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91060B - 除濕裝置 - Google Patents

除濕裝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91060B
TWI791060B TW107138319A TW107138319A TWI791060B TW I791060 B TWI791060 B TW I791060B TW 107138319 A TW107138319 A TW 107138319A TW 107138319 A TW107138319 A TW 107138319A TW I791060 B TWI791060 B TW I79106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forementioned
heat
air inlet
radiato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71383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923289A (zh
Inventor
源水和夫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168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908626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72168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975879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松下知識產權經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9232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92328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9106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91060B/zh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eparation U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Detail Structures Of Washing Machines And Dryers (AREA)

Abstract

除濕裝置具備本體外殼、冷凍循環、送風裝置、及熱交換機器。在本體外殼中,設有第1吸氣口、第2吸氣口、及吹出口。冷凍循環與送風裝置設於本體外殼內。熱交換機具有進行熱交換的第1熱交換風路與第2熱交換風路。冷凍循環是由壓縮機、散熱器、膨脹部、及吸熱器所形成。送風裝置具有第1葉片部、及第2葉片部。在本體外殼內,設有第1除濕風路、第2除濕風路、及暖風風路。第1除濕風路透過吸熱器、第2熱交換風路將第1吸氣口與吹出口連通。第2除濕風路透過第1熱交換風路將第1吸氣口與吹出口連通。暖風風路透過散熱器將第2吸氣口與吹出口連通。第2葉片部的第2送風量大於第1葉片部的第1送風量。

Description

除濕裝置
發明領域 本發明是有關於一種利用冷凍循環以進行冷卻除濕之除濕裝置。
發明背景 以往,一種具備:具有吸氣口及吹出口之本體外殼、設於該本體外殼內之冷凍循環、熱交換器、及送風機的除濕裝置已為人所知。冷凍循環是由壓縮機、及依序設於壓縮機的下游之散熱器、膨脹機構、吸熱器所形成。在熱交換器中,設有可進行熱交換的第1熱交換風路與第2熱交換風路。在本體外殼內,形成有一種藉由送風機將從吸氣口吸氣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依序透過熱交換器之第1熱交換風路、吸熱器、熱交換器之第2熱交換風路、散熱器朝吹出口送風的除濕風路(例如,作為與此類似的先前文獻,存在下述專利文獻1)。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5-214533號公報
發明概要 發明欲解決之課題 以往,這種除濕裝置具有一種藉由送風機將從吸氣口吸氣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依序透過熱交換器之第1熱交換風路、吸熱器、熱交換器之第2熱交換風路、散熱器朝吹出口送風的除濕風路。為了快速吹乾室內晾乾之洗滌衣物,使送風量增加是有效的,但除濕風路中具有熱交換器,風路阻抗較大,因此若增加風量,則噪音也會增加。
