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31287B - 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 - Google Patents

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31287B
TWI631287B TW103126360A TW103126360A TWI631287B TW I631287 B TWI631287 B TW I631287B TW 103126360 A TW103126360 A TW 103126360A TW 103126360 A TW103126360 A TW 103126360A TW I631287 B TWI631287 B TW I63128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sher
threaded body
support portion
reverse rotation
threaded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263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25310A (zh
Inventor
道脇裕
Original Assignee
新革新有限責任公司
螺法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602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039515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17966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8750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2147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8750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新革新有限責任公司, 螺法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新革新有限責任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25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25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3128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3128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39/00Locking of screws, bolts or nuts
    • F16B39/22Locking of screws, bolts or nuts in which the locking takes place during screwing down or tightening
    • F16B39/24Locking of screws, bolts or nuts in which the locking takes place during screwing down or tightening by means of washers, spring washers, or resilient plates that lock against the objec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39/00Locking of screws, bolts or nuts
    • F16B39/22Locking of screws, bolts or nuts in which the locking takes place during screwing down or tightening
    • F16B39/28Locking of screws, bolts or nuts in which the locking takes place during screwing down or tightening by special members on, or shape of, the nut or bolt
    • F16B39/282Locking by means of special shape of work-engaging surfaces, e.g. notched or toothed nu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43/00Washers or equivalent devices; Other devices for supporting bolt-heads or nuts

Abstract

本發明提供一種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係藉由公螺紋體與墊圈將被固接構件固接之構造,在公螺紋體形成螺紋體側座部,在墊圈側形成第1支承部與第2支承部,在被固接構件形成構件側座部。在第1支承部與螺紋體側座部之間形成第1卡合機構,至少螺紋體側座部欲往鬆開固接狀態的公螺紋的方向旋轉,則第1支承部與螺紋體側座部彼此卡合,防止該兩者的相對旋轉。在構件體側座部與墊圈之間形成第2卡合機構,至少墊圈欲往鬆開的方向旋轉,則兩者彼此卡合,防止該兩者的相對旋轉。藉由該第1卡合機構與第2卡合機構的作用防止公螺紋體與被固接構件鬆開。

Description

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
本發明係關於防止固接的螺紋體逆旋轉之逆旋轉防止構造。
歷來,在各種的場合下,為了要將被固接物固接而利用螺紋體。此螺紋體成為使在柱狀的的外周形成螺紋狀的溝之公螺紋體與在筒構件的內周形成螺紋狀的溝之母螺紋體螺合之構造。
使用時將公螺紋體插入形成在被固接構件之孔後使母螺紋體螺合。結果,藉由公螺紋體的頭部與母螺紋體的筒構件夾入被固接物。就刻意使其可簡便地使用這種固接用的螺紋體之物而言,有由在公螺紋體的一端形成六角柱狀的頭部而形成之所謂的螺栓與外周面形成為六角形柱狀之螺帽的組合而組成之物。其他,頭部並非六角形狀,在端面形成溝(一字型)或十字槽(十字型)之所謂的小螺絲等已被廣泛應用。
另外,當螺紋體固接時,將墊圈穿入公螺紋體 的周圍。此墊圈係在固接時防護被固接物屈曲或受傷,相反地藉由積極推抵到被固接物,抑制螺紋體鬆開。
例如,如「日本工業規格JIS 1251彈簧墊圈」的文獻所示,墊圈除一般環形狀的「平墊圈」之外,還有「榫舌墊圈」,係在內周或外周具有向半徑方向延伸的突起,與被固接構件或螺紋體卡合以防止鬆開、「帶爪墊圈」,係向軸向曲折之短爪與被固接物卡合、「彈簧墊圈」,係藉由彈性變形防止螺紋體鬆開、「帶齒墊圈」在周圍備有用以咬入固接面之齒等。
然而,習知的墊圈係關於與螺紋之間的鬆開防止構造,由於期待摩擦或咬入的程度,如同所知其效果並不彰顯。因此,在振動等劇烈的環境下,即使使用墊圈仍會有螺紋體逐漸鬆開的問題。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的問題點,經過精心的研發而成,其目的是提供一種螺紋體的鬆開防止構造,其係藉由有效活用墊圈以簡易的構造高度施行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即鬆開防止。
即為了要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係一種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特徵為,具備具有螺牙之螺紋體及墊圈,藉由前述螺紋體與墊圈將被固接構件固接之構造,前述螺紋體係具有與前述墊圈對向之螺紋體側座部而形成,前述墊圈係具有與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對向之第1支承部及與具有構件側座部的前述被固接構件對向之第2支承部而形成,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第1支承部之間,構成即使對前述螺紋體側座部作用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之第1卡合機構,在前述構件側座部與前述墊圈之間,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之第2卡合機構,防止固接狀態的前述螺紋體往特定方向旋轉。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在前述構件側座部與前述第2支承部之間,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鬆開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之第2卡合機構,防止固接狀態的前述螺紋體向特定方向即逆旋轉,例如往鬆開前述螺紋體的方向旋轉。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係在螺紋體側座部形成螺紋體側凹凸,且在前述第1支承部形成與前述螺紋體側凹凸卡合 之第1支承部側凹凸,達到前述卡合狀態。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螺紋體側凹凸為在周方向上設置之鋸齒形狀。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螺紋體側凹凸為在周方向上設置之山形或波浪形狀。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螺紋體側凹凸為浮雕形狀。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螺紋體側凹凸為渦流形狀的溝或山。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承部側凹凸為在周方向上設置之鋸齒形狀。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承部側凹凸為在周方向上設置之山形或波浪形狀。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承部側凹凸為浮雕形狀。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 1支承部側凹凸為渦流形狀的溝或山。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的螺紋體側錐形面。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在前述第1支承部,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的墊圈側錐形面。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係以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的距離愈縮短,前述鬆開方向的卡合強度愈提高的方式構成。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係以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之間,容許前述螺紋體側座部的鬆開方向相對旋轉。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為可向螺紋體的軸向彈性變形。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構件側座部具備能收容前述第2支承部之收容凹部。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2卡合機構係前述第2支承部與前述收容凹部嵌合以達到前述卡合狀態。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藉由前述收容凹部的內壁為前述螺紋體之離軸的距離沿著周方向變動,並且前述第2支承部的外壁為前述螺紋體之離軸的距離沿著周方向變動,前述收容凹部的內壁與前述第2支承部的外壁彼此抵接以達到前述卡合狀態。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螺紋體的固接力透過前述收容凹部的底面與前述第2支承部的抵接面傳達到前述被固接構件。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收容凹部的內壁及前述第2支承部的外壁為對前述螺紋體的軸偏心之圓形。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構件側座部係具有在前述螺紋體的軸向上段設之構件側段部,在前述第2支承部形成與前述構件側段部卡合之墊圈側段部。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 圈具有在前述第2支承部的周圍前述螺紋體之離軸的距離沿著周方向不同之墊圈側抵接部,前述墊圈側抵接部抵接卡合於前述被固接體的一部分,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抵接的狀態之第2卡合機構,藉由前述第1卡合機構,防止前述螺紋體與前述墊圈之間之前述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且藉由前述第2卡合機構,防止前述墊圈與前述被固接構件之間之前述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以防止該螺紋體與被固接構件之間之該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形成在前述螺紋體之前述周方向一部分的範圍。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具備對向於前述螺紋體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之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及對向於前述螺紋體另一方的旋轉方向之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被固接構件具有在前述構件側座部的周圍前述螺紋體之離軸的距離沿著周方向不同可與前述墊圈側抵接部抵接之構件側抵接部,藉由前述墊圈側抵接部與前述構件側抵接部,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 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抵接的狀態之第2卡合機構,藉由前述第2卡合機構,防止前述被固接構件的前述螺紋體往前述的特定方向旋轉。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構件側抵接部具備對向於前述螺紋體另一方的旋轉方向可與前述墊圈側抵接部抵接之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及對向於前述螺紋體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可與前述墊圈側抵接部抵接之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係沿著前述螺紋體的軸向,以前述被固接構件為基準,延伸在前述墊圈側。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係沿著前述螺紋體的軸向,以前述墊圈的前述第2支承部為基準,延伸在前述被固接構件側。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構件側抵接部係藉由前述螺紋體與軸不同之圓柱或圓筒的外周壁構成。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係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形成螺紋體側凹凸,且在前述第1支承部形成與前述螺紋體側凹凸卡 合之第1支承部側凹凸,達到前述卡合狀態。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承部側凹凸為在周方向上設置之鋸齒形狀。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螺紋體側錐形面。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在前述第1支承部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墊圈側錐形面。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係以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的距離愈縮短,前述鬆開方向的卡合強度愈提高的方式構成。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係以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之間,容許前述螺紋體側座部的鬆開方向相對旋轉。