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733099A - 钉扣方法及钉扣缝纫机 - Google Patents

钉扣方法及钉扣缝纫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733099A
CN102733099A CN2012101090449A CN201210109044A CN102733099A CN 102733099 A CN102733099 A CN 102733099A CN 2012101090449 A CN2012101090449 A CN 2012101090449A CN 201210109044 A CN201210109044 A CN 201210109044A CN 102733099 A CN102733099 A CN 1027330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tton
supporting mass
lining
suture
coil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904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733099B (zh
Inventor
横山隆一
畠中一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to Sewing Machine Mf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7330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30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7330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73309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3/00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 D05B3/12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fastening articles by sewing
    • D05B3/14Sew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with mechanism for lateral movement of the needle or the work or both for making ornamental pattern seams, for sewing buttonholes, for reinforcing openings, or for fastening articles, e.g. buttons, by sewing for fastening articles by sewing perforated or press butt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一种钉扣方法及钉扣缝纫机,依次连续实施以下工序:将外扣、衬扣以及面料置于载放板上的设置工序;使两个钮扣独立地移动,并将它们同时缝到面料上的钉扣工序;保持钉扣用缝线的剪断端部剪断后的状态并保持外扣及面料的已钉钮扣保持工序;使两个纽扣支承体向离开位置移动的工序;使两个纽扣翻转成垂直姿势的工序;将由于翻转而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折入的工序;反复多次地实施绕线第一针动作以及接在其后夹着钉扣用缝线而在两侧部位交替地落针的绕线第二针、第三针动作的绕线缝纫工序;在绕线第二针动作以后将缠绕在外扣周围的一部分的线剪断的剪线工序;以及使两个支承体作逆向返回翻转,从而使两个纽扣成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的返回翻转工序。

Description

钉扣方法及钉扣缝纫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钉扣方法及钉扣缝纫机,这种钉扣方法及钉扣缝纫机是在例如男女服装等的面料表面侧钉上主要是平钮扣等外扣,并且在面料的背面侧钉上衬扣,还要在位于外扣与面料之间的钉扣用缝线周围缠绕线用缝线,从而实施绕线缝纫。
为了用缝纫机进行外扣缝纫及增强其缝纫牢度的衬扣缝纫,并且进行进一步确保钉扣牢度的绕线缝纫,大致需要有钉扣工序和绕线缝纫工序这两道工序,在钉扣工序中,将保持在各钮扣支承体上的外扣及衬扣在规定的钉扣位置上设置成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同时将面料置于两个钮扣间的落针位置上,在此状态下使两个钮扣支承体独立地沿正交的水平二维方向移动,以使两个钮扣的钮扣孔依次位于落针位置,由此将两个钮扣同时缝到面料上,绕线缝纫工序则是在上述钉扣工序之后,使两个钮扣以成为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势的方式翻转,同时以比钉扣部位更靠近面料边缘侧的面料端部不妨碍落针的方式将该面料端部向与落针位置相反的一侧折弯,在此状态下在成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的钉扣用缝线的周围缠绕绕线用缝线。
在用钉扣专用缝纫机和绕线专用缝纫机分开进行上述两道工序时,需要使用两台(两种)专用缝纫机,因此会增大设备成本,并且为了设置(并排设置)两台缝纫机,需要确保较大的缝制空间,此外,在用钉扣专用缝纫机钉扣完毕后要先将面料从该钉扣专用缝纫机上取下,然后再在绕线专用缝纫机上重新设置以进行绕线缝纫,因此包含绕线缝纫在内的钉扣作业的作业性及作业效率非常差,完成钉扣的衣服的生产量低。
背景技术
过去,作为用一台(一种)缝纫机来进行上述两道工序、即钉扣工序和绕线工序的钉扣缝纫机,譬如有日本专利公报第4198023号记载的钉扣缝纫机。
然而,用上述第4198023号公报记载的过去的钉扣缝纫机来进行钉扣工序和绕线缝纫工序时,需要手动来变换带衬扣面料保持装置的位置。尤其是当钉扣工序结束而向下一道绕线缝纫工序转移时,要将带衬扣面料先从面料保持部件上取下,在此基础上变换带衬扣面料保持装置的位置,接着将带衬扣面料再度设置(重置)到变换了位置后的带衬扣面料保持装置上,在这种情况下,在从钉扣工序向绕线缝纫工序转移时就要需要又多又麻烦的手动(缝纫作业者)作业。
因此,虽然能够用一台缝纫机进行钉扣工序及绕线缝纫工序,但两道工序切换时需要上述又多又麻烦的作业,因此不能充分地提高规定的钉扣的作业性及作业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钉扣方法及钉扣缝纫机,不仅能够用一台缝纫机进行钉扣工序和绕线缝纫工序,而且无须手动即能够连续地进行两道工序,能够显著地提高作业性及作业效率,并能够正确且可靠稳定地进行绕线缝纫作业。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钉扣方法的特征在于,依次连续地实施以下工序:设置工序,在该工序中,将保持在外扣支承体上的外扣以及保持在衬扣支承体上的衬扣经过两个钮扣支承体而在规定的钉扣位置上的载放板上设置成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并且将面料置于两个钮扣间的落针位置上;钉扣工序,在该工序中,使两个钮扣支承体相对于落针位置独立地移动,从而使所述外扣及衬扣的各个钮扣孔依次位于落针位置上,并将两个钮扣同时缝到面料上;已钉钮扣保持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在前端部形成了卡线部的缝线支承体沿着所述外扣一侧的面料表面作前进移动,以使位于外扣与面料之间的钉扣用缝线与该缝线支承体前端的所述卡线部卡合,由此利用外扣支承体和缝线支承体来保持外扣及面料,并且使缝好衬扣后被剪断的钉扣用缝线的剪断端部保持剪断后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使衬扣支承体从载放板退避;支承体位置离开移动工序,在该工序中,使保持外扣及面料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移动到离开所述载放板的位置;钮扣翻转工序,在该工序中,在离开所述载放板的位置上将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翻转,以使两个钮扣成为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姿势;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在该工序中,将由于所述翻转而从钉扣部位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折弯,同时使移动到离开位置上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返回到所述载放板上,以将面料端部进一步折入;绕线缝纫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实施绕线多针动作而在钉扣用缝线的周围缠绕绕线用缝线,在所述绕线多针动作中,反复多次实施在位于所述外扣与缝线支承体之间的钉扣用缝线的两侧间部位落针的绕线第一针动作以及接在该绕线第一针动作后夹着所述钉扣用缝线而在其两侧部位交替地落针的绕线第二针、第三针动作;剪线工序,在该工序中,在绕线缝纫工序中的至少所述绕线第二针动作以后,在与通过绕线第一动作而从外扣的钮扣孔的表面一侧供给的绕线用缝线连接的状态下,将缠绕在外扣周围的一部分的线剪断;以及返回翻转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作逆向返回翻转,以使所述外扣及衬扣成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并且使缝线支承体作后退移动。
