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610617B - 聯合收割機 - Google Patents

聯合收割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610617B
TWI610617B TW104135549A TW104135549A TWI610617B TW I610617 B TWI610617 B TW I610617B TW 104135549 A TW104135549 A TW 104135549A TW 104135549 A TW104135549 A TW 104135549A TW I610617 B TWI610617 B TW I61061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rain
moisture meter
grain tank
tank
mois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355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16951A (zh
Inventor
Kenichiro Takeuchi
Akifumi Miyamoto
Ikuo Ueka
Hiromichi Kawaguchi
Atsushi Mizushima
Tomoyuki Ichimaru
Yasushi Ihara
Kentaro Tsuji
Yoshitaka Ueji
Kyohei Muramoto
Original Assignee
Iseki &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422187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5939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1504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51513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Iseki & Co Ltd filed Critical Iseki &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169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169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61061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610617B/zh

Link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Threshing Machine Element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Electric Means (AREA)

Description

聯合收割機
本發明係有關於聯合收割機。
以往,在具有向穀物箱內供給穀粒的供給裝置和測量被供給到穀物箱內的穀粒的水分的水分計的聯合收割機中,公知有如下結構:供給裝置從形成於穀物箱的前後中間位置的上部的供給口朝向配置於穀物箱內的前部的水分計排出穀粒(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15-55537號公報
在上述公知例中,由於供給裝置的供給口設置於穀物箱的前後中間位置處,因此,在向穀物箱內排出谷粒時,使供給裝置向逆時針方向旋轉。
因此,存在以下課題:由於由供給裝置實現的穀粒的排出多在旋轉方向的上側(上手側),並且穀粒多向後側飛散,因此,不能將足夠的穀粒回收到設置於供給口的前側的水分計,因此,測量精度低下。
本申請改進了穀物箱的形狀以及水分計和供給裝置的配置,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夠準確地測量穀粒所含有的水分的聯合收割機。
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為聯合收割機,其具有向穀物箱(5)內供給穀粒的供給裝置(16)和測量被供給到穀物箱(5)內的穀粒的水分的水分計(17),該聯合收割機的特徵在於,將上述水分計(17)設置在穀物箱(5)的後壁面(18)的後側,上述供給裝置(16)構成為從形成於上述穀物箱(5)的內側側板(22)的前側上部的供給口(21)朝向上述水分計(17)排出穀粒,上述水分計(17)具有:取入部(27),其通過貫穿穀物箱(5)的後壁面(18)的開口部(30)而將穀粒一粒粒地取入到水分計(17)中;一對電極輥(35),其配置於該取入部(27)的向水分計(17)主體內延伸的部分的下方;以及溝槽狀的引導部件(28),其安裝於上述開口部(30)的前側,將谷粒向取入部(27)引導,該聯合收割機構成為:形成上述穀物箱(5)的上壁面的頂板(20)具有從上述後壁面(18)的上端部向前上方傾斜的傾斜部(23),上述供給口(21)配置在比上述後壁面(18)的上端部高的位置,上述水分計(17)配置在上述後壁面(18)的上端部附近,借助供給裝置(16)的面對上述供給口(21)的跳出體(25)而跳出的穀粒被上述傾斜部(23)引導到水分計(17)。
技術方案2所述發明採用技術方案1項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在上述引導部件(28)的上側開口部(31)具有以比穀粒大的孔眼形成的網狀的進入防止體(32)。
