性连接,结果使2个接点442、442成为导通状态。另外,接点442、442只要以未相互导通的状态形成在基板440,则可为任意形状的接点。作为接点442的形状,可例示例如长方形、半环形状、环形状、梳齿形状等。
可动接点420在倒置碗状部421的径向外侧具备级差部422。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级差部422是俯视下为大致圆形的部位。级差部422与其径向外侧的外延部连接。级差部422是从倒置碗状部421的周边部朝基板440的方向、且从所述周边部朝径向外侧倾斜的部位,连接倒置碗状部421与比倒置碗状部421更靠近基板440的外延部。若将键本体411朝基板440按压,对可动接点420的倒置碗状部421施加基板440方向的力,则倒置碗状部421从级差部422的位置变形。
外延部是将其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第一凹部414的部位。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外延部具备:平坦部423,是从倒置碗状部421的周边朝径向外侧平坦地扩展的平坦部;及延伸部424,朝平坦部423的更径向外侧延伸。平坦部423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是连接在级差部422的俯视下为大致四边形的板状部件。延伸部42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是在平坦部423的一组对向两边所具备的共计2个板状部件。延伸部424也可称为从所述对向两边朝外方向呈带状且细长地延伸的带状部。延伸部424具有从平坦部423到达脚部413的第一凹部414的形态,进而详细而言,具有可收纳在第二凹部415的形态。延伸部424的形态也可为未到达第二凹部415的外方向前端的长度。另外,优选为,延伸部424的形态与第二凹部415的槽的深度相比大致相同。特别是优选为,以在将延伸部424收纳在第二凹部415的状态下使延伸部424的基板440侧的面与第一凹部414的基板440侧的面处在同一平面的方式,设定第二凹部415的深度。原因在于:在将下述的固定片材430贴附在操作键410的第一凹部414时,可将延伸部424与第一凹部414以大致平坦且无级差的状态予以固定。所述固定有助于将可动接点420牢固地固定在操作键410。
平坦部423在俯视下大致四个角的位置且与基板440对向的侧的面,具备朝基板440突出的4个凸部425。所述凸部425形成在与基板440上的位于比接点442、442更靠径向外侧的接点441、441对向的位置。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未将键本体411朝基板440按压的状态下,为可动接点420的凸部425与接点441、441非接触的状态。若将键本体411朝基板440按压,则4个凸部425与接点441、441接触。由此,接点441、441可经由可动接点420而导通。此外,若将键本体411朝基板440压入,则倒置碗状部421的第一贯通孔426的周边部接触于接点442、442。如此一来,可根据将键本体411朝基板440侧压入的距离而发挥二阶段的开关的接通或断开的功能。为实现所述功能,优选为,以4个凸部425与接点441、441最先接触,其次倒置碗状部421与接点442、442接触的方式,使凸部425与接点441之间的距离短于第一贯通孔426的周边部与接点442之间的距离。另外,接点441、441只要以未相互导通的状态形成在基板440,则可为任意形状的接点。作为接点441的形状,例如,可例示长方形、半环形状、环形状、梳齿形状等。
倒置碗状部421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倒置碗状部421的突出区域具备俯视下为大致圆形的第一贯通孔426。因此,在俯视下,可动接点420在包含中央部的区域具有第一贯通孔426,可通过操作键410的压入,在第一贯通孔426的周围与键本体411接触。第一贯通孔426具有将来自基板440中配置在接点442、442之间的照光机构的一例即LED443的光从可动接点420穿过键本体411的贯通孔417朝外方向引导的功能。也就是,可动接点420具有可从基板440中的接点441、441的径向内侧所具备的LED443通过第一贯通孔426透光的构成。第一贯通孔426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以与键本体411的贯通孔417大致相同的大小形成。但是,第一贯通孔426也可形成为比贯通孔417小径或大径。尤其,因可通过将第一贯通孔426形成为比贯通孔417小径而避免按压部416遮蔽来自照光机构的光,因此更为优异。
可动接点420优选为以与所述实施方式的可动接点20相同的材料构成,另外,可已实施相同的镀敷或蒸镀等表面处理。可动接点420以使平坦部423所具备的4个凸部425成为与接点441、441非接触的状态,且使倒置碗状部421的第一贯通孔426的周边部成为与接点442、442非接触的状态的方式,将延伸部424固定在操作键410的脚部413。
(3)固定片材
固定片材430是覆盖可动接点420的外延部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延伸部424)的表面,且固定外延部的至少一部分与脚部413的片材。更具体而言,固定片材430具有包括延伸部424的基板440侧的面在内覆盖第一凹部414的底面,且进而覆盖到级差部422的中途的形态。固定片材430如图25所示,在其大致中央具备俯视下为大致圆形的大贯通孔431,及在大贯通孔431的周围具备4个小贯通孔432。大贯通孔431具有使可动接点420的倒置碗状部421的大部分露出的大小。4个小贯通孔432位于可动接点420的4个凸部425的位置,具有供所述凸部425贯通的大小。
