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4661B - A polyolefin-based composite fiber and a fiber assembly and a battery separator us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Google Patents

A polyolefin-based composite fiber and a fiber assembly and a battery separator us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4661B
TWI554661B TW100110891A TW100110891A TWI554661B TW I554661 B TWI554661 B TW I554661B TW 100110891 A TW100110891 A TW 100110891A TW 100110891 A TW100110891 A TW 100110891A TW I554661 B TWI554661 B TW I55466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ber
component
split type
type composite
composite fib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108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139769A (en
Inventor
Tatsunori Kida
Original Assignee
Daiwabo Holdings Co Ltd
Daiwabo Polyte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wabo Holdings Co Ltd, Daiwabo Polytec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wabo Holdings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1397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1397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46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466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8/00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8/04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 D01F8/06Conjugated, i.e. bi- or multi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synthetic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polyolefin as constituent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01D5/098Melt spinning methods with simultaneous stretching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28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while mixing different spinning solutions or melts during the spinning operation;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01D5/30Conjugate filaments; Spinnerette packs therefor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4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certain kinds of fibres insofar as this use has no preponderant influence on the consolidation of the fleece
    • D04H1/4382Stretched reticular film fibres; Composite fibres; Mixed fibres; Ultrafine fibres; Fibres for artificial leather
    • D04H1/43825Composite fibr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41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 D04H1/5412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sheath-core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4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 D04H1/54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from fleeces or layers composed of fibres without existing or potential cohesive properties by welding together the fibres, e.g. by partially melting or dissolving
    • D04H1/541Composite fibres, e.g. sheath-core, sea-island or side-by-side; Mixed fibres
    • D04H1/5418Mixed fibres, e.g. at least two chemically different fibres or fibre blend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3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H01M50/406Moulding; Embossing; Cut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17Polyolef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2Acrylic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14Synthetic resins, e.g. thermoplastics or thermosetting resins
    • H01M50/423Polyamide resi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11Organic material
    • H01M50/429Natural polym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09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44Fibrous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89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or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swelling degree, hydrophilicity or shut down properties
    • H01M50/494Tensile strength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34Gastight accumulators
    • H01M10/345Gastight metal hydride accumula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428/00Stock material or miscellaneous articles
    • Y10T428/29Coated or structually defined flake, particle, cell, strand, strand portion, rod, filament, macroscopic fiber or mass thereof
    • Y10T428/2913Rod, strand, filament or fiber
    • Y10T428/2929Bicomponent, conjugate, composite or collateral fibers or filaments [i.e., coextruded sheath-core or side-by-side type]
    • Y10T428/2931Fibers or filaments nonconcentric [e.g., side-by-side or eccentric, etc.]

Description

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與使用其之纖維集合體及電池分隔板、以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與使用其之纖維集合體及電池分隔板、以及其製造方法。詳細而言,係關於包含含有聚丙烯系樹脂之第一成分、及含有聚烯系樹脂之第二成分的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與使用其之纖維集合體及電池分隔板、以及其製造方法。
原來,將聚烯系樹脂彼此等同族系樹脂彼此加以組合而成之分割型複合纖維,由於所組合之樹脂彼此的相溶性較高,因此各樹脂成分彼此容易於界面強力接著。因此,與將非相溶性聚合物組合而成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例如,將聚酯系樹脂與聚烯系樹脂組合而成之分割型複合纖維、或將聚酯系樹脂與聚醯胺系樹脂組合而成之分割型複合纖維)相比,分割性較差。因此,進行了欲提高將聚烯系樹脂彼此組合而成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性的各種嘗試。例如於專利文獻1中揭示,由洛氏硬度為60以上之聚烯系樹脂彼此所構成的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又,專利文獻2中揭示了於至少單組分中混合親水成分而成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又,專利文獻3中揭示,由不同的聚烯系樹脂所構成,且為了提高分割性,而使含有(甲基)丙烯酸金屬鹽之成分與不含(甲基)丙烯酸金屬鹽之成分於纖維剖面鄰接而成的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又,專利文獻4中揭示,中空率為5~40%,且單組分之纖維外周弧之平均長度W與自中空部至纖維外周部的平均厚度L之比為0.25~2.5,並規定了二組分之熔融流動速率比(MFR比)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又,專利文獻5中揭示了藉由外部應力使複合纖維之剖面成為特定扁平形狀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
上述專利文獻1~5中提出了各種聚烯系樹脂彼此之組合,例如聚丙烯(PP)與聚乙烯(PE)、聚丙烯(PP)與乙烯-丙烯共聚物(EP)、聚乙烯與乙烯-丙烯共聚物之組合。但是,於將聚烯系樹脂彼此加以組合而成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中,仍然無法獲得具有適於以下用途之纖度及良好分割性之分割型複合纖維:要求以更細纖度高度分割之用途,例如對人及/或對物揩抹器等各種揩抹用纖維集合體、鋰離子電池或鎳氫電池等各種二次電池中所使用之電池分隔板用纖維集合體、濾筒或積層過濾器等各種過濾器之過濾層用纖維集合體等用途。
[專利文獻1]日本特公平6-63129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平8-311717號公報
[專利文獻3]日本特開2001-49529號公報
[專利文獻4]日本特開2000-328367號公報
[專利文獻5]日本特開2001-32138號公報
本發明為了解決上述先前之問題,而提供延伸性及分割性優異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與使用其之纖維集合體及電池分隔板、以及其製造方法。
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係包含含有聚丙烯系樹脂之第一成分、及含有聚烯系樹脂之第二成分,並經複合紡絲而成者;其特徵在於:上述第一成分含有Q值(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量平均分子量Mn之比)為6以上、且依據JIS K 7210之熔融流動速率(MFR;測定溫度230℃、荷重2.16kgf(21.18N))為5g/10分以上且未達23g/10分之範圍的聚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於上述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剖面中,上述第一成分與上述第二成分鄰接。
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製造方法係製造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方法;其特徵在於:包括使用分割型複合噴嘴將含有聚丙烯系樹脂之第一成分、與含有聚丙烯系樹脂之第二成分進行熔融紡絲而製成未延伸纖維束,並將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延伸之步驟;上述第一成分含有紡絲前之Q值(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量平均分子量Mn之比)為6以上、且依據JIS K 7210之紡絲前的熔融流動速率(MFR;測定溫度230℃、荷重2.16kgf(21.18N))為5g/10分以上且未達23g/10分之範圍的聚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
本發明之纖維集合體之特徵在於:含有10質量%以上之上述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
本發明之電池分隔板之特徵在於:含有10質量%以上之上述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
本發明可提供一種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其包含含有聚丙烯系樹脂之第一成分、及含有聚烯系樹脂之第二成分,上述第一成分含有Q值(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量平均分子量Mn之比)為6以上、且依據JIS K 7210之熔融流動速率(MFR;測定溫度230℃、荷重2.16kgf(21.18N))為5g/10分以上且未達23g/10分之範圍的聚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而使延伸性及分割性優異。又,本發明之製造方法係可藉由以下方式而提供一種延伸性及分割性優異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使用紡絲前之Q值(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量平均分子量Mn之比)為6以上、且依據JIS K 7210之紡絲前的熔融流動速率(MFR;測定溫度230℃、荷重2.16kgf(21.18N))為5g/10分以上且未達23g/10分之範圍的聚丙烯系樹脂作為第一成分之主成分,並使用分割型複合噴嘴將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進行熔融紡絲。又,本發明藉由含有10質量%以上之上述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而可提供穿刺強度較高之電池分隔板。
若為將聚烯系樹脂彼此組合而成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對分割型複合纖維進行攪拌、高壓水流處理等物理性衝擊之分割處理時,若構成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各樹脂成分內殘留非晶區域,則非晶區域以吸收、衰減所施加之衝擊的緩衝之方式發揮作用,而使施加於聚烯系樹脂彼此之接合面的力下降,因此可見到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下降之傾向。
作為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量平均分子量Mn之比的Q值(以下亦簡稱為Q值)較大的聚丙烯系樹脂,由於高分子量聚丙烯分子大量地存在於樹脂內部,因此分子量分佈之寬度變大。另一方面,Q值較小之聚丙烯樹脂,由於將藉由聚合而生成之高分子量分子鏈切斷而使分子鏈長度一致,因此高分子量聚丙烯分子之殘存量減少而分子量分佈之寬度變小。將聚丙烯系樹脂熔融紡絲時,若使用分子量分佈之寬度較小即Q值較小之聚丙烯系樹脂,則會於未延伸纖維束(未延伸絲束)大量存在非晶區域(緊伸分子),因此即便進行延伸處理亦有非晶區域容易殘留之傾向。相對於此,若使用高分子量聚丙烯分子大量存在之分子量分佈之寬度較大的聚丙烯系樹脂、即Q值較大之聚丙烯系樹脂,則與Q值較小之樹脂相比雖然可紡性差,但有高分子量聚丙烯分子容易結晶化之傾向,於未延伸纖維束之階段形成結晶化度較高者,藉由進行較高延伸倍率之延伸處理,而可獲得非晶區域較少之纖維。
