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2720B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ond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the bonding device - Google Patents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ond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the bonding devic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2720B
TWI592720B TW105113152A TW105113152A TWI592720B TW I592720 B TWI592720 B TW I592720B TW 105113152 A TW105113152 A TW 105113152A TW 105113152 A TW105113152 A TW 105113152A TW I592720 B TWI592720 B TW I59272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orkpiece
adhesive
bonding
convex portion
harden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131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42000A (zh
Inventor
Yoshikazu Ohtani
Original Assignee
Shin-Etsu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n-Etsu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in-Etsu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6420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4200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272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272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37/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 B32B37/12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e.g. by curing or by ultrasonic bonding characterised by using adhes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03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manufacture of LC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38Input devices, e.g. touch pan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67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andling wafers during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electric solid state devices or components ; 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05Apparatus not specifically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H01L21/67011Apparatus for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 H01L21/67121Apparatus for making assembli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package construc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57/00Electrical equip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Lin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Description

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及貼合器件的製造裝置
本發明係有關一種如液晶模塊(LCM)或在LCM上安裝有背光源之LCD模塊與觸控面板之間隔著接著劑貼合的液晶型或有機EL型的觸控面板式平板顯示器(FPD)、顯示輸入模塊、3D(三維)顯示器、電子書籍、或者LCM或LCD模塊與蓋玻片或覆蓋膜之間隔著接著劑貼合的液晶型或有機EL型的曲面狀顯示裝置等,用於藉由接著劑貼合一對板狀工件所使用之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及用於實施該製造方法的貼合器件的製造裝置。
以往,作為這種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及工件貼合裝置,有如下貼合裝置及貼合方法,即構成如液晶顯示器的保護面板及液晶模塊的顯示裝置的一對工件中,以接著劑遍及至少一個工件的整個單面之方式供給接著劑(UV硬化樹脂),接著將另一工件與接著劑貼合,之後藉由對遍及貼合的一對工件的至少一個的整個單面的接著劑的一部分或全部照射臨時硬化用的電磁波(UV光),使其臨時硬化而防止因接著劑的流動而引起之溢出,之後藉由照射正式硬化用電磁波,使接著劑全部正式硬化(例如,參閱專利文獻1)。
並且,作為曲面狀的貼合器件,有以在其之間隔著光學透明兩面膠帶(OCA)之方式在中央部平坦且外形部為豎起形狀的玻璃基材的內側面重合形成有透明導電膜層及裝飾印刷層之薄膜基材的透明導電感測器,並藉由彈性體的輥進行按壓貼合的帶裝飾的觸摸感測器(例 如,參閱專利文獻2)。
[先行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公開2012-73534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專利公開2013-131129號公報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貼合器件不限定於如專利文獻1的平板狀的器件,近年來從設計性等觀點考慮,如專利文獻2的曲面狀的器件受到關注。
然而,在專利文獻2的情況下,存在如下問題,由於使用光學透明兩面膠帶(OCA)作為工件彼此之間的接著劑,因此工件彼此之間的貼合產生位置偏離時無法重新貼合,修複性差而成品率顯著下降,並且若工件的接合面存在段差,則氣泡容易進入段差部分。
因此,為了解決這種問題點,可考慮塗佈液態的光學透明樹脂(OCR)來代替OCA,藉由紫外線的光能量使其硬化。
但是,這種情況下,即使沿著一個工件的呈曲面狀的接合面塗佈液態的OCR,相對於此在結束另一個工件的貼合的期間,液態的OCR亦會因重力而流動,很難以均勻的厚度貼合曲面狀的工件彼此。
並且,亦有如下貼合方法,即利用狹縫塗佈機等塗佈器具沿著一個工件的呈曲面狀的接合面以均勻的厚度塗佈液態的OCR之同時,利用紫外線使OCR臨時硬化並保持形狀之後重合另一個工件,使臨時硬化之OCR正式硬化後進行貼合。