於是,本發明是解決上述以往課題之發明,其目的在於藉由降低風路阻抗來抑制除濕裝置的噪音增加,並且使風量增加,以縮短室內晾乾之洗滌衣物的乾燥時間。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本發明之一態樣所述的除濕裝置具備:本體外殼,設有第1吸氣口、第2吸氣口、及吹出口;冷凍循環與送風裝置,設於本體外殼內;及熱交換器,具有可進行熱交換的第1熱交換風路與第2熱交換風路。冷凍循環是由壓縮機、及依序設於壓縮機的下游之散熱器、膨脹部、吸熱器所形成。送風裝置具有:第1葉片部,將從第1吸氣口吸氣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朝吹出口送風;及第2葉片部,將從第2吸氣口吸氣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朝吹出口送風。在本體外殼內,設有第1除濕風路、第2除濕風路、及暖風風路。第1除濕風路供藉由第1葉片部從第1吸氣口吸氣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通過,並透過吸熱器、第2熱交換風路連通第1吸氣口與吹出口。第2除濕風路供藉由第1葉片部從第1吸氣口吸氣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通過,並透過第1熱交換風路連通第1吸氣口與吹出口。暖風風路供藉由第2葉片部從第2吸氣口吸氣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通過,並透過散熱器連通第2吸氣口與吹出口。並且,第2葉片部的第2送風量大於第1葉片部的第1送風量。
根據本發明,可提供一種除濕裝置,其藉由降低風路阻抗來抑制除濕裝置的噪音增加,並且使風量增加,以縮短室內晾乾之洗滌衣物的乾燥時間。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針對本發明之實施例,一邊參照圖式一邊進行說明。 (實施形態1)
如圖1所示,除濕裝置100的本體外殼1大致為箱形,在外側面的前面側設有第1吸氣口2,在外側面的背面側設有第2吸氣口3,並在上部設有吹出口4。
除濕裝置100在本體外殼1內具備冷凍循環5、熱交換器6、送風裝置7、集水部8、及集水槽9。
冷凍循環5包含壓縮機10、及依序設於壓縮機10的下游之散熱器11、作為膨脹部12之毛細管、吸熱器13。以冷媒配管14將該等構件依此順序連接,藉此形成冷凍循環5。吸熱器13與散熱器11是對向而配置。在吸熱器13與散熱器11之間,從吸熱器13側依序設有熱交換器6、送風裝置7。吸熱器13是與本體外殼1中的第1吸氣口2對向而配置,散熱器11則是與本體外殼1中的第2吸氣口3對向而配置。第1吸氣口2、吸熱器13、熱交換器6、送風裝置7、散熱器11、第2吸氣口3在本體外殼1的前後方向上配置於一直線上。
熱交換器6為長方體的下表面傾斜的形狀,且在吸熱器13與送風裝置7之間,設於從吸熱器13朝送風裝置7的風路中。熱交換器6具有可進行熱交換的第1熱交換風路15與第2熱交換風路16。如圖2所示,具體而言,熱交換器6為交叉流型,第1熱交換風路15為熱交換器6中的鉛直方向的風路,第2熱交換風路16為熱交換器6中的水平方向的風路。熱交換器6例如為顯熱交換器,是將由樹脂或金屬等所構成的第1傳熱板17與第2傳熱板18交互積層而形成。第1傳熱板17具備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數個第1肋部19,第2傳熱板18具備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多數個第2肋部20。第1熱交換風路15是由第1傳熱板17、第2傳熱板18、及複數個第2肋部20所包圍的風路。第2熱交換風路16是由第1傳熱板17、第2傳熱板18、及複數個第1肋部19所包圍的風路。
如圖1所示,送風裝置7具有罩殼部21、馬達部22、第1葉片部23、及第2葉片部24。
罩殼部21具有與熱交換器6對向的第1面25、與散熱器11對向的第2面26、及夾於第1面25與第2面26的渦捲面27。在第1面25上設有圓形的開口即第1吸入口28,在第2面26上設有圓形的開口即第2吸入口29,並在渦捲面27的上部設有四角形的開口即吐出口30。
馬達部22固定於罩殼部21的第2面26上,旋轉軸(未圖示)從馬達部22往熱交換器6的方向水平延伸。在旋轉軸上,固定有第1葉片部23與第2葉片部24。
