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26410B - Dehumidifier - Google Patents

Dehumidifi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26410B
TWI626410B TW102140271A TW102140271A TWI626410B TW I626410 B TWI626410 B TW I626410B TW 102140271 A TW102140271 A TW 102140271A TW 102140271 A TW102140271 A TW 102140271A TW I626410 B TWI626410 B TW I62641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wire
heater
corner
circular hole
mois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402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430295A (zh
Inventor
Kazuo Gensui
Yasuki Fujii
Ryouta Koumoto
Tatsuya Hori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p Man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4302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4302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264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26410B/zh

Links

Landscapes

  • Drying Of Gase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除濕裝置包括除濕轉子、驅動部、發熱部、吸濕風路、及放濕風路。發熱部是由箱體、及複數個加熱器線安裝部所構成。各個加熱器線安裝部包含有第1加熱器線及第2加熱器線、複數個第1圓形孔部、及複數個第2圓形孔部。第1加熱器線穿過各個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各個第1圓形孔部內而安裝。第2加熱器線穿過各個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各個第2圓形孔部內而安裝。

Description

除濕裝置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除濕裝置。
發明背景
將室內空氣予以除濕之習知的除濕裝置包括圓板狀之除濕轉子、驅動部、發熱部、吸濕風路、及放濕風路。在此,除濕轉子包含有吸濕部及放濕部。驅動部令除濕轉子旋轉。發熱部加熱除濕轉子。
於吸濕風路設有除濕轉子之吸濕部。又,於放濕風路設有除濕轉子之放濕部、及設於放濕部之上風側之發熱部。發熱部包含有箱體、複數個加熱器線安裝部、第1加熱器線、及第2加熱器線。在此,箱體包含有取入空氣之空氣入口部、及與除濕轉子之放濕部相對向之開口部。複數個加熱器線安裝部固定於箱體內。第1加熱器線及第2加熱器線安裝於加熱器線安裝部。再者,這類習知的除濕裝置揭示於例如日本特開2009-090261號公報。
發明概要
於習知的除濕裝置,面向除濕轉子側之發熱部是 於複數個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凹口部安裝有加熱器線。加熱器線雖不易從凹口部脫落,但當加熱器線從該凹口部脫落時,加熱器線從加熱器線安裝部露出,會有使得除濕轉子受損,亦或除濕轉子被旋轉之除濕轉子與發熱部夾住而成為鎖定狀態的課題。
於是,為了解決上述習知的課題,本發明之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除濕裝置,其發熱部之加熱器線不易從加熱器線安裝部脫落。
因此,本發明之除濕裝置包括:圓板狀之除濕轉子,其包含有吸濕部及放濕部;驅動部,其令除濕轉子旋轉;發熱部,其加熱除濕轉子;吸濕風路;及放濕風路。於吸濕風路設有吸濕部。於放濕風路包括有:放濕部;及發熱部,其設於放濕部之上風側。發熱部之構成包括:箱體,其包含有取入空氣之空氣入口部及與放濕部相對向之開口部;及複數個加熱器線安裝部,其固定於箱體內。然後,各個加熱器線安裝部為平板形狀,與除濕轉子之旋轉軸方向呈平行而設置。又,各個加熱器線安裝部包含有:第1加熱器線及第2加熱器線,其安裝於加熱器線安裝部;複數個第1圓形孔部,其沿著除濕轉子側之加熱器線安裝部之一邊而設置;及複數個第2圓形孔部,其沿著除濕轉子側之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另一邊而設置。然後,第1加熱器線及第2加熱器線為螺旋狀。第1加熱器線穿過各個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各個第1圓形孔部內而安裝。第2加熱器線穿過各個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各個第2圓形孔部內而安裝。
這類除濕裝置由於第1加熱器線穿過複數個第1圓形孔部而安裝,第2加熱器線穿過複數個第2圓形孔部而安裝,因此加熱器線更不易從加熱器線安裝部脫落。