固定片材430如图24所示,具有绝缘性基材433、及设在绝缘性基材433的一面的粘接层434。固定片材430以粘接层434从可动接点420的外延部的上方覆盖脚部413的方式配置。更具体而言,固定片材430优选为以从与第一凹部414相接的外延部的上覆盖的方式固定在脚部413。固定片材430优选为以使与外延部为相反侧的面(也就是绝缘性基材433侧的面)与基板440相接的方式,贴附在脚部413的第一凹部414。作为结果,可有效地防止因操作键410的反复按压而导致收纳在第二凹部415的延伸部424从第二凹部415脱落而朝基板440侧移动的状况。
另外,优选为,粘接剂434不局部地朝基板440侧突出,而呈大致平坦。因此,优选为,使可动接点420的延伸部424的厚度与第二凹部415的深度大致相同。在将固定片材430贴附在第一凹部414时,通过将延伸部424与第一凹部414以大致平坦且无级差的状态予以固定,而不会使空气进入到延伸部424的周围,而可使固定片材430的粘接层434与延伸部424密接。另外,还可避免因粘接剂污染基板440而损及导电性、或因行程比设定更长而导致开关触感或耐久性变差。
绝缘性基材433优选为由例如聚烯烃、聚酰胺、聚酰亚胺、聚酯、聚碳酸酯、氟类树脂、聚苯硫醚、丙烯酸类树脂等各种树脂构成。粘接层434不仅可为包含粘接剂的层,还可为包含黏接剂的层。固定片材430的厚度无特别限制,优选为15~500μm,更优为20~300μm,进而优选为30~200μm。在使用可动接点420不具备平坦部423且从倒置碗状部421经由级差部422连接在延伸部424的形态的可动接点420的情况下,优选为将固定片材430的厚度设为200μm以下,进而设为100μm以下。这是基于提高开关的触发特性及固定片材430的耐久性的观点而言。
固定片材430除组合所期望的绝缘性基材433与粘接层434而制造外,也可使用市卖的附黏接剂的膜或市卖的附粘接剂的膜。例如,可从市场上购买附硅酮类黏接剂(或粘接剂)的PET膜、附硅酮类黏接剂(或粘接剂)的聚苯硫醚膜、附硅酮类黏接剂(或粘接剂)的聚酰亚胺膜、附硅酮类黏接剂(或粘接剂)的氟类树脂膜、附丙烯酸类树脂黏接剂(或粘接剂)的聚酯膜等。在要求具有耐热性或耐化学品性的情况下,优选为在绝缘性基材433中使用聚苯硫醚、聚酰亚胺、氟类树脂。在使用具有包含除硅酮类以外的黏接剂(或粘接剂)的粘接层434的固定片材430时,为增强与操作键410的固定,优选为至少在脚部413的与固定片材430的粘接面实施聚氨酯涂布处理、表面改质处理(紫外线照射处理、电晕处理、电浆照射处理、火焰处理或ITRO处理等)。
如此一来,通过将延伸部424或包含延伸部424的平坦部423夹入在脚部413的第一凹部414及第二凹部415与固定片材430之间并且予以固定,可降低粘接剂溢出的危险性或粘接剂厚度不均的危险性。即使在如因操作键410及可动接点420的各形状而必须缩小两者410、420的粘接面积的情况下,仍可通过采用将延伸部424等夹入在第二凹部415与固定片材430之间的形态,而降低可动接点420从操作键410脱落的危险性。另外,通过将可动接点420固定在操作键410的脚部413的背面(与基板440的对向面),可将伴随可动接点420的形状上的制约而产生的粘接强度的降低抑制为最小限度。
(4)基板
基板440在其表面配置着接点441、441、及接点442、442(接点的一例)。基板440由绝缘性优异的材料形成,作为一例,除将纸基材以酚树脂加固的纸酚基板、将纸基材以环氧树脂加固的纸环氧基板、将由玻璃纤维纺织而成的布以环氧树脂加固的环氧玻璃基板、将纸与玻璃基材混合加固而成的玻璃复合基板以外,还可优选地列举以氧化铝等绝缘性较高的陶瓷形成的陶瓷基板,及以聚四氟乙烯、聚酰亚胺等绝缘性较高的树脂形成的树脂基板。
虽可见在图24中配置着2个接点441、441,但也可为与凸部425相同的数量(也就是4个)。接点442、442最低限度存在2个即可,也可为3个以上。图24中的接点441、441及接点442、442的数量或形态等仅为例示,若为可分别通过与凸部425的接触及与第一贯通孔426的外周边部的接触而通电的接点,则也可为任意的数量或形态等。另外,虽将接点441、441以表面露出状态埋设在基板440的内部,将接点442、442贴附在基板440上,但也可采用与其相反的形态,将所有接点贴附在基板440上,或将所有接点以表面露出状态埋设在基板440的内部。在所述实施方式中,设置着接点441、441及接点442、442的两者,但例如在一级式开关的情况下,可仅设置接点441、441或接点442、442的任一组接点。
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在与可动接点420的第一贯通孔426对向的基板440上的特定位置,具备作为照光机构的一例的LED443。LED443的发光面位于第一贯通孔426的方向。作为除LED443以外的照光机构,也可使用具备热灯丝的灯泡、有机EL或无机EL等。另外,还可与接点441或接点442同样,将LED443等照光机构埋设在基板440中,而非基板440的表面。
