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313276B - 控制器以及锅炉系统 - Google Patents

控制器以及锅炉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313276B
CN102313276B CN201110183573.9A CN201110183573A CN102313276B CN 102313276 B CN102313276 B CN 102313276B CN 201110183573 A CN201110183573 A CN 201110183573A CN 102313276 B CN102313276 B CN 1023132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iler
evaporation capacity
burning position
burning
evapo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101835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313276A (zh
Inventor
三浦浩二
山田和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ur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ur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ura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ur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313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32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3132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3132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2STEAM GENERATION
    • F22BMETHODS OF STEAM GENERATION; STEAM BOILERS
    • F22B35/00Control systems for steam boil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KSTEAM ENGINE PLANTS; STEAM ACCUMULATORS; ENGINE PLAN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NGINES USING SPECIAL WORKING FLUIDS OR CYCLES
    • F01K13/00General layout or general methods of operation of complete plants
    • F01K13/02Controlling, e.g. stopping or star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ntrol Of Steam Boilers And Waste-Gas Boi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具备锅炉的锅炉群的运行条件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可易于确保负荷跟随性的控制器以及锅炉系统。本发明的控制器具备用于控制包括具有多个阶段性燃烧位置的锅炉(21、22、23、24)的锅炉群的程序,所述程序构成为:按照对构成所述锅炉群的各个锅炉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成为作为所述锅炉群应跟随的蒸发量的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以上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Description

控制器以及锅炉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控制由多个锅炉构成的锅炉群的控制器以及锅炉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关于对包括具有多个阶段性的燃烧位置的锅炉的锅炉群进行控制,已经公开有下述技术,即,通过使燃烧的锅炉的台数增加并将各锅炉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来使蒸发量与要求负荷相对应地增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还公开有以下技术:在要提高锅炉群的负荷跟随性的情况下,对锅炉群中的负荷跟随性高的锅炉优先进行燃烧控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JP特开平9-287703号公报
专利文献2:JP特开2005-55014号公报
但是,在锅炉群的运行时,存在有:需要在已对各锅炉(或者燃烧位置)设定优先等级时对优先等级进行变更的情况、在预备炉的替换时需要对运行对象锅炉进行变更等的情况。
如此,在进行以优先等级的变更或运行对象锅炉的变更等为代表的锅炉群的运行条件的变更的情况下,存在有即使确保了锅炉群的必要蒸发量但也会降低负荷跟随性的情况。
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锅炉群那样,即使是在由燃烧位置数和各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被设为相同的同种锅炉构成的简单的锅炉群的情况下,在以优先等级或运行对象锅炉的变更为代表的锅炉群的运行条件被变更时,例如,要确认用于确保负荷跟随性的低燃烧优先锅炉的台数或在供汽移转过程中进行压力保持(保压)的锅炉是否充分确保了负荷跟随性等等,其结果是,在需要对各锅炉的设定进行变更的情况下,锅炉群的运行条件的设定较为繁杂。
另外,在锅炉群构成为包含有燃烧位置数、各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至少一者为不同的不同种类的锅炉的情况下,例如,如图16所示,由于优先等级的变更、运行对象锅炉的变更而有时导致产生锅炉群的负荷跟随性出现较大变动。
在此,图16中,赋予了No.1至No.5的框,其分别表示1台锅炉,将各锅炉进行隔开表示的框表示各锅炉的燃烧位置,施以网线的框表示其燃烧位置为燃烧中的情况,框内的数字表示其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另外,在表示各锅炉的框的上侧的()内所标记的数字表示锅炉群中的优先等级,在该现有示例中,各锅炉基于优先等级从燃烧停止状态移转至低燃烧状态,在所有的运行对象的锅炉成为低燃烧状态后,依次基于优先等级而移转至高燃烧状态。
例如,如图16(A)所示,在按照No.1锅炉至No.5锅炉的顺序来设定优先等级且优先等级4、5的锅炉被设为预备炉的锅炉群中,如图16(B)所示,在优先等级变更为No.5锅炉至No.1锅炉的顺序时,虽维持当初No.1锅炉的高燃烧状态以及No.2锅炉的低燃烧状态,但当必要蒸发量降低时,例如,如图16(C)所示,根据优先等级,No.1锅炉会从高燃烧状态变化为低燃烧状态、燃烧停止状态(预备炉);接下来,No.2锅炉将从低燃烧状态变化为燃烧停止状态(预备炉)。
之后(或者,在No.1锅炉、No.2锅炉的蒸发量依次进行降低的过程中),若锅炉群的必要蒸发量增加,则如图16(D)所示,按照No.5锅炉的低燃烧状态、No.4锅炉的低燃烧状态、No.5锅炉的高燃烧状态的顺序来增加蒸发量。
对图16(A)、图16(D)进行比较可知:锅炉群中虽然都是1台锅炉处于高燃烧状态,2台锅炉处于低燃烧状态,但是,就锅炉群而言,在图16(A)中,最大蒸发量为5000(kg/h),总蒸发量为35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为1500(kg/h),而在图16(D)中,最大蒸发量为3000(kg/h),总蒸发量为2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为1000(kg/h),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如此,在以构成锅炉群的锅炉的构成(燃烧位置数、或各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的差异)、优先等级、运行对象锅炉的变更为代表的锅炉群的运行条件发生变动时,即使能够确保必要蒸发量,有时负荷跟随性也会发生较大变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包括具有多个阶段性的燃烧位置的锅炉的锅炉群的运行条件发生变动的情况下,易于确保负荷跟随性的控制器以及锅炉系统。
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提出以下的方案。
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控制器,其具备用于控制锅炉群的程序,该锅炉群包括具有多个阶段性燃烧位置的锅炉,所述控制器的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按照对构成所述锅炉群的各个锅炉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成为所述锅炉群应跟随的蒸发量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以上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控制器,按照锅炉群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成为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以上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所以,即使锅炉的运行条件发生变更,也能够易于确保锅炉群的负荷跟随性。
在本说明书中,
1)“蒸发量”是指,每单位时间所产生的蒸汽量,例如,能够以(kg/h)来进行表示。
2)“锅炉的蒸发量”是指,处于燃烧中的锅炉在其燃烧位置进行燃烧时所输出的蒸发量。
3)“锅炉群的总蒸发量”是指,锅炉群中正在燃烧的锅炉在其燃烧位置所输出的蒸发量的合计。
4)“锅炉的最大蒸发量”是指,成为对象的锅炉能输出的蒸发量,是指额定蒸发量。
5)“锅炉群的最大蒸发量”是指,作为锅炉群而能输出的蒸发量,是指构成锅炉群的锅炉(除预备炉外)的最大蒸发量的合计,另外,作为锅炉群的额定蒸发量。
6)“负荷跟随蒸发量”是指,任意一个锅炉与要求负荷的增减相应地、不产生时间迟延地以短时间所能增加的蒸发量。
7)“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是指,锅炉群与要求负荷的增减相应地、不产生时间迟延地以短时间所能增加的蒸发量,是构成锅炉群的锅炉(除预备炉外)的负荷跟随蒸发量的合计。
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控制器,其具备用于控制锅炉群的程序,该锅炉群包括具有多个阶段性燃烧位置的锅炉,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按照对构成所述锅炉群的各个锅炉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成为所述锅炉群应跟随的蒸发量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内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控制器,按照锅炉群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成为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内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所以,即使锅炉的运行条件发生变更,也能够易于确保锅炉群的负荷跟随性,能够通过抑制保持额外的负荷跟随蒸发量,来抑制过量的能量消耗。
技术方案14所记载的发明是一种锅炉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技术方案1或者2所记载的控制器。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锅炉系统,即使锅炉的运行条件发生变更,也能够易于确保锅炉群的负荷跟随性。
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是基于技术方案1或者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在对所述总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的情况下,以燃烧中的所述锅炉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来进行计算。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控制器,以在将处于最上位燃烧位置下位的燃烧位置且正在供汽的各锅炉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来确保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所以,能够以短时间来增加蒸发量,能够容易且可靠地提高负荷跟随性。
在本说明书中,在对“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进行计算的情况下的最上位燃烧位置是指,在负荷跟随蒸发量计算时,被设定为运行对象的各锅炉的最上位燃烧位置。
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是基于技术方案1或者2所记载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在对所述总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的情况下,以燃烧中的所述锅炉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和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最下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来进行计算。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控制器,由于以在将处于最上位燃烧位置下位的燃烧位置且正在供汽的各锅炉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和将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最下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相当于第1差分蒸发量)作为对象来确保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所以,即使供汽中的锅炉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也能通过任意一个锅炉被移转至供汽移转过程,来仅增加与该锅炉的第1差分蒸发量相当的负荷跟随蒸发量,从而容易且高效地提高锅炉群的负荷跟随性。
在本说明书中,
将锅炉移转至一级上位的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即,移转后的燃烧位置的蒸发量与移转前的燃烧停止位置(或者,燃烧位置)的蒸发量之间的差,称为差分蒸发量。
另外,将通过移转至一级上位的第N燃烧位置(N为1以上的整数)而增加的蒸发量称为“第N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或者“第N差分蒸发量”,例如,将从燃烧停止位置移转至第1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称为“第1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或者“第1差分蒸发量”,将从第1燃烧位置移转至第2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称为“第2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或者“第2差分蒸发量”。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供汽移转过程”是指,在燃烧停止位置,例如,处于吹扫(purge)(包含微风吹扫)、引导燃烧(包含连续引导燃烧)状态下的锅炉从燃烧开始后至第1燃烧位置的进行供汽为止的过程、与低燃烧相对应的燃烧炉从燃烧开始后至第1燃烧位置的进行供汽为止的过程、燃烧被解除的锅炉成为燃烧停止位置而水温降低至常温为止的过程,被分类为以下的第1状态至第5状态,按照从第1状态至第5状态的顺序能以短时间进行供汽。
第1状态:处于低燃烧位置,虽未进行供汽,但保持压力的状态;
第2状态:在低燃烧的解除后,成为吹扫或连续引导燃烧状态,虽未进行供汽,但保持压力的状态;
第3状态:解除低燃烧而成为待机状态,虽未进行供汽,但保持压力的状态;
第4状态:从燃烧停止位置起移转至低燃烧位置,虽对水进行了加热,但不保持压力的状态(无压状态);
第5状态:虽处于吹扫或连续引导燃烧状态,但不保持压力的状态(无压状态)。
另外,第5状态包括:从第2状态起压力降低而成无压状态的情况;以及在燃烧停止位置成为吹扫或者引导燃烧状态,且成为无压状态的情况。供汽移转过程中,从处于压力保持状态的第1状态、第2状态、第3状态向第1燃烧位置的移转是在使移转时间变短的基础上为恰当的移转。