根據上述所述可知,於將聚丙烯系樹脂作為一成分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中,藉由使用Q值較高之聚丙烯樹脂作為聚丙烯系樹脂,而即便與聚烯系樹脂複合亦可容易地分割。
又可知,於將聚丙烯系樹脂作為一成分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中,聚丙烯系樹脂之MFR亦會對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性造成影響。並且可知,於將聚丙烯系樹脂作為一成分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中,若使用MFR較高之聚丙烯系樹脂、即分子量更小之聚丙烯樹脂作為上述聚丙烯系樹脂,則熔融時黏度較低、且容易延伸,因此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之延伸性變高。但若MFR變高,則有聚丙烯系樹脂成分與另一聚烯系樹脂成分之界面的接著變強之傾向,於高壓水流之作用、或造紙步驟中之混合機處理之分割性容易下降。並且,若使用MFR較低之聚丙烯樹脂、即分子量更大之樹脂作為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一成分,則能於120~150℃之相對較高溫度下以較高延伸倍率進行延伸處理,於與熔點高於聚丙烯樹脂之聚烯系樹脂、例如聚甲基戊烯系樹脂複合而製成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時較佳。但是若使用MFR極低之樹脂,則由於延伸性較低,而即便於120~150℃之相對較高溫度之溫度區域中進行延伸處理,亦幾乎無延伸性而加工性惡化,有難以獲得細纖度之纖維的傾向。因此,構成第一成分之聚丙烯系樹脂要求在不會對加工性、特別是延伸性造成不良影響之範圍內MFR較低。
於將聚烯系樹脂彼此複合而成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中,根據以上所述來研究聚丙烯系樹脂之Q值及MFR對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性及延伸性所造成之影響,結果完成了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即本發明中,藉由使用Q值為6以上、且依據JIS K 7210之熔融流動速率(MFR;測定溫度230℃、荷重2.16kgf(21.18N)為5g/10分以上且未達23g/10分之範圍的聚丙烯樹脂,而將聚烯系樹脂彼此複合而成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延伸性、特別是纖維之結晶化容易進行,以更高溫度進行高延伸倍率之延伸處理時的延伸性提高,藉由於高溫下進行高延伸倍率之延伸處理而纖維內部之非晶部分減少。又,藉由使用MFR較小之聚丙烯樹脂,複合而成之聚烯樹脂成分彼此之接合界面不會強力接著而可維持較高分割性。從該等結果,推測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可兼具較高之延伸性及分割性。
(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
如圖1A~1J、圖2A~圖2B所示,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以下亦簡記為分割型複合纖維)包含第一成分1、以及第二成分2,於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剖面中,第一成分1與第二成分2鄰接。
〈第一成分〉
第一成分含有Q值為6以上、且依據JIS K 7210之熔融流動速率(MFR;測定溫度230℃、荷重2.16kgf(21.18N)、以下亦簡記為MFR230)為5g/10分以上且未達23g/10分之範圍的聚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以下亦記為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此處,所謂「主成分」,係指相對於第一成分總體而含有50質量%以上,以下亦相同。
第一成分中,較佳為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之含量為80質量%以上,特佳為第一成分實質上由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所構成。此處,「實質上」之術語通常係考慮到以製品形式提供之樹脂含有穩定劑等添加劑,或製造纖維時添加各種添加劑等,即考慮到難以獲得僅由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所構成,而完全不含其他成分之纖維而使用。通常,各種添加劑之含量最大為15質量%。若第一成分中之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之含量較大,則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性及延伸性進一步提高。
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均聚物、無規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或該等之混合物。上述無規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例如可列舉:丙烯與選自由乙烯及碳數4以上之α-烯所構成群中之至少一種α-烯之共聚物。上述碳數4以上之α-烯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1-丁烯、1-戊烯、3,3-二甲基-1-丁烯、4-甲基-1-戊烯、4,4-二甲基-1-戊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八碳烯等。上述共聚物中之丙烯之含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上述聚丙烯系樹脂中,若考慮加工性或經濟性(製造成本),則特佳為丙烯均聚物。該等可單獨使用,亦可將二種以上加以組合而使用。
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之Q值為6以上,較佳為6~15,更佳為6~12。藉由使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之Q值為6以上,而可獲得具有優異延伸性及分割性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又,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於紡絲前之Q值為8以上,較佳為8~15,更佳為8~12。藉由使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之於紡絲前之Q值為8以上,而可獲得具有優異延伸性及分割性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
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較佳為z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以上、且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800,000以下。更佳為z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5,000,000、且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00,000~800,000。z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以上之聚丙烯系樹脂由於含有相對較多之高分子量聚丙烯分子,因此會對第一成分賦予剛性。並且,剛性優異之第一成分難以吸收外力之衝擊,所施加之外力作為使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割纖之力而高效率地發揮作用,因此分割性提高。若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之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以上、且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800,000以下,則由於z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以上,而可獲得優異之分割性,由於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800,000以下,而流動性佳,可無斷頭地將纖維進行紡絲。
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較佳為z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5,000,000,更佳為1,000,000~4,000,000。若z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5,000,000之範圍,則剛性較高,由於含有高分子量之易結晶化之成分,而於延伸時易結晶化,而形成分割性優異之纖維。又,分子量較大之聚合物之剛性優異,可獲得剛性優異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及/或極細纖維。又,使用此種纖維之纖維集合體之穿刺強度優異。又,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較佳為紡絲前之z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5,000,000,更佳為1,000,000~4,500,000,尤佳為2,000,000~4,000,000。若紡絲前之z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以上,則可容易獲得具有上述紡絲後之z平均分子量Mz的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
又,包含z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以上之聚丙烯系樹脂之分割型複合纖維由於含有高分子量聚丙烯分子,因此有紡絲步驟中易結晶化之傾向,而於未延伸纖維束之階段形成結晶化度較高者。並且,藉由進一步進行延伸處理,而可獲得非晶區域較少之纖維。結晶化度較高且非晶區域較少之纖維於進行藉由物理性衝擊之分割處理時,由於吸收、衰減所施加之衝擊的非晶區域較少,而施加於接合面之力不下降地傳遞給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因此分割性提高。
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較佳為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00,000~800,000,更佳為200,000~500,000。若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00,000~800,000之範圍,則樹脂之流動性變高,不易斷頭,而形成易紡絲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又,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較佳為紡絲前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00,000~800,000,更佳為200,000~700,000。若紡絲前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100,000以上,則可容易獲得具有上述紡絲後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
再者,於使用z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以上之聚丙烯系樹脂作為聚丙烯系樹脂時,由於含有相對較多之高分子量聚丙烯分子,而流動性較低,而有難以紡絲之情況,因此更佳為使用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800,000以下之聚丙烯系樹脂。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800,000以下之聚丙烯系樹脂之熔融黏度相對較小,流動性優異,因此可無斷頭地將纖維紡絲。
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較佳為數量平均分子量Mn為10,000~80,000,更佳為20,000~60,000。若數量平均分子量Mn為10,000~80,000之範圍,則非晶區域易變少,對樹脂施加外力等時可抑制吸收、衰減衝擊之作用,於分割型複合纖維之接合面易產生斥力,而可獲得分割性優異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又,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較佳為紡絲前之數量平均分子量Mn為10,000~80,000,更佳為20,000~70,000。若紡絲前之數量平均分子量Mn為10,000以上,則可容易獲得具有上述紡絲後之數量平均分子量Mn的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
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之Q值、數量平均分子量Mn、重量平均分子量Mw、及z平均分子量Mz有時於紡絲前與紡絲後會不同。特別是紡絲前之Q值為8以上之聚丙烯系樹脂於紡絲後其Q值可變成6以上。其原因推測係:構成相對較高分子量之聚丙烯分子的分子間之結合藉由紡絲時之熱而切斷、或相對較高分子量之聚丙烯分子之一部向低分子量聚丙烯分子鏈轉移。再者,本發明中,Q值、Mn、Mw及Mz之值只要無特別記載為紡絲前之值,則為紡絲後之值。
又,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較佳為依據JIS K 7161測定之拉伸彈性模數為1700MPa以上,更佳為1900MPa以上,特佳為2000MPa以上。若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之拉伸彈性模數為1700MPa以上,則即便於高溫、高延伸倍率之條件下進行延伸處理,亦不易產生因延伸所致之斷頭,因此容易獲得更細纖度之分割型複合纖維,而且即便以高延伸倍率進行延伸分割處理時之分割性亦不會下降,而有容易獲得各成分充分地分割之纖維或纖維集合體之傾向。再者,上述主成分聚丙烯樹脂之拉伸彈性模數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2700MPa以下,特佳為2500MPa以下。若拉伸彈性模數為2700MPa以下,則聚丙烯系樹脂之拉伸彈性模數不會變得過高,因此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延伸性亦不會下降,於延伸處理中可充分地延伸,而且延伸時亦較少產生斷頭。
又,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之紡絲前的MFR230可為5g/10分以上且未達23g/10分之範圍,更佳為紡絲前之MFR230為8g/10分以上且MFR230為16g/10分以下。若紡絲前之MFR230為5g/10分以上,則紡絲時不易產生斷頭。
又,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特佳為紡絲前之Q值為9以上、紡絲前之MFR230為16g/10分以下、紡絲前之拉伸彈性模數為2000MPa以上。藉由使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之Q值、MFR230、拉伸彈性模數分別滿足上述範圍,而使將聚烯系樹脂與聚丙烯系樹脂複合紡絲而成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具有較高之延伸性與分割性,容易由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獲得極細纖維,並可容易獲得極細纖維之含有率較高、未分割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含有率較低的纖維集合體。
第一成分於不妨礙本發明之效果的範圍內除了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以外可含有其他聚丙烯系樹脂。上述其他聚丙烯系樹脂,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均聚物、無規共聚物、嵌段共聚物、或該等之混合物。上述無規共聚物、嵌段共聚物,例如可列舉:丙烯與選自由乙烯及碳數4以上之α-烯所構成群中的至少一種α-烯之共聚物。上述碳數4以上之α-烯,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1-丁烯、1-戊烯、3,3-二甲基-1-丁烯、4-甲基-1-戊烯、4,4-二甲基-1-戊烯、1-癸烯、1-十二碳烯、1-十四碳烯、1-十八碳烯等。上述共聚物中之丙烯之含量較佳為50質量%以上。上述聚丙烯系樹脂中若考慮到加工性或經濟性(製造成本),則特佳為丙烯均聚物。
第一成分於不喪失本發明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延伸性、分割性的範圍內可添加公知之分割促進劑。公知之分割促進劑,例如可使用:矽化合物系分割促進劑、不飽和羧酸系分割促進劑、(甲基)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分割促進劑等。其中,較佳為(甲基)丙烯酸系化合物之分割促進劑,更佳為(甲基)丙烯酸金屬鹽。於第一成分中含有(甲基)丙烯酸金屬鹽作為分割促進劑時,相對於第一成分總體,可含有1~10質量%之(甲基)丙烯酸金屬鹽。
