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92553B - 掉落防止系統、屋頂上之作業方法、母索設置方法、掉落防止系統用桶及屋椽用鉤 - Google Patents

掉落防止系統、屋頂上之作業方法、母索設置方法、掉落防止系統用桶及屋椽用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92553B
TWI592553B TW100118254A TW100118254A TWI592553B TW I592553 B TWI592553 B TW I592553B TW 100118254 A TW100118254 A TW 100118254A TW 100118254 A TW100118254 A TW 100118254A TW I592553 B TWI592553 B TW I59255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hole
mother
roof
femal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82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02523A (en
Inventor
井上均
藤原義行
松村不二夫
三橋綾史
Original Assignee
綠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綠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綠安全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2025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025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9255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9255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32Safety or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person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 E04G21/3261Safety-nets; Safety mattresses; Arrangements on buildings for connecting safety-l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35/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Similar equipment for limiting displacement of the human body, especially in case of sudden changes of motion
    • A62B35/0043Lifelines, lanyards, and anchors therefo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35/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Similar equipment for limiting displacement of the human body, especially in case of sudden changes of motion
    • A62B35/0043Lifelines, lanyards, and anchors therefore
    • A62B35/005Vertical lifelin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2LIFE-SAVING; FIRE-FIGHTING
    • A62BDEVICES, APPARATUS OR METHODS FOR LIFE-SAVING
    • A62B35/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Similar equipment for limiting displacement of the human body, especially in case of sudden changes of motion
    • A62B35/0043Lifelines, lanyards, and anchors therefore
    • A62B35/0068Anch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25/00Details of other kinds or types of rigid or semi-rigid containers
    • B65D25/28Handles
    • B65D25/2867Handles with respective ends fixed to local areas of two opposite sides or wall-part
    • B65D25/2873Straps or sling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32Safety or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person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 E04G21/3261Safety-nets; Safety mattresses; Arrangements on buildings for connecting safety-lines
    • E04G21/3276Arrangements on buildings for connecting safety-lin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GSCAFFOLDING; FORMS; SHUTTERING; BUILDING IMPLEMENTS OR AIDS, OR THEIR USE; HANDLING BUILDING MATERIALS ON THE SITE; REPAIRING, BREAKING-UP OR OTHER WORK ON EXISTING BUILDINGS
    • E04G21/00Preparing, conveying, or working-up building materials or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Other devices or measures for constructional work
    • E04G21/32Safety or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persons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buildings
    • E04G21/3261Safety-nets; Safety mattresses; Arrangements on buildings for connecting safety-lines
    • E04G21/3295Guide tracks for safety lin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CLADDERS
    • E06C1/00Ladders in general
    • E06C1/02Ladders in general with rigid longitudinal member or members
    • E06C1/34Ladders attached to structures, such as windows, cornices, poles, or the like
    • E06C1/345Ladders attached to structures, such as windows, cornices, pol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to be installed parallel to the roof surfac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CLADDERS
    • E06C7/00Component parts, supporting parts, or accessories
    • E06C7/18Devices for preventing persons from falling
    • E06C7/186Rail or rope for guiding a safety attachment, e.g. a fall arrest system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CLADDERS
    • E06C7/00Component parts, supporting parts, or accessories
    • E06C7/48Ladder heads; Supports for heads of ladders for resting against objec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Description

掉落防止系統、屋頂上之作業方法、母索設置方法、掉落防止系統用桶及屋椽用鉤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太陽光發電模組(太陽能板(solar panel))之設置、電視天線(antena)之安裝等在2至3層樓之低層住宅之屋頂上作業中,為了確保安全所使用的掉落防止系統、及構成此掉落防止系統之用以連接母索與墬落防止器具之「8」字環構件等多環構件、四孔構件、作為固定母索之重錘使用之桶(bucket)、及用以將母索固定於桶之鉤(hook)(屋椽用鉤)、甚至使用掉落防止系統之在屋頂上的作業方法、以及供設置用之母索設置方法者。
低層住宅之屋頂上作業係為以太陽能板之設置、住宅建設或電視天線之安裝等之目的所進行者,惟在此種高處作業中,防止作業者的掉落事故乃極為重要,且依法規訂定規格,對於事業者、勞動者雙方賦予規範安全帶使用等墜落防止措施的義務。以下詳細說明日本國之相關法規以供參考。
勞動安全衛生法:
第21條第2項:事業者之危險防止措施義務、第24條:事業者之勞動災害防止義務、第26條:勞動者之事業者措施之遵守義務、第27條:事業者所應採取之措施、勞動者之遵守義務、第24條:若非厚生勞動大臣之規格合格品則禁止讓渡、出借、設置、第119條:違反第42條者之罰則。
勞動安全衛生法施行令:
第13條第40號:應具備勞動大臣所規定之規格之機械等、安全帶。
勞動安全衛生規則:
第27條:事業者若非安衛法第42條之規格合格品則禁止使用、第518條:事業者之作業地板設置義務(高度為2m以上作業時)、第518條之2:事業者之墜落防止措施義務(作業地板之設置困難時)、第519條:事業者之圍牆、扶手等之設置義務(高度為2m以上之作業地板之端等)、第519條之2:事業者之墜落防止措施義務(圍牆、扶手等之設置困難時)、第520條:勞動者之安全帶使用義務、第521條:事業者之安全帶安裝設備設置義務(高度為2m以上進行作業時、第521條之2:安全帶及安裝設備之隨時檢修義務、第526條:高度、深度為1.5m以上之場所升降設備的設置義務、第526條之2:勞動者升降設備的使用義務。
此外,關於安全帶及安全帶相關器具之種類、構造、性能、檢驗方法等,已於安全帶構造指針(NIIS-TR-No.35(1999)、ISSN0911-8063)列有詳細的指示。
日本國外亦同樣定有規格,主要規格如下(上述安全帶構造指南之參考資料2、安全帶之規格之比較(日美歐):整體的比較、材料、構造,記載於48至50頁)。
美國:ANSI規格(美國規格協會)、歐洲:EN規格(歐洲統一規格)(歐洲標準化委員會、歐洲電氣標準化委員會)。
根據此等法規、指南,開發各種器具、系統使用至今。有由作業者所穿戴的高處作業用安全帶、以橫越屋頂屋脊之方式張設之母索、將母索端部固定於地上的錨(anchor)、由連接所張設之母索與作業者所穿戴之高處作業用安全帶之具有緊急停止功能之捲繞器所捲繞的皮帶(belt)、或裝設有握柄(grip)之輔助繩索(rope)等。此外,亦進行設置供作業者在高處作業所需的腳手架(scaffold)。
在日本專利第2991612號公報(專利文獻1)中,係揭示有將母索設置於屋頂上以作為屋頂上作業用安全帶安裝具者。在日本特開2002-327540號公報(專利文獻2)中,係揭示有將母索以鉤固定於屋頂之屋緣(屋簷)以作為易於進行搬運、組裝、拆卸作業之墜落防護裝置者。在日本特開平9-250237號公報(專利文獻3)中,係揭示有可效率良好地保管及運送,並且可在短時間內組裝之屋頂上作業用腳手架裝置。在日本特開平9-75471號公報(專利文獻4)中,係揭示有可在短時間內容易且安全地架設之屋頂上作業用安全帶安裝具及安裝方法。
此外,已開發一種作業者不攀登至屋頂上等亦可將安全裝置設置於屋頂上等之安全裝置之安裝方法及安裝裝置,以作為改善設置時之安全確保之點者(日本特開2005-325562號公報,專利文獻5)。
再者,在日本特開2002-155632號公報(專利文獻6)中,係揭示一種將伸縮自如地連接有複數個管子(pipe)之操作棒設置於2根屋脊的兩端,且於其間張設母索並以錨來固定,且在其繩索卡止安全帶之鉤的方法。藉此,可從設置母索且以梯子登上屋頂之階段即確保安全。在日本專利第4138632號公報(專利文獻7),亦揭示一種從墜落防止器具之設置之階段即可防止掉落、滑落之方法。
另一方面,儘管開發有此等掉落防止器具、系統,然而實際上在低層住宅的勞動中仍有極多的墜落掉落災害發生。於日本平成21年(2009年),因墜落發生的死傷災害(死亡災害及休業4天以上)在所有產業中全國總計發生有114,152件,其中有相當於17.5%的20,006件為墜落、掉落所導致者(依據日本平成21年之行業別、事故類別死傷災害發生狀況、厚生勞動省「勞動者死傷病報告」:安全衛生資訊中心)。因墜落所導致的死亡災害,在低層住宅相關工事中,佔事業規模中極高的比重,建設業中死亡災害有39.62%是因為墜落所致,而墜落的17.00%是因為建築工事(低層)所致(依據建設業勞動災害防止協會首頁(homepage))。
由於作為乾淨能源(clean energy)受到矚目的太陽光發電的增加等,低層住宅之屋頂上作業的件數已有增加之傾向,此外,由於近年來設計屋(design house)的普及,低層住宅的形狀亦多樣化,而有難以採取安全對策的情形,低層住宅之掉落事故的防止更形重要。
如此,推測發生多數墜落掉落事故卻不能加以防止的主要原因如下。
(1)各個系統雖在屋頂上作業之一部分中成功地確保了安全,惟在從母索設置作業起直到拆除作業的整體作業中卻無法確保安全。亦即,在作業中雖包含有母索的設置、撤除,惟將母索以梯子登上屋頂上後、或從梯子上進行之情形下,當攀登梯子時、設置母索時,並無防止掉落的手段。於撤除之情形下亦同。
(2)在低層建築之屋頂上作業中,會有工期短、工程費用便宜而有被忽略真正的安全對策之一面。尤其腳手架或母索用錨的設置、拆除,作業前後要各花費1天時間,故需要一種成本便宜,設置、拆除不需耗時的系統。此外,依據現場情形,亦有難以打錨的現場。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發明人等乃考慮一種在作業整體可確保安全,且可在短時間內進行設置、拆除,且可以簡單構成廉價地提供之掉落防止系統,此在防止低層住宅之墜落事故上最為重要。在此方面,首先,需開發一種可從地上易於張設母索之器具。由於可在將作業者穿戴之吊帶(harness)以移動用繩索連接於母索之狀態下攀登梯子,而且在撤除時亦可同樣地下降梯子,因此可涵蓋作業整體防止不安全的狀態。接著,需有可簡單且迅速地將母索固定於地上的方法。以往,在使用金屬重錘之方法中,搬運的負荷較大,且設置亦困難而極為耗時。由於要搬起重錘進行運送、下降,對於腰部會造成負擔,因此成為腰痛頻繁發生的勞動災害之原因。亦難以進行微妙的位置調整。打入錨的方法亦極為耗時且無法調整位置,依場所不同還有無法設置的情形。關於此點,乃考慮水桶的使用較為有效。此係考慮搬運時較輕、設置時只要在桶內加入水即可,因此特別容易進行系統的搬運、設置、撤除,而可縮短工期。
再者,在掉落防止系統中,係被要求在廣範圍內可進行自由度較高的作業。因此,關於構成系統之各個要素(朝與母索正交之方向設置的水平索、連結母索與水平索的器具、連結作業者所穿戴之吊帶與母索、水平索之移動用繩索、回縮(retractor)式墜落防止器具,以及可易於將此等器具在任意位置連接於母索、水平索之器具等),需重新檢視整體。
此外,不僅屋簷,從屋椽的掉落亦予以有效防止亦極為重要。在防止從屋椽掉落中,最主要的是將水平索確實地予以固定。
為了縮短工期,亦需由複數個作業員來作業。然而,此時假設所有作業員有同時掉落的情形,而要求即使該種情形發生仍可防止掉落。
以上所述所有要求均可實現之完全的掉落防止系統,至今為止尚未見開發。
本發明係著眼於此種完全的掉落防止系統,而由發明人開發一種關於各個要素均為有效的系統,並且將例如有效防止掉落之重錘的重量、複數條母索與水平索、水平輔助索加以組合、比較移動用繩索使用時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使用時的情形、將防止從屋椽掉落、複數個作業員同時掉落的情形等,各個要素經由各種組合而重複進行詳細的實證試驗(令作業者將堆起的砂包從屋頂上實際掉落的試驗),而完成本發明。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2991612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2-327540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平9-250237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平第9-75471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5-325562號公報
專利文獻6:日本特開2002-155632號公報
專利文獻7:日本專利第4138632號公報
本發明係有鑑於前述問題而研創者,其目的在提供一種可對於在屋頂上作業之作業者墜落確保安全之掉落防止系統及屋頂上之作業方法等,該系統及方法係可從設置作業的階段起就確保作業者的安全,並且可易於進行設置或撤除而縮短作業的工期。此外,本發明之目的亦提供一種可在屋頂上確保廣範圍的作業空間,且不僅可防止從屋簷的掉落而且亦防止從屋椽的掉落,且亦可防止假設有複數個作業者同時作業時之同時掉落的掉落防止系統等。
第1形態之發明係一種掉落防止系統,其特徵為具有:母索,從房屋之一側之地面附近,通過包含屋脊之前述房屋之屋頂上,延伸設置至前述房屋另一側之地面附近;重錘,由桶所構成,且在前述母索之端部連接於前述母索,且設置於地面;及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將在前述屋頂上作業之作業者所穿戴之吊帶連接於前述母索。
第2形態之發明係如第1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係為使用多環構件而連接於前述母索之器具,該多環構件係具備貫通本體部之第1貫通孔、及從該第1貫通孔分離而貫通前述本體部之第2貫通孔。
第3形態之發明係如第1形態或第2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具備複數條前述母索,此等母索係為在前述屋頂屋脊之延伸方向隔開預定間隔而設置者,且具有水平索,該水平索之一端部係連接於設置於前述屋頂之各母索中之1條母索,而另一端部係連接於設置於前述屋頂之各母索中之另一條母索。
第4形態之發明係如第1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係設置於前述水平索,且具有:輔助母索,一端部連接於設置有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水平索之部位,而另一端部係從連接於前述水平索之一端部至建有前述房屋之地面附近為止,與前述母索大致平行地延伸設置;及輔助母索用重錘,由桶所構成,且在前述輔助母索之另一端部連接於前述輔助母索,且設置於地面。
第5形態之發明係如第1形態至第4形態中任一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具備有水平輔助索,其一方之端部係連接於前述母索,且從前述一方之端部延伸之部位為水平延伸於前述屋頂上,而另一端部係使用屋椽用鉤來固定於前述屋頂之屋椽,或者,前述另一端部係連接於由桶所構成且設置於地面的重錘。
第6形態之發明係如第1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具有四孔構件,於本體部設有第1貫通孔與第2貫通孔與第3貫通孔與第4貫通孔;前述四孔構件係構成為:將前述母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之第1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1貫通孔,且將前述母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在前述第1彎曲部位附近彎曲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3貫通孔,且將已插入於前述第3貫通孔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至已插入於前述第1貫通孔之第1彎曲部位,且於此經插入之第2彎曲部位設置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鐵環(carabiner),且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一側之前述母索之部位,及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另一側之前述母索之部位,藉此一體地設置於前述母索;此外,前述四孔構件係構成為:在前述第2貫通孔與前述屋頂一側之屋椽之間設置第1輔助索,且在前述第4貫通孔與前述屋頂另一側之屋椽之間設置第2輔助索,藉此限制在與前述母索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的移動。
