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6177B - Sewing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 Google Patents

Sewing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6177B
TWI506177B TW101109771A TW101109771A TWI506177B TW I506177 B TWI506177 B TW I506177B TW 101109771 A TW101109771 A TW 101109771A TW 101109771 A TW101109771 A TW 101109771A TW I506177 B TWI506177 B TW I506177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buckle
holder
sewing
winding
suture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97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300603A (zh
Inventor
橫山隆一
田中一裕
Original Assignee
大和縫紉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大和縫紉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大和縫紉製造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3006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3006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61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6177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12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fastening articles by sewing
    • D05B3/14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fastening articles by sewing perforated or press butt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Description

縫扣方法及其縫紉機
本發明係關於於紳士、婦人用衣服等之布料之表面側主要縫平扣等表面扣並於布料之裏面側縫補強扣,進而於位於表扣與布料之間之縫扣線之周圍將繞線結線捲繞而進行繞線結縫之縫扣方法與其縫紉機。
為了使用縫紉機進行表扣之縫合與為了補強該縫合之補強扣之縫合、為了使扣之縫合更確實之繞線結縫,粗分為 將保持於表扣保持具之表扣與保持於補強扣保持具之補強扣於既定之縫扣位置設置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且於兩扣間之針落位置設置布料並在此狀態下以前述表扣與補強扣之各扣孔依序位於針落位置之方式使兩扣保持具相對於針落位置獨立移動並將兩扣同時縫於布料之縫扣步驟與於此縫扣步驟後藉由反轉為兩扣成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且在將該布料端部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彎以使比縫扣位置更靠布料端緣側之布料端部不會成為針落之阻礙之狀態下於成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之縫扣線之周圍捲繞繞線結線之繞線結縫步驟之兩步驟成為必要。
在將上述之二步驟使用縫扣專用之縫紉機與繞線結專用之縫紉機個別分離進行之場合係二台(二種)之專用縫紉機之使用成為必要,故設備成本增大且不僅為了將二台之縫紉機設置(並置)而確保寬廣縫製空間成為必要,且必須將藉由縫扣專用縫紉機而縫扣完了之布料先從該縫扣 專用縫紉機卸下後再重新設置於繞線結專用縫紉機側來進行繞線結縫,故包含至繞線結縫之縫扣之作業性與作業效率非常差,有欠缺縫扣完成衣服之生產性之問題。
以往,做為構成為可將上述之二步驟亦即縫扣步驟與繞線結步驟以一台(一種)之縫紉機進行之縫扣縫紉機,例如,揭示於日本專利公報之專利第4198023號之構成之縫扣縫紉機已有提案。
然而,於上述之專利第4198023號公報揭示之以往之縫扣縫紉機中係疑縫扣步驟與繞線結步驟中,將具補強扣布料保持手段之位置以人手切換之麻煩為必要。特別是縫扣步驟終了而往後續之繞線逢步驟移行時,將具補強扣布料從布料保持手段先卸除,將具補強扣布料保持手段之位置切換,接著於將切換位置後之布料保持手段將具補強扣布料再度設置(換裝),於從縫扣步驟往繞線結步驟之移行時需要由人手(縫製作業者)進行之龐大且煩雜之作業麻煩。
因此,雖然可使用一台之縫紉機進行縫扣步驟與繞線結步驟,但由於於兩步驟之切換時需要如上述之龐大且煩雜之作業麻煩,故有無法將既定之縫扣之作業性與作業效率充分提升之問題。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之實情而為者,以提供除了可使用一台之縫紉機進行縫扣步驟與繞線結步驟外,可將兩步驟不需要人手即可連續進行而可達成作業性與作業效率之顯著提升,且可將繞線結縫不出錯並確實且安定良好地進行之縫扣方法與其縫紉機為目的。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縫扣方法係一種縫扣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將保持於表扣保持具之表扣與保持於補強扣保持具之補強扣透過兩扣保持具於既定之縫扣位置之載置板上設置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且於兩扣間之針落位置設置布料之設置步驟、以前述表扣與補強扣之各扣孔依序位於針落位置之方式使兩扣保持具相對於針落位置獨立移動並將兩扣同時縫於布料之縫扣步驟、藉由使於前端部形成有線卡合部之縫線保持具沿前述表扣側之布料面前進移動並對該縫線保持具之前述前端線卡合部使位於表扣與布料之間之縫扣線卡合而以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保持表扣與布料且在使於補強扣之縫合後切斷之縫扣線之切斷端部分維持切斷狀態之狀態下使補強扣保持具從載置板上退避之縫合扣保持步驟、使保持表扣與布料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往從前 述載置板上離開之位置移動之保持具位置離開移動步驟、於從前述載置板上離開之位置使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反轉為兩扣成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扣反轉步驟、將因前述反轉而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彎並使移動至前述離開位置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往前述載置板上回歸移動而使布料端部更折入之反轉扣回歸步驟、以於位於前述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之間之縫扣線之兩側間位置使針落下之繞線結第1針動作與在該繞線結第1針動作後夾前述縫扣線對其兩側位置交互使針落下之繞線結第2針動作與繞線結第3針動作重複複數次之繞線結複數針動作於縫扣線之周圍將繞線結線捲繞縫之繞線結縫步驟、於繞線結縫步驟之中之至少前述繞線結第2針動作以後在從表扣之扣孔之表面側連接於藉由繞線結第1針動作而供給之繞線結線之狀態下將捲繞於表扣之周部之一部分之線切斷之線切斷步驟、使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往反方向返回反轉為前述表扣與補強扣成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且使縫線保持具退去移動之返回反轉步驟,將此等各步驟依序連續進行。