但是,在這種情況下,存在如下問題,由於相對於二維或三維的曲面的塗佈器具的動作變複雜,因此進行塗佈時產生一定的制約,無法對應多種曲面形狀。另外,使臨時硬化之OCR正式硬化時的黏結強度比不使液態的OCR臨時硬化而使其正式硬化時的黏結強度差,因此工件彼此的貼合強度下降且有可能容易剝離,還有可能導致可靠性降 低。
為了解決此種課題,本發明之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之特徵在於:其係以隔著接著劑之方式將對向之第一工件與第二工件重合,並藉由前述接著劑硬化而貼合前述第一工件及前述第二工件者,貼合器件且包括:前步驟,其沿著前述第一工件的第一接合面形成表面具有凹部及凸部的第一接著劑作為前述接著劑;中間步驟,其供給成為前述接著劑的液態的第二接著劑並以隔著前述第二接著劑之方式將前述第一工件與前述第二工件重合;及後步驟,其使前述第二接著劑硬化而貼合前述第一工件的前述第一接合面與前述第二工件的前述第二接合面;前述中間步驟係將前述第二接著劑供給至前述第二工件或前述第一接著劑,填埋前述第一接著劑的前述凹部,並且以前述第二工件的前述第二接合面與前述第一接著劑的前述凸部接觸之方式重合。
並且,本發明之貼合器件的製造裝置之特徵在於:其係以隔著接著劑之方式將對向之第一工件與第二工件重合,並藉由前述接著劑硬化而貼合前述第一工件及前述第二工件者,且具備:第一供給部,向前述第一工件的第一接合面供給液態的第一接著劑作為前述接著劑;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使前述第一接著劑局部地半硬化或硬化,從而在與前述第二工件的第二接合面對向之表面形成凹部及成為間隔物的凸部;第二供給部,向前述第二工件或前述第一接著劑供給液態的前述第二接著劑作為前述接著劑;及重合機構,前述第二接著劑填埋前述第一接著劑的前述凹部,且以前述第二工件的前述第二接合面與前述第一接著劑的前述凸部接觸之方式,將前述第二工件對前述第一工件重合。
貼合器件
1‧‧‧第一工件
1a‧‧‧第一接合面
2‧‧‧第二工件
2a‧‧‧第二接合面
3‧‧‧接著劑
3a‧‧‧第一供給部
3b‧‧‧第一塗佈用驅動部
3c‧‧‧第二供給部
3d‧‧‧第二塗佈用驅動部
3L‧‧‧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
4‧‧‧成形機構
5‧‧‧重合機構
5a‧‧‧第一保持構件
5b‧‧‧第二保持構件
5c‧‧‧接離用驅動部
6‧‧‧二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
11‧‧‧曲面板
21‧‧‧顯示體
31‧‧‧第一接著劑
31a‧‧‧凹部
31b‧‧‧凸部
31c‧‧‧堤部
32‧‧‧第二接著劑
32a‧‧‧表面
41‧‧‧成形模具
41a‧‧‧突起
41b‧‧‧淺槽
42‧‧‧遮罩
42a‧‧‧貫穿孔
A‧‧‧貼合器件
A1、A2、A3、A4‧‧‧貼合器件
AP‧‧‧大氣氣氛
B‧‧‧變壓室
DP‧‧‧減壓氣氛
圖1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及貼合器件的製造裝置的整體結構之說明圖,圖1(a)~圖1(d)係前步驟的縱剖前視圖,圖1(e)、圖1(f)係中間步驟的縱剖前視圖,圖1(g)係後步驟的縱剖前視圖。
圖2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及貼合器件的製造裝置的變形例之說明圖,圖2(a)~圖2(d)係前步驟的縱剖前視圖,圖2(e)、圖2(f)係中間步驟的縱剖前視圖,圖2(g)係後步驟的縱剖前視圖。
圖3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及貼合器件的製造裝置的變形例之說明圖,圖3(a)~圖3(d)係前步驟的縱剖前視圖,圖3(e)、圖3(f)係中間步驟的縱剖前視圖,圖3(g)係後步驟的縱剖前視圖。
圖4係表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及貼合器件的製造裝置的變形例之說明圖,圖4(a)~圖4(d)係前步驟的縱剖前視圖,圖4(e)、圖4(f)係中間步驟的縱剖前視圖,圖4(g)係後步驟的縱剖前視圖。
以下,依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形態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圖4所示,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貼合器件A的製造方法為以隔著透明的接著劑3之方式重合對向之第一工件1與第二工件2,並藉由接著劑3的硬化來貼合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的工件貼合方法。
若進行詳細說明,則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貼合器件A的製造方法包括:前步驟,在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形成第一接著劑31來作為接著劑3;中間步驟,供給成為接著劑3的液態的第二接著劑32並以隔著第二接著劑32之方式重合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及後步驟,使第二接著劑32硬化來貼合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 二接合面2a。
這些前步驟、中間步驟及後步驟中,至少重合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的中間步驟在能夠減壓的變壓室B的內部進行為較佳。
為了實施這種工件貼合方法,具備搬送機器人等搬送機構(未圖示),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被搬入變壓室B內,將經過前步驟、中間步驟及後步驟的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分別移送並轉移為較佳。後步驟結束後,只要從變壓室B搬出貼合的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貼合器件A),就能夠自動重複前述動作。
貼合器件A為藉由貼合例如由液晶模塊(LCM)或在LCM上安裝有背光源之LCD模塊等構成的顯示體的表面與蓋玻片或觸控面板等的表面,從而將如液晶型或有機EL型的觸控面板式平板顯示器(FPD)、顯示輸入模塊、曲面狀的顯示裝置等構成組件組裝成一體的薄板狀的結構體。
第一工件1或第二工件2的其中一個由不能變形的硬質材料或能夠變形的軟質材料形成之蓋玻片或觸控面板等構成,第一工件1或第二工件2的另一個由不能變形的硬質材料或能夠變形的軟質材料形成之包含LCM或LCD模塊的顯示體等構成。利用後述的接著劑3將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貼合成位置不會偏離。
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或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中的任一個或兩個不限定於圖1(a)~圖1(g)或圖2(a)~圖2(g)所示的平滑的接合面,亦可以是如圖3(f)、圖3(g)或圖4(f)、圖4(g)所示那樣具有段差部2b或與段差部2b連通的內部空間2c等。
另外,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的外周部設有對準標志(未圖示),藉由這些對準標志能夠高精度地對位並貼合。
並且,作為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在其製作階段還能夠使用複 數個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並列設置的分離前的一個。
