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53274B - 控制器及鍋爐系統 - Google Patents

控制器及鍋爐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53274B
TWI553274B TW100121754A TW100121754A TWI553274B TW I553274 B TWI553274 B TW I553274B TW 100121754 A TW100121754 A TW 100121754A TW 100121754 A TW100121754 A TW 100121754A TW I553274 B TWI553274 B TW I553274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mbustion
boiler
evaporation amount
evaporation
amoun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012175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24365A (en
Inventor
三浦浩二
山田和也
Original Assignee
三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三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三浦工業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2243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243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532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53274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3/00General layout or general methods of operation of complete plants
    • F01K13/02Controlling, e.g. stopping or star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5/00Control systems for steam boil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f Steam Boilers And Waste-Gas Boilers (AREA)

Description

控制器及鍋爐系統
本發明係關於用來控制由複數個鍋爐所構成的鍋爐群之控制器及鍋爐系統。
如周知的,關於控制具備有鍋爐且該鍋爐為具有複數個階段性的燃燒位置者之鍋爐群的技術,有增加要使之燃燒之鍋爐的台數並使各鍋爐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來對應於要求負荷而使蒸發量增加之技術曾經揭示(參照例如專利文獻1)。
另外,在提高鍋爐群的負荷依從性方面,則有進行控制而使鍋爐群之中負荷依從性較高的鍋爐優先燃燒之技術曾經揭示(參照例如專利文獻2)。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平9-287703號公報
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5-55014號公報
然而,在鍋爐群運轉之際,會有必須在已針對各鍋爐(或燃燒位置)設定了優先順位的情況下進行優先順位的變更、或者必須在更換預備爐位之際進行運轉對象鍋爐的變更等之情形。
如此,進行了優先順位或運轉對象鍋爐的變更等為首之鍋爐群的運轉條件的變更時,會有即使可確保鍋爐群的必要蒸發量,負荷依從性也會降低之情形。
例如,就算是在如專利文獻1所記載的鍋爐群一般,由燃燒位置數及各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都相同之同種鍋爐所構成之簡單的鍋爐群之情況,只要以優先順位或運轉對象鍋爐的變更為首之鍋爐群的運轉條件一經變更,就會有例如:必須確認用來確保負荷依從性之低燃優先鍋爐的台數及在給汽過渡過程中進行壓力保持(保壓)之鍋爐在負荷依從性的確保上是否充分,或者結果必須變更各鍋爐的設定等情形,鍋爐群的運轉條件的設定很煩雜。
另外,在鍋爐群係包含燃燒位置數、及各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之至少任一方不同之異種鍋爐而構成之情況,還會有例如第16圖所示之由於優先順位的變更、運轉對象鍋爐的變更而使得鍋爐群的負荷依從性產生很大的變動之情形。
第16圖中,標註有No. 1至No. 5之方框分別表示一台鍋爐,將各鍋爐再予以區隔而成的各個子框表示各鍋爐的燃燒位置,畫有陰影網底之子框表示該燃燒位置在燃燒中,子框內的數字表示該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另外,表示各鍋爐的方框的上側之()內標記的數字表示在鍋爐群內的優先順位,在此習知例中,各鍋爐係根據優先順位而從燃燒停止狀態轉換到低燃燒狀態,等到運轉對象之鍋爐全部變為低燃燒狀態後,再依序根據優先順位而轉換到高燃燒狀態。
例如,在依照如第16圖(A)所示之從No. 1鍋爐至No. 5鍋爐的順序設定優先順位,且將優先順位4、5之鍋爐設定為預備爐位之鍋爐群中,如第16圖(B)所示將優先順位變更為從No. 5鍋爐至No. 1鍋爐之順序時,雖然維持當初的No. 1鍋爐的高燃燒狀態及No. 2鍋爐的低燃燒狀態,但必要蒸發量降低時,就會依優先順位而使No. 1鍋爐從高燃燒狀態依序變到低燃燒狀態、燃燒停止狀態(預備爐位),然後使No. 2鍋爐從低燃燒狀態變到燃燒停止狀態(預備爐位),如第16圖(C)所示。
然後(或在No. 1鍋爐、No. 2鍋爐的蒸發量依序降低的過程中),當鍋爐群的必要蒸發量增加,就會如第16圖(D)所示,以使No. 5鍋爐變到低燃燒狀態、使No. 4鍋爐變到低燃燒狀態、使No. 5鍋爐變到高燃燒狀態之順序來使蒸發量增加。
比較第16圖(A)及第16圖(D)可得知,雖然鍋爐群都是一台鍋爐在高燃燒狀態、兩台鍋爐在低燃燒狀態,但最大蒸發量、總蒸發量、總負荷依從蒸發量卻從第16圖(A)之最大蒸發量5000(kg/h)、總蒸發量35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1500(kg/h),大幅變化為第16圖(D)之最大蒸發量3000(kg/h)、總蒸發量2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1000(kg/h)。
因此,構成鍋爐群之鍋爐的構成(燃燒位置數或各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的差異)、優先順位或運轉對象鍋爐的變更為者之鍋爐群的運轉條件有變動,就有即使可確保必要蒸發量,負荷依從性也會大幅變動之情形。
本發明係考慮上述的情形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提供在具備有鍋爐且該鍋爐為具有複數個階段性的燃燒位置者之鍋爐群的運轉條件變動了之情況,可容易地確保負荷依從性之控制器及鍋爐系統。
為了解決上述課題,本發明提出以下的手段作為解決方案。
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發明,係針對具備有鍋爐且該鍋爐為具有複數個階段性的燃燒位置者之鍋爐群,具備有用來控制該鍋爐群的程式之控制器,其特徵在於:前述程式係構成為:以讓構成前述鍋爐群之各個鍋爐的負荷依從蒸發量相加而算出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成為前述鍋爐群應依從之蒸發量的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以上的方式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根據此發明之控制器,以讓鍋爐群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在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以上之方式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所以即使變更鍋爐的運轉條件,也可容易地確保鍋爐群的負荷依從性。
本說明書中,
1) 所謂的蒸發量,係指每單位時間產生的蒸汽量,可藉由例如(kg/h)來表示。
2) 所謂的鍋爐的蒸發量,係指燃燒中的鍋爐在該燃燒位置燃燒所輸出之蒸發量。
3) 所謂的鍋爐群的總蒸發量,係指鍋爐群中正在燃燒的鍋爐之在該燃燒位置輸出的蒸發量的總和。
4) 所謂的鍋爐的最大蒸發量,係指作為對象之鍋爐可輸出的蒸發量,係額定蒸發量。
5) 所謂的鍋爐群的最大蒸發量,係指整個鍋爐群可輸出的蒸發量,係構成鍋爐群之鍋爐(預備爐位除外)的最大蒸發量的總和,係整個鍋爐群的額定蒸發量。
6) 所謂的負荷依從蒸發量,係指任一個鍋爐可依照要求負荷的增減而沒有時間延遲地在短時間內增加的蒸發量。
7) 所謂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係指鍋爐群可依照要求負荷的增減而沒有時間延遲地在短時間內增加的蒸發量,係構成鍋爐群之鍋爐(預備爐位除外)的負荷依從蒸發量的總和。
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記載之發明,係針對具備有鍋爐且該鍋爐為具有複數個階段性的燃燒位置者之鍋爐群,具備有用來控制該鍋爐群的程式之控制器,其特徵在於:前述程式係構成為:以讓構成前述鍋爐群之各個鍋爐的負荷依從蒸發量相加而算出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成為在前述鍋爐群應依從的蒸發量的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範圍內之方式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根據此發明之控制器,以讓鍋爐群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在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範圍內之方式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所以即使變更鍋爐的運轉條件,也可容易地確保鍋爐群的負荷依從性,可藉由抑制多餘的負荷依從蒸發量的保持而抑制過剩的能量之消耗。
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記載之發明,係鍋爐系統,其特徵在於:具備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控制器。
根據此發明之鍋爐系統,即使變更鍋爐的運轉條件,也可容易地確保鍋爐群的負荷依從性。
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要相加而算出前述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時,以燃燒中之前述鍋爐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來算出。
根據此發明之控制器,以使在比最上位燃燒位置還下位的燃燒位置給蒸汽中之各鍋爐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來確保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所以可使蒸發量在短時間內增加,可容易且確實地提高負荷依從性。
本說明書中,算出「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中之所謂的最上位燃燒位置,係指在負荷依從蒸發量算出之際,作為運轉對象之各鍋爐的最上位燃燒位置。
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要相加而算出前述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時,以燃燒中之前述鍋爐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及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之鍋爐轉換到最下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來算出。
根據此發明之控制器,以使在比最上位燃燒位置還下位的燃燒位置給蒸汽中之各鍋爐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及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之鍋爐轉換到最下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相當於第一差分蒸發量)為對象來確保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所以即使給蒸汽中的鍋爐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也可藉由使任一鍋爐進入給汽過渡過程來使負荷依從蒸發量只增加與該鍋爐的第一差分蒸發量相當之量,可容易且有效率地提高鍋爐群的負荷依從性。
本說明書中,使鍋爐轉換到高一階的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亦即轉換後的燃燒位置的蒸發量與轉換前的燃燒停止位置(或燃燒位置)的蒸發量之差,稱為差分蒸發量。
另外,轉換到高一階位而成為第N燃燒位置(N為1以上的整數)所增加的蒸發量,稱為「第N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或「第N差分蒸發量」,例如,從燃燒停止位置轉換到第一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稱為「第一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或「第一差分蒸發量」,從第一燃燒位置轉換到第二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稱為「第二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或「第二差分蒸發量」。
又,本說明書中,所謂的給汽過渡過程,係指在燃燒停止位置,例如在掃氣(purge)(包含微風掃氣)、母火(pilot)燃燒(包含連續母火燃燒)狀態之鍋爐從燃燒開始到在第一燃燒位置給蒸汽為止之過程、與低燃燒對應之鍋爐從燃燒開始到在第一燃燒位置給蒸汽為止之過程、解除燃燒之鍋爐到變為燃燒停止位置且水溫降低到常溫為止之過程,分類為以下之第一狀態至第五狀態,可依第一狀態至第五狀態之順序在短時間內給蒸汽。
第一狀態:在低燃燒位置,並不給蒸汽而保持壓力之狀態
第二狀態:解除低燃燒後,成為掃氣或母火燃燒狀態,並不給蒸汽而保持壓力之狀態
第三狀態:解除低燃燒而成為待機狀態,並不給蒸汽而保持壓力之狀態
第四狀態:從燃燒停止位置轉換到低燃燒位置而將水加熱但不保持壓力之狀態(無壓狀態)
第五狀態:在掃氣或母火燃燒狀態但不保持壓力之狀態(無壓狀態)
第五狀態中包含:從第二狀態降壓到無壓狀態之情況;以及在燃燒停止位置成為掃氣或母火燃燒狀態,且為無壓狀態之情況。給汽過渡過程之中,從屬於壓力保持狀態之第一狀態、第二狀態、第三狀態到第一燃燒位置之轉換,在使轉換時間縮短上很合適。
另外,所謂的連續母火燃燒狀態,係指在燒瓦斯的鍋爐中,為了能夠做到一輸出燃燒訊號就立刻點火,而進行之作用在於使未燃瓦斯不會滯留在爐內之母火燃燒器(pilot burner)的連續燃燒狀態。
所謂的微風掃氣,係指在燒油的鍋爐中,為了能夠做到一輸出燃燒訊號就立刻點火,而進行之作用在於使未燃瓦斯不會滯留在爐內之使送風機轉速減小而以微風量維持送風狀態之動作。