(第13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13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进行说明。另外,在第7实施方式中,对与第13实施方式共通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文字及/或符号,以第12实施方式的说明代替其说明,并且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6表示构成第13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操作键的透视俯视图。图27分别表示图26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A-A线剖视图及一部分B的放大剖视图。图28表示构成图26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各构成部件的俯视图。
第13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401a与第1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401的不同之处在于可动接点420a及固定片材430a的形态。另外,伴随所述形态的差异而不在基板440上设置接点441、441。在以下第13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第1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共通点则代用第12实施方式的说明,此处,省略重复的说明。
(1)可动接点
构成按钮开关用部件401a的可动接点420a在位于第1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倒置碗状部421的外周边的级差部422的径向外侧,具备与级差部422呈大致同心圆状的平坦部423。2个延伸部424是朝平坦部423的外方向延伸的部件,且相互对向配置在平坦部423的径向延长线上。可动接点420a不同于第12实施方式,其不具备凸部425。因此,通过操作键410的按压操作,仅第一贯通孔426的外周边与基板440上的接点442、442接触。也就是,按钮开关用部件401a具有作为一级式开关的功能。
(2)固定片材
按钮开关用部件401a所具备的固定片材430a不同于第12实施方式,其不具备使凸部425贯通的小贯通孔432,而仅具备大贯通孔431。另外,固定片材430a以使绝缘性基材433从基板440浮起的状态覆盖脚部413的第一凹部414、及收纳在第二凹部415的延伸部424的各表面。也就是,在固定片材430a与基板440之间,存在如图27所示的间隙(Gap)。虽优选为不存在所述间隙,但在固定片材430a不易从脚部413脱离的情况下也可具有间隙。
(第14实施方式)
其次,对第14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进行说明。另外,在第14实施方式中,对与上文说明的各实施方式共通的构成,标注相同的文字及/或符号,并以上文说明的各实施方式的说明代替其说明,而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29表示构成第14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操作键的透视俯视图。图30分别表示图29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A-A线剖视图及一部分B的放大剖视图。图31表示构成图29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各构成部件的俯视图。
第14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401b与第1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401的不同之处在于操作键410b、可动接点420b及固定片材430b的各形态。另外,伴随所述形态的差异而不在基板440上设置接点441、441,并且缩小了接点442、442间的距离。在以下的第14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主要对与第12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说明,共通点则代用第12实施方式的说明,此处,省略重复的说明。
(1)操作键
按钮开关用部件401b所具备的操作键410b不同于第12实施方式,其不具备贯通键本体411的贯通孔417。原因在于:因于基板440不具备照光机构,所以无需使光从基板440侧透光。除所述点以外的构成与第12实施方式共通。
(2)可动接点
构成按钮开关用部件401b的可动接点420b在位于第12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倒置碗状部421的外周边的级差部422的径向外侧,具备与级差部422呈大致同心圆状的平坦部423。2个延伸部424是朝平坦部423的外方向延伸的部件,且相互对向配置在平坦部423的径向延长线上。可动接点420b不同于第12实施方式,不具备凸部425及第一贯通孔426两者。这与第12实施方式不同,原因在于:因于基板440不具备照光机构及接点441、441,因此无需凸部425及第一贯通孔426。
