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70527B - 粉末容器、影像形成裝置及噴嘴接收器 - Google Patents

粉末容器、影像形成裝置及噴嘴接收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70527B
TWI570527B TW104121722A TW104121722A TWI570527B TW I570527 B TWI570527 B TW I570527B TW 104121722 A TW104121722 A TW 104121722A TW 104121722 A TW104121722 A TW 104121722A TW I570527 B TWI570527 B TW I57052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iner
nozzle
opening
toner
powder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41217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606455A (zh
Inventor
矢野啓一
山部順司
寺西龍一
田中勇太
寺澤誠司
Original Assignee
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理光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60645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60645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705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7052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67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ylindrical developer cartridges, e.g. toner bottles for the developer replenishing opening
    • G03G15/087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 G03G15/0872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around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rotated when mounting or using the cartridge the developer cartridges being generally horizontally mounted parallel to its longitudinal rotation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03G15/0879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for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not directly attached to the development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Description

粉末容器、影像形成裝置及噴嘴接收器
本發明是關於一種用於儲存顯影劑的粉末容器,該顯影劑是使用在例如印表機、傳真機、影印機、或者具有印表機、傳真機、和影印機的多種功能的多功能周邊設備之影像形成裝置中的粉末,以及一種包括該粉末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在電子照相影像形成裝置中,粉末輸送裝置(碳粉補充裝置)將作為顯影劑的碳粉從用作收納粉末狀的顯影劑的粉末容器的碳粉容器中供給(補充)至顯影器。碳粉容器包括旋轉圓柱形粉末儲存器、連接至粉末儲存器的噴嘴插入元件、設置在該噴嘴插入元件上的開口、以及打開/關閉元件,該打開/關閉元件隨著粉末輸送裝置的輸送噴嘴的插入在開口關閉時移動至關閉位置,並且在開口打開時移動至打開位置。在如上述配置的影像形成裝置中,該打開/關閉元件隨著碳粉容器到粉末輸送裝置的連接,透過插入到碳粉容器中的輸送噴嘴被移動至打開位置。因此,碳粉容器中的碳粉被供給至輸送噴嘴。例如,在日本第5435380號專利中公開了包括如上述配置的碳粉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的示例。
在傳統配置中,噴嘴插入元件壓入安裝(press fitted)至粉末儲存器。因此,當執行回收(碳粉等的重新補充)時,從粉末儲存器拆卸噴嘴插入元件是必須的。然而,在拆卸時,噴嘴插入元件和粉末儲存器是受壓的,所以它們可能會損壞或者不能拆卸。因此,回收是不可能的。
本發明的一目的是從粉末儲存器上容易地拆卸噴嘴插入元件。
根據實施例,當一噴嘴插入元件從一粉末容器拆卸時,一接合部(engaging portion)和一被接合部(engaged portion)藉由在該接合部從該被接合部脫離的方向上彈性地移置該接合部,將該接合部和該被接合部彼此分離拆卸。因此,在該噴嘴插入元件的連接和分離拆卸時可以減少施加於該粉末容器和該噴嘴插入元件的應力。所以,能使該噴嘴插入元件容易地從該粉末容器拆卸下來。
26‧‧‧供給盤
27‧‧‧供給輥
28‧‧‧定位輥對
29‧‧‧排放輥對
30‧‧‧堆疊部
32(Y、M、C、K)‧‧‧碳粉容器(粉末容器)
33、33Y‧‧‧容器體(粉末儲存器)
33a‧‧‧容器開口
33a1‧‧‧容器開口的內表面
33b‧‧‧容器開口的外表面
34(Y、M、C、K)‧‧‧容器蓋(容器前端蓋、保持部)
34a‧‧‧齒輪露出開口
41(Y、M、C、K)‧‧‧光導體(影像載體)
42(Y、M、C、K)‧‧‧清潔裝置(光導體清潔裝置)
42a‧‧‧清潔刮刀
44(Y、M、C、K)‧‧‧充電輥(充電裝置)
46(Y、M、C、K)‧‧‧影像形成部(影像形成單元)
47‧‧‧曝光裝置
48‧‧‧中間轉印帶
49(Y、M、C、K)‧‧‧初級轉印偏壓輥
50Y‧‧‧顯影器
51(Y、M、C、K)‧‧‧顯影輥(顯影劑載體)
52(Y、M、C、K)‧‧‧佈粉刮刀(顯影劑調節板)
53(Y、M、C、K)‧‧‧第一顯影劑收納部
54(Y、M、C、K)‧‧‧第二顯影劑收納部
55(Y、M、C、K)‧‧‧顯影劑傳輸螺桿
56(Y、M、C、K)‧‧‧碳粉密度感測器
60(Y、M、C、K)‧‧‧碳粉補充裝置(粉末輸送裝置)
64、64Y‧‧‧碳粉落下通道
70‧‧‧碳粉容器保持器(容器保持部)
71‧‧‧插入孔部
71a‧‧‧插入孔
72‧‧‧容器接收部
73‧‧‧容器蓋接收部
74‧‧‧槽
74a‧‧‧側表面
74b‧‧‧側表面
75‧‧‧導軌
78‧‧‧補充裝置接合元件
82‧‧‧次級轉印備用輥
85‧‧‧中間轉印裝置
86‧‧‧定影裝置
89‧‧‧次級轉印輥
91、91Y‧‧‧驅動部件(容器旋轉部件)
100‧‧‧印表機
200‧‧‧紙張供給器
301、301Y‧‧‧容器齒輪(容器側齒輪)
302‧‧‧螺旋肋(旋轉輸送器)
303(Y、M、C、K)‧‧‧夾持器
304‧‧‧杓部
304a‧‧‧螺旋肋
304f‧‧‧杓壁表面
305‧‧‧前端開口
306‧‧‧蓋鈎阻塞物
330‧‧‧噴嘴接收器(噴嘴插入元件)
331‧‧‧接收開口(噴嘴接收開口)
332‧‧‧容器閉鎖器(打開/關閉元件)
332a‧‧‧閉鎖器掛鈎(被接合部)
332c‧‧‧前圓柱部(關閉物)
332d‧‧‧滑動區域(引導部、密封部)
332e‧‧‧引導桿(延長部)
332g‧‧‧引導桿滑動部
332h‧‧‧前圓柱部的末端表面
333‧‧‧容器密封(密封)
334‧‧‧容器閉鎖器支撑體(支撑體)
335‧‧‧閉鎖器後端支撑部(閉鎖器後端部)
335a‧‧‧閉鎖器側面支撑部(側面部)
335b‧‧‧閉鎖器支撑部的開口(閉鎖器側面開口)
335c‧‧‧支撑部的末端表面部
335ca‧‧‧內壁表面
335d‧‧‧支撑部的後端開口
336‧‧‧容器閉鎖器彈簧(偏壓元件)
337‧‧‧噴嘴接收器連接部(壁)
337a‧‧‧噴嘴閉鎖器定位肋
337A‧‧‧階梯部
337A1‧‧‧接觸表面(密封接收表面)
337B‧‧‧接觸表面(密封接收表面)
339‧‧‧容器接合部
339a‧‧‧引導突出物
339b‧‧‧引導槽
339c‧‧‧凸起物
339d‧‧‧接合開口(軸向限定器)
341‧‧‧蓋鈎
361‧‧‧滑動引導件
370‧‧‧撓性件(接合件、接合部)
370a‧‧‧一端(基礎端)
370b‧‧‧另一端(自由端)
371‧‧‧切除部
371a‧‧‧第一側面部
371b‧‧‧第二側面部
372‧‧‧突出物(引導部)
372a‧‧‧第一傾斜部(第一引導部)
372b‧‧‧第二傾斜部(第二引導部)
372c‧‧‧頂部表面
380‧‧‧孔(被接合部)
390‧‧‧O型環
400‧‧‧掃描儀
500‧‧‧影印機(影像形成裝置)
601、601Y‧‧‧容器驅動齒輪(裝置主體齒輪)
602‧‧‧安裝框架
603‧‧‧驅動電動機
604‧‧‧耦合齒輪
605、605Y‧‧‧傳輸螺桿齒輪
607‧‧‧噴嘴保持器
608、608Y‧‧‧設置蓋
608d‧‧‧孔
610、610Y‧‧‧噴嘴孔
611‧‧‧輸送噴嘴
611a‧‧‧輸送噴嘴的前端(末端表面)
612‧‧‧噴嘴閉鎖器
613‧‧‧噴嘴閉鎖器彈簧
612a‧‧‧噴嘴閉鎖器凸緣
614、614Y‧‧‧輸送螺桿(主體輸送器)
615‧‧‧容器設置部(容器接收部)
615a‧‧‧容器設置部的內表面
615b‧‧‧容器設置部的末端表面
615c‧‧‧彈簧固定部
615d‧‧‧接觸表面
700‧‧‧夾具
700a‧‧‧夾具的一端部
700b‧‧‧夾具的另一端部
700c‧‧‧夾具的另端部的前邊緣
782‧‧‧扭力螺旋彈簧
P‧‧‧記錄介質
G‧‧‧顯影劑
A‧‧‧粉末容器的旋轉方向
H‧‧‧交叉方向(徑向方向)
J‧‧‧方向
L‧‧‧雷射光
Q‧‧‧連接方向
Q1‧‧‧拆卸方向
Q2‧‧‧連接方向
Q3‧‧‧拆卸方向
AA‧‧‧壁的外表面
BB‧‧‧壁的外表面
CC‧‧‧壁的外表面
DD‧‧‧壁的內表面
EE‧‧‧壁的內表面
FF‧‧‧壁的內表面
GG‧‧‧壁的內表面
S1‧‧‧空間
X1‧‧‧第一側面部的長度
X2‧‧‧第二側面部的長度
