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4159B - 帶子引導部 - Google Patents

帶子引導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4159B
TWI614159B TW105115756A TW105115756A TWI614159B TW I614159 B TWI614159 B TW I614159B TW 105115756 A TW105115756 A TW 105115756A TW 105115756 A TW105115756 A TW 105115756A TW I614159 B TWI614159 B TW I614159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ed
guide portion
guide
opening edge
op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57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04060A (zh
Inventor
渡邊幹夫
山口隆二
Original Assignee
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0406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0406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41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4159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2/24Anchoring devices secured to the side, door, or roof of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8Anchoring devices
    • B60R2022/1818Belt guides
    • B60R2022/1831Belt guides comprising a slotted plate sliding in its plane, e.g. inside circular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 Buckles (AREA)

Abstract

帶子引導部包含有插通帶子之引導部本體;接觸第1開口緣部及第2開口緣部之其中一側面之前壁;接觸第1開口緣部之另一側面之後壁;及接觸第2開口緣部之另一側面之爪部。於連結引導部本體與後壁的連結部中設置有凹部,當帶子引導部組裝於被組裝構件時,第1開口緣部之前端進入凹部。

Description

帶子引導部 發明領域
本揭示是有關於一種帶子引導部。
發明背景
組裝於貫通板狀構件(被組裝構件)之長孔之框狀的帶子引導部為人所知。例如於日本特開第2011-195064號公報中,揭示了設置於車輛頂板部之帶子引導部,用以將帶子從車輛頂板部引導至車室內。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第2011-195064號公報
發明概要
然而,於組裝帶子引導部到被組裝構件之作業中,組裝容易度之提升受到期待。但是,若將帶子引導部做成容易組裝之形狀,帶子引導部從被組裝構件鬆脫之困難度則會降低。
本揭示是考量前述事實後,以獲得容易安裝且難 以鬆脫之帶子引導部為發明目的。
本揭示之第1態樣之帶子引導部具有:作成筒狀之引導部本體,藉由組裝於被組裝構件而配置於前述被組裝構件之長孔狀之開口部,且帶子插通內部;前壁,具有接觸前述被組裝構件之其中一側面之前限制部;後壁,具有接觸前述被組裝構件之前述開口部之短邊方向其中一側之第1開口緣部之另一側面的第1後限制部;爪部,具有接觸前述被組裝構件之前述開口部之短邊方向另一側之第2開口緣部之另一側面的第2後限制部;及連結部,構成為連結前述引導部本體與前述後壁,且前述第1開口緣部側的面設置有凹部,當組裝於前述被組裝構件時,在前述後壁配置於前述第1開口緣部的另一側之狀態下,藉由使前述第1開口緣部的前端進入前述凹部,而使前述爪部通過前述開口部。