可动接点420b不同于第12及第13的各实施方式,其在倒置碗状部421的凹面侧的底部(也就是突出顶面相反侧的位置),具备朝基板440上的接点442、442突出的突出部427。接点442、442以未相互导通的状态形成在基板440。接点442、442间的距离小至可通过与突出部427的接触而导通的程度。通过操作键410b的按压操作,键本体411的按压部416将可动接点420b的倒置碗状部421的顶部朝基板440侧压入。作为结果,可动接点420b的倒置碗状部421从级差部422起变形而与基板440上的接点442、442接触。如此一来,按钮开关用部件401b与第13实施方式同样,具有作为一级式开关的功能。
(3)固定片材
按钮开关用部件401b具备的固定片材430b不同于第12实施方式,其不具备使凸部425贯通的小贯通孔432,而仅具备大贯通孔431。另外,固定片材430b具有可使绝缘性基材433接触基板440的厚度。因此,不存在如第13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间隙(Gap)。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虽已对本发明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优选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非限定在所述各实施方式,而可进行各种变化而加以实施。
图32表示第12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的各变化例,也就是改变操作键的脚部的形态的两个例子的与图24相同的一部分B的放大剖视图(32A、32B)。
在所述变化例中,操作键410的脚部413不同于第12实施方式,其不具备第二凹部415。因此,可动接点420的延伸部424从脚部413的第一凹部414朝基板440侧突出延伸部424的厚度的量。固定片材430从延伸部424的表面固定在第一凹部414。固定片材430的粘接层434局部地朝绝缘性基材433侧压入延伸部424从第一凹部414朝基板440侧突出的量。但是,(32A)的例子不同于(32B),因绝缘性基材433与基板440相接,所以相对而言,延伸部424不易从第一凹部414脱落。在(32B)的例中,因绝缘性基材433与基板440分离,所以若与(32A)的例相比,则延伸部424容易从第一凹部414脱落。相对于此,第12实施方式因第二凹部415收纳延伸部424,所以延伸部424脱落的危险性较低。基于以上可认为,与不具备形成第二凹部415及固定片材430与基板440接触的两构成的形态相比,优选为仅具备两构成中之一的形态,更优为具备两构成的形态。
图33表示可动接点的各种变化例(33A~33F)。
(33A)表示在第12实施方式具备的可动接点420进而另外对向配置2个延伸部424而成的可动接点420c的俯视图。(33B)表示代替(33A)的可动接点420c的延伸部424而具备以包围平坦部423周围的方式形成的延伸部424d的可动接点420d的俯视图。(33C)表示(33A)的可动接点420c的4个延伸部424除外将平坦部423e形成为圆环状的可动接点420e的俯视图。(33D)表示(33C)的可动接点420e的平坦部423e除外,使分别朝4个方向延伸的延伸部424f连接在级差部422,并且在所述延伸部424f形成1个凸部425的可动接点420f的俯视图。(33E)表示将(33D)的可动接点420f的4个延伸部424f变换为3个延伸部424g的可动接点420g的俯视图。(33F)表示未设置(33A)的可动接点420c的第一贯通孔426的可动接点420h的俯视图。
如所述各种变化例,平坦部423的形状及其形成有无,乃至延伸部424的数量或形状、凸部425的数量或形成位置、第一贯通孔426的有无等均可自由变更。除图33的例示形态以外,还可采用各种形态。例如,可将(33C)的可动接点420e的平坦部423e设为俯视下大致四边形。另外,可不在(33D)的可动接点420f中设置第一贯通孔426。
另外,固定片材430、430a、430b(称为固定片材430等)只要覆盖可动接点420、420a、420b、420c、420d、420e、420f、420g、420h(称为可动接点420等)的外延部的至少一部分表面,则也可覆盖延伸部424、424d、424f、424g(称为延伸部424等)的与基板440对向的面的一部分或整面。另外,脚部413可不具备第一凹部414。在所述情况下,例如,可使可动接点420等的外延部与脚部413的底面(与基板440对向的面)重叠而在其表面贴附固定片材430等。此外,第一凹部414可不具备第二凹部415。在所述情况下,例如,图32所示的形态中,也可贴附固定片材430等。
另外,操作键410可不具备圆顶部412。例如,在键本体411与脚部413之间,可代替圆顶部412而具备可实现键本体411的向上移动/向下移动的较薄的连结部。固定片材430等可具有粘接在绝缘性基材433的两面的粘接层434。在所述情况下,例如,可在脚部413的背面(无论是否存在第一凹部414、第二凹部415)与外延部之间,隔着固定片材430等而固定脚部413与外延部。
各实施方式的按钮开关用部件401、401a、401b的各种构成要素除无法组合的情况以外,可相互任意组合。例如,可组合第12实施方式及第13实施方式的各构造,使可动接点420不具备凸部425。另外,可组合第12实施方式及第13实施方式的各构造,在基板440具备LED443,且在可动接点420具备相当于突出部427的突出部。在所述情况下,优选为使突出部呈圆筒状,并可对圆筒内插入LED443。作为结果,若将可动接点420朝基板440压入,则圆筒形状的突出部可一面包围LED443,一面朝下方移动而接触于接点442、442。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可利用于例如携带型通信设备、PC(personalcomputer,个人电脑)、摄像机、车载用电子设备、家庭用音频设备、家庭用电化制品等具备操作键的各种设备。
