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753871B - 用於產生線跡起始面線的方法和用於實施該方法的組件,和具有該組件的縫紉機 - Google Patents

用於產生線跡起始面線的方法和用於實施該方法的組件,和具有該組件的縫紉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753871B
TWI753871B TW105138395A TW105138395A TWI753871B TW I753871 B TWI753871 B TW I753871B TW 105138395 A TW105138395 A TW 105138395A TW 105138395 A TW105138395 A TW 105138395A TW I753871 B TWI753871 B TW I75387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upper thread
thread
needle
stitch
sect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5138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726999A (zh
Inventor
弗洛林 休茲
喬漢 艾恩斯
法蘭克 布瑞德
Original Assignee
德商都寇帕鷹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德商都寇帕鷹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德商都寇帕鷹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7269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7269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7538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753871B/zh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49/00Take-up devices, e.g. levers, for the needle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9/00Applications of bobbin-winding or -changing devices; Indicating or control devices associated therewith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65/00Devices for severing the needle or lower thread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47/00Needle-thread tensioning devices; Applications of tensomet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BSEWING
    • D05B57/00Loop takers, e.g. loopers
    • D05B57/08Loop takers, e.g. loopers for lock-stitch sewing mach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Sewing Machines And Sewing (AREA)

Abstract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產生線跡起始面線的方法、相應組件以及縫紉機。為了產生具有最高10mm的預期線跡伸出部的線跡-起始部段,首先利用縫紉針經過縫料從縫料上側朝向縫料下側傳送面線部段。隨後利用擺梭拉出面線起始部段,直到全部的面線起始部段處於縫料下側的下方。利用面線捕捉器抓住和引導面線起始部段。隨後對面線起始部段進行處理以產生線跡伸出部。