另外,“连续引导燃烧状态”是指,在燃气锅炉中,按照一旦燃烧信号被输出就能够立即点火的方式,为了使未燃烧的燃气不滞留于炉内而进行的引导燃烧炉的连续燃烧状态。
另外,“微风吹扫”是指,在烧油锅炉中,按照一旦燃烧信号被输出就能够立即点火的方式,为了使未燃烧的燃气不滞留于炉内而减少送风机转速以微风量来维持送風状态的情形。
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是基于技术方案1或者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在对所述总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的情况下,以燃烧中的所述锅炉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和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来进行计算。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控制器,以在将处于比最上位燃烧位置下位的燃烧位置且正在进行供汽的各锅炉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和将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为对象来确保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所以,即使供汽中的锅炉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也能通过任意一个锅炉移转至供汽移转过程,来仅增加与该锅炉到达(运行对象的)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相当的负荷跟随蒸发量,从而容易且高效地提高锅炉群的负荷跟随性。
另外,通过将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能使移转至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的台数减少,能够抑制额外的能量消耗。
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是基于技术方案3记载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在增加所述锅炉群的蒸发量的情况下,按照由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与从自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起能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中选择出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产生的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是基于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在增加所述锅炉群的蒸发量的情况下,按照由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与从自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起能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中选择出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产生的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是基于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在增加所述锅炉群的蒸发量的情况下,按照由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与从自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起能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中选择出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产生的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根据上述技术方案6至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控制器,在确保锅炉群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时,提取从当前正在燃烧的燃烧位置的组合进行依次移转而能构成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选择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从中选择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以,既能确保锅炉群的负荷跟随性又能够抑制额外的能量消耗。
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是基于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在设定所述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组合的情况下,从基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或者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而提取出的组合中,选择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与从自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起能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中选择出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技术方案10所记载的发明是基于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在设定所述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组合的情况下,从基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或者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而提取出的组合中,选择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与从自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起能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中选择出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发明是基于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在设定所述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组合的情况下,从基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或者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而提取出的组合中,选择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与从自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起能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中选择出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根据该技术方案9至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发明所涉及的控制器,在选择确保锅炉群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且使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时,从当前正在燃烧的燃烧位置的组合起依次移转燃烧位置而可构成的组合中,基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或者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来提取作为对象的燃烧位置的组合,并从所提取的燃烧位置的组合中选择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以,能够容易且高效地选择出既能确保总负荷跟随蒸发量又能使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燃烧位置的组合。
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发明是基于技术方案1或者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在对各锅炉设定有高效率燃烧位置且计算所述总蒸发量以及所述总负荷跟随蒸发量的情况下,与已到达所述高效率燃烧位置的锅炉相比,将处于所述高效率燃烧位置下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优先作为计算对象。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控制器,在总蒸发量以及所述总负荷跟随蒸发量的计算时,将处于高效率燃烧位置下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优先于已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的锅炉,所以,直到被作为运行对象的其他的锅炉均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为止,已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的锅炉一直在高效率燃烧位置进行运行。其结果是,增加锅炉群中的处于高效率燃烧位置的运行,能够提高锅炉群的能量效率。
技术方案13所记载的发明是基于技术方案1或者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控制器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程序构成为:设定用于使所述锅炉群与要求负荷相对应而应该被设为能输出的最大设定蒸发量,并按照所述锅炉群能输出的最大蒸发量确保所述最大设定蒸发量的方式,来设定运行对象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控制器,按照锅炉群可输出的最大蒸发量确保最大设定蒸发量的方式,来设定运行对象的锅炉以及其燃烧位置,所以,能够抑制蒸发量相对于要求负荷的不足,进而能够抑制过量的能量消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控制器以及锅炉系统,在包括具有多个阶段性的燃烧位置的锅炉的锅炉群中,运行条件发生变动的情况下,能够易于确保负荷跟随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以及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炉系统的概略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炉群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3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库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程序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5是用于说明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炉系统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炉系统的概略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炉群的概略构成的图。
图8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数据库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程序的一个示例的方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程序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基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程序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12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炉系统的动作的一个示例的概略图。
图13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炉群的概略构成以及作用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程序的一个示例的流程图。
图15是用于说明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炉群的作用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现有技术的一个示例的图。
(附图标号的说明)
1、1A、1B         锅炉系统
2、2A、3          锅炉群
4                 控制部(控制器)
21、22、23、24    锅炉
F1、F2、F3        锅炉
31、32、33、34    锅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至图5来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炉系统的图,标号1表示锅炉系统。
如图1所示,锅炉系统1具备例如由4台锅炉所构成的锅炉群2、控制部(控制器)4、蒸汽头6、以及对蒸汽头6内的蒸汽压力(与蒸发量对应的物理量)进行检测的压力传感器7,将锅炉群2中所产生的蒸汽提供给蒸汽使用设备18。
本实施方式中的要求负荷被压力传感器7检测出的蒸汽头6内的蒸汽的压力(物理量)所代替,基于该压力来计算出与蒸汽使用设备18的消耗蒸汽量对应的必要蒸发量。
锅炉群2,例如具备第1锅炉21、第2锅炉22、第3锅炉23、第4锅炉24,各锅炉21、···、24由可控制成燃烧停止状态(燃烧停止位置)、低燃烧状态(第1燃烧位置)、高燃烧状态(第2燃烧位置)的3个阶段性燃烧状态的三位置锅炉来构成,将第1燃烧位置设为可高效率燃烧的高效率燃烧位置。
蒸汽头6通过蒸汽管11与第1锅炉21、···、第4锅炉24相连接,并且通过蒸汽管12与蒸汽使用设备18相连接,其用于聚集在锅炉群2中产生的蒸汽,对各锅炉相互间的压力差以及压力变动进行调整并将蒸汽提供给蒸汽使用设备18。
另外,预先设定各锅炉21、···、24的优先等级,各锅炉21、···、24按照优先等级而成为低燃烧状态,在作为运行对象的所有锅炉均到达低燃烧状态(高效率燃烧位置)后,按照优先等级,依次移转至高燃烧状态。另外,优先等级、预备炉的设定可通过自动或者手动来变更。
图2是概念性地表示构成锅炉群2的各锅炉21、···、24的图,各框表示各锅炉21、···、24,将各锅炉21、···、24进行隔开后表示的框表示各锅炉21、···、24的燃烧位置。
另外,表示燃烧位置的各框内的数字是表示各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各框上方的()中的数字是表示在锅炉群2增加蒸发量时的优先等级,另外,<>中的数字是表示额定蒸发量,“(预备)”的记载是表示该燃烧位置为预备炉(运行对象外的燃烧位置)。
第1锅炉21被设定成:第1差分蒸发量为1000(kg/h),第2差分蒸发量为2000(kg/h),额定蒸发量为3000(kg/h)。
第2锅炉22被设定成:第1差分蒸发量为500(kg/h),第2差分蒸发量为1000(kg/h),额定蒸发量为1500(kg/h)。
第3锅炉23被设定成:第1差分蒸发量为500(kg/h),第2差分蒸发量为1000(kg/h),额定蒸发量为1500(kg/h)。
第4锅炉24被设定成:第1差分蒸发量为1000(kg/h),第2差分蒸发量为1000(kg/h),额定蒸发量为2000(kg/h)。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锅炉群2在运行开始时,第3锅炉23的第2燃烧位置、第4锅炉24的第2燃烧位置被设定成预备炉。
另外,各锅炉21、···、24在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情况下,通过在短时间移转至第1燃烧位置来确保总负荷跟随蒸发量,可提高负荷跟随性。
本实施方式中的“供汽移转过程”是指,各锅炉21、···、24的从燃烧停止位置直至到达作为最下位燃烧位置的第1燃烧位置为止进行供汽的期间,供汽移转过程可分类为以下的第1状态至第5状态(第1状态至第5状态的期间包含任意一个状态)。
