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89618B - 2層薄膜,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及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2層薄膜,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及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89618B
TWI389618B TW094125161A TW94125161A TWI389618B TW I389618 B TWI389618 B TW I389618B TW 094125161 A TW094125161 A TW 094125161A TW 94125161 A TW94125161 A TW 94125161A TW I389618 B TWI389618 B TW I389618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metal film
metal
layer
nitroge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41251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614895A (en
Inventor
Masamichi Akatsu
Hiroyuki Kawaguchi
Kazumi Ohnishi
Tomohiro Baba
Kunihiko Saino
Norio Tamada
Original Assignee
Kakogawa Plast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kogawa Plast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kogawa Plast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0614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6148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896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89618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3Use of materials for the substrate
    • H05K1/0313Organic insulating material
    • H05K1/032Organic insulating material consisting of one material
    • H05K1/0346Organic insulating material consisting of one material containing 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3Use of materials for the substrate
    • H05K1/0393Flexibl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1/00Printed circuits
    • H05K1/02Details
    • H05K1/09Use of materials for the conductive, e.g. metallic pattern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for manufacturing printed circuits
    • H05K3/38Improvement of the adhesion between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and the metal
    • H05K3/388Improvement of the adhesion between the insulating substrate and the metal by the use of a metallic or inorganic thin film adhesion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Manufacturing Of Printed Wiring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Parts Printed On Printed Circuit Boards (AREA)
  • Physical Vapour Deposition (AREA)

Description

2層薄膜,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及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
本發明係有關2層薄膜,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及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尤其,有關於金屬層與高分子層之密著強度較高的2層薄膜及其製造方法。
近年來,隨著電氣電子製品之小型化,而推進著印刷配線基板之導體寬度及導體間的狹窄化、多層化、高密度化。作為此等基板,先前大多使用紙/酚樹脂浸泡系、紙/環氧樹脂浸泡系、玻璃布/環氧樹脂浸泡系或是陶瓷材料等絕緣材料。這些材料缺乏可撓性,而有難以對應使用之多樣化的問題。因此,使用一種在塑膠薄膜上形成銅薄膜的可撓性印刷配線用基板。塑膠薄膜富有可撓性,絕緣性也高;又若使用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薄膜、聚醯亞胺薄膜等對熱安定之塑膠薄膜,則對熱也有耐性,其用途更廣。但是形成於塑膠薄膜上之銅薄膜,亦有於製造工程或使用時容易剝落的缺點。因此為了增加銅薄膜之黏著強度,提案有於氮環境下以濺鍍形成銅薄膜者(參考專利文件1)。
【專利文件1】日本專利第2982851號公報(段落0016、0017)
但是,以上述方法形成之銅薄膜,如果用於高密度印刷配線,也會有密著強度不足的問題。因此本發明之目的,為提供一種即使用於高密度印刷配線,金屬層也具有足夠密著強度的高分子-金屬之2層薄膜、其製造方法、以及使用該方法之印刷基板的製造方法。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係例如第1圖所示,具備:高分子薄膜10;和形成於高分子薄膜10上,並包含60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之含氮原子之鎳的第1金屬膜12;和形成於第1金屬膜12上,以銅為主成分的第2金屬膜14。
若如此構成,則使包含60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之含氮原子之鎳的第1金屬膜12作用為黏著層,而成為以銅為主成分之金屬膜與高分子薄膜其密著強度較高的2層薄膜。
又,申請專利範圍第2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係例如第2圖所示,於高分子薄膜10上,在含氮氣環境下使用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或濺鍍法,形成包含60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之鎳的第1金屬膜;並於第1金屬膜上,形成以銅為主成分的第2金屬膜。
