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455245B - 製造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 Google Patents
製造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TWI455245B TWI455245B TW097111074A TW97111074A TWI455245B TW I455245 B TWI455245 B TW I455245B TW 097111074 A TW097111074 A TW 097111074A TW 97111074 A TW97111074 A TW 97111074A TW I455245 B TWI455245 B TW I455245B
- Authority
- TW
- Taiwan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substrate
-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 single crystal
- semiconductor
- Prior art date
Links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43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50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61
- 150000002500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6
- 239000013078 cryst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6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0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0
- 239000001257 hydroge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29910052739 hyd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7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29910052736 hal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150000002367 halogen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0000001678 irradi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1 hydrogen ion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2298 atmospher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1590 oxid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MZLGASXMSKOWSE-UHFFFAOYSA-N tantalum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Ta]#N MZLGASXMSKOWSE-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copper(1+);methylsulfanylmethane;bromide Chemical compound Br[Cu].CSC PMHQVHHXPFUNSP-UHFFFAOYSA-M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29910052735 haf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VBJZVLUMGGDVMO-UHFFFAOYSA-N hafn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Hf] VBJZVLUMGGDVMO-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150000004767 nitr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35515 penetr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5407 aluminoborosilicate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5354 aluminosilicate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YISOXLVRWFDIKD-UHFFFAOYSA-N bismuth;borate Chemical compound [Bi+3].[O-]B([O-])[O-] YISOXLVRWFDIKD-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420 cer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BMMGVYCKOGBVEV-UHFFFAOYSA-N oxo(oxoceriooxy)cerium Chemical compound [Ce]=O.O=[Ce]=O BMMGVYCKOGBVEV-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5385 borate glas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449 haf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WIHZLLGSGQNAGK-UHFFFAOYSA-N hafnium(4+);oxygen(2-) Chemical group [O-2].[O-2].[Hf+4] WIHZLLGSGQNAGK-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58 niob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5 niobiu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GUCVJGMIXFAOAE-UHFFFAOYSA-N niob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Nb] GUCVJGMIXFAOAE-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alumi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Al+3].[Al+3] PNEYBMLMFCGWSK-UHFFFAOYSA-N 0.000 claims 1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73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2
-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Hydrogen Chemical compound [H][H] UFHFLCQGNIYNR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7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8
- GPRLSGONYQIRFK-UHFFFAOYSA-N hydron Chemical compound [H+] GPRLSGONYQIRF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3
- 229910052721 tungst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9000010937 tungst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3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
-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tungsten Chemical compound [W] WFKWXMTUELFFG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2
-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Atomic nitrogen Chemical compound N#N IJGRMHOSHXDM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669 fiel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2585 bas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9
-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Molybdenum Chemical compound [Mo] ZOKXTWBITQBER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9000011733 molybden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8
- 229910052750 molybde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7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KJTLSVCANCCWHF-UHFFFAOYSA-N Ruthenium Chemical compound [Ru] KJTLSVCANCCWH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2
- 229910052707 ruthe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5684 electric field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125000004429 atom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0
- 229910052757 nitro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1004 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DIOQZVSQGTUSAI-UHFFFAOYSA-N dec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 DIOQZVSQGTUSA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1133 accel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458 analyt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29910052732 germ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GNPVGFCGXDBREM-UHFFFAOYSA-N german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Ge] GNPVGFCGXDBRE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401 electroluminesce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68 ion implant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0884 ion-beam techniqu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206 photolithograph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VEXZGXHMUGYJMC-UHFFFAOYSA-N Hydrochloric acid Chemical compound Cl VEXZGXHMUGYJM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1109 cont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439 repair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QDKSGHXRHXVMPF-UHFFFAOYSA-N 2,2-dimethylundec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 QDKSGHXRHXVMP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Ammonia Chemical compound N QGZKDVFQNNGYK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Ilexoside XXIX Chemical compound C[C@@H]1CC[C@@]2(CC[C@@]3(C(=CC[C@H]4[C@]3(CC[C@@H]5[C@@]4(CC[C@@H](C5(C)C)OS(=O)(=O)[O-])C)C)[C@@H]2[C@]1(C)O)C)C(=O)O[C@H]6[C@@H]([C@H]([C@@H]([C@H](O6)CO)O)O)O.[Na+] DGAQECJNVWCQMB-PUAWFVPOSA-M 0.000 description 4
- VSCWAEJMTAWNJL-UHFFFAOYSA-K aluminium trichloride Chemical compound Cl[Al](Cl)Cl VSCWAEJMTAWNJL-UHFFFAOYSA-K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29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1875 compound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RGXWDWUGBIJHDO-UHFFFAOYSA-N ethyl decano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O)OCC RGXWDWUGBIJHD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4
- 125000004435 hydrogen atom Chemical group [H]*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268 plasma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994 raw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734 sod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08 so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0 chlori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GPTXWRGISTZRIO-UHFFFAOYSA-N chlorquinaldol Chemical compound ClC1=CC(Cl)=C(O)C2=NC(C)=CC=C21 GPTXWRGISTZRI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678 elastic recoil detection analysi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47 get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50000002431 hydrogen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60 hydrophilic surfac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2887 hydroxy group Chemical group [H]O*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46 lanthan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FZLIPJUXYLNCLC-UHFFFAOYSA-N lanthan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La] FZLIPJUXYLNCL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0355 oscil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51 rapid thermal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01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52727 ytt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VWQVUPCCIRVNHF-UHFFFAOYSA-N yttr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Y] VWQVUPCCIRVNH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WJMXTYZCTXTFJM-UHFFFAOYSA-N 1,1,1,2-tetraethoxydecane Chemical compound C(C)OC(C(OCC)(OCC)OCC)CCCCCCCC WJMXTYZCTXTFJ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AGGJWJFEEKIYOF-UHFFFAOYSA-N 1,1,1-triethoxydec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OCC)(OCC)OCC AGGJWJFEEKIYO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YTPFRRRNIYVFFE-UHFFFAOYSA-N 2,2,3,3,5,5-hexamethyl-1,4-dioxane Chemical compound CC1(C)COC(C)(C)C(C)(C)O1 YTPFRRRNIYVFF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IANXAXNUNBAWBA-UHFFFAOYSA-N 2,2,3-trimethylundecan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C(C)(C)C IANXAXNUNBAWB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WZJUBBHODHNQPW-UHFFFAOYSA-N 2,4,6,8-tetramethyl-1,3,5,7,2$l^{3},4$l^{3},6$l^{3},8$l^{3}-tetraoxatetrasilocane Chemical compound C[Si]1O[Si](C)O[Si](C)O[Si](C)O1 WZJUBBHODHNQP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Argon Chemical compound [Ar] XKRFYHLGVUSRO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684 Ce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ZAMOUSCENKQFHK-UHFFFAOYSA-N Chlorine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l] ZAMOUSCENKQFH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Diethyl ether Chemical compound CCOCC RTZKZFJDLAIYF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40844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kinase CLK2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000749291 Homo sapiens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kinase CLK2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GQPLMRYTRLFLPF-UHFFFAOYSA-N Nitrous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N+]#N GQPLMRYTRLFLP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Ozone Chemical compound [O-][O+]=O CBENFWSGALASA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Palladium Chemical compound [Pd] KDLHZDBZIXYQE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21 Polyphenylene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BOTDANWDWHJENH-UHFFFAOYSA-N Tetraethyl orthosilicate Chemical compound CCO[Si](OCC)(OCC)OCC BOTDANWDWHJENH-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Titanium Chemical compound [Ti] RTAQQCXQSZGOH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529 ammonia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21417 amorphous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137 ann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7 antimon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WATWJIUSRGPENY-UHFFFAOYSA-N antimony atom Chemical compound [Sb] WATWJIUSRGPEN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5 arseni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ZMIGMASIKSOYAM-UHFFFAOYSA-N cerium Chemical compound [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Ce] ZMIGMASIKSOYAM-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801 chlorin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38 degrea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FFUAGWLWBBFQJT-UHFFFAOYSA-N hexamethyldisilazane Chemical compound C[Si](C)(C)N[Si](C)(C)C FFUAGWLWBBFQJ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61 inert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97 mechanical methods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2
- HMMGMWAXVFQUOA-UHFFFAOYSA-N octamethylcyclotetrasiloxane Chemical compound C[Si]1(C)O[Si](C)(C)O[Si](C)(C)O[Si](C)(C)O1 HMMGMWAXVFQUO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93 optoelectronic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832 plasma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207 poly(ethylene-2,6-na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570 poly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112 polyethylene na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81 potential energ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53 quartz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495 reaction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46 reactive sput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1925 ruthenium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WOCIAKWEIIZHES-UHFFFAOYSA-N ruthenium(iv)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Ru]=O WOCIAKWEIIZH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on di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PUGUQINMNYINPK-UHFFFAOYSA-N tert-butyl 4-(2-chloroacetyl)piperazine-1-carboxyl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OC(=O)N1CCN(C(=O)CCl)CC1 PUGUQINMNYINPK-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230 thermal chemical vapou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19 tita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36 tita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JBRZTFJDHDCESZ-UHFFFAOYSA-N AsGa Chemical compound [As]#[Ga] JBRZTFJDHDCES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Boron Chemical compound [B] ZOXJGFHDIHLPT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Chromium Chemical compound [Cr] VYZAMTAEIAYCRO-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102100040862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kinase CLK1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Ethanol Chemical compound CCO LFQSCWFLJHTTH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Gallium Chemical compound [Ga] GYHNNYVSQQEPJ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218 Gallium arsen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749294 Homo sapiens Dual specificity protein kinase CLK1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GPXJNWSHGFTCBW-UHFFFAOYSA-N Indium phosphide Chemical compound [In]#P GPXJNWSHGFTCBW-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82 Mo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342 Monte Carlo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Phosphorus Chemical compound [P] OAICVXFJPJFON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2 Poly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34 Polyphenylene sulf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54 Polyphthalam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Potassium Chemical compound [K] ZLMJMSJWJFRBE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080 W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Zinc Chemical compound [Zn] HCHKCACWOHOZI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CWXUUIWCKQGHC-UHFFFAOYSA-N Zirconium Chemical compound [Zr] QCWXUUIWCKQGHC-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MXSJNBRAMXILSE-UHFFFAOYSA-N [Si].[P].[B] Chemical compound [Si].[P].[B] MXSJNBRAMXILSE-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760 aram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6 arg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235 aromatic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RQNWIZPPADIBDY-UHFFFAOYSA-N arsenic atom Chemical compound [As] RQNWIZPPADIBD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88 bar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DSAJWYNOEDNPEQ-UHFFFAOYSA-N bar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Ba] DSAJWYNOEDNPE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6 bo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5388 borosilicate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85 ceramic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4 chrom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651 chrom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776 cleavage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17052 cobalt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1 cobal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cobalt atom Chemical compound [Co] GUTLYIVDDKVIGB-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788 cri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872 dega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865 dilu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312 dry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5 dry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85 electric he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102 embol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822 epoxy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474 experiment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657 fib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19 fine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3 gal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365 glass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4820 hal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7 hel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34 hel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heli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He] SWQJXJOGLNCZE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12 insul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835 investig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4 ne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KAOGPIIYCISHV-UHFFFAOYSA-N neon atom Chemical compound [Ne] GKAOGPIIYCISHV-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299 nitrogen atmosphe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272 nitrous 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60 organic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923 oximes Chemical class 0.000 description 1