(1)第1状态:处于低燃烧位置,虽未进行供汽,但保持压力的状态;
(2)第2状态:在解除低燃烧之后,成为连续引导燃烧状态,虽未进行供汽,但保持压力的状态;
(3)第3状态:解除低燃烧而成为待机状态,虽未进行供汽但保持压力的状态;
(4)第4状态:从燃烧停止位置移转至低燃烧位置,虽对水进行加热,但不保持压力的状态(无压状态);
(5)第5状态:虽处于连续引导燃烧状态,但不保持压力的状态(无压状态);
在以短时间进行供汽的情况下,上述1)以及2)为佳,但也可以适用3)至5)。
控制部4具备输入部41、存储器42、运算部43、硬盘44、输出部46、以及通信线47,其中,输入部41、存储器42、运算部43、硬盘44、输出部46通过通信线47以相互之间可进行数据等通信的方式进行连接,硬盘44中存储有数据库45。
例如,输入部41具有未图示的诸如键盘等的数据输入器件,能将设定等输出给运算部43,并且通过信号线13、信号线16与压力传感器7、各锅炉21、···、24连接,将从压力传感器7输入的压力信号以及从各锅炉21、···、24输入的信号(例如,燃烧位置等的信息)向运算部43输出。另外,能够对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最大设定蒸发量进行预先设定。
输出部46通过信号线14与各锅炉21、···、24连接,将从运算部43输出的控制信号输出给各锅炉21、···、24。
运算部43读入在存储器42的存储介质(例如,ROM)中所存储的程序并执行,且进行与要求负荷相对应的蒸发量的计算、以及锅炉群2中要进行燃烧的锅炉和其燃烧位置的组合的选择,基于该结果并通过输出部46,向各锅炉21、···、24输出控制信号。
数据库45具备第1数据库45A、第2数据库45B、第3数据库45C。
第1数据库45A以数据表(未图示)的形式存储有表示压力信号(mV)与压力P(t)(Pa)之间关系的数值数据,运算部43通过对照来自压力传感器7的压力信号(mV),来计算出蒸汽头6内的压力P(t)。
第2数据库45B,作为数据表而存储有表示锅炉群2中的蒸汽头6的目标压力PT与用于形成该目标压力PT的蒸发量之间的关系的数值数据,运算部43通过对照从输入部41输入的蒸汽头6内的压力P(t)与目标压力PT,能够获得必要蒸发量JN。
另外,第3数据库45C,例如,如图3所示,以数据表(未图示)的形式存储有表示各锅炉21、···、24的各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Ji(j)以及各锅炉21、···、24处于供汽移转过程和各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A(j)、GiB(j)、GiC(j)的数值数据。
在此,图3中的i(=21、22、23、24)表示用于确定锅炉的标号,j(=0、1、2)表示用于确定燃烧位置的标号。另外,j=0表示供汽移转过程中处于保压状态(设定为从第1状态至第3状态的任意一个),Gi(0)意味着供汽移转过程中处于保压状态的情况下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
另外,图3所记载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A(j)、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B(j)、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C(j)按照以下进行计算。
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A(j):以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的情况下所增加的蒸发量为对象来进行计算。
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B(j):以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的情况下所增加的蒸发量和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最下位燃烧位置的情况下所增加的蒸发量为对象来进行计算。
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C(j);以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的情况下所增加的蒸发量和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的情况下所增加的蒸发量为对象来进行计算。
本实施方式中,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是对与各锅炉21、···、24的燃烧位置或者供汽移转过程相对应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C(j)进行合计来计算的。
另外,运算部43通过与第3数据库45C进行对照,从而按照确保必要蒸发量JN、用于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的总蒸发量JR、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方式来选择(计算出)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另外,在进行优先等级的变更、预备炉的设定变更时,运算部43按照将作为锅炉群2而可输出的最大蒸发量成为与为了确保与要求负荷相对应而应该可输出的最大设定蒸发量(最大设定蒸发量以上)的方式,来选择(设定)作为运行对象的锅炉、燃烧位置的组合以及优先等级。
另外,从节能的观点出发,优选在满足最大蒸发量≥最大设定蒸发量的范围内,将用于确保最大设定蒸发量的最大蒸发量设为最小。
不过,在第1实施方式中,锅炉群2中,各锅炉21、···、24的燃烧位置数虽然相同,但包含有第1燃烧位置、第2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不同的不同种类的锅炉,因此,构成为:在满足最大蒸发量≥最大设定蒸发量的情况下,不进行用于将最大蒸发量设为最小的预备炉(燃烧位置)的变更。
即,在满足最大蒸发量≥最大设定蒸发量的情况下,例如,优先等级为将第3、第4位的锅炉的第2燃烧位置维持为预备炉。
以下,参照图4对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程序的流程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
(1)首先,对将与锅炉群2的要求负荷对应的必要蒸发量JN、各锅炉21、···、24的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蒸发量JR、将各锅炉21、···、24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分别设定初始值(=0),并且设定锅炉群2所应确保的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S1)。
(2)判断锅炉群2是否处于运行中(S2)。
在锅炉群2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移转至S3,在未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则程序结束。
(3)运算部43将通过输入部41取得的压力传感器7的压力信号与第1数据库45A、第2数据库45B进行参照,由此,计算出必要蒸发量JN(S3)。将计算出的必要蒸发量JN存储于存储器42中。
(4)运算部43将S3中计算出的必要蒸发量JN与存储器42中存储的总蒸发量JR进行比较,来判断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是否成立(S4)。
在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5,在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不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12。
(5)运算部43将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与存储器42所存储的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进行比较,来判断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是否成立(S5)。
在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成立的情况下,当总蒸发量JR增加时,为了判断随着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减少,在燃烧中的燃烧位置是否可移转至上位,而移转至S6,在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不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11。
(6)运算部43参照第3数据库45C,计算出在可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之中将最优先的锅炉移转至一级上位的燃烧位置时的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X(S6)。
(7)运算部43对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X≥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是否成立进行判断(S7)。
在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X≥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8,在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X≥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不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11。
(8)运算部43输出用于在可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之中将最优先的锅炉移转至一级上位的燃烧位置的信号(S8)。
(9)运算部43参照第3数据库45C,计算出移转后的总蒸发量JR(S9)。将计算出的总蒸发量JR存储于存储器42中。执行S9后,移转至S10。
(10)运算部43参照第3数据库45C,计算出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S10)。将计算出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存储于存储器42中。执行S10后,移转至S4。
(11)运算部43输出用于将次优先锅炉(处于燃烧停止位置的锅炉中的优先等级为最优先的锅炉)移转至第1燃烧位置的信号(S11)。执行S11后,移转至S9。
(12)运算部43对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与存储器42所存储的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进行比较,判断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是否成立(S12)。
在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13,在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不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16。
(13)运算部43输出用于使次优先锅炉(处于燃烧停止状态的优先等级为最优先的锅炉)移转至供汽移转过程的信号(S13)。
在此,使次优先锅炉移转至供汽移转过程的宗旨在于:由于通过S4确认了已满足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因此,不增加总蒸发量JR,而增加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不过,在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未作为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对象的情况下,优选将次优先锅炉移转至第1燃烧位置。
(14)运算部43参照第3数据库45C,对移转后的总蒸发量JR进行计算(S14)。将计算出的总蒸发量JR存储于存储器42中。执行S14后,移转至S15。
(15)运算部43参照第3数据库45C,对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进行计算(S15)。将计算出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存储于存储器42中。执行S15后,移转至S12。
(16)运算部43参照第3数据库45C,计算出在使处于燃烧状态且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锅炉移转至一级下位的燃烧位置(或者,燃烧停止位置、供汽移转过程)的情况下的虚拟总蒸发量JRY以及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Y(S16)。
(17)运算部43对S16中计算出的虚拟总蒸发量JRY与必要蒸发量JN进行比较,判断虚拟总蒸发量JRY≥必要蒸发量JN是否成立(S17)。
在虚拟总蒸发量JRY≥必要蒸发量JN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18,在虚拟总蒸发量JRY≥必要蒸发量JN不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2。
(18)运算部43对S16中计算出的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Y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进行比较,判断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Y≥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是否成立(S18)。
在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Y≥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19,在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Y≥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不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2。
(19)运算部43对S16中的作为计算对象的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锅炉的燃烧进行解除(S19)。执行S19后,移转至S20。
(20)运算部43参照第3数据库45C,计算出在将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锅炉移转至一级下位的燃烧位置(或者燃烧停止位置、供汽移转过程)后的总蒸发量JR(S20)。
在计算出总蒸发量JR后,将总蒸发量JR存储于存储器42中并移转至S21。
(21)运算部43参照第3数据库45C,计算出在将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锅炉移转至一级下位的燃烧位置(或者,燃烧停止位置、供汽移转过程)后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S21)。
在计算出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后,将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存储于存储器42并移转至S2。
反复执行上述(2)至(21)。
另外,在图4的流程图中,在S6之前,设置有判断在上位是否存在移转对象的燃烧位置的步骤(未图示),在判断出存在有作为移转对象的上位的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移转至S6,在判断出不存在作为移转至对象的上位的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移转至S11。
另外,在图4的流程图中,在S11之前,设置有判断处于燃烧位置或者供汽移转过程且将第1燃烧位置作为移转对象的锅炉是否存在的步骤(未图示),在S11中,在判断出存在成为对象的锅炉的情况下,移转至S11,在判断出不存在成为对象的锅炉的情况下,不是移转至S11而是移转至S8。
另外,在图4的流程图中,在S13之前,设置有判断可移转至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是否存在的步骤(未图示),在判断出存在有可移转至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的情况下,移转至S13,在判断出不存在成为对象的锅炉的情况下,不是移转至S13而是移转至S16。
另外,在图4的流程图中,在S16之前,设置有判断燃烧解除对象的燃烧位置是否存在的步骤(未图示),在判断出存在有处于燃烧解除对象(候补)的燃烧位置的锅炉的情况下,移转至S16,在判断出不存在处于燃烧解除对象的燃烧位置的锅炉的情况下,移转至S2。