1‧‧‧主體
2‧‧‧吸氣口
3‧‧‧排氣口
4‧‧‧除濕轉子
4a‧‧‧吸濕部
4b‧‧‧放濕部
4c‧‧‧旋轉軸
5‧‧‧驅動部
6‧‧‧發熱部
7‧‧‧吸濕風路
8‧‧‧放濕風路
9‧‧‧熱交換器
11‧‧‧第1送風部
12‧‧‧第2送風部
13‧‧‧空氣入口部
14‧‧‧開口部
15‧‧‧箱體
16‧‧‧加熱器線安裝部
16a‧‧‧一邊
16b‧‧‧另一邊
16c‧‧‧板厚
16d‧‧‧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
16e‧‧‧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
17‧‧‧第1加熱器線
17a‧‧‧第1加熱器線線徑
17b‧‧‧第1加熱器線外徑
17c‧‧‧第1加熱器線間距
18‧‧‧第2加熱器線
18a‧‧‧第2加熱器線線徑
18b‧‧‧第2加熱器線外徑
18c‧‧‧第2加熱器線間距
19‧‧‧第1圓形孔部
20‧‧‧第2圓形孔部
21‧‧‧第1四角凹口部
22‧‧‧第2四角凹口部
23、23a、23b‧‧‧第1四角寬度尺寸
24、24a、24b‧‧‧第2四角寬度尺寸
25‧‧‧壓縮機
26‧‧‧蒸發機
27‧‧‧冷凝機
28‧‧‧毛細管
29‧‧‧送風機
30‧‧‧接水盤
31‧‧‧排水槽
32‧‧‧排水口
圖1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除濕裝置之概略剖面圖。
圖2是表示同一除濕裝置之除濕轉子與發熱部之關係之立體圖。
圖3是同一除濕裝置之箱體之立體圖。
圖4是表示同一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與加熱器線安裝部之關係之要部放大圖。
圖5是表示同一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之間距與加熱器線安裝部之板厚之關係圖。
圖6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與加熱器線安裝部之關係之要部放大圖。
圖7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之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與加熱器線安裝部之關係之要部放大圖。
圖8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4之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與位於箱體內之兩端之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之關係之要部放大圖。
圖9是表示同一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與位於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間之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之關係之要部放大圖。
圖10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5之除濕裝置之概略剖面圖。
較佳實施例之詳細說明
以下一面參考圖式,一面說明有關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實施形態1)
圖1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除濕裝置之概略剖面圖。如圖1所示,除濕裝置是於包含有吸氣口2及排氣口3之主體1內部,包括有除濕轉子4、驅動部5、發熱部6、吸濕風路7、及放濕風路8。
圖2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除濕裝置之除濕轉子與發熱部之關係之立體圖。如圖2所示,除濕轉子4為圓板狀,包含有吸濕部4a及放濕部4b。吸濕部4a吸附空氣中之水分。
如圖1、圖2所示,於放濕風路8配置有放濕部4b、發熱部6、熱交換器9、及第1送風部11。於放濕風路8,在放濕部4b之上風側配置有發熱部6,在放濕部4b之下風側配置有熱交換器9。於熱交換器9與發熱部6之間,配置有第1送風部11。藉由第1送風部11,使得依發熱部6、除濕轉子4、熱交換器9的順序通過之空氣,循環於封閉之風路即放濕風路8。
於吸濕風路7配置有吸氣口2、熱交換器9、吸濕部4a、第2送風部12、及排氣口3。於吸氣口2之下風側配置有第2送風部12,於第2送風部12之下風側配置有排氣口3。於吸氣口2與第2送風部12之間,包括有熱交換器9或吸濕部 4a。藉由第2送風部12,從吸氣口2吸入之室內空氣會通過熱交換器9或吸濕部4a,從排氣口3往主體1外送風。
利用圖1、圖2來說明有關以上除濕裝置之構造之除濕動作。除濕運轉是藉由第2送風部12之送風運轉來吸取室內空氣,使得水分吸附於吸濕部4a,並且冷卻熱交換器9,從排氣口3送出乾燥空氣。此時,於放濕風路8,藉由第1送風部11,空氣會依發熱部6、除濕轉子4、熱交換器9的順序循環。然後,放濕部4b受到加熱再生,於熱交換器9,從高濕空氣回收凝結水。
進一步詳細說明,於放濕風路8,藉由第1送風部11往發熱部6送風之空氣及除濕轉子4受到發熱部6加熱。該經加熱之空氣往放濕部4b送風,因除濕轉子4之濕氣釋出而成為高溫高濕空氣。在此,放濕部4b再生為可將空氣中濕氣予以吸濕的狀態。該高溫高濕空氣是由熱交換器9冷卻而凝結,藉此被除濕。該經除濕之空氣再度往發熱部6送風。驅動部5令除濕轉子4旋轉,已再生之放濕部4b成為吸濕部4a。