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要相加而算出前述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時,以燃燒中之前述鍋爐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及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之鍋爐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來算出。
根據此發明之控制器,以使在比最上位燃燒位置還下位的燃燒位置給蒸汽中之各鍋爐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及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之鍋爐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來確保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所以即使給蒸汽中的鍋爐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也可藉由使任一鍋爐進入給汽過渡過程來使負荷依從蒸發量只增加與該鍋爐(運轉對象)到達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相當之量,可容易且有效率地提高鍋爐群的負荷依從性。
而且,藉由以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之鍋爐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使進入給汽過渡過程之鍋爐的台數減少,可抑制多餘的能量消耗。
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記載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要增加前述鍋爐群的蒸發量時,以讓依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與從可自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的燃燒位置之中選出的燃燒位置之組合而定的總蒸發量最小之方式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記載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要增加前述鍋爐群的蒸發量時,以讓依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與從可自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的燃燒位置之中選出的燃燒位置之組合而定的總蒸發量最小之方式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記載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要增加前述鍋爐群的蒸發量時,以讓依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與從可自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的燃燒位置之中選出的燃燒位置之組合而定的總蒸發量最小之方式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根據此申請專利範圍第6至8項記載的發明之控制器,在確保鍋爐群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之際,抽出可藉由從現在正燃燒中之燃燒位置的組合依序轉換過去而構成的燃燒位置的組合(選出的鍋爐及燃燒位置),再從其中選擇總蒸發量最小之燃燒位置的組合,所以可確保鍋爐群的負荷依從性同時抑制多餘的能量消耗。
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記載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設定前述總蒸發量會為最小之組合時,從根據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或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範圍而抽出的組合之中選擇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與從可自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的燃燒位置之中選出的燃燒位置之組合,而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記載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設定前述總蒸發量會為最小之組合時,從根據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或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範圍而抽出的組合之中選擇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與從可自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的燃燒位置之中選出的燃燒位置之組合,而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設定前述總蒸發量會為最小之組合時,從根據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或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範圍而抽出的組合之中選擇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與從可自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的燃燒位置之中選出的燃燒位置之組合,而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根據此申請專利範圍第9至11項記載的發明之控制器,在選擇可確保鍋爐群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且總蒸發量最小之燃燒位置的組合之際,根據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或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範圍,從可自現在正燃燒中的燃燒位置的組合依序轉換燃燒位置而構成者之中抽出作為對象之燃燒位置的組合,再從抽出的燃燒位置的組合之中選擇總蒸發量最小之燃燒位置的組合,所以可容易且有效率地選擇可確保總負荷依從蒸發量同時總蒸發量最小之燃燒位置的組合。
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各鍋爐設定高效率燃燒位置,然後在要算出前述總蒸發量及前述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時,使處於比前述高效率燃燒位置還下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比已到達前述高效率燃燒位置之鍋爐優先作為算出對象。
根據此發明之控制器,在總蒸發量及前述總負荷依從蒸發量的算出之際,使處於比高效率燃燒位置還下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比已到達高效率燃燒位置之鍋爐優先,所以已到達高效率燃燒位置之鍋爐,在作為運轉對象之其他的鍋爐到達高效率燃燒位置為止,都在高效率燃燒位置運轉。結果,鍋爐群中之在高效率燃燒位置進行之運轉就會增加,而可提高鍋爐群的能量效率。
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記載之發明,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記載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設定前述鍋爐群為了因應要求負荷所應該要能夠輸出之設定最大蒸發量,然後以讓前述鍋爐群可輸出的最大蒸汽量能確保為前述設定最大蒸發量之方式,來設定運轉對象之鍋爐及燃燒位置。
根據此發明之控制器,以鍋爐群可輸出的最大蒸發量可確保設定最大蒸發量之方式,來設定運轉對象之鍋爐及其燃燒位置,所以不僅可抑制對應於要求負荷之蒸發量不足的情形,而且可抑制過剩的能量之消耗。
根據本發明之控制器及鍋爐系統,在具備有具有複數個階段性的燃燒位置之鍋爐的鍋爐群中運轉條件變動了之情況,可容易地確保負荷依從性。
以下,參照第1至5圖來說明本發明之第一實施形態。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實施形態之鍋爐系統之圖,符號1表示鍋爐系統。
如第1圖所示,鍋爐系統1係具備有:由例如四台鍋爐所構成之鍋爐群2、控制部(控制器)4、蒸汽管集箱(steam header)6、以及用來檢測蒸汽管集箱6內的蒸汽壓力(與蒸發量對應的物理量)之壓力感測器7,且將鍋爐群2中產生的蒸汽供給至蒸汽使用設備18。
壓力感測器7所檢測出之蒸汽管集箱6內的蒸汽壓力(物理量),係用來代替本實施形態中之要求負荷,根據此壓力來算出與蒸汽使用設備18的消耗蒸汽量對應之必要蒸發量。
鍋爐群2係具備有例如第一鍋爐21、第二鍋爐22、第三鍋爐23、及第四鍋爐24,各鍋爐21,…,24均由可控制成為燃燒停止狀態(燃燒停止位置)、低燃燒狀態(第一燃燒位置)、高燃燒狀態(第二燃燒位置)之三個階段的燃燒狀態之三位置鍋爐所構成,其中,第一燃燒位置係可高效率燃燒之高效率燃燒位置。
蒸汽管集箱6,係透過蒸汽管11與第一鍋爐21、…、第四鍋爐24連接,以及透過蒸汽管12與蒸汽使用設備18連接,以集合鍋爐群2中產生的蒸汽,並調整各鍋爐相互間的壓力差及壓力變動而將蒸汽供給至蒸汽使用設備18。
各鍋爐21,…,24的優先順位係預先設定,且各鍋爐21,…,24依照優先順位而成為低燃燒狀態,等到作為運轉對象之所有的鍋爐都到達低燃燒狀態(高效率燃燒位置)後,再依照優先順位而依序變換到高燃燒狀態。其中,優先順位、預備爐位之設定,可自動或手動地加以變更。
第2圖係概念性地顯示構成鍋爐群2的各鍋爐21,…,24之圖,各方框表示各鍋爐21,…,24,將各鍋爐21,…,24的方框再予以區隔而成的各個子框表示各鍋爐21,…,24的燃燒位置。
表示燃燒位置之各方框內的數字表示各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各方框的上方以()表示之數字表示鍋爐群2要增加蒸發量之際的優先順位,另外,以<>表示之數字表示額定蒸發量,(預備)之註記係表示該燃燒位置為預備爐位(運轉對象外的燃燒位置)。
第一鍋爐21係第一差分蒸發量為1000(kg/h)、第二差分蒸發量為2000(kg/h)、額定蒸發量為3000(kg/h)者。
第二鍋爐22係第一差分蒸發量為500(kg/h)、第二差分蒸發量為1000(kg/h)、額定蒸發量為1500(kg/h)者。
第三鍋爐23係第一差分蒸發量為500(kg/h)、第二差分蒸發量為1000(kg/h)、額定蒸發量為1500(kg/h)者。
第四鍋爐24係第一差分蒸發量為1000(kg/h)、第二差分蒸發量為1000(kg/h)、額定蒸發量為2000(kg/h)者。
另外,本實施形態中,鍋爐群2係為在運轉開始時,將第三鍋爐23的第二燃燒位置、及第四鍋爐24的第二燃燒位置設定為預備爐位者。
各鍋爐21,…,24係設成:在給汽過渡過程中,以短時間轉換到第一燃燒位置來確保總負荷依從蒸發量,藉此而可提高負荷依從性。
本實施形態中,所謂的“給汽過渡過程”,係指各鍋爐21,…,24之從燃燒停止位置到到達屬於最下位燃燒位置的第一燃燒位置而給蒸汽為止之期間,給汽過渡過程可分類為以下之第一狀態到第五狀態(假設第一狀態到第五狀態之間的狀態係包含於任一狀態者)。
(1)第一狀態:在低燃燒位置,並不給蒸汽而保持壓力之狀態
(2)第二狀態:解除低燃燒後,成為連續母火燃燒狀態,並不給蒸汽而保持壓力之狀態
(3)第三狀態:解除低燃燒而成為待機狀態,並不給蒸汽而保持壓力之狀態
(4)第四狀態:從燃燒停止位置轉換到低燃燒位置而將水加熱但不保持壓力之狀態(無壓狀態)
(5)第五狀態:連續母火燃燒狀態但不保持壓力之狀態(無壓狀態)
在希望短時間給蒸汽之情況,上述1)及2)較適合,但採用3)及5)亦可。
控制部4具備有:輸入部41、記憶體42、演算部43、硬碟44、輸出部46、及通訊線47,輸入部41、記憶體42、演算部43、硬碟44、及輸出部46係藉由通訊線47而連接成可相互進行資料等之通訊,硬碟44中儲存有資料庫45。
輸入部41係設成例如:具有未圖示的鍵盤等的資料輸入機器而可將設定等輸出至演算部43,以及透過訊號線13、訊號線16而與壓力感測器7、各鍋爐21,…,24連接,將從壓力感測器7輸進來之壓力訊號及從各鍋爐21,…,24輸進來之訊號(例如燃燒位置等資訊)輸出至演算部43。另外,還設成可預先設定: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及設定最大蒸發量。
輸出部46係設成:透過訊號線14而與各鍋爐21,…,24連接,將演算部43所輸出的控制訊號輸出至各鍋爐21,…,24。
演算部43係設成:將記憶體42的記憶媒體(例如ROM)中儲存的程式讀入並執行,進行與要求負荷對應之蒸發量的算出、在鍋爐群2中針對要使之燃燒之鍋爐及其燃燒位置的組合之選擇,然後根據計算及選擇結果將控制訊號透過輸出部46而輸出至各鍋爐21,…,24。
資料庫45具備有第一資料庫45A、第二資料庫45B、及第三資料庫45C。
第一資料庫45A,係以資料表(data table)(未圖示)的形式儲存有表示壓力訊號(mV)與壓力P(t)(Pa)的關係之數值資料,演算部43係設成藉由對照來自壓力感測器7的壓力訊號(mV)而算出蒸汽管集箱6內的壓力P(t)。
第二資料庫45B,係儲存有做成資料表之表示鍋爐群2中之蒸汽管集箱6的目標壓力PT、與要形成該目標壓力PT所需之蒸發量的關係之數值資料,演算部43係設成可藉由對照從輸入部41輸進來之蒸汽管集箱6內的壓力P(t)與目標壓力PT,而取得必要蒸發量JN。
第三資料庫45C,則是如例如第3圖所示,以資料表的形式儲存有表示各鍋爐21,…,24的各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Ji(j)、及各鍋爐21,…,24在給汽過渡過程及各燃燒位置時之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A(j)、GiB(j)、GiC(j)之數值資料。
此處,第3圖中之i(=21,22,23,24)係表示用來指定鍋爐之符號,j(=0,1,2)係表示用來指定燃燒位置之符號。其中,j=0表示在給汽過渡過程中為保壓狀態(設定為第一狀態到第三狀態之任一者),Gi(0)表示在給汽過渡過程中為保壓狀態之情況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
另外,第3圖中顯示之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A(j)、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B(j)、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C(j),係如以下所述地算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A(j)係以在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而算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B(j)係以在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及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之鍋爐轉換到最下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而算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C(j)係以在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及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之鍋爐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而算出。