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2支承部的外壁為對前述螺紋體的軸偏心之圓形。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在前述 構件側座部的周圍具有在前述螺紋的軸向上段設之構件側段部,作為前述構件側抵接部,在前述第2支承部的周圍形成與前述構件側段部卡合之墊圈側段部,作為前述墊圈側抵接部。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的前述第2支承部具有對向於前述構件側座部之墊圈側抵接部,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包括與前述螺紋體的軸成直角的剖面形狀沿著該螺紋體的周方向位移離軸心的距離之區域,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卡合於前述被固接構件的前述構件側座部,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抵接的狀態之第2卡合機構,藉由前述第1卡合機構,防止前述螺紋體與前述墊圈之間之前述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且藉由前述第2卡合機構,防止前述墊圈與前述被固接構件之間之前述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以防止該螺紋體與前述被固接構件之間之該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係包括曲面所構成。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係包括具有對前述螺紋體的軸傾斜之軸之虛擬圓柱的部分周面所構成。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包括隨著朝向前述螺紋體的半徑方向向外前進,連帶朝向前述螺紋體的軸向之從前述第1支承部前進到前述第2支承部的方向位移之區域。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包括隨著朝向前述螺紋體的半徑方向向內前進,連帶朝向前述螺紋體的軸向之從前述第1支承部前進到前述第2支承部的方向位移之區域。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可具備對向於前述螺紋體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之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及對向於前述螺紋體另一方的旋轉方向之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與前述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為連續,可在兩者的交界配置特異點或特異線。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被固接構件的前述構件側座部可包括與前述螺紋體的軸成直角之剖面形狀沿著該螺紋體的周方向位移離軸心的距離之區域,藉由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及前述構件側抵接部,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抵接的狀態之前述第2卡合機 構,藉由該第2卡合機構防止前述被固接構件的前述螺紋體往前述特定方向旋轉。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構件側抵接部可具備對向於前述螺紋體另一方的旋轉方向可與前述墊圈側抵接部抵接之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及對向於前述螺紋體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可與前述墊圈側抵接部抵接之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可藉由具有對前述螺紋體的軸傾斜之軸之圓柱或圓筒的外周面構成。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可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形成螺紋體側凹凸,且在前述第1支承部形成與前述螺紋體側凹凸卡合之第1支承部側凹凸,達到前述卡合狀態。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承部側凹凸可為在周方向上設置之鋸齒形狀。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可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螺紋體側錐形面。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可在前述第1支承部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墊圈側錐形面。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能以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的距離愈縮短,前述鬆開方向的卡合強度愈提高的方式構成。
如上述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能以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之間,容許前述螺紋體側座部的鎖緊方向相對旋轉。
依據本發明,即使為簡單的構成,仍能防止螺紋體的逆旋轉,例如防止螺紋體向鬆開方向旋轉,確實進行螺紋體的鬆開防止。
10‧‧‧公螺紋體
20‧‧‧頭部
22‧‧‧螺紋體側座部
24‧‧‧螺紋體側凹凸
23‧‧‧押壓面
26‧‧‧螺紋體錐形面
30‧‧‧軸部
30a‧‧‧圓筒部
30b‧‧‧螺紋部
50‧‧‧墊圈
52‧‧‧貫穿孔
52A‧‧‧卡合突起
60‧‧‧第1支承部
64‧‧‧第1支承部側凹凸
66‧‧‧墊圈側錐形面
70‧‧‧第2支承部
72‧‧‧外壁
74‧‧‧墊圈側段部
80‧‧‧被固接構件
82‧‧‧構件側座部
84‧‧‧收容凹部
89‧‧‧肋條
90‧‧‧基台
92‧‧‧母螺紋孔
110‧‧‧墊圈側抵接部
110X‧‧‧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
110Y‧‧‧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
120‧‧‧構件側抵接部
120X‧‧‧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
120Y‧‧‧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
圖1為顯示本發明的第A-1實施形態中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之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2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使用的公螺紋體之側面部分剖面圖及仰視圖。
圖3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使用的墊圈之上面圖及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4(A)為顯示相同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之鋸 齒的作用之概念圖,圖4(B)~4(D)為顯示鋸齒的變形例之概念圖。
圖5(A)~5(C)為顯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之鋸齒的變形例之概念圖。
圖6(A)、6(B)為顯示相同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的應用例之側面圖。
圖7(A)、7(B)為顯示相同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的應用例使用的墊圈之上面圖及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8為顯示第A-2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的固接狀態之上面圖及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9(A)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使用的墊圈之上面圖及側面部分剖面圖,圖9(B)為顯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開啟作業之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10(A)為顯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的應用例使用之墊圈的開啟作業之側面部分剖面圖,圖10(B)為顯示相同應用例使用之墊圈的開啟作業之上面圖及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11為第A-3實施形態中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的(A)墊圈之上面及側面部分剖面圖,(B)顯示墊圈與公螺紋體一體化的狀態之側面部分剖面圖,(C)顯示固接狀態之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12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的應用例使用的墊圈之上面圖及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13為第A-4實施形態中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的(A)墊圈之上面及側面部分剖面圖,(B)顯示固接 狀態之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14為顯示第A-1至第A-4實施形態的應用例中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的固接狀態之(A)上面圖、(B)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15為顯示將本發明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應用於母螺紋體的情況的固接狀態之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16(A)為顯示本發明的第B-1實施形態中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之側面部分剖面圖,圖16(B)為平面圖。
圖17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使用的公螺紋體之側面部分剖面圖及仰視圖。
圖18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使用的墊圈之上面圖及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19(A)為顯示相同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之鋸齒的作用之概念圖,圖19(B)~19(D)為顯示鋸齒的變形例之概念圖。
圖20(A)、20(B)、20(C)為顯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之鋸齒的變形例之概念圖。
圖21(A)、21(B)為顯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之公螺紋的應用例之側面圖。
圖22(A)、22(B)為顯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的應用例使用的墊圈之上面圖及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23(A)、23(B)為顯示將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應用於固接凸緣接頭的例子之平面圖。
圖24為第B-2實施形態中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的(A)墊圈之上面及側面部分剖面圖,(B)顯示墊圈與公螺紋體之側面部分剖面圖,(C)顯示固接狀態之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25為顯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的應用例的(A)墊圈之上面圖及側面部分剖面圖、(B)顯示墊圈與公螺紋體之側面部分剖面圖、(C)顯示固接狀態之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26為顯示將本發明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應用於母螺紋體的情況的固接狀態之側面部分剖面圖。
圖27(A)為顯示本發明的第C-1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之正面部分剖面圖、圖27(B)為側面部分剖面圖、圖27(C)為上面圖、圖27(D)為只顯示被固接構件之上面圖。
圖28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使用的公螺紋之正面部分剖面圖。
圖29(A)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使用的墊圈之上面圖、圖29(B)為正面部分剖面圖、圖29(C)為仰視圖、圖29(D)為底面之部分截斷圖。
圖30(A)為顯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之鋸齒的作用之概念圖、圖3()(B)至圖3()(D)為顯示鋸齒的變形例之概念圖。
圖31(A)至圖31(C)為顯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之鋸齒的變形例之概念圖。
圖32(A)為顯示相同逆旋轉防止構造的應用例之正面部分剖面圖、圖32(B)顯示該公螺紋體的應用例之正面部分剖面圖。
圖33(A)為本發明的C-2實施形態中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之分解透視圖、圖33(B)為被固接構件之上面圖、圖33(C)為墊圈之底面部分剖面圖。
圖34為本發明的第C-3實施形態中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之分解透視圖。
圖35為顯示將本發明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應用於母螺紋體的情況的固接狀態之側面部分剖面圖。
以下,將本發明的實施形態區分成A、B、C的3個集團進行說明。A集團為圖1~圖15所示之第A-1~第A-4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B集團為圖16~圖26所示之第B-1及第B-2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C集團為圖27~圖35所示之第C-1~C-3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說明方便上,這些集團之間,構件、零件等的說明所用之名稱或圖號為共同或類似,這些名稱或圖號於集團間彼此獨立,並非相關聯。
首先,参考圖面詳細說明屬於A集團之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圖1為顯示第A-1實施形態中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如同圖3,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係具備公螺紋體(10)、環狀的墊圈(50)、被固接構件(80)、及基台(90)所構成。在基台(90)形成用以與公螺紋體(10)螺合之母螺紋孔(92),由基台(90)與公螺紋體(10)夾入,固定被固接構件(80)。
公螺紋體(10)為所謂的螺栓,具有頭部(20)及軸部(30)。在相當於頭部(20)的下部至根部之部位形成螺紋體側座部(22)。在軸部(30)形成圓筒部(30a)及螺紋部(30b)。當然,圓筒部(30a)並非必須。
在墊圈(50)的其中一方側(圖1的上面側)形成第1支承部(60)。此第1支承部(60)與螺紋體側座部(22)對向,在兩者之間構成第1卡合機構A。此第1卡合機構A係至少螺紋體側座部(22)欲向固接狀態的公螺紋體(10)鬆開的方向旋轉,則第1支承部(60)與螺紋體側座部(22)彼此卡合,防止對該旋轉方向之第1支承部(60)與螺紋體側座部(22)的相對旋轉。