技術方案3所述發明採用技術方案1或第2項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該聯合收割機構成為:在經上述取入部(27)將從上述供給口(21)排出後被回收到引導部件(28) 中的穀粒送到水分計(17)內,並在上述一對電極輥(35)之間一粒粒地擠壓該谷粒時,測量該一對電極輥(35)之間的電阻值,由此,測量穀粒的含有水分。
技術方案4所述發明採用技術方案3項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該聯合收割機構成為:利用上述水分計(17)測量多粒穀粒的水分,並測量該多粒穀粒的水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技術方案5所述發明採用技術方案4項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排出上述穀物箱(5)內的穀粒的縱排出裝置(13)設置在上述後壁面(18)的後側,將上述水分計(17)配置於從後面觀察時不與上述穀物箱(5)的後壁面(18)的縱排出裝置(13)重疊的部位。
技術方案6所述發明採用技術方案5項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上述水分計(17)配置在相對於上述縱排出裝置(13)處於機體內側的部位。
根據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由於將從供給裝置(16)大量排出的穀粒的一部分回收到水分計(17)並測量水分,因此能夠提高測量精度。
利用穀物箱(5)的頂板(20)所具備的傾斜部(23),能夠可靠地向水分計(17)回收穀粒,能夠可靠地使穀粒回收到水分計(17)從而提高測量精度。
能根據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在實現上述技術方案1所述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夠使引導部件(28)回收 穀粒並且防止秸稈屑等異物進入引導部件(28),防止水分計(17)破損。
根據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在實現上述技術方案1或技術方案2所述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在一對電極輥(35)之間一粒粒地擠壓谷粒時,測量該一對電極輥(35)之間的電阻值,由此能夠測量穀粒的含有水分,。
根據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在上述技術方案3所述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利用水分計(17)來測量多粒穀粒的水分,測量該多粒穀粒的水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由此能夠準確地測量穀粒的含有水分。
根據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在上述技術方案4所述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能夠緊湊地配置水分計(17)和縱排出裝置(13),從而能夠實現機體全長的縮短化。
根據技術方案6所述的發明,在上述技術方案5所述的發明的效果的基礎上,能夠利用縱排出裝置(13)保護水分計(17)免受異物影響。
5‧‧‧穀物箱
13‧‧‧縱排出裝置
16‧‧‧供給裝置
17‧‧‧水分計
18‧‧‧後壁面
20‧‧‧頂板
21‧‧‧供給口
23‧‧‧傾斜部
27‧‧‧取入部
28‧‧‧引導部件
30‧‧‧開口(開口部)
35‧‧‧電極輥
圖1是聯合收割機的概略側視圖。
圖2是該聯合收割機的概略俯視圖。
圖3是穀物箱為打開狀態的俯視圖。
圖4是引導構件的機體側引導部件附近的俯視圖。
圖5是引導構件的剖視圖。
圖6是穀物箱的側視圖。
圖7是水分計的局部概略立體圖。
圖8是引導構件附近的主視圖。
圖9是示出箱側引導部件搭在機體側引導部件上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0是示出箱側引導部件進入機體側引導部件的凹部內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1是示出箱側引導部件搭在機體側引導部件上的狀態下的負荷感測器等的剖視圖。
圖12是示出穀物箱搭在負荷感測器上的狀態的剖視圖。
圖13是示出供給裝置和水分計的配置狀態的穀物箱的側視圖。
圖14是俯視觀察的從供給裝置的供給口排出穀粒的狀態說明圖。
圖15是示出縱排出裝置和水分計的配置狀態的穀物箱的後視圖。
圖16是水分計的主視圖。
圖17是水分計附近的穀物箱的側視圖。
圖18中,(a)是穀物箱的鎖定機構的局部放大主視圖,(b)是穀物箱的鎖定機構的放大側視圖。
圖19是該聯合收割機的調節軸部分的放大後視圖。
在圖20中,(a)是操縱部的支撐件和保持器的立體圖,(b)是操縱部的支撐件和保持器的側視圖,(c)是操縱部的支撐件和保持器的主視圖。
參照附圖對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進行說明。
如圖1、圖2所示,標號1是聯合收割機的機體框架,標號2是設置於機體框架1的下方的行駛裝置,標號3是設置於機體框架1的上部的脫粒裝置,標號4是設置於脫粒裝置3的前側的收割裝置,標號5是穀物箱,標號6是操縱部。
此外,為了易於理解並為了便於說明示出了前後/左右等方向,但本發明不被這些方向所限制。
發動機8位於機體框架1的前後方向中的前方,搭載在形成於操縱部6的豎直方向的下側的發動機室(省略圖示)內。
穀物箱5形成為箱狀,為暫時儲存由脫粒裝置3分揀出的谷粒的穀粒儲存裝置。穀物箱5位於操縱部6的前後方向的後方,配設於機體框架1的左右方向的右側上。在本實施例中,穀物箱5在左右方向上與脫粒裝置3並列設置。
如圖3所示,穀物箱5設置為:以設置於穀物箱5的後端部外側即右後端部的鉸接部10(與轉動中心相當)為中心,在離開機體框架1的維護位置(在圖3中用實線示出)、和位於機體框架1上的作業位置(在圖3中用雙點劃線示出)之間轉動自如。