-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oxo(oxoalumanyloxy)alumane Chemical compound O=[Al]O[Al]=O TWNQGVIAIRXVL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3 pallad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71 parasi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698 phosphorus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74 phosphor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KJCHHZQLQNZHY-UHFFFAOYSA-N phthalimide Chemical compound C1=CC=C2C(=O)NC(=O)C2=C1 XKJCHHZQLQNZHY-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53 physic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98 poli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647 poly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15 polycarbon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17 polycarbon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7 polyepox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728 polyest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098 polyfluor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721 polyi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9719 polyimide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955 polyphenylene eth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069 polyphenylene sulf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75 polyphtalam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91 potass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00 potass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017 sc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751 slip for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28 spin co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44 sputte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641 stabili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381 surface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5 tantal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tantalum atom Chemical compound [Ta] GUVRBAGPIYLISA-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UONOETXJSWQNOL-UHFFFAOYSA-N tungsten carbide Chemical compound [W+]#[C-] UONOETXJSWQNO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6337 unsaturated polyester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40 vapor depos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966 varnis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039 wet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4 xen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FHNFHKCVQCLJFQ-UHFFFAOYSA-N xenon atom Chemical compound [Xe] FHNFHKCVQCLJFQ-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RUDFQVOCFDJEEF-UHFFFAOYSA-N yttrium(III)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O-2].[O-2].[O-2].[Y+3].[Y+3] RUDFQVOCFDJEEF-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5 zinc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701 zin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26 zirco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59—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 H01L27/1262—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the substrate
- H01L27/1266—Multistep manufacturing methods with a particular formation, treatment or coating of the substrate the substrate on which the devices are formed not being the final device substrate, e.g. using a temporary substrat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6—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 H01L21/308—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using masks
- H01L21/3081—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using mas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composition, e.g. multilayer masks, materi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51—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 H01L21/7625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with separation/delamination along an ion implanted layer, e.g. Smart-cut, Unibon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51—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 H01L21/76259—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with separation/delamination along a porous lay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00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L29/66075—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 H01L29/66227—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of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group 14 or group 13/15 materials the devices being controllable only b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e.g. three-terminal devices
- H01L29/66409—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66477—Unipolar field-effect transistors with an insulated gate, i.e. MISFET
- H01L29/66742—Thin film unipolar transistors
- H01L29/66772—Monocristalline silicon transistors on insulating substrates, e.g. quartz substr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Thin Film Transistor (AREA)
- Metal-Oxide And Bipolar Metal-Oxide Semiconductor Integrated Circuits (AREA)
- Recrystallisation Techniques (AREA)
Description
本發明係關於使用具有SOI結構的基底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正在開發在絕緣層上設置有薄單晶半導體層的稱爲絕緣體上矽(Silicon on Insulator)的半導體基底(SOI基底),而代替將單晶半導體的錠(ingot)切成薄片而形成的矽片。通過使用SOI基底設置構成積體電路的電晶體,可以減少電晶體的漏極和基底之間的寄生電容,從而被認爲對提高工作速度及降低耗電量有效。因此,SOI基底被期待著應用於高性能半導體裝置如微處理器等。
作爲製造SOI基底的方法,已知氫離子注入剝離法(例如參照專利文件1)。在氫離子注入剝離法中,通過將氫離子注入到矽片,在離表面有預定深度處形成微小氣泡層,將氫離子注入面重疊於另一矽片,進行熱處理,並以該微小氣泡層為劈開面進行剝離,來將薄矽層(SOI層)接合到另一矽片。除了進行用來剝離SOI層的熱處理以外,還需要通過在氧化性氣氛下進行熱處理而在SOI層上形成氧化層,然後去除該氧化層,並在1000℃至1300℃的還原性氣氛下進行熱處理,以提高接合面的接合強度並改善SOI層表面的損傷層。
另一方面,揭示了在絕緣基底如高耐熱性玻璃等上設
置有單晶矽層的半導體裝置(參照專利文件2)。在該半導體裝置中,使用絕緣性矽層保護應變點爲750℃以上的結晶玻璃的整個表面,並將通過氫離子注入剝離法而獲得的單晶矽層固定於該絕緣性矽層上。
專利文件1日本專利申請特開2000-124092號公報
專利文件2日本專利申請特開平11-163363號公報
在氫離子注入剝離法中,需要在1000℃以上的高溫下進行熱處理,以提高SOI層和另一基底的接合強度並改善SOI層表面的損傷層。因此,在爲了降低基底的成本而將單晶矽層接合到用於液晶面板等的耐熱溫度爲700℃左右的玻璃基底來形成SOI基底的情況下,發生玻璃基底因所述高溫下進行熱處理而收縮的問題。若玻璃基底收縮,則單晶矽層和玻璃基底的接合強度降低,因此成品率降低。
鑒於上述問題,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高成品率地製造具有結晶半導體層的半導體裝置的方法,該結晶半導體層即使使用耐熱溫度低的基底如玻璃基底等也可以實用。
通過在作爲半導體層的基體的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中形成槽,形成具有凸部的半導體基底,而且覆蓋該凸部地形成接合層。另外,在形成接合層之前,通過至少對成爲凸部的半導體基底照射加速了的離子,將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多孔化而形成脆弱層。在清洗接合層的表面及支撐基
底的表面之後,將接合層和支撐基底接合,並進行分離半導體基底的熱處理,以在支撐基底上提供半導體層。通過選擇性地蝕刻該半導體層,製造場效應電晶體、二極體、電容元件、非易失記憶元件等的半導體元件,以製造半導體裝置。
在進行分離半導體基底的熱處理之前,在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形成槽,來形成分離的凸部。然後,將該凸部接合到支撐基底,並進行分離半導體基底的熱處理。通過進行分離半導體基底的熱處理,支撐基底收縮,因而接合到支撐基底上的SOI層的位置也變化,並且産生畸變應力。但是,由於凸部是被槽分離而不是連續接合到支撐基底上,所以可以抑制由支撐基底收縮産生的半導體層的畸變應力,並可以抑制膜剝離或接合面的接合力降低。另外,因爲在後續的加熱步驟中不容易發生支撐基底的收縮,所以可以抑制在多個光刻步驟中的光光罩的偏離。
當通過向半導體基底照射加速了的離子將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多孔化來形成脆弱區域時,存在著如下區域:加速了的離子即使被照射到半導體基底,在該區域在半導體基底中也不適當地包含該離子。通過去除半導體基底中的該區域形成槽,來形成凸部,以在凸部中形成連續的脆弱區域。然後,將所述被分割的半導體基底接合到支撐基底,並進行分離半導體基底的熱處理。通過進行分離半導體基底的熱處理,在連續的脆弱區域中半導體基底的整個凸部被分離,來可以在支撐基底上設置具有預定厚度的半導
體層。
接合層是形成平滑面且具有親水性表面的層。作爲可形成這種表面的層,優選使用通過化學反應形成的絕緣層。例如,優選使用通過熱反應或化學反應形成的氧化層。這是因爲主要通過化學反應形成的膜能夠確保表面平滑性的緣故。作為接合層的代表例子,使用以有機矽烷爲原料而形成的氧化矽層。作爲有機矽烷氣體,可以使用矽酸乙酯(四乙氧基矽烷,TEOS; Si(OC2
H5
)4
)、四甲基矽烷(Si(CH3
)4
)、三甲基矽烷((CH3
)3
SiH)、四甲基環四矽氧烷(TMCTS)、八甲基環四矽氧烷(OMCTS)、六甲基二矽氮烷(HMDS)、三乙氧基矽烷(SiH(OC2
H5
)3
)、三二甲氨基矽烷(SiH(N(CH3
)2
)3
)等的含矽化合物。
另外,可以先在支撐基底上以支撐基底的應變點以下的溫度形成防止雜質擴散的阻擋層,然後接合支撐基底的阻擋層和半導體基底的接合層,並進行分離半導體基底的熱處理,以在支撐基底上設置半導體層。
另外,可以在將槽形成於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之前或之後,在半導體基底的表面上形成阻擋層,並在該阻擋層上形成接合層,然後接合支撐基底和半導體基底的接合層,並進行分離半導體基底的熱處理,以在支撐基底上設置半導體層。
作爲形成在支撐基底或半導體基底上的防止雜質元素擴散的阻擋層,可以設置氮化矽層、氮氧化矽層、氮化鋁層、或氮氧化鋁層。再者,可以組合氧氮化矽層作爲具有
應力緩和效果的絕緣層。這裏,氧氮化矽層指的是在其組成上氧含量多於氮含量的物質,在通過盧瑟福背散射分析(RBS;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metry)及氫正散射分析(HFS; Hydrogen Forward Scattering)測量的情況下包含氧、氮、Si及氫,其濃度如下:50至70原子%的氧;0.5至15原子%的氮;25至35原子%的Si;以及0.1至10原子%的氫。另一方面,氮氧化矽層指的是在其組成上氮含量多於氧含量的物質,在通過RBS及HFS測量的情況下包含氧、氮、Si及氫,其濃度如下:5至30原子%的氧;20至50原子%的氮;25至35原子%的Si;以及10至30原子%的氫。注意,當將構成氧氮化矽或氮氧化矽的原子總量設定爲100原子%時,氮、氧、Si及氫的含量比率在上述範圍內。
再者,在將槽形成於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之前或之後,優選在氧化性氣氛下對半導體基底進行加熱處理。尤其是,優選在包含鹵素的氧化性氣氛下進行熱處理。例如,將微量鹽酸添加到氧來進行熱處理,以在半導體基底上形成氧化層。由此,半導體基底和氧化層的介面的懸空鍵以氫爲終端,從而可以使介面不啟動並實現電特性的穩定化。另外,氯有與包含在半導體基底中的金屬反應來去除它(吸雜)的作用。
在通過將槽形成於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而形成具有凸部的半導體基底之後,將該凸部接合到支撐基底,而且通過進行熱處理,可以在脆弱區域中分離半導體基底,並在
支撐基底上提供SOI層。由於半導體基底中的凸部被分離,所以可以防止SOI層的剝離,該剝離是伴隨由加熱導致的所述支撐基底的收縮而發生的。
另外,由於在半導體基底的凸部中形成有連續的脆弱層,所以可以在支撐基底上設置具有預定厚度的SOI層。
因此,可以通過使用上述SOI層高成品率地製造半導體裝置。
下面,參照附圖說明本發明的實施方式。注意,本發明不局限於下述說明,所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一個事實就是,其方式和詳細內容可以在不脫離本發明的宗旨及其範圍的情況下被變換爲各種各樣的形式。因此,本發明不應該被解釋爲僅限定在下述實施方式所記載的內容中。在以下所說明的本發明的結構中,在不同附圖之間共同使用同一附圖標記表示同一部分。
注意,在以下說明中,雖然說明將單晶半導體層設置在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上或絕緣基底上的情況,但是也可以通過改變作爲單晶半導體層的基體的半導體基底的種類將多晶半導體層固定於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上或絕緣基底上。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1A至圖7說明高成品率地
製造半導體裝置的方法,其中考慮到當將半導體基底接合到支撐基底並進行熱處理以剝離(分離)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時發生的支撐基底的收縮。圖1A至圖4B是沿圖5至圖7的A-B線的截面圖。圖5是半導體基底的俯視圖,而圖6及圖7是支撐基底的俯視圖。
在圖1A中,可以使用結晶半導體基底或單晶半導體基底作爲半導體基底101。作爲結晶半導體基底或單晶半導體基底,可以舉出矽基底、鍺基底,除此以外還可使用矽鍺、鎵砷或銦磷等化合物半導體的基底。作爲在市場上銷售的矽基底,典型地說,可以舉出直徑爲5英寸(125mm)、6英寸(150mm)、8英寸(200mm)、12英寸(300mm)的基底,其形狀大多是圓形。另外,可以在約1.5mm以下的範圍內適當地選擇其厚度。這裏,使用p型或n型單晶矽基底(矽片)作爲半導體基底101。
另外,在半導體基底101的一表面上形成阻擋層102。作爲阻擋層102,可以使用選自氮化矽層、氮氧化矽層、氮化鋁層或氮氧化鋁層的一層或多個膜所構成的疊層結構。通過氣相沈積法形成50nm至200nm厚的氮化矽層、氮氧化矽層、氮化鋁層或氮氧化鋁層。例如,氮化矽層以SiH4
及NH3
爲源氣體通過等離子體CVD法而形成,氮氧化矽層使用SiH4
、N2
O及NH3
通過等離子體CVD法而形成,氮化鋁層通過使用鋁靶並使用氮作爲反應氣體的反應性濺射法而形成,或者,氮化鋁層以氯化鋁或溴化鋁及氨爲源氣體通過熱CVD法而形成,氮氧化鋁層通過使用鋁
靶並使用氮及氧作爲反應氣體的反應性濺射法而形成,或者,氮氧化鋁層以氯化鋁或溴化鋁、氨及一氧化二氮爲源氣體通過熱CVD法而形成。
阻擋層102起到防止雜質擴散到由半導體基底101構成的SOI層的作用。另外,阻擋層102還起到當形成脆弱層(具體地說,指的是被照射加速了的離子的脆弱層,下面稱爲脆弱區域)時防止被照射離子的半導體基底101的面因離子照射而損傷使得平整度降低的作用。
在圖1B中,去除半導體基底101的一部分來形成槽107。其結果,被分離的凸部形成在半導體基底101上。另外,阻擋層102被分開。
圖5是形成有槽的半導體基底101的上表面的示意圖。沿圖5的A-B線的截面圖相當於圖1B。
半導體基底101被選擇性地蝕刻,阻擋層102a及102b殘留在相當於圖1B的凸部的部分中。當從上表面看時,形成於半導體基底101的凸部大致對應於曝光裝置曝光一次的區域。
在製造半導體裝置等的技術中,當形成微細圖案等時,大多採用光刻步驟。在光刻步驟中,通過使用以步進機爲代表的曝光裝置,向塗敷在基底上的抗蝕劑層以所希望的圖案曝光並顯影,然後通過利用該圖案在基底上形成所希望的圖案。曝光裝置曝光一次的區域的面積根據各裝置而不同,但在利用現有步進機的情況下,曝光一次的區域的面積大約爲25mm方形、100mm方形、113mm方形、
132mm方形或144mm方形,難以通過一次曝光對一邊長超過1米的大面積基底整體進行曝光。因此,預先將曝光裝置曝光一次的區域對應於SOI層,以高效地形成所希望的電路圖案。
在圖5中,以虛線表示曝光裝置曝光一次的區域108a及108b。選擇性地蝕刻半導體基底101,以將通過接合而成爲SOI層的區域的大小對應於曝光裝置曝光一次的區域的大小。
另外,對準標記107a及107b還殘留在曝光裝置曝光一次的區域108a及108b中。關於該對準標記107a及107b,當在成爲SOI層的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中形成抗蝕劑光罩時,還在成爲對準標記的部分中形成抗蝕劑光罩。在圖5所示的半導體基底101中,阻擋層也殘留在對準標記上。注意,在圖1B的截面圖中,未圖示對準標記107a及107b。
作爲去除半導體基底101的一部分來形成槽的方法,在以抗蝕劑光罩覆蓋去除部分以外的部分之後,通過幹蝕刻法或濕蝕刻法蝕刻半導體基底101的一部分。或者,可通過利用切割機的刀、劃線機、雷射光束等形成槽。槽的深度根據之後轉置到支撐基底上的SOI層的厚度而適當地選擇。注意,SOI層的厚度可以根據包含加速了的離子元素的區域的位置而設定。在本實施方式中,半導體基底101的槽的深度優選深於脆弱區域(即,形成脆弱區域的位置)。通過將半導體基底101的槽加工爲其深度深於脆
弱區域,可以在之後將SOI層轉置在支撐基底上時容易只將被分離的半導體基底101的凸部接合到支撐基底。
在圖1C中,通過將加速了的氫離子或鹵素離子照射到半導體基底101,形成脆弱區域103a至103c。脆弱區域103a至103c指的是通過照射加速了的離子而包含離子元素的區域。例如,它指的是包含氫、鹵素的脆弱區域,也稱爲脆弱層。
脆弱區域103a至103c通過從半導體基底101的表面照射由電場加速的離子來在預定深度處包含該離子的元素而形成。作爲這樣的離子照射方法,可以舉出離子摻雜法和離子注入法等。形成在半導體基底101中的脆弱區域103a至103c的深度由離子加速能量和離子入射角控制。在離半導體基底101的表面的深度接近於離子平均進入深度的區域形成脆弱區域103a至103c。例如,半導體層的厚度爲5nm至500nm,優選爲10nm至200nm,當將離子照射到半導體基底時的加速電壓根據該厚度而設定。