第1葉片部23與第2葉片部24形成一體。作為一例,第1葉片部23與第2葉片部24是藉由樹脂成型而一體成型,且翼部分從主板部分32的雙面延伸的多翼式送風機。第1葉片部23有複數個,且從圓板狀的主板部分32往熱交換器6的方向水平延伸。第2葉片部24有複數個,且從主板部分32往散熱器11的方向水平延伸。
在本體外殼1內,設有第1除濕風路35、第2除濕風路36、及暖風風路37。第1除濕風路35是透過第1吸氣口2、吸熱器13、熱交換器6之第2熱交換風路16、罩殼部21之第1吸入口28、第1葉片部23、罩殼部21之吐出口30朝吹出口4連通的風路。第2除濕風路36是透過第1吸氣口2、熱交換器6之第1熱交換風路15、罩殼部21之第1吸入口28、第1葉片部23、罩殼部21之吐出口30朝吹出口4連通的風路。暖風風路37是透過第2吸氣口3、散熱器11、罩殼部21之第2吸入口29、第2葉片部24、罩殼部21之吐出口30朝吹出口4連通的風路。
當送風裝置7運作時,在第1除濕風路35中,藉由第1葉片部23從第1吸氣口2吸氣到本體外殼1內的空氣是朝吸熱器13送風,並通過吸熱器13而冷卻除濕。已經冷卻除濕之空氣是從熱交換器6之第2流入口38進入第2熱交換風路16,並與從第1流入口39流入之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加熱。已經加熱之空氣是從第2流出口40排出,並藉由第1葉片部23送風至本體外殼1外。
又,當送風裝置7運作時,在第2除濕風路36中,藉由第1葉片部23從第1吸氣口2吸氣到本體外殼1內的空氣是從熱交換器6的上表面即第1流入口39進入第1熱交換風路15。進入第1熱交換風路15的空氣會與已從第2流入口38流動於第2熱交換風路16中,並已藉由吸熱器13冷卻除濕的空氣進行熱交換而冷卻除濕。已經冷卻除濕之空氣是從熱交換器6的下表面即第1流出口41排出。該已經冷卻除濕之空氣是藉由第1葉片部23送風至本體外殼1外。冷卻除濕時,在熱交換器6之第1熱交換風路15、及吸熱器13中所產生的冷凝水會滴下至集水部8,並透過集水部8之連通孔42滴下至集水槽9。
又,當送風裝置7運作時,在暖風風路37中,藉由第2葉片部24從第2吸氣口3吸氣到本體外殼1內的空氣是朝散熱器11送風,並通過散熱器11而加熱。該已經加熱之空氣是藉由第2葉片部24送風至本體外殼1外。
集水部8為漏斗狀,設於吸熱器13及熱交換器6的下方。集水部8於底面具有中心軸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圓筒狀連通孔42。集水部8收集從吸熱器13及熱交換器6滴下的冷凝水,所收集之冷凝水從連通孔42滴下至集水槽9。集水部8覆蓋吸熱器13及熱交換器6的下方,而形成風路的一部分。
集水槽9為深底盤狀,位於集水部8的下方,且相對於本體外殼1裝卸自如地配置於吸熱器13、熱交換器6、送風裝置7、及散熱器11的下方。
藉此,即使在冷凝水從送風裝置7滴下的情況下,亦可收集至集水槽9。集水槽9配置於本體外殼1之左右方向上的一側,而壓縮機10配置於本體外殼1之左右方向上的另一側。集水槽9在本體外殼1中的前後方向之尺寸是比本體外殼1的前面至背面的尺寸小一圈的尺寸。集水槽9在本體外殼1中的左右方向之尺寸大於集水槽9在本體外殼1中的前後方向之尺寸。藉此,可提升集水槽9的儲水容量。
本實施形態中的特徵點是在本體外殼1內,設有第1除濕風路35與第2除濕風路36、及暖風風路37,第1除濕風路35與第2除濕風路36是供藉由第1葉片部23送風的空氣通過之風路,暖風風路37是供藉由第2葉片部24送風的空氣通過之風路。又,由第2葉片部24而來的空氣之送風量即第2送風量大於由第1葉片部23而來的第2送風量即第1送風量,此點也是本實施形態的特徵。
具體而言,在本體外殼1內,除了配置有熱交換器6的第1除濕風路35與第2除濕風路36以外,亦設有未配置熱交換器6的暖風風路37。因此,暖風風路37中的風路阻抗變小,從除濕裝置100送風的風量增加。亦即,由於在暖風風路37中沒有通過熱交換器6的風路,因此通過暖風風路37的空氣所受到的風路阻抗變得比通過第1除濕風路35與第2除濕風路36的空氣所受到的風路阻抗更小。又,第2葉片部24中的旋轉軸之軸向的尺寸大於第1葉片部23中的旋轉軸之軸向的尺寸,且第2翼部分34的長度長於第1翼部分33的長度。結果,在未通過熱交換器6的暖風風路37中已經加熱之空氣的送風量即第2送風量變得比在第1除濕風路35及第2除濕風路36中已經冷卻除濕之空氣的送風量即第1送風量更大。
如此,藉由使風路阻抗小的暖風風路37中的風量增加,可抑制噪音的增加,並且使風量增加。因此,藉由散熱器11加熱的空氣增加,朝室內晾乾之洗滌衣物送風的風量增加,而變得容易吹乾室內晾乾之洗滌衣物。又,散熱器11的散熱量增加,吸熱器13中的除濕效率提升。