接著,於吸濕風路7,藉由第2送風部12從吸氣口2吸入之室內空氣通過熱交換器9或吸濕部4a。通過熱交換器9之室內空氣使熱交換器9被冷卻,於熱交換器9內發生凝結。另,通過吸濕部4a之室內空氣之空氣中濕氣被吸濕,成為經除濕之空氣,從排氣口3往主體1外送風。藉此,室內空氣被除濕。
圖3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除濕裝置之箱 體之立體圖。如圖3所示,發熱部6是由箱體15及加熱器線安裝部16所構成。箱體15呈碗狀,於側面具有取入空氣之長方形之空氣入口部13、及與圖2所示之放濕部4b相對向之大致梯形之開口部14。藉由圖1所示之第1送風部11往發熱部6送風之空氣是從空氣入口部13進入箱體15,從開口部14往放濕部4b送風。
複數個加熱器線安裝部16分別為大致長方形之平板形狀,與圖2所示之除濕轉子4之旋轉軸4c呈平行地固定於箱體15內。各個加熱器線安裝部16是以除濕轉子4之旋轉中心側之短邊側作為扇狀的中心而配置。
圖4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與加熱器線安裝部之關係之要部放大圖。如圖4所示,複數個加熱器線安裝部16之各個包含有:安裝於加熱器線安裝部16之第1加熱器線17及第2加熱器線18、複數個第1圓形孔部19、及複數個第2圓形孔部20。各個第1圓形孔部19沿著圖2、圖3所示之除濕轉子4側之加熱器線安裝部16之一邊16a而設置。又,各個第2圓形孔部20沿著與除濕轉子4相反側之加熱器線安裝部16之另一邊16b而設置。
相鄰之加熱器線安裝部16之第1圓形孔部19排列在由複數個半徑所描繪的圓弧方向。又,第2圓形孔部20亦同樣於相鄰之加熱器線安裝部16,排列在由複數個半徑所描繪的圓弧方向。然後,於各個第1圓形孔部19及各個第2圓形孔部20,分別安裝有第1加熱器線17及第2加熱器線18。設於圖1、圖3、圖4所示之放濕風路8之發熱部6,是從 包括有第1加熱器線17及第2加熱器線18之箱體15之開口部14,對除濕轉子4供給加熱空氣及輻射熱。
又,第1加熱器線17及第2加熱器線18為螺旋狀。以下,將螺旋狀的加熱器線之螺旋外徑稱為「加熱器線外徑」。第1加熱器線17穿過各個加熱器線安裝部16之各個第1圓形孔部19內而安裝。第2加熱器線18穿過各個加熱器線安裝部16之各個第2圓形孔部20內而安裝。藉此,第1加熱器線17及第2加熱器線18不易從加熱器線安裝部16脫落。
圖5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之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之間距與加熱器線安裝部之板厚之關係圖。如圖5所示,螺旋狀之第1加熱器線17之第1加熱器線間距17c、及螺旋狀之第2加熱器線18之第2加熱器線間距18c,小於加熱器線安裝部16之板厚16c。藉此,第1加熱器線17及第2加熱器線18不易從加熱器線安裝部16偏離。
(實施形態2)
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對與實施形態1相同的構成要素附上同一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只說明不同點。圖6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之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與加熱器線安裝部之關係之要部放大圖。實施形態1與實施形態2之相異點為加熱器線安裝部16之形狀。
如圖6所示,加熱器線安裝部16設有第2四角凹口部22,其從第2圓形孔部20往加熱器線安裝部16之另一邊16b延伸。亦即,圓形狀之孔之第2圓形孔部20、與四角形狀之凹口之第2四角凹口部22相連結而成為鑰匙孔形狀之凹口。
第2四角凹口部22在另一邊16b之凹口尺寸,即第2四角寬度尺寸24大於第2加熱器線18之第2加熱器線線徑18a,小於第2加熱器線18之第2加熱器線外徑18b。
亦即,沿著一邊16a,設有第1圓形孔部19,沿著另一邊16b,設有第2圓形孔部20及第2四角凹口部22。與第2加熱器線18相比,第1加熱器線17由於無第2四角凹口部22,因此不易從加熱器線安裝部16脫落。
由於在加熱器線安裝部16之另一邊16b設有四角形狀之第2四角凹口部22,因此箱體15內之空氣不僅經由第2圓形孔部20移動,也經由第2四角凹口部22內而移動。其結果,第2加熱器線18之熱會效率良好地傳到箱體15內之空氣。
又,第2四角寬度尺寸24大於第2加熱器線線徑18a,小於第2加熱器線外徑18b。因此,第2加熱器線18不易從第2四角凹口部22脫落。
又,由於第2四角寬度尺寸24大於第2加熱器線線徑18a,因此使用第2四角凹口部22,第2加熱器線18會容易插入於第2圓形孔部20。
(實施形態3)
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對與實施形態1、2相同的構成要素附上同一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只說明不同點。圖7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之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與加熱器線安裝部之關係之要部放大圖。與實施形態1及實施形態2之相異點為加熱器線安裝部16之形狀。
