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32893B - 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 - Google Patents

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32893B
TWI532893B TW102105937A TW102105937A TWI532893B TW I532893 B TWI532893 B TW I532893B TW 102105937 A TW102105937 A TW 102105937A TW 102105937 A TW102105937 A TW 102105937A TW I532893 B TWI532893 B TW I53289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ross
yarn
sectional shape
concave portion
filaments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21059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43999A (zh
Inventor
小林靖希
藤井一
花岡純
Original Assignee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東麗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43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43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328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3289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FCHEMICAL FEATURE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F CARBON FILAMENTS
    • D01F6/0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 D01F6/58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homo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 D01F6/60Monocomponent artificial filaments or the like of synthetic polymers; Manufacture thereof from homopolycondensation products from polyamides
    • DTEXTILES; PAPER
    • D01NATURAL OR MAN-MADE THREADS OR FIBRES; SPINNING
    • D01DMECHANICAL METHODS OR APPARATUS IN THE MANUFACTURE OF ARTIFICIAL FILAMENTS, THREADS, FIBRES, BRISTLES OR RIBBONS
    • D01D5/00Formation of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 D01D5/08Melt spinning methods
    • D01D5/084Heating filaments, threads or the like, leaving the spinnerett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Yarns And Mechanical Finishing Of Yarns Or Ropes (AREA)
  • Artificial Filaments (AREA)

Description

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
本發明係關於將單紗纖度為1.3dtex以下之至少2種以上不同剖面形狀之纖絲(filament)分散而得的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又,係關於適於藉由施行假撚加工,而獲得具有柔軟性且吸水‧速乾性、輕微的光澤性優異之高品質編織物的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
為一種合成纖維的聚醯胺多纖絲,具有高強度、耐磨損性、柔軟性、染色鮮明性等優良的特徵,所以適於使用在褲襪、長襪等腿部衣物、女用貼身內衣褲、貼身胸衣等內衣物、體育服、休閒服等衣物用途。
而近年來消費者的需求要求更好的柔軟感或柔嫩感、輕微的光澤此種質地、及吸水‧速乾性等高機能性,因應於此需求,須要利用單紗細纖度化、多纖絲化、及於橫剖面設置多數凹部等所謂多葉形(multilobar)來獲致異形化。
作為習知之異形剖面合成纖維多纖絲,已知有例如:將至少2種以上合成纖維多纖絲分散而得之混纖紗(專利文獻1)。
又,作為習知之混纖複合紗,已知有例如:將至少2種以上不同剖面形狀之單纖絲分散而得之混纖紗(專利文獻2)。
另一方面,作為單紗細纖度異形剖面聚醯胺多纖絲,已知例如:單紗纖度為0.99dtex之同數之六葉/圓剖面聚醯胺多纖絲(專利文獻3)。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平10-266036號公報
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平7-34341號公報
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9-84749號公報
但是專利文獻1記載之發明,至少2種以上合成纖維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有3丹尼(denier)以上的差異,所以合成纖維多纖絲之彎曲剛性高,出現由於單紗纖度差導致之染色差異,有不適用在腿部衣物、內衣物、運動服、休閒服等衣物用途的問題。