第1圖是在與根據本發明實施例的粉末容器連接之前粉末輸送裝置(碳粉補充裝置)和粉末容器的說明性剖視圖;第2圖是根據實施例之影像形成裝置的整體配置圖;第3圖是說明第2圖所示之影像形成裝置的影像形成部的配置的示意圖;第4圖是說明粉末容器被連接至容器保持部的狀態的示意性立體圖;第5圖是說明粉末容器被連接至第2圖所示之影像形成裝置的粉末輸送裝置的狀態的示意圖;第6圖是粉末容器所連接之粉末輸送裝置和粉末容器的說明性立體圖;第7圖是根據每個實施例之容器保持部的說明性局部放大立體圖;第8圖是粉末容器所連接之粉末輸送裝置和粉末容器的說明性剖視圖;第9圖說明根據實施例之粉末容器的配置的說明性立體圖;第10圖是粉末容器連接的容器保持部的說明性剖視圖;第11圖是從容器內側觀察噴嘴接收器(噴嘴插入元件)的說明性立體圖;第12圖是說明噴嘴接收器的配置的剖視圖;第13A圖是說明粉末儲存器和噴嘴接收器彼此連接的狀態的圖示;第13B圖是粉末儲存器和噴嘴接收器的連接部分的放大圖;第14A圖至第14D圖是用於說明從上面觀察打開/關閉元件和輸送噴嘴 彼此連接的狀態的平面圖;第15A圖是打開/關閉元件從噴嘴接收器移除的噴嘴接收器的側面圖;第15B圖是當沿軸向方向觀察第15A圖中噴嘴接收器的前視圖;第15C圖是沿第15B圖中K-K線的剖視圖;第16圖是用於說明噴嘴接收器上的接合部的配置的放大圖;第17圖是用於說明噴嘴插入元件上的接合部和切除部的配置的放大圖;以及第18圖是用於說明夾具和從粉末容器移除噴嘴接收器的方式的示例的立體圖。
下面將參考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在附圖中,Y、M、C、K的添加符號分別對應黃色、品紅色、藍綠色以及黑色的組件,並且將適當地被省略。
第2圖是根據實施例用作影像形成裝置的電子照相串聯型彩色影印機(以下,稱為“影印機500”)的整體配置圖。該影像形成裝置可以是單色影印機。該影像形成裝置可以是印表機、傳真機、或者是具有影印機、印表機、以及傳真機的多種功能的多功能周邊設備,以取代影印機。
影印機500主要包括影印機主體(以下,稱為“印表機100”)、紙張供給台(以下,稱為“紙張供給器200”)、以及安裝在印表機100上的掃描儀部(以下,稱為“掃描儀400”)。
分別對應於黃色、品紅色、藍綠色以及黑色的顏色之用作粉末容器的四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可拆卸地(可更換地)連接至碳粉容器保持器70,該碳粉容器保持器70位在印表機100的上部作為容器保持部使用。一中間轉印裝置85被設置在碳粉容器保持器70下方。
中間轉印裝置85包括用作中間轉印介質的中間轉印帶48、四個初級轉印偏壓輥49Y、49M、49C、49K、次級轉印備 用輥82、多個張力輥、中間轉印清潔裝置等。中間轉印帶48被多個輥伸展和支撑。在第2圖中,中間轉印帶48隨著用作輥子的其中之一的次級轉印備用輥82的旋轉不斷地逆時針方向移動。
在印表機100中,對應於各個顏色的四個影像形成部46Y、46M、46C、46K彼此串聯設置,並面對中間轉印帶48。用作粉末補充(供給)裝置的四個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分別對應四種顏色的四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並分別設置在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的下方。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將碳粉容器32Y、32M、32C、32K中的粉末顯影劑的碳粉分別供給(補充)至用於對應各個顏色的影像形成部46Y、46M、46C、46K的顯影器。在本實施例中,四個影像形成部46Y、46M、46C、46K形成一影像形成單元。
印表機100包括曝光裝置47,作為在四個影像形成部46Y、46M、46C、46K下方的潛像形成裝置。曝光裝置47基於由掃描儀400讀取的原始影像的影像訊息利用光來曝光並且掃描用作影像載體(稍後說明)的光導體41Y、41M、41C、41K的表面,使得靜電潛像形成在光導體41Y、41M、41、41K的表面。影像訊息可以從與影印機500連接之例如個人電腦的外部裝置輸入,而不是被掃描儀400讀取。
在本實施例中,應用利用雷射二極體的雷射光掃描系統作為曝光裝置47。然而,其他配置,例如包括LED陣列的配置,可以被應用作為曝光裝置。
第3圖是說明對應於黃色之影像形成部46Y的整體配置的示意圖。
影像形成部46Y包括鼓形的光導體41Y。影像形成部46Y包括用作充電裝置的充電輥44Y、用作顯影裝置的顯影器50Y、光導體清潔裝置42Y、中和裝置等,其全部被設置在光導體41Y周圍。在光導體41Y上執行影像形成程序(充電程序、曝光程序、顯影程序、轉印程序、以及清潔程序),從而一黃色碳粉影像形成在光導體41Y上。
其他三個影像形成部46M、46C、46K幾乎與該黃色的影像形成部46Y具有相同的配置,除了使用的碳粉的顏色不相同。因此,對應於各碳粉顏色的碳粉影像分別形成在光導體41M、41C、41K上。以下,僅針對黃色的影像形成部46Y作出說明,並適當地省略其他三個影像形成部46M、46C、46K的說明。
在第3圖中,光導體41Y透過驅動電動機順時針旋轉。光導體41Y的表面在面對充電輥44Y的位置被均勻地充電(充電程序)。隨後,光導體41Y的表面到達由曝光裝置47發射的雷射光L所照射的放射位置。在此位置,執行曝光掃描並且形成黃色的靜電潛像(曝光程序)。光導體41Y的表面接著到達面對顯影器50Y的位置。在此位置,利用黃色碳粉顯影靜電潛像並且形成一黃色碳粉影像(顯影程序)。
如第2圖所示,中間轉印裝置85的四個初級轉印偏壓輥49Y、49M、49C、49K和光導體41Y、41M、41C、41K的中間夾入中間轉印帶48,藉此形成初級轉印壓印線。具有與碳粉的極性相反的極性的轉印偏壓被施加至各初級轉印偏壓輥49Y、49M、49C、49K。
如第3圖所示,透過顯影程序在光導體41Y的表面上形成碳粉影像,光導體41Y的表面橫越中間轉印帶48到達面對初級轉印偏壓輥49Y的初級轉印壓印線。在該初級轉印壓印線,光導體41Y上的碳粉影像被轉印至中間轉印帶48(初級轉印程序)。在此時,少量未轉印的碳粉殘留在光導體41Y上。碳粉影像從光導體41Y的表面轉印至初級轉印壓印線上的中間轉印帶48,光導體41Y的表面到達面對光導體清潔裝置42Y的位置。在此位置,殘留在光導體41Y上的未轉印的碳粉由包含在光導體清潔裝置42Y中的清潔刮刀42a機械地收集(清潔程序)。光導體41Y的表面最終到達面對中和裝置的位置。在此位置,移除光導體41Y上的剩餘電位。如此一來,即完成在光導體41Y上所執行的一系列影像形成程序。
其他三個影像形成部46M、46C、46K,也與黃色的影像形成部46Y相同的方式執行上述影像形成程序。具體而言,設 置在影像形成部46M、46C、46K下方的曝光裝置47基於影像訊息朝向影像形成部46M、46C、46K的光導體41M、41C、41K發射雷射光L。更加具體地,當透過旋轉多面鏡利用雷射光L執行掃描時,曝光裝置47從光源發射雷射光L,並且經由多個光學元件利用雷射光L照射光導體41M、41C、41K中的每一個。隨後,對應於各顏色的碳粉影像透過顯影程序被形成在光導體41M、41C、41K上,並且該碳粉影像被轉印至中間轉印帶48。
在此時,中間轉印帶48在第2圖中逆時針運行,並且依序穿過初級轉印偏壓輥49Y、49M、49C、49K的初級轉印壓印線。因此,光導體41Y、41M、41C、41K上各自顏色的碳粉影像以疊加的方式被初級轉印至中間轉印帶48,使全彩碳粉影像形成在中間轉印帶48上。
全彩碳粉影像透過四種顏色的碳粉影像疊加形成在其上的中間轉印帶48到達面對次級轉印輥89的位置。在此位置,次級轉印備用輥82和次級轉印輥89的中間夾入中間轉印帶48,而形成次級轉印壓印線。例如,由於施加轉印偏壓至次級轉印備用輥82的動作,在中間轉印帶48上形成的全彩碳粉影像被轉印到傳輸至次級轉印壓印線的記錄介質P,例如紙張。在此時,沒有轉印至記錄介質P的未轉印碳粉殘留在中間轉印帶48上。已經穿過次級轉印壓印線的中間轉印帶48到達中間轉印清潔裝置的位置。在此位置,殘留在表面上的未轉印的碳粉被收集。如此一來,即完成在中間轉印帶48上所執行的一系列轉印程序。
以下說明記錄介質P的移動。
記錄介質P經由供給輥27、定位輥對28等從安置在印表機100下方的紙張供給器200中所設置的供給盤26被傳送至次級轉印壓印線(nip)。具體而言,多個記錄介質P被堆疊在供給盤26中。當供給輥27在第2圖中逆時針旋轉時,最頂端的記錄介質P被供給至定位輥對28的兩個輥子之間的壓印線。
傳輸至定位輥對28的記錄介質P暫時停止在定位輥對28的輥子之間的壓印線的位置,定位輥對28旋轉被暫停。然後, 根據在中間轉印帶48上的全彩碳粉影像到達次級轉印壓印線的時序來旋轉定位輥對28,以將記錄介質P朝向次級轉印壓印線傳輸。因此,預期的全彩影像被轉印至記錄介質P。
在次級轉印壓印線全彩碳粉影像被轉印至其上的記錄介質P被傳輸至定影裝置86的位置。在定影裝置86中,轉印在記錄介質P的表面上的全彩碳粉影像透過由定影帶和加壓輥施加的熱和壓力被定影至記錄介質P。已經穿過定影裝置86的記錄介質P經由放輥對29的輥子之間的壓印線被排放至裝置的外部。透過排放輥對29被排放至裝置的外部的記錄介質P作為輸出影像被按順序地堆疊在堆疊部30上。如此,完成在影印機500中一系列影像形成程序。
以下詳細說明在影像形成部46中之顯影器50的配置和操作。以下,透過示例將說明黃色的影像形成部46Y。然而,其它顏色的影像形成部46M、46C、46K具有相同的配置並且執行相同操作。
如第3圖所示,顯影器50Y包括用作顯影劑載體的顯影輥51Y、用作顯影劑調節板的佈粉刮刀52Y、兩個顯影劑傳輸螺桿55Y、碳粉密度感測器56Y等。顯影輥51Y面對光導體41Y。佈粉刮刀52Y面對顯影輥51Y。兩個顯影劑傳輸螺桿55Y被設置在兩個顯影劑收納部之內,亦即,第一和第二顯影劑收納部53Y和54Y的內部。顯影輥51Y包括設置在其內部的磁體輥、圍繞該磁體輥旋轉的套筒等。包含載體和碳粉兩種成分的顯影劑G被儲存在第一顯影劑收納部53Y和第二顯影劑收納部54Y中。第二顯影劑收納部54Y經由位於其上側的開口與碳粉落下通道64Y相通。碳粉密度感測器56Y偵測儲存在第二顯影劑收納部54Y中之顯影劑G的碳粉密度。
在顯影器50中之顯影劑G在被兩個顯影劑傳輸螺桿55Y攪動時,在第一顯影劑收納部53Y和第二顯影劑收納部54Y之間循環。當顯影劑G被顯影劑傳輸螺桿55Y中的一個傳輸時,在第一顯影劑收納部53Y中的顯影劑G由於在顯影輥51Y中之磁體輥所產生的磁場被供給至並且負荷在顯影輥51Y的套筒的表面。顯影輥 51Y的套筒在第3圖中如箭頭所示逆時針旋轉。負荷在顯影輥51Y上的顯影劑G隨著套筒的旋轉在顯影輥51Y上移動。在此時,由於與顯影劑G中的載體摩擦起電,顯影劑G中的碳粉被充電至與載體的極性相反的電位而靜電地黏著於載體,並且與由顯影輥51Y上產生的磁場所吸引的載體一起被負荷在顯影輥51Y上。
負荷在顯影輥51Y上的顯影劑G以第3圖中箭頭方向被傳輸並且到達佈粉刮刀52Y和顯影輥51Y彼此面對的佈粉刮刀部。當顯影劑G穿過該佈粉刮刀部時,在顯影輥51Y上之顯影劑G的量被調控並且調整至合適的量。隨後,顯影劑G被傳輸至面對光導體41Y的顯影區域。在該顯影區域,顯影劑G中的碳粉透過在顯影輥51Y和光導體41Y之間所產生的顯影電場黏附至光導體41Y上的潛像。殘留在已經穿過顯影區域的顯影輥51Y的表面上的顯影劑G隨著套筒的旋轉到達第一顯影劑收納部53Y的上方。在此位置,顯影劑G與顯影輥51Y分離。
在顯影器50Y中的顯影劑G被調整,使碳粉密度落入預定範圍之內。具體而言,收納在碳粉容器32Y中的碳粉根據顯影程序中從顯影器50Y中的顯影劑G消耗的碳粉量,透過碳粉補充裝置60Y(稍後說明)經由碳粉落下通道64Y被補充至第二顯影劑收納部54Y。補充至第二顯影劑收納部54Y的碳粉在透過兩個顯影劑傳輸螺桿55Y與顯影劑G混合並且攪動時,在第一顯影劑收納部53Y與第二顯影劑收納部54Y之間循環。