另外,如圖1~圖4所示,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通常以上下方向對向之方式配置,以下,將上側第一工件1與下側第二工件2貼合的方向稱為“Z方向”,將沿著與Z方向交叉的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或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的方向稱為“XY方向”。
接著劑3具有:第一接著劑31,在前步驟中沿著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形成;及第二接著劑32,在中間步驟中與第一接著劑31接觸。
成為接著劑3的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由相同材料構成,作為該材料,使用藉由吸收紫外線(UV)等的光能量並進行重合,從而硬化並顯現黏結性的,UV硬化性的光學透明樹脂(OCR)等的光硬化型接著劑為較佳。
詳細而言,作為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的材料,使用各自的折射率一致的相同的OCR為較佳。在這種情況下,藉由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的硬化而使兩者光學一體化,由於無法看到它們的邊界面,因此具有不會損害光學特性的優點。
並且,作為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的材料,亦能夠使用各自的折射率不同的其它OCR。在這種情況下,具有如下優點,藉由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的硬化而利用兩者的折射率,可賦予能夠限制可觀察的圖像的角度等的光學性附加價值。
另外,除此以外,作為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的材料,能夠使用藉由熱能的吸收進行重合並硬化之熱硬化型接著劑等,而不是光硬化型接著劑。
第一接著劑31在前步驟中藉由由點膠機或塗佈器具等構成的第一供給部3a以液態狀態供給至既定部位。藉由第一供給部3a供給第一接著劑31之後,利用由驅動器等構成的第一塗佈用驅動部3b塗佈成既定 的形狀為較佳。藉由使如此供給(塗佈)的第一接著劑31半硬化或硬化,沿著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形成既定的形狀。
第二接著劑32在中間步驟中藉由由點膠機或塗佈器具等構成的第二供給部3c以液態狀態供給至既定位置。藉由第二供給部3c供給第二接著劑32之後,利用由驅動器構成的第二塗佈用驅動部3d塗佈成既定的形狀為較佳。藉由在重合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之後的後步驟中使如此供給(塗佈)的第二接著劑32硬化來黏結第一接著劑31的表面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
尤其,在前步驟中供給(塗佈)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時及在中間步驟中供給(塗佈)液態的第二接著劑32時,防止氣泡的混入為較佳。
例如,在變壓室B外的大氣氣氛AP下進行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的供給及塗佈、以及液態的第二接著劑32的供給及塗佈,然後,將塗佈的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搬入變壓室B內,並減壓至減壓氣氛DP後進行脫泡為較佳。
並且,作為其它例子,亦能夠代替塗佈器具而利用網版印刷等印刷法將第一接著劑31的供給及第二接著劑32的供給轉印成既定的形狀。
而且,第一接著劑31在前步驟結束的半硬化狀態或硬化狀態下,與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接觸的面的相反一側的表面具有槽狀的凹部31a及柱狀的凸部31b。
凹部31a的深度尺寸及凸部31b的高度尺寸對應於在貼合器件A中的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的間隔(間隙),且沿XY方向均勻地設定。因此,沿XY方向分別按既定間隔配置複數個凹部31a及凸部31b為較佳。
而且,第一接著劑31具有成為柱狀間隔物的凸部31b及以邊框狀包圍凸部31b的周圍且比凸部31b更朝向第二工件2突出的堤部31c為較 佳。
堤部31c形成為矩形等的邊框狀以包圍至少第一工件1和第二工件2的顯示區域(顯示體的顯示部分),並配置成進入在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具有的段差部2b的內側為較佳。
作為堤部31c的具體例,如圖3(f)和圖4(f)所示的例,配置成嵌入在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中向外緣突出形成之段差部2b的內側。
前步驟中,作為在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形成凹部31a及凸部31b等之方法,使用成形機構4為較佳。
前步驟包括:向成形機構4供給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之步驟;使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成形機構4接觸之步驟;使與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接觸的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半硬化或硬化之步驟;及從成形機構4卸除半硬化或硬化之第一接著劑31之步驟。
根據成形機構4的形態,向成形模具41供給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之步驟與使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成形模具41接觸之步驟分別按前後順序依次進行或者以前後相反的時序進行。
作為首先向成形機構4供給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的具體例,在圖1(a)~圖1(d)所示的例的情況下,成形機構4為在剛性材料或感光性樹脂材料等的表面成凹凸模樣的成形模具41。在成形模具41的表面沿XY方向預先分別形成有與凹部31a對應的突起41a及與凸部31b對應的淺槽41b。
在圖3(a)~圖3(d)及圖4(a)~圖4(d)所示的例的情況下,除了突起41a及淺槽41b以外,還預先形成有與堤部31c對應的邊框狀的深槽41c。
若進行詳細說明,則首先藉由第一供給部3a的移動來拉伸供給至成形模具41的表面的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並進行塗佈。圖示例中,第一供給部3a由橡膠滾軸等構成,利用驅動器等的第一塗佈用驅動部3b 自動控制為較佳。
接著,以第一接合面1a與第一接著劑31接觸之方式配置第一工件1,藉由吸附或黏合等保持機構(未圖示)或階梯部等定位部(未圖示)將第一工件1支撐為無法相對於成形模具41移動,然後藉由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3L使其半硬化或硬化。
作為1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3L,如圖示例,第一接著劑31為OCR等光硬化型接著劑時,使用由具有UV燈等的單元構成的光源,此外,第一接著劑31為熱硬化型接著劑時,使用由具有加熱器等的單元構成的熱源。
藉此,沿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在與其平行的面上同時形成有複數個凹部31a及複數個凸部31b或邊框狀的堤部31c。
尤其,圖1(c)所示的第一接著劑31半硬化或硬化時,使成形模具41與第一工件1一起向Z方向翻轉,由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3L朝上照射UV。之後從成形模具41卸除第一工件1。