又,專利文獻2記載之發明中,至少2種以上不同剖面形狀之單纖絲分散而得之混纖紗為聚酯多纖絲,比起聚醯胺多纖絲,柔軟性、強度、耐磨損性較差,所以在追求近年來為消費者需求之更佳柔軟感方面,須要單紗細纖度化、多纖絲化,但是強度、耐磨損性低,會有不適用於腿部衣物、內衣物、運動服、休閒服等衣物用途的問題。
又,專利文獻3記載之發明,係單紗纖度為0.99dtex之同數六葉/圓剖面聚醯胺多纖絲,但就紗形態而言係延伸紗,可獲得吸水‧速乾性,但會有無法獲得為近年來消費者需求之更佳柔軟感的問題。
本發明的課題為解決前述習知技術之問題,提供適於藉由實施假撚加工,獲得具有柔軟感而且吸水‧速乾性、輕微的光澤性優異之高品質編織物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
(1)一種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其係將至少2種以上不同剖面形狀之纖絲分散並混纖而構成之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其特徵為:至少1種纖絲在對其縱向方向成垂直之方向之剖面形狀為無凹部之形狀,其他纖絲在對其縱向方向成垂直之方向之剖面形狀為有凹部之形狀,且該各種類之纖絲之平均纖度為1.3dtex以下之範圍。
(2)前述(1)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其剖面形狀為:從與夾持著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之剖面的凹部而相鄰的2個凸部為相切的切線向形成於該2個凸部之間的凹部的底點畫下的垂線的長度b,比起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之紗半徑小。
(3)如(1)或(2)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其中有凹部之纖絲剖面形狀之葉度LB為5以上60以下。
(4)如前述(1)~(3)中任一項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其中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單纖絲與其他單纖絲之剖面比例為30~70%。
(5)一種假撚加工紗,係將如(1)~(4)中任一項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予以假撚而成。
(6)如前述(5)之假撚加工紗,其伸縮復原率(CR2)為5~20%。
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單紗纖度細、係至少2種以上相異剖面形狀之單纖絲分散而得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藉由實施假撚加工,能成為具有柔軟感且吸水‧速乾性、輕微的光澤性優異之高品質的編織物。
1‧‧‧噴絲頭
2‧‧‧噴絲頭下保溫區
3‧‧‧煙道
4‧‧‧供油裝置
5‧‧‧交織噴嘴
6‧‧‧牽引輥
7‧‧‧延伸輥
8‧‧‧捲線器(捲繞裝置)
9‧‧‧纖維纖絲
10‧‧‧纖維製品包裝體
11‧‧‧從內側向外側吹出冷卻風之冷卻裝置
12‧‧‧從外側向內側吹出冷卻風之冷卻裝置
第1圖顯示相對於本發明之異形剖面纖絲之縱向方向成垂直方向之剖面形狀之一例。
第2圖顯示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之理想纖絲之分散狀態之一例。
第3圖顯示說明本發明之無凹部之纖維剖面形狀之概略圖。
第4圖顯示說明本發明之無凹部之纖維剖面形狀之概略圖。
第5圖顯示說明本發明之無凹部之纖維剖面形狀之概略圖。
第6圖顯示說明本發明之無凹部之纖維剖面形狀之概略圖。
第7圖顯示說明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之製造步驟之一例之概略圖。
第8圖顯示使用冷卻風從內側向外側吹出之冷卻裝置之情形之製造步驟之一例之概略圖。
第9圖顯示使用冷卻風從外側向內側吹出之冷卻裝置之情形之製造步驟之一例之概略圖。
用以實施發明之形態
以下更詳細說明本發明。
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主要包含聚醯胺係為重要。在此「主要」,係指重複單元中的醯胺單元為80莫耳%以上之聚醯胺,較佳為重複單元中的醯胺單元為90莫耳%以上。
本發明使用之聚醯胺,係包含所謂的烴介由醯胺鍵而連結於主鏈而得的高分子量體構成的樹脂,具體而言,可列舉聚己醯胺(polycaproamide)、聚十一烷醯胺、聚十二烷醯胺、聚四亞甲基己二醯胺、聚五亞甲基己二醯胺、聚五亞甲基癸二醯胺、聚六亞甲基己二醯胺、聚六亞甲基癸二醯胺、聚六亞甲基十二烷醯胺、聚六亞甲基十三烷醯胺等或該等的共聚物。
從經濟性的層面,從製紗較容易的觀點或染色性、機械特性優異的觀點等,該聚醯胺宜主要包含聚癸醯胺、聚六亞甲基己二醯胺而構成之聚醯胺較佳。在此所指「主要」,係指構成聚己醯胺之ε-己內醯胺單元、構成聚六亞甲基己二醯胺之六亞甲基己二酸二銨單元為80莫耳%以上,更佳為90莫耳%以上。
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之25℃、98%硫酸之相對黏度宜為2.2~3.7之範圍較佳,更佳為2.4~3.3之範圍,又更佳為2.4~2.7之範圍。
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中,在不損及本發明效果之範圍,也可添加各種添加劑。若列舉此添加劑,可列舉錳化合物等安定劑、氧化鈦等著色劑、難燃劑、導電性賦予劑、纖維狀強化劑等。
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之單紗纖度,為至少2種以上不同剖面形狀之單纖絲各自的平均值為1.3dtex以下,宜為0.1~1.3dtex較佳,更佳為0.3~1.1dtex,又更佳為0.4~小於1.0dtex之範圍。當至少2種以上不同剖面形狀之纖絲之單紗纖度各自的平均值大於1.3dtex的情形,施行假撚加工後製成編織物等布帛時,會欠缺柔軟感或吸水性。
本發明之混纖複合紗,係將剖面形狀不同的纖絲紗複合而成的多纖絲紗。相對於纖絲縱向方向成垂直方向之剖面形狀之種類為2種以上,且其中至少1種纖絲係包含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紗而構成,其他纖絲係具至少1個凹部之纖絲剖面形狀(以下有時稱為異形剖面)係為重要。