通過穀物箱5從作業位置朝向維護位置轉動到車輛外側,能夠進行配設於穀物箱5的左方的脫粒裝置3等的維護等。在穀物箱5內設置有排出穀物箱5內的穀粒的箱內螺旋式排出裝置11(記載於圖8至圖12中),螺旋式排出裝置11的終端(後端)面對設置於穀物箱5的機體外的連接金屬 (metal)12內。縱排出裝置13的下部與螺旋式排出裝置11連接,橫排出攪龍14的基部與縱排出裝置13的上部連接。
螺旋式排出裝置11以與前後方向平行的方式設置在穀物箱5的底部,螺旋式排出裝置11設置為遍及穀物箱5的前後方向的大致全長,並且設置為繞著與前後方向平行的軸心旋轉自如。螺旋式排出裝置11通過來自發動機8的驅動力繞著軸心旋轉,將穀物箱5內的谷粒向後方的連接金屬12(記載於圖13中)運送,並經由縱排出裝置13和橫排出攪龍14將穀粒排出到機體外。
如圖6所示,在穀物箱5上設置有水分計17,該水分計17對從脫粒裝置3的供給裝置16排出到穀物箱5內的穀粒的一部分進行採樣,測量穀粒所含有的水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也稱作偏差、水分波動)。水分計17安裝於穀物箱5的後面的後壁板(後板)18的上部。
對於穀物箱5的頂板20,前側部分形成為水準狀,至少使比供給裝置16的上部的供給口21向穀物箱5的內側側板22開口的部分靠後側的規定位置之後的頂板20形成為傾斜部(後側傾斜部)23,該傾斜部23以隨著向後方而逐漸降低的方式傾斜,傾斜部23的後端與後壁面18的上端連接(圖13)。
因此,如圖14所示,水分計17設置在比供給裝置16的供給口21低的位置,構成為:借助面對供給裝置16的供給口21內的跳出體25而跳出的穀粒被頂板20的傾斜部23引導到水分計17。
即,如圖14所示,水分計17通過安裝於後側的 後壁面18的上部而配設於從脫粒裝置3的供給裝置16排出的穀粒的飛散軌跡上(在圖14中用陰影表示飛散量)。
因此,通過將水分計17設置於從供給裝置16跳出的穀粒量較多的穀物箱5的後側,並且將水分計17配置在比供給裝置16的供給口21低的位置,水分計17能夠可靠地回收從供給裝置16跳出的穀粒,從而能夠準確地測量穀粒的水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因此,能夠提高水分計17的測量精度。
換言之,供給裝置16構成為從形成於穀物箱5的內側側板22的前側上部的供給口21朝向配設於穀物箱5內的後部的水分計17排出穀粒。
因此,由於穀粒排出多在供給裝置16的跳出體25的旋轉方向的上側並且穀粒多向後側飛散,因此,相比於設置在供給口21的前側的水分計,本申請的水分計17能夠回收足夠的穀粒。
在圖13中,標號16A是揚穀螺旋,標號16B是揚穀筒。
並且,穀物箱5的頂板20具有從後壁面18的上端部向前上方傾斜的傾斜部23,供給口21配置在比後壁面18的上端部高的位置,水分計17配置在上述後壁面18的上端部附近。
如圖15所示,排出穀物箱5內的穀粒的縱排出裝置13設置於上述後壁面18的後側,水分計17配置於後面觀察時不與穀物箱5的後壁面18的縱排出裝置13在前後方向上 重疊的部位。
因此,利用縱排出裝置13保護水分計17免受異物影響。
即,水分計17設置於在左右方向上與縱排出裝置13並列的位置處。
在該種情況下,水分計17配置在相對於縱排出裝置13處於機體內側的部位。
因此,進一步地利用縱排出裝置13保護水分計17免受異物影響。
具體而言,如圖17所示,在傾斜部23的後端與後壁面18的上端的接合部26的附近設置水分計17。
因此,從供給裝置16跳出的穀粒碰撞到傾斜部23,能夠有效地使水分計17收取穀粒。
對於水分計17的結構,只要能夠回收從供給裝置16跳出的穀粒並進行測量即可,結構可以為任意,如果示出一個例子,則可以構成為水分計17具有將穀粒取入到水分計17內的取入部27並在取入部27的附近設置將穀粒引導到取入部27的引導部件28。
具體而言,在穀物箱5的後壁面18設置有:開口30(技術方案中的“開口部30”),其用於將穀粒的一部分取入到水分計17內:以及引導部件28,其安裝於開口30的前側,使穀粒容易取入到水分計17。開口30貫穿後壁面18。引導部件28安裝於穀物箱5的內側。引導部件28形成為上方開口的截面溝槽狀並且通過將谷粒收納於內側而容易將穀粒取入到 水分計17。因此,能夠實現水分計17的精度提高。
如圖17所示,在上述引導部件28的上側開口部31設置有網狀的進入防止體32。進入防止體32以比穀粒大的孔眼形成,從而能夠使引導部件28回收穀粒並且防止秸稈屑等異物進入引導部件28。
因此,防止異物進入,由此,防止水分計17破損。
上述進入防止體32可以以下述方式在側視時相對於上側開口部31的水準面向前下方傾斜地設置在引導部件28的上側開口部31的上方:使進入防止體32的上端與穀物箱5的後壁面18側抵接,進入防止體32的下端位於引導部件28的上側開口部31的前端。
因此,抑制異物堆積在進入防止體32上的情況。
上述進入防止體32可以利用所謂穿孔板形成為網狀。
因此,抑制穀粒的枝梗或異物的鉤掛。
如圖7、圖16所示,水分計17具有以下等部分:圓柱狀的取入部27,其通過開口30而一粒粒地取入穀粒;以及一對電極輥35,其設置於取入部27的延伸到水分計17的主體內的部分的下方。
取入部27為軸桿形狀,在外周面上設置有一粒粒地收納穀粒的未圖示的間斷螺旋槽,通過繞著軸心旋轉而將穀粒一粒粒地供給到一對電極輥35之間。標號36是設置於取入部27的側方的誘導部件,在穀粒嵌合在誘導部件36和間斷螺旋槽之間的狀態下通過取入部27的旋轉而將穀粒移送到一對 電極輥35處。
電極輥35在彼此之間一粒粒地擠壓穀粒,測量一對電極輥35之間的電阻值。水分計17通過在一對電極輥35之間一粒粒地擠壓穀粒並測量一對電極輥35之間的電阻值來測量每一粒穀粒所含有的水分。水分計17測量多粒穀粒的水分,從而測量穀粒的水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如圖7所示,水分計17被罩部件40覆蓋。
覆蓋水分計17並且安裝於穀物箱5的後壁面18的罩部件40借助螺栓等安裝於該後側的後壁面18,由此,罩部件40裝卸自如。通過設置罩部件40能夠保護水分計17,通過使罩部件40裝卸自如能夠提高水分計17的維護性。