〈第二成分〉
第二成分含有聚烯系樹脂。第二成分較佳為含有50質量%以上之聚烯系樹脂,更佳為含有80質量%以上之聚烯系樹脂,特佳為實質上由聚烯系樹脂所構成。通常聚烯系樹脂與聚丙烯系樹脂之相溶性較佳,將該等加以組合而成之分割型複合纖維通常分割性較低。但本發明中,藉由將上述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與聚烯系樹脂加以組合,而可獲得優異之分割性。又,聚烯系樹脂由於對電解質之穩定性優異,因此適合作為構成電池分隔板之樹脂。若第二成分含有80質量%以上之聚烯系樹脂,則即便於鹼性水溶液之電解液中,亦可獲得能長期使用、難劣化之電池分隔板。
上述聚烯系樹脂,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將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甲基戊烯、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共聚物、乙烯-丙烯酸甲酯共聚物、乙烯-順丁烯二酸共聚物、乙烯-順丁烯二酸酐共聚物、或乙烯-丙烯共聚物等單獨使用或將二種以上加以組合而使用。該等聚烯系樹脂之耐化學藥品性優異,因此作為電池分隔板而較佳。
第二成分所含之聚烯系樹脂就分割性或耐化學藥品性等更優異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上述聚甲基戊烯系樹脂,可列舉:含有85莫耳%以上之4-甲基戊烯-1之共聚物,例如4-甲基戊烯-1與例如乙烯、丙烯、丁烯-1、己烯-1、辛烯-1、癸烯-1、十四碳烯-1、十八碳烯-1等碳數2~20、較佳為8~18之α-烯的1種或2種之共聚物。又,上述聚甲基戊烯系樹脂可單獨使用,亦可將二種以上加以組合而使用。
聚甲基戊烯與其他聚烯系樹脂同樣具有耐化學藥品性、耐水蒸氣性優異、低密度之特徵。除了該等特徵外,耐熱性優異、剝離性、透氣性、透光性亦優異,因此係期待擴展至多數用途的熱塑性樹脂。但通常而言,於使用聚甲基戊烯作為分割型複合纖維之一成分時,由於聚甲基戊烯所具有之難紡絲性、難延伸性而難以製成分割型複合纖維。本發明中,即便是通常已知為難紡絲性、難延伸性之樹脂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亦可藉由與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組合而容易進行紡絲,並可獲得延伸性亦良好之分割型複合纖維。
上述聚甲基戊烯系樹脂較佳為熔點為210~245℃,依據ASTM D 1238之熔融流動速率(MFR;測定溫度260℃、荷重5.0kgf(49.0N)、以下亦記為MFR260)為120~280g/10分。若上述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之熔點為210~245℃,則紡絲變得容易,又,延伸性亦優異。又,若上述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之MFR260為120~280g/10分,則紡絲變得容易。
上述聚甲基戊烯系樹脂較佳為MFR260為140~260g/10分之範圍,更佳為160~260g/10分之範圍,特佳為170~250g/10分之範圍。藉由使用滿足上述MFR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而可獲得具有優異延伸性及分割性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若上述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之MFR260為120g/10分以上,則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之延伸性良好,於延伸處理中可充分地延伸,而且於延伸處理中亦較少產生斷頭。又,若上述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之MFR260為280g/10分以下,則可獲得延伸性優異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而且聚甲基戊烯與聚丙烯系樹脂之接合界面不會強力接著,而容易分割,亦無分割性下降之虞。
上述聚甲基戊烯系樹脂較佳為依據JIS K 7161測定之拉伸彈性模數為1500MPa以上,更佳為1600MPa以上,特佳為1700MPa以上。藉由使用滿足上述拉伸彈性模數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而可獲得具有優異延伸性及分割性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若上述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之拉伸彈性模數為1500MPa以上,則分割性不會下降,而有容易獲得充分地分割為各成分之纖維或纖維集合體之傾向。再者,上述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之拉伸彈性模數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2700MPa以下,特佳為2500MPa以下。若拉伸彈性模數為2700MPa以下,則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之拉伸彈性模數不會變得過高,因此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延伸性亦不下降,於延伸處理中可充分地延伸,而且延伸時亦較少產生斷頭。
第二成分所含之聚烯系樹脂就獲得熱接著性優異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聚乙烯或由乙烯與乙酸乙烯酯、丙烯酸、丙烯酸甲酯、順丁烯二酸、順丁烯二酸酐或乙烯醇成分所構成之乙烯共聚物。其中,就獲得耐化學藥品性優異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觀點而言,較佳為聚乙烯或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若聚烯系樹脂為乙烯或乙烯共聚物,則藉由加熱而可使其軟化而將纖維彼此接著,因此可獲得拉伸強度及穿刺強度優異之纖維集合體。
第二成分較佳為聚烯系樹脂為鞘成分之芯鞘型複合鏈段。若為該構成,則藉由將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割纖,而形成來源於第二成分之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並且,藉由僅使作為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之鞘成分的聚烯系樹脂熔融,而可使藉由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割纖而形成之極細纖維彼此熱接著,而可獲得穿刺強度與拉伸強度優異之纖維集合體。
於第二成分為芯鞘型複合鏈段時,較佳為芯成分係與第一成分之主成分聚丙烯樹脂相同之樹脂。若為該構成,則分割型複合纖維由2種樹脂成分構成,而噴嘴設計及複合紡絲更加容易。又,第二成分亦因含有具有使穿刺強度提高之功能之主成分聚丙烯樹脂,而於製成不織布時,可獲得穿刺強度更加提高之不織布。再者,芯成分可使用與上述主成分聚丙烯樹脂不同之其他聚烯系樹脂。此時,作為芯成分,可將上述聚烯系樹脂中之一種或二種以上加以組合而使用。
於第二成分為芯鞘型複合鏈段時,第二成分之芯成分之剖面形狀並無特別限定。芯成分例如可具有橢圓形狀之剖面形狀,亦可具有圓形狀之剖面形狀。又,芯成分可位於第二成分之中心,亦可不位於中心而偏心。
於第二成分為芯鞘型複合鏈段時,較佳為於第二成分中構成鞘成分之聚烯系樹脂具有低於構成芯成分之樹脂成分之熔點的熔點。此時,鞘成分之熔點較佳為比芯成分之熔點低10℃以上、更佳為低20℃以上。或者,構成鞘成分之樹脂成分之熔點可高於構成芯成分之樹脂成分之熔點。例如後述般,可由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熔點171℃左右)構成鞘成分,可由聚丙烯(熔點165℃左右)構成芯成分。鞘成分與芯成分相比,由藉由熱等而更易軟化之樹脂成分構成即可。
若第二成分之鞘成分為聚乙烯,則來源於第二成分之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會表現出良好之熱接著性,且熱接著後之纖維集合體之強力會變高,因此可獲得拉伸強度及穿刺強度優異之纖維集合體。又,若第二成分之鞘成分為聚乙烯,則可獲得適於碸化等親水化處理之纖維集合體。
若第二成分之鞘成分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可發揮出作為熱接著性成分之功能。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由於具有親水性,可對纖維集合體賦予較高之保液性,因此可較佳地用作電池分隔板之構成樹脂。乙烯-乙烯醇共聚物若於濕度較高之狀態下加熱,則會凝膠化,而於低於熔點之溫度下則會表現出熱接著性。因此,於使用乙烯-乙烯醇共聚物作為熱接著成分時,可藉由濕熱處理而使纖維彼此熱接著。又,就分割性較高之方面而言,可較佳地使用聚丙烯與乙烯-乙烯醇共聚物相鄰接之構成的分割型複合纖維。
本發明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數(即鏈段之總數)可根據分割型複合纖維之纖度及極細纖維之纖度來確定。例如較佳為設為4~30,更佳為設為6~24,尤佳為設為8~20。若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若分割數變小,則有分割性提高之傾向,若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之界面過少,則有難以獲得細纖度之纖維之傾向。進而,若分割數過少,則為了獲得特定纖度之極細纖維,而必須減小分割型複合纖維之纖度,而有纖維之生產性變差、或紡絲變得困難之情況。若分割數較多,則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之界面變多,而有容易獲得細纖度之纖維之傾向。
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如圖1A、圖1C及圖2A所示般,較佳為於纖維剖面之中央部形成中空部分。此處,所謂纖維剖面之中央部,係指纖維剖面之大致中心附近,中空部分只要中央部成為空洞,則不位於中心(同心)而偏心亦可,若自生產性來考慮,則較佳為位於同心。又,中空部分之形狀亦可為圓形、橢圓形、變形之任一種。如此,藉由存在中空部分,而使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之接觸面積變小,與纖維中央部不具有中空部分之中實剖面之分割型複合纖維相比而分割性提高,即便是低水壓之水力纏絡處理、濕式造紙法中之漿料製備時之離解、打漿處理等較少之衝擊,亦可高度地分割。並且,若為纖維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構成,則與纖維中央部不具有中空部分之分割型複合纖維相比,可進一步提高纖維集合體之拉伸強度及穿刺強度。其原因估計係:由纖維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割纖而形成的極細纖維之纖維剖面形成為更接近圓形之形狀。又,若為該構成,則可抑制分割型複合纖維於紡絲時斷頭。
於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具有中空部分時,其中空率可根據分割率及極細纖維之剖面形狀等而確定。中空率係中空部分之面積佔纖維剖面之面積的比例。例如中空率較佳為1~50%左右,更佳為5~40%左右。更具體而言,於分割數為6~10時,中空率較佳為5~20%,於分割數為12~20時,中空率較佳為15~40%。若中空率過小,則難以顯著獲得設置中空部分時之效果,若中空率過大,則有於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延伸步驟、或開纖步驟中,導致分割型複合纖維割纖,而操作性下降之虞。
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之複合比(容積比)就纖維之分割性及加工性之方面而言,較佳為3:7~7:3,特佳為4:6~6:4。
於第二成分為芯鞘型複合鏈段時,係以[第一成分+第二成分之芯成分]:[第二成分之鞘成分]之容積比較佳為2:8~8:2、更佳為4:6~6:4之方式設計纖維剖面。若2種樹脂成分之容積比為2:8~8:2之範圍外,則紡絲性下降,又難以獲得良好之分割性。例如於[第一成分+第二成分之芯成分]:[第二成分之鞘成分]之容積比為5:5時,應留意第一成分之容積會變得小於第二成分總體之容積。
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前之纖度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0.1~8dtex之範圍內,更佳為0.6~6dtex之範圍內,尤佳為1~4dtex之範圍內。若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前之纖度未達0.1dtex,則有紡絲不穩定,纖維甚至纖維集合體之生產性下降之虞。同樣,即便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前之纖度超過8dtex,亦有紡絲不穩定之情況。
(極細纖維)
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進行割纖而形成來源於第一成分之極細纖維A、以及來源於第二成分之極細纖維B。即,構成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各成分隨著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割纖而分別獨立形成各極細纖維。
極細纖維A及/或極細纖維B較佳為:於纖維剖面中,於將外周(纖維剖面之輪廓)之任意二點連接之線段中最長的線段設為L、將與極細纖維之剖面積相等之面積的圓之直徑設為D時,滿足1≦L/D≦2之剖面形狀。若極細纖維A為滿足1≦L/D≦2之剖面形狀,則因剖面形狀為更接近圓形之形狀,而與扁平之剖面形狀的極細纖維相比,纖維集合體之穿刺強度更加提高。
就獲得具有特別優異之穿刺強度的纖維集合體之觀點而言,極細纖維A更佳為滿足1≦L/D≦1.8之剖面形狀,尤佳為具有L/D為1.6以下之剖面形狀,極細纖維B更佳為滿足1≦L/D≦1.4之剖面形狀,尤佳為具有L/D為1.2以下之剖面形狀。
具有如上所述之剖面形狀之極細纖維,例如可藉由將分割型複合纖維之纖維剖面構造調整為各成分成放射狀交替排列之剖面構造而獲得。進而,於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中,藉由製成纖維中心部具有中空部分之纖維剖面構造,而可簡易地獲得具有上述特定剖面形狀之極細纖維。
極細纖維A及/或極細纖維B較佳為纖度未達0.6dtex,更佳為未達0.4dtex。若極細纖維之纖度未達0.6dtex,則容易獲得厚度較薄之纖維集合體。再者,極細纖維A與極細纖維B之纖度可互不相同,對於任一種極細纖維,纖度之下限較佳為0.006dtex。
特別是於極細纖維B為芯鞘型時,較佳為極細纖維B之纖度未達0.4dtex。於纖維集合體中,包含芯鞘型複合纖維時,芯鞘型複合纖維之纖度越小,則芯鞘型複合纖維之表面積變得越大,因此熱接著面積變大,熱接著後之纖維集合體之機械強度更加提高。因此,於極細纖維B為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時,較佳為纖度更小。
(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製造方法)
繼而,對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例如可藉由以下方式而獲得:使用分割型複合噴嘴將含有聚丙烯系樹脂之第一成分、與含有聚烯系樹脂之第二成分熔融紡絲而製成未延伸纖維束,並將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延伸。
具體而言,首先於熔融紡絲機上安裝可獲得特定纖維剖面之分割型複合噴嘴,以成為纖維剖面中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鄰接、且彼此分割之構造之方式,於紡絲溫度200~360℃下,將構成第一成分之聚丙烯系樹脂及構成第二成分之聚烯系擠出而熔融紡絲,而獲得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即未延伸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由於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包含Q值較大、且MFR230較低之聚丙烯系樹脂作為第一成分之主成分,因此較佳為第一成分於更高溫度下熔融而製成熔融紡絲。例如第一成分之紡絲溫度較佳為250~360℃,更佳為280~360℃,尤佳為300~350℃,特佳為320~350℃。包含聚烯系樹脂之第二成分之紡絲溫度,只要為不發生可紡性下降及不發生分割型複合纖維之纖維剖面的剖面形狀崩塌之範圍即可,並無特別限定。例如第二成分之紡絲溫度較佳為245~350℃,更佳為250~330℃。
所得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之纖度較佳為1~30dtex之範圍內。若紡絲長絲之纖度未達1dtex,則有紡絲時產生大量斷頭之傾向。另一方面,若紡絲長絲之纖度超過30dtex,則有需要高度之延伸或分割後之纖度變大而難以獲得極細纖維之傾向。於將紡絲長絲高度延伸而提高分割性時,紡絲長絲之纖度較佳為4~15dtex,更佳為6~12dtex,尤佳為8~12dtex,特佳為9~11dtex。
繼而,藉由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延伸長絲。延伸處理較佳為將延伸溫度設定為40~150℃之範圍內的溫度而實施。再者,延伸處理較佳為於構成分割型複合纖維之樹脂成分中熔點最低之樹脂的熔點以下進行。又,延伸係以纖維之結晶化容易進行、能充分獲得細纖度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方式,以最大延伸倍率之60~100%之延伸倍率進行。具體而言,延伸倍率較佳為1.1倍以上,更佳為1.5倍以上,尤佳為2~8倍。若將延伸倍率設為1.1倍以上,則因構成纖維之分子沿著纖維之長度方向配向,而分割性提高。又,延伸方法可根據所使用之樹脂成分,使用在溫水或熱水中實施之濕式延伸法或乾式延伸法之任一種。例如可進行以下公知之延伸處理:一面藉由高溫熱水等高溫液體加熱一面進行延伸之濕式延伸、一面於高溫氣體中或藉由高溫金屬輥等加熱一面進行延伸之乾式延伸、一面使100℃以上之水蒸氣成為常壓或加壓狀態來加熱纖維一面進行延伸之水蒸氣延伸。其中若考慮到生產性、經濟性,則較佳為乾式延伸。