接下來,將說明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
第4圖是說明四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被連接至碳粉容器保持器70的狀態的示意性立體圖。第5圖是說明碳粉容器32Y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Y的狀態的示意圖。用於各顏色的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除了碳粉的顏色不同之外,具有相同的配置。因此,在第5圖中,將只給出黃色的碳粉容器32Y和碳粉補充裝置60Y的說明。其它三種顏色的碳粉容器32M、32C、32K和碳粉補充裝置60M、60C、60K的說明將被適當地省略。當配置根據顏色變化時,使用代表具體顏色的符號Y、M、 C或者K。當配置不是根據顏色變化或者配置是全部顏色所通用的,可以使用符號Y、M、C、或者K或者可以適當的省略全部符號。在第4圖中,箭頭Q表示對應於各顏色的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的連接方向,Q1表示對應於各顏色的碳粉容器32從碳粉補充裝置60分離的拆卸方向。
如第4圖所示,對應於各顏色的碳粉容器32Y、32M、32C、32K與印表機100的碳粉容器保持器70連接。如第5圖所示,其中碳粉容器32Y中的黃色碳粉根據顯影器50中的碳粉的消耗被適當地補充至顯影器50。在此時,碳粉容器32Y中的碳粉透過碳粉補充裝置60Y被補充。碳粉補充裝置60Y包括碳粉容器保持器70、用作噴嘴的輸送噴嘴611Y、用作主體輸送器的輸送螺桿614Y、碳粉落下通道64Y、用作容器旋轉部件的驅動部件91Y等。其他顏色的碳粉補充裝置的配置相同。當使用者執行連接操作,沿第5圖中的連接方向Q推動碳粉容器32Y時,碳粉容器32Y移動至印表機100的碳粉容器保持器70的內部。隨著該連接操作,碳粉補充裝置60Y的輸送噴嘴611Y沿連接方向Q從碳粉容器32Y的前面被插入。因此,碳粉容器32Y和輸送噴嘴611Y彼此相通。下面將對連接操作伴隨的溝通連接配置作詳細的說明。
碳粉容器32Y可以被稱為碳粉瓶。碳粉容器32Y主要包括:用作容器前端蓋或者保持部的容器蓋34Y以及用作粉末儲存器的近似圓柱容器體33Y。容器蓋34Y被碳粉容器保持器70不可轉動地保持。容器體33Y與用作容器側齒輪的容器齒輪301Y整合形成。容器體33Y被容器蓋34Y可旋轉地保持。在第5圖中,設置蓋608Y是碳粉容器保持器70的容器蓋接收部73的一部分。
如第4圖所示,碳粉容器保持器70主要包括:容器蓋接收部73、容器接收部72以及插入孔部71。容器蓋接收部73是用於保持碳粉容器32Y的容器蓋34Y和容器體33Y的一個部位。容器接收部72是用於支撑碳粉容器32Y的容器體33Y的一個部位。用在碳粉容器32Y的連接操作的插入孔71a由插入孔部71定義。當設置在影印機500的前側(垂直於第2圖的紙張的方向中的前側)的主 體蓋打開時,曝露出碳粉容器保持器70的插入孔部71。然後,當碳粉容器32Y、32M、32C、32K被導向以使得它們的縱向方向平行於水平方向時,從影印機500的前側執行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的連接/拆卸操作(碳粉容器32在縱向方向的連接/拆卸操作被看做是連接/拆卸方向)。
容器接收部72被設置以使得其縱向長度變得大約與各顏色的容器體33Y、33M、33C、33K的縱向長度一致。容器蓋接收部73在縱向方向上(連接/拆卸方向)被設置在容器接收部72的容器前側(在連接方向Q的一側)。插入孔部71在縱向方向上被設置在容器接收部72的一個端側(在拆卸方向Q1的一側)。四個碳粉容器32Y、32M、32C、32K能夠在容器接收部72上以滑動方式移動。因此,隨著碳粉容器的連接操作,容器蓋34Y、34M、34C、34K首先穿過插入孔部71,在容器接收部72上滑動一段時間,最後被連接至容器蓋接收部73。
如第5圖所示,當容器蓋34Y被連接至容器蓋接收部73時,包括驅動電動機、齒輪等的驅動部件(容器旋轉部件)91Y經由作為裝置主體齒輪的容器驅動齒輪601Y輸入旋轉驅動至設置在容器體33Y中具有齒輪的容器齒輪301Y。因此,容器體33Y以第5圖中的箭頭A方向被旋轉。隨著容器體33Y的旋轉,在容器體33Y的內表面以螺旋形狀形成的螺旋肋302Y沿著該容器體的縱向方向將容器體33Y中的碳粉從第5圖中右側的一個末端輸送至第5圖中左側的另一個末端。亦即,在本實施例中,螺旋肋302Y用作為旋轉輸送器。因此,碳粉經由設置在輸送噴嘴611Y上的噴嘴孔610Y被供給至輸送噴嘴611Y的內部,並且從連接容器蓋34Y的碳粉容器32Y的另一側供給。在相對於容器齒輪301在容器體33Y的縱向方向的設置位置的內部位置處,噴嘴孔610與閉鎖器支撑部(稍後說明)之作為閉鎖器側開口的開口335b相通。具體而言,相對於噴嘴孔610與閉鎖器支撑部的開口335b彼此相通的位置,容器齒輪301在更接近容器開口33a的位置與容器驅動齒輪601嚙合。
輸送螺桿614Y被設置在輸送噴嘴611Y中。當驅動部 件(容器旋轉部件)91Y輸入旋轉驅動至傳輸螺桿齒輪605Y時,輸送螺桿614Y旋轉並且輸送在輸送噴嘴611Y中所供給的碳粉。輸送噴嘴611Y在輸送方向上的下游末端被連接至碳粉落下通道64Y。由輸送螺桿614Y輸送的碳粉藉著重力沿著碳粉落下通道64Y落下,並且被補充至顯影器50Y(第二顯影劑收納部54Y)。
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在它們使用壽命結束時(當容器因為所包含的碳粉幾乎全部被消耗而變空時),以新的容器替換。夾持器303Y、303M、303C、303K在第5圖的縱向方向上被設置在與容器蓋34Y、34M、34C、34K相反的碳粉容器32Y、32M、32C、32K的一個末端,亦即,在拆卸方向Q1的下游。當碳粉容器被替換時,操作者可以拉住夾持器303Y、303M、303C、303K以拔出並且拆卸與碳粉容器保持器70連接的碳粉容器32Y、32M、32C、32K。
以下參考第6圖進一步說明驅動部件91的配置。在第6圖中,省略代表顏色的符號。驅動部件91包括容器驅動齒輪601和傳輸螺桿齒輪605。當安裝在安裝框架602上的驅動電動機603被驅動並且驅動電動機603的輸出齒輪被旋轉時,容器驅動齒輪601旋轉。傳輸螺桿齒輪605透過經由耦合齒輪604接收輸出齒輪的旋轉而轉動。
如第5圖所示,碳粉補充裝置60Y根據輸送螺桿614Y的旋轉頻率控制供給至顯影器50Y的碳粉量。因此,透過輸送噴嘴611Y的碳粉透過碳粉落下通道64Y被直接輸送至顯影器50Y,不需要控制供給至顯影器50Y的碳粉量。甚至在本實施例中碳粉補充裝置60Y被配置為將輸送噴嘴611Y插入碳粉容器32Y,碳粉補充裝置60Y也可以設置臨時碳粉儲存器,例如碳粉匣。在其它顏色的碳粉補充裝置60M、60C、60K中,碳粉供給量以與碳粉補充裝置60Y相同的方式控制。
以下將詳細說明根據實施例的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和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如上述,碳粉容器32Y、32M、32C、32K和碳粉補充裝置60Y、60M、60C、60K 除了使用的碳粉顏色不同之外,幾乎具有相同配置。因此,在以下說明中,代表碳粉顏色的符號Y、M、C、K將被省略。
第1圖是與碳粉容器32連接之前的碳粉補充裝置60和碳粉容器32的前端的說明性剖視圖。第7圖是說明碳粉容器保持器70的容器蓋接收部73的配置的立體圖。第8圖是與碳粉容器32連接的碳粉補充裝置60和碳粉容器32的前端的說明性剖視圖。第9圖是碳粉容器32的說明性立體圖。
如第1圖和第8圖所示,碳粉補充裝置60包括其中設置有輸送螺桿614的輸送噴嘴611、以及噴嘴閉鎖器612。噴嘴閉鎖器612被可滑動地安裝在輸送噴嘴611的外表面上,以在拆卸時關閉噴嘴孔610,這是在碳粉容器32被連接之前(在第1圖的狀態中),並且在連接時,即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時(在第8圖的狀態中),打開噴嘴孔610。噴嘴閉鎖器612包括噴嘴閉鎖器凸緣612a,作為相對於噴嘴接收器330的末端表面在連接方向的下游側的凸緣,用作噴嘴插入元件(稍後說明),與輸送噴嘴611接觸。
如第8圖所示,在碳粉容器32的前端的中心,設置有在連接時用作插入輸送噴嘴611的噴嘴插入開口的接收開口331,並且設置有在拆卸時用作關閉接收開口331的打開/關閉元件的容器閉鎖器332。
如第4圖所示,設置在碳粉容器保持器70上的容器接收部72在垂直於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連接/拆卸方向)的寬度方向W上被劃分成四個部分。用作如第7圖所示的容器安裝部的槽74被設置以使得沿著容器體33Y、33M、33C、33K的縱向方向從插入孔部71延伸至容器蓋接收部73。各顏色的碳粉容器32在縱向方向上以能夠滑動方式在槽74上移動。
如第7圖所示,在寬度方向W上相對設置的槽74的側表面74a和74b上,設置有導軌75彼此相對。導軌75在寬度方向W上從各側表面74a和74b突出,在縱向方向上延伸,並且被設置在容器蓋接收部73的前面。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印表機100(碳粉容器保持器70和碳粉補充裝置60)時,導軌75透過安裝至用作如 第9圖中所示之碳粉容器32上的引導部的滑動引導件361,而具有將作為在碳粉容器32的另一端的開口的容器開口33a引導至作為容器接收部的容器設置部615的功能。導軌75中的每一個被設置以使得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與容器體33的旋轉軸平行。
如第7圖所示,各顏色的設置蓋608被設置在容器蓋接收部73上。輸送噴嘴611被設置在設置蓋608的中心。輸送噴嘴611被設置以使得從碳粉容器32的連接方向的下游側的容器設置部615在連接方向之內側上的末端表面615b朝向連接方向上游側的容器蓋接收部73的內部突出。用作容器接收部的容器設置部615在輸送噴嘴611的突出方向以直立方式設置,亦即,朝向碳粉容器32的連接方向的上游側,以圍繞輸送噴嘴611。具體而言,如第10圖所示,容器設置部615設置在輸送噴嘴611的基底,並且作為定位器,以確定容器開口33a相對於碳粉容器保持器70的位置。在此位置,當碳粉容器32內部的旋轉輸送器旋轉以輸送碳粉容器32中的碳粉時,容器開口33a被作為旋轉軸。亦即,當容器開口33a被容器設置部615插入並且與容器設置部615配對時,確定容器開口33a的徑向位置。
當碳粉容器32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碳粉容器32的容器開口33a的外表面33b與容器設置部615可滑動地配對。如第7圖所示,在容器設置部615的內表面615a上,在四個均勻間隔的位置上設置有接觸表面615d,接觸表面615d為內表面615a的一部分並且在內表面615a的徑向方向向內突出。接觸表面615d和外表面33b隨著碳粉容器32的旋轉彼此滑動抵接。