[符号的说明]
10、60、100、120、150、180 操作键
11、61、101、121、151、181 键本体
12、62、102、122、152、182 圆顶部
13、63 中间部
14、64、104、124、154、184 脚部
16、66、106、126、156、186 按压件
17 凹部
18、18a、18b、18c、18d、68、68a、108、128、178、188 突出部
20、70、130、160、190 可动接点
21、71、161、191 上侧接触部
22、72、162、192 第1贯通孔
23 级差部(外侧固定部的一例)
24、164、194 底板部(外侧固定部的一例)
25、75 带部(外侧固定部的一例)
26、166 外侧接触部
30、30a、30b、30c、30d、80、80a、80b、80c、80d、110、140、170、200
按钮开关用部件
40 基板
41、41a、41b 第一接点(接点的一例)
42、42a、42b、42c、42d 第二接点(接点的一例)
50 LED(照明机构的一种)
67、157、187 第二贯通孔
68b 突出部(柱状部)
69 遮光层
90 操作板
91 盖部(透光性材料的一例)
92 填充部(透过性材料的一例)
131 上侧接触部(所述径向外侧部分为外侧固定部的一例)

Claims (14)

1.一种按钮开关用部件,其具备:
圆顶状的可动接点;及
操作键,接触于所述可动接点的突出侧而配置;且
将所述操作键朝所述可动接点的方向按压,而使所述可动接点导通基板上的至少2个接点;且
所述操作键具备:
键本体,具备朝基板方向突出的按压件,并通过所述按压件形成凹部;
圆顶部,连接在所述键本体的外周围,可通过所述键本体朝所述基板侧的按压而变形;
脚部,连接在所述圆顶部的外周围,固定在所述基板上;及
突出部,设置在所述键本体的顶面或外周围,从所述键本体的顶面突出,可在将所述操作键朝所述基板按压的动作中压缩变形;且
所述可动接点具备:
上侧接触部,与所述键本体的正下方部位接触而配置,通过所述键本体的压入而与所述接点接触,且其中央部具有第一贯通孔;及
外侧固定部,位于所述上侧接触部或比其更靠径向外侧,固定在比所述操作键的所述键本体更靠径向外侧;
所述键本体的所述凹部与所述上侧接触部的所述第一贯通孔对位,且在所述键本体被压入时,所述按压件与所述上侧接触部接触;且
所述外侧固定部是从所述可动接点的底板部延伸的带部,并将所述可动接点固定在操作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在所述键本体的顶面以点状、杆形状、框状或环状形成突出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所述突出部是位于所述键本体的外周围,且比所述键本体的顶面更朝上方延伸的柱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所述可动接点进而具备外侧接触部,该外侧接触部位于比所述上侧接触部更靠所述可动接点的径向外侧,以可通过所述键本体的压入而与配置在所述上侧接触部相接的所述接点的径向外侧的其他接点接触的方式,与所述其他接点以接触或非接触的状态对向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所述操作键在所述圆顶部与所述脚部之间,具备与所述基板介隔间隙而对向的1或2个以上的中间部,且所述可动接点将所述外侧固定部固定配置在所述中间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所述外侧固定部固定在所述操作键的所述圆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所述可动接点在其俯视下在包含中央部的区域具有第一贯通孔,且通过所述操作键的压入,而在所述第一贯通孔的周围与所述键本体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可从设置在所述基板的所述接点的径向内侧的照光机构经由所述第一贯通孔透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所述操作键在所述键本体的下部,具备可通过所述键本体的向下移动而收纳所述照光机构的凹部,且
使至少一部分成为透光性。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所述操作键在所述键本体具备从其外侧朝所述可动接点贯通的第二贯通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所述第二贯通孔遍及其长度方向的一部分或全部而填充透光性的材料。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所述操作键包含透光性材料。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在所述键本体的至少顶面形成对其一部分进行遮光的遮光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按钮开关用部件,其中将所述键本体设为由硬度不同的材料构成其顶面侧与所述可动接点侧的多层构造。
CN201680042026.XA 2015-07-24 2016-06-21 按钮开关用部件 Active CN10785153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46647 2015-07-24