如圖7所示,加熱器線安裝部16設有第1四角凹口 部21,其從第1圓形孔部19往一邊16a延伸。在此,第1四角凹口部21在一邊16a之凹口尺寸,即第1四角寬度尺寸23大於第1加熱器線17之第1加熱器線線徑17a,小於第1加熱器線17之第1加熱器線外徑17b。進而言之,複數個第1四角寬度尺寸23中之至少一者小於第2四角寬度尺寸24。如此,於一邊16a,設有第1圓形孔部19及第1四角凹口部21。於另一邊16b,設有第2圓形孔部20及第2四角凹口部22。
由於第1四角寬度尺寸23大於第1加熱器線線徑17a,小於第1加熱器線外徑17b,因此第1加熱器線17不易從第1四角凹口部21脫落。
進而言之,由於複數個第1四角寬度尺寸23中之至少一者小於第2四角寬度尺寸24,因此除濕轉子4側之第1加熱器線17比箱體15側之第2加熱器線18更不易脫落。
又,由於第1四角寬度尺寸23大於第1加熱器線線徑17a,因此使用第1四角凹口部21,第1加熱器線17會容易插入於第1圓形孔部19。
(實施形態4)
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4,對與實施形態1~3相同的構成要素附上同一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只說明不同點。圖8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4之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與位於箱體內之兩端之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之關係之要部放大圖,圖9是表示同一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與位於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間之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之關係之要部放大圖。實施形態4與實施形態1~3之相異點,是位於圖3所示之箱體15內之兩 端、2片由圖8所示之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16d之形狀。
本實施形態4之除濕裝置之加熱器線安裝部16是由圖8所示之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16d、及圖9所示之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16e所構成。圖3所示之複數個加熱器線安裝部16中,2片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16d除外之圖9所示之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16e之第1四角寬度尺寸23b,小於第2四角寬度尺寸24b。
進而言之,圖8所示之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16d之第1四角寬度尺寸23a及第2四角寬度尺寸24a,小於圖9所示之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16e之第2四角寬度尺寸24b。又,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16e之第1四角寬度尺寸23b及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16d之第1四角寬度尺寸23a,則與第2四角寬度尺寸24a相同。
由於第1四角寬度尺寸23a及第1四角寬度尺寸23b小於第2四角寬度尺寸24b,因此除濕轉子4側之第1加熱器線17,會比與除濕轉子4相反側之第2加熱器線18不易脫落。
於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16d,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16e之第1四角寬度尺寸23b設為相同或較小尺寸。因此,使得第1加熱器線17會轉動的部分確實固定,有效防止第1加熱器線17脫落。
於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16d,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16e之第2四角寬度尺寸24b設為相同或較小尺寸。因此,使得第2加熱器線18會轉動的部分確實固定,有效防止第2 加熱器線18脫落。
再者,第1圓形孔部19及第2圓形孔部20雖說明為圓形孔部,但其形狀若可保持加熱器線即可,亦可為多角形或橢圓形等。又,不考慮組裝性時,第1四角凹口部21及第2四角凹口部22亦可為圓形、多角形、或橢圓形等。進而言之,第1四角凹口部21及第2四角凹口部22若使得加熱器線不易穿通即可,亦可為拱形狀之曲線或階梯狀。
(實施形態5)
於本發明之實施形態5,對與實施形態1~4相同的構成要素附上同一符號,並省略其說明,只說明不同點。圖10是表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5之除濕裝置之概略剖面圖,其為混合式之除濕機。
如圖10所示,於主體1之側面設有吸氣口2,於頂面設有排氣口3。於主體1內,載置有冷凍循環裝置及送風機29。在此,冷凍循環裝置是由壓縮機25、蒸發機26、冷凝機27、及毛細管28所構成。分離配置之蒸發機26與冷凝機27是藉由毛細管28相連結。又,接水盤30包括有排水口32,配置於蒸發機26之下方。蓄積從排水口32滴下之排放水之排水槽31,是採可裝拆式地設於主體1下部。
