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02903B - 無線通信系統 - Google Patents

無線通信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02903B
TWI502903B TW101105833A TW101105833A TWI502903B TW I502903 B TWI502903 B TW I502903B TW 101105833 A TW101105833 A TW 101105833A TW 101105833 A TW101105833 A TW 101105833A TW I502903 B TWI502903 B TW I502903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wireless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signal
recei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11058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251347A (en
Inventor
Masahiro Nagata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Corp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12513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2513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029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02903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1Synchronization between n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2/00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12/28Data switching networks characterised by path configuration, e.g. LAN [Local Area Networks] or WAN [Wide Area Networks]
    • H04L12/40Bus networks
    • H04L12/407Bus networks with decentralised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for selectively calling a substation from a main station, in which substation desired apparatus is selected for applying a control signal thereto or for obtaining measured values therefro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6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using a pre-established activity schedule, e.g. traffic indication fra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 H04W52/020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 H04W52/0212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 H04W52/0219Power saving arrangements in terminal devices managed by the network, e.g. network or access point is master and terminal is slave where the power saving management affects multiple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using carrier sensing, e.g. 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CS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QSELECTING
    • H04Q2209/00Arrangements in telecontrol or telemetry systems
    • H04Q2209/80Arrangements in the sub-station, i.e. sensing device
    • H04Q2209/82Arrangements in the sub-station, i.e. sensing device where the sensing device takes the initiative of sending data
    • H04Q2209/826Arrangements in the sub-station, i.e. sensing device where the sensing device takes the initiative of sending data where the data is sent periodical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 Arrangements For Transmission Of Measured Signals (AREA)
  • Selective Calling Equipment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Description

無線通信系統
本發明係有關採用電波從無線子機發送資訊信號至無線主機的無線通信系統、及使用於該無線通信系統的無線子機及無線主機。
自以往,已知有一種無線通信系統,其由複數之無線子機採用同一頻率的載波,以槽式ALOHA方式發送各種資訊信號至無線主機。於該無線通信系統,無線子機係與以一定間隔切割時間而成的時槽同步,於任意的時槽發送資訊信號。又,無線子機在發送資訊信號時,為了避免本機的電波與來自他機的電波互相干擾,會在發送前進行載波感測,用以對於是否有電波從他機發射出來,進行一定時間的檢查。
於上述無線通信系統中,會發生下述情形:在複數之無線子機間,資訊信號的發送時間點重疊,電波產生干擾,以致任一資訊信號均無法發送。於此種情形,偵測出電波干擾後重新發送資訊信號即可,但仍然有發送時間點再度衝突而電波產生干擾的可能性。因此,就避開此時之電波干擾的技術而言,已知有如下之技術:對於第一次發送時間點衝突之複數個無線站,於第二次將載波感測期間隨機地設定在既定時間範圍內,讓載波感測期間最短的無線站發送資訊信號。此技術中,對於在第二次暫緩進行發送的無線站,將其再下一次的載波感測期間隨機地設定於較上述既定時間範圍更短的時間範圍內。然後,從該等無線站中的任一者發送資訊信號(參照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案之特開平10-145318號公報)。
又,已知有以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分時多重存取)方式與無線主機進行通信的無線子機。該無線子機的一種,係接收從無線主機所周期性地發送的信標信號(beacon signal),並且與利用該信標信號所設定的時槽同步,而將信號發送至無線主機。
圖36(a)、36(b)係顯示此種無線子機的構成。如圖36(a)所示,無線子機100具備:無線發送接收電路101、及用來進行無線發送接收電路101之通信控制的控制用微型電腦(以下稱為控制用微電腦)102。
無線發送接收電路101具有:無線通信用振盪器103,產生出決定發送對象信號之載頻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以及基頻電路104。基頻電路104根據從無線通信用振盪器103所供給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來進行計時,而設定時槽。又,無線發送接收電路101還具有:調變電路106,將發送對象信號進行調變,並從天線105發送信號至無線主機;及解調變電路107,將天線105所接收的信號進行解調。
無線通信用振盪器103由石英振盪器103a、與PLL(鎖相迴路)頻率合成器103b所構成,該PLL頻率合成器103b對於從石英振盪器103a所發出的時脈信號進行分頻,並將該分頻後的時脈信號輸出作為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調變電路106採用從無線通信用振盪器103所輸出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將調變後之信號的頻率升頻轉換成依該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所決定的載波頻率。又,解調變電路107採用上述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將天線105所接收的接收信號進行降頻轉換,加以解調。
如圖36(b)所示,基頻電路104具有:解碼器104a、時槽管理計時器104b、編碼器104c及時脈產生電路104d。解碼器104a將 解調變電路107所解調的信號進行解碼,檢測來自無線主機的信標信號。時槽管理計時器104b從解碼器104a檢測出信標信號的檢測時間點起進行計時,而設定時槽。編碼器104c將發送對象信號編碼成發送用格式,並且與利用時槽管理計時器104b所設定的時槽同步,而將編碼後的信號發送至調變電路106。又,時脈產生電路104d根據從無線通信用振盪器103所輸出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產生出適合於基頻電路104內之各部驅動的操作時脈信號。
如前述,上述無線子機中,對於基頻電路104供給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且基頻電路104根據該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來進行計時,而設定時槽。由於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一般為數十[MHz],係屬於高速,因此上述無線子機存在著基頻電路104之消耗電流大的缺點。
因此,已知有如下之無線子機:採用較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為低頻的控制用微電腦之操作時脈信號來進行計時,對於與無線主機之通信時間點進行調整(參照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案之特開2010-2201104號(專利文獻1)公報)。該無線子機中,由於發出操作時脈信號之操作時脈用振盪器的振盪頻率之可靠度及精度並非那樣高,因此該無線子機根據從無線主機所定期發送之信號的接收時間點,對計時誤差進行修正。
然而,從無線主機所發送之信號容易因為來自傳播環境的影響而產生抖動,會發生到達無線子機之時間點較正規時間點延遲的情形。如專利文獻1所載之無線子機中,由於利用該信號的接收時間點來對計時誤差進行修正,因此難以進行高精度的修正,使得計時精度變低。
再者,如上述特開平10-145318號公報所示,施以電波干擾對策的無線通信系統會假定有:從無線子機發送之各種資訊信號的發送優先度互不相同的情形。於該無線通信系統中,當複數無線子機即將要在相同時槽發送優先度互不相同之資訊信號的情形,即使採用了上述電波干擾迴避技術,也非必然會優先發送優先度高的資訊信號。
本發明係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所設計,其目的為:提供無線通信系統、及使用於該通信系統的無線子機及無線主機,該無線通信系統於複數無線子機即將要在相同時槽將優先度互不相同之資訊信號發送至無線主機時,會確實地優先進行優先度高之資訊信號的發送。
為達成上述目的,本發明之無線通信系統的特徵在於:具備有無線主機及複數之無線子機,該複數之無線子機接收從該無線主機所周期性地無線發送的信標信號,並且與利用該信標信號所設定的時槽同步,而將複數種類之資訊信號予以分別無線發送至該無線主機;該複數種類之資訊信號事先設定有優先度,且要從本機發送之資訊信號的優先度越高,則該複數之無線子機在該發送動作前進行之載波感測的期間設定得越短。
依本發明,複數之無線子機即將要在相同時槽發送優先度互不相同的資訊信號時,該資訊信號的優先度越高,無線子機在該發送動作前的載波感測期間會越短,越能更早地發送資訊信號。因此,藉由使得最早可發送資訊信號的無線子機發送資訊信號,能夠使優先度最高的資訊信號最早發送,並可使他機藉由載波感測來偵測出該發送動作,而暫緩進行資訊信號之發送。於是,能確實地優先發送優先度高的資訊信號。
又,本發明之無線子機係使用於該無線通信系統者。
又,本發明之無線主機係使用於該無線通信系統者。
又,本發明之無線子機具備有:無線發送接收電路,接收從無線主機所周期性地無線發送的信標信號,並且與利用該信標信號所設定的時槽同步,而將各種信號無線發送至該無線主機;微型電腦,對於該無線發送接收電路中之各種信號的發送處理進行控制;及操作時脈用振盪器,產生出該微型電腦的操作時脈信號;該無線子機之特徵在於:該無線發送接收電路具有無線通信用振盪器,該無線通信用振盪器產生出決定發送對象信號之載頻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且該微型電腦具有:計時器,依據從該操作時脈用振盪器所產生的操作時脈信號來進行計時;時槽設定電路,以該無線發送接收電路接收該信標信號的接收時間點為起點,採用該計時器來設定該時槽;及計時值修正電路,依據從該無線通信用振盪器所產生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對於該計時器所得到的計時值進行修正。
依本發明,由於計時器採用微型電腦的操作時脈信號來進行計時,因此相較於採用例如設定成較操作時脈信號高頻率之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來進行計時的情形,可抑制計時器的消耗電流。又,採用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對於計時器的計時進行修正。一般而言,產生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之無線通信用振盪器的振盪頻率具有高可靠度,且具有高精度,因此能提高計時精度。其結果,可減少與無線主機之間的時槽偏離,而能夠提高通信精度。
[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第1實施形態)
圖1係顯示具備有依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無線通信系統的設備控制系統之構成。無線通信系統1具備:無線主機亦即無線接收器(以下稱為接收器)2、及將各種資訊信號無線發送至接收器2的複數之無線子機。該等無線子機由操作開關3A、3B、熱線感測器4、照度感測器5、溫度感測器6及濕度感測器7(以下總稱為操作開關3A等)所構成。又,操作開關並不限於所圖示的數目,可為1個,也可為複數個。
設備控制系統10具備:無線通信系統1(接收器2及操作開關3A等)、傳送單元11、照明器具12A、12B…(以下總稱為照明器具12A等)、空調機13、照明控制終端機14及空調控制終端機15。接收器2將從操作開關3A等所無線發送的各種資訊信號予以接收,且接收器2的接收區為例如40m×40m左右。傳送單元11將接收器2所接收的各種資訊信號以有線方式傳送到照明控制終端機14及空調控制終端機15。照明控制終端機14及空調控制終端機15依據從傳送單元11所傳送的各種資訊信號,而分別對於照明器具12A等及空調機13進行控制。照明器具12A等並不限於所圖示的數目,可為1個,也可為複數個。又,設備控制系統10適合設置在例如辦公大樓、工廠、會館或店舖等。
操作開關3A等分別透過電波,將信號無線發送至接收器2。詳言之,各操作開關3A、3B發送操作資訊信號,熱線感測器4發送人體偵測資訊信號,照度感測器5發送照度資訊信號,溫度感測器6發送氣溫資訊信號,而濕度感測器7發送濕度資訊信號。接收器2與操作開關3A等係採用同一頻率的載波來互相進行通信。又,接收器2及操作開關3A等設置於建築物的天花板或牆壁等。
傳送單元11對於接收器2所接收的各種資訊信號,依各資訊信號的種類來逐一分配其傳送目的地。例如,傳送單元11將操作資訊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及照度資訊信號傳送至照明控制終端機14,並將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信號傳送至空調控制終端機15。
照明控制終端機14依據由傳送單元11所傳送的操作資訊信號及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對於照明器具12A等進行亮燈(ON)與熄燈(OFF)的控制。又,照明控制終端機14還依據由傳送單元11所傳送的照度資訊信號,對於照明器具12A等進行調光控制。關於該等控制,可將照明器具12A等加以分組,以該分組單位實行控制,也可以整批方式對全部的照明器具12A等實行控制。空調控制終端機15依據由傳送單元11所傳送的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信號,進行空調機13的開啟/關閉切換、及空調機13的設定溫度調節等。又,接收器2與照明控制終端機14及空調控制終端機15之間的配線方式係採用具有極性不同之既定電壓之兩條信號線的雙線方式,且其間的通信方式為輪詢/選擇方式等的分時多重傳送方式。