另外,为了实现与上述相同的目的,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具有:外扣支承体,该外扣支承体将外扣保持于能够在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与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势之间进行翻转的状态;衬扣支承体,该衬扣支承体将衬扣保持成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载放板,该载放板设置在规定的钉扣位置上且能够载放支承所述衬扣支承体;以及两个钮扣支承体移动装置,该两个钮扣支承体移动装置分别使所述外扣支承体及衬扣支承体沿水平或大致水平面移动,在该钉扣缝纫机中,通过所述两个钮扣支承体将外扣及衬扣在所述钮扣载放板上设置成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并且将面料置于两个钮扣间的落针位置上,在此状态下控制所述两个钮扣支承体移动装置,使它们相对于落针位置独立地移动,从而使该两个钮扣的各个钮扣孔依次位于落针位置,由此将外扣及衬扣同时缝到面料上,并且还进行绕线缝纫,在绕线缝纫中,使两个钮扣翻转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势,然后通过实施绕线多针动作而在钉扣用缝线的周围缠绕绕线用缝线,在所述绕线多针动作中,反复多次实施在挂在外扣与面料之间的钉扣用缝线的两侧间部位落针的绕线第一针动作以及接在该绕线第一针动作后夹着所述钉扣用缝线而在其两侧部位交替地落针的第二针、第三针动作,该钉扣缝纫机的特征在于,还具有:缝线支承体,在将外扣及衬扣缝到面料上后,该缝线支承体沿着外扣一侧的面料表面作前进移动,从而与挂在外扣与面料之间的钉扣用缝线卡合,且能够保持外扣及面料;绕线缝纫切换机构,在钉上衬扣后被剪断的钉扣用缝线剪断端部保持剪断后状态的状态下,该绕线缝纫切换机构使缝线支承体及外扣支承体移动到离开所述载放板的位置,并在该离开位置上使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翻转,以使两个钮扣成为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姿势,并且使翻转后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返回移动到所述载放板上;剪线工具,至少在所述绕线第二针动作以后,该剪线工具在与通过绕线第一针动作而从外扣的钮扣孔的表面一侧供给的绕线用缝线连接的状态下,将缠绕在外扣周围的一部分的缠绕线剪断;以及面料端部折入装置,在使因所述两个钮扣向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势翻转而从钉扣部位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返回所述载放板上之际,该面料端部折入装置将所述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折入。
采用具有上述结构特征的本发明的钉扣方法及钉扣机,使经过各钮扣支承体而以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载放于载放板上的外扣及衬扣相对于落针位置而独立地移动,从而无论两个钮扣的钮扣孔数量及孔径大小如何,都能在置于两个钮扣间的落针位置上的面料上同时钉上外扣及衬扣,并完成规定的钉扣动作。另外,钉扣后通过使外扣与面料之间的钉扣用缝线与缝线支承体的卡线部卡合,能够将外扣及面料保持在外扣支承体和缝线支承体上并使两者(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移动到离开载放板的位置,并且在该离开位置上使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翻转,以使两个钮扣成为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姿势,并且使翻转后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返回到载放板上,由此将从钉扣部位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折入,避免面料端部妨碍落针,以进行规定的绕线缝纫。
而且,钉上衬扣后被剪断的钉扣用缝线的剪断端部不会被扫线器等扫到落针位置的上方侧方,而是保持着剪断状态向所述离开位置移动、翻转并且返回,从而转移到绕线缝纫,由此能够对在绕线第一针动作时供给的绕线用缝线施加移动阻力,并且能够将该绕线用缝线保持在针的上下运动路径或其附近位置上。因此,即使是无法使针下落到面料上的空间缝纫的绕线第一针动作,线也不会从针孔拔出,而能够正常地形成针线环,并且弯针能够可靠地捕捉该针线环。从而能够正确、可靠、稳定地进行规定的绕线缝纫。
还有,为了使绕线第一针动作可靠,在绕线第二针动作以后将缠绕在外扣周围的一部分上的线剪断,由此缝纫作业人能够在绕线缝纫后的任意时期将残留在外扣的钮扣孔表面一侧的线头部分简单地拔除,从而能避免由线头导致的外观不佳。
在本发明的钉扣方法中,最好所述剪线工序是在所述绕线第二针动作之后进行。尤其是,最好所述剪线工序在所述绕线第三针动作之后进行。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是在线的松紧等缝纫状态已经稳定的绕线第三针动作之后将缠绕在外扣周围一部分上的线剪断,因此绕线本身很稳定,并且能够可靠地剪线。
另外,在本发明的钉扣方法中,可以采用以下第一程序和第二程序中的任一种,在第一程序中,所述支承体位置离开移动工序具有:使由外扣支承体和缝线支承体保持的外扣及面料从所述载放板上向缝制作业位置作大致水平移动的工序;以及在经过该水平移动后的缝制作业位置上实施使两个钮扣翻转的钮扣翻转工序后使已翻转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从缝制作业位置向其上方位置上升移动的工序,并且,所述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是使已上升移动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从缝制作业位置的上方位置大致水平地移动到所述载放板的上方位置,然后从该位置向载放板上作下降移动的工序,在第二程序中,所述支承体位置离开移动工序是使由外扣支承体和缝线支承体保持的外扣及面料从所述载放板上向该载放板的上方位置作上升移动的工序,并且,所述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是用折入装置将向载放板的上方位置作上升移动且在该位置上进行翻转工序后的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折入,同时使其从载放板的上方位置向载放板上作下降移动的工序。
另外,在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中,作为所述绕线缝纫切换机构,采用具有下述结构的机构,使所述缝线支承体及外扣支承体从所述载放板上向着缝制作业位置大致水平地作前进移动并且翻转,然后使其从该缝制作业位置向该缝制作业位置的上方位置作上升移动,并且使翻转后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从缝制作业位置的上方位置大致水平地返回移动到所述载放板的上方位置,然后从该位置向载放板上作下降移动,通过采用这种绕线缝纫切换机构,能够容易地实现所述第一程序的钉扣方法。