此外,為了達成與上述相同之目的,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係一種縫扣縫紉機, 具備將表扣保持為可反轉成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與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狀態之表扣保持具、將補強扣保持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之補強扣保持具、設置於既定之縫扣位置且可將前述補強扣保持具載置支持之載置板、使前述表扣保持具與補強扣保持具沿水平或大致水平面各別移動之兩個之扣保持具移動手段,構成為在於前述扣載置板上透過前述兩扣保持具將表扣與補強扣設置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且於兩扣間之針落位置設置布料之狀態下,藉由以前述表扣與補強扣之各扣孔依序位於針落位置之方式使兩扣保持具移動手段相對於針落位置獨立移動控制而將兩扣同時縫於布料,且藉由使兩扣反轉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並藉由將於掛設於前述表扣與布料之間之縫扣線之兩側間位置使針落下之繞線結第1針動作與在該繞線結第1針動作後夾前述縫扣線對其兩側位置交互使針落下之繞線結第2針動作與繞線結第3針動作重複複數次之繞線結複數針動作來進行於縫扣線之周圍將繞線結線捲繞之繞線結縫,其特徵在於:具備將表扣與補強扣對布料縫合後沿前述表扣側之布料面前進移動並對掛設於表扣與布料之間之縫扣線卡合而可保持表扣與布料之縫線保持具、 使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在使於補強扣之縫合後切斷之縫扣線之切斷端部分維持切斷狀態之狀態下往從前述載置板上離開之位置移動並在該離開之位置使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反轉為兩扣成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且反轉後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往前述載置板上回歸移動之繞線結縫切換機構、於至少前述繞線結第2針動作以後在從表扣之扣孔之表面側連接於藉由繞線結第1針動作而供給之繞線結線之狀態下將捲繞於表扣之周部之一部分之線切斷之線切斷具、使因前述兩扣之往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反轉而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往前述載置板上回歸時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入之布料端部折入手段。
根據具有如上述特徵構成之本發明之縫扣方法與其縫紉機,藉由使透過各扣保持具於載置板上設置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之表扣與補強扣相對於針落位置獨立移動控制,可無關於兩扣之扣孔之數與孔節距之大小同時縫於設置於兩扣間之針落位置織布料將表扣與補強扣而可進行既定之縫扣。此外,縫扣後係藉由使於前端部形成有線卡合部之縫線保持具沿前述表扣側之布料面前進移動並對該縫線保持具之前述前端線卡合部使位於表扣與布料之間之縫扣線卡合而以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使保持表扣與布料,使保持表扣與布料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往從前 述載置板上離開之位置移動,於從前述載置板上離開之位置使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反轉為兩扣成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將因前述反轉而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彎並使移動至前述離開位置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往前述載置板上回歸移動而使布料端部更折入,使布料端部不成為針落之阻礙,可進行既定之繞線結縫。
且,不將於補強扣之縫合後切斷之縫扣線之切斷端部分以撥線器等往針落位置之上方側方撥除而在維持切斷狀態之狀態下藉由往前述分離位置之移動、反轉且使回歸移動而使往繞線結縫移行,可對於繞線結第1針動作時供給之繞線結線給予拉伸抵抗,且可將該繞線結線保持於針之上下運動路徑或其附近之位置。藉此,即使是無法使針落於布料之空間縫之繞線結第1針動作,線亦不會從針線孔脫離,可將針線環正常地形成,套口機可確實捕捉該針線環。因此,可將既定之繞線結縫不出錯並確實且安定良好地進行。
另外,為了將繞線結第1針動作確實化,於於繞線結縫步驟之中之至少前述繞線結第2針動作以後在從表扣之扣孔之表面側連接於藉由繞線結第1針動作而供給之繞線結線之狀態下將捲繞於表扣之周部之一部分之線切斷,可將殘留於表扣之扣孔之表面側之線部分於繞線結縫後之任意之時期由縫製作業者簡單拉拔除去而發揮可消除線殘留導致之外觀低下之效果。
於本發明之縫扣方法中,前述線切斷步驟係於前述繞線結第2針動作後進行較理想。特別是前述線切斷步驟係於前述繞線結第3針動作後進行更理想。
此場合係於線鬆緊等縫合狀況安定之繞線結第3針動作後將捲繞於表扣之周部之一部分之線切斷,故可將繞線結本身安定化,且線切斷亦可安定化。
此外,於本發明之縫扣方法中,採用前述保持具位置離開移動步驟具有使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保持之表扣與布料從前述載置板上往縫製作業位置大致水平移動之步驟、於此水平移動後之縫製作業位置使兩扣反轉之扣反轉步驟後使反轉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者位置往其上方位置上升移動之步驟,且前述反轉扣回歸步驟係使上升移動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者位置之上方位置往前述載置板之上方位置大致水平移動後從該位置往載置板上下降移動之步驟之第1流程或前述保持具位置離開移動步驟係使以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保持之表扣與布料從前述載置板上往該載置板之上方位置上升移動之步驟,且前述反轉扣回歸步驟係將往載置板之上方位置上升移動且在該位置之反轉步驟後之布料端部以折入手段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彎並從載置板之上方位置往載置板上下降移動之步驟之第2流程之任一者皆可。
此外,於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做為繞線結縫切換機構,藉由使用構成為使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從前述載置板上往縫製作業位置大致水平地往行移動並使反轉 後,從該縫製作業位置往該縫製作業位置之上方位置上升移動,且使反轉後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位置之上方位置往前述載置板之上方位置大致水平地回歸移動後從該位置往載置板上下降移動者,可容易實現以前述第1之流程進行之縫扣方法。
此外,於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做為繞線結縫切換機構,藉由使用構成為使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從前述載置板上往該載置板之上方位置上升移動並使反轉後,從載置板之上方位置往載置板上下降移動者,可容易實現以前述第2之流程進行之縫扣方法。
此外,於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做為使因前述兩扣之往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反轉而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往前述載置板上回歸時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入之布料端部折入手段係可採用使反轉後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位置之上方位置往前述載置板之上方位置大致水平地回歸移動時藉由使布料端部接觸載置板而將布料端部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入之手段或使反轉後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從前述載置板之上方位置往載置板上下降移動前將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往與表扣側相反側壓入並折入之手段,但特別是採用藉由使布料端部接觸載置板而折入之折入手段較理想。