圖2係顯示無線通信系統1的詳細構成。接收器2具有: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與操作開關3A等進行無線通信;有線通信電路22,與傳送單元11(參照圖1)進行有線通信;及控制用微型電腦(以下稱為控制用微電腦)23。控制用微電腦23進行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及有線通信電路22的通信控制,例如將有線通信電路22控制成:將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所接收之來自操作開關3A等的各種資訊信號發送至傳送單元11。
各操作開關3A、3B(操作器)具有:把手31,用以進行照明器具12的亮燈、熄燈或調光操作;及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在使用者已操作把手31時,將顯示該操作內容的操作資訊信號無線發送 至接收器2。又,操作開關3還具有進行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之通信控制的控制用微電腦33。
熱線感測器(人體偵測感測器)4(事件偵測感測器)具有熱線感測元件41,該元件用以在人體位於偵測區時(已發生事件時)偵測出人體的存在(事件)。又,熱線感測器4還具有: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將熱線感測元件41所偵測到的人體偵測資訊信號(事件資訊信號)無線發送至接收器2;及控制用微電腦43,用以進行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的通信控制。
照度感測器5(事件偵測感測器)具有偵測出周圍環境之照度的照度感測元件51、無線發送接收電路52及控制用微電腦53。控制用微電腦53在照度感測元件51所偵測到的偵測照度已超過臨界值時(已發生事件時),偵測出該情形。無線發送接收電路52於控制用微電腦53所進行的控制下,將照度感測元件51所偵測到之偵測照度已超過臨界值的情形、及顯示該偵測照度的照度偵測資訊信號(事件資訊信號)無線發送至接收器2。
溫度感測器6(定期測定感測器)具有:溫度感測元件61,定期地測定出周圍環境的氣溫(物理量);及無線發送接收電路62,將顯示出溫度感測元件所測定到之測定溫度的氣溫資訊信號(物理量資訊信號)無線發送至接收器2。又,溫度感測器6還具有控制用微電腦63,該微電腦用以對於由溫度感測元件61所為的氣溫測定、及由無線發送接收電路62所為的通信進行控制。例如,控制用微電腦63令溫度感測元件61以1分鐘1次的方式測定出氣溫,並且令無線發送接收電路62每秒鐘地發送氣溫資訊信號。
濕度感測器7(定期測定感測器)具有:濕度感測元件71,定期地測定出周圍環境的濕度(物理量);及無線發送接收電路72,將顯示出濕度感測元件所測定到之測定濕度的濕度資訊信號(物理量 資訊信號)無線發送至接收器2。又,濕度感測器7還具有控制用微電腦73,該微電腦用以對於由濕度感測元件71所為的濕度測定、及由無線發送接收電路72所為的通信進行控制。例如,控制用微電腦73令濕度感測元件71以數十秒1次的方式測定出濕度,並且令無線發送接收電路72每秒鐘地發送濕度資訊信號。
以下,為方便進行說明,將控制用微電腦33、43、53、63、73稱為控制用微電腦33等,將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42、52、62、72稱為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
接收器2與操作開關3A等之間的通信方式為槽式ALOHA方式,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周期性地無線發送設定時槽的信標信號。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接收從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所周期性地無線發送的信標信號,並且與利用該信標信號所設定的時槽同步,而將各種資訊信號無線發送至接收器2。又,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也與利用其本身發送之信標信號所設定的時槽同步,將其他信號發送至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至於通信方式及通信動作的詳細內容,則敘述如後。
控制用微電腦33等分別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所產生的發送對象信號,附加上操作開關3A等的固有識別資訊,作為發送來源位址資訊,並且附加上除操作開關3以外之無線子機中任一者的固有識別資訊,作為發送目的地位址資訊。而且,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接收之信號所附加的發送目的地固有識別資訊、與操作開關3的固有識別資訊互相一致時,控制用微電腦33等令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實行接收處理。又,控制用微電腦23同樣地與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之間,進行此種用以識別出發送來源與發送目的地的處理。
圖3係顯示由操作開關3A等發送之各種資訊信號(操作資訊 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照度偵測資訊信號、氣溫資訊信號、濕度資訊信號)的優先度。各種資訊信號已事先設定有優先度。同圖中,已依各種資訊信號的優先度,將發送該資訊信號的發送來源亦即操作開關3A等加以排序。
設定優先度的理由如下。亦即,操作資訊信號係於使用者已將操作開關3操作時依該操作而發送者,並非周期性信號,且發送次數為1天當中數次左右,操作資訊信號的通信傳輸量少。因此,操作資訊信號之作為信號的價值高。
又,使用者已藉由將操作開關3進行操作,來對照明器具12A等(參照圖1)進行操作時,若照明器具12A等的反應慢,使用者會感到不舒適。因此,操作資訊信號必須迅速地發送,應發送的緊急度(以下稱為發送緊急度)高。具體而言,操作資訊信號係以在操作後100ms以下的期間內送達到接收器2為理想。即便是在通信混雜時,操作資訊信號還是較佳係在200ms以下的期間內送達,並反映於照明器具12A等的控制。
另一方面,人體偵測資訊信號係依人體之移動而從熱線感測器4發送者,照度偵測資訊信號係依環境之照度變化而從照度感測器5發送者。各偵測資訊信號均與操作資訊信號相同,並非周期性信號,且發送次數為1天當中數十次或數百次左右,故作為信號的價值高。
又,人體進出於熱線感測器4的偵測區內時,或環境的照度已變化時,若照明器具12A等未很快地反應,使用者會感到不舒適,因此在偵測到人體的進出及照度變化時,必須迅速地發送各偵測資訊信號。於是,各偵測資訊信號的發送緊急度高,從各偵測動作到發送各偵測資訊信號為止的期間,係以與操作資訊信號的情形相同程度為理想。然而,對於由熱線感測器4偵測到人體 的偵測時間點、或由照度感測器5偵測到照度變化的偵測時間點,使用者均無法準確地掌握,因此各偵測資訊信號的發送可以不如發送操作資訊信號時般地很快就進行。又,熱線感測器4係以遠離於照明區而設置為理想,俾能夠在人體接近至照明器具12A等之照明區時,更早地偵測到人體存在,而令照明器具12A等亮燈。於此種設置方法的情形,在熱線感測器4偵測到人體存在的時點,該人體尚遠離於照明器具12A等,因此在進行人體偵測時,即使來自熱線感測器4之人體偵測資訊信號的發送稍微變慢,而照明器具12A等的反應稍微延遲,也不會有問題。因此,各偵測資訊信號的發送緊急度較操作資訊信號為低也無妨。
相對於此,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信號分別為從溫度感測器6及濕度感測器7所定期地自動發送者,發送周期為數十秒。因此可知:即使該等資訊信號未送達到接收器2的情形發生了數次,其影響也較小,該等資訊信號的價值相較於操作資訊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及照度偵測資訊信號為低。
又,環境的氣溫及濕度變化不易被使用者察覺,而且即使空調機13(參照圖1)很快地對該等變化產生反應,而進行了動作變更,使用者同樣不易察覺到起因於該動作變更的環境變化。於是,氣溫或濕度變化時,空調機13可以不如照明器具12A等根據操作、人體偵測或照度偵測而反應時一般,很快就進行反應。因此,關於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信號,數秒左右的發送延遲係在容許範圍內,其發送緊急度相較於操作資訊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及照度偵測資訊信號的發送緊急度為低。
如上述,相較於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信號,操作資訊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及照度偵測資訊信號的重要度較高。又,就發送緊急度高而言,其順序為:操作資訊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及照度偵測資訊信號、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信號。因此, 對於各資訊信號,依資訊信號的重要度及發送緊急度而事先設定有優先度,且發送緊急度越高,各資訊信號的優先度設定得越高。操作資訊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及照度偵測資訊信號的優先度係設定成相較於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信號的優先度為高;操作資訊信號的優先度又設定成相較於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及照度偵測資訊信號的優先度為高。人體偵測資訊信號與照度偵測資訊信號為彼此相同的優先度,而氣溫資訊信號與濕度資訊信號的優先度亦彼此相等。如此以操作資訊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及照度偵測資訊信號、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信號的順序,將優先度設定成高、中、低。
接著,除圖2以外,也另外參照圖4,針對無線通信系統1中的通信控制處理進行說明。如上所述,熱線感測器4與照度感測器5為事件偵測型感測器,兩者在與接收器2的通信上進行同等的動作,因此對於該動作,以熱線感測器4為代表來進行說明。至於後述之各變形例,也採用同樣方式。又,無線通信系統1內的通信,實際上係於控制用微電腦23及控制用微電腦33等所進行的控制下,由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及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進行,但以下為了方便說明,以接收器2及操作開關3A等為通信主體來進行說明。
圖4係顯示無線通信系統1的通信方式及通信動作實例。無線通信系統1的通信方式為槽式ALOHA方式。此方式中,通信的基本單位係將時間切割為各個一定間隔而成的訊框F1,各訊框F1又由將時間更短地切割為各個一定間隔而成的時槽T1所構成。接收器2及操作開關3A等係與時槽T1同步,於任意的時槽T1發送信號。
接收器2產生設定時槽T1的信標信號B1(BCN),無線發送至操作開關3A等,而操作開關3A等接收該信標信號B1。接收器2 與操作開關3A等分別根據所發送的信標信號B1與所接收的信標信號B1,各自設定時槽T1,建立對於時槽T1的同步。
為使得同步建立得以持續且正確地進行,信標信號B1係周期性地發送,詳言之,係發送予各個訊框F1。又,信標信號配置於各訊框F1的最前端,且各訊框F1的最後端設有空窗期間T2。
訊框F1的時間長度與時槽T1的時間長度分別為例如1000ms與30ms,時槽T1在各訊框F1中設有例如32個區段。信標信號B1的時間長度與空窗期間T2則分別為例如35ms與5ms。
如圖5所示,操作開關3A等在發送各種資訊信號時,於該發送動作前實行載波感測,確認是否有資訊信號從他機發送,若沒有發送正在進行中,便實行接收發送切換,然後發送資訊信號。該等一連串的動作係於1個時槽T1內實行。又,從發送資訊信號到時槽T1結束為止,餘留有時間,且在該時間設有著無信號的保護時間t4。該保護時間t4係用來將伴隨於操作開關3A等各者之計時誤差的發送時間點之偏離加以吸收的期間。由於時槽T1的時間長度為例如30ms,因此載波感測的期間(以下稱為載波感測期間)t1、接收發送切換期間t2及信號發送期間t3各者的時間長度均設定在數ms到20ms左右的範圍內。上述各時間長度的大小關係設定成t2<t1<t3。又,接收發送切換期間t2與信號發送期間t3可分別於操作開關3A等之間為一致,也可分別設定成依無線子機的種類而不同。
另一方面,載波感測期間t1在操作開關3A等之間互不相同。要從本機發送之資訊信號的優先度越高,則操作開關3A等在該發送動作前進行之載波感測的期間(t1)設定得越短。如上述,就優先度高而言,其順序為:操作資訊信號O1、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及照度偵測資訊信號、氣溫資訊信號P1及濕度資訊信號P2。因 此,就載波感測期間t1較短而言,其順序為:操作開關3、熱線感測器4及照度感測器5、溫度感測器6及濕度感測器7。於優先度低之資訊信號被發送前進行之載波感測的期間(t1),係相較於優先度高之資訊信號被發送前進行之載波感測的期間(t1)、與接收發送切換期間t2的合計期間為長,且有一部分與該優先度高之資訊信號的信號發送期間t3重疊。
回到圖4,參照圖中之附加括號的號碼,針對各操作開關3A等的通信動作進行說明。
(1)各操作開關3A、3B在已被使用者所操作時,於隨後的時槽,將操作資訊信號O1發送至接收器2,而熱線感測器4在偵測到人體存在時,將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發送至接收器2。
(2)接收器2在已從操作開關3與熱線感測器4分別接收到操作資訊信號O1與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時,將應答(Acknowledgement)信號A1分別發送至操作開關3與熱線感測器4來進行應答。上述應答信號A1係用來通知已完成接收各資訊信號的信號。
(3)溫度感測器6與濕度感測器7分別以例如每60訊框F1一次的方式,亦即60秒一次的方式,於事先分配好的固定時槽,定期發送氣溫資訊信號P1或濕度資訊信號P2。又,分配予溫度感測器6的時槽、與分配予濕度感測器7的時槽互不相同。
(4)於優先度不同之資訊信號的發送時間點重疊的情形,即將要發送該等資訊信號的操作開關3A等之中,發送優先度低之資訊信號的無線子機藉由進行載波感測,而偵測出發送時間點的重疊,並暫緩進行發送。另外,暫緩進行發送之無線子機為操作開關3或熱線感測器4的情形,該操作開關3或熱線感測器4產生亂數,並將發送時間點延後該亂數量,而於其後的時槽再發送資 訊信號。暫緩進行發送之無線子機為溫度感測器6或濕度感測器7的情形,該溫度感測器6或濕度感測器7於下一訊框F1的固定時槽重新發送資訊信號。
(5)發送優先度相同之資訊信號的操作開關3之間,該資訊信號之發送時間點重疊的情形,會發生資訊信號的衝突。然而,該等操作開關3偵測出:不會於下一個時槽接收到接收器2在接收資訊信號後應該回覆的應答信號A1,係藉由該偵測而偵測出資訊信號的衝突。然後,該等操作開關3產生亂數,並將發送時間點延後該亂數量,而於其後的時槽再發送資訊信號。又,熱線感測器4設有複數台,且於熱線感測器4之間,資訊信號的發送時間點重疊時,熱線感測器4實行與操作開關3之上述處理相同的處理。
本實施形態中,操作開關3A等即將要在相同時槽T1發送優先度互不相同的資訊信號時,要發送之資訊信號的優先度越高,其發送前的載波感測期間t1會越短,越能更早地發送資訊信號。因此,藉由使得最早可發送資訊信號的無線子機發送資訊信號,能夠使優先度最高的資訊信號最早發送,並可使他機藉由載波感測來偵測出該發送動作,而暫緩進行資訊信號發送。於是,能確實地優先發送優先度高的資訊信號。又,可避開資訊信號的衝突,能夠避免任一資訊信號均無法發送的情形。因此,能減少資訊信號延遲發送的情形。
又,相較於以往,要能夠進行如上述的發送,並無須追加特別的硬體,而只要利用軟體進行資訊信號發送時間點的設定即可。因此,能達到操作開關3A等的小型化。
又,由於優先度係依照應發送之緊急度所設定,越是應發送之緊急度高的資訊信號,越優先被發送,因此能依照資訊信號的 緊急度,以適當順序發送資訊信號。
再者,由於操作資訊信號O1係依據使用者對操作開關3進行的意圖性操作,因此其與使用者之動作的關連度高。另一方面,由於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係熱線感測器4自動偵測到使用者之動作而產生的資訊信號,因此其與使用者之動作的關連度較操作資訊信號O1為低。相對於此,氣溫資訊信號P1及濕度資訊信號P2分別與使用者的動作無關,係由溫度感測器6及濕度感測器7所定期自動測定的資訊信號,因此其等與使用者之動作的關連度最低。本實施形態中,以操作資訊信號O1、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氣溫資訊信號P1及濕度資訊信號P2的順序來優先進行發送,因此能依照與使用者之動作的關連度,以適當順序發送該等資訊信號。
又,氣溫資訊信號P1的發送周期與濕度資訊信號P2的發送周期相同,但由於該等資訊信號的發送時間點不重疊,故能夠防止該等資訊信號的衝突。因此,可達到通信精度的提高。
接下來,參照圖式來說明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各變形例。由於各變形例之無線通信系統的構成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再度參照圖1進行說明。又,各變形例的圖式中,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記相同的符號。