具有上述異形剖面之纖絲之異形剖面形狀,具至少1個凹部係為重要。無凹部時,在多纖絲之單紗間無法形成足夠的空隙,所以製成布帛時的吸水性等機能方面低劣。更理想的異形剖面形狀,係具有2~8個凹部及同數目的凸部,且凸部各自突出成以等角度間隔的 放射線狀的異形剖面形狀。藉此,製成編織物等布帛時,能同時獲得吸水性及輕微的光澤感。又,具有3~6個凹部與同數目的凸部且凸部各自突出成等角度間隔之放射狀的異形剖面形狀較理想。
本發明中,「相對於纖絲之縱向方向成垂直方向之剖面形狀為無凹部之形狀」,係指真圓、橢圓、透鏡、正方‧直方形、多角形等如同字面是無凹部之形狀之單紗,但較理想形狀為真圓型。在此,真圓型不須為嚴格的真圓,只要是如例如從通常之圓孔吐出孔紡出而得之纖維剖面為代表之形狀等所為的圓剖面即可。
若舉上述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具體例,可列舉第3圖所示之圓形、第4圖所示之橢圓形、第5圖所示之三角飯糰型圓形或第6圖所示之3角形以上之多角形且於角隅略呈圓者。此等,如第3圖所示,當畫切線(L1)時不存在多數切點,只存在1個切點(S1)。
其次,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與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間的複合狀態,係以此等不同剖面形狀之纖絲分散並混纖而構成。各單纖絲宜就剖面形狀以無區別、無規狀態分散並混纖較佳。
理想混纖狀態,係如第2圖所見,藉由各剖面形狀之單纖絲不成為團塊狀之群之狀態而是就剖面形狀無區別而適度分散,於實施假撚時在紗表面容易分散配置各剖面形狀,所以可利用有凹部之剖面與無凹部之剖面間的調和的複合效果而更有效獲得清爽質地及輕微的光澤。又,第2圖顯示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中的理想纖絲之分散狀態之一例。
另一方面,當為各剖面形狀之纖絲紗集合構成之具有芯鞘2層結構形態之複合紗的情形,相較於分散型,會有較不易獲得由於調和之複合效果獲致之清爽質地的傾向,因此上述分散型較佳。
又,本發明之混纖複合紗,宜包含至少1種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與至少1種前述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接觸時能在該等纖絲之剖面間形成空隙之剖面形狀的纖絲較佳。
其原因為,即使混纖複合紗之纖絲係最密填充仍能在纖絲間形成充分空隙且藉由假撚可獲得乾燥感,而且藉此,可藉由在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與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間的排列產生的空隙所引起的毛細管現象而成為賦予有效吸水性之織物或編物。
又,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紗處於混纖狀態,所以,可獲得即使在已吸水之水分之保水狀態仍為清爽感優異之質地之織物,而且藉由將具前述特定關係之有凹部之剖面形狀與無凹部之剖面形狀的混纖,能提供即使於經假撚之狀態仍展現優良吸水性的織物或編物。
又,本發明之混纖複合紗,相對於夾持著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之剖面之凹部而相鄰的2個凸部為相切的切線,向形成於該2個凸部之間之凹部底點b畫下的垂線的長度為,宜比起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之紗半徑小較佳。例如若觀察第2圖,係指相對於與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單纖絲之剖面之凸部及和該凸部相鄰 之凸部為相切的切線,向形成於該2個凸部之間之凹部底點畫下的垂線的長度b,比起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之紗半徑為小。
於此情形,無凹部之纖絲不會進入有凹部之纖絲,所以施行假撚時各纖絲容易在複合紗內自由活動,能保持膨鬆性,獲得清爽的質地,而且能保持纖維間空隙不堵塞,吸水性優異。又,前述垂線的長度b之測定,係從後述葉(lobar)度LB之計算法(1)~(3)當中之(1)之方法選擇異形剖面纖絲,並以(2)之方法測定垂線的長度b,並計算其平均值。又,紗半徑之測定係依照後述方法。
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之單紗纖度D1與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之單紗纖度D2間之關係,從乾燥感及吸水效果之觀點,0.5≦D2/D1≦2.0為較佳。在此所指之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單紗纖度D1與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之單紗纖度D2,係指平均纖度。上述單紗纖度之計算依照後述方法。
針對葉度LB使用第1圖說明。第1圖係本發明之異形剖面纖維之一例。如第1圖所示,葉度LB,係指在假撚用聚醯胺纖維之異形剖面單紗橫剖面,相對於夾持著凹部而相鄰的2個凸部的切點S1與S2間的切線之長度a,從在此等2個凸部之間所形成之凹部之低點向該切線畫下的垂線的長度b之比之百分率(%)。亦即,以LB(%)=100×b/a計算。
葉度LB之平均值,係以下列方法計算。
(1)隨機選擇具有至少1個以上之凹部之有同種形狀之異形剖面之纖絲10條(纖絲數為10條以下的情形,測定所有的異形剖面纖絲)。
(2)針對各纖絲,測定位於此纖絲內的所有凹部之切線長度a與垂線的長度b,並計算葉度LB,針對每條纖絲計算平均值x。
(3)計算所算得之每條纖絲之平均值x之平均值。
本發明中,有凹部之剖面形狀,從製成織物或編物時之質地或吸水性等觀點,若以如下定義之葉度LB而言,具有5以上60以下之值之剖面形狀為較佳。更佳為具有葉度LB為10以上40以下之值之剖面形狀,更佳為具有10以上30以下之值之剖面形狀。
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能夠藉由與無凹部之纖絲進行混纖而儘可能抑制染色後出現條紋、或減小纖絲間之空隙率,而使毛細管現象發揮作用,於製成布帛時能賦予較高吸水性。