第7形態之發明係如第1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具有:四孔構件,係構成為具備第1貫通孔與第2貫通孔與第3貫通孔與第4貫通孔,將前述母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之第1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1貫通孔,且將前述母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在前述第1彎曲部位附近彎曲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3貫通孔,且將已插入於前述第3貫通孔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至已插入於前述第1貫通孔之第1彎曲部位,且於此經插入之第2彎曲部位設置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鐵環,且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一側之前述母索之部位,及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另一側之前述母索之部位,藉此一體地設置於前述母索;第1輔助索,在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一體設有掛在前述屋頂一側之屋椽之屋椽用鉤;第1棘輪(ratchet)裝置,具備鐵環或鉤,在前述第1輔助索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卡合於前述第1輔助索,前述鐵環或鉤係接合於前述四孔構件之第2貫通孔,並且在前述第1輔助索之卡合部位與前述屋椽用鉤之間之前述第1輔助索之長度變短的方向,係容許前述第1輔助索的移動,而在前述第1輔助索之卡合部位與前述屋椽用鉤之間之前述第1輔助索之長度變長的方向,係限制前述第1輔助索之移動;第2輔助索,在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一體設有掛在前述屋頂另一側之屋椽之屋椽用鉤;及第2棘輪裝置,具備鐵環或鉤,在前述第2輔助索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卡合於前述第2輔助索,前述鐵環或鉤係接合於前述四孔構件之第4貫通孔,並且在前述第2輔助索之卡合部位與前述屋椽用鉤之間之前述第2輔助索之長度變短的方向,係容許前述第2輔助索的移動,而在前述第2輔助索之卡合部位與前述屋椽用鉤之間之前述第2輔助索之長度變長的方向,係限制前述第2輔助索之移動。
第8形態之發明係如第1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具有:第1多環構件,具備貫通本體部之第1貫通孔與從第1貫通孔分離而貫通前述本體部之第2貫通孔;第2多環構件,具備貫通本體部之第1貫通孔與從第1貫通孔分離而貫通前述本體部之第2貫通孔;及輔助索,朝在前述屋頂上與前述母索交叉之方向延伸;並構成為:將前述母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之第1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1多環構件之第1貫通孔,且將前述母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在前述第1彎曲部位附近彎曲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1多環構件之第2貫通孔,且將已插入於前述第1多環構件之第2貫通孔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至已插入於前述第1多環構件之第1貫通孔之第1彎曲部位;將前述第1多環構件附近之在前述輔助索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之第1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2多環構件之第1貫通孔,且將在前述輔助索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在前述第1彎曲部位附近彎曲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2多環構件之第2貫通孔,且將已插入於前述第2多環構件之第2貫通孔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至已插入於前述第2多環構件之第1貫通孔之第1彎曲部位;在此等經差入之第2彎曲部位設置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鐵環;拉伸從前述第1多環構件之各彎曲部位延伸於一側之前述母索之部位,且拉伸從前述第1多環構件之各彎曲部位延伸於另一側之前述母索之部位,且拉伸從前述第2多環構件之各彎曲部位延伸於一側之前述輔助索之部位,且拉伸從前述第2多環構件之各彎曲部位延伸於另一側之前述輔助索之部位,藉此使前述各多環構件與前述母索與前述輔助索一體地設置。
第9形態之發明係如第3形態至第5形態中任一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前述水平索係為使用多環構件而連接於前述母索之構成,該多環構件係具備貫通本體部之第1貫通孔、及從該第1貫通孔分離而貫通前述本體部之第2貫通孔。
第10形態之發明係如第1形態至第9形態中任一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前述重錘係區分為複數個。
第11形態之發明係如第1形態至第10形態中任一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前述重錘係構成為作為收納前述母索、前述吊帶、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容器來使用。
第12形態之發明係如第1形態至第11形態中任一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在1條前述母索中,係支撐有1位作業者;連接於1條前述母索之端部之前述重錘的質量,係較前述1位作業者的質量為小。
第13形態之發明係如第1形態至第12形態中任一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前述重錘係為布桶。
第14形態之發明係為一種多環構件,其特徵為具備:第1貫通孔,供使索在其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之第1彎曲部位插入;及第2貫通孔,供使前述索在其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在前述第1彎曲部位附近彎曲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且構成為:在插入於前述第1貫通孔之第1彎曲部位、及插入於前述第2貫通孔之第2彎曲部位設置鐵環,且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一側之前述索的部位,且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另一側之前述索的部位,藉此一體地設置於前述索。
第15形態之發明係為一種多環構件,其特徵為具備:第1貫通孔,供使索在其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之第1彎曲部位;及第2貫通孔,供使前述索在其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在前述第1彎曲部位附近彎曲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並構成為:將已插入於前述第2貫通孔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至已插入於前述第1貫通孔之第1彎曲部位,且於該經插入之第2彎曲部位設置鐵環,且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一側之前述索的部位,且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另一側之前述索的部位,藉此一體地設置於前述索。
第16形態之發明係為一種「8」字環構件,其特徵為將包含中心軸之平面之剖面形狀成為矩形之圓環(torus)結合2個所構成。
第17形態之發明係為一種四孔構件,其特徵為具有:本體部,為平板狀,且從厚度方向觀看時形成為矩形;第1貫通孔,中心位於從前述矩形本體部之第1角部延伸至與該第1角部相對向之第3角部的第1對角線上且位於前述第1角部側,且將前述本體部朝其厚度方向貫通;第3貫通孔,中心位於從前述矩形本體部之第1對角線上且位於前述第3角部側,且將前述本體部朝其厚度方向貫通;第2貫通孔,中心位於從前述矩形本體部之第2角部延伸至與該第2角部相對向之第4角部的第2對角線上且位於前述第2角部側,且將前述本體部朝其厚度方向貫通;第4貫通孔,中心位於從前述矩形本體部之第2對角線上且位於前述第4角部側,且將前述本體部朝其厚度方向貫通。
第18形態之發明係為一種四孔構件,其特徵為在本體部具備:第1貫通孔,供使索在其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之第1彎曲部位插入;第3貫通孔,供使前述索在其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在前述第1彎曲部位附近彎曲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第2貫通孔,供鐵環或鉤卡合;及第4貫通孔,供鐵環或鉤卡合;並構成為:將已插入於前述第3貫通孔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至已插入於前述第1貫通孔之第1彎曲部位,且於該經插入之第2彎曲部位設置與前述鐵環不同的其他的鐵環,且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一側之前述索的部位,且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另一側之前述索的部位,藉此一體地設置於前述索。
第19形態之發明係一種屋頂上之作業方法,其特徵為具有:母索設置階段,使母索從房屋之一側之地面附近,通過包含屋脊之前述房屋之屋頂上,延伸設置至前述房屋另一側之地面附近;重錘設置階段,設置於前述房屋附近之地面,且以內部盛水之桶作為重錘,連接於前述母索之端部;連結索連接階段,使用連結索而將吊帶穿戴者連接於母索;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連接階段,使用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將使用前述連結索攀登至前述屋頂之吊帶穿戴者連接於母索;及作業階段,在前述房屋之屋頂上進行預定作業。
第20形態之發明係為一種母索設置方法,其特徵為具有:使母索從房屋之一側之地面附近,通過包含屋脊之前述房屋之屋頂上,延伸設置至前述房屋另一側之地面附近之階段;及將由桶所構成之重錘在前述母索之端部連接於前述母索,且將水盛入前述桶,藉此將前述重錘設置於地面之階段。
第21形態之發明係一種掉落防止系統用桶,其特徵為:連接於母索之端部,且為了拉設前述母索而盛入水而設置於地面,以做為重錘發揮作用,該母索係從房屋之一側之地面附近通過包含屋脊之前述房屋之屋頂上而延伸設置至前述房屋另一側之地面附近。
第22形態之發明係一種桶,其特徵為具有:本體部,用以盛入水;補強部,形成為環狀,且沿著前述本體部之環狀開口部而一體設於前述本體部;及手把,形成為帶狀,且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之部位係一體設於前述本體部,而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之部位係一體設於前述本體部,且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之部位呈「U」字形或「V」字形,且從前述本體部之開口部延伸。
第23形態之發明係如第22形態之桶,其中,前述本體部係具備筒狀側壁部與平板狀底壁部而構成;前述補強部係設於前述側壁部;前述把手係於前述側壁部從前述本體部之開口部延伸設置至前述側壁部與前述底壁部之邊界。
第24形態之發明係如第23形態之桶,其中,前述底壁部係形成為圓板狀;前述把手係由第1把手與第2把手所構成;前述各把手從前述本體部之開口部延伸的長度係與前述本體部之深度大致相等。
第25形態之發明係如第23形態或第24形態之桶,其中,前述本體部之底壁部之剛性係較前述本體部之側壁部之剛性為高。
第26形態之發明係如第23形態至第25形態中任一形態之桶,其中,在前述本體部之內側,係設有用以顯示盛入於前述本體部之水之規定量的刻度。
第27形態之發明係為一種桶,其特徵為具有:防水構造之內側構造體,具備由防水片材(sheet)所構成之筒狀內側側壁部與由防水片材所構成之平板狀內側底壁部,且形成為圓筒量器狀;底部補強體,形成為直徑與內側底壁部之直徑大致相等之圓板狀,且在前述內側構造體之外側與前述內側底壁部相接或稍分離,且排列設置於前述內側底壁部;外側構造體,具備形成為高度尺寸較前述內側側壁部之高度尺寸稍大且內徑較前述內側側壁部之外徑稍大之筒狀的外側側壁部、及直徑較前述內側底壁部之直徑稍大之外側底壁部,且形成為圓筒量器狀,且以將前述內側構造體與前述底部補強體收容於內側之方式,設於前述內側構造體與前述底部補強體之外側;開口部接合體,以帶狀形成為環狀,且以覆蓋前述內側構造體之開口部之邊緣與前述外側構造體之開口部之邊緣之方式,一體地設於前述內側構造體與前述外側構造體;第1把手,形成為帶狀,且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之部位,係於前述外側構造體之外側之預定之第1部位從前述外側構造體之開口部朝前述外側構造體之母線之方向延伸至外側側壁部與外側底壁部之邊界處,且一體地設於前述外側構造體,而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之部位,係於前述外側構造體之外側於自前述第1預定部位離開之預定第2部位從前述外側構造體之開口部朝前述外側構造體之母線之方向延伸至外側側壁部與外側底壁部之邊界處,且一體地設於前述外側構造體,而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之部位係呈「U」字形或「V」字形,且從前述外側構造體之開口部延伸;第2把手,形成為帶狀,且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之部位,係於前述外側構造體之外側於自前述第1預定部位及前述第2預定部位離開之預定之第3部位從前述外側構造體之開口部朝前述外側構造體之母線之方向延伸至外側側壁部與外側底壁部之邊界處,且一體地設於前述外側構造體,而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之部位,係於前述外側構造體之外側於自前述第1預定部位及前述第2預定部位及前述第3預定部位離開之預定之第4部位從前述外側構造體之開口部朝前述外側構造體之母線之方向延伸至外側側壁部與外側底壁部之邊界處,且一體地設於前述外側構造體,而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之部位係呈「U」字形或「V」字形,且從前述外側構造體之開口部延伸;補強部,以帶狀形成為環狀,且在前述外側構造體及前述各把手之外側且為前述外側構造體之開口部附近,沿著前述外側構造體之開口部而一體地設於前述外側構造體;及刻度,為了顯示盛入於前述內側構造體之水之規定量而設於前述內側構造體之內側。
第28形態之發明係為一種屋椽用鉤,其特徵為:連接於母索,且設置於前述房屋之屋椽,該母索係從房屋之一側之地面附近通過包含屋脊之前述房屋之屋頂上而延伸設置至前述房屋另一側之地面附近且於兩端部設置有重錘。
依據本發明之掉落防止系統,藉由筒體的使用可易於將母索從地上張設,因此從藉由將連結有安全帶之移動用繩索以握柄連結於母索而以梯子攀登至屋頂上之作業的最初階段起,可防止掉落。此外,藉由使用桶作為固定母索的重錘,可易於進行設置、拆除、搬運,而可縮短工期。再者,藉由水平索、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多環構件的使用,可在屋頂上確保廣範圍的作業空間。再者,包括固定於屋椽之鉤來將系統構成進行各種對策,藉此可防止從屋椽掉落,且對於複數個作業者之同時掉落亦可確保安全。
如第1圖所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墜落防止系統)101係具備母索103與重錘105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參照第18圖)。
母索103係從房屋109之一側之地面GL附近,通過包含屋脊111之房屋109之屋頂113上,延伸設置(展開)至房屋109之另一側之地面GL附近。
首先,關於使用母索展開具(母索引導具)2之母索103對於房屋109之設置(展開),一面參照第2圖至第10圖一面進行說明。
第2圖所示之母索展開具2係具備筒體4、牽引線6、作為頭部之球8。筒體4係具備例如12支節(筒體構成構件)。亦即,筒體4係具備節10a、10b、10c、10d、10e、10f、10g、10h、10i、10j、10k、10m。節10a係位於手端側。從節10a朝向節10m依序位於前端側。
第2圖及第3圖所示之節10a之形狀係為筒狀。節10a係形成有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之空間12a。此空間12a係朝節10a之長度方向貫通。節10a之粗細係從根端側朝向前端側變細。與節10a之粗細同樣地,空間之外徑亦從根端側朝向前端側變細。
如第2圖所示,節10a之根端側端面之空間12a之開口,係被栓14封住。如第3圖所示,在節10a之筒狀壁16係形成有入口孔18。此入口孔18係供節10a之壁16貫通於空間12a。此入口孔18雖係從節10a之根端側朝向前端側從直徑方向外側朝內側傾斜而貫通,惟入口孔18亦可不傾斜地貫通。亦即,入口孔18之中心軸,亦可相對於近似於圓柱形狀之圓錐台狀空間12a之中心軸正交。在節10a之前端部,係安裝有帽蓋(cap)擋止部20。在此帽蓋擋止部20係形成有孔22。
節10b之形狀係與節10a同樣為筒狀。節10b係具備沿著其長度方向延伸之空間12b。此空間12b係朝節10b之長度方向貫通。節10b之粗細係從根端側朝向前端側變細。與節10b之粗細同樣地,空間12b之外徑亦從根端側朝向前端側變細。從節10c至節10m之形狀,其粗細及空間之外形雖有不同,惟係為與節10b相同的形狀。
如第4圖所示,節10m之空間12m係在節10m之前端開口。此前端之開口係稱為出口孔24。
在此筒體4中,係於節10a之空間12a中插入有節10b。節10b係以可滑動之方式插入於節10a。節10b之根端之粗細,係較節10a之前端之空間12a之外徑為大。節10b之根端係設為不會從節10a之前端之空間12a脫落。同樣地,於節10b中,係以可滑動之方式插入有節10c。如此一來,內側之節即穿過與其直徑方向外側相鄰之節的空間。
第2圖所示之牽引線6,係為將電線、電話線、光纜線(cable)等進行拉線配線於保護管內時所使用的拉線用線材。如第2圖及第4圖所示,此牽引線6係具備牽引線本體26、收納盒(case)28及前端具30。以牽引線本體26之材料而言,係例如有纖維強化塑膠(FRP)、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等。不使用時,此牽引線本體26係收納於收納盒28。要使用時,牽引線本體26係從收納盒28拉出。在牽引線本體26之前端,係連結有前端具30。雖未圖示,惟在此前端具30中係形成有母螺絲。
如第4圖所示,球8係具備本體32、安裝具34及環36。以本體32而言,係例如有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製之空氣球、橡膠製球等。此球8係為頭部之一例。頭部之外表面係以不易卡在房屋42(參照第6圖等)之突起物之平滑的曲面為佳。頭部之形狀尤以球體為佳。
安裝具34係固定於本體32。在此安裝具34中,係形成有母螺絲。在安裝具34中係安裝有環36。在此安裝具34之母螺絲,係螺入緊固有牽引線6之前端具30之公螺絲。此球8係以可裝卸之方式安裝於牽引線6。此球8只要以可裝卸之方式安裝於牽引線6即可,亦可使用螺絲緊固以外的安裝方法。例如,亦可由安裝具34與前端具30構成面固定具(fastener),使球8安裝於牽引線6。
第5圖(a)係顯示筒體4全長縮起之狀態。在節10a之空間12a,係插入有節10b。在節10b之空間12b,係插入有節10c。同樣地,節10c至節10m係依序插入。在節10a中,係收納有從節10b至節10m。在帽蓋擋止部20中,係安裝有帽蓋38。藉由帽蓋38而封住孔22。此筒體4係設為易於搬運。
從第5圖(a)之狀態,將帽蓋38取下。從孔22,將節10m至節10b之內側的節拉出。節10b之根端係設為不會從節10a之前端之空間12a脫落。節10b之根端部係與節10a之前端部重疊。同樣地,節10b至節10m為止,直徑方向內側之節的根端部係與直徑方向外側之節的前端部重疊。如此一來,筒體4之全長即被伸長。從節10a至節10m為止,只要防止內側之節從與直徑方向外側相鄰之節脫落即可,從根端側至前端側為止,粗細亦可為一定。
在第5圖(b)中係顯示筒體4伸長之狀態之一部分。雖未圖示,惟此伸長之筒體4係形成有連通節10a之空間12a至節10m之空間12m之空間。連通此複數個節10a至節10m之空間係為引導孔40。在第3圖中係顯示此引導孔40之手端側之一部分。在此筒體4中,節10a為手端部。在第4圖中,係顯示此引導孔40之前端側之一部分。在此筒體4中,節10m為前端部。
在第5圖(b)中,係顯示從入口孔18插入於引導孔40之前之牽引線6。此牽引線6之前端具30係從入口孔18插入於引導孔40。此牽引線6係壓入於引導孔40。牽引線6之前端具30係從節10a插入,且朝向節10m壓入。此前端具30係從節10m之出口孔24壓入。如此一來,牽引線6即穿過筒體4。
第5圖(c)係顯示牽引線6穿過筒體4之狀態。第5圖(b)至第5圖(c),係為於筒體4之引導孔40,從筒體4之手端部朝向前端部送入牽引線6之步驟。
再者,在此實施形態中,前端具30之公螺絲係螺入於球8之安裝具34之母螺絲。在牽引線6安裝有球8。第5圖(d)係顯示在牽引線6安裝有球8之狀態。
第6圖(a)係顯示第5圖(d)所示之筒體4倚靠在房屋42之狀態。此第6圖(a)係為筒體4配置成使節10m位於屋頂44之一方側44a之上方的步驟。
在第6圖(a)之狀態下,牽引線6係進一步從入口孔18壓入於引導孔40。牽引線6之前端具30及球8,係從屋頂44(113)之一方側44a朝向另一方側44b延伸。從牽引線6之筒體4突出之部分,係藉由該部分之本身重量、球8之重量而緩緩地彎曲。藉由此彎曲,前端具30及球8即朝下下降。
第6圖(b)係顯示牽引線6從一方側44a朝另一方側44b延伸之狀態。從第6圖(a)之狀態至第6圖(b)之狀態,係為牽引線6進一步從筒體4之手端部朝向前端部送入而從屋頂44之一方側44a朝另一方側44b延伸配置之步驟。
從第6圖(b)之狀態,進一步將牽引線6從入口孔18推入於引導孔40。藉由從牽引線6之筒體4突出之部分的彎曲,前端具30及球8即朝地面下降。第6圖(c)係以此方式顯示前端具30及球8接近地面之狀態。
在球8之環36,係結合有母索46(103)之前端部。在第6圖(d)中,係顯示牽引線6之前端具30透過球8而連結於母索46之前端部的狀態。從第6圖(c)之狀態至第6圖(d)之狀態,係為母索46連結於牽引線6之步驟。
從第6圖(d)之狀態,牽引線6係從入口孔18拉回。在第7圖(a)中,係顯示牽引線6之前端具30及球8被拉回至屋頂44之上方的狀態。在第7圖(b)中,係顯示該前端具30及球8從屋頂44之另一方側44b朝向一方側44a拉回之狀態。母索46之前端部係從另一方側44b朝向一方側44a傳送。從第6圖(d)之狀態至第7圖(b)之狀態,係為牽引線6在手端部拉回且母索46之前端部從屋頂44之另一方側44b朝向另一方側44b傳送的步驟。
另外,在第6圖及第7圖(a)、(b)所示之狀態下,係以筒體4與屋頂44之交叉角度θ盡量小為佳。如此一來,不增加牽引線6之延伸量下,可使牽引線6延伸超過屋頂44。
從第6圖(b)之狀態將筒體4置於地面。在第7圖(c)中,係顯示筒體4置於地面的狀態。牽引線6之前端具30及球8係朝下方下降。從第7圖(b)之狀態至第7圖(c)之狀態,係為牽引線6之前端具30從屋頂44之一方側44a朝下方下降,使得母索46從房屋42(109)之屋頂44之另一方側44b延伸配置至一方側44a的步驟。另外,亦可縮短筒體4之全長,使牽引線6之前端具30從屋頂44之一方側44a朝下方下降。