(第1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
圖6係顯示依第1變形例之無線通信系統1的接收器2及操作開關3A等發送各種信號時的控制內容。本變形例中,接收器2於已從操作開關3與熱線感測器4分別接收到操作資訊信號與人體偵測資訊信號時,在將應答信號分別發送至操作開關3與熱線感測器4來進行應答前,先進行載波感測。接收器2藉由進行該載波感測,確認是否他機正在發送資訊信號,已確認到他機並非 正在發送資訊信號時,便實行接收發送切換,然後發送應答信號。該等一連串的動作係於1個時槽T1內實行。又,發送信號後直到時槽T1結束為止,餘留有時間,且在該時間設有著無信號的保護時間t4。
應答信號已事先設定有優先度,且應答信號的優先度越高,接收器2將發送應答信號前的載波感測期間t1設定得越短。應答信號的優先度相較於操作資訊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及照度偵測資訊信號的優先度為低,而且相較於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信號的優先度為高。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信號係定期發送,其發送重要度低,因此相較於該等資訊信號,應答信號的優先度設定得較高。於是,發送應答信號時的載波感測期間t1係設定成相較於發送操作資訊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及照度偵測資訊信號時的載波感測期間t1為長,而設定成相較於發送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信號時的載波感測期間t1為短。又,發送應答信號前的載波感測期間t1係有一部分與操作資訊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及照度偵測資訊信號各者的信號發送期間t3重疊。
圖7係顯示本變形例之無線通信系統1的通信動作。以下參照圖中之附加括號的號碼,針對該動作進行說明。
(6)對於操作開關3之應答信號A1的發送時間點、與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的發送時間點重疊時,接收器2藉由進行載波感測,而偵測出該重疊情形,暫緩進行應答信號A1的發送,並且加以中止。藉此,優先進行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的發送,由熱線感測器4將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發送至接收器2。
(7)於上述情形,接收器2不再發送應答信號A1。因此,操作開關3無法接收到應答信號A1,而再發送操作資訊信號O1。由於操作資訊信號O1已藉由最初的發送動作而發送至接收器2,因此即使從操作開關3再發送操作資訊信號O1,接收器2也只要 廢棄該操作資訊信號O1即可。
(8)濕度資訊信號P2的發送時間點、與應答信號A1的發送時間點重疊時,濕度感測器7藉由進行載波感測,而偵測出該重疊情形,並暫緩發送濕度資訊信號P2。然後,由接收器2優先將應答信號A1發送至熱線感測器4。又,濕度感測器7於下一訊框F1再發送濕度資訊信號P2。
本變形例中,當使用者連續地將操作開關3進行操作,或熱線感測器4連續地偵測到人體存在時,操作資訊信號O1或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與來自接收器2之應答信號的發送時間點重疊的可能性變高。然而,相較於上述應答信號,優先發送操作資訊信號O1及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因此可防止資訊信號與應答信號的衝突,並且能使得對於操作開關3之操作、與熱線感測器4所進行人體偵測的回應性提高。
(第1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
圖8係顯示依第2變形例之無線通信系統的施工例。無線通信系統1具備:形成有與上述實施形態之接收器2同等構成的複數之接收器2A~2I(以下稱為接收器2A等)。接收器2A等設置於建築物內的一個樓面200,且在例如將一個樓面200呈矩陣狀地切割成9個時之該等9個區段內,每一個區段各設置有1台。
再者,於各接收器2A等,已將通信波的頻帶設定為426[MHz]帶,並將通信速度設定為10600[bps]時,可使用於遙控(telecontrol)及遙測(telemeter)的通道數只有4個。因此於上述配置例的情形,相較於通道數,接收器2A等的數目變多,於是各接收器2A等之間,不能使通信波的通道互不相同。因此,各接收器2A等之通信波的通道不得不共通化。又,於不同的樓面也設置有接收器的情形,設計成使得通道在樓面之間互不相同。
又,進行接收器2A等的施工時,即使各接收器2A等所產生之發送信號的實際到達範圍係以接收器為中心之半徑30m以內的區域,也保留有餘裕,俾防止漏送的情形。亦即,發送信號的到達範圍(以下簡稱為信號到達範圍)A2假定為例如40m×40m左右,而各接收器2A等係配置成信號到達範圍A2互不重疊。然而,即便是此種配置,如圖所示般地遍佈設置有接收器2A等,且於接收器2A等之間,信號之發送時間點重疊的情形,當同時發送該等信號時,非必然不會發生信號之間的衝突。本變形例中,即使於同一個通道發生此種發送時間點重疊的情形,也會進行使通信可正確進行的通信控制。
圖9係顯示本變形例中之各接收器2A等進行信標信號發送時的控制處理,且本處理係與上述第1變形例中的通信處理進行組合。本變形例中,各接收器2A等在發送信標信號前,先進行載波感測。各接收器2A等藉由進行該載波感測,確認是否他機正在發送資訊信號,已確認到他機並非正在發送資訊信號時,便實行接收發送切換。然後,接收器2發送信標信號。該等一連串的動作係於1個時槽T1內實行。又,發送信號後直到時槽T1結束為止,餘留有時間,且在該時間設有著無信號的保護時間t4。
信標信號已事先設定有優先度,且信標信號的優先度越高,接收器2在發送信標信號前的載波感測期間t1設定得越短。信標信號的優先度係設定成相較於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信號的優先度為低。亦即,信標信號的優先度於各種信號中係屬最低。因此,發送信標信號前的載波感測期間t1相較於發送各種信號前的載波感測期間t1係屬最長。而且,發送信標信號前的載波感測期間t1有一部分與各種資訊信號的信號發送期間t3重疊。
圖10係顯示相鄰之接收器2A、2B的通信動作。同圖中,將 空窗期間T2的圖示予以省略。各接收器2A等之中,相鄰的接收器之間的通信動作係屬共通,因此針對接收器2A、2B的通信動作進行說明,來作為代表。相鄰的接收器2A、2B之間,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已事先設定成互不相同。
在此設定為:對於接收器2A發送氣溫資訊信號P1或濕度資訊信號P2的發送時間點已與接收器2B發送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重疊。信標信號B1係每一訊框F1(1秒)發送1次,氣溫資訊信號P1及濕度資訊信號P2分別為例如每60訊框(60秒)於固定的時槽發送1次,因此於上述情形,發送時間點的重疊會再度發生。但是,即將要發送信標信號B1的接收器2B藉由進行載波感測,而偵測出該重疊情形,並暫緩於該訊框發送信標信號B1。藉此,優先進行氣溫資訊信號P1或濕度資訊信號P2的發送,由溫度感測器6或濕度感測器7將氣溫資訊信號P1或濕度資訊信號P2發送至接收器2A。
再者,相對於信標信號B1的發送周期為1秒,氣溫資訊信號P1及濕度資訊信號P2的發送周期分別為60秒。圖8中,於中央的無線通信系統1中,即使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與相鄰之所有無線通信系統1的氣溫資訊信號P1及濕度資訊信號P2中任一者的發送時間點重疊,無法發送信標信號B1之次數為60次中的8次左右。
本變形例中,接收器2A~2I係相鄰而設置,各接收器2A~2I所使用的通道為相同通道,而且設定為:接收器2A~2I中,任一接收器之信標信號的定期發送時間點、與其他接收器之氣溫資訊信號P1或濕度資訊信號P2的定期發送時間點互相重疊。即便是此種情形,本變形例中,可優先發送氣溫資訊信號P1或濕度資訊信號P2,因此能避免信標信號與氣溫資訊信號P1或濕度資訊信號P2持續衝突的情形,達到通信精度的提高。又,即使已優先 發送氣溫資訊信號P1或濕度資訊信號P2,也因為信標信號的發送周期相較於物理量資訊信號的發送周期為短,於是信標信號可在發送時間點不與氣溫資訊信號P1或濕度資訊信號P2重疊之其他時間點進行發送。因此,能減少對於通信的影響。
(第1實施形態之第3變形例)
圖11係顯示第3變形例之無線通信系統1的信標信號B1之訊框構成。在此進行說明的訊框係不同於上述訊框F1者,指發送信號的基本單位。該信標信號B1由前序信號(preamble)b1、獨特碼(unique word)b2、標頭b3、發送目的地識別資訊b4、發送來源識別資訊b5、資料長度資訊b6、資料部b7及錯誤檢測符號b8所構成,其等收納於1個封包內,且依此順序進行發送。
前序信號b1係進行信號接收之設備用來對於該信號建立位元同步者,以交替重複1與0二者的信號所構成。進行接收的設備係每1位元地於複數之採樣時間點進行信號採樣,讀取前序信號b1的符號反轉時間點,亦即零交叉的時間點。然後,進行接收的設備根據該已讀取之零交叉的時間點,求出可正確地檢測出位元的採樣時間點,將該採樣時間點設定成位元同步時間點。例如,將最接近於零交叉與下一零交叉之中間的採樣時間點設定成位元同步時間點。又,獨特碼b2係進行接收的設備用來識別出訊框中之標頭b3以後的有效資訊之開始者,為用以建立所謂訊框同步的信號。
標頭b3為封包種類資訊等之MAC(媒體存取控制)層控制資訊。發送目的地識別資訊b4由顯示進行廣播的資訊所構成,例如為十六進制的0xFF。發送來源識別資訊b5為接收器2的固有識別資訊。資料長度資訊b6顯示出資料部b7的位元組數。資料部b7為信標信號B1的有效負載(payload)部分,該資料部b7包含有對溫度感測器6通知已完成接收氣溫資訊信號的應答信號。
資料部b7由具有與每一訊框之時槽數相等的位元數之位元列所構成。對於該位元列的各位元b9,分別有時槽與其號碼順序相對應。另外,上述位元列中,於接收到氣溫資訊信號的情形,將與接收到氣溫資訊信號之時槽相對應的位元b9之符號設為1,其他位元b9之符號設為0。而且,上述符號的標記方法也可以相反。又,錯誤檢測符號b8係利用特定之運算法則從例如標頭b3到資料部b7之位元列所產生的符號,以CRC(Cyclic Redundancy Check,循環冗餘檢查)符號等所構成。
接著,說明本變形例之無線通信系統1的通信動作。接收器2在已從溫度感測器6接收到氣溫資訊信號時,將用來對溫度感測器6通知已完成接收氣溫資訊信號的應答信號,加以如上述般地包含在預定接著發送的信標信號B1,而進行發送。溫度感測器6接收該信標信號B1,並於該信標信號B1的資料部b7中,檢測出符號為1的位元b9。進而,溫度感測器6針對與該已檢測出之位元b9相對應的時槽、與自己所分配到的固定時槽是否一致,進行判斷。溫度感測器6於其等一致的情形,視為已接收到應答信號。又,接收器2在沒有應發送至溫度感測器6的應答信號時,將已預定接著進行之信標信號發送予以中止。
再者,溫度感測器6於採用電池驅動式,且已進行電池交換的情形,電源會暫時關閉,然後電源開啟,因此必須再度將對於時槽的同步進行確認。於是,溫度感測器6在電源已開啟時,對於接收器2自動發送要求發送信標信號B1的要求信號。接收器2在原本已預定將接著進行之信標信號發送予以中止時,於已接收到溫度感測器6所發送之上述要求信號的情形,會變更該預定,而發送接下來的信標信號B1。接收器2利用該信標信號B1,再度進行同步建立。
本變形例中,由於將應答信號對於氣溫資訊信號的通信傳輸量予以減少,因此可抑制信號的衝突,達到通信精度的提高。
又,在沒有應發送至溫度感測器6的應答信號時,已預定接著進行之信標信號B1發送會中止,信標信號B1的通信傳輸量減少。因此,即使有複數之接收器相鄰而設置,且該等接收器所使用的通道相同,且於相鄰之接收器間,信標信號B1的定期發送時間點重疊,也能夠減少信標信號B1之間的衝突。於是,可達到通信精度的提高。
又,溫度感測器6因為進行電池交換,而變成與時槽不同步時,於電池交換後,從溫度感測器6對於接收器2自動發送要求信號。然後,接收器2在原本已預定將接著進行之信標信號B1發送予以中止的情形,會依據上述要求信號,而變更該預定,從接收器2發送接下來的信標信號。因此,可以不用等待信標信號B1直到接收器2自發性地發送信標信號B1,而能夠迅速地建立同步。
接下來,參照圖式,針對依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各參考例進 行說明。關於各參考例之無線通信系統的構成,由於該構成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因此再度參照圖1來進行說明。又,各參考例的圖式中,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標記相同的符號。
(第1實施形態之第1參考例)
圖12係顯示依第1參考例之無線通信系統的通信設定及通信動作。於本參考例之時槽T1,周期性地設定有:僅發送各種資訊信號中的優先度高之資訊信號的優先時槽T3(優先時槽)。於優先時槽T3僅發送既定之優先度以上的資訊信號(操作資訊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具體而言,係僅發送中優先度以上的資訊信號(操作資訊信號、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又,優先時槽T3係每隔例 如1時槽所設定,至於其他的時槽T1,則設定成各種資訊信號均發送的一般時槽T4。因此,交替地配置有優先時槽T3與一般時槽T4。
以下參照圖中之附加括號的號碼,針對本參考例之操作開關3A等的通信動作進行說明。操作開關3A等之中,發送優先度相同之資訊信號的無線子機之間具有相同的通信動作,因此以該等無線子機中之1個無線子機為代表,說明該通信動作。例如,熱線感測器4與照度感測器5之中,僅針對熱線感測器4進行說明,以作為代表。
(9)操作開關3A、3B可於優先時槽T3與一般時槽T4中的任一者發送操作資訊信號O1。又,於熱線感測器4發送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的情形亦同。
(10)接收器2在已從操作開關3A接收到操作資訊信號O1時,於優先時槽T3,發送用來通知已完成接收操作資訊信號O1的應答(Acknowledgement)信號A1。又,接收器2於已從熱線感測器4接收到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的情形,也進行同樣的動作。
(11)溫度感測器6及濕度感測器7僅於一般時槽T4分別發送氣溫資訊信號P1與濕度資訊信號P2。溫度感測器6與濕度感測器7分別以例如每60訊框F1一次的方式,亦即60秒一次的方式,於事先分配好之固定的一般時槽T4,定期發送氣溫資訊信號P1與濕度資訊信號P2。又,分配予溫度感測器6的一般時槽T4、與分配予濕度感測器7的一般時槽T4互不相同。
(12)濕度感測器7係設定成以例如每60訊框一次的方式,於事先分配好之固定的一般時槽T4發送濕度資訊信號P2。因此,濕度感測器7即使已形成可於優先時槽T3發送濕度資訊信號P2 的狀態,也會等待進行發送,直到下一個一般時槽T4,而於一般時槽T4發送濕度資訊信號P2。溫度感測器6也進行與此同樣的發送處理。溫度感測器6及濕度感測器7分別以例如每60訊框F1一次的方式,亦即60秒一次的方式,於事先分配好之固定的一般時槽T4,定期發送氣溫資訊信號P1或濕度資訊信號P2。又,分配予溫度感測器6的一般時槽T4、與分配予濕度感測器7的一般時槽T4互不相同。
(13)於熱線感測器4及溫度感測器6在相同之一般時槽T4分別發送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及氣溫資訊信號P1的情形,發生資訊信號的衝突。熱線感測器4檢測出:不會於既定期間內接收到接收器2應該回覆的應答信號A1,根據該檢測結果而偵測出衝突。熱線感測器4在偵測到衝突時,於優先時槽T3再發送人體偵測資訊信號。至於要再發送人體偵測資訊信號的優先時槽T3,可於優先時槽T3中隨機性地決定,也可為偵測到衝突起經過一定期間後的優先時槽T3。又,操作開關3於操作資訊信號O1之間發生衝突,或操作資訊信號O1與其他資訊信號發生衝突的情形,實行與熱線感測器4同樣的處理。
本參考例中,操作開關3A等即將要在相同的時槽T1發送優先度互不相同的資訊信號時,於該時槽T1為優先時槽T3的情形,只有要發送優先度高之資訊的無線子機可進行發送。因此,藉由令該無線子機發送資訊信號,而僅發送優先度高的資訊。其結果,能夠確實地優先發送優先度高的資訊信號。
又,由於優先時槽T3係每隔1時槽T1所設定,因此操作開關3、熱線感測器4及照度感測器5最慢也只要等待1時槽T1,即可分別優先發送操作資訊信號O1、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及照度偵測資訊信號。
(第1實施形態之第2參考例)
圖13係顯示依第2參考例之無線通信系統1的接收器2及操作開關3A等的構成。控制用微電腦23(接收器2)在正從操作開關3A等中之任一者接收資訊信號當中,從其他任一者接收到資訊信號時,若後者資訊信號的發送功率較前者資訊信號為高,將前者資訊信號視為雜訊成分。因此,控制用微電腦23藉由進行過濾處理等,優先接收後者資訊信號。又,若後者資訊信號的發送功率較前者資訊信號為低,則優先繼續進行前者資訊信號的接收,而將後者資訊信號視為雜訊成分。
控制用微電腦33等(操作開關3A等)分別具有用來控制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之發送功率的發送功率控制電路33a、43a、53a、63a、73a(以下稱為發送功率控制電路33a等)。
接著,除了圖13外,也參照圖14,針對本參考例之無線通信系統的通信動作進行說明。關於無線通信系統1中之發送功率的控制,其實際上由控制用微電腦33等進行,但以下為方便進行說明,以操作開關3A等為通信主體來進行說明。圖14係顯示本參考例之無線通信系統中的各種信號之優先度與發送功率的關係。操作開關3A等中,要從本機發送之資訊信號的優先度越高,其發送功率設定得越大。又,發送功率係依照優先度,而階段性地事先決定。