Description

用於產生線跡起始面線的方法和用於實施該方法的組件,和具有該組件的縫紉機 發明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產生具有最高10mm的預期線跡伸出部的線跡起始面線的方法。本發明還涉及一種用於實施這種方法的組件和具有這種組件的縫紉機。
發明背景
由EP 1 847 641 B1、DE 102 34 251 C1、DE 10 2006 019 193 A1和DE 101 23 075 C1公開了這種縫紉機。
發明概要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方法,利用該方法實現了具有期望的、短預期線跡伸出部的線跡起始面線。利用這種方法希望實現,以盡可能大的可靠性避免:從經縫紉的縫料部分的可見側能看到起始線伸出縫料部分的邊緣外。
該目的根據本發明通過具有在請求項1中提出的特徵的方法實現。
根據本發明認識到,如下情況是可能的:在開始產生線跡時並不是僅僅使面線起始部段被向下拉動穿過縫料--這例如由DE 102 34 251 C1已知,而是也可以 對被向下拉動的面線起始部段進行引導和處理,從而產生期望的較小的預期線跡伸出部。所產生的預期線跡伸出部可以是最高9mm,可以是最高8mm,可以是最高7mm、甚至更小。
如請求項2,切斷面線起始部段直接產生了小的預期線跡伸出部。
如請求項3,夾緊被抓住的面線起始部段確保了:在執行最開始的針跡時使本身較長的面線起始部段在待產生的線跡的起始端處受控制地沿線跡被定位,由此,面線起始部段的起始端伸出線跡外的最長長度為針跡長度。只要在該面線起始部段中確保最高10mm的針跡長度,便自動地實現了期望的、小的面線預期線跡伸出部。面線捕捉夾可以與面線捕捉器相鄰。面線捕捉器可以同時也被用作縫紉機的擺梭/鉤圈裝置(Greifer),因此也可以是針跡形成工具。也可能替代地,面線捕捉器和擺梭是不同的縫紉機部件。面線捕捉夾可以通過自身的夾緊單元形成,借助於面線捕捉器使面線起始部段受控制地轉入該夾緊單元中。這種夾緊單元可以直接設置在面線捕捉器上。替代於此,可以通過兩個在縫紉機中本就存在的構件形成夾子,使面線起始部段在被面線捕捉器抓住之後適宜地被導入所述兩個構件之間。這種夾子構件可以是底線線筒和底線線筒殼體。
如請求項4,通過面線引導夾預先規定面線起始部段的長度避免了:面線起始部段不期望地過長。面 線引導夾還可以負責,通過擺梭實際上拉出面線起始部段並且不從在縫紉針與面線儲備裝置之間的面線段/面線延伸部分(Oberfadenlauf)中重新拉出面線。
如請求項5,較小的起始針跡長度、例如一個較短的起始針跡、兩個較短的起始針跡或三個較短的起始針跡避免了:面線起始部段在引導和處理時被傳送裝置不期望地帶動,這可能不期望地導致在縫料與針孔中出口之間的面線具有延長的路段。
如請求項6,通過線張緊裝置調節面線拉伸或面線引導實現了:能調節地預先規定面線引導和面線處理,這例如可以用於適配於不同的材料品質和/或不同的線品質。線張緊裝置的調節可以依賴於面線捕捉夾的設計形式或作用。以這種方式可以優化線張緊裝置與面線捕捉夾的共同作用。
如請求項7的組件的優點相應於在前面參考根據本發明的產生方法描述的內容。擺梭和面線捕捉器可以是同一個部件。替代地,擺梭和面線捕捉器也可以通過彼此分開的部件形成。
如請求項8的面線刀能夠實現可靠地切斷被抓住的面線起始部段。面線刀可以是機器部件,其形成為與用於在線跡端部上切斷線的另一個刮線刀分開的部件。替代地,面線刀也可以同時形成用於在線跡端部切線的刮線刀。
如請求項9安裝的面線捕捉器和特別是面線 刀實現了,面線起始部段可以與傳送裝置的運動無關地被引導和特別短地被切斷。
如請求項10的面線捕捉夾的優點相應於與產生方法的捕捉夾步驟相聯繫地說明的內容。面線捕捉夾可以與面線捕捉器相鄰。在這種情況下,面線捕捉夾可以同樣安裝在用於縫料傳送裝置的支架上。面線捕捉夾可以通過縫紉機的線筒和線筒殼體的共同作用形成。
如請求項11的面線捕捉夾的佈置簡化了面線起始部段的受控制的引導。
如請求項12的面線捕捉夾的優點相應於在前面在產生方法中與引導夾步驟相聯繫地說明的內容。
對於如請求項13的線張緊裝置的優點也是如此。
由於通過面線引導夾和/或線張緊裝置相應地預先規定,可以特別是避免,被拉出的面線起始部段過長以致於其在拉出時與底線的纏結。
如請求項14的抽吸裝置避免了,被切斷的線頭不期望地聚集在縫紉機的區域中。
如請求項15的縫紉機的優點相應於在前面參考所述產生方法和縫紉組件所說明的內容。
1:雙連鎖縫縫紉機
2:基板
3:立柱
4:臂
5:頭部