透過容器設置部615的內表面615a和碳粉容器32的容器開口33a的外表面33b的配對,在與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連接/拆卸方向)之垂直的徑向方向上確定碳粉容器32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的位置。進一步,當碳粉容器32旋轉時,容器開口33a的外表面33b充當旋轉軸,並且容器設置部615的內表面615a充當軸承。在第8圖中,α表示容器開口33a的外表面33b與作為容器設置 部615的內表面615a的部分的接觸表面615d滑動的接觸的位置,此時確定碳粉容器32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的徑向位置。
在以下說明中,重複地說明了碳粉容器32的容器開口33a的外表面33b與容器設置部615以滑動方式彼此配對。準確而言,該配對狀態是碳粉容器32的容器開口33a的外表面33b與位在容器設置部615的內表面615a上的接觸表面615d接觸的狀態。以下,為了簡化說明,省略接觸表面615d,將容器開口33a的外表面33b與容器設置部615的內表面615a配對簡稱為配對。
如第7圖所示,孔608d在設置蓋608的寬度方向W上彼此相對設置。在設置蓋608上,補充裝置接合元件78(稍後說明)被設置以使得能經由孔608d從設置蓋608外表面至內表面608c側往返移動。補充裝置接合元件78透過偏壓裝置,例如扭力螺旋彈簧782,從設置蓋608的外側偏壓至內側。
下方將說明碳粉容器32。
如第9圖所示,碳粉容器32主要包括:包含有碳粉的容器體33、以及容器蓋34。容器體33近似圓柱形,並且圍繞圓柱的中心軸作為旋轉軸旋轉。以下,在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碳粉容器32設置有接收開口331的一側(設置容器蓋34的一側)可以被稱為“容器前端”。碳粉容器32設置夾持器303的另一側(與容器前端相反的一側)可以被稱為“容器後端”。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是旋轉軸方向,並且對應於水平方向。容器體33的容器後端相對於容器齒輪301,具有比容器前端的外徑更大的外徑。螺旋肋302設置在容器體33的內表面上。當容器體33沿圖中箭頭A方向旋轉時,在旋轉軸方向上將碳粉從一端(容器後端)移動至另一端(容器前端)的輸送力藉由螺旋肋302的動作被施加至容器體33中的碳粉上。
如第8圖所示,杓部304被設置在容器體33的容器前端的內壁上。杓部304隨著容器體33沿圖中箭頭A方向的旋轉,藉由螺旋肋302杓起被輸送至容器前端的碳粉。杓部304利用隨著容器體33旋轉的杓壁表面304f杓起透過螺旋肋302的輸送力所輸送 的碳粉。因此,碳粉可以被杓起並置於插入的輸送噴嘴611上方。如第1圖和第8圖所示,與螺旋肋302類似,在杓部的螺旋肋304a同樣地被設置在杓部304的內表面上。杓部的螺旋肋304a具有螺旋的形狀,並且用作為輸送部以輸送其內部放置的碳粉。
如第9圖所示,容器齒輪301相對於容器體33的杓部304設置在容器前端。齒輪露出開口34a被設置在容器蓋34上,使得當容器蓋34被連接至容器體33時,容器齒輪301的一部分被露出。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從齒輪露出開口34a暴露的容器齒輪301與碳粉補充裝置60的容器驅動齒輪601嚙合。容器齒輪301在容器體33的縱向方向上相對於噴嘴孔610被設置在接近容器開口33a(靠近容器開口33a),使其便能與容器驅動齒輪601嚙合。容器齒輪301與容器驅動齒輪601嚙合,藉此使旋轉輸送器得以旋轉。
圓柱形式的容器開口33a相對於容器體33的容器齒輪301設置在容器前端,以與容器齒輪301同軸。如第1圖和第8圖所示,噴嘴接收器330之作為壁的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被連接至容器開口33a,使得藉由利用稍後說明的嚙合系統與容器開口33a同軸,從而,噴嘴接收器330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至容器體33。碳粉容器32被配置以使得碳粉從作為容器體33的一端上的開口的容器開口33a中被補充,此後,噴嘴接收器330被插入並且連接至容器體33的容器開口33a。
如第9圖所示,用作限定器的蓋鈎阻塞物306設置在容器體33的容器開口33a和容器齒輸301之間。蓋鈎阻塞物306在容器蓋34的前端連接方向具有在旋轉方向(圓周方向)上延伸的環形狀。
容器蓋34從容器前端(從第8圖的底部左側)連接至碳粉容器32(容器體33)。因此,容器體33在縱向方向上穿過容器蓋34,並且作為突出物的蓋鈎341與用作限定器的蓋鈎阻塞物306接合。當蓋鈎341與蓋鈎阻塞物306接合時,容器體33和容器蓋34被連接,彼此相對旋轉。蓋鈎341由樹脂材料製成。
如第9圖所示,在碳粉容器32的容器蓋34上,用作引導部的滑動引導件361在寬度方向W上被設置在較低的部分上。滑動引導件361限制被連接的碳粉容器32,使其不能在除了連接方向之外的方向上移動,藉此,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印表機100時,將容器開口33a引導至容器設置部615。在第9圖中,只說明其中一個滑動引導件361。每一個滑動引導件361包括在容器體33的縱向方向延伸的槽。滑動引導件361被配置以使得配置在如第7圖所示之容器接收部72的槽74上的一對導軌75被插入到各自的槽並且在垂直方向上被夾入。因此,當碳粉容器32連接至印表機100(碳粉補充裝置60和碳粉容器保持器70)時,滑動引導件361在垂直於垂直方向Z的寬度方向W和拆卸方向Q1上,作為容器蓋34的定位器。
如第9圖所示,容器接合部339在寬度方向W上被設置在容器蓋34的表面上,以確定碳粉容器32在縱向方向(連接/拆卸方向)上相對於碳粉補充裝置60的位置。在第9圖中,只說明其中一個容器接合部339。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設置在設置蓋608上的補充裝置接合元件78(見第7圖和第10圖)與容器接合部339接合。
如第9圖所示,每一個容器接合部339包括:引導突出物339a、引導槽339b、凸起物339c以及用作軸向限定器的接合開口339d。一對容器接合部339被設置以位於容器蓋34的左側和右側。亦即,接合開口339d被設置在橫穿容器開口33a的中心的左側和右側。每一個引導突出物339a被設置在容器蓋34的容器前端上,並且位在垂直於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的垂直平面上和穿過容器體33的旋轉軸的水平平面上。每一個引導突出物339a包括鄰接每一個引導槽339b的傾斜表面,以便與補充裝置接合元件78接觸,並且當連接碳粉容器32時,將補充裝置接合元件78引導至引導槽339b。引導槽339b是從容器蓋34的側表面凹進的槽。每一個引導槽339b和每一個四邊形接合開口339d之間,設置有凸起物339c。補充裝置接合元件78越過凸起物339c並且落入接合開口339d,使碳粉容器32與碳粉補充裝置60彼此接合。這個狀態是如 第8圖和第10圖所示之碳粉容器32的設置位置(設置狀態)。
如第10圖所示,驅動部件(容器旋轉部件)91經由容器驅動齒輪601將一旋轉驅動力輸入至碳粉容器32的容器齒輪301。當旋轉驅動力被輸入至容器齒輪301時,容器體33的容器開口33a的外表面33b用作為旋轉軸,而容器設置部615的內表面615a用作為軸承。因此,與容器齒輪301連接或整合形成的容器體33旋轉。在實施例中,容器齒輪301的旋轉中心被定位以與容器開口33a的軸線同軸。
在碳粉容器32被碳粉容器保持器70保持的狀態中(設置狀態),用作碳粉容器32的容器前端的容器開口33a的外表面33b被用作為旋轉軸,並且在碳粉容器32中被容器設置部615的內表面615a支撑,並且容器接合部339的接合開口339d與補充裝置接合元件78接合。容器齒輪301被設置在容器接合部339和容器開口33a之間。
下方將說明以可拆卸方式連接至容器體33的噴嘴接收器330。如第11圖至第13圖所示,噴嘴接收器330被設置在碳粉容器32上,並且包括用作噴嘴插入開口的接收開口331。用於輸送從影像形成裝置中的碳粉容器32所供給的碳粉的輸送噴嘴611被插入到接收開口331。噴嘴接收器330進一步包括:用作打開/關閉元件的容器閉鎖器332、用作密封的容器密封333、用作支撑體的容器閉鎖器支撑體334、用作偏壓元件的容器閉鎖器彈簧336、以及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容器閉鎖器332以往復運動方式被插入容器閉鎖器支撑體334中並且被容器閉鎖器支撑體334支撑,以透過輸送噴嘴611的插入施壓而移動至打開位置來打開接收開口331,並且隨著輸送噴嘴611的移除而移動至關閉位置以關閉接收開口331。亦即,容器閉鎖器支撑體334支持容器閉鎖器332以引導至打開位置和關閉位置的移動。容器閉鎖器彈簧336是設置在容器閉鎖器支撑體334內部的線圈彈簧,並且將容器閉鎖器332朝向關閉位置偏壓。
容器閉鎖器支撑體334包括:作為閉鎖器後端部的閉 鎖器後端支撑部335、作為閉鎖器側面部的一對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作為閉鎖器側面開口的閉鎖器支撑部的開口335b、以及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該等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以彼此面對設置,並且沿著容器閉鎖器332的移動方向延伸。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的一端透過閉鎖器後端支撑部335連接,並且另一端被連接至圓柱形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和開口335b在碳粉容器的旋轉方向上彼此相鄰設置。亦即,容器閉鎖器支撑體334具有一形狀,在此形狀中對應於從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側到閉鎖器後端支撑部335的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的圓柱形部分沿著容器閉鎖器332的移動方向被垂直地切除,並且開口335b被設置在切除部位。容器閉鎖器支撑體334被配置以使得容器閉鎖器332可以沿著輸送噴嘴611的插入方向在空間S1中移動。該空間S1被該對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閉鎖器後端支撑部335以及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圍繞。換言之,容器閉鎖器支撑體334被配置以能夠將容器閉鎖器332的運動引導至打開位置以打開接收開口331和關閉位置以關閉接收開口331。