並且,作為其它例,雖未圖示,但沿成形模具41的表面載置第一工件1之後,不使成形模具41及第一工件1向Z方向翻轉,而由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3L朝下照射UV,亦能夠使第一接著劑31半硬化或硬化。
作為首先使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成形機構4接觸的具體例,在圖2(a)~圖2(d)所示的例的情況下,成形機構4為板狀的遮罩42。遮罩42中,與凹部31a對應的部位被堵塞,與凸部31b對應的部位開鑿有貫穿孔42a。
若進行詳細說明,首先藉由吸附或黏合等保持機構(未圖示)或階梯部等定位部(未圖示)在載置台43的表面將第一工件1支撐為無法移動之後,在第一工件1上以與第一工件1不會位置偏離之方式重合遮罩42。
接著,藉由第一供給部3a的移動來塗佈供給至遮罩42的表面的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之後,由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3L朝下照射UV,從而使第一接著劑31半硬化或硬化。
藉此,被遮罩42堵塞的部位成為複數個凹部31a之同時,貫穿孔42a的部位成為複數個凸部31b,各自沿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同時形成。之後,從第一工件1卸除遮罩42。
並且,作為其它例,雖未圖示,但使用與堤部31c對應的部位開鑿有通孔的第二遮罩,重複進行第一接著劑31的供給及塗佈,亦能夠以僅在前述通孔的藉由部位形成邊框狀的堤部31c之方式進行變更。
第二接著劑32在前步驟結束後的中間步驟中,被供給至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或被供給至在前步驟中形成在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上的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著劑31。
中間步驟包括向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或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著劑31供給液態的第二接著劑32之步驟及在第二接著劑32上重合第二工件2之步驟。
在中間步驟中,向在前步驟中形成在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上的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著劑31供給第二接著劑32時,藉由第二供給部3c的移動以液態狀態填埋凹部31a之方式進行塗佈。圖示例中,第二供給部3c由狹縫塗佈機或點膠機等構成,利用驅動器等的第二塗佈用驅動部3d自動控制為較佳。
基於第二供給部3c的第二接著劑32的供給量(塗佈量)設定為與凹部31a的容積的總量大致相同。因此,藉由第二接著劑32的供給結束後執行的,對第二接著劑32重合第二工件2,第二接著劑32流入所有的凹部31a以使各自的凹部全滿,即使第一接著劑31的凸部31b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抵接,第二接著劑32亦不會溢出。
作為第二接著劑32的供給處及重合例,在圖1(e)、圖1(f)或圖 2(e)、圖2(f)所示的情況下,在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塗佈第二接著劑32,向第二工件2上的第二接著劑32重合沿著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形成之第一接著劑31,以使其凸部31b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接觸。
並且,在圖3(e)、圖3(f)或圖4(e)、圖4(f)所示的情況下,向沿著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形成之第一接著劑31塗佈第二接著劑32,向第一接著劑31上的第二接著劑32重合平板狀的第二工件2,以使其第二接合面2a與第一接著劑31的凸部31b接觸。
作為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的具體的重合方法,藉由後述的重合機構5使第一工件1或第二工件2中的任一個或兩個向Z方向相對靠近移動,並且向XYθ方向相對對位之後,高精度重合(黏合)第一工件1與第二工件2為較佳。
在中間步驟結束後的後步驟中,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隔著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而重合的狀態下,藉由後述的硬化機構6使第二接著劑32硬化。
作為第二接著劑32的硬化方法,在圖1(g)、圖2(g)、圖3(g)及圖4(g)所示的例的情況下,藉由成為硬化機構6的二次硬化用的光源照射UV,從而使第二接著劑32硬化。
藉此,利用第二接著劑32黏結第一接著劑31的表面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將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貼合成位置不會偏離。
與此同時,製作在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之間具有由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構成的密封空間的貼合器件A。
而且,在後步驟中,第一工件1與第二工件2的貼合結束之後,藉由使變壓室B回到大氣氣氛AP,與貼合器件A的密封空間的內壓產生 壓力差,藉由該壓力差將貼合器件A均勻地壓扁至既定間隙為較佳。
並且,用於實施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貼合器件A的製造方法的製造裝置為以隔著透明的接著劑3之方式重合對向之第一工件1與第二工件2,並藉由接著劑3的硬化來貼合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的工件貼合裝置。
若詳細進行說明,則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貼合器件A的製造裝置作為主要的構成要件具備:第一供給部3a,向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供給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作為接著劑3;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3L,使第一接著劑31局部半硬化或硬化,從而在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對向之表面形成凹部31a及成為間隔物的凸部31b;第二供給部3c,向第二工件2或第一接著劑31供給液態的第二接著劑32作為接著劑3;及重合機構5,重合第一工件1與第二工件2。
重合機構5以第二接著劑32填埋第一接著劑31的凹部31a,且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與第一接著劑31的凸部31b接觸之方式將第二工件2重合於第一工件1。
並且,貼合器件A的製造裝置還可以具備:成形機構4,沿著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形成表面具有凹部31a及凸部31b的第一接著劑31來作為接著劑3;及二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6,使第二接著劑32硬化來貼合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