優選使用離子摻雜裝置照射離子。就是說,採用如下摻雜方式:在不對通過使源氣體等離子體化而產生的多個離子種類進行質量分離的狀態下,以電場加速該多個離子種類來將它照射到物件物,使得物件物包含被離子化的氣體元素。在本實施方式中,優選摻雜氫離子或鹵素離子。在離子摻雜步驟中,加速電壓爲10kV至100kV,優選爲30kV至80kV,劑量爲1×1016
/cm2
至4×1016
/cm2
,射束電流密度爲2μA/cm2
以上,優選爲5μA/cm2
以上,更優選
爲10μA/cm2
以上,即可。由此,可以減少在半導體層中産生的缺陷。
在照射氫離子的情況下,優選包含H+
、H2 +
、H3 +
離子,並提高H3 +
離子的比例。通過在照射氫離子的情況下包含H+
、H2 +
、H3 +
離子,並提高H3 +
離子的比例,與在不提高H3 +
離子的比例的情況下照射離子的情況相比可以提高引入效率,而可以縮短摻雜時間。由此,可以在形成在半導體基底101中的脆弱區域103a至103c中包含1×1020
/cm3
(優選爲5×1020
/cm3
)以上的氫。通過在半導體基底101中局部地形成包含高濃度氫的區域,結晶結構混亂且産生微小的空位,因此可以形成具有多孔結構的脆弱區域103a至103c。在此情況下,通過在比較低的溫度下進行熱處理,引起形成在脆弱區域103a至103c中的微小空洞的體積變化,並沿脆弱區域劈開(分離),可以形成厚度薄的半導體層。
在本說明書中,離子摻雜指的是如下方法:在不對通過使用原料氣體而産生的離子化氣體進行質量分離的狀態下,以電場加速該離子化氣體來將它照射到物件物。通過使用離子摻雜裝置,可以對大面積基底高效地進行高劑量離子摻雜。
另外,離子摻雜的加速電壓爲20kV以上100kV以下,優選爲20kV以上70kV以下,劑量爲1×1016
個離子/cm2
以上4×1016
個離子/cm2
以下,優選爲1×1016
個離子/cm2
以上2.5×1016
個離子/cm2
以下,即可。在本實施方式
中,在加速電壓爲80kV且劑量爲2×1016
個離子/cm2
的狀態下進行離子摻雜。
通過對加速了的離子進行質量分離來將它照射到半導體基底101,也可以同樣地形成脆弱區域103a至103c。還在此情況下,優選選擇性地照射其質量大的離子(例如H3 +
離子),這是因爲能夠起到與上述相同的效果的緣故。
除了氫以外,還可以選擇氘、氦等的惰性氣體作爲産生離子的氣體。通過以氮爲原料氣體並使用沒有質量分離功能的離子摻雜裝置,可以獲得He+
離子的比例高的離子束。通過將這種離子照射到半導體基底101,可以形成微小的空位,而可以在半導體基底101中形成與上述相同的脆弱區域103a至103c。
這裏,由於在離半導體基底101的表面有一定深度處包含加速了的離子元素,所以脆弱區域不僅形成在半導體基底的凸部中,而且還形成在離槽107的表面有一定深度處。
圖1D表示形成接合層104(形成在接合介面中的層)的步驟。接合層104是形成平滑面且具有親水性表面的層。作爲可形成這種表面的層,優選使用通過化學反應形成的絕緣層。例如,優選使用通過熱反應或化學反應形成的氧化層。這是因爲主要通過化學反應形成的層能夠確保表面平滑性的緣故。形成平滑面及親水性表面的接合層104的厚度被設定爲0.2nm至500nm。若採用該厚度,則
可以降低被成膜表面的粗糙度並確保該膜的生長表面的平滑性。
作爲接合層104的優選例子,可以採用通過化學氣相沈積法而澱積的氧化矽。在此情況下,優選採用使用有機矽烷氣體通過化學氣相沈積法而形成的氧化矽層。作爲有機矽烷氣體,可以使用矽酸乙酯(四乙氧基矽烷,TEOS; Si(OC2
H5
)4
)、四甲基矽烷(Si(CH3
)4
)、三甲基矽烷((CH3
)3
SiH)、四甲基環四矽氧烷(TMCTS)、八甲基環四矽氧烷(OMCTS)、六甲基二矽氮烷(HMDS)、三乙氧基矽烷(SiH(OC2
H5
)3
)、三二甲氨基矽烷(SiH(N(CH3
)2
)3
)等的含矽化合物。在使用化學氣相沈積法的成膜步驟中,採用從形成在半導體基底中的脆弱區域103a至103c不發生脫氣的溫度如350℃以下的成膜溫度。另外,在從單晶半導體基底或多晶半導體基底剝離(分離)單晶半導體層或多晶半導體層的熱處理步驟中,採用比成膜溫度高的熱處理溫度。
接合層104形成在支撐基底100一側及半導體基底101一側中的單方或雙方,即可。
在圖1B和1C所示的步驟中,也可以在形成脆弱區域103a至103c並去除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而形成槽107之後,形成阻擋層102和接合層104。通過進行這一步驟,可以在不暴露於大氣的狀態下連續形成阻擋層102和接合層104,並可以防止向半導體基底101的異物混入、半導體基底101的鉀或鈉等的污染。另外,由於脆弱區域103c
不形成在後續的剝離(分離)步驟中分離的半導體基底中,所以容易再利用半導體基底101。
圖2A表示接合支撐基底100和半導體基底101的步驟。通過將支撐基底100和半導體基底101的形成有接合層104的面相對並密接,實現接合。對接合的面進行脫脂處理以使它十分乾淨。然後,通過將支撐基底100和接合層104密接,在室溫下實現接合。這一接合起因於表面間引力,而且更優選進行將多個親水基附著在表面上的處理。例如,優選對支撐基底100的表面進行氧等離子體處理或臭氧處理而使它具有親水性。在進行使表面具有親水性的這一處理的情況下,由於表面的羥基而以氫鍵實現接合。再者,通過對將乾淨的兩個表面密接而實現接合的基底等在室溫以上的溫度下進行加熱,可以提高接合強度。
爲了實現良好接合,進行如下處理是有效的:作爲接合層104的表面及與接合層104接觸的表面中的單方或雙方的預處理,對其表面照射利用惰性氣體如氬等的離子束使它乾淨。通過離子束照射,懸空鍵露出在接合層104的表面及與接合層104接觸的表面中的單方或雙方上,而形成具有高活性的表面。將這樣啟動了的兩個表面密接,則可以在低溫下實現接合。通過啟動表面而實現接合的方法因需要使該表面十分乾淨而優選在真空中進行。
通過進行上述表面處理,即使在200℃至400℃的溫度下也可以提高不同材料之間的接合強度。
支撐基底100指的是設置SOI層的基底,它具有絕緣性或絕緣表面,可以使用諸如鋁矽酸鹽玻璃、鋁硼矽酸鹽玻璃、鋇硼矽酸鹽玻璃之類的電子工業用玻璃基底(也稱爲無堿玻璃基底)。就是說,可以使用熱膨脹係數爲25×10-7
/℃至50×10-7
/℃(優選爲30×10-7
/℃至40×10-7
/℃)且應變點爲580℃至680℃(優選爲600℃至680℃)的玻璃基底。除了上述以外,還可以使用石英基底、陶瓷基底、其表面被絕緣層覆蓋的金屬基底等。
圖2B表示從半導體基底101剝離(分離)SOI層105a及105b的步驟。在通過將半導體基底101和支撐基底100重疊而將接合層104接合到支撐基底100之後,進行熱處理。通過進行熱處理,可以以SOI層105a及105b殘留在支撐基底100上的方式分離半導體基底101,並可以提高接合面的接合強度。熱處理優選在接合層104的成膜溫度以上的溫度下進行,優選在400℃至600℃(包括400℃,不包括600℃)的溫度下進行。通過在所述溫度下進行熱處理,引起形成在脆弱區域103a及103b中的微小空位的體積變化,而可以沿脆弱區域103a及103b分離半導體層。由於接合層104與支撐基底100接合,所以其結晶性與半導體基底101相同的SOI層105a及105b接合在支撐基底100上。
注意,在使用單晶半導體基底作爲半導體基底101的情況下,SOI層105a及105b成爲單晶半導體層。另外,在使用結晶半導體基底作爲半導體基底101的情況下,
SOI層105a及105b成爲結晶半導體層。
圖6是接合有SOI層的支撐基底100的上表面的示意圖。注意,沿圖6的A-B線的截面圖相當於圖2B。
在支撐基底100上,以曝光裝置曝光一次的區域爲一個單元而有規律地排列SOI層105a及105b。另外,還形成有其結晶性與SOI層相同的對準標記107a及107b。
在圖6中,在曝光裝置曝光一次的區域中設置有一個對準標記和一個SOI層。由於考慮曝光裝置曝光一次的區域排列SOI層,而且SOI層對應於曝光裝置曝光一次的區域,所以可以高效地進行曝光來形成圖案。
另外,通過進行圖2B所示的熱處理,支撐基底收縮,而且SOI層105a和SOI層105b的間隔縮小。在圖2A中,當將接合層104和支撐基底100接合時的SOI層的間隔109a與當在半導體基底101上形成槽時的SOI層的間隔109a相同,但是,在進行所述熱處理之後,如圖2B和圖6所示那樣縮小爲間隔109b。
然後,優選在SOI層105a及105b固定於支撐基底100上的狀態下進行熱處理。該熱處理的目的在於將形成脆弱區域110時注入而殘留在SOI層105a及105b中的微量氫或鹵素從SOI層105a及105b脫離。熱處理的溫度可以在如下範圍:從脆弱區域110釋放氫或鹵素的溫度以上至支撐基底100的應變點附近的溫度。例如,在400℃至730℃的溫度下進行熱處理。作爲熱處理裝置,可以採用電熱爐、燈退火爐等。熱處理也可以通過以多階段改變溫
度而進行。還可使用快速熱退火(RTA)裝置。在使用RTA裝置進行熱處理的情況下,也可以在基底的應變點附近或比該應變點稍微高的溫度下進行加熱。
包含在SOI層105a及105b中的過多氫呈現複雜的性質,並有時根據熱歷史而給半導體元件的特性帶來負面影響。例如,包含在矽的晶格之間的氫使爲了價電子控制而摻雜的雜質元素不啟動,這導致電晶體的閾值電壓的變動、源區或漏區的高電阻化。另外,在氫包含在矽的晶格內的情況下,有時矽的配位數變化,從而産生晶格缺陷。當然,氫或鹵素起到補償矽中的懸空鍵,即修復缺陷的作用,但是優選從SOI層105a及105b去除包含在脆弱區域110中的氫或鹵素。
通過進行上述熱處理,可以在支撐基底100和接合層104a及104b的接合面中使氫鍵變成更堅固的共價鍵。
接著,優選將能量束照射到SOI層105a及105b以修復結晶缺陷。由於當SOI層105a及105b接合到支撐基底100時其結晶性因受到熱及/或機械損傷而退化,所以優選進行這一步驟以修復缺陷。優選使用選擇性地吸收到SOI層105a及105b的能量束,即雷射光束,以在不過多加熱支撐基底100的狀態下修復SOI層105a及105b的缺陷。關於雷射光束,可以使用以準分子雷射器爲代表的氣體雷射器、以YAG雷射器爲代表的固體雷射器作爲光源。雷射光束的波長優選在紫外光區至紅外光區。從光源發射的光優選通過使用光學系統而聚光爲矩形或線形,在SOI層
105a及105b上使用該雷射光束進行掃描,即可。
除了上述以外,還可以採用利用鹵素燈或氙燈等的閃光燈退火,以達到同樣的目的。
在這一步驟中,由於已將SOI層105a及105b脫氫化,所以可以在在SOI層105a及105b中不産生孔隙的狀態下修復結晶缺陷。另外,通過在氮氣氛下進行對SOI層105a及105b的能量束照射處理,可以平整SOI層105a及105b的表面。
另一方面,在SOI層105a及105b所包含的氫很少的情況下,也可以在接合支撐基底100和SOI層105a及105b之後進行能量束照射處理。通過在修復SOI層105a及105b的結晶缺陷之後進行熱處理,可以消除SOI層105a及105b和支撐基底100的熱應變,提高接合面的接合強度。
通過上述步驟,可以形成半導體層的一部分被分離的SOI基底。
下面,參照圖3A至3C及圖4A和4B說明根據本實施方式的半導體裝置。通過選擇性地蝕刻圖2B所示的SOI層105a及105b,如圖3A所示那樣形成半導體層106a及106b。這裏,覆蓋SOI層105a及105b的一部分地形成通過光刻步驟而形成的抗蝕劑光罩,並選擇性地蝕刻SOI層105a及105b,以形成半導體層106a及106b。另外,可以與SOI層105a及105b同樣地蝕刻阻擋層102a及102b、以及接合層104a及104b。
半導體層106a及106b設置在支撐基底100上,其中間夾著阻擋層102c及102d、接合層104c及104d。阻擋層102c及102d也可以設置在支撐基底100一側。通過提供阻擋層102c及102d,可以防止SOI層105a及105b的污染。
SOI層105a及105b的厚度爲5nm至500nm,優選爲10nm至200nm,更優選為10nm至60nm。SOI層105a及105b的厚度可以通過控制圖1C所示的脆弱區域103a至103c的深度而適當地設定。優選地,根據n溝道型場效應電晶體及p溝道型場效應電晶體的形成區域,對半導體層106a及106b添加諸如硼、鋁和鎵之類的p型雜質或諸如磷和砷之類的n型雜質。就是說,通過對應於n溝道型場效應電晶體的形成區域添加p型雜質,並對應於p溝道型場效應電晶體的形成區域添加n型雜質,形成所謂的井區。雜質離子的劑量爲約1×1012
/cm2
至1×1014
/cm2
,即可。再者,當控制場效應電晶體的閾值電壓時,可以對這些井區添加p型或n型雜質。
圖7是形成有半導體層106a及106b的支撐基底100的上表面的示意圖。注意,沿圖7的A-B線的截面圖相當於圖3A。
圖7表示使用對準標記107a進行位置對準並選擇性地蝕刻SOI層105a以形成所希望的圖案的例子。例如,對SOI層105a進行曝光來轉印電路圖案。此時,通過形成對準標記107a,可以在光刻步驟中容易進行位置對準等
。至於蝕刻後的各半導體層106a的圖案,構成例如形成在電路部中的電晶體的溝道部。
如圖3B所示,形成閘極絕緣層121、閘電極122及側壁絕緣層123,並形成第一雜質區域124及第二雜質區域125。絕緣層126由氮化矽層構成,並用作在蝕刻閘電極122時的硬光罩。
圖3C表示在形成閘電極122等之後形成保護層127的步驟。保護層127優選通過等離子體CVD法在成膜時的基底溫度爲350℃以下的狀態下形成氮化矽層或氮氧化矽層。就是說,使保護層127包含氫。在形成保護層127之後,通過進行350℃至400℃(優選爲400℃至420℃)的熱處理將包含在保護層127中的氫擴散到半導體層106a及106b一側。在元件形成步驟中,對之前的步驟中被脫氫化的半導體層106a及106b提供補償缺陷的氫,來可以有效地補償成爲俘獲中心的缺陷。另外,保護層127具有防止從上層一側的雜質污染的效果,而阻擋層102c及102d防止從支撐基底100一側的雜質擴散。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使用能夠防止可動性高的雜質離子如鈉等的高效絕緣層覆蓋結晶性良好的半導體層106a及106b的下層及上層一側,對由該半導體層106a及106b構成的半導體元件的特性穩定化發揮巨大的作用。
然後,如圖4A所示形成層間絕緣層128。作爲層間絕緣層128,形成BPSG(Boron Phosphorus Silicon Glass;硼磷矽玻璃)層,或者,通過塗敷以聚醯亞胺爲代表的
有機樹脂形成層間絕緣層128。而且,在層間絕緣層128中形成接觸孔129。
圖4B表示形成佈線的步驟。在接觸孔129中形成接觸栓塞130。接觸栓塞130通過使用WF6
氣體和SiH4
氣體以化學氣相沈積法形成矽化鎢並將它嵌入接觸孔129而形成。也可以對WF6
進行氫還原來形成鎢並將它嵌入接觸孔129。然後,根據接觸栓塞130形成佈線131。佈線131由鋁或鋁合金構成,其上層及下層由作爲阻擋金屬的鉬、鉻及鈦等的金屬層構成。再在其上形成層間絕緣層132。適當地設置佈線,即可,也可以在其上形成另一佈線層以實現多層佈線化。在此情況下,還可採用金屬鑲嵌工藝。
如上所述,可以使用與支撐基底100接合的半導體層106a及106b製造場效應電晶體。半導體層106a及106b是具有一定結晶取向的半導體,因此可以獲得均勻且高性能的場效應電晶體。就是說,可以抑制電晶體特性的重要特性值如閾值電壓或遷移率等的不均勻性,來實現高遷移率化等的高性能化。
另外,在進行分離半導體基底的熱處理之前,通過在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形成槽形成分離的凸部。然後,將分離的凸部接合到支撐基底,並進行分離半導體基底的熱處理。通過進行分離半導體基底的熱處理,支撐基底收縮,因而接合到支撐基底上的SOI層的位置也變化。但是,由於SOI層是分離而不是連續接合到支撐基底上,所以可以抑制由支撐基底收縮産生的SOI層的畸變應力,並可以抑
制膜剝離或接合力降低。另外,通過將凸部大致對應於曝光裝置的一曝光區域,可以高效地進行曝光步驟。其結果,可以高成品率地製造半導體裝置。
參照圖8A至10C說明與上述實施方式不相同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這裏,說明可將半導體基底高成品率地接合到支撐基底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如圖8A所示,對半導體基底101的表面進行脫脂清洗,去除表面的氧化層並進行熱氧化。雖然可以進行一般的幹氧化作爲熱氧化,但優選進行將鹵素添加到氧化氣氛中的氧化。例如,在相對於氧包含0.5至10體積%(優選爲3體積%)HCl的氣氛中以700℃以上的溫度進行熱處理。優選在950℃至1100℃的溫度下進行熱氧化。處理時間爲0.1至6小時,優選爲0.5至1小時。所形成的氧化層的厚度爲10nm至1000nm(優選爲50nm至200nm),例如100nm。
除了HCl以外,還可以使用選自HF、NF3
、HBr、Cl2
、ClF3
、BCl3
、F2
、Br2
等的一種或多種作爲包含鹵素的物質。
通過在這種溫度範圍下進行熱處理,可以得到利用鹵素的吸雜效果。作爲吸雜,尤其具有去除金屬雜質的效果。就是說,因爲鹵素的作用,金屬等的雜質成爲揮發性鹵化物並脫離到氣相中而被去除。這對其表面被進行了化學
機械拋光(CMP)處理的半導體基底101有效。另外,氫起到補償半導體基底101和氧化層111的介面的缺陷並降低介面的局部能級密度(local level density)的作用。
可以在通過上述熱處理而形成的氧化層111中包含鹵素。通過以1×1016
/cm3
至5×1020
/cm3
的濃度包含鹵素,可以發揮捕獲金屬等的雜質而防止半導體基底101的污染的保護層功能。
接著,也可以與圖1A所示的步驟同樣地在氧化層111上形成阻擋層102。通過形成阻擋層102及氧化層111,可以防止來自支撐基底的雜質元素混入半導體層。
然後,在半導體基底101中形成脆弱區域103。圖10A是被夾具固定的半導體基底的上表面的示意圖。沿圖10A的A-B線的截面圖相當於圖8A。
爲了控制脆弱區域103的位置(深度)及加速了的離子的劑量,需要使用夾具112固定半導體基底101的端部。但是,在被夾具覆蓋的區域中,夾具112成爲光罩,而不能將離子照射到半導體基底101。因此,具有如下問題:在被夾具覆蓋的區域中,難以剝離(分離),厚度不同的半導體層被接合。
爲此,如圖8B所示,去除被夾具112覆蓋的半導體基底101來形成槽113。槽113可以與圖1A所示的槽107同樣地形成。此時,凸部形成在半導體基底101中。另外,在凸部中形成有連續的脆弱區域103。將其一部分被蝕刻的阻擋層102表示爲阻擋層102a。在這裏,連續的脆弱
區域103指的是形成爲橫穿整個凸部的脆弱區域。
圖10B是形成有槽的半導體基底的上表面的示意圖。沿圖10B的A-B線的截面圖相當於圖8B。
接著,如圖8C所示,在阻擋層102a及半導體基底的凸部上形成接合層104。
然後,如圖8D所示,與實施方式1同樣地對接合層104的表面及支撐基底100的表面進行脫脂處理而使它十分乾淨。接著,進行一種處理,即將多個羥基附著在接合層104的表面及支撐基底100的表面中的單方或雙方上。
或者,通過將離子束照射到接合層104的表面及支撐基底100的表面中的單方或雙方,使其表面乾淨並啟動其表面。然後,將支撐基底100和接合層104貼緊來接合。通過壓接支撐基底100和半導體基底101,可以將支撐基底100和半導體基底101堅固接合。
圖9A表示從半導體基底101剝離(分離)SOI層105的步驟。在將半導體基底101和支撐基底100重疊並貼緊而將接合層104接合到支撐基底100之後,通過進行熱處理,可以以SOI層105殘留在支撐基底100上的方式分離半導體基底101,並可以提高接合面的接合強度。熱處理優選在接合層104的成膜溫度以上的溫度下進行,優選在400℃至600℃(包括400℃,不包括600℃)的溫度下進行。通過在所述溫度下進行熱處理,引起形成在脆弱區域103中的微小空位的體積變化,而可以沿脆弱區域103分離半導體層。由於接合層104與支撐基底100接合,所以
其結晶性與半導體基底101相同的SOI層105接合在支撐基底100上。
通過進行上述熱處理,可以在支撐基底100和接合層104a的接合面中使氫鍵變成更堅固的共價鍵。另外,優選將能量束照射到SOI層105以修復結晶缺陷。
圖10C是接合有SOI層的支撐基底的上表面的示意圖。沿圖10C的A-B線的截面圖相當於圖9A。由於不能將加速了的離子照射到設置有夾具的半導體基底的區域,所以具有半導體基底在該區域中不能被分離而殘留的問題。
但是,根據本實施方式,通過去除設置有夾具的半導體基底的區域來形成槽,可以將預定厚度的SOI層接合在支撐基底上。
通過上述步驟,可以製造SOI基底。
然後,通過選擇性地蝕刻SOI層105,如圖9B所示那樣形成半導體層106a及106b。這裏,覆蓋SOI層105的一部分地形成通過光刻步驟而形成的抗蝕劑光罩,並選擇性地蝕刻SOI層105,以形成半導體層106a及106b。另外,可以與SOI層105同樣地蝕刻氧化層111a、阻擋層102a、以及接合層104a。
半導體層106a及106b設置在支撐基底100上,其中間夾著氧化層111b及111c、阻擋層102b及102c、接合層104b及104c。阻擋層102b及102c也可以設置在支撐基底100一側。通過提供阻擋層102b及102c,可以防止半導體層106a及106b的污染。
注意,在本實施方式中,雖然如圖8A所示那樣在形成脆弱區域103之後在半導體基底101中形成槽113,但是還可以在將槽113形成於被夾具112覆蓋的半導體基底101的區域之後形成脆弱區域103。
另外,可以在實施方式1中適當地採用本實施方式。
如上所述,可以使用與支撐基底100接合的半導體層106a及106b製造場效應電晶體。半導體層106a及106b是具有一定結晶取向的半導體層,因此可以獲得均勻且高性能的場效應電晶體。就是說,可以抑制電晶體特性的重要特性值如閾值電壓或遷移率等的不均勻性,來實現高遷移率化等的高性能化。
根據本實施方式,即使使用耐熱溫度爲700℃以下的支撐基底100如玻璃基底等,也可以獲得接合部具有高接合強度的半導體層106a及106b。作爲支撐基底100,可以使用諸如鋁矽酸鹽玻璃、鋁硼矽酸鹽玻璃、鋇硼矽酸鹽玻璃之類的稱爲無堿玻璃的各種電子工業用玻璃基底。換言之,可以在一邊長超過1米的基底上形成半導體層。通過使用這種大面積基底,不僅可以製造顯示裝置如液晶顯示器,而且還可以製造半導體積體電路。至於半導體基底,通過在製造步驟的最初階段中利用包含鹵素的氣氛進行熱氧化,可以得到吸雜作用,對再利用半導體基底的情況有效。
另外,在半導體層106a及106b的背溝道(back channel)一側(與閘電極122相反一側)設置有包含鹵素
的氧化層111b及111c,因此局部能級密度降低,而可以抑制閾值電壓的變動。再者,除了包含鹵素的氧化層111b及111c以外,阻擋層102b及102c還設置在支撐基底100和半導體層106a及106b之間,由此可以防止金屬雜質如鈉等從支撐基底100一側擴散而污染半導體層106a及106b。