另外,在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中,作为所述绕线缝纫切换机构,采用具有下述结构的机构,使所述缝线支承体及外扣支承体从所述载放板上向该载放板的上方位置作上升移动并且翻转,然后从载放板的上方位置向载放板上作下降移动,通过采用这种绕线缝纫切换机构,能够容易地实现所述第二程序的钉扣方法。
另外,在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中,作为在两个钮扣已翻转成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姿势后将从钉扣部位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在绕线缝纫之前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折入的面料折入装置,可以是如下装置中的一种:一种是在翻转后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从缝制作业位置的上方位置大致水平地返回移动到所述载放板的上方位置时,使面料端部与载放板接触,由此将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折入的装置;另一种是在使翻转后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从载放板的上方位置向载放板上作下降移动之前将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压入的折入装置,但最好采用通过使面料端部与载放板接触来进行折入的装置。
在这种情况下,无须为了避免在后面的绕线缝纫工序时妨碍落针而将面料端部折入的特别机构、譬如吹气装置等强制压入机构等,结构简单,并且无须为了折入面料端部而设置特别的工序,能够进一步提高钉扣作业的效率。
而且,在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中,所述剪线工具能够采用以下任一种结构:一种结构是能够沿着所述外扣支承体的背面附近位置作直线前进后退移动,在所述绕线第一针动作之前作前进移动,并且在绕线第二针动作以后作后退移动,来拉出所述线并将其剪段;另一种是开闭驱动式结构,能够沿着所述外扣支承体的背面附近位置作直线前进后退移动,在所述绕线第一针动作之前作前进移动,从而将所述线剪断。
本发明其它结构特征及其效果可通过以下实施方式获知。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的整体示意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上的衬扣支承体的分解放大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上的外扣支承体及其驱动机构、剪线工具及其驱动机构、翻转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上的缝线支承体及其移动驱动机构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上的绕线缝纫切换机构的局部切除放大立体图。
图6是说明上述绕线缝纫切换机构的一种动作状态的局部剖切放大侧视图。
图7是说明上述绕线缝纫切换机构的另一种动作状态的局部剖切放大侧视图。
图8(a)~(f)是说明在一例钉扣程序中从设置工序到上升工序为止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主视图。
图9(g)~(l)是说明在一例钉扣程序中从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到后处理工序为止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主视图。
图10(m)是说明在一例钉扣程序结束后去除断线头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主视图。
图11是图9(h)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图9(i)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图9(j)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4(a)~(f)是说明在另一例钉扣程序中从设置工序到上升工序为止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主视图。
图15(g)~(k)是说明在另一例钉扣程序中从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到后处理工序为止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主视图,图15(l)是说明在另一例钉扣程序结束后去除断线头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示意主视图。
(符号说明)
1钉扣缝纫机
4外扣支承体
5衬扣支承体
6载放板
7缝线支承体
8绕线缝纫切换机构
30可动台(钮扣支承体移动装置)
50剪线工具
B外扣
P衬扣
W面料
We面料端部
N缝线
Ne、Nf线的剪断端部
N1钉扣用缝线
N2绕线用缝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的整体示意立体图。图2~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各主要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钉扣缝纫机1具有:通过设在缝纫机臂2内的升降驱动机构而在一定位置作上下往返运动的针3;对外扣B予以保持的外扣支承体4;对衬扣P予以保持的衬扣支承体5;能够载放支承衬扣支承体5的载放板6;缝线支承体(参照图3)7;剪线工具50(参照图3);绕线缝纫切换机构8;以及面料压板9。
上述衬扣支承体5固定在摆动臂12的前端部,该摆动臂12通过气缸10的伸缩运动而能够围绕水平轴11的轴心作旋转摆动。在该衬扣支承体5的旋转摆动方向的前端部的上面,如图2所示,安装着下述构件:从径向两侧弹性地抱入衬扣P且加以保持的左右一对抱持部件13、13;对这一对抱持部件13、13抱入衬扣P的抱持力予以辅助的一对辅助弹簧部件14、14;以及将衬扣P夹持在其与衬扣支承体5之间并且能够将面料W设置在其上表面的钮扣承接板15。
上述衬扣支承体5通过伴随气缸10的伸缩运动而产生的围绕水平轴11的轴心的旋转摆动,在将衬扣P保持在前端部的一对抱持部件13、13以及钮扣承接板15上的状态下,能够在载放支承于载放板6上的位置与钉扣结束后从载放板6上退避到缝纫机前侧、即进行缝制作业一侧的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另外,在衬扣支承体5及钮扣承接板15的前端形成了落针孔5a以及15a,并且在载放板6上与它们对应的部位也形成了落针孔6a。上述衬扣支承体5上的落针孔5a、15a的前端敞开,从而在钉扣后使衬扣支承体5向上述退避位置作切换摆动之际允许从钉扣用缝线N1拔出。
上述水平轴11及载放板6横跨固定在左右一对衬扣支承体支臂27、27之间。该左右一对衬扣支承体支臂27、27固定在可动框架(属于公知技术,因此图中省略)上,该可动框架被两个步进电动机驱动而可在水平面内沿相互正交的前后、左右方向(Y1-Y2方向以及X1-X2方向)移动,藉此,衬扣支承体5以及载放板6能够通过可动框架被驱动而在前后、左右方向上移动。
如图3所示,上述外扣支承体4具有:支承体本体16C;从径向两侧夹持外扣B的一对可动夹持部件16A、16B;以及驱动这一对可动夹持部件16A、16B直线地往返滑动从而在夹持外扣B的状态与解除夹持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气缸17,并且在该外扣支承体4的支承体本体16C上安装着缝线支承体7以及驱动该缝线支承体7移动的气缸18。