6:支承主軸
7:曲柄傳動機構
8:線桿
9:針桿
10:針
11:豎直軸
12:線筒/線筒
13:針線、面線
13a:面線起始部段
14:支承板
15:縫料部分
17:移料件
18:針孔
19:擺梭
20:擺梭體部
21:擺梭尖端
22:線筒殼體/面線捕捉夾
22a:線筒/面線捕捉夾
23:擺梭軸線
24:縫紉運行-轉動方向
25:軸
26:支承座
27:驅動軸
28:皮帶傳動裝置
29:刮線刀
30:壓腳
31:傳送裝置
32:線張緊裝置
33:面線引導夾
34:張緊輪
35:引導桿
36:壓簧
37:支座
38:電磁鐵
39:中央控制裝置
40:面線捕捉器
41:捕捉孔/面線刀
42:基體
43:擺動支承件
44:傳送裝置支架
45:擺動軸線
46:致動孔
47:面線圈
48:配對刀
48a、48b:線跡
49:提升裝置
50:移動路徑
51:蓋壁
52:線筒接納部
53:抽吸裝置
A:最大線跡伸出部
S1、S2:針跡
S3,...Sn:針跡
Si、Si+1:針跡
下面根據附圖詳細說明本發明的實施例。圖中:圖1示出雙連鎖縫縫紉機的前視圖; 圖2示出縫紉機的針跡形成區域的透視示意圖;圖3以放大的比例尺相應於圖1中的觀察箭頭III示出縫紉機的局部的俯視圖,其中示出針跡形成工具在線圈提升位置中由擺梭尖端抓住面線圈的情況;圖4在類似圖3的視圖中示出在根據圖3的位置之後的瞬時位置中的針跡形成工具,其中,擺梭尖端已使自由的面線起始端被完全從縫料中拉出;圖5在類似於圖3的視圖中示出在根據圖4的位置之後的瞬時位置,其中,面線的自由端部在面線捕捉器與面線-配對刀的共同作用下被切除;圖6示意性地示出利用根據圖3至圖5的縫紉組件縫紉的線跡的俯視圖,用於說明所產生的線跡起始面線連同其預先規定的預期線跡伸出部;圖7在類似於圖3至圖5的視圖中示出用於受控制地引導被抓住的面線起始部段的另一個實施方式,其中,該面線起始部段被夾在底線線筒的線筒蓋與線筒殼體之間;和圖8示意性地示出利用根據圖7的縫紉組件縫紉的線跡的俯視圖,用於說明所產生的線跡起始面線連同其預先規定的預期線跡伸出部。
具體實施方式
雙連鎖縫縫紉機1具有基板2以及從該基板豎起的立柱3和成角度的臂4。該臂終止於頭部5。在臂4中可轉動地支承主軸6。該主軸在頭部5中驅動曲柄傳動機構7連同線 桿8。曲柄傳動機構7與在頭部5中可軸向移動地支承的針桿9以驅動方式連接。該針桿在其下端部上具有針10。通過曲柄傳動機構7能使針10沿豎直軸11上下運動。
為了簡化位置關係的顯示,下面使用笛卡爾的xyz座標系。豎直軸11沿該座標系的z方向延伸。x方向垂直於圖1的圖紙平面向內延伸並且平行於縫紉機1的縫紉方向。Y方向在圖1中向左延伸。
針10在孔眼中引導從線筒/線筒12通過線張緊裝置和線桿8輸送的針線13,該針線也被稱為面線。針線13具有自由的面線起始部段13a。
基板2支承利用螺栓固定的支承板14,在該支承板上放置有縫料部分15。支承板14設計為具有用於使下方的移料件17穿過的開口。該下方的移料件具有用於使針10穿過的針孔18。移料件17以已知的方式與佈置在基板2下方的推動-和提升傳動機構驅動連接。
擺梭19位於支承板14下方,該擺梭包括具有擺梭尖端21的擺梭體部20。在擺梭體部20中帶有罐形的線筒殼體22,該線筒殼體用於接納線筒22a形式的擺梭儲線裝置。線筒殼體22和線筒22a的上邊緣輪廓在根據圖2的示意圖中以虛線表示。擺梭線也被稱為底線。
擺梭19能圍繞豎直的、沿z方向延伸的擺梭軸線23轉動。擺梭體部20的縫紉運行-轉動方向24在圖3中為圍繞擺梭軸線23的順時針方向。擺梭體部20固定地與軸25連接,該軸與擺梭軸線23同軸。軸25可轉動地支承在利 用螺紋件與基板2連接的支承座26中。在該支承座中支承有驅動軸27,該驅動軸與佈置在支承座26的內部的齒輪傳動機構連接。該齒輪傳動機構具有1:2的傳動比,從而在驅動軸27轉動時,位於軸25上的擺梭體部20以兩倍的方式轉動。驅動軸27通過皮帶傳動裝置28與主軸6以驅動方式連接。
刮線刀29用於在線跡端部處切斷針線13和擺梭線,該刮線刀例如由EP 1 847 641 B1已知。
為了保持和傳送縫料部分15,縫紉機1額外地還具有壓腳30和上方的傳送裝置31,該上方的傳送裝置與下方的移料件17共同作用以用於傳送縫料。
示意性的圖2還示出面線13從線筒12到面線起始部段13a的延伸情況。面線13從線筒12出發經過線張緊裝置32和線桿8以及面線引導夾33引導到針10。
面線引導夾33具有張緊輪34,該張緊輪被固定在引導桿35上。通過壓簧36使張緊輪34被拉向面線引導夾33的固定在殼體上的支座37,從而夾緊面線13。在支座37上安裝有在圖2中示意性示出的電磁鐵38,該電磁鐵由縫紉機1的中央控制裝置39以未詳細示出的方式操控。