另外,在半導體基底的凸部中形成有連續的脆弱層,因此可以將預定厚度的SOI層接合到支撐基底上。爲此,可以通過使用該半導體層高成品率地製造半導體裝置。
參照圖21A至21C說明與上述實施方式不相同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這裏,說明可將半導體基底高成品率地接合到支撐基底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如圖21A所示,與實施方式2同樣地對半導體基底101的表面進行脫脂清洗,並去除表面的氧化層,然後進行熱氧化,以在半導體基底101的表面上形成氧化層111。這裏,通過進行將鹵素引入到氧化氣氛中的氧化,進行利用鹵素的金屬雜質吸雜,補償半導體基底101和氧化層111的介面的缺陷並降低介面的局部能級密度。
接著,也可以與實施方式2同樣地在氧化層111上形成阻擋層102。
然後,如圖21B所示,形成槽113。槽113可以與圖1A所示的槽107同樣地形成。此時,凸部形成在半導體
基底101中。將其一部分被蝕刻的阻擋層102表示爲阻擋層102a,並將其一部分被蝕刻的氧化層111表示爲氧化層111a。
接下來,如圖21C所示,在半導體基底101中形成脆弱區域103a至103c。這裏,在形成有槽113的區域中用夾具112固定半導體基底101,然後通過將加速了的離子照射到半導體基底101,形成脆弱區域103a至103c。在凸部中形成連續的脆弱區域103a。就是說,可以形成橫穿整個凸部的脆弱區域103a。
然後,與實施方式2的圖8C同樣地在阻擋層102a及半導體基底的凸部上形成接合層104。接著,通過與實施方式2相同的步驟將支撐基底100和半導體基底101堅固接合,然後在脆弱區域103中分離半導體基底101,來可以製造在支撐基底100上設置有SOI層105的SOI基底。還可以與實施方式2同樣地使用該SOI層105製造場效應電晶體。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半導體基底的凸部中形成有連續的脆弱層,因此可以將預定厚度的SOI層接合到支撐基底上。爲此,可以通過使用該半導體層高成品率地製造半導體裝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11A至14B說明具有撓性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如圖11A所示,與實施方式2同樣地在去除半導體基底101的表面的氧化層之後,進行熱氧化來形成氧化層。這裏,將HCl添加到氧化氣氛中並以700℃以上的溫度進行熱處理,來形成包含氯的氧化層111。接著,在氧化層111上形成阻擋層102。然後,在半導體基底101中形成脆弱區域103。
接下來,如圖11B所示,去除半導體基底101的一部分來形成槽107。此時,凸部形成在半導體基底101中。將其一部分被蝕刻的阻擋層102表示爲阻擋層102a及102b,並將其一部分被蝕刻的脆弱區域103表示爲脆弱區域103a及103b。然後,在阻擋層102a及102b和半導體基底的凸部上形成接合層104。注意,在將接合層形成在支撐基底表面上的情況下,不需要一定設置接合層104。
然後,如圖11C所示,在支撐基底141上形成基底層142,在基底層142上形成剝離層143,在剝離層143上形成阻擋層144,並在阻擋層144上形成接合層145。注意,在將接合層形成在半導體基底表面上的情況下,不需要一定設置接合層145。
這裏,優選使用能夠耐受在脆弱區域中産生裂縫的加熱處理溫度(有代表性的爲400℃至600℃)的耐熱性基底作爲支撐基底141,典型地可以使用玻璃基底、石英基底、陶瓷基底、金屬基底、矽片等。
基底層142可以與阻擋層102同樣地形成。另外,在支撐基底141和剝離層143的貼緊性高的情況下,也可以
不形成基底層142。
剝離層143是通過濺射法、等離子體CVD法、塗敷法、印刷法等使用由如下材料構成的單層或疊層來形成的:選自鎢、鉬、鈦、鉭、鈮、鎳、鈷、鋯、鋅、釕、銠、鈀、鋨、銥以及矽中的元素;以元素爲主要成分的合金材料;或以元素爲主要成分的化合物材料。在形成包含矽的層作爲剝離層143的情況下,包含矽的層的結晶結構可以爲非晶、微晶、多晶中的任何一種。在這裏,塗敷法指的是將溶液噴出在被處理物上來形成的方法,例如包括旋塗法及液滴噴射法。另外,液滴噴射法指的是將包含微粒的組成物的液滴從微細的孔噴出而形成具有預定形狀的圖案的方法。
在剝離層143是單層結構的情況下,優選形成包含鎢的層、包含鉬的層、或包含鎢和鉬的混合物的層。或者,形成包含鎢的氧化物或氧氮化物的層、包含鉬的氧化物或氧氮化物的層、包含鎢和鉬的混合物的氧化物或氧氮化物的層。注意,鎢和鉬的混合物例如相當於鎢和鉬的合金。
在剝離層143是疊層結構的情況下,優選形成金屬層作爲第一層,形成金屬氧化物層作爲第二層。典型地,形成包含鎢、鉬、或鎢和鉬的混合物的層作爲第一層,形成包含如下材料的層作爲第二層:鎢、鉬、或鎢和鉬的混合物的氧化物;鎢、鉬、或鎢和鉬的混合物的氮化物;鎢、鉬、或鎢和鉬的混合物的氧氮化物;或者鎢、鉬、或鎢和鉬的混合物的氮氧化物。
在形成金屬層作爲第一層,形成金屬氧化物層作爲第二層來將它們用作剝離層143時,可以應用如下情況:通過形成金屬層如包含鎢的層,並在其上層形成由氧化物構成的層間絕緣層132如氧化矽層,來將金屬氧化物層如包含鎢的氧化物的層形成在包含鎢的層和絕緣層的介面。再者,也可以通過對金屬層的表面進行熱氧化處理、氧等離子體處理、採用氧化力強的溶液如臭氧水等的處理等,形成金屬氧化物層。
再者,作為剝離層143,也可以形成金屬層作爲第一層,形成金屬氮化物層、金屬氧氮化物層作爲第二層。典型地說,在形成包含鎢的層作爲第一層之後,形成氮化鎢層、氧氮化鎢層作爲第二層。
阻擋層144可以與實施方式1所示的阻擋層102同樣地形成。
接合層145可以與實施方式1所示的接合層104同樣地形成。
然後,如圖11D所示,與實施方式1同樣地使接合層104的表面及支撐基底141的表面十分乾淨。接著,進行一種處理,即將多個羥基附著在接合層104的表面及支撐基底141的表面中的單方或雙方上。或者,通過將離子束照射到接合層104的表面及支撐基底141的表面中的單方或雙方,使其表面乾淨並啟動其表面。然後,將形成在支撐基底141上的接合層145和形成在半導體基底101上的接合層104貼緊來接合。
下面,參照圖14A和14B說明半導體基底表面的疊層結構及支撐基底的疊層結構。
如圖14A所示,可以具有如下結構:在支撐基底141上形成有基底層142、剝離層143及阻擋層144的三層結構,並在半導體基底101的表面上層疊有氧化層111及接合層104。通過將具有這種結構的支撐基底141和半導體基底101密接,可以接合阻擋層144及接合層104。
雖然未圖示,但也可以具有如下結構:在支撐基底上形成有基底層、剝離層、阻擋層及接合層的四層結構,並在半導體基底的表面上形成有氧化層。通過將具有這種結構的支撐基底和半導體基底密接,可以將接合層及氧化層接合。
就是說,通過將阻擋層設置在支撐基底141及半導體基底101中的一方上,可以防止來自外部的雜質混入半導體層。另外,通過將接合層設置在支撐基底141及半導體基底101中的一方上,可以接合支撐基底141及半導體基底101。再者,可以減少支撐基底141及半導體基底101的疊層數,而可以提高産率。
如圖14B所示,也可以不是對半導體基底101進行熱氧化來形成氧化層,而是與半導體基底101接觸地形成接合層104。在此情況下,在支撐基底141上形成有基底層142、剝離層143及阻擋層144的疊層結構。
雖然未圖示,但也可以在支撐基底上形成有基底層、剝離層、阻擋層及接合層的四層結構,並通過將支撐基底
和半導體基底密接,可以將接合層及氧化層接合。
就是說,即使不設置熱氧化層,也可通過將阻擋層設置在支撐基底141上防止來自外部的雜質混入半導體層。
另外,通過將接合層設置在支撐基底141及半導體基底101中的一方上,可以接合支撐基底141及半導體基底101。再者,可以減少支撐基底141及半導體基底101的疊層數,而可以提高産率。
接下來,如圖12A所示,通過進行加熱處理及加壓處理中的單方或雙方,可以以脆弱區域103a及103b爲劈開面(指的是單晶半導體基底分離的區域,也稱爲分離區域)將半導體基底101從支撐基底141剝離(分離),並提高接合面的接合強度。加熱處理的溫度優選為支撐基底141的耐熱溫度以下。例如,通過進行400℃至600℃的熱處理,引起形成在脆弱區域103a及103b中的微小空洞的體積變化,而可以沿脆弱區域103a及103b分離。
此時,也可以從半導體基底101照射雷射光束代替加熱處理,以引起形成在脆弱區域103a及103b中的微小空洞的體積變化。作爲雷射光束,優選採用透過半導體基底且被包含在脆弱區域103a及103b中的元素吸收的波長,典型地可以採用紅外光。
在剝離(分離)半導體基底101之後,優選平整SOI層105a及105b的表面。典型地說,採用CMP或上述雷射光束照射。另外,也可以爲了將所獲得的SOI層薄層化而進行CMP等。
接下來,通過選擇性地蝕刻SOI層105a及105b,如圖12B所示那樣形成半導體層106a及106b。此時,也可以蝕刻氧化層111b及111c和接合層104a及104b的一部分。這裏,將其一部分被蝕刻的氧化層表示爲氧化層111d及111e,並將被蝕刻的接合層表示爲接合層104c及104d。另外,也可以選擇性地蝕刻阻擋層102c及102d、接合層104a及104b、接合層145。
然後,經過圖3A至3C及圖4A和4B的步驟,如圖12C所示那樣使用半導體層106a及106b形成包括場效應電晶體的元件層151。接著,在元件層151上設置撓性基底152。通過熱壓合撓性基底152及元件層151,可以將撓性基底152固定於元件層151上。還可通過使用粘合材料(未圖示)將撓性基底152固定於元件層151上。作爲撓性基底152,使用具有撓性且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典型地說,可以舉出具有撓性的絕緣基底、在其表面上形成有絕緣層的撓性金屬基底等。作爲具有撓性的絕緣基底,可以舉出由PET(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S(聚醚碸)、聚丙烯、聚丙烯硫醚、聚碳酸酯、聚醚醯亞胺、聚苯硫醚、聚苯醚、聚碸、聚鄰苯二甲醯胺等構成的塑膠基底、或由纖維材料構成的紙。
另外,通過使用預浸料(prepreg)作爲具有撓性的絕緣基底,可以防止之後形成的SOI基底或半導體裝置因點壓或線壓而損傷。預浸料的代表例子如下:將諸如聚乙烯
醇纖維、聚酯纖維、聚醯胺纖維、聚乙烯纖維、芳族聚醯胺纖維、聚對苯撐苯並雙噁唑纖維、玻璃纖維或碳素纖維之類的纖維體浸在使用有機溶劑稀釋諸如環氧樹脂、不飽和聚酯樹脂、聚醯亞胺樹脂或氟樹脂之類的基質樹脂而得到的清漆中,然後通過乾燥使有機溶劑揮發以將基質樹脂半固化。
作爲在其表面上形成有絕緣層的撓性金屬基底,可以舉出形成有氧化矽層、氮化矽層、氧氮化矽層、氮化鋁層、氧化鋁層等的絕緣層的金屬膜或金屬片等。絕緣層不局限於上述絕緣層,可以適當地選擇。
接著,如圖13A所示,以物理方法從支撐基底141剝離包括撓性基底152及元件層151的疊層體。或者,通過將液體滲透到剝離層143和阻擋層144的介面,從支撐基底141剝離包括撓性基底152及元件層151的疊層體。
物理方法指的是力學方法或機械方法,就是使某種力學能量(機械能量)變化的方法。該方法典型地是施加機械性力量(例如,用人的手或夾握工具剝下的處理,或者使滾筒轉動而進行分離的處理)。此時,若在支撐基底141及撓性基底152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上設置可通過光或熱而剝離的粘結薄片,則更容易進行剝離。
這裏,剝離層143和阻擋層144的介面、剝離層143、以及支撐基底141和剝離層143的介面中的任一處發生剝離,就可以從基底層142剝離包括元件層151及撓性基底152的疊層體。
在剝離層143處從支撐基底141剝離包括撓性基底152及元件層151的疊層體之前,也可以進行某種處理以容易進行剝離。再者,當從支撐基底141剝離包括撓性基底152及元件層151的疊層體時,通過在支撐基底141及撓性基底152中的至少一方的表面上設置可通過光或熱而剝離的粘結薄片,固定支撐基底141及撓性基底152中的一方並剝下其另一方,以更容易進行剝離。
接下來,如圖13B所示,將撓性基底153粘合到阻擋層144。作爲撓性基底153,可以使用作爲撓性基底152舉出例子的上述材料。
然後,在元件層151包括多個半導體裝置的情況下,可以將元件層151、撓性基底152及153分割成多個半導體裝置。通過上述步驟,可以製造薄且具有撓性的多個半導體裝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通過使用被接合在支撐基底上的SOI層形成場效應電晶體之後,從支撐基底剝離具有場效應電晶體的元件層,以製造具有撓性且薄的半導體裝置。與撓性基底相比,支撐基底容易使用,因此在製造步驟中容易進行處理,可以提高成品率。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SOI層105a和105b是具有一定結晶取向的半導體層,因此可以獲得均勻且高性能的場效應電晶體。就是說,可以抑制電晶體特性的重要特性值如閾值電壓或遷移率等的不均勻性,來實現高遷移率化等的高性能化。再者,在支撐基底100和SOI層105a、105b之
間設置有阻擋層102c和102d,因此可以防止來自支撐基底的雜質侵入SOI層。由此,可以抑制形成在元件層中的電晶體的特性不均勻。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22A至22D說明與實施方式4不相同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在本實施方式中,說明具有撓性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如圖22A所示,與實施方式2同樣地使用單晶半導體基底作爲半導體基底101,去除其表面的氧化層,然後進行熱氧化來形成氧化層111。接著,在氧化層111上形成阻擋層102。
其次,如圖22B所示,與實施方式2同樣地去除半導體基底101的一部分來形成槽107。此時,凸部形成在半導體基底101中。將其一部分被蝕刻的阻擋層102表示爲阻擋層102a及102b。
接著,如圖22C所示,與實施方式2同樣地在半導體基底101中形成脆弱區域103a至103c。
然後,如圖22D所示,與實施方式2同樣地在阻擋層102a及102b和半導體基底的凸部上形成接合層104。注意,在將接合層形成在支撐基底表面上的情況下,不需要一定設置接合層104。
接著,如圖11C所示,與實施方式4同樣地在支撐基底141上依次形成基底層142、剝離層143、阻擋層144
及接合層145。
然後,如圖11D所示,與實施方式4同樣地將形成在支撐基底141上的接合層145和形成在半導體基底101上的接合層104貼緊來接合。接著,如圖12A所示,以脆弱區域103a及103b爲分離面從支撐基底141剝離(分離)半導體基底101,來在支撐基底上設置SOI層105a及105b。然後,如圖12C所示,與實施方式1同樣地使用SOI層105a及105b形成場效應電晶體,並形成包括場效應電晶體的元件層151。接著,在將撓性基底152固定於元件層151之後,如圖13A所示,通過物理方法從支撐基底141剝離包括撓性基底152及元件層151的疊層體。或者,通過將液體滲透到剝離層143和阻擋層144的介面,從支撐基底141剝離包括撓性基底152及元件層151的疊層體。然後,如圖13B所示,將撓性基底153粘合到阻擋層144。通過上述步驟,可以製造具有撓性的半導體裝置。
然後,在元件層151包括多個半導體裝置的情況下,可以將元件層151、撓性基底152及153分割成多個半導體裝置。通過上述步驟,可以製造薄且具有撓性的多個半導體裝置。
在本實施方式中,在通過使用被接合在支撐基底上的SOI層形成場效應電晶體之後,從支撐基底剝離具有場效應電晶體的元件層,以製造具有撓性且薄的半導體裝置。與撓性基底相比,支撐基底容易使用,因此在製造步驟中
容易進行處理,可以提高成品率。
根據本實施方式的SOI層105a和105b是具有一定結晶取向的半導體層,因此可以獲得均勻且高性能的場效應電晶體。就是說,可以抑制電晶體特性的重要特性值如閾值電壓或遷移率等的不均勻性,來實現高遷移率化等的高性能化。再者,在支撐基底100和SOI層105a、105b之間設置有阻擋層102a和102b,因此可以防止來自支撐基底的雜質侵入SOI層。由此,可以抑制形成在元件層中的電晶體的特性不均勻。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15說明半導體裝置的一個方式。圖15表示通過使用SOI基底而形成的微處理器200的結構,作為半導體裝置的一個例子。微處理器200如上所述那樣通過使用根據本發明的半導體基底而形成。微處理器200包括算術邏輯單元201(Arithmetic logic unit,也稱為ALU)、ALU控制器202 (ALU Controller)、指令解碼器203 (Instruction Decoder)、中斷控制器204 (interrupt controller)、時序控制器205 (Timing Controller)、暫存器206 (Register)、暫存器控制器207 (Register Controller)、匯流排界面208 (Bus I/F)、唯讀記憶體209 (ROM)、以及ROM介面210 (ROM I/F)。
通過匯流排界面208輸入到微處理器200的指令在輸
入到指令解碼器203並被解碼之後輸入到ALU控制器202、中斷控制器204、暫存器控制器207、以及時序控制器205。ALU控制器202、中斷控制器204、暫存器控制器207、以及時序控制器205根據被解碼了的指令而進行各種控制。具體地說,ALU控制器202産生用來控制算術邏輯單元201的工作的信號。中斷控制器204當在執行微處理器200的程式時對來自外部輸入輸出裝置或週邊電路的中斷要求根據其優先順序或光罩狀態而進行判斷來處理。暫存器控制器207産生暫存器206的位址,並根據微處理器200的狀態進行暫存器206的讀出或寫入。時序控制器205産生控制算術邏輯單元201、ALU控制器202、指令解碼器203、中斷控制器204及暫存器控制器207的工作時序的信號。例如,時序控制器205包括根據基準時鐘信號CLK1産生內部時鐘信號CLK2的內部時鐘産生部,並將時鐘信號CLK2提供給上述各種電路。注意,圖15所示的微處理器200只是將其結構簡化了的一個例子,在實際上,可以根據其用途具有各種各樣的結構。
在上述微處理器200中,通過使用接合在具有絕緣表面的支撐基底上的具有一定結晶取向的半導體層(單晶半導體層)形成積體電路,因此不僅可以實現處理速度的高速化,而且還可以實現低耗電量化。另外,阻擋層設置在支撐基底和半導體層之間,由此可以防止金屬雜質如鈉等從支撐基底一側擴散而污染半導體層。
在本實施方式中,參照圖16說明說明能夠非接觸地進行資料收發且具有計算功能的半導體裝置的一個方式。這裏,參照圖16說明通過使用SOI基底而得到的RFCPU的結構。圖16表示以無線通信與外部裝置進行信號收發來工作的電腦(以下稱爲RFCPU)的一個例子。RFCPU211包括類比電路部212和數位電路部213。類比電路部212包括具有諧振電容的諧振電路214、整流電路215、恒壓電路216、重設電路217、振盪電路218、解調電路219、調變電路220、以及電源管理電路230。數位電路部213包括RF介面221、控制暫存器222、時鐘控制器223、介面224(CPU介面)、中央處理單元(CPU)225、隨機存取記憶體(RAM)226、以及唯讀記憶體(ROM)227。
具有這種結構的RFCPU211的工作概要如下:基於天線228所接收的信號,諧振電路214産生感應電動勢。感應電動勢經過整流電路215而存儲到電容部229。該電容部229優選由電容器如陶瓷電容器或雙電層電容器等構成。電容部229不需要與RFCPU211一體形成,而可以作爲另一部件安裝在構成RFCPU211的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上。
重設電路217産生將數位電路部213重設並初始化的信號。例如,産生在電源電壓升高之後延遲升高的信號作爲重設信號。振盪電路218根據由恒壓電路216産生的控
制信號改變時鐘信號的頻率和占空比。由低通濾波器構成的解調電路219例如將調幅(ASK)方式的接收信號的振幅的變動二值化。調變電路220使調幅(ASK)方式的發送信號的振幅變動來發送。調變電路220通過使諧振電路214的諧振點變化來改變通信信號的振幅。時鐘控制器223根據電源電壓或中央處理單元225的消耗電流,産生用來改變時鐘信號的頻率和占空比的控制信號。並且,由電源管理電路230監視電源電壓。
從天線228輸入到RFCPU211的信號被解調電路219解調後,在RF介面221中被分解爲控制指令、資料等。控制指令存儲在控制暫存器222中。控制指令包括存儲在唯讀記憶體227中的資料的讀出、向隨機存取記憶體226的資料寫入、向中央處理單元225的計算指令等。中央處理單元225通過介面224對唯讀記憶體227、隨機存取記憶體226及控制暫存器222進行存取。介面224具有如下功能:根據中央處理單元225所要求的位址,産生對唯讀記憶體227、隨機存取記憶體226及控制暫存器222中的任何一個的存取信號。
作爲中央處理單元225的計算方式,可以採用將OS(作業系統)存儲在唯讀記憶體227中並在啟動的同時讀出並執行程式的方式。另外,也可以採用由專用電路構成計算電路並以硬體方式對計算處理進行處理的方式。作爲並用硬體和軟體這雙方的方式,可以採用如下方式:由專用計算電路進行一部分的處理,使用程式由中央處理單元
225進行另一部分的計算。
在上述RFCPU211中,通過使用接合在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上或絕緣基底上的具有一定結晶取向的半導體層(單晶半導體層)形成積體電路,因此不僅可以實現處理速度的高速化,而且還可以實現低耗電量化。由此,即使將提供電力的電容部229小型化,也可以保證長時間工作。圖16雖然表示RFCPU的方式,但是只要具有通信功能、計算處理功能、存儲功能,就可以採用IC標簽。