在此場合係用來將布料端部折入以使於後續之繞線結步驟時不成為針落之阻礙之特別之機構例如空氣之吹送等之強制加入機構之設置成為不需要,構成簡單且為了布料 端部之折入而設特別之步驟亦不需要,可將縫扣之效率進一步提升。
此外,於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前述線切斷具係構成為可沿前述表扣保持具之裏面附近位置直線前進後退移動,且構成為於前述繞線結第1針動作前前進移動並以繞線結第2針動作以後之後退移動將前述線拉扯切斷者或構成為可沿前述表扣保持具之裏面附近位置直線前進後退移動,且於前述繞線結第1針動作前前進移動並構成為將前述線剪切之開閉驅動式者之任一者皆可。
其他之本發明之特徵構成與伴隨該特徵構成之效果應於於以下說明之實施形態中成為明瞭。
以下基於圖面說明本發明之實施形態。
圖1係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之概略全體立體圖。圖2係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之補強扣保持具之分解擴大立體圖。圖3係顯示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之表扣保持具與其驅動機構與線切斷具與其驅動機構與反轉機構之擴大立體圖。圖4係顯示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之縫線保持具與其移動驅動機構之擴大立體圖。圖5係顯示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之繞線結縫切換機構之部分切除擴大立體圖。
如於圖1顯示,縫扣縫紉機1具備透過設於縫紉機臂部2內之升降驅動機構在一定位置之範圍上下往復運動之針3、保持表扣B之表扣保持具4、保持補強扣P之補強扣 保持具5、可將補強扣保持具5載置支持之載置板6、縫線保持具(參照圖3)7、線切斷具50(參照圖3)、繞線結縫切換機構8、布料按壓部9。
前述補強扣保持具5係固定於藉由汽缸10之收縮伸張而可繞水平軸11之軸心旋轉搖動之搖動腕12之前端部。於此補強扣保持具5之旋轉搖動方向之前端部之上面係如於圖2顯示,安裝有將補強扣P從徑方向之兩側彈性地抱入保持之左右一對之抱構件13、13、輔助此等一對之抱構件13、13產生之補強扣P之抱入力之一對之輔助彈簧構件14、14、於與該補強扣保持具5之間夾補強扣P保持並且於上面可設置布料W之扣承受板15。
前述補強扣保持具5係構成為藉由伴隨汽缸10之收縮伸張之繞水平軸11之軸心之旋轉搖動而可在於前端部之一對之抱構件13、13與扣承受板15保持補強扣P之狀態下可於載置支持於前述載置板6上之位置與於縫扣終了後從載置板6賞往縫紉機之近側亦即縫製作業側退避之位置切換。
另外,於補強扣保持具5與扣承受板15之前端係形成針落孔5a與15a,於對應於此等針落孔5a與15a之位置之載置板6亦形成有針落孔6a。前述補強扣保持具5側之針落孔5a與15a係前端開放以使於縫扣後使補強扣保持具5往前述之退避位置切換搖動時容許從後述之縫扣線N1脫出。
前述水平軸11與載置板6係架設固定於左右一對之補 強扣保持具臂部27、27間。此左右一對之補強扣保持具臂部27、27係固定於透過兩個之步進馬達在水平面內可於互相直交之前後、左右方向(Y1-Y2方向與X1-X2方向)驅動移動之可動框(由於為周知,故圖示係省略),藉此,補強扣保持具5與載置板6係構成為可透過可動框於前後、左右方向驅動移動控制。
前述表扣保持具4係如於圖3顯示,具備保持具本體16C、將表扣B從徑方向之兩側夾持之一對之可動夾持構件16A、16B、使此一對之可動夾持構件16A、16B直線地往復驅動滑動而於夾持表扣B之狀態與夾持解除之狀態切換之汽缸17,於該表扣保持具4之保持具本體16C係安裝有縫線保持具7與使該縫線保持具7驅動移動之汽缸18。
前述表扣保持具4係於扣保持具臂部19之下端部支持為可繞水平軸心旋轉,構成為藉由伴隨汽缸20之伸張收縮而透過連結杆21、22而可於將表扣B以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保持之狀態與使反轉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狀態切換。
前述縫線保持具7係如於圖4顯示,固定於貫通支持為於縫線保持具台23於水平方向可移動之保持具安裝構件24之前端。於此縫線保持具7之前端部係形成有縫線卡合部7a。前述縫線保持具台23係透過安裝片25與螺絲26固定支持於表扣保持具4之保持具本體16C。此外,保持具安裝構件24之另一端係固定於汽缸18之可動桿體18a之前 端,藉由汽缸18之收縮伸張,縫線保持具7係構成為於箭頭y1-y2方向進退移動而前述縫線卡合部7a卡合於縫扣後之縫扣線N1(參照圖8)之狀態與從縫扣線N1脫離之狀態切換。
前述線切斷具50係如於圖3顯示,形成為鉤狀。此鉤狀之線切斷具50係於於水平方向可移動地支持於透過螺絲56固定支持於前述表扣保持具4之保持具本體16C之側面部之切斷具本體51之可動構件52之前端部透過從該前端部往前述縫線保持具7側延伸之腕板構件53固定。前述可動構件52係固定於支持於切斷具本體51之汽缸54之可動桿體54a之前端。線切斷具50係構成為藉由汽缸54之收縮伸張而沿前述表扣保持具4之裏面位置附近於箭頭y3-y4方向可進退移動,於後述之繞線結第1針動作前如於圖3之假想線顯示,前進移動至接近一方之可動夾持構件16A之位置,於後述之繞線結第3針動作後如於圖3之實線顯示,藉由往另一方之可動夾持構件16B側後退移動而將捲繞於表扣B之周部之一部分之線(後述)扯斷(拉扯)切斷。
前述扣保持具臂部19係如於圖5顯示固定支持於扣保持具臂部台28。於此扣保持具臂部台28與配置於旗下方之扣保持具臂部台導引安裝台29之間設有為前述繞線結縫切換機構8之構成要素之一個之扣保持具臂部台升降驅動機構。此外,前述扣保持具臂部台導引安裝台29係固定於透過兩個之步進馬達而於可在水平面內互相正交之前後、左 右方向(Y1-Y2方向與X1-X2方向)驅動移動控制之可動台30,藉此,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係構成為可透過可動台30而於補強扣保持具5與載置板6個別獨立於前後、左右方向(Y1-Y2方向與X1-X2方向)驅動移動控制。
另外,可動台30之驅動移動機構與其控制機構係周知,故詳細之說明與圖式係省略。
前述繞線結縫切換機構8係構成如下。
亦即,如於圖5顯示,扣保持具臂部台28係對於可動台30上固定之扣保持具臂部台導引安裝台29透過複數支(在圖面係以4支顯示)之桿狀導引部31支持為可於上下方向Z1-Z2升降。於此扣保持具臂部台28之上面係固定支持有汽缸32,該汽缸32中之可動桿體33之下端部螺合固定於扣保持具臂部台28形成之螺絲孔34。
於固定於前述扣保持具臂部台導引安裝台29且往上方起立之螺栓35之上端部分係藉由抵接扣保持具臂部台28,限制該扣保持具臂部台28之上升位置之螺帽狀之上限止動器36透過鎖定螺帽37與墊片38螺合為可於上下位置調節。此外,於前述扣保持具臂部台28係藉由抵接固定於前述扣保持具臂部台導引安裝台29之止動器接觸部39,限制該扣保持具臂部台28之下降位置之螺帽狀之下限止動器40透過鎖定螺帽41設為可於上下位置調整。
於以上之各構成要素中,藉由使汽缸32作動而使可動桿體33伸縮動作,構成可於如於圖6顯示使扣保持具臂部台28下降至下限止動器40抵接止動器接觸部39之下限位 置之狀態、如於圖7顯示使扣保持具臂部台28上升至該扣保持具臂部台28抵接上限止動器36之上限位置之狀態切換之扣保持具臂部台升降驅動機構,藉由此扣保持具臂部台升降驅動機構、可動台30之驅動移動機構與控制機構、表扣保持具4之反轉切換機構之組合構成前述繞線結縫切換機構8。
前述布料按壓部9係藉由於設置於補強扣保持具5之扣承接板15上之布料W之上面透過汽缸42從斜上方抵接來防止布料W之多餘之移動或彎曲之發生者。
其次,基於圖8(a)~(f)、圖9(g)~(l)與圖11~圖13依照步驟順詳細說明以如上述構成之縫扣縫紉機1進行之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
1、設置步驟:如於圖8(a)顯示,將保持於表扣保持具4之表扣B與保持於補強扣保持具5之補強扣P透過兩扣保持具4、5於既定之縫扣位置之載置板6上之既定之縫扣位置亦即針落孔6a上之位置設置為水平姿勢且將布料W設置於補強扣P上,使布料按壓部9抵接設置之布料W之上面而將布料W保持於既定位置。