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之至少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紗與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單纖絲紗之混纖比例,從製成織物或編物時之質地或吸水特性等觀點,以20:80~80:20為較佳,30:70~70:30又更佳。更佳為40:60~60:40。又,上述混纖比例係依後述方法決定。
依照第7圖具體說明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之生產方法之一例。第7圖係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之製造步驟之一例之概略圖。已熔融之聚醯胺從噴絲頭1吐出,通過噴絲頭下保溫區2後,利用煙道(chimney)3對其吹送冷卻風而冷卻至室溫,成為紗條。於供油裝置4供油且同時集束,以交織噴嘴5賦予交織,通過牽引輥6、7,以捲線器(捲繞裝置)8進行捲繞。又,9代表纖維纖絲、10代表纖維製品包裝體。當將紗條冷卻時,為了抑制單紗間之冷卻不均並減少紗條縱向方向之纖度不均,可採用以下方法:如第8圖之將已熔融之熱塑性聚合物從噴絲頭1吐出並使其通過噴絲頭下保溫區2後,利用從內側向外側吹出冷卻風之冷卻裝置11將纖維纖絲9冷卻至室溫並製成紗條之方法,或如第9圖之將已熔融之熱塑性聚合物從噴絲頭1吐出,使其通過噴絲頭下保溫區2後,利用從外側向內側吹出冷卻風之冷卻裝置12將纖維纖絲9冷卻至室溫並製成紗條之方法。第8圖,係顯示使用從內側向外側吹出冷卻風之冷卻裝置之情形之製造步驟之一例之概略圖,第9圖係顯示使用從外側向內側吹出冷卻風之冷卻裝置之情形之製造步驟之一例之概略圖。
又,熔融紡紗溫度,只要是能獲得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之限度內並無限制,通常可用之溫度,例如聚己醯胺的情形較宜使用240~260℃、聚六亞甲基己二醯胺之情形較宜使用275~295℃,但使用相同噴絲頭的情形,若熔融紡紗時之黏度高(例如熔融紡紗溫 度低之情形、或聚醯胺之黏度高的情形等)則葉度LB上昇,若黏度低(例如熔融紡紗溫度高之情形、或聚醯胺之黏度低的情形等)則葉度LB有減少的傾向。
針對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之製造方法不特別限定,但從成本方面,宜採用以下方法:將聚醯胺熔融,從噴絲頭將其吐出,藉由對其吹送冷卻風將紗條冷卻,進行收束(亦即賦予油劑、交織噴嘴)後捲繞於包裝體之單一步驟法。
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纖維之伸長度宜為45~70%。若伸長度太低,纖絲之拉伸阻力提高,於假撚加工施加扭轉的實撚數會變少,難以對於獲得之加工紗賦予足夠捲縮,又,延伸紗容易出現斷紗或毛絮,會有高次通過性低劣的傾向。另一方面,伸長度若太高,施加扭轉的實撚數過多,獲得之加工紗會出現毛絮、或強度容易降低,延伸紗的殘留伸長度高,所以編織物易出現條紋、或有品質容易低劣的傾向。上述伸長度之測定,係依後述之方法測定。
又,將獲得之假撚用聚醯胺纖維伸長15%時之應力,宜為1.0~2.0cN/dtex,更佳為1.2~1.8cN/dtex。若15%伸長時應力太低,假撚加工時之張力變得太低,易發生加工斷紗、加工張力變動,容易造成加工紗之品質下降或產率惡化。又,15%伸長時應力若太高,進行假撚加工時,交織部會集中大的張力,使單紗斷線,容易使得製程通過性或編織物之品質下降。上述15%伸長度時應力之測定,係依照後述方法。
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係先捲繞後,輸送到次一步驟的假撚步驟,施以捲縮後製成假撚加工紗,再加工為編物、織物。針對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之假撚加工方法不特別限定,藉由從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包裝體將紗條送出,以加熱器等加熱後,利用假撚圓盤等施以假撚後,賦予整理劑,而形成假撚加工紗包裝體。
列舉假撚加工之一較佳例。亦即,從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包裝體以300~800m/min拉出纖維,於作為第1假撚加熱器(1HT)之150~240℃之加熱器加熱0.05~0.50秒,邊進行延伸約1.1~1.5倍邊進行延伸同時假撚加工。此時,係使用磨擦假撚工具等同時進行延伸與假撚加工。又,也可藉由使用第2加熱器(2HT)使捲縮性下降。此情形之2HT,可為接觸式也可為非接觸式,第2加熱器溫度為120~220℃,較佳為140~190℃之範圍。之後,賦予相對於假撚加工紗之重量為約1.0~3.0%之油劑。又,在油劑賦予的前後,也可賦予交織以提高加工紗之收束性。
本發明之假撚用聚醯胺纖維能均勻地進行假撚加工,所以可獲得外觀、觸感優良的長襪,但不限於此。
又,獲得之假撚加工紗之伸縮復原率(CR2)係以5~20%為較佳,更佳為8~12%。伸縮復原率(CR2)若太低,製成編織物等布帛時,假撚加工紗之捲縮形態不易保持,有柔軟感或吸水性低劣的傾向。又,伸縮復 原率(CR2)若太高,製成編織物等布帛時,假撚加工紗變得膨鬆,編織物的孔目堵塞,有變得粗硬感的傾向。上述伸縮復原率(CR2)之測定,依照後述方法。
實施例
以下依實施例對於本發明詳細說明。
實施例中之各特性值依以下方法求取。
(1)氧化鈦含量
精秤樣本5g,放入磁性坩堝,使用電爐於1000℃灰化,將灼熱殘留成分作為氧化鈦,以重量%表示。
(2)硫酸相對黏度
稱量試樣,以98重量%濃硫酸調整成使試樣濃度(C)為1g/100ml,並針對該溶液以Ostwald黏度計測定於25℃之落下秒數(T1)。再針對未有試樣溶解之98重量%濃硫酸,同樣測定於25℃之落下秒數(T2)後,依下式計算試樣之相對黏度(ηr)。
(ηr)=(T1/T2)+{1.891×(1.000-C)}。
(3)總纖度、單紗纖度及混纖比例
將試樣以框周圍1.125m的測量儀(measuring machine),將27dtex以下的品種製成繞400圈的捲繞絞紗、28dtex以上的品種製成繞200圈的捲繞絞紗(n數:4),以熱風乾燥機乾燥後(105±2℃×60分鐘),以從天平量測絞紗重量再乘上標準回潮率(standard moisture regain)得到之值計算總纖度。進行4次測定,將算得之纖度平均作為纖度。又,針對至少2種不同剖面形狀之纖絲的單紗纖度,係以下式計算各剖面形狀之纖絲剖面 之合計面積之面積比,將上述總纖度乘以面積比再除以同形狀之纖絲之總數得到的值。又,各剖面形狀之纖絲剖面之合計面積之面積比,定為混纖比例。