在第7圖(c)之狀態下,將母索46之前端部從球8之環36拆下。母索46之前端部係連結於作為重錘之水袋48(105)。此水袋48係為在袋中盛有水的重錘。同樣地,母索46之後端部係連結於水袋49(105)。第7圖(d)係以此方式顯示母索46展開於屋頂44上之狀態。從第7圖(c)之狀態至第7圖(d)之狀態,係為固定有母索46之兩端之步驟。
在母索展開具2中,係穿過筒體4之引導孔40而傳送牽引線6。防止牽引線6卡在房屋42之凹凸部。可易於送出牽引線6。
在牽引線本體26中,從筒體4之出口孔24突出之部分,係由於其本身重量、前端具30及球8之重量而彎曲。由於此彎曲,前端具30及球8緩緩朝下方下降。藉此,在筒體4之節10m位於屋頂44之一方側44a之上方的狀態下,前端具30及球8可朝另一方側44b側傳送。由於不需要使勁地傳送前端具30,因此可抑制屋頂材等損傷。
再者,由於具備球8,因此可更進一步抑制屋頂材等的損傷。此外,可抑制房屋42之導水管等卡在凹凸部。再者,筒體4係為可伸縮。球8係設為可裝卸。此母索展開具2係適於攜帶。
在使用此母索展開具2之母索展開方法中,係可從地上展開母索46。此母索展開方法係具有優異安全性。母索46係設為可易於展開。藉由母索展開具2,可抑制房屋42的損傷。
在使用母索展開具2及移動用繩索56之作業方法中,係從開始攀登梯子52時起至下降至地上時,抑制作業者50之吊落事故的發生。此作業法具有優異之安全性。
此筒體4雖具備12支節,惟本發明之筒體亦可為由1支筒(節)所構成。此外,此筒體係可為具備具有與筒體4相同之構造之2支以上之複數個節。
再者,亦可為在母索展開具2中,將例如入口孔18去除,如第2圖虛線所示,從筒體4(節10a)之基端部(底)插入牽引線6之構成。藉此,即使不將母索展開具2伸展至最大,仍可將牽引線6插入延伸於筒體4內。此外,即使筒體4之長度稍有不足,仍可使用母索展開具2延伸牽引線6來設置母索46。
接著說明使用母索46之作業者50之作業狀態。在第8圖中係顯示使用此母索46之作業者50之作業狀態。在第7圖(d)所示之母索46附近,係梯子52(175)倚靠在房屋42。作業者50係穿戴安全帶(胴體皮帶:胴體皮帶型安全帶)54。
此移動用繩索56係具備構成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參照第18圖)之連結具57、繩索本體58、捲繞器60、及握柄62。另外,在繩索本體58之一端係連接有連結具57。繩索本體58之另一端係連結於捲繞器60。捲繞器60係以可捲繞抽出之方式捲繞繩索本體58之另一端部。
此捲繞器60係連結於握柄62。此握柄62係安裝於母索46。如此一來,安全帶54、與移動用繩索56、與母索46係相連結。更進一步說明,握柄62(參照第9圖)在常態中,係以齒輕輕按壓固定母索46之方式,以彈簧等輕輕地將齒彈推。再者,設為可相對於母索46滑動。於施加人的體重時,齒(爪)即咬入母索46,而固定於母索46。
在捲繞器60中,係具備當繩索本體58急遽被抽出時,用以阻止抽出之自動鎖定(lock)機構。此自動鎖定機構係為一般所知,在此省略詳細的說明。以此自動鎖定機構而言,係例如有利用捲繞繩索本體58之捲筒(drum)之旋轉的離心力,在捲繞器60之本體與捲筒之間卡合鎖定爪之機構。此外,移動用繩索56亦可不具備捲繞器60。移動用繩索56(連結索:母索式滑動器具115,參照第17圖)亦可為由連結具57、繩索本體58及握柄62所構成。
茲就握柄62進一步詳細說明,如第9圖所示,握柄62係具備本體64、第一爪66、第二爪68、握桿70、連結環72及作為彈性體之彈簧74。藉由彈簧74之彈推力,使本體64與第一爪66及第二爪68夾入母索46。藉由夾入方式,握柄62即固定於母索46。本體64、第一爪66、第二爪68、握桿70及彈簧74,係構成阻止相對於母索46滑動之滑動鎖定機構。利用連結環72之孔76來安裝捲繞器60。
在此握柄62中,當朝箭頭X所示之一方向拉動連結環72時,第一爪66及第二爪68即抵抗彈簧74之彈推力而轉動。本體64與第一爪66及第二爪68即解除母索46的夾入。該握柄62之滑動鎖定機構被解除,而握柄62係設為可沿著母索46滑動。在此握柄62中,即使取代連結環72使握桿70朝一方向移動,第一爪66及第二爪68亦抵抗彈簧74之彈推力而轉動。
在第8圖中,係於該母索46連結移動用繩索56之握柄62。連結具57係連結於安全帶54。如此一來,母索46與移動用繩索56與安全帶54即相連結。此移動用繩索56係透過安全帶54而連結於作業者50。如此一來,進行母索46透過移動用繩索56而連結於作業者50之步驟。
作業者攀登梯子52。握柄62係藉由使連結環72朝一方向(第8圖之上方向)轉動或藉由使握桿70移動,隨著作業者50的移動,在連結於母索46之狀態下,直接沿著母索46滑動。此移動用繩索56係藉由滑動鎖定機構,構成可切換成可相對於母索46滑動之狀態與不可滑動之狀態。
第10圖係為顯示在屋頂44上之作業狀態的說明圖。在屋頂44上,係藉由滑動鎖定機構,使握柄62固定於母索46。當作業者50朝從母索46離開之方向移動時,繩索本體58即從捲繞器60被抽出。藉此,作業者50即以可在預定範圍內移動之方式進行作業。
如第10圖所示,母索46之前端亦可連結於梯子52。此外,母索之前端部及後端部之任一方或兩方亦可連結於房屋。
攀登此梯子52之行為或在屋頂44上進行作業,均係為在作業者50連結於移動用繩索56之狀態下進行作業的步驟。
通常,握柄62係藉由滑動鎖定機構而固定於母索46。當作業者50從屋頂44或梯子52掉落時,捲繞器60之自動鎖定機構即發生作用。藉此,可抑制作業者50從高速掉落。另外,在屋頂44上,亦可於母索46連結有捲繞器60,而使捲繞器60可在抽出繩索本體58之範圍內進行作業。
在此,返回掉落防止系統101之說明。
掉落防止系統101之母索103,係如前所述而且如第1圖等所示,通過房屋109之屋頂113之屋脊111而設置。所謂屋脊111係指在屋頂113之最高處朝水平方向延伸之稜線部分。母索103係設置於具備具有屋脊111之屋頂113的房屋109。以設置有母索103之屋頂113之種類而言,係例如有山形屋頂、四方向傾斜屋頂、四坡屋頂、一面坡屋頂、鋸屋頂、複折屋頂(mansard)、魚板屋頂等。
茲就將母索103設置於屋頂113之狀態以山形屋頂為例進行詳細說明。
如第1圖所示,母索103之長度方向之中央部係以屋脊111之上部與屋脊111相接。在從母索103之長度方向之中央部朝一側,延伸有屬於母索103之一部分之第1斜面延伸部位117與第1垂直延伸部位119。
第1斜面延伸部位117係在存在於屋脊111之一側之屋頂113之斜面上與屋頂113之斜面接觸,且從屋脊111至屋頂113之一方之下端部,朝斜下方即為與屋脊111正交之方向延伸。
第1垂直延伸部位119係從屋頂113之一方之下端部以垂直方向朝下方延伸。第1垂直延伸部位119之前端(下端)雖係位於房屋109之一側之地面GL附近,惟第1垂直延伸部位119之前端與其附近部位亦可與地面GL接地。
從母索103之長度方向之中央部朝另一方側延伸之第2斜面延伸部位(在第1圖中未圖示)與第2垂直延伸部位(在第1圖中未圖示),相對於包含屋脊111且朝垂直方向展開之平面,係與第1斜面延伸部位117、第1垂直延伸部位119相對稱。
重錘105係以上部開口之桶所構成,在母索103之長度方向之一方之端部與母索103接觸,且設置於房屋109之一側之地面GL。此外,重錘105係以母索103之長度方向之另一方之端部與母索103連接,且設置於房屋109之另一側之地面GL。
以設置於房屋109兩側的一對重錘105,拉伸母索103而在母索103產生些微的張力(張設母索103)。然而,在母索103產生的張力,係小到不會使設置於屋頂113之母索103引起位移的程度(例如1kgf至數kgf左右)。因此,重錘105係由地面GL支撐其重量的大部分。例如,若將房屋109之一側之重錘105的重量設為75kgf,則重錘105會以較75kgf稍小的力(例如74kgf左右的力)推壓地面GL。房屋109之另一側之重錘105亦同。
以構成重錘105之桶而言,如第16圖所示,係採用布桶(水囊:帆布製桶)。布桶105係具備由防水片材所構成且上部開口之本體部(容器)121、設於該本體部121之把手123、及補強本體部121之補強部125所構成。
本體部121係具備形成為圓筒狀等筒狀之側壁部127、及封住該側壁部127之一方開口部(底側之開口部)之圓形狀底壁部129所構成。另外,底壁部129亦可為矩形等、圓形以外的形狀。
把手123係由第1把手構成構件131與第2把手構成構件133所構成。第1把手構成構件131係以布等之材料形成為較厚的帶狀,而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的部位係與本體部121之側壁部之外表面接觸卡合而一體地設於本體部121。再者,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之部位,係從本體部121之側壁部127之開口部301處延伸至底壁部129處(側壁部127與底壁部129之邊界)。
第1把手構成構件131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之部位,亦與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之部位相同,從本體部121之側壁部127之開口部301處延伸至底壁部129處。此外,從上方朝向下方觀看桶105時(俯視觀看時),側壁部127係位於形成為圓形之底壁部129之外周。再者,第1把手構成構件131之另一端部側之部位,係以底壁部129之中心為中心,位於相對於第1把手構成構件131之一端部側之部位偏移90度之處。
第1把手構成構件131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係呈「U」字形,且從本體部121之開口部301朝上方突出而形成第1個把手123。
第2把手構成構件133亦與第1把手構成構件131同樣地設於本體部121,且形成與第1個把手123相同形狀之第2個把手123。當俯視觀看桶105時,第1把手構成構件131之一端部側之部位、與第1把手構成構件131之另一端部側之部位、與第2把手構成構件133之一端部側之部位、與第2把手構成構件133之另一端部側之部位,係位於將形成為圓形之本體部121之外周予以四等分之處。
此外,在第1個把手123之中間部,係一體地設有板狀把手接合構件135。在把手接合構件135係設有面固定具136,當卡合面固定具136時,把手接合構件135即成為筒狀。卡合面固定具136時,若使第2個把手123之中間部貫通把手接合構件135之筒而且以把手接合構件135之筒將第2個把手123之中間部予以緊固,則第1個把手123之中間部與第2個把手123之中間部即彼此一體化。
補強部125係由與第1把手構成構件131同樣形成為帶狀之補強構件137所構成。再者,補強構件137為在本體部121之開口部301附近沿著開口部301成為環狀一體地設於本體部121,藉此形成有補強部125。補強部125(補強構件137)與各把手構成構件131、133,係彼此大致正交卡合,而在補強部125與各把手構成構件131、133之卡合部中,係藉由以補強線縫合等方式,使補強部125與各把手構成構件131、133成為一體。
在此一面參照第16圖、第28圖等一面更進一步詳細說明桶105。
以下,為了便於說明,係以將桶105之圓筒量器狀本體部121之底壁部(底部)129與開口部301彼此連結之方向設為桶105之高度方向,且以開口部301側為上側,底壁部129側為下側。
如上所述,桶105係具備本體部121與補強部125與把手123所構成。本體部121係為用以在內部盛水者,且形成為圓筒量器狀。
補強部125係以帶狀構件形成為環狀,且沿著位於本體部121之上端之環狀之開口部301(例如在開口部301附近與開口部301大致並排)成為輪帶狀而一體地設於本體部121。
把手123係形成為帶狀。再者,把手123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之部位(從長度方向之一端部至長度方向之第1中間部之部位,另外,第1中間部係位於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為一體地設於本體部121(本體部121之預定的第1部位)。此外,把手123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之部位(從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至長度方向之第2中間部之部位,另外,第2中間部係位於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為一體地設於本體部121(從前述預定之第1部位離開之預定的第2部位)。再者,把手123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之部位(第1中間部與第2中間部之間的部位)為呈「U」字形或「V」字形,且從本體部121之開口部301延伸。
另外,把手123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之部位之至少一部分亦一體地設於補強部125,且把手123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之部位之至少一部分亦一體地設於補強部125。藉此,將把手123牢固地接合於本體部121。
桶105之本體部121係具備筒狀側壁部127與平板狀底壁部129所構成。
平板狀底壁部129之厚度方向係與桶105之高度方向一致,而筒狀側壁部127係直立於桶105之高度方向。換言之,筒狀側壁部127之母線或中心軸,係朝桶105之高度方向延伸。補強部125係設於側壁部127。另外,環狀補強部125亦可在桶105之高度方向隔開預定間隔設置複數個。把手123係以側壁部127從補強部125之開口部301延伸設置至側壁部127與底壁部129之邊界。底壁部129係形成為例如圓板狀。藉此,側壁部127即形成為大致圓筒狀。此外,把手123係例如由第1把手123A與第2把手123B所構成。再者,各把手123A、123B之延伸長度係與本體部121之深度大致相等。在此,第1把手123A(第2把手123B)之延伸長度,係為呈「U」字形或「V」字形而從本體部121之開口部301延伸之長度(第16圖之尺寸HA2)。把手123延伸成「V」字形時,比起把手123延伸成「U」字形時(第16圖所示之情形),延伸長度會稍大,惟此差異僅為些微者。因此,不論延伸成「U」字形或延伸成「V」字形,在實用上,第1把手123A(第2把手123B)之延伸長度均可視為一定。桶105之本體部121之深度,係為從本體部121之開口部301至本體部121之底壁部129之尺寸(第16圖之尺寸HA1)。
本體部121之直徑(底壁部129之直徑,側壁部127之外徑,第16圖之尺寸DA1)之值,係與把手123之延伸長度之值大致相等,或較把手123之延伸長度之值稍大。例如,第16圖所示之尺寸HA1成為320mm、尺寸HA2成為320mm、尺寸DA1成為350mm。本體部121之側壁部127或底壁部129之厚度,相對於上述各尺寸HA1、HA2、DA1係小到在實用上足以忽視的程度。在桶105中,本體部121之底壁部129之剛性係較本體部121之側壁部127之剛性為高。亦即,側壁部127之剛性係達到較厚的布的程度。相對於此,底壁部129之剛性係達到硬質合成樹脂之薄板程度或該程度以上的剛性。再者,即使盛入桶105內(本體部121內)之規定量的水且將把手123朝上方拉伸並將桶105朝空中拉伸,桶105之底壁部129仍得以保持大致平板狀的形態。再者,由於設有補強部125且把手123為涵蓋側壁部127之全高而設置,故即使盛入桶105內之規定量的水將把手123朝上方拉伸且將桶105朝空中拉伸,桶105之側壁部127只要稍變形為酒樽狀即保持大致筒狀形態。另外,在桶105中,第1把手123A與第2把手123B亦可構成延伸至底壁部129且在底壁部129之外側呈「十」字形之「十」字形補強部303。如此一來,即可更進一步抑制桶105之底壁部129的變形。
再者,在桶105中,係設有刻度305。刻度305係用以顯示盛入於本體部121之水之規定量者,且設於本體部121之內側(內面)。盛水至刻度305時,桶105之質量(重量)即成為約25kg。刻度305係形成為環狀,且設於本體部121之側壁部127之內面。此外,刻度305之設置高度(底壁部129與刻度305之間的距離,第16圖所示之尺寸HA3)係與補強部125之設置高度大致相等。另外,尺寸HA3係成為例如240mm。更進一步說明,構成補強部125之帶狀構件,其寬度方向(在第16圖之尺寸BA1所示之方向的尺寸)為與本體部121之高度方向一致,且設於本體部121之側壁部127,而在桶105(本體部121)之高度方向,刻度305係位於帶狀補強部125之下端與上端之間。茲進一步說明桶105。桶105係具備內側構造體307與底部補強體313與外側構造體319與開口部接合體325與如前所述第1把手123A與第2把手123B與補強部125與刻度305所構成。內側構造體307係具備由防水片材所構成之筒狀(圓筒狀)內側側壁部309與由防水片材所構成之平板狀內側底壁部311而形成為圓筒量器狀,且成為防水構造。此外,內側構造體307係形成為橘色或黃色等容易醒目的顏色。防水片材係例如由薄且具備可撓性之合成樹脂所構成,且藉由熱來鉚接,將板狀素材之端部彼此予以相互接合而形成筒狀內側側壁部309,且藉由熱來鉚接,將內側側壁部309與內側底壁部311予以接合,而使水不致從該等接合處洩漏。
底部補強體313係形成為直徑與內側底壁部311之直徑大致相等的圓板狀,且在內側構造體307之外側(下側)與內側底壁部311相接或稍分離,且排列設置於內側底壁部311。底部補強體313係例如由硬質合成樹脂所構成,幾乎不具可撓性。此外,內側底壁部311之厚度方向與底部補強體313之厚度方向,係與桶105之上下方向一致,而從桶105之上下方向觀看時,內側底壁部311與底部補強體313係彼此大致重疊。外側構造體319係具備形成為高度尺寸較內側側壁部309之高度尺寸稍大,且內徑較內側側壁部309之外徑稍大之筒狀(圓筒狀)之外側側壁部315、及直徑較內側底壁部311之直徑稍大之外側底壁部317而形成為圓筒量器狀。再者,內側構造體307與底部補強體313係收納於內側,且設於內側構造體307與底部補強體313之外側。另外,外側構造體319係成為黑色等容易醒目的顏色。外側側壁部315與外側底壁部317係例如由較厚的布所構成,且藉由縫製而使外側構造體319形成圓筒量器狀。此外,外側底壁部317之厚度方向與底部補強體313之厚度方向,係與桶105之上下方向一致,且從桶105之下方向觀看時,外側底壁部317與底部補強體313係彼此大致重疊。
外側底壁部317係位於底部補強體313之下側且與底部補強體313相接或略為分離。外側側壁部315係與內側側壁部309相接或略為分離。此外,在桶105之上下方向,內側構造體307之上端(邊緣321)與外側構造體319之上端(邊緣323)係彼此位於大致相同處。開口部接合體325係以帶狀形成為環狀,且以覆蓋內側構造體307之開口部之邊緣321(從邊緣至其附近的部位)與外側構造體319之開口部之邊緣323(從邊緣至其附近的部位)之方式,一體地設於內側構造體307與外側構造體319。開口部接合體325係例如由較厚的布(與外側構造體319相同顏色的布)所構成,且藉由縫製而設於內側構造體307與外側構造體319。藉由設置開口部接合體325,使內側構造體307與外側構造體319在桶105之環狀開口部301處一體化。另外,帶狀開口部接合體325係在寬度方向之中央朝長度方向延伸之中心線處折返,且將此中心線夾在其間之一側係位於外側構造體319之外側,而將此中心線夾在其間之另一側則位於內側構造體307之內側。此外,刻度305之中心線係位於桶105之開口部301處。開口部接合體325之接縫係位於桶105之開口部301的極附近。
如前所述,第1把手123A係形成為帶狀,而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之部位係為在外側構造體319之外側之預定之第1部位從外側構造體319之開口部朝外側構造體319(外側側壁部315)之母線之方向延伸至外側側壁部315與外側底壁部317之邊界處,且一體地設於外側構造體319(外側側壁部315)。第1把手123A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之部位,亦同樣地設於從前述第1預定部位離開之預定的第2部位。再者,第1把手123A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之部位(第1中間部與第2中間部之間的部位)為呈「U」字形或「V」字形,且從外側構造體319之開口部(桶105之開口部301)延伸。第1把手123A係藉由編織尼龍等之化學纖維(與外側構造體319相同顏色的纖維)等而形成為帶狀。此外,第1把手123A之長度方向之剖面形狀係成為矩形。此矩形之橫方向之尺寸係成為第1把手123A之寬度尺寸(第16圖之尺寸BA2),而矩形之高度方向之尺寸係成為第1把手123A之厚度尺寸。另外,矩形之高度方向之尺寸係較矩形之橫方向之尺寸為小。此外,第1把手123A之厚度方向係與外側側壁部315之厚度方向一致,且密接於外側側壁部315,例如藉由縫製而一體地設於外側側壁部315。第2把手123B係與第1把手123A同樣地構成,且與第1把手123A同樣地設於外側側壁部315。另外,第2把手123B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之部位,係以從前述第1部位或第2部位離開之第3部位安裝於外側側壁部315,而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之部位,係以從前述第1部位或第2部位或第3部位離開之第4部位安裝於外側側壁部315。
此外,從桶105之高度方向觀看時,與外側構造體319卡合之各把手123A、123B之部位(第1部位至第4部位)係設於將桶105之開口部301之圓周大致4等分之位置。此外,第1部位至第4部位係以例如順時針方向依序排列。另外,亦可為以順時針方向,依第1部位、第3部位、第2部位、第4部位之順序排列之構成。如前所述,補強部125係以帶狀形成為環狀。此外,補強部125係為在外側構造體319及各把手123A、123B之外側且為外側構造體319(桶105)之開口部附近,沿著外側構造體319(桶105)之開口部而一體地設於外側構造體319。再者,補強部125係例如以與把手123相同的材料構成為大致相同形狀,且以厚度方向與外側側壁部315之厚度方向一致之方式密接於外側側壁部315,例如藉由縫製而一體地設於外側側壁部315。另外,在設有把手123之部位中,係補強部125與把手123重疊且藉由縫製而與把手123一同一體地設於外側構造體319。刻度305係為了顯示盛入內側構造體307之水的規定量而設於內側構造體307之內側。刻度305係形成為紅色等顏色,且為相對於內側構造體307為對比(contrast)較高的顏色。再者,依據桶105,由於設有補強部125,因此可防止盛入水於桶105內部時之本體部121之膨脹。再者,可防止由複數個桶105構成重錘時之各桶105彼此間的干擾,且可防止水因為桶105彼此間之干擾而溢出。
此外,依據桶105,由於把手123從本體部131之開口部301延伸設置至側壁部127與底壁部129之邊界,因此可更進一步防止側壁部127的膨脹。此外,依據桶105,由於將本體部121與把手123設為以上所述的形態,因此使用3個桶105作為重錘時,可使力的方向(施加程度)良好。再者,依據桶105,藉由刻度305,可易於以目視確認適當水量的盛入。此外,由於在刻度305處設有補強部125,因此可防止刻度305的變形。此外,依據具備內側構造體307與外側構造體319所構成之桶105,由於形成為可藉由內側構造體307防止漏水,且可主要藉由外側構造體319來支撐水的重量的雙重構造,因此既可確保強度又可確實防止漏水。然而,在母索103之端部,係設有鉤或鐵環,而鉤與鐵環係卡合於各把手123,母索103則連接於桶105。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係用以將在屋頂113上作業之作業者50所穿戴之吊帶139(參照第19圖等)與母索103予以彼此連接者。以吊帶139而言,如第19圖等所示,雖係使用全吊帶型者,惟如第8圖等所示,亦有使用胴體皮帶型者(安全帶54)之情形。