又,第1吸氣口2配置於本體外殼1中的前面側。第1吸氣口2中通過的風量比第2吸氣口3小,因此噪音比第2吸氣口3低。結果,相較於將第2吸氣口3配置於本體外殼1中的前面側,將第1吸氣口2配置於本體外殼1中的前面側更能降低本體外殼1中的前面側的噪音。再者,在本實施形態中,圖1中的右側為前面側,左側為背面側。又,圖1中的左右方向成為前後方向。
又,送風裝置7具有使第1葉片部23與第2葉片部24旋轉的馬達部22,第1葉片部23與第2葉片部24形成一體。馬達部22配置於第2葉片部24與散熱器11之間的暖風風路37。
藉此,馬達部22配置於第2葉片部24與散熱器11之間的暖風風路37,因此藉由利用馬達部22中所產生的餘熱,亦有助於在暖風風路37中流動之空氣的溫度上升,而具有容易吹乾室內晾乾之洗滌衣物的效果。
又,以樹脂將第1葉片部23與第2葉片部24形成一體的情況下,葉片的模具變成1個,而可減少模具費用。能夠以第1葉片部23的第1翼部分33之翼長與第2葉片部24的第2翼部分34之翼長的長度比、第1葉片部23之葉片直徑與第2葉片部24之葉片直徑的葉片直徑比、及第1吸氣口2之開口面積與第2吸氣口3之開口面積的開口面積比等的各種方法來調整風量平衡。可考量各自的優點與缺點而選擇最佳解決方法。
又,馬達部22配置於第2葉片部24與散熱器11之間的暖風風路37。因此,相較於配置有熱交換器6之第1除濕風路35與第2除濕風路36,對風路阻抗的影響有限。再加上,藉由利用馬達部22中所產生的餘熱,使在暖風風路37中流動之空氣的溫度上升,而具有容易吹乾室內晾乾之洗滌衣物的效果。 (實施形態2)
圖3是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中的除濕裝置的示意圖。針對與實施形態1同樣的構成要素,是附加相同的符號並省略其詳細之說明。
如圖3所示,與實施形態1不同的點為送風裝置7。送風裝置7具有罩殼部21、第1葉片部23、第2葉片部24、分隔板43、及馬達部22。
罩殼部21具有與熱交換器6對向的第1面25、與散熱器11對向的第2面26、及夾於第1面25與第2面26的渦捲面27。在第1面25上設有圓形的開口即第1吸入口28,在第2面26上設有圓形的開口即第2吸入口29,並在渦捲面27上設有四角形的開口即吐出口30。
第1葉片部23與第2葉片部24是翼部分從主板部分的一側面延伸的多翼式送風機。第1葉片部23具有圓板狀的第1主板部分32a、及從第1主板部分32a往熱交換器6的方向水平延伸的多數個第1翼部分33。第2葉片部24具有圓板狀的第2主板部分32b、及從第2主板部分32b往散熱器11的方向水平延伸的多數個第2翼部分34。
分隔板43為板狀,配置於第1葉片部23與第2葉片部24之間,並固定於罩殼部21上。
馬達部22固定於分隔板43上,第1旋轉軸(未圖示)從馬達部22往熱交換器6的方向水平延伸,第2旋轉軸(未圖示)從馬達部22往散熱器11的方向水平延伸。第1旋轉軸上固定有第1葉片部23,第2旋轉軸上固定有第2葉片部24。
藉此,馬達部22未配置於風路上,而是配置於第1葉片部23與第2葉片部24之間,因此風路阻抗降低,並且風量增加。結果,除濕效率提升。 (實施形態3)
圖4是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中的除濕裝置之本體外殼內的概略圖。針對與實施形態1同樣的構成要素,是附加相同的符號並將其詳細之說明省略。
本實施形態中的特徵點是散熱器111的表面積大於吸熱器13的表面積。散熱器111與吸熱器13的上下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尺寸相同,且藉由第2葉片部24送風之送風方向上的散熱器111之尺寸大於藉由第1葉片部23送風之送風方向上的吸熱器13之尺寸。
藉此,送風方向上的散熱器111之尺寸大於送風方向上的吸熱器13之尺寸,因此除濕空氣的溫度上升,而可縮短室內晾乾之洗滌衣物的乾燥時間。
具體而言,散熱器111具有冷媒配管14及散熱板111a。圖5是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的除濕裝置之散熱器的立體圖。冷媒配管14為銅製的圓筒狀,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蛇行,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數個水平部分50、及圓弧狀的圓弧部分51。多數個水平部分50在上下方向上以預定之間隔並排,而鄰接之水平部分50的端部是藉由圓弧部分51連結。散熱板111a為四角平板狀,多數個固定於冷媒配管14的水平部分50上。散熱板111a相對於冷媒配管14之水平部分50的中心軸方向在垂直方向上具備面。散熱板111a是設置成散熱板111a的面會與藉由第1葉片部23送風之送風方向成為平行。因此,從第2吸氣口3吸入的空氣會沿著散熱板111a的面流動。