剖面A之面積比=剖面A之面積/(剖面A之面積+剖面B之面積)
剖面B之面積比=剖面B之面積/(剖面A之面積+剖面B之面積)
混纖纖絲中之剖面A之單紗纖度(dtex)=(總纖度(dtex)×剖面A之面積比)/剖面A之纖絲數
混纖纖絲中之剖面B之單紗纖度(dtex)=(總纖度(dtex)×剖面B之面積比)/剖面B之纖絲數。
(4)面積比
溶解由石蠟、硬脂酸、乙基纖維素所構成的包埋劑,導入原紗後於室溫放置使其固化,以東京電子(股)製CCD攝影機(CS5270)拍攝包埋劑中的原紗沿橫剖面方向切斷而得之纖維橫剖面,針對有1個以上之凹部之所有異形纖絲,以Micro-MEASURE公司製監測裝置(EMM-3100)進行影像處理,並使用以三菱電機製彩色影像處理器(SCT-CP710)以3000倍印出的剖面照片,選擇具有至少1個以上凹部之異形纖絲剖面的所有異形纖絲剖面照片,並選擇無凹部之纖絲剖面的所有纖絲剖面照片,計算各自之面積比。
(5)凹部之葉度LB(平均值)、b
溶解由石蠟、硬脂酸、乙基纖維素所構成之包埋劑,導入原紗後於室溫放置使其固化,以東京電子(股)製 CCD攝影機(CS5270)拍攝包埋劑中的原紗沿橫剖面方向切斷而得之纖維橫剖面,隨機選擇纖絲,針對在此纖絲中隨機選擇的10條(纖絲數為10條以下之情形,指所有)具有2個以上凹部之異形單紗,以Micro-MEASURE公司製監測裝置(EMM-3100)實施影像處理,並使用以三菱電機製彩色影像處理器(SCT-CP710)以3000倍印出的剖面照片。垂線的長度b、葉度LB之測定、或其平均值之計算,如下列所示進行。
葉度LB,係以LB(%)=100×b/a計算,平均值依以下方法計算。
(1)隨機選出具有至少1個以上凹部之具同種形狀之異形剖面之纖絲10條(纖絲數為10條以下之情形,測定所有異形剖面纖絲)。
(2)針對各纖絲,測定在此纖絲內的所有凹部之切線長度a與垂線的長度b,並計算葉度LB,就每條纖絲逐一計算平均值x。
(3)計算算得之每條纖絲之平均值x之平均值。
(6)紗半徑
溶解由石蠟、硬脂酸、乙基纖維素所構成的包埋劑,導入原紗後於室溫放置使其固化,以東京電子(股)製CCD攝影機(CS5270)拍攝包埋劑中的原紗沿橫剖面方向切斷而得之纖維橫剖面,隨機選擇纖絲,針對此纖絲中隨機選出之10條(纖絲數為10條以下之情形,係指所有的)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以Micro-MEASURE公司製監測裝置(EMM-3100)進行影像處理,並使用以三菱電機製彩 色影像處理器(SCT-CP710)以3000倍印出的剖面照片,針對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剖面,測定與其剖面外切之最小圓的半徑,平均後而算出。
(7)伸長度
伸長度,設為使用ORIENTEC公司製TENSIRON RPC-1210A,以夾具間隔50cm固持,以50cm/min之拉伸速度使其伸張,測定紗線斷裂時之拉伸長度3次,將其平均值除以50cm乘以100而得之值。
(8)15%伸長時應力
15%伸長時應力,設為使用ORIENTEC公司製TENSIRON RPC-1210A,以夾具間隔50cm固持,以50cm/min之拉伸速度使其伸長,測定伸長達57.5cm時之張力3次,將其平均值除以纖維之纖度而得之值。
(9)伸縮復原率(CR2)
將假撚加工紗使用周長1.0m之測量儀,在絞紗捲繞10圈後,對於該絞紗施以總纖度×0.002×捲繞次數×2/1.111g的初負重,進行溫度98℃×時間20分鐘熱水處理,並於脫水後放置12小時以上。對於放置後之絞紗施以初負重與總纖度×0.098×捲繞次數×2/1.111g之測定負重,使垂下於水中並放置2分鐘。測定已放置的絞紗的長度,設為L。再者,除去測定負重,已僅有初負重的狀態放置2分鐘,量測絞紗長度,設為L1。L、L1,改變樣本各測定3點,以下式求取伸縮復原率(CR2)後,求平均值。
伸縮復原率(CR2)(%)={(L-L1)/L}×100。
(10)製紗性
針對每1t之製紗斷線,以下列基準表示。
◎(優):斷紗少於1.0次
○(良):斷紗1.0以上少於4.0次
△(劣):斷紗4.0以上少於7.0
×(不可):斷紗7.0次以上或無法製紗。
(11)假撚加工性
就獲得之纖維進行假撚加工時之2kg線捲,加總每100條中因為編織不良導致之編織斷裂、假撚時之扭轉斷裂,計算加工紗斷線,並以下列3級判定。
○(良)…加工紗斷線少於10%
△(劣)…加工紗斷線10%以上少於30%
×(不可)…加工紗斷線30%以上。
(12)質地評價(柔軟感)
將獲得之纖維加工而得之假撚加工紗進行坯布,於室溫20℃、濕度60%之室內環境下以檢查者(10人)的評價,利用下列基準進行布帛之懸垂(drape)性、柔軟感的相對評價。
◎(優):非常有懸垂性‧柔軟感
○(良):懸垂性差但有柔軟感
△(劣):懸垂性‧柔軟感差
×(不可):無懸垂性‧柔軟感。
(13)吸水性(Byreck法)
利用JIS L1907(2010)「Byreck法」測定。針對此測定獲得之吸水高度,以下列基準評價。
◎(優):90mm以上
○(良):65mm以上小於90mm
△(劣):55mm以上小於65mm
×(不可):小於55mm
綜合評價係依以下基準評價。
◎(優):質地評價、吸水性、製紗性、加工性的所有項目為○或◎,且◎的項目有3項以上
○(良):質地評價、吸水性、製紗性、加工性的所有項目為○或◎,且◎的項目為2項以下
△(劣):質地評價、吸水性、製紗性、加工性的所有項目當中,△的項目有1項以上
×(不可):質地評價、吸水性、製紗性、加工性的所有項目當中,×的項目有1項以上。
實施例1
從排成環狀之紡紗噴絲頭於紡紗溫度253℃吐出含有1.9重量%之氧化鈦之25℃、98%硫酸相對黏度2.6之聚己醯胺之熔融聚合物,使該聚合物通過朝紡紗噴絲頭面以0.25kPa的壓力噴出285℃之蒸氣的蒸氣噴出區、及設於該蒸氣噴出區下游側且於冷卻開始位置30mm以鉛直方向之長度為300mm之單體的圓筒型冷卻裝置往外以放射狀吹送的20℃的冷卻風進行冷卻的冷卻區,實施冷卻固化,於該冷卻裝置下游側距紡紗噴絲頭底面600mm的位置處設置環狀型供油導件,實施供油,以紡速4500m/min進行紡紗,不延伸而進行捲繞,獲得44dtex/46纖絲之如第1圖般包含大體為120°之等角度間隔之以放 射線狀突起的三葉剖面聚己醯胺多纖絲與圓剖面而構成的混纖紗。使用獲得之混纖紗,以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3倍、1HT溫度180℃、2HT溫度17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混纖比例、紗半徑/垂線的長度b、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如表1。