水分計17構成為利用電動機(省略圖示)來驅動取入部27和電極輥35,當電動機的旋轉負載達到規定以上時,停止驅動。
即,在取入部27將異物取入到水分計17的情況下,由於電動機的旋轉負載增加,因此電動機停止驅動,從而防止水分計17破損。
並且,利用聲音或顯示(省略圖示)來通知電動機的停止。
水分計17的電動機在由螺旋式排出裝置11、縱排出裝置13以及橫排出攪龍14進行的穀物箱5內的穀粒排出中也繼續進行驅動。
因此,能夠排出殘留在水分計17內的穀粒,從而準確地進行下一工序的穀粒的測量。
雖然省略了圖示,但構成為:在設置水分計17的支撐件(省略圖示)處與驅動水分計17的電動機獨立地設置振動用電動機(省略圖示),在該振動用電動機的旋轉軸(省略圖示)處設置載荷偏心的配重(省略圖示),利用振動用電動機的驅動而產生驅動,這樣一來,水分計17振動,載置於水分計17的平面部的穀粒或塵埃等由於振動而落下。
而且,如圖9至圖12所示,聯合收割機具有:負荷感測器47(與重量檢測構件相當),其檢測穀物箱5的重量即穀物箱5所儲存的穀粒的重量;以及引導構件48,其將穀物箱5的前端部引導到負荷感測器47上。
負荷感測器47安裝於機體框架1上,配設於機體框架1上和作業位置處的穀物箱5的前端部之間,並且負荷感測器47在穀物箱5位於作業位置的狀態下配設於螺旋式排出裝置11的下方。如圖11所示,負荷感測器47安裝於機體框架1的框架部材49和加強板51(與加強部件相當)上,該加強板51架設於框架部材49和第二框架部材50。即,負荷感測器47安裝於框架部材49和加強板51上,至少一部分安裝於框架部材49上,也安裝於加強板51上。
框架部材49和第二框架部材50形成為與前後方向平行的直線狀,並且形成為截面形狀為四邊形的四邊形筒狀。框架部材49設置於機體框架1的左右方向的外緣部。第二框架部材50配設於比框架部材49靠左右方向的內側。加強板51由不銹鋼構成,形成為平板狀。
當穀物箱5位於作業位置時,箱側加強部件52的 平坦面53與前述的結構的負荷感測器47的上方重疊,從而檢測穀物箱5即穀物箱5所儲存的穀粒的重量。
此外,穀物箱5在作業位置處在上下方向上僅由負荷感測器47支承,利用鉸接部10、卡定臂以及定位銷54等在前後方向和左右方向上被定位。並且,如圖5所示,機體框架1由板狀部材55等構成,該板狀部材55將框架部材49和第二框架部材50固定於表面上。
在穀物箱5從維護位置朝向作業位置轉動時,引導構件48將穀物箱5的前端部引導到負荷感測器47上。如圖9和圖10所示,引導構件48具有安裝於機體框架1的機體側引導部件56和安裝於穀物箱5的前端部的箱側引導部件57。
機體側引導部件56對從維護位置朝向作業位置轉動的穀物箱5的前端部進行引導,使得隨著朝向作業位置而逐漸上升後,穀物箱5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通過負荷感測器47的上方,其後,機體側引導部件56將穀物箱5的箱側加強部件52的平坦面53的前端部引導到負荷感測器47上。機體側引導部件56與負荷感測器47在前後方向上排列,設置於負荷感測器47的前側。
如圖4和圖5所示,機體側引導部件56具有第一上升傾斜部58(與上升傾斜部相當)、第二上升傾斜部59(與上升傾斜部相當)、水準部60以及凹部61。第一上升傾斜部58、第二上升傾斜部59、水準部60以及凹部61在左右方向上從機體框架1的外側依次排列。
第一上升傾斜部58和第二上升傾斜部59配設於 比機體框架1靠左右方向的外側的位置,抬升從維護位置朝向作業位置轉動的穀物箱5的前端部,使穀物箱5的前端部逐漸上升。第一上升傾斜部58和第二上升傾斜部59以在左右方向上隨著朝向機體框架1的內側而逐漸朝向上方的方式傾斜。
第二上升傾斜部59的左右方向的外側的端部位於比第一上升傾斜部58的左右方向的內側的端部靠下方的位置,第二上升傾斜部59的左右方向的內側的端部位於比第一上升傾斜部58的左右方向的內側的端部靠上方的位置。
水準部60與第二上升傾斜部59的左右方向的內側的端部連接,使從維護位置朝向作業位置轉動的穀物箱5的前端部水準移動。水準部60從第二上升傾斜部59的左右方向的內側的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內側而在左右方向上延伸。水準部60配設於機體框架1上。並且,在水準部60設置有供定位銷54卡定的卡定孔63。
凹部61與水準部60的左右方向的內側的端部連接,並且位於負荷感測器47上的穀物箱5的前端部的至少一部分進入凹部61中。凹部61形成為比水準部60向下方凹下。凹部61從水準部60的左右方向的內側的端部朝向左右方向的內側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凹部61配設於與負荷感測器11在前後方向上排列的位置。並且,凹部61的深度形成為下述程度的深度:當作業位置的穀物箱5的箱側加強部件52的平坦面53重疊於水準部60上時,箱側引導部件57進入內側、箱側引導部件57與凹部61的底面不抵接。
由此,能夠構成為僅由負荷感測器47支承穀物箱 5的重量,引導部件48不支承負載,從而保證負荷感測器47的測量精度。
此外,在箱側水準部67的外側的箱側引導部件57設置缺口部71,利用缺口部71構成為,機體側引導部件56的水準部60不對箱側引導部件57的重量進行支承,從而保證負荷感測器47的測量精度。
並且,機體側引導部件56具有配設於凹部61和水準部60的左右方向之間的傾斜部64。傾斜部64與水準部60的表面和凹部61的底面連接,以隨著朝向機體框架1的左右方向的外側而逐漸朝向上方的方式相對於水準方向和上下方向雙方傾斜。並且,在機體側引導部件56中,水準部60、傾斜部64以及凹部61一體地構成,並且凹部61的底面借助螺栓(與固定構件相當)等而安裝於機體框架1。
箱側引導部件57在穀物箱5從維護位置朝向作業位置轉動時,搭在機體側引導部件56上,當穀物箱5位於作業位置時,一部分進入機體側引導部件56的凹部61內。如圖8所示,箱側引導部件57具有:下方延伸部件65、箱側上升傾斜部66、箱側水準部67以及銷引導部件68。下方延伸部件65安裝於穀物箱5的寬度減小部69的底部的前端部,並且從穀物箱5的寬度減小部69的底部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