本實施形態中,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係將與各鍋爐21,…,24之燃燒位置或給汽過渡過程對應之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C(j)相加而算出。
演算部43係與第三資料庫45C做對照,而以確保能滿足必要蒸發量JN、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總蒸發量JR、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之方式,選擇(算出)鍋爐及燃燒位置。
另外,演算部43在進行優先順位的變更、預備爐位的設定變更之際,係以確保鍋爐群2整體可輸出的最大蒸發量為為了因應要求負荷所應該要能夠輸出之設定最大蒸發量(在設定最大蒸發量以上)之方式,選擇(算出)作為運轉對象之鍋爐、燃燒位置的組合、及優先順位。
確保設定最大蒸發量所需的最大蒸發量,從節省能量的觀點來看,以在滿足最大蒸發量≧設定最大蒸發量的範圍內使之最小之作法最合適。
但是,在第一實施形態中,鍋爐群2的各鍋爐21,…,24的燃燒位置數雖然相同,但因為也包含第一燃燒位置、第二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並不相同之異種鍋爐,所以係構成為在滿足最大蒸發量≧設定最大蒸發量之情況,並不進行用來使最大蒸發量為最小之預備爐位(燃燒位置)的變更之構成。
亦即,滿足最大蒸發量≧設定最大蒸發量之情況,為例如維持以第三、第四鍋爐的第二燃燒位置作為預備爐位之優先順位者。
以下,參照第4圖來說明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程式的流程的一例。
(1)首先,分別將鍋爐群2之與要求負荷對應之必要蒸發量JN、各鍋爐21,…,24的蒸發量相加而算出之總蒸發量JR、各鍋爐21,…,24的負荷依從蒸發量相加而算出之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的初始值都設定為零(=0),以及設定鍋爐群2之應確保的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S1)。
(2)判斷鍋爐群2是否在運轉中(S2)。
若鍋爐群2在運轉中則進入到S3,若不在運轉中則使程式結束。
(3)演算部43藉由將透過輸入部41而取得的壓力感測器7的壓力訊號,拿來參照第一資料庫45A、第二資料庫45B,而算出必要蒸發量JN(S3)。而且,將算出的必要蒸發量JN儲存至記憶體42。
(4)演算部43比較S3中算出之必要蒸發量JN、與儲存於記憶體42中之總蒸發量JR,判斷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是否成立(S4)。
若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成立則進入到S5,若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不成立則前進到S12。
(5) 演算部43比較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與儲存於記憶體42中之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判斷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是否成立(S5)。
若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成立,則為了判斷總蒸發量JR增加之際,是否可伴隨著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之減少而使燃燒中之燃燒位置轉換到上位,而進入到S6,若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不成立則前進到S11。
(6) 演算部43參照第三資料庫45C,算出假設使可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之中最優先的鍋爐轉換到高一段的上位燃燒位置時之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X(S6)。
(7) 演算部43判斷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X≧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是否成立(S7)。
若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X≧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成立,則進入到S8,若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X≧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不成立則前進到S11。
(8) 演算部43輸出用來使可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之中最優先的鍋爐轉換到高一段之上位燃燒位置之訊號(S8)。
(9)演算部43參照第三資料庫45C,算出轉換位置後之總蒸發量JR(S9)。而且,將算出的總蒸發量JR儲存至記憶體42。執行了S9後,進入S10。
(10)演算部43參照第三資料庫45C,算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S10)。而且,將算出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儲存至記憶體42。執行了S10後,回到S4。
(11)演算部43輸出用來使次優先的鍋爐(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之鍋爐之中優先順位最優先的鍋爐)轉換到第一燃燒位置之訊號(S11)。執行了S11後,前進到S9。
(12)演算部43比較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與儲存於記憶體42中之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判斷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是否成立(S12)。
若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成立,則進入到S13,若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不成立則前進到S16。
(13)演算部43輸出用來使次優先的鍋爐(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且優先順位最優先的鍋爐)進入給汽過渡過程之訊號(S13)。
此處,使次優先的鍋爐進入給汽過渡過程之用意在於:因為在S4確認了已滿足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所以要在不增加總蒸發量JR的情況下使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增加。但是,在並不將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之鍋爐當作是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的對象之情況,最好使次優先鍋爐進入第一燃燒位置。
(14)演算部43參照第三資料庫45C,算出使次優先的鍋爐進入給汽過渡過程後之總蒸發量JR(S14)。而且,將算出的總蒸發量JR儲存至記憶體42。執行了S14後,前進到S15。
(15)演算部43參照第三資料庫45C,算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S15)。而且,將算出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儲存至記憶體42。執行了S15後,回到S12。
(16)演算部43參照第三資料庫45C,算出假設使處於燃燒狀態且優先順序最下位的鍋爐轉換到低一段的燃燒位置(或者燃燒停止位置、給汽過渡過程)之情況之暫定的總蒸發量JRY、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Y(S16)。
(17)演算部43比較S16中算出的暫定的總蒸發量JRY、與必要蒸發量JN,判斷暫定的總蒸發量JRY≧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是否成立(S17)。
若暫定的總蒸發量JRY≧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成立,則進入到S18,若暫定的總蒸發量JRY≧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不成立則回到S2。
(18)演算部43比較S16中算出的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Y、與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判斷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Y≧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是否成立(S18)。
若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Y≧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成立,則進入到S19,若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Y≧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不成立則回到S2。
(19) 演算部43解除S16中之作為算出對象之優先順位最下位之鍋爐的燃燒(S19)。執行了S19後,前進到S20。
(20) 演算部43參照第三資料庫45C,算出使優先順序最下位的鍋爐轉換到低一段的燃燒位置(或者燃燒停止位置、給汽過渡過程)後之總蒸發量JR(S20)。
算出總蒸發量JR後,將總蒸發量JR儲存至記憶體42然後前進到S21。
(21) 演算部43參照第三資料庫45C,算出使優先順序最下位的鍋爐轉換到低一段的燃燒位置(或者燃燒停止位置、給汽過渡過程)後之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S21)。
算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後,將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儲存至記憶體42然後回到S2。
然後,重複執行上述(2)至(21)。
另外,第4圖之流程圖中,在S6之前設有判斷是否有可轉換對象之上位的燃燒位置存在之步驟(未圖示),若判斷為有可轉換對象之上位的燃燒位置存在才進入到S6,若判斷為可轉換對象之上位的燃燒位置不存在則前進到S11。
又,第4圖之流程圖中,在S11之前設有判斷是否有處於燃燒位置或給汽過渡過程且以第一燃燒位置作為轉換過去的對象之鍋爐存在之步驟(未圖示),在S11中,若判斷為有可作為對象之鍋爐存在才進入到S11,若判斷為可作為對象之鍋爐不存在則前進到S8而非前進到S11。
又,第4圖之流程圖中,在S13之前設有判斷是否有可進入給汽過渡過程之鍋爐存在之步驟(未圖示),若判斷為有可進入給汽過渡過程之鍋爐存在才進入到S13,若判斷為可作為對象之鍋爐不存在則前進到S16而非前進到S13。
又,第4圖之流程圖中,在S16之前設有判斷是否有可作為燃燒解除對象的燃燒位置存在之步驟(未圖示),若判斷為有處於可作為燃燒解除對象(候補)的燃燒位置之鍋爐存在才進入到S16,若判斷為處於可作為燃燒解除對象的燃燒位置之鍋爐不存在則回到S2。
接著,參照第5圖來說明鍋爐系統1的動作。
第5圖中,表示各鍋爐21,…,24之方框的上側之()內標示的數字表示優先順位,表示各鍋爐21,…,24的方框內之子框表示燃燒位置,表示燃燒位置之子框內註記之(預備)表示其為運轉對象外的預備爐位(燃燒位置)。
此外,畫有陰影斜線之燃燒位置表示作為總蒸發量JR的算出對象之給蒸汽中的燃燒位置,畫有陰影網底之燃燒位置表示作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的算出對象之燃燒位置,畫有陰影網底且註記有「P」之燃燒位置表示因該鍋爐處於給汽過渡過程所以將成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的算出對象之燃燒位置。
鍋爐系統1係設成:在蒸發量增加之際依照優先順位而選擇鍋爐及燃燒位置,在蒸發量減少之際則就燃燒中之燃燒位置以與優先順位相反之順序來選擇鍋爐及燃燒位置。
而且,如上述,滿足最大蒸發量≧設定最大蒸發量之情況,優先順位係維持以第三、第四鍋爐的第二燃燒位置作為預備爐位之順位。
再者,如第5圖(A)所示,鍋爐群2係設定為第一鍋爐21的第一燃燒位置、第二鍋爐22的第一燃燒位置處於燃燒位置者。以及,鍋爐群2的設定最大蒸發量為5000(kg/h),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為2000(kg/h)。
(1)第5圖(A)係顯示例如必要蒸發量JN為1300(kg/h)的情況之例之圖。
如第5圖(A)所示,演算部43係將燃燒訊號輸出至優先順位(1)之第一鍋爐21及優先順位(2)之第二鍋爐22,使第一鍋爐21的第一燃燒位置、第二鍋爐22的第一燃燒位置為燃燒狀態。
第5圖(A)中,鍋爐群的總蒸發量JR(=15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3000(kg/h)),滿足必要蒸發量JN(=1300(kg/h))、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
亦即,在必要蒸發量JN沒有增減的狀態,演算部43依序執行第4圖所示流程圖的S2,S3,S4,S12,S16,S17,且因為在S16中算出之使處於燃燒狀態且優先順位最下位之第二鍋爐22轉換到低一段的燃燒位置之情況的暫定的總蒸發量JRY為1000(kg/h),所以在S17中,暫定的總蒸發量JRY≧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未被滿足而回到S2。
因此,維持第5圖(A)所示的狀態。
此外,因為最大蒸發量為6000(kg/h),所以滿足設定最大蒸發量為5000(kg/h)。
(2)接著,第5圖(B)係顯示例如必要蒸發量JN增加到2800(kg/h)的狀態之圖。
必要蒸發量JN增加到2800(kg/h),演算部43會執行S2,S3,S4,且因為總蒸發量JR為1500(kg/h),所以在S4中,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2800(kg/h))之關係會滿足而前進至S5。
執行S5時,因為滿足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3000(kg/h))>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之關係,且在可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方面存在有第一鍋爐21(可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之中優先順位最優先),所以前進至S6。