另外,於此設置步驟時,扣保持具臂部台28係如於圖6顯示處於下降至下限位置之狀態且表扣保持具4係切換為將表扣B保持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之狀態。
2、縫扣步驟:藉由透過可動台30與可動框(圖示省略)使表扣保持具4與補強扣保持具5以前述表扣B與補強扣P之各扣孔依序位於針落位置之方式於前後、左右方 向(Y1-Y2方向與X1-X2方向)獨立移動控制並使針3相對於針落孔上下往復運動而如於圖8(b)顯示將兩扣B、P同時縫於布料W之表裡面。此外,補強扣P之縫合後,連接於針3側之縫線N係於載置板6之下方部切斷為較長者與短者。短之縫線係表扣B與補強扣P之縫扣終了之線端部分Nf。
3、縫合扣保持步驟:如於圖8(c)顯示,藉由汽缸18之收縮動作,縫線保持具7沿布料W之上面往於圖4顯示之箭頭y1方向前進移動且該縫線保持具7之前述前端線卡合部7a卡合位於表扣B與布料W之間之縫扣線N1。藉此,以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保持表扣B與布料W。其後,補強扣保持具5係藉由伴隨汽缸10之收縮伸張之繞水平軸11之軸心之旋轉搖動而從載置支持於載置板6上之位置切換為往縫紉機近側之縫製作業(操作者)側退避之位置,布料按壓部9往從布料W往斜上方離開之位置退避。
4、保持具位置離開移動步驟:如於圖8(d)顯示,藉由透過可動台30使保持表扣與布料之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往前方向(Y2方向)移動,以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保持之表扣B、布料P、布料W往從前述載置板6上往操作者側離開之位置水平移動。如上述,即使於表扣B、布料P、布料W移動至從前述載置板6上往操作者側離開之位置之狀態,於表扣B、布料P之縫合後切斷之縫線N之長短之切斷端部分Ne、Nf係保持為切斷之狀態。
5、扣反轉步驟:藉由使汽缸20收縮動作,移動至操 作者側之離開位置之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繞水平軸心旋動,如於圖8(e)顯示,反轉為表扣B、補強扣P成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伴隨此反轉,比縫扣位置更靠布料端緣側之布料端部We成為往下方垂下之狀態。
6、上升步驟:於扣反轉步驟後,藉由使汽缸32伸張動作,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上升至於圖7顯示之上限位置。伴隨此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之上升透過扣保持具臂部19,反轉之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如於圖8(f)顯示往上方向(Z1方向)上升移動。
7、反轉扣回歸步驟:藉由將上升移動之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透過可動台30往後方向(Y1方向)水平移動,如於圖9(g)顯示,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往載置板6之上方位置回歸移動。此時,藉由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We接觸於載置板6,布料端部We往與表扣B側為相反之補強扣P側折彎。
另外,如上述,為了於往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之後方向(Y1方向)之水平移動時使布料端部We接觸於載置板6以將布料端部We往補強扣P側確實折彎,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之上限位置係對應於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We之垂下長度事先調整設置。
8、下降步驟:藉由使汽缸32收縮動作,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下降至於圖6顯示之下限位置。伴隨此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之下降透過扣保持具臂部19,反轉之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如於圖9(h)顯示往下方向(Z2方向) 下降移動,折彎之布料端部We於載置板6上更折彎至成為大致水平姿勢。於於此圖9(h)顯示之布料端部We之折入後立即藉由汽缸54伸張動作而線切斷具50透過可動構件52與腕板構件53如於圖11顯示沿著前述表扣保持具4之裡面附近位置於箭頭y3方向直線滑動並前進移動至接近表扣保持具4之一方之可動夾持構件16A之位置。此外,於補強扣P之縫合後切斷之縫線N之切斷端部分Ne係藉由撥線器等而不往載置板6之上方拉上,保持位於布料W之本體部與折入之布料端部We之間之狀態。
9、繞線結縫步驟:藉由透過可動台30使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於前後Y1-Y2方向與左右X1-X2方向以事先設置之節距往復移動,如於圖9(i)與圖12顯示,於位於前述表扣B與縫線保持具7之間之縫扣線N1之中央位置使針3落下之繞線結第1針動作與在該繞線結第1針動作後夾前述縫扣線N1對其兩側位置交互使針3落下之繞線結第2針動作與繞線結第3針動作重複複數次,於縫扣線N1之周圍將繞線結線N2捲繞縫。
在此,藉由將於補強扣P之縫合後切斷之縫線N之切斷端部分Ne藉由撥線器等不往針落位置之上方側方撥除而保持切斷之狀態並使轉換為繞線結縫,對於繞線結第1針動作時供給之繞線結用縫線N係給予拉伸抵抗且於繞線結第1針動作時供給之繞線結用縫線N保持於針3之上下運動路徑或其附近之位置。藉此,即使為對布料W本身無法使針3落下之空間縫之繞線結第1針動作,線亦不會從針 之線孔脫離,可將針線環正常地形成,套口機可確實捕捉該針線環。因此,可將既定之繞線結縫不出錯並確實且安定良好地進行。
10、線切斷步驟:繞線結縫步驟之中,於繞線結第3針動作以後藉由汽缸54收縮動作而線切斷具50透過可動構件52與腕板構件53如於圖9(j)與圖13顯示沿著前述表扣保持具4之裡面附近位置於箭頭y4方向直線滑動並後退移動至接近表扣保持具4之另一方之可動夾持構件16B之位置。藉此,在從表扣B之扣孔之表面側連接於藉由繞線結第1針動作而供給之繞線結線N之狀態下將捲繞於表扣B之周部之一部分之線Na切斷。切斷之一部分之線Na之中,連接於縫線N側之線部分Na1係伴隨繞線結第3針動作以後之重複繞線結動作捲入繞線結線N2。
11、後處理步驟:於繞線結縫步驟後藉由使汽缸32伸張動作,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上升至於圖7顯示之上限位置。伴隨此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之上升透過扣保持具臂部19,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與布料W如於圖9(k)顯示往上方向(Z1方向)上升移動。接著,於此上升位置藉由使汽缸20伸張動作而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繞水平軸心往反方向旋動,表扣B、補強扣P返回反轉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最後,藉由汽缸18之伸張動作,縫線保持具7沿著布料W之上面往於圖4顯示之箭頭y2方向使退避移動,且藉由透過汽缸17使表扣保持具4之一對之可動夾持構件16A、16B直線驅動滑動來解除表扣B之夾持,如 於圖9(l)顯示,完成施有補強扣P縫合與繞線結縫之既定之縫扣。
此外,於以上述1~11說明之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完了後,如於圖10(m)顯示,以前述線切斷具50切斷之線部分Na之中,可將殘留於表扣B之扣孔側之線部分Na2以縫製作業者等之人手簡單往上方拉拔除去,故可將不要之殘線去除而獲得外觀良好之成品。
藉由將以以上之1~11說明之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各步驟自動且連續地進行,可將表扣B、補強扣P之雙方之縫扣與其後之繞線結縫以一台之縫紉機進行,且於縫扣步驟後往繞線結縫步驟轉換時將縫扣完了之布料W以人手換裝或重裝等繁雜之作業並不需要,可達成既定之縫扣之作業性與作業效率之顯著之向上。