於優先度互不相同之資訊信號的發送期間重疊的情形,各資訊信號的發送功率不同,接收器2會優先接收發送功率大的資訊信號。由於資訊信號係優先度越高,發送功率越大,因此接收器2會優先接收優先度高的資訊信號。在此設定為:發送期間重疊的資訊信號為操作資訊信號、與人體偵測資訊信號及照度資訊信號中任一者。於此情形,優先接收操作資訊信號,其他資訊信號雖然會接收,但是已發送資訊信號的熱線感測器4與照度感測器5 中任一者不會在一定期間內接收到應該從接收器2接收的應答信號,因此偵測出發送失敗。又,發送已失敗的熱線感測器4與照度感測器5中任一者在已經過隨機性的期間或既定期間後,再發送資訊信號。
另一方面,於優先度相同之資訊信號的發送期間重疊的情形,詳言之,於人體偵測資訊信號與照度資訊信號之發送期間重疊的情形,熱線感測器4及照度感測器5偵測出:不會在一定期間內接收到應該由接收器2回覆的應答信號。然後,熱線感測器4及照度感測器5根據該偵測,而認知到發送失敗。又,熱線感測器4及照度感測器5分別在已經過隨機性的期間、或互不相同的一定期間後,再發送各資訊信號。
本參考例中,操作開關3A等之間,即使優先度互不相同之複數資訊信號的發送期間重疊,高優先度之資訊信號的發送功率仍變大,而低優先度之資訊信號的發送功率仍變小。因此,即使電波發生干擾,複數之資訊信號已互相重疊,相對於發送功率大的資訊信號,發送功率小的資訊信號仍會被視為雜訊成分,於是接收器2可藉由進行過濾處理等,而加以去除。其結果,能夠令接收器2接收發送功率大的資訊信號,可確實地對於接收器2優先發送高優先度的資訊信號。而且,在讓高優先度之資訊信號優先發送一事上,不須進行如習知技術的發送時間點管理,而只要將發送功率設定得較大即可,因此包含軟體在內,其構造變得簡單化。
(第2實施形態)
接著,參照圖式,針對具備有依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之無線通信系統的設備控制系統進行說明。由於該設備控制系統的構成係與圖1所示者相同,因此針對該構成,再度參照圖1進行說明。又,第2實施形態的圖式中,對於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相同的構 成標記相同的符號。
圖15係顯示本實施形態之無線通信系統1的構成。本實施形態中,無線通信系統1具備形成有與上述第1實施形態之各操作開關3A、3B同等構成的操作開關3。但是,操作開關的數目並不限於此。又,無線通信系統1不具備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溫度感測器6及濕度感測器7,而具備有將其等一體化而成的溫濕度感測器8。但是,也可設有溫度感測器6及濕度感測器7。
操作開關3更具備有操作時脈用振盪器34及電池35,熱線感測器4更具備有操作時脈用振盪器44及電池45,而照度感測器5更具備有操作時脈用振盪器54及電池55。又,照度感測器5中,照度感測元件51定期性地偵測出周圍環境的照度,無線發送接收電路52將顯示出照度感測元件51所偵測到之偵測照度的照度資訊信號無線發送至接收器2。
溫濕度感測器8具有:溫濕度感測元件81,定期性地偵測出周圍環境的溫濕度;及無線發送接收電路82,將顯示出溫濕度感測元件81所偵測到之偵測溫濕度的溫濕度資訊信號無線發送至接收器2。又,溫濕度感測器8還具有控制用微電腦83、操作時脈用振盪器84及電池85。
以下,將操作開關3、熱線感測器4、照度感測器5及溫濕度感測器8稱為操作開關3等,將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42、52、82稱為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將控制用微電腦33、43、53、83稱為控制用微電腦33等。又,將操作時脈用振盪器34、44、54、84稱為操作時脈用振盪器34等,將電池35、45、55、85稱為電池35等。
接收器2與操作開關3等之間的通信方式為槽式ALOHA方 式,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周期性地無線發送設定時槽的信標信號。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接收從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所周期性地無線發送的信標信號,並且與利用該信標信號所設定的時槽同步,而將各種資訊信號無線發送至接收器2。又,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也與利用其本身發送之信標信號所設定的時槽同步,將各種信號發送至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
控制用微電腦33等分別進行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的通信控制。操作時脈用振盪器34等分別由石英振盪器等所構成,產生出控制用微電腦33等的操作時脈信號。又,操作開關3等分別由電池35等進行驅動。
接下來,就操作開關3等之中,針對操作開關3中之用來進行無線通信的詳細構成進行說明,以作為代表。該詳細構成係於操作開關3等之間共通,故對於操作開關3以外之無線子機的詳細構成,則省略其說明(後述之各變形例亦同)。
圖16(a)、16(b)係顯示操作開關3的詳細構成。圖16(a)中,省略電池35(參照圖15)的圖示。如圖16(a)所示,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具有:無線通信用振盪器32a,產生出決定發送對象信號之載頻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調變電路32b,將發送對象信號進行調變;及解調變電路32c,將已接收的信號進行解調。又,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可利用無線通信用的LSI(大型積體電路)等來構成,並與天線36進行連接。
無線通信用振盪器32a由下列二者構成:石英振盪器32d;以及PLL頻率合成器32e,對於從石英振盪器32d所發出的時脈信號進行分頻,並將該分頻後的時脈信號輸出作為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又,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的頻率為例如數十[MHz]左右,相較於上述操作用時脈信號,頻率較高。
調變電路32b採用從無線通信用振盪器32a所輸出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將調變後之信號的頻率升頻轉換成依該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所決定的載波頻率。該升頻轉換後的信號從天線36進行無線發送。又,由於載頻在接收器2及操作開關3等之間共通,因此解調變電路32c可採用上述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將天線36所接收的接收信號進行降頻轉換,加以解調,藉此將原本的信號復原。
如圖16(b)所示,控制用微電腦33具有:振盪電路33b,使得操作時脈用振盪器34進行振盪;及計時器33c,依據從振盪狀態之操作時脈用振盪器34所產生的操作時脈信號來進行計時。又,控制用微電腦33還具有核心部33d、及儲存有核心部33d之動作程式的記憶體33x(記憶電路)。記憶體33x儲存有用以採用計時器33c來設定時槽的時槽設定程式33e,核心部33d依照時槽設定程式33e來進行動作,發揮作為時槽設定電路的功能。又,核心部33d還從經由解調變電路32c所解調的信號中,檢測出在時槽設定上成為基準的信標信號。
計時器33c藉由計算出操作時脈信號的時脈數來進行計時,每當已計數事先設定好的基準時脈數時,會偵測出單位時間已經過。
核心部33d根據信標信號的檢測,測量出由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接收信標信號的接收時間點,並以該接收時間點為起點,採用計時器33c來設定時槽。時槽的時間長度係事先所設定,且在接收器2及操作開關3等之間共通。又,記憶體33x可利用EEPROM(電子式可抹除可編程唯讀記憶體)等之非揮發性記憶體來構成。
再者,使用於微電腦之動作的操作時脈用振盪器,其振盪頻率(操作時脈信號之頻率)的可靠度及精度一般並非那樣高。因此,若僅根據操作時脈信號,而以計時器進行計時,並根據該計時值來設定時槽,則時槽會隨著計時誤差而較快或較慢,以致與其他設備之間,通信時間點產生偏離,變成無法與其他設備之間建立通信,為其問題。
因此,為了對於計時器33c所得到的計時值進行修正,控制用微電腦33還具有修正用計時器33f。又,記憶體33x還儲存有計時值修正程式33g,核心部33d依照計時值修正程式33g來進行動作,發揮作為計時值修正電路的功能。
修正用計時器33f依據從無線通信用振盪器32a所發出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來進行計時,係藉由計算出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的時脈數來進行計時。一般而言,無線通信用振盪器係依照電波法的限制,設計成高可靠度且高精度地進行振盪,其振盪頻率(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之頻率)的可靠度及精度相較於操作時脈用振盪器,係屬格外地較高。因此,修正用計時器33f所得到的量測時間相較於計時器33c所得到的量測時間,大大地具有高可靠度,且具有高精度。
因此,核心部33d根據修正用計時器33f所得到的計時結果,對於計時器33c所得到的計時值進行修正。以如此方式,核心部33d依據從無線通信用振盪器32a所產生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對上述計時值進行修正。
再來,針對核心部33d所進行之該具體的修正方法進行說明。核心部33d採用修正用計時器33f,計算出每個由計時器33c進行計時的單位時間,例如每1秒之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的時脈數。然後,核心部33d依據該已計算出之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的時脈 數,對於計時器33c所得到的計時值進行修正。詳言之,核心部33d將在上述單位時間內計算出來之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的時脈數,除以在原本單位時間內應計算出來之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的時脈數。
針對以該除法運算所求得的值進行說明。由於當計時器33c計算出基準時脈數的操作時脈信號時,會偵測出單位時間已經過,因此假定為:例如操作時脈信號的周期變短時,由計時器33c進行計時的單位時間也會變短。如此一來,在該單位時間中計算出來之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的時脈數C1 ,相較於在原本單位時間內計算出來的時脈數C1 ’變少。因此,藉由將時脈數C1 除以時脈數C1 ’,可求出因為誤差所形成的單位時間之變化率α。
又,核心部33d將該變化率α的倒數(以上述除法運算所求得之值的倒數)、與操作用時脈信號之現在的基準時脈數相乘,對於該乘法運算所得的值進行四捨五入,而將該四捨五入後的數值重新設定作為基準時脈數。藉由此設定,計算出基準時脈數之操作時脈信號時的經過時間會更接近於原本的單位時間。
核心部33d周期性地對於計時器33c所得到的計時值實行修正處理。為了減少消耗電力,核心部33d只有在進行該修正處理時,將修正用計時器33f設定為驅動狀態。
核心部33d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所產生的發送對象信號,附加上操作開關3的固有識別資訊,作為發送來源識別資訊,並且附加上接收器2的固有識別資訊,作為發送目的地識別資訊。而且,在此設定為: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接收之信號所附加的發送目的地固有識別資訊、與操作開關3的固有識別資訊互相一致,且發送來源的固有識別資訊、與事先以設定器等所輸入之接收器2的固有識別資訊互相一致。此時,核心部33d令無線發送接收電 路32實行降頻轉換及解調處理。又,控制用微電腦23同樣地與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之間,進行此種用以識別出發送來源與發送目的地的處理。
再下來,除了圖13及圖14外,也參照圖17,針對無線通信系統1的通信方式及通信動作進行詳細說明。圖17係顯示無線通信系統1的通信方式及通信動作實例。關於無線通信系統1內的通信,其實際上係於分別構成接收器2與操作開關3等的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與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之間進行,但以下為方便進行說明,以接收器2及操作開關3等為通信主體來進行說明。
無線通信系統1的通信方式為槽式ALOHA方式。該方式係將通信時間切割為一定長度的各個訊框F1,並將各訊框F1分割為一定時間長度的複數之時槽,以時槽T1單位來進行通信。接收器2及操作開關3等係與時槽T1同步,於任意的時槽T1、或事先所分配的時槽T1發送信號。
接收器2產生設定時槽T1的信標信號B1,無線發送至操作開關3等,而操作開關3等接收該信標信號B1。接收器2與操作開關3等分別根據所發送的信標信號B1與所接收的信標信號B1,來設定時槽T1,建立對於時槽T1的同步。為使得同步建立得以持續且正確地進行,信標信號B1係周期性地發送,詳言之,係發送予各個訊框F1。信標信號B1配置於各訊框F1的最前端。本實施形態中,各訊框F1的最後端雖未設置上述第1實施形態的空窗期間T2(參照圖4),但是亦可設置。又,1個訊框F1中的時槽T1並不限於圖示的數目。
操作開關3在把手31被操作時,於隨後的時槽T1,將操作資訊信號O1發送至接收器2。熱線感測器4在以熱線感測元件41偵測到人體存在時,於隨後的時槽T1,將人體偵測資訊信號E1 發送至接收器2。
照度感測器5以例如每60訊框F1一次的方式,於事先分配好之固定的時槽T1,定期發送照度資訊信號L1。溫濕度感測器8也以例如每60訊框F1一次的方式,於事先分配好之固定的時槽T1,定期發送溫濕度資訊信號P3。又,分配予照度感測器5的時槽T1、與分配予溫濕度感測器8的時槽T1係設定成互不相同。
接收器2在已從操作開關3等接收到各種資訊信號時,於接收到該資訊信號的時槽T1,將應答(Acknowledgement)信號A1回覆至發送來源的操作開關3等來進行應答。應答信號A1係用來通知已完成接收各資訊信號的信號。
於操作開關3等,各者之控制用微電腦的核心部(其構成與核心部33d相同)對於接收器2會發送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進行預測。由於信標信號係設定成於各個訊框F1逐一地從接收器2定期發送,因此可根據該設定,對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進行預測。又,為了抑制電池35等之消耗,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只有在該已預測的發送時間點、及發送各種資訊信號後即將要從接收器2接收應答信號A1的時槽T1,才切換成驅動狀態。然後,已切換成驅動狀態的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進行信標信號B1及應答信號A1的接收處理。上述切換動作,係由控制用微電腦33等藉由將從電池35等對於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的供電予以開啟而進行。又,上述接收處理包含有對於天線所接收之信號進行的解調處理。又,為了進一步抑制電池35等之消耗,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也可不要各個訊框F1逐一地切換成驅動狀態,而是每經過事先設定好的複數個訊框F1,才切換成驅動狀態。
再者,要接收信標信號B1,首先必須偵測出從接收器2發送信標信號B1的時間點。因此,操作開關3等在通入電源時,至少 於1訊框F1份的期間實行接收處理。此時,若接收器2的電源也是開啟的狀態,信標信號B1會各個訊框F1逐一地從接收器2發送,因此操作開關3等在上述期間中,至少可接收到1次信標信號B1。另外,操作開關3等可偵測出接收器2會發送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通入電源後,在最初偵測到該發送時間點後,操作開關3等對於接收器2會發送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進行預測,並在該已預測的發送時間點,形成可進行接收處理的狀態來準備接收信標信號B1。
本實施形態中,計時器33c採用控制用微電腦33的操作時脈信號來進行計時,因此相較於採用較操作時脈信號高頻率之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來進行計時的情形,可抑制計時器33c的消耗電流。又,採用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對於計時器33c的計時進行修正。一般而言,產生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之無線通信用振盪器的振盪頻率具有高可靠度,且具有高精度,因此能提高計時精度。其結果,可減少與接收器2之間的時槽T1偏離,能夠提高通信精度。
又,於控制用微電腦33組裝有時槽設定程式33e及計時值修正程式33g。而且,核心部33d依照該等程式,來進行時槽T1的設定、操作時脈信號及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之時脈數的計算、及用以將操作時脈信號之基準時脈數再設定的運算。於是,不須另外設置時槽設定專用的閘電路(邏輯電路)、計算專用的閘電路、及運算專用的閘電路。因此,相較於圖36(a)、36(b)所示之無線子機,可減少零件件數,能夠壓低製造成本,並且達到小型化。