執行S6,計算假設使可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之中優先順位最優先之第一鍋爐21轉換到高一段的上位燃燒位置時之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X,算出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X=1000(kg/h)。
接著,前進至S7,比較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X(=1000(kg/h))、與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得到不滿足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X≧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之結果。此外,在可轉換到第一燃燒位置之鍋爐方面存在有第三鍋爐23(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之鍋爐之中優先順位最優先),所以前進至S11,執行S11而使第三鍋爐23轉換到第一燃燒位置。
接著,進入S9,算出總蒸發量JR(=2000(kg/h)),然後進入S10算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3000(kg/h))後,回到S4。
接著,執行S4,因為總蒸發量JR(=2000(kg/h))<必要蒸發量(=2800(kg/h))所以前進至S5,且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3000(kg/h),因此執行S5時,會滿足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之關係,且在可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方面存在有第一鍋爐21(可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之中優先順位最優先),所以前進至S6。
接著,執行S6,計算假設使可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之中優先順位最優先之第一鍋爐21轉換到高一段的上位燃燒位置時之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X,算出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X=1000(kg/h),然後前進至S7,比較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X(=1000(kg/h))、與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得到不滿足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X≧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之結果。此外,在可轉換到第一燃燒位置之鍋爐方面存在有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之第四鍋爐24(優先順位最優先),所以前進至S11,執行S11而使第四鍋爐24轉換到第一燃燒位置。
接著,執行S9,S10,算出執行S11後之總蒸發量JR(=3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3000(kg/h))後,回到S4。
第5圖(B)中,鍋爐群2的總蒸發量JR(=3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3000(kg/h)),滿足必要蒸發量JN(=2800(kg/h))、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
亦即,在必要蒸發量JN沒有增減的狀態,演算部43依序執行流程圖的S2,S3,S4,S12,且在燃燒解除的對象的候補方面有第一鍋爐21、…、第四鍋爐24的第一燃燒位置正在燃燒中所以前進到S16。接著,依序執行S16,S17,在S16中,算出使優先順位最下位之第四鍋爐24轉換到低一段的燃燒位置之情況的暫定的總蒸發量JRY(=2000(kg/h))、及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Y(=2000(kg/h)),在S17中,比較暫定的總蒸發量JRY與必要蒸發量JN(=2800(kg/h)),則暫定的總蒸發量JRY≧必要蒸發量JN(=2800(kg/h))之關係未被滿足而回到S2。
因此,維持第5圖(B)所示的狀態。
此外,因為最大蒸發量為6000(kg/h),所以滿足設定最大蒸發量為5000(kg/h)。
(3)接著,第5圖(C)係顯示必要蒸發量減少,且S3中算出之必要蒸發量JN例如減少到1900(kg/h)的狀態之圖。
必要蒸發量JN減少到1900(kg/h),演算部43會執行第4圖之流程圖的S2,S3,S4,且在S4中,因為不滿足總蒸發量JR(=3000(kg/h))<必要蒸發量(=1900(kg/h))之關係所以前進至S12。
執行S12時,因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3000(kg/h),不滿足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而且,在燃燒解除的對象的燃燒位置方面有第四鍋爐24(具有可解除燃燒之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且優先順位最下位之鍋爐)的第一燃燒位置存在所以前進到S16。接著,在S16中,算出使優先順位最下位之第四鍋爐24轉換到低一段的燃燒位置之情況的暫定的總蒸發量JRY(=2000(kg/h))、及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Y(=3000(kg/h)),然後執行S17,得到暫定的總蒸發量JRY(=2000(kg/h))≧必要蒸發量JN(=1900(kg/h))之結果,於是接著執行S18,在S18中,滿足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Y(=3000(kg/h))≧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之關係,所以前進至S19。
接著,執行S19使第四鍋爐24轉換到燃燒停止位置後,前進到S20。在S20中算出總蒸發量JR(=2000(kg/h)),然後在S21中算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3000(kg/h))後回到S2。
接著,演算部43執行流程圖的S2,S3,S4。總蒸發量JR為2000(kg/h),在S4中,不滿足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1900(kg/h))之關係所以前進至S12。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3000(kg/h),所以在S12中,不滿足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之關係。而且,在燃燒解除的對象的燃燒位置方面有第三鍋爐23(具有可解除燃燒之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且優先順位最下位之鍋爐)的第一燃燒位置存在所以前進到S16。接著,在S16中,算出使優先順位最下位的燃燒中之第三鍋爐23轉換到燃燒停止位置之情況的暫定的總蒸發量JRY(=1500(kg/h))、及暫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Y(=3000(kg/h)),然後進入到S17。暫定的總蒸發量JRY為1500(kg/h),所以在S17中,不滿足暫定的總蒸發量JRY≧必要蒸發量JN(=1900(kg/h))之關係,於是回到S2。
第5圖(C)中,鍋爐群2的總蒸發量JR(=2000(kg/h))滿足必要蒸發量JN(=1900(kg/h)),鍋爐群2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3000(kg/h))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
亦即,在必要蒸發量JN沒有增減的狀態,演算部43依序執行流程圖的S2,S3,S4,且S4中,不滿足總蒸發量JR(=2000(kg/h))<必要蒸發量(=1900(kg/h))之關係所以前進至S12。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3000(kg/h),所以在S12中,不滿足總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之關係。而且,在燃燒解除的對象的燃燒位置方面有第三鍋爐23(具有可解除燃燒之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且優先順位最下位之鍋爐)的第一燃燒位置存在所以前進到S16。接著,在S16中,使優先順位最下位之燃燒中的第三鍋爐23轉換到低一段的燃燒位置(燃燒停止位置)之情況的暫定的總蒸發量JRY為1500(kg/h),所以在S17中不滿足暫定的總蒸發量JRY≧必要蒸發量JN(=1900(kg/h))之關係,於是回到S2。
因此,維持第5圖(C)所示的狀態。
此外,因為最大蒸發量為6000(kg/h),所以滿足設定最大蒸發量5000(kg/h)。
(4)接著,第5圖(D)係顯示演算部43輸出使各鍋爐21,…,24的優先順位反過來之優先順位變更訊號,使鍋爐群2中之各鍋爐21,…,24的優先順位變更後的變化狀態之圖。
變更優先順位後,使鍋爐群2的總蒸發量JR維持在2000(kg/h),使鍋爐群2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增加到相當於第三鍋爐23的第二差分蒸發量之1000(kg/h),另外使第一鍋爐21及第二鍋爐22的第二燃燒位置為預備爐位,總負荷依從蒸發量合計減少3000(kg/h),所以鍋爐群2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變為1000(kg/h)。
另外,在鍋爐群2中變更了各鍋爐21,…,24的優先順位之情況,係適宜地算出總蒸發量JR、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
(5)接著,第5圖(E)係顯示演算部43接收到鍋爐群2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已低於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 2000(kg/h)之訊息後,使鍋爐群2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再變到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以上的狀態之圖。
在第5圖(D)的變遷狀態中,總蒸發量JR為2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1000(kg/h),所以不滿足S4中之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1900(kg/h))之關係,故而前進到S12。在S12中,則滿足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之關係。而且,在可轉換到給汽過渡過程之鍋爐方面有第四鍋爐24(可進入給汽過渡過程之鍋爐之中優先順位最優先之鍋爐)存在所以進入到S13。
接著,執行S13而使第四鍋爐24進入給汽過渡過程。
演算部在執行S13後,執行S14,S15而算出總蒸發量JR(=2000(kg/h))、及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3000(kg/h)),並在執行S15後回到S12。
執行S12時,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3000(kg/h),不滿足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之關係。而且,在解除燃燒的對象的燃燒位置方面有第一鍋爐21(具有可解除燃燒之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且優先順位最下位之鍋爐)的第一燃燒位置存在所以前進到S16。接著,在S16中,使優先順位最下位之燃燒中的第一鍋爐21轉換到低一段的燃燒位置(燃燒停止位置)之情況的暫定的總蒸發量JRY為1000(kg/h),所以在S17中不滿足暫定的總蒸發量JRY≧必要蒸發量JN(=1900(kg/h))之關係,於是回到S2。
在此狀態,總蒸發量JR為2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3000(kg/h),滿足必要蒸發量JN(=1900(kg/h))、及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2000(kg/h))。
結果,必要蒸發量JN增加而超過總蒸發量JR,或必要蒸發量JN減少到使任一鍋爐可轉換到下位的燃燒位置或燃燒停止位置之程度,或者,重複S2,S4,S12,S16,S17到必須隨著鍋爐群2中的優先順位之變更而變更要使之燃燒之鍋爐及燃燒位置。
因此,維持第5圖(E)所示的狀態。
此外,因為最大蒸發量為5000(kg/h),所以滿足設定最大蒸發量5000(kg/h)。
本發明之鍋爐系統1,藉由控制器4,即使變更構成鍋爐群2之鍋爐的運轉條件,也可容易地確保鍋爐群2之負荷依從性。
根據鍋爐系統1,將使在第一燃燒位置(比最上位的第二燃燒位置還下位的燃燒位置)給蒸汽中之各鍋爐21,…,24轉換到第二燃燒位置(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與使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之各鍋爐21,…,24轉換到第二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予以相加而算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所以即使給蒸汽中的鍋爐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也可容易地確保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
再者,藉由以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之鍋爐轉換到第二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就可使進入給汽過渡過程之鍋爐的台數減少,而抑制多餘的能量消耗。
再者,根據鍋爐系統1,將鍋爐群2可輸出的蒸發量設定作為設定最大蒸發量,而以確保設定最大蒸發量之方式來設定運轉對象之鍋爐及其燃燒位置,所以可確保與要求負荷對應之最大蒸發量同時抑制過剩的能量之消耗。
接著,參照第6至12圖來說明本發明之第二實施形態。
第6圖係顯示第二實施形態之鍋爐系統1A之圖,第二實施形態與第一實施形態之不同處在於:鍋爐系統1A並不是具備有由第一鍋爐21、…、第四鍋爐24所構成的鍋爐群2,而是具備有由三台鍋爐所構成的鍋爐群2A之點。
此外,相對於以預先設定的優先順位來控制鍋爐群2,鍋爐群2A係對應於總蒸發量JR、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而選擇鍋爐及燃燒位置(燃燒停止位置、給汽過渡過程)。除此之外,皆與第一實施形態一樣,所以皆註記相同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如第6圖所示,鍋爐系統1A係具備有例如第一鍋爐F1、第二鍋爐F2、及第三鍋爐F3,且在本實施形態中,第一鍋爐F1、第二鍋爐F2、及第三鍋爐F3係構成為其燃燒位置、差分蒸發量各不相同。