實施例2
除了改為44dtex/46纖絲之如第2圖般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混纖紗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進行紡紗,獲得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的聚己醯胺多纖絲之混纖紗。使用獲得之混纖紗,以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2倍、1HT溫度180℃、2HT溫度17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混纖比例、紗半徑/垂線的長度b、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3
除了改為44dtex/34纖絲之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混纖紗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進行紡紗,獲得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聚己醯胺多纖絲之混纖紗。使 用獲得之混纖紗,以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4倍、1HT溫度180℃、2HT溫度17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混纖比例、紗半徑/垂線的長度b、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4
除了改變44dtex/46纖絲之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混纖紗之葉度LB(平均值)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進行紡紗,獲得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聚己醯胺多纖絲之混纖紗。使用獲得之混纖紗,以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2倍、1HT溫度180℃、2HT溫度17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混纖比例、紗半徑/垂線的長度b、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5
除了改變44dtex/46纖絲之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混纖紗之葉度LB(平均值)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進行紡紗,獲得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聚己醯胺多纖絲之混纖紗。使用獲得之混纖紗,於加工速度500m/ 分、加工倍率1.3倍、1HT溫度180℃、2HT溫度17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混纖比例、紗半徑/垂線的長度b、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6
除了改變44dtex/46纖絲之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混纖紗之混纖比例,其他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進行紡紗,獲得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聚己醯胺多纖絲之混纖紗。使用獲得之混纖紗,於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4倍、1HT溫度180℃、2HT溫度17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混纖比例、紗半徑/垂線的長度b、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7
除了改變44dtex/46纖絲之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混纖紗之混纖比例,其他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進行紡紗,獲得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聚己醯胺多纖絲之混纖紗。使用獲得之混纖紗,於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4倍、1HT溫度180℃、2HT溫度17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混纖比例、紗半徑/垂線的長度b、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8
除了改為44dtex/46纖絲之如第2圖般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的混纖紗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進行紡紗,獲得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聚己醯胺多纖絲之混纖紗。使用獲得之混纖紗,以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2倍、1HT溫度200℃、2HT溫度19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混纖比例、紗半徑/垂線的長度b、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示於表1。
實施例9