接下来,参照图5对锅炉系统1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图5中,在表示各锅炉21、···、24的框的上侧的()内所示的数字是表示优先等级,在表示各锅炉21、···、24的框内的框是表示燃烧位置,在表示燃烧位置的框内所记载的(预备)是表示作为运行对象外的预备炉(燃烧位置)。
另外,在施以阴影线的燃烧位置是表示作为总蒸发量JR的计算对象的供汽中的燃烧位置,仅施以网线的燃烧位置是表示作为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计算对象的燃烧位置,施以网线与「P」的燃烧位置是表示由于该锅炉处于供汽移转过程而被作为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计算对象的燃烧位置。
另外,锅炉系统1,在蒸发量增加时,根据优先等级而选择锅炉以及燃烧位置,在蒸发量减少时,对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以与优先等级相反的顺序来选择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另外,如上所述,在满足最大蒸发量≥最大设定蒸发量的情况下,优先等级为第3、第4位的锅炉的第2燃烧位置被维持为预备炉。
另外,已如图5(A)所示,设:在锅炉群2中,第1锅炉21的第1燃烧位置、第2锅炉22的第1燃烧位置处于燃烧状态。另外,将锅炉群2的最大设定蒸发量设为5000(kg/h),并将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设为2000(kg/h)。
(1)图5(A)是表示例如在必要蒸发量JN为1300(kg/h)的情况下的示例的图。
如图5(A)所示,运算部43向优先等级(1)的第1锅炉21以及优先等级(2)的第2锅炉22输出燃烧信号,使第1锅炉21的第1燃烧位置、第2锅炉22的第1燃烧位置为燃烧状态。
在图5(A)中,锅炉群满足总蒸发量JR(=15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3000(kg/h)),必要蒸发量JN(=1300(kg/h)),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
即,在必要蒸发量JN没有增减的状态下,运算部43按照图4所示的流程图的S2、S3、S4、S12、S16,S17的顺序来执行,在S16中进行计算的、将处于燃烧状态且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第2锅炉22移转至一级下位的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虚拟总蒸发量JRY为1000(kg/h),所以,在S17中,不满足虚拟总蒸发量JRY≥必要蒸发量JN而移转至S2。
由此,维持图5(A)所示的状态。
另外,由于最大蒸发量为6000(kg/h),因此满足了最大设定蒸发量为5000(kg/h)。
(2)接下来,图5(B)是表示例如必要蒸发量JN增加至2800(kg/h))的状态的图。
在必要蒸发量增加至2800(kg/h))时,运算部43执行S2、S3、S4,由于总蒸发量JR为1500(kg/h),因此在S4中,由于满足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2800(kg/h))而移转至S5。
若执行S5,则由于满足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3000(kg/h))>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且存在有作为可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的第1锅炉21(可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之中优先等级为最优先),移转至S6。
执行S6,若计算在将可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之中的优先等级为最优先的第1锅炉21移转至一级上位的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X,则成为1000(kg/h)。
接下来,移转至S7,对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X(=1000(kg/h))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进行比较可知,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X≥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未得到满足。另外,由于存在有作为可移转至第1燃烧位置的锅炉的第3锅炉23(处于燃烧停止位置的锅炉之中优先等级为最优先),所以移转至S11,执行S11,将第3锅炉23移转至第1燃烧位置。
接下来,移转至S9,计算出总蒸发量JR(=2000(kg/h)),并移转至S10,在计算出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3000(kg/h))后,移转至S4。
接下来,执行S4,由于总蒸发量JR(=2000(kg/h))<必要蒸发量(=2800(kg/h)),所以移转至S5,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3000(kg/h),若执行S5,则由于满足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因此存在有作为可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的第1锅炉21(可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之中优先等级为最优先),移转至S6。
接下来,执行S6,若计算在将可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之中的优先等级为最优先的第1锅炉21移转至一级上位的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X,则成为1000(kg/h),并移转至S7,对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X(=1000(kg/h))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进行比较可知,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X≥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未得到满足。另外,由于存在有作为可移转至第1燃烧位置的锅炉的第4锅炉24(优先等级为最优先),所以移转至S11,并执行S11,将第4锅炉24移转至第1燃烧位置。
接下来,执行S9、S10,计算出执行S11后的总蒸发量JR(=3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3000(kg/h)),移转至S4。
在图5(B)中,锅炉群2的总蒸发量JR(=3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3000(kg/h))满足了必要蒸发量(=2800(kg/h))、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
即,在必要蒸发量JN没有增减的状态下,运算部43执行流程图的S2、S3、S4、S12,由于作为燃烧解除的对象的候补的第1锅炉21、···、第4锅炉24在第1燃烧位置进行燃烧,所以移转至S16。接下来,按顺序执行S16、S17,在S16中,计算出将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第4锅炉24移转至一级下位的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虚拟总蒸发量JRY(=2000(kg/h))、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Y(=2000(kg/h)),在S17中,对虚拟总蒸发量JRY与必要蒸发量JN(=2800(kg/h))进行比较,由于不满足虚拟总蒸发量JRY≥必要蒸发量JN(=2800(kg/h))而移转至S2。
由此,维持图5(B)所示的状态。
另外,由于最大蒸发量为6000(kg/h),满足了最大设定蒸发量5000(kg/h)。
(3)图5(C)表示必要蒸发量减少,在S3中计算出的必要蒸发量JN例如减少为1900(kg/h)的状态的图。
若必要蒸发量JN减少为1900(kg/h)),则运算部43执行图4的流程图的S2、S3、S4,在S4中,由于未满足总蒸发量JR(=3000(kg/h))<必要蒸发量JN(=1900(kg/h)),所以移转至S12。
若执行S12,则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3000(kg/h),不满足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另外,存在有作为燃烧解除的对象的燃烧位置的第4锅炉24(具有可燃烧解除的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且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锅炉)的第1燃烧位置,所以移转至S16。接下来,在S16中,计算出在将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第4锅炉24移转至一级下位的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虚拟总蒸发量JRY(=2000(kg/h))、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Y(=3000(kg/h)),若执行S17,则虚拟总蒸发量JRY(=2000(kg/h))≥必要蒸发量JN(=1900(kg/h)),接下来,若执行S18,则由于满足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Y(=3000(kg/h))≥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所以,移转至S19。
接下来,执行S19,将第4锅炉24移转至燃烧停止位置后,移转至S20,在S20中,计算出总蒸发量JR(=2000(kg/h)),并在接下来的S21中,计算出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3000(kg/h)),而移转至S2。
接下来,运算部43执行流程图的S2、S3、S4。总蒸发量JR为2000(kg/h),在S4中,由于不满足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1900(kg/h)),所以,移转至S12,总负荷跟随蒸发量为3000(kg/h),在S12中,不满足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另外,由于存在有作为燃烧解除的对象的燃烧位置的第3锅炉23(具有可燃烧解除的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且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锅炉)的第1燃烧位置,所以移转至S16。接下来,在S16中,计算出在将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燃烧中的第3锅炉23移转至燃烧停止位置的情况下的虚拟总蒸发量JRY(=1500(kg/h))、虚拟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Y(=3000(kg/h)),并移转至S17。由于虚拟总蒸发量JRY为1500(kg/h),在S17中,不满足虚拟总蒸发量JRY≥必要蒸发量JN(=1900(kg/h)),所以,移转至S2。
在图5(C)中,锅炉群2中,总蒸发量JR(=2000(kg/h))满足必要蒸发量(=19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Y(=3000(kg/h))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
即,在必要蒸发量JN没有增减的状态下,运算部43执行流程图的S2、S3、S4,在S4中,由于不满足总蒸发量JR(=2000(kg/h))<必要蒸发量(=1900(kg/h)),所以,移转至S12,总负荷跟随蒸发量为3000(kg/h),在S12中,未满足总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另外,由于存在有作为燃烧解除的对象的燃烧位置的第3锅炉23(具有可燃烧解除的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且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锅炉)的第1燃烧位置,所以移转至S16。接下来,在S16中,在将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燃烧之中的第3锅炉23移转至一级下位的燃烧位置(燃烧停止位置)的情况下的虚拟总蒸发量JRY为1500(kg/h),所以,在S17中,不满足虚拟总蒸发量JRY≥必要蒸发量JN(=1900(kg/h)),而移转至S2。
由此,维持图5(C)所示的状态。
另外,由于最大蒸发量为6000(kg/h),所以满足了最大设定蒸发量5000(kg/h)。
(4)接下来,图5(D)是表示运算部43输出将各锅炉21、···、24的优先等级进行反向设置的优先等级变更信号,且在锅炉群2中的各锅炉21、···、24的优先等级发生变更后的迁移状态的图。
若变更优先等级,则锅炉群2的总蒸发量JR维持在2000(kg/h),另一方面,锅炉群2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将增加与第3锅炉23的第2差分蒸发量相当的1000(kg/h),且第1锅炉21以及第2锅炉22的第2燃烧位置成为预备炉,由于总负荷跟随蒸发量合计减少3000(kg/h),所以锅炉群2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成为1000(kg/h)。
另外,在锅炉群2中的各锅炉21、···、24的优先等级已变更的情况下,适宜地计算出总蒸发量JR、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
(5)接下来,图5(E)是表示运算部43接收到锅炉群2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小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的情况,且将锅炉群2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为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以上的状态的图。
图5(D)的迁移状态中,总蒸发量JR为2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1000(kg/h),在S4中,由于不满足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1900(kg/h)),所以,移转至S12,在S12中,满足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另外,由于存在有作为可移转至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的第4锅炉24(可移转至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之中的优先等级为最优先的锅炉),所以,移转至S13。
接下来,执行S13,将第4锅炉24移转至供汽移转过程。
运算部在执行S13后,执行S14、S15,计算出总蒸发量JR(=2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3000(kg/h)),执行S15后,移转至S12。
若执行S12,则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3000(kg/h),未满足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另外,由于存在有作为燃烧解除的对象的燃烧位置的第1锅炉21(具有可燃烧解除的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且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锅炉)的第1燃烧位置,所以,移转至S16。接下来,在S16中,在将优先等级为最下位的燃烧中的第3锅炉23移转至一级下位的燃烧位置(燃烧停止位置)的情况下的虚拟总蒸发量JRY为1000(kg/h),所以,在S17中,不满足虚拟总蒸发量JRY≥必要蒸发量JN(=1900(kg/h))而移转至S2。
在该状态下,总蒸发量JR为2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3000(kg/h),满足必要蒸发量JN(=1900(kg/h)、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2000(kg/h))。
其结果是,必要蒸发量JN增加而超过蒸发量JR,或者以使任意一个锅炉可移转至下位的燃烧位置或者燃烧停止位置的程度,使必要蒸发量JN减少,或者,直至随着锅炉群2中的优先等级的变更而需要进行使之燃烧的锅炉、燃烧位置的变更为止,反复进行S2、S4、S12、S16、S17。
由此,维持图5(E)所示的状态。
另外,由于最大蒸发量为5000(kg/h),因此满足了最大设定蒸发量5000(kg/h)。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锅炉系统1、控制器4,即使对构成锅炉群2的锅炉的运行条件进行变更,也能够易于确保锅炉群2的负荷跟随性。