本揭示之第1態樣之帶子引導部是組裝於被組裝構件。該帶子引導部具有作成筒狀之引導部本體。引導部本體是配置於被組裝構件之長孔狀之開口部,且帶子插通內部。
又,該帶子引導部具有前壁。前壁包含接觸被組裝構件之其中一側面之前限制部。又,該帶子引導部具有後壁。後壁包含接觸被組裝構件之開口部之短邊方向其中一側之第1開口緣部之另一側面的第1後限制部。進而,該帶子引導部具有爪部。爪部包含有接觸被組裝構件之開口 部之短邊方向另一側之第2開口緣部之另一側面的第2後限制部。
進而,此帶子引導部具有連結引導部本體與後壁之連結部。於連結部之第1開口緣部側的面設置有凹部。而且,當帶子引導部組裝於被組裝構件時,在後壁配置於第1開口緣部的另一側之狀態下,藉由使第1開口緣部的前端進入凹部,而使爪部通過開口部。
亦即,由於第1開口緣部的前端可進入凹部,故爪部容易通過開口部,且容易組裝帶子引導部。又,不必使爪部變低,故可抑制帶子引導部之鬆脫。
本揭示之第2態樣之帶子引導部是如第1態樣,其中前述第1後限制部即是接觸前述被組裝構件之前述第1開口緣部之另一側面的呈平面之第1後限制面,且前述連結部具有從前述第1後限制面平滑地連續之彎曲面。
在本揭示之第2態樣之帶子引導部中,連結部包含有從第1後限制面平滑地連續之彎曲面,故組裝帶子引導部到被組裝構件之作業可順利地進行。
本揭示之第3態樣之帶子引導部是如第1或第2態樣,其中前述後壁是設置複數個於前述開口部之長邊方向。
在本揭示之第3態樣之帶子引導部中,後壁是設置複數個於開口部之長邊方向,故與開口部之長邊方向全域設置後壁的帶子引導部相比,容易將引導部本體收縮至開口部之短邊方向側。
本揭示之第4態樣之帶子引導部是如第3態樣,其中前述後壁是配置於前述開口部之長邊方向兩側。
在本揭示之第4態樣之帶子引導部中,後壁是配置於開口部之長邊方向兩側,故可有效率地抑制帶子引導部從被組裝構件鬆脫。
本揭示之第5態樣之帶子引導部是如第1至4中任一態樣,其中前述帶子是將該帶子的捲取裝置側朝向前述前壁側,且將該帶子的車室側朝向前述後壁及前述爪部側,並插通於前述引導部本體之內部。
在本揭示之第5態樣之帶子引導部中,前述帶子是將該帶子的捲取裝置側朝向前述前壁側,且將該帶子的車室側朝向前述後壁及前述爪部側,並插通於前述引導部本體之內部。因此,當帶子從捲取裝置拉出時,若於帶子引導部施加與捲取裝置相反側方向之荷重,則可藉前壁承受此荷重。其結果為藉由帶子拉出時的荷重而抑制帶子引導部從被組裝構件鬆脫。
如同以上說明,本揭示之帶子引導部具有容易組裝且難以鬆脫之優良效果。
2A‧‧‧線
2B‧‧‧線
3‧‧‧線
4‧‧‧線
7A‧‧‧部分
10‧‧‧帶子引導部
20‧‧‧被組裝構件
22‧‧‧開口部
24‧‧‧第1開口緣部
24A‧‧‧第1開口緣部之其中一側面
24B‧‧‧第1開口緣部之另一側面
24E‧‧‧前端
26‧‧‧第2開口緣部
26A‧‧‧第2開口緣部之其中一側面
26B‧‧‧第2開口緣部之另一側面
26E‧‧‧前端
28‧‧‧支架
30‧‧‧引導部本體
32‧‧‧插通部
34‧‧‧滑動面
36‧‧‧傾斜面
40‧‧‧前壁
42‧‧‧第1前限制面(前限制部)
42S‧‧‧引導部短邊方向外側端
44‧‧‧第2前限制面(前限制部)
50‧‧‧連結部
52‧‧‧遊隙面
52U‧‧‧遊隙面上部
52L‧‧‧遊隙面下部
54‧‧‧遊隙空間
60‧‧‧後壁
62‧‧‧第1後限制面(第1後限制部)
62U‧‧‧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端70‧‧‧爪部
72‧‧‧第2後限制面(第2後限制部)
74‧‧‧傾斜面
80‧‧‧帶子
90‧‧‧安全帶
92‧‧‧頂板部
94‧‧‧車室
96‧‧‧舌片
98‧‧‧扣件
d‧‧‧厚度
D1‧‧‧間隔
D2‧‧‧間隔
G‧‧‧點
L‧‧‧引導部長邊方向
T‧‧‧引導部插通方向
W‧‧‧引導部短邊方向
圖1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帶子引導部,其中(A)為正面圖,(B)為背面圖。
圖2(A)是顯示沿圖1的2A-2A線切斷面之截面圖,圖2(B)是顯示沿圖1的2B-2B線切斷面之截面圖。
圖3(A)~(D)是顯示帶子引導部組裝到被組裝構件之軌跡,且以沿圖1的3-3線切斷面顯示帶子引導部之截面圖。
圖4(A)~(D)是顯示帶子引導部組裝到被組裝構件之軌跡,且以沿圖1的4-4線切斷面顯示帶子引導部之截面圖。
圖5是顯示帶子插通於組裝狀態下帶子引導部之狀態,且圖5(A)是顯示未施加外力於帶子引導部之狀態之截面圖,圖5(B)則是顯示使帶子引導部撓曲之狀態之截面圖。
圖6是顯示被組裝構件之開口部附近之正面圖。