第7圖係概念性地顯示構成鍋爐群2A的第一鍋爐F1、第二鍋爐F2、及第三鍋爐F3之圖,各方框表示第一鍋爐F1、第二鍋爐F2、及第三鍋爐F3,將第一鍋爐F1、第二鍋爐F2、第三鍋爐F3的方框再予以區隔而成的各個子框表示各鍋爐的燃燒位置。
表示燃燒位置之各子框內的數字表示各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以<>表示之數字表示額定蒸發量,(預備)之註記係表示該燃燒位置為預備爐位(運轉對象外的燃燒位置)。
第一鍋爐F1係為第一差分蒸發量為500(kg/h)、第二差分蒸發量為1000(kg/h)、第三差分蒸發量為2000(kg/h)之四位置鍋爐,且額定蒸發量為3500(kg/h)者。
第二鍋爐F2係為第一差分蒸發量為1000(kg/h)、第二差分蒸發量為1500(kg/h)、第三差分蒸發量為1500(kg/h)之四位置鍋爐,且額定蒸發量為4000(kg/h)者。
第三鍋爐F3係第一差分蒸發量為500(kg/h)、第二差分蒸發量為1500(kg/h)、額定蒸發量為2000(kg/h)者。
另外,第二實施形態中,鍋爐群2A係為在運轉開始時,將第二鍋爐F2的第三燃燒位置、及第三鍋爐F3的第二燃燒位置設定為預備爐位者。
第一鍋爐F1、第二鍋爐F2、及第三鍋爐F3係設成: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之情況,以短時間轉換到第一燃燒位置來確保總負荷依從蒸發量,而可提高負荷依從性。
本實施形態中,所謂的“給汽過渡過程”,係指第一鍋爐F1、第二鍋爐F2、及第三鍋爐F3之從燃燒停止位置到到達第一燃燒位置而給蒸汽為止之期間,關於給汽過渡過程之分類,與第一實施形態一樣。
資料庫45具備有第一資料庫45A、第二資料庫45B、及第三資料庫45C。第一資料庫45A、第二資料庫45B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一樣。
第三資料庫45C,則是如例如第8圖所示,以資料表的形式儲存有表示第一鍋爐F1、第二鍋爐F2、及第三鍋爐F3的各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Ji(j)、及表示第一鍋爐F1、第二鍋爐F2、及第三鍋爐F3在給汽過渡過程及各燃燒位置時之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A(j)、GiB(j)、GiC(j)之數值資料。
此處,第8圖中之i(=F1,F2,F3)係表示用來指定鍋爐之符號,j(=0,1,2,3)係表示用來指定燃燒位置之符號。其中,j=0表示在給汽過渡過程中為保壓狀態(設定為第一狀態到第三狀態之任一者),Gi(0)表示在給汽過渡過程中為保壓狀態之情況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
另外,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A(j)、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B(j)、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C(j),係與第一實施形態一樣,在第二實施形態中,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係例如將總負荷依從蒸發量GiC(j)相加而算出。
演算部43係構成為:與第三資料庫45C做對照,而以讓總蒸發量JR、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變小之方式,選擇(算出)鍋爐及燃燒位置,來確保能滿足必要蒸發量JN、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總蒸發量JR、及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以及抑制過剩的總蒸發量JR、及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之發生。
另外,演算部43在進行預備爐位的設定變更之際,係以讓鍋爐群2A的最大蒸發量在設定最大蒸發量以上之方式,選擇作為預備爐位之鍋爐及燃燒位置。
以下,參照第9圖來說明第二實施形態中之程式的概略。
第二實施形態中之程式,係如第9圖所示的方塊圖所示,具備有以下的四個功能。
(1) 首先,產生可從現在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之燃燒位置的組合(S101)。
(2) 接著,抽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相對於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具有預定的關係之燃燒位置的組合(S102)。
所謂的“抽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相對於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具有預定的關係”,可舉出的例子有例如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在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以上、在預定的設定範圍內等,在第二實施形態中,係指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在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以上。
(3) 選擇滿足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且總蒸發量JR為最小之燃燒位置的組合(S103)。
(4) 依序將燃燒開始訊號輸出至選擇的燃燒位置的組合之中現在並不在燃燒的燃燒位置(S104)。
以下,參照第10圖來說明第二實施形態中之程式的流程的一例。第10圖係顯示與第9圖所示的方塊圖相關之流程圖的概略之圖。
(1) 首先,產生鍋爐群2A之可從現在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而組合之燃燒位置的組合群(S201)。
(2) 判斷是否有作為檢驗對象之燃燒位置的組合群(S202)。
若有作為檢驗對象之燃燒位置的組合群則進入到S203,若沒有作為檢驗對象之燃燒位置的組合群則使程式結束。
(3) 演算部43從作為檢驗對象之燃燒位置的組合群之中,適宜地選擇燃燒位置的組合(S203)。
(4) 演算部43比較依S203中選擇的燃燒位置的組合而定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與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判斷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是否成立(S204)。若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成立則進入到S205,若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不成立則回到S202,以及將所檢驗的燃燒位置的組合捨棄。
(5) 演算部43比較依在S204中檢驗過的燃燒位置的組合而定的總蒸發量JR、與必要蒸發量JN,判斷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是否成立(S205)。若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成立則將該燃燒位置的組合儲存到記憶體42中然後進入到S206,若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不成立則回到S202,以及將所檢驗的燃燒位置的組合捨棄。
(6) 演算部43比較S205中滿足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之燃燒位置的組合、與先前儲存至記憶體42中之燃燒位置的組合的總蒸發量JR,判斷此次的燃燒位置的組合的總蒸發量JR<先前儲存的燃燒位置的組合的總蒸發量JR之關係是否成立(S206)。
若此次的燃燒位置的組合的總蒸發量JR<先前儲存的燃燒位置的組合的總蒸發量JR之關係成立則進入到S207,若此次的燃燒位置的組合的總蒸發量JR<先前儲存的燃燒位置的組合的總蒸發量JR之關係不成立則回到S202,以及將此次的燃燒位置的組合捨棄。
(7) 演算部43將此次的燃燒位置的組合儲存到記憶體42中,置換掉先前儲存的燃燒位置的組合(S207)。
重複執行上述(2)至(7)。
接著,參照第11、12圖來說明鍋爐系統1A的動作。
第11圖係表示可從第12圖(A)之鍋爐的燃燒狀態依序轉換過去而構成之燃燒位置的組合的種類(編號)之表,顯示燃燒位置的組合中之第一鍋爐F1、第二鍋爐F2、第三鍋爐F3的各燃燒位置的狀態。
記載為燃燒中之燃燒位置,係表示在第12圖(A)中就已在燃燒之燃燒位置,表示為「預備爐位」者係表示運轉對象外者,表示為○者係表示為了確保總蒸發量JR、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而要使之新燃燒者。
第12圖中,表示第一鍋爐F1、第二鍋爐F2、第三鍋爐F3之方框內的子框,係表示燃燒位置,表示燃燒位置之子框內記載為(預備)者,係表示運轉對象外的預備爐位(燃燒位置)。
此外,畫有陰影斜線之燃燒位置表示作為總蒸發量JR的算出對象之給蒸汽中的燃燒位置,畫有陰影網底之燃燒位置表示作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的算出對象之燃燒位置。
第12圖中,雖未針對給汽過渡過程進行顯示,但毋庸說,要使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增加之際,可使任一個鍋爐進入給汽過渡過程。
另外,鍋爐系統1A係設成:在蒸發量增加之際,確保滿足必要蒸發量JN及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總蒸發量JR、及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在蒸發量減少之際,則是進行同樣的判斷來選擇應解除之燃燒中的燃燒位置。
再者,如第12圖(A)所示,鍋爐群2A係假設為第一鍋爐F1的第一燃燒位置、第三鍋爐F3的第一燃燒位置已處於燃燒位置者。
以及,假設為在第12圖(A)中,鍋爐群2A的必要蒸發量JN為1000(kg/h),在第12圖(B)中,鍋爐群2A的必要蒸發量JN增加至2000(kg/h),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為3000(kg/h)。
關於設定最大蒸發量的說明,為求簡化而予以省略。
(1) 首先,產生可從現在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過去之燃燒位置的組合(S101)。
藉由執行S101,產生:
1) 燃燒位置的組合:F1(1)+F3(1)+F1(2)
在此燃燒位置的組合中,F1(2)之燃燒為新開始的,
總蒸發量 JR=2000(kg/h)
總負荷依從蒸發量 JG=2000(kg/h)
2) 燃燒位置的組合:F1(1)+F3(1)+F2(1)
在此燃燒位置的組合中,F2(1)之燃燒為新開始的,
總蒸發量 JR=2000(kg/h)
總負荷依從蒸發量 JG=4500(kg/h)
3) 燃燒位置的組合:F1(1)+F3(1)+F1(2)+F2(1)
在此燃燒位置的組合中,F1(2)+F2(1)之燃燒為新開始的,
總蒸發量 JR=3000(kg/h)
總負荷依從蒸發量 JG=3500(kg/h)
4) 燃燒位置的組合:F1(1)+F3(1)+F1(2)+F1(3)
在此燃燒位置的組合中,F1(2)+F1(3)之燃燒為新開始的,
總蒸發量 JR=4000(kg/h)
總負荷依從蒸發量 JG=0(kg/h)
5) 燃燒位置的組合:F1(1)+F3(1)+F2(1)+F2(2)
在此燃燒位置的組合中,F2(1)+F2(2)之燃燒為新開始的,
總蒸發量 JR=3500(kg/h)
總負荷依從蒸發量 JG=3000(kg/h)
6) 燃燒位置的組合:F1(1)+F3(1)+F1(2)+F1(3)+F2(1)
在此燃燒位置的組合中,F1(2)+F1(3)+F2(1)之燃燒為新開始的,
總蒸發量 JR=5000(kg/h)
總負荷依從蒸發量 JG=1500(kg/h)
7) 燃燒位置的組合:F1(1)+F3(1)+F1(2)+F2(1)+F2(2)
在此燃燒位置的組合中,F1(2)+F2(1)+F2(2)之燃燒為新開始的,
總蒸發量 JR=4500(kg/h)
總負荷依從蒸發量 JG=2000(kg/h)
8) 燃燒位置的組合:F1(1)+F3(1)+F1(2)+F1(3)+F2(1)+F2(2)
在此燃燒位置的組合中,F1(2)+F1(3)+F2(1)+F2(2)之燃燒為新開始的,
總蒸發量 JR=6500(kg/h)
總負荷依從蒸發量 JG=0(kg/h)
產生上述1)至8)之燃燒位置的組合。
(2) 接著,執行S102,抽出滿足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000(kg/h))之燃燒位置的組合,其中,由於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000(kg/h),所以抽出上述2)、3)、5)這三個燃燒位置的組合。
(3) 接著,執行S103,選擇滿足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且總蒸發量JR為最小之燃燒位置的組合,其中,由於必要蒸發量JN=1800(kg/h),所以選出總蒸發量JR在1800(kg/h)以上且為最小的之2)這個燃燒位置的組合。
(4) 執行S104,輸出使燃燒位置F2(1)開始燃燒之訊號。
結果,由F1(1)+F2(1)+F3(1)構成之燃燒位置的組合便開始燃燒。
根據第二實施形態之鍋爐系統1A,在確保鍋爐群2A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之際,抽出可藉由從現在正在燃燒之燃燒位置的組合依序轉換過去而構成之燃燒位置的組合(選出的鍋爐及燃燒位置),再從其中選擇總蒸發量JR最小之燃燒位置的組合,所以可確保鍋爐群2A的負荷依從性同時抑制多餘的能量消耗。
再者,從可自現在正在燃燒之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而構成之燃燒位置的組合之中,根據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或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範圍)來抽出燃燒位置的組合,再從此燃燒位置的組合之中選擇總蒸發量JR最小之燃燒位置的組合,所以可容易且有效率地選擇可確保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且總蒸發量JR最小之燃燒位置的組合。
接著,參照第1及第13至15圖來說明本發明第三實施形態之鍋爐系統1B。
如第1圖所示,第三實施形態之鍋爐系統1B係在並不是具備有鍋爐群2,而是具備有鍋爐群3之點與第一實施形態不同。除此之外,皆與第一實施形態一樣,所以皆註記相同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鍋爐群3係具備有第一鍋爐31、第二鍋爐32、第三鍋爐33、及第四鍋爐34,各鍋爐31,…,34均由可控制成為燃燒停止狀態(燃燒停止位置)、低燃燒狀態(第一燃燒位置)、中燃燒狀態(第二燃燒位置)、高燃燒狀態(第三燃燒位置)之四個階段性的燃燒狀態之四位置鍋爐所構成,其中,第二燃燒位置係可高效率燃燒之高效率燃燒位置。
控制部4係設成:以讓鍋爐群3可依照預先設定給各鍋爐之優先順位而確保滿足必要蒸發量JN之總蒸發量JR,及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之方式,來選擇鍋爐及燃燒位置(包含燃燒停止位置)。
而且,設成:在無法確保滿足必要蒸發量JN之總蒸發量JR,及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的任一者之情況,係以總蒸發量JR為優先。
各鍋爐31,…,34,係設成:等到作為運轉對象之所有的鍋爐都到達第二燃燒位置(高效率燃燒位置)後,才轉換到比高效率燃燒位置更上位之第三燃燒位置。