又,操作時脈用振盪器34的振盪頻率隨著溫度變化而增減,但是由於利用核心部33d周期性地對於計時器33c的計時值進行修正,因此即使溫度變化,也能減少因為該變化所造成的計時值誤差。
又,由於修正用計時器33f只有在對於計時器33c所得到的計時值進行修正時,才進行驅動,因此可減少修正用計時器33f的消耗電力。修正用計時器33f係根據高頻率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來進行驅動,消耗電流較多,因此僅限於特定時間之驅動方式的省電化效果大。又,由於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也僅在特定時間設定成驅動狀態,因此相較於始終設定成驅動狀態的情形,可減少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的消耗電力。
至於熱線感測器4、照度感測器5及溫濕度感測器8,由於用來進行無線通信的構成係與操作開關3共通,因此也能得到與操作開關3所具有效果同等的效果(以下之各變形例亦同)。
以下參照圖式,針對依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各變形例的無線通信系統進行說明。各變形例中,對於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相同的構成構件,標記相同的符號。又,在此僅針對各變形例相對於上述第2實施形態的不同點進行敘述說明。
(第2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
圖18(a)、18(b)係顯示第1變形例之無線通信系統中的操作開關3之構成、及該操作開關3之控制用微電腦的內部構成。本變形例中,操作開關3更具有用來測量操作開關3本身之溫度的溫度感測元件37。記憶體33x儲存有用以依據該量測溫度進行計時誤差修正的溫度補償程式33h、以及表(以下稱為修正用表)38。核心部33d依照溫度補償程式33h來進行動作,發揮作為溫度補償電路的功能。藉由該功能,核心部33d以較修正周期為短的周期,令溫度感測元件37測量出上述溫度,於溫度感測元件37所得到之本次量測溫度相對於前次量測溫度的變化量或變化率在臨界值以上時,實行計時值的修正處理。
修正用表38係操作開關3之溫度帶、與計時器33c所形成之計時誤差兩者相對應的表。該計時誤差以上述單位時間的變化率α來表示。核心部33d於量測溫度包含在修正用表中之溫度帶的情形,參照修正用表38,而依據與該溫度帶相對應的計時誤差,對計時值進行修正。另一方面,於量測溫度不包含在修正用表38中之溫度帶的情形,核心部33d測量出計時器33c所形成的計時誤差,使量測溫度與計時誤差相對應,而補記於修正用表38,並依據計時誤差來對於計時值進行修正。又,操作開關3以外的無線子機較佳係同樣分別具有與本變形例之操作開關3同等的構成。又,溫濕度感測器8中,較佳係溫濕度感測元件81一併具有與溫度感測元件37同等的構成。
本變形例係設定成:於核心部33d進行修正的周期內,溫度的變化量或變化率急劇地變化,達到超過臨界值的程度,並由於操作時脈用振盪器34的溫度相依性,計時器33c的計時值已發生變動。即使於此種情形,本變形例中,也不會等到下次的周期修正,可迅速地對於計時值進行修正。因此,能夠將溫度變化對於計時造成的影響加以抑制,可達到計時精度的提高。
又,於溫度感測元件37所得到之量測溫度包含在表中的溫度帶時,要對於計時器33c所得到的計時值進行修正之際,不須測量該計時誤差。因此,可減少計時誤差的測量次數,而能夠將該測量動作的消耗電力予以削減。
(第2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
由於第2變形例之無線通信系統中的各操作開關3等之電路構成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相同,因此再度參照圖15,針對該等電路構成進行說明。
圖19係顯示第2變形例之無線通信系統1的構成,圖20係 顯示該無線通信系統1中之接收器的通信動作。本變形例之無線通信系統1具備:形成有與上述第2實施形態之接收器2同等構成的複數之接收器2A、2B、2C(以下總稱為接收器2A等)。又,無線通信系統1還具備:分別由操作開關3等所構成的3個群組G1、G2、G3(以下總稱為群組G1等)。
本變形例係假定下述情形:以接收器2A等之信號到達範圍大致不重疊的方式,設置有接收器2A等。而且,群組G1等分別與接收器2A等相對應,設備控制系統10內之接收器及群組並不限於上述數目。又,各群組G1等也可不由操作開關3等之中的全部所構成,而僅由任一者所構成。
群組G1等分別以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參照圖15),將從相對應的接收器2A等之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所無線發送過來的信標信號接收。上述相對應係藉由下述方式形成:在接收器2A等之信號到達範圍分別配置群組G1等,並且設定成接收器2A等與群組G1等可互相進行通信。
各接收器2B、2C之控制用微電腦23組裝有用來修正信標信號之發送時間點的發送時間點修正程式23a。該等控制用微電腦23依照發送時間點修正程式23a進行動作,發揮作為發送時間點控制用微電腦23的功能。至於該功能則敘述如後。
接收器2A等係構成為:利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發送信標信號的發送時間點不互相重複。在此針對該構成進行詳細說明。接收器2A等之間的通信係利用有線通信電路22進行,但在此加以省略,而以接收器2A等為通信主體來進行說明。
接收器2A等之中,任一個接收器事先設定成:作為基準站,於接收器2A等之中最先發送信標信號B1,在此係設定為已將例 如接收器2A設定成基準站。另外,於其他接收器設有用來設定信標信號B1發送順序之未圖示的設定操作開關。
接收器2A最先無線發送信標信號B1時,將顯示該發送時間點的信標發送通知信號加以經由傳送單元11(再參照圖1),而發送至接收器2B、2C。接收器2B、2C接收該信標發送通知信號,並依據該已接收的信標發送通知信號,空出事先所設定的間隔,以使發送時間點不互相重疊,再以利用設定操作開關所設定的發送順序,無線發送信標信號B1。因此,於接收器2A等之間,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不會重複。又,上述間隔為時槽T1的整數倍,因此各接收器2A等之間,利用信標信號B1所設定的時槽T1互相同步,而且以時槽T1切割時間的時間點一致。
接收器2A等分別在最初無線發送信標信號B1後,以該發送時間點為基準來獨立進行計時,而設定時槽T1,並周期性地發送信標信號B1。於是,接收器2A等因為計時誤差,而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較正規的時間點提早或延後,有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在接收器2A等間互相重疊之虞。
例如,如圖21所示般地設定為:接收器2B中之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延後,接收器2B、2C之間,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有部分重疊。此時,於各接收器2B、2C之信號到達範圍有互相重疊區域的情形,在該區域內,信標信號B1會發生干擾。因此,例如於該區域內存在有與接收器2C相對應之無線子機的情形,即使該無線子機在接收器2C發送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進行接收處理,要從已接收的信號中偵測出來自接收器2C的信標信號,還是較為困難。
因此,作為其對策,接收器2A在每經過既定之複數個訊框F1,無線發送信標信號B1時,將信標發送通知信號有線發送至接 收器2B、2C。然後,接收器2B、2C接收該信標發送通知信號,並且控制用微電腦23作為發送時間點修正電路,依據該已接收的信標發送通知信號,決定出利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發送信標信號B1之發送時間點的修正量。詳言之,控制用微電腦23依據該已接收的信標發送通知信號,求出原本應發送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對於該已求出之原本的發送時間點、與信標信號B1現在的發送時間點進行比較。在兩者之間有時間差時,控制用微電腦23便將該時間差設定為信標信號B1之發送時間點的修正量。
控制用微電腦23係各訊框F1逐一地產生:顯示出該已設定的修正量、以及要於現在起第幾次訊框F1對信標信號B1之發送時間點進行修正的修正資訊。又,控制用微電腦23在直到預定修正發送時間點之信標信號B1被發送瞬間之前的訊框F1,在各訊框F1,將該產生的修正資訊包含在信標信號B1內的有效負載,而利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通知予操作開關3等。然後,控制用微電腦23在即將要發送出預定修正發送時間點的信標信號B1時,藉由使得該發送時間點提早或延後一修正量,以將該發送時間點修正成與原本的發送時間點一致。
各操作開關3等之設定電路依據從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通知且由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等所接收的修正資訊,對於要修正信標信號B1發送時間點之回次的訊框F1、及其修正量進行掌握。然後,設定電路依據該等資訊,將上述回次以後的訊框F1中之信標信號B1發送時間點的預測值進行修正。
於本變形例,接收器2A等之中,可使得從相鄰之各接收器所發送的信標信號不互相干擾。於是,該等接收器之間,可採用相同的載頻,而分別與對應之群組G1等的操作開關3等正確地進行信號通信。因此,能將無線通信系統之有限的頻率帶域有效地活用。
又,即使接收器2B、2C其中之一已將信標信號的發送時間點變更,與該接收器對應之群組G1等任一者的操作開關3等也能依據從該接收器所通知的修正資訊,追蹤到發送時間點的變更。因此,可使得接收器2B、2C與操作開關3等之間不易發生時槽T1的偏離,而能提高通信精度。
(參考形態)
針對依本發明之一參考形態的設備控制系統,參照圖式來進行說明。圖22係顯示本參考形態之設備控制系統的構成。又,對於與上述各實施形態同等的構成標記相同的符號,而省略其說明。
設備控制系統10具備:接收器2、操作開關3、熱線感測器4、傳送單元11、照明器具12A、12B、12C(待控制設備)及照明控制終端機14(控制設備)。接收器2將從熱線感測器4所發送的無線信號予以接收。傳送單元11將接收器2所接收的信號傳送到照明控制終端機14。照明控制終端機14依據該已傳送的無線信號,而對於照明器具12的開啟/關閉進行控制。又,設備控制系統10除了操作開關3之外,還具備有線操作開關9,作為用來對於照明器具12A等之開啟/關閉進行操作的操作器。以下,將照明器具12A、12B、12C總稱為照明器具12A等,且照明器具並不限於所圖示的數目。
操作開關3在使用者已採用操作開關3進行用來開啟或關閉照明器具12A等的操作時,將顯示該操作內容的操作資訊信號無線發送至接收器2。接收器2接收該操作資訊信號,傳送單元11再將該已接收的操作資訊信號傳送至照明控制終端機14。有線操作開關9在已被進行上述操作時,將顯示該操作內容的操作資訊信號有線發送至傳送單元11,傳送單元11再將該操作資訊信號傳送至照明控制終端機14。照明控制終端機14依據傳送單元11所 傳送的操作資訊信號,對於照明器具12A等進行開啟/關閉控制。又,設備控制系統10也可僅設置操作開關3與有線操作開關9中的任一者。
圖23係顯示本參考形態之設備控制系統10中之接收器2、操作開關3及熱線感測器4各者的詳細構成。熱線感測器4具有上述熱線感測元件41、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控制用微電腦43及電池45。控制用微電腦43具有計時器43b,且依計時器43b所得到的量測時間來進行通信控制。操作開關3具有上述把手31、無線發送接收電路32、控制用微電腦33及電池35。又,接收器2具有上述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有線通信電路22及控制用微電腦23。
圖24係顯示以控制用微電腦43(熱線感測器4)所進行之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之通信控制的順序。控制用微電腦43在熱線感測元件41偵測到人體存在時(於S11為Yes),將用來開啟待控制設備的開啟信號發送至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S12),並採用計時器43b測量出該發送動作後的經過時間(S13)。
在計時器43b所得到的量測時間達到既定之保持開啟期間以前(於S14為No),熱線感測元件41再偵測到人體存在時(於S15為Yes),控制用微電腦43將不把開啟信號發送至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又,控制用微電腦43將計時器43b所得到的量測時間重設(S16),並將採用計時器43b進行之上述經過時間的測量再啟動(S17)。藉由該再啟動動作,實際係對於以S16之處理來重設量測時間後的經過時間進行測量。又,熱線感測器未再偵測到熱輻射體時(於S15為No),則控制用微電腦43回到S14的處理。
在計時器43b所得到的量測時間已達到保持開啟期間時(於S14為Yes),控制用微電腦43將用來關閉照明器具12A等的關閉 信號發送至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S18)。
圖25係顯示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進行開啟信號及關閉信號發送的時間點。在熱線感測元件41偵測到人體存在時,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發送開啟信號。其後,於熱線感測元件41在人體偵測期間T5持續偵測到人體存在的情形,在此期間反覆進行:計時器43b所得到之量測時間的重設、與計時器43b所進行之經過時間測量的再啟動。然後,熱線感測元件41未偵測出人體存在後,當熱線感測元件41不再偵測到人體,而計時器43b所得到的量測時間已達到保持開啟期間T6時,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發送關閉信號。
再者,會假定有下述情形:熱線感測器4發送開啟信號,照明器具12A等根據該開啟信號而開啟後,在經過保持開啟期間T6以前,使用者採用操作開關3或有線操作開關9進行用來關閉照明器具12A等的操作。於此情形,熱線感測器4將不須發送關閉信號。
至於已進行上述操作時的控制,再參照圖22及圖23來進行說明。傳送單元11在從有線操作開關9接收到顯示上述操作的信號時,將該信號傳送至接收器2。接收器2中,有線通信電路22接收該信號,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將顯示出照明器具12A等會關閉一事的狀態資訊信號發送至熱線感測器4。又,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在從操作開關3接收到顯示上述操作的信號時,也將狀態資訊信號發送至熱線感測器4。
圖26係顯示此時控制用微電腦43(熱線感測器4)實行的控制處理。控制用微電腦43在正以計時器43b對於發送開啟信號後的經過時間進行測量當中(於S21為Yes),利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接收到狀態資訊信號時(於S22為Yes),使上述測量中止(S23)。若 是通常情形,計時器43b所得到的量測時間已達到保持開啟期間時,會發送關閉信號。在此,由於上述測量中止,因此即使量測時間達到保持開啟期間,也不會發送關閉信號。又,控制用微電腦43使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回到可發送開啟信號的原本狀態(S24)。藉由該狀態切換,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成為在熱線感測元件41偵測到人體存在時發送開啟信號的狀態。
接著,針對熱線感測器4及操作開關3(以下總稱為熱線感測器4等)與接收器2之間的通信方式、及依該通信方式的通信動作,除圖22及圖23外,也參照圖27來進行說明。圖27係顯示上述通信方式及通信動作例。關於上述通信,其實際上係於分別構成接收器2與熱線感測器4等的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42、32之間進行,但以下為方便進行說明,以接收器2及熱線感測器4等為通信主體來進行說明。
上述通信方式為槽式ALOHA方式。該方式係將通信時間切割為一定長度的各個訊框F1,並將各訊框F1分割為一定時間長度的複數之時槽,以時槽T1單位來進行通信。熱線感測器4等係與時槽T1同步,於任意的時槽T1發送信號。
接收器2產生設定時槽T1的信標信號B1,無線發送至熱線感測器4等,而熱線感測器4等接收該信標信號B1。接收器2與熱線感測器4等分別根據所發送的信標信號B1與所接收的信標信號B1,來設定時槽T1,並與時槽T1同步。為使得同步建立得以持續且正確地進行,信標信號B1係周期性地發送,詳言之,係發送予各個訊框F1。又,信標信號B1配置於各訊框F1的最前端,從信標信號B1開始到緊接於下一個信標信號B1前的時槽T1為止係設定為1訊框F1。於時槽T1中,已排定有既定之下行專用時槽T7,至於該下行專用時槽T7則敘述如後。又,1個訊框F1中的時槽T1並不限於所圖示的數目。
熱線感測器4將開啟信號與關閉信號中之任一信號E2發送至接收器2,而且若是開啟信號,在緊接於偵測到人體時之後的時槽T1發送,若是關閉信號,則在緊接於保持開啟期間經過時之後的時槽T1發送。操作開關3在使用者採用把手31對於照明器具12A等的開啟/關閉進行操作時,在緊接於該操作後的時槽T1,將顯示該操作內容的操作資訊信號O1發送至接收器2。
接收器2在已從熱線感測器4等接收到信號時,於接收到該信號的時槽T1,將應答(Acknowledgement)信號A1回覆至發送來源的熱線感測器4或操作開關3來進行應答。應答信號A1係用來通知已完成接收各資訊信號的信號。