而且,具備至少對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3L或重合機構5或二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6等分別進行動作控制的控制部(未圖示)為較佳。
重合機構5具有:第一保持構件5a,裝卸自如地保持第一工件1;第二保持構件5b,裝卸自如地保持第二工件2;接離用驅動部5c,使第一保持構件5a或第二保持構件5b中的任一個或兩個向Z方向相對靠近移動並均勻地按壓。
接離用驅動部5c由驅動器等構成,藉由後述的控制部進行動作控 制。
作為二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6,如圖示例,第二接著劑32為OCR等光硬化型接著劑時,使用由具有UV燈等的單元構成的光源,此外,第二接著劑32為熱硬化型接著劑時,使用由具有加熱器等的單元構成的熱源,藉由後述的控制部進行控制。
控制部為不僅與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3L、重合機構5的接離用驅動部5c、二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6等分別電連接,還與將變壓室B內從大氣氣氛AP調整至既定真空度的減壓氣氛DP的室壓調整機構(未圖示)、相對於變壓室B進行第一工件1與第二工件2的取出放入或交接的搬送機構、第一接著劑31的第一供給部3a及第一塗佈用驅動部3b、第二接著劑32的第二供給部3c及第二塗佈用驅動部3d等電連接的控制器。
成為控制部的控制器根據預先設定於該控制電路(未圖示)的程序,以預先設定的時序依次執行前述的前步驟、中間步驟及後步驟。
而且,作為貼合器件A的製造裝置的具體例,在圖1~圖4所示的例的情況下,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3L、成形機構4、重合機構5、二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6等分別獨立構成,分別獨立設置於變壓室B內的既定位置。
並且,作為貼合器件A的製造裝置的變形例,雖未圖示,但亦可以進行如下變更,即將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3L、成形機構4、重合機構5、二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6等的構成要件的一部分設置於變壓室B的外部或將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3L、成形機構4、重合機構5及二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6等的構成要件的全部或一部分組裝成一體後進行設置。
根據這種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貼合器件A的製造方法,相對於在前步驟中形成在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上的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著 劑31,在中間步驟中以填埋第一接著劑31的凹部31a方式供給液態的第二接著劑32。
接著,在第二接著劑32的表面32a重合第二工件2,以使其第二接合面2a與第一接著劑31的凸部31b接觸。
藉此,第一接著劑31的凸部31b成為柱狀的間隔物,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以所希望的間隔重合。
尤其,如圖示例,緊密配置複數個凸部31b時,能夠使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彼此以均勻的厚度重合。
在接下來的後步驟中,藉由使第二接著劑32硬化,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隔著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以保持所希望的間隔的狀態貼合。
並且,根據這種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貼合器件A的製造裝置,藉由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3L使供給至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的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局部半硬化或硬化,藉此在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對向之表面形成凹部31a及凸部31b。之後,藉由重合機構5將第二工件2重合於以填埋第一接著劑31的凹部31a之方式供給的液態的第二接著劑32,以使第二接合面2a與第一接著劑31的凸部31b接觸,藉此第一接著劑31的凸部31b成為間隔物,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以所希望的間隔重合。之後,藉由使第二接著劑32硬化,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隔著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以保持所希望的間隔的狀態貼合。
因此,本發明的實施形態之貼合器件A的製造方法及其製造裝置中,與各自的形狀無關,能夠以所希望的厚度可靠地貼合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
其結果,至少使用光學透明樹脂(OCR)作為第二接著劑32,能夠以均勻的厚度貼合曲面狀的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彼此或以曲面狀或平面狀等的與設置場所對應的形狀且任意的厚度貼合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藉此,修複性優異從而實現成品率的提高。
並且,向二維或三維的曲面供給第二接著劑32的第二供給部3c的動作的制約減少,能夠容易製造曲面狀的貼合器件A並實現成本的降低,並且不使第二接著劑32臨時硬化而使其正式硬化,因此能夠提高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彼此的貼合強度並長期防止剝離。
而且,第一接著劑31具有成為間隔物的凸部31b及以邊框狀包圍凸部31b的周圍且比凸部31b更朝向第二工件2突出的堤部31c為較佳。
在這種情況下,對在中間步驟中沿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形成之第一接著劑31供給液態的第二接著劑32以填埋凹部31a,藉此第二接著劑32被堤部31c包圍而不會流出。隨著與之後的第二工件2重合,堤部31c壓扁變形,而使凸部31b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抵接,作為間隔物發揮作用。藉此,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以所希望的間隔重合。
因此,能夠防止第二接著劑32漏出之同時以所希望的厚度可靠地貼合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
其結果,如圖3(a)~圖3(d)或圖4(a)~圖4(d)所示,即使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存在段差部2b,藉由將至少形成於第一工件1或第二工件2的顯示區域(顯示體的顯示部分)的堤部31c配置成進入段差部2b的內側,亦能夠以在前述顯示體的顯示部分中第二接著劑32比段差部2b更厚之方式進行供給。因此,使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與第二接著劑32之間的前述顯示體的顯示部分無氣泡,從而能夠容易製作高品質的貼合器件A。
並且,能夠完全防止液態的第二接著劑32侵入第二工件2的第二 接合面2a的內部空間部2c。