上述實施方式所示的SOI層可以接合在製造顯示面板的稱爲母玻璃的大型玻璃基底上。圖17表示將SOI層105接合在作爲支撐基底100的母玻璃上的情況。母玻璃被分割成多個顯示面板,優選根據顯示面板162的形成區域接合SOI層105。母玻璃基底的面積比半導體基底大,因此,如圖17所示,優選在顯示面板162的形成區域的內側配置多個SOI層105。由此,當將多個SOI層105排列並配置在支撐基底100上時,可以使相鄰間隔十分寬。顯示面板162具有掃描線驅動電路區域163、信號線驅動電路區域164及像素形成區域165,以包括這些區域的方式將SOI層105接合到支撐基底100。
圖18A和18B表示液晶顯示裝置的像素的一個例子,其中像素電晶體由接合在大型玻璃基底上的半導體層構成。圖18A是像素的平面圖,在該像素中,半導體層與掃描
線166交叉,並與信號線167和像素電極168連接。圖18B是沿圖18A所示的J-K截斷線的截面圖。
在圖18B中,存在著具有在支撐基底100上層疊有接合層104c、阻擋層102c及半導體層106的結構的部分,該區域包括在像素電晶體中。在層間絕緣層128上設置有像素電極168。在連接半導體層106和信號線167的接觸孔中,由於蝕刻層間絕緣層128而産生凹臺階,因此嵌入該凹部地設置柱狀間隔物171。在相對基底169上形成有相對電極170,並在柱狀間隔物171的間隙形成有液晶層172。
圖19A表示電致發光顯示裝置的一個例子,其中像素部的電晶體由接合在大型玻璃基底上的半導體層構成。圖19A是像素的平面圖,包括連接到信號線167的選擇電晶體173、以及連接到電源線175的顯示控制電晶體174。上述顯示裝置的結構如下:在各像素中設置有其電極之間夾有包含電致發光材料的層(EL層)的發光元件。像素電極168連接到顯示控制電晶體174。圖19B是表示上述像素的主要部分的截面圖。
在圖19B中,使用大型玻璃基底作爲支撐基底100,存在著具有在該支撐基底100上層疊有接合層104c、阻擋層102c及半導體層106的結構的部分,該區域包括在顯示控制電晶體中。接合層104c、阻擋層102c、半導體層106及層間絕緣層128等的結構與圖18B同樣。第一電極168的周邊部被具有絕緣性的隔離壁層176包圍。在第一
電極168上形成有EL層177。在EL層177上形成有第二電極170。使用密封樹脂178填充像素部,並設置有基底169作爲補強板。
本實施方式的電致發光顯示裝置將上述像素排列爲矩陣狀來構成顯示幕。在此情況下,像素的電晶體的溝道部由接合在支撐基底100上的半導體層106構成,因此在半導體層106由單晶半導體層構成的情況下,具有各電晶體之間沒有特性不均勻性、每個像素的發光亮度均勻的優點。因此,容易使用電流控制發光元件的亮度來驅動,並且不需要用來校正電晶體特性的不均勻的校正電路,而可以減輕驅動電路的負擔。再者,可以選擇透光基底作爲支撐基底100,因此可以構成從支撐基底100一側發射光的底部發光型電致發光顯示裝置。
如上所述,還可以在製造顯示裝置的母玻璃上形成電晶體,該電晶體由使用被接合的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而形成的半導體層構成。關於由該半導體層構成的電晶體,電流驅動能力等的所有工作特性都比非晶矽電晶體優良,因此可以減少電晶體的尺寸。由此,可以提高顯示面板中的像素部的開口率。還可以形成圖15及16所示的微處理器,因此可以在顯示裝置內提供電腦的功能。還可以製造能夠非接觸地進行資料收發的顯示器。
根據本發明,可以構成各種各樣的電子裝置。作爲電
子裝置,可以舉出攝像機、數位照相機等、導航系統、音頻再現裝置(汽車音響、音響元件等)、電腦、遊戲機、攜帶型資訊終端(移動電腦、移動電話、攜帶型遊戲機或電子書等)、具有記錄媒質的圖像再現裝置(具體地說,能夠再現記錄媒質例如數位通用盤(DVD)等並且具有能夠顯示其圖像的顯示器的裝置)等。
圖20A示出移動電話301的一個例子。該移動電話301包括顯示部302、操作部303等。在顯示部302中,可以使用圖18A和18B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或圖19A和19B所示的電致發光顯示裝置。通過使用根據實施方式8的顯示裝置,可以構成顯示不均勻性低且圖像質量高的顯示部。還可將實施方式6及7的半導體裝置適用於包括在移動電話301中的微處理器或記憶體。
圖20B示出數位播放器304作爲音響裝置的一個典型實例。圖20B所示的數位播放器304包括顯示部302、操作部303、以及耳機305等。還可以使用頭戴式耳機或無線耳機代替耳機305。在數位播放器304中,可以將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適用於存儲音樂資料的存儲部或使數位播放器304工作的微處理器。具有上述結構的數位播放器304可以實現小型輕量化。通過將圖18A和18B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或圖19A和19B所示的電致發光顯示裝置適用於顯示部302,即使螢幕尺寸爲0.3英寸至2英寸左右也能夠顯示高清晰圖像或文字資訊。
圖20C示出電子書306。該電子書306包括顯示部
302及操作部303。另外,可以在其內部裝有數據機,又可以具有以無線方式輸出/輸入資訊的結構。在電子書306中,可以將實施方式6及7的半導體裝置適用於存儲資訊的存儲部或使電子書306工作的微處理器。在存儲部中,使用存儲容量爲20至200千百萬位元組(GB)的NOR型非易失性記憶體,來可以存儲並再現圖像或音頻(音樂)。通過將圖18A和18B所示的液晶顯示裝置或圖19A和19B所示的電致發光顯示裝置適用於顯示部302,可以進行高圖像質量的顯示。
下面對作爲本發明的特徵之一的離子照射方法進行考察。
在本發明中將來源於氫(H)的離子(以下稱爲氫離子種類)照射到單晶半導體基底。更具體而言,以氫氣體或在其組成中含有氫的氣體爲原料而使用,來産生氫等離子體,並且將該氫等離子體中的氫離子種類照射到單晶半導體基底。
在上述氫等離子體中,存在氫離子種類如H+
、H2 +
、H3 +
。在此,對每個氫離子種類的反應過程(生成過程(formation processes)、消散過程(destruction processes)),下面舉出反應式。
e+H→e+H+
+e……(1)
e+H2
→e+H2 +
+e……(2)
e+H2
→e+(H2
)*→e+H+H……(3)
e+H2 +
→e+(H2 +
)*→e+H+
+H……(4)
H2 +
+H2
→H3 +
+H……(5)
H2 +
+H2
→H+
+H+H2
……(6)
e+H3 +
→e+H+
+H+H……(7)
e+H3 +
→H2
+H……(8)
e+H3 +
→H+H+H……(9)
圖23示出示意地表示上述反應的一部分的能量圖。要注意的是,圖23所示的能量圖只不過是示意圖,不是嚴格地規定關於反應的能量的關係。
如上述那樣,H3 +
主要通過反應式(5)所示的反應過程而生成。另一方面,作爲與反應式(5)競爭的反應,有反應式(6)所示的反應過程。爲了增加H3 +
,至少需要以比反應式(6)的反應多的方式引起反應式(5)的反應(注意,因爲作爲減少H3 +
的反應,也存在有反應式(7)、反應式(8)、反應式(9),所以即使反應式(5)的反應多於反應式(6)的反應,H3 +
也不一定增加)。反過來,在反應式(5)的反應比反應式(6)的反應少的情況下,在等離子體中的H3 +
的比率減少。
在上述反應式的右邊(最右邊)的生成物的增加量依賴於反應式的左邊(最左邊)所示的原料的密度或關於其反應的速度係數等。在此,通過試驗已確認到如下事實:當H2 +
的動能小於大約11eV時,反應式(5)的反應成爲主要反應(即,與關於反應式(6)的速度係數相比,關於反應式(5)的速度係數充分大);當H2 +
的動能大於大約11eV時,反應式(6)的反應成爲主要反應。
荷電粒子通過從電場受到力而獲得動能。該動能對應於電場的位能(potential energy)的減少量。例如,某一個荷電粒子直到與其他粒子碰撞之前獲得的動能等於在其期間中經過的電位差的勢能。也就是說,有如下趨勢:當在電場中能夠不與其他粒子碰撞地長距離移動時,與不能不與其他粒子碰撞地長距離移動的情況相比,荷電粒子的動能(的平均)增高。在粒子的平均自由程長的情況下,就是壓力低的情況下會發生這種荷電粒子的動能增大的趨勢。
另外,即使平均自由程短,也在該平均自由程中可以獲得大動能時,荷電粒子的動能會變大。就是,可以說,即使平均自由程短,也在電位差大時,荷電粒子所具有的動能變大。
將上述情況適用於H2 +
。在如用於生成等離子體的處理室內那樣,以電場的存在爲前提的情況下,當在該處理室內的壓力低時H2 +
的動能變大,當在該處理室內的壓力高時H2 +
的動能變小。換言之,因爲在處理室內的壓力低
的情況下反應式(6)的反應成爲主要反應,所以H3 +
有減少的趨勢,並且因爲在處理室內的壓力高的情況下反應式(5)的反應成爲主要反應,所以H3 +
有增大的趨勢。另外,在等離子體生成區域中的電場較強的情況下,即,在某兩點之間的電位差大的情況下,H2 +
的動能變大。在與此相反的情況下,H2 +
的動能變小。換言之,因爲在電場較強的情況下反應式(6)的反應成爲主要反應,所以H3 +
有減少的趨勢,並且因爲在電場較弱的情況下反應式(5)的反應成爲主要反應,所以H3 +
有增加的趨勢。
在此示出離子種類的比率(尤其是H3 +
的比率)不同的一例。圖24是表示由100%的氫氣體(離子源的壓力爲4.7×10-2
Pa)生成的離子的質量分析結果的圖表。注意,上述質量分析通過測量從離子源引出的離子而進行。橫軸爲離子的質量。在光譜中,質量1的峰值對應於H+
、質量2的峰值對應於H2 +
、質量3的峰值對應於H3 +
。縱軸爲光譜的強度,其對應於離子的數量。在圖24中,以質量3的離子為100的情形中的相對比來表示質量不同的離子的數量。根據圖24可知由上述離子源生成的離子的比率大約爲H+
:H2 +
:H3 +
=1:1:8。注意,也可以由離子摻雜裝置獲得這種比率的離子,該離子摻雜裝置由生成等離子體的等離子體源部(離子源)和用於從該等離子體引出離子束的引出電極等構成。
圖25是示出在使用與圖24不同的離子源的情況下,當離子源的壓力大約爲3×10-3
Pa時,由PH3
生成的離子的質量分析結果的圖表。上述質量分析結果是注目於氫離子種類的。此外,質量分析通過測量從離子源引出的離子而進行。與圖24相同,橫軸表示離子的質量,質量1的峰值對應於H+
、質量2的峰值對應於H2 +
、質量3的峰值對應於H3 +
。縱軸爲對應於離子的數量的光譜的強度。根據圖25可知在等離子體中的離子的比率大約爲H+
:H2 +
:H3 +
=37:56:7。注意,雖然圖25是當源氣體爲PH3
時的資料,但是當將100%的氫氣體用作源氣體時,氫離子種類的比率也成爲相同程度。
在採用獲得圖25所示的資料的離子源的情況下,在H+
、H2 +
、以及H3 +
中,H3 +
的生成僅在7%左右。另一方面,在採用獲得圖24所示的資料的離子源的情況下,可以將H3 +
的比率成爲50%以上(在上述條件下大約爲80%)。可以估計這是起因於在上述考察中獲知的處理室內的壓力及電場。
在生成如圖24那樣包含多個離子種類的等離子體且對生成了的離子種類不進行質量分離而照射到單晶半導體基底的情況下,H+
、H2 +
、H3 +
的每個離子被照射到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表面。爲了再現從照射離子到形成離子引入區域的機制,舉出下列的五種模式:
1.照射的離子種類爲H+
,照射之後也爲H+
(H)的情況;2.照射的離子種類爲H2 +
,照射之後也爲H2 +
(H2
)的情況;3.照射的離子種類爲H2 +
,照射之後分成兩個H (H+
)的情況;4.照射的離子種類爲H3 +
,照射之後也爲H3 +
(H3
)的情況;5.照射的離子種類爲H3 +
,照射之後分成三個H (H+
)的情況。
根據上述模式,進行當將氫離子種類照射到Si基底時的類比。作爲用於類比的軟體,使用SRIM (the Stopping and Range of Ions in Matter:通過蒙特卡羅(Monte Carlo)法的離子引入過程的類比軟體,是TRIM (the Transport of Ions in Matter)的改良版)。注意,爲了計算上的方便,在模式2中將H2 +
轉換爲具有兩倍質量的H+
進行計算,另外,在模式4中將H3 +
轉換爲具有三倍質量的H+
進行計算。再者,在模式3中將H2 +
轉換爲具有1/2動能的H+
進行計算,並且在模式5中將H3 +
轉換爲具有1/3動能的H+
進行計算。
注意,雖然SRIM是以非晶結構爲物件的軟體,但是在以高能量、高劑量的條件照射氫離子種類的情況下,可
以利用SRIM。這是因爲由於氫離子種類和Si原子的碰撞,Si基底的晶體結構變成非單晶結構的緣故。
在圖26中示出使用模式1至模式5照射氫離子種類的情況(以H換算照射10萬個)的計算結果。另外,一起示出照射圖24所示的氫離子種類的Si基底中的氫濃度(SIMS(Secondary Ion Mass Spectroscopy:二次離子質譜)的資料)。對於使用模式1至模式5進行的計算的結果,以氫原子的個數表示縱軸(右軸),對於SIMS資料,以氫原子的濃度表示縱軸(左軸)。橫軸爲離Si基底的表面的深度。在對實測值的SIMS資料和計算結果進行比較的情況下,模式2及模式4明顯地從SIMS資料的峰值偏離,並且在SIMS資料中不能觀察到對應於模式3的峰值。由此,可知模式2至模式4的影響相對較小。通過考慮雖然離子的動能爲keV的數量級,但H-H鍵能只不過大約爲幾eV,可以估計模式2及模式4的影響小是由於與Si的碰撞,大部分的H2 +
或H3 +
分成H+
或H的緣故。
根據上述理由,下面不考慮模式2至模式4。在圖27至圖29中示出當使用模式1及模式5照射氫離子種類時(以H換算照射10萬個)的計算結果。另外,一起示出照射圖24所示的氫離子種類的Si基底中的氫濃度(SIMS資料)及將上述類比結果擬合於SIMS資料的資料(下面稱爲擬合函數)。在此,圖27示出將加速電壓設定爲80kV的情況,圖28示出將加速電壓設定爲60kV的情況,並且圖29示出將加速電壓設定爲40kV的情況。注意,
對於使用模式1及模式5進行計算的結果,以氫原子的個數表示縱軸(右軸),對於SIMS資料以及擬合函數,以氫原子的濃度表示縱軸(左軸)。橫軸爲離Si基底的表面的深度。
通過考慮模式1及模式5使用下面的計算式算出擬合函數。注意,在計算式中,X、Y爲關於擬合的參數,並且V爲體積。
[擬合函數]=X/V×[模式1的資料]+Y/V×[模式5的資料]
當考慮實際上照射的離子種類的比率(大約為H+
:H2 +
:H3 +
=1:1:8)時,也應該顧及H2 +
的影響(即,模式3),但是因爲下面所示的理由,在此排除模式3。
.由於通過模式3所示的照射過程而引入的氫與模式5的照射過程相比極少,因此排除模式3來顧及也沒有大的影響(SIMS資料中也沒有出現峰值)。
.由於在模式5中發生的溝道效應(起因於結晶的晶格結構的元素移動),其峰值位置與模式5接近的模式3不明顯的可能性高。就是,預計模式3的擬合參數是很困難的。這是因為在本類比中以非晶Si爲前提,因此不顧及起因於結晶度的影響的緣故。
在圖30中總結上述的擬合參數。在上述所有的加速電壓下,引入的H的數量的比率大約為[模式1]:[模式5]=1:42至1:45(當在模式1中的H的個數爲1的情況
下,在模式5中的H的個數大約爲42以上且45以下),並且照射的離子種類的個數的比率大約爲[H+
(模式1)]:[H3 +
(模式5)]=1:14至1:15(當在模式1中的H+
的個數爲1的情況下,在模式5中的H3 +
的個數大約爲14以上且15以下)。通過考慮不顧及模式3和假設用非晶Si而進行計算等的條件,可以認爲獲得了與關於實際上的照射的離子種類的比率(大約爲H+
:H2 +
:H3 +
=1:1:8)接近的值。
通過將如圖24所示那樣的提高H3 +
的比率的氫離子種類照射到基底,可以獲得起因於H3 +
的多個優點。例如,因爲H3 +
分成H+
或H等而引入到基底內,與主要照射H+
或H2 +
的情況相比,可以提高離子的引入效率。因此,可以提高半導體基底的産率。另外,H3 +
分開之後的H+
或H的動能有變小的趨勢,因此適合於較薄的半導體層的製造。
注意,在本說明書中,爲了高效地照射H3 +
,對利用能夠照射如圖24所示那樣的氫離子種類的離子摻雜裝置的方法進行說明。離子摻雜裝置的價格低廉且適合於大面積處理,因而通過利用這種離子摻雜裝置照射H3 +
,可以獲得明顯的效果如提高半導體特性、實現大面積化、低成本化、提高産率等。另一方面,當以H3 +
的照射考慮爲首要時,不需要被解釋爲限於利用離子摻雜裝置的方式。
本說明書根據2007年5月11日在日本專利局受理的日本專利申請編號2007-127270而製作,所述申請內容包括在本說明書中。
100‧‧‧支撐基底
101‧‧‧半導體基底
102‧‧‧阻擋層
102a‧‧‧阻擋層
102b‧‧‧阻擋層
102c‧‧‧阻擋層
102d‧‧‧阻擋層
103‧‧‧脆弱區域
103a‧‧‧脆弱區域
103b‧‧‧脆弱區域
103c‧‧‧脆弱區域
104‧‧‧接合層
104a‧‧‧接合層
104b‧‧‧接合層
104c‧‧‧接合層
104d‧‧‧接合層
105‧‧‧SOI層
105a‧‧‧SOI層
105b‧‧‧SOI層
106‧‧‧半導體層
106a‧‧‧半導體層
106b‧‧‧半導體層
107‧‧‧槽
107a‧‧‧對準標記
107b‧‧‧對準標記
108a‧‧‧區域
108b‧‧‧區域
109a‧‧‧間隔
109b‧‧‧間隔
111‧‧‧氧化層
111a‧‧‧氧化層
111b‧‧‧氧化層
111c‧‧‧氧化層
111e‧‧‧氧化層
112‧‧‧夾具
113‧‧‧槽
121‧‧‧閘極絕緣層
122‧‧‧閘電極
123‧‧‧側壁絕緣層
124‧‧‧第一雜質區域
125‧‧‧第二雜質區域
126‧‧‧絕緣層
127‧‧‧保護層
128‧‧‧層間絕緣層
129‧‧‧接觸孔
130‧‧‧接觸栓塞
131‧‧‧佈線
132‧‧‧層間絕緣層
141‧‧‧支撐基底
142‧‧‧基底層
143‧‧‧剝離層
144‧‧‧阻擋層
145‧‧‧接合層
151‧‧‧元件層
152‧‧‧撓性基底
153‧‧‧撓性基底
162‧‧‧顯示面板
163‧‧‧掃描線驅動電路區域
164‧‧‧信號線驅動電路區域
165‧‧‧像素形成區域
166‧‧‧掃描線
167‧‧‧信號線
168‧‧‧像素電極
169‧‧‧基底
170‧‧‧電極
171‧‧‧柱狀間隔物
172‧‧‧液晶層
173‧‧‧電晶體
174‧‧‧電晶體
175‧‧‧電源線
176‧‧‧隔離壁層
177‧‧‧EL層
178‧‧‧密封樹脂
200‧‧‧微處理器
201‧‧‧算術邏輯單元
202‧‧‧ALU控制器
203‧‧‧指令解碼器
204‧‧‧中斷控制器
205‧‧‧時序控制器
206‧‧‧暫存器
207‧‧‧暫存器控制器
208‧‧‧匯流排界面
209‧‧‧唯讀記憶體
210‧‧‧ROM介面
211‧‧‧RFCPU
212‧‧‧類比電路部
213‧‧‧數位電路部
214‧‧‧諧振電路
215‧‧‧整流電路
216‧‧‧恒壓電路
217‧‧‧重設電路
218‧‧‧振盪電路
219‧‧‧解調電路
220‧‧‧調變電路
221‧‧‧RF介面
222‧‧‧控制暫存器
223‧‧‧時鐘控制器
224‧‧‧介面
225‧‧‧中央處理單元
226‧‧‧隨機存取記憶體
227‧‧‧唯讀記憶體
228‧‧‧天線
229‧‧‧電容部
230‧‧‧電源管理電路
301‧‧‧移動電話
302‧‧‧顯示部
303‧‧‧操作部
304‧‧‧數位播放器
305‧‧‧耳機
306‧‧‧電子書
圖1A至1D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截面圖;圖2A和2B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截面圖;圖3A至3C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截面圖;圖4A和4B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截面圖;圖5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俯視圖;圖6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俯視圖;圖7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俯視圖;圖8A至8D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截面圖;圖9A至9C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截面圖;圖10A至10C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
的俯視圖;圖11A至11D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截面圖;圖12A至12C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截面圖;圖13A和13B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截面圖;圖14A和14B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截面圖;圖15是表示作爲半導體裝置的一個方式的微處理器的結構的方塊圖;圖16是表示作爲半導體裝置的一個方式的RFCPU的結構的方塊圖;圖17是表示將半導體層接合到顯示面板製造用母玻璃的情況實例的平面圖;圖18A和18B是表示像素電晶體由半導體層構成的液晶顯示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圖;圖19A和19B是表示像素電晶體由半導體層構成的電致發光顯示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圖;圖20A至20C是說明根據本發明的電子裝置的一個例子的圖;圖21A至21C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驟的截面圖;圖22A至22D是表示本發明的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步
驟的截面圖;圖23是示出氫離子種類的能量圖的圖;圖24是示出離子的質量分析結果的圖;圖25是示出離子的質量分析結果的圖;圖26是示出當將加速電壓設定為80kV時的氫的深度方向的廓線(實測值及計算值)的圖;圖27是示出當將加速電壓設定爲80kV時的氫的深度方向的廓線(實測值、計算值、以及擬合函數)的圖;圖28是示出當將加速電壓設定爲60kV時的氫的深度方向的廓線(實測值、計算值、以及擬合函數)的圖;圖29是示出當將加速電壓設定爲40kV時的氫的深度方向的廓線(實測值、計算值、以及擬合函數)的圖;圖30是擬合參數的比率(氫原子比及氫離子種類比)之列表。