吊帶139係具備穿戴者(作業者)50之身體所卡合之吊帶本體部141、及從該吊帶本體部141延伸之吊帶支撐索143。吊帶支撐索143係形成為帶狀,且形成為穿戴吊帶139時從穿戴者50之頭後方延伸。在吊帶支撐索143之前端部,係設有圓環狀連接具145。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係如前所述及第18圖等所示,用以將吊帶穿戴者(作業者)50與母索103予以彼此連接者。透過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連接於母索103之吊帶穿戴者50相較於僅以繩索(例如後述之連結索)連接之情形,在屋頂113上的行動範圍會擴大。茲進一步詳細說明,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係具備墜落防止器具本體部147、鉤149、鐵環151而構成。墜落防止器具本體部147(捲繞器60)係具備框體部153、及從該框體部153延伸之繩索155。繩索155從框體部框體部153延伸的長度,最大為6m左右。繩索155係以設於框體部153內部之繩索捲繞保持機構(未圖示)來支撐。此外,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係設於墜落防止器具本體部147之框體部153,而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鉤149係設於繩索155之前端。再者,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將於後詳述,惟係與設有「8」字環構件(參照第14圖等)之母索103之部位卡合,形成為墜落防止器具本體部147連接於母索103。此外,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鉤149係設置於設於吊帶139之吊帶支撐索143之前端部之連接具145,且形成為繩索155與吊帶139連接。
再者,未對繩索155施加較大的加速度或較大的拉伸力(人體重左右的力)時,繩索155係形成為僅以些微的力(例如1kgf左右的力)即得以捲繞於框體部153內,以使其長度變短。再者,形成為依據吊帶穿戴者50之移動來適當變化從框體部153延伸的長度。亦即,透過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連接吊帶穿戴者50與母索103時,若吊帶穿戴者50位在墜落防止器具本體部147(母索103)附近,則繩索155之延伸長度就會被繩索捲繞保持機構捲繞而自動變短,而若吊帶穿戴者50位在墜落防止器具本體部147(母索103)之遠處,就會被吊帶穿戴者50拉伸而使繩索155之延伸長度變長。此外,當對繩索155施加較大的加速度或較大的拉伸力(作業者50之體重左右的力)時,繩索155係卡止(鎖定)於墜落防止器具本體部147,而使繩索155與墜落防止器具本體部147一體化,且使繩索155無法從墜落防止器具本體部147延伸。藉此,得以防止吊帶穿戴者50掉落至地面GL。然而,亦可將重錘105僅連接於母索103之長度方向之一方之端部,且使用錨等將母索103之長度方向之另一方端部固定於地面GL。此外,亦可將重錘105僅連接於母索103之長度方向之一方端部,且將母索103之長度方向之另一方之端部設為自由的狀態。此時,作業者會只在屋頂113之另一方斜面進行作業。
在此,茲說明母索103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連接。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係使用多環構件而連接於母索103。前述多環構件係形成為具備貫通本體部之第1貫通孔及從該第1貫通孔離開而與前述第1貫通孔平行貫通前述本體部之第2貫通孔之形狀,例如由形成為「8」字形之「8」字環構件157所構成。以下以「8」字環構件157為例進行說明。如第14圖等所示,「8」字環構件157形成為將平板狀素材切斷成「8」字形等之形狀,且具備第1圓環狀構件159、及外周之一部分連接於第1圓環狀構件159之外周之一部分之第2圓環狀部位161所構成。藉此,在「8」字環構件157中,即形成有內徑彼此相等之2個貫通孔163、165。2個貫通孔163、165之中心軸係彼此平行。茲就「8」字環構件157進一步詳細說明。如第14圖等所示,「8」字環構件157係將由包含中心軸CA、CB之平面而成之剖面形狀呈矩形之圓環結合2個所構成。茲就「8」字環構件157進一步說明,「8」字環構件157係形成以下所說明之立體形狀。首先,將1個平面中之一方向設為橫方向、且將前述1個平面中之另一方向且為相對於前述橫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縱方向。接下來,在前述1個平面,描繪橫方向之尺寸為預定尺寸且縱方向之尺寸為預定尺寸之矩形圖形。接下來,描繪朝前述1個平面之縱方向延伸,且在前述1個平面之橫方向之左側從前述矩形圖形離開預定距離之第1直線。另外,此第1直線係成為構成「8」字環構件157之一方圓環之中心軸CA。
接下來,描繪朝前述1個平面之縱方向延伸,且在前述1個平面之橫方向之右側從前述矩形之圖形離開預定距離(與第1直線相同的距離)之第2直線。此第2直線係成為構成「8」字環構件157之另一方之圓環之中心軸CB。接下來,以前述第1直線為旋轉中心軸使前述矩形圖形旋轉360度,且以前述第2直線為旋轉中心軸使前述矩形圖形旋轉360度。此時,以前述矩形圖形之軌跡所顯現之立體即成為「8」字環構件157。「8」字環構件157係例如將平板狀鋼板進行衝切加工所製造。成為此種形態之「8」字環構件157係如所理解,各貫通孔163、165之端部(入口與出口)之圓形邊緣呈現稜角(第14圖(b)所示之角度α為90度)。然而,各貫通孔163、165之端部沒有存在毛邊,再者,各貫通孔163、165之端部,係施以線面或較線面稍大之斜面角,而卡合於「8」字環構件157之索(母索103等)不會有受傷之情形。依據「8」字環構件157,由於貫通孔163、165之端部係呈稜角,因此可更牢固地設置於索。在此,茲詳細說明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對於母索103之設置。首先,在設置於屋頂113之1條母索103(例如屋脊111附近部位)設置「8」字環構件157。
「8」字環構件157之設置係在設置「8」字環構件157之部位使母索103之一部分彎曲而形成第1倒「U」字形部位(彎曲部位)167,且與此第1倒「U」字形部位167鄰接,而形成與第1倒「U」字形部位167大致相同形態之第2倒「U」字形部位(彎曲部位)169(參照第15圖(a))。接下來,將第1倒「U」字形部位167例如從下朝上插入於「8」字環構件157之第1圓環狀構件159之貫通孔163,且將第2倒「U」字形部位169以與第1倒「U」字形部位167相同的方向(例如從下朝上)插入於「8」字環構件157之第2圓環狀部位161之貫通孔165(參照第15圖(b))。在各倒「U」字形部位167、169插入至各圓環狀構件159、161之貫通孔163、165完成的狀態下,於「8」字環構件157之一側(「8」字環構件157之各貫通孔163、165之貫通方向中之一側,例如上側),突出有第1倒「U」字形部位167與第2倒「U」字形部位169。另外,未成為倒「U」字形之母索103之直線狀部位,係存在於「8」字環構件157之另一側(例如下側)。接下來,在突出於「8」字環構件157之一側之2個倒「U」字形部位167、169,設置鐵環177,且在此鐵環177設置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參照第15圖(c))。
在鐵環177之設置完成的狀態下,環狀鐵環177係貫通第1倒「U」字形部位(藉由第1倒「U」字形部位167與「8」字環構件157成為環狀的部位)167、及第2倒「U」字形部位(藉由第2倒「U」字形部位169與「8」字環構件157成為環狀的部位)169。此外,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係貫通鐵環177。再者,各鐵環177、151與第1倒「U」字形部位167與第2倒「U」字形部位169,係位於「8」字環構件157之一側。接下來,對母索103施加些微的張力時,各倒「U」字形部位167、169即縮小,而鐵環177係以母索103絞縮而使母索103與「8」字環構件157與鐵環177一體化。藉此,結束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對於母索103之設置。另外,由於鐵環177係形成為較「8」字環構件157之貫通孔163、165為大,因此鐵環177不會穿過「8」字環構件157之貫通孔163、165。另外,在第15圖(c)中,亦可將鐵環177去除。再者,亦可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設置於2個倒「U」字形部位167、169,以取代鐵環177。然而,如第1圖等所示,掉落防止系統101亦有具備複數條(例如2條)母索103與水平索171所構成之情形。如第1圖等所示,2條母索103係為在屋頂113之屋脊111之延伸方向隔開預定間隔設置者。具體而言,一方之母索103在屋脊111之延伸方向設置於離屋頂113之一方之端部1m左右處,而另一方之母索103則在屋脊111之延伸方向配置於離屋頂113之另一方之端部1m左右處。水平索171係連接於其一端部設置於屋頂113之各母索103中之1條母索103,而另一端部則連接於設置於屋頂之各母索中之另一條母索103。
此外,亦可在將水平索171設置於屋頂113時,穿過與該水平索171之長度大致相同長度之筒狀構件(未圖示)之貫通孔來設置水平索171。前述筒狀構件係設為由視為大致剛體之素材(例如金屬)所構成。藉此,即使連接於水平索171之吊帶穿戴者50滑動腳等而對水平索171造成極大負荷,仍可避免水平索171傾斜而拉伸母索103之事態。再者,亦可將水平索171以視為大致剛體之素材(例如金屬棒)來構成。茲說明母索103與水平索171的連接。水平索171係例如使用「8」字環構件157而連接於母索103。茲進一步詳細說明。設為在水平索171之長度方向之兩端部設有鐵環。首先,在設置於屋頂113之1條母索103(例如屋脊111附近部位),以與前述情形相同方式設置「8」字環構件157,且設置水平索171之一方之鐵環。同樣地,在設置於屋頂113之另一條母索103(例如屋脊111之附近部位)設置「8」字環構件157,且設置水平索171之另一方之鐵環。藉此,結束在2條母索103之間對2條母索103設置水平索171。另外,母索103係設為此等間隔以與設置於此等母索103之水平索171之長度大致相同之方式設置於屋頂113。然而,水平索171之長度之值較2條母索103之間隔之值為小時,如第12圖所示,係可使用「8」字環構件157與鐵環172,來將水平索171連接於一對母索103。茲進一步詳細說明。水平索171之長度方向之兩端部係設為形成為環狀。
首先,在設置於屋頂113之1條母索103(例如屋脊111之附近部位),以與前述相同方式設置「8」字環構件157,且設置鐵環172。使水平索171之一方之端部卡合設置於該鐵環172。同樣地,在設置於屋頂113之另一條母索103(例如屋脊111之附近部位),設置「8」字環構件157與鐵環172,且卡合設置水平索171之另一方端部。藉此,在結束2條母索103間對於2條母索103設置水平索171。如第1圖等所示,重錘105係例如區分為複數個。亦即,連接於1條母索103之一方之端部之重錘105,係成為複數個。更具體而言,1個25kg之質量之盛水桶3個係連接於1條母索103之一方端部。如此,在重錘105成為複數個時,只要將各桶彼此相互連結,各桶即一體化作為重錘,而更加確保作業者的安全性。另外,各桶之連結係可藉由把手接合構件135來連結各桶之把手123彼此,亦可藉由另外的繩索來連結各桶之把手123彼此,亦可先在各桶之本體部121設置面固定具等卡合部,來連結本體部121彼此。連接於1條母索103之端部且設置於地面GL之各桶105係彼此相連,惟各桶105亦可彼此稍微分離配置。此外,藉由以桶來構成重錘105,使重錘105得以作為收容母索103、吊帶139、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等之容器來使用。就收容於桶105者而言,尚有其他桶(未盛水之桶)、連結索115、「8」字環構件157、水平索171、襯墊(pad)173。
在此說明襯墊173。襯墊173係由以布等材料包住橡膠或硬質海綿(sponge)等彈性體所構成。再者,如第1圖所示,襯墊173係設置於屋頂113之屋脊111與母索103之間、屋頂113之下端部與母索103之間,用以保護屋頂113。此外,在掉落防止系統101中,係於1條母索103中,連接支撐有1位作業者50。此外,連接於1條母索103之一方端部之重錘105之質量(重量),係較1位作業者50之質量(重量,包含服裝及裝備之總重量)為小(77%以上且未達100%,尤佳為88%以上至100%)。茲舉例說明,作業者50之質量未達65kg時,重錘105之質量成為50kg,作業者50之質量為65kg以上且為85kg以下時,重錘105之質量成為75kg,而作業者50之質量為較85kg重且為100kg以下時,重錘105之質量成為100kg。茲進一步說明,作業者(吊帶穿戴者)50之質量設為85kg。此時,連接於1條母索103一方端部之重錘105之質量係可為75kg。再者,將重錘105分別連接於母索103之兩端部時,可將75kg之質量之重錘連接於母索103之一方端部,且將75kg之質量之重錘連接於母索103之另一方端部。
在母索103為2條,且於2條母索103之間連接有1條水平索171,藉由2條母索中之一方母索(第1母索)103支撐1位作業者50,且藉由2條母索中之另一方母索(第1母索)103來支撐另一位作業者50,再以1條水平索171支撐又另一位作業者50之情形下,詳如使用第23圖等所說明,可設置輔助母索201、且在輔助母索201設置重錘105。然而,如前所述(參照第15圖),「8」字環構件157係具備第1貫通孔、及第2貫通孔而形成為「8」字形,該第1貫通孔係供使索(例如母索103)在其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成倒「U」字形之第1倒「U」字形部位插入,而該第2貫通孔係供使前述索在其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前述第1倒「U」字形部位附近彎曲成倒「U」字形之第2倒「U」字形部位從與前述第1倒「U」字形部位相同之方向插入。此外,「8」字環構件157係構成為在插入於前述第1貫通孔之第1倒「U」字形部位、及插入於前述第2貫通孔之第2倒「U」字形部位設置鐵環,且將從前述各倒「U」字形部位朝一側延伸之前述索之部位,朝從各倒「U」字形部位離開之方向拉伸,且將從前述各倒「U」字形部位朝另一側延伸之前述索之部位朝從各倒「U」字形部位離開之方向拉伸,藉此而一體地設置於前述母索。在此,一面參照第21圖一面說明「8」字環構件157設置於母索103等之態樣的變形例。在第21圖所示之態樣中,插入至將已插入於第2貫通孔之母索103之第2彎曲部位169已插入於「8」字環構件157之第1貫通孔之母索103之第1彎曲部位167,且在此插入之第2彎曲部位169設置鐵環177之點,係與第15圖所示之態樣不同。
亦即,在第21圖(a)所示之狀態中,在「8」字環構件157之第1貫通孔插入母索103之第1彎曲部位167,且在「8」字環構件157之第2貫通孔插入母索103之第2彎曲部位169(參照第21圖(b))。接下來,插入至將已插入於「8」字環構件157之第2貫通孔之第2彎曲部位169(參照第21圖(c))已插入於「8」字環構件157之第1貫通孔之第1彎曲部位167,且在此經插入之第2彎曲部位169設置鐵環177(參照第21圖(d))。接下來,將從各彎曲部位167、169朝一側延伸之母索103之部位拉伸,且將從各彎曲部位167、169朝另一側延伸之母索103之部位拉伸,藉此使「8」字環構件157一體地設置於母索103。如此一來,只要將「8」字環構件157設置於母索103,則母索103與「8」字環構件157之間等的摩擦力即變大,而可將「8」字環構件157更確實地設置固定於母索103。在此一面參照第33圖一面說明「8」字環構件157設置於母索103等之態樣之進一步的變形例。在第33圖所示之態樣中,將插入於「8」字環構件157之第1貫通孔之母索103之第1彎曲部位167與插入於第2貫通孔之母索103之第2彎曲部位169穿過環(ring)327,且進一步在第1彎曲部位167與第2彎曲部位169設置鐵環151。再者,將從各彎曲部位167、169朝一側延伸之母索103之部位拉伸,且將從各彎曲部位167、169朝另一側延伸之母索103之部位拉伸,藉此使「8」字環構件157一體設置於母索103。
接著,一面參照第20圖等一面說明掉落防止系統101設置於屋頂113的作業等。首先,如第11圖等所示,在母索設置階段S1設置第1條母索103與重錘105。亦即,從房屋109一側之地面GL附近,通過包含屋脊111之房屋109之屋頂113上,延伸設置母索103直到房屋109之另一側之地面GL附近。母索103的設置,如第6圖、第7圖所示,係由作業者50使用例如母索展開具2來進行。此外,由作業者50將設置於房屋109附近之地面GL且於上部開口且內部盛有水之桶予以連接於在母索設置階段中所設置之母索103的端部。另外,對於桶105內之水的蓄積,如前所述,雖係於將桶105連接於母索103之前進行,惟亦可在將桶105連接於母索103之後再進行對於桶105蓄積水。接下來,由位在地面GL之第1位作業者50穿戴吊帶139(S3),且將梯子175在第1條母索103附近設置於房屋109(S5)。另外,穿戴吊帶139時在吊帶139設置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與「8」字環構件157。亦即,使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穿過「8」字環構件157之一方之貫通孔163,並且使構成吊帶139一部分之帶狀構件穿過鐵環151,藉此在吊帶139設置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與「8」字環構件157。
接下來,在連結索連接階段S7中,使用連結索(母索式滑動器具)115來將第1位吊帶穿戴者(穿戴吊帶之作業者)50連接於母索103。母索103係為在母索設置階段S1所設置之母索,而使用連結索115之上述連接,係藉由位在地面GL之第1位吊帶穿戴者50,將連結索115之握柄62卡合於母索103,且將連結索115之連結具(鉤)57卡合於吊帶139之連接具145來進行。接下來,第1位吊帶穿戴者50係使用梯子175攀登至房屋109之屋頂113,且來到屋脊111附近(S9)。另外,此時,第1位吊帶穿戴者50係以連結索(母索式滑動器具)115連接於第1條母索103。接下來,在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連接階段(S11、S13、S15)中,於母索103設置「8」字環構件157,且設置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亦即,使用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來將吊帶穿戴者50連接於母索103。
茲進一步詳細說明,使用梯子175攀登至屋頂113之屋脊111之第1位吊帶穿戴者50,係在重錘設置階段S1於設置有重錘105之母索103的中間部(例如屋脊111之部位或屋脊111部位)設置「8」字環構件157(S11)。藉由設置「8」字環構件157,在突出於「8」字環構件157之一側之母索103之2個位置的突出部位(彎曲部位)167、169設置鐵環177,且於此鐵環177設置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參照第15圖,S13)。此外,在第1位吊帶穿戴者50所穿戴之吊帶139,設置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鉤149,且將第1位吊帶穿戴者50連接於母索103(S15)。另外,亦可不使用鐵環177,在母索103之2個位置之彎曲部位167、169,直接設置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接下來,在連結索撤除階段S17中,由第1位吊帶穿戴者50將在連結索連接階段S7中所連接之連結索115撤除,且設置襯墊173(S19)。之後,雖可僅以第1條母索,在房屋109之屋頂113上進行預定作業(例如太陽光發電模組179的設置),惟通常如第12圖等所示,亦可與第1條母索相同方式來設置第2條母索103(S21)。第2條母索103的設置,雖係藉由第1位作業者50來進行,惟如上所述,亦可再度使用母索展開具2來進行。接下來,如第12圖等所示,由第1位作業者50設置水平索171(S23)。水平索171之設置,如第15圖等所示,係使用「8」字環構件157來進行。接下來,以與第1位作業者50之情形相同方式,由第2位作業者50、第3位作業者使用連結索115與梯子175攀登至屋頂113,且設置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S25)。另外,第2位作業者50、第3位作業者,係使用第2條母索103來攀登至屋頂113,因此梯子175被換架在第1條母索103附近。之後,梯子175被使用於太陽光發電模組179之搬運。
接下來,在作業階段S27中,由各作業者50在房屋109之屋頂113上進行預定作業(例如太陽光發電模組179之設置)。另外,作業並非為太陽光發電模組179等之新的設置,亦有既有設置之維修等情形。作業結束後,以與上述情形相反順序,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換裝於連結索115,由各作業者50下梯子175,將桶內的水丟棄而將重錘105撤除,且將母索103撤除,再將梯子175撤除。依據掉落防止系統101,係使用母索103防止作業者50之墜落(例如從第1圖所示之屋簷185墜落),並且使用盛水之桶105作為張掛母索103之重錘,因此易於進行掉落防止系統101本身之設置或撤除,同時既可保持作業者安全性又可縮短作業的工期。亦即,使用鋼或鑄造物作為重錘時雖會在搬運產生許多負荷,惟若要使用水作為重錘,由於至設置重錘之場所為止,可不盛水於桶進行搬運,因此可減輕搬運的負荷。此外,由於係使用桶作為重錘105,因此即使萬一產生漏水,亦可易於透過桶上部之開口部301而以肉眼發現漏水,而可防止作業者的墜落且可確實確保安全。再者,由於係使用布桶作為重錘105,因此可穩定地蓄水於內部,且可確保作業者50的安全。亦即,當使用金屬的藍或聚乙烯桶(polyethylene bucket)時,雖會有因為作業者不慎踢到等而對於桶施加橫負荷時使桶易於傾倒而使其中的水溢出,惟只要是布桶,則在作業者不慎踢到時,由於形狀會適當變化而吸收撞擊,因此幾乎不會傾倒。再者,由於被母索103朝上方拉伸,因此可更進一步抑制布桶的傾倒。
再者,由於係使用布桶作為重錘105,因此可確實地吸收因為作業者50不慎而要墜落時之撞擊力。亦即,當使用盛水之金屬桶等作為重錘時,重錘係由剛體所構成,而於作業者50不慎而要墜落時,會有較大的撞擊力施加於吊帶139或母索103。然而,由於重錘105係由蓄水之布桶所構成,因此作業者50不慎而要墜落時,重錘本身(水桶本身)會若干變形,且可藉由此變形來減緩撞擊力。此外,藉由重錘105之變形,即可易於使重錘接觸地面GL進行設置。亦即,當使用盛水之金屬桶等作為重錘時,若要一面使重錘接地於地面GL一面使母索103產生張力,需進行母索103之長度的微妙調整。換言之,母索103稍長一點,母索103就會鬆弛。母索103稍短一點,重錘就會離開地面而如同鐘擺。然而,若使用布桶,則由於布桶會變形,因此即使母索103之長度有若干變化,亦可吸收此變化,而易於在確保母索103之張力下使重錘105接地。此外,由於係使用桶作為重錘105,因此地面GL即使為由混凝土(concrete)所覆蓋,亦可在不傷及此混凝土下來設置母索103。再者,若使用掉落防止系統101,可在2天左右進行母索103等之設置與太陽能板179之設置與母索103等之撤除(施工整體)。