若如此構成,則因為第1金屬膜乃平均形成,故會成為密著強度安定的2層薄膜。更且因為使用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或濺鍍法形成1金屬膜,故會成為適合工業生產 的2層薄膜。
又,申請專利範圍第3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係針對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高分子薄膜與第1金屬膜之密著強度,初期在490N/m以上,且以120℃ 240小時乾燥後的上述密著強度在294N/m以上。
若如此構成,則即使例如使用於高密度印刷配線板,也會是具有適當密著強度的2層薄膜。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係例如第1圖所示,具備:高分子薄膜10;和形成於高分子薄膜10上,包含60原子%以上96原子%以下之鎳原子,且含氮原子4原子%以上20原子%以下的第1金屬膜12;和形成於第1金屬膜12上,以銅為主成分的第2金屬膜14。
若如此構成,則使包含60原子%以上96原子%以下之鎳,且含氮原子4原子%以上20原子%以下的第1金屬膜12作用為黏著層,而成為以銅為主成分之金屬膜與高分子薄膜之密著強度較高的2層薄膜。
又,申請專利範圍第5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係針對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例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第1金屬膜12亦可在含氮氣環境下,使用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或濺鍍法形成。
若如此構成,則因為第1金屬膜乃平均形成,故會成為密著強度安定的2層薄膜。更且因為使用真空蒸鍍法或 離子鍍法或濺鍍法形成1金屬膜,故會成為適合工業生產的2層薄膜。
又,申請專利範圍第6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係針對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高分子薄膜10與第1金屬膜12之密著強度,初期在590N/m以上,且以120℃ 240小時乾燥後的上述密著強度在294N/m以上者即可。
若如此構成,則即使例如使用於高密度印刷配線板,也會是具有十分強大密著強度的2層薄膜。
又,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係針對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6項之任一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高分子薄膜10係以含氮原子之高分子所形成。
若如此構成,因為高分子薄膜含有氮原子,故高分子薄膜對鎳之密著性會提高;在2層薄膜之加工過程中,會是容易加工的2層薄膜。例如要由2層薄膜製造印刷基板,會變得比較容易製造。
又,申請專利範圍第8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係針對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含氮原子之高分子,係包含來自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聚醯胺醯亞胺以及醯胺所構成之群中的任一個。
若如此構成,因為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聚醯胺醯亞胺以及醯胺任一個對高溫都有耐性,所以會是即使於例如印刷基板加工時,以錫銲曝露於高溫下也不易受傷的2 層薄膜。
又,申請專利範圍第9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係例如第1圖所示,針對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8項之任一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第1金屬膜12之厚度在3nm以上100nm以下,而第2金屬膜14之厚度在20nm以上5000nm以下。
若如此構成,則第1金屬膜之厚度會是得到較高密著強度之厚度;又第2金屬膜之厚度,會是例如提高後段之鍍敷加工生產性,且容易進行蝕刻加工之範圍的厚度,所以會是有適當厚度的2層薄膜。
又,申請專利範圍第10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係例如第1圖(c)所示,針對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至第9項之任一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在第2金屬膜14上,用電沈積法或無電解鍍法形成以銅為主成分的第3金屬膜16。
若如此構成,則會是與高分子薄膜密著強度較高,且銅膜較厚的2層薄膜。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係例如第2圖所示,具備於高分子薄膜10上,在含氮氣環境下使用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或濺鍍法,形成包含60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之鎳之第1金屬膜的工程;和於第1金屬膜上,形成以銅為主成分之第2金屬膜的工程。
若如此構成,則因為第1金屬膜乃平均形成,故會成 為密著強度安定的2層薄膜。更且因為使用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或濺鍍法形成第1金屬膜,故會成為適合工業生產的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
為了達成上述目的,申請專利範圍第12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係例如第1圖及第2圖所示,具備:於高分子薄膜10上,使用包含75重量%以上之鎳之膜材料22,在含氮氣環境下以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或濺鍍法,形成第1金屬膜12的工程;和於第1金屬膜12上,形成以銅為主成分之第2金屬膜14的工程。
若如此構成,則第1金屬膜為以鎳為主體而含有氮的膜,第1金屬膜作用為黏著層,而成為以銅為主成分之金屬膜與高分子薄膜之密著強度較高的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又,因為第1金屬膜乃平均形成,故會成為密著強度安定的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更且因為使用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或濺鍍法形成1金屬膜,故會成為適合工業生產的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
又申請專利範圍第13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係針對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或第12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含氮氣之環境含有30體積%以上100體積%以下之氮氣。
若如此構成,因為第1金屬膜含有氮原子,故會是以銅為主成分之金屬膜與高分子薄膜之密著強度較高的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