並且,於使用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作為第二成分時,較佳為於更高溫度下進行延伸處理。至於延伸溫度,例如延伸溫度可為60~150℃,較佳為90~150℃,更佳為120~150℃,尤佳為130~150℃,特佳為135~150℃。若藉由該延伸溫度進行延伸處理,則即便是包含通常難以延伸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之情況下,亦可高度地延伸。
又,於使用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作為第二成分時,延伸倍率較佳為最大延伸倍率之60~90%且4.5倍以上。又,若考慮到生產性,則延伸倍率更佳為4.5~8倍,尤佳為4.5~7.5倍,特佳為5~7倍,最佳為5~6.5倍。若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60~90%,則即便是包含通常難以延伸之容易產生斷頭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之纖維,亦可於延伸步驟中不易產生斷頭,且可高度地延伸。就顯著地獲得該效果之觀點而言,延伸倍率較佳為最大延伸倍率之60~80%。又,延伸至4.5倍以上之纖維由於會促進纖維之結晶化,因而分割性提高。
於本發明中,「最大延伸倍率」係指藉由下述方式測定者。使用分割型複合噴嘴進行熔融紡絲,使用將表面溫度調整為特定溫度之金屬輥,將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乾式延伸。此時,將送出上述未延伸纖維束之輥的送出速度(V1)設為10m/秒,使捲取之側的金屬輥之捲取速度(V2)自10m/秒起緩慢地增加。並且,將未延伸纖維束斷裂時之捲取之側的金屬輥之捲取速度設為最大延伸速度,求出上述最大延伸速度與送出未延伸纖維束之輥的送出速度之比(V2/V1),將所得之速度比設為最大延伸倍率(Vmax)。若最大延伸倍率為7.5以上,則將由未延伸時之纖度為10dtex左右的纖維所構成之未延伸纖維束延伸時,容易獲得延伸後之纖度為2.2dtex以下之細纖度的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因此較佳。即便最大延伸倍率未達7.5,亦不會對延伸處理造成影響,但由於最大延伸倍率較低,因此有難以由未延伸時之纖度相對較粗之未延伸纖維束(例如由12dtex以上之纖維所構成之未延伸纖維束)獲得所需之纖度的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虞。
在所得之延伸長絲上,可視需要附著特定量之纖維處理劑,進而可視需要藉由卷縮機(賦予卷縮之裝置)賦予機械卷縮。纖維處理劑如後述般,於藉由濕式造紙法製造不織布時,容易使纖維分散於水等中。又,若對附著有纖維處理劑之纖維自纖維表面施加外力(外力例如係藉由卷縮機賦予卷縮時所施加之力),而使纖維處理劑滲入纖維,則會進一步提高於水等中之分散性。卷縮數較佳為5~30個/25mm之範圍內,更佳為10~20個/25mm之範圍內。若卷縮數為5個/25mm以上,則由於藉由卷縮機施加外力,而使分割性提高,若卷縮數為30個/25mm以下,則較少發生或不發生纖維凝集而結塊之情況。
對賦予纖維處理劑後之(或雖未賦予纖維處理劑但為濕潤狀態之)長絲於80~110℃之範圍內的溫度下,實施數秒~約30分之乾燥處理,而使纖維乾燥。乾燥處理視情況亦可省略。然後,長絲以較佳為纖維長度為1~100mm、更佳為2~70mm之方式進行切斷。如後述般,藉由濕式造紙法製造不織布時,更佳為將纖維長度設為3~20mm。於藉由濕式造紙法製造不織布時,纖維長度越短,則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越高。或於藉由梳棉法製造不織布時,更佳為將纖維長度設為20~100mm。再者,於藉由紡黏法形成纖維集合體時,亦可省略長絲之切斷處理。
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較佳為依據JIS L 1015之單纖維強度為3cN/dtex以上,更佳為4cN/dtex以上,尤佳為5cN/dtex以上。較佳之上限為10cN/dtex。若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單纖維強度為3cN/dtex以上,則可獲得具有優異穿刺強度之纖維集合體。具有此種單纖維強度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可容易使上述延伸倍率為4.5倍以上。
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較佳為依據JIS L 1015之纖維伸長率為50%以下,更佳為40%以下,尤佳為35%以下。較佳之下限為0%。若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之纖維伸長率為50%以下,則可獲得不易因外力而伸長之纖維集合體。特別是若用作構成電池分隔板之纖維,則可抑制製造步驟中之伸長,因此可獲得收縮較小之電池分隔板。
(纖維集合體)
繼而,對包含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纖維集合體進行說明。纖維集合體之形態,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織物、編織物及不織布等。又,上述不織布之纖維網形態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藉由梳棉法而形成之梳棉網、藉由氣流式(air lay)法而形成之氣流式網、藉由濕式造紙法而形成之濕式造紙網、藉由紡黏法而形成之紡黏網等。
上述纖維集合體中,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含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上。更佳為15質量%以上,特佳為20質量%以上。若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含量為10質量%以上,則纖維集合體、例如不織布中之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所佔之比例較多,而有容易獲得緻密的不織布之傾向。於上述纖維集合體中,上述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含量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於為對人及/或對物揩抹器等各種揩抹用纖維集合體、鋰離子電池或鎳氫電池等各種二次電池所使用之電池分隔板用纖維集合體以及筒濾器或積層過濾器等各種過濾器之過濾層用纖維集合體,且要求某種程度之構成纖維間之空隙或伴隨其之通氣性、通液性之纖維集合體時,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相對於纖維集合體總體之含量較佳為90質量%以下,更佳為75質量%以下,特佳為50質量%以下。若乾式不織布、濕式不織布等纖維集合體中所含之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之比例為90質量%以下,則所得之纖維集合體中所含之來源於分割型複合纖維的極細纖維之比例不會變得過大,而無纖維集合體成為必要程度以上之緻密的不織布之虞。又,於欲使用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製作濕式不織布時,若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含量為90質量%以下,則於濕式造紙步驟之漿料製備時之離解處理中,不易產生未分割之分割型複合纖維漂浮於漿料表面之浮起種現象,因此加工性亦良好。又,分割而表現之極細纖維彼此及極細纖維與其他纖維亦較少纏繞,而且亦較少引起纖維球現象,容易獲得質地均勻之不織布。若需要構成纖維集合體之纖維間空隙較少、特別是緻密之纖維集合體,則可為用於上述用途之纖維集合體,亦可為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含量較多較佳且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含量超過90質量%之纖維集合體、或僅由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所構成之纖維集合體。
於上述纖維集合體中,除了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以外所混合之其他纖維素材,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使用:棉、紙漿、麻、黏液嫘縈、Tencel(註冊商標)等纖維素系纖維,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聚對苯二甲酸丙二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酯、聚乳酸、聚丁二酸丁二酯等聚酯系纖維,尼龍6、尼龍66、尼龍11、尼龍12等聚醯胺系纖維,丙烯酸系纖維等。又,亦可使用: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直鏈狀低密度聚乙烯等聚乙烯之單一纖維,使用通常之戚格勒-納他(Ziegler Natta)觸媒或金屬芳香類觸媒而聚合之同排、雜排、對排等聚丙烯之單一纖維,或該等聚烯單體彼此之共聚物,或將該等聚烯聚合時使用金屬芳香類觸媒(亦稱為Kaminsky觸媒)之聚烯等聚烯系纖維。又,可使用:由聚碳酸酯、聚縮醛、聚苯乙烯、環狀聚烯等工程塑膠所構成之纖維等。又,亦可單獨使用上述纖維或組合二種以上而使用。又,纖維形狀亦無特別限定,例如可列舉:單一纖維、鞘芯型複合纖維、偏心鞘芯型複合纖維、多芯芯鞘型複合纖維、平行型複合纖維、海島型複合纖維、分割型複合纖維等。又,纖維剖面可為圓狀、變形狀等任一種。
上述纖維集合體可於90質量%以下之範圍內含有黏合纖維。上述纖維集合體中之黏合纖維之含量更佳為85質量%以下,尤佳為80質量%以下。黏合纖維(熱接著纖維)例如可為鞘芯型複合纖維,亦可為上述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包含熱接著纖維之纖維集合體藉由使構成纖維彼此接著,而成為拉伸強度及穿刺強度優異之纖維集合體。
上述纖維集合體較佳為以10質量%以上之比例含有藉由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而形成之極細纖維。即,纖維集合體較佳為以合計10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極細纖維A與極細纖維B。又,纖維集合體更佳為以20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極細纖維,尤佳為以35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極細纖維。較佳之上限為100質量%。若纖維集合體中之分割型複合纖維所佔之比例較多,則有容易獲得緻密之不織布之傾向。
上述纖維集合體於特別是極細纖維B為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時,更佳為以10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極細纖維B,尤佳為以20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極細纖維B,特佳為以35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極細纖維B。較佳之上限為50質量%。若於不織布中以上述比例包含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作為極細纖維B,則由於包含較小纖度(未達0.6dtex)之芯鞘型複合纖維,因此與包含等量較大纖度之芯鞘型複合纖維之不織布相比,具有更高之機械強度。又,可獲得較薄且機械強度優異之纖維集合體。
上述纖維集合體較佳為纖維集合體所含之較小纖度(未達0.6dtex)之纖維的總量較佳為10質量%以上,更佳為20質量%以上,尤佳為50質量%以上,特佳為70質量%以上。再者,較佳之上限為100質量%。若上述纖維集合體所含之較小纖度(未達0.6drex)之纖維的總量為上述範圍內,則可容易獲得厚度較薄之纖維集合體。纖維集合體中所佔之較小纖度(未達0.6dtex)之纖維可由極細纖維A及極細纖維B構成,亦可由該等與其他極細纖維構成。
於上述纖維集合體中,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可藉由施加物理性衝擊而分割。例如可藉由水力纏絡處理(噴射高壓水流)而分割。或者於藉由濕式造紙法而製造不織布時,可利用造紙時之離解處理時所受之衝擊而分割。
上述纖維集合體中,較佳為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80%以上。上述纖維集合體中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更佳為85%以上,特佳為90%以上。於本發明中,分割率可如後述般進行測定。
列舉不織布為例對上述纖維集合體之製造方法進行說明。不織布可根據公知之方法,製作纖維網後,視需要實施熱處理使纖維彼此熱接著而製作。又,視需要可對纖維網實施纖維交纏處理。纖維網例如可藉由使用纖維長度10~80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並利用梳棉法或氣流式法等乾式法而製作,或者使用纖維長度2~20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並利用濕式造紙法而製作。於用於對人及/或對物揩抹器或過濾器等領域時,較佳為藉由梳棉法或氣流式法等乾式法而製造之不織布。原因係藉由乾式法而製造之不織布之質感柔軟、並具有適度之密度。又,於用於電池分隔板等領域時,較佳為由濕式造紙網而製造之不織布。原因係使用濕式造紙網而製作之不織布通常較為緻密、且具有良好之質地。進而,根據濕式造紙法,藉由調節造紙時之解離處理之條件,而可僅藉由解離處理以所需之分割率將分割型複合纖維分割。
繼而,可對纖維網實施熱接著處理。例如於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中添加芯鞘型複合纖維(黏合纖維),藉由芯鞘型複合纖維之鞘成分而可將纖維彼此接著。或者於極細纖維B為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時,藉由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之鞘成分而可將纖維彼此接著。熱接著處理之條件可根據纖維網之基重、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之剖面形狀及構成不織布所含之纖維之樹脂的種類等而適當選擇。例如熱處理機,可使用滾筒乾燥機(楊克式乾燥機(Yankee dryer))、噴熱風之加工機、熱輥加工機及熱壓紋加工機等。特別是就可一面調整不織布之厚度,一面將纖維彼此熱接著之方面而言,滾筒乾燥機較佳。至於滾筒乾燥機之熱處理溫度,例如於黏合纖維之鞘成分為乙烯-乙烯醇共聚物時,較佳為80~160℃,於黏合纖維之鞘成分為聚乙烯時,較佳為100~160℃。
熱接著處理如後述般,對纖維網實施水力纏絡處理時,較佳為於水力纏絡處理前實施。若將纖維網之纖維彼此預先接合後實施水力纏絡處理,則於高壓水流衝擊纖維時不易產生纖維之「逃逸」,而可使纖維彼此緊密交纏,並進一步促進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再者,熱接著處理可於使纖維彼此交纏後實施。即,熱接著處理與水力纏絡處理之順序只要可獲得所需之不織布,則並無特別限定。
於本發明之纖維集合體中,可使纖維彼此交纏。使纖維彼此交纏之方法,較佳為藉由高壓水流之作用使纖維彼此交纏之水力纏絡處理。根據水力纏絡處理,可不會損及不織布整體之緻密度而使纖維彼此牢固地交纏。又,藉由水力纏絡處理,亦可於纖維彼此之交纏的同時,進行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及藉由分割而產生之極細纖維彼此之交纏。
水力纏絡處理之條件可根據所使用之纖維網之種類及基重、以及纖維網所含之纖維的種類及比例等而適當選擇。例如於對基重為10~100g/m2之濕式造紙網實施水力纏絡處理時,將纖維網載置於70~100網眼左右之平織構造等支持體,自以0.5~1.5mm之間隔設置有孔徑0.05~0.3mm之流孔的噴嘴,將水壓1~15MPa、更佳為2~10MPa之柱狀水流對纖維網之單面或雙面分別各噴射1~10次即可。水力纏絡處理後之纖維網可視需要實施乾燥處理。
上述纖維集合體視需要可實施親水化處理。親水化處理可使用氟氣處理、乙烯單體之接枝聚合處理、碸化處理、放電處理、界面活性劑處理及親水性樹脂賦予處理等任意方法而實施。特別是使用纖維集合體作為電池分隔板時,較佳為實施上述親水化處理。原因係會提高與電解液之親和性而使保液性提高。
上述纖維集合體較佳為具有2~100g/m2之範圍內的基重,更佳為具有10~100g/m2之範圍內的基重,尤佳為具有20~80g/m2之範圍內的基重,特佳為具有30~60g/m2之範圍內的基重。若纖維網之基重為2g/m2以上,則纖維網及纖維集合體之質地變得良好,容易成為纖維集合體之強力或穿刺強力較高者。若纖維網之基重為100g/m2以下,則纖維集合體之通氣性不會下降,又,藉由水力纏絡處理將纖維網所含之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分割成各成分時,高壓水流容易均勻地作用於整個纖維網,而容易使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充分地分割。
又,本發明可將第二成分製成芯鞘型複合鏈段,藉由來源於第二成分之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之鞘成分而將極細纖維彼此接著,因此可僅由極細纖維形成將纖維間接著而成之纖維集合體。此種纖維集合體例如較佳為不織布之形態,可用作電池分隔板。此時,纖維集合體之基重較佳為5~50g/m2,更佳為10~30g/m2