圖7(A)是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帶子引導部組裝構造之截面圖,圖7(B)則是顯示帶子引導部組裝構造所應用之後座用安全帶之概念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使用圖1~圖7,就本揭示之帶子引導部之實施形態加以說明。
-被組裝構件-
本實施形態之帶子引導部10是組裝於形成有長孔狀之貫通孔之開口部22的金屬製板狀構件(被組裝構件20)而使用。例如於圖7(B)所示之車輛後座安全帶90中,可應用於將通過車輛頂板部92之帶子80引導至車室內94的部分(用虛線圍住的部分7A)。在此例中,為使乘員繫上帶子80而使舌片96卡合於車體側之扣件98,且用以將收容此舌片96之舌片保持部(圖示省略)安裝於頂板部92的支架28(參照圖7(A))是作為被組裝構件20。帶子引導部10是合成樹 脂製。
再者,帶子引導部10應用之地點不限於此,例如亦可應用於設置在車室之側壁之肩錨(shoulder anchor)。此外,只要是帶子80插通的部分,於各種地點皆可應用。
在以下說明中,如圖3及圖6所示,在環繞被組裝構件20之長孔狀之開口部22的部分(開口緣部)當中,把夾住開口部22之開口短邊方向其中一側之部分稱作「第1開口緣部24」,把另一側之部分稱作「第2開口緣部26」。又,在組裝帶子的作業中,是把組裝作業者側,亦即圖3中被組裝構件20之左側的面(其中一側面)稱作「組裝作業者側之面24A、26A」。
-帶子引導部-
於圖1(A)、(B)中顯示了帶子引導部10。如此圖所示,帶子引導部10整體是呈現扁平之框狀,且內部(插通部32)作成可插通帶子80。於圖5(A)中,顯示了帶子引導部10組裝於被組裝構件20,進而插通帶子80之狀態。
再者,圖1所示之箭頭L是表示引導部長邊方向,亦即作成扁平之框狀之帶子引導部10之長邊方向。箭頭W則是表示引導部短邊方向,亦即與引導部長邊方向直交,並且也與帶子80之引導部插通方向直交的方向。又,圖2所示之箭頭T是表示引導部插通方向,亦即帶子80對帶子引導部10之插通方向。以下,在說明帶子引導部10之各構成時,以圖所示之點G作為帶子引導部10之中心,把接近點G之方向稱作引導部長邊方向內側、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引導 部插通方向內側。另一方面,把遠離點G之方向稱作引導部長邊方向外側、引導部短邊方向外側、引導部插通方向外側。
於圖2(A)、(B)中顯示了以直交於引導部長邊方向之平面切斷帶子引導部10之截面。如這些圖所示,帶子引導部10包含有:供帶子插通之引導部本體30、形成於引導部本體30之前壁40、經由連結部50而形成於引導部本體30之後壁60、及形成於引導部本體30之爪部70。再者,在這些圖中,為方便說明,雖以虛線表示各構成之邊界,但各構成之邊界並未嚴格規定。
-引導部本體-
帶子引導部10具有引導部本體30。引導部本體30是作成筒狀,並配置於被組裝構件20之開口部22。引導部本體30之內部是作成供帶子80插通之插通部32。為使已插通之帶子80無阻力地滑動於插通部32,引導部本體30之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的面(滑動面34)於引導部插通方向兩外側中,是朝向引導部短邊方向外側平緩地彎曲。
-前壁-
於引導部本體30之引導部插通方向其中一側(圖2之左側)中,豎立設置有朝向引導部短邊方向外側之前壁40。前壁40是涵蓋引導部本體30之全周而形成(參照圖1)。前壁40之引導部插通方向內側的面,是作為直交於引導部插通方向的呈平面之第1前限制面42及第2前限制面44。第1前限制面42及第2前限制面44是如圖5(A)所示,各別接觸於被 組裝構件20之第1開口緣部24及第2開口緣部26之作業側之面24A、26A。第1前限制面42及第2前限制面44相當於本揭示之「前限制部」。
-後壁-
後壁60是經由連結部50而形成於引導部本體30之引導部插通方向另一側(圖2之右側)。後壁60是僅形成於引導部本體30之引導部短邊方向其中一側(各圖之上側),又,如圖1(A)、(B)所示,夾住引導部本體30之引導部長邊方向中央部,在引導部長邊方向上空出間隔形成2個。後壁60之引導部插通方向內側的面,是作為與引導部插通方向直交之平面之第1後限制面62。此第1後限制面62是如圖5(A)所示,接觸於被組裝構件20之第1開口緣部24之與作業側之面24A相反的面24B(或是如0032的翻法:與被組裝構件20之第1開口緣部24之作業側之面24A相反的面24B接觸)。第1後限制面62相當於本揭示之「第1後限制部」。