下面,根據圖3至圖5來描述一種縫紉機-組件的實施方式,該縫紉機-組件用於產生具有最高10mm的預期線跡伸出部的線跡-起始線。
縫紉機-組件具有用於抓住面線13的面線捕捉器40。面線捕捉器40在其自由端部上具有捕捉孔 (Fangöse)41(也可參見圖5),該捕捉孔同時用作可動的面線刀。面線捕捉器40的自由端部在圖3所示的初始位置中在下方的移料件17下面延伸,其中,捕捉孔41與針孔18對齊。面線捕捉器40具有L形彎曲的基體42並且通過擺動支承件43支承。擺動支承件43能以固定在殼體上的方式或另選地固定地與下方的移料件17的傳送裝置支架44連接。借助于擺動支承件43可以使面線捕捉器40的基體42圍繞擺動軸線45在根據圖3的初始位置與切斷-終端位置之間移動。圖5示出在初始位置與切斷-終端位置之間的基體42中間位置。擺動軸線45平行於z方向延伸。面線捕捉器40通過氣動的驅動裝置致動,該氣動的驅動裝置在附圖中未示出並且其接合在基體42中的致動孔46上,該致動孔設計為在基體42中與擺動軸線45間隔開。
下面根據圖3至5描述一種用於產生具有最高10mm的預期線跡伸出部的線跡起始面線的方法。
圖3示出在線圈提升位置中的縫紉機1針跡形成工具。縫紉針10已經離開其下止點並且沿正的z軸方向又向上移動,直到形成了面線圈47。在根據圖3的瞬時位置中,擺梭尖端21接合到該面線圈47中。面線捕捉器40處於初始位置,其中,面線圈47形成在面線捕捉器40的捕捉孔41的下方。面線圈47形成一面線部段,利用縫紉針10使該面線部段穿過縫料15被從該縫料的上側傳送到該縫料的下側。
捕捉孔41以非常小的間距佈置在下方的移 料件17的下面。該間距小於1mm。
自由的面線起始部段13a在根據圖3的瞬時位置中仍向上從縫料15伸出。
圖2示出在根據圖3的位置之後短時間的擺梭旋轉瞬時位置。
圖4示出與圖3相比大於180°的擺梭旋轉之後的針跡形成工具瞬時位置。擺梭尖端21在這種旋轉中使面線起始部段13a穿過縫料15被完全向下拉出。面線起始部段13a在此也向下穿過針孔18和捕捉孔41。面線13在擺梭尖端21與針孔18之間在擺梭19的上方和刮線刀29的下方延伸並且相對於縫料從下方首先穿過捕捉孔41並且隨後穿過下方移料件17中的針孔18。也就利用擺梭19使面線起始部段13a被拉出,直到全部的面線起始部段13a都處於線跡-下側的下方。
在擺梭尖端21拉出面線起始部段13a期間,使面線引導夾33被關閉,因此在面線行程中在面線引導夾33之前不再能從面線儲備裝置拉出面線13。在擺梭尖端21拉出面線起始部段13a之後,使面線引導夾33打開。
圖5示出在切斷面線起始部段13a之前的短時間內在根據圖3和圖4的初始位置與切斷-終端位置之間的面線捕捉器40的基體42的中間位置。在基體42擺動時,面線捕捉器40通過捕捉孔41抓住面線13以用於縮短面線起始部段13a。在根據圖5的位置中,捕捉孔41的邊緣稜作為面線刀與組件的固定在殼體上的配對刀48共同作用以 用於切斷面線13。在根據圖5的瞬時位置中,針10向上離開針孔18。
作為這種切斷過程的結果,面線13被按規定縮短。面線起始部段13a的自由端部在線跡起始端處在縫料部分15上的長度最高為10mm。面線起始部段13a的這個剩餘長度可以小於10mm,並可以是9mm、8mm或也可以是7mm並且也還可以更小。
利用面線刀41在配對刀48處切斷面線13是利用面線捕捉器40引導被抓住的面線起始部段13a的最終結果並且從而實現了面線起始部段13a的製造,即得到期望的、最高10mm的面線起始部段13a線跡伸出部。
現在,可以在面線13和在圖1至圖5中未詳細示出的底線參與的情況下實現線跡,其為雙連鎖縫。在線跡端部處,隨後利用刮線刀29進行面線13和底線的切線過程。
借助於控制裝置39可以在開始縫紉期間和特別是在切斷面線起始部段13a期間根據圖3至圖5的順序得到針跡長度。這避免了在下方的移料件17與面線起始部段13a之間的不期望的相對運動。
根據圖6的俯視圖示出在線跡-起始部段中的利用根據圖3至圖5的縫紉組件產生的線跡48a。縫紉方向沿x方向在圖6中向左延伸。基於在面線刀41與配對刀48之間的面線部段,在線跡48a起始端處的面線起始部段13a短到,實現10mm的最大線跡伸出部A。
在圖6中也示出了,最開始的兩個起始-針跡S1、S2相對於後面的針跡S3,...Sn縮短。
下面根據圖7描述縫紉組件的另一個實施方式,其用於產生具有最高10mm的預期線跡伸出部的線跡-起始部段。與上文參考圖1至圖5說明的部件相對應的部件具有相同的附圖標記並且不再詳細說明。