上述不織布之製造方法之一例,較佳為濕式造紙法,濕式造紙藉由通常之方法進行即可。首先,準備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以達到0.01~0.6質量%之濃度之方式分散於水中而製備漿料。再者,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由於在較弱之衝擊力下分割性亦優異,因此可藉由製備漿料時之離解、打漿處理而容易分割。繼而,漿料可使用短網式、圓網式、長網式、或組合短網式、圓網式及長網式之任一種的造紙機進行造紙,而成為含水狀態之濕式造紙網。繼而,使用滾筒乾燥機等熱處理機將含水狀態之濕式造紙網乾燥,視需要使其含有黏合纖維而與乾燥同時進行接著。又,作為另外方法,可視需要使上述濕式造紙網接著而使形態穩定後,實施水力纏絡處理而使未分割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分割,並使纖維間交纏。再者,於濕式不織布中,若分割率為80%以上,則僅藉由濕式不織布之製造步驟中的混合機處理(打漿機(pulper)處理)等不使用高壓水流之簡單的攪拌處理而充分地分割,而可獲得極細纖維,因此較佳。又,於濕式不織布中,即便是分割率未達80%,於濕式不織布等各種纖維集合體之製造上亦無問題,但要將分割型複合纖維分割而獲得極細纖維,則僅藉由濕式不織布之製造步驟中的混合機處理等不使用高壓水流之簡單的攪拌處理並無法充分地分割,因此有需要使用高壓水流之分割處理的傾向。
本發明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如上所述般具有優異之延伸性與分割性,能製作緻密且質地佳的不織布等纖維集合體。又,使用本發明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纖維集合體由於包含Q值為6以上之聚丙烯系樹脂,因此能實現較高之穿刺強度。例如纖維集合體為不織布,不織布具有2~50g/m2左右之基重時,較佳為每單位基重具有0.02N以上之穿刺強度。於不織布具有50~100g/m2左右之基重時,較佳為每單位基重具有0.04N以上之穿刺強度。每單位基重之穿刺強度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N以下。
(電池分隔板)
上述之纖維集合體可用作電池分隔板。上述電池分隔板較佳為包含15~100質量%之範圍的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將本發明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作為主體成分(最多之成分)而構成電池分隔板時,較佳為包含40~100質量%之範圍的本發明之分割型複合纖維。該電池分隔板具有更優異之穿刺強度。或者將本發明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作為輔助成分(並非最多成分之成分)而構成電池分隔板時,較佳為包含15~45質量%之範圍的本發明之分割型複合纖維。該電池分隔板可兼具穿刺強度與通氣性。
就易保持電解液、壓縮恢復率優異、高溫下之熱收縮率較小之觀點而言,較佳為電池分隔板由不織布構成。
構成上述電池分隔板之不織布較佳為以5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藉由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而形成的極細纖維A,更佳為以10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極細纖維A,尤佳為以20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極細纖維A,特佳為以35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極細纖維A。較佳之上限為80質量%,更佳之上限為50質量%。構成上述電池分隔板之不織布由於包含未達0.6dtex之較小纖度之極細纖維,因此可使厚度變薄,進而,藉由以5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以聚丙烯系樹脂為主成分之極細纖維A,而可達成優異之穿刺強度。
又,構成上述電池分隔板之不織布較佳為以5~80質量%之比例包含藉由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而形成的極細纖維B。特別是極細纖維B為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時,更佳為以10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極細纖維B,尤佳為以20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極細纖維B,特佳為以35質量%以上之比例包含極細纖維B。較佳之上限為50質量%。若於不織布中以上述比例包含芯鞘型極細複合纖維作為極細纖維B,則由於包含未達0.6dtex之較小纖度之芯鞘型複合纖維,因此與包含等量較大纖度之芯鞘型複合纖維的不織布相比,具有更高之機械強度。又,可獲得較薄且機械強度優異之分隔板。
構成上述電池分隔板之不織布之基重較佳為2~100g/m2,更佳為5~50g/m2,特佳為10~30g/m2。若基重未達2g/m2,則不織布會產生疏密而用作電池分隔板時會產生短路。另一方面,若基重超過100g/m2,則電池分隔板之厚度變大,如此電池內之正極及負極之量變少。
上述電池分隔板為鋰離子二次電池用電池分隔板時,構成電池分隔板之不織布之基重較佳為2~30g/m2。基重為2~30g/m2之不織布之厚度為30μm以下,較佳為20μm以下,可代替通常用作鋰離子二次電池用電池分隔板之膜來使用。
上述電池分隔板具有較高之穿刺強度。例如於構成電池分隔板之不織布具有2~50g/m2左右之基重時,較佳為每單位基重具有0.02N以上之穿刺強度。於不織布具有50~100g/m2左右之基重時,較佳為每單位基重具有0.04N以上之穿刺強度。每單位基重之穿刺強度之上限並無特別限定,較佳為1N以下。
本發明之電池分隔板組裝於各種電池而構成電池。例如於圓筒型鋰離子二次電池中,可經由本發明之電池分隔板將正極板與負極板捲繞成螺旋狀。本發明之電池分隔板亦可用於除其以外之電池,例如鎳氫二次電池、鎳-鎘二次電池、鎳-鐵二次電池及鎳-鋅二次電池等。
[實施例]
以下,藉由實施例對本發明進行更詳細地說明。再者,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下述實施例。
首先,對實施例中所用之測定方法及評價方法進行說明。
(數量平均分子量Mn、重量平均分子量Mw、z平均分子量Mz及Q值)
使用交叉分離裝置(CFC,cross-fractionation chromatography)與傅立葉轉換型紅外線吸收光譜分析(FT-IR),利用使用鄰二氯苯(ODCB)作為測定溶劑之凝膠滲透層析法(GPC),測定數量平均分子量Mn、重量平均分子量Mw、z平均分子量Mz及重量平均分子量/數量平均分子量之比(Mn/Mw:Q值)。
(熔融流動速率、MFR)
聚丙烯系樹脂係依據JIS K 7210,於230℃下以荷重21.18N進行測定,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係依據ASTM D 1238,於260℃下以荷重5.0kgf(49.0N)進行測定。
(拉伸彈性模數)
依據JIS K 7161所記載之測定方法,測定樹脂之拉伸彈性模數。
(洛氏硬度)
依據ASTM D 785所記載之測定方法,測定樹脂之洛氏硬度。
(延伸性)
使用分割型複合噴嘴進行熔融紡絲,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使用將表面溫度調整為特定溫度(105℃、120℃、130℃、140℃等)之金屬輥進行乾式延伸。此時,將送出上述未延伸纖維束之輥的送出速度(V1)設為10m/秒,使捲取之側的金屬輥之捲取速度(V2)自10m/秒起緩慢地增加。繼而,將未延伸纖維束斷裂時之捲取之側的金屬輥之捲取速度設為最大延伸速度,求出上述最大延伸速度與送出未延伸纖維束之輥的送出速度之比(V2/V1),將所得之速度比作為最大延伸倍率(Vmax)。根據該最大延伸倍率(Vmax),按以下方式對所得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延伸性進行評價。
1:最大延伸倍率(Vmax)為7.5以上
2:最大延伸倍率(Vmax)為7.0以上且未達7.5
3:最大延伸倍率(Vmax)為6.5以上且未達7.0
4;最大延伸倍率(Vmax)為6.0以上且未達6.5
5:最大延伸倍率(Vmax)未達6.0
(分割率之測定方法1)
將包含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不織布等纖維集合體的剖面捆紮而不產生空間,藉由電子顯微鏡放大至1000倍而任意拍攝3個部位,藉由所拍攝之照片中已分割之纖維的面積比率來算出分割率。
(分割率之測定方法2)
於實施加熱處理之前的階段中,以濕式造紙網之厚度方向之切斷面露出之方式,將網儘可能緊密地填塞於筒中。將填塞於筒中之濕式造紙網(不織布)藉由電子顯微鏡放大至300倍,拍攝0.4mm×0.3mm之區域。一個一個確認所拍攝之照片中出現的纖維剖面,計數由極細纖維A(第一成分)所構成之纖維數、及由極細纖維B(第二成分)所構成之纖維數。又,對於未分割之纖維,觀察求出各構成成分數(例如具有圖2A~2B、圖1D之纖維剖面時,完全未分割之纖維之構成成分數為16,一半分割之纖維之構成成分數為8),並計數構成成分數作為各未分割之纖維數。因此,例如若存在1根未分割之纖維,其構成成分數為16,則該纖維計數為16根。根據計數結果依據下述式算出分割率。
分割率(%)=[(由極細纖維A所構成之纖維數+由極細纖維B所構成之纖維數)/(由極細纖維A所構成之纖維數+由極細纖維B所構成之纖維數+未分割之纖維數的合計)]×100
(分割性)
分割性係以藉由上述分割率之測定方法1而測定的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基準,按以下方式進行評價。
1:分割率為80%以上
2:分割率為70%以上且未達80%
3:分割率為60%以上且未達70%
4:分割率為50%以上且未達60%
5:分割率未達50%
(纖度)
纖度係依據JIS L 1015 8.5.1 B法(簡便法)而測定。
(基重)
依據JIS L 1913 6.2測定不織布之基重。
(厚度)
使用厚度測定機(商品名;THICKNESS GAUGE、型號CR-60A、大榮科學精器製作所(股)製造),以試料每1cm2施加2.94cN之荷重之狀態測定不織布之厚度。
(通氣度)
不織布(或電池分隔板)之通氣度係使用Frazir型試驗機,依據JIS L 1096而測定。
(拉伸強度)
依據JIS L 1096 8.12.1 A法(帶狀法),使用定速緊張型(constant rate of traverse)拉伸試驗機,以夾頭間隔10cm、拉伸速度30±2cm/分之條件對寬度5cm、長度30cm之試料片實施拉伸試驗,並測定切斷時之荷重值作為拉伸強度。拉伸試驗係對不織布之縱方向(機械方向)實施。
(穿刺強度)
穿刺強度係指藉由針穿透力測定所得之穿透點之應力(最大穿透力F),按下述方法測定。首先,準備裁斷成縱30mm、寬度100mm之大小的不織布(或電池分隔板)作為試料。將該試料置於輕便壓縮試驗機(Kato Tech公司製造之KES-G5)之具有圓筒狀穿透孔(直徑11mm)之支持體上。繼而,在配置於支持體上之試料上,將由縱46mm、橫86mm、厚度7mm、中央部具有直徑11mm之孔的鋁板所構成之擠壓板,以擠壓板之孔與支持體之圓筒狀穿透孔一致之方式載置。繼而,測定使高度18.7mm、底面直徑2.2mm、前端部形狀為1mm之球形的圓錐形狀針以2mm/秒之速度於擠壓板之中央垂直穿刺時的荷重、以及藉由上述圓錐狀針擠壓試料而變形之長度,所測定之荷重中,將上述圓錐狀針穿透試料之穿透點之應力設為最大穿透力F(N)即穿刺強度。穿刺強度係自1片不織布(電池分隔板)採集4片試料,對各試料於不同的15個部位進行測定,取得計60個部位所測定之值的平均值。
(單纖維強度及纖維伸長率)
單纖維強度及纖維伸長率係依據JIS L 1015,使用拉伸試驗機,測定將試料之夾頭間隔設為20mm時之纖維切斷時的荷重值及伸長率,分別作為單纖維強度及纖維伸長率。
(實施例1)
第一成分係使用Q值為10.7、Mn為51000、Mw為540000、Mz為3000000、MFR230為10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2400MPa之均聚丙烯樹脂,第二成分係準備熔點為238℃、MFR260為180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1765MPa、洛氏硬度為90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三井化學公司製造之“DX820”)。繼而,將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之複合比(容積比)設為5:5,使用中空8分割型複合噴嘴,將第一成分於350℃、第二成分於280℃之紡絲溫度下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10dtex,且如圖1A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8分割(以下記為中空8分割型)之未延伸的分割型複合纖維(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
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使用表面溫度為140℃之金屬輥進行乾式延伸。首先,藉由上述方法求出最大延伸倍率,結果該未延伸纖維束之最大延伸倍率為7.5倍。因此,將該紡絲長絲於相同溫度下以最大延伸倍率之66.7%即延伸倍率5倍進行延伸,而獲得纖度為2.0dtex、中空率為20%之中空8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延伸長絲)。
繼而,將上述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切斷成纖維長度6mm。又,黏合纖維係準備纖度2.0dtex、纖維長度6mm之烯系芯鞘型複合纖維(Daiwabo Polytec公司製造之“NBF(H)”)。將上述所得之纖維長度6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與黏合纖維以50:50之質量比混合。將所得之纖維混合物調整成3.5g/1升之比例而製成水分散液,使用家庭用混合機(松下電器(Panasonic)公司製造之“National MX-151S”)代替打漿機,以約4000轉/分鐘攪拌2分,而將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分割。繼而,於上述攪拌後之水分散液中添加水製備成16升之漿料,根據常規方法進行濕式造紙而製作濕式造紙網。使用滾筒乾燥機對所得之濕式造紙網以140℃實施熱處理,藉由用作黏合纖維之烯系芯鞘型複合纖維使纖維彼此接著,而獲得基重為60g/m2之濕式不織布。此時,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60%。進而,對上述濕式不織布之正背面噴射6MPa之高壓柱狀水流,而使分割型複合纖維分割並且使纖維間交纏。然後,以100℃乾燥之同時使纖維間熱接著,而獲得交纏不織布。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100%。
(實施例2)
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條件進行熔融紡絲,將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以延伸倍率5.9倍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溫度條件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1.7dtex、中空率為20%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78.7%。使用所得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60%。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100%。
(實施例3)
於熔融紡絲時,使用無中空部分之中實8分割型複合噴嘴作為紡絲噴嘴,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條件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10dtex,剖面形狀如圖1B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不具有中空部分之8分割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以延伸倍率5.9倍,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溫度條件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1.7dtex之中實8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78.7%。使用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55%。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95%。
(實施例4)
於熔融紡絲時,使用中空16分割型複合噴嘴作為紡絲噴嘴,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條件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10dtex,剖面形狀如圖1C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16分割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以延伸倍率5.9倍,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溫度條件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1.7dtex、中空率為20%之中空16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78.7%。使用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55%。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100%。