熱線感測器4等(控制用微電腦43、33)對於接收器2會發送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進行預測。由於信標信號係設定成於各個訊框F1逐一地從接收器2定期發送,因此可根據該設定,對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進行預測。又,為了抑制電池45、35之消耗,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32只有在該已預測的發送時間點、發送信號後即將要從接收器2接收應答信號A1的時槽T1、及下行專用時槽T7,才切換成驅動狀態。然後,已切換成驅動狀態的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32進行信標信號B1及應答信號A1的接收處理。上述切換動作,係由控制用微電腦43、33藉由將從電池45、35對於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3、32的供電予以開啟而進行。又,上述接收處理包含有對於天線所接收之信號進行的處理,即解調處理。又,為了進一步抑制電池45、35之消耗,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32也可不要各個訊框F1逐一地切換成驅動狀態,而是每經過事先設定好的複數個訊框F1,才切換成驅動狀態。
再者,要配合從接收器2發送信標信號B1的時間而進行接收處理,首先必須偵測出該發送時間點。因此,熱線感測器4等在 通入電源時,至少於1訊框F1份的期間實行接收處理。此時,若接收器2的電源也是開啟的狀態,信標信號B1會各個訊框F1逐一地從接收器2發送,因此熱線感測器4等在上述期間中,至少可接收到1次信標信號B1。另外,熱線感測器4等可偵測出接收器2會發送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通入電源後,在最初偵測到該發送時間點後,熱線感測器4等對於接收器2會發送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進行預測,並在該已預測的發送時間點,實行接收處理來接收信標信號B1。
圖28係顯示接受器2將顯示出照明器具12A等會關閉一事的狀態資訊信號加以發送的時間點。接受器2於下行專用時槽T7,將狀態資訊信號I1發送至熱線感測器4。下行專用時槽T7係僅容許從接受器2往熱線感測器4進行信號發送的時槽,逐一地設置於各個訊框F1,且各訊框F1中的1個固定時槽係設定為下行專用時槽T7。當熱線感測器4於下行專用時槽T7接收到狀態資訊信號I1時,便於其下一個時槽,將顯示已接收到狀態資訊信號I1一事的應答信號A1發送至接受器2。
圖29係顯示控制用微電腦43(熱線感測器)於下行專用時槽T7實行的控制處理。控制用微電腦43於下行專用時槽T7(S31之Yes),利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實行接收處理(S32),並對於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的接收位準進行測定(S33)。該已測定的接收位準在臨界值以上時(於S34為Yes),控制用微電腦43繼續利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進行接收處理(S35)。另一方面,所測定的接收位準未滿臨界值時(於S34為No),控制用微電腦43將該接收處理加以中止(S36)。
在此,針對習知之設備控制系統的問題點進行說明。習知之設備控制系統中,如圖30所示,當偵測到人體存在時(於S101為Yes),發送用以開啟照明器具的開啟信號(S102)。然後,熱線感測 器如圖31所示,於人體偵測期間T5中,每隔既定時間均發送開啟信號(參照例如日本專利申請公開案之特開平10-69985號公報)。因此,由於熱線感測器在人體偵測期間T5中,頻繁地無線發送開啟信號,故熱線感測器的消耗電力增加,為其問題。
相對於此,本參考形態中,以熱線感測元件41偵測到人體,並從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發送開啟信號後,在經過保持開啟期間T6以前,即使熱線感測元件41再偵測到人體,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也不發送開啟信號。因此,可減少熱線感測器4之開啟信號的發送次數,於是可減少熱線感測器4的消耗電力。其結果,能夠減少電池45的消耗電力,而延長可利用電池45來驅動熱線感測器4的期間。又,能夠減少無線通信的通信傳輸量。
又,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發送開啟信號後,已經過保持開啟期間T6時,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會發送關閉信號,於是可依據該關閉信號,將照明器具12A等加以關閉。因此,可防止照明器具12A等持續開啟的情形,能適當地對於照明器具12A等的開啟/關閉進行控制。
又,熱線感測元件41偵測到人體,而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發送開啟信號後,在經過保持開啟期間T6以前,熱線感測元件41再偵測到人體時,保持開啟期間T6會實質性地延長。因此,可使得照明器具12A等的開啟/關閉控制更加仔細,而符合現狀。
又,熱線感測器4發送開啟信號後,在發送關閉信號以前,即便使用者將操作開關3或有線操作開關9進行操作來關閉照明器具12A等之後再偵測到人體,熱線感測器4也能隨即發送開啟信號。因此,可再開啟照明器具12A等,能夠依熱線感測器4所進行的人體偵測,將照明器具12A等確實地開啟。
又,由於接受器2僅於下行專用時槽T7發送狀態資訊信號I1,因此熱線感測器4要接收狀態資訊信號I1,只要在下行專用時槽T7實行接收處理即可,能將接收狀態資訊信號I1所需要的電力減少。又,即使熱線感測器4在下行專用時槽T7實行接收處理,但在接受器2未發送狀態資訊信號I1,而接收位準未滿臨界值時,仍會將接收處理加以中止,因此能減少無謂的電力消耗。
又,由於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32僅在特定時間設定成驅動狀態,因此相較於始終設定成驅動狀態的情形,可減少電池45、35因為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32所產生的電力消耗。又,由於熱線感測器4及操作開關3係利用電池45、35進行驅動,因此不須進行供電線的配線作業,可輕易地進行設備控制系統10的導入。
以下,參照圖式,針對依上述參考形態之各變形例的設備控制系統進行說明。對於與上述參考形態相同的構成構件,標記相同的符號,並且僅針對與上述參考形態不同的部分進行說明。
(參考形態之第1變形例)
圖32係顯示依第1變形例之設備控制系統的構成。本變形例之設備控制系統10中,設有N(例如N=3)個具有與上述參考形態之熱線感測器4同等構成的熱線感測器,且N只要為2以上的整數即可。對於該等熱線感測器4A、4B、4C(以下總稱為熱線感測器4A等),係每1個熱線感測器僅分配N個固有識別號碼中的1個固有識別號碼。該等N個固有識別號碼較佳係設定成已將各者除以N時的餘數互不相同。又,設備控制系統10還設有著具有與上述參考形態之有線操作開關9同等構成的有線操作開關9A、9B、9C(以下稱為有線操作開關9A等)。
熱線感測器4A及有線操作開關9A係與照明器具12A相對應,在使用者已將有線操作開關9A操作時,或者熱線感測器4A已偵測到人體時,照明器具12A會開啟或關閉。又,熱線感測器 4B及有線操作開關9B與照明器具12B之間,並且熱線感測器4C及有線操作開關9C與照明器具12C之間,也形成與上述同樣的相對應關係。因此,熱線感測器4A等分別發送用來開啟照明器具12A等的開啟信號後,在發送關閉信號以前,會發生以有線操作開關9A等來關閉照明器具12A等的情形。
本變形例之接收器2及熱線感測器4A等係假定此種情形而成的構成,在此針對該構成,再度參照圖23,並採用圖33來進行說明。圖33係顯示本變形例中之接收器2發送狀態資訊信號I1的發送時間點。
接收器2以N個訊框F1為1個訊框群SF1,而將顯示出訊框F1在訊框群SF1中之序號的順序資訊,加以於各個訊框F1逐一地包含在信標信號B1,而通知予熱線感測器4A等。藉此,熱線感測器4A等只要接收1次信標信號B1,即能夠將現在之訊框F1在訊框群SF1中的序號加以掌握。
接收器2即將要將狀態資訊信號I1發送至熱線感測器4A等任一者時,以將該熱線感測器之固有識別號碼除以N而得的餘數值為M。然後,接收器2於訊框群SF1中之第M個訊框中的下行專用時槽T7,發送狀態資訊信號I1。以如此方式,接收器2於互不相同之訊框F1的下行專用時槽T7,將狀態資訊信號I1發送至熱線感測器4A等。
在此設定為:於任一個訊框F1,根據從接收器2通知之順序資訊所掌握的訊框F1之序號、與將控制用微電腦43所具備的熱線感測器4A等之固有識別號碼除以N而得的餘數值兩者一致。此時,於熱線感測器4A等,控制用微電腦43於訊框F1的下行專用時槽T7,利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來實行接收處理。
在此,針對從接收器2及熱線感測器4A等所發送的信號(以下稱發送信號)進行說明。該發送信號的訊框構成係與圖11所示者共通(再參照圖11)。接收器2所產生之發送信號的獨特碼b2、與各熱線感測器4A等所產生之發送信號的獨特碼b2係設定成互不相同。
本變形例中,各熱線感測器4A等係於N訊框F1中,在1訊框F1的下行專用時槽T7實行接收處理,因此相較於每1個訊框F1逐一地在下行專用時槽T7實行接收處理的情形,消耗電力變少。又,無關乎訊框F1的長度,用來於各熱線感測器4A等接收狀態資訊信號I1之接收處理的實行周期已定,因此即使已將訊框F1的長度設定變更,也不須進行該實行周期的設定變更。
又,接收器2所產生之發送信號的獨特碼b2、與各熱線感測器4A等所產生之發送信號的獨特碼b2係互不相同。因此,各熱線感測器4A等已在下行專用時槽T7實行接收處理時,對於接收中的信號為來自接收器2的信號,而應該繼續進行接收處理,或者為來自其他熱線感測器的信號,而應該中斷接收處理,可迅速地進行判定。
(參考形態之第2變形例)
圖34係顯示第2變形例之設備控制系統中之接收器、操作開關及熱線感測器的構成。圖35係顯示該設備控制系統中之接收器的通信動作。本變形例之設備控制系統10具備:具有與上述參考形態之接收器2同等構成的複數之接收器2A、2B、2C(以下總稱為接收器2A等)。又,設備控制系統10也具備:具有與上述參考形態之熱線感測器4同等構成的複數之熱線感測器4A、4B、4C(以下總稱為熱線感測器4A等)。而且,設備控制系統10還具備:具有與上述參考形態之操作開關3同等構成的複數之操作開關3A、3B、3C(以下總稱為操作開關3A等)。又,1個熱線感測器與1個 操作開關構成1群組,熱線感測器4A等與操作開關3A等構成群組G4、G5、G6(以下總稱為群組G4等)。
本變形例係假定下述情形:以接收器2A等之信號到達範圍大致不重疊的方式,設置有接收器2A等。而且,群組G4等分別與接收器2A等相對應,設備控制系統10內之接收器及群組並不限於上述數目。以下,由於各熱線感測器4A等及各操作開關3A等如上所述,具有與上述參考形態之熱線感測器4及操作開關3相同的構成,因此再度參照圖23來進行說明。
群組G4等對於從相對應之接收器2A等之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所無線發送的信標信號,分別利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32加以接收。上述相對應係藉由下述方式形成:在接收器2A等之信號到達範圍分別配置群組G4等,並且設定成接收器2A等與群組G4等可互相進行通信。
各接收器2B、2C之控制用微電腦23組裝有用來修正信標信號之發送時間點的發送時間點修正程式23a。該等控制用微電腦23依照發送時間點修正程式23a進行動作,發揮作為發送時間點修正電路的功能。至於該功能則敘述如後。
如圖35所示,接收器2A等係設定成:利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發送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不互相重複。又,接收器2A等還設定成:下行專用時槽T7的時間點互相一致,而且不與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重複。
在此,針對用以使得信標信號B1之發送時間點在接收器2A等之間不互相重複的構成進行詳細說明。接收器2A等之間的通信係利用有線通信電路22進行,但在此加以省略,而以接收器2A等為通信主體來進行說明。
接收器2A等之中,任一個接收器事先設定為:作為基準站,於接收器2A等之中最先發送信標信號B1,在此係設定為已將例如接收器2A設定成基準站。另外,於其他接收器設有用來設定信標信號B1發送順序之未圖示的設定操作開關。
接收器2A最先無線發送信標信號B1時,將顯示該發送時間點的信標發送通知信號加以經由傳送單元11(再參照圖22),而發送至接收器2B、2C。接收器2B、2C接收該信標發送通知信號,並依據該已接收的信標發送通知信號,空出事先所設定的間隔,以使發送時間點不互相重疊,再以利用設定操作開關所設定的發送順序,無線發送信標信號B1。因此,於接收器2A等之間,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不會重複。又,上述間隔為時槽T1的整數倍,因此各接收器2A等之間,利用信標信號B1所設定的時槽T1互相同步,而且以時槽T1切割時間的時間點一致。
接收器2A等分別在最初無線發送信標信號B1後,以該發送時間點為基準來獨立進行計時,而設定時槽T1,並周期性地發送信標信號B1。於是,接收器2A等因為計時誤差,而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會隨著時間的經過,較正規的時間點提早或延後,有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在接收器2A等間互相重疊之虞。
例如設定為:接收器2B中之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延後,接收器2B、2C之間,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已有部分重疊。此時,於各接收器2B、2C之信號到達範圍有互相重疊區域的情形,在該區域內,信標信號B1會發生干擾。因此,例如於該區域內存在有與接收器2C相對應之無線子機的情形,即使該無線子機在接收器2C發送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進行接收處理,要從已接收的信號中偵測出來自接收器2C的信標信號,還是較為困難。
因此,作為其對策,接收器2A在每經過既定之複數個訊框F1,無線發送信標信號B1時,將信標發送通知信號有線發送至接收器2B、2C。然後,接收器2B、2C接收該信標發送通知信號,並且控制用微電腦23作為發送時間點修正電路,依據該已接收的信標發送通知信號,決定出利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發送信標信號B1之發送時間點的修正量。詳言之,控制用微電腦23依據該已接收的信標發送通知信號,求出原本應發送信標信號B1的發送時間點,對於該已求出之原本的發送時間點、與信標信號B1現在的發送時間點進行比較。在兩者之間有時間差時,控制用微電腦23便將該時間差設定為信標信號B1之發送時間點的修正量。
控制用微電腦23係各訊框F1逐一地產生:顯示出該已設定的修正量、以及要於現在起第幾次訊框F1對信標信號B1之發送時間點進行修正的修正資訊。又,控制用微電腦23在直到預定修正發送時間點之信標信號B1被發送瞬間之前的訊框F1,在各訊框F1,將該產生的修正資訊包含在信標信號B1內的有效負載,而利用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通知予群組G5、G6。然後,控制用微電腦23在即將要發送出預定修正發送時間點的信標信號B1時,藉由使得該發送時間點提早或延後一修正量,以將該發送時間點修正成與原本的發送時間點一致。
群組G5、G6之控制用微電腦43、33依據從無線發送接收電路21通知且由無線發送接收電路42、32所接收的修正資訊,對於要修正信標信號B1發送時間點之回次的訊框F1、及其修正量進行掌握。然後,控制用微電腦43、33依據該等資訊,將上述回次以後的訊框F1中之信標信號B1發送時間點的預測值進行修正。
在此,針對接收器2A等所產生之發送信號的訊框構成進行說明。該訊框構成係與圖11所示者共通(再參照圖11)。接收器2A 等所產生之發送信號的獨特碼b2係設定成各個接收器互不相同。
於本變形例,接收器2A等之中,可使得從相鄰之各接收器所發送的信標信號B1不互相干擾。於是,即使接收器2A等之間採用相同的載頻,也可分別與對應之群組G4等正確地進行信號通信。因此,能夠將有限的頻率帶域有效地活用。
又,在此設定為:接收器2A等之信號到達範圍有互相重疊區域。於此情形,能夠防止下述問題:在該區域內,於下行專用時槽T7從接收器所發送的狀態資訊信號I1與信標信號B1、以及從熱線感測器4A等或操作開關3A等發送至接收器2A等的上行信號發生衝突。因此,能確實地使熱線感測器4A等接收到狀態資訊信號。又,由於接收器2A等在下行專用時槽T7發送狀態資訊信號I1的頻率非常低,因此即便接收器2A等之間已使得下行專用時槽T7的時間點一致,各狀態資訊信號I1間發生衝突的可能性還是低。
又,各熱線感測器4A等已於下行專用時槽T7實行接收處理時,可得到下述效果。亦即,對於接收中的信號為來自接收器2A等中之對應的接收器之信號,而應該繼續進行接收處理,或者為來自對應之接收器以外的接收器之信號,而應該中斷接收處理,各熱線感測器4A等能夠迅速地進行判定。
又,即使接收器2B、2C其中之一已將信標信號的發送時間點變更,群組G5、G6中,與該接收器對應的群組也能依據從該接收器所通知的修正資訊,追蹤到發送時間點的變更。因此,可使得接收器2B、2C與群組G5、G6之間不易發生時槽T1的偏離,而能提高通信精度。
又,本發明不限於上述各實施形態及各變形例的構成,可依 使用目的,對其進行各種變形。例如,也可將上述各實施形態、各變形例及各參考例中的任一者與其他任一者加以組合。