如第13A圖和第13B圖所示,當容器體33旋轉時,連接至容器體33的噴嘴接收器330隨著容器體33旋轉。在此時,如第10圖所示,噴嘴接收器330的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圍繞碳粉補充裝置60的輸送噴嘴611旋轉。因此,被旋轉的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交替地透過輸送噴嘴611的上側的噴嘴孔610的正上方的空間。因此,即使碳粉瞬間累積在噴嘴孔610上方,因為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橫過累積的碳粉並且減緩了累積,可以防止當裝置未被使用時累積的碳粉的凝聚,及可以防止當裝置被重啟時碳粉輸送失敗。與此相反,當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位於輸送噴嘴611的側面上時,當噴嘴孔610和閉鎖器支撑部的開口335b彼此面對時,如第8圖中箭頭β所示,容器體33中的碳粉被供給至輸送噴嘴611。
如第12圖所示,容器閉鎖器332包括:用作關閉物的前圓柱部332c、滑動區域332d、用作延長部的引導桿332e、以及用作被接合部的閉鎖器掛鈎332a。前圓柱部332c是被緊密地安裝 到容器密封333的圓柱開口(接收開口331)的容器前端部。滑動區域332d是用作滑動部或密封部的圓柱部,並且被設置在相對於前圓柱部332c的容器後端上。滑動區域332d具有稍微大於前圓柱部332c的外徑,在該對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的內表面上滑動,並密封接收開口331。
引導桿332e是從前圓柱部332c的圓柱體的內側朝向容器後端直立的圓柱體。當引導桿332e被插入到容器閉鎖器彈簧336的線圈內部時,引導桿332e用作防止容器閉鎖器彈簧336被扣住的一個桿部位。引導桿滑動部332g包括設置在從引導桿332e的中間跨過圓柱形引導桿332e的中心軸的兩側上的一對平坦表面。如第11圖所示,引導桿滑動部332g的容器後端被分叉成一對懸臂。閉鎖器掛鈎332a被設置在與引導桿332e直立的基底相反的懸臂的端部。閉鎖器掛鈎332a和引導桿滑動部332g被插入至設置在閉鎖器後端支撑部335上的後端開口335d中,並且閉鎖器掛鈎332a鈎住後端開口335d。因此,閉鎖器掛鈎332a和引導桿滑動部332g是用作防止容器閉鎖器332從容器閉鎖器支撑體334上脫離的一對掛鈎。
如第12圖所示,容器閉鎖器彈簧336的前端緊靠前圓柱部332c的內壁表面,並且容器閉鎖器彈簧336的後端緊靠閉鎖器後端支撑部335的相反面的內壁表面335c。在此時,容器閉鎖器彈簧336是在壓縮狀態中。因此,容器閉鎖器332接收在離開閉鎖器後端支撑部335(到第12圖中的左邊或者朝向容器前端)的方向上的一偏壓力。然而,設置在容器閉鎖器332的容器後端上的閉鎖器掛鈎332a鈎住閉鎖器後端支撑部335的後端開口335d。因此,在第12圖中所示的狀態中,容器閉鎖器332被防止在遠離閉鎖器後端支撑部335的方向上進一步移動。
藉由閉鎖器掛鈎332a和閉鎖器後端支撑部335之間的鈎住狀態和容器閉鎖器彈簧336的偏壓力,確定容器閉鎖器332的位置。具體而言,前圓柱部332c和容器密封333在軸向方向的位置相對於容器閉鎖器支撑體334被確定,兩者都具有預防容器閉鎖 器332的碳粉滲漏的功能。因此,前圓柱部332c和容器密封333的位置被確定,使得它們可以彼此配合,因而得以預防碳粉滲漏。
如第12圖所示,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是圓柱體的形式,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的內徑和外徑以階梯方式朝向容器後端減小。直徑從容器前端到容器後端逐漸減小。如第12圖所示,三個外徑部位(從容器前端按照外表面AA、BB、CC的順序)被設置在外表面上,並且四個內徑部分(從容器前端按照內表面DD、EE、FF、GG的順序)被設置在內表面上。階梯部337A被設置在外表面AA和外表面BB的邊界。階梯部337A的直徑大於外表面BB的直徑,並且小於外表面AA的直徑。階梯部337A在外表面BB側的的表面用作密封接收表面的接觸表面337A1。具體而言,接觸表面337A1在噴嘴接收器330在容器體33的容器開口33a內部被連接時,面對容器體33上的接觸表面337B設置。接觸表面337B用作密封接收表面。用作密封元件並且由橡膠或樹脂製成的彈性O型環390被夾在接觸表面337A1和接觸表面337B之間,以密封容器體33的容器開口和噴嘴接收器330之間的空間。O型環390是插入在容器開口33a內部連接的噴嘴接收器330和容器開口33a的內表面33a1之間的密封元件。O型環390相對於稍後說明的接合部和被接合部的接合位置被設置在容器內側。內表面EE的直徑小於內表面DD的直徑,並且與環形容器密封333的直徑幾乎相同。容器密封333設置在內表面EE和滑動區域332d之間。內徑部分FF形成密封堵塞預防空間337b。內徑部分GG為圓柱形內表面,並且具有與容器閉鎖器332的滑動區域332d的直徑幾乎相同的直徑。內徑部分GG支撑滑動區域332d使得滑動區域332d可以滑動。
如第12圖所示,一對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從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突出。該等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彼此面對並且具有透過在軸向方向上切削一圓柱體而獲得的薄片形狀。兩個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在容器後端上的末端透過閉鎖器後端支撑部335被連接。
如第8圖所示,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 60時,碳粉補充裝置60的噴嘴閉鎖器612的噴嘴閉鎖器凸緣612a透過被噴嘴閉鎖器彈簧613偏壓而對容器密封333的突出部施壓使其變形。噴嘴閉鎖器凸緣612a進一步向內移動,並且緊靠噴嘴閉鎖器定位肋337a的容器前端,藉此從容器的外側覆蓋並且密封容器密封333的前端表面。因此,可以確保在連接狀態中在接收開口331處的輸送噴嘴611的邊緣的密封性能,預防碳粉漏出。
以下將參考第1圖、第8圖和第14A圖至第14D圖說明容器閉鎖器332和輸送噴嘴611的操作。在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之前,如第1圖所示,容器閉鎖器332被容器閉鎖器彈簧336朝向關閉位置偏壓以關閉接收開口331。第14A圖說明容器閉鎖器332和輸送噴嘴611的在此時的外觀狀態。當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時,如第14B圖所示,輸送噴嘴611被插入至接收開口331。當碳粉容器32被進一步推進碳粉補充裝置60時,前圓柱部332c的末端表面332h,用作容器閉鎖器332的末端表面(以下,稱為“容器閉鎖器的末端表面332h”)和位於輸送噴嘴611的插入方向的末端表面611a(以下,稱為“輸送噴嘴的前端(末端表面)611a”)彼此接觸。當碳粉容器32從上所述狀態被更進一步推動時,如第14C圖所示,容器閉鎖器332被推動。因此,如第14D圖所示,輸送噴嘴611從接收開口331被插入到閉鎖器後端支撑部335中。因此,如第8圖所示,輸送噴嘴611被插入容器體33中並且位於設定位置。在此時,如第14D圖所示,噴嘴孔610位於與閉鎖器支撑部的開口335b重疊的位置。
隨後,當容器體33旋轉時,由杓部304在輸送噴嘴611上方杓起的碳粉落下並經由噴嘴孔610引進輸送噴嘴611。被引進輸送噴嘴611的碳粉在輸送噴嘴611內隨著輸送螺桿614的旋轉朝向碳粉落下通道64輸送。然後,碳粉落下並且透過碳粉落下通道64被供給至顯影器50。
以下將詳細說明噴嘴接收器330和容器體33的連接部位的配置。
在碳粉容器32中的碳粉被用完之後,碳粉容器32被 收集作為使用過的碳粉容器,並且被回收再次補充碳粉。為了再次補充碳粉,必須暫時將與容器閉鎖器332一同設置的噴嘴接收器330從容器體33拆卸,將碳粉補充至容器體33,再將噴嘴接收器330再次連接至容器體33。然而,在傳統配置中,噴嘴接收器330被壓入安裝在容器體33的容器開口33a。因此,當噴嘴接收器330從容器體33拆卸時,噴嘴接收器330和容器體33受壓,零件可能變形或者損壞或者噴嘴接收器330可能不會被拆卸下來。即使噴嘴接收器330被拆卸下來,在一些情況中,再次連接噴嘴接收器330是困難的,而可能需要一個新的噴嘴接收器330來替換。
關於噴嘴接收器330和容器體33的連接方法,可以不用壓入安裝,而可以利用緊固元件例如螺釘來固定的方式取代。在此情況下,在回收時,噴嘴接收器330可以藉由鬆動緊固元件而從容器體33被拆卸下來並且分離。然而,用作容器體33的噴嘴接收器330的連接部位的容器開口33a是薄的。因此,在容器開口33a中形成螺孔是非常困難的。甚至,依據緊固位置,當噴嘴接收器330被螺釘緊固時,密封噴嘴接收器330和容器體33的容器開口33a之間的間隙的O型環390可能會扭轉。在此情況下,O型環390可能難以實現其功能。
為了解决上述問題,在實施例中,使用一彈性接合方法作為連接噴嘴接收器330和容器體33的方法,而不是壓入安裝方法和緊固方法。以下主要參考第13A圖、第13B圖、第15A圖至第15C圖、第16圖以及第17圖說明這個配置。第13A圖是說明容器體33和噴嘴接收器330彼此連接的狀態的圖示。第13B圖是容器體33和噴嘴接收器330的連接部分的放大圖。第15A圖是容器閉鎖器332從噴嘴接收器330上移除後之噴嘴接收器330的側視圖。第15B圖是當沿軸向方向觀看第15A圖中噴嘴接收器330的前視圖。第15C圖是沿第15B圖中K-K線的剖視圖。第16圖是用於說明設置在噴嘴接收器330的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上之接合部的配置的放大圖。第17圖是用於說明設置在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上之接合部和切除部的配置的放大圖。
在第15A圖至第15C圖以及16圖中說明的噴嘴接收器330包括用作接合件或接合部的撓性件370。撓性件370透過彈性可移動的方式與用作被接合部的孔380接合。如第13A圖所示,孔380設置在容器開口33a內部。
撓性件370在徑向方向H上位於用作噴嘴接收開口的接收開口331的外部。徑向方向H是垂直於噴嘴接收器330的連接方向Q2的交叉方向。撓性件370被設置在切除部371的內部,在面對容器開口33a的內表面33a1的噴嘴接收器330的壁上。換言之,撓性件370以垂直於碳粉容器32的縱向方向的方向被設置在面對接收開口331外部上之被接合部的噴嘴接收器330的壁上。撓性件370的一端370a用作一基礎端並且被支撑在切除部371的內部。具體而言,撓性件370的一端370a被連接至面對被接合部的噴嘴接收器330的壁。撓性件370的另一端370b用作一自由端並且在J方向上彈性可移動,以對應孔380往返移動。設置至少一個撓性件370和一個孔380即足夠。在實施例中,兩個撓性件370和兩個孔380以180度的間隔設置。該等撓性件370具有相同的配置並且該等孔380具有相同配置。因此,下方將針對一對撓性件370和孔380作說明。