根据锅炉系统1,针对将在第1燃烧位置(处于最上位的第2燃烧位置的下位的燃烧位置)进行供汽的各锅炉21、···、24移转至第2燃烧位置(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与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各锅炉21、···、24移转至第2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进行合计而计算出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因此,供汽中的锅炉即使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也能够易于确保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
另外,通过以将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第2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为对象,能够使移转至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的台数减少,能够抑制额外的能量消耗。
另外,根据锅炉系统1,将锅炉群2可输出的蒸发量作为最大设定蒸发量来设定,且以确保最大设定蒸发量来设定运行对象的锅炉及其燃烧位置,所以,能够确保与要求负荷对应的最大蒸发量,且能抑制过量的能量消耗。
接下来,参照图6至图12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炉系统1A的图,第2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锅炉系统1A取代由第1锅炉21、···、第4锅炉24的4台构成的锅炉群2而具备由3台锅炉构成的锅炉群2A。
另外,锅炉群2是根据预先设定的优先等级来进行控制的,相对于此,在锅炉群2A中,成为与总蒸发量JR、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相对应地选择锅炉以及燃烧位置(燃烧停止位置、供汽移转过程)。其他方面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6所示,锅炉系统1A,例如具备第1锅炉F1、第2锅炉F2、第3锅炉F3,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锅炉F1、第2锅炉F2、第3锅炉F3构成为各自的燃烧位置、差分蒸发量不同。
图7是概念性地表示构成锅炉群2A的第1锅炉F1、第2锅炉F2、第3锅炉F3的图,各框是表示第1锅炉F1、第2锅炉F2、第3锅炉F3,对第1锅炉F1、第2锅炉F2、第3锅炉F3进行隔开表示的框是表示各自的燃烧位置。
另外,在表示燃烧位置的各框内的数字是表示各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以<>所示的数字是表示额定蒸发量,(预备)的记载是表示该燃烧位置为预备炉(运行对象外的燃烧位置)。
第1锅炉F1是第1差分蒸发量为500(kg/h),第2差分蒸发量为1000(kg/h),第3差分蒸发量为2000(kg/h)的四位置锅炉,其额定蒸发量为3500(kg/h)。
第2锅炉F2是第1差分蒸发量为1000(kg/h),第2差分蒸发量为1500(kg/h),第3差分蒸发量为1500(kg/h)的四位置锅炉,其额定蒸发量为4000(kg/h)。
第3锅炉F3中,第1差分蒸发量为500(kg/h),第2差分蒸发量为1500(kg/h),额定蒸发量为2000(kg/h)。
另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锅炉群2A设为:在运行开始时,第2锅炉F2的第2燃烧位置、第3锅炉F3的第2燃烧位置被设定为预备炉。
另外,第1锅炉F1、第2锅炉F2、第3锅炉F3在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情况下,通过以短时间移转至第1燃烧位置来确保总负荷跟随蒸发量,可提高负荷跟随性。
本实施方式中的供汽移转过程是指,从第1锅炉F1、第2锅炉F2、第3锅炉F3的燃烧停止位置直至到达第1燃烧位置为止进行供汽的期间,关于供汽移转过程,其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另外,数据库45具备第1数据库45A、第2数据库45B、以及第3数据库45C,第1数据库45A、第2数据库45B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第3数据库45C,例如,如图8所示,以数据表的形式存储有第1锅炉F1、第2锅炉F2、第3锅炉F3的各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Ji(j)、以及表示第1锅炉F1、第2锅炉F2,第3锅炉F3处于供汽移转过程以及各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A(j)、GiB(j)、GiC(j)的数值数据。
在此,图8中的i(=F1,F2,F3)是表示用于确定锅炉的标号,j(=0、1、2,3)是表示用于确定燃烧位置的标号。另外,j=0表示供汽移转过程中保压状态(设定为第1状态至第3状态的任意一者),Gi(0)意味着在供汽移转过程中为保压状态的情况下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
另外,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A(j)、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B(j)、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C(j)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在第2实施方式中,例如,对总负荷跟随蒸发量GiC(j)进行合计来计算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
运算部43对照第3数据库45C,来确保满足必要蒸发量JN、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的总蒸发量JR、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且为了抑制过量的总蒸发量JR、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产生,而构成为按照总蒸发量JR、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变小的方式来选择(计算)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另外,运算部43在进行预备炉的设定变更时,以使锅炉群2A的最大蒸发量成为最大设定蒸发量以上的方式选择作为预备炉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以下,参照图9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程序的概略进行说明。
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程序,如图9所示的方框图那样,具备以下的4种功能。
(1)首先,生成从当前燃烧中的燃烧位置可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的组合(S101)。
(2)接下来,提取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相对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具有规定的关系的燃烧位置的组合(S102)。
所谓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相对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具有规定的关系是指,例如,可例举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以上、规定的设定范围内等,在第2实施方式中,其意味着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以上。
(3)选择满足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且总蒸发量JR为最小的燃烧位置的组合(S103)。
(4)向所选择的燃烧位置的组合中的当前未正在燃烧的燃烧位置依次输出燃烧开始信号(S104)。
以下,参照图10对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程序的流程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图10是表示图9的方框图所涉及的流程图的概略的图。
(1)首先,生成从锅炉群2A的当前的燃烧位置可依次移转而组合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群(S201)。
(2)对是否存在验证对象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群进行判断(S202)。
在存在验证对象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群的情况下,移转至S203,在不存在验证对象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群的情况下,程序结束。
(3)运算部43从作为验证对象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群中适当地选择燃烧位置的组合(S203)。
(4)运算部43对S203中选择出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产生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进行比较,并判断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是否成立(S204)。在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的情况下,移转至S205,在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不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202,并且,舍弃已验证的燃烧位置的组合。
(5)运算部43对S204中已验证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产生的总蒸发量JR与必要蒸发量JN进行比较,并判断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是否成立(S205)。在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的情况下,将该燃烧位置的组合存储于存储器42中,并且移转至S206,在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不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202,并且,舍弃已验证的燃烧位置的组合。
(6)运算部43在S205中,对已满足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的燃烧位置的组合与已经存储在存储器42中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的总蒸发量JR进行比较,并判断本次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的总蒸发量JR<已存储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的总蒸发量JR是否成立(S206)。
在本次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的总蒸发量JR<已存储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的总蒸发量JR的情况下,移转至S207,在本次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的总蒸发量JR<已存储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的总蒸发量JR不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202,舍弃本次的燃烧位置的组合。
(7)运算部43将本次的燃烧位置的组合存储于存储器42中,以置换已存储的燃烧位置的组合(S207)。
反复执行上述(2)至(7)。
接下来,参照图11、图12对锅炉系统1A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11是表示可通过从图12(A)中的锅炉的燃烧状态依次进行移转而构成的燃烧位置的组合的种类(No.)的表,且表示燃烧位置的组合中的第1锅炉F1、第2锅炉F2、第3锅炉F3的各燃烧位置的状态。
记载为“燃烧中”的燃烧位置是表示图12(A)中已经正在燃烧的燃烧位置,以“预备炉”表示的是指处于运行对象外,以“○”表示的是,为了确保总蒸发量JR、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而新使其燃烧。
另外,在图12中,在表示第1锅炉F1、第2锅炉F2、第3锅炉F3的框内的框是表示燃烧位置,在表示燃烧位置的框内所记载的(预备)是表示运行对象外的预备炉(燃烧位置)。
另外,施以阴影线的燃烧位置是表示作为总蒸发量JR的计算对象的供汽中的燃烧位置,仅施以网线的燃烧位置是表示作为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计算对象的燃烧位置。
另外,在图12中,关于供汽移转过程虽没有记载,但毋庸置疑,在使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增加时,可以将任意一个锅炉移转至供汽移转过程。
另外,锅炉系统1A在蒸发量增加时,确保用于满足必要蒸发量JN、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的总蒸发量JR、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并且,在蒸发量减少时,也进行相同的判断,选择应解除的燃烧中的燃烧位置。
另外,锅炉群2A,如图12(A)所示,假设第1锅炉F1的第1燃烧位置,第3锅炉F3的第1燃烧位置处于燃烧状态。
另外,假设:在图12(A)中,锅炉群2A的必要蒸发量JN为1000(kg/h),在图12(B)中,锅炉群2A的必要蒸发量JN增加为2000(kg/h),并将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设为3000(kg/h)。
另外,关于最大设定蒸发量,为了简便起见而省略。
(1)首先,生成从当前燃烧中的燃烧位置可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的组合(S101)。
通过执行S101,
1)燃烧位置的组合:F1(1)+F3(1)+F1(2)
在该燃烧位置的组合中,新开始F1(2)的燃烧,
总蒸发量JR=2000(kg/h)
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2000(kg/h)
相同地,
2)燃烧位置的组合:F1(1)+F3(1)+F2(1)
在该燃烧位置的组合中,新开始F2(1)的燃烧,
总蒸发量JR=2000(kg/h)
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4500(kg/h)
3)燃烧位置的组合:F1(1)+F3(1)+F1(2)+F2(1)
在该燃烧位置的组合中,新开始F1(2)+F2(1)的燃烧,
总蒸发量JR=3000(kg/h)
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3500(kg/h)
4)燃烧位置的组合:F1(1)+F3(1)+F1(2)+F1(3)
在该燃烧位置的组合中,新开始F1(2)+F1(3)的燃烧,
总蒸发量JR=4000(kg/h)
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0(kg/h)
5)燃烧位置的组合;F1(1)+F3(1)+F2(1)+F2(2)
在该燃烧位置的组合中,新开始F2(1)+F2(2)的燃烧,
总蒸发量JR=3500(kg/h)
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3000(kg/h)
6)燃烧位置的组合:F1(1)+F3(1)+F1(2)+F1(3)+F2(1)
在该燃烧位置的组合中,新开始F1(2)+F1(3)+F2(1)的燃烧,
总蒸发量JR=5000(kg/h)
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1500(kg/h)
7)燃烧位置的组合:F1(1)+F3(1)+F1(2)+F2(1)+F2(2)
在该燃烧位置的组合中,新开始F1(2)+F2(1)+F2(2)的燃烧,
总蒸发量JR=4500(kg/h)
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2000(kg/h)
8)燃烧位置的组合:F1(1)+F3(1)+F1(2)+F1(3)+F2(1)+F1(2)
在该燃烧位置的组合中,新开始F1(2)+F1(3)+F2(1)+F1(2)的燃烧,
总蒸发量JR=6500(kg/h)
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0(kg/h)