又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發明的2層薄膜之 製造方法,係針對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至第13項之任一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另外具備有在第2金屬膜上,用電解法或無電解鍍法形成以銅為主成分的第3金屬膜的工程。
若如此構成,則會是與高分子薄膜之密著強度較高,且銅膜較厚的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
更且,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記載之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係例如第3圖所示,具備以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至第14項之任一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來製造2層薄膜的工程(St11~16);和於2層薄膜,形成印刷圖案的工程(St21~25);和於形成有印刷圖案之2層薄膜,配置元件的工程(St41)。
若如此構成,則因為使用形成有與高分子薄膜具有較高密著強度之金屬膜的2層薄膜,加以配線,並於其上配置元件,故會是配線強度較高的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
又申請專利範圍第16項所記載之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係例如第3圖所示,針對申請專利範圍第15項所記載之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在形成印刷圖案的工程(St21~25)和配置元件的工程(St41)之間,具備用電解法或無電解鍍法,形成以銅為主成分之鍍膜的工程(St29)。
若如此構成,則藉由於形成有印刷圖案之2層薄膜,重疊形成以銅為主成分之鍍層,即可形成形狀整齊之精細圖案,故導電性會變好。
本發明之2層薄膜中,因為具備:高分子薄膜;和形成於高分子薄膜上,並包含60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之含氮原子之鎳的第1金屬膜;和形成於第1金屬膜上,以銅為主成分的第2金屬膜;而包含60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之含氮原子之鎳的第1金屬膜12,係作用為黏著層,故會是金屬層與高分子層難以剝落的2層薄膜。又,本發明之2層薄膜中,因為具備:高分子薄膜;和形成於高分子薄膜上,包含60原子%以上96原子%以下之鎳原子,且含氮原子4原子%以上20原子%以下的第1金屬膜;和形成於第1金屬膜上,以銅為主成分的第2金屬膜;且第1金屬膜作用為黏著層,故會是即使用於高密度印刷配線,金屬層與高分子層也會以十分強大之密著強度密著的2層薄膜。
又本發明之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因為具備:於高分子薄膜上,在含氮氣環境下使用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或濺鍍法,形成包含60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之鎳之第1金屬膜的工程;和於第1金屬膜上,形成以銅為主成分之第2金屬膜的工程;且第1金屬膜作用為黏著層,故會是金屬層與高分子層難以剝落的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又,本發明之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因為具備:於高分子薄膜上,使用包含90重量%以上之鎳之膜材料,在含氮氣環境下以真空製膜法,形成第1金屬膜的工程;和於第1金 屬膜上,形成以銅為主成分之第2金屬膜的工程;且第1金屬膜作用為黏著層,故會是即使用於高密度印刷配線,金屬層與高分子層也會以十分強大之密著強度密著的2層薄膜。更且使用以上述製造方法所製造之2層薄膜,來製造印刷基板,則會是金屬層與高分子層難以剝落的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
以下參考圖示,說明本發明之實施方式。另外各圖中對互相相同或相當的裝置,係附加相同符號而省略重複說明。
第1圖(a)中,係表示本發明之第1實施方式,亦即2層薄膜1~3的剖面圖。2層薄膜1~3,主要是使用於用以製造印刷基板用的印刷配線板用薄膜。第1圖(a)所示之2層薄膜1,係具備:高分子薄膜10,和形成於高分子薄膜10上之第1金屬膜12,和形成於第1金屬膜12上之第2金屬膜14。在此,2層薄膜1雖然具備高分子薄膜10、第1金屬膜12、及第2金屬膜14,但是因為具有1層高分子薄膜10和1層金屬膜(第1金屬膜12和第2金屬膜14),故稱為2層薄膜。
作為高分子薄膜10,對於在其上形成金屬膜時曝露於高溫下的情況,或是於2層薄膜上錫銲元件及導線而曝露於高溫的情況等,係適合使用具有耐熱性的高分子製薄膜。又,以對基板加工時之蝕刻等處理具有抗蝕性的高分子 為佳。含氮原子之高分子通常密著性較佳,故較適合。更且,通常適於使用大部分為耐熱性優良,且含氮原子的高分子薄膜。尤其,理想地使用有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聚醯胺醯亞胺以及醯胺等具有高耐熱性者。另外氮原子亦可未包含於高分子薄膜之主原料的分子構造,而包含於添加劑中。又高分子薄膜之厚度,是作為1μm以上500μm以下,以3μm以上為佳,10μm以上更佳;又以300μm以下為佳,150μm以下更佳。若高分子薄膜之厚度太薄,則難以處理為電路基板用途,也難以進行鍍敷處理。若高分子薄膜之厚度太厚,則會變的硬直,而成為沒有柔軟性的2層薄膜。
第1金屬膜12,係形成於高分子薄膜10上之膜,包含60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之含氮原子的鎳。在此,鎳為60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剩下的一般則是銅、鈦等,但並不限於此。又,若以例如高解析拉塞福反向散射譜學法(High Resolution Rutherford backscattering spectroscopy(RBS))來檢測第1金屬膜12,則氮濃度包含1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理想上在3原子%以上,而包含5原子%以上之氮原子更佳。另外,即使含有如此程度之氮原子,對鎳之重量%之影響也是小到可以忽略的程度。
第1金屬膜12,理想上係以真空蒸鍍法、離子鍍法或濺鍍法等真空下的製膜法(以下稱為真空製膜法)來形成,而得到平均的膜。若使用此等真空製膜法,因為在真空 中離子化之金屬離子會在高分子薄膜上析出,而形成膜,故即使作為金屬離子來源之膜材料中,或是靶中含有氮的雜質,也會於離子化時被去除;故一般來說,所形成之金屬膜不會含有氮。但是藉由在含氮氣環境下以真空製膜法形成金屬膜,會形成含氮原子的金屬膜。在此很明顯地,本說明書中所謂濺鍍,並不只代表以氬等惰性氣體離子衝撞金屬等靶,使從靶彈出之金屬原子附著於被著體(以濺鍍附著於膜)表面的現象,而是代表包含以下現象之廣義濺鍍。亦即取代惰性氣體而使用氮氣作為反應性氣體,藉此從金屬等靶彈出金屬原子,並且於金屬原子與氮氣之間產生反應,而附著於被著體表面來形成薄膜。此種現象,就稱為反應性濺鍍。又,此時氮離子會碰觸被著體表面,而表面成為被氮離子處理過的狀態。此種處理稱為離子轟擊,也有時組合這些現象,統稱為電漿處理。若使用濺鍍,則被離子衝撞而彈出之金屬原子,或伴隨著反應性氣體的粒子,會衝撞被著體,故容易提高密著力。另外第1金屬膜12,亦可由真空製膜法以外的方法來製膜。
第1金屬膜12,係有作為高分子膜10和第2金屬膜14之黏著層的作用。第1金屬膜12之厚度,以3nm以上100nm以下即可。理想為10nm以上且30nm以下。作為如此厚度,高分子薄膜10和第1金屬膜12以及第2金屬膜14之密著強度會變高。詳細來說,以日本印刷電路工會JPCA規格「可撓性印刷配線板用銅箔層積板(黏著劑及無黏著型)」JPCA-BM03-2003為基準之密著強度,初 期在490N/m以上為佳,且以120℃ 240小時乾燥後的密著強度仍在294N/m以上為佳。有如此密著強度,使2層薄膜1即使受熱而曝露於高溫下,金屬膜也不會剝落,而成為適合用於高密度印刷配線之2層薄膜。