箱側上升傾斜部66、箱側水準部67以及銷引導部件68在左右方向上從機體框架1的內側依次排列,配設於與機體側引導部件56上重疊的位置。箱側上升傾斜部66在穀物箱5從維護位置朝向作業位置轉動時,搭在第一上升傾斜部58 和第二上升傾斜部59上,並且隨著朝向左右方向的內側而逐漸向上方傾斜。箱側上升傾斜部66設置於下方延伸部件65的左右方向的內側的端部。
箱側水準部67與箱側上升傾斜部66連接並且與水準方向平行。箱側水準部67設置於下方延伸部件65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箱側上升傾斜部66和箱側水準部67配設於當穀物箱5位於作業位置時進入機體側引導部件56的凹部61內的位置。箱側上升傾斜部66和箱側水準部67與箱側引導部件57的一部分相當。
銷引導部件68將定位銷54支承成在上下方向上滑動自如。銷引導部件68設置於下方延伸部件65的左右方向的外側的端部。銷引導部件68配設於當穀物箱5位於作業位置時重疊在機體側引導部件56的水準部60上的位置。
雖然省略了圖示,但在穀物箱5的內側側板22的後部下方位置設置振動裝置。
即,振動裝置設置於與設置在前側的負荷感測器47為相反側的後側。
振動裝置對穀物箱5的內側側板22施加振動從而順暢地排出穀物箱5內的谷粒,振動裝置置於負荷感測器47的相反側,振動(雜訊)不會影響負荷感測器47的測量。
並且,由於振動裝置對接近水分計17的穀物箱5的後部施加振動,因此,水分計17也振動,從而振出不必要進入水分計17的引導部件28的穀粒,還期待不降低水分計17的測量精度的作用效果。
並且,振動裝置的振動體(振子)與設置於穀物箱5側的彈簧部件抵接。
因此,振動體的振動經由彈簧部件傳遞到穀物箱5的內側側板22,從而抑制內側側板22的摩耗等。
並且,振動裝置的設置位置為任意,優選為,當將水分計17和振動裝置配置在相鄰的面上時,水分計17能夠利用振動裝置的振動。
即,當將水分計17設置為與振動裝置在相同面上時,如果振動過強,則給水分計17的設備帶來不良影響,如果過遠,則振動不起作用,而通過將水分計17和振動裝置配置在相鄰的面上,從而對水分計17施加適當的振動,抑制穀粒和塵埃的體積,從而維持水分計17的測量精度。
而且,如圖18所示,穀物箱5除了定位銷54之外還設置有鎖定機構L,該鎖定機構L使設置於穀物箱5的卡合鉤77與設置於脫粒裝置3側的卡合銷78卡合,從而對穀物箱5的打開轉動進行鎖定。
但是,如果在卡合鉤77與卡合銷78卡合時,卡合銷78對上下方向的負載進行支承,則會在負荷感測器47測量穀物箱5內的收納量時產生誤差。
因此,在本申請中,設置為自如地調節卡合鉤77和卡合銷78的卡合高度位置,並且卡合鉤77阻止穀物箱5的打開轉動,但不對穀物箱5的重量進行支承。
如圖18、圖19所示,將基板80固定在穀物箱5的內側側板22的前側上部,使調節板81上下滑動自如地與基 板80抵接,調節板81借助螺釘82安裝於基板80。螺釘82在設置於調節板81上的縱長孔83內上下移動自如。使調節軸84與基板80的下部螺合,使調節軸84的上端與調節板81的下部抵接。
卡合鉤77利用軸85而轉動自如地安裝於調節板81。
因此,當使調節軸84正轉、反轉時,調節板81相對基板80上下移動,通過調節板81的上下移動來變更卡合鉤77和卡合銷78的卡合高度。
在該種情況下,如果將調節軸84的螺釘螺距設為1.5毫米程度,則能夠容易理解調節軸84的旋轉量和調節板81的上下移動量,微調也變得容易,是優選的。
而且,在圖20的操縱部6中由座艙86包圍駕駛座席(省略圖示)和操作面板(省略圖示)的周圍。在座艙86的左前縱框架87上設置有支撐件90,該支撐件90具有能夠安裝平板電腦(Tablet)88的保持器89。
支撐件90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左前縱框架87,在不使用平板電腦88時,從左前縱框架87卸下支撐件90。
支撐件90構成為:將部側支撐件91借助螺栓92安裝於左前縱框架87,將第二支撐件93借助螺栓92安裝於基部側支撐件91,將底座94安裝於第二支撐件93,將平板電腦88的保持器89安裝於底座94。
(實施例的作用)
本發明為上述結構,通過發動機8所產生的驅動 力驅動行駛裝置2,並且通過收割裝置4收割穀物稈。由收割裝置4收割的穀物稈被運送供給到脫粒裝置3,在通過脫粒裝置3向後方運送穀物稈的過程中,將穀粒從穀物稈分離(脫粒),並對秸稈等夾雜物和穀粒進行分揀、分離,利用供給裝置16對由脫粒裝置3分離回收的穀粒進行揚谷,將穀粒從供給口21排出並儲存於穀物箱5內。
在穀物箱5設置有水分計17,該水分計17對從脫粒裝置3的供給裝置16排出到穀物箱5內的穀粒的一部分進行採樣,測量穀粒所含有的水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也稱作偏差、水分波動),由於水分計17設置於比穀物箱5的內側側板22的供給裝置16的排出口供給口21靠後側位置即後壁面18的上部,因此,水分計17位於從供給裝置16的供給口21大量排出的穀粒的飛散軌跡上,從而提高了水分計17的穀粒的回收效率,因此,提高了水分計17的測量精度。
穀物箱5的頂板20在從比內側側板22的供給口21靠後側的規定位置形成為以隨著朝向後方而逐漸降低的方式傾斜的傾斜部23,並且傾斜部23的後端與後壁面18的上端連接,因此,利用面對供給裝置16的供給口21內的跳出體25而跳出的穀粒朝向位於比供給裝置16的供給口21低的位置的水分計17,被傾斜部23引導而回收到水分計17。
從該方面來看,能夠有效地進行水分計17的穀粒收取。
即,水分計17設置於利用供給裝置16跳出的穀粒量較多的穀物箱5的後側,並且將水分計17的引導部件28 配置在比供給裝置16的供給口21低的位置,由此,從供給裝置16跳出的穀粒被傾斜部23引導而可靠地回收到水分計17,從而能夠準確地測量穀粒的水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並且,換言之,水分計17在頂板20的傾斜部23處設置於後端和後壁面18的上端的接合部26的附近,因此利用供給裝置16跳出的穀粒碰撞到傾斜部23,從而能夠有效地進行向引導部件28的收取。