上述外扣支承体4可围绕水平轴心旋转地支承在钮扣支承体支臂19的下端部,通过气缸20的伸缩运动,并经过连结杆21、22可在将外扣B保持成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的状态与使之翻转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势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4所示,上述缝线支承体7固定在支承体安装部件24的前端,该支承体安装部件24贯通支承在缝线支承体台23上且可沿水平方向自由移动。在该缝线支承体7的前端部形成了卡线部7a。上述缝线支承体台23通过安装片25及螺钉26而固定支承在上述外扣支承体4的支承体本体16C上。另外,支承体安装部件24的另一端固定在气缸18的可动杆18a的前端,通过气缸18的伸缩运动,缝线支承体7沿箭头y1-y2方向作进退移动,从而能够在上述卡线部7a与钉扣后的钉扣用缝线N1(参照图8)卡合的状态以及脱离钉扣用缝线N1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如图3所示,上述剪线工具50形成为钩状。该钩状的剪线工具50通过从可动部件52的前端部朝上述缝线支承体7侧延伸的腕板部件53而固定在可动部件52的前端部,该可动部件52支承在剪线工具本体51上并可沿水平方向自由滑动,该剪线工具本体51通过螺钉56固定支承在上述外扣支承体4的支承体本体16C的侧面部。上述可动部件52固定在气缸54的可动杆54a的前端,该气缸54支承在剪线工具本体51上。剪线工具50通过气缸54的伸缩运动而能够沿着上述外扣支承体4的背面附近位置在箭头y3-y4方向上作进入后退移动,并且在后述绕线第一针动作之前,如图3的虚线所示那样前进移动到接近一个可动夹持部件16A的位置,且在后述绕线第三针动作之后,如图3的实线所示那样后退移动到另一个可动夹持部件16B附近,由此将缠绕在外扣B的周围一部分上的线(后述)拉出并剪断。
如图5所示,上述钮扣支承体支臂19固定在钮扣支承体支臂台28上。在该钮扣支承体支臂台28与配置在其下方的钮扣支承体支臂台引导安装台29之间,设有上述绕线缝纫切换机构8的构成要素之一、即钮扣支承体支臂台升降驱动机构。另外,上述钮扣支承体支臂台引导安装台29固定在可动台30上,该可动台30被两个步进电动机驱动而能在水平面内沿相互正交的前后、左右方向(Y1-Y2方向及X1-X2方向)移动,由此,能够通过可动台30驱动控制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独立于衬扣支承体5及载放板6而向前后、左右方向移动。
不过,可动台30的驱动移动机构及其控制机构是公知技术,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和图示。
上述绕线缝纫切换机构8如下构成。
即,如图5所示,钮扣支承体支臂台28被多根(图示为4根)杆状导柱31支承成可相对于固定在可动台30上的钮扣支承体支臂台引导安装台29在上下方向Z1-Z2上作升降移动。在该钮扣支承体支臂台28的上表面固定支承着气缸32,该气缸32上的可动杆33的下端部与在钮扣支承体支臂右28上形成的螺纹孔34作螺纹结合而被固定。
在固定于上述钮扣支承体支臂台引导安装台29上且向上方竖起的螺栓35的上端部分,经过锁定螺帽37及垫圈38而与螺帽状的上限止动器36作螺纹结合,该上限止动器36可在上下方向上自由调节位置,其通过与钮扣支承体支臂台28抵接来限制该钮扣支承体台28的上升位置。另外,在上述钮扣支承体支臂台28上,经过锁定螺帽41而设置可在上下方向上自由调节位置的下限止动器40,该下限止动器40通过与固定在钮扣支承体支臂台引导安装台29上的止动器触碰块39抵接来限制钮扣支承体支臂台28的下降位置。
在以上各构成要素中,钮扣支承体支臂台升降驱动机构通过使气缸32工作来使可动杆33作伸缩运动,从而能够在图6所示的使钮扣支承体支臂台28下降到下限止动器40与止动器触碰块39抵接的下限位置的下降状态、图7所示的使钮扣支承体支臂台28上升到该钮扣支承体支臂台28与上限止动器36抵接的上限位置的上升状态之间进行切换,通过将该钮扣支承体支臂台升降驱动机构与可动台30的驱动移动机构及其控制机构、外扣支承体4的翻转切换机构进行组合,就构成了上述绕线缝纫切换机构8。
上述面料压板9被气缸42驱动而从斜上方与置放在衬扣支承体5的钮扣承接板15上的面料W的上表面抵接,由此防止面料W过分移动或挠曲。
以下基于图8(a)~图8(f)、图9(g)~图9(1)以及图11~图13详细说明上述结构的钉扣缝纫机1进行第一钉扣程序(动作)的工序顺序。
1.设置工序:如图8(a)所示,通过外扣支承体4和衬扣支承体5将保持在外扣支承体4上的外扣B及保持在衬扣支承体5上的衬扣P以水平姿势设置在载放板6上的规定钉扣位置、即落针孔6a上的位置,同时将面料W设置在衬扣P上,使面料压板9与设置好的面料W的上表面抵接而将面料W保持在规定位置上。
在此设置工序中,钮扣支承体支臂台28如图6所示处于下降到下限位置的状态,同时外扣支承体4被切换成将外扣B保持于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的状态。
2.钉扣工序:通过可动台30及可动框架(省略图示)来控制外扣支承体4和衬扣支承体5独立地在前后、左右方向(Y1-Y2方向及X1-X2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外扣B的钮扣孔及衬扣P的钮扣孔依次位于落针位置,与此同时,使针3对着落针孔作上下往返运动,由此便如图8(b)所示,将两个钮扣B、P同时钉到面料W的正反面。并且在钉上衬扣P之后,将与针3相连一侧的缝线N在载放板6的下方部剪断成较长的线头和较短的线头。较短的线头是外扣B及衬扣P钉扣完毕后的线端部分Nf。
3.已钉钮扣保持工序:如图8(c)所示,通过气缸18的收缩动作使缝线支承体7沿着面料W的上表面向图4所示的箭头y1方向作前进移动,使该缝线支承体7的卡线部7a与位于外扣B与面料W之间的钉扣用缝线N1卡合。这样就通过外扣支承体4和缝线支承体7将外扣B及面料W加以保持。然后,水平轴11随着气缸10的收缩、伸张而围绕轴心作旋转摆动,使衬扣支承体5从载放支承在载放板6上的位置切换成退到缝纫机前侧的缝制作业(操作人)一侧的位置上,与此同时,面料压板9向斜上方退到脱离面料W的位置。
4.支承体位置离开移动工序:如图8(d)所示,通过可动台30使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向前方(Y2方向)移动,由此使被外扣支承体4和缝线支承体7保持的外扣B、衬扣P以及面料W从载放板6上向着操作人员一侧的离开位置作水平移动。即使在这种使外扣B、衬扣P及面料W从载放板6上移动到操作人员一侧的离开位置上的状态下,在钉上外扣B和衬扣P后被剪断的缝线N的长短剪断端部Ne、Nf也保持着剪断后的状态。
5.钮扣翻转工序:通过使气缸20作收缩动作,使移动到操作人员一侧的离开位置上的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围绕水平轴心而转动,从而如图8(e)所示,外扣B及衬扣P被翻转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势。伴随着这一翻转,比钉扣部位更靠近面料端部边缘侧的面料端部We成为向下方垂下的状态。
6.上升工序:在钮扣翻转工序后,使气缸32作伸张动作,由此使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上升到图7所示的上限位置。随着该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的上升,经过钮扣支承体支臂19使已翻转的外扣支承体4以及缝线支承体7如图8(f)那样向上方(Z1方向)作上升移动。
7.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经过可动台30使已上升的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向后方(Y1方向)水平移动,从而如图9(g)所示,使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返回到载放板6的上方位置。此时,从钉扣部位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We与载放板6接触,从而将面料端部We向与外扣B一侧相反的衬扣P一侧折弯。
不过,为了如上述那样在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向后方(Y1方向)水平移动时使面料端部We与载放板6接触,从而将面料端部We可靠地向衬扣P一侧折弯,要根据从钉扣部位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We的下垂长度预先调节并设定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的上限位置。
8.下降工序:通过使气缸32作收缩动作,使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下降到图6所示的下限位置。伴随着该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的下降,经过钮扣支承体支臂19使已翻转的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如图9(h)所示那样向下方(Z2方向)下降移动,从而将已折弯的面料端部We在载放板6上进一步折入成大致水平姿势。在完成图9(h)所示的面料端部We的折入后,立即使气缸54作伸张动作,从而经过可动部件52及腕板部件54使剪线工具50如图11那样沿着上述外扣支承体4的背面附近位置而向箭头y3方向直线滑动,一直前进到接近外扣支承体4的一个可动夹持部件16A的位置。另外,钉上衬扣P后被剪断的缝线N的剪断端部Ne无须用譬如扫线器等向载放板6的上方拉,而是将其保持在位于面料W的主体部与被折入的面料端部We之间的状态。