在實施例中,連接方向Q2與碳粉容器32從碳粉補充裝置60拆卸下來的拆卸方向Q1相同。噴嘴接收器330的拆卸方向Q3與碳粉容器32被連接至碳粉補充裝置60的連接方向Q相同。面對容器開口33a的內表面33a1的噴嘴接收器330的壁是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如第12圖所示,在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設置有噴嘴接收器330的外表面AA和內表面DD。撓性件370相對於孔380往返移動的J方向是設置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的外表面AA和內表面DD的一個部位的厚度方向。J方向與徑向方向H相同。
撓性件370的一端370a相對於切除部371內部的另一端370b,以容器體33的旋轉方向A被設置在位於下游側的第一側面部371a上。撓性件370在容器體33的旋轉方向A上從下游側延伸至上游側。換言之,撓性件從壁沿著容器開口33a的內表面33a1延伸。撓性件370以一端370a被連接至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的方式 在切除部371中與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整合形成。這樣的撓性件370透過在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上形成U型的切除部371而獲得,使撓性件370穿透外表面AA和內表面DD。藉此,撓性件370的另一端370b是由設置在壁上的切除部371所限定的一自由端。配置撓性件370以利用一端370a作為一支點的方式,朝向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的外表面AA和內表面DD彈性移置,其中外表面AA和內表面DD設置在另一端370b往返移動的J方向上。
如第11圖、第12圖、第15A圖以及第15B圖所示,撓性件370包括在另一端370b上的突出物372(引導部)。突出物372在徑向方向H上從撓性件370向外超過外表面AA突出(朝向容器開口33a的內表面33a1)。突出物372被插入到孔380並且突出物372從孔380中移除。隨著突出物372的插入和移除,撓性件370與孔380接合並且從孔380脫離。
如第13A圖和第13B圖所示,孔380是從容器開口33a的內表面33a1穿透至外表面33b的四邊形孔。被接合部不必是從內表面33a1穿透至外表面33b的孔。只要可以確保撓性件370的接合狀態,被接合部可以設置為從內表面33a1到外表面33b的凹槽。用作被接合部的孔380的形狀不侷限於四邊形形狀,只要孔380夠大能讓撓性件370的另一端370b(突出物372)插入。
如上所述,噴嘴接收器330的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包括與孔380接合的彈性移置的撓性件370,孔380被設置在容器體33的容器開口33a內部。利用這個配置,當噴嘴接收器330從容器體33拆卸時(從容器開口33a的內部),藉由將撓性件370朝向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的外表面BB彈性移動,亦即,沿撓性件370從孔380脫離的方向,可以放鬆釋放撓性件370和孔380的接合狀態。因此,當噴嘴接收器330以拆卸方向Q3從容器體33的容器開口33a拆卸時,可以減少施加至容器體33和噴嘴接收器330的應力(stress)。因此,可以容易地將噴嘴接收器330從容器體33拆卸下來而不損壞碳粉容器32的零件,例如容器體33,使得容器體33和噴嘴接收器330能夠重覆使用。
如第16圖所示,從外表面AA突出的突出物372包括第一傾斜部(第一引導部)372a和第二傾斜部(第二引導部)372b。第一傾斜部372a被向下傾斜至噴嘴接收器330連接至容器體33的連接方向Q2上的下游側。如第17圖所示,第二傾斜部372b向下傾斜至容器體33的旋轉方向A的下游側。
第一傾斜部372a沿第一傾斜部372a從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的外表面AA朝頂部表面372c展開的方向傾斜。其中,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相對於第一傾斜部372a位於連接方向Q2的下游側,該頂部表面相對於第一傾斜部372a位於拆卸方向Q3的下游側。
因此,當噴嘴接收器330在噴嘴接收器330連接至容器體33的連接方向Q2上移動,並且被推進容器體33的容器開口33a時,第一傾斜部372a被內表面33a1推動,這樣撓性件370被朝向內表面DD推動。因此,當噴嘴接收器330連接至容器體33時,噴嘴接收器330不需要鈎住突出物372而可以被連接。然後,當突出物372面對孔380時,突出物372透過已經被推動的撓性件370的恢復力復原,並且被插入到孔380與孔380接合。因此,可絕對無誤地在容器體33中連接並保持噴嘴接收器330。
第二傾斜部372b是一向上傾斜的表面,從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的外表面AA朝頂部表面372c向上傾斜。噴嘴接收器連接部337相對於第二傾斜部372b位於容器體33的旋轉方向A的下游側,頂部表面372c相對於第二傾斜部372b位於第二傾斜部372b的旋轉方向A的上游側。因此,當噴嘴接收器330從容器開口33a拆卸時,藉由沿著第二傾斜部372b旋轉噴嘴接收器330或者容器體33(容器開口33a),噴嘴接收器330可以容易地拆卸下來。當第一傾斜部372a和第二傾斜部372b被設置為傾斜表面時,它們可以是彎曲的表面。
如第17圖所示,U型切除部371包括第一側面部371a和第二側面部371b。第一側面部371a是相對於撓性件370在連接方向Q2上位於下游側。第二側面部371b在相對於撓性件370在噴嘴接收器330從容器體33分離的拆卸方向Q3上位於下游側,亦即,在連 接方向Q2上的上游側。換言之,第一側面部371a和第二側面部371b位於撓性件370的兩側。第二側面部371b的長度X2在容器體33的旋轉方向A上比第一側面部371a的長度X1短。因此,撓性件370在第二側面部371b的剛性比第一側面部371a高。因此,可以改善邊界以防止噴嘴接收器330因為來自O型環390的排斥力而在拆卸方向Q3上脫落,並且分散來自O型環390的排斥力。
另外,在實施例中,噴嘴接收器330不是利用螺釘緊固連接至容器體33。因此,O型環390不會因為噴嘴接收器330和O型環390之間的干擾而被扭轉。所以,O型環390的密封功能不會受損。此外,O型環390相對於用作接合件或接合部的撓性件370和用作被接合部的孔380的接合位置被設置在容器內側。因此,當撓性件370與孔380彼此接合或者彼此脫離時,O型環390不會引起干擾。亦即,接合位置和O型環390的位置在容器體33的旋轉軸方向上被抵消。因此,當撓性件370與孔380彼此接合或者彼此脫離時,O型環390不會損壞並能保持其密封功能。
為了從容器體33拆卸噴嘴接收器330,使用如第18圖所示的夾具700。夾具700具有剪刀形狀,其中,端部700a和另一端部700b以對角方式打開和關閉。例如,另一端部700b的前邊緣700c向內彎曲使得噴嘴接收器330可以被鈎在其上。
當將噴嘴接收器330的容器閉鎖器332從容器開口33a側推離時,操作者將夾具700的另一端部700b插入到容器體33中,並且操作端部700a及另一端部700b的前邊緣700c以夾住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步驟1)。隨後,當閉鎖器側面支撑部335a被夾住時,旋轉容器體33(步驟2)。然後,噴嘴接收器330在拆卸方向Q3上從容器體33中被拉出(步驟3)。
透過如上所述的操作程序,可以容易地將噴嘴接收器330從容器體33(容器開口33a)拆卸下來。在步驟2的旋轉方向與在撓性件370的一端370a側上的容器體33的旋轉方向A相同。透過這個方向的旋轉,撓性件370的另一端370b在另一端370b被內表面33a1推動朝向內表面DD的方向上被彈性移置。因此,可以容易 地放鬆釋放孔380和突出物372的接合狀態,而能夠容易地拆卸噴嘴接收器330而不損壞。
在上述實施例中,從印表機100觀察時,容器體33的旋轉方向A是逆時針方向。然而,根據碳粉容器或者裝置的配置,當從印表機100觀察時,容器體33的旋轉方向A可以是順時針方向。該配置可以透過將實施例中用作接合件或者接合部的撓性件370和切除部371交換設置而獲得。
根據實施例,當噴嘴插入元件從粉末儲存器拆卸時,接合部和被接合部透過在接合部從被接合部分離的方向上彈性移置接合部而彼此脫離。因此,在噴嘴插入元件的連接和拆卸的時候,可以減少施加至粉末儲存器和噴嘴插入元件的應力。因此,可以容易地從粉末儲存器拆卸噴嘴插入元件。
儘管為了完整和清楚的公開本發明而對具體的實施例做了說明,但是本發明所請求的申請專利範圍不因此而被限制,而包括了本領域技術人員在本發明要旨下可能發生的各種變化修改和構造替換。
實施例中所說明的有益效果是透過本發明可以獲得的較佳效果,但本發明的效果並不局限於此。
本發明進一步包括以下態樣。
態樣1
一種粉末容器,包括:一粉末儲存器,其儲存被供給至一粉末輸送裝置的粉末並且旋轉以便沿該粉末儲存器的縱向方向將該粉末從該粉末儲存器的一端輸送至另一端,該粉末儲存器的另一端設置有一開口;以及一噴嘴插入元件,其包含一噴嘴插入開口,設置在該粉末輸送裝置中的一輸送噴嘴被插入到該噴嘴插入開口中並且以可拆卸的方式連接至該開口,其中該噴嘴插入元件包括一接合部,該接合部透過彈性移置的方式與設置在該開口內的一被接合部接合。
態樣2
根據態樣1的粉末容器,其中該接合部是一接合件,該接合件:在與該噴嘴插入元件的連接方向相交的方向上位於該噴嘴插入開口的外部,被安置在設置於面對該開口的一內表面的一壁上的一切除部的內部,以及是可彈性移置的,使得該接合件的一端被支撑在該切除部的內部,而另一端相對於該被接合部往復移動。
態樣3
根據態樣2的粉末容器,其中該接合件的一端相對於該切除部內部的另一端在該粉末容器的旋轉方向上被安置在一下游側,並且在該旋轉方向上從該下游側延伸至一上游側。
態樣4
根據態樣3的粉末容器,其中該接合件的另一端包括一突出物,該突出物在該噴嘴接收器的連接方向和旋轉方向的至少一個上被傾斜或彎曲,以及該突出物在與連接方向相交的方向上從該壁向外突出。
態樣5
根據態樣2至4中任何一態樣的粉末容器,其中該切除部包括一第一側面部和一第二側面部,該第一側面部相對於該接合件位在該噴嘴插入元件的連接方向上的一下游側,該第二側面部相對於該接合件位在該噴嘴插入元件的連接方向上的一上游側,以及該第二側面部的長度在該粉末容器的旋轉方向上比該第一側面部的長度短。
態樣6
根據態樣1至5中任何一態樣的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一密封元件,其插入連接在該開口內的該噴嘴插入元件與該開 口的內表面之間,其中該密封元件相對於該接合部和該被接合部的接合位置被安置在一容器內側。