此外,扣反轉步驟後,使反轉之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如於圖8(f)顯示往上方向(Z1方向)先上升移動,於使該上升移動之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往載置板6之上方位置回歸移動之反轉扣回歸步驟時,如於圖9(g)顯示,藉由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We接觸於載置板6,布料端部We往與表扣B側為相反之補強扣P側折彎。因此,用來將布料端部We折彎為於後續之繞線結縫步驟時不成為針落之阻礙之特別之機構,例如空氣之吹出或可進退之折入具等之設置成為不需要,可容易圖構成之簡單化。
此外,不將於補強扣P之縫合後切斷之縫扣線N之切 斷端部分Ne以撥線器等往針落位置之上方側方撥除而在維持切斷狀態之狀態下藉由往前述分離位置之移動、反轉且使回歸移動而使往繞線結縫移行,可對於繞線結第1針動作時供給之繞線結線N給予拉伸抵抗,且可將該繞線結線N保持於針3之上下運動路徑或其附近之位置。藉此,即使是無法使針3落於布料W之空間縫之繞線結第1針動作,線亦不會從針線孔脫離,可將針線環正常地形成,套口機可確實捕捉該針線環。因此,可將既定之繞線結縫不出錯並確實且安定良好地進行。
其次,基於圖14(a)~(f)、圖15(g)~(k)依照步驟順詳細說明以如上述構成之縫扣縫紉機1進行之第2之縫扣流程(動作)。
1、設置步驟:與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場合之1完全相同,如於圖14(a)顯示,將保持於表扣保持具4之表扣B與保持於補強扣保持具5之補強扣P透過兩扣保持具4、5於既定之縫扣位置之載置板6上之既定之縫扣位置亦即針落孔6a上之位置設置為水平姿勢且將布料W設置於補強扣P上,使布料按壓部9抵接設置之布料W之上面而將布料W保持於既定位置。
另外,於此設置步驟時,扣保持具臂部台28係如於圖6顯示處於下降至下限位置之狀態且表扣保持具4係切換為將表扣B保持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之狀態。
2、縫扣步驟:與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場合之2完全相同,藉由透過可動台30與可動框(圖示省略)使表 扣保持具4與補強扣保持具5以前述表扣B與補強扣P之各扣孔依序位於針落位置之方式於前後、左右方向(Y1-Y2方向與X1-X2方向)獨立移動控制並使針3相對於針落孔上下往復運動而如於圖14(b)顯示將兩扣B、P同時縫於布料W之表裡面。此外,補強扣P之縫合後,連接於針3側之縫線N係於載置板6之下方部切斷為較長者與短者。短之縫線係表扣B與補強扣P之縫扣終了之線端部分Nf。
3、縫合扣保持步驟:與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場合之3完全相同,如於圖14(c)顯示,藉由汽缸18之收縮動作,縫線保持具7沿布料W之上面往於圖4顯示之箭頭y1方向前進移動且該縫線保持具7之前述前端線卡合部7a卡合位於表扣B與布料W之間之縫扣線N1。藉此,以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保持表扣B與布料W。其後,補強扣保持具5係藉由伴隨汽缸10之收縮伸張之繞水平軸11之軸心之旋轉搖動而從載置支持於載置板6上之位置切換為往縫紉機近側之縫製作業(操作者)側退避之位置,布料按壓部9往從布料W往斜上方離開之位置退避。
4、保持具位置離開移動步驟:藉由使汽缸32伸張動作,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上升至於圖7顯示之上限位置。伴隨此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之上升透過扣保持具臂部19,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往上方向(Z1方向)上升,如於圖14(d)顯示,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往載置板6之上方最近位置離開移動。如上述,即使於表扣B、布料P、布料W往上方向上升之狀態,於表扣B、布料P之 縫合後切斷之縫線N之長短之切斷端部分Ne、Nf係保持為切斷之狀態。
5、扣反轉步驟:藉由使汽缸20收縮動作,往載置板6之上方最近位置離開移動之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繞水平軸心旋動,如於圖14(e)顯示,反轉為表扣B、補強扣P成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伴隨此反轉,比縫扣位置更靠布料端緣側之布料端部We成為往下方垂下之狀態。
6、布料端部之折返步驟:往因反轉而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We如以圖14(f)之箭頭顯示,藉由從表扣B側吹送空氣等而壓入,將布料端部We往與表扣B側為相反之補強扣P側折彎。
7、反轉扣回歸步驟:藉由使汽缸32收縮動作,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下降至於圖6顯示之下限位置。伴隨此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之下降透過扣保持具臂部19,反轉之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如於圖15(g)顯示往下方向(Z2方向)下降移動,折彎之布料端部We於載置板6上折彎為成為大致水平姿勢。於於此圖15(g)顯示之布料端部We之折入後立即藉由汽缸54伸張動作而線切斷具50透過可動構件52與腕板構件53如於圖11顯示沿著前述表扣保持具4之裡面附近位置於箭頭y3方向直線滑動並前進移動至接近表扣保持具4之一方之可動夾持構件16A之位置。此外,於補強扣P之縫合後切斷之縫線N之切斷端部分Ne係藉由撥線器等而不往載置板6之上方拉上,保持位於布料W之本體部與折入之布料端部We之間之狀態。
8、繞線結縫步驟:與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場合之9完全相同,藉由透過可動台30使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於前後Y1-Y2方向與左右X1-X2方向以事先設置之節距往復移動,如於圖15(h)與圖12顯示,於位於前述表扣B與縫線保持具7之間之縫扣線N1之中央位置使針3落下之繞線結第1針動作與在該繞線結第1針動作後夾前述縫扣線N1對其兩側位置交互使針3落下之繞線結第2針動作與繞線結第3針動作重複複數次,於縫扣線N1之周圍將繞線結線N2捲繞縫。
於此繞線結縫步驟中亦與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場合同樣地,藉由將於補強扣P之縫合後切斷之縫線N之切斷端部分Ne藉由撥線器等不往針落位置之上方側方撥除而保持切斷之狀態並使轉換為繞線結縫,對於繞線結第1針動作時供給之繞線結用縫線N係給予拉伸抵抗且於繞線結第1針動作時供給之繞線結用縫線N保持於針3之上下運動路徑或其附近之位置。藉此,即使為對布料W本身無法使針3落下之空間縫之繞線結第1針動作,線亦不會從針之線孔脫離,可將針線環正常地形成,套口機可確實捕捉該針線環。因此,可將既定之繞線結縫不出錯並確實且安定良好地進行。
9、線切斷步驟:繞線結縫步驟之中,於繞線結第3針動作以後藉由汽缸54收縮動作而線切斷具50透過可動構件52與腕板構件53如於圖14(i)與圖13顯示沿著前述表扣保持具4之裡面附近位置於箭頭y4方向直線滑動並後 退移動至接近表扣保持具4之另一方之可動夾持構件16B之位置。藉此,在從表扣B之扣孔之表面側連接於藉由繞線結第1針動作而供給之繞線結線N之狀態下將捲繞於表扣B之周部之一部分之線Na在途中切斷。切斷之一部分之線Na之中,連接於縫線N側之線部分Na1係伴隨繞線結第3針動作以後之重複繞線結動作捲入繞線結線N2。
10、後處理步驟:與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場合之11完全相同,於繞線結縫步驟後藉由使汽缸32伸張動作,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上升至於圖7顯示之上限位置。伴隨此表扣保持具臂部台28之上升透過扣保持具臂部19,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與布料W如於圖15(j)顯示往上方向(Z1方向)上升移動。接著,於此上升位置藉由使汽缸20伸張動作而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繞水平軸心往反方向旋動,如於圖15(k)顯示,表扣B、補強扣P返回反轉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最後,藉由汽缸18之伸張動作,縫線保持具7沿著布料W之上面往於圖4顯示之箭頭y2方向使退避移動,且藉由透過汽缸17使表扣保持具4之一對之可動夾持構件16A、16B直線驅動滑動來解除表扣B之夾持,完成施有補強扣P縫合與繞線結縫之既定之縫扣。