9.绕线缝纫工序:经过可动台30使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按预先设定的间距在前后Y1-Y2方向及左右X1-X2方向上往返移动,从而如图9(i)及图12所示,反复多次实施绕线第一针动作及绕线第二针、第三针动作,绕线第一针动作使针3在位于外扣B与缝线支承体7之间的钉扣用缝线N1的中央部位落下,绕线第二针、第三针动作则接在该绕线第一针动作之后,夹着钉扣用缝线N1而在其两侧交替地使针3落下,由此在钉扣用缝线N1的周围缠绕绕线用缝线N2。
此处,对于在衬扣P钉上后剪断的钉扣用缝线N的剪断端部Ne,无须用扫线器等将其向落针位置的上方侧方扫除,而是保持其剪断后的状态向绕线缝纫转移,从而对绕线第一针动作时供给的绕线用缝线N施加移动阻力,与此同时,通过绕线第一针动作供给的绕线用缝线N被保持在针3的上下运动路径或其附近位置上。因此,即使是无法使针3下落到面料W自身的空间缝纫的绕线第一针动作,缝线也不会从针孔拔出,而能够正常地形成针线环,并且弯针(省略图示)能够可靠地捕捉该针线环。从而能够正确、可靠、稳定地进行规定的绕线缝纫。
10.剪线工序:在绕线工序中的绕线第三针动作之后,使气缸54作收缩动作,从而经过可动部件52及腕板部件53使剪线工具50如图9(j)及图13所示那样沿着上述外扣支承体4的背面附近位置而向箭头y4方向直线滑动,一直后退到接近外扣支承体4的另一个可动夹持部件16B的位置。由此,就在与通过绕线第一针动作而从外扣B的钮扣孔表面侧供给的绕线用缝线N相连的状态下,将缠绕在外扣B的周围一部分的线部分Na中途剪断。被剪断的线部分Na中的与缝线N相连的线部分Na1随着绕线第三针动作以后的重复绕线动作而被缠入绕线用缝线N2中。
11.后处理工序:绕线缝纫工序后,通过使气缸32作伸张动作,使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上升到图7所示的上限位置。随着该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的上升,经过钮扣支承体支臂19使外扣支承体4以及缝线支承体7以及面料W如图9(k)那样向上方(Z1方向)作上升移动。接着,在该上升位置上使气缸20作伸张动作,从而使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围绕水平轴心逆向转动,以使外扣B及衬扣P翻转而返回到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最后,通过气缸18的伸张动作,使缝线支承体7沿着面料W的上表面向图4所示的箭头y2方向退避移动,并且经过气缸17使外扣支承体4的一对可动夹持部件16A、16B直线地滑动,由此解除对外扣B的夹持,最后如图9(l)所示那样完成已实施了钉衬扣P和绕线缝纫的规定钉扣过程。
并且在上述1~11中说明的第一钉扣程序(动作)完成之后,如图10(m)所示,可以通过缝纫作业人员等手动将被上述剪线工具50剪断的线部分Na中残留在外扣B的钮扣孔一侧的线部分Na2简单地向上方拔除,不会留下无用的线头,可以提高外观质量。
通过自动且连续地进行以上1~11中说明的第一钉扣程序(动作),用一台缝纫机就能完成外扣B及衬扣P这两个钮扣的钉扣作业及其后的绕线缝纫,不仅如此,当在钉扣工序后向绕线缝纫工序转移时,无须手动更换或重置已完成钉扣的面料W等复杂作业,能够显著地提高规定的钉扣的作业性及作业效率。
另外,在钮扣翻转工序后使已翻转的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如图8(f)所示那样先向上方(Z1方向)上升移动、且使上升移动后的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返回移动到载放板6的上方位置的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中,如图9(g)所示,通过使从钉扣部位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We与载放板6接触,能够使该面料端部We向与外扣B一侧相反的衬扣P一侧折弯。因此,无须为了避免在下一道绕线缝纫工序时妨碍落针而设置折入面料端部We用的特别机构,譬如无须设置吹气机或自由进退的折入工具等,能够简化结构。
还有,对于在衬扣P钉上后剪断的钉扣用缝线N的剪断端部Ne,无须用扫线器等将其向落针位置的上方侧方扫除,而是保持其剪断后的状态向绕线缝纫转移,由此能够对绕线第一针动作时供给的绕线用缝线N施加移动阻力,与此同时,能够将该绕线用缝线N保持在针3的上下运动路径或其附近位置。因此,即使是无法使针3直接下落到面料W上的空间缝纫的绕线第一针动作,线也不会从针孔拔出,而能够正常地形成针线环,并且弯针能够可靠地捕捉该针线环。从而能够正确、可靠、稳定地进行规定的绕线缝纫。
以下基于图14(a)~图14(f)及图15(g)~15(k)来详细说明上述结构的钉扣缝纫机1进行的第二钉扣程序(动作)的工序。
1.设置工序:与第一钉扣程序中的1完全相同,如图14(a)所示,通过外扣支承体4和衬扣支承体5将保持在外扣支承体4上的外扣B及保持在衬扣支承体5上的衬扣P以水平姿势设置在载放板6上的规定钉扣位置、即落针孔6a上的位置上,同时将面料W设置在衬扣P上,使面料压板9与设置好的面料W的上表面抵接而将面料W保持在规定位置上。
在此设置工序中,钮扣支承体支臂台28如图6所示处于下降到下限位置的状态,同时外扣支承体4处于将外扣B保持于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的状态。
2.钉扣工序:与第一钉扣程序(动作)中的2完全相同,通过可动台30及可动框架(省略图示)来控制外扣支承体4和衬扣支承体5独立地在前后、左右方向(Y1-Y2方向及X1-X2方向)上移动,从而使外扣B的钮扣孔及衬扣P的钮扣孔依次位于落针位置,与此同时,使针3对着落针孔作上下往返运动,由此便如图14(b)所示,将两个钮扣B、P同时缝到面料W的正反面。并且在钉上衬扣P之后,将与针3相连一侧的缝线N在载放板6的下方部剪断成较长的线头和较短的线头。较短的线头是外扣B及衬扣P钉扣完毕后的线端部分Nf。
3.已钉钮扣保持工序:与第一钉扣程序(动作)中的3完全相同,如图14(c)所示,通过气缸18的收缩动作使缝线支承体7沿着面料W的上表面向图4所示的箭头y1方向作前进移动,使该缝线支承体7的卡线部7a与位于外扣B与面料W之间的钉扣用缝线N1卡合。这样就通过外扣支承体4和缝线支承体7将外扣B及面料W加以保持。然后,水平轴11随着气缸10的收缩、伸张而围绕轴心作旋转摆动,使衬扣支承体5从载放支承在载放板6上的位置切换成退到缝纫机的前侧的缝制作业(操作人)一侧的位置上,与此同时,面料压板9向斜上方退到脱离面料W的位置。
4.钮扣位置离开移动工序:通过使气缸32作伸张动作,使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上升到图7所示的上限位置。伴随着该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的上升,经过钮扣支承体支臂19使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向上方(Z1方向)上升,从而如图14(d)所示,离开移动到载放板6的正上方位置。即使在这种使外扣B、衬扣P以及面料W向上方上升的状态下,在钉上外扣B和衬扣P后被剪断的缝线N的剪断端部Ne、Nf也保持着剪断后的状态。
5.钮扣翻转工序:通过使气缸20作收缩动作,使离开移动到载放板6的正上方位置上的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围绕水平轴心而转动,从而如图14(e)所示,外扣B及衬扣P被翻转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势。伴随着这一翻转,比钉扣部位更靠近面料端部边缘侧的面料端部We成为向下方垂下的状态。
6.面料端部的折叠工序:对因翻转而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We如图14(f)箭头所示那样从外扣B一侧吹气等来实施压入,由此将面料端部We向与外扣B侧相反的一侧折弯。