JP2015-146647 2015-07-24
JP2016059707 2016-03-24
JP2016-059707 2016-03-24
PCT/JP2016/068346 WO2017018097A1 (ja) 2015-07-24 2016-06-21 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1530A CN107851530A (zh) 2018-03-27
CN107851530B true CN107851530B (zh) 2020-05-19

Family

ID=57885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2026.XA Active CN107851530B (zh) 2015-07-24 2016-06-21 按钮开关用部件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373775B2 (zh)
EP (1) EP3327743B1 (zh)
JP (1) JP6240814B2 (zh)
KR (1) KR102522090B1 (zh)
CN (1) CN107851530B (zh)
TW (1) TWI680476B (zh)
WO (1) WO201701809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81177B2 (en) * 2016-03-14 2019-08-13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Push switch,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ush switch,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push switch
CN109964296B (zh) * 2016-12-22 2021-11-12 信越聚合物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用部件
USD845252S1 (en) * 2017-02-24 2019-04-09 Citizen Electronics Co., Ltd. Switch
WO2019048909A1 (en) * 2017-09-08 2019-03-14 Sateco Ag BUTTON SET
WO2019171863A1 (ja) * 2018-03-05 2019-09-12 信越ポリマー株式会社 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
EP3547303B1 (de) * 2018-03-29 2020-05-13 Ableton AG Taste mit erweiterten ausdrucksmöglichkeiten
US10418011B1 (en) * 2018-03-29 2019-09-17 Ableton Ag Button
TWI702626B (zh) * 2018-03-30 2020-08-21 英屬開曼群島商康而富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較佳按壓手感的觸控按鍵
US10548235B1 (en) * 2018-04-09 2020-01-28 Rockwell Collins, Inc. Harsh environment key panel and bezel structures
CN108695092A (zh) * 2018-06-19 2018-10-23 四川斐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遮光按键及带有遮光按键的路由器
JP7077876B2 (ja) * 2018-08-30 2022-05-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及び操作装置
JP7077877B2 (ja) * 2018-08-30 2022-05-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及び操作装置
WO2020170987A1 (ja) * 2019-02-18 2020-08-27 シチズン電子株式会社 バネ部材及びスイッチ
WO2021044655A1 (ja) * 2019-09-02 2021-03-11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7369206B2 (ja) * 2019-12-09 2023-10-25 アルプス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の押圧機構、及び、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CN113211949B (zh) * 2020-02-06 2022-08-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图案转印设备及方法
USD1003260S1 (en) * 2021-03-12 2023-10-31 Shin-Etsu Polymer Co., Ltd. Push button for switches