第1前限制面42與第1後限制面62之引導部插通方向之間隔D1是與被組裝構件20之厚度d略相同,正確而言,是作成比厚度d稍微大一點的程度。藉此,如圖5(A)所示,被組裝構件20之第1開口緣部24夾持於前壁40之第1前限制面42與後壁60之第1後限制面62之間。
又,如圖2(A)所示,第1前限制面42之引導部短邊方向外側端42S,是比第1後限制面62之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端62U更位於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換言之,從正面看(往引導部插通方向看),第1前限制面42與第1後限制面62 並未重疊。再者,從正面看,在與第1前限制面42重疊的部分形成有後面詳述之連結部50。
-爪部-
如圖2(B)所示,於引導部本體30之引導部插通方向另一側(圖2之右側),形成有爪部70。爪部70是僅形成於引導部本體30之引導部短邊方向另一側(各圖之下側),又,如圖1(B)所示,是僅形成於引導部本體30之引導部長邊方向中央部。於爪部70中,形成有與被組裝構件20之第2開口緣部26之作業側之面26A相反的面26B接觸之第2後限制面72。第2後限制面72相當於本揭示之「第2後限制部」。
前壁40之第2前限制面44與爪部70之第2後限制面72之引導部插通方向之間隔D2是與被組裝構件20之厚度d略相同,正確而言,是作成比厚度d稍微大一點的程度。藉此,如圖5(A)所示,被組裝構件20之第2開口緣部26夾持於前壁40之第2前限制面44與爪部70之第2後限制面72之間。
又,於爪部70中形成有傾斜面74。傾斜面74之法線方向相對引導部短邊方向外側是朝引導部插通方向外側傾斜。
-連結部-
如圖2(A)所示,於連結引導部本體30與後壁60之連結部50中形成有作為彎曲面之遊隙面52。遊隙面52是從後壁60之第1後限制面62之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端62U平滑地連續而形成。遊隙面52隨著朝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前進而往 引導部插通方向外側緩和地彎曲。當繼續朝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前進時,則彎曲方向會反過來往引導部插通方向內側緩和地彎曲。換言之,在相當於遊隙面52裡的引導部短邊方向外側的遊隙面上部52U中,是作成往引導部插通方向內側凸狀地彎曲之形狀;在相當於遊隙面52之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的遊隙面下部52L中,是作成往引導部插通方向外側凹狀地彎曲之形狀。
藉由如此構成,形成比延長第1後限制面62至引導部本體30的假想平面更偏向引導部插通方向外側之空間之呈凹部的遊隙空間54。如圖5所示,於此遊隙空間54中並未配置被組裝構件20。
<組裝軌跡>
其次,使用圖3及圖4,說明帶子引導部10如何組裝於被組裝構件20。
首先,如圖3(A)及圖4(A)所示,將帶子引導部10之後壁60從被組裝構件20之開口部22插通,並將後壁60配置於與第1開口緣部24之作業側之相反側(另一側)。此時,被組裝構件20之第1開口緣部24之前端24E是進入至遊隙空間54中。亦即,藉由遊隙空間54,第1開口緣部24是作成在配置於第1前限制面42與第1後限制面62之間的狀態下,第1開口緣部24之前端24E可進入第1後限制面62之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
其次,如圖3(B)、(C)及圖4(B)、(C)所示,保持著被組裝構件20之第1開口緣部24之前端24E插入遊隙空間 54之狀態,將帶子引導部10往圖的逆時針方向旋轉。此時,如圖3(B)、(C)所示,會使引導部本體30之引導部長邊方向中央部往引導部短邊方向(開口部22之短邊方向側)以壓縮的方式彈性變形。藉此,可將形成於帶子引導部10之引導部長邊方向中央部之爪部70插入開口部22。另一方面,圖4所示之引導部長邊方向端部並未形成爪部70,故即使不使引導部本體30彈性變形,亦可將帶子引導部10插入開口部22。