圖6是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的除濕裝置之吸熱器的立體圖。
如圖4、圖6所示,吸熱器13具有冷媒配管14及吸熱板13a。冷媒配管14為銅製的圓筒狀,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蛇行,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數個水平部分52、及圓弧狀的圓弧部分53。多數個水平部分52在上下方向上以預定之間隔並排,而鄰接之水平部分52的端部是藉由圓弧部分連結。吸熱板13a為四角平板狀,多數個固定於冷媒配管14的水平部分上。吸熱板13a相對於冷媒配管14之水平部分52的中心軸方向在垂直方向上具備面。吸熱板13a是設置成吸熱板13a的面會與藉由第1葉片部23送風之送風方向成為平行。因此,從第1吸氣口2吸入的空氣會沿著吸熱板13a的面流動。
此處,藉由第2葉片部24送風之送風方向(本體外殼1中的前後方向)上的散熱板111a之尺寸大於藉由第1葉片部23送風之送風方向(本體外殼1中的前後方向)上的吸熱板13a之尺寸。結果,藉由第2葉片部24送風之空氣與散熱板111a接觸的時間變得比藉由第1葉片部23送風之空氣與吸熱板13a接觸的時間更長。因此,除濕空氣的溫度上升,而可縮短室內晾乾之洗滌衣物的乾燥時間。
又,散熱板111a與吸熱板13a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相同。此處,將散熱器111中的冷媒配管14的水平部分50之軸向上的一側端部之散熱板111a至另一側端部之散熱板111a的尺寸設為尺寸A。將吸熱器13中的冷媒配管14的水平部分52之軸向上的一側端部之吸熱板13a至另一側端部之吸熱板13a的尺寸設為尺寸B。在本實施形態中,尺寸A與尺寸B為相同長度。又,熱交換器6中的冷媒配管14的水平部分52之軸向上的一側端部至另一側端部的尺寸與尺寸A、尺寸B相同。
藉此,在散熱器111、吸熱器13、及熱交換器6中,可相對於藉由第1葉片部23與第2葉片部24送風之空氣的送風方向將垂直方向的風路形狀設為相同。因此,風路不會變複雜,而可減少本體外殼1內的死角。
又,吸熱器13之冷媒配管14的水平部分52在藉由第1葉片部23送風之送風方向上為1列。又,散熱器111之冷媒配管14的水平部分50在藉由第2葉片部24送風之送風方向上為2列,比吸熱器13之冷媒配管14的水平部分52的列數多1列。再者,散熱器111之冷媒配管14的水平部分50之數量多於吸熱器13之冷媒配管14的水平部分52之數量,因此相較於吸熱板13a,散熱板111a與冷媒配管內之冷媒的熱交換效率提升,除濕空氣的溫度上升,而可縮短室內晾乾之洗滌衣物的乾燥時間。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所述的除濕裝置作為使室內晾乾之洗滌衣物乾燥的家庭用或事務所用等的除濕裝置是有用的。
1‧‧‧本體外殼 2‧‧‧第1吸氣口 3‧‧‧第2吸氣口 4‧‧‧吹出口 5‧‧‧冷凍循環 6‧‧‧熱交換器 7‧‧‧送風裝置 8‧‧‧集水部 9‧‧‧集水槽 10‧‧‧壓縮機 11‧‧‧散熱器 12‧‧‧膨脹部 13‧‧‧吸熱器 13a‧‧‧吸熱板 14‧‧‧冷媒配管 15‧‧‧第1熱交換風路 16‧‧‧第2熱交換風路 17‧‧‧第1傳熱板 18‧‧‧第2傳熱板 19‧‧‧第1肋部 20‧‧‧第2肋部 21‧‧‧罩殼部 22‧‧‧馬達部 23‧‧‧第1葉片部 24‧‧‧第2葉片部 25‧‧‧第1面 26‧‧‧第2面 27‧‧‧渦捲面 28‧‧‧第1吸入口 29‧‧‧第2吸入口 30‧‧‧吐出口 32‧‧‧主板部分 32a‧‧‧第1主板部分 32b‧‧‧第2主板部分 33‧‧‧第1翼部分 34‧‧‧第2翼部分 35‧‧‧第1除濕風路 36‧‧‧第2除濕風路 37‧‧‧暖風風路 38‧‧‧第2流入口 39‧‧‧第1流入口 40‧‧‧第2流出口 41‧‧‧第1流出口 42‧‧‧連通孔 43‧‧‧分隔板 50‧‧‧水平部分 51‧‧‧圓弧部分 52‧‧‧水平部分 53‧‧‧圓弧部分 100‧‧‧除濕裝置 111‧‧‧散熱器 111a‧‧‧散熱板 A‧‧‧尺寸 B‧‧‧尺寸
圖1是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1的除濕裝置之本體外殼內的概略圖。
圖2是該除濕裝置之熱交換器的分解圖。
圖3是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2的除濕裝置之本體外殼內的概略圖。
圖4是顯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3的除濕裝置之本體外殼內的概略圖。