根據圖7的組件除了根據圖1至圖5的部件之外還具有在圖6中示意性示出的提升裝置49。提升裝置49可以設計為氣動缸。提升裝置49可通過中央控制裝置39操控。提升裝置49佈置在線筒殼體22的底部與線筒22a的下底壁之間。通過提升裝置49可以實現線筒22a相對於線筒殼體22沿移動路徑50的提升移動,該移動路徑在圖2中表示。在線筒22a相對於線筒殼體22的提升的位置中,線筒22a的蓋壁51在邊緣側相對於在線筒殼體22的上側中面向該蓋壁的線筒接納部52突出大於0.5mm、例如大於1mm。
為了受控制地引導和處理被表現為面線捕捉器的擺梭尖端21抓住的面線起始部段13a以得到最高10mm的期望的預期線跡伸出部,根據圖7的組件以如下方式工作:
在面線圈47的形成和利用擺梭尖端21抓住該面線圈方面,根據圖7的組件首先如結合圖1至圖3所述地進行工作。
在到達相應於圖3的瞬時位置時,致動提升裝置49,從而線筒22a突出於線筒殼體22的上邊緣。擺梭 尖端21隨後拉出面線13並向下相應於在前面結合圖1至圖5的實施方式所說明地穿過縫料部分15拉動面線起始部段13a。在根據圖7的實施方式中,面線起始部段13a由於線筒22a蓋壁51相對於線筒殼體22的突出而位於蓋壁51與線筒殼體22之間,如圖7所示。這樣,面線13的一個部段位於線筒22a內。
在根據圖7的擺梭尖端21的瞬時位置中或在繼續前進45°的擺梭尖端21旋轉位置中,提升裝置49進入其初始位置,從而線筒22a重新降低到其在線筒殼體22中的常規位置。面線起始部段13a則在線筒22a與線筒殼體22之間被夾緊。這樣,通過線筒22a和線筒殼體22形成了面線捕捉夾。
如果在根據圖7的瞬時位置之後並且在面線起始部段13a被夾緊之後形成後續的針跡,則面線起始部段13a在接下來的縫紉過程中被逐步地從面線捕捉夾22a、22中拉出,其中,面線起始部段13a以及從縫料部分15穿過針孔18從上方直接引導的面線部段被底線纏繞並在形成線跡時共同打結。面線起始部段13a的自由的起始端隨後可以具有針跡長度範圍中的長度。如果針跡長度被設計為最高10mm,則可以通過面線起始部段13a得到最高10mm的期望的預期線跡伸出部。
圖8示出線跡48b,該線跡利用根據圖7的縫紉組件產生。面線起始部段13a在線跡48b中並不是處在線跡起始端處遠離線跡48b,而是在針跡Si與Si+1之間。i的 大小依賴於在縫料部分15下方的拉出的面線起始部段13a的長度,該面線起始部段在縫紉時被逐步地從在線筒22a與線筒殼體22之間的夾緊狀態中拉出。i可以例如在4到10的範圍中。在線跡48b中,面線起始部段13a的線跡伸出部A也為最高10mm。
在縫紉組件的一變型方案中可以取消面線引導夾33。通過設定線張力--該線張力通過線張緊裝置32施加到面線13上--隨後在拉出和/或引導面線起始部段13a時得到從面線起始部段13a拉出的面線13長度尺寸與從縫紉針10前的面線段拉出的面線13長度尺寸之間的期望的關係。線張力被設定得越強,則從面線起始部段13a拉出的長度尺寸相對于由線張緊裝置32提供的面線13長度尺寸的比例越大。
縫紉組件可以額外地還具有在圖5中示意性表示的抽吸裝置53,用於抽吸利用面線刀41切斷的面線部段。抽吸裝置53與配對刀48的切割邊稜相鄰。抽吸裝置53與負壓源連接。
在用於產生具有最高10mm的預期線跡伸出部的線跡-起始部段的縫紉組件的另一個變型中,具有捕捉孔41的面線捕捉器40也可以在沒有配對刀的情況下使用。這樣,面線捕捉器40與面線捕捉夾共同作用,該面線捕捉夾是如上所述的在線筒22a與線筒殼體22之間形成的夾緊裝置。該面線捕捉夾可以與面線捕捉器40相鄰。
在縫紉組件的該變型中,面線起始部段13a 不是被切斷,而是被以受控制地引導的方式與線跡-起始部段縫合,如前面結合圖7和圖8說明地。在該縫紉過程中,可以通過用於沿+/-y方向形成線跡的、捕捉孔41的同步運動實現:面線起始部段13a在從面線捕捉夾中拉出的情況下被逐漸地向右(-y方向)和向左(+y方向)放置到針孔中,從而其始終被設置在相應的針跡下方並且在下面縫紉。為了確保這樣沿+/-y方向設置面線起始部段13a,針孔18的側面--通過該側面在縫紉起始-線跡部段時引導面線起始部段13a--能以直線延伸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說並非圓形彎曲。
13a:面線起始部段
17:移料件
18:針孔
19:擺梭
20:擺梭體部
21:擺梭尖端
22:線筒殼體
22a:線筒
29:刮線刀
40:面線捕捉器
41:捕捉孔
42:基體
43:擺動支承件
44:傳送裝置支架
45:擺動軸線
46:致動孔
48:配對刀
48a:線跡
53:抽吸裝置