在墊圈(50)的另一側(圖1的下面側)形成第2支承部(70)。此第2支承部(70)與被固接構件(80)對向。
在被固接構件(80)形成對向於墊圈(50)的第2支 承部(70)之構件側座部(82)。在被固接構件(80)的構件側座部(82)與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之間構成第2卡合機構B。此第2卡合機構B至少墊圈(50)欲與公螺紋體(10)一起向鬆開方向旋轉,則第2支承部(70)與構件側座部(82)彼此卡合,防止對該旋轉方向之第2支承部(70)與構件側座部(82)的相對旋轉。
藉由此第1卡合機構A及第2卡合機構B的作用,公螺紋體(10)欲向鬆開方向旋轉,則藉由墊圈(50)夾在中間,限制公螺紋體(10)與被固接構件(80)的相對旋轉。結果,防止公螺紋體(10)鬆開。
如圖2所示,在公螺紋體(10)的螺紋體側座部(22)形成螺紋體側凹凸(24),作為第1卡合機構A。螺紋體側凹凸(24)成為在周方向上連續設置複數個之鋸齒形狀。螺紋體側凹凸(24)各個延伸的方向,即稜線延伸的方向成為公螺紋體(10)的半徑方向。結果,螺紋體側凹凸(24)從軸心呈放射狀延伸。
再者,此螺紋體側座部(22)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螺紋體錐形面(26)。此螺紋體錐形面(26)因以中心側接近螺紋前端的方式傾斜,結果,成為凸向螺紋前端側的圓錐形狀。更佳為在此螺紋體錐形面(26)形成已述說過的螺紋體側凹凸(24)。
如圖3所示,在墊圈(50)的第1支承部(60)形成與螺紋體側凹凸(24)卡合之第1支承部側凹凸(64),作為第1卡合機構A。第1支承部側凹凸(64)成為在周方向上連續設置複數個之鋸齒形狀。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各個延伸的方向,即稜線延伸的方向為沿著公螺紋體(10)的半徑方向。結果,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從墊圈(50)之貫穿孔(52)的中心呈放射狀延伸。
更佳為此第1支承部(60)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墊圈側錐形面(66)。此墊圈側錐形面(66)因以中心側接近螺紋前端的方式傾斜而成為擂缽狀,結果,成為凹向螺紋前端側的圓錐形狀。在此墊圈側錐形面(66)形成已述說過的第1支承部側凹凸(64)。
結果,鎖緊公螺紋體(10)時,第1卡合機構A係螺紋體側座部(22)的螺紋體錐形面(26)進入墊圈側錐形面(66)的凹內,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卡合。兩者的鋸齒形狀係如圖4(A)所示,公螺紋體(10)欲向固接方向Y旋轉,則彼此的傾斜面24Y、64Y抵接,兩者的距離一面向軸向分離,一面容許相對滑動。另一方面,公螺紋體(10)欲向鬆開方向X旋轉,則彼此的垂直面(傾斜較大側的面)24X、64X抵接,防止兩者的相對移動。尤其,第1卡合機構A係藉由鎖緊公螺紋體(10),螺紋體側座部(22)與第1支承部(60)的距離愈縮短,螺紋體側凹凸(24)與 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嚙合愈變強,提高鬆開方向X側的卡合強度。此處,螺紋體錐形面(26)的傾斜角度與墊圈側錐形面(66)的傾斜角度彼此不同,尤其將墊圈側錐形面(66)之離軸心的傾斜角度設定成比螺紋體錐形面(26)之離軸心的傾斜角度還狹小,故無關形成在各個錐形面之鋸齒的齒距,仍可無晃動地鎖緊。
回到圖3,墊圈(50)之第2支承部(70)的外壁(72)係螺紋之離軸心的距離沿著周方向變動。具體上,此外壁(72)為對螺紋的軸心(貫穿孔(52)的中心)偏心之圓形。
另一方面,被固接構件(80)的構件側座部(82)具備用以收容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之收容凹部(84),且此收容凹部(84)的內壁也成為對螺紋的軸心偏心之圓形。此外,在第2支承部(70)與收容凹部(84)偏心量相同,第2支承部(70)與收容凹部(84)的直徑差(餘量間隙)設定成比偏心量還小。
因此,如圖1所示,成為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收容到被固接構件(80)的收容凹部(84),則兩者嵌合的結果,維持對準螺紋的軸心的狀態,限制兩者之周方向的相對旋轉。即此第2支承部(70)與收容凹部(84)作為第2卡合機構B作用。
以上,依據第A-1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藉由墊圈(50)夾在中間,在螺紋體側座部(22)與第1支承部(60)之間構成第1卡合機構A,在構件側座部(82)與第2支承部(70)之間構成第2卡合機構B,公螺紋體(10)欲鬆開,則藉由第1卡合機構A及第2卡合機構B雙方的限制作用,成為在周方向上公螺紋體(10)與被固接構件(80)卡合的狀態,防止逆轉即鬆開。因此,即使產生振動仍可達到完全不會鬆開的固接狀態。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成為在周方向上連續複數個之鋸齒形狀,作為第1卡合機構A,作為所謂的棘齒機構或單向離合器機構作用。結果,固接動作時容許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相對移動,實現順暢的相對旋轉,另一方面,鬆開動作時完全地限制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相對移動。結果,可讓固接時的作業性及之後的鬆開防止合理地並存。
另外,本第A-1實施形態中,因在螺紋體側座部(22)及第1支承部(60)形成螺紋體錐形面(26)、墊圈側錐形面(66),作為第1卡合機構A,所以可加大兩者的抵接面積。另外,公螺紋體(10)之軸線方向的固接力,藉由錐形面也對半徑方向作用。彼此的錐形面向 半徑方向推壓可自動對準中心。結果,可提高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的同心度,提高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卡合精度。此外,稍微加大凸側的螺紋體錐形面(26)之傾斜角,稍微減小凹側的墊圈側錐形面(66)之傾斜角,對角度設置微小差亦可。以此方式,可伴隨鎖緊壓力的增大,從中心朝向半徑方向外側,逐漸些許抵接彼此的錐形面。
另外,本第A-1實施形態中,避免墊圈(50)之第2支承部(70)的外壁與被固接構件(80)之收容凹部(84)的內壁之形狀,對螺紋的軸心成為同心圓,作為第2卡合機構B。換言之,收容凹部(84)的內壁及第2支承部(70)的外壁係螺紋之離軸心的距離沿著周方向改變。藉由此形狀,收容凹部(84)的內壁與第2支承部(70)嵌合,則保持對準彼此的軸心的狀態,限制周方向的相對旋轉。尤其,此處因成為偏心的正圓形,即使被固接構件(80)的形狀加工極簡單,仍可防止兩者的相對旋轉。
此外,本第A-1實施形態係以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為鋸齒形狀,作為第1卡合機構A的情況為例。不過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例如,如圖4(B)所示,也可將彼此的凹凸改成山形(雙方均為傾斜面)。以此方式,公螺紋體(10)向鬆開方向X旋轉時,彼此的傾斜面24X、64X相對移動,不過沿 著此傾斜面,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分離。此將移動距離(分離的角度α)設定成比公螺紋體(10)的導程角還大的話,即使公螺紋體(10)欲鬆開,仍因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更加分離,所以不會鬆開。此外,此圖4(B)係以剖面兩邊等邊三角形的凹凸為例。不過如同圖4(C),將鬆開旋轉時抵接之傾斜面24X、64X的傾斜角改成比固接旋轉時抵接之傾斜面24Y、64Y的傾斜角還平緩亦可。以此方式,固接旋轉時,因可縮短彼此必須超越之傾斜面24Y、64Y的周方向距離P,所以可減少固接後的晃動(間隙)。
另外,如圖4(D)所示,使峰及谷彎曲之波浪形的凹凸,作為圖4(A)~4(C)的應用亦可。固接時可達到順暢的操作性。再者,本第A-1實施形態係以向半徑方向延伸的凹凸為例,不過如圖5(A)所示,形成渦流狀(漩渦狀)的溝或山(凹凸)亦可。另外,如同圖5(B),即使為直線狀延伸的溝或山(凹凸),仍能以對螺紋的半徑方向改變周方向位相的方式傾斜配置亦可。另外,如圖5(C)所示,採用在螺紋的周方向且半徑方向的雙方(平面狀)形成複數個細微凹凸之所謂的浮雕形狀亦可。
再者,如同本第A-1實施形態,不一定要使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凹凸形狀一 致(相似)。例如,從圖4及圖5的各種形狀彼此選擇不同的形狀亦可。
本第A-1實施形態係以將螺紋體錐形面(26)改成凸狀,將墊圈側錐形面(66)改成凹狀的情況為例,不過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例如,如同圖6(A),可將螺紋體錐形面(26)改成平面形狀或如同圖6(B)改成凹狀。墊圈側錐形面也同樣。另外,雖沒有特別的圖示但例如有效活用墊圈(50)的彈性變形的話,不必使雙方錐形面的傾斜角一致。當然,只在公螺紋體(10)或墊圈(50)的其中一方形成錐形面亦可。進而,可將雙方的錐形面改成凸狀或改成凹狀,活用墊圈的彈性變形使兩者密接。另外,為了要達到墊圈(50)的彈性,將墊圈(50)的基本形狀設成螺旋狀所形成之所謂的彈簧墊圈狀亦可。
再者,如圖7(A)所示,設成墊圈(50)之第2支承部(70)的外壁及構件側座部(82)之收容凹部(84)的內壁對螺紋的軸心同心之部分圓弧形狀S,作為第A-1實施形態的應用,將其餘部分設成如同弦G切削成直線狀的形狀亦可。即在此情況,收容凹部(84)的內壁及第2支承部(70)的外壁也是螺紋之離軸心的距離沿著周方向變動。因此,藉由弦G的形狀,收容凹部(84)的內壁與第2支承部(70)卡合,限制周方向的相對旋轉。
另外,如圖7(B)所示,可設成墊圈(50)之第2支承部(70)的外壁對螺紋的軸心同心之部分圓弧形狀S,在其餘部分形成向半徑方向延伸之突起T。此時,在收容凹部(84)的內壁形成向半徑方凹陷之凹漥K。藉由此凸起T與凹窪K的卡合,收容凹部(84)的內壁與第2支承部(70)卡合,限制周方向的相對旋轉。此時,形成在收容凹部(84)之凹窪K為小的正圓形(部分圓弧)較佳。因收容凹部(84)切削加工時,僅棒狀的鑽頭1次的加工,即可形成凹窪K之故。此外,雖沒有特別的圖示但在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側形成凹窪(凹口),在收容凹部(84)側形成向半徑方向內側突出之突起亦可。
其次,參考圖8說明本發明的第A-2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此逆旋轉防止構造則是公螺紋體(10)與第A-1實施形態同樣,不過因墊圈(50)及被固接構件(80)的構造一部分不同,以相異的部分作說明,有關公螺紋體(10)之與前述共同的部分則省略說明。
墊圈(50)係如圖9(A)所示,與第A-1實施形態作比較,壁肉較薄,也在與被固接構件(80)對向之第2支承部(70)側形成凸向螺紋前端方向之第2墊圈側錐形面(76)。
此外,與第A-1實施形態同樣,墊圈(50)之第2支承部(70)的外壁(72)及收容凹部(84)的內壁,因成為偏心的正圓形,所以彼此嵌合,限制周方向的旋轉。
回到圖8,在被固接構件(80)之收容凹部(84)的底面,形成凹向螺紋前端側之構件側錐形面(86)。結果,藉由與墊圈(50)的第2墊圈側錐形面(76)抵接,透過墊圈(50)承接公螺紋體(10)的固接力。
進而,在收容凹部(84)的內壁一部分形成拉起空間(88)。拉起空間(88)經由收容凹部(84)的內壁一部分擴張到半徑方向外側且增大凹部的深度予以確保。藉由此拉起空間(88),在墊圈(50)之第2支承部(70)的外壁一部分形成間隙。
使用公螺紋體(10)及墊圈(50)固定被固接構件(80),則公螺紋體(10)的螺紋體側凹凸(24)與墊圈(50)側的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卡合,作為第1卡合機構A。再者,墊圈(50)之第2支承部(70)的外壁與收容凹部(84)的內壁彼此嵌合,作為第2卡合機構B,限制周方向的旋轉。結果,防止公螺紋體(10)的逆旋轉,即不會鬆開。
圖9(B)為針對強制鬆開公螺紋體(10)的情況之操 作說明。例如,藉由將一字型螺絲起子D的前端插入拉起空間(88)內,將其前端插入墊圈(50)的背面側。可在此狀態下,藉由提起一字型螺絲起子D的前端,使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向上方變形。結果,第2支承部(70)與收容凹部(84)所形成的第2卡合機構B解放,在此狀態下,使公螺紋體(10)向鬆開方向旋轉的話,墊圈(50)也能一起旋轉,所以可鬆開公螺紋體(10)。
此外,此第A-2實施形態係以在被固接構件(80)的收容凹部(84)形成拉起空間(88)的情況為例,不過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例如,如圖10(A)所示,由於在墊圈(50)的外壁形成傾斜面(77A),改成可將一字型螺絲起子D的前端插入墊圈(50)的背面側(被固接構件(80)側)。另外,如圖10(B)所示,在墊圈(50)的周緣,形成遠離被固接構件(80)之插入用凹部(77B)。改成可透過此插入用凹部(77B)將一字型螺絲起子D的前端插入墊圈(50)的背面側。其他,設成利用墊圈(50)的外徑與收容凹部(84)的內徑之徑差,作出鐮刀狀的間隙,利用此鐮刀狀的間隙(圖示省略)可將一字型螺絲起子D的前端插入墊圈(50)的背面側亦可。
圖11為顯示第A-3實施形態之螺紋的鬆開防止機構。如圖11(B)所示,公螺紋體(10)的螺紋體側座部(22)成為平面型狀,在該處形成鋸齒形狀的螺紋體側凹凸 (24)。另外,在公螺紋體(10)的軸部(30)根部形成用以保持墊圈(50)之縮窄部(32)。
如同圖11(A),墊圈(50)的第1支承部(60)也成為平面形狀,在該處形成鋸齒形狀的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在墊圈(50)的貫穿孔(52)形成向內周側突出之卡合突起(52A),與公螺紋體(10)的縮窄部(32)卡合。結果,可將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一體化(結合)。
再者,在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形成向螺紋的軸線方向延伸之墊圈側段部(74)。此處則是藉由向被固接構件(80)側屈曲之爪,構成墊圈側段部(74)。
另一方面,在被固接構件(80)的構件側座部(82)具有向螺紋的軸線方向延伸之構件側段部(82A)。此構件側段部(82A)成為如同陷入螺紋前端側之落差。墊圈側段部(74)與構件側段部(82A)的螺紋之離軸心的距離彼此一致。因此,如圖11(C)所示,鎖緊公螺紋體(10)的話,墊圈側段部(74)與構件側段部(82A)卡合,防止墊圈(50)與被固接構件(80)的相對旋轉。
此外,本第A-3實施形態係以藉由公螺紋體(10)的縮窄部(32)與墊圈(50)的卡合突起(52A),預先將兩者一體化的情況為例,不過其手法並不侷限於此。例如,也可至少在其中一方具有磁性,利用磁力將公螺 紋體(10)與墊圈(50)一體化。其他,也可藉由黏接劑、焊接、壓入(摩擦力)預先將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一體化。另外,也可使用O封圈等的輔助件將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一體化。
此外,此處係以在墊圈(50)的外周形成墊圈側段部(74)的情況為例,不過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例如如圖12所示,也可在比墊圈(50)的外緣更內側形成墊圈側段部(突起)(74)。在被固接構件(80)的收容凹部(84)內形成收容此墊圈側段部(74)之構件側段部(凹窪)(82A)。結果,墊圈側段部(突起)(74)與構件側段部(凹窪)(82A)卡合,防止相對旋轉。
圖13為顯示本發明的第A-4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如同圖13(A),墊圈(50)的外形為對螺紋的軸心偏心之圓形。墊圈(50)成為所謂的盤狀彈簧,承受來自公螺紋體(10)的固接力,則向軸線方向彈性變形。
如圖13(B)所示,墊圈(50)收容於被形成在被固接構件(80)之偏心圓形的收容凹部(84)。公螺紋體(10)的螺紋體側座部(22)係在中心側形成螺紋體側凹凸(24),與墊圈(50)的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卡合。另外,在螺紋體側座部(22)之螺紋體側凹凸(24)的外側形成與被固接構件(80)直接抵接之押壓面(23)。
再者,收容凹部(84)的底面與公螺紋體(10)的螺紋體側凹凸(24)之間的間隙L被設定成比墊圈(50)軸向尺寸稍小。結果,鎖緊公螺紋體(10),則墊圈(50)夾入收容凹部(84)的底面與螺紋體側凹凸(24)而彈性變形。但是,此彈性變形量有抑制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相對旋轉的程度即足夠。原因是公螺紋體(10)的固接力透過押壓面(23)直接傳達到被固接構件(80)之故。改成如同本實施形態的話可減低墊圈(50)本身的強度、剛性,故可降低製造成本。
第A-1至第A-4實施形態係以公螺紋體(10)的頭部(20)從被固接構件(80)突出的情況為例,不過加深被固接構件(80)的收容凹部(84)深度的話,連頭部(20)都可收容到收容凹部(84)內。