又,接收器2與照明控制終端機14及空調控制終端機15之間的配線方式也可以是採用DLC(Data Link Control;資料連結控制)的方式。又,其等之間的通信方式也可以是分時多重存取(TDMA: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方式。又,上述通信方式還可採用如CSM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載波偵測多重存取)方式的非同步競爭優先控制方式。又,上述通信方式可為採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分頻多工)方式的分頻多重存取方式,也可為上述各種存取方式的混合型。
又,操作開關3、熱線感測器4、照度感測器5、溫度感測器6及濕度感測器7中,也可任兩者以上為一體,並且共有無線發送接收電路及控制用微電腦。而且,從該無線發送接收電路發送複數之資訊信號時,上述控制用微電腦也可自動對於各資訊信號的優先度進行判斷,並優先發送優先度高的資訊信號。
又,第1實施形態之第1參考例中的信標信號也可具有與第1實施形態之第3變形例同等的構成。於此情形,氣溫資訊信號及濕度資訊係於一般時槽T4進行發送,因此資料部b7之位元列的位元數設定成與一般時槽T4同數,且對於上述位元列的各位元,也可分別有一般時槽與其號碼順序相對應。
又,第2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中,溫度感測元件37所得到之量測對象溫度也可為熱線感測器4內或熱線感測器4外之環境的溫度。於此情形,修正用表38係設定成:熱線感測器4內或熱線感測器4外之環境的溫度帶、與核心部33d所測得之計時誤差兩者相對應的表。
又,於參考形態中,待控制設備及控制設備也可為空調設備、及用來控制該空調設備之開啟/關閉的空調控制終端機。
本申請案依據日本專利申請案2011-036453號、2011-036455號、2011-036458號、2012-035726號及2012-035729號,其內容係藉由參照上述專利申請案之說明書及圖式而納入於本案發明。
1‧‧‧無線通信系統
2、2A-2I‧‧‧無線接收器(無線主機)
21‧‧‧無線發送接收電路
22‧‧‧有線通信電路
23‧‧‧控制用微型電腦(發送時間點修正電路)
23a‧‧‧發送時間點修正程式
3、3A、3B、3C‧‧‧操作開關(無線子機、操作器)
31‧‧‧把手
32‧‧‧無線發送接收電路
32a‧‧‧無線通信用振盪器
32b‧‧‧調變電路
32c‧‧‧解調變電路
32d‧‧‧石英振盪器
32e‧‧‧PLL頻率合成器
33‧‧‧控制用微型電腦
33a‧‧‧發送功率控制電路
33b‧‧‧振盪電路
33c‧‧‧計時器
33d‧‧‧核心部(時槽設定電路、計時值修正電路、溫度補償電路)
33e‧‧‧時槽設定程式
33f‧‧‧修正用計時器
33g‧‧‧計時值修正程式
33h‧‧‧溫度補償程式
33x‧‧‧記憶體(記憶電路)
34‧‧‧操作時脈用振盪器
35‧‧‧電池
36‧‧‧天線
37‧‧‧溫度感測元件
38‧‧‧修正用表
4、4A、4B、4C‧‧‧熱線感測器(無線子機、事件偵測感測器)
41‧‧‧熱線感測元件
42‧‧‧無線發送接收電路
43‧‧‧控制用微型電腦
43a‧‧‧發送功率控制電路
43b‧‧‧計時器
44‧‧‧操作時脈用振盪器
45‧‧‧電池
5‧‧‧照度感測器(無線子機、事件偵測感測器)
51‧‧‧照度感測元件
52‧‧‧無線發送接收電路
53‧‧‧控制用微型電腦
53a‧‧‧發送功率控制電路
54‧‧‧操作時脈用振盪器
55‧‧‧電池
6‧‧‧溫度感測器(無線子機、定期測定感測器)
61‧‧‧溫度感測元件
62‧‧‧無線發送接收電路
63‧‧‧控制用微型電腦
63a‧‧‧發送功率控制電路
7‧‧‧濕度感測器(無線子機、定期測定感測器)
71‧‧‧濕度感測元件
72‧‧‧無線發送接收電路
73‧‧‧控制用微型電腦
73a‧‧‧發送功率控制電路
8‧‧‧溫濕度感測器(無線子機)
81‧‧‧溫濕度感測元件
82‧‧‧無線發送接收電路
83‧‧‧控制用微型電腦
84‧‧‧操作時脈用振盪器
85‧‧‧電池
9、9A、9B、9C‧‧‧有線操作開關
10‧‧‧設備控制系統
11‧‧‧傳送單元
12、12A、12B、12C‧‧‧照明器具
13‧‧‧空調機
14‧‧‧照明控制終端機
15‧‧‧空調控制終端機
100‧‧‧無線子機
101‧‧‧無線發送接收電路
102‧‧‧控制用微型電腦
103‧‧‧無線通信用振盪器
103a‧‧‧石英振盪器
103b‧‧‧PLL頻率合成器
104‧‧‧基頻電路
104a‧‧‧解碼器
104b‧‧‧時槽管理計時器
104c‧‧‧編碼器
104d‧‧‧時脈產生電路
105‧‧‧天線
106‧‧‧調變電路
107‧‧‧解調變電路
200‧‧‧樓面
A1‧‧‧應答信號(用來通知已完成接收操作資訊信號或事件資訊信號的應答信號)
A2‧‧‧發送信號的到達範圍
B1‧‧‧信標信號(BCN)
b1‧‧‧前序信號
b2‧‧‧獨特碼
b3‧‧‧標頭
b4‧‧‧發送目的地識別資訊
b5‧‧‧發送來源識別資訊
b6‧‧‧資料長度資訊
b7‧‧‧資料部
b8‧‧‧錯誤檢測符號
b9‧‧‧位元
E1‧‧‧人體偵測資訊信號(事件資訊信號)
E2‧‧‧開啟信號與關閉信號中之任一信號
F1‧‧‧訊框
G1-G6‧‧‧群組
I1‧‧‧狀態資訊信號
L1‧‧‧照度資訊信號
O1‧‧‧操作資訊信號
P1‧‧‧氣溫資訊信號(物體量資訊信號)
P2‧‧‧濕度資訊信號(物體量資訊信號)
P3‧‧‧溫濕度資訊信號
SF1‧‧‧訊框群
T1‧‧‧時槽
t1‧‧‧載波感測期間
t2‧‧‧接收發送切換期間
t3‧‧‧信號發送期間
t4‧‧‧保護時間
T2‧‧‧空窗期間
T3‧‧‧優先時槽
T4‧‧‧一般時槽
T5‧‧‧人體偵測期間
T6‧‧‧保持開啟期間
T7‧‧‧下行專用時槽
圖1係顯示具備有依本發明第1實施形態之無線通信系統的設備控制系統之構成。
圖2係上述無線通信系統的電氣方塊圖。
圖3係顯示上述無線通信系統之各種信號的優先度。
圖4係上述無線通信系統的通信動作圖。
圖5係顯示發送上述各種信號時的控制內容。
圖6係顯示依上述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的無線通信系統在發送各種信號時的控制內容。
圖7係上述無線通信系統的通信動作圖。
圖8係顯示依上述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的無線通信系統之施工例的俯視圖。
圖9係顯示上述無線通信系統在發送各種信號時的控制內容。
圖10係上述無線通信系統的通信動作圖。
圖11係顯示依上述實施形態之第3變形例的無線通信系統之信標信號的構成。
圖12係顯示依上述實施形態之第1參考例的無線通信系統之通信設定及通信動作。
圖13係依上述實施形態之第2參考例的無線通信系統之電氣方塊圖。
圖14係顯示上述無線通信系統之各種信號的優先度及發送功 率。
圖15係顯示依本發明第2實施形態的無線通信系統之構成的電氣方塊圖。
圖16(a)係顯示上述無線通信系統所具備的操作開關之構成的電氣方塊圖。圖16(b)係顯示上述操作開關的控制用微電腦之構成的電氣方塊圖。
圖17係上述無線通信系統的通信動作圖。
圖18(a)係顯示依上述實施形態之第1變形例的無線通信系統之操作開關之構成的電氣方塊圖。圖18(b)係顯示上述操作開關的控制用微電腦之構成的電氣方塊圖。
圖19係顯示依上述實施形態之第2變形例的無線通信系統之構成的電氣方塊圖。
圖20係上述無線通信系統的通信動作圖。
圖21係無線通信系統中之無線接收器發送信標信號的發送時間點已延後時的通信動作圖。
圖22係顯示依本發明第1參考形態的設備控制系統之構成的電氣方塊圖。
圖23係顯示上述設備控制系統之熱線感測器、無線接收器及操作開關之構成的電氣方塊圖。
圖24係上述熱線感測器中之通信控制處理的流程圖。
圖25係顯示上述熱線感測器中之信號的發送時間點。
圖26係上述熱線感測器中之狀態切換處理的流程圖。
圖27係顯示上述設備控制系統的通信方式及通信動作圖。
圖28係顯示上述無線接受器依照上述通信方式發送狀態資訊信號的時間點。
圖29係上述熱線感測器於下行專用時槽進行接收處理的流程圖。
圖30係習知之熱線感測器中之通信控制處理的流程圖。
圖31係顯示上述熱線感測器中之開啟信號的發送時間點。
圖32係顯示依上述參考形態之第1變形例的設備控制系統之 構成的電氣方塊圖。
圖33係上述設備控制系統的通信動作圖。
圖34係顯示依上述參考形態之第2變形例的設備控制系統之構成的電氣方塊圖。
圖35係上述設備控制系統的通信動作圖。
圖36(a)係顯示習知之無線子機之構成的電氣方塊圖。圖36(b)係顯示上述無線子機之基頻電路之構成的電氣方塊圖。
T1‧‧‧時槽
t1‧‧‧載波感測期間
t2‧‧‧接收發送切換期間
t3‧‧‧信號發送期間
t4‧‧‧保護時間

Claims (9)

  1. 一種無線通信系統,具備有無線主機及複數之無線子機,該複數之無線子機接收從該無線主機所周期性地無線發送的信標信號,並且與利用該信標信號所設定的時槽同步,而將複數種類之資訊信號予以分別無線發送至該無線主機;其特徵在於:該複數種類之資訊信號事先設定有優先度,且要從本機發送之資訊信號的優先度越高,則該複數之無線子機在該發送動作前進行之載波感測的期間設定得越短;其中,該優先度係依照應發送之緊急度所設定;其中,該複數之無線子機包含有:操作器,在已被使用者所操作時發送操作資訊信號;事件偵測感測器,在已發生事件時偵測出該事件,而發送事件資訊信號;及定期測定感測器,定期地測定出周圍環境的物理量,而發送物理量資訊信號;且該操作資訊信號及該事件資訊信號的優先度係設定成相較於該物理量資訊信號的優先度為高。
  2.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之無線通信系統,其中,該複數之無線子機中,至少有兩台以上的無線子機為該定期測定感測器,且該等定期測定感測器於互不相同的時槽發送該物理量資訊信號。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無線通信系統,其中,該無線主機與該時槽同步,而發送事先設定有優先度之包含該信標信號的各種信號,且要發送之該信號的優先度越高,則在該發送動作前進行之載波感測的期間設定得越短。
  4.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無線通信系統,其中,該無線主機在已分別接收到該操作資訊信號與該事件資訊信號時,將用來通知已完成接收該操作資訊信號或該事件資訊信號的應答信號加 以分別發送至該操作器與該事件偵測感測器;且該應答信號的優先度係設定成:相較於該操作資訊信號及該事件資訊信號的優先度為低,而相較於該物理量資訊信號的優先度為高。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無線通信系統,其中,該信標信號的優先度係設定成相較於該物理量資訊信號的優先度為低。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無線通信系統,其中,該無線主機在已接收到該物理量資訊信號時,將用來對該定期測定感測器通知已完成接收該物理量資訊信號的應答信號,加以包含在預定接著發送的信標信號,而進行發送。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之無線通信系統,其中,該無線主機在沒有應發送至該定期測定感測器的該應答信號時,將已預定接著進行之信標信號發送予以中止。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之無線通信系統,其中,該定期測定感測器對於該無線主機發送要求發送信標信號的要求信號;且該無線主機在原本已預定將接著進行之信標信號發送予以中止時,於已接收到該定期測定感測器所發送之要求信號的情形,會變更該預定,而發送接下來的信標信號。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或2項之無線通信系統,其中,該複數之無線子機分別具有:無線發送接收電路,接收從該無線主機所周期性地無線發送的信標信號,並且與利用該信標信號所設定的時槽同步,而將各種信號無線發送至該無線主機;微型電腦,對於該無線發送接收電路中之各種信號的發送處理進行控制;及操作時脈用振盪器,產生出該微型電腦的操作時脈信號;該無線發送接收電路具有無線通信用振盪器,該無線通信用 振盪器產生出決定發送對象信號之載頻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且該微型電腦具有:計時器,依據從該操作時脈用振盪器所產生的操作時脈信號來進行計時;時槽設定電路,以該無線發送接收電路接收該信標信號的接收時間點為起點,採用該計時器來設定該時槽;及計時值修正電路,依據從該無線通信用振盪器所產生的無線通信用時脈信號,對於該計時器所得到的計時值進行修正。
TW101105833A 2011-02-22 2012-02-22 無線通信系統 TWI5029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36455 2011-02-22
JP2011036453 2011-02-22
JP2011036458 2011-02-22
JP2012035729 2012-02-22
JP2012035726 2012-02-22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251347A TW201251347A (en) 2012-12-16
TWI502903B true TWI502903B (zh) 2015-10-01

Family

ID=4672053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1105833A TWI502903B (zh) 2011-02-22 2012-02-22 無線通信系統
TW103108740A TW201424282A (zh) 2011-02-22 2012-02-22 無線通信系統及使用於該通信系統之無線子機及無線主機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08740A TW201424282A (zh) 2011-02-22 2012-02-22 無線通信系統及使用於該通信系統之無線子機及無線主機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056286A1 (zh)
JP (2) JP5954667B2 (zh)
KR (1) KR20140003577A (zh)
CN (2) CN106231668A (zh)
TW (2) TWI502903B (zh)
WO (1) WO201211473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554136B2 (en) 2008-12-23 2013-10-08 Waveconnex, Inc. Tightly-coupled near-field communication-link connector-replacement chips
JP2014057279A (ja) * 2012-09-14 2014-03-27 Hitachi Ltd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制御方法
JP5696117B2 (ja) * 2012-09-27 2015-04-08 京セラドキュメントソリュ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012010B2 (ja) * 2012-10-19 2016-10-2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制御システム
US20140170982A1 (en) * 2012-12-14 2014-06-19 Waveconnex, Inc. Contactless digital rights management data transfer systems and methods
JP6156794B2 (ja) * 2013-03-29 2017-07-0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負荷制御システム
JP6273723B2 (ja) * 2013-09-02 2018-02-07 株式会社国際電気通信基礎技術研究所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センサ装置
JP6072655B2 (ja) * 2013-09-13 2017-02-01 一般財団法人電力中央研究所 センサ端末位置の推定方法、推定装置及び推定プログラム
EP2942697B1 (en) * 2014-05-07 2021-01-20 Haltian Oy Adjustment of sensor measurement and transmission intervals in mobile apparatus
US10440540B2 (en) 2014-05-30 2019-10-08 Eaton Intelligent Power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in a lighting application
US10212706B2 (en) * 2014-06-05 2019-02-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Shared spectrum access
US9859594B2 (en) * 2014-06-11 2018-01-02 Enovate Medical, Llc Asset management for physical assets
CN104633859B (zh) * 2015-01-28 2017-09-01 胡军 一种空调驱动装置
CN107258087B (zh) 2015-02-24 2020-08-21 飞利浦灯具控股公司 位置化信标信号和控制相关信号的时间复用传输
CN107113479B (zh) * 2015-02-27 2020-04-14 株式会社藤仓 传感器节点和传感器节点的控制方法
JP6447915B2 (ja) * 2015-03-13 2019-01-0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負荷制御装置