最後,如圖3(D)所示,帶子引導部10(引導部本體30)之變形消除後,爪部70卡合於被組裝構件20之第2開口緣部26並完成組裝。如該圖所示,在帶子引導部10組裝於被組裝構件20之狀態下,被組裝構件20並未配置於遊隙空間54中。其後,如圖5(A)所示插通帶子80。因此,引導部本體30即使如圖5(B)般朝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撓曲,藉由帶子80之厚度,爪部70對第2開口緣部26之卡合亦不會解除。
再者,從圖3(A)所示之狀態將帶子引導部10之圖的下側部分往右壓,爪部70之傾斜面74會抵接被組裝構件20之第2開口緣部26。藉由來自此時的第2開口緣部26之反作用力,組裝作業者即使不使引導部本體30往引導部短邊方向壓縮變形,於引導部長邊方向中央部中,帶子引導部10也會撓曲,而可使爪部70插通開口部22。
又,引導部本體30亦形成有傾斜面36,在組裝帶子引導部10時,藉由使第2開口緣部26之前端261E抵接此傾 斜面36,可使帶子引導部10之組裝順利地進行。
<作用‧效果>
以下就本實施形態之帶子引導部10之作用及效果加以說明。
本實施形態之帶子引導部10是組裝於被組裝構件20。帶子引導部10是具有作成筒狀之引導部本體30。引導部本體30是如圖5(A)所示,配置於被組裝構件20之長孔狀之開口部22,且帶子80插通於內部之插通部32。
又,本實施形態之帶子引導部10是具有形成於引導部本體30之前壁40。前壁40是包含與被組裝構件20之第1開口緣部24及第2開口緣部26之組裝作業側之面24A接觸之第1前限制面42及第2前限制面44。又,此帶子引導部10是具有經由連結部50而形成於引導部本體30之後壁60。後壁60是包含與被組裝構件20之第1開口緣部24之組裝作業側之面24A相反側的面24B接觸之第1後限制面62。進而,此帶子引導部10是具有形成於引導部本體30之爪部70。爪部70包含與被組裝構件20之第2開口緣部26之組裝作業側之面26A相反側的面26B接觸之第2後限制面72。
又,本實施形態之帶子引導部10是具有連結引導部本體30與後壁60之連結部50。連結部50之第1開口緣部24側的面設置有遊隙空間54。而且,帶子引導部10組裝於被組裝構件20時,在第1開口緣部24插入前壁40與後壁60之間的狀態下,藉由引導部本體30收縮至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且第1開口緣部24之前端24E進入遊隙空間54,而使爪部70 通過開口部22。
亦即,如圖3(B)、(C)所示,在爪部70通過開口部22時之帶子引導部10之引導部短邊方向對開口部22之短邊方向傾斜之狀態下,第1開口緣部24可充分插入前壁40與後壁60之間,故爪部70容易通過開口部22,且容易組裝帶子引導部10。又,不必縮小爪部70往引導部短邊方向外側之突出量,故可抑制帶子引導部10之鬆脫。
進而,開口部22之寬度可設定得較狹窄,其結果為可抑制帶子引導部10對被組裝構件20往引導部短邊方向之晃動,且可抑制已插通插通部32之帶子80之翻轉。
又,即使縮小前壁40之第1前限制面42與後壁60之第1後限制面62之引導部插通方向之間隔D1,藉由連結部50之遊隙空間54,在將帶子引導部10組裝於被組裝構件20時之帶子引導部10之引導部短邊方向對開口部22之短邊方向傾斜之狀態下,第1開口緣部24亦可充分插入前壁40與後壁60之間。因此,可縮小間隔D1,並可抑制帶子引導部10對被組裝構件20往引導部插通方向之晃動。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帶子引導部10中,連結部50包含從第1後限制面62平滑地連續之彎曲面(遊隙面52),故遊隙面52容易對第1開口緣部24移動,且將帶子引導部10組裝於被組裝構件20之作業可順利地進行。又,帶子引導部10容易成形。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帶子引導部10中,後壁60是隔著引導部本體30之引導部長邊方向中央部而形成2個。 因此,與在開口部22之長邊方向全域設置後壁60之態樣相比,容易將引導部本體30收縮至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又,後壁60不只是形成於引導部本體30之引導部長邊方向兩側,而是避開引導部本體30之容易撓曲之引導部長邊方向中央部,並形成於難以撓曲之部分,故可有效率地抑制帶子引導部10之鬆脫。
又,在本實施形態之帶子引導部中,如圖7(A)所示,作為被組裝構件20之支架28是於開口部22附近相對車輛朝前後方向傾斜配置。而且,從配置於車輛後方側之未圖示之捲取裝置所拉出之帶子80是朝向車輛前方而跨越架設於頂板部92,並通過組裝於支架28之帶子引導部10而改變方向引導至車室94內。