A:最大線跡伸出部
S1、S2:針跡
S3、Su:針跡

Claims (15)

  1. 一種用於產生線跡起始面線的方法,該線跡起始面線具有最高10mm的理論-線跡伸出部,該方法具有以下步驟:利用壓腳保持住縫料,利用縫紉針使面線部段穿過縫料被從縫料上側傳送到縫料下側,利用擺梭拉出面線起始部段,直到全部的面線起始部段處於縫料下側的下方,利用面線捕捉器抓住已被擺梭拉出的面線起始部段,利用面線捕捉器引導面線起始部段並對面線起始部段進行處理以產生線跡伸出部,其中,面線捕捉器,壓腳,及擺梭被設計成是縫紉機的不同組件。
  2.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利用面線刀切斷被抓住的面線起始部段以產生線跡伸出部。
  3. 如請求項1所述的方法,其中,利用面線捕捉夾夾緊被抓住的面線起始部段以產生線跡伸出部。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面線起始部段的長度通過面線引導夾預先規定,該面線引導夾位於縫紉針前方的面線段中。
  5.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使面線起始部段在穿過縫料之後被引導穿過縫料傳送裝置的針孔,在此執行具有起始針跡長度的製造方法,該起始針跡長度小於在產生線跡時的一般針跡長度。
  6.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其中,對在縫紉針前的面線段中的線張緊裝置進行設定,使得在拉出和/或引導面線起始部段時對以下長度尺寸實現期望的關係:從面線起始部段拉出的面線的長度尺寸,和從在縫紉針前的面線段拉出的面線的長度尺寸。
  7. 一種用於實施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方法的組件,包括:被驅動的針桿以及由其攜帶的縫紉針,所述縫紉針用於引導面線,擺梭,用於抓住面線的面線捕捉器。
  8. 如請求項7所述的組件,其中,包括用於切斷被抓住的面線起始部段的面線刀。
  9. 如請求項7或8所述的組件,其中,包括縫料傳送裝置,其中,面線捕捉器被安裝在用於縫料傳送裝置的支架上。
  10. 如請求項8所述的組件,其中,包括用於夾緊被抓住的面線起始部段的面線捕捉夾。
  11. 如請求項10所述的組件,其中,面線 捕捉夾與面線捕捉器相鄰。
  12. 如請求項8所述的組件,其中,包括用於預先規定面線起始部段的長度的面線引導夾,該面線引導夾位於縫紉針前的面線段中。
  13. 如請求項7或8所述的組件,其中,包括在縫紉針前的面線段中的能調節的線張緊裝置。
  14. 如請求項8所述的組件,其中,包括用於抽吸被切斷的面線部段的抽吸裝置。
  15. 一種具有如請求項7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組件的縫紉機。
TW105138395A 2015-11-24 2016-11-23 用於產生線跡起始面線的方法和用於實施該方法的組件,和具有該組件的縫紉機 TWI7538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5223194.1 2015-11-24
DE102015223194.1A DE102015223194B3 (de) 2015-11-24 2015-11-24 Verfahren zum Erzeugen eines Naht-Anfangsoberfadens mit kurzem Soll-Nahtüberstand sowie Baugrupp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6999A TW201726999A (zh) 2017-08-01
TWI753871B true TWI753871B (zh) 2022-02-01

Family

ID=572562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5138395A TWI753871B (zh) 2015-11-24 2016-11-23 用於產生線跡起始面線的方法和用於實施該方法的組件,和具有該組件的縫紉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3176296B1 (zh)
JP (1) JP6975533B2 (zh)
KR (1) KR102557765B1 (zh)