此外,依據掉落防止系統101,由於係使用「8」字環構件157,因此可易於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設置於母索103。亦即,由於可在不使母索103之端部穿過「8」字環構件157之貫通孔163、165,而在將母索103設置於屋頂113之狀態下,將「8」字環構件157一體地設置於母索103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可在此設置之「8」字環構件157設置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因此可減少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設置步驟數。此外,依據掉落防止系統101,係可藉由水平索171來防止母索103從屋脊111偏移。亦即,在山形屋頂之屋頂113中,若只在屋脊111之延長方向於屋脊111之一端部側設置第1條母索103,且在屋脊111之延長方向於屋脊111之另一端部側設置第2條母索103時,則第1條母索103就會在朝向屋脊111之一端部之方向更進一步偏移,而有從屋脊111偏移之虞。第2條母索103亦相同,會有從屋脊111偏移之虞。然而,藉由設置水平索171,以此水平索171之張力,可防止上述之第1條母索103之進一步的位置偏移或第2條母索103之進一步的位置偏移。此外,在繩索155延伸之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中,只要將吊帶穿戴者50連接於水平索171,則屋頂上的作業範圍會擴大。此外,依據掉落防止系統101,由於重錘105係區分為複數個,因此即使1個重錘萬一產生漏水,可防止重錘所有重量消失之事態,而可確保作業者50的安全。此外,由於可減輕1個重錘105的重量,因此可易於進行蓄水後之桶105的移動(例如位置的調整)。
另外,作業者50於屋頂113上進行作業時,設為在地面配置有確認桶105盛有水之作業者。此外,依據掉落防止系統101,由於桶105係構成為作為收容母索103、吊帶139、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等之容器來使用,因此可易於進行掉落防止系統101之搬運或保管,並且可防止掉落防止系統101之構成零件的遺失。此外,依據掉落防止系統101,即使重錘105之重量較作業者50的重量小,於作業者50不慎要墜落時,亦可防止作業者50之墜落。因此,可將重錘105輕量化,而可於進行重錘105之位置調整等。另外,即使重錘105之重量較作業者50之重量小亦可防止作業者50之墜落的理由為,由於母索103與屋頂113之間之摩擦力(尤其為母索103在彎曲處的摩擦力)、母索103瞬間伸展所引起之撞擊力的減緩、及桶105之變形所引起之撞擊力的減緩等之故。在此例示掉落防止系統101之設置時間的測定結果。實際測量本發明之掉落防止系統101之設置所需要的時間。屬於測定對象之掉落防止系統101之構成,係成為如第25圖(d)所示之構成。惟在第25圖(d)中係僅使用2條母索103,惟在屬於測定對象之掉落防止系統101中則係使用3條母索103。屬於測定對象之掉落防止系統101的設置,係由4位作業者進行。
測定之結果,可確認掉落防止系統101之設置所需之時間係為28分鐘,可在極短的時間內設置。從設置開始後至完成各作業為止的時間如下。第1條母索設置:10分鐘;第2條母索設置:14分鐘;第3條母索設置:17分鐘(第2條、第3條母索非從地上展開,而為由屋頂上的作業員展開);水平索設置:19分鐘;水平輔助索設置:22分鐘;襯墊設置:25分鐘;張力、位置的調整:28分鐘。對於桶的盛水作業,係將桶放在設置場所使用軟管(hose)來進行,每1個約需1分鐘,惟可與其他作業同時進行,因此不會成為延長時間的主要原因。然而,當在2條母索103之間設置水平索171之情形下,如第1圖虛線所示,亦可在各母索103設置「Y」字形輔助索181。在輔助索181之下端,係設置有重錘105,而「Y」字形輔助索181之2個上端中之一方之上端係例如使用「8」字環構件157而連接於位於屋頂113之一方之斜面上之母索103的部位,而另一方之上端係例如使用「8」字環構件157而連接於位於屋頂113之另一方之斜面上之母索103的部位。藉此,即使連接於水平索171之作業者50不慎從屋簷185要墜落時,可某程度地抑制水平索171變斜,此外,可防止連接於母索103之作業者50不慎從屋椽183墜落。另外,在第1圖中,雖僅在屋脊111之延伸方向(屋椽183)之一側設置輔助索181及/或重錘105,惟亦可在屋脊111之延伸方向之兩側設置輔助索181及/或重錘105。
再者,在使用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將作業者連接於水平索(不使用筒狀構件或金屬棒之情形下由兩端部連接於一對母索103之水平索)171時,亦可如第15圖等所示使用「8」字環構件157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或框體部153固定於水平索171(亦可固定成不會在水平索171之長度方向移動)。再者,亦可不使用輔助索181等,詳而言之,如後所述,使用第23圖(a)等,使用「8」字環構件157等將繩索(第23圖(a)所示之輔助母索201)之一端部固定在固定有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或框體部153之水平索171之部位附近,且將繩索之另一端部側垂落在屋頂113之一側,將輔助母索用重錘203連接於繩索之另一端部。此時,重錘105係設為與上述其他重錘同樣地由接地於地面之水桶所構成。此外,以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連接於水平索171之作業者50,係為在與垂落有繩索之屋頂113之斜面相反側斜面(相對於屋脊111位於相反側之斜面)進行作業者。藉此,當以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連接於水平索171之作業者50不慎要墜落時,可藉由繩索與重錘來支撐墜落負荷。在此,茲說明透過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以水平索171來支撐作業者50之情形。此時,如第23圖(a)所示,係設有輔助母索201與輔助母索用重錘203。
輔助母索201係將一端部連接於設置有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在第23圖(a)中並未圖示)之水平索171的部位。輔助母索201之另一端部側係從連接於水平索171之一端部延伸設置至與母索103大致平行延伸而建有房屋109之地面GL附近。輔助母索用重錘203係與重錘105同樣地由盛水布桶所構成而設置於地面GL。再者,輔助母索201之另一端部係連接於輔助母索用重錘203。茲進一步詳細說明,在屋脊111之延伸方向之一端部側之屋頂113中係設置有母索103A,而在屋脊111之延伸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之屋頂113中亦設置有母索103B。在各母索103之端部,係與第1圖等所示之情形同樣地設置有重錘(設置於地面之重錘)105。此外,在各母索103之間,係使用例如「8」字環構件157(在第23圖(a)中未圖示)而設置有水平索171。藉此,當俯視觀看時,藉由一對母索103與水平索171而形成「H」字形。水平索171係從屋頂113之屋脊111稍微離開,與屋頂113之屋脊111平行地延伸。在水平索171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例如中央部),係使用例如「8」字環構件157(在第23圖(a)中未圖示)而設置有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輔助母索201係將其一端部連接固定於水平索171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例如中央部)。輔助母索201之一端部,係使用例如「8」字環構件(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設置用之「8」字環構件)與鐵環(在第23圖(a)中未圖示)而設置於水平索171。
此外,輔助母索201係從連接於水平索171之部位起,越過屋頂113之屋脊111,通過與設置有水平索171之屋頂之斜面相反側之斜面,再從該相反側之斜面之屋簷185朝向地面GL,離開母索103預定距離與母索103大致平行延伸。再者,在輔助母索201之另一端部,係與母索103之情形同樣地設置有輔助母索用重錘203。輔助母索用重錘203之質量相對於透過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而連接於水平索之作業者50之質量係成為上述之關係。例如,若作業者50之質量為85kg,則輔助母索用重錘203之質量成為75kg。另外,在第23圖(a)之紙面,水平索171係位於較屋頂113之屋脊111稍下側,作業者50可在水平索171之下側作業,而輔助母索201或輔助母索用重錘203雖位於水平索171(屋脊111)之上側,惟作業者50之位置與輔助母索201等之位置亦可相互替換。亦即,亦可使水平索171位於較屋頂113之屋脊111稍下側(第23圖(a)所示之狀態),使作業者50在水平索171之上側(描繪於較屋脊111靠上側處之屋頂113之斜面)作業,且使輔助母索201或輔助母索用重錘203位於水平索171(屋頂113)之下側。
在第23圖(b)所示之態樣中,將輔助母索201之一端部形成為「Y」字形,且連接於水平索171之點與第23圖(a)所示之態樣有所不同,而其他點則係與第23圖(a)所示者大致相同。另外,在第23圖(b)所示之態樣中,對於水平索171之2個連接位置的間隔L1係例如為1500mm以下。再者,在此間隔L1之內側,連接有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此外,在第23圖(b)所示之態樣中,亦可例如僅使用鐵環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設置於水平索(2個連接位置之間,L1之範圍內),且於2個連接位置之間,使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可相對於水平索171自由移動(在水平索171之延伸方向移動)。在第23圖(c)之態樣中,在一對母索103的任一者,均透過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而連接有作業者50(吊帶穿戴者50存在有3位)之點,係與第23圖(a)所示之態樣有所不同,而其他點則與第23圖(a)所示者大致相同。另外,在第23圖(b)、第23圖(c)所示之態樣中,亦與第23圖(a)之情形相同,可替換作業者50之位置與輔助母索201等之位置。依據第23圖所示之掉落防止系統1,在作業者50連接於水平索171之態樣下,係於水平索171設有輔助母索201與輔助母索用重錘203。當作業者50從屋頂113之屋簷185不慎要掉落時(如第23圖箭頭所示從屋簷185要掉落時),雖會在輔助母索201之延伸方向之大致延長線上,發生作業者50的掉落,惟可藉由輔助母索201與輔助母索用重錘203確實地承接作業者50的掉落負荷。
再者,可防止水平索171或一對母索103相對於屋頂113偏移,且可防止作業者50從屋頂113掉落。相對於此,如第22圖所示,若為未設有輔助母索與輔助母索用重錘之態樣,當作業者50要掉落時,水平索171或一對母索103會彎曲成「」字形,無法防止作業者50從屋頂113掉落。另外,在本案說明書中,係設為使由作業者50堆起的砂袋(砂包)從屋頂113掉落時,若重錘自地面起的上升量(重錘與地面GL之間的距離)為500mm(0.5m)以下,而且,砂袋自屋簷185掉落的量(屋簷185與砂袋之間的距離)為2000mm(2m)以下,則可防止作業者50的墜落。接著說明防止作業者50自屋頂113之屋椽183的墜落。如第25圖(a)所示,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在第25圖(a)中未圖示)係設置於母索103A,而於母索103B連接有水平輔助索205,又於水平輔助索205中,係設置有鉤(屋椽用鉤)207。茲詳細說明,水平輔助索205之一方之端部係連接於母索103B。從水平輔助索205之一方端部延伸之部位係水平延伸於屋頂113上,而水平輔助索205之另一端部係使用鉤(屋椽用鉤)207而固定於屋頂113之屋椽183(參照第27圖)。此外,母索103A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連接部,係存在於水平輔助索205之大致延長線上。茲更進一步詳細說明,在第25圖(a)所示之態樣中,與第23圖(a)所示之情形相同,當俯視觀看時,由一對母索103與水平索171形成「H」字形。
此外,在第25圖(a)所示之態樣中,係透過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而在一方之母索103A(連接有水平索171之部位)連接有作業者50,而水平輔助索205之一端部則係使用例如「8」字環構件(水平索171設置用之「8」字環構件,第25圖(a)中未圖示)與鐵環(第25圖(a)中未圖示)而連接於另一方之母索103B(連接有水平索171之部位)。在水平輔助索205之另一端部,係設有鉤(屋椽用鉤)207,而水平輔助索205之另一端部係使用此鉤(屋椽用鉤)207而以屋頂113之屋椽183來支撐。茲詳細說明鉤(屋椽用鉤)207,鉤(屋椽用鉤)207係如第26、27圖所示,具備一對「J」字形部位209、將一對「J」字形部位209彼此連結之複數個連結部位211、補強肋(rib)213、及水平輔助索連接用環狀部位215而構成。再者,如第27圖所示,「J」字形部位209彎曲之位置係卡掛於屋頂113之屋椽183,而鉤(屋椽用鉤)207則設置於屋頂113。如此,藉由設置鉤(屋椽用鉤)207,而防止作業者50從屋椽(與設置有鉤(屋椽用鉤)207之側之屋椽183相反側的屋椽)183墜落(第25圖(a)箭頭所示之墜落)。另外,在第25圖(a)中,母索103B與鉤(屋椽用鉤)207雖係透過水平輔助索205而連接,惟如第27圖所示,亦可將水平輔助索205去除,將鉤(屋椽用鉤)207直接設置於母索103B或水平索171。此時,可將第25圖(a)所示之水平索171視為水平輔助索。
此外,亦可為將鉤(屋椽用鉤)207設於屋脊111之延伸方向中之兩側之屋椽183的構成。亦即,亦可在位於屋脊111之延伸方向中之一側之屋椽183設置鉤(屋椽用鉤)207,且在位於屋脊111之延伸方向中之另一側設置其他的鉤(屋椽用鉤)207。在第25圖(b)所示之態樣中,係與第25圖(a)所示之情形同樣,當俯視觀看時,由一對母索103與水平索171形成「H」字形。此外,在第25圖(b)所示之態樣中,係透過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連接有作業者50於一方之母索103A(連接有水平索171之部位)。再者,水平輔助索205之一端部係例如使用「8」字環構件(水平索設置用之「8」字環構件)與鐵環而連接於一方之母索103A(連接有水平索171之部位)。水平輔助索205之另一端部側之部位,係從屋頂113之屋椽183朝向地面GL延伸,而水平輔助索205之另一端部係連接於設置於地面之重錘105。在另一方之母索103B(連接有水平索171之部位)中,亦同樣地連接有其他的水平輔助索205與重錘105。另外,在俯視觀看下,水平索171與一對水平輔助索205係存在於大致一直線上。重錘(連接於水平輔助索205之端部之重錘)105之質量相對於作業者50之質量,係為上述的關係。在第27圖(c)所示之態樣中,將母索103設為1條而將水平索去除之點,係與第25圖(a)所示者有所不同,而其他點則係與第25圖(a)所示者相同。
第25圖(d)所示之態樣,係在第25圖(b)所示之情形中,透過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而連接有作業者50於2條母索103的各者。在第25圖(e)所示之態樣中,將水平輔助索205之端部連接於重錘105以取代鉤(屋椽用鉤)207之點,係與第25圖(c)所示者有所不同,而其他點則係與第25圖(c)所示者相同。依據第25圖所示之掉落防止系統1,由於具備水平輔助索205與重錘105、或水平輔助索205與鉤(屋椽用鉤)207,因此當作業者50從屋頂113之屋椽183不慎要掉落時(如第25圖箭頭所示從屋椽183要掉落時),在水平輔助索205之延長方向之大致延長線上,會發生作業者50的掉落,因此可藉由水平輔助索205與水平輔助所用重錘105或鉤(屋椽用鉤)207確實地承接作業者50的掉落負荷。再者,可防止水平索171或母索103相對於屋頂113偏移,且可防止作業者50從屋頂113墜落。相對於此,如第24圖所示,當為未設有水平輔助索之構成時,無法防止作業者從屋椽墜落。亦即,當作業者50如第24圖(a)或第24圖(b)所示之態樣朝箭頭方向要掉落時,母索103會成為「ㄟ」字形。無法防止作業者50的墜落。此外,如第24圖(c)所示,即使傾斜設置索,或如第24圖(d)所示,即使使索交叉設置,當作業者50朝箭頭方向要掉落時,母索103會成為「ㄟ」字形。無法防止作業者50的墜落。
此外,如第1圖等所示,在將2條母索103設置於房屋109之屋頂113之情形下,可將屋頂113之單側(房屋109之表側及背側)之重錘105匯集在1個位置。例如,可將房屋109之表側之4個重錘105,以前述方式彼此連接而匯集於1個位置。以此方式將重錘105連接成1個之情形下,與第1圖所示之情形不同,若母索103間隔過緊,則可將4個重錘105匯集連接於2條母索103之下端部。另一方面,如第1圖所示,若母索103之間隔較開,則在屋頂113之下端部之各襯墊173之處,將母索103彎曲,且將各垂直延伸部位119形成「V」字形,再將4個重錘105匯集連接於2條母索103之下端部即可。另外,即使母索為3條以上之複數條之情形下,亦可將重錘105匯集於1個位置。藉此,可更進一步確保作業者的安全性。再者,2位以上之複數位作業者50在屋頂113上作業時,係以將與作業者50之人數相同條數之母索103設置於屋頂113,且藉由1條母索103來支撐1位作業者50為佳。例如,3位作業者50於屋頂113上作業時,較佳為將3條母索103設置於屋頂113,且藉由1條母索103支撐1位作業者50,而當n位作業者50於屋頂113上作業時,較佳為將n條母索103設置於屋頂113,且藉由n條母索103的各者支撐n位作業者50的各者。
此外,在隔開預定間隔(在屋脊111之延伸方向隔開預定間隔)將3條以上母索103設置於屋頂113之狀態下,於設置水平索171之情形下,可在彼此鄰接之2條母索103之間設置水平索171。在此時,可藉由水平索171而非母索103來支撐作業者50。然而,可在1條水平索171支撐1位作業者50,並且如第23圖(a)等所示,設置有輔助母索201與輔助母索用重錘203。接著說明具備四孔構件351之掉落防止系統。首先,一面參照第29圖一面說明四孔構件351。四孔構件351係具備本體部361與第1貫通孔353與第2貫通孔355與第3貫通孔357與第4貫通孔359而構成。本體部361係形成為平板狀,並且從厚度方向觀看時,係形成為矩形(外周形狀例如為菱形)。另外,對於本體部361之4個角部的各者,係施以圓弧狀之斜面角。各貫通孔353、355、357、359係形成為例如圓形,且將本體部361朝其厚度方向貫通。第1貫通孔353係中心位於從矩形本體部361之第1角部延伸至與該第1角部相對向之第3角部之第1對角線上且為第2角部側。第3貫通孔357係形成為與第1貫通孔353相同形狀。此外,第3貫通孔357係中心位於矩形本體部361之第1對角線上且為第3角部側。
第2貫通孔355係直徑形成為較第1貫通孔353之直徑為小。此外,第2貫通孔355係中心位於從矩形本體部361之第2角部延伸至與該第2角部相對向之第4角部之第2對角線(較第1對角線短的對角線)上且為第2角部側。第4貫通孔359係形成為與第2貫通孔355相同之形狀。此外,第4貫通孔359係中心位於矩形本體部361之第2對角線上且為第4角部側。茲進一步說明四孔構件351,各貫通孔353、355、357、359係彼此分開設置,第1貫通孔353與第3貫通孔357係相對於第2對角線對稱設置,而第2貫通孔355與第4貫通孔359係相對於第1對角線對稱設置。四孔構件351亦以與「8」字環構件157相同方式,例如,藉由將平板狀之鋼板衝切加工所製造。成為此種形態之四孔構件351,係以與「8」字環構件157相同方式,各貫通孔353、355、357、359之端部之圓形邊緣係呈稜角。
掉落防止系統之四孔構件351係以與「8」字環構件157相同方式設置於母索103。亦即,四孔構件351係如第35圖或第37圖或第38圖所示,將在母索103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之第1彎曲部位167插入於第1貫通孔353,且將在母索103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第1彎曲部位167附近彎曲之第2彎曲部位169插入於第3貫通孔357,且將插入於第3貫通孔357之第2彎曲部位169插入至插入於第1貫通孔353之第1彎曲部位167(亦可將插入於第1貫通孔353之第1彎曲部位167插入至插入於第3貫通孔357之第2彎曲部位169),且在此插入之第2彎曲部位169設置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且將從各彎曲部位167、169延伸於一側之母索103之部位拉伸,且將從各彎曲部位167、169延伸於另一側之母索103之部位拉伸,藉此一體地設置於母索103。此外,四孔構件351係在第2貫通孔355與屋頂113之一側之屋椽之間設置第1輔助索,且在第4貫通孔359與屋頂113之另一側之屋椽之間設置第2輔助索,藉此來限制母索103在與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與屋頂113之屋脊111平行的方向,第35圖之左右方向)的移動。更進一步詳細說明,具有四孔構件351之掉落防止系統,係具備第1輔助索371、第1棘輪裝置373、第2輔助索375與第2棘輪裝置377而構成(參照第35圖等)。第1輔助索371係在其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一體地設有掛在屋頂113之一側之屋椽之屋椽用鉤207。第2輔助索375係在其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一體地設有掛在屋頂113之另一側之屋椽之屋椽用鉤207。第1棘輪裝置373係具備鐵環370(亦可為設置鉤的構成)(參照第37圖)。第1棘輪裝置373係在第1輔助索371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與第1輔助索371卡合,而鐵環370係與四孔構件351之第2貫通孔355接合。此外,在第1輔助索371與第1棘輪裝置373之卡合部位、與屋椽用鉤207之間之長度變短的方向,係容許第1輔助索371的移動(第1輔助索371在長度方向的移動,相對於第1棘輪裝置373的移動)。亦即,在第37圖中,第1輔助索371可朝向右箭頭的方向移動。
另一方面,在第1輔助索371與第1棘輪裝置373之卡合部位、與屋椽用鉤207之間之長度變長的方向,係限制第1輔助索371的移動。第2棘輪裝置377係以與第1棘輪裝置373相同方式構成,且與第2輔助索375一同以與第1棘輪裝置373相同之方式,設置於母索103等。亦即,第2棘輪裝置377係具備鐵環370(亦可為設置鉤的構成)。第2棘輪裝置377係在第2輔助索375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與第2輔助索375卡合,而鐵環370係與四孔構件351之第4貫通孔359接合。此外,在第2輔助索375與第2棘輪裝置377之卡合部位、與屋椽用鉤207之間之長度變短的方向,係容許第2輔助索375的移動(第2輔助索375在長度方向的移動,相對於第2棘輪裝置377的移動)。亦即,在第37圖中,第2輔助索375可朝向左箭頭的方向移動。另一方面,在第2輔助索375與第2棘輪裝置377之卡合部位、與屋椽用鉤207之間之長度變長的方向,係限制第2輔助索375的移動。在此,一面參照第30圖至第32圖一面詳細說明棘輪裝置373(377)。棘輪裝置373係以與第17圖所示之握柄62大致相同方式構成。為了便於說明,將棘輪裝置373之一方向設為長度方向、將與此長度方向正交之另一方向設為縱方向、及將與長度方向與縱方向正交之方向設為橫方向。