生成上述1)至8)的燃烧位置的组合。
(2)接下来,执行S102,若提取满足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000(kg/h))的燃烧位置的组合,则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000(kg/h),所以,上述2),3),5)的3种组合被提取。
(3)接下来,执行S103,若选择其中满足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且总蒸发量JR为最小的燃烧位置的组合,则必要蒸发量JN=1800(kg/h),所以,选择总蒸发量JR为1800(kg/h)以上且最小的上述2)。
(4)执行S104,输出在燃烧位置F2(1)开始燃烧的信号。
其结果是,由F1(1)+F2(1)+F3(1)构成的燃烧位置的组合进行燃烧。
根据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炉系统1A,在确保锅炉群2A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时,提取可通过从当前正在燃烧的燃烧位置的组合起依次移转而构成的燃烧位置的组合(选择出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并从其中选择总蒸发量JR成为最小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以,能够确保锅炉群2A的负荷跟随性,且能够抑制额外的能量消耗。
另外,从可通过自当前正在燃烧的燃烧位置起依次进行移转而构成的燃烧位置的组合中,基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或者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来提取燃烧位置的组合,从该燃烧位置的组合中选择总蒸发量JR为最小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以,能够易于选择既确保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又使总蒸发量JR为最小的燃烧位置的组合。
接下来,参照图1、图13至图15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锅炉系统1B进行说明。
第3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于,锅炉系统1B具有锅炉群3以取代锅炉群2。其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所以,赋予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锅炉群3具备第1锅炉31、第2锅炉32、第3锅炉33、第4锅炉34,各锅炉31、···、34是由可控制为燃烧停止状态(燃烧停止位置)、低燃烧状态(第1燃烧位置)、中燃烧状态(第2燃烧位置)、高燃烧状态(第3燃烧位置)的4个阶段性的燃烧状态的四位置锅炉所构成,第2燃烧位置为可高效率燃烧的高效率燃烧位置。
另外,控制部4,以锅炉群3按照对各锅炉所预先设定的优先等级来确保满足必要蒸发量JN的总蒸发量JR、以及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方式,来选择锅炉以及燃烧位置(包括燃烧停止位置)。
另外,在不能确保用于满足必要蒸发量JN的总蒸发量JR、以及用于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任意一个的情况下,优先总蒸发量JR。
另外,各锅炉31、···、34在被作为运行对象的所有锅炉已到达第2燃烧位置(高效率燃烧位置)后,移转至比高效率燃烧位置更上位的第3燃烧位置。
图13是概念性地表示构成锅炉群3的各锅炉31、···、34的图,各框是表示各锅炉31、···、34,对各锅炉31、···、34进行隔开表示的框是表示各自的燃烧位置,另外,各框的上方以()所示的数字是表示对各锅炉31、···、34所设定的蒸发量增加中的优先等级,以(预备)所示的记载是表示该燃烧位置为预备炉(运行对象外的燃烧位置)。
另外,在各燃烧位置处,表示各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ΔJR),在差分蒸发量的侧面的()内,表示通过执行流程图(图14)来增加锅炉群3的蒸发量时控制部4所选择的燃烧位置的燃烧顺序(动作顺序)。
第1锅炉31至第4锅炉34,分别将第1差分蒸发量设为1000(kg/h),第2差分蒸发量设为1000(kg/h),第3差分蒸发量设为1000(kg/h),额定蒸发量设为3000(kg/h)。
以下,参照图14对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程序的流程的一个示例进行说明。另外,图14表示总蒸发量JR增加的情况下的示例,且与总蒸发量JR以及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过于不足无关地一次仅将一个燃烧位置移转至燃烧状态(即,差分蒸发量的增加为1000(kg/h))。
(1)首先,对锅炉群3的与要求负荷对应的必要蒸发量JN、将各锅炉31、···、34的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蒸发量JR、将各锅炉31、···、34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分别设定初始值(=0),并且,对锅炉群3应确保的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进行设定(S301)。
(2)判断锅炉群3是否处于运行中(S302)。
在锅炉群3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移转至S303,在未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程序结束。
(3)运算部43对必要蒸发量JN进行计算(S303)。将计算出的必要蒸发量JN存储于存储器42中。
(4)运算部43对S303中计算出的必要蒸发量JN与存储器42所存储的总蒸发量JR进行比较,并判断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是否成立(S304)。
在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305,在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不成立的情况下,移转至S302。
(5)运算部43,对是否存在处于未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第2燃烧位置)的燃烧位置或者处于燃烧停止位置、且向作为高效率燃烧位置以下的运行对象的上位的燃烧位置可进行移转的锅炉进行判断(S305)。
在存在处于未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的燃烧位置或者处于燃烧停止位置、且向作为高效率燃烧位置以下的运行对象的上位的燃烧位置可进行移转的锅炉的情况下,移转至S306,在不存在的情况下,移转至S312。
(6)运算部43基于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将从第3数据库45C所获得的未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且处于燃烧中的优先等级为最优先的锅炉移转至一级上位的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差分蒸发量ΔJR、以及存储器42所存储的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判断(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差分蒸发量ΔJR≥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是否成立(S306)。
在(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差分蒸发量ΔJR≥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的情况下,即使将燃烧中的优先等级为最优先的锅炉移转至一级上位的燃烧位置,也要使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所以,为了将未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且处于燃烧中的锅炉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而移转至S307,在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差分蒸发量ΔJR≥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不成立的情况下,为了抑制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减少而移转至S310。另外,在不存在未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且处于燃烧中的锅炉的情况下,移转至S310。
(7)运算部43输出用于将未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且处于正在燃烧的、优先顺序为最优先的锅炉移转至一级上位的燃烧位置的信号(S307)。在输出信号后,移转至S308。
(8)运算部43参照第3数据库45C,对移转后的总蒸发量JR进行计算(S308)。将计算出的总蒸发量JR存储于存储器42中。执行S308后,移转至S309。
(9)运算部43参照第3数据库45C,对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进行计算(S309)。将计算出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存储于存储器42中。在执行S309后,移转至S302。
(10)运算部43判断是否存在处于燃烧停止位置的锅炉(S310)。
在存在处于燃烧停止位置的锅炉的情况下,移转至S311,在不存在处于燃烧停止位置的锅炉的情况下,移转至S307。
(11)运算部43输出用于将处于燃烧停止位置的锅炉之中优先等级为最优先的锅炉移转至一级上位的燃烧位置的信号(S311)。输出信号后,移转至S308。
(12)运算部43对是否存在处于高效率燃烧位置以上且正在燃烧的可移转至上位燃烧位置的锅炉进行判断(S312)。
在存在处于高效率燃烧位置以上且正在燃烧的可移转至上位燃烧位置的锅炉的情况下,移转至S313,在不存在可移转的锅炉的情况下,移转至S302。
(13)运算部43输出用于将处于高效率燃烧位置以上且正在燃烧的优先顺序为最优先的锅炉移转至一级上位的燃烧位置的信号(S313)。输出信号后,移转至S308。
反复执行上述(2)至(13)。
图15表示锅炉系统1B为了与必要蒸发量JN的增加相对应,而以图13所示的动作顺序来逐渐增加总蒸发量JR时的必要蒸发量JN、总蒸发量JR、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表。该动作中的锅炉群3的燃烧位置的移转大致如下。另外,锅炉系统1B的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为3500(kg/h)。
(1)首先,在必要蒸发量JN超过零而开始运行时,运算部43以S302、S303、S304、S305的顺序进行移转,在S305中,对是否存在处于未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第2燃烧位置)的燃烧位置或者处于燃烧停止位置、且被作为高效率燃烧位置以下的运行对象的可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进行判断,判断出存在处于燃烧停止位置、且被作为高效率燃烧位置以下的运行对象的可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后,移转至S306。
接下来,在S306中,判断出不存在处于未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且燃烧中的锅炉,并移转至S310。
接下来,在S310中会判断出存在处于燃烧停止位置的锅炉,所以,移转至S311,通过执行S311使第1锅炉31的第1燃烧位置成为燃烧状态(动作顺序1),其后执行S308、S309。
在动作顺序1被执行的状态下,总蒸发量JR为1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2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未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
在本实施方式中,任意一个锅炉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而变化为与动作顺序N(本实施方式中,N=1、2、···11的整数)对应的燃烧状态之后,增加至与下一动作顺序(N+1)对应的必要蒸发量JN,直至在S304中的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成为“是”为止,反复进行S302、S303、S304。
(2)接下来,例如,在必要蒸发量JN超过1000(kg/h)时,执行S302、S303、S304、S305、S306、S310、S311,第2锅炉32的第1燃烧位置成为燃烧状态(动作顺序2),其后执行S308、S309。
在动作顺序2被执行后的状态下,总蒸发量JR为2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4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
(3)接下来,在必要蒸发量JN超过2000(kg/h)时,以S302、S303、S304、S305的顺序进行移转,在S305中,判断出存在处于未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第2燃烧位置)且正在燃烧的锅炉,从而移转至S306,接下来,S306中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4000(kg/h))-将第1锅炉31移转至第2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差分蒸发量ΔJR(=1000(kg/h)))为3000(kg/h),且(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将第1锅炉31移转至第2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差分蒸发量ΔJR)≥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不成立,所以,移转至S310。
接下来,在S310中判断出存在处于燃烧停止位置的锅炉,所以,移转至S311,通过S311而使第3锅炉33的第1燃烧位置成为燃烧状态(动作顺序3),其后执行S308、S309。
在动作顺序3被执行后的状态下,总蒸发量JR为3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6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
(4)接下来,在必要蒸发量JN超过3000(kg/h)时,以S302、S303、S304、S305、S306的顺序进行移转,由于在S306中将优先等级为最优先的第1锅炉31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6000(kg/h))-将第1锅炉31移转至第2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差分蒸发量ΔJR(=1000(kg/h)))为5000(kg/h)(≥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所以,移转至S307。执行S307后,第1锅炉31的第2燃烧位置成为燃烧状态(动作顺序4),其后执行S308、S309。
在动作顺序4被执行后的状态下,总蒸发量JR为4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5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
(5)接下来,在必要蒸发量JN超过4000(kg/h)时的动作顺序5是通过执行与动作顺序4相同的流程,来将第2锅炉32移转至第2燃烧位置,在动作顺序5被执行后的状态下,总蒸发量JR为5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4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
(6)接下来,在必要蒸发量JN超过5000(kg/h)时,以S302、S303、S304、S305的顺序进行移转,在S305中,判断出存在处于未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且正在燃烧的锅炉,而移转至S306,接下来,在S306中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4000(kg/h))-将第4锅炉34移转至第2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差分蒸发量ΔJR(=1000(kg/h)))为3000(kg/h)(<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所以,移转至S310。
接下来,在S310中会判断出存在处于燃烧停止位置的锅炉,所以,移转至S311,通过执行S311,使第4锅炉34的第1燃烧位置成为燃烧状态(动作顺序6),其后执行S308、S309。