圖5是該除濕裝置之散熱器的立體圖。
圖6是該除濕裝置之吸熱器的立體圖。
1‧‧‧本體外殼
2‧‧‧第1吸氣口
3‧‧‧第2吸氣口
4‧‧‧吹出口
5‧‧‧冷凍循環
6‧‧‧熱交換器
7‧‧‧送風裝置
8‧‧‧集水部
9‧‧‧集水槽
10‧‧‧壓縮機
11‧‧‧散熱器
12‧‧‧膨脹部
13‧‧‧吸熱器
14‧‧‧冷媒配管
15‧‧‧第1熱交換風路
16‧‧‧第2熱交換風路
21‧‧‧罩殼部
22‧‧‧馬達部
23‧‧‧第1葉片部
24‧‧‧第2葉片部
25‧‧‧第1面
26‧‧‧第2面
27‧‧‧渦捲面
28‧‧‧第1吸入口
29‧‧‧第2吸入口
30‧‧‧吐出口
32‧‧‧主板部分
33‧‧‧第1翼部分
34‧‧‧第2翼部分
35‧‧‧第1除濕風路
36‧‧‧第2除濕風路
37‧‧‧暖風風路
38‧‧‧第2流入口
39‧‧‧第1流入口
40‧‧‧第2流出口
41‧‧‧第1流出口
42‧‧‧連通孔
100‧‧‧除濕裝置

Claims (13)

  1. 一種除濕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本體外殼,設有第1吸氣口、第2吸氣口、及1個吹出口;冷凍循環與送風裝置,設於前述本體外殼內;及熱交換器,具有可進行熱交換的第1熱交換風路與第2熱交換風路,前述冷凍循環是由壓縮機、及依序設於前述壓縮機的下游之散熱器、膨脹部、吸熱器所形成,前述送風裝置具有:第1葉片部,將從前述第1吸氣口吸氣到前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朝前述1個吹出口送風;及第2葉片部,將從前述第2吸氣口吸氣到前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朝前述1個吹出口送風,在前述本體外殼內,設有:第1除濕風路,供藉由前述第1葉片部從前述第1吸氣口吸氣到前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通過,並透過前述吸熱器、前述第2熱交換風路連通前述第1吸氣口與前述1個吹出口;第2除濕風路,供藉由前述第1葉片部從前述第1吸氣口吸氣到前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通過,並透過前述第1熱交換風路連通前述第1吸氣口與前述1個吹出口;及暖風風路,供藉由前述第2葉片部從前述第2吸氣口吸氣到前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通過,並透過前述散熱器連通 前述第2吸氣口與前述1個吹出口,前述第2葉片部的第2送風量大於前述第1葉片部的第1送風量。
  2.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第2葉片部中的旋轉軸之軸向的尺寸大於前述第1葉片部中的旋轉軸之軸向的尺寸。
  3. 如請求項1或2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第1吸氣口配置於前述本體外殼中的前面側。
  4. 如請求項2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送風裝置是具有:馬達部,使前述第1葉片部與前述第2葉片部旋轉,且前述第1葉片部與前述第2葉片部形成一體,前述馬達部是配置於前述暖風風路中的前述第2葉片部與前述散熱器之間的前述暖風風路。
  5. 如請求項2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送風裝置具有:馬達部,使前述第1葉片部與前述第2葉片部旋轉,前述馬達部配置於前述第1葉片部與前述第2葉片部之間。
  6. 如請求項1之除濕裝置,其更具備:集水部,設於前述吸熱器及前述熱交換器的下方,收集從前述吸熱器及前述熱交換器滴下的冷凝水;及集水槽,設於前述集水部、前述吸熱器、前述熱交換器、前述送風裝置、及前述散熱器的下方,儲存從前述集水部滴下的冷凝水, 前述第1吸氣口、前述吸熱器、前述熱交換器、前述送風裝置、前述散熱器、及前述吸氣口配置於一直線上。
  7. 如請求項6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第1吸氣口、前述吸熱器、前述熱交換器、前述送風裝置、前述散熱器、及前述第2吸氣口在前述本體外殼中的前後方向上配置於一直線上,前述集水槽在前述本體外殼中的左右方向之尺寸大於前述集水槽在前述本體外殼中的前後方向之尺寸。