第2金屬膜14,係以銅為主成分來形成。在此所謂「以銅為主成分」,係代表以銅為主體來形成,其成分中以銅含有最多。理想上銅之含有量為70重量%以上,而以90重量%以上為更佳。第2金屬膜因為也是以真空製膜法形成,膜平均且細密,故為理想。第2金屬膜14,是加工為印刷配線者,厚度以20nm以上5000nm以下為佳。理想上係50nm以上3000nm以下為佳。若第2金屬膜14形成地較厚,則後述之第3金屬膜16就容易形成,或是有作為配線之導電度良好安定的效果;但若是太厚,則製膜時間過長,成本也過高,故不理想。更且因製膜時的熱,會造成產生翹曲或捲曲等變形,或加工為配線時難以蝕刻的缺點。因此以上述範圍之厚度較理想。第2金屬膜14,為了成為上述厚度,以真空製膜法中的真空蒸鍍法形成者尤其理想。真空蒸鍍法因為金屬蒸發速度快,故可高速製膜,而容易製造厚膜。又比起濺鍍,蒸發金屬粒子所具有的能量較低,故對被著體造成的傷害較小。
如第1圖(b)之剖面圖所示,2層薄膜2,可以在高分子薄膜10之兩面,具有第1金屬膜12及第2金屬膜14。使用兩面具有第1金屬膜12及第2金屬膜14的2層薄膜2,就可在兩面加工印刷配線,故可達到基板之小型化 。另外此時,因為也是有1層高分子薄膜和金屬膜,故稱為2層薄膜。
又如第1圖(c)之剖面圖所示,2層薄膜3也可於第2金屬膜14上形成第3金屬膜16。第3金屬膜16,係以銅為主成分之膜,與第2金屬膜14之材料類似,密著強度較高。第3金屬膜16因為形成較厚,故以電沈積(電鍍或電鑄)法或無電解鍍敷(化學鍍敷)法來形成者為佳。第3金屬膜16之厚度,以1μm以上100μm以下為佳。第3金屬膜16,也是被加工為配線板之配線。
接著參考第2圖,說明本發明之第1實施方式,亦即2層薄膜1之製造方法。另外,也適當參考第1圖。第2圖,係於真空槽33中以濺鍍於高分子薄膜10形成第1金屬膜12,以蒸鍍形成第2金屬膜14,2層薄膜1之製造裝置的示意剖面圖。組合其他真空製膜法而形成2層薄膜1的情況下,也可用相同方法製造。又,可以用此處說明之方法,在高分子薄膜10之兩面形成第1金屬膜12及第2金屬膜14,而製造2層薄膜2。又,若使用以此處說明之方法所製造之2層薄膜,以電沈積或無電解鍍敷來形成第3金屬膜16,則可製造2層薄膜3。
真空槽33,係用以保持內部真空之高氣密性容器,例如長3m×寬5m×高3m的圓筒型容器。真空槽33係連接於吸氣管34,另一端連接於真空泵35。真空槽33內,設置有高分子薄膜10被捲成滾筒狀的原布41。高分子薄膜10,係從原布41被導向至導引輥32,而到達輥31之下部。 輥31係為圓筒型,於高分子薄膜10被運送之方向(第2圖中的箭頭)的相同方向,以相同速度旋轉。輥31係連接有冷媒配管36、37。冷媒配管36、37,係連接於真空槽33外部之冷媒冷卻裝置(未圖示),然後將冷媒r供給至輥31內,並且再回來。輥31則以冷媒r來冷卻,保持為低溫。沿著輥31下部表面而接觸的高分子薄膜10,其前端被導引輥32’所導引,而被捲收至製品輥42。
輥31下方,設置有儲存著蒸鍍材24之容器23。容器23,係構成為可由電來加熱(未圖示)。電造成之加熱,不論是電阻加熱、介電加熱、高頻感應加熱,或其他加熱方法,只要是將蒸鍍材24加熱至比熔點高很多的溫度,而可維持溫度的方法即可。作為蒸鍍材24,以使用銅為佳。輥31之下部和容器23上面之間的空隙,係根據銅材料之種類、溫度條件等而適當變化,而在1~數百mm之範圍內,但並不限於上述範圍內。
於原布41與輥31之間之高分子薄膜10的行進路徑,配置有鎳合金或是鎳來作為靶(以下稱為靶)22。靶22連接有陰極,而相對於靶22之高分子薄膜10連接於陽極,在此等電極之間施加電壓。靶22和高分子薄膜10之間附近,設置有供給氮氣N2之反應氣體管43的噴出口44。反應氣體管43,係從外部之氮氣供給源,將氮氣供給至靶22附近。
使用上述裝置來製造2層薄膜1,首先必須將原布41設置於真空槽33內,如上述般將高分子薄膜10導引至製 品輥42。接著使真空槽33內為氣密,將殘留於真空槽33內的氣體以真空泵35減壓至例如0.667~0.00133Pa的真空度。
在真空下於靶22和高分子薄膜10之間的電極施加電壓,藉此使真空槽33內的氣體游離,使游離之離子衝撞靶22,而從靶飛出鎳及合金原子。飛出之鎳及合金原子,係隨著環境中之氮氣而附著於高分子薄膜。這就是濺鍍。從反應氣體管43所供給之氮氣,氮濃度以30體積%以上100體積%以下為佳。以50體積%以上為佳,70體積%以上較佳,80體積%以上更佳。在含有如此氮氣之環境中進行濺鍍,則可使形成於高分子薄膜10上之鎳或鎳合金膜含有氮。使鎳或鎳合金含有氮,可提高與高分子薄膜10的密著性。
又,加熱儲存有銅24作為蒸鍍材的容器23,將銅24加熱到比其熔點(純銅為1083℃)更高200~1200℃的溫度並維持溫度。另外銅24不必是純銅,也可包含其他金屬成分。在真空中使銅24成為比熔點更高200~1200℃的溫度,則會產生銅24的蒸氣。
所產生之蒸氣,會附著於容器23上方的高分子薄膜10。這就是蒸鍍。蒸氣在附著於高分子薄膜10時還是高溫的,故高分子薄膜10有可能因熱而受損。因此預先以冷媒r來冷卻輥31。沿著輥31而接觸之高分子薄膜10,會由與輥31之接觸面開始冷卻,即使附著有蒸鍍材之蒸氣也不會變成高溫,而可防止因熱所造成的損傷。
此狀態下,係使高分子薄膜10從原布41,向著製品輥42行走。行走中,會在含氮氣之環境下的濺鍍,以靶22形成鎳或鎳合金膜作為第1金屬膜12。之後於輥31之下部,會以蒸鍍在高分子薄膜10附著有銅24作為第2金屬膜14。於高分子薄膜10上形成第1金屬膜12和第2金屬膜14的2層薄膜1,會被捲收於製品輥42。高分子薄膜10之行走速度,以1~100m/分鐘左右為佳,但並不限制於上述範圍。
因為可以用上述方法製造2層薄膜1,故可工業化製造大量的2層薄膜1。尤其同時進行以濺鍍形成第1金屬膜12,和以蒸鍍形成第2金屬膜14,故製造效率會變高。另外上述說明中,雖說明同時進行以濺鍍形成第1金屬膜12,和以蒸鍍形成第2金屬膜14,但也可以分別進行第1金屬膜12之形成和第2金屬膜14之形成。此時,第1次高分子薄膜10之行進僅形成第1金屬膜12,而將捲收於製品輥42之高分子薄膜10作為原布41再度行進,僅形成第2金屬膜14。若如此構成,則可分別調整第1金屬膜12之厚度和第2金屬膜14之厚度。又第1金屬膜12之形成,並不限於濺鍍,也可以是其他真空製膜法;第2金屬膜14之形成,並不限於蒸鍍,也可以是其他真空製膜法或其他製膜法。
接著再次參考第1圖,說明本發明之第2實施方式,亦即2層薄膜1~3。在此,第2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1,僅第1金屬膜12與作為第1實施方式所說明之2層薄膜 不同,其他構造都相同,故僅說明第1金屬膜12,省略其他說明。
第1金屬膜12係形成於高分子薄膜10上的膜,包含鎳60原子%以上96原子%以下,且含氮原子4原子%以上20原子%以下。在此,除了鎳原子及氮原子以外,剩下的一般會是銅、鈦等,但並不限於這些。鎳或氮之含有率(原子%),例如使用形成第1金屬膜12的樣本,在第1金屬膜12側例如濺鍍氣體粒子等1分鐘,加以蝕刻,剝除第1金屬膜12表面,之後以X射線光電子分光裝置進行成分分析,則可加以測定。使第1金屬膜12包含鎳原子60原子%以上,且含氮原子4原子%以上,可增強高分子薄膜10與第2金屬膜14的黏著力。惟若氮原子超過20原子%般大量含有時,黏著力會降低。
第1金屬膜12,理想上係以真空蒸鍍法、離子鍍法或濺鍍法等真空製膜法來形成,而得到平均且細密的膜。若使用此等真空製膜法,因為在真空中離子化之金屬離子會在高分子薄膜上析出,而形成膜,故即使作為金屬離子來源之膜材料中含有氮的雜質,也會於離子化時被去除;故一般來說,所形成之金屬膜不會含有氮。但是藉由在含氮氣環境下以真空製膜法形成金屬膜,會形成含氮原子的金屬膜。另外第1金屬膜12,亦可由真空製膜法以外的方法來製膜。另外作為膜材料,在真空蒸鍍法來說係被蒸鍍之膜材料,亦即蒸鍍材;在濺鍍法來說,則是成為膜材料之靶等;針對各製膜法,則是指作為形成膜之基礎的材料。