例如,如圖14所示,也可將墊圈(50)的第1支承部(60)改成可收容公螺紋體(10)的頭部(20)之圓筒形狀。即在墊圈(50)的上面形成收容公螺紋體(10)的頭部(20)之收容孔(51)。結果,頭部(20)難以與外部構件接觸,故公螺紋體(10)難以鬆開。此時,也可將成為偏心圓之第2支承部(70)限定形成在墊圈(50)的頭部(20)側(圖14的上端側)附近。如此,在墊圈(50)形成同心圓的周壁(71)及偏心圓的第2支承部(70)的雙方,使分別卡合在被固接構件(80),藉由周壁(71)確 保與母螺紋孔(92)的同軸性,並藉由第2卡合機構B可防止兩者的相對旋轉。
另外,如圖14所示,在墊圈(50)的軸向中途配置被固接構件(80)與基台(90)的交界面(89)亦可。以這種方式,以被固接構件(80)與基台(90)之間,作用沿著交界面(89)之剪斷力的情況,可由墊圈(50)的外周面(周壁(71)或外壁(72))承接該剪斷力。因此,即使公螺紋體(10)不太粗仍要提高墊圈(50)的剛性的話,兩者成一體,可提高對剪斷力的剛性。另外,此時,以將形成第1支承部(60)的第1支承部側凹凸(64)之環狀部、與具有偏心之凸緣狀的外壁(72)之形成長條的圓筒狀之墊圈(50)設成不同體,使形成環狀之第1支承部(60)的外周對螺紋的軸心偏心,另一面,在墊圈(50)設置能內插該環狀部之偏心嵌合部,防止該環狀部與墊圈(50)的相對旋轉的方式構成亦可。
另外,第A-1至A-4實施形態係以使公螺紋體(10)的頭部與墊圈(50)卡合的情況為例,不過並不侷限於應用於公螺紋體的情況,也可將此鬆開防止機構應用於母螺紋體側。例如,如圖15所示,也可在母螺紋體(18)、墊圈(50)、被固接構件(80)之間設置第1卡合機構A及第2卡合機構B以防止母螺紋體(18)的逆旋轉。
此外,第A-1至A-4實施形態係以限於墊圈(50)的外形成為圓形或部分圓弧的情況為例,不過可採用除此之外的形狀。例如,墊圈(50)的外形為橢圓形、長圓形、多角形等的形狀亦可。也就是在藉由與收容凹部的嵌合防止相對旋轉的情況,相對於軸心,墊圈(50)的外形為「非完全圓形(非同心全圓的狀態)」的話即可。另外,圖13的A-4實施形態係以墊圈(50)設成盤型彈簧彈性變形的情況為例,不過也可如同彈簧墊圈彈性變形。另外,進而藉由將金屬與彈性變性的材料(例如橡膠等)一體化之複合材料形成墊圈,可彈性變形。
其次,參考圖面詳細說明屬B集團之本發明的實施形態。
圖16為顯示第B-1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如同圖18,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係具備公螺紋體(10)、環狀的墊圈(50)、被固接構件(80)及基台(90)所構成。在基台(90)形成用以與公螺紋體(10)螺合之母螺紋孔(92),由基台(90)與公螺紋體(10)夾入,固定被固接構件(80)。
公螺紋體(10)為所謂的螺栓,具有頭部(20)及軸部(30)。在相當於頭部(20)至根部之部位形成螺紋體側座部(22)。在軸部(30)形成圓筒部(30a)及螺紋部 30(b)。當然圓筒部(30a)並非必須。
在墊圈(50)的其中一方側(圖16(A)的上側)形成第1支承部(60)。此第1支承部(60)與螺紋體側座部(22)對向,在兩者之間構成第1卡合機構A。此第1卡合機構A係至少螺紋體側座部(22)欲向鬆開固接狀態的公螺紋體(10)的方向旋轉,則第1支承部(60)與螺紋體側座部(22)彼此卡合,防止對該旋轉方向之第1支承部(60)與螺紋體側座部(22)的相對旋轉。
在墊圈(50)的另一方側(圖16(A)的下側)形成第2支承部(70)。此第2支承部(70)與被固接構件(80)對向。
在被固接構件(80)形成對向於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之構件側座部(82)。第2支承部(70)與構件側座部(82)均成為環狀的平面區域,擔負彼此抵接以將公螺紋體(10)的固接力(軸力)傳達到被固接構件(80)之任務。即公螺紋體(10)的軸力幾乎透過墊圈(50)傳達到被固接構件(80)。
再者,在被固接構件(80)之構件側座部(82)與墊圈(50)之第2支承部(70)的周圍,構成即使對墊圈(50)作用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抵接的狀態以限制相對旋轉之第2卡合機構B。
如圖16(B)所示,此第2卡合機構B具有墊圈側抵接部(110)及構件側抵接部(120)。墊圈(50)的外壁成為對螺紋的軸心同心之部分圓弧形狀,將其餘部分設成如同弦切削成直線狀的形狀,將此弦設在墊圈側抵接部(110)。即只考量墊圈側抵接部(110),則藉由在第2支承部(70)的周圍,對半徑方向成直角,且面向半徑方向外側之平面構成。
另一方面,構件側抵接部(120)係藉由在構件側座部(82)的周圍,對半徑方向成直角,且面向半徑方向內側之平面構成。因此,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對向,彼此抵接。
更詳細上,墊圈側抵接部(110)具備對向於公螺紋體(10)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X之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及對向於公螺紋體(10)另一方的旋轉方向Y之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構件側抵接部(120)具備對向於公螺紋體(10)另一方的旋轉方向Y,可與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抵接之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120Y)、及對向於公螺紋體(10)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X,可與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抵接之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120X)。
例如,在公螺紋體(10)為右螺紋的情況,為了要 鎖緊公螺紋體(10)而向Y方向旋轉,連帶墊圈(50)也欲相對於構件側座部(82)向Y方向相對旋轉,不過其結果,保持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與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120Y)的抵接狀態,抑制其相對旋轉。同樣,公螺紋體(10)欲向X方向相鬆開,則連帶墊圈(50)欲相對於構件側座部(82)向X方向相對旋轉,不過其結果,保持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與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120X)的抵接狀態,抑制其相對旋轉。
墊圈側抵接部(110)及構件側抵接部(120)配置在公螺紋體(10)之周方向一部分的角度範圍Q。欲形成在全周,則墊圈側抵接部(110)或構件側抵接部(120)的構造複雜化而增大製造成本,甚至變成易於干涉到公螺紋體(10)的固接動作。就構成抵接部的角度範圍而言,未達180度較佳,更佳為未達120度。本實施形態則是以約70度的角度範圍內配置墊圈側抵接部(110)及構件側抵接部(120)。結果,其餘290度的範圍可開啟公螺紋體(10)的周圍。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墊圈側抵接部(110)及構件側抵接部(120)係沿著公螺紋體(10)的軸向,以被固接構件(80)的構件側座部(82)為基準,延伸在墊圈(50)側。結果,墊圈(50)可將其外周面作為墊圈側抵接部(110)有效活用。
此外,此處則是以公螺紋體(10)向雙方向X、Y旋轉時也抑制墊圈(50)的旋轉之構造為例,不過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至少墊圈(50)欲與公螺紋體(10)一起向鬆開方向X旋轉,則保持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與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120X)的抵接狀態,防止對該旋轉方向之第2支承部(70)與構件側座部(82)相對旋轉的話即可。
如同以上所述,藉由第1卡合機構A及第2卡合機構B的作用,公螺紋體(10)欲向鬆開方向X旋轉,則藉由墊圈(50)夾在中間,限制公螺紋體(10)與被固接構件(80)的相對旋轉。結果,防止公螺紋體(10)鬆開。另外,在公螺紋體(10)向鎖緊方向Y旋轉的情況,也可藉由第2卡合機構B抑制墊圈(50)的連帶旋轉,適切發揮第1卡合機構A的卡合動作。
如圖17所示,在公螺紋體(10)的螺紋體側座部(22)形成螺紋體側凹凸(24),作為第1卡合機構A。螺紋體側凹凸(24)成為在周方向上連續設置複數個的鋸齒形狀。螺紋體側凹凸(24)各個延伸的方向即稜線延伸的方向成為公螺紋體(10)的半徑方向。結果,螺紋體側凹凸(24)從軸心呈放射狀延伸。
再者,此螺紋體側座部(22)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螺紋體側錐形面(26)。此螺紋體側錐形面(26)因以 中心側接近螺紋前端的方式傾斜,結果,成為凸向螺紋前端側的圓錐形狀。更佳為在螺紋體側錐形面(26)形成已述說過的螺紋體側凹凸(24)。
如圖18所示,在墊圈(50)的第1支承部(60)形成與螺紋體側凹凸(24)卡合之第1支承部側凹凸(64),作為第1卡合機構A。第1支承部側凹凸(64)成為在周方向上連續設置複數個的鋸齒形狀。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各個延伸的方向即稜線延伸的方向為沿著公螺紋體(10)的半徑方向。結果,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從墊圈(50)之貫穿孔(52)的中心呈放射狀延伸。
再者,較佳為此第1支承部(60)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墊圈側錐形面(66)。此墊圈側錐形面(66)係因以中心側接近螺紋前端的方式傾斜成為擂缽狀,結果,成為凹向螺紋前端側的圓錐形狀。在此墊圈側錐形面(66)形成已述說過的第1支承部側凹凸(64)。
結果,鎖緊公螺紋體(10)時,第1卡合機構A則是螺紋體側座部(22)的螺紋體側錐形面(26)進入墊圈(50)之墊圈側錐形面(66)的凹內,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卡合。兩者的鋸齒形狀係如圖19(A)所示,公螺紋體(10)欲向固接方向Y旋轉,則彼此的傾斜面(24Y)、(64Y)抵接,一面向軸向縮窄兩者的距離,一面容許相對滑動。另一方面,公螺紋 體(10)欲向鬆開方向X旋轉,則彼此的垂直面(傾斜較大側的面)(24X)、(64X)抵接,防止兩者的相對移動。尤其第1卡合機構A係藉由鎖緊公螺紋體(10),螺紋體側座部(22)與第1支承部(60)的距離愈縮短,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嚙合愈變強,提高鬆開方向X側的卡合強度。此處,螺紋體側錐形面(26)的傾斜角度與墊圈側錐形面(66)的傾斜角度彼此不同,尤其將墊圈側錐形面(66)之離軸心的傾斜角度設定成比螺紋體側錐形面(26)之離軸心的傾斜角度還窄,無關形成在各個的錐形面之鋸齒的齒距,亦可不晃動地鎖緊。
回到圖18,墊圈(50)之第2支承部(70)周圍的外壁(72),在相當於墊圈側抵接部(110)的部分成為平面形狀,螺紋之離軸心的距離沿著周方向變動。具體上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沿著公螺紋體(10)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X,距離XA、XB、XC變大。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沿著公螺紋體(10)其中一方的轉方向Y,距離YA、YB、YC變大。此外,除了墊圈側抵接部(110)之外的部分成為螺紋之離軸心的距離一定之正圓形。
如圖16(B)所示,在被固接構件(80)之構件側座部(82)的周圍,形成向公螺紋體(10)的頭部側突出之落差。此落差之對向於墊圈(50)側之平面形狀的側壁相 當於構件側抵接部(120)。此構件側抵接部(120)也是螺紋之離軸心的距離沿著周方向X變動。具體上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120Y)沿著公螺紋體(10)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X,距離X1、X2、X3變大。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120X)沿著公螺紋體(10)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Y,距離Y1、Y2、Y3變大。此外,此變動量若忽視些微的餘量間隙的話,在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設定成相同。或者此餘量間隙藉由公螺紋體(10)鎖入墊圈(50)所形成軸向的壓縮導致之往軸直角方向的變形,以填滿的方式設定墊圈(50)的彈性或變形亦可。
因此,使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與被固接構件(80)的構件側座部(82)接觸,則成為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抵接的結果,在維持對準螺紋的軸心的狀態,限制兩者之周方向的相對旋轉。即此墊圈側抵接部(110)及構件側抵接部(120)作為第2卡合機構B作用。
以上,依據第B-1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藉由墊圈(50)夾在中間,在螺紋體側座部(22)與第1支承部(60)之間構成第1卡合機構A,在構件側座部(82)與第2支承部(70)的周圍配置第2卡合機構,公螺紋體(10)欲鬆開,則藉由第1卡合機構A及第2卡合機構B雙方的限制作用,成為公螺紋體(10) 在周方向上與被固接構件(80)卡合的狀態,防止逆旋轉即鬆開。因此,即使產生振動等仍可達到完全不會鬆開的固接狀態。
再者,本實施形態中,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成為在周方向上連續複數個的鋸齒形狀,作為第1卡合機構A,作為所謂的棘齒機構或單向離合器機構作用。結果,固接動作時容許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相對移動,實現順暢的相對旋轉,另一方面,鬆開動作時完全地限制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相對移動。結果,可讓固接時的作業性及之後鬆開防止合理地並存。
另外,本第B-1實施形態中,因在螺紋體側座部(22)與第1支承部(60)形成螺紋體側錐形面(26)、墊圈側錐形面(66),作為第1卡合機構A,可加大兩者的抵接面積。另外,公螺紋體(10)之軸線方向的固接力藉由錐形面也對半徑方向作用。彼此的錐形面向半徑方向推壓可自動對準中心。結果,可提高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的同心度,提高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卡合精度。此外,稍微加大凸側之螺紋體錐形面(26)的傾斜,稍微減小凹側之墊圈側錐形面(66)的傾斜角,對角度設置微小差亦可。以此方式,可伴隨鎖緊壓力的增大,從中心朝向半徑方向 外側,逐漸些微抵接彼此的錐形面。
另外,本第B-1實施形態中,避免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的形狀對螺紋的軸心成為同心圓,作為第2卡合機構B。換言之,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的形狀係螺紋之離軸心的距離沿著周方向改變。藉由此形狀,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暫時抵接,則維持對準彼此的軸心,限制更大之周方向的相對旋轉。尤其,由於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由於並非橫跨公螺紋體(10)的全周形成,形成在部分的周方向,成為墊圈(50)或被固接構件(80)的形成加工極簡單,可防止兩者的相對旋轉,進而可擴大開啟墊圈(50)或公螺紋體(10)的周圍。
此外,本第B-1實施形態係以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為鋸齒形狀作為第1卡合機構A的情況為例,不過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例如如圖19(B)所示,將彼此的凹凸改成山形(雙方均為傾斜面)亦可。以此方式,公螺紋體(10)向鬆開方向X旋轉時,彼此的傾斜面24X、64X欲相對移動,不過沿著此傾斜面,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分離。將此移動距離(分離的角度α)設定成比公螺紋體(10)的導程角還大的話,即使公螺紋體(10)鬆開,仍因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 欲更加分離,所以不會鬆開。此外,此圖19(B)係以剖面兩邊等邊三角形的凹凸為例,不過如同此圖19(C),將鬆開旋轉時抵接的傾斜面24X、64X之傾斜角改成比固接旋轉時抵接的傾斜面24Y、64Y之傾斜角還平緩亦可。以此方式,固接旋轉時,因可縮短彼此必須超越之傾斜面24Y、64Y的周方向距離P,所以可減少固接後的晃動(間隙)。