由於水分計17設置於在縱排出裝置13的左右方向上排列的位置、且設置於縱排出裝置13的左右方向的內側,因此利用縱排出裝置13保護水分計17免受異物影響。
對於水分計17的結構,只要能夠回收從供給裝置16跳出的穀粒並進行測量即可,結構可以為任意,關於被引導部件28回收的穀粒,通過開口30利用取入部27一粒粒地取入穀粒,被取入的穀粒落到取入部27的下方的一對電極輥35之間,電極輥35在彼此間一粒粒地擠壓穀粒並測量一對電極輥35之間的電阻值,由此,測量每一粒穀粒所含有的水分,測量多粒穀粒的水分,從而測量穀粒的水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由於接住並回收水分計17的穀粒的一部分的引導部件28形成為上方開口的截面溝槽狀,並且在上述引導部件28的上側開口部31設置網狀的進入防止體32,進入防止體32以比穀粒大的孔眼形成,因此,進入防止體32兼用於引導部件28的穀粒的回收、和防止秸稈屑等異物進入引導部件28。
並且,通過防止異物進入來防止水分計17破損。
進入防止體32以下述方式在側視時相對於上側開口部31的水準面向前下方傾斜地設置在引導部件28的上側開口部31的上方:使進入防止體32的上端與穀物箱5的後壁面18側抵接,進入防止體32的下端位於引導部件28的上側開口部31的前端,這樣,可以抑制異物堆積在進入防止體32上。
進入防止體32利用所謂穿孔板形成為網狀,這樣,可以抑制穀粒的枝梗和異物的鉤掛。
由於水分計17的後側被罩部件40覆蓋,從而能夠保護水分計17。
由於罩部件40借助螺栓等裝卸自如地安裝於後壁面18,因此,不僅能夠通過設置罩部件40來保護水分計17,還能夠通過使罩部件40裝卸自如而提高水分計17的維護性。
由於水分計17構成為通過電動機(省略圖示)驅動取入部27和電極輥35,並且構成為當電動機的旋轉負載增大達到規定以上時停止驅動,因此,在取入部27將異物取入到水分計17的情況下,由於電動機的旋轉負載増加,因此電動機停止驅動,從而防止水分計17破損。
由於水分計17的電動機構成為在由螺旋式排出裝置11、縱排出裝置13以及橫排出攪龍14進行的穀物箱5內的穀粒排出中也繼續進行驅動,因此,能夠排出殘留於水分計17內的穀粒,從而準確地進行下一工序的穀粒的測量。
並且,由於構成為:在設置水分計17的支撐件或者上述殼體45處除了電動機之外另外設置振動用電動機,在振動用電動機的旋轉軸上設置載荷偏心的配重,當電動機驅動 時產生振動,因此,通過水分計17的振動使載置於水分計17的平面部的穀粒和塵埃等落下。
而且,由於聯合收割機具有:負荷感測器47,其檢測穀物箱5的重量即穀物箱5所儲存的穀粒的重量;以及引導構件48,其將穀物箱5的前端部引導到負荷感測器47上,因此,當穀物箱5位於作業位置時,負荷感測器47工作,測量穀物箱5的收納量,在作業結束後,打開並轉動穀物箱5到維護位置進行維護,其後,利用引導構件48使穀物箱5返回作業位置。
當穀物箱5從維護位置朝向作業位置轉動時,箱側引導部件57的箱側上升傾斜部66的靠脫粒裝置3的前端與機體側引導部件56的第一上升傾斜部58接觸。而且,當穀物箱5進一步朝向作業位置轉動時,箱側引導部件57的箱側上升傾斜部66的靠脫粒裝置3的前端搭在機體側引導部件56的第一上升傾斜部58上,沿著第一上升傾斜部58逐漸上升,其後,搭在機體側引導部件56的第二上升傾斜部59上,沿著第二上升傾斜部59上升。而且,箱側引導部件57的箱側水準部67搭在機體側引導部件56的水準部60上。這樣,穀物箱5的寬度減小部69的前端部從負荷感測器47隔開間隔地位於負荷感測器47的上方。
而且,當穀物箱5進一步朝向作業位置轉動時,箱側引導部件57的箱側水準部67在機體側引導部件56的水準部60上滑動後,箱側引導部件57的下方延伸部件65重疊於機體側引導部件56的水準部60上,箱側引導部件57的箱 側上升傾斜部66和箱側水準部67進入凹部61內。
而且,卡定臂卡定於穀物箱5,定位銷54卡定於卡定孔63,從而穀物箱5在作業位置處固定於機體框架1等。
這樣,穀物箱5的寬度減小部69的前端部重疊在負荷感測器47上,負荷感測器47能夠檢測穀物箱5的重量。
並且,由於機體側引導部件56具有傾斜部64和水準部60,因此在穀物箱5從維護位置轉動到作業位置時,能夠暫時抬起穀物箱5後使其在水準方向上在負荷感測器47的上方移動。
因此,在作業位置處,能夠可靠地將穀物箱5配設於負荷感測器47上。
由於機體側引導部件56具有供作業位置的穀物箱5的前端部進入的凹部61,因此,在作業位置處,能夠使穀物箱5在不與機體框架1干涉的情況下配設於負荷感測器47上。
由於機體側引導部件56在凹部61和水準部60之間設置有傾斜部64,因此能夠容易地使穀物箱5從作業位置向維護位置轉動。
由於機體側引導部件56使水準部60和凹部61一體地構成,並且借助螺栓等將凹部61固定於機體框架1,因此能夠在作業位置處抑制穀物箱5和螺栓等的干涉。
由於將負荷感測器47的一部分配設在機體框架1的框架部材49上,因此,能夠抑制由穀物箱5的重量而支承負荷感測器47的部位產生變形的情況,從而能夠準確地測量穀物箱5的重量。
由於將配設有負荷感測器47的一部分的框架部材49配設在機體框架1的左右方向的外側的外緣部,因此,能夠抑制機體側引導部件56引導穀物箱5的路徑的長度,從而能夠實現機體側引導部件56的小型化。
由於也將負荷感測器47配設在架設於框架部材49和第二框架部材50之間的加強板51上,因此,能夠抑制由於穀物箱5的重量而機體框架1產生變形的情況,從而能夠準確地測量穀物箱5的重量。
由於在穀物箱5的寬度減小部69的底部設置有箱側加強部件52,因此,能夠提高穀物箱5的機械強度,能夠使穀物箱5的重量可靠地作用於負荷感測器47。
由於在穀物箱5設置有箱側引導部件57,因此能夠使穀物箱5在維護位置和作業位置之間可靠地轉動。
由於在穀物箱5的內側側板22的後部下方位置設置有振動裝置,因此,利用振動裝置對穀物箱5的內側側板22施加振動,從而順暢地排出穀物箱5內的穀粒,並且,能夠抑制設置於負荷感測器47的相反側的振動裝置的振動(雜訊)對負荷感測器47的測量帶來的影響。