態樣7
包括有根據態樣1至6中任何一態樣的粉末容器的影像形成裝置。
33‧‧‧容器體(粉末儲存器)
33a‧‧‧容器開口
33a1‧‧‧容器開口的內表面
301‧‧‧容器齒輪(容器側齒輪)
304f‧‧‧杓壁表面
305‧‧‧前端開口
306‧‧‧蓋鈎阻塞物
330‧‧‧噴嘴接收器(噴嘴插入元件)
331‧‧‧接收開口(噴嘴接收開口)
332‧‧‧容器閉鎖器(打開/關閉元件)
332a‧‧‧閉鎖器掛鈎(被接合部)
332c‧‧‧前圓柱部(關閉物)
332d‧‧‧滑動區域(滑動部、密封部)
332e‧‧‧引導桿(延長部)
332g‧‧‧引導桿滑動部
332h‧‧‧前圓柱部的末端表面
333‧‧‧容器密封(密封)
334‧‧‧容器閉鎖器支撑體(支撑體)
335‧‧‧閉鎖器後端支撑部(閉鎖器後端部)
335a‧‧‧閉鎖器側面支撑部(閉鎖器側面部)
335b‧‧‧閉鎖器支撑部的開口(閉鎖器側面開口)
335c‧‧‧支撑部的末端表面部
335d‧‧‧支撑部的後端開口
336‧‧‧容器閉鎖器彈簧(偏壓元件)
337‧‧‧噴嘴接收器連接部(壁)
337A‧‧‧階梯部
337A1‧‧‧接觸表面(密封接收表面)
337B‧‧‧接觸表面(密封接收表面)
370‧‧‧撓性件(接合件、接合部)
371‧‧‧切除部
380‧‧‧孔(被接合部)
390‧‧‧O型環
Q‧‧‧連接方向
Q1‧‧‧拆卸方向
Q2‧‧‧連接方向
Q3‧‧‧拆卸方向
S1‧‧‧空間

Claims (20)

  1. 一種粉末容器,包括:一輸送器,位在該粉末容器中並且在該粉末容器的一縱向方向上將粉末從該粉末容器的一側輸送至另一側,該粉末容器在該另一側上設置有圓柱形的一開口;以及一噴嘴接收器,其包含一噴嘴接收開口,設置在一粉末輸送裝置中的一輸送噴嘴被插入到該噴嘴接收開口中並且與該開口連接,其中,該噴嘴接收器包括一接合部,該接合部與該開口內部的一被接合部接合,該接合部包括一接合件,設置在該噴嘴接收器面對該被接合部的一壁上,該接合件沿著該開口的內表面從該壁延伸,該接合件的一端連接至該壁,且該接合件的另一端是一自由端,由設置在該壁上的一切除部所限定。
  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接合件是可彈性移置的。
  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粉末容器的該輸送器圍繞沿該縱向方向延伸的一旋轉軸旋轉,且該接合件的該一端相對該另一端位於該粉末容器的一旋轉方向上的一下游側。
  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接合件包括位於該另一端上的一突出物,該突出物在垂直於該縱向方向的方向上向外突出。
  5.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噴嘴接收器在該縱向方向上被連接至該粉末容器的該開口,且該突出物具有一表面,該表面在該噴嘴接收器的一連接方向上從一上游側朝一下游側向上彎曲或傾斜。
  6.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突出物具有另一表面,該表面在該旋轉方向上從一下游側朝一上游側向上彎曲或傾斜。
  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噴嘴接收器在該縱向方向上被連接至該粉末容器的該開口,且該突出物包括一第一傾斜部和一第二傾斜部,該第一傾斜部在該噴嘴接收器的一連接方向上從一上游側朝一下游側向上彎曲或傾斜,以及該第二傾斜部在該旋轉方向上從一下游側朝一上游側向上彎曲或傾斜。
  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噴嘴接收器在該縱向方向上被連接至該粉末容器的該開口,且該切除部包括一第一側面部和一第二側面部,該第一側面部在該噴嘴接收器的一連接方向上定義該接合件的一下游側,該第二側面部在該噴嘴接收器的該連接方向上定義該接合件的一上游側,且該第一側面部的長度比該第二側面部的長度長。
  9.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述的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一密封元件,其插入在該噴嘴接收器的一外表面與該開口的一內表面之間,其中該密封元件在該縱向方向上相對於該接合部和該被接合部的一接合位置設置在一容器內側上。
  10.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粉末容器儲存粉末的碳粉。
  11.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粉末容器,其中,該粉末容器更進一步儲存載體。
  12.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一近似圓柱形粉末儲存器,其儲存被供給至該粉末輸送裝置的粉末。
  13.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述的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一近似圓柱形粉末儲存器,其儲存被供給至該粉末輸送裝置的粉末。
  14.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述的粉末容器,進一步包括: 一近似圓柱形粉末儲存器,其儲存被供給至該粉末輸送裝置的粉末。
  15.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14項中任一項所述的粉末容器。
  16. 一種噴嘴接收器,其連接至在一影像形成裝置中使用的一粉末容器的一開口,並且包括一噴嘴接收開口,用於輸送從該粉末容器中所供給之粉末的該影像形成裝置的一輸送噴嘴沿著該粉末容器的一縱向方向被插入到該噴嘴接收開口中,該噴嘴接收器包括:一接合部,其與設置在該開口內部的一被接合部接合,其中該接合部包括一接合件,設置在面對該被接合部的一壁上,該接合件的一端連接至該壁,該接合件的另一端是一自由端,由該壁上的一切除部所限定,以及該接合件沿該開口的一內表面從該壁延伸。
  17.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噴嘴接收器,進一步包括:一打開/關閉元件,隨著該輸送噴嘴的插入而被施壓移動至一打開位置以打開該噴嘴接收開口,並且隨著該輸送噴嘴的移除移動至一關閉位置以關閉該噴嘴接收開口;一支撑體,支撑該打開/關閉元件,以引導該打開/關閉元件的移動至該打開位置和該關閉位置;以及一偏壓元件,其位在該支撑體上將該打開/關閉元件偏壓至該關閉位置,其中該支撑體隨著一輸送器的旋轉而旋轉,並且該打開/關閉元件透過一驅動傳遞單元隨著該支撑體的旋轉而旋轉。
  18. 依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述的噴嘴接收器,進一步包括:一打開/關閉元件,隨著該輸送噴嘴的插入而被施壓移動至一打開位置以打開該噴嘴接收開口,並且隨著該輸送噴嘴的移除移動至一關閉位置以關閉該噴嘴接收開口;一支撑體,支撑該打開/關閉元件,以引導該打開/關閉元件的移動至該打開位置和該關閉位置;一偏壓元件,其位在該支撑體上將該打開/關閉元件偏壓至該關閉位置,以及 一突出物,從該打開/關閉元件的一末端表面突出,並與該輸送噴嘴的一末端表面接觸,其中該支撑體隨著一輸送器的旋轉而旋轉,且該打開/關閉元件隨著該支撑體的旋轉而旋轉。
  19. 一種粉末容器,包括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至第18項任一項所述的噴嘴接收器。
  20. 一種影像形成裝置,包括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9項所述的粉末容器。
TW104121722A 2014-07-04 2015-07-03 粉末容器、影像形成裝置及噴嘴接收器 TWI57052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4138841A JP6379753B2 (ja) 2014-07-04 2014-07-04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606455A TW201606455A (zh) 2016-02-16
TWI570527B true TWI570527B (zh) 2017-02-11

Family

ID=550194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4121722A TWI570527B (zh) 2014-07-04 2015-07-03 粉末容器、影像形成裝置及噴嘴接收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927739B2 (zh)
EP (1) EP3164765B1 (zh)
JP (1) JP6379753B2 (zh)
CN (1) CN106662829B (zh)
TW (1) TWI570527B (zh)
WO (1) WO20160029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0078B2 (ja) 2016-09-15 2021-09-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19831B2 (ja) 2017-05-18 2021-08-18 株式会社リコー 現像剤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3655237B1 (en) 2017-10-05 2023-08-3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ontainer for storing build material and method for conveying build material for a 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 system to or from a container
CN107589647A (zh) * 2017-11-01 2018-01-16 珠海维翼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输送嘴接收装置和碳粉筒