  8. 一種除濕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本體外殼,設有第1吸氣口、第2吸氣口、及1個吹出口;冷凍循環與送風裝置,設於前述本體外殼內;及熱交換器,具有可進行熱交換的第1熱交換風路與第2熱交換風路,前述冷凍循環是由壓縮機、及依序設於前述壓縮機的下游之散熱器、膨脹機構、吸熱器所形成,前述送風裝置具有:第1葉片部,將從前述第1吸氣口吸氣到前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朝前述1個吹出口送風;及第2葉片部,將從前述第2吸氣口吸氣到前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朝前述1個吹出口送風,在前述本體外殼內,設有:第1除濕風路,供藉由前述第1葉片部從前述第1吸氣口吸氣到前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通過,並透過前述吸熱 器、前述第2熱交換風路連通前述第1吸氣口與前述1個吹出口;第2除濕風路,供藉由前述第1葉片部從前述第1吸氣口吸氣到前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通過,並透過前述第1熱交換風路連通前述第1吸氣口與前述1個吹出口;及暖風風路,供藉由前述第2葉片部從前述第2吸氣口吸氣到前述本體外殼內的空氣通過,並透過前述散熱器連通前述第2吸氣口與前述1個吹出口,前述散熱器的表面積大於前述吸熱器的表面積。
  9. 如請求項8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散熱器具備:筒狀的冷媒配管,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蛇行,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數個水平部分;及多數個散熱板,相對於前述冷媒配管之前述水平部分的中心軸方向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面,並固定於前述冷媒配管的前述水平部分上,前述吸熱器具備:筒狀的冷媒配管,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蛇行,且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多數個水平部分;及多數個吸熱板,相對於前述冷媒配管之前述水平部分的中心軸方向在垂直方向上具有面,並固定於前述冷媒配管的前述水平部分上,前述第2葉片部之送風方向上的前述散熱板之尺寸大於前述第1葉片部之送風方向上的前述吸熱板之尺寸。
  10. 如請求項9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散熱板、前述吸熱板、及前述熱交換器的上下方向的尺寸相同,且,從前述散熱器的前述水平部分之軸向上的一側端部之前述散熱板至另一側端部之前述散熱板的尺寸、從前述吸熱器的前述水平部分之軸向上的一側端部之前述吸熱板至另一側端部之前述吸熱板的尺寸、及從前述熱交換器的前述水平部分之軸向上的一側端部至另一側端部的尺寸相同。
  11. 如請求項9或10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吸熱器之前述水平部分在藉由前述第1葉片部送風的送風方向上至少有1列,前述散熱器之前述水平部分在藉由前述第2葉片部送風的送風方向上,比前述吸熱器之前述水平部分的列數多1列,前述散熱器之前述水平部分的數量多於前述吸熱器之前述水平部分的數量。
  12. 如請求項8之除濕裝置,其更具備:集水部,設於前述吸熱器及前述熱交換器的下方,收集從前述吸熱器及前述熱交換器滴下的冷凝水;及集水槽,設於前述集水部、前述吸熱器、前述熱交換器、前述送風裝置、及前述散熱器的下方,儲存從前述集水部滴下的冷凝水,前述第1吸氣口、前述吸熱器、前述熱交換器、前述送風裝置、前述散熱器、及前述第2吸氣口配置於一直線 上。
  13. 如請求項12之除濕裝置,其中前述第1吸氣口、前述吸熱器、前述熱交換器、前述送風裝置、前述散熱器、及前述第2吸氣口在前述本體外殼中的前後方向上配置於一直線上,前述集水槽在前述本體外殼中的左右方向之尺寸大於前述集水槽在前述本體外殼中的前後方向之尺寸。
TW107138319A 2017-11-10 2018-10-30 除濕裝置 TWI79106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6855 2017-11-10
JP2017216855A JP2019086263A (ja) 2017-11-10 2017-11-10 除湿装置
JP2017216854A JP6975879B2 (ja) 2017-11-10 2017-11-10 除湿装置