並且,由於振動裝置對接近水分計17的穀物箱5的後部施加振動,因此,水分計17也振動,振出不必要進入水分計17的引導部件28的穀粒,還期待不降低水分計17的測量精度的作用效果。
由於振動裝置的振動體(振子)74與設置於穀物箱5側的彈簧部件抵接,從而振動體的振動經由彈簧部件傳遞 到穀物箱5的內側側板22,從而抑制內側側板22的摩耗等。
並且,振動裝置的設置位置為任意,優選為,當將水分計17和振動裝置配置在相鄰的面上時,水分計17能夠利用振動裝置的振動。
而且,如圖18所示,穀物箱5構成為:除了定位銷54之外使設置於穀物箱5的卡合鉤77與設置於脫粒裝置3側的卡合銷78卡合,從而對穀物箱5的打開轉動進行鎖定,並且設置為能夠自如地調節卡合鉤77和卡合銷78的卡合高度位置,因此,卡合鉤77阻止穀物箱5的打開轉動,但不對穀物箱5的重量進行支承。
因此,在卡合鉤77與卡合銷78卡合時,卡合銷78不對上下方向的負載進行支承,因此,防止由於穀物箱5的打開轉動的鎖定機構的存在造成的、在負荷感測器47測量穀物箱5內的收納量時的誤差的產生。
如圖19所示,由於調節板81上下滑動自如地在穀物箱5側與固定的基板80抵接,並且將螺釘82插入基板80的縱長孔83來安裝調節板81,因此,當鬆弛螺釘82時,調節板81對於基板80上下移動自如。
由於與基板80的下部螺合的調節軸84的上端與調節板81的下部抵接,因此,當使調節軸84正轉、反轉時,設置有卡合鉤77的調節板81相對於基板80上下移動,通過調節板81的上下移動來變更卡合鉤77相對於卡合銷78的卡合高度,從而調節為使卡合時的卡合鉤77要下降的載荷為“零”。
5‧‧‧穀物箱
17‧‧‧水分計
18‧‧‧後壁面
20‧‧‧頂板
23‧‧‧傾斜部
26‧‧‧接合部
27‧‧‧取入部
28‧‧‧引導部件
32‧‧‧進入防止體
40‧‧‧罩部件
45‧‧‧殼體

Claims (6)

  1. 一種聯合收割機,其具有向穀物箱(5)內供給穀粒的供給裝置(16)和測量被供給到穀物箱(5)內的穀粒的水分的水分計(17),該聯合收割機的特徵在於,將上述水分計(17)設置在穀物箱(5)的後壁面(18)的後側,上述供給裝置(16)構成為從形成於上述穀物箱(5)的內側側板(22)的前側上部的供給口(21)朝向上述水分計(17)排出穀粒,上述水分計(17)具有:取入部(27),其通過貫穿穀物箱(5)的後壁面(18)的開口部(30)而將穀粒一粒粒地取入到水分計(17)中;一對電極輥(35),其配置於該取入部(27)的向水分計(17)主體內延伸的部分的下方;以及溝槽狀的引導部件(28),其安裝於上述開口部(30)的前側,將谷粒向取入部(27)引導;該聯合收割機構成為:形成上述穀物箱(5)的上壁面的頂板(20)具有從上述後壁面(18)的上端部向前上方傾斜的傾斜部(23),上述供給口(21)配置在比上述後壁面(18)的上端部高的位置,上述水分計(17)配置在上述後壁面(18)的上端部附近,借助供給裝置(16)的面對上述供給口(21)的跳出體(25)而跳出的穀粒被上述傾斜部(23)引導到水分計(17)。
  2.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在上述引導部件(28)的上側開口部(31)具有以比穀粒大的孔眼形成的網狀的進入防止體(32)。
  3.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該聯合收割機構成為:在經上述取入部(27)將從上述供給口(21)排出後被回收到引導部件(28)中的穀粒送到水分計(17)內,並在上述一對電極輥(35)之間一粒粒地擠壓該谷粒時,測量該一對電極輥(35)之間的電阻值,由此,測量穀粒的含有水分。
  4.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該聯合收割機構成為:利用上述水分計(17)測量多粒穀粒的水分,並測量該多粒穀粒的水分的平均值和標準差。
  5.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排出上述穀物箱(5)內的穀粒的縱排出裝置(13)設置在上述後壁面(18)的後側,將上述水分計(17)配置於從後面觀察時不與上述穀物箱(5)的後壁面(18)的縱排出裝置(13)重疊的部位。
  6.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的聯合收割機,其中,上述水分計(17)配置在相對於上述縱排出裝置(13)處於機體內側的部位。
TW104135549A 2014-10-30 2015-10-29 聯合收割機 TWI61061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221871A JP6459399B2 (ja) 2014-10-30 2014-10-30 コンバイン
JP2015115046A JP6451513B2 (ja) 2015-06-05 2015-06-05 コンバイ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16951A TW201616951A (zh) 2016-05-16
TWI610617B true TWI610617B (zh) 2018-01-11

Family

ID=558683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35549A TWI610617B (zh) 2014-10-30 2015-10-29 聯合收割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840304B1 (zh)
CN (2) CN105557187B (zh)
TW (1) TWI61061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13614B2 (ja) * 2017-12-18 2023-01-27 株式会社クボタ コンバイン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2894A (ja) * 1994-12-28 1996-07-09 Hokoku Kogyo Co Ltd 貯溜穀物の水分率測定方法及び水分計の取り付け構造
