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61770B - Straddle-type vehicle - Google Patents

Straddle-type vehicle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61770B
TWI361770B TW098107477A TW98107477A TWI361770B TW I361770 B TWI361770 B TW I361770B TW 098107477 A TW098107477 A TW 098107477A TW 98107477 A TW98107477 A TW 98107477A TW I361770 B TWI361770 B TW I361770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headlight
screen
windshield
reflector
cover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810747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002565A (en
Inventor
Takayuki Oishi
Takeshi Okada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5862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1614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805873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1116143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TW2010025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0025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617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61770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62J17/04Windscree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6/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on cycles;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Circuits therefor
    • B62J6/02Headlights
    • B62J6/022Headligh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otorcycles or the lik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ed Devices (AREA)
  • Pyrane Compounds (AREA)
  • Control Of Eletrric Generators (AREA)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Description

1361770 六、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具有減輕觸及騎士之行車風力之檔風 屏之跨坐型車輛。 【先前技術】
> π你則偶早5又a扣π啤裎觸及騎士之行車風力之 風屏之機車。在專利文獻丨之車輛t,將檔風屏配置成 頭燈向斜上方延伸。又,在此車輛中,設有由左右覆蓋 燈之後部,並沿著檔風屏之左右緣向斜上方延伸之蓋。 且樓風屏之左右緣安裝於蓋。 [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186128號公報 【發明内容】 [發明所欲解決之問題] 在具有擋風屏之車輛中,基於提高車輛之外觀等之目 的:有希望橫寬較大之擋風屏之情形。但是’增大撞風屏 之橫寬’就難以確保擋風屏之剛性。X,在專利文獻上之 車輛中’將對蓋之安裝位置僅設置在檔風屏之左右緣。在 種車輛中’ if大擋風屏之橫寬,就產生撐風屏之下部不 能獲得充分支持之虞。 本發明係鑑於上述問題而完成者,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 即使在增大擋風屏之橫寬之情形也可容易確㈣風屏之 剛性與支持強度之跨坐型車輛。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包含:頭燈其 J39053.doc iS2 ^01770 頭管之前方;蓋,其係配置成覆蓋前述頭燈 風屏二=,其係配置於前述頭燈之上方。