於上述除濕裝置之構造中,進行除濕運轉時,從吸氣口2吸入室內空氣,依序通過冷凝機27、發熱部6、放濕部4b、蒸發機26、及吸濕部4a之風、及通過冷凝機27之風成為混合了溫風與冷風之乾燥風,並從排氣口3吹出。

Claims (6)

  1. 一種除濕裝置,其特徵在於包括:圓板狀之除濕轉子,其具有吸濕部及放濕部;驅動部,其令前述除濕轉子旋轉;發熱部,其加熱前述除濕轉子;吸濕風路;及放濕風路,於前述吸濕風路設有前述吸濕部,於前述放濕風路包括有:前述放濕部;及前述發熱部,其設於前述放濕部之上風側,前述發熱部之構成包括:箱體,其具有取入空氣之空氣入口部及與前述放濕部相對向之開口部;及複數個加熱器線安裝部,其固定於前述箱體內,各個前述加熱器線安裝部為平板形狀,與前述除濕轉子之旋轉軸呈平行而設置,並且具有:第1加熱器線及第2加熱器線,其安裝於前述加熱器線安裝部;複數個第1圓形孔部,其沿著前述除濕轉子側之前述加熱器線安裝部之一邊而設置;及複數個第2圓形孔部,其沿著前述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另一邊而設置,於複數個前述第1圓形孔部與前述第2圓形孔部的 至少一者更進一步設有從前述第1圓形孔部或前述第2圓形孔部分別延伸至前述加熱器線安裝部的前述一邊或前述另一邊的四角形狀之凹口部,前述圓形孔部與前述四角形狀的凹口部連結而形成鑰匙孔形狀的凹口部,前述第1加熱器線及前述第2加熱器線為螺旋狀,前述第1加熱器線穿過各個前述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各個前述第1圓形孔部內而安裝,前述第2加熱器線穿過各個前述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各個前述第2圓形孔部內而安裝。
  2.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第1加熱器線之第1加熱器線間距及前述第2加熱器線之第2加熱器線間距小於前述加熱器線安裝部之板厚。
  3.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第2四角凹口部是從前述第2圓形孔部往前述另一邊延伸,前述第2四角凹口部在前述另一邊之凹口尺寸,即第2四角寬度尺寸大於前述第2加熱器線之第2加熱器線線徑,小於前述螺旋狀之前述第2加熱器線的螺旋外徑。
  4.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第1四角凹口部是從前述第1圓形孔部往前述一邊延伸,前述第1四角凹口部在前述一邊之凹口尺寸,即第1四角寬度尺寸大於前述第1加熱器線之第1加熱器線線徑,小於前述螺旋狀之前述第1加熱器線的螺旋外徑,複數個前述第1四角寬度尺寸中之至少一者小於前述第2四角寬度尺寸。
  5. 如請求項1至4任一項之除濕裝置,其中複數個前述加熱器線安裝部中,位於前述箱體內之兩端之2片端部加熱 器線安裝部除外之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前述第1四角寬度尺寸,小於前述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前述第2四角寬度尺寸,前述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前述第1四角寬度尺寸及前述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前述第2四角寬度尺寸,小於前述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前述第2四角寬度尺寸。
  6. 如請求項5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中間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前述第1四角寬度尺寸及前述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前述第1四角寬度尺寸,與前述端部加熱器線安裝部之前述第2四角寬度尺寸相同。
TW102140271A 2012-12-20 2013-11-06 Dehumidifier TWI62641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7791A JP6023982B2 (ja) 2012-12-20 2012-12-20 除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0295A TW201430295A (zh) 2014-08-01
TWI626410B true TWI626410B (zh) 2018-06-11

Family

ID=50953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40271A TWI626410B (zh) 2012-12-20 2013-11-06 Dehumidifier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023982B2 (zh)
CN (1) CN103884049B (zh)
HK (1) HK1197097A1 (zh)