此外,於以上述1~10說明之第2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完了後,如於圖15(l)顯示,以前述線切斷具50切斷之線部分Na之中,可將殘留於表扣B之扣孔側之線部分Na2以縫製作業者等之人手簡單往上方拉拔除去,故可將不 要之殘線去除而獲得外觀良好之成品。
以以上之1~10說明之第2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場合係與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場合同樣地,可將表扣B、補強扣P之雙方之縫扣與其後之繞線結縫以一台之縫紉機進行,且於縫扣步驟後往繞線結縫步驟轉換時將縫扣完了之布料W以人手換裝或重裝等繁雜之作業並不需要,可達成既定之縫扣之作業性與作業效率之顯著之向上。
此外,與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場合同樣地,不將於補強扣P之縫合後切斷之縫扣線N之切斷端部分Ne以撥線器等往針落位置之上方側方撥除而在維持切斷狀態之狀態下藉由往前述分離位置之移動、反轉且使回歸移動而使往繞線結縫移行,可對於繞線結第1針動作時供給之繞線結線N給予拉伸抵抗,且可將該繞線結線N保持於針3之上下運動路徑或其附近之位置。藉此,即使是無法使針3落於布料W之空間縫之繞線結第1針動作,線亦不會從針線孔脫離,可將針線環正常地形成,套口機可確實捕捉該針線環。因此,可將既定之繞線結縫不出錯並確實且安定良好地進行。
另外,採用第2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場合係縫扣步驟後使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如於圖14(d)顯示往載置板6之上方位置上升移動,可在該上升位置扣反轉步驟可進行,故可省略使表扣保持具4與縫線保持具7於水平方向往復移動之步驟,可使縫扣作業效率進一步向上。
另外,於上述第2之縫扣流程(動作)中,做為布料 端部We之折彎折入手段係空氣之吹送最理想,但使用驅動壓入具亦可,此外,以操作者以持於手中之棒狀構件壓入而折入亦可。
此外,於上述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與第2之縫扣流程(動作)中係針對將線切斷步驟於線拉緊等縫合狀況安定之繞線結第3針動作後進行者說明,但並不限定於此,於繞線結第2針動作後線切斷亦可。
於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在上述實施之形態係做為線切斷具50使用構成為可沿著表扣保持具4之裡面附近位置直線前進後退移動並藉由後退移動來將線部分Na拉扯切斷之鉤狀之線切斷具50,但並非限定於此者。例如,使用可開閉驅動之夾狀之線切斷具亦可。
另外,於上述實施之形態中係於第1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場合與第2之縫扣流程(動作)之場合皆以如於圖10(m)或圖15(l)顯示以前述線切斷具50切斷之線部分Na之中將殘留於表扣B之扣孔側之線部分Na2以縫製作業者等之人手簡單往上方拉拔除去者說明,但構成為此線部分Na2之除去亦機械式、自動進行亦可。
1‧‧‧縫扣縫紉機
4‧‧‧表扣保持具
5‧‧‧補強扣保持具
6‧‧‧載置板
7‧‧‧縫線保持具
8‧‧‧繞線結縫切換機構
30‧‧‧可動平台(鈕釦保持具移動手段)
50‧‧‧線切斷具
B‧‧‧表扣
P‧‧‧補強扣
W‧‧‧布料
We‧‧‧布料端部
N‧‧‧縫線
Ne‧‧‧線之切斷端部分
N1‧‧‧縫扣線
N2‧‧‧繞線結線
圖1係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之概略全體立體圖。
圖2係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之補強扣保持具之分解擴大立體圖。
圖3係顯示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之表扣保持具與其 驅動機構與線切斷具與其驅動機構與反轉機構之擴大立體圖。
圖4係顯示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之縫線保持具與其移動驅動機構之擴大立體圖。
圖5係顯示本發明之縫扣縫紉機中之繞線結縫切換機構之部分切除擴大立體圖。
圖6係說明同上繞線結縫切換機構之一個之動作狀態之局部剖面之擴大側面圖。
圖7係說明同上繞線結縫切換機構之其他之動作狀態之局部剖面之擴大側面圖。
圖8(a)~(f)係說明縫扣流程之一例之中從設置步驟至上升步驟之狀態之要部之擴大概略前視圖。
圖9(g)~(l)係說明縫扣流程之一例之中從反轉鈕釦回歸步驟至後處理步驟之狀態之要部之擴大概略前視圖。
圖10(m)係說明縫扣流程之一例終了後之切斷線去除狀態之要部之擴大概略前視圖。
圖11係圖9(h)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2係圖9(i)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3係圖9(j)之狀態之俯視圖。
圖14(a)~(f)係說明縫扣流程之其他之一例之中從設置步驟至上升步驟之狀態之要部之擴大概略前視圖。
圖15(g)~(k)係說明縫扣流程之其他之一例之中從反轉鈕釦回歸步驟至後處理步驟之狀態之要部之擴大概 略前視圖,(l)係說明縫扣流程之其他之一例終了後之切斷線去除狀態之要部之擴大概略前視圖。
3‧‧‧針
6‧‧‧載置板
6a‧‧‧針落孔
7‧‧‧縫線保持具
N‧‧‧縫線
Ne‧‧‧線之切斷端部分
N1‧‧‧縫扣線
N2‧‧‧繞線結線
B‧‧‧表扣
P‧‧‧補強扣
W‧‧‧布料
We‧‧‧布料端部
50‧‧‧線切斷具
Na1‧‧‧連接於縫線N側之線部分
Na2‧‧‧殘留於表扣B之扣孔側之線部分

Claims (18)

  1. 一種縫扣方法,其特徵在於:具有將保持於表扣保持具之表扣與保持於補強扣保持具之補強扣透過兩扣保持具於既定之縫扣位置之載置板上設置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且於兩扣間之針落位置設置布料之設置步驟、以前述表扣與補強扣之各扣孔依序位於針落位置之方式使兩扣保持具相對於針落位置獨立移動並將兩扣同時縫於布料之縫扣步驟、藉由使於前端部形成有線卡合部之縫線保持具沿前述表扣側之布料面前進移動並對該縫線保持具之前述前端線卡合部使位於表扣與布料之間之縫扣線卡合而以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保持表扣與布料且在使於補強扣之縫合後切斷之縫扣線之切斷端部分維持切斷狀態之狀態下使補強扣保持具從載置板上退避之縫合扣保持步驟、使保持表扣與布料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往從前述載置板上離開之位置移動之保持具位置離開移動步驟、於從前述載置板上離開之位置使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反轉為兩扣成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扣反轉步驟、將因前述反轉而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彎並使移動至前述離開位置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往前述載置板上回歸移動而使布料端部更折入之反轉扣回歸步驟、 藉由於位於前述表扣與縫線保持具之間之縫扣線之兩側間位置使針落下之繞線結第1針動作與在該繞線結第1針動作後夾前述縫扣線對其兩側位置交互使針落下之繞線結第2、第3針動作重複複數次之繞線結複數針動作以於縫扣線之周圍將繞線結線捲繞縫之繞線結縫步驟、於繞線結縫步驟中之至少前述繞線結第2針動作以後在從表扣之扣孔之表面側連接於藉由繞線結第1針動作而供給之繞線結線之狀態下將捲繞於表扣周部一部分之線切斷之線切斷步驟、使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往反方向返回反轉為前述表扣與補強扣成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且使縫線保持具退去移動之返回反轉步驟,將此等各步驟依序連續進行。