CN (1) CN106757847B (zh)
DE (1) DE102015223194B3 (zh)
TW (1) TWI7538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7207626A1 (de) * 2017-05-05 2018-11-08 Dürkopp Adler AG Verfahren zum Erzeugen eines Naht-Endunterfadens mit vorgegebenem Soll-Nahtüberstand
DE102017207627A1 (de) * 2017-05-05 2018-11-08 Dürkopp Adler AG Baugruppe zum Erzeugen eines Naht-Anfangsoberfadens mit einem Soll-Nahtüberstand
CN109402885A (zh) * 2018-11-28 2019-03-01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用的挑线机构及缝纫机
CN109457409A (zh) * 2018-11-28 2019-03-12 杰克缝纫机股份有限公司 缝纫机用的挑线机构及缝纫机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8752A (en) * 1985-04-16 1987-04-21 Kochs Adler, A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rawing a needle thread through a workpiece
US20050178307A1 (en) * 2002-03-06 2005-08-18 Frazer James T. Multiple horizontal needle quilting machine and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80842C (zh) *
DE19746653C1 (de) * 1997-10-22 1998-11-12 Pfaff Ag G M Verfahren zum Verkürzen des nähgutseitigen Greiferfadenendes bei Nähmaschinen mit Fadenschneideinrichtung
JP2002113278A (ja) * 2000-10-10 2002-04-16 Juki Corp ミシンの糸切り装置
DE10123075C1 (de) * 2001-05-11 2002-10-10 Duerkopp Adler Ag Doppelsteppstichnähmaschine mit einer Fadenabschneidvorrichtung
JP4037151B2 (ja) * 2002-04-10 2008-01-23 Juki株式会社 ミシンの上糸保持装置
DE10234251C1 (de) * 2002-07-27 2003-10-09 Duerkopp Adler Ag Verfahren zum Ziehen des freien Fadenendes eines Nadelfadens von der Oberseite eines Nähgutteils auf dessen Unterseite und Nähmaschine zur Durchführung des Verfahrens
DE202006009410U1 (de) * 2006-04-21 2007-08-30 Dürkopp Adler AG Fadenziehmesser für eine Nähmaschine
DE102006019193A1 (de) * 2006-04-21 2007-10-25 Dürkopp Adler AG Doppelsteppstichnähmaschine
EP2360305B1 (de) * 2010-02-17 2013-05-08 Nähmaschinenfabrik Emil Stutznäcker GmbH & Co. KG Verfahren zum Betrieb einer Nähmaschine und Nähmaschine