第13圖係概念性地顯示構成鍋爐群3的各鍋爐31,…,34之圖,各方框表示各鍋爐31,…,34,將各鍋爐31,…,34的方框再予以區隔而成的各個子框表示各鍋爐31,…,34的燃燒位置,另外各方框的上方以()表示之數字表示設定給各鍋爐31,…,34的增加蒸發量之際的優先順位,(預備)之註記係表示該燃燒位置為預備爐位(運轉對象外的燃燒位置)。
此外,各燃燒位置顯示:各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ΔJR)、以及在差分蒸發量的旁邊之()內之藉由執行流程圖(第14圖)來增加鍋爐群3的蒸發量之際控制部4所選擇的燃燒位置的燃燒順序(動作順序)。
第一鍋爐31至第四鍋爐34皆為第一差分蒸發量為1000(kg/h)、第二差分蒸發量為1000(kg/h)、第三差分蒸發量為1000(kg/h)、額定蒸發量為3000(kg/h)者。
以下,參照第14圖來說明第三實施形態中之程式的流程的一例。第14圖係顯示使總蒸發量JR增加的情況之例,且係不管總蒸發量JR及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之太多或不足,一次只使一個燃燒位置轉換到燃燒狀態(亦即,差分蒸發量之增加為1000(kg/h))。
(1) 首先,分別將鍋爐群3之與要求負荷對應之必要蒸發量JN、各鍋爐31,…,34的蒸發量相加而算出之總蒸發量JR、各鍋爐31,…,34的負荷依從蒸發量相加而算出之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的初始值都設定為零(=0),以及設定鍋爐群3之應確保的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S301)。
(2) 判斷鍋爐群3是否在運轉中(S302)。
若鍋爐群3在運轉中則進入到S303,若不在運轉中則使程式結束。
(3) 演算部43算出必要蒸發量JN(S303)。而且,將算出的必要蒸發量JN儲存至記憶體42。
(4) 演算部43比較S303中算出之必要蒸發量JN、與儲存於記憶體42中之總蒸發量JR,判斷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是否成立(S304)。
若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成立則進入到S305,若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之關係不成立則回到S302。
(5) 演算部43判斷是否有處於未到高效率燃燒位置(第二燃燒位置)之燃燒位置或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且可轉換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以下之作為運轉對象的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存在(S305)。
若有處於未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之燃燒位置或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且可轉換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以下之作為運轉對象的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存在則進入到S306,若不存在則前進到S312。
(6) 演算部43根據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使從第三資料庫45C取得之未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且燃燒中的優先順位最優先的鍋爐轉換到高一段的上位燃燒位置的情況之差分蒸發量ΔJR、及儲存於記憶體42中之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判斷(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差分蒸發量ΔJR≧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是否成立(S306)。
若(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差分蒸發量ΔJR≧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成立,則因為即使使燃燒中的優先順位最優先的鍋爐轉換到高一段的上位燃燒位置,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也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所以為了使未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且燃燒中的鍋爐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而進入到S307,若(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差分蒸發量ΔJR≧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關係不成立則為了抑制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之減少而前進到S310。另外,在未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且燃燒中的鍋爐不存在之情況也是前進到S310。
(7) 演算部43輸出用來使未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且燃燒中之優先順位最優先的鍋爐轉換到高一段的上位燃燒位置之訊號(S307)。輸出訊號後就前進到S308。
(8) 演算部43參照第三資料庫45C,算出轉換位置後之總蒸發量JR(S308)。而且,將算出的總蒸發量JR儲存至記憶體42。執行了S308後,進入S309。
(9) 演算部43參照第三資料庫45C,算出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S309)。而且,將算出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儲存至記憶體42。執行了S309後,回到S302。
(10) 演算部43判斷是否有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之鍋爐存在(S310)。
若有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之鍋爐存在則進入到S311,若不存在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之鍋爐則前進到S307。
(11) 演算部43輸出用來使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之鍋爐之中優先順位最優先的鍋爐轉換到高一段的上位燃燒位置之訊號(S311)。輸出訊號後,前進到S308。
(12) 演算部43判斷是否有在高效率燃燒位置以上且正在燃燒中而可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存在(S312)。
若有在高效率燃燒位置以上且正在燃燒中而可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存在則進入到S313,若不存在可轉換到上位之鍋爐則回到S302。
(13) 演算部43輸出用來使在高效率燃燒位置以上且正在燃燒之優先順位最優先的鍋爐轉換到高一段的上位燃燒位置之訊號(S313)。輸出訊號後,前進到S308。
然後,重複執行上述(2)至(13)。
第15圖係顯示鍋爐系統1B為了因應必要蒸發量JN的增加而依第13圖所示的動作順序使得總蒸發量JR增加之際之必要蒸發量JN、總蒸發量JR、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之表。相關的動作中之鍋爐3的燃燒位置的變換的概略係如以下所述。其中,鍋爐系統1B的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為3500(kg/h)。
(1) 首先,使必要蒸發量JN超過零而開始運轉,演算部43就依序進行S302、S303、S304、S305,且在S305中,判斷是否有處於未到高效率燃燒位置(第二燃燒位置)之燃燒位置或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且可轉換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以下之作為運轉對象的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存在,且在判斷為有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且可轉換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以下之作為運轉對象的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存在時進入S306。
接著,在S306中,判斷為未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且燃燒中的鍋爐不存在,所以前進到S310。
接著,因為在S310中的判斷為有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之鍋爐存在所以前進到S311,藉由執行S311來使第一鍋爐31的第一燃燒位置成為燃燒狀態(動作順序1),然後執行S308、S309。
在執行過動作順序1的狀態下,總蒸發量JR為1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2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不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500(kg/h))。
在本實施形態中,任一個鍋爐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而變化為與動作順序N(本實施形態中,N=1,2,…,11之整數)對應之燃燒狀態後,一直到與下一個動作順序(N+1)對應之必要蒸發量JN增加而在S304中之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的判斷結果為「是(YES)」為止,係重複執行S302、S303、S304。 (2)接著,在例如必要蒸發量JN超過1000(kg/h)時,執行S302、S303、S304、S305、S306、S310、S311,到第二鍋爐32的第一燃燒位置變為燃燒狀態(動作順序2),然後執行S308、S309。
在執行過動作順序2的狀態下,總蒸發量JR為2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4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500(kg/h))。(3)接著,在必要蒸發量JN超過2000(kg/h)時,依序進行S302、S303、S304、S305,且在S305中,判斷為有未到高效率燃燒位置(第二燃燒位置)且燃燒中之鍋爐存在而進入S306,接著,在S306中(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4000(kg/h))-使第一鍋爐31轉換到第二燃燒位置之情況的差分蒸發量ΔJR(=1000(kg/h)))為3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使第一鍋爐31轉換到第二燃燒位置之情況的差分蒸發量ΔJR)≧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500(kg/h))之關係不成立,所以前進到S310。
接著,因為在S310中的判斷為有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之鍋爐存在所以前進到S311,藉由執行S311來使第三鍋爐33的第一燃燒位置成為燃燒狀態(動作順序3),然後執行S308、S309。
在執行過動作順序3的狀態下,總蒸發量JR為3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6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500(kg/h))。(4) 接著,在必要蒸發量JN超過3000(kg/h)時,依序進行S302、S303、S304、S305、S306,且在S306中,使優先順位最優先之第一鍋爐31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之情況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6000(kg/h))-使第一鍋爐31轉換到第二燃燒位置之情況的差分蒸發量ΔJR(=1000(kg/h)))為5000(kg/h)(≧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 3500(kg/h)),所以前進到S307。執行S307,使第一鍋爐31的第二燃燒位置變為燃燒狀態(動作順序4),然後執行S308、S309。
在執行過動作順序4的狀態下,總蒸發量JR為4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5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500(kg/h))。
(5) 接著,必要蒸發量JN超過4000(kg/h)之情況的動作順序5,係以與動作順序4一樣之流程執行來使第二鍋爐32轉換到第二燃燒位置,且在執行過動作順序5的狀態下,總蒸發量JR為5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4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500(kg/h))。
(6) 接著,在必要蒸發量JN超過5000(kg/h)時,依序進行S302、S303、S304、S305,且在S305中,判斷為有未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且燃燒中之鍋爐存在而進入S306,接著,在S306中之(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4000(kg/h))-使第四鍋爐34轉換到第二燃燒位置之情況的差分蒸發量ΔJR(=1000(kg/h)))為3000(kg/h)(<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 3500(kg/h)),所以前進到S310。
接著,因為在S310中的判斷為有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之鍋爐存在所以前進到S311,藉由執行S311來使第四鍋爐34的第一燃燒位置成為燃燒狀態(動作順序6),然後執行S308、S309。
在執行過動作順序6的狀態下,總蒸發量JR為6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5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500(kg/h))。(7) 接著,在必要蒸發量JN超過6000(kg/h)時,依序進行S302、S303、S304、S305,且在S305中,判斷為有未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且燃燒中之鍋爐存在而進入S306,且在S306中之(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5000(kg/h))-使第三鍋爐33轉換到第二燃燒位置之情況的差分蒸發量△JR(=1000(kg/h)))為4000(kg/h)(≧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 3500(kg/h)),所以前進到S307,藉由執行S307,使第三鍋爐33的第二燃燒位置變為燃燒狀態(動作順序7),然後執行S308、S309。