然而,於此種構成中,可將車輛衝突時從捲取裝置猛烈拉出之帶子80之荷重,想作是施加於帶子引導部10之大量荷重。此時,施加於帶子引導部10之荷重即是帶子80之拉出方向之荷重。亦即,帶子80是從捲取裝置側往車室94側拉出,故於帶子引導部10中,是施加車室94側方向(圖之略下方向)之荷重。
在此,本實施形態之帶子引導部10是於支架28之捲取裝置側(圖之上側)配置前壁40,於支架28之客室94側(圖之下側)配置後壁60及爪部70。亦即,帶子80是將帶子80的捲取裝置側朝向前壁40側,且將帶子80的車室94側朝向後壁60及爪部70側。因此,藉由配置於支架28之捲取裝置側之前壁40,可抑制帶子引導部10往客室94側鬆脫。特別 是在本實施形態中,前壁40是涵蓋筒狀之引導部本體30之全周而形成,故可有效地抑制前壁40通過支架28之開口部22,且藉由來自帶子80之拉出方向之荷重,可進一步抑制帶子引導部10從支架28鬆脫。
〔上述實施形態之補充說明〕
再者,在上述實施形態中,作為前限制部、第1後限制部及第2後限制部之第1前限制面42、第1後限制面62、第2前限制面44及第2後限制面72之任一者雖然都是形成為平面,但本揭示不限於此。只要是從兩面夾入被組裝構件20以藉此抑制帶子引導部10之鬆脫者,亦可不作成平面。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所謂前壁40之第1前限制面42與後壁60之第1後限制面62雖然從正面看並未重疊,但本揭示不限於此,第1前限制面之上部(引導部短邊方向外側)與第1後限制面之下部(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亦可重疊一部分。在此情況下,亦可將第1前限制面與第1後限制面之引導部插通方向之間隔D1設定為相對被組裝構件之厚度d較寬。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連結部50之遊隙面52雖然是作成彎曲形狀,但本揭示不限於此,例如於圖2所示之截面形狀中,遊隙面亦可作成有角度的形狀。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前壁40雖然是涵蓋筒狀之引導部本體30之全周而形成,但本揭示之「前壁」不限於此。例如具備第1前限制面42之前壁與具備第2前限制面44之前壁亦可分開形成。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後壁60雖然是隔著引導部本體30之引導部長邊方向中央部而形成2個,但本揭示之「後壁」不限於此。例如亦可於引導部長邊方向中央部形成1個,亦可涵蓋引導部長邊方向略全體而形成1個。
又,在前述實施形態中如圖3所示,引導部本體30在收縮變形至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直到可關閉插通部32之狀態下,爪部70雖然未干涉第2開口緣部26,但本揭示不限於此。例如在引導部本體30朝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收縮變形至可關閉插通部32之狀態下爪部70通過開口部22時,爪部70亦可藉由第2開口緣部26彈性變形。又,即使是在引導部本體30未朝引導部短邊方向內側收縮變形之情況下,亦可例如藉由爪部70之彈性變形等而使爪部70通過開口部22,並使帶子引導部10組裝於被組裝構件20。
又,在如圖5所示之狀態下,第1前限制面42與第1開口緣部24之作業側之面24A之間亦可有縫隙,且第2前限制面44與第2開口緣部26之作業側之面26A之間亦可有縫隙。又,第1後限制面62與第1開口緣部24之作業側之面24A相反側的面24B之間亦可有縫隙。又,第2前限制面72與第2開口緣部26之作業側之面26A相反側的面26B之間亦可有縫隙。
10‧‧‧帶子引導部
20‧‧‧被組裝構件
22‧‧‧開口部
24‧‧‧第1開口緣部
24A‧‧‧第1開口緣部之其中一側面
24B‧‧‧第1開口緣部之另一側面
24E‧‧‧前端
26‧‧‧第2開口緣部
26A‧‧‧第2開口緣部之其中一側面
26B‧‧‧第2開口緣部之另一側面
26E‧‧‧前端
30‧‧‧引導部本體
40‧‧‧前壁
42‧‧‧第1前限制面(前限制部)
44‧‧‧第2前限制面(前限制部)
50‧‧‧連結部
60‧‧‧後壁
62‧‧‧第1後限制面(第1後限制部)
70‧‧‧爪部
72‧‧‧第2後限制面(第2後限制部)
74‧‧‧傾斜面

Claims (4)