並且,在前步驟中包括:向成形模具4供給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之步驟;使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與成形模具4接觸之步驟;使與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接觸的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半硬化或硬化之步驟;及從成形模具4卸除半硬化或硬化之第一接著劑31之步驟為較佳。
在這種情況下,藉由使第一接著劑31半硬化或硬化,具有凹部31a及凸部31b的第一接著劑3沿著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一體模具成形。
因此,能夠沿著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對應成形模具4的模具形狀而輕鬆形成凹部31a及凸部31b。
其結果,如圖1(a)~圖1(d)、圖2(a)~圖2(d)、圖3(a)~圖3(d)及圖4(a)~圖4(d)所示,能夠沿第一工件1以既定厚度輕鬆製作第一接著劑31的凹部31a及凸部31b。
尤其,如圖1(a)~圖1(d)、圖3(a)~圖3(d)及圖4(a)~圖4(d)所示,以與供給至成形機構4(成形模具41)的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接觸之方式配置第一工件1之後,使第一接著劑31半硬化或硬化時,即使凹部31a及凸部31b或堤部31c為複雜的形狀,亦能夠與第一工件1及第二工件2的形狀無關地輕鬆地模具成形。
而且,如圖2(a)~圖2(d)所示,向以沿著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接觸之方式配置的成形機構(板狀的遮罩42)供給液態的第一接著劑31之後,使第一接著劑31半硬化或硬化時,能夠藉由非常簡單的加工使成為間隔物且厚度均勻的凸部31b模具成形。
[實施例1]
接著,依據附圖對本發明的各實施例進行說明。
如圖1(e)、圖1(f)或圖2(e)、圖2(f)所示,該實施例1,在中間步驟 中,向可變形的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供給第二接著劑32,接著,以第二接著劑32流入第一接著劑31的凹部31a而進行填埋,並且第一接著劑31的凸部31b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抵接之方式重合第二工件2上的第二接著劑32與沿著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形成之第一接著劑31,從而重合第二接著劑32與第二工件2。
圖1(a)~圖1(g)或圖2(a)~圖2(g)所示的例中,使用由蓋玻片或觸控面板等構成的曲面板11、12作為第一工件1,曲面板11、12形成為二維或三維的曲面狀。
與此同時,成形模具4的整個表面與保持曲面板11、12的第一保持構件5a的保持面等預先形成為與曲面板11、12相同的曲面形狀及曲率。
作為第二工件2,使用可變形為與曲面板11、12相同的曲面形狀及曲率的顯示體21、22,藉由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貼合曲面板11、12與曲面狀的顯示體21、22。藉此,製作截面弓形的貼合器件A1、A2。
而且,圖1(e)或圖2(e)所示的供給第二接著劑32時,如圖1(f)或圖2(f)所示的重合第一工件1(曲面板11、12)和第二工件2(顯示體21、22)時所使用之第二保持構件5b那樣,若能夠將用於支撐第二工件2(顯示體21、22)的載置台進行變形,則能夠共用且減少組件件數。
除此之外,在圖2(a)~圖2(g)所示的例的情況下,能夠將圖2(a)~圖2(d)所示的用於支撐第一工件1(曲面板12)所使用之載置台43與圖2(f)所示的重合第一工件1(曲面板12)與第二工件2(顯示體22)時所使用之第一保持構件5a共用,從而能夠減少組件件數。
並且,作為其它例,雖未圖示,但亦可以進行如下變更,即在曲面板11、12形成局部的平面部等,將曲面板11、12或成形機構4(成形模具41的表面或遮罩42)或第一保持構件5a的曲面形狀及曲率變更為 圖示例以外的情況或獨立具備供給第二接著劑32時所使用之第二工件2(顯示體21、22)的載置台及重合第一工件1(曲面板11、12)與第二工件2(顯示體21、22)時所使用之第二保持構件5b。
根據這種本發明的實施例1之貼合器件A1、A2的製造方法及其製造裝置,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隔著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按照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的形狀變形。
因此,能夠按照第一工件1的形狀以所希望的厚度可靠地貼合第二工件2。
其結果,如圖1(a)~圖1(g)或圖2(a)~圖2(g)所示,具有能夠沿曲面狀的第一工件1以均勻的厚度貼合曲面狀的第二工件2的優點。
[實施例2]
如圖3(e)、圖3(f)所示,該實施例2,在中間步驟中,對沿著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形成之第一接著劑31供給第二接著劑32,以填埋凹部31a,接著,以第一接著劑31的凸部31b與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抵接之方式重合第一接著劑31上的第二接著劑32與平板狀的第二工件2的結構與圖1或圖2所示的實施例1不同,除此以外的結構與圖1或圖2所示的實施例1相同。
圖3(a)~圖3(g)所示的例中,使用由蓋玻片或觸控面板等構成的曲面板13作為第一工件1,使用在第二接合面2a形成有段差部2b的平板狀的顯示體23作為第二工件2。利用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貼合曲面板13與平板狀的顯示體23,製作第一工件1側以截面圓弧狀膨出的貼合器件A3。
圖3(f)、圖3(g)所示的例中示出平板狀的顯示體23為在液晶面板23a重合驅動電路(未圖示)或驅動用印刷基板(未圖示)等並且將這些收容在邊框狀的殼體23b中並支撐的LCM的情況。
平板狀的顯示體23中,殼體23b在第二接合面2a的外緣突出而成 為段差部2b。
在第一接著劑31以邊框狀包圍凸部31b的周圍之方式形成比凸部31b更朝向第二接合面2a突出的堤部31c,以使與由殼體23b的突出而形成之段差部2b沿Z方向對向。在中間步驟中堤部31c配置成嵌入段差部2b的內側。
並且,作為其它例,雖未圖示,但亦可以進行如下變更,在曲面板13形成局部的平面部等,將曲面板13或成形機構4(成形模具41)的整個表面的曲面形狀及曲率變更為圖示例以外的情況或將平板狀的顯示體23替換為LCM以外的情況或者變更堤部31c的形狀和突出量。
根據這種本發明的實施例2之貼合器件A3的製造方法及其製造裝置,平板狀的第二工件2的第二接合面2a隔著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貼合於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
因此,與第一工件1的第一接合面1a的形狀無關,能夠以所希望的厚度可靠地貼合平板狀的第二工件2。
其結果,如圖3(a)~圖3(g)所示,具有能夠沿曲面狀的第一工件1貼合平板狀的第二工件2的優點。
尤其,圖示例中,圖3(f)所示的重合第一工件1(曲面板13)與第二工件2(顯示體23)時,即使堤部31c與第二接合面2a抵接而壓扁變形,第二接著劑32亦不會漏出,液態的第二接著劑32亦不會從第二接合面2a的段差部2b侵入內部空間部2c。
因此,還具有能夠同時實現防止因第二接著劑32的流出導致的厚度減少及防止因第二接著劑32的侵入導致發生故障等的不良情況。
[實施例3]