另外,如圖19(D)所示,使峰及谷彎曲之波浪形的凹凸作為圖19(A)~19(C)的應用亦可。可在固接時達到順暢的操作性。再者,本第B-1實施形態係以向半徑方向延伸的凹凸為例,不過如圖20(A)所示,形成渦流狀(漩渦狀)的溝或山(凹凸)亦可。另外,如同圖20(B),即使為直線狀延伸的溝或山(凹凸),仍能相對於螺紋的半徑方向改變周方向位相的方式傾斜配置亦可。另外,如圖20(C)所示,採用在螺紋的周方向且半徑方向的雙方(平面狀)形成複數個細微凹凸之所謂的浮雕形狀亦可。
再者,如同本第B-1實施形態,不一定要使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凹凸形狀一致(相似)。例如,從圖19及圖20的各種形狀彼此選擇不同的形狀亦可。
本第B-1實施形態係以將螺紋體錐形面(26)改成 凸狀,將墊圈側錐形面(66)改成凹狀的情況為例,不過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例如,如同圖21(A),可將螺紋體錐形面(26)改成平面形狀,或如同圖21(B)改成凹狀。墊圈側錐形面也同樣。另外,雖沒有特別的圖示但例如有效活用墊圈(50)的彈性變形的話,不必使雙方錐形面的傾斜角一致。當然,只在公螺紋體(10)或墊圈(50)的其中一方形成錐形面亦可。進而,可將雙方的錐形面改成凸狀或改成凹狀,活用墊圈的彈性變形使兩者密接。另外,為了要達到墊圈(50)的彈性,將墊圈(50)的基本形狀設成螺旋狀而形成所謂的彈性墊圈狀或盤型彈簧狀亦可。
再者,如圖22(A)所示,在墊圈(50)之第2支承部(70)周圍的複數個處所(此處則是2個處所)形成墊圈側抵接部(110)作為第B-1實施形態的應用亦可。此時,形成在構件側座部(82)的周圍之構件側抵接部(120)也形在複數個處所。此時,不必相對於墊圈側抵接部(110)的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與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使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120Y)與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120X)成為相似形狀。如同本應用例,構件側抵接部(120)由相對於墊圈側抵接部(110)成為凸狀之圓柱的外周面一部分所構成亦可。結果,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120Y)與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120X)成為朝向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與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以凸狀態抵接之彎曲平面。即使 是這種構造,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仍抵接,限制周方向的相對旋轉。
另外,如圖22(B)所示,墊圈(50)的外壁成為對螺紋的軸心同心的部分圓弧形狀S,可限於在該一部分的區域形成向半徑方向延伸之突起T。突起T成為墊圈側抵接部(110),在突起T,對向於公螺紋體(10)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X之其中一方的側面成為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對向於公螺紋體(10)另一方的旋轉方向Y之另一方的側面成為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此時,在構件側座部(82)的周圍,以夾入突起T的方式形成一對圓柱狀突起部K1、K2。此突起部K1、K2成為構件側抵接部(120)。在其中一方的突起部K1形成與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抵接之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120Y),在另一方的突起部K2形成與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抵接之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120X)。此外,雖沒有特別的圖示但成為構件側抵接部(120)之突起K1、K2等成為藉由螺紋構造對被固接構件(80)拆裝自如即可。
圖23(A)為以第B-1實施形態的構造應用於所謂的凸緣接頭的固接狀態為例。此處則是將凸緣接頭之管構件(150)的外周面一部分作為第2卡合機構B的構件側抵接部(120)使用。另一方面,在應用於螺栓或螺帽等的公螺紋體(10)之墊圈(50),形成抵接於管構件 (150)的外周面之墊圈側抵接部(110)。將此墊圈側抵接部(110)設成對管構件(150)的半徑方向成直角之平面形狀,使此平面形狀抵接於管構件(150)的外周面,以限制墊圈(50)的雙方向旋轉。
此外,將形成在墊圈(50)之墊圈側抵接部(110)的形狀改成如圖23(B)所示亦可。具體上,改成公螺紋體(10)向鎖緊的方向Y旋轉時,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抵接於管構件(150)的外周面(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120Y)),改成公螺紋體(10)向鬆開的方向X旋轉時,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抵接於鄰接墊圈(50)的外周(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120X))即可。即相鄰的墊圈(50)作為第2卡合機構B的構件側抵接部(120)之功能。以此方式,利用公螺紋體(10)及墊圈(50),在圖23(B)的樣態下固接凸緣接頭的話,結果,成為完成本發明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此思考模式並不限於凸緣接頭的固接,可應用於並排配置複數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時。
圖24為顯示第B-2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如圖24(B)所示,公螺紋體(10)的螺紋體側座部(22)成為平面形狀,在該處形成鋸齒形狀的螺紋體側凹凸(24)。另外,在公螺紋體(10)之軸部(30)的根部形成用以保持墊圈(50)之縮窄部(32)。
如同圖24(A),墊圈(50)的第1支承部(60)也成為平面形狀,在該處形成鋸齒形狀的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在墊圈(50)的貫穿孔(52)形成向內周側突出之卡合突起(52A),與公螺紋體(10)的縮窄部(32)卡合。結果,可預先將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一體化(結合)。
再者,在墊圈(50)之第2支承部(70)的周圍形成向螺紋的軸線方向延伸之墊圈側段部(74)。此處則是以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為基準,藉由向被固接構件(80)側屈曲之爪的內壁構成墊圈側段部(74)。
另一方面,在被固接構件(80)的構件側座部(82),具有向螺紋的軸線方向延伸之構件側段部(82A)。此構件側段部(82A)成為如同陷入螺紋前端側之落差。墊圈側段部(74)與構件側段部(82A)的螺紋之離軸心的距離彼此一致。因此,如圖24(C)所示,鎖緊公螺紋體(10)的話,將墊圈側段部(74)與構件側段部(82A)卡合,防止墊圈(50)與被固接構件(80)的相對旋轉。換言之,墊圈側段部(74)相當於第2卡合機構B的墊圈側抵接部(110),構件側段部(82A)相當於第2卡合機構B的構件側抵接部(120)。
如此,可在公螺紋體(10)之周方向的一部分範圍,進而與墊圈(50)作比較,將第2卡合機構B形成在螺紋前端側,開啟公螺紋體(10)的周圍。
此外,本第B-2實施形態係以藉由公螺紋體(10)的縮窄部(32)與墊圈(50)的卡合突起(52A),預先將兩者一體化的情況為例。不過其手法並不侷限於此。例如,至少其中一方具有磁性,以磁力將公螺紋體(10)一體化亦可。其他,也可藉由黏接劑、焊接、壓入(摩擦力)預先將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一體化。另外,也可使用O封圈等的輔助件將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一體化。
圖25為顯示第B-2實施形態的應用例。此處則是被固接構件(80)成為將軸部(30)收容在內部之圓筒形狀,為了要提高其強度,在周圍配置向四方延伸之板狀的肋條(89)。活用此肋條(89)作為第2卡合機構B的構件側抵接部(120)。在墊圈(50)之第2支承部(70)的周圍,形成向螺紋的軸線方向延伸之環狀的墊圈側段部(74),此墊圈側段部(74)被覆蓋在圓筒形狀的被固接構件(80)。在墊圈側段部(74),形成用以避免與肋條(89)干涉之缺口(75)。
此缺口(75)的內周面相當於墊圈側抵接部(110),肋條(89)的側面成為構件側抵接部(120)。藉由兩者抵接作為第2卡合機構B的功能,結果,抑制墊圈(50)的相對旋轉。
此外,圖24及圖25係以在墊圈(50)的外周形成墊圈側段部(74)的情況為例,不過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
另外,第B-1或第B-2實施形態係以使公螺紋體(10)的頭部與墊圈(50)卡合的情況為例,不過並不侷限於應用於公螺紋體的情況,亦可將此鬆開機構應用於母螺紋體(10)。例如,如圖26所示,亦可在母螺紋體(18)、墊圈(50)、被固接構件(80)設置第1卡合機構A及第2卡合機構B,以防止母螺紋體(18)的逆旋轉。
第B-1或第B-2實施形態係以限於墊圈(50)的外形由圓形、部分圓弧、弦等構成的情況為例,不過可採用除此之外的形狀。例如,墊圈(50)的外形為橢圓形、長圓形、多角形等的形狀亦可。另外,墊圈(50)的外形為對螺紋體的軸偏心的正圓形亦可。即相對於軸心,墊圈(50)的外形為「非完全圓形(並非同心的完全圓的狀態)」即可。
最後,參考圖面詳細說明屬於C集團之本發明的實施例。
圖27為顯示第C-1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本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係具備公螺紋體(10)、具有貫穿孔(52)之墊圈(50)、第1 被固接構件(80)及基台(90)所構成。在基台(90)形成用以與公螺紋體(10)螺合之母螺紋孔(92),由基台(90)與公螺紋體(10)夾入,第1被固接構件(80)固定在基台(90)。第1被固接構件(80)例如為圓筒構造之所謂的管材,形成用以貫穿公螺紋體(10)之一對貫穿孔。
公螺紋體(10)為所謂的螺栓,具有頭部(20)與軸部(30)。在相當於頭部(20)的下部至跟部的部位形成螺紋體側座部(22)。在軸部(30)形成圓筒部(30a)及螺紋部(30b)。當然,圓筒部(30a)並非必須。
在墊圈(50)的正反面其中一方側(圖27(A)的上側)形成第1支承部(60)。此第1支承部(60)與螺紋體側座部(22)對向,在兩者之間構成第1卡合機構A。此第1卡合機構A係至少螺紋體側座部(22)欲向鬆開公螺紋體(10)的方向旋轉,則第1支承部(60)與螺紋體側座部(22)彼此卡合,防止對該旋轉方向之第1支承部(60)與螺紋體側座部(22)的相對旋轉。
在墊圈(50)的另一方側(圖27(A)的下側)形成第2支承部(70)。此第2支承部(70)與第1被固接構件(80)對向。
在第1被固接構件(80)形成對向於墊圈(50)的第 2支承部(70)之構件側座部(82)。第2支承部(70)與構件側座部(82)成為略全等的面狀區域,擔負彼此抵接將公螺紋體(10)的固接力(軸力)傳達到第1被固接構件(80)之任務。即公螺紋體(10)的軸力幾乎透過電圈(50)傳達到第1被固接構件(80)。當然,公螺紋體(10)的軸力幾乎透過墊圈(50)傳達到第1被固接構件(80)並非必須。相反地改成軸力幾乎不傳達到第1被固接構件(80)亦可。
再者,在第1被固接構件(80)的構件側座部(82)與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構成即使對墊圈(50)作用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抵接的狀態以限制相對旋轉之第2卡合機構B。
如圖27(B)所示,此第2卡合機構B具有墊圈側抵接部(110)及構件側抵接部(120)。墊圈側抵接部(110)形成在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構件側抵接部(120)形成在第1被固接構件(80)的構件側座部(82)。
如圖29(D)所示,墊圈側抵接部(110)包括:公螺紋體(10)或貫穿孔(52)的軸線上適當位置之軸直角剖面的形狀(剖面線G)沿著公螺紋體(10)的周方向X、Y位移離軸心的距離之區域。
當然,抵接於此墊圈側抵接部(110)之構件側抵接 部(120)也包括:以公螺紋體(10)的軸為基準,公螺紋體(10)或貫穿孔(52)的軸線上適當位置之軸直角剖面的形狀(剖面線G)沿著公螺紋體(10)的周方向X、Y位移離軸心的距離之區域。
此外,如以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中,第1被固接構件(80)為管材,故構件側抵接部(120)藉由管材的外周面構成。結果,對向於構件側抵接部(120)之墊圈側抵接部(110)也由包括具有對公螺紋體(10)的軸傾斜之軸(與第1被固接構件(80)之管材的軸同軸狀態之軸)之虛擬圓柱的部分周面之曲面構成。
更詳細上,墊圈側抵接部(110)具備對向於公螺紋體(10)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X之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及對向於公螺紋體(10)另一方的旋轉方向Y之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構件側抵接部(120)具備對向於公螺紋體(10)另一方的旋轉方向Y可與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抵接之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120Y)、及對向於公螺紋體(10)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X可與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抵接之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120X)。
例如,在公螺紋體(10)為右螺紋的情況,如圖27及圖29所示,為了要鎖緊公螺紋體(10)而向Y方向旋轉,則連帶墊圈(50)欲向Y方向對構件側座部(82) 相對旋轉,不過其結果,保持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與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120Y)的抵接狀態,抑制其相對旋轉。同樣,公螺紋體(10)欲向X方向鬆開,則連帶墊圈(50)向X方向對構件側座部(82)相對旋轉,不過其結果,保持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與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120X)的抵接狀態,抑制其相對旋轉。
此外,墊圈側抵接部(110)之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與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成為連續的曲面,不過能在其交界存在特異點或特異線(本實施形態為特異線)U1、U2。其中一方的特異線U1向半徑方向平形延伸,另一方的特異線U2雖向半徑方向延伸但向軸向位移。
此外,此處則是以公螺紋體(10)向雙方向X、Y旋轉時,也抑制墊圈(50)的旋轉之構造為例。不過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至少墊圈(50)欲與公螺紋體(10)一起欲向鬆開方向X旋轉,則保持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與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120X)的抵接狀態,防止對該旋轉方向X之第2支承部(70)與構件側座部(82)的相對旋轉的話即可。
如以上所述,藉由第1卡合機構A及第2卡合機構B的作用,公螺紋體(10)欲向鬆開方向X旋轉, 則藉由墊圈(50)的夾在中間,限制公螺紋體(10)與第1被固接構件(80)的相對旋轉。結果,防止公螺紋體(10)鬆開。另外,在公螺紋體(10)向鎖緊方向Y旋轉的情況,也可藉由第2卡合機構B抑制墊圈(50)的一起旋轉,使第1卡合機構A的卡合動作適當發揮。
如圖28所示,在公螺紋體(10)的螺紋體側座部(22)形成螺紋體側凹凸(24),作為第1卡合機構A。螺紋體側凹凸(24)成為在周方向上設置複數個之鋸齒形狀。螺紋體側凹凸(24)各個延伸的方向即稜線延伸的方向成為公螺紋體(10)的半徑方向。結果,螺紋體側凹凸(24)從軸心呈放射狀延伸。