棘輪裝置373係具備基體379、第1鏈結(link)構成體381、第2鏈結構成體383、第3鏈結構成體385與連結體387而構成。基體379或第3鏈結構成體385係成為將矩形平板彎曲成「U」字形的形狀。第1鏈結構成體381係成為將矩形平板彎曲成「U」字形的形狀,惟在彎曲之部分的兩端部側之部位形成有缺口。第2鏈結構成體383係形成為與第1鏈結構成體381相同形狀。第1鏈結構成體381之中間至基端的部位,係位於基體379之內側(彎曲成「U」字形使彼此為平行之2片平板狀之部位之間)即為基體379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此外,第1鏈結構成體381之中間部係透過第1軸構件389而支撐於基體379,且以延伸於寬度方向之軸C1為中心相對於基體379可轉動自如。第1鏈結構成體381之前端部側的部位係從基體379突出於縱方向之另一端部側。再者,在第1鏈結構成體381之基端部側係形成有爪部397,而在此397與基體379之彎曲之部位之間係形成有間隙,且由輔助索371、375通過此間隙處。第2鏈結構成體383之中間至基端之部位,係位於基體379之內側且為基體379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此外,第2鏈結構成體383之中間部係透過第3軸構件393而支撐於基體379,且以延伸於寬度方向之軸C3為中心相對於基體379可轉動自如。另外,第2鏈結構成體383之前端部側的部位係從基體379突出於縱方向之另一端部側。
再者,在第2鏈結構成體383之基端部側,係以與第1鏈結構成體381相同方式形成有爪部397,而在此397與基體379之彎曲之部位之間係形成有間隙,且由輔助索371(375)通過此間隙處。從第1鏈結構成體381之前端部至其附近的部位,係位於第3鏈結構成體385之內側(彎曲成「U」字形使彼此為平行之2片平板狀之部位之間)且為第3鏈結構成體385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此外,第1鏈結構成體381之前端部附近之部位係透過第2軸構件391而支撐第3鏈結構成體385,且以延伸於寬度方向之軸C2為中心使第3鏈結構成體385相對於第1鏈結構成體381可轉動自如。從第2鏈結構成體383之前端部至其附近的部位,係位於第3鏈結構成體385之內側且為第3鏈結構成體385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此外,第2鏈結構成體383之前端部附近的部位,係透過第4軸構件395而支撐第3鏈結構成體385,且以延伸於寬度方向之軸C4為中心而使第3鏈結構成體385相對於第2鏈結構成體383可轉動自如。
藉此,以基體379與第1鏈結構成體381與第2鏈結構成體383與第3鏈結構成體385構成平行鏈結機構。將轉動中心軸C1、轉動中心軸C2、轉動中心軸C4、轉動中心軸C3依序以直線連接時,即形成平行四邊形。再者,在棘輪裝置373之縱方向,轉動中心軸C1與轉動中心軸C係彼此位於相同處,而轉動中心軸C2與轉動中心軸C4係彼此位於相同處,而轉動中心軸C1與轉動中心軸C3係位於較轉動中心軸C2與轉動中心軸C4靠縱方向之一端部側。在棘輪裝置373之長度方向,轉動中心軸C1係位於較轉動中心軸C3靠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處,而轉動中心軸C2係位於較轉動中心軸C1靠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處,轉動中心軸C4係位於較轉動中心軸C3靠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處。在第1鏈結構成體381與第2鏈結構成體383中,係一體地設有用以補強此等鏈結構成體381、383之爪部397之爪構成體401。此外,第1鏈結構成體381(第2鏈結構成體383)係以朝預定方向轉動之方式藉由彈性體(例如扭轉線圈彈簧403)彈推。亦即,以第1鏈結構成體381之爪部397(第2鏈結構成體383之爪部397)與基體379之彎曲之部位之間的間隙(輔助索371通過之間隙)之值較小之方式(第1鏈結構成體381以軸C1為中心繞著逆時針方向轉動),以扭轉線圈彈簧403來彈推第1鏈結構成體381(第2鏈結構成體383)。
當在以此方式彈推之狀態下使輔助索371穿過間隙時,朝棘輪裝置373之長度方向延伸之輔助索371,即被基體379與第1鏈結構成體381或第2鏈結構成體383之爪部397(爪構成體401)所包夾。再者,朝棘輪裝置373之長度方向延伸之輔助索371相對於棘輪裝置373雖會易於在第30圖之右側移動,惟由於爪部397(爪構成體401)會卡住,而在第30圖之左側不會移動。換言之,朝棘輪裝置373之長度方向延伸之輔助索371的移動,在朝向棘輪裝置373之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的方向中係被限制,而在朝向棘輪裝置373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之方向,則係被容許。另外,由扭轉線圈彈簧403所產生之彈推力並不會很大,而使人僅以手就可抵抗由扭轉線圈彈簧403所產生之彈推力而轉動第1鏈結構成體381(第2鏈結構成體383)。此外,在第2鏈結構成體383與第3鏈結構成體385中,係設有連結體387。連結體387係在其基端部附近,透過第4軸構件395而支撐於第2鏈結構成體383或第3鏈結構成體385,且以延伸於寬度方向之軸C4為中心相對於第2鏈結構成體383或第3鏈結構成體385可轉動自如。連結體387之前端部側部位係突出於棘輪裝置373之縱方向之另一端部側或棘輪裝置373之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而於連結體387之前端部側部位係設有貫通孔388。再者,棘輪裝置373係透過設於連結體387之貫通孔388之鐵環或鉤(在第30圖中未圖示),接合於例如設置於母索103(設置於屋頂113之母索103)之四孔構件351之第2貫通孔355或第4貫通孔359。
此外,當將棘輪裝置373透過四孔構件351與鐵環等而設置於母索103(設置於屋頂113之母索103)且使輔助索371穿過棘輪裝置373且將設置於從棘輪裝置373延伸至左側之輔助索371之左端端部的屋椽用鉤207卡掛於屋頂113之屋椽而對輔助索371賦予拉伸力時,連結體387相對於第30圖所示之狀態係以軸C4為中心繞著順時針方向轉動約90度。此外,棘輪裝置373朝右側拉伸,且對於第1鏈結構成體381(第2鏈結構成體383)賦予以軸C1(軸C3)為中心之順時針方向之旋轉力矩(moment),使輔助索371以更大的力夾入。另外,四孔構件351在第3圖中係位於棘輪裝置373之右側,而延伸於右側之輔助索371係呈自由狀。依據具備四孔構件351之掉落防止系統,在使用輔助索371、375抑制屋頂113之屋脊111之延伸方向中之母索103之位置偏移時,係可使用四孔構件351而容易且確實地進行將輔助索371、375接合至母索103。此外,藉由使用四孔構件351與棘輪裝置373(377),於使用輔助索371(375)來抑制屋頂113之屋脊111之延伸方向中之母索103之位置偏移時,可藉由簡單的作業來進行輔助索371(375)之長度之調整或張力的賦予。然而,亦可使用2個「8」字環構件157來取代四孔構件351,來抑制屋頂113之屋脊111之延伸方向中之母索103之位置偏移。
亦即,如第34圖及第36圖所示,亦可在屋頂113上設置朝與母索103交叉之方向延伸之輔助索405,且在此等交叉部位使用「8」字環構件157將母索103與輔助索405予以彼此接合。在輔助索405之兩端部雖設有桶105且賦予有張力,惟亦可藉由屋椽用鉤207以取代桶105來賦予張力。另外,對母索103設置一方之「8」字環構件157、及對輔助索405設置另一方之「8」字環構件157,係例如藉由與第21圖所示之情形相同方式來進行。然而,第36圖中所示者,係於從設置於母索103之「8」字環構件157突出之第1彎曲部位167,設置有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且設置有該鐵環151與從設置於輔助索405之「8」字環構件157突出之第1彎曲部位167與鐵環407。在此,進一步說明掉落防止系統設置於屋頂113之各種態樣。在第39圖中,係將1條母索103設置於屋頂113,且使用「8」字環構件157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以母索103來支撐作業者50。另外,在第39圖中,屬於重錘之桶105係在屋頂113之一側(第39圖之下側)僅描繪有1個,且於屋頂113之另一側(第39圖之上側)僅描繪有1個,惟實際上係設為藉由盛入規定量的水使1個質量成為25kg之桶105,在屋頂113之一側使用3個,而在屋頂113之另一側使用3個。
在第40圖、第41圖中,係將1條母索103設置於屋頂113之一側(較第40圖之屋脊111靠下側之處),且將另一條母索103設置於屋頂113之另一側(較第40圖之屋脊111靠上側之處),且使用設於屋頂113之屋脊111之處之四孔構件351與一對棘輪裝置373將一對母索103予以彼此連接。再者,使用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以母索103來支撐作業者50。
另外,在第40圖中,雖係使用屋椽用鉤207來將母索103接合於屋頂113之屋簷,惟與第39圖之情形相同,亦可使用重錘105來設置母索103。
在第42圖中,係將2條母索103與1條水平索171設置於屋頂113,且使用4個「8」字環構件157與2個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以母索103來支撐2位作業者50。另外,桶105之個數係與第39圖之情形相同。
在第43圖中,係將2條母索103與1條水平索171與2條水平輔助索205設置於屋頂113,且使用2個四孔構件351與4個棘輪裝置373與2個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以母索103來支撐2位作業者50。
另外,在第43圖中,係適當使用桶105(與第39圖所示之桶相同的桶)與屋椽用鉤207來設置母索103及水平輔助索205。
在第44圖中,係將3條母索103與1條水平索171與2條水平輔助索205設置於屋頂113,且使用2個「8」字環構件157與2個四孔構件351與4個棘輪裝置373與3個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以母索103來支撐3位作業者50。
另外,在第44圖中,亦適當使用桶105(與第39圖所示之桶相同的桶)與屋椽用鉤207來設置母索103及水平輔助索205。
在第45圖中,係將1條母索103與2條水平輔助索205與1條輔助母索201設置於屋頂113,且使用2個「8」字環構件157與1個四孔構件351與3個棘輪裝置373與3個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與屋椽用鉤207,以母索103來支撐3位作業者50。
茲更進一步說明,在第45圖中,1條母索103係藉由桶105(與第39圖所示之桶相同的藍)來設置。四孔構件351係在屋頂113之屋脊111附近,藉由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之鐵環151而設置於母索103(亦參照例如第21圖)。一方之(在第45圖之左側之)水平輔助索205,係使用屋椽用鉤207與接合於四孔構件351之棘輪裝置373而設置於屋頂113,而另一方之(第45圖之右側之)水平輔助索205,係使用接合於屋椽用鉤207與接合於四孔構件351之棘輪裝置373而設置於屋頂113。
此外,在第45圖中,如上所述,係於四孔構件351設置有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而於一方之水平輔助索205之中間部,設置有「8」字環構件157(亦參照例如第21圖),而於另一方之水平輔助索205之中間部,設置有「8」字環構件157(亦參照例如第21圖)。
此外,在第45圖中,係透過設置於四孔構件351與2個「8」字環構件157的各者之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107使3位作業者50連接於母索103與水平輔助索205。中央之作業者與相鄰之作業者之距離(間距(pitch))係分別為1000mm以下。
再者,在第45圖中,係於屋頂之一側(在第45圖中係較屋脊111靠上側之處)設置有輔助母索201。輔助母索201係在設置於屋頂113之屋簷之屋椽用鉤207與四孔構件351之間延伸。藉此,即使第45圖之上側之桶105之質量為75kg,亦可防止3位作業者(在第45圖中在較屋脊111靠下側之處作業時)50之墜落。
另外,在掉落防止系統中,一般雖係以1條母索來支撐1位作業者,惟只要滿足設置屋椽用鉤於屋頂之屋簷等之上述之預定條件,則即使是第45圖所示之態樣,亦可例外地支撐3位作業者。
接著,使用第46圖至第58圖來說明為了建構掉落防止系統及為了確認所建構之掉落防止系統之功能所進行之各種試驗結果。第46圖至第58圖所示之各試驗圖係為俯視圖。就第46圖至第58圖所示之判定而言,「×」係顯示不可採用的態樣,「○」係顯示可採用之態樣,「△」係顯示原則上不可採用且應節制採用之態樣。此判定基準係以安全帶構造指南(NIIS-TR-No.35(1999)、ISSN0911-8063)之以下各處為參考所作成者。5.1.3:安全帶之各部的構造(10頁)、1條吊索用拉索(Lanyards)原則為1700mm以下,不得已時至2500mm為止,第12表安全帶相關器具之撞擊吸收性(20頁)、母索式滑動、固定引導(guide)式滑動、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撞擊吸收性及相關性能「使用質量85kg之掉落體進行掉落試驗時,保持掉落體,最大撞擊負荷為8.0kN以下、掉落距離為2.0m以下」。
此外,在上述試驗中屋頂之屋簷距離地面的高度係約6m,而在上述試驗中之屋頂之屋脊距離地面的高度係約8m。在上述試驗中之屋頂之屋椽距離地面的高度係約6m至8m間,惟在上述試驗中,從屋椽之約7m高度處使砂包掉落。
在第46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的試驗中,係用以驗證載重桶(weight bucket)(桶105)之重量(質量)為有幾kg時,可阻止取代作業者50之砂包(質量85kg之掉落體)的掉落者。每個桶的重量(質量)係設為25kg,且組合複數個使用於試驗中。
在第46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的試驗中,係使用1條母索,且透過「8」字環構件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Bell Block:註冊商標),以母索來支撐掉落體(例如取代作業者的砂包)。
掉落體之掉落係從屋頂的屋簷來進行。掉落場所中所謂「具有屋簷補強」,係為了防止因為母索所導致屋頂之屋簷之破損,而於屋簷設置角鋼(angle)材等者。藉此,母索幾乎整個重量都會施加於角鋼材而非屋簷。
在「掉落方法」中之「砂包滾落」中,係使屋頂上位於距離地面預定高度處之砂包在上述屋頂上滾落而從屋簷掉落。另一方面,在「砂包掉落」中,係使砂包從上述預定高度直接掉落(自由掉落)。作業者從屋頂實際的掉落,係在接近「砂包滾落」的狀態下發生。
「皮帶拉出長度」係為砂包掉落前之從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框體部)延伸之繩索(參照第18圖)的長度,而「皮帶抽出長度」係為砂包掉落後之從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框體部)延伸之繩索之抽出長度。「掉落長度」係為砂包掉落後之屋頂之屋簷與砂包之間的距離。
在第46圖所示之試驗結果中,掉落體(砂包)之重量為85kg時,若桶(重錘)之重量為75kg以上,則可確保作業者的安全(從屋頂掉落時的安全)(參照試驗No1-4)。
另外,在掉落方法中之掉落(自然掉落)與滾落(滾落掉落)中,自然掉落對於母索造成的撞擊較小。實際之作業者的掉落,係為與滾落掉落相似的條件。
第46圖所示之No1-1的試驗,係將繩索(母索)更換為新品進行試驗。將繩索更換為新品,有助於繩索的伸展(藉由繩索稍微減緩撞擊力),相較於使用重複利用之繩索的情形,稍微改善載重(桶)的浮起,而使浮起量減少。
在第46圖所示之No1-2的試驗中,相較於試驗No1-1比較,係變更了掉落場所及掉落方法。結果,無法阻止砂包的掉落(無法確保從屋頂掉落時之作業者的安全)。原因之一應係為屋頂與母索之間的摩擦力較小之故。
在第46圖所示之No1-3的試驗中,相較於試驗No1-1,係變更了掉落方法。結果,載重(桶)雖會浮起,惟可大致阻止掉落。另外,相較於目前為止的試驗結果,可得知阻止掉落時,對掉落體或桶造成的撞擊負荷(以未圖示之負荷元(load cell)測定)之值會稍大。
第46圖所示之No1-4的試驗,係將載重(桶)變更為75kg進行試驗。載重幾乎不會浮起,可完全阻止砂包的掉落(可完全確保從屋頂掉落時作業者的安全)。
第47A圖、第47B圖、第48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所用的試驗,係用以驗證當母索與作業者(掉落體)之連接為Bell Block(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時,是否可阻止砂包(例如質量85kg的掉落體)的掉落。
在第47A圖、第47B圖、第48圖的試驗中,係使用1條母索,且透過「8」字環構件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以母索來支撐砂包。掉落係從屋頂的屋簷來進行。
試驗的結果,掉落體之重量為65kg時,重錘的重量若為50kg以上,則可防止掉落體的掉落(可確保從屋頂掉落時之作業者的安全)。此外,掉落體之重量為75kg時,若重錘的重量為75kg以上,則可防止掉落體的掉落。此外,掉落體的重量為85kg時,若重錘的重量為75kg以上,則可防止掉落體的掉落。再者,掉落體的重量為100kg時,若重錘的重量為75kg以上,則可防止掉落體的掉落。
第49A圖、第49B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的試驗,係試驗是否可藉由母索與水平索來阻止作業者(掉落體)的掉落。在2條母索之間張設水平索,且在水平索的中間部,透過「8」字環構件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來支撐掉落體。掉落係從屋頂的屋簷來進行。
試驗的結果,可得知無法阻止掉落體。在第49A圖所示之No3-1的試驗中,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母索與水平索之一方之卡合部(附帶圓圈數字「1」)朝右側移動880mm,而母索與水平索之其他卡合部(附帶圓圈數字「2」)則朝左側移動430mm。在此試驗中,看起來可阻止某種程度掉落體的掉落。然而此推測係由於水平母索的長度(2條母索103的間隔)短至2000mm之故。實際上預測民宅水平母索的長度會達5m以上,因此認為此方式無法採用。
在開發掉落防止系統之初,已檢討要盡量降低母索的方式。此係因為母索較少,可易於進行面板(panel)設置。然而,本試驗在前文中已得知此方式無法阻止掉落。因此,完成針對每一位作業者原則上使用1條母索之本案的掉落防止系統原形。
在第49A圖所示之No3-2的試驗中,係將水平索的長度設為4500mm。在此試驗中,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母索與水平索之一方的卡合部A朝右側移動1300mm,而母索與水平索之另一卡合部B則朝左側移動1400mm。
在第49A圖所示之No3-3的試驗中,係將水平索的長度設為4500mm。在此試驗中,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母索與水平索之一方的卡合部A朝右側移動1300mm,而母索與水平索之另一卡合部B則朝左側移動1440mm。
在第49B圖所示之No3-4的試驗中,係將水平索的長度設為4000mm。在此試驗中,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母索與水平索之一方的卡合部A朝右側移動530mm,而母索與水平索之另一卡合部B則朝左側移動1450mm。此外,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卡合部A與卡合部B之間的距離成為1350mm。
在第49B圖所示之No3-5的試驗中,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母索與水平索之一方的卡合部A朝右側移動1050mm,而母索與水平索之另一卡合部B則朝左側移動1550mm。No3-5的試驗係為由於在進行作業之側(設置面板之南側)會使母索受到干擾因而檢討盡量不要在南側張設母索之規格所進行者。
在第49B圖所示之No3-6的試驗中,雖係於水平索的兩端設置一對重錘,惟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母索與水平索之一方的卡合部A朝右側移動600mm,而母索與水平索之另一卡合部B朝左側移動500mm。
第50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的試驗,係用以驗證藉由在水平索安裝小索而非安裝重錘(藉由小索的效果),是否可阻止掉落體的掉落。試驗的結果得知無法阻止掉落體的掉落。
在第50圖所示之No4-1的試驗中,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水平索之一側之固定點(水平索與母索之卡合部,附帶圓圈數字「1」與「5」)朝右側移動600mm,而水平索之另一側之固定點(水平索與母索之卡合部,附帶圓圈數字「4」與「8」)則朝左側移動700mm。藉此,可確認小索幾乎不具有效果。
在第50圖所示之No4-1的試驗中,雖幾乎可阻止掉落體的掉落,惟推測此係由於把持間隔未達2m之故。推測僅以水平索欲阻止掉落體之掉落的方法,並不適合用於實際的作業上。
再者,此係認為是否可僅以所謂的「繩索傳動(rope working)」來阻止掉落體的掉落所進行No4-1的試驗者,結果發現以此方式並無法阻止(無法阻止掉落體的掉落)。
第51A圖、第51B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的試驗,係為了確認是否可藉由輔助母索來阻止掉落體的掉落所進行者。在第51A圖、第51B圖所示之試驗中,係使用2條母索、1條水平索、1條輔助母索。試驗的結果得知,若設置輔助母索與重錘,掉落體之重量為85kg時,設於輔助母索之重錘之重量若為50kg以上,則可阻止掉落體的掉落。
在第51A圖所示之No5-1的試驗中,水平索的長度(母索之設置間隔)係為4500mm。此外,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母索與水平索之一方之卡合部A朝右側移動1100mm,而母索與水平索之另一卡合部B則朝左側移動1000mm。
第49圖所示之No3-1至No3-6之試驗或第50圖所示之No4-1之試驗的結果,認為在作業者(掉落體)之後若無母索時就無法阻止掉落,而嚐試第51A圖、第51B圖所示的方式。然而,由於連接於輔助母索之重錘之重量為50kg情形下並無法阻止掉落體的掉落,因此如No5-3的試驗,將重錘的重量設為75kg來進行試驗,而以此為基礎而建構目前的掉落防止系統。
在第51A圖所示之No5-2的試驗中,水平索171的長度係為4500mm。此外,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母索與水平索之一方的卡合部A朝右側移動300mm,而母索與水平索之另一卡合部B則朝左側移動170mm。No5-2的試驗結果雖為「○」,惟以安全帶的規格而言,需使85kg之掉落體降落,因此為「△」。
在第51B圖所示之No5-3的試驗中,水平索171的長度係為4000mm。此外,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母索與水平索之一方的卡合部A朝右側移動380mm,而母索與水平索之另一卡合部B則朝左側移動320mm。此外,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卡合部A與卡合部B之間的距離成為3340mm。