在动作顺序6被执行后的状态下,总蒸发量JR为6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5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
(7)接下来,在必要蒸发量JN超过6000(kg/h)时,以S302、S303、S304、S305的顺序进行移转,在S305中,判断出存在有处于未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且正在燃烧的锅炉,而移转至S306,在S306中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5000(kg/h))-将第3锅炉33移转至第2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差分蒸发量ΔJR(=1000(kg/h)))为4000(kg/h)(≥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所以,移转至S307,通过执行S307而使第3锅炉33的第2燃烧位置成为燃烧状态(动作顺序7),其后执行S308、S309。
在动作顺序7被执行后的状态下,总蒸发量JR为7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4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
(8)接下来,在必要蒸发量JN超过7000(kg/h)时,以S302、S303、S304、S305,S306的顺序进行移转,S306中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4000(kg/h))-将第3锅炉33移转至第2燃烧位置的情况下的差分蒸发量ΔJR(=1000(kg/h)))为3000(kg/h)(<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所以,移转至S310。
接下来,S310中会判断出不存在处于燃烧停止位置的锅炉,所以,移转至S307,通过执行S307而使第4锅炉34的第2燃烧位置成为燃烧状态(动作顺序8),其后执行S308、S309。
在动作顺序8被执行后的状态下,总蒸发量JR为8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3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不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
(9)接下来,在必要蒸发量JN超过8000(kg/h)时,以S302、S303、S304、S305的顺序进行移转,S305中会判断出不存在处于未到达高效率燃烧位置且正在燃烧的锅炉,所以,移转至S312。
接下来,S312中会判断出存在可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所以,移转至S313,通过执行S313来使第1锅炉31的第3燃烧位置成为燃烧状态(动作顺序9),其后执行S308、S309。
在动作顺序9被执行后的状态下,总蒸发量JR为9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为2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不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
(10)接下来,在必要蒸发量JN超过9000(kg/h)、10000(kg/h)的情况下的动作顺序10、11以与动作顺序9相同的流程来被执行,第2锅炉32、第3锅炉33被依次移转至第3燃烧位置,在动作顺序10、11分别被执行后的状态下,总蒸发量JR分别为10000(kg/h)、11000(kg/h),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分别成为1000(kg/h)、零(kg/h)。
如上所述,以图13所记载的动作顺序来逐渐增加总蒸发量JR。
另外,在各动作顺序(1~11)被执行后的状态下,总蒸发量JR、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如图15所示那样。
另外,在动作顺序8被实施后,从高效率燃烧位置移转至上位的燃烧位置,所以,仅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减少,通过执行动作顺序8,虽然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会不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3500(kg/h)),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总蒸发量JR≥必要蒸发量JN的条件比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的条件优先,所以,接着实施动作顺序9~11。
根据锅炉系统1B,在确保锅炉群3的总蒸发量JR时,会确保用于满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的最小限度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所以,能够既确保锅炉群3的负荷跟随性,又能够通过限制锅炉的燃烧来抑制额外的能量消耗。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宗旨的范围中,可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下述构成进行说明,即,构成锅炉系统1的锅炉群2由4台的三位置锅炉构成;构成锅炉系统1A的锅炉群2A由3台的不同种类的锅炉构成;构成锅炉系统1B的锅炉群3由4台的四位置锅炉构成,但是,形成锅炉群2、2A、3的锅炉的台数、各锅炉的构成(例如,燃烧位置数、各燃烧位置的差分蒸发量等)可任意设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对下述情况进行了说明,即,对将构成锅炉群3的各锅炉31、32、33的第2燃烧位置设为高效率燃烧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能够将任意的燃烧位置设为高效率燃烧位置,即也可以将第1燃烧位置、第3燃烧位置设为高效率燃烧位置,例如,在具有五位置以上的锅炉中,也可将第4燃烧位置以上的燃烧位置设为高效率燃烧位置。
另外,也可以将各锅炉中的不同等级的燃烧位置设定为高效率燃烧位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将构成锅炉群2、2A、3的锅炉(燃烧位置)的一部分设为基于故障、修理、计划停止等的预备炉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没有预备炉的构成。
另外,例如,在第1实施方式中对下述情况进行了说明,即,对在满足最大蒸发量≥最大设定蒸发量的情况下不进行预备炉的变更而维持预备炉的设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在对锅炉群设定最大设定蒸发量的情况下,也可以对预备炉的变更、设定进行任意构成,例如,在满足最大蒸发量≥最大设定蒸发量的范围内,将最大蒸发量设为最小,或者将可输出最大蒸汽量的最小台数的燃烧位置作为运行对象而将其以外设为预备炉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计算,
1)虽然以将燃烧中的锅炉移转至该锅炉的被设为运行对象的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和将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该锅炉的被设为运行对象的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来计算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能够为以下述作为对象来计算的构成。即,
2)以将燃烧中的锅炉移转至该锅炉的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来计算的构成,
3)以将燃烧中的锅炉移转至该锅炉的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和将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该锅炉的最下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的任意一者作为对象来计算的构成。
另外,在进行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计算时,
取代在将燃烧中的锅炉、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该锅炉的被设为运行对象的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例如,也可以是假设执行以下任意一者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为对象来进行计算的构成,即,
1)以将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被设为运行对象的一级上位的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为对象;
2)以移转至预先设定的多级上位的被设定为运行对象的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为对象;
3)以移转至高效率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为对象。
另外,不仅能够以上述被设定为运行对象的燃烧位置为计算对象,还能够以包含运行对象以外的燃烧位置来作为计算对象。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将锅炉群2、2A、3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设为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JT以上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为:对总负荷跟随蒸发量JG的上限值、下限值进行设定来设为规定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内的构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设定锅炉群2中的最大设定蒸发量,并按照最大蒸发量成为最大设定蒸发量以上的方式来控制锅炉群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为:例如,不设定最大设定蒸发量地进行运行,按照成为相对于最大设定蒸发量的规定范围内的方式来进行控制。另外,也可以为:在设定有最大设定蒸发量的情况下,以小于最大设定蒸发量为条件来进行控制,也可以将最大设定蒸发量设为可适当进行变更的设定项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作为与蒸汽量对应的物理量而利用蒸汽头6内的蒸汽的压力P(t)以及目标压力PT来控制蒸发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取代压力,也可以利用蒸汽使用设备18中的蒸汽的使用量等蒸发量或者与蒸发量对应的其他的物理量来控制蒸发量。
另外,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程序的概略构成的一个示例以流程图、方框图进行了表示,但是,也可以利用上述流程图或者方框图以外的方法(算法)来构成程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用于存储程序的存储介质为ROM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除ROM以外,例如,也可以利用EP-ROM、硬盘、软盘、光盘、光磁性盘、CD-ROM、CD-R、磁带、非易失性存储器卡等。另外,本发明不仅是通过执行运算部所读出的程序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的情形,还包括:基于其程序的指示,通过运算部所启动的OS(操作系统)等来进行实际处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并通过其处理来实现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的情形。而且,无容置疑还可包含下述情形,即:从存储介质所读出的程序在被写入到具备插入到运算部中的功能扩展板、或与运算部连接的功能扩展单元的存储器中之后,基于其程序的指示,其功能扩展板或功能扩展单元所具备的CPU等进行实际处理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通过该处理来实现前述的实施方式的作用的情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能够确保锅炉群中的负荷跟随性,所以,可在产业上进行利用。

Claims (15)

1.一种控制器,其具备用于控制锅炉群的程序,该锅炉群包括具有多个阶段性燃烧位置的锅炉,所述控制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按照对构成所述锅炉群的各个锅炉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成为所述锅炉群应跟随的蒸发量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以上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对所述总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的情况下,
以燃烧中的所述锅炉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来进行计算。
2.一种控制器,其具备用于控制锅炉群的程序,该锅炉群包括具有多个阶段性燃烧位置的锅炉,所述控制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按照对构成所述锅炉群的各个锅炉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成为所述锅炉群应跟随的蒸发量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内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对所述总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的情况下,
以燃烧中的所述锅炉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来进行计算。
3.一种控制器,其具备用于控制锅炉群的程序,该锅炉群包括具有多个阶段性燃烧位置的锅炉,所述控制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按照对构成所述锅炉群的各个锅炉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成为所述锅炉群应跟随的蒸发量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以上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对所述总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的情况下,
以燃烧中的所述锅炉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和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最下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来进行计算。
4.一种控制器,其具备用于控制锅炉群的程序,该锅炉群包括具有多个阶段性燃烧位置的锅炉,所述控制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按照对构成所述锅炉群的各个锅炉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成为所述锅炉群应跟随的蒸发量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内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对所述总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的情况下,
以燃烧中的所述锅炉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和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最下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来进行计算。
5.一种控制器,其具备用于控制锅炉群的程序,该锅炉群包括具有多个阶段性燃烧位置的锅炉,所述控制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按照对构成所述锅炉群的各个锅炉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成为所述锅炉群应跟随的蒸发量即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以上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对所述总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的情况下,