再者,螺紋體側座部(22)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螺紋體錐形面(26)。此螺紋體錐形面(26)因以中心側接近螺紋前端的方式傾斜,結果,成為凸向螺紋前端側的圓錐形狀。更佳為在此螺紋體錐形面(26)形成已述說過的螺紋體側凹凸(24)。
如圖29(A)、27(B)所示,在墊圈(50)的第1支承部(60)形成與螺紋體側凹凸(24)卡合之第1支承部側凹凸(64),作為第1卡合機構。第1支承部側凹凸(64)成為在周方向上設置複數個之鋸齒形狀。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各個延伸的方向即稜線延伸的方向為沿著公螺紋體(10)的半徑方向。結果,第1支承部側凹凸 (64)從墊圈(50)的貫穿孔(52)中心呈放射狀延伸。
再者,較佳為此第1支承部(60)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墊圈側錐形面(66)。此墊圈側錐形面(66)因以中心側接近螺紋前端的方式傾斜而成為擂缽狀,結果,成為凹向螺紋前端側的圓錐形狀。在此墊圈側錐形面(66)形成已述說過的第1支承部側凹凸(64)。
結果,鎖緊公螺紋體(10)時,第1卡合機構A則是螺紋體側座部(22)的螺紋體錐形面(26)進入墊圈(50)之墊圈側錐形面(66)的凹內,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卡合。兩者的鋸齒形狀係如圖30(A)所示,公螺紋體(10)欲向固接方向Y旋轉,則彼此的傾斜面24Y、64Y抵接,一面兩者的距離向軸向縮窄,一面容許相對滑動。另一方面,公螺紋體(10)欲向鬆開方向X旋轉,則彼此的垂直面(傾斜較大側的面)24X、64X抵接,防止兩者的相對移動。尤其第1卡合機構A係藉由鎖緊公螺紋體(10),螺紋體側座部(22)與第1支承部(60)的距離愈縮短,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嚙合愈變強,提高鬆開方向X側的卡合強度。此處,螺紋體錐形面(26)的傾斜角度與墊圈側錐形面(66)的傾斜角度彼此不同,尤其將墊圈側錐形面(66)之離軸心的傾斜角度設定成螺紋體錐形面(26)之離軸心的傾斜角度還狹窄,亦可無關形成在各個錐形面之鋸齒的齒距,不會晃動 地鎖緊。另外,螺紋體側凹凸(24)的數量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數量並不一定要一致,進而周方向的位相或位置也可依機械性強度的要求作適當設定。
如圖29(D)所示,考量墊圈(50)的墊圈側抵接部(110)以軸向直角的面截斷的狀態,則其截斷面係螺紋之離軸心的距離延著周方向變動。具體上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110Y)沿著公螺紋體(10)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X,距離XA、XB、XC變大。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110X)沿著公螺紋體(10)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Y,距離YA、YB、YC變大。從這情形也得知墊圈側抵接部(110)在周方向上可對構件側抵接部(120)卡合。
使用圖29(C)從別的觀點作說明,墊圈側抵接部(110)至少包括沿著以公螺紋體(10)的軸為基準之半徑方向H的外側,向軸向位移,且沿著其周方向E也向軸向位移之微小傾斜面區域V。其結果,成為墊圈側抵接部(110)包括隨著朝向公螺紋體(10)的外徑方向向外前進,連帶朝向公螺紋體(10)的軸向之從第1支承部(60)前進到第2支承部(70)的方向位移之區域。
此外,些微的餘量間隙、或用以容許意圖且積極設置之彈性變形的空間等忽視的話,墊圈側抵接部(110)及構件側抵接部(120)設定成相同曲面。或者以 藉由因公螺紋體(10)鎖入墊圈(50)所形成之軸向的壓縮而導致的變形填滿此餘量間隙的方式,設定墊圈(50)的彈性或形狀亦可。
因此,使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與被固接構件(80)的構件側座部(82)接觸,則成為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抵接的結果,維持對準螺紋的軸心的狀態,限制兩者周方向S的相對旋轉。即此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作為第2卡合機構B作用。
以上,依據第C-1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藉由墊圈(50)夾在中間,在螺紋體側座部(22)與第1支承部(60)之間構成第1卡合機構A,在構件側座部(82)與第2支承部(70)的周圍設置第2卡合機構B,公螺紋體(10)欲鬆開,則藉由第1卡合機構A及第2卡合機構B雙方的限制作用,成為公螺紋體(10)在周方向S上與被固接構件(80)卡合的狀態,防止逆旋轉即鬆開。因此,即使產生振動等仍可達到完全不會鬆開的固接狀態。
進而,本實施形態中,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成為在周方向上連續複數個之鋸齒形狀作為第1合機構A,作為所謂的棘齒機構或單向離合器機構作用。結果,固接動作時容許螺紋體側凹 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相對移動,實現順暢的相對旋轉,另一方面,鬆開動作時完全地限制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相對移動。結果,可讓固接時的作業性及之後鬆開防止合理地並存。
另外,本第C-1實施形態中,因在螺紋體側座部(22)與第1支承部(60)形成螺紋體錐形面(26)、墊圈側錐形面(66),作為第1卡合機構A,所以可加大兩者的抵接面積。另外,公螺紋體(10)之軸線方向的固接力,藉由錐形面也對半徑方向作用。彼此的錐形面向半徑方向推壓可自動對準中心。結果,可提高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的同心度,提高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卡合精度。此外,稍微加大凸側肢螺紋體錐形面(26)的傾斜,稍微減小凹側之墊圈側錐形面(66)的傾斜角,對角度設置微小差亦可。以此方式,可伴隨鎖緊壓力的增大,從中心朝向半徑方向外側,逐漸些微地抵接彼此的錐形面。
另外,本第C-1實施形態中,包括彼此對向之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之軸線上適當位置之軸直角剖面的形狀(剖面線G)沿著公螺紋體(10)的周方向X、Y位移之區域,作為第2卡合機構B。藉由此形狀,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暫時抵接,則限制更大之周方向的相對旋轉,同 時螺紋體的軸力藉由彼此對向之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傳達。即因利用螺紋體的軸力使相對旋轉的限制力作用,所以愈鎖緊螺紋體愈可確實防止相對旋轉。然而,即使為幾乎不會產生軸力傳達程度的鎖緊強度,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仍充分嵌合的話,可充分防止特定方向的旋轉即旋轉鬆開。
另外,可將墊圈側抵接部(110)改成曲面,藉由彼此的彈性變形,與構件側抵接部(120)密接。結果,螺紋體固接時,可抑制所謂的晃動。尤其如同本實施形態,第1被固接構件(80)為圓筒或圓柱形狀之構件的情況,可有效活用此周面的形狀,使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密接。
此外,本第C-1實施形態係以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為鋸齒形狀作為第1卡合機構A的情況為例,不過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例如,如圖30(B)所示,也可將彼此的凹凸改成山形(雙方均為傾斜面)。以此方式,公螺紋體(10)向鬆開方向X旋轉時,彼此的傾斜面24X、64X相對移動,不過沿著此傾斜面,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分離。將此移動距離(分離的角度α)設定成比公螺紋體(10)的導程角還大的話,即使公螺紋體(10)欲鬆開,仍因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 更加分離,所以不會鬆開。此外,此圖30(B)係以剖面兩邊等邊三角形的凹凸為例。不過如圖30(C)所示,將鬆開旋轉時抵接之傾斜面24X、64X的傾斜角改成比固接旋轉時抵接之傾斜面24Y、64Y的傾斜角還平緩亦可。以此方式,固接旋轉時,因可縮短彼此必須超越的傾斜面24Y、64Y之周方向距離P,所以可減少固接後的晃動(間隙)。
另外,如圖30(D)所示,亦可設定使峰及谷彎曲之波浪形的凹凸,作為圖30(A)~30(C)的應用。可達到固接時順暢的操作性。再者,本第C-1實施形態係以向半徑方向延伸的凹凸為例,不過如圖31(A)所示,形成渦流狀(漩渦狀)的溝或山(凹凸)亦可。另外,如同圖31(B),即使為直線狀延伸的溝或山(凹凸),仍能以對螺紋的半徑方向改變周方向位相的方式傾斜配置亦可。另外,如圖31(C)所示,採用在螺紋的周方向且半徑方向的雙方(平面狀)形成複數個細微凹凸之所謂的浮雕形狀亦可。
再者,如同本第C-1實施形態,不一定要使螺紋體側凹凸(24)與第1支承部側凹凸(64)的凹凸形狀一致(略相似或略全等)。例如,從圖30及圖31的各種形狀彼此選擇不同的形狀亦可。
本第C-1實施形態係以將螺紋體錐形面(26)改成 凸狀,將墊圈側錐形面(66)改成凹狀的情況為例,不過本發明並不侷限於此。例如,如圖32(A)所示,可將螺紋體錐形面(26)及墊圈側錐形面(66)改成平面形狀。另外,例如在公螺紋體(10)之軸部(30)的根部形成用以保持墊圈(50)之縮窄部(32)亦可。在墊圈(50)的貫穿孔(52)形成向內周側突出之卡合突起(52A),與公螺紋體(10)的縮窄部(32)卡合。結果,成為可預先將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一體化(結合)。
另外,如同圖32(B)的公螺紋體(10),將螺紋體錐形面(26)改成凹向螺紋體側的形狀亦可。另外,雖沒有特別的圖示但例如有效活用墊圈(50)的彈性變形的話,不必使雙方錐形面的傾斜角一致。當然,只在公螺紋體(10)或墊圈(50)的其中一方形成錐形面亦可。進而可將雙方的錐形面改成凸狀或改成凹狀,活用墊圈的彈性變形使兩者密接。另外,為了要達到墊圈(50)的彈性,將墊圈(50)的基本形狀設成螺紋狀所形成之所謂的彈簧墊圈狀或盤狀彈簧狀亦可。
圖33為顯示第C-2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如圖33(A)所示,公螺紋體(10)的螺紋體側座部(22)成為平面形狀,於該處形成鋸齒形狀的螺紋體側凹凸(24)。墊圈(50)的第1支承部(60)也成為平面形狀,於該處形成鋸齒形狀的第1支承部側凹凸(64)。
進而,如圖33(C)的仰視圖所示,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沿著公螺紋體(10)的軸向,中央成為凸狀。具體上成為對軸直角方向的剖面形狀及近似橢圓之橢圓半球體,在其中心形成貫穿孔(52)。利用此形狀,在第2支承部(70)的全區形成墊圈側抵接部(110)。包括在此墊圈側抵接部(110),公螺紋體(10)或貫穿孔(52)的軸線上適當位置之軸直角剖面的形狀(剖面線G),沿著公螺紋體(10)的周方向X、Y,以軸心為基準位移之區域。具體上,成為墊圈側抵接部(110)包括隨著朝向公螺紋體(10)的半徑方向向內前進,連帶朝向公螺紋體(10)的軸向之從第1支承部(60)前進到第2支承部(70)側的方向位移之區域。即本墊圈側抵接部(110)以朝向半徑方向H的內側,墊圈側抵接部(110)凸向第1被固接構件(80)側的方式傾斜。此外,沿著橢圓的短軸及長軸,延伸特異線或特異線U。
另一方面,如圖33(B)的上面圖所示,第1被固接構件(80)的構件側座部(82)也成為如同橢圓半球體的凹狀,在其底面的中心形成母螺紋孔(92)。利用此構件側座部(82)的形狀形成構件側抵接部(120)。構件側抵接部(120)包括公螺紋體(10)的軸線上適當位置之軸直角剖面的形狀(剖面線G)沿著公螺紋體(10)的周方向X、Y以軸心為基準位移之區域。因此,鎖緊公螺紋體(10)的話,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抵接,能傳達公螺紋體(10)的軸力,同時防止墊 圈(50)與第1被固接構件(80)的相對旋轉,如此,在如同使管材的一部分凹窪之構件側座部(82)的情況,可將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改成凸向第1被固接構件(80)側之非正圓形的碗形,使兩者密接。尤其,成為藉由擂缽形狀的面接觸區域能有效將公螺紋體(10)的軸力傳達到第1被固接構件(80)。
圖34為顯示第C-3實施形態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如圖34(A)所示,公螺紋體(10)之螺紋體側座部(22)成為平面形狀,在該處形成鋸齒形狀的螺紋體側凹凸(24)。墊圈(50)的第1支承部(60)也成為平面形狀,在該處形成鋸齒形狀的第1支承部側凹凸(64)。
進而,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成為對公螺紋體(10)的軸向傾斜之單一平面。利用此形狀,在第2支承部(70)形成墊圈側抵接部(110)。此墊圈側抵接部(110)係與公螺紋體(10)的軸成直角之剖面形狀(剖面線G)沿著公螺紋體(10)的周方向位移離軸心的距離。
另一方面,第1被固接構件(80)的構件側座部(82)也成為對公螺紋體(10)的軸向傾斜之單一平面。利用此構件側座部(82)的形狀,形成與公螺紋體(10)的軸成直角之剖面形狀延著公螺紋體(10)的周方向位移離軸心的距離之構件側抵接部(120)。因此,鎖緊公螺紋 體(10)的話,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抵接,傳達公螺紋體(10)的軸力,同時防止墊圈(50)與第1被固接構件(80)的相對旋轉。
如此,可在構件側座部(82)成為對軸向傾斜的平面的情況,形成在墊圈(50)的第2支承部(70)與此構件側座部(82)成平行之墊圈側抵接部(110),以使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兩者密接。然後,藉由該墊圈側抵接部(110)與構件側抵接部(120),構成第2卡合機構B,傳達公螺紋體(10)的軸力,同時抑制墊圈(50)與被固接構件(80)的相對旋轉。
此外,本C-3實施形態係以墊圈側抵接部(110)及構件側抵接部(120)為單一平面的情況為例,不過改成由不同傾斜角度的複數個平面構成亦可,例如,側面成為V形狀之楔形的二個斜面組合亦可,或者設成由3個以上的傾斜面所組成之多角碗形亦可。另外,改成墊圈側抵接部(110)及構件側抵接部(120)由平面與曲面組合所構成亦可。
此外,圖32所示的例子係以藉由公螺紋體(10)的縮窄部(32)與墊圈(50)的卡合突起(52A),預先將兩者一體化的情況為例。其手法並不侷限於此。例如,也可至少在其中一方具有磁性,以磁力將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一體化。其他,也可藉由黏接劑、焊接、 壓入(摩擦力)預先將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一體化。另外,也可使用O封圈等的輔助件將公螺紋體(10)與墊圈(50)一體化。
另外,第1至第C-3實施形態係以使公螺紋體(10)的頭部與墊圈(50)卡合的情況為例,不過並不侷限於應用在公螺紋體,也可將此鬆開防止機構應用於母螺紋體側。例如,如圖35所示,也可在在母螺紋體(18)、墊圈(50)、第1被固接構件(80)設置第1卡合機構A及第2卡合機構B,以防止母螺紋體(18)的逆旋轉,作為第C-1實施形態的應用例。
另外,本發明的實施例並不侷限於上述的實施形態,當然只要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的範圍內能施予各種的變更。
【產業上利用的可能性】
依據本發明,可藉由簡單的構造確實防止螺紋鬆開。

Claims (38)

  1. 一種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特徵為,具備具有螺牙的螺紋體與墊圈,藉由前述螺紋體及墊圈將被固接構件固接之構造,前述螺紋體具有與前述墊圈對向之螺紋體側座部所形成,前述墊圈具有與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對向之第1支承部及與具有構件側座部的前述接被固接構件對向之第2支承部所形成,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之間,構成即使對前述螺紋體側座部作用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之第1卡合機構,在前述構件側座部與前述墊圈之間,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之第2卡合機構,防止固接狀態的前述螺紋體往特定方向旋轉;其中,在前述構件側座部與前述第2支承部之間,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之前述第2卡合機構,防止固接狀態的前述螺紋體往特定方向旋轉;其中,前述構件側座部具備能收容前述第2支承部之收容凹部;其中,前述收容凹部的內壁及前述第2支承部的外壁為對前述螺紋體的軸偏心之圓形。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係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形成螺紋體側凹凸,且在前述第1支承部形成與前述螺紋體側凹凸卡合之第1支承部側凹凸,達到前述卡合狀態。