除了改為44dtex/46纖絲之如第2圖般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混纖紗以外,其他與實施例1以同樣方法進行紡紗,獲得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聚己醯胺多纖絲之混纖紗。使用獲得之混纖紗,以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2倍、1HT溫度18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混纖比例、紗半徑/垂線的長度b、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1
除了改為44dtex/30纖絲之包含三葉/圓剖面構成之混纖紗以外,其他以與實施例1同樣之方法進行紡紗,獲得包含三葉/圓剖面構成之聚己醯胺多纖絲之混纖紗。使用獲得之混纖紗,以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5倍、1HT溫度180℃、2HT溫度17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混纖比例、紗半徑/垂線的長度b、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2
除了改為44dtex/46纖絲之包含六葉/三葉剖面構成之混纖紗以外,其他以與實施例1為同樣之方法進行紡紗,獲得包含六葉/三葉剖面構成之聚己醯胺多纖絲之混纖紗。使用獲得之混纖紗,於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1倍、1HT溫度180℃、2HT溫度17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實施混纖比例、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3
將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作為構成多纖絲之聚合物,從噴絲頭於紡紗溫度290℃使熔融聚合物吐出,製成44dtex/46纖絲之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混纖紗,並設定紡速3000m/min,除此以外以與實施例1為同樣之方法進行紡紗,獲得包含六葉/圓剖面構成之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混纖紗。使用獲得之混纖紗,以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5倍、1HT溫度180℃、2HT溫度17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混纖比例、紗半徑/垂線的長度b、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4
除了改為44dtex/46纖絲之包含圓剖面構成之纖維以外,其他以與實施例1為相同之方法實施紡紗,獲得包含圓剖面構成之聚己醯胺多纖絲之纖維。使用獲得之混纖紗,以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5倍、1HT溫度180℃、2HT溫度17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加工性及綜合評價。結果示於表1。
比較例5
除了改為44dtex/22纖絲之包含三葉/圓剖面構成之混纖紗以外,其他以與實施例1為同樣之方法進行紡紗,獲得包含三葉/圓剖面構成之聚己醯胺多纖絲之混纖紗。使用獲得之混纖紗,以加工速度500m/分、加工倍率1.7倍、1HT溫度180℃、2HT溫度170℃進行延伸假撚,獲得假撚加工紗。
進行該聚己醯胺多纖絲之單紗纖度、橫剖面形狀之凹部數、葉度LB(平均值)、紗半徑/垂線的長度b、伸長度、15%應力、伸縮復原率(CR2)、混纖比例、質地評價(柔軟感)、吸水性(Byreck法)、製紗性及綜合評價行 。結果示於表1。
S1‧‧‧切點
S2‧‧‧切點
a‧‧‧切線長度
b‧‧‧垂線長度

Claims (7)

  1. 一種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係將至少2種以上不同剖面形狀之纖絲分散並混纖而構成之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其特徵為:至少1種纖絲在對其縱向方向成垂直之方向之剖面形狀為無凹部之形狀,其他纖絲在對其縱向方向成垂直之方向之剖面形狀為有凹部之形狀,且該各種類之纖絲之平均纖度為1.3dtex以下之範圍。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其剖面形狀為:從與夾持著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之剖面的凹部而相鄰的2個凸部為相切的切線向形成於該2個凸部之間的凹部的底點畫下的垂線的長度b,比起無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之紗半徑小。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其中,有凹部之纖絲剖面形狀之葉度LB為5以上60以下。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其中,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與其他纖絲之剖面比例為30~70%。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其中,有凹部之剖面形狀之纖絲與其他纖絲之剖面比例為30~70%。
  6. 一種假撚加工紗,其係將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進行假撚而成。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假撚加工紗,其伸縮復原率(CR2)為5~20%。
TW102105937A 2012-02-27 2013-02-21 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 TWI53289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0142 2012-02-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43999A TW201343999A (zh) 2013-11-01