在第51B圖所示之No5-4的試驗中,水平索171的長度係為2150mm。此外,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母索與水平索之一方的卡合部A朝右側移動620mm,而母索與水平索之另一卡合部B則朝左側移動460mm。雖成為與第49圖所示之No3-1之試驗大致相同的掉落距離,惟推測可更穩定地阻止掉落之本方式之實用性較高。
第52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的試驗,係為了確認輔助母索的有無,是否可阻止複數位作業者的掉落。在第52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的試驗中,係使用2條母索、使用1條水平索,使用1條或不使用輔助母索。試驗的結果得知,若不設置輔助母索與重錘,則無法阻止掉落體的掉落。反之,得知只要適當設置輔助母索與重錘,則可阻止掉落體的掉落。此時,得知只要將掉落體之重量為85kg時設於輔助母索之重錘之重量設為75kg以上,則可阻止掉落體的掉落。
在第52圖所示之試驗No6-1中,依2條母索間之距離(span)(設置間隔)情形,會有掉落體與地面撞擊之虞。亦即,在複數位(複數個掉落體)之同時掉落下阻止掉落(確保掉落時的安全)會成為不可能的結果。
第53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之試驗,係用以確認是否可阻止從屋頂之屋椽掉落。雖使用1條或2條母索,且視情形使用水平索,惟任一情形均無法阻止掉落。
第53圖之試驗No7-1雖係將母索與屋頂之屋椽之距離設為600mm,惟無法阻止掉落。藉此,在憂慮朝側面方向的掉落(從屋椽掉落)的現場中,經確認要經常設置有阻止張開用的水平母索。另外,No7-1的試驗係對應檢討是否可僅以母索來阻止從屋椽掉落所進行者。
在第53圖之試驗No7-2中,係將母索的安裝間距(2條母索間的距離)設為4000mm。在No7-2的試驗中,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水平索之一側之固定點(水平索與母索之卡合部A)朝右側移動130mm,而水平索之另一側之固定點(水平索與母索之卡合部B)則朝右側移動360mm,而卡合部B與屋椽之間的距離成為350mm。
在第53圖之試驗No7-3中,係將母索的安裝間距(2條母索間的距離)設為3600mm。此外,將一方之母索(符號B處的母索,右側的母索)與屋頂之屋椽(右側之屋椽)之間的距離設為1100mm。在No7-3的試驗中,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水平索之一側之固定點(水平索與母索之卡合部A)朝右側移動3680mm,而水平索之另一側之固定點(水平索與母索之卡合部B)則朝右側移動,而從屋椽(屋頂)脫落而掉落。
在第53圖之試驗No7-4中,係將母索設置於距離屋椽(右側之屋椽)1500mm處。在No7-4的試驗中,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母索從屋椽(屋頂113)脫落。
在第53圖之試驗No7-5中,係將母索的安裝間距(2條母索3間的距離)設為3600mm。此外,將左側之母索設置於距離屋椽(左側之屋椽)600mm處,且將右側之母索設置於距離屋椽(右側之屋椽)1000mm處。在No7-5的試驗中,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符號B側之母索(右側之母索)從屋椽(屋頂)脫落而掉落。另外,設置於參照符號A所示處的「8」字環構件157,由於掉落體的掉落而朝右側移動3200mm。
第54圖A、第54B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之試驗,係用以確認是否可阻止從屋頂的屋椽掉落者。在此試驗中,係使用2條母索與1條水平索與輔助母索。然而,即使設置輔助母索,亦無法阻止從屋椽掉落。
在第54A圖之試驗No8-1中,係將母索的安裝間距(2條母索間的距離)設為3600mm。將右側之母索(符號B側之母索)設置於距離屋頂之屋椽(右側之屋椽)1000mm處。在No8-1的試驗中,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水平索之一側之固定點(水平索與母索之卡合部A)朝右側移動790mm,而水平索之另一側之固定點(水平索與母索之卡合部B)則朝右側移動而從屋椽(屋頂)脫落而掉落。
在第54A圖之試驗No8-2、8-3中,係採用V字阻止張開部。第54A圖、第54B圖之所有試驗係考慮是否可僅以繩索傳動來阻止掉落所實施者。然而,得知任一情形均無法僅以母索的繩索傳動來阻止掉落。之後(參照第56圖、第57圖、第58圖),在相對於掉落方向相反側需要重錘之判斷下,追加進行試驗。
另外,在第54A圖之試驗No8-2、8-3中,係為皮帶掛在屋頂上的螺絲頭而阻止掉落者,因此實質上,沒有進行掉落的阻止。此外,在第54A圖之試驗No8-2、8-3的試驗中,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水囊(屋椽)移動了1m左右。在第54B圖之試驗No8-6中,水囊係移動了300mm左右。
第55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之試驗,係為了確認藉由在母索與屋頂(例如屋脊或屋簷)之間設置襯墊等之止滑件,是否可阻止從屋椽掉落所進行者。得知即便使用止滑件亦無法阻止從屋椽掉落。
在第55圖之試驗No9-1中,雖係使用厚海綿作為襯墊,惟無法阻止從屋椽掉落。
在第55圖之試驗No9-2中,係將雨水管罩蓋(cover)之改良品使用於屋簷的4個位置以作為襯墊。此時亦無法阻止從屋椽掉落。
第56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之試驗,係為了確認藉由使用屋椽用鉤等,是否可阻止從屋椽掉落所進行者。在此試驗中,係使用2條母索、1條水平索、水平輔助索、屋椽用鉤(或重錘)。此試驗的結果,當使用重錘時,掉落體之重量為85kg之情形下,重錘之重量若為75kg以上,則可阻止掉落。此外,使用屋椽用鉤時之判定(是否可阻止掉落體之掉落的判定),係設為若85kg之掉落體掉落而不會使屋椽用鉤塑性變形,則原則上即為可阻止掉落體的掉落者。
在第56圖之試驗No10-1中,係將符號A處之母索(左側的母索)以屋頂繩索之鉤(屋椽用鉤)來支撐。結果,可阻止掉落。
在第56圖之試驗No10-2中,係於水平索的兩端設置水囊(重量為50kg的桶)。即便使掉落體掉落,母索也不會張開,而可阻止掉落。在第56圖之試驗No10-3中,係將水平索的兩端以鉤金具(掛在屋頂之屋椽的屋椽用鉤)來支撐。結果,由於掉落體降落的撞擊,因使用試作品作為符號A側的鉤,故上述鉤會變形。之後,藉由使用現行品(第26圖所示之改良品)作為鉤,鉤的變形即消失而可阻止掉落。
第57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之試驗,係為了確認是否可阻止複數個人從屋椽掉落所進行者。在此試驗中,係適當使用2條母索、1條水平索、水平輔助索、屋椽用鉤(或重錘)。結果,使用重錘之情形下,掉落體之重量為85kg×2時,重錘的重量若為150kg以上,則可阻止掉落。使用屋椽用鉤之情形下,即使掉落體的重量為85kg×2,屋椽用鉤207也不會因為掉落而塑性變形,而可阻止掉落。
在第57圖之試驗No11-1中,雖然符號C處之母索(最右側的母索)因為掉落體的掉落而從屋頂脫落,惟仍可阻止掉落。此外,即使符號C處之母索從屋頂脫落,由於負荷係施加於側繩索(side rope)(水平索),因此掉落距離沒有較規定量為大。
在第57圖之試驗No11-2中,即使掉落體掉落,亦不會產生屋椽用鉤的塑性變形。此外,由於沒有因為繩索之伸展所導致掉落時的撞擊吸收,因此掉落撞擊負荷會變大。
在第57圖之試驗No11-3中,係母索卡掛於屋頂的屋脊,而阻止了掉落。因此,在試驗No11-3中,實用上,推測無法阻止掉落。
在第57圖之試驗No11-4中,係將母索的安裝間距(2條母索間的距離)設為4000mm。參照符號B側之母索(右側之母索)係設置於距離屋頂之右側之屋椽1000mm處。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附帶圓圈數字1所示之水囊(重錘)朝橫方向移動2000mm左右,而附帶圓圈數字3所示之水囊(重錘)則朝橫方向移動1400mm左右。
第58圖所示之供試驗結果用之試驗,係以其他形態嚐試是否可阻止從屋頂之屋椽掉落所進行者。
在第58圖之試驗No12-1中,係將母索之安裝間距(2條母索間的距離)設為4000mm。此外,將符號B處之母索(右側之母索)設置於距離右側之屋椽1000mm處。由於掉落體的掉落,會使母索在符號A與符號B之間移動4070mm,而水囊則朝橫方向移動1000mm。
第58圖之試驗No12-2,係用以驗證四方向傾斜屋頂的阻止張開部。所謂四方向傾斜屋頂係為屋頂4面呈傾斜者。屋頂的4面係由2個三角形(2等邊三角形)與2個梯形(等腰梯形)所構成。
另外,第46圖至第56圖所示之試驗,雖係使用第18圖所示之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來連接掉落體與母索等,惟即便使用第17圖所示之安全器來連接掉落體與母索等,仍可獲得大致相同的結果。
1、101...掉落防止系統
2...母索展開具
4...筒體
6...牽引線
8...球
10a、10b、10c、10d、10e、10f、10g、10h、10i、10j、10k、10m...節
12a、12b、12m...空間
14...栓
16...壁
18...入口孔
20...帽蓋擋止部
22、76...孔
24...出口孔
26...牽引線本體
28...收納盒
30...前端具
32、64...本體
34...安裝具
38...帽蓋
40...引導孔
42、109...房屋
44a...一方側
44b...另一方側
44、113...屋頂
46、103、103A、103B...母索
48、49...水袋
50...吊帶穿戴者
52、175...梯子
54...安全帶
56...移動用繩索
57、145...連接具
58...繩索本體
60...捲繞器
62...握柄
66...第一爪
68...第二爪
70...握桿
72...連結環
74...彈簧
105...重錘
107...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
111...屋脊
115...連結索(母索式滑動器具)
117...第1斜面延伸部位
119...第1垂直延伸部位
121...本體部
123...把手
123A...第1把手
123B...第2把手
125...補強部
127...側壁部
129...底壁部
131...第1把手構成構件
133...第2把手構成構件
135...把手接合構件
136...面固定具
137...補強構件
139...吊帶
141...吊帶本體部
143...吊帶支撐索
147...墜落防止器具本體部
149、207...鉤(屋椽用鉤)
151、172、177、370、407...鐵環
153...框體部
155...繩索
157...「8」字環構件
159...第1圓環狀構件
161...第2圓環狀部位
163、165、388...貫通孔
167...第1彎曲部位
169...第2彎曲部位
171...水平索
173...襯墊
179...太陽光發電模組
181、371、375、405...輔助索
183...屋椽
185...屋簷
201...輔助母索
203...輔助母索用重錘
205...水平輔助索
209...「J」字形部位
211...連結部位
213...補強肋
215...水平輔助索連接用環狀部位
301...開口部
303...「十」字形補強部
305...刻度
307...內側構造體
309...內側側壁部
311...內側底壁部
313...底部補強體
315...外側側壁部
317...外側底壁部
319...外側構造體
321、323...邊緣
325...開口部接合體
327...環
351...四孔構件
353...第1貫通孔
355...第2貫通孔
357...第3貫通孔
359...第4貫通孔
361...本體部(四孔構件之本體部)
373、377...棘輪裝置
379...基體
381...第1鏈結構成體
383...第2鏈結構成體
385...第3鏈結構成體
387...連結體
389...第1軸構件
393...第3軸構件
395...第4軸構件
397...爪部
401...爪構成體
403...扭轉線圈彈簧
GL...地面
第1圖係為顯示將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設置於房屋之狀態的斜視圖。
第2圖係為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母索展開具之正面圖。
第3圖係為將第2圖之箭頭III所示之部分作成一部分剖面之說明圖。
第4圖係為將第2圖之箭頭IV所示之部分作成一部分剖面之說明圖。
第5圖(a)至(d)係為顯示第2圖之母索展開具之使用狀態之說明圖。
第6圖(a)至(d)係為顯示第2圖之母索展開具之另一使用狀態之說明圖。
第7圖(a)至(d)係為顯示第2圖之母索展開具之再另一使用狀態之說明圖。
第8圖係為顯示第7圖之母索之使用狀態之說明圖。
第9圖係為顯示在第8圖之使用狀態下連結於母索之握柄之說明圖。
第10圖係為顯示以本發明之母索展開方法展開之母索之另一使用狀態之說明圖。
第11圖係為顯示將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設置於房屋之途中之狀態圖。
第12圖係為顯示將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設置於房屋之途中之狀態圖。
第13圖係為顯示將本發明之實施形態之掉落防止系統設置於房屋之途中之狀態圖。
第14圖係為顯示「8」字環構件之圖,(a)係為俯視圖,(b)係為顯示(a)中之XIV-XIV剖面之圖。
第15圖(a)至(c)係為顯示將「8」字環構件設置於母索之步驟之圖。
第16圖係為顯示桶之概略構成之斜視圖。
第17圖係為顯示母索式滑動器具之概略構成圖。
第18圖係為顯示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概略構成圖。
第19圖係為顯示吊帶之概略構成圖。
第20圖係為顯示掉落防止系統之設置步驟之流程圖。
第21圖(a)至(d)係為顯示將「8」字環構件設置於母索之步驟之變形例之圖。
第22圖(a)及(b)係為透過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將作業者連接於水平索時之俯視圖。
第23圖(a)至(c)係為顯示在第22圖中設置輔助母索與輔助母索用重錘時之俯視圖。
第24圖(a)至(d)係為顯示透過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將作業者連接於母索時之俯視圖。
第25圖(a)至(e)係為顯示在第24圖中設置水平輔助索與水平輔助索用重錘時之俯視圖。
第26圖(a)及(b)係為顯示屋椽用鉤之概略構成之正面圖與俯視圖。
第27圖係為顯示將屋椽用鉤設置於屋頂之屋椽之狀態的斜視圖。
第28圖(a)係為顯示第16圖中之XXVIII-XXVIII剖面之圖,(b)係為(a)中之XXVIIIB部之放大圖,(c)係為(a)中之XXVIIC部之放大圖,(d)係為(a)中之XXVIIID部之放大圖。
第29圖係為顯示四孔構件之圖,(a)係為俯視圖,(b)係為(a)中之XXIXB-XXIXB剖面圖,(c)係為(a)中之XXIXC-XXIXC剖面圖。
第30圖係為顯示使輔助索穿過棘輪裝置之狀態之正面圖。
第31圖係為第30圖中之XXXI箭頭圖。
第32圖係為第30圖中之XXXII箭頭圖。
第33圖係為第15圖(c)之變形例之圖。
第34圖係為透過「8」字環構件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將作業者連接於母索與輔助索時之俯視圖。
第35圖係為透過四孔構件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將作業者連接於母索與輔助索時之俯視圖。
第36圖係為第34圖中之XXXVI部之放大圖。
第37圖係為第35圖中之XXXVII部之放大圖。
第38圖(a)至(c)係為顯示四孔構件設置於母索之圖,且為與第21圖對應之圖。
第39圖係為透過「8」字環構件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將作業者連接於母索時之俯視圖。
第40圖係為透過四孔構件與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將作業者連接於母索時之俯視圖。
第41圖係為第40圖中之XLI部之放大圖。
第42圖係為透過4個「8」字環構件與2個墜落防止器具將2位作業者連接於母索與輔助索時之俯視圖。
第43圖係為透過2個四孔構件與2個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將2位作業者連接於母索與輔助索時之俯視圖。
第44圖係為透過2個「8」字環構件與2個四孔構件與3個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將3位作業者連接於母索與輔助索時之俯視圖。
第45圖係為顯示在第35圖中將屋椽用鉤追加設置於屋簷,且將3位作業者連接於輔助索之狀態之圖。
第46圖係為顯示載重桶(weight bucket)(吊落體:例如作業者堆起的砂袋)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47A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47B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48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49A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49B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50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51A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51B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52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53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54A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54B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55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56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57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第58圖係為顯示載重桶從屋頂掉落的試驗結果圖。
2...母索展開具
50...吊帶穿戴者
101...掉落防止系統
103...母索
105...重錘
109...房屋
111...屋脊
113...屋頂
117...第1斜面延伸部位
119...第1垂直延伸部位
139...吊帶
171...水平索
173...襯墊
175...梯子
179...太陽光發電模組
181...輔助索
183...屋椽
GL...地面

Claims (18)

  1. 一種掉落防止系統,其特徵為具有:母索,從房屋之一側之地面附近,通過包含屋脊之前述房屋之屋頂上,延伸設置至前述房屋另一側之地面附近;重錘,由重錘用的桶所構成,在前述母索之端部連接於前述母索,且設置於地面,該桶係以可承受作業者從前述房屋的屋頂墜落之負荷之布所製成,且具有用以與母索的端部連接的把手、及用以蓄積水之上部呈開口之橫剖面為環狀的本體部;及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將在前述屋頂上作業之作業者所穿戴之吊帶連接於前述母索;前述母索係構成為可支撐1位作業者,連接於1條母索之端部之重錘的質量,係較前述1位作業者的質量為小。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係為使用多環構件而連接於前述母索之器具,該多環構件係具備貫通本體部之第1貫通孔、及從該第1貫通孔分離而貫通前述本體部之第2貫通孔。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具備複數條前述母索,此等母索係為在前述屋頂屋脊之延伸方向隔開預定間隔而設置者,且具有水平索,該水平索之一端部係連接於設置於 前述屋頂之各母索中之1條母索,而另一端部係連接於設置於前述屋頂之各母索中之另一條母索。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係設置於前述水平索,且具有:輔助母索,一端部連接於設置有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水平索之部位,而另一端部係從連接於前述水平索之一端部至建有前述房屋之地面附近為止,與前述母索大致平行地延伸設置;及輔助母索用重錘,由桶所構成,在前述輔助母索之另一端部連接於前述輔助母索,且設置於地面。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具備有水平輔助索,其一方之端部係連接於前述母索,且從前述一方之端部延伸之部位為水平延伸於前述屋頂上,而另一端部係使用屋椽用鉤來固定於前述屋頂之屋椽,或者,前述另一端部係連接於由桶所構成並設置於地面的重錘。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具有四孔構件,於本體部設有第1貫通孔與第2貫通孔與第3貫通孔與第4貫通孔;前述四孔構件係構成為:將前述母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之第1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1貫通孔,且將前述母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在前述第1彎曲部位附近彎曲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3貫通 孔,且將已插入於前述第3貫通孔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至已插入於前述第1貫通孔之第1彎曲部位,且於此經插入之第2彎曲部位設置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鐵環(carabiner),且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一側之前述母索之部位,及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另一側之前述母索之部位,藉此一體地設置於前述母索;此外,前述四孔構件係構成為:在前述第2貫通孔與前述屋頂一側之屋椽之間設置第1輔助索,且在前述第4貫通孔與前述屋頂另一側之屋椽之間設置第2輔助索,藉此限制在與前述母索之延伸方向正交之方向的移動。