JPH11266668A (ja) * 1998-03-25 1999-10-05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JP2001078559A (ja) * 1999-09-17 2001-03-27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JP2002262649A (ja) * 2001-03-13 2002-09-17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TW201330776A (zh) * 2011-10-07 2013-08-01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保護有用植物或植物繁殖材料之方法
CN103688657A (zh) * 2013-12-10 2014-04-02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用于自动采摘菠萝的装置和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552630B1 (ko) * 2004-01-30 2006-02-15 대한민국 자탈형 콤바인에 적용 가능한 벼 수확량 계측방법 및 그장치
JP2006081490A (ja) * 2004-09-17 2006-03-30 Yanmar Co Ltd コンバイン
JP5850797B2 (ja) * 2012-05-23 2016-02-03 ヤンマー株式会社 コンバイン
KR102025891B1 (ko) * 2012-09-27 2019-09-26 가부시끼 가이샤 구보다 콤바인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72894A (ja) * 1994-12-28 1996-07-09 Hokoku Kogyo Co Ltd 貯溜穀物の水分率測定方法及び水分計の取り付け構造
JPH11266668A (ja) * 1998-03-25 1999-10-05 Kubota Corp コンバイン
JP2001078559A (ja) * 1999-09-17 2001-03-27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の脱穀装置
JP2002262649A (ja) * 2001-03-13 2002-09-17 Iseki & Co Ltd コンバイン
TW201330776A (zh) * 2011-10-07 2013-08-01 Syngenta Participations Ag 保護有用植物或植物繁殖材料之方法
CN103688657A (zh) * 2013-12-10 2014-04-02 华南农业大学 一种用于自动采摘菠萝的装置和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5232805U (zh) 2016-05-18
CN105557187A (zh) 2016-05-11
CN105557187B (zh) 2018-06-26
KR20160051605A (ko) 2016-05-11
TW201616951A (zh) 2016-05-16
KR101840304B1 (ko) 2018-03-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451513B2 (ja) コンバイン
TWI610617B (zh) 聯合收割機
TW201615085A (zh) 聯合收割機
JP571560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62424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6154493A (ja) コンバイン
JP651605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708327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675950B2 (ja) コンバイン
JP4004997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126151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804821B2 (ja) 組合せ秤用ホッパ及びこれを備える組合せ秤
JP7059125B2 (ja) コンバイン及び穀粒排出収量算出方法
JP2018139624A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6067217A (ja) コンバイン
JP6355584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6067226A (ja) コンバイン
JP6426256B2 (ja) 遊技球揚送装置
JP688424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675949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9106924A (ja) コンバイン
JP6346313B2 (ja) コンバイン
JP6073956B2 (ja) コンバイン
JP2019041618A (ja) コンバイン
JP5840099B2 (ja) コンバイ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