  1. 一種帶子引導部,具有:作成筒狀之引導部本體,藉由前述帶子引導部組裝於被組裝構件,而配置於前述被組裝構件之長孔狀之開口部,且帶子插通其內部;前壁,具有接觸前述被組裝構件之其中一側面之前限制部;後壁,具有接觸前述被組裝構件之前述開口部的短邊方向其中一側之第1開口緣部的另一側面的第1後限制部;爪部,具有接觸前述被組裝構件之前述開口部的短邊方向另一側之第2開口緣部的另一側面的第2後限制部;及連結部,構成為連結前述引導部本體與前述後壁,且在前述第1開口緣部側的面設置有凹部,藉此當前述帶子引導部組裝於前述被組裝構件時,在前述後壁配置於前述第1開口緣部的另一側之狀態下,藉由前述第1開口緣部的前端進入前述凹部,而使前述爪部通過前述開口部,前述前限制部構成為包含第1前限制面,該第1前限制面為與前述被組裝構件之前述第1開口緣部之其中一側面相接觸的平面,前述第1後限制部為第1後限制面,該第1後限制面 為與前述被組裝構件之前述第1開口緣部之另一側面相接觸的平面,前述連結部具有從前述第1後限制面平滑地連續彎曲面,當以前述帶子的插通方向來看,前述第1前限制面與前述第1後限制面不相重疊。
  2. 如請求項1之帶子引導部,其中前述後壁是設置複數個於前述開口部之長邊方向。
  3. 如請求項2之帶子引導部,其中前述後壁是配置於前述開口部之長邊方向兩側。
  4. 如請求項1之帶子引導部,其中前述帶子是將該帶子的捲取裝置側朝向前述前壁側,且將該帶子的車室側朝向前述後壁及前述爪部側,並插通於前述引導部本體之內部。
TW105115756A 2015-05-28 2016-05-20 帶子引導部 TWI61415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08888A JP6081521B2 (ja) 2015-05-28 2015-05-28 ウェビングガイド及びシートベルト
JP2015-108888 2015-05-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04060A TW201704060A (zh) 2017-02-01
TWI614159B true TWI614159B (zh) 2018-02-11

Family

ID=573978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5756A TWI614159B (zh) 2015-05-28 2016-05-20 帶子引導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83156B2 (zh)
JP (1) JP6081521B2 (zh)
CN (1) CN106184109B (zh)
TW (1) TWI6141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133381A (ko) * 2018-04-26 2020-11-27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슈 벨트 통과구
JP7377234B2 (ja) 2021-02-16 2023-11-09 株式会社モリタ製作所 制御装置、診療システムおよび制御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89251U (zh) * 1987-12-04 1989-06-13
JPH0274258U (zh) * 1988-11-28 1990-06-06
JPH06990U (ja) * 1992-06-17 1994-01-11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エスカッション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83812B2 (ja) * 1998-11-27 2008-11-19 オートリブ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支持装置
US6837519B2 (en) * 2002-06-21 2005-01-0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Seat belt latch plate and method of making same
KR100549410B1 (ko) * 2004-07-29 2006-02-08 델파이코리아 주식회사 안전벨트용 가이드 앵커