7.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通过使气缸32作收缩动作,使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下降到图6所示的下限位置。伴随着该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的下降,经过钮扣支承体支臂19使已翻转的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如图15(g)所示那样向下方(Z2方向)下降移动,从而将已折弯的面料端部We在载放板6上折入成大致水平姿势。在完成图15(g)所示的面料端部We的折入后,立即使气缸54作伸张动作,从而经过可动部件52及腕板部件54使剪线工具50如图11那样沿着上述外扣支承体4的背面附近位置而向着箭头y3方向直线滑动,一直前进到接近外扣支承体4的一个可动夹持部件16A的位置。另外,对于钉上衬扣P后被剪断的缝线N的剪断端部Ne,无须用譬如扫线器等向载放板6的上方拉,而是将其保持在位于面料W的主体部与被折入的面料端部We之间的状态。
8.绕线缝纫工序:与第一钉扣程序(动作)中的9完全相同,经过可动台30使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按预先设定的间距在前后Y1-Y2方向及左右X1-X2方向上往返移动,从而如图15(h)及图12所示,反复多次实施绕线第一针动作及绕线第二针、第三针动作,绕线第一针动作使针3在位于外扣B与缝线支承体7之间的钉扣用缝线N1的中央部位落下,绕线第二针、第三针动作则接在该绕线第一针动作之后,夹着钉扣用缝线N1而在其两侧交替地使针3落下,由此在钉扣用缝线N1的周围缠绕绕线用缝线N2。
在该绕线缝纫工序中也与上述第一钉扣程序时同样,对于在衬扣P钉上后剪断的钉扣用缝线N的剪断端部Ne,无须用扫线器等将其向落针位置的上方侧方扫除,而是保持其剪断后的状态向绕线缝纫转移,从而对绕线第一针动作时供给的绕线用缝线N施加移动阻力,与此同时,通过绕线第一针动作供给的绕线用缝线N被保持在针3的上下运动路径或其附近位置上。因此,即使是无法使针3下落到面料W自身上的空间缝纫的绕线第一针动作,线也不会从针孔拔出,而能够正常地形成针线环,并且弯针能够可靠地捕捉该针线环。从而能够正确、可靠、稳定地进行规定的绕线缝纫。
9.剪线工序:在绕线工序中的绕线第三针动作之后,使气缸54作收缩动作,从而经过可动部件52及腕板部件53使剪线工具50如图14(i)及图13所示那样沿着上述外扣支承体4的背面附近位置而向箭头y4方向直线滑动,一直后退到接近外扣支承体4的另一个可动夹持部件16B的位置。由此,就在与通过绕线第一针动作而从外扣B的钮扣孔表面侧供给的绕线用缝线N相连的状态下,将缠绕在外扣B的周围一部分的线部分Na中途剪断。被剪断的线部分Na中的与缝线N侧相连的线部分Na1随着绕线第三针动作以后的重复绕线动作而被缠入绕线用缝线N2中。
10.后处理工序:与第一钉扣程序(动作)中的11完全相同,在绕线缝纫工序后,通过使气缸32作伸张动作,使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上升到图7所示的上限位置。随着该外扣支承体支臂台28的上升,经过钮扣支承体支臂19使外扣支承体4、缝线支承体7以及面料W如图15(j)那样向上方(Z1方向)作上升移动。接着,通过在该上升位置上使气缸20作伸张动作,使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围绕水平轴心逆向转动,从而如图15(k)那样使外扣B及衬扣P翻转而返回到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最后,通过气缸18的伸张动作,使缝线支承体7沿着面料W的上表面向图4所示的箭头y2方向退避移动,并且经过气缸17使外扣支承体4的一对可动夹持部件16A、16B直线地滑动,由此解除对外扣B的夹持,完成已实施了钉衬扣P和绕线缝纫的规定钉扣过程。
并且在上述1~10中说明的第二钉扣程序(动作)完成之后,如图15(l)所示,可以通过缝纫作业人员等手动将被上述剪线工具50剪断的线部分Na中残留在外扣B的钮扣孔一侧的线部分Na2简单地向上方拔除,不会留下无用的线头,可以提高外观质量。
实施以上1~10中说明的第二钉扣程序(动作)时,与实施第一钉扣程序时同样,用一台缝纫机就能完成外扣B及衬扣P这两个钮扣的钉扣作业及其后的绕线缝纫,不仅如此,当在钉扣工序后向绕线缝纫工序转移时,无须手动更换或重置已完成钉扣的面料W等复杂作业,能够显著地提高规定的钉扣的作业性及作业效率。
还有,与实施第一钉扣程序时同样,对于在衬扣P钉上后剪断的钉扣用缝线N的剪断端部Ne,无须用扫线器等向落针位置的上方侧方扫除,而是保持其剪断后的状态向绕线缝纫转移,由此能够对绕线第一针动作时供给的绕线用缝线N施加移动阻力,与此同时,能够将该绕线用缝线N可靠地保持在针3的上下运动路径或其附近位置上。因此,即使是无法使针3直接下落到面料W上的空间缝纫的绕线第一针动作,线也不会从针孔拔出,而能够正常地形成针线环,并且弯针能够可靠地捕捉该针线环。从而能够正确、可靠、稳定地进行规定的绕线缝纫。
还有,采用第二钉扣程序时,是在钉扣工序后使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如图14(d)那样上升移动到载放板6的上方位置,再在该上升位置上进行翻转工序,因此能够省略使外扣支承体4及缝线支承体7沿水平方向往返移动的工序,能够进一步提高钉扣作业效率。
不过,在上述第二钉扣程序中,作为面料端部We的折弯折入方式,最好是吹气,但也可以采用驱动压入工具,另外也可以由操作人员手持杆状部件来进行压入,以完成折入。
另外,在上述第一及第二钉扣程序中,是在线的松紧等缝纫状态已经稳定的绕线第三针动作之后实施剪线工序,但不限于这种方式,也可以在绕线第二针动作后剪线。
在本发明的钉扣缝纫机中,作为剪线工具5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能够沿外扣支承体4的背面附近位置自由地直线前进后退移动、且通过后退移动将线部分Na拉出并剪断的钩状剪线工具50,但不限于这种工具。譬如,也可以采用能够开闭的剪刀状剪线工具。
还有,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无论是第一钉扣程序还是第二钉扣程序,都如图10(m)或图15(l)所示,通过缝制作业人员等手动将被剪线工具50剪断的线部分Na中残留在外扣B的钮扣孔一侧的线部分Na2除去,但毫无疑问,上述除去线部分Na2的工序也可以由机器自动地进行。

Claims (18)

1.一种钉扣方法,其特征在于,依次连续地实施以下各道工序:
设置工序,在该工序中,将保持在外扣支承体上的外扣以及保持在衬扣支承体上的衬扣经过两个钮扣支承体而在规定的钉扣位置上的载放板上设置成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并且将面料置于两个钮扣间的落针位置上;
钉扣工序,在该工序中,使两个钮扣支承体相对于落针位置独立地移动,从而使所述外扣及衬扣的各个钮扣孔依次位于落针位置上,并将两个钮扣同时缝到面料上;
已钉钮扣保持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在前端部形成有卡线部的缝线支承体沿着所述外扣一侧的面料表面作前进移动,以使位于外扣与面料之间的钉扣用缝线与该缝线支承体的所述前端卡线部卡合,由此利用外扣支承体和缝线支承体来保持外扣及面料,并且使缝好衬扣后被剪断的钉扣用缝线的剪断端部保持剪断后的状态,在此状态下使衬扣支承体从载放板上退避;
支承体位置离开移动工序,在该工序中,使保持外扣及面料的外扣支承体和缝线支承体移动到离开所述载放板的位置;
钮扣翻转工序,在该工序中,在离开所述载放板的位置上将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翻转,以使两个钮扣成为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姿势;
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在该工序中,将由于所述翻转而从钉扣部位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折弯,同时使移动到离开位置上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返回到所述载放板上,以将面料端部进一步折入;
绕线缝纫工序,在该工序中,通过实施绕线多针动作而在钉扣用缝线的周围缠绕绕线用缝线,在所述绕线多针动作中,反复多次实施在位于所述外扣与缝线支承体之间的钉扣用缝线的两侧间部位落针的绕线第一针动作以及接在该绕线第一针动作后夹着所述钉扣用缝线而在其两侧部位交替地落针的绕线第二针、第三针动作;
剪线工序,在该工序中,在绕线缝纫工序中的至少所述绕线第二针动作以后,在与通过绕线第一动作而从外扣的钮扣孔的表面一侧供给的绕线用缝线连接的状态下,将缠绕在外扣周围的一部分的线剪断;以及