JP2017-216854 2017-11-1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3289A TW201923289A (zh) 2019-06-16
TWI791060B true TWI791060B (zh) 2023-02-01

Family

ID=677023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7138319A TWI791060B (zh) 2017-11-10 2018-10-30 除濕裝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TW (1) TWI79106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52773B2 (ja) * 2019-09-17 2023-09-2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機能付き熱交換形換気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0539A (ja) * 2001-02-26 2002-09-06 Corona Corp 除湿機
JP2003172525A (ja) * 2001-12-04 2003-06-20 Matsushita Ecology Systems Co Ltd 除湿機
JP2007237077A (ja) * 2006-03-08 2007-09-20 Sharp Corp 空気調節装置
TW200839158A (en) * 2007-03-23 2008-10-01 Ming-Ze He Air conditioner
JP2017070923A (ja) * 2015-10-09 2017-04-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250539A (ja) * 2001-02-26 2002-09-06 Corona Corp 除湿機
JP2003172525A (ja) * 2001-12-04 2003-06-20 Matsushita Ecology Systems Co Ltd 除湿機
JP2007237077A (ja) * 2006-03-08 2007-09-20 Sharp Corp 空気調節装置
TW200839158A (en) * 2007-03-23 2008-10-01 Ming-Ze He Air conditioner
JP2017070923A (ja) * 2015-10-09 2017-04-1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923289A (zh) 2019-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026168B1 (en) Clothes drying device
TWI664377B (zh) Dehumidifier
JP6721102B2 (ja) 除湿機
JP6337272B2 (ja) 除湿装置
JP6205576B2 (ja) 除湿装置
JP6646805B2 (ja) 除湿装置
TWI791060B (zh) 除濕裝置
JP6975879B2 (ja) 除湿装置
JP2019086263A (ja) 除湿装置
JP7345083B2 (ja) 除湿装置
JP6643569B2 (ja) 除湿装置
JP7407346B2 (ja) 除湿装置
JP7445832B2 (ja) 除湿装置
JP2009139071A (ja) コンデンサー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除湿装置
KR102436120B1 (ko) 토출공기의 온도를 저감시킬 수 있는 제습기
JP6646806B2 (ja) 除湿装置
KR100760128B1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JP6956311B2 (ja) 除湿装置
JP7300578B2 (ja) 除湿装置
JP7429842B2 (ja) 除湿装置
JP7429841B2 (ja) 除湿装置
JP7266163B2 (ja) 除湿装置
JP7324970B2 (ja) 除湿装置
JP7266162B2 (ja) 除湿装置
JP7507336B2 (ja) 除湿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