(實施例5)
於熔融紡絲時,使用無中空部分之中實16分割型複合噴嘴作為紡絲噴嘴,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條件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10dtex,剖面形狀如圖1D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不具有中空部分之16分割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以延伸倍率5.9倍,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溫度條件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1.7dtex之中實16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78.7%。使用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50%。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90%。
(實施例6)
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纖度為2.0dtex、中空率為20%之中空8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又,黏合纖維係準備纖度2.0dtex、纖維長度6mm之烯系芯鞘型複合纖維(Daiwabo Polytec(股)製造之“NBF(H)”)。將上述所得之纖維長度6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與黏合纖維以50:50之質量比混合。將所得之纖維混合物調整為3.5g/1升之比例而製成水分散液,使用家庭用混合機(松下電器股份有限公司製造之“National MX-151S”)代替打漿機,以約6000轉/分鐘攪拌2分,而使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分割。繼而,於上述攪拌後之水分散液中添加水而製備成16升之漿料,根據常規方法進行濕式造紙而製作濕式造紙網。使用滾筒乾燥機對所得之濕式造紙網以140℃實施熱處理,藉由用作黏合纖維之烯系芯鞘型複合纖維使纖維彼此接著,而獲得基重為60g/m2之濕式不織布。此時,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100%,藉由增加代替打漿機而使用之家庭用混合機之轉速,進行更強之攪拌處理,而可確認,分割型複合纖維即便不進行高壓柱狀水流之處理亦可高度地分割。
(實施例7)
第一成分係使用將Q值為10.7、Mn為51000、Mw為540000、Mz為3000000、MFR230為10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2400MPa之均聚丙烯樹脂,與Q值為3.0、Mn為75000、Mw為230000、MFR230為9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1650MPa、洛氏硬度為100之聚丙烯系樹脂(日本聚丙烯(Japan Polypropylene)公司製造之“SA01A”)以50:50之質量比混合的混合樹脂,並將第一成分之紡絲溫度變更為320℃,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條件進行熔融紡絲,獲得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將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以最大延伸倍率之71.4%即延伸倍率5.0倍、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溫度條件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2.0dtex、中空率為20%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將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切斷成纖維長度3mm。然後,將所得之纖維長度3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調整為3.5g/1升之比例而製成水分散液,使用家庭用混合機(松下電器公司製造之“National MX-151S”)代替打漿機,以約6000轉/分鐘攪拌1分,而使上述分割型複合纖維分割。繼而,於上述攪拌後之水分散液中添加水而製備成16升之漿料,根據常規方法進行濕式造紙而製作濕式造紙網。使用滾筒乾燥機對所得之濕式造紙網以140℃實施熱處理並使其乾燥,而獲得基重為53.3g/m2之濕式不織布。
(比較例1)
第一成分係使用Q值為5.3、Mn為32000、Mw為171000、Mz為700000、MFR230為26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1600MPa、洛氏硬度為100之聚丙烯系樹脂(日本聚丙烯公司製造之“SA03A”),第二成分係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繼而,將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之複合比(容積比)設為5:5,使用中空8分割型複合噴嘴,將第一成分於300℃、第二成分於280℃之紡絲溫度下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10dtex,如圖1A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8分割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使用表面溫度為130℃之金屬輥,以延伸倍率5.9倍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1.7dtex、中空率為20%之中空8分割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73.8%。使用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30%。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65%。
(比較例2)
第一成分係使用Q值為2.8、Mn為60000、Mw為170000、MFR230為30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1650MPa、洛氏硬度為100之聚丙烯系樹脂(日本聚丙烯公司製造之“SA03”),第二成分係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繼而,將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之複合比(容積比)設為5:5,使用中空8分割型複合噴嘴,將第一成分於270℃、第二成分於280℃之紡絲溫度下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10dtex、如圖1A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8分割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使用表面溫度為130℃之金屬輥,以延伸倍率5.9倍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1.7dtex、中空率為20%之中空8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72.8%。使用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35%。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65%。
(比較例3)
第一成分係使用Q值為4.4、MFR230為30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1600MPa、洛氏硬度為100之聚丙烯系樹脂(日本聚丙烯公司製造之“SA03B”),第二成分係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將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之複合比(容積比)設為5:5,使用中空8分割型複合噴嘴,將第一成分於270℃、第二成分於280℃之紡絲溫度下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10dtex、如圖1A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8分割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使用表面溫度為130℃之金屬輥,以延伸倍率5.9倍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1.7dtex、中空率為20%之中空8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72.8%。使用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30%。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65%。
(比較例4)
第一成分係使用Q值為2.7、MFR230為30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1650MPa、洛氏硬度為100之聚丙烯系樹脂(日本聚丙烯公司“SA03D”),第二成分係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將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之複合比(容積比)設為5:5,使用中空8分割型複合噴嘴,將第一成分於270℃、第二成分於280℃之紡絲溫度下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10dtex、如圖1A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8分割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使用表面溫度為130℃之金屬輥,以延伸倍率5.9倍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1.7dtex、中空率為20%之中空8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72.8%。使用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30%。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65%。
(比較例5)
第一成分係使用Q值為4.7、Mn為42000、Mw為198000、Mz為662000、MFR230為22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1600MPa、洛氏硬度為100之聚丙烯系樹脂(普瑞曼聚合物(Prime Polymer)公司製造之“S105H”),第二成分係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將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之複合比(容積比)設為5:5,使用中空8分割型複合噴嘴,將第一成分於290℃、第二成分於300℃之紡絲溫度下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10dtex、如圖1A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8分割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使用表面溫度為120℃之金屬輥,以延伸倍率4.5倍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2.2dtex、中空率為20%之中空8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但延伸時斷頭之產生頻度較高,而難以量產。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71.4%。使用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30%。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65%。
(比較例6)
第一成分係使用Q值為3.0、Mn為75000、Mw為230000、MFR230為9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1650MPa、洛氏硬度為100之聚丙烯系樹脂(日本聚丙烯公司製造之“SA01A”),第二成分係使用與實施例1相同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將第一成分與第二成分之複合比(容積比)設為5:5,使用中空8分割型複合噴嘴,將第一成分於290℃、第二成分於300℃之紡絲溫度下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10dtex、如圖1A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8分割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使用表面溫度為120℃之金屬輥,以延伸倍率4.5倍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2.2dtex、中空率為20%之中空8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但延伸時產生大量斷頭,而難以量產。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80.4%。使用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35%。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70%。
(比較例7)
於熔融紡絲時,將拉取速度變更為每分鐘635m,除此以外,以與比較例1相同之條件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5.5dtex、如圖1A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8分割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使用表面溫度為130℃之金屬輥,以延伸倍率3.2倍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1.7dtex、中空率為20%之中空8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40.0%。使用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25%。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55%。
(比較例8)
於熔融紡絲時,將拉取速度變更為每分鐘635m,除此以外,以與比較例3相同之條件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5.5dtex、如圖1A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8分割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使用表面溫度為130℃之金屬輥,以延伸倍率3.2倍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1.7dtex、中空率為20%之中空8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44.4%。使用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25%。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55%。
(比較例9)
於熔融紡絲時,將拉取速度變更為每分鐘635m,除此以外,以與比較例4相同之條件進行熔融紡絲,而獲得纖度為5.5dtex、如圖1A所示般纖維剖面為齒輪型且中央部具有中空部分之8分割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使用表面溫度為130℃之金屬輥,以延伸倍率3.2倍對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延伸處理,而獲得纖度為1.7dtex、中空率為20%之中空8分割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再者,延伸倍率為最大延伸倍率之39.5%。使用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式獲得濕式不織布。於所得之濕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25%。又,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由濕式不織布獲得交纏不織布。於所得之交纏不織布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為55%。