前述擋 前面: 頭燈向上方延伸,並向後方傾斜之 '屏部,及位於該前面屏邻+ 屏部向斜下方弯曲… 配置成對前述前面 之下邛盥一" 之側面屏部。又’前述前面屏部 下=與:相面屏部之下部設有安裝料述頭燈或蓋之 緣之位置,前述側面屏部之前述安:::=面屏部之下 屏部之前述安裝部之位置。 ^於低於前述前面 二:發明’左右之側面屏部對前面屏部彎曲, :擋風屏之剛性。例如,與平板狀之 其剛性。X ’安裝部設於前面屏 τ“ 部,故在擋風屏之下部可確保充之下 =裝部設於低於前面屏部之安裝部之二如Γ a 之南度相異可進-步提高擋風屏之支持強产 例如,與複數安裝部位於相同高度之態樣相比,可= 風屏之支持強度。 」捉阿检 【實施方式】 一面參照圖式…面說明有關本發明之-實施型能 下之圖式之記載中’對於相同或類似之部分二 相同或類似之符號。但是,應該留意圖式屬於模式性,各 尺寸之比率等異於現實之情形。因此’具體的尺 酌以下之說明予以判斷。又,在圖式相互間,當然也^ 互相之尺寸關係或比率相異之部分。 3 139053.doc 1361770 圖1係有關本發明之跨坐型車輛之例之機車1〇之左側面 圖。圖2係機車1〇之前部之側面圖,在同圖中表示安裝於 車體之狀態之前機罩丨〇〇。 如圖1所示,機車10係具備有引擎4〇、前輪20及後輪 90,利用引擎40所產生之驅動力驅動後輪9〇。引擎4〇係被 作為機車10之骨架之車體架3〇所支持。 在引擎40之上方,配置有儲存供應至引擎4〇之燃料之燃 料箱50❶在燃料箱50之後方,配置有供騎士跨坐之座墊 6 〇 ° 前輪20係被左右一對之前叉21之下端可旋轉地支持著。 如圖2所示,前又21係被設於車體架3〇之前端之轉向頭管 3〇hP支持成可向左右旋轉。詳言之,在轉向頭管3〇hp,插 通著未圖示之轉向軸。又,在前叉21之上部,架設著底橋 22與頂橋23,轉向軸之上端及下端安裝於頂橋23與底橋 2 2,藉此,刖叉2 1可以轉向轴為中心向左右旋轉。在轉向 頭管30hp之前方配置有前機罩1〇〇。 月’J機罩100係與儀表單元70共同被安裝於底橋22與頂橋 23。在本例中,在底橋22與頂橋23安裝有撐條3ι。撐條η 位於前機罩100具有之頭燈110之後方,被安裝於頭燈 110。藉此,頭燈110經由撐條31被底橋22與頂橋23所支 持。在儀表單元70,設有顯示機車1〇之行車速度之速度表 等。如後所述,前機罩100具有擋風屏16〇β儀表單元7〇位 於擋風屏160之後方。前機罩1〇〇除了頭燈u〇以外,具有 下蓋150與擋風屏160。 139053.doc 1361770 圖3係前機罩100之正面圖。圖4係前機罩ι〇〇之立體圖。 圖5係前機罩1 〇〇之左側面圖。圖6係頭燈π〇之左侧面圖。 圖7係擋風屏160之正面圖。圖8係擋風屏160之左側面圖。 圖9係下蓋150之立體圖。 頭燈110係照射機車10之前方之裝置。在本例中,頭燈 110係多反射器型之頭燈。即,如圖6所示,頭燈1 ίο在其 前面具有未施行透鏡切削之平坦的表面形狀之通光透鏡 (前面透鏡)120。又’頭燈110具有向前方反射燈泡光,並 分配光線之反射器130。通光透鏡120係配置於反射器130 之前方’並以由前方閉塞反射器13〇之方式被組裝於反射 器130。即’通光透鏡120之外周形狀係與反射器13〇之外 周形狀略一致,通光透鏡120之外周被安裝於反射器13〇之 外周。 如圖3所示,頭燈11〇之上部之寬度比頭燈110之下部之 寬度更寬。即’由頭燈110之下部愈向機車10之上方,頭 燈110之寬度愈寬,在車輛之正面視上,頭燈U0呈現略三 角形。 下蓋1 50在車輛之正面視上呈現框狀(參照圖9),被配置 成包圍頭燈110 ^即’下蓋150係由下方覆蓋頭燈110,並 被配置成由左右方向之外方覆蓋頭燈110。下蓋15〇係被安 裝於頭燈110。在本例中,在下蓋15〇之底部I51d,形成有 安裝孔15 1 e(參照圖9) ’由下方嵌入此安裝孔15 1 e之螺絲等 之緊固構件159安裝於頭燈11〇之下面(參照圖3)。又,下蓋 150係樹脂製。 139053.doc 1361770 擋風屏160係安裝於頭燈110之上部,位於座墊6〇之前方 (參照圖1)。擋風屏1 60係由透明或半透明之構件所形成。 在此,所謂透明或半透明之構件,係指透明樹脂或玻璃等 透光性咼之構件,也可被著色。即,只要具有可使騎士透 過擋風屏160辨識前方之程度之透光率即可。在本實施型 態中,擋風屏160係以著色成黑色之透明樹脂所形成。如 圖5所示,擋風屏160之表面平滑地連結於頭燈ιι〇之表 面。即,擋風屏160係被配置成與設在頭燈11〇之前面之通 光透鏡120同一面。 如圖3或圖4所示,擋風屏16〇具有前面屏部161與側面屏 部162L、162R。前面屏部161大致為平的板狀,該前面屏 部161之表面略呈平坦。前面屏部161係沿著大致正交於機 車10之直進方向D1之方向被配置。詳言之,前面屏部ΐ6ι 係由其下緣161d向上方延伸,並向後方傾斜。側面屏部 162L、162R位於前面屏部161之左右,連結於前面屏部 16丨。側面屏部162L、162R係由前面屏部161之左右之端向 機車10之下方延伸。具體而言,前面屏部161與側面屏部 162L、162R係以彎曲之狀態互相連結。即,側面㈣ 162L、職係、對前面屏部161向斜下方彎曲由前面屏部 1 61向下方延伸。 前面屏部161之下端部16lb係被緊固構件(具體上,為螺 絲)171g]於下蓋15G之額部152(參照圖9)。