JP2011195064A (ja) 2010-03-22 2011-10-06 Toyota Auto Body Co Ltd シートベルト保持構造
JP5839793B2 (ja) * 2010-11-09 2016-01-06 株式会社遠州 スルーアンカ
US20160159318A1 (en) * 2013-12-18 2016-06-09 Enshu Co., Ltd Through anchor
US20160257282A1 (en) * 2013-12-18 2016-09-08 Enshu Co., Ltd Through anchor
WO2015092893A1 (ja) * 2013-12-18 2015-06-25 株式会社遠州 スルーアンカ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89251U (zh) * 1987-12-04 1989-06-13
JPH0274258U (zh) * 1988-11-28 1990-06-06
JPH06990U (ja) * 1992-06-17 1994-01-11 河西工業株式会社 シートベルトエスカッション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081521B2 (ja) 2017-02-15
US20160347273A1 (en) 2016-12-01
JP2017001404A (ja) 2017-01-05
US9783156B2 (en) 2017-10-10
TW201704060A (zh) 2017-02-01
CN106184109A (zh) 2016-12-07
CN106184109B (zh) 2019-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938997B2 (en) Clip attachment structure
US20110260025A1 (en) Carpet clamp
JP5860981B1 (ja) バックル装置
TWI614159B (zh) 帶子引導部
JP4787649B2 (ja) 組立構造体
US8118353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of front panel
US20180073529A1 (en) Noise suppression member
US7213856B2 (en) Load collapse prevention device
US8827312B2 (en) Pretensioner and seat belt apparatus
WO2014132807A1 (ja) シートベルト保持用ベゼル、シートベルト用ガイドユニット、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14505632A5 (zh)
US9610918B2 (en) Seatbelt device bezel
JP2010120403A (ja) 車両における車室備品構造
JP2015116834A (ja) 車両の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KR102261764B1 (ko) 다단 결합형 차량용 고정구
JP6487757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ショルダアジャスタ装置
KR101316471B1 (ko) 웨빙가이드
JP406808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2017056771A (ja) 車両の後部車体構造
JP5040837B2 (ja) クランプ
JP2014043233A (ja)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用タング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JP7086491B2 (ja) シートベルトの収納構造
JP7170793B2 (ja) シートベルト用アンカー装置
JP2013153631A (ja) バンドロック構造部及びハーネスクランプ
JP4688918B2 (ja) ウェビング保護構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