第1金屬膜12,係有作為高分子薄膜10和第2金屬膜14之黏著層的作用。第1金屬膜12之厚度,以3nm以上100nm以下即可。理想為5nm以上,更理想為10nm以上,且在30nm以下。作為如此厚度,高分子薄膜10和第1金屬膜12以及第2金屬膜14之密著強度會變高。詳細來說,以日本印刷電路工會JPCA規格「可撓性印刷配線板用銅箔層積板(黏著劑及無黏著型)」JPCA-BM03-2003為基準之密著強度,初期在590N/m以上為佳,且以120℃ 240小時乾燥後的密著強度仍在294N/m以上為佳。有如此密著強度,使2層薄膜1即使受熱而曝露於高溫下,金屬膜也不會剝落,而成為適合用於高密度印刷配線中,具有充分強大密著強度之2層薄膜。
其次參考第1圖及第2圖,說明第2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第2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基本上與之前說明的第1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相同即可,但是用以形成第1金屬膜12之膜材料的條件不同。第2圖中,配置於原布41與輥31之間之高分子薄膜10的行進路徑之作為濺鍍靶之鎳(以下稱為靶)22,係含鎳75重量%以上的高純度鎳材料。理想上若含鎳99重量%以上,製膜時膜含有鎳的含有率會提高,而增強高分子薄膜10與第2金屬膜14的黏著力。更且,例如為含鎳99.9重量%以上,成為實質上的鎳單體,則製膜時膜含有鎳的含有率會更提高,而更加增強高分子薄膜10與第2金屬膜14的黏著力。靶22連接有陰極,而相對於靶22 之高分子薄膜10連接於陽極,在此等電極之間施加電壓。靶22和高分子薄膜10之間附近,設置有供給氮氣N2之反應氣體管43的噴出口44。反應氣體管43,係從外部之氮氣供給源,將氮氣供給至靶22附近。從反應氣體管43所供給之氮氣,氮濃度以30體積%以上100體積%以下為佳。若較佳為形成為50體積%以上,更佳為形成為70體積%以上時,以減少被製造之第1金屬膜所包含之鎳及氮原子以外的原子含有率為理想。更且若成為80體積%以上,則幾乎不含其他原子而為理想。在含有氮氣之環境中進行濺鍍,則可使形成於高分子薄膜10上之鎳膜含有氮。使鎳含有氮,可提高與高分子薄膜10的密著性;同時可防止高溫下的黏著力降低。第2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中的其他工程,與第1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所說明的相同,故省略重複說明。
接著參考第3圖之流程圖,說明使用第1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而製造印刷基板的製造方法例。第3圖中,以虛線所示之路徑(St16、St27~28及St29),為不一定要通過(執行)之路徑,而不會通過St16和St27~28兩邊。
首先於形成為真空的真空槽內供給氮氣(St11),一邊供給氮氣一邊以濺鍍形成鎳膜(St12)。更且在真空槽內,重疊鎳膜而形成銅膜,變成2層薄膜(St13)。如至此所說明一般,藉由一邊供給氮氣一邊形成鎳膜,可形成具有氮原子之鎳膜;重疊鎳膜而形成銅膜,可形成與高分子薄膜密著強度較高的2層薄膜。又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 ,也如至此所說明般可以是其他方法。
例如為負片型時,係在2層薄膜之銅膜上,塗佈具有不會被後段顯影工程溶出之性質的物質,而形成阻劑(St21)。於阻劑上曝光遮罩圖案(St22)。阻劑會因曝光而硬化,即使在後段的顯影工程中也不會溶解。因此藉由顯影可溶出未硬化之阻劑,在銅膜上留下遵照遮罩圖案的阻劑(St23)。若被顯影,則實施蝕刻(St24)。藉由蝕刻將阻劑溶出之部分下的銅膜溶出。亦即僅於曝光後之部分,留下銅膜與阻劑。剝除阻劑使留下之銅膜成為導電路徑,而製造出形成有印刷圖案的基板(St25)。
於形成有印刷圖案的基板錫銲導線(St31),並裝配特定元件,而製造出印刷基板(St41)。若依此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金屬層與高分子層之密著強度較高,配線難以剝落,故可縮小導體寬度及導體間距,而可實現印刷基板的小型化。另外於形成有印刷圖案的基板,更可以電解法或無電解鍍法形成以銅為主成分的鍍膜(St29)。以銅為主成分之鍍層,雖會形成於以銅膜形成之銅電路上,但不會形成於高分子膜露出的部分;亦即於形成有印刷圖案的基板形成鍍膜,可加厚導電路徑。若導電路徑變厚,則電導性會提高而為理想。
2層薄膜形成後(St13),可更以鍍敷或其他方法重疊形成銅膜(St16)。重疊形成銅膜可增厚銅膜之厚度,亦即加寬被印刷的導電路徑,減少電阻。如此一來,不必改變被印刷之平面上的寬度,就可加寬導電路徑,而不需 要加大印刷基板尺寸,故為理想。
或是也可以於2層薄膜曝光遮罩圖案,在顯影(St23)之後,如以下般製造形成有印刷圖案的基板。首先藉由顯影,僅留下遵從遮罩圖案的阻劑,之後鍍上銅(St27)。這麼一來因為阻劑上不會被鍍,故會藉由顯影,而僅於銅膜露出之部分鍍上銅。因此藉由去除阻劑與其下之銅膜,則可製造形成有印刷圖案的基板(St28)。此方法係稱為半添加法(Semi-Additive),曝光部分為印刷有導電路徑之部分,與至此之前所說明的相反,係被稱為正片型的曝光。另外沒被曝光之部分會成為導電路徑的曝光,則稱為負片型。藉由使用此半添加法,可輕易加厚導電路徑之寬度(銅膜厚度);而且比起顯影前鍍上銅膜之方法,可減少溶出之銅的量,亦即可減少銅的消耗量。
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並不限於上述者,而可採取各種方法;但是使用於高分子薄膜上,在含氮氣之環境下以真空製膜法形成含鎳60重量%以上之第1金屬膜,其上形成以銅為主成分之第2金屬膜的2層薄膜,來製作形成有印刷圖案之基板,並配置元件而製造出印刷基板,則可製造出金屬層與高分子層之密著強度較高,且配線難以剝落的印刷基板。
使用第2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來製造印刷基板,只要針對上述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使用純度較高之鎳作為膜材料等,將第1金屬膜形成為含鎳原子60原子%以上,含氮原子4原子%以上者即可。如此製造印刷基板,可使金 屬層與高分子層的密著強度更高,而製造配線更不易剝落的印刷基板。
實施例1
以下由實施例與比較例,確認本發明之2層薄膜的效果。首先,說明第1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的實施例1~3。
於真空槽內,設置厚度25μm,寬500mm,長200m之聚醯亞胺薄膜(註冊商標:Kapton EN,日本TORAY‧DuPont公司製造)。設為0.04Pa之真空度。之後以鎳Ni與銅Cu之合金(Ni:Cu=70:30重量%)為靶,一邊對真空槽內供給100體積%之氮氣100ml/分鐘,一邊進行濺鍍而製造第1金屬膜。其厚度係20nm。以真空蒸鍍法在第1金屬膜表面製造銅膜,而形成厚度200nm之第2金屬膜。將所製成之薄膜裝配於批式電解鍍槽中,形成厚度18μm之銅鍍膜(第3金屬膜),而製造2層薄膜。
實施例2
於真空槽內,設置厚度25μm,寬500mm,長200m之聚醯亞胺薄膜(註冊商標:Kapton EN,日本TORAY‧DuPont公司製造)。設為0.04Pa之真空度。之後以鎳Ni與銅Cu之合金(Ni:Cu=80:20重量%)為靶,一邊對真空槽內供給100體積%之氮氣150ml/分鐘,一邊進行濺鍍而製造第1金屬膜。其厚度係20nm。以真空蒸鍍法在第1金屬膜表面製造銅膜,而形成厚度200nm之第2金屬膜。 將所製成之薄膜裝配於批式電解鍍槽中,形成厚度18μm之銅鍍膜,而製造2層薄膜。
實施例3
於真空槽內,設置厚度50μm,寬500mm,長200m之聚醯亞胺薄膜(註冊商標:Kapton EN,日本TORAY‧DuPont公司製造)。設為0.04Pa之真空度。之後以鎳Ni與鈦Ti之合金(Ni:Ti=90:10重量%)為靶,一邊對真空槽內供給100體積%之氮氣150ml/分鐘,一邊進行濺鍍而製造第1金屬膜。其厚度係15nm。以真空蒸鍍法在第1金屬膜表面製造銅膜,而形成厚度250nm之第2金屬膜。將所製成之薄膜裝配於批式電解鍍槽中,形成厚度18μm之銅鍍膜,而製造2層薄膜。
為了比較實施例1~3,係針對實施例1之製造方法,僅改變濺鍍靶,而以下述比較例1~3來製造2層薄膜。