  3. 如請求項2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螺紋體側凹凸為在周方向上設置之鋸齒形狀。
  4. 如請求項2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螺紋體側凹凸為在周方向上設置之山形或波浪形狀。
  5. 如請求項2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螺紋體側凹凸為浮雕形狀。
  6. 如請求項2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螺紋體側凹凸為渦流形狀的溝或山。
  7.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承部側凹凸為在周方向上設置之鋸齒形狀。
  8.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承部側凹凸為在周方向上設置之山形或波浪形狀。
  9.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承部側凹凸為浮雕形狀。
  10.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承部側凹凸為渦流形狀的溝或山。
  11.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螺紋體側錐形面。
  12.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在前述第1支承部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墊圈側錐形面。
  13.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係以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的距離愈縮短,前述鬆開方向的卡合強度愈提高的方式構成。
  14.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係以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之間,容許前述螺紋體側座部之鎖緊方向的相對旋轉。
  15.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可向螺紋體的軸向彈性變形。
  16. 如請求項1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2卡合機構係前述第2支承部與前述收容凹部嵌合以達到前述卡合狀態。
  17. 如請求項1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藉由前述收容凹部的內壁為前述螺紋體之離軸的距離沿著周方向變動,並且前述第2支承部的外壁為前述螺紋體之離軸的距離沿著周方向變動,前述收容凹部的內壁與前述第2支承部的外壁抵接以達到前述卡合狀態。
  18. 如請求項1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前述螺紋體的固接力,透過前述收容凹部的底面與前述第2支承部的抵接面,傳達到前述被固接構件。
  19. 如請求項2至請求項6中任一項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構件側座部具有在前述螺紋體的軸向上段設之構件側段部,在前述第2支承部形成與前述構件側段部卡合之墊圈側段部。
  20. 一種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特徵為,具備具有螺牙的螺紋體與墊圈,藉由前述螺紋體及墊圈將被固接構件固接之構造,前述螺紋體具有與前述墊圈對向之螺紋體側座部所形成,前述墊圈具有與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對向之第1支承部及與具有構件側座部的前述接被固接構件對向之第2支承部所形成,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之間,構成即使對前述螺紋體側座部作用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之第1卡合機構,在前述構件側座部與前述墊圈之間,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之第2卡合機構,防止固接狀態的前述螺紋體往特定方向旋轉;其中,前述墊圈具有在前述第2支承部的周圍前述螺紋體之離軸的距離沿著周方向不同之墊圈側抵接部,前述墊圈側抵接部抵接卡合於前述被固接體的一部分,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抵接的狀態之前述第2卡合機構,藉由前述第1卡合機構防止前述螺紋體與前述墊圈之間之前述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且藉由前述第2卡合機構防止前述墊圈與前述被固接構件之間之前述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以防止該螺紋體與該被固接構件之間之該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其中,前述被固接構件具有在前構件側座部的周圍前述螺紋體之離軸的距離沿著周方向不同可與前述墊圈側抵接部抵接之構件側抵接部,藉由前述墊圈側抵接部與前述構件側抵接部,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抵接的狀態之前述第2卡合機構,藉由該第2卡合機構防止前述被固接構件的前述螺紋體往前述特定方向旋轉;其中,前述構件側抵接部係藉由前述螺紋體及軸不同之圓柱或圓筒的外周壁構成。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形成在前述螺紋體之前述周方向一部分的範圍。
  22. 如請求項20或請求項21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具備對向於前述螺紋體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之第1墊圈側抵接區域、及對向於前述螺紋體另一方的旋轉方向之第2墊圈側抵接區域。
  23.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構件側抵接部具備對向於前述螺紋體另一方的旋轉方向可與前述墊圈側抵接部抵接之第1構件側抵接區域、及對向於前述螺紋體其中一方的旋轉方向可與前述墊圈側抵接部抵接之第2構件側抵接區域。
  24. 如請求項20或請求項21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係沿著前述螺紋體的軸向,以前述被固接構件為基準,延伸在前述墊圈側。
  25. 如請求項20或請求項21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係沿著前述螺紋體的軸向,以前述墊圈的前述第2支承部為基準,延伸在前述被固接構件側。
  26. 如請求項20或請求項21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係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形成螺紋體側凹凸,且在前述第1支承部形成與前述螺紋體側凹凸卡合之第1支承部側凹凸,達到前述卡合狀態。
  27. 如請求項26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支承部側凹凸為在周方向上設置之鋸齒形狀。
  28. 如請求項20或請求項21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在前述螺紋側座部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螺紋體側錐形面。
  29. 如請求項20或請求項21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在前述第1支承部形成向半徑方向傾斜之墊圈側錐形面。
  30. 如請求項20或請求項21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係以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的距離愈縮短,前述鬆開方向的卡合強度愈提高的方式構成。
  31. 如請求項20或請求項21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第1卡合機構係以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之間,容許前述螺紋體側座部之鎖緊方向的相對旋轉。
  32. 如請求項20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在前述構件側座部的周圍具有在前述螺紋體的軸向上段設之構件側段部,作為前述構件側抵接部,在前述第2支承部的周圍形成與前述構件側段部卡合之墊圈側段部,作為前述墊圈側抵接部。
  33. 一種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特徵為,具備具有螺牙的螺紋體與墊圈,藉由前述螺紋體及墊圈將被固接構件固接之構造,前述螺紋體具有與前述墊圈對向之螺紋體側座部所形成,前述墊圈具有與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對向之第1支承部及與具有構件側座部的前述接被固接構件對向之第2支承部所形成,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之間,構成即使對前述螺紋體側座部作用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之第1卡合機構,在前述構件側座部與前述墊圈之間,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之第2卡合機構,防止固接狀態的前述螺紋體往特定方向旋轉;其中,前述墊圈具有在前述第2支承部的周圍前述螺紋體之離軸的距離沿著周方向不同之墊圈側抵接部,前述墊圈側抵接部抵接卡合於前述被固接體的一部分,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抵接的狀態之前述第2卡合機構,藉由前述第1卡合機構防止前述螺紋體與前述墊圈之間之前述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且藉由前述第2卡合機構防止前述墊圈與前述被固接構件之間之前述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以防止該螺紋體與該被固接構件之間之該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其中,前述第2支承部的外壁為對前述螺紋體的軸偏心之圓形。
  34. 一種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特徵為,具備具有螺牙的螺紋體與墊圈,藉由前述螺紋體及墊圈將被固接構件固接之構造,前述螺紋體具有與前述墊圈對向之螺紋體側座部所形成,前述墊圈具有與前述螺紋體側座部對向之第1支承部及與具有構件側座部的前述接被固接構件對向之第2支承部所形成,在前述螺紋體側座部與前述第1支承部之間,構成即使對前述螺紋體側座部作用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之第1卡合機構,在前述構件側座部與前述墊圈之間,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力仍保持彼此卡合的狀態之第2卡合機構,防止固接狀態的前述螺紋體往特定方向旋轉;其中,前述墊圈的前述第2支承部具有對向於前述構件側座部之墊圈側抵接部,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包括與前述螺紋體的軸成直角之剖面形狀沿著該螺紋體的周方向位移離軸心的距離之區域,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卡合於前述被固接構件的前述構件側座部,構成即使對前述墊圈作用前述特定方向的旋轉仍保持彼此抵接的狀態之前述第2卡合機構,藉由前述第1卡合機構防止前述螺紋體與前述墊圈之間之前述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且藉由前述第2卡合機構防止前述墊圈與前述被固接構件之間之前述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以防止該螺紋體與該被固接構件之間之該特定方向的相對旋轉。
  35. 如請求項34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係包括曲面所構成。
  36. 如請求項34或請求項35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係包括具有對前述螺紋體的軸傾斜之軸之虛擬圓柱的部分周面所構成。
  37. 如請求項34或請求項35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係包括隨著朝向前述螺紋體的半徑方向向外前進,連帶朝向前述螺紋體的軸向之從前述第1支承部前進到前述第2支承部的方向位移之區域。
  38. 如請求項34或請求項35所述之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其中,前述墊圈側抵接部包括隨著朝向前述螺紋體的半徑方向向內前進,連帶朝向前述螺紋體的軸向之從前述第1支承部前進到前述第2支承部的方向位移之區域。
TW103126360A 2013-08-01 2014-08-01 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 TWI63128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JP2013-160201 2013-08-01
JP2013160201A JP6039515B2 (ja) 2013-08-01 2013-08-01 ねじ体の逆回転防止構造
JPJP2013-179660 2013-08-30
JP2013179660A JP6387506B2 (ja) 2013-08-30 2013-08-30 ねじ体の逆回転防止構造
JP2013214728A JP6387507B2 (ja) 2013-10-15 2013-10-15 ねじ体の逆回転防止構造
JPJP2013-214728 2013-10-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25310A TW201525310A (zh) 2015-07-01
TWI631287B true TWI631287B (zh) 2018-08-01

Family

ID=524318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26360A TWI631287B (zh) 2013-08-01 2014-08-01 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9909608B2 (zh)
EP (1) EP3029341A4 (zh)
KR (1) KR102180200B1 (zh)
CN (1) CN105518319B (zh)
AU (1) AU2014297237B2 (zh)
CA (1) CA2927953C (zh)
TW (1) TWI631287B (zh)
WO (1) WO20150163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016317A1 (ja) 2013-08-01 2015-02-05 Next Innovation合同会社 ねじ体の逆回転防止構造
SE540899C2 (en) * 2015-02-04 2018-12-18 Nord Lock Ab Wedge locking washer with increased corrosion resistance and method for its manufacture
FR3056653B1 (fr) * 2016-09-29 2020-01-10 Safran Aircraft Engines Coupelle pour proteger un orifice de fixation d'une piece de turbomachine, systeme de protection associe
KR101963233B1 (ko) * 2016-11-28 2019-03-28 조선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해상 풍력발전용 말뚝기초