以燃烧中的所述锅炉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和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来进行计算。
6.一种控制器,其具备用于控制锅炉群的程序,该锅炉群包括具有多个阶段性燃烧位置的锅炉,所述控制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按照对构成所述锅炉群的各个锅炉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得到的总负荷跟随蒸发量成为所述锅炉群应跟随的蒸发量的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内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对所述总负荷跟随蒸发量进行合计的情况下,
以燃烧中的所述锅炉从燃烧中的燃烧位置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和处于供汽移转过程的锅炉移转至最上位燃烧位置时所增加的蒸发量作为对象来进行计算。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增加所述锅炉群的蒸发量的情况下,
按照由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与从自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起能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中选择出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产生的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增加所述锅炉群的蒸发量的情况下,
按照由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与从自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起能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中选择出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产生的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增加所述锅炉群的蒸发量的情况下,
按照由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与从自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起能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中选择出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所产生的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方式,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设定所述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组合的情况下,
从基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或者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而提取出的组合中,选择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与从自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起能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中选择出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设定所述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组合的情况下,
从基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或者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而提取出的组合中,选择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与从自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起能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中选择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设定所述总蒸发量成为最小的组合的情况下,
从基于设定负荷跟随蒸发量或者负荷跟随蒸发量设定范围而提取出的组合中,选择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与从自所述燃烧中的燃烧位置起能依次移转的燃烧位置中选择的燃烧位置的组合,来控制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在对各锅炉设定有高效率燃烧位置且计算所述总蒸发量以及所述总负荷跟随蒸发量的情况下,
与已到达所述高效率燃烧位置的锅炉相比,将处于所述高效率燃烧位置下位的燃烧位置的锅炉优先作为计算对象。
1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控制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程序构成为:
设定用于使所述锅炉群与要求负荷相对应而应该被设为能输出的最大设定蒸发量,
并按照所述锅炉群能输出的最大蒸发量确保所述最大设定蒸发量的方式,来设定运行对象的锅炉以及燃烧位置。
15.一种锅炉系统,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控制器。
CN201110183573.9A 2010-07-09 2011-06-30 控制器以及锅炉系统 Active CN1023132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56646 2010-07-09
JP2010156646A JP5621365B2 (ja) 2010-07-09 2010-07-09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313276A CN102313276A (zh) 2012-01-11
CN102313276B true CN102313276B (zh) 2014-11-19

Family

ID=45426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3573.9A Active CN102313276B (zh) 2010-07-09 2011-06-30 控制器以及锅炉系统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8888011B2 (zh)
JP (1) JP5621365B2 (zh)
KR (1) KR101778123B1 (zh)
CN (1) CN102313276B (zh)
TW (1) TWI5532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28700B2 (ja) * 2008-08-25 2013-07-03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プログラム、制御装置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WO2011155005A1 (ja) * 2010-06-11 2011-12-15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672314B2 (ja) * 2013-01-08 2015-02-18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534055B1 (ja) * 2013-02-15 2014-06-25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534062B1 (ja) * 2013-02-22 2014-06-25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534065B1 (ja) 2013-02-28 2014-06-25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6102357B2 (ja) * 2013-03-07 2017-03-29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6387703B2 (ja) * 2014-06-26 2018-09-12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ボイラシステム
CN110779003B (zh) * 2019-05-20 2021-08-27 中国神华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火电机组的调峰方法
RU2756400C1 (ru) * 2021-04-09 2021-09-30 Общество с ограниченной ответственностью «Ракурс-инжиниринг»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распределения тепловой нагрузки на группу механизмов подачи топлива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48533A (ja) * 2008-08-25 2010-03-04 Miura Co Ltd 制御プログラム、制御装置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2010048462A (ja) * 2008-08-21 2010-03-04 Miura Co Ltd 制御システム、制御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燃焼制御方法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CN201514562U (zh) * 2009-06-09 2010-06-23 安阳方快锅炉有限公司 一种比例调节型锅炉控制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387589A (en) * 1966-09-12 1968-06-11 Vapor Corp Multiple boiler control system
SE436927B (sv) * 1982-02-22 1985-01-28 Rydborn S A O Anordning for styrning av ett antal vermepannor
US4418541A (en) * 1982-03-11 1983-12-06 The Babcock & Wilcox Company Boiler loading system
US4860696A (en) * 1986-12-08 1989-08-29 Ebara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boiler system
US5665710A (en) * 1990-04-30 1997-09-09 Georgetown University Method of making liposomal oligodeoxynucleotide compositions
US5172654A (en) * 1992-02-10 1992-12-22 Century Controls, Inc. Microprocessor-based boiler controller
JP2960307B2 (ja) 1994-08-08 1999-10-06 株式会社サムソン ボイラの自動台数制御方法
JP3820621B2 (ja) 1996-02-21 2006-09-13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熱源システムの制御装置
US6019070A (en) 1998-12-03 2000-02-01 Duffy; Thomas E. Circuit assembly for once-through steam generators
JP2005055014A (ja) 2003-08-07 2005-03-03 Miura Co Ltd ボイラの台数制御方法
JP5277849B2 (ja) 2008-10-03 2013-08-28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制御プログラム、制御システム、ボイラ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JP5447083B2 (ja) * 2010-03-29 2014-03-19 三浦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48462A (ja) * 2008-08-21 2010-03-04 Miura Co Ltd 制御システム、制御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燃焼制御方法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2010048533A (ja) * 2008-08-25 2010-03-04 Miura Co Ltd 制御プログラム、制御装置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CN201514562U (zh) * 2009-06-09 2010-06-23 安阳方快锅炉有限公司 一种比例调节型锅炉控制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JP平8-49803A 1996.02.20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24365A (en) 2012-06-16
US8888011B2 (en) 2014-11-18
KR101778123B1 (ko) 2017-09-13
TWI553274B (zh) 2016-10-11
JP5621365B2 (ja) 2014-11-12
CN102313276A (zh) 2012-01-11
JP2012017939A (ja) 2012-01-26
US20120006285A1 (en) 2012-01-12
KR20120005951A (ko) 2012-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13276B (zh) 控制器以及锅炉系统
JP5251356B2 (ja) 制御システム、制御システム用プログラム、燃焼制御方法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4661993B1 (ja) ボイラシステム
CN102207285B (zh) 程序、控制器及锅炉系统
JP5434728B2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4985964B2 (ja) 台数制御装置および多缶設置システム
JP5277849B2 (ja) 制御プログラム、制御システム、ボイラシステム及び制御方法
JP5598139B2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440069B2 (ja) ボイラ群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983413B2 (ja)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678614B2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ボイラ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593895B2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6528495B2 (ja)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991156B2 (ja)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440607B2 (ja) 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5418109B2 (ja) ボイラ群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6102357B2 (ja)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2011069517A (ja) ボイラ群の制御方法、プログラム、制御器及びボイラシステム
JP6044314B2 (ja) ボイラシステム
JP7140356B2 (ja) 多缶設置ボイラ
JP2016176679A (ja) ボイラ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