[比較例1]
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改變濺鍍靶為銅單體,而製造2層薄膜。
[比較例2]
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改變濺鍍靶為鎳Ni與銅Cu之合金(Ni:Cu=30:70重量%),而製造2層薄膜。
[比較例3]
以與實施例1相同之方法,改變濺鍍靶為鎳Ni與銅Cu之合金(Ni:Cu=50:50重量%),而製造2層薄膜。
對上述實施例1~3及比較例1~3所製造的2層薄膜,測定製造後之模樣(初期)的密著強度,和耐熱後之密著強度。耐熱後之密著強度,係使用吉爾恒溫箱(Geer oven)於120℃保持240小時後,測定2層薄膜之密著強度。密著強度,係以日本印刷電路工會JPCA規格「可撓性印刷配線板用銅箔層積板(黏著劑及無黏著型)」JPCA-BM03-2003為基準來測定。
第4圖,係整合表示實施例1~3及比較例1~3之2層薄膜的密著強度測定結果。由第4圖明顯可知,實施例1~3之2層薄膜不論哪個情況,都顯示500N/m以上的較高初期密著強度;又耐熱後之密著強度,也維持在300N/m以上的密著強度的結果。另一方面,比較例1~3中初期強度為290~400N/m左右,而耐熱後之密著強度則降到0~30N/m。從而,作為第1金屬膜,鎳含有率較高會影響初期密著強度及耐熱後密著強度,而具有60重量%以上之鎳含有量者為佳;又,顯示出第1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之初期密著強度及耐熱後密著強度也較高。
實施例4
於上述實施例1所製作之2層薄膜的銅鍍層上,層積鹼性顯影型感光性阻劑薄膜(日本旭化成股份有限公司製 造:AQ-1558),曝光出電路用之遮罩圖案。之後以1重量%之碳酸鈉溶液,在40℃顯影30秒。之後以10重量%之氯化銅蝕刻液,在45℃蝕刻30秒。接著以2重量%之氫氧化鈉溶液,在30℃處理3分鐘剝除阻劑,而形成印刷圖案。依此,獲得L(線寬)/S(線間距離)=40/40μm的電路。將導線錫銲連接於此電路。將此電路以120℃,240小時乾燥加熱後,進行導通及剝落等觀察。結果,完全沒有問題而為良好者。
實施例5
接著,說明第2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的實施例5~10。於真空槽內,設置厚度25μm,寬500mm,長200m之聚醯亞胺薄膜(註冊商標:Kapton EN,日本TORAY‧DuPont公司製造)。設為0.04Pa之真空度。之後以鎳Ni(100重量%)為靶,一邊對真空槽內供給100體積%之氮氣300ml/分鐘,一邊進行濺鍍而製造第1金屬膜。其厚度係11nm。以真空蒸鍍法在第1金屬膜表面製造銅膜,而形成厚度200nm之第2金屬膜。將所製成之薄膜裝配於批式電解鍍槽中,形成厚度8μm之銅鍍膜(第3金屬膜),而製造2層薄膜。
實施例6
於真空槽內,設置厚度25μm,寬500mm,長200m之聚醯亞胺薄膜(註冊商標:Kapton EN,日本TORAY‧ DuPont公司製造)。設為0.04Pa之真空度。之後以鎳Ni(100重量%)為靶,一邊對真空槽內供給100體積%之氮氣400ml/分鐘,一邊進行濺鍍而製造第1金屬膜。其厚度係23nm。以真空蒸鍍法在第1金屬膜表面製造銅膜,而形成厚度200nm之第2金屬膜。將所製成之薄膜裝配於批式電解鍍槽中,形成厚度8μm之銅鍍膜,而製造2層薄膜。
實施例7
於真空槽內,設置厚度25μm,寬500mm,長200m之聚醯亞胺薄膜(註冊商標:Kapton EN,日本TORAY‧DuPont公司製造)。設為0.04Pa之真空度。之後以鎳Ni(100重量%)為靶,一邊對真空槽內供給100體積%之氮氣250ml/分鐘,一邊進行濺鍍而製造第1金屬膜。其厚度係10nm。以真空蒸鍍法在第1金屬膜表面製造銅膜,而形成厚度200nm之第2金屬膜。將所製成之薄膜裝配於批式電解鍍槽中,形成厚度8μm之銅鍍膜,而製造2層薄膜。
實施例8
於真空槽內,設置厚度25μm,寬500mm,長200m之聚醯亞胺薄膜(註冊商標:Kapton EN,日本TORAY‧DuPont公司製造)。設為0.04Pa之真空度。之後以鎳Ni與銅Cu之合金(Ni:Cu=80:20重量%)為靶,一邊對真 空槽內供給100體積%之氮氣300ml/分鐘,一邊進行濺鍍而製造第1金屬膜。其厚度係20nm。以真空蒸鍍法在第1金屬膜表面製造銅膜,而形成厚度200nm之第2金屬膜。將所製成之薄膜裝配於批式電解鍍槽中,形成厚度8μm之銅鍍膜,而製造2層薄膜。
實施例9
於真空槽內,設置厚度25μm,寬500mm,長200m之聚醯亞胺薄膜(註冊商標:Kapton EN,日本TORAY‧DuPont公司製造)。設為0.04Pa之真空度。之後以鎳Ni(100重量%)為靶,一邊對真空槽內供給100體積%之氮氣300ml/分鐘,一邊進行濺鍍而製造第1金屬膜。其厚度係5nm。以真空蒸鍍法在第1金屬膜表面製造銅膜,而形成厚度200nm之第2金屬膜。將所製成之薄膜裝配於批式電解鍍槽中,形成厚度8μm之銅鍍膜,而製造2層薄膜。
實施例10
於真空槽內,設置厚度25μm,寬500mm,長200m之聚醯亞胺薄膜(註冊商標:Kapton EN,日本TORAY‧DuPont公司製造)。設為0.04Pa之真空度。之後以鎳Ni(100重量%)為靶,一邊對真空槽內供給100體積%之氮氣300ml/分鐘,一邊進行濺鍍而製造第1金屬膜。其厚度係8nm。以真空蒸鍍法在第1金屬膜表面製造銅膜,而形 成厚度200nm之第2金屬膜。將所製成之薄膜裝配於批式電解鍍槽中,形成厚度8μm之銅鍍膜,而製造2層薄膜。
為了比較實施例5~10,係針對實施例5~10之製造方法,製造出不供給氮氣而製膜第1金屬膜之比較例4、5所表示的2層薄膜。
[比較例4]
以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法,一邊供給氬氣而非氮氣,一邊以濺鍍製膜第1金屬膜。亦即於真空槽內,設置厚度25μm,寬500mm,長200m之聚醯亞胺薄膜(註冊商標:Kapton EN,日本TORAY‧DuPont公司製造)。設為0.04Pa之真空度。之後以鎳Ni(100重量%)為靶,一邊供給100體積%之氬氣100ml/分鐘而非氮氣300ml/分鐘,一邊進行濺鍍而製造第1金屬膜。其厚度係11nm。以真空蒸鍍法在第1金屬膜表面製造銅膜,而形成厚度200nm之第2金屬膜。將所製成之薄膜裝配於批式電解鍍槽中,形成厚度8μm之銅鍍膜,而製造2層薄膜。
[比較例5]
以與實施例5相同之方法,一邊供給氬氣而非氮氣,一邊以濺鍍製膜第1金屬膜。亦即於真空槽內,設置厚度25μm,寬500mm,長200m之聚醯亞胺薄膜(註冊商標:Kapton EN,日本TORAY‧DuPont公司製造)。設為 0.04Pa之真空度。之後以鎳Ni與銅Cu之合金(Ni:Cu=80:20重量%)為靶,一邊供給100體積%之氬氣100ml/分鐘而非氮氣300ml/分鐘,一邊進行濺鍍而製造第1金屬膜。其厚度係10nm。以真空蒸鍍法在第1金屬膜表面製造銅膜,而形成厚度200nm之第2金屬膜。將所製成之薄膜裝配於批式電解鍍槽中,形成厚度8μm之銅鍍膜,而製造2層薄膜。
針對以上述實施例5~10及比較例4、5之方法製造的2層薄膜,測定製造後之模樣(初期)的密著強度,和耐熱後之密著強度。強度之測定方法,係與之前說明的實施例1~3相同。又針對實施例5~10及比較例4、5,以使用X射線光電子分光裝置的成分分析,測定其鎳原子及氮原子的含有率。
第5圖,係整合表示實施例5~10及比較例4、5之2層薄膜的密著強度測定結果。第5圖中,亦一併表示之前所說明之比較例1~3之2層薄膜的密著強度測定結果。實施例5~10中,不論何種情況都包含鎳原子60原子%以上,並含氮原子5原子%以上。然而未供給氮氣而是供給氬氣之比較例4、5中,則包含鎳原子60原子%以上,但含氮原子僅有不滿0.5原子%。另外本測定方法中,氮原子0.5原子%為測定極限,未滿0.5原子%則代表沒有檢測出氮原子。又比較例1~3中雖未測定鎳原子之含有率,但依據靶材料之組成,可推斷鎳原子低於60原子%。