WO2022229668A1 (en) * 2021-04-26 2022-11-03 Sateco Ag A metallic element and button assemblies
TWI772008B (zh) * 2021-04-28 2022-07-21 致伸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圓頂開關按鍵
DE102021127560B3 (de) 2021-10-22 2022-12-15 Preh Gmbh Taster mit Elastomerdom und geräuschminimierter Schnappscheib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54A (zh) * 1995-11-28 1997-10-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推压导通开关
CN1180915A (zh) * 1996-10-17 1998-05-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向操作开关及采用该开关的多向操作装置
CN1273428A (zh) * 1999-05-10 2000-11-1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JP2006120397A (ja) * 2004-10-20 2006-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JP2010146737A (ja) * 2008-12-16 2010-07-01 Fuji Denshi Kogyo Kk 2段クリック付き接点ばね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28171U (zh) * 1972-06-16 1974-03-11
JPS5624718A (en) * 1979-08-06 1981-03-09 Shinetsu Polymer Co Pushhbutton switch
JPS58170731U (ja) * 1982-05-12 1983-11-15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タツチレスポンス装置
JPS62118324U (zh) * 1986-01-17 1987-07-27
US4933522A (en) * 1989-03-07 1990-06-12 Itt Corporation Flanged snap dome
JPH0447616A (ja) * 1990-06-11 1992-02-17 Fujitsu Ltd スイッチ素子
JPH0533422U (ja) 1991-10-04 1993-04-30 日通工株式会社 照光式文字ボタン
JPH08298043A (ja) 1995-04-27 1996-11-12 Oki Electric Ind Co Ltd 透光部付き押しボタン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H09171740A (ja) * 1995-12-21 1997-06-30 Kawai Musical Instr Mfg Co Ltd 照光式スイッチ
JP3988203B2 (ja) 1996-10-22 2007-10-1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パネルスイッチ用可動接点体
JPH1131433A (ja) * 1997-07-11 1999-02-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起動スイッチ装置
JPH11339593A (ja) * 1998-05-29 1999-12-10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装置
JP3890789B2 (ja) * 1998-12-21 2007-03-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2002093274A (ja) 2000-09-08 2002-03-29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スイッチ装置
JP3644382B2 (ja) * 2000-12-22 2005-04-27 ヤマハ株式会社 鍵盤装置
JP2002352657A (ja) * 2001-05-25 2002-12-06 Shin Etsu Polymer Co Ltd 押釦スイッチ用部材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039030B2 (ja) 2001-10-29 2008-01-30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FR2846143B1 (fr) * 2002-10-16 2005-01-07 Dav Commutateur electrique a actionnement par pression de type cloquant et son procede de fabrication