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具有:四孔構件,係構成為具備第1貫通孔與第2貫通孔與第3貫通孔與第4貫通孔,將前述母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之第1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1貫通孔,且將前述母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在前述第1彎曲部位附近彎曲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3貫通孔,將已插入於前述第3貫通孔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至已於插入於前述第1貫通孔之第1彎曲部位,且於此經插入之第2彎曲部位設置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鐵環,且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一側之前述母索之部位,及拉伸從前述各彎曲部位延伸於另一側之前述 母索之部位,藉此一體地設置於前述母索;第1輔助索,在長度方向之一端部側一體設有掛在前述屋頂一側之屋椽之屋椽用鉤;第1棘輪裝置,具備鐵環或鉤,在前述第1輔助索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卡合於前述第1輔助索,前述鐵環或鉤係接合於前述四孔構件之第2貫通孔,並且在前述第1輔助索之卡合部位與前述屋椽用鉤之間之前述第1輔助索之長度變短的方向,係容許前述第1輔助索的移動,而在前述第1輔助索之卡合部位與前述屋椽用鉤之間之前述第1輔助索之長度變長的方向,係限制前述第1輔助索之移動;第2輔助索,在長度方向之另一端部側一體設有掛在前述屋頂另一側之屋椽之屋椽用鉤;及第2棘輪裝置,具備鐵環或鉤,在前述第2輔助索之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卡合於前述第2輔助索,前述鐵環或鉤係接合於前述四孔構件之第4貫通孔,並且在前述第2輔助索之卡合部位與前述屋椽用鉤之間之前述第2輔助索之長度變短的方向,係容許前述第2輔助索的移動,而在前述第2輔助索之卡合部位與前述屋椽用鉤之間之前述第2輔助索之長度變長的方向,係限制前述第2輔助索之移動。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具有:第1多環構件,具備貫通本體部之第1貫通孔與從 第1貫通孔分離而貫通前述本體部之第2貫通孔;第2多環構件,具備貫通本體部之第1貫通孔與從第1貫通孔分離而貫通前述本體部之第2貫通孔;及輔助索,朝在前述屋頂上與前述母索交叉之方向延伸;並構成為:將前述母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之第1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1多環構件之第1貫通孔,且將前述母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在前述第1彎曲部位附近彎曲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1多環構件之第2貫通孔,且將已插入於前述第1多環構件之第2貫通孔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至已插入於前述第1多環構件之第1貫通孔之第1彎曲部位;將前述第1多環構件附近之前述輔助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彎曲之第1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2多環構件之第1貫通孔,且將前述輔助索之在長度方向之中間部且為在前述第1彎曲部位附近彎曲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於前述第2多環構件之第2貫通孔,且將已插入於前述第2多環構件之第2貫通孔之第2彎曲部位插入至已插入於前述第2多環構件之第1貫通孔之第1彎曲部位;在此等經插入之第2彎曲部位設置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鐵環;拉伸從前述第1多環構件之各彎曲部位延伸於一側之前述母索之部位,且拉伸從前述第1多環構件之各 彎曲部位延伸於另一側之前述母索之部位,且拉伸從前述第2多環構件之各彎曲部位延伸於一側之前述輔助索之部位,且拉伸從前述第2多環構件之各彎曲部位延伸於另一側之前述輔助索之部位,藉此使前述各多環構件與前述母索與前述輔助索一體地設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前述水平索係為使用多環構件而連接於前述母索之構成,該多環構件係具備貫通本體部之第1貫通孔及從該第1貫通孔分離而貫通前述本體部之第2貫通孔。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前述重錘係區分為複數個。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其中,前述重錘係構成為作為收納前述母索、前述吊帶、前述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之容器來使用。
  12. 一種屋頂上之作業方法,其特徵為具有:母索設置階段,使母索從房屋之一側之地面附近,通過包含屋脊之前述房屋之屋頂上,延伸設置至前述房屋另一側之地面附近;重錘設置階段,設置於前述房屋附近之地面,且以內部盛水之桶作為重錘,連接於前述母索之端部;連結索連接階段,使用連結索而將吊帶穿戴者連接於母索;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連接階段,使用回縮式墜落防止器具將使用前述連結索攀登至前述屋頂之吊帶穿戴 者連接於母索;及作業階段,在前述房屋之屋頂上進行預定作業。
  13. 一種母索設置方法,其特徵為具有:從房屋之一側之地面附近,使母索通過包含屋脊之前述房屋之屋頂上,延伸設置至前述房屋另一側之地面附近之階段;及將由桶所構成之重錘在前述母索之端部連接於前述母索,且將水盛入前述桶,藉此將前述重錘設置於地面之階段。
  14. 一種掉落防止系統用桶,係連接於母索之端部,且為了拉設前述母索而盛入水而設置於地面,以做為重錘發揮作用,該桶係以可承受作業者從前述房屋的屋頂墜落之負荷之布所製成,且具有用以與母索的端部連接的把手、及上部呈開口且橫剖面為環狀之本體部,該母索係從房屋之一側之地面附近通過包含屋脊之前述房屋之屋頂上而延伸設置至前述房屋另一側之地面附近。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用桶,其中,前述把手係由第1把手與第2把手所構成;前述各把手從前述本體部之開口部延伸的長度係與前述本體部之深度大致相等;前述底壁部之直徑係比前述側壁部的高度還大。
  1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用桶,其具有: 補強部,形成為環狀,且沿著前述本體部之環狀開口部而一體設於前述本體部的側壁部;把手,係於前述側壁部從前述本體部之開口部延伸設置至前述側壁部與前述底壁部之交界;及底部補強體,形成為直徑與底壁部之直徑大致相等之圓板狀,且與前述底壁部相接或稍分離,且與前述底壁部並排而設置;前述本體部之底壁部的剛性係較前述本體部之側壁部的剛性為高。
  1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用桶,其中,在前述本體部之內側,係設有用以顯示盛入於前述本體部之水之規定量的刻度。
  18. 一種屋椽用鉤,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掉落防止系統中,連接於母索,且設置於前述房屋之屋椽。
TW100118254A 2010-05-25 2011-05-25 掉落防止系統、屋頂上之作業方法、母索設置方法、掉落防止系統用桶及屋椽用鉤 TWI59255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19292 2010-05-25
JP2010139428 2010-06-18
JP2010185286 2010-08-2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02523A TW201202523A (en) 2012-01-16
TWI592553B true TWI592553B (zh) 2017-07-21

Family

ID=45003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8254A TWI592553B (zh) 2010-05-25 2011-05-25 掉落防止系統、屋頂上之作業方法、母索設置方法、掉落防止系統用桶及屋椽用鉤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130062145A1 (zh)
EP (1) EP2578766A4 (zh)
JP (2) JP5211248B2 (zh)
CN (1) CN102947520B (zh)
HK (1) HK1182749A1 (zh)
TW (1) TWI592553B (zh)
WO (1) WO201114896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59431B2 (en) 2019-08-15 2022-02-22 Dell Products L.P. Rotational hook mechanism for drop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during module removal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73830B2 (ja) * 2010-10-05 2015-09-02 藤井電工株式会社 安全帯取付装置及びその設置方法
NL1039313C2 (nl) * 2012-01-23 2013-07-25 Hans Antonius Borra Het aanbrengen van een veiligheidslijn op een schuin dak.
US20130219812A1 (en) * 2012-02-24 2013-08-29 Georgia Tech Research Corporation Solar panel roof-ridge mount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140048353A1 (en) * 2012-08-15 2014-02-20 Morgan Todd Ellis Aerial ladder safety device
JP5860001B2 (ja) * 2013-04-18 2016-02-16 藤井電工株式会社 ランヤードとそのランヤードを備えた安全帯
CN103949023A (zh) * 2014-05-23 2014-07-30 中际联合工业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水平生命线系统
AU2016244823B2 (en) 2015-04-07 2020-05-14 Harken, Incorporated High load descender with adaptive release linkage
US10583315B2 (en) * 2015-04-07 2020-03-10 Harken, Incorporated High load descender with adaptive release linkage
US11660475B2 (en) 2015-04-07 2023-05-30 Harken, Incorporated High load descender with adaptive release linkage
CA3040561C (en) * 2015-10-13 2023-08-22 Looper Strap Weights Pty Ltd Attachment for facilitating securing of a load with a strap, rope or the like
US11452893B2 (en) * 2018-08-10 2022-09-27 Ned Stevens Gutter Cleaning And General Contracting Of New Jersey Fall restraint system for roof work
CN108905015A (zh) * 2018-08-28 2018-11-30 贵州电网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适用具有固定孔的电力设备安全带固定装置
JP7202135B2 (ja) * 2018-10-15 2023-01-11 トヨタホーム株式会社 親綱設置方法
JP7221073B2 (ja) * 2019-02-12 2023-02-13 トヨタホーム株式会社 親綱設置方法及び収容部付き親綱
GB2582897A (en) * 2019-03-04 2020-10-14 Gordon Atkinson Arthur Improved fall arrest system for a person climbing a ladder
US20210016114A1 (en) * 2019-07-16 2021-01-21 Gary J. Franke Fall Prevention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3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32163A (en) * 1939-12-12 1941-02-18 Brecht Hermann Roof worker's safety device
US3237717A (en) * 1964-06-30 1966-03-01 Thomas J Jackson Safety rigging for roofers
GB1323804A (en) * 1971-09-10 1973-07-18 Shinwa Kagaku Kogyo Kk Packing containers
JPS51103562U (zh) * 1975-02-17 1976-08-19
JPS607847U (ja) * 1983-06-29 1985-01-19 石井 貞男 改良型エイト環
JPS6045050U (ja) * 1983-09-06 1985-03-29 川崎製鉄株式会社 親綱保持金具
GB8420600D0 (en) * 1984-08-14 1984-09-19 Nattrass Frank Bulk containers
JPS61193676A (ja) * 1985-02-25 1986-08-28 石岡 繁雄 雪おろし装置
US4723634A (en) * 1986-05-02 1988-02-09 Fisk Brian K Rappelling device
GB8622893D0 (en) * 1986-09-23 1986-10-29 Nattrass Hickey & Sons Ltd Bulk containers
JP2767015B2 (ja) * 1992-06-04 1998-06-18 藤井電工株式会社 作業者係止具
JP2991612B2 (ja) 1994-04-12 1999-12-20 藤井電工株式会社 屋根上作業用安全帯取付具
JPH0910338A (ja) * 1995-06-30 1997-01-14 Saburo Mizobuchi ロープ下降器
US5730246A (en) * 1995-07-13 1998-03-24 State Farm Mutual Automobile Insurance Co. Roof inspection fall protection system
JP2715065B2 (ja) 1995-09-12 1998-02-16 朝日ソーラー株式会社 屋根上作業用安全帯取付具およびその取付方法
JPH09250237A (ja) 1996-03-18 1997-09-22 Sekisui Chem Co Ltd 屋根上作業用足場装置とその足場装置の組立方法
JPH1095492A (ja) * 1996-09-18 1998-04-14 Morishita Kagaku Kogyo Kk フレキシブルコンテナ
US5875867A (en) * 1996-10-09 1999-03-02 State Farm Mutual Automobile Insurance Co. Fall restraint system and method useful for roof inspection
JPH10146397A (ja) * 1996-11-18 1998-06-02 Midori Anzen Co Ltd 親綱張設用具
WO1999030603A1 (en) * 1997-12-18 1999-06-24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 rappel tool and methods for descent of a load and a rappel tool and stirrup assembly
JP3054843U (ja) * 1998-06-10 1998-12-18 誠次 山本 ペグの要らない重り袋
JP2000054213A (ja) * 1998-07-31 2000-02-22 Utax:Kk 肩紐調整止め具
JP2000176034A (ja) * 1998-12-18 2000-06-27 Kazuo Nishino 屋根の雪下ろし時の転落防止装置
JP3051389B1 (ja) * 1999-01-08 2000-06-12 株式会社伊藤製作所 高所作業用墜落防止器
JP2002013294A (ja) * 2000-06-29 2002-01-18 Ebaa Shokai:Kk 建築工事用安全索
JP4373592B2 (ja) * 2000-08-18 2009-11-25 株式会社シマノ 釣り用水汲みバケツ
JP4512258B2 (ja) 2000-11-22 2010-07-28 ミドリ安全株式会社 親綱張設用の操作棒および親綱の張設方法
JP2002327540A (ja) 2001-04-27 2002-11-15 Daiwa House Ind Co Ltd 屋根上作業のための安全構造及び安全用具
JP2002357021A (ja) * 2001-05-31 2002-12-13 Yoshioka Shoji Kk 屋形テント用ウエイト
JP3702871B2 (ja) * 2002-08-23 2005-10-05 株式会社エフイ石灰技術研究所 土嚢袋とこれを用いた土嚢設置方法及び盛土工法
JP2004097562A (ja) * 2002-09-10 2004-04-02 Fujii Denko Co Ltd 可燃物積載車点検用墜落防止装置
US7493737B2 (en) * 2002-12-18 2009-02-24 Jenrose Llc Roofing apparatus
JP4138632B2 (ja) 2003-11-10 2008-08-27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屋根上作業方法および屋根上作業に用いる器具
NL1025885C2 (nl) * 2004-04-05 2005-10-10 Daktari V O F Beveiliging voor een hellend dak.
JP2005325562A (ja) 2004-05-13 2005-11-24 Sankyo:Kk 安全装置の取付方法および取付装置
CN2936258Y (zh) * 2006-08-10 2007-08-22 隋丽红 医用消毒桶
JP2010095802A (ja) * 2007-01-30 2010-04-30 Utax:Kk 衣類用のストラップ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61218B2 (ja) * 2007-03-09 2012-01-25 ナカダ産業株式会社 土嚢袋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59431B2 (en) 2019-08-15 2022-02-22 Dell Products L.P. Rotational hook mechanism for drop prevention and protection during module removal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122328A (ja) 2012-06-28
JP5947583B2 (ja) 2016-07-06
EP2578766A4 (en) 2017-02-01
US20130062145A1 (en) 2013-03-14
CN102947520B (zh) 2014-12-03
JP5211248B2 (ja) 2013-06-12
CN102947520A (zh) 2013-02-27
JPWO2011148966A1 (ja) 2013-07-25
EP2578766A1 (en) 2013-04-10
TW201202523A (en) 2012-01-16
HK1182749A1 (zh) 2013-12-06
WO2011148966A1 (ja) 2011-1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92553B (zh) 掉落防止系統、屋頂上之作業方法、母索設置方法、掉落防止系統用桶及屋椽用鉤
CA2741570C (en) Mobile eave hook system and method
US7665248B2 (en) Roof anchor
US20130305623A1 (en) Fall protection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130056608A1 (en) Temporary roof anchor having shock absorbing means
JP2008172858A (ja) 資機材落下防止用具
US20190262635A1 (en) Roof-anchoring devices and methods
JP3164853U (ja) 落下物防護ネット張設装置
CN212773371U (zh) 一种有限空间钢结构采光顶拉索作业平台
WO2006039736A1 (en) Flexible fire barrier for property protection
CN216305348U (zh) 一种安全防护行走网
KR200392820Y1 (ko) 갱폼 낙하방지장치
JPH0638995Y2 (ja) 工具落下防止具
CN210289212U (zh) 一种建筑用可转场的伸缩式防护网
US20230203812A1 (en) Rebar biter
US12006687B2 (en) Rebar biter
JP6936999B1 (ja) 屋根補修用シート
JP7348683B1 (ja) 屋根上作業のための安全用具
CA2157947A1 (en) Removable roof anchor
CN216304864U (zh) 检查井防坠落装置
JP2011058320A (ja) 高所作業用補助具及びこの補助具を使用した高所作業方法
JP6899156B2 (ja) 仮設足場用網状部材張り付け装置
KR200397194Y1 (ko) 갱폼 낙하방지장치
AU2022200619A1 (en) Fall arrest anchor installation apparatus
CA2132074A1 (en) Roof anch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