CN109139668A (zh) * 2017-06-28 2019-01-04 中国航发贵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 一种利用锁圈偏心产生自锁的连接结构
DE102017131005A1 (de) * 2017-12-21 2019-06-27 Hartmut Flaig Gewindeelement sowie damit herstellbare Verbindung
CN108799311A (zh) * 2018-06-29 2018-11-13 荆门创佳机械科技有限公司 可互锁的汽车轮胎防松螺母
US10765798B2 (en) * 2019-01-24 2020-09-08 Medline Industries, Inc. Feeding syringe holder
KR102278685B1 (ko) * 2019-07-15 2021-07-16 김인식 무관통 접지볼트
KR20210020521A (ko) * 2019-08-16 2021-02-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스크류 풀림 방지 구조체 및 전자 장치
US11242884B2 (en) 2019-09-18 2022-02-08 Laitram, L.L.C. Sealing wedge-lock washer and fastening system
KR20210047116A (ko) 2019-10-21 2021-04-29 주식회사 임진에스티 나사형 체결 장치의 풀림 방지용 와셔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나사형 체결 장치
CN110805607B (zh) * 2019-11-19 2021-01-26 鲁东大学 一种防松止退可靠的螺钉组件
CN111365353B (zh) * 2020-03-13 2022-03-18 韩魁 一种自锁防松垫圈、螺栓组件及安装方法
CN111455849A (zh) * 2020-03-17 2020-07-28 绍兴市城投建筑工业化制造有限公司 绑扎定位架
US20210364031A1 (en) * 2020-05-19 2021-11-25 Aktiebolaget Skf Vibration resistant fastener assembly
KR102554471B1 (ko) * 2021-01-18 2023-07-12 주식회사 이엘코퍼레이션 전선 케이블 보호안내용 체인
DE102021108948A1 (de) 2021-04-10 2022-10-13 KUF Verbindungselemente UG (haftungsbeschränkt) Sicherungsein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r Fertigung
CN113944682A (zh) * 2021-11-10 2022-01-18 赵小兵 双螺母相互制约的防松动螺栓组件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14271U (en) * 1998-09-11 2000-12-01 Lin Ching Yu Lock structure for avoiding loose of screw member
JP2001124045A (ja) * 1999-10-20 2001-05-08 Noriatsu Kojima 廻り止め座金及び廻り止め座金を使用する管継手の立て管接続構造
TW489961U (en) * 2001-06-20 2002-06-01 Chi-Jr Yang Anti-loosing structure for bolt
CN1372621A (zh) * 2000-05-19 2002-10-02 石田荣助 螺旋连接件的防松构造
US7261506B2 (en) * 2000-03-09 2007-08-28 Hanna Maria Smolarek Washer and threaded fastener assembly incorporat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09244A (en) 1910-12-15 1911-11-21 Ralph B Hartsough Adjustable bearing.
US1159131A (en) * 1914-07-17 1915-11-02 James M Thompson Lock-nut.
GB129553A (en) * 1918-12-11 1919-07-17 Ayer Pool Lock Nut Washer.
US1876836A (en) 1931-08-12 1932-09-13 Nat Lock Washer Co Helical lock washer for straight counterbores
US2537575A (en) * 1944-09-25 1951-01-09 Illinois Tool Works Screw and washer assembly
US2746506A (en) * 1952-08-12 1956-05-22 Illinois Tool Works Screw and washer assembly
AT229641B (de) * 1961-06-26 1963-10-10 Margarete Hermanus Schraubensicherung
US3275055A (en) * 1964-02-04 1966-09-27 Illinois Tool Works Bolt and washer assembly with cooperating pawl and ratchet means
US3241589A (en) * 1964-09-14 1966-03-22 Max L Enders Positive self-locking fastening means
US3385341A (en) * 1966-02-21 1968-05-28 Illinois Tool Works Fastener device
US3417802A (en) * 1967-11-16 1968-12-24 Carl O. Oldenkott Captive lock washer assembly
US3540509A (en) * 1968-12-13 1970-11-17 Illinois Tool Works Fastener device
JPS4830770Y1 (zh) 1969-05-21 1973-09-19
JPS4717055U (zh) 1971-03-31 1972-10-27
US3926237A (en) * 1972-03-30 1975-12-16 Max L Enders Self-locking vibration-proof lock washer and cooperating threaded fastener
JPS5076259U (zh) 1973-11-14 1975-07-03
JPS5412126Y2 (zh) 1974-08-01 1979-05-29
GB1548295A (en) * 1976-04-09 1979-07-11 Schnorr Kg Spezialfabrik Fur T Lock washer
JPS5929134Y2 (ja) 1979-07-16 1984-08-22 有限会社田中製作所 ゆるみ止め機構を有する螺子
US4377361A (en) * 1980-08-22 1983-03-22 Frieberg Bengt O Reversible lock washer
JPS58118308U (ja) 1982-02-06 1983-08-12 ヤンマーディーゼル株式会社 回り止め座金
DE3309884A1 (de) * 1983-03-17 1984-09-27 Thanh-Son Dipl.-Ing. 1000 Berlin Le Wiederverwendbare formschluessige sicherung fuer schraube/mutter einer loesbaren schraubenverbindung
JPS60133215U (ja) 1984-02-16 1985-09-05 株式会社東芝 ねじ止め構造
JPH0313605Y2 (zh) 1985-02-20 1991-03-28
JPH045524Y2 (zh) 1986-11-25 1992-02-17
JPS647112A (en) 1987-06-29 1989-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Temperature controller
CN1019408B (zh) * 1988-10-29 1992-12-09 彼尔玛·泰特Ab公司 旋拧头式锁紧垫圈
JPH0382673A (ja) 1989-08-25 1991-04-08 Mazda Motor Corp 車両の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H0349411U (zh) 1989-09-20 1991-05-14
US5168684A (en) * 1991-05-28 1992-12-08 Ronald Bruhm Means for securing elastomeric sheathing to a roof surface
JPH0713278A (ja) 1992-12-25 1995-01-17 Fuji Photo Film Co Ltd 蓄積性蛍光体シート組体およびその収納容器
DE29919029U1 (de) * 1999-10-29 2000-04-13 Duocam Inc Befestigungsmittel
US6860688B2 (en) * 2001-06-15 2005-03-01 Danley Construction Products Pty Ltd Lockable nut system
JP2004023227A (ja) 2002-06-13 2004-01-22 Nippon Antenna Co Ltd アンテナ取付ナット
US6776565B2 (en) * 2002-09-10 2004-08-17 Flamante Industry Ltd. Structure of an anti-burglar screw bolt
AU2003903340A0 (en) * 2003-07-01 2003-07-17 Eznut Pty Ltd Elastic joint element and threaded fastener assembly incorporating same
US20050089385A1 (en) * 2003-08-21 2005-04-28 Yen-Tseng Lin Anti-rotation locking nut and bolt
JP2005090530A (ja) * 2003-09-12 2005-04-07 Fusao Yamada 複数重積材の緩み止め締結構造
JP2006068179A (ja) 2004-09-01 2006-03-16 Car Mate Mfg Co Ltd スノーボード用ビンディング
CN2733064Y (zh) * 2004-11-02 2005-10-12 孙建军 防松螺纹连接组件
CN1796806A (zh) * 2004-12-29 2006-07-05 赖起兵 全自动防松螺栓组件
US20060216129A1 (en) * 2005-03-24 2006-09-28 Chen-Mao Lin Loose-proof screw bolt
JP4088638B2 (ja) 2005-06-03 2008-05-21 株式会社真島製作所 皿ボルトによる締結構造及びこの締結構造に用いる緩止めテーパリング、並びにテーパナットによる締結構造及びこの締結構造に用いる緩止めテーパリング
JP2007146881A (ja) 2005-11-24 2007-06-14 Sumikei-Nikkei Engineering Co Ltd 締付装置および車両用防護柵
US7497652B2 (en) * 2006-02-23 2009-03-03 Tech Stell Co., Ltd. Plastic fastening device
US20090003960A1 (en) * 2007-06-26 2009-01-01 Chen-Mao Lin Bolt and Washer Assembly Having Self-Locking and Burglarproof Functions
SE531801C2 (sv) * 2007-10-04 2009-08-11 Nord Lock Ab Låselement och bultförband
KR101027753B1 (ko) * 2008-12-09 2011-04-08 이상철 풀림방지 볼트너트 결합체
US20110170983A1 (en) * 2010-01-14 2011-07-14 Backyard Leisure Holdings, Inc. Playset fastener
US8961569B2 (en) * 2010-10-04 2015-02-24 Genesys Spine Locking pedicle screw devices, methods, and systems
WO2015016317A1 (ja) 2013-08-01 2015-02-05 Next Innovation合同会社 ねじ体の逆回転防止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414271U (en) * 1998-09-11 2000-12-01 Lin Ching Yu Lock structure for avoiding loose of screw member
JP2001124045A (ja) * 1999-10-20 2001-05-08 Noriatsu Kojima 廻り止め座金及び廻り止め座金を使用する管継手の立て管接続構造
US7261506B2 (en) * 2000-03-09 2007-08-28 Hanna Maria Smolarek Washer and threaded fastener assembly incorporating same
CN1372621A (zh) * 2000-05-19 2002-10-02 石田荣助 螺旋连接件的防松构造
TW489961U (en) * 2001-06-20 2002-06-01 Chi-Jr Yang Anti-loosing structure for bolt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5016317A1 (ja) 2015-02-05
CA2927953A1 (en) 2015-02-05
EP3029341A4 (en) 2017-04-05
US20160290384A1 (en) 2016-10-06
AU2014297237A1 (en) 2016-03-17
CA2927953C (en) 2021-08-31
TW201525310A (zh) 2015-07-01
CN105518319A (zh) 2016-04-20
US9909608B2 (en) 2018-03-06
KR20160040171A (ko) 2016-04-12
CN105518319B (zh) 2018-06-01
KR102180200B1 (ko) 2020-11-18
EP3029341A1 (en) 2016-06-08
AU2014297237B2 (en) 2018-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31287B (zh) 螺紋體的逆旋轉防止構造
JP6715455B2 (ja) ねじ体締結構造
JP5336644B1 (ja) ねじ体の逆回転防止構造
CN102421471B (zh) 鲁尔锁连接器
RU2607704C2 (ru) Защитное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в частности, для трубопровода, концевая соединительная муфта так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и способ для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гайки для него
JP6343748B2 (ja) 締結部の逆回転防止構造
TWI652413B (zh) Anti-reverse structure of threaded body
WO2016098749A1 (ja) ヒンジ構造、メガネフレーム
TWI748680B (zh) 防鬆脫裝置
JP6039515B2 (ja) ねじ体の逆回転防止構造
JP6387506B2 (ja) ねじ体の逆回転防止構造
JP5827062B2 (ja) 締付ボルト
JP7399512B2 (ja) ねじ締結機構の逆回転防止構造及びねじ締結機構の介在部材
JP6421307B2 (ja) ねじ体の逆回転防止構造
JP2017082845A (ja) 締結装置
JP2013029119A (ja) ボルト
JP6485685B2 (ja) 雌ねじ体
JP2016056844A (ja) ピストン部材、ピストン締結構造
JP7448145B2 (ja) ねじ締結構造
KR101534442B1 (ko) 로크 볼트 어셈블리
JP6387507B2 (ja) ねじ体の逆回転防止構造
JP6528302B2 (ja) 直動システムのシール構造、ピストン部材
JPS6053204B2 (ja) 二重ゆるみ止めナツト
JP2018080707A (ja) ねじ締結構造、座体
JP2019116974A (ja) 雄ねじ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