JP4428120B2 (ja) 2003-06-16 2010-03-10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DE102004040395A1 (de) * 2003-08-23 2005-03-24 Marquardt Gmbh Elektrisches Bauelement, insbesondere elektrischer Schalter
JP4088577B2 (ja) * 2003-10-16 2008-05-21 ホシデン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用可動接点および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JP4513688B2 (ja) 2005-08-17 2010-07-28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KR101111457B1 (ko) * 2006-02-06 2012-02-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키패드 및 그를 적용한 이동단말기와 키입력 처리방법
KR20120110447A (ko) * 2011-03-29 2012-10-10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US20140090967A1 (en) * 2011-05-10 2014-04-03 Covac Co., Ltd. Two-step switch
JP3179036U (ja) * 2012-08-01 2012-10-11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プッシュスイッチ
JP6107039B2 (ja) * 2012-10-04 2017-04-05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スイッチの製造方法
JP2015115224A (ja) * 2013-12-12 2015-06-22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押ボタンスイッチ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554A (zh) * 1995-11-28 1997-10-08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推压导通开关
CN1180915A (zh) * 1996-10-17 1998-05-06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多向操作开关及采用该开关的多向操作装置
CN1273428A (zh) * 1999-05-10 2000-11-15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钮开关
JP2006120397A (ja) * 2004-10-20 2006-05-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プッシュオンスイッチ
JP2010146737A (ja) * 2008-12-16 2010-07-01 Fuji Denshi Kogyo Kk 2段クリック付き接点ばね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680476B (zh) 2019-12-21
KR20180030969A (ko) 2018-03-27
JP6240814B2 (ja) 2017-11-29
JPWO2017018097A1 (ja) 2017-11-02
CN107851530A (zh) 2018-03-27
KR102522090B1 (ko) 2023-04-13
EP3327743A1 (en) 2018-05-30
EP3327743A4 (en) 2019-01-16
US10373775B2 (en) 2019-08-06
TW201709244A (zh) 2017-03-01
EP3327743B1 (en) 2021-05-26
WO2017018097A1 (ja) 2017-02-02
US20180218856A1 (en) 2018-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1530B (zh) 按钮开关用部件
CN107735848B (zh) 按钮开关用部件
CN109964296B (zh) 按钮开关用部件
US8692144B2 (en) Keyboard
CN212625301U (zh) 按钮开关用构件
US8692145B2 (en) Keyboard
JP2008243655A (ja) 可動接点体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て構成した照光式パネルスイッチ
JP2007194092A (ja) メンブレンシート及びスイッチ装置
JP6641193B2 (ja)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部材
JP6641186B2 (ja) 照光式押釦スイッチ部材
JP2017016937A (ja) シートスイッ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