由第5圖可明顯得知,實施例5~10之2層薄膜不論 哪個情況,都顯示500N/m以上的較高初期密著強度;尤其第1金屬膜若在10nm以上,會顯示600N/m以上的更高初期密著強度。此外,耐熱後之密著強度亦顯示維持300N/m以上的密著強度。從而即使用於高密度印刷配線,也會是金屬層具有充分強大密著強度之高分子層與金屬層的2層薄膜。另一方面,比較例中初期強度為290~410N/m左右,但耐熱後之密著強度則降到0~80N/m。亦即,確認了第2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的效果。又,若參考第4圖所示之實施例1~3,沒有測定第1金屬膜之鎳原子及氮原子含有率,但是將靶材料之鎳含有率從實施例1到實施例3慢慢提高,可得知密著強度也在上升。因此得知為了得到具有例如590N/m以上之充分強大密著強度的2層薄膜,必須有高含有率的鎳原子和氮原子。
1~3‧‧‧2層薄膜
10‧‧‧高分子薄膜
12‧‧‧第1金屬膜
14‧‧‧第2金屬膜
16‧‧‧第3金屬膜
22‧‧‧靶
23‧‧‧(蒸鍍材)容器
24‧‧‧蒸鍍材
31‧‧‧輥
32、32’‧‧‧導引輥
33‧‧‧真空槽
34‧‧‧吸氣管
35‧‧‧真空泵
36、37‧‧‧冷媒配管
41‧‧‧原布
42‧‧‧製品輥
43‧‧‧反應氣體管
44‧‧‧噴出口
r‧‧‧冷媒
【第1圖】本發明之實施方式之2層薄膜的剖面圖。(a)係於高分子薄膜單面形成第1金屬膜及第2金屬膜的2層薄膜、(b)係於高分子薄膜兩面形成第1金屬膜及第2金屬膜的2層薄膜、(c)係於高分子薄膜單面形成第1金屬膜及第2金屬膜,更加形成第3金屬膜的2層薄膜
【第2圖】2層薄膜之製造裝置的示意剖面圖
【第3圖】說明使用了2層薄膜之印刷基板製造方法範例的流程圖
【第4圖】針對本發明第1實施方式之實施例與比較例的2層薄膜,整合了密著強度之測定結果的圖
【第5圖】針對本發明第2實施方式之實施例與比較例的2層薄膜,整合了密著強度之測定結果的圖
1~3‧‧‧2層薄膜
10‧‧‧高分子薄膜
12‧‧‧第1金屬膜
14‧‧‧第2金屬膜
16‧‧‧第3金屬膜

Claims (15)

  1. 一種2層薄膜,其特徵係具備:含氮原子之高分子薄膜;和形成於上述高分子薄膜上,並包含60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之含氮原子之鎳的第1金屬膜;和形成於上述第1金屬膜上,以銅為主成分的第2金屬膜;上述第1金屬膜係包含1原子%以上10原子%以下之氮原子。
  2. 一種2層薄膜,其特徵係:於含氮原子之高分子薄膜上,在含氮氣環境下使用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或濺鍍法,形成包含60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之鎳的第1金屬膜;並於上述第1金屬膜上,形成以銅為主成分的第2金屬膜;上述含氮氣環境包含30體積%以上100體積%以下之氮氣。
  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或第2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上述高分子薄膜與第1金屬膜之密著強度,初期在490N/m以上,且以120℃ 240小時乾燥後的上述密著強度在294N/m以上者。
  4. 一種2層薄膜,其特徵係具備:含氮原子之高分子薄膜;和形成於上述高分子薄膜上,包含60原子%以上96 原子%以下之鎳原子,且含氮原子4原子%以上20原子%以下的第1金屬膜;和形成於上述第1金屬膜上,以銅為主成分的第2金屬膜。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上述第1金屬膜,係在含氮氣環境下,使用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或濺鍍法所形成者。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4項或第5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上述高分子薄膜與上述第1金屬膜之密著強度,初期在590N/m以上,且以120℃ 240小時乾燥後的上述密著強度在294N/m以上者。
  7.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4項或第5項之任一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上述高分子薄膜係以含氮原子之高分子所形成。
  8.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7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上述含氮原子之高分子,係包含來自聚醯亞胺、聚醚醯亞胺、聚醯胺醯亞胺以及醯胺所構成之群中的任一個者。
  9.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4項或第5項之任一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上述第1金屬膜之厚度在3nm以上100nm以下,而上述第2金屬膜之厚度在20nm以上5000nm以下者。
  10.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項、第2項、第4項或第5項之任一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其中,係在上述第2金屬 膜上,用電沈積法或無電解鍍法形成以銅為主成分的第3金屬膜者。
  11. 一種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具備:於含氮原子之高分子薄膜上,在含氮氣環境下使用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或濺鍍法,形成包含60重量%以上100重量%以下之鎳之第1金屬膜的工程;和於上述第1金屬膜上,形成以銅為主成分之第2金屬膜的工程;上述含氮氣環境包含30體積%以上100體積%以下之氮氣。
  12. 一種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具備:於含氮原子之高分子薄膜上,使用包含75重量%以上之鎳之膜材料,在含氮氣環境下以真空蒸鍍法或離子鍍法或濺鍍法,形成第1金屬膜的工程;和於上述第1金屬膜上,形成以銅為主成分之第2金屬膜的工程;上述含氮氣環境包含30體積%以上100體積%以下之氮氣。
  13.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或第12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其中,係另外具備有:在上述第2金屬膜上,用電解法或無電解鍍法形成以銅為主成分的第3金屬膜的工程。
  14. 一種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其特徵係具備:以申請專利範圍第11項或第12項所記載之2層薄膜 之製造方法,來製造2層薄膜的工程;和於上述2層薄膜,形成印刷圖案的工程;和於形成有上述印刷圖案之2層薄膜,配置元件的工程。
  1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4項所記載之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其中,在上述形成印刷圖案的工程和上述配置元件的工程之間,具備用電解法或無電解鍍法,形成以銅為主成分之鍍膜的工程。
TW094125161A 2004-07-27 2005-07-25 2層薄膜,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及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 TWI38961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4218789 2004-07-27
JP2005091291 2005-03-28
JP2005199778A JP2006306009A (ja) 2004-07-27 2005-07-08 2層フィルム、2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ト基板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614895A TW200614895A (en) 2006-05-01