104‧‧‧接合層
Claims (35)
-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在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中形成槽,以形成凸部於該半導體基底中;對具有該槽的該半導體基底的一個表面照射單一原子或多個原子之質量不相同的離子,以便在離該凸部的一個表面的深度接近於該離子的平均進入深度的該凸部中形成脆弱區域;在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一個表面上形成接合層;將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一個表面和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相互重疊,其間夾著該接合層,並且接合該接合層和該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然後進行加熱處理,以便在該凸部中的該脆弱區域中分離該半導體基底,並且在該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上形成半導體層;以及藉由使用該半導體層形成半導體元件。
-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在包含鹵素的氧化氣氛中進行第一熱處理,以在半導體基底的表面上形成氧化層;在該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中形成槽,以形成凸部於該半導體基底中;對具有該槽的該半導體基底的一個表面照射單一原子或多個原子的質量不相同的離子,以在離該凸部的一個表面的深度接近於該離子的平均進入深度的該凸部中形成脆弱區域; 在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一個表面上形成接合層;將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一個表面和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相互重疊,其間夾著該接合層,並且接合該接合層和該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然後進行第二加熱處理,以便在該凸部中的該脆弱區域中分離該半導體基底,並且在該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上形成半導體層;以及藉由使用該半導體層形成半導體元件。
-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第一步驟:在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中形成槽;對該半導體基底的一個表面照射單一原子或多個原子的質量不相同的離子,以在離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一個表面的深度接近於該離子的平均進入深度的區域形成脆弱區域;以及在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一個表面上形成接合層;第二步驟:在支撐基底上形成剝離層,並在該剝離層上形成絕緣層;該第一步驟及該第二步驟之後的第三步驟:將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一個表面和形成於該支撐基底之該絕緣層相互重疊,其間夾著該接合層,並且接合該接合層和該絕緣層,然後進行加熱處理,以便在該脆弱區域中分離該半導體基底,並且在該支撐基底上形成半導體層;該第三步驟之後的第四步驟:藉由使用該半導體層形成具有半導體元件的元件層;第五步驟:在該元件層上設置具有絕緣表面的撓性基底;以及 該第五步驟之後的第六步驟:在該剝離層中從該元件層分離該支撐基底。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支撐基底選自鋁矽酸鹽玻璃基底、鋁硼矽酸鹽玻璃基底及鋇硼矽酸鹽玻璃基底。
-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在包含鹵素的氧化氣氛中進行第一熱處理,以便在半導體基底的表面上形成氧化層;在該半導體基底的端部的一部分中形成槽,以形成凸部於該半導體基底中;固定該半導體基底的端部的該一部分;對該半導體基底的一個表面照射單一原子或多個原子的質量不相同的離子,以便在離該凸部的一個表面的深度接近於該離子的平均進入深度的該凸部中形成脆弱區域;在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一個表面上形成接合層;將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一個表面和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相互重疊,其間夾著該接合層,並且接合該接合層和該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然後進行第二加熱處理,以便在該凸部中的該脆弱區域中分離該半導體基底,並且在該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上形成半導體層;以及藉由使用該半導體層形成半導體元件。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或5項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鹵素從選自HF、NF3 、HBr、Cl2 、ClF3 、BCl3 、F2 及Br2 中的一種或多種氣體獲得。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3及5項中任一項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半導體基底是單晶基底。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3及5項中任一項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單一原子或多個原子的質量不相同的離子是質量不相同的氫離子。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質量不相同的氫離子包含H+ 、H2 + 、H3 + 離子。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氫離子中的H3 + 離子的比例比其他離子種類的比例高。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及5項中任一項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選自鋁矽酸鹽玻璃基底、鋁硼矽酸鹽玻璃基底及鋇硼矽酸鹽玻璃基底。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3及5項中任一項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在該半導體基底的該一個表面上形成阻擋層,並在該阻擋層上形成該接合層。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阻擋層選自氮化矽層、氮氧化矽層、氮化鋁層及氮氧化鋁層。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2、3及5項中任一項之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其中該接合層是氧化矽層。
-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在單晶半導體基底上形成阻擋層; 藉由移除該阻擋層的一部分及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在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表面上形成槽;對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表面照射離子,以便在該單晶半導體基底中形成脆弱區域;在該阻擋層上形成第一接合層;將該單晶半導體基底接合到具有絕緣表面的支撐基底,其中該單晶半導體基底及該支撐基底之間夾著該第一接合層及該絕緣表面;以及從該支撐基底分離該單晶半導體基底,使該第一接合層、該阻擋層、以及對應於該阻擋層及該脆弱區域之間的區域之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薄層留在該支撐基底上。
-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對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表面照射離子,以便在該單晶半導體基底中形成脆弱區域;藉由移除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及該脆弱區域的一部分,在形成有該脆弱區域的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表面上形成槽;在該單晶半導體基底上形成阻擋層;在該阻擋層上形成第一接合層;將該單晶半導體基底接合到具有絕緣表面的支撐基底,其中該單晶半導體基底及該支撐基底之間夾著該第一接合層及該絕緣表面;以及從該支撐基底分離該單晶半導體基底,使該第一接合層、該阻擋層、以及對應於夾在該阻擋層及該脆弱區域之 間的區域之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薄層留在該支撐基底上。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或16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步驟:在該支撐基底上形成第二接合層,其中在將該單晶半導體基底接合到該支撐基底之前,進行該第二接合層之形成。
-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在單晶半導體基底上形成阻擋層;藉由移除該阻擋層的一部分及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在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表面上形成槽;對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表面照射離子,以便在該單晶半導體基底中形成脆弱區域;在具有絕緣表面的支撐基底上形成第一接合層;將該單晶半導體基底接合到該支撐基底,其中該單晶半導體基底及該支撐基底之間夾著該第一接合層及該絕緣表面;以及從該支撐基底分離該單晶半導體基底,使該第一接合層、該阻擋層、以及對應於夾在該阻擋層及該脆弱區域之間的區域之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薄層留在該支撐基底上。
- 一種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包括:對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表面照射離子,以便在該單晶半導體基底中形成脆弱區域;藉由移除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一部分,在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表面上形成槽;在該單晶半導體基底上形成阻擋層; 在具有絕緣表面的支撐基底上形成第一接合層;將該單晶半導體基底接合到該支撐基底,其中該單晶半導體基底及該支撐基底之間夾著該第一阻擋層及該第一接合層;以及從該支撐基底分離該單晶半導體基底,使該第一接合層、該阻擋層、以及對應於夾在該阻擋層及該脆弱區域之間的區域之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薄層留在該支撐基底上。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16、18及1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阻擋層包含選自氮化矽、氮氧化矽、氮化鋁及氮氧化鋁之材料。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18及1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脆弱區域係形成於較該槽的底部更深的區域中。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5、16、18及19項中任一項之方法,其中該單晶半導體基底的薄層的厚度等於或大於10nm且等於或小於200nm。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18或19項之方法,進一步包含步驟:在該阻擋層上形成第二接合層,其中在將該單晶半導體基底接合到該支撐基底之前,進行該第二接合層之形成。
- 一種SOI基底,包括: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以及 在該絕緣表面上的複數個區域,該複數個區域之每一區域包含:第一層;該第一層上之第二層;該第二層上之單晶半導體層,其中,該第二層包含氮化層,其中該第一層覆蓋該第二層之側表面及該單晶半導體層之側表面。
- 一種SOI基底,包括: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以及在該絕緣表面上的複數個區域,該複數個區域之每一區域包含:第一層;該第一層上之第二層;該第二層上之第三層;以及該第二層上之單晶半導體層,其中,該第二層包含氮化層,其中該第一層覆蓋該第二層之側表面、該第三層之側表面、及該單晶半導體層之側表面。
- 一種SOI基底,包括:具有絕緣表面的基底;以及在該絕緣表面上的複數個區域,該複數個區域之每一區域包含:第一層; 該第一層上之第二層;該第二層上之第三層;以及該第二層上之單晶半導體層,其中,該第二層包含氮化層,其中該第一層覆蓋該第二層之側表面、該第三層之側表面、及該單晶半導體層之第一側表面,其中該第三層覆蓋該單晶半導體層之第二側表面,以及其中該第一側表面與該第二側表面相對,該單晶半導體層夾於其間。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4或25項之SOI基底,其中該第一層圍繞該單晶半導體層。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6項之SOI基底,其中該第一層及該第三層圍繞該單晶半導體層。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4或25項之SOI基底,其中該第一層圍繞該第二層。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5項之SOI基底,其中該第一層圍繞該第三層。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4、25及26項中任一項之SOI基底,其中該第一層包含氧化矽。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4、25及26項中任一項之SOI基底,其中該第二層包含選自氮化矽、氮氧化矽、氮化鋁及 氮氧化鋁之材料。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5或26項之SOI基底,其中該第三層包含包括於該單晶半導體層中之半導體之氧化物。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5或26項之SOI基底,其中該第三層包含:包括於該單晶半導體層中之半導體之氧化物;以及鹵素元素。
- 根據申請專利範圍第24、25及26項中任一項之SOI基底,其中該單晶半導體層的厚度等於或大於10nm且等於或小於200nm。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07127270 | 2007-05-1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TW200908209A TW200908209A (en) | 2009-02-16 |
TWI455245B true TWI455245B (zh) | 2014-10-01 |
Family
ID=399699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TW097111074A TWI455245B (zh) | 2007-05-11 | 2008-03-27 | 製造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7601601B2 (zh) |
JP (1) | JP5348939B2 (zh) |
KR (1) | KR101443580B1 (zh) |
CN (1) | CN101303967B (zh) |
TW (1) | TWI455245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507063B2 (ja) | 2007-07-09 | 2014-05-28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US8101501B2 (en) * | 2007-10-10 | 2012-01-2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JP2010114409A (ja) * | 2008-10-10 | 2010-05-20 | Sony Corp | Soi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固体撮像装置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撮像装置 |
JP5618521B2 (ja) * | 2008-11-28 | 2014-11-05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TWI607670B (zh) * | 2009-01-08 | 2017-12-01 | 半導體能源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 | 發光裝置及電子裝置 |
JP2010161671A (ja) * | 2009-01-09 | 2010-07-22 | Murata Mfg Co Ltd | 圧電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 |
JP5607399B2 (ja) * | 2009-03-24 | 2014-10-15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Soi基板の作製方法 |
US8043938B2 (en) * | 2009-05-14 | 2011-10-25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I substrate and SOI substrate |
GB0914251D0 (en) | 2009-08-14 | 2009-09-30 | Nat Univ Ireland Cork | A hybrid substrate |
JP5866088B2 (ja) * | 2009-11-24 | 2016-02-17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Soi基板の作製方法 |
JP5926887B2 (ja) * | 2010-02-03 | 2016-05-25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Soi基板の作製方法 |
JP5355618B2 (ja) * | 2011-03-10 | 2013-11-27 | 三星ディスプレイ株式會社 | 可撓性表示装置及びこの製造方法 |
JP6040609B2 (ja) * | 2012-07-20 | 2016-12-07 | 東京エレクトロン株式会社 | 成膜装置及び成膜方法 |
KR102007834B1 (ko) * | 2013-06-27 | 2019-08-07 |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 가요성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
US10510560B2 (en) * | 2015-09-04 | 2019-12-17 |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 Method of encapsulating a substrate |
CN108417523B (zh) * | 2018-04-16 | 2020-08-04 |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 Led衬底的剥离方法 |
CN108493106B (zh) * | 2018-05-15 | 2020-10-02 | 浙江蓝晶芯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半导体晶圆刻蚀方法 |