按如下方式測定實施例及比較例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延伸性、分割性等,將其結果示於下述表1~表3。又,表1~表3中亦一併表示實施例及比較例中之紡絲條件及延伸條件。
根據上述表1之結果可知,於包含含有聚丙烯系樹脂之第一成分、及含有聚烯系樹脂之第二成分的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中,第一成分中之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係使用Q值為6以上、且MFR230為5g/10分以上且未達23g/10分之範圍的聚丙烯系樹脂之實施例1~7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延伸性、分割性均優異。
根據實施例3與實施例2之比較、及實施例4與實施例5之比較可確認,於8分割及16分割之任一種分割中,無中空部分之中實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低於中空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但均為5%左右之下降,交纏不織布中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係實施例1~5中均為90%以上。根據以上可知,於以聚丙烯系樹脂為第一成分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中,由於第一成分中之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係滿足上述Q值、MFR之聚丙烯系樹脂,因此不會對分割數或中空部分之有無造成較大影響,而可提高分割性及延伸性。
另一方面,根據上述表2及表3可知,於第一成分中之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不滿足上述Q值、MFR之聚丙烯系樹脂的比較例1~9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中,無法獲得滿足延伸性及分割性兩種特性之纖維。特別是比較例6之分割型複合纖維由於第一成分中之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之MFR極低,因此延伸性之下降較大,而難以藉由高延伸倍率進行延伸,而且由於Q值亦較小,因此分割性亦較差。比較例1~4之分割型複合纖維雖然延伸性較高,但分割性與實施例1~6之纖維相比有較大下降。其原因認為係,於比較例1~4中,由於第一成分中之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為MFR230超過23g/10分之特別大之樹脂,因此於高溫下熱處理時所複合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與聚丙烯系樹脂之接合界面容易強力接著,而且Q值較小為6.5以下,因此進行延伸處理後亦於纖維內部大量殘留非晶區域,因此分割率下降。
比較例1、3、4與比較例7~9相比係以高倍率進行延伸處理,因此認為與該等相比而進行了纖維之結晶化從而分割率提高。但是,比較例1、3、4中,由於使用易結晶化之高分子量之聚丙烯的含量較少、Q值較低之聚丙烯系樹脂,因此即便經過延伸處理亦難以充分進行結晶化,進行延伸處理後之纖維內部亦殘留大量之非晶區域,此外,由於所使用之聚丙烯系樹脂之MFR為25g/10分以上,因此於高溫下熱處理時,所複合之聚甲基戊烯系樹脂與聚丙烯系樹脂之接合界面強力接著,藉此認為與實施例1~7所示之本發明之分割型複合纖維相比,分割率下降。
按上述方式測定實施例1、實施例7及比較例6中所製作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延伸長絲)之單纖維強度及纖維伸長率,將其結果示於下述表4。
根據表4可知,實施例1及實施例7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單纖維強度較比較例6更優異。其原因推測係,實施例1及實施例7之延伸倍率大於比較例6。又,雖然實施例1及實施例7之延伸倍率大於比較例6,但延伸性良好。其原因推測係,實施例1及實施例7之最大延伸倍率大於比較例6。
(實施例8)
以纖維長度為3mm之方式切斷實施例2中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黏合纖維係準備纖度為0.8dtex、纖維長度為5mm、芯成分為聚丙烯、鞘成分為聚乙烯之芯鞘型複合纖維(Daiwabo Polytec公司製造之“NBF(H)”)。將上述所得之纖維長度為3mm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與上述黏合纖維以30:70之質量比混合,以所混合之原棉達到0.01質量%之濃度之方式製備水分散漿料。使用家庭用混合機以每分鐘3000轉對所製備之漿料攪拌1分,使上述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分割成各樹脂成分而形成極細纖維,同時製成各構成纖維均勻分散之漿料。將所得之漿料進行濕式造紙,而製作基重為約52g/m2之纖維網。藉由搬送用支持體搬送纖維網,使用加熱至140℃之滾筒乾燥機,對網實施45秒之加熱處理,使纖維網乾燥,同時藉由芯鞘型複合纖維(黏合纖維)使纖維彼此接著而獲得熱接著不織布。
繼而,對所得之熱接著不織布以溫度60℃、夾壓約35kgf/cm2(3.3MPa)之條件進行使用熱輥之厚度加工,而將熱接著不織布之厚度調整為約120μm,而製作電池分隔板。
(比較例10)
使用比較例6中所得之分割型複合纖維,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8相同之方式獲得電池分隔板。
按上述方式測定實施例8及比較例10中所得之電池分隔板(不織布)之基重、厚度、通氣度及穿刺強度,將其結果示於下述表5。
根據表5可知,實施例8之電池分隔板(不織布)之穿刺強度較比較例10更優異。其原因推測係,於實施例8中,使用Q值為6以上、且MFR230為5g/10分以上且未達23g/10分之範圍的聚丙烯系樹脂作為第一成分之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
(實施例9)
製造如下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其具有圖2A所示之纖維剖面形狀,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之芯成分係使用Q值為10.7、Mn為51000、Mw為540000、Mz為3000000、MFR230為10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2400MPa之均聚丙烯樹脂,第二成分之鞘成分係使用高密度聚乙烯(日本聚乙烯(Japan Polyethylene)公司製造之“HE481”),分割數為16,中心部具有中空率20%之中空部分。
分割型複合纖維之製造具體按以下方式進行。首先,使用設有205個噴嘴孔之分割型複合噴嘴,將聚丙烯樹脂:聚乙烯之容積比設為5:5(第一成分:第二成分之容積比=2.5:7.5),以紡絲溫度290℃、噴出量0.35g/孔、拉取速度880m/分之條件進行熔融擠出,而獲得纖度為4dtex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繼而,將所得之紡絲長絲於105℃下乾式延伸至2倍,而獲得纖度為2dtex之延伸長絲。對所得之延伸長絲給予纖維處理劑後,切斷成3mm纖維長度,而獲得短纖維之形態的分割型複合纖維。
繼而,使用上述所得之纖維長度3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藉由濕式造紙法製作纖維網。具體而言,以纖維之濃度為0.01質量%之方式製備漿料,藉由打漿機以轉速2000rpm攪拌5分,而使纖維解離,並且使分割型複合纖維割纖而形成極細纖維A及極細纖維B。然後,使用圓網式濕式造紙機,以獲得基重為80g/m2之網的方式進行濕式造紙。藉由搬送用支持體搬送所得之濕式造紙網,使用加熱至140℃之滾筒乾燥機,對網實施45秒之加熱處理而使濕式造紙網乾燥,並且藉由極細纖維B之鞘成分使纖維彼此接著而獲得不織布。再者,於所得之不織布中,極細纖維A之纖維剖面之L/D為1.7,極細纖維B之纖維剖面之L/D為1.0。
(實施例10)
將聚丙烯樹脂:聚乙烯之容積比變更為7:3(第一成分:第二成分之容積比=3.5:6.5)而製作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9相同之方式,獲得纖維長度3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及不織布。再者,於實施例10之不織布中,極細纖維A之纖維剖面之L/D為1.5,極細纖維B之纖維剖面之L/D為1.1。
(實施例11)
以具有圖2B所示之纖維剖面形狀之方式,變更分割型複合噴嘴,以紡絲溫度290℃、噴出量0.53g/孔、拉取速度880m/分之條件進行熔融擠出,而獲得纖度為6dtex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將所得之紡絲長絲於105℃下乾式延伸至3倍,而獲得纖度為2dtex之延伸長絲,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9相同之方式,獲得纖維長度3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及不織布。又,於實施例11之不織布中,極細纖維A之纖維剖面之L/D為2.9,極細纖維B之纖維剖面之L/D為1.6。
(實施例12)
以具有圖1D所示之纖維剖面形狀之方式,使用實施例9中用作第一成分之聚丙烯樹脂作為第一成分,使用實施例9中用作第二成分之聚乙烯作為第二成分,而製造分割型複合纖維。分割型複合纖維之製造具體按以下方式進行。首先,使用設有300個噴嘴孔之分割型複合噴嘴,將聚丙烯樹脂:聚乙烯之容積比設為5:5(第一成分:第二成分之容積比=5:5),以紡絲溫度290℃、噴出量0.36g/孔、拉取速度600m/分之條件進行熔融擠出,而獲得纖度為6dtex之未延伸纖維束(紡絲長絲)。繼而,將所得之紡絲長絲於105℃下乾式延伸至3倍,而獲得纖度為2dtex之延伸長絲。對所得之延伸長絲給予纖維處理劑後,切斷成3mm之纖維長度,而獲得短纖維之形態的分割型複合纖維。繼而,使用所得之纖維長度3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以與實施例9相同之方式獲得不織布。再者,於實施例12之不織布中,極細纖維A之纖維剖面之L/D為2.0,極細纖維B之纖維剖面之L/D為2.0。
(比較例11)
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之芯成分係使用Q值為5.3、Mn為32000、Mw為171000、Mz為700000、MFR230為26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1600MPa之聚丙烯樹脂(日本聚丙烯公司製造之“SA03A”),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9相同之方式,獲得纖維長度3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及不織布。再者,於比較例11之不織布中,極細纖維A之纖維剖面之L/D為1.7,極細纖維B之纖維剖面之L/D為1.0。
(比較例12)
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之芯成分係使用Q值為5.3、Mn為32000、Mw為171000、Mz為700000、MFR230為26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1600MPa之聚丙烯樹脂(日本聚丙烯公司製造之“SA03A”),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0相同之方式,獲得纖維長度3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及不織布。再者,於比較例12之不織布中,極細纖維A之纖維剖面之L/D為1.5,極細纖維B之纖維剖面之L/D為1.1。
(比較例13)
第一成分及第二成分之芯成分係使用Q值為5.3、Mn為32000、Mw為171000、Mz為700000、MFR230為26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1600MPa之聚丙烯樹脂(日本聚丙烯公司製造之“SA03A”),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1相同之方式,獲得纖維長度3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及不織布。再者,於比較例13之不織布中,極細纖維A之纖維剖面之L/D為2.9,極細纖維B之纖維剖面之L/D為1.6。
(比較例14)
第一成分係使用Q值為5.3、Mn為32000、Mw為171000、Mz為700000、MFR230為26g/10分、拉伸彈性模數為1600MPa之聚丙烯樹脂(日本聚丙烯公司製造之“SA03A”),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2相同之方式,獲得纖維長度3mm之分割型複合纖維及不織布。再者,於比較例14之不織布中,極細纖維A之纖維剖面之L/D為2.0,極細纖維B之纖維剖面之L/D為2.0。
將實施例9~12及比較例11~14之分割型複合纖維之構成、纖度等物性、實施例9~12及比較例11~14之不織布之分割率、厚度、拉伸強度及穿刺強度示於下述表6及表7。
將實施例9與比較例11進行比較,儘管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分割率及分割後之極細纖維的纖度並無差異,但實施例9表現更高之穿刺強度。同樣之情況亦可見於實施例10與比較例12之比較、實施例11與比較例13之比較、實施例12與比較例14之比較。其原因推測係,於實施例9~11中,第一成分中之主成分聚丙烯系樹脂係使用Q值為6以上、且MFR230為5g/10分以上且未達23g/10分之範圍的聚丙烯系樹脂。
又,實施例9~11與實施例12相比表現更高之拉伸強度。其原因推測係,由於構成實施例9~11之不織布的極細纖維B為芯鞘型,因此藉由極細纖維B之鞘成分而使極細纖維彼此更強力接著。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本發明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可用於對人及/或對物揩抹器等各種揩抹用品、人工皮革、衛生材料、過濾器、電池用分隔板等用途。
1...第一成分
2...第二成分
2a‧‧‧芯成分
2b‧‧‧鞘成分
3‧‧‧中空部分
10‧‧‧分割型複合纖維
圖1A~圖1J係例示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剖面之示意性剖面圖。
圖2A~圖2B係表示第二成分為芯鞘型複合鏈段時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一例的示意性剖面圖。
1...第一成分
2...第二成分
10...分割型複合纖維

Claims (8)

  1. 一種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其係含有含聚丙烯系樹脂之第一成分、及含聚烯系樹脂之第二成分,並經複合紡絲而成者;該第一成分含有Q值(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量平均分子量Mn之比)為6以上、且依據JIS K 7210之熔融流動速率(MFR;測定溫度230℃、荷重2.16kgf(21.18N))為5g/10分以上且未達23g/10分之範圍的聚丙烯樹脂作為主成分;該第一成分中,作為該主成分而含有之聚丙烯系樹脂之z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以上,且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800,000以下;該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剖面中,該第一成分與該第二成分鄰接。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其中,該第二成分所含之聚烯系樹脂為聚甲基戊烯系樹脂。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其中,該第一成分中,作為該主成分而含有之聚丙烯系樹脂之依據JIS K 7161而測定的拉伸彈性模數為2000MPa以上。
  4. 一種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製造方法,包括使用分割型複合噴嘴將含有聚丙烯系樹脂之第一成分、及含有聚烯系樹脂之第二成分進行熔融紡絲而製成未延伸纖維束,並將所得之未延伸纖維束進行延伸的步驟; 該第一成分含有紡絲前之Q值(重量平均分子量Mw與數量平均分子量Mn之比)為6以上、且依據JIS K 7210之紡絲前的熔融流動速率(MFR;測定溫度230℃、荷重2.16kgf(21.18N))為5g/10分以上且未達23g/10分之範圍的聚丙烯系樹脂作為主成分,該第一成分中,作為該主成分而含有之聚丙烯系樹脂之紡絲前之z平均分子量Mz為800,000以上、且紡絲前之重量平均分子量Mw為800,000以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一成分中,作為該主成分而含有之聚丙烯系樹脂之紡絲前之Q值為8以上。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或5項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之製造方法,其中,該第二成分所含有之聚烯系樹脂為聚甲基戊烯系樹脂,該延伸倍率係最大延伸倍率之60~90%且4.5倍以上。
  7. 一種纖維集合體,含有10質量%以上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
  8. 一種電池分隔板,含有10質量%以上之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3項中任一項之聚烯系分割型複合纖維。