TWI389618B true TWI389618B (zh) 2013-03-11

Family

ID=371494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4125161A TWI389618B (zh) 2004-07-27 2005-07-25 2層薄膜,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及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06306009A (zh)
KR (1) KR101203308B1 (zh)
HK (1) HK1088495A1 (zh)
TW (1) TWI3896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07796B1 (ko) * 2005-05-19 2008-03-06 한덕수 미세 패턴용 연성다층인쇄회로기판
JP2008168585A (ja) * 2007-01-15 2008-07-24 Mitsubishi Shindoh Co Ltd フレキシブル積層板
KR20090093133A (ko) * 2008-02-28 2009-09-02 엘에스엠트론 주식회사 치수변화율이 안정적인 연성금속 적층판 및 그 제조방법
WO2010116976A1 (ja) * 2009-04-09 2010-10-14 Jx日鉱日石金属株式会社 2層銅張積層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5436995B2 (ja) * 2009-09-14 2014-03-05 新光電気工業株式会社 配線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102461189B1 (ko) * 2015-12-07 2022-10-28 에스케이넥실리스 주식회사 연성 동장 적층판 및 이를 이용한 인쇄회로 기판
KR102319385B1 (ko) * 2019-12-20 2021-10-29 도레이첨단소재 주식회사 연성동박 적층필름,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소자, 및 상기 연성동박 적층필름의 제작방법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87500A (ja) * 1992-04-07 1993-11-02 Nissin Electric Co Ltd フィルムキャリア形基板の製造方法
JPH11214838A (ja) 1998-01-27 1999-08-06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回路板の製造方法
JP2002280684A (ja) * 2001-03-16 2002-09-27 Sumitomo Electric Printed Circuit Inc フレキシブル銅張回路基板とその製造方法
JP4494873B2 (ja) * 2004-06-02 2010-06-30 株式会社アルバック プリント配線板、プリント配線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製造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6306009A (ja) 2006-11-09
TW200614895A (en) 2006-05-01
KR101203308B1 (ko) 2012-11-20
KR20060046786A (ko) 2006-05-17
HK1088495A1 (en) 2006-1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840676B1 (en) Adhesiveless flexible laminate and process for making adhesiveless flexible laminate
TWI389618B (zh) 2層薄膜,2層薄膜之製造方法及印刷基板之製造方法
JP5071428B2 (ja) 金属ベース層付耐熱性樹脂フィルムと金属膜付耐熱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金属ベース層付耐熱性樹脂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
WO1996038029A1 (fr) Tableau de connexion imprime souple
JP2005158887A (ja) 回路基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750743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aminating a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KR20070091209A (ko) 가요성 전자 회로 용품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JP2005219259A (ja) 金属化ポリイミドフィルム
KR101363771B1 (ko) 2층 플렉시블 기판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0575424B1 (ko) 금속화된 기판 물질의 제조 방법
JP2007245646A (ja) 2層フィルム、2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ト基板の製造方法
US11917751B2 (en) Multilayer wiring board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the same
JPH05299820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
CN100566515C (zh) 双层膜、双层膜的制造方法以及印刷电路板的制造方法
CN110392746B (zh) 金属化膜及其制造方法
WO2008099527A1 (ja)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基板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7247026A (ja) 2層フィルム、2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プリント基板の製造方法
TW202112913A (zh) 聚芳硫醚系樹脂薄膜、金屬積層體、聚芳硫醚系樹脂薄膜之製造方法、及金屬積層體之製造方法
JP2007245645A (ja) 2層フィルム、2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プリント基板の製造方法および2層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
KR20150062557A (ko) 아몰펄스 합금막의 형성방법 및 그 형성방법에 의한 프린트 배선판
KR20060122591A (ko) 금속층과의 접착력 향상을 위한 연성필름 및 이를 이용한연성금속 적층판
JPH05283848A (ja) フレキシブルプリント配線板
JPH03225995A (ja) 配線板
TW202136041A (zh) 附有載體金屬箔
JPS6147015A (ja) テ−プ状電線の製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