US11050012B2 (en) * | 2019-04-01 | 2021-06-29 |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Ltd. | Method to protect electrodes from oxidation in a MEMS device |
US11728199B2 (en) * | 2019-12-23 | 2023-08-15 | Asmpt Nexx, Inc. | Substrate support features and method of application |
CN111106029B (zh) * | 2019-12-31 | 2023-02-10 | 深圳市锐骏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晶圆快速热处理机台的监控方法 |
CN111366618B (zh) * | 2020-04-01 | 2022-07-29 | 上海华虹宏力半导体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温湿度传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
KR20230154933A (ko) * | 2021-03-09 | 2023-11-09 | 도쿄엘렉트론가부시키가이샤 | 반도체 칩의 제조 방법 및 기판 처리 장치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74208A (ja) * | 1997-08-27 | 1999-03-16 | Denso Corp | 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 |
JP2005072043A (ja) * | 2003-08-26 | 2005-03-17 |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 貼り合わせ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およびsoiウエーハ |
US7112514B2 (en) * | 2000-11-30 | 2006-09-2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SOI substrate, element substrate, semiconductor device,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electronic equipmen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OI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element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254532A (ja) * | 1988-08-17 | 1990-02-23 | Sony Corp | Soi基板の製造方法 |
US5347154A (en) * | 1990-11-15 | 1994-09-13 | Seiko Instruments Inc. | Light valve device using semiconductive composite substrate |
TW211621B (zh) * | 1991-07-31 | 1993-08-21 | Canon Kk | |
FR2681472B1 (fr) * | 1991-09-18 | 1993-10-29 | Commissariat Energie Atomique |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films minces de materiau semiconducteur. |
EP1043768B1 (en) * | 1992-01-30 | 2004-09-08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for producing semiconductor substrates |
JP3237888B2 (ja) * | 1992-01-31 | 2001-12-10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半導体基体及びその作製方法 |
TW330313B (en) * | 1993-12-28 | 1998-04-21 | Canon Kk |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
US6107213A (en) * | 1996-02-01 | 2000-08-22 | Sony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making thin film semiconductor |
US5831276A (en) * | 1995-06-07 | 1998-11-03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Three-dimensional container diode for use with multi-state material in a non-volatile memory cell |
TW376585B (en) * | 1997-03-26 | 1999-12-11 | Canon Kk |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
JPH10284431A (ja) | 1997-04-11 | 1998-10-23 | Sharp Corp | Soi基板の製造方法 |
US6191007B1 (en) * | 1997-04-28 | 2001-02-20 | Denso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
US6534380B1 (en) | 1997-07-18 | 2003-03-18 | Denso Corporation | Semiconductor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H1145862A (ja) * | 1997-07-24 | 1999-02-16 | Denso Corp | 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 |
JPH11163363A (ja) | 1997-11-22 | 1999-06-18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半導体装置およびその作製方法 |
JP2000012864A (ja) * | 1998-06-22 | 2000-01-1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Co Ltd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US6093623A (en) | 1998-08-04 | 2000-07-25 | Micron Technology, Inc. | Methods for making silicon-on-insulator structures |
JP2000077287A (ja) * | 1998-08-26 | 2000-03-14 | Nissin Electric Co Ltd | 結晶薄膜基板の製造方法 |
JP4476390B2 (ja) | 1998-09-04 | 2010-06-09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JP2000124092A (ja) | 1998-10-16 | 2000-04-28 |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 水素イオン注入剥離法によってsoiウエーハ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で製造されたsoiウエーハ |
US6380019B1 (en) * | 1998-11-06 | 2002-04-30 | Advanced Micro Devices, Inc.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 transistor with local insulator structure |
JP4313874B2 (ja) * | 1999-02-02 | 2009-08-12 |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 基板の製造方法 |
US6375738B1 (en) * | 1999-03-26 | 2002-04-23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Process of producing semiconductor article |
JP2001015721A (ja) * | 1999-04-30 | 2001-01-19 | Canon Inc | 複合部材の分離方法及び薄膜の製造方法 |
US20010053559A1 (en) | 2000-01-25 | 2001-12-2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of fabricating display device |
JP4507395B2 (ja) * | 2000-11-30 | 2010-07-21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電気光学装置用素子基板の製造方法 |
US6601783B2 (en) * | 2001-04-25 | 2003-08-05 | Dennis Chisum | Abrasivejet nozzle and insert therefor |
US6566158B2 (en) | 2001-08-17 | 2003-05-20 | Rosemount Aerospace Inc. | Method of preparing a semiconductor using ion implantation in a SiC layer |
US6818529B2 (en) | 2002-09-12 | 2004-11-16 | Applied Material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forming a silicon film across the surface of a glass substrate |
US6750117B1 (en) * | 2002-12-23 | 2004-06-15 | Macronix International Co., Ltd. | Shallow trench isolation process |
US20050048736A1 (en) | 2003-09-02 | 2005-03-03 | Sebastien Kerdiles | Methods for adhesive transfer of a layer |
JP5110772B2 (ja) | 2004-02-03 | 2012-12-26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半導体薄膜層を有する基板の製造方法 |
US7410882B2 (en) | 2004-09-28 | 2008-08-12 | 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Incorporated |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d structure of polycrystalline semiconductor thin-film heterostructures on dissimilar substrates |
US7148124B1 (en) | 2004-11-18 | 2006-12-12 | Alexander Yuri Usenko | Method for forming a fragile layer inside of a single crystalline substrate preferably for making silicon-on-insulator wafers |
US8153511B2 (en) * | 2005-05-30 | 2012-04-10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US7638381B2 (en) * | 2005-10-07 | 2009-12-29 |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 Methods for fabricating a semiconductor structure using a mandrel and semiconductor structures formed thereby |
US7288458B2 (en) * | 2005-12-14 | 2007-10-30 | 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 SOI active layer with different surface orientation |
JP4610515B2 (ja) | 2006-04-21 | 2011-01-12 | 株式会社半導体エネルギー研究所 | 剥離方法 |
US20070281440A1 (en) | 2006-05-31 | 2007-12-06 | Jeffrey Scott Cites | Producing SOI structure using ion shower |
EP1975998A3 (en) * | 2007-03-26 | 2013-12-04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a plurality of island-shaped SOI structures |
CN101281912B (zh) | 2007-04-03 | 2013-01-23 |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 Soi衬底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装置 |
KR101400699B1 (ko) * | 2007-05-18 | 2014-05-29 | 가부시키가이샤 한도오따이 에네루기 켄큐쇼 | 반도체 기판 및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SG160295A1 (en) * | 2008-09-29 | 2010-04-29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 |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
2008
- 2008-03-21 KR KR1020080026203A patent/KR101443580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08-03-27 TW TW097111074A patent/TWI455245B/zh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08-03-28 US US12/078,214 patent/US760160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3-31 CN CN2008100907193A patent/CN101303967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8-05-09 JP JP2008123316A patent/JP534893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9
- 2009-08-25 US US12/546,719 patent/US7902041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1
- 2011-01-25 US US13/012,844 patent/US8629433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1174208A (ja) * | 1997-08-27 | 1999-03-16 | Denso Corp | 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 |
US7112514B2 (en) * | 2000-11-30 | 2006-09-2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SOI substrate, element substrate, semiconductor device,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electronic equipment,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OI substrate,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element substrat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electro-optical apparatus |
JP2005072043A (ja) * | 2003-08-26 | 2005-03-17 |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 貼り合わせ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およびsoiウエーハ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10114948A1 (en) | 2011-05-19 |
KR20080100120A (ko) | 2008-11-14 |
US7902041B2 (en) | 2011-03-08 |
TW200908209A (en) | 2009-02-16 |
KR101443580B1 (ko) | 2014-10-30 |
US7601601B2 (en) | 2009-10-13 |
US20090309183A1 (en) | 2009-12-17 |
CN101303967A (zh) | 2008-11-12 |
US20080280417A1 (en) | 2008-11-13 |
CN101303967B (zh) | 2012-05-30 |
US8629433B2 (en) | 2014-01-14 |
JP5348939B2 (ja) | 2013-11-20 |
JP2008311635A (ja) | 2008-12-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I455245B (zh) | 製造半導體裝置之方法 | |
TWI527151B (zh) | 用以生產soi基板及半導體裝置的方法 | |
TWI478280B (zh) | Soi基板的製造方法、和半導體裝置的製造方法 | |
TWI470735B (zh) | 絕緣層上覆矽(soi)基板之製造方法 | |
TWI437696B (zh) | 半導體裝置及其製造方法 | |
KR101400699B1 (ko) | 반도체 기판 및 반도체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JP4970354B2 (ja) |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
KR101436116B1 (ko) | Soi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및 반도체 장치 | |
KR101561855B1 (ko) | Soi기판의 제작방법 | |
US8884371B2 (en) | SOI substrat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JP2009010351A (ja) | 半導体基板、及び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 |
JP2014179644A (ja) | Soi基板の作製方法 | |
JP2008288579A (ja) | Soi基板の製造方法 | |
JP5252867B2 (ja) | 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MM4A | Annulment or lapse of patent due to non-payment of fe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