在執行過動作順序7的狀態下,總蒸發量JR為7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4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500(kg/h))。(8)接著,在必要蒸發量JN超過7000(kg/h)時,依序進行S302、S303、S304、S305、S306,且在S306中之(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4000(kg/h))-使第三鍋爐33轉換到第二燃燒位置之情況的差分蒸發量△JR(=1000(kg/h)))為3000(kg/h)(<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 3500(kg/h)),所以前進到S310。
接著,因為在S310中的判斷為沒有處於燃燒停止位置之鍋爐存在所以前進到S307,藉由執行S307來使第四鍋爐34的第二燃燒位置成為燃燒狀態(動作順序8),然後執行S308、S309。
在執行過動作順序8的狀態下,總蒸發量JR為8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3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不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500(kg/h))。
(9) 接著,在必要蒸發量JN超過8000(kg/h)時,依序進行S302、S303、S304、S305,且在S305中之判斷為沒有未到高效率燃燒位置且燃燒中之鍋爐存在所以前進到S312。
接著,在S312中之判斷為有可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存在所以進入S313,藉由執行S313,使第一鍋爐31的第三燃燒位置變為燃燒狀態(動作順序9),然後執行S308、S309。
在執行過動作順序9的狀態下,總蒸發量JR為9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為2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不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500(kg/h))。
(10) 接著,必要蒸發量JN超過9000(kg/h)、10000(kg/h)之情況的動作順序10、11,係以與動作順序9一樣之流程執行來使第二鍋爐32、第三鍋爐33依序轉換到第三燃燒位置,且在執行過動作順序10、11的狀態下,總蒸發量JR分別為10000(kg/h)、11000(kg/h),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分別為1000(kg/h)、0(kg/h)。
如以上所述,總蒸發量JR以第13圖顯示之動作順序增加。
而且,在執行過各個動作順序(1至11)的狀態下之總蒸發量JR、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係如上述之第15圖所示。
另外,在執行過動作順序8之後,從高效率燃燒位置轉換到上位的燃燒位置,所以只有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減少,因為執行動作順序8而使得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變為不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3500(kg/h)),但在本實施形態中,係使總蒸發量JR≧必要蒸發量JN,比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優先,所以接著實施動作順序9至11。
根據鍋爐系統1B,在確保鍋爐群3的總蒸發量JR之際,確保滿足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之最小限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所以可確保鍋爐群3的負荷依從性同時限制鍋爐的燃燒而抑制多餘的能量消耗。
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上述實施形態,還可在未脫離發明的宗旨之範圍內做各種變更。
例如,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針對構成鍋爐系統1之鍋爐群2由四台三位置鍋爐所構成,構成鍋爐系統1A之鍋爐群2A由三台異種鍋爐所構成,構成鍋爐系統1B之鍋爐群3由四台四位置鍋爐所構成之情況進行說明,但形成鍋爐群2、2A、3之鍋爐的台數、各鍋爐的構成(例如燃燒位置數、各燃燒位置的差分蒸發量等)可任意設定。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針對將構成鍋爐群3之各鍋爐31,32,33的第二燃燒位置設定為高效率燃燒位置之情況進行說明,但可任意將任一個燃燒位置設定為高效率燃燒位置,亦可形成為將第一燃燒位置、第三燃燒位置設定為高效率燃燒位置之構成,例如,在五位置以上的鍋爐中,亦可將第四燃燒位置以上的燃燒位置設定為高效率燃燒位置。
又,亦可將各個鍋爐中的不同段位的燃燒位置設定為高效率燃燒位置。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針對將構成鍋爐群2,2A,3之鍋爐(燃燒位置)的一部份,設定為故障、修理、計畫性的停機等所需的預備爐位之情況進行說明,但亦可形成為不具有預備爐位之構成。
又,雖針對例如,在第一實施形態中,在滿足最大蒸發量≧設定最大蒸發量之情況,不進行預備爐位的變更而維持預備爐位的設定之情況進行說明,但在設定有設定最大蒸發量給鍋爐群之情況中,可在滿足最大蒸發量≧設定最大蒸發量之範圍內使最大蒸發量為最小,或者將可輸出最大蒸汽量的最少台數份的燃燒位置當作運轉對象,以外的則設定為預備爐位等,針對預備爐位的變更、設定採用任意的構成。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在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的算出方面,雖針對
1) 以使燃燒中的鍋爐轉換到該鍋爐之作為運轉對象的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及使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的鍋爐轉換到該鍋爐之作為運轉對象的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之情況進行說明,但亦可形成為以下列的2)、3)為對象來算出之構成:
2) 使燃燒中的鍋爐轉換到該鍋爐的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
3) 使燃燒中的鍋爐轉換到該鍋爐的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及使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的鍋爐轉換到該鍋爐的最下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之任一者。
又,在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的算出之際,亦可形成為不以使燃燒中的鍋爐、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的鍋爐轉換到該鍋爐之作為運轉對象的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而以例如假設執行使燃燒中的燃燒位置
1) 轉換到作為運轉對象之高一段的上位燃燒位置
2) 轉換到預設的高複數段的上位燃燒位置
3) 轉換到高效率燃燒位置
之任一者的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來算出之構成。
又,亦可不僅僅以上述作為運轉對象之燃燒位置為算出對象,亦包含運轉對象外的燃燒位置來作為算出對象。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針對使鍋爐群2,2A,3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在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JT以上之情況進行說明,但亦可形成為設定總負荷依從蒸發量JG的上限值、下限值,而使之在預定的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範圍內之構成。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針對設定鍋爐群2的設定最大蒸發量,而以讓最大蒸發量在設定最大蒸發量以上之方式控制鍋爐群2之情況進行說明,但亦可例如不設定設定最大蒸發量而運轉,並以讓最大蒸發量在相對於設定最大蒸發量之預定範圍內之方式進行控制。又,在設定有設定最大蒸發量之情況,亦可控制成讓最大蒸發量不到設定最大蒸發量,亦可使設定最大蒸發量成為可適宜變更的設定事項。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針對使用蒸汽管集箱6內的蒸汽的壓力P(t)及目標壓力PT來作為與蒸汽量對應之物理量來控制蒸發量之情況進行說明,但亦可不使用壓力而使用蒸汽使用設備18中之蒸汽的使用量等蒸汽量或與蒸汽量對應之其他物理量來控制蒸發量。
又,雖將本發明中之程式的概略構成的一例顯示成流程圖、方塊圖,但可使用上述流程圖、方塊圖以外的方法(演算法)來構成程式。
又,在上述實施形態中,雖針對用來儲存程式之記憶媒體為ROM之情況進行說明,但除了ROM以外,亦可使用例如EP-ROM、硬碟、軟碟、光碟、磁光碟(magneto optical disk)、CD-ROM、CD-R、磁帶、非揮發性記憶卡等。又,不僅包含由演算部執行讀出的程式來實現上述實施形態的作用之情況,亦包含根據該程式的指示,由在演算部中運作之OS(作業系統)等進行實際的處理的一部份或全部,藉此處理來實現上述實施形態的作用之情況。此外,還包含將從記憶媒體讀出的程式,寫入插入演算部之功能擴充卡或與演算部連接之功能擴充單元所具備的記憶體後,根據該程式的指示,由該功能擴充卡或功能擴充單元所具備的CPU等進行實際的處理的一部份或全部,藉此處理來實現上述實施形態的作用之情況。
(產業上之利用可能性)
由於本發明可容易地確保鍋爐群的負荷依從性,因此可利用於產業上。
1、1A、1B...鍋爐系統
2、2A、3...鍋爐群
4...控制部(控制器)
6...蒸汽管集箱
7...壓力感測器
11...蒸汽管
12...蒸汽管
13...訊號線
14...訊號線
16...訊號線
18...蒸汽使用設備
21、22、23、24...鍋爐
31、32、33、34...鍋爐
41...輸入部
42...記憶體
43...演算部
44...硬碟
45...資料庫
45A...第一資料庫
45B...第二資料庫
45C...第三資料庫
46...輸出部
47...通訊線
F1、F2、F3...鍋爐
第1圖係顯示本發明第一及第三實施形態之鍋爐系統的概略之圖。
第2圖係用來說明第一實施形態中之鍋爐群的概略構成之圖。
第3圖係顯示第一實施形態中之資料庫的一例之圖。
第4圖係用來說明第一實施形態中之程式的一例之流程圖。
第5圖(A)至(E)係用來說明第一實施形態之鍋爐系統的動作的一例之概略圖。
第6圖係顯示本發明第二實施形態之鍋爐系統的概略之圖。
第7圖係用來說明第二實施形態中之鍋爐群的概略構成之圖。
第8圖係顯示第二實施形態中之資料庫的一例之圖。
第9圖係用來說明第二實施形態中之程式的一例之方塊圖。
第10圖係用來說明第二實施形態中之程式的一例之流程圖。
第11圖係用來說明利用第二實施形態中之程式所得到的燃燒位置的組合的一例之圖。
第12圖(A)及(B)係用來說明第二實施形態之鍋爐系統的動作的一例之概略圖。
第13圖係用來說明第三實施形態中之鍋爐群的概略構成及作用之圖。
第14圖係用來說明第三實施形態中之程式的一例之流程圖。
第15圖係用來說明第三實施形態中之鍋爐群的作用之圖。
第16圖(A)至(D)係用來說明習知技術的一例之圖。
21、22、23、24...鍋爐

Claims (14)

  1. 一種控制器,係具備有控制鍋爐群的程式,該鍋爐群具備具有複數個階段性的燃燒位置的鍋爐,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針對構成前述鍋爐群之各個鍋爐,以使算出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成為前述鍋爐群應依從之蒸發量的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以上之方式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其中,前述總負荷依從蒸發量係將下列予以相加而算出者:若為燃燒中的鍋爐則為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移行至預先設定之上位燃燒位置而增加之蒸發量所構成之負荷依從蒸發量,若為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的鍋爐則為從燃燒停止位置移行至預先設定之上位燃燒位置而增加的蒸發量所構成之負荷依從蒸發量。
  2. 一種控制器,係具備有控制鍋爐群的程式,該鍋爐群具備具有複數個階段性的燃燒位置的鍋爐,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針對構成前述鍋爐群之各個鍋爐的負荷依從蒸發量,以使算出的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成為在前述鍋爐群應依從的蒸發量的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範圍內之方式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其中,前述總負荷依從蒸發量係將下列予以相加而算出者:若為燃燒中的鍋爐則為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移行至預先設定之上位燃燒位置而增加之蒸發量所構成之負荷依從蒸發量,若為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的鍋爐則為從燃燒停止位置移行至預先設定之上位燃燒位置而增加的蒸發量 所構成之負荷依從蒸發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要相加而算出前述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時,以燃燒中之前述鍋爐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來算出。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要相加而算出前述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時,以燃燒中之前述鍋爐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及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之鍋爐轉換到最下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來算出。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要相加而算出前述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時,以燃燒中之前述鍋爐從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及處於給汽過渡過程中之鍋爐轉換到最上位燃燒位置之情況中增加的蒸發量為對象來算出。