  2.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縫扣方法,其中,前述線切斷步驟係於前述繞線結第2針動作後進行。
  3.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縫扣方法,其中,前述線切斷步驟係於前述繞線結第3針動作後進行。
  4.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縫扣方法,其中,前述保持具位置離開移動步驟具有使以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保持之表扣與布料從前述載置板上往縫製作業位置大致水平移動之步驟、於此水平移動後之縫製作業位置使兩扣反轉之扣反轉步驟後使反轉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者位置往其上方位置上升移動之步驟,且前述反轉扣回歸步驟係使上升移動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 保持具從縫製作業者位置之上方位置往前述載置板之上方位置大致水平移動後從該位置往載置板上下降移動之步驟。
  5.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縫扣方法,其中,前述保持具位置離開移動步驟係使以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保持之表扣與布料從前述載置板上往該載置板之上方位置上升移動之步驟,且前述反轉扣回歸步驟係將往載置板之上方位置上升移動且在該位置之反轉步驟後之布料端部以折入手段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彎並從載置板之上方位置往載置板上下降移動之步驟。
  6.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縫扣方法,其中,於前述反轉扣回歸步驟中,藉由向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吹送空氣而將布料端部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彎。
  7.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記載之縫扣方法,其中,於前述反轉扣回歸步驟中,將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以驅動壓入具或手動壓入力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彎。
  8. 一種縫扣縫紉機,具備將表扣保持為可反轉成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與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狀態之表扣保持具、將補強扣保持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之補強扣保持具、設置於既定之縫扣位置且可將前述補強扣保持具載置支持之載置板、使前述表扣 保持具與補強扣保持具沿水平或大致水平面各別移動之兩個之扣保持具移動手段,構成為在於前述扣載置板上透過前述兩扣保持具將表扣與補強扣設置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且於兩扣間之針落位置設置布料之狀態下,藉由以此等兩扣之各扣孔依序位於針落位置之方式使前述兩個之扣保持具移動手段相對於針落位置獨立移動控制而將表扣及補強扣同時縫於布料,且藉由使兩扣反轉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並藉由將於掛設於前述表扣與布料之間之縫扣線之兩側間位置使針落下之繞線結第1針動作與在該繞線結第1針動作後夾前述縫扣線對其兩側位置交互使針落下之繞線結第2、第3針動作重複複數次之繞線結複數針動作來進行於縫扣線之周圍將繞線結線捲繞之繞線結縫,其特徵在於:具備將表扣與補強扣對布料縫合後沿前述表扣側之布料面前進移動並對掛設於表扣與布料之間之縫扣線卡合而可保持表扣與布料之縫線保持具、使此縫線保持具及表扣保持具在補強扣之縫合後切斷之縫扣線之切斷端部分維持切斷狀態之狀態下往從前述載置板上離開之位置移動並在該離開之位置使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反轉為兩扣成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且反轉後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往前述載置板上回歸移動之繞 線結縫切換機構、於至少前述繞線結第2針動作以後在從表扣之扣孔之表面側連接於藉由繞線結第1針動作而供給之繞線結線之狀態下將捲繞於表扣周部一部分之線切斷之線切斷具、使因前述兩扣之往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反轉而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往前述載置板上回歸時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入之布料端部折入手段。
  9.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之縫扣縫紉機,其中,前述表扣保持具具備保持具本體、將表扣從徑方向之兩側夾持之一對之可動夾持構件、使此一對之可動夾持構件直線地往復驅動滑動而於夾持表扣之狀態與夾持解除之狀態切換之汽缸,構成為藉由伴隨汽缸之伸張收縮之繞水平軸心之旋轉而可於將表扣以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勢保持之狀態與使反轉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勢之狀態切換。
  10.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之縫扣縫紉機,其中,前述補強扣保持具具備將補強扣從徑方向之兩側彈性地抱入保持之一對之抱構件、輔助此等一對抱構件產生之抱入力之一對輔助彈簧構件、於與該補強扣保持具之間夾補強扣保持並且於上面可設置布料之扣承受板,藉由伴隨汽缸之收縮伸張之繞水平軸心之旋轉搖動而可於載置支持於前述載置板上之位置與退避至縫製作業側之位置切換。
  11.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之縫扣縫紉機,其中, 前述縫線保持具係固定於藉由汽缸之收縮伸張而相對於縫線保持具台於水平方向進退移動之保持具安裝構件之伸縮方向之前端,於該縫線保持具之前進方向之前端部形成有於前進移動時卡合於前述縫扣線且於後退移動時從前述縫扣線脫離之縫線卡合部。
  12.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記載之縫扣縫紉機,其中,前述縫線保持具與使前述縫線保持具進退移動之前述汽缸係安裝於前述表扣保持具中之保持具本體。
  13.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之縫扣縫紉機,其中,前述繞線結縫切換機構係構成為使前述縫線保持具及表扣保持具從前述載置板上往縫製作業位置大致水平地往行移動並使反轉後,從該縫製作業位置往該縫製作業位置之上方位置上升移動,且使反轉後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位置之上方位置往前述載置板之上方位置大致水平地回歸移動後從該位置往載置板上下降移動。
  14.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記載之縫扣縫紉機,其中,前述布料端部折入手段係使反轉後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從縫製作業位置之上方位置往前述載置板之上方位置大致水平地回歸移動時藉由使布料端部接觸載置板而將布料端部往與表扣側相反側折入之手段。
  15.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之縫扣縫紉機,其 中,前述繞線結縫切換機構係構成為使前述縫線保持具及表扣保持具從前述載置板上往該載置板之上方位置上升移動並使反轉後,從載置板之上方位置往載置板上下降移動。