返回翻转工序,在该工序中,使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作逆向返回翻转,以使所述外扣及衬扣成为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并且使缝线支承体作后退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扣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剪线工序在所述绕线第二针动作之后进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扣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剪线工序在所述绕线第三针动作之后进行。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扣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体位置离开移动工序具有:
使由外扣支承体和缝线支承体保持的外扣及面料从所述载放板上向缝制作业位置作大致水平移动的工序;以及
在经过该水平移动的缝制作业位置上实施使两个钮扣翻转的钮扣翻转工序后使已翻转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从缝制作业者位置向其上方位置上升移动的工序,
并且,所述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是使已上升移动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从缝制作业者位置的上方位置大致水平移动到所述载放板的上方位置,然后从该位置向载放板上作下降移动的工序。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扣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体位置离开移动工序是使由外扣支承体和缝线支承体保持的外扣及面料从所述载放板上向该载放板的上方位置作上升移动的工序,并且,所述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是用折入装置将向载放板的上方位置作上升移动且在该位置上进行翻转工序后的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折入,同时使其从载放板的上方位置向载放板上作下降移动的工序。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扣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中,通过对着从钉扣部位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吹气,来将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折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钉扣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已翻转钮扣返回工序中,通过驱动压入工具或手动压入力,将从钉扣部位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折弯。
8.一种钉扣缝纫机,具有:外扣支承体,该外扣支承体将外扣保持于能够在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与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势之间进行翻转的状态;衬扣支承体,该衬扣支承体将衬扣保持在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载放板,该载放板设置在规定的钉扣位置上并能够载放支承所述衬扣支承体;以及两个钮扣支承体移动装置,该两个钮扣支承体移动装置分别使所述外扣支承体及衬扣支承体沿水平或大致水平面移动,在该钉扣缝纫机中,经过所述两个钮扣支承体将外扣及衬扣在所述钮扣载放板上设置成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并且将面料置于两个钮扣间的落针位置上,在此状态下控制所述两个钮扣支承体移动装置,使它们相对于落针位置而独立地移动,从而使所述两个钮扣的各个钮扣孔依次位于落针位置,由此将外扣及衬扣同时缝到面料上,并且还进行绕线缝纫,在绕线缝纫中,使两个钮扣翻转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势,然后通过实施绕线多针动作而在钉扣用缝线的周围缠绕绕线用缝线,在所述绕线多针动作中,反复多次实施在挂在外扣与面料之间的钉扣用缝线的两侧间部位落针的绕线第一针动作以及接在该绕线第一针动作后夹着所述钉扣用缝线而在其两侧部位交替地落针的绕线第二针、第三针动作,
所述钉扣缝纫机的特征在于,还具有:
缝线支承体,在将外扣及衬扣缝到面料上后,该缝线支承体沿着外扣一侧的面料表面作前进移动,从而与挂在外扣与面料之间的钉扣用缝线卡合,而能够保持外扣及面料;
绕线缝纫切换机构,在钉上衬扣后被剪断的钉扣用缝线的剪断端部保持剪断后状态的状态下,该绕线缝纫切换机构使所述缝线支承体及外扣支承体移动到离开所述载放板的位置,并在该离开位置上使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翻转,以使两个钮扣成为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姿势,并且使翻转后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返回移动到所述载放板上;
剪线工具,至少在所述绕线第二针动作以后,该剪线工具在与通过绕线第一动作而从外扣的钮扣孔的表面一侧供给的绕线用缝线连接的状态下,将缠绕在外扣周围的一部分的线剪断;以及
面料端部折入装置,在使因所述两个钮扣向垂直或大致垂直的姿势翻转而从钉扣部位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返回所述载放板上之际,该面料端部折入装置将所述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折入。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扣支承体具有:
支承体本体;
从径向的两侧夹持外扣的一对可动夹持部件;以及
驱动这一对可动夹持部件直线地往返滑动从而在夹持外扣的状态与解除夹持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的气缸,
所述外扣支承体伴随着气缸伸张收缩而围绕水平轴心旋转,从而能够在将外扣保持成水平或大致水平姿势的状态与使之翻转成垂直或大致垂直姿势的状态之间进行切换。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衬扣支承体具有:
从径向的两侧弹性地抱入衬扣加以保持的一对抱持部件;
对这一对抱持部件的抱持力予以辅助的一对辅助弹簧部件;以及
将衬扣夹持在其与衬扣支承体之间并且能够将面料设置在其上表面的钮扣承接板,
所述衬扣支承体伴随着气缸收缩伸张而围绕水平轴心作旋转摆动,从而能够在载放支承于所述载放板上的位置与退避到缝制作业一侧的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线支承体固定在支承体安装部件的伸缩方向的前端,该支承体安装部件通过气缸的收缩伸张而相对于缝线支承体台在水平方向上进退移动,在该缝线支承体的前进方向的前端部,形成有前进移动时与所述钉扣用缝线卡合、后退移动时脱离所述钉扣用缝线的卡线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缝线支承体及使所述缝线支承体进退移动的所述气缸安装在所述外扣支承体的支承体本体上。
13.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缝纫切换机构使所述缝线支承体及外扣支承体从所述载放板上向着缝制作业位置大致水平地前进移动并且翻转,然后使其从该缝制作业位置向该缝制作业位置的上方位置上升移动,并且使翻转后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从缝制作业位置的上方位置大致水平地返回移动到所述载放板的上方位置,然后使其从该位置向载放板上下降移动。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料端部折入装置在翻转后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从缝制作业位置的上方位置大致水平地返回移动到所述载放板的上方位置时,使面料端部与载放板接触,从而将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折入。