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述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要增加前述鍋爐群的蒸發量時,以讓依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與從可自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的燃燒位置之中選出的燃燒位置之組合而定的總蒸發量為最小之方式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述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要增加前述鍋爐群的蒸發量時,以讓依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與從可自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的燃燒位置之中選出的燃燒位置之組合而定的總蒸發量為最小之方式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述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要增加前述鍋爐群的蒸發量時,以讓依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與從可自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的燃燒位置之中選出的燃燒位置之組合而定的總蒸發量為最小之方式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述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設定前述總蒸發量成為最小之組合時,從根據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或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範圍而抽出的組合之中選擇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與從可自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的燃燒位置之中選出的燃燒位置之組合,而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述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設定前述總蒸發量成為最小之組合時,從根據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或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範圍而抽出的組合之中選擇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與從可自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的 燃燒位置之中選出的燃燒位置之組合,而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11.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述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設定前述總蒸發量成為最小之組合時,從根據設定負荷依從蒸發量或負荷依從蒸發量設定範圍而抽出的組合之中選擇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與從可自前述燃燒中的燃燒位置依序轉換過去的燃燒位置之中選出的燃燒位置之組合,而控制各鍋爐及燃燒位置。
  1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在各鍋爐設定高效率燃燒位置,然後在要算出前述總蒸發量及前述總負荷依從蒸發量時,使處於比前述高效率燃燒位置還下位的燃燒位置之鍋爐,比已到達前述高效率燃燒位置之鍋爐優先作為算出對象。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控制器,其中,前述程式係構成為:設定前述鍋爐群為了因應要求負荷所應該要能夠輸出之設定最大蒸發量,然後以讓前述鍋爐群可輸出的最大蒸發量能確保為前述設定最大蒸發量之方式,來設定運轉對象之鍋爐及燃燒位置。
  14. 一種鍋爐系統,其特徵在於:具備有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所述之控制器。
TW100121754A 2010-07-09 2011-06-22 控制器及鍋爐系統 TWI5532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6646A JP5621365B2 (ja) 2010-07-09 2010-07-09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4365A TW201224365A (en) 2012-06-16
TWI553274B true TWI553274B (zh) 2016-10-11

Family

ID=45426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0121754A TWI553274B (zh) 2010-07-09 2011-06-22 控制器及鍋爐系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88011B2 (zh)
JP (1) JP5621365B2 (zh)
KR (1) KR101778123B1 (zh)
CN (1) CN102313276B (zh)
TW (1) TWI5532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8700B2 (ja) * 2008-08-25 2013-07-03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プログラム、制御装置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WO2011155005A1 (ja) * 2010-06-11 2011-12-15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672314B2 (ja) * 2013-01-08 2015-02-18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534055B1 (ja) 2013-02-15 2014-06-25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534062B1 (ja) 2013-02-22 2014-06-25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534065B1 (ja) * 2013-02-28 2014-06-25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6102357B2 (ja) * 2013-03-07 2017-03-29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6387703B2 (ja) * 2014-06-26 2018-09-12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CN110779003B (zh) * 2019-05-20 2021-08-27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火电机组的调峰方法
RU2756400C1 (ru) * 2021-04-09 2021-09-3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Ракурс-инжиниринг»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тепловой нагрузки на группу механизмов подачи топлива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2654A (en) * 1992-02-10 1992-12-22 Century Controls, Inc. Microprocessor-based boiler controller
TW201009259A (en) * 2008-08-25 2010-03-01 Miura Kogyo Kk Control program, control device and boiler system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87589A (en) * 1966-09-12 1968-06-11 Vapor Corp Multiple boiler control system
SE436927B (sv) * 1982-02-22 1985-01-28 Rydborn S A O Anordning for styrning av ett antal vermepannor
US4418541A (en) * 1982-03-11 1983-12-06 The Babcock & Wilcox Company Boiler loading system
US4860696A (en) * 1986-12-08 1989-08-29 Ebara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boiler system
US5665710A (en) * 1990-04-30 1997-09-09 Georgetown University Method of making liposomal oligodeoxynucleotide compositions
JP2960307B2 (ja) * 1994-08-08 1999-10-06 株式会社サムソン ボイラの自動台数制御方法
JP3820621B2 (ja) 1996-02-21 2006-09-13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US6019070A (en) 1998-12-03 2000-02-01 Duffy; Thomas E. Circuit assembly for once-through steam generators
JP2005055014A (ja) 2003-08-07 2005-03-03 Miura Co Ltd ボイラの台数制御方法
JP5251356B2 (ja) 2008-08-21 2013-07-31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システム、制御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燃焼制御方法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277849B2 (ja) * 2008-10-03 2013-08-28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プログラム、制御システム、ボイラ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CN201514562U (zh) * 2009-06-09 2010-06-23 安阳方快锅炉有限公司 一种比例调节型锅炉控制器
JP5447083B2 (ja) * 2010-03-29 2014-03-19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172654A (en) * 1992-02-10 1992-12-22 Century Controls, Inc. Microprocessor-based boiler controller
TW201009259A (en) * 2008-08-25 2010-03-01 Miura Kogyo Kk Control program, control device and boiler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8888011B2 (en) 2014-11-18
JP5621365B2 (ja) 2014-11-12
CN102313276A (zh) 2012-01-11
US20120006285A1 (en) 2012-01-12
CN102313276B (zh) 2014-11-19
KR101778123B1 (ko) 2017-09-13
KR20120005951A (ko) 2012-01-17
JP2012017939A (ja) 2012-01-26
TW201224365A (en) 2012-06-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53274B (zh) 控制器及鍋爐系統
JP5251356B2 (ja) 制御システム、制御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燃焼制御方法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TWI542829B (zh) 程式、控制器及鍋爐系統
JP5434728B2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343935B2 (ja)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598139B2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440069B2 (ja) ボイラ群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668807B2 (ja)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593895B2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678614B2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ボイラ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768525B2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465075B2 (ja) 多缶設置ボイラシステムの制御方法
JP5418109B2 (ja) ボイラ群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6220255B2 (ja) 多缶設置ボイラ
JP5455165B2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991156B2 (ja)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440607B2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7140356B2 (ja) 多缶設置ボイラ
JP2015117840A (ja) 多缶設置ボイラ
JP2011069517A (ja) ボイラ群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2011094823A (ja) 多缶設置ボイラ
JP2011179730A (ja) ボイラの多缶設置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