US11963517B2 (en) * 2015-08-14 2024-04-23 Gregory J. Hummer Beehive status sensor and method for tracking pesticide use in agriculture production
JP6407118B2 (ja) * 2015-09-07 2018-10-17 大井電気株式会社 通信用基地局および端末装置
JP6424791B2 (ja) * 2015-10-08 2018-11-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S2895963T3 (es) 2016-02-26 2022-02-23 Univ California Redes de nodos inalámbricos con sincronización temporal y nodos inalámbricos
KR102132315B1 (ko) * 2016-06-08 2020-07-09 히타치가세이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DE102016014376B4 (de) * 2016-12-03 2018-12-06 Diehl Metering Systems Gmbh Verfahren zur Datenübertragung von Verbrauchsmessgeräten
JP6741992B2 (ja) * 2016-12-12 2020-08-19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制御システム
JP6599044B2 (ja) * 2017-03-01 2019-10-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US10261539B2 (en) * 2017-03-31 2019-04-16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 Separate clock synchronous architecture
JP6414278B1 (ja) * 2017-06-01 2018-10-31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障害原因推定プログラム
JP6834791B2 (ja) * 2017-06-07 2021-02-24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情報収集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CN109001970B (zh) * 2017-06-07 2021-09-2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计时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移动体
JP6884655B2 (ja) * 2017-06-30 2021-06-09 株式会社テイエルブイ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3454089A1 (en) * 2017-09-08 2019-03-13 Geosatis SA Geolocalization system with spoofing detection
JP6996227B2 (ja) * 2017-10-27 2022-01-17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作業機械
JP7065313B2 (ja) * 2018-01-15 2022-05-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検知情報通信装置、検知情報通信システム、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11105840B2 (en) * 2018-04-06 2021-08-31 Bently Nevada, Llc Monitoring system with multidrop backplane scheduler
US10928440B2 (en) * 2018-04-06 2021-02-23 Bently Nevada, Llc Monitoring system with bridges for interconnecting system elements
JP6591017B1 (ja) * 2018-09-21 2019-10-16 東芝デベロップメント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無線センサ装置および無線センサシステム
JP6957443B2 (ja) * 2018-12-11 2021-11-02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7285477B2 (ja) * 2019-03-26 2023-06-0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タイムスイッチ
US11700146B2 (en) * 2020-08-26 2023-07-11 Microchip Technology Incorporated EMI reduction in PLCA-based networks through beacon temporal spreading
JP6921289B1 (ja) * 2020-10-02 2021-08-18 太平洋工業株式会社 子機端末及び監視システム及び無線送信方法
CN112903124B (zh) * 2021-01-22 2022-09-06 安徽三联学院 一种低压柜有线温度检测系统及其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42727B1 (en) * 1999-02-19 2003-04-01 Fujitsu Limited Receiving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US20060114114A1 (en) * 2004-11-26 2006-06-01 Sadaki Nakano Wireless terminal with gas leakage detection function, gas leakage detec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and gas leakage notification method
US20060193274A1 (en) * 2005-02-09 2006-08-31 Tomonari Yamagat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WO2010061817A1 (ja) * 2008-11-27 2010-06-03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353287A (en) * 1992-03-25 1994-10-04 Alcatel Network Systems, Inc. Local area network with message priority
JP2984614B2 (ja) * 1997-01-24 1999-11-29 日本電気アイシーマイコンシステム株式会社 移動体通信装置の間欠受信方式
JP2000069033A (ja) * 1998-08-21 2000-03-03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無線通信装置
JP2000278752A (ja) * 1999-03-24 2000-10-06 Toshiba Corp 移動無線端末装置
JP2002118501A (ja) * 2000-10-11 2002-04-1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通信装置
JP2003168180A (ja) * 2001-12-04 2003-06-1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自動検針端末器、自動検針システム
JP4396416B2 (ja) * 2003-10-24 2010-01-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2005217787A (ja) * 2004-01-29 2005-08-11 Fainaaku Kk 独立したクロック源を備えた複数の機器の同期方法、同期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プログラム
JP4130648B2 (ja) * 2004-10-19 2008-08-06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および通信方法
US7224970B2 (en) * 2004-10-26 2007-05-29 Motorola, Inc. Method of scanning for beacon transmissions in a WLAN
DE602006016560D1 (de) * 2005-02-24 2010-10-14 Seiko Epson Corp Taktsignal-ausgabeeinrichtung und steuerverfahren dafür
AU2007265602B2 (en) * 2006-06-23 2010-10-14 Bae Systems Information And Electronic Systems Integration Inc. Supporting mobile ad-hoc network (MANET) and point to multi-point (PMP) communications among nodes in a wireless network
WO2009077893A1 (en) * 2007-12-17 2009-06-25 Nxp B.V. Method for generation of beacons by a base 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JP2009272662A (ja) * 2008-04-30 2009-11-1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通信基地局装置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JP5166203B2 (ja) * 2008-10-24 2013-03-21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センサ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センサノード、及び基地局
US7801167B2 (en) * 2008-12-03 2010-09-21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Enhanced power saving methods and systems for powerline network
WO2013134259A2 (en) * 2012-03-06 2013-09-1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Supporting a large number of devi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542727B1 (en) * 1999-02-19 2003-04-01 Fujitsu Limited Receiving control apparatus and method thereof
US20060114114A1 (en) * 2004-11-26 2006-06-01 Sadaki Nakano Wireless terminal with gas leakage detection function, gas leakage detection system using the same, and gas leakage notification method
US20060193274A1 (en) * 2005-02-09 2006-08-31 Tomonari Yamagat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program
WO2010061817A1 (ja) * 2008-11-27 2010-06-03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93577A (zh) 2014-01-01
CN106231668A (zh) 2016-12-14
TW201424282A (zh) 2014-06-16
US20140056286A1 (en) 2014-02-27
JPWO2012114738A1 (ja) 2014-07-07
KR20140003577A (ko) 2014-01-09
JP5954667B2 (ja) 2016-07-20
CN103493577B (zh) 2016-10-26
JP2016165113A (ja) 2016-09-08
WO2012114738A1 (ja) 2012-08-30
TW201251347A (en) 2012-1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02903B (zh) 無線通信系統
JP5491507B2 (ja) 無線通信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並びにこの無線通信方法を実行させるプログラム
ES2263921T3 (es) Comunicacion inalambrica de corto alcance.
US8305946B2 (en) Intermittent operatio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beacon and sleep mode
JP5306542B2 (ja) 無線ボディエリア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通信方法及び装置
EP3298710B1 (en) Low power sensor node operation for wireless network
JP5270045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US847767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wireless LA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wireless terminal
KR20180068848A (ko) 광역 에너지 하비스팅 센서 네트워크 배치를 위한 멀티-홉 네트워킹 프로토콜
JP2010021870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通信装置
US20130028103A1 (en) Link reliability metrics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7710914B2 (en) Device and method for adaptively controlling turn-on time of transceiver
CN107453770B (zh) 跳频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发射机以及接收机
US11452171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method
JP2006129102A (ja) 通信方法
US7783311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transmitting station, and receiving station
JP2008060940A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5016264B2 (ja) ワイヤレス火災報知システム
CN112075106A (zh) 使用所估计时间漂移来确定同步网络中的保活周期性
US10225702B2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hot-wire sensor terminal used therein
JP3611062B2 (ja) テレメータ・テレコントロールシステム
CN116158167A (zh) 媒体接入控制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Parsch et al. Accounting for reliability in Unacknowledged time-constrained WSNs
US20210392598A1 (en) Support beacon(s) for synchronization to a multicast message in non-coordinated networks
JP2011205697A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MM4A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