15.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绕线缝纫切换机构在使所述缝线支承体及外扣支承体从所述载放板上向该载放板的上方位置上升移动并翻转后,使它们从载放板的上方位置向载放板上作下降移动。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料端部折入装置是在使翻转后的外扣支承体及缝线支承体从载放板的上方位置向载放板上作下降移动之前,将从钉扣部位向下方垂下的面料端部向与外扣一侧相反的一侧压入的折入装置。
17.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剪线工具能够沿着所述外扣支承体的背面附近位置直线地前进后退移动,且在所述绕线第一针动作之前作前进移动,在绕线第二针动作以后作后退移动,来拉出所述线并将其剪断。
18.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钉扣缝纫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剪线工具构成能够沿着所述外扣支承体的背面附近位置直线地前进后退移动,且在所述绕线第一针动作之前作前进移动从而将所述线剪断的开闭驱动式结构。
CN201210109044.9A 2011-04-15 2012-04-12 钉扣方法及钉扣缝纫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330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4715 2011-04-15
JP2011104715A JP5305273B2 (ja) 2011-04-15 2011-04-15 ボタン付け方法及びそのミシン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733099A true CN102733099A (zh) 2012-10-17
CN102733099B CN102733099B (zh) 2014-07-23

Family

ID=46935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9044.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2733099B (zh) 2011-04-15 2012-04-12 钉扣方法及钉扣缝纫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5305273B2 (zh)
CN (1) CN102733099B (zh)
DE (1) DE102012206063A1 (zh)
TR (1) TR201204315A2 (zh)
TW (1) TWI50617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3943A (zh) * 2015-12-21 2016-04-13 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 一种制服带柄扣自动钉扣机的夹紧压扣及割线装置
CN105887340A (zh) * 2016-04-14 2016-08-24 苏州锦超服饰有限公司 纽扣松紧程度可调机构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8377A (ja) * 1993-11-30 1995-06-13 Juki Corp ミシンの制御装置
JP2826068B2 (ja) * 1994-03-08 1998-11-18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CN1542191A (zh) * 2003-05-02 2004-11-03 重机公司 绕根钉扣缝纫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4045A (ja) * 1990-05-18 1992-01-28 Brother Ind Ltd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H0714518B2 (ja) * 1990-05-31 1995-02-22 日本パーカライジング株式会社 シアン含有液の処理方法
JPH0624981B2 (ja) 1990-11-29 1994-04-06 東ソー株式会社 酸化ジルコニウム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711024B2 (ja) * 1991-01-21 1998-02-10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ボタン付け縫製方法及び装置
JP4603667B2 (ja) * 2000-09-18 2010-12-22 Juki株式会社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48377A (ja) * 1993-11-30 1995-06-13 Juki Corp ミシンの制御装置
JP2826068B2 (ja) * 1994-03-08 1998-11-18 ジューキ株式会社 根巻き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CN1542191A (zh) * 2003-05-02 2004-11-03 重机公司 绕根钉扣缝纫机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83943A (zh) * 2015-12-21 2016-04-13 际华三五零二职业装有限公司 一种制服带柄扣自动钉扣机的夹紧压扣及割线装置
CN105887340A (zh) * 2016-04-14 2016-08-24 苏州锦超服饰有限公司 纽扣松紧程度可调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305273B2 (ja) 2013-10-02
TR201204315A2 (tr) 2012-10-22
JP2012223534A (ja) 2012-11-15
TWI506177B (zh) 2015-11-01
TW201300603A (zh) 2013-01-01
DE102012206063A1 (de) 2012-10-18
CN102733099B (zh) 2014-07-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0075543A (ja) 偏平縫いミシン
EP3622106B1 (en) Quilting machine
CN102733099A (zh) 钉扣方法及钉扣缝纫机
CZ302054B6 (cs) Dírkovací stroj
CN202247284U (zh) 缝纫机布边防卷装置
TWI753871B (zh) 用於產生線跡起始面線的方法和用於實施該方法的組件,和具有該組件的縫紉機
JP2018130518A (ja) ミシンの生地把持装置
KR20110117017A (ko) 미싱
JP3372613B2 (ja) 環縫いミシンの空環縫込み装置
CN103361889A (zh) 布料的缝制方法及双链环缝纫机
JP2007282978A (ja) 穴かがり縫いミシン
CN218666636U (zh) 一种剪线装置以及自动缝合装置
CN110512366A (zh) 肩带机
TWI333989B (en) Eye-type buttonhole sewing machine
CN105506867B (zh) 缝纫机
CN102260965B (zh) 钉扣方法及钉扣机
JP2005052293A (ja) 縫製システム
JP4686323B2 (ja) 自動吊輪縫い機
KR100899907B1 (ko) 단사 체인 솔기의 끝매듭을 형성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JP2020142041A (ja) 丸物生地のヘム縫いミシン
CN108342843A (zh) 线卷入机构及具备该线卷入机构的缝纫机
JP2020006124A (ja) ミシンの生地捌き装置
JP3144386U (ja) ミシンのスキップステッチ装置
WO2003064749A1 (en) Device and method to apply paillettes on fabrics in a sewing machine, and multi-needle sewing machine comprising said device
JP4739869B2 (ja) ミシ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

Termination date: 201804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