  16.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記載之縫扣縫紉機,其中,前述布料端部折入手段係使反轉後之表扣保持具與縫線保持具從前述載置板之上方位置往載置板上下降移動前將從縫扣位置往下方垂下之布料端部往與表扣側相反側壓入並折入之手段。
  17.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之縫扣縫紉機,其中,前述線切斷具係可沿前述表扣保持具之裏面附近位置直線前進後退移動,且構成為於前述繞線結第1針動作前前進移動並以繞線結第2針動作以後之後退移動將前述線拉扯切斷。
  18. 如於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記載之縫扣縫紉機,其中,前述線切斷具係可沿前述表扣保持具之裏面附近位置直線前進後退移動,且於前述繞線結第1針動作前前進移動並構成為將前述線剪切之開閉驅動式。
TW101109771A 2011-04-15 2012-03-22 Sewing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TWI5061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4715A JP5305273B2 (ja) 2011-04-15 2011-04-15 ボタン付け方法及びその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300603A TW201300603A (zh) 2013-01-01
TWI506177B true TWI506177B (zh) 2015-11-01

Family

ID=46935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9771A TWI506177B (zh) 2011-04-15 2012-03-22 Sewing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305273B2 (zh)
CN (1) CN102733099B (zh)
DE (1) DE102012206063A1 (zh)
TR (1) TR201204315A2 (zh)
TW (1) TWI50617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3943B (zh) * 2015-12-21 2017-11-14 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 一种制服带柄扣自动钉扣机的夹紧压扣及割线装置
CN105887340A (zh) * 2016-04-14 2016-08-24 苏州锦超服饰有限公司 纽扣松紧程度可调机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045A (ja) * 1990-05-18 1992-01-28 Brother Ind Ltd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H0435799A (ja) * 1990-05-31 1992-02-06 Nippon Parkerizing Co Ltd シアン含有液の処理方法
CN1344828A (zh) * 2000-09-18 2002-04-17 重机株式会社 钮扣颈部缠绕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4981B2 (ja) 1990-11-29 1994-04-06 東ソー株式会社 酸化ジルコニウム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711024B2 (ja) * 1991-01-21 1998-02-10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ボタン付け縫製方法及び装置
JPH07148377A (ja) * 1993-11-30 1995-06-13 Juki Corp ミシンの制御装置
JP2826068B2 (ja) * 1994-03-08 1998-11-18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4213510B2 (ja) * 2003-05-02 2009-01-21 Juki株式会社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045A (ja) * 1990-05-18 1992-01-28 Brother Ind Ltd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H0435799A (ja) * 1990-05-31 1992-02-06 Nippon Parkerizing Co Ltd シアン含有液の処理方法
CN1344828A (zh) * 2000-09-18 2002-04-17 重机株式会社 钮扣颈部缠绕缝纫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3099A (zh) 2012-10-17
DE102012206063A1 (de) 2012-10-18
JP5305273B2 (ja) 2013-10-02
JP2012223534A (ja) 2012-11-15
TR201204315A2 (tr) 2012-10-22
CN102733099B (zh) 2014-07-23
TW201300603A (zh) 2013-01-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73272B2 (ja) ミシン
TWI577847B (zh) 雙環縫合之縫合構造
TWI523985B (zh) 附有縫合跳紗防止裝置之雙環縫合縫紉機
JP5616587B2 (ja) ベルトループ付けミシン
TWI506177B (zh) Sewing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TW201839204A (zh) 縫紉機的布料握持裝置
TWI585260B (zh) Sewing of the fabric and double girth sewing machine
TWI506176B (zh) Sewing method and sewing machine
JP2010227374A (ja) ミシン
TWI727017B (zh) 布料之縫製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JP2013141481A (ja) ベルトループ縫い付け方法及びベルトループ付けミシン
JPH0311797B2 (zh)
JP3969574B2 (ja) ミシン
TWI734685B (zh) 附有線跡綻線防止裝置之雙環縫合縫紉機
TWI386533B (zh) Sewing sewing machine
JPH0642621Y2 (ja) ミシンのバンドル−プ弛め装置
TW200536979A (en) Eye-type buttonhole sewing machine
JP4198023B2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4340942B2 (ja) 穴かがりミシン
JPH0424045A (ja)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TWI650460B (zh) 雙環縫合方法及雙環縫合縫紉機
JP4294435B2 (ja) ミシン
TW201241261A (en) Thread cutter for button sewing machine, has control mechanism that moves movable knife so that sliding contact of movable knife with stationary knife is enabled when air cylinder makes knife mechanism to swing forward
JP2010094366A (ja) 1本糸錠縫化ハンドステッチミシン
JP2005312635A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の根糸保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