如圖4(a)~圖4(g)所示,該實施例3中,使用由蓋玻片或觸控面板等構成的平面板14作為第一工件1,使用在第二接合面2a形成有段差部2b及內部空間部2c的平板狀的顯示體24作為第二工件2,利用第一 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貼合平面板14與平板狀的顯示體24,製作平面狀的貼合器件A4的結構與圖1或圖2所示的實施例1或圖3所示的實施例2不同,除此以外的結構與圖1或圖2所示的實施例1或圖3所示的實施例2相同。
圖4(f)、圖4(g)所示的例中示出平板狀的顯示體24為重合具有偏光片24a的液晶面板24b與背光單元24c,並且藉由邊框狀的擋板24d支撐這些的外緣的LCD模塊或有機EL型的模塊的情況。
平板狀的顯示體24中,擋板24d在第二接合面2a的外緣突出而成為段差部2b,形成於擋板24d的內側的內部空間部2c經由擋板24d的交界面與外部連通。
在中間步驟中,將第一接著劑31的堤部31c配置成嵌入段差部2b的內側,以使與由擋板24d的突出形成之段差部2b沿Z方向對向。
並且,作為其它例,雖未圖示,但亦可以將平板狀的顯示體24替換為LCD模塊或有機EL型的模塊以外的模塊或變更堤部31c的形狀和突出量。
根據這種本發明的實施例3之貼合器件A4的製造方法及其製造裝置,第二工件2(顯示體24)的第二接合面2a隔著第一接著劑31及第二接著劑32貼合於第一工件1(平面板14)的第一接合面1a。
因此,與第一工件1(平面板14)的第一接合面1a的形狀無關,能夠以所希望的均勻的厚度可靠地貼合第二工件2(顯示體24)。
尤其,圖示例中,圖4(f)所示的重合第一工件1(平面板14)與第二工件2(顯示體24)時,即使由擋板24d形成之段差部2b的突出量約為1mm以上,第二接著劑32亦不會漏出,液態的第二接著劑32亦不會沿著擋板24d的交界面侵入內部空間部2c。
因此,還具有能夠同時實現防止因第二接著劑32的流出導致的厚度減少及防止因第二接著劑32的侵入導致發生故障或顯示不均等的不 良情況。
另外,前述實施例1中,示出了使用成形模具41作為成形機構4的例子及使用板狀的遮罩42作為成形機構4的例子這兩個例子,但並不限定於此,實施例2或實施例3中與實施例1同樣地可以使用圖2(a)~圖2(d)所示的板狀的遮罩42。
並且,圖1(a)~圖1(d)、圖3(a)~圖3(d)及圖4(a)~圖4(d)所示的例中,將第一工件1形成為第一接合面1a側的中央部位最凹陷的截面圓弧狀的曲面狀,但並不限定於此,如圖2(a)~圖2(d)所示的例,亦可以將第一工件1變更為第一接合面1a側的中央部位最膨出的截面圓弧狀的曲面狀。
並且,在圖2(a)~圖2(d)所示的例中,將第一工件1形成為第一接合面1a側的中央部位最膨出的截面圓弧狀的曲面狀,但並不限定於此,如圖1(a)~圖1(d)、圖3(a)~圖3(d)及圖4(a)~圖4(d)所示的例,亦可以將第一工件1變更為第一接合面1a側的中央部位最凹陷的截面圓弧狀的曲面狀。
另外,圖示例中,製作了截面弓形的貼合器件A1、A2、第一工件1側以截面圓弧狀膨出的貼合器件A3、平面狀的貼合器件A4,但並不限定於此,亦可以製作如局部具有曲面部等與圖示例不同形狀的貼合器件A。
1‧‧‧第一工件
1a‧‧‧第一接合面
2‧‧‧第二工件
2a‧‧‧第二接合面
3‧‧‧接著劑
3a‧‧‧第一供給部
3b‧‧‧第一塗佈用驅動部
3c‧‧‧第二供給部
3d‧‧‧第二塗佈用驅動部
3L‧‧‧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
4‧‧‧成形機構
5‧‧‧重合機構
5a‧‧‧第一保持構件
5b‧‧‧第二保持構件
5c‧‧‧接離用驅動部
6‧‧‧二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
11‧‧‧曲面板
21‧‧‧顯示體
31‧‧‧第一接著劑
31a‧‧‧凹部
31b‧‧‧凸部
31c‧‧‧堤部
32‧‧‧第二接著劑
32a‧‧‧表面
41‧‧‧成形模具
41a‧‧‧突起
41b‧‧‧淺槽B:變壓室
A(A1)‧‧‧貼合器件
AP‧‧‧大氣氣氛
DP‧‧‧減壓氣氛

Claims (6)

  1. 一種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其特徵在於:其係以隔著接著劑之方式將對向之第一工件與第二工件重合,並藉由上述接著劑硬化而貼合上述第一工件及上述第二工件者,且包括:前步驟,其沿著上述第一工件的第一接合面,形成表面具有凹部及凸部的第一接著劑作為上述接著劑;中間步驟,其供給成為上述接著劑的液態的第二接著劑並以隔著上述第二接著劑之方式將上述第一工件與上述第二工件重合;及後步驟,其使上述第二接著劑硬化而貼合上述第一工件的上述第一接合面與上述第二工件的第二接合面;且上述中間步驟係將上述第二接著劑供給至上述第二工件或上述第一接著劑,填埋上述第一接著劑的上述凹部,並且以上述第二工件的上述第二接合面與上述第一接著劑的上述凸部接觸之方式進行重合。
  2. 如請求項1之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第一接著劑具有成為間隔物的上述凸部及堤部,該堤部係以邊框狀包圍上述凸部的周圍且比上述凸部更朝向上述第二工件突出。
  3. 如請求項1之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其中上述前步驟中包括:向成形機構供給液態的上述第一接著劑之步驟;使上述第一工件的上述第一接合面與上述成形機構接觸之步驟;使與上述第一工件的上述第一接合面接觸的上述第一接著劑半硬化或硬化之步驟;及自上述成形機構卸除半硬化或硬化之上述第一接著劑之步驟。
  4. 如請求項1或3之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其中在上述中間步驟中,向可變形的上述第二工件的上述第二接合面供給上述第二接著 劑,接著,上述第二接著劑流入並填埋上述第一接著劑的上述凹部,並且以上述第一接著劑的上述凸部與上述第二工件的上述第二接合面抵接之方式,將上述第二接著劑與沿著上述第一工件的上述第一接合面形成之上述第一接著劑重合。
  5. 如請求項1或3之貼合器件的製造方法,其中在上述中間步驟中,對沿著上述第一工件的上述第一接合面形成之上述第一接著劑,以填埋上述凹部之方式供給上述第二接著劑,接著,以上述第一接著劑的上述凸部與上述第二工件的上述第二接合面抵接之方式,將上述第二接著劑與平板狀的上述第二工件重合。
  6. 一種貼合器件的製造裝置,其特徵在於:其係以隔著接著劑之方式將對向之第一工件與第二工件重合,並藉由上述接著劑硬化而貼合上述第一工件及上述第二工件者,且具備:第一供給部,其向上述第一工件的第一接合面供給液態的第一接著劑作為上述接著劑;一次硬化用的硬化機構,其使上述第一接著劑局部地半硬化或硬化,從而在與上述第二工件的第二接合面對向之表面形成凹部及成為間隔物的凸部;第二供給部,其向上述第二工件或上述第一接著劑供給液態的上述第二接著劑作為上述接著劑;及重合機構,其以上述第二接著劑填埋上述第一接著劑的上述凹部,且上述第二工件的上述第二接合面與上述第一接著劑的上述凸部接觸之方式,將上述第二工件對上述第一工件重合。
TW105113152A 2015-05-07 2016-04-27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ond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the bonding device TWI59272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95106A JP5816388B1 (ja) 2015-05-07 2015-05-07 貼合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及び貼合デバイスの製造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42000A TW201642000A (zh) 2016-12-01
TWI592720B true TWI592720B (zh) 2017-07-21

Family

ID=546021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13152A TWI592720B (zh) 2015-05-07 2016-04-27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ond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the bonding device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816388B1 (zh)