TW (1) TWI6264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098036A (ja) * 2017-04-07 2020-06-25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ユニット、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空気調和機
CN108443971A (zh) * 2018-05-29 2018-08-24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穿墙机
JP7442038B2 (ja) 2020-03-09 2024-03-0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55330B (en) * 2005-03-31 2006-05-21 Norm Pacific Automat Corp Heater device for desiccant rotor dehumidifier
JP2009090261A (ja) * 2007-10-12 2009-04-30 Panasonic Corp 除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90946B2 (ja) * 1986-09-10 1994-11-14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電熱ユニツト
JP2002001051A (ja) * 2000-06-26 2002-01-08 Sharp Corp 調湿機
JP4760095B2 (ja) * 2005-03-31 2011-08-3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4910607B2 (ja) * 2006-10-02 2012-04-0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5407118B2 (ja) * 2007-06-27 2014-02-0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201063879Y (zh) * 2007-07-02 2008-05-21 张连森 直吹式气刀加热器
JP5262160B2 (ja) * 2008-02-14 2013-08-14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5909621B2 (ja) * 2010-11-26 2016-04-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255330B (en) * 2005-03-31 2006-05-21 Norm Pacific Automat Corp Heater device for desiccant rotor dehumidifier
JP2009090261A (ja) * 2007-10-12 2009-04-30 Panasonic Corp 除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430295A (zh) 2014-08-01
CN103884049A (zh) 2014-06-25
JP6023982B2 (ja) 2016-11-09
HK1197097A1 (zh) 2015-01-02
CN103884049B (zh) 2020-10-16
JP2014121655A (ja)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64377B (zh) Dehumidifier
ES2372664T3 (es) Deshumificador.
TWI626410B (zh) Dehumidifier
KR100947615B1 (ko) 공기조화기
KR20090121621A (ko) 간접 증발 냉각기 및 그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JP200915653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TWI674383B (zh) 除濕機
JP5287662B2 (ja) 除湿装置
KR100947617B1 (ko) 공기 조화기
JP6321212B2 (ja) 除湿冷房装置
KR101452420B1 (ko) 공기조화기
JP7407346B2 (ja) 除湿装置
JP2008073688A (ja) 電気除湿機
JP7445832B2 (ja) 除湿装置
KR102436120B1 (ko) 토출공기의 온도를 저감시킬 수 있는 제습기
TWI791060B (zh) 除濕裝置
JP2005211743A (ja) 除湿装置
JP6956311B2 (ja) 除湿装置
JP2021090898A (ja) 除湿装置
KR101433201B1 (ko) 열전소자를 이용한 제습기
JP2014004043A (ja) 除湿乾燥機構
JP7244764B2 (ja) 加湿ユニット
JP7429841B2 (ja) 除湿装置
ES2312462T3 (es) Acondicionador de aire.
JP7442038B2 (ja) 除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