TW100110891A 2010-03-30 2011-03-30 A polyolefin-based composite fiber and a fiber assembly and a battery separator us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TWI5546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078769 2010-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139769A TW201139769A (en) 2011-11-16
TWI554661B true TWI554661B (zh) 2016-10-21

Family

ID=447123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10891A TWI554661B (zh) 2010-03-30 2011-03-30 A polyolefin-based composite fiber and a fiber assembly and a battery separator us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9356272B2 (zh)
EP (1) EP2554723A4 (zh)
JP (1) JP5560324B2 (zh)
KR (1) KR101363721B1 (zh)
CN (1) CN102822399B (zh)
TW (1) TWI554661B (zh)
WO (1) WO201112265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47010B2 (ja) * 2011-01-05 2014-12-24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電池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池
JP5812607B2 (ja) * 2011-01-05 2015-11-17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分割型複合繊維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集合物
WO2012133753A1 (ja) * 2011-03-31 2012-10-04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セパレータ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並びにセパレータ材料用熱接着性複合繊維
JP5924079B2 (ja) * 2012-03-30 2016-05-25 Tdk株式会社 リチウムイオン2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リチウムイオン2次電池
WO2014124123A1 (en) * 2013-02-06 2014-08-14 Encell Technology, Inc. Nickel iron battery employing untreated polyolefin separator with a surfactant in the electrolyte
WO2014192746A1 (ja) * 2013-05-30 2014-12-04 帝人株式会社 有機樹脂無捲縮ステープルファイバー
JP6417767B2 (ja) * 2013-08-05 2018-11-07 三菱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割繊性複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TWI572754B (zh) * 2014-06-27 2017-03-01 三洋紡織纖維股份有限公司 人造皮革織物之製法
WO2018181909A1 (ja) * 2017-03-31 2018-10-04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分割型複合繊維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構造物
US20190104790A1 (en) * 2017-10-11 2019-04-11 Kai-Hsi Tseng Reinforcement fiber for protection products
KR102402639B1 (ko) 2017-11-24 2022-05-2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그의 통신 방법
US11850839B2 (en) * 2018-08-08 2023-12-26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Fixing structure of wiring member
JP7395101B2 (ja) 2018-10-03 2023-12-11 大和紡績株式会社 分割型複合繊維、それを用いた短繊維不織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565237B (zh) * 2019-09-12 2021-04-27 广东蒙泰高新纤维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pe-pp桔瓣型复合纺超细旦纤维制造锂电池隔膜的方法
JP7458228B2 (ja) * 2020-03-31 2024-03-29 大和紡績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分割型複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繊維集合物及び電池セパレータ
JP7029500B2 (ja) * 2020-08-24 2022-03-03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熱可塑性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これから得られる成形体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23331A (ja) * 1999-10-21 2001-05-08 Teijin Ltd 分割型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繊維
JP2001192936A (ja) * 1999-11-02 2001-07-17 Daiwabo Co Ltd 分割型複合繊維、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極細繊維不織布
JP2002220740A (ja) * 2001-01-25 2002-08-09 Daiwabo Co Ltd 分割型複合繊維、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極細繊維不織布
WO2008123333A1 (en) * 2007-03-20 2008-10-16 Es Fibervisions Co., Ltd. Splittable conjugate fiber including polyacetal, and fibrous form and product each obtained from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63129B2 (ja) 1989-10-19 1994-08-17 大和紡績株式会社 分割性複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3242461B2 (ja) 1992-08-12 2001-12-25 テルモ株式会社 フィルター内の残留液回収方法
JP3273061B2 (ja) 1992-08-25 2002-04-08 テルモ株式会社 白血球および血小板捕捉フィルター
JP3525556B2 (ja) 1995-05-12 2004-05-10 チッソ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分割型複合繊維及び不織布
JP3528327B2 (ja) 1995-05-12 2004-05-17 チッソ株式会社 親水性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分割型複合繊維及び不織布
JP3741886B2 (ja) * 1998-12-22 2006-02-01 日本バイリーン株式会社 極細繊維発生可能繊維、これから発生した極細繊維及びこの極細繊維を用いた繊維シート
JP4026280B2 (ja) * 1999-07-19 2007-12-26 チッソ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分割型複合繊維、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繊維を用いた繊維成形体
JP3309181B2 (ja) 1999-03-08 2002-07-29 チッソ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分割型複合繊維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繊維成形体
WO2000053831A1 (fr) 1999-03-08 2000-09-14 Chisso Corporation Fibre conjuguee clivee, procede de production associe, et article forme a l'aide de cette fibre
JP3510156B2 (ja) * 1999-06-25 2004-03-22 大和紡績株式会社 電池セパレータ並びに電池
JP3961724B2 (ja) 1999-07-29 2007-08-22 大和紡績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分割型複合繊維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不織布
US6461729B1 (en) * 1999-08-10 2002-10-08 Fiber Innovation Technology, Inc. Splittable multicomponent polyolefin fibers
JP3696768B2 (ja) * 2000-03-27 2005-09-21 大和紡績株式会社 分割型複合繊維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不織布
WO2008047745A1 (fr) * 2006-10-18 2008-04-24 Toray Industries, Inc. Polymère de polyacrylonitrile, procédé de production du polymère, procédé de production d'une fibre de précurseur pour fibre de carbone, fibre de carbone et procédé de production de la fibre de carbone
JP5404396B2 (ja) * 2007-07-19 2014-01-29 ダイワボウ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熱接着性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繊維集合物
US8354465B2 (en) * 2007-10-23 2013-01-15 Exxonmobil Chemical Patents Inc. Elastic film compositions with improved tear resistance
WO2010050407A1 (ja) * 2008-10-29 2010-05-06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捲縮複合繊維、及び当該繊維からなる不織布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23331A (ja) * 1999-10-21 2001-05-08 Teijin Ltd 分割型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繊維
JP2001192936A (ja) * 1999-11-02 2001-07-17 Daiwabo Co Ltd 分割型複合繊維、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極細繊維不織布
JP2002220740A (ja) * 2001-01-25 2002-08-09 Daiwabo Co Ltd 分割型複合繊維、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極細繊維不織布
WO2008123333A1 (en) * 2007-03-20 2008-10-16 Es Fibervisions Co., Ltd. Splittable conjugate fiber including polyacetal, and fibrous form and product each obtained from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30017451A1 (en) 2013-01-17
JP5560324B2 (ja) 2014-07-23
US9356272B2 (en) 2016-05-31
TW201139769A (en) 2011-11-16
KR101363721B1 (ko) 2014-02-14
KR20120130268A (ko) 2012-11-29
CN102822399A (zh) 2012-12-12
CN102822399B (zh) 2015-04-29
EP2554723A1 (en) 2013-02-06
EP2554723A4 (en) 2016-03-02
JPWO2011122657A1 (ja) 2013-07-08
WO2011122657A1 (ja) 2011-10-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4661B (zh) A polyolefin-based composite fiber and a fiber assembly and a battery separator using the same, and a method for producing the same
KR101187219B1 (ko) 습식 부직포용 섬유
JP7364829B2 (ja) 分割型複合繊維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構造物
JP5337599B2 (ja) 電池セパレータ、電池および分割型複合繊維
JP7241279B2 (ja) 芯鞘型複合繊維、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含む繊維集合物
JP5844987B2 (ja) セパレータ材料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電池
JP4028965B2 (ja) 分割型複合繊維、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極細繊維不織布
JP3852644B2 (ja) 分割型複合繊維、これを用いた不織布及び吸収性物品
JP2004115980A (ja) 不織布及びリチウムイオン二次電池用セパレータ
JP5812607B2 (ja) 分割型複合繊維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集合物
JP4384391B2 (ja) セパレータ材料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れを組み込んだ電池
JP7458228B2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分割型複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れを用いた繊維集合物及び電池セパレータ
JP4377774B2 (ja) 電池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電池
JP2003059482A (ja) セパレータ材料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電池
JP4377773B2 (ja) 電池セパレータおよび電池
JP2001159026A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含有繊維及び繊維シート
JP5647010B2 (ja) 電池セパレータ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池
JP4026280B2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分割型複合繊維、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繊維を用いた繊維成形体
JP3471255B2 (ja) 電池セパレータ用不織布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池
JP2004346476A (ja) プロピレン系短繊維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繊維集合物並びに熱融着不織布
WO2023191101A1 (ja) 芯鞘型複合繊維、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含む繊維集合物
JP3510156B2 (ja) 電池セパレータ並びに電池
JP2022159169A (ja) 分割型複合繊維、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繊維集合物およびセパレータ材料
JP2003239138A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複合繊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