KR (1) KR101810773B1 (zh)
CN (1) CN106125352B (zh)
TW (1) TWI59272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99340A (zh) * 2017-02-07 2019-09-03 迪睿合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KR102303805B1 (ko) 2017-06-07 2021-09-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어셈블리
JP2019186265A (ja) * 2018-04-03 2019-10-24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基板処理システム、基板処理方法、プログラ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記憶媒体
TWI660221B (zh) 2018-04-11 2019-05-21 和碩聯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曲面顯示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JP6696036B1 (ja) * 2019-08-01 2020-05-20 信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ワーク転写装置及びワーク転写チャック並びにワーク転写方法
JP7031830B2 (ja) * 2020-03-31 2022-03-08 株式会社オリジン 貼合部材の製造方法及び貼合部材製造装置
CN113905114A (zh) * 2021-09-03 2022-01-07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显示屏组件及其贴合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12249Y2 (zh) * 1987-04-24 1992-03-25
JP3484553B2 (ja) * 1995-02-21 2004-01-06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シートの貼り合わせ方法及び貼合フィルムシート
JP5657979B2 (ja) 2010-09-29 2015-01-21 芝浦メカ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貼合装置及び貼合方法
WO2012105658A1 (ja) * 2011-02-04 2012-08-09 日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接着物の製造方法、接着剤パターン付き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接着剤パターン付き基板
JP5464608B2 (ja) 2011-12-22 2014-04-09 日本写真印刷株式会社 装飾付きタッチセンサ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3317816B (zh) * 2012-03-23 2017-07-21 芝浦机械电子装置股份有限公司 粘合装置以及粘合基板的制造方法
JP5346116B1 (ja) * 2012-12-19 2013-11-20 信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ワーク貼合方法及びワーク貼合装置
WO2014207867A1 (ja) * 2013-06-27 2014-12-31 信越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貼合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TWI636301B (zh) * 2013-08-30 2018-09-21 日商武藏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Method and device for manufacturing plate-shaped laminated body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131941A (ko) 2016-11-16
CN106125352B (zh) 2019-04-19
KR101810773B1 (ko) 2017-12-19
JP5816388B1 (ja) 2015-11-18
TW201642000A (zh) 2016-12-01
JP2016210075A (ja) 2016-12-15
CN106125352A (zh)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2720B (zh)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bonding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device for the bonding device
KR101969597B1 (ko) 접합 디바이스의 제조방법
JP5513136B2 (ja) エンハンスメント積層表示装置システムを生成する方法
JP4657387B1 (ja) 表示パネル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製造システム
TWI480625B (zh) 附前窗顯示裝置之製造方法
JP5527650B2 (ja) 表示装置
JPH0915612A (ja) 液晶パネルの製造方法および製造用プレス装置
TWI486680B (zh)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2011150331A (ja) 平面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このための接着剤樹脂の塗布装置
JP5346116B1 (ja) ワーク貼合方法及びワーク貼合装置
US20160271928A1 (en) A method for bonding first and second panels and a display device
TWI656034B (zh) Alignment method and alignment device
TWI603848B (zh) Bonding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JP2009230039A (ja) 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30032626A (ko) 자외선 라미네이션용 지그 및 그 지그를 이용한 자외선 라미네이션 방법
KR20110076827A (ko) 기판의 맞붙임 방법 및 장치
CN111443506B (zh) 显示器中盖板和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层组装方法、显示器
JP2023000535A (ja) 曲面ワーク貼合装置及び曲面ワーク貼合方法
JP2000187227A (ja) 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4074935A (ja) 表示装置
JPH08262457A (ja) 液晶表示器の製造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