JP7075035B2 (ja) * 2018-01-10 2022-05-25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73778A (ja) 2020-04-20 2021-11-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1192075A (ja) 2020-06-05 2021-12-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080152A (ja) 2020-11-17 2022-05-2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納容器、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シャッタユニット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72750A1 (en) * 2010-12-03 2013-10-17 Junichi Matsumoto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112120A (ja) * 2011-11-25 2014-06-19 Ricoh Co Ltd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0289C (zh) * 1991-11-11 1995-11-22 埃克塞尔贸易Pty有限公司 一种喷洒头
JP4124992B2 (ja) 2001-10-25 2008-07-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トナー補給容器
JP4307009B2 (ja) * 2002-04-03 2009-08-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現像剤補給装置
JP4456957B2 (ja) 2004-08-06 2010-04-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カートリッジ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184691B2 (en) 2004-11-09 2007-02-27 Ricoh Company, Ltd. Toner container, ton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MXPA06012659A (es) 2005-04-27 2007-01-16 Ricoh Kk Recipiente de toner y aparato formador de imagen.
JP4536628B2 (ja) * 2005-09-16 2010-09-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画像形成方法
JP5053066B2 (ja) 2007-03-15 2012-10-17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容器用内栓及び外栓
CN101738908B (zh) * 2008-11-10 2013-08-14 株式会社理光 粉末容器、粉末供应装置以及成像设备
US8532542B2 (en) 2009-07-23 2013-09-10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toner container
WO2011108741A1 (en) 2010-03-01 2011-09-09 Ricoh Company, Limited Ton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582385B2 (ja) 2010-03-01 2014-09-0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容器、画像形成装置、トナー収容器製造方法、及びトナー収容器再生方法。
RU2534717C1 (ru) 2010-11-12 2014-12-10 Рикох Компани, Лтд. Фланцевая деталь, фоточувствительный барабан, картридж обработк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и способ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JP5786572B2 (ja) * 2011-09-09 2015-09-3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488571B2 (ja) * 2010-12-03 2014-05-1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70647B2 (ja) * 2011-02-17 2016-03-01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EP2691817B1 (en) 2011-03-30 2021-06-30 Ricoh Company, Ltd. Powder storage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772186B2 (ja) * 2011-04-25 2015-09-0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60643B2 (ja) * 2011-03-30 2015-08-12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その再生方法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53404B2 (ja) * 2011-04-25 2016-02-09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34654B2 (ja) * 2011-09-09 2015-12-24 株式会社リコー 粉体収納容器、粉体補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BR112014012693B8 (pt) * 2011-11-25 2021-09-28 Ricoh Co Ltd Recipiente de pó e aparelho de formação imagem
MX362932B (es) * 2012-06-03 2019-02-27 Ricoh Co Ltd Contenedor de polvo y aparato formador de imagenes.
JP5596092B2 (ja) * 2012-08-29 2014-09-24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トナー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465317B2 (en) 2013-02-25 2016-10-11 Ricoh Company, Ltd. Nozzle insertion memb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209978B (zh) 2013-03-14 2019-08-09 株式会社理光 调色剂容器和图像形成设备
JP6149509B2 (ja) 2013-05-21 2017-06-21 株式会社リコー トナー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WO2015141861A1 (en) 2014-03-17 2015-09-24 Ricoh Company, Limited Nozzle receiv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72750A1 (en) * 2010-12-03 2013-10-17 Junichi Matsumoto Powder container, powder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14112120A (ja) * 2011-11-25 2014-06-19 Ricoh Co Ltd 粉体収納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6002966A1 (en) 2016-01-07
US20170139350A1 (en) 2017-05-18
EP3164765B1 (en) 2019-10-30
CN106662829A (zh) 2017-05-10
JP6379753B2 (ja) 2018-08-29
JP2016018003A (ja) 2016-02-01
CN106662829B (zh) 2020-12-29
US9927739B2 (en) 2018-03-27
EP3164765A1 (en) 2017-05-10
EP3164765A4 (en) 2017-06-21
TW201606455A (zh) 2016-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0527B (zh) 粉末容器、影像形成裝置及噴嘴接收器
RU2695298C2 (ru) Приемник сопла, контейнер порошка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формирования изображения
AU2017225038B2 (en) Nozzle Receiv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448507B2 (en) Nozzle receiver,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594331B2 (en) Powder containe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6464627B2 (ja)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663562B2 (ja)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75742B2 (ja) 管挿入部材及び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6148820A (ja)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44166B2 (ja) 管挿入部材及び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364841B2 (ja) 粉体収容容器及び画像形成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