TWI532893B true TWI532893B (zh) 2016-05-11

Family

ID=490823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2105937A TWI532893B (zh) 2012-02-27 2013-02-21 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786938B2 (zh)
CN (1) CN104024499A (zh)
TW (1) TWI532893B (zh)
WO (1) WO201312913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109715A (zh) * 2014-10-14 2017-08-29 Coolcore有限责任公司 混纤纱、制造混纤纱的方法和由混纤纱制成的织物
JPWO2016117177A1 (ja) * 2015-01-23 2017-10-26 東レ株式会社 織編物
JP7287169B2 (ja) * 2019-07-31 2023-06-06 東レ株式会社 仮撚り用ポリアミド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およびポリアミド仮撚り加工糸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34153A (en) * 1978-04-11 1979-10-18 Unitika Ltd False twisting processed yarn comprising blended fiber with different shape and denier
JPS61207638A (ja) * 1985-03-11 1986-09-16 カネボウ株式会社 不透明性に優れた織物
JPS62170543A (ja) * 1986-01-21 1987-07-27 旭化成株式会社 ストツキング用仮撚加工糸
JP2853873B2 (ja) * 1989-12-05 1999-02-03 東レ株式会社 捲縮糸
JP3119066B2 (ja) * 1993-05-19 2000-12-18 東レ株式会社 混繊複合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ならびに編織物
JP3543468B2 (ja) * 1996-02-01 2004-07-14 東レ株式会社 ノンコートエアバッグ用非通気性高強度布帛およびノンコートエアバッグ用高強度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糸の製造方法
JPH10266036A (ja) * 1997-03-25 1998-10-06 Unitika Ltd フィラメント縫糸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983518B2 (ja) * 2007-09-28 2012-07-25 東レ株式会社 仮撚用ポリアミド繊維および仮撚用ポリアミド繊維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3129135A1 (ja) 2013-09-06
CN104024499A (zh) 2014-09-03
TW201343999A (zh) 2013-11-01
JPWO2013129135A1 (ja) 2015-12-10
JP5786938B2 (ja) 2015-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77678B1 (ko) 편심 심초 복합 섬유 및 혼섬사
JP3859672B2 (ja) 複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2996956B (zh) 伸缩加工丝、纤维制品、复合喷丝头及复合纤维的制造方法
JP6879362B2 (ja) ポリアミド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レース編物
JPWO2003040011A1 (ja) 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繊維パッケージ
JP6699403B2 (ja) 仮撚り用複合ポリアミド繊維
TWI532893B (zh) 假撚用聚醯胺混纖複合紗
TW201704571A (zh) 吸濕性芯鞘複合絲及其製造方法
WO2022191090A1 (ja) ポリアミド捲縮糸、仮撚加工糸および布帛
JP2017226941A (ja) 織編物及びポリアミド芯鞘型混繊糸の元糸
TWI793386B (zh) 聚醯胺複絲及包覆彈性紗
JP6596881B2 (ja) 複合仮撚加工糸
JP4329553B2 (ja) ポリアミド複合仮撚糸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7476619B2 (ja) ポリエステル複合繊維
JP2018053405A (ja) 扁平断面ポリヘキサメチレンアジパミド繊維および繊維製品
JP2006274473A (ja) 混繊複合繊維およびその繊維を用いてなる織編物
JP4505960B2 (ja) 高伸縮耐久性ポリエステル系複合繊維および製造方法
JP2004150009A (ja) 中空横断面を持つ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編織用糸及びそれらの糸より得た編織布帛
JP2012211423A (ja) 複合延伸仮撚加工糸
JP2004502882A (ja) 異形断面を有するポリマーフィラメント
JP7439960B2 (ja) 複合繊維、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および繊維製品
JP4021794B2 (ja) 織物用複合繊維及びその製造法
JP2018104839A (ja) 収縮特性に優れた仮撚用ポリアミドマルチフィラメント
JP4687091B2 (ja) ソフトストレッチ糸および布帛
JP2006348431A (ja) 複合仮より加工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