DE102010043906A1 (de) * 2010-11-15 2012-05-16 Dürkopp Adler AG Nähmaschine sowie Verfahren zum Nähen eines Nahtanfangs mit einer derartigen Nähmaschine
JP5885018B2 (ja) * 2011-09-13 2016-03-15 ヤマトミシン製造株式会社 二重環縫いの縫目のほつれ止め方法及び二重環縫いミシンの縫目のほつれ止め装置
DE102012213599A1 (de) * 2012-08-01 2014-02-06 Dürkopp Adler AG Fadenziehmesser für eine Nähmaschine, Fadenabschneid-Baugruppe sowie Nähmaschine mit einem derartigen Fadenziehmesser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658752A (en) * 1985-04-16 1987-04-21 Kochs Adler, A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rawing a needle thread through a workpiece
US20050178307A1 (en) * 2002-03-06 2005-08-18 Frazer James T. Multiple horizontal needle quilting machine and metho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757847B (zh) 2020-09-08
TW201726999A (zh) 2017-08-01
KR102557765B1 (ko) 2023-07-19
CN106757847A (zh) 2017-05-31
EP3176296B1 (de) 2019-08-21
EP3176296A1 (de) 2017-06-07
DE102015223194B3 (de) 2017-02-23
JP6975533B2 (ja) 2021-12-01
JP2017099875A (ja) 2017-06-08
KR20170060590A (ko) 2017-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53871B (zh) 用於產生線跡起始面線的方法和用於實施該方法的組件,和具有該組件的縫紉機
JP6530197B2 (ja) ミシン
CN106283422B (zh) 缝纫机
JP2007195806A (ja) 自動玉縁縫いミシン
CZ302054B6 (cs) Dírkovací stroj
JP2013128551A (ja) ミシン
CN112703283B (zh) 能够缝制线材的缝纫机及线切割装置
KR200482460Y1 (ko) 재봉틀 및 이 재봉틀로 솔기의 시작부를 재봉하는 방법
JP4707489B2 (ja) ミシンの釜機構
JP2000325683A (ja) ミシンの鳥の巣防止装置
KR20210044870A (ko) 코드재를 봉착할 수 있는 미싱 및 코드재를 공급하는 장치 그리고 코드 안내체
JP2011125387A (ja) ミシン
JP2010227374A (ja) ミシン
CN108796855B (zh) 产生具有目标线缝突出部的线缝起始顶线的组件和缝纫机
CN110629418B (zh) 缝纫机
JP6581853B2 (ja) 穴かがりミシン
TW201835411A (zh) 製造線縫開頭面線的方法和配置成實施這種方法的縫紉機
JP6099378B2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
JP5468235B2 (ja) 自動玉縁縫いミシン
CN106245237B (zh) 嵌条缝制缝纫机
US346091A (en) Emile coenely
KR20210052476A (ko) 코드재를 봉착할 수 있는 미싱 및 코드재의 박음질 시작을 제어하는 방법
JP2014161462A (ja) 縫製装置の下糸繰出し装置
CN111979652A (zh) 装饰缝制缝纫机
JPS6389193A (ja) ボタン付けミシンの糸通し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