又側面屏部 162L、162R分別被緊固構件172安裝於下蓋15〇之額部 139053.doc 1361770 如圖7所示,側面屝邱,a , ^ 钟邵162L、162R係向前機罩1〇〇之中 央(具體上,為反射器13〇之中央)凹入。即側面屏部 162L、刪係對前面屏部161向下方彎曲後,向左右方向 之外方彎曲。又’如圖4或圖5所示在頭燈Η。中鄰接 於側面屏4 162L ' 162R之部分也向前機罩1〇〇之中央凹 入。即,在通光透鏡12〇之上部之右側及左側形成凹部 110a。此凹部UOa位於侧面屏部16乩、i62R之下方(前 方)’形成由側面屏部162L、162R之延伸。 如圖5所不,前面屏部161之下端部161[?係位於比側面屏 部162L更接近機車10之前方。即,前面屏部161係稍微彎 曲成向岫方膨脹,前面屏部j 6丨之中央部位於比前面屏部 161之左右緣(以下稱為側端部)161be更前方。側面屏部 1 62L、1 62R係由側端部1 6 1 be向後方且斜下方延伸,故前 面屏部161之下端部161 b位於比側面屏部1 62L更前方。 擔風屏160係被配置成使其下緣沿著頭燈11 〇之上緣。 即,如圖4或圖6所示,前面屏部161係被配置成使其下緣 161d沿著頭燈11〇之上緣ii〇b。側面屏部i62L、162R係被 配置成使其下緣162d沿著頭燈110之上緣11 〇b。 如圖3所示,前面屏部161之下緣161 d之高度係設置於比 側面屏部162L、162R之下緣162d之高度更高之位置。詳言 之’頭燈110之上部之左側及右側係呈現凹入狀,在該上 部之左右,在比上緣11 Ob更低之位置設置上緣11 〇e(參照 圖6)。而,前面屏部161之下緣161 d接觸於上緣11 〇b,側 面屏部162L、162R之下緣162d接觸於上緣110e。其結果, 139053.doc 1361770 側面屏部162L、162R之下緣162d之位置變得低於前面屏部 之下緣161d之位置。 又,如圖7所示’擋風屏160之下緣也在前面屏部161與 側面屏部162L、162R之境界彎曲。即,擋風屏16〇之下緣 係由前面屏部16 I之下緣161 d之端部向下方彎曲後,向下 方延伸而達到側面屏部162L、162R之下緣162(1之前端部 162a。又,如圖8所示,擋風屏160之下緣係由下緣““之 端部向下方延伸’並向前方傾斜,前端部丨62a位於比前面 屏部161之側端部161 be更前方。 在前面屏部161之下部形成有沿著下緣161d排列之複數 (在此為2個)安裝孔(被緊固部)161c。即,如圖7所示,在 刖面屏部161之下端部161b,形成有在左右方向分離之2個 安裝孔161c。圖4所示之緊固構件m插通於安裝孔161c, 並被安裝於下蓋150之額部i52(參照圖9)。前面屏部161係 形成使該前面屏部161之下端部161b隨著向車寬方向之外 方移動而逐漸接近於前面屏部161之上端部161a。即,前 面屏4 161之縱見係隨著向車寬方向之外方移動而逐漸變 /J\ 〇 如圖8所示,前面屏部161之下端部“化係位於比前面屏 部之上端部161a更接近於機車1〇之前方。即,前面屏部 161係由圖2至圖4所示之頭燈11〇之上緣n〇b向上方延伸, 並向後方傾斜。 側面屏部162L係在該側面屏部16扎之下部,具有板片狀 之插入部165L、與緊固於下蓋15〇之額部152之安裝孔(被 139053.doc 1361770 緊固部)1 62b。 如圖3或圖8所示,插入部16几與安裝孔162b係形成於側 面屏部162L、162R之下端部162c。詳言之,側面屏部 162L、162R具有由下緣I62d向後方且斜上方延伸之左右緣 (以下稱為侧緣)162e作為其緣◎侧緣丨62e係與後述之下蓋 1 50之側面部1 5 1 b之前緣15 1 c相向(參照圖9)。插入部丨65L 係由側緣162e向前緣151c突出,被插入於形成在該前緣 151c之缺口部 i52La。 如圖8所示’安裝孔162b係位於比插入部丨65L更接近機 車10之前方。又’如圖3所示,安裝孔1621)之位置接近於 側面屏部162L、162R之下緣162d。而,形成在前面屏部 161之複數安裝孔i6lc、與形成在側面屏部162L、162尺之 安裝孔162b係沿著擋風屏16〇之下緣(即,前面屏部161冬 下緣161(!與側面屏部1621^、16211之下緣162(1)排列著。尤 其’在本例中,下緣162d之位置低於下緣161(j,安裝孔 162b形成於低於安裝孔161〇之位置。 如圖8所示’側面屏部162l、162R具有由前面屏部ι61 之上緣(後緣)1 61 e向下方延伸之後緣丨62f作為其緣。此後 緣162f係呈現凹入狀。即,後緣162f係由上緣16“之端部 向下方延伸’並向前方傾斜後,向後方彎曲。 如圖9所示’下蓋150具有顎部151與額部152。顎部ι51 係由圖3至圖6所示之頭燈no之下方通過頭燈11〇之左方向 及右方向而向機車1〇之上方且斜後方延伸。即,顎部151 具有由下方覆蓋頭燈110之底部151d。又,顎部151係具有 139053.doc 1361770 位於底部151d之左右,由該底部I51d沿著頭燈110之左右 之緣11 0c(參照圖6)向上方且斜後方延伸之側面部1 5 1 b。側 面部151b由左右覆蓋頭燈110之反射器130(參照圖6)之後 部。 額部1 52係與顎部1 5 1 —體地形成,額部1 52係架在顎部 151之左右之上端部151a,位於頭燈11〇之上且擋風屏ι6〇 之後。而’額部152係與擋風屏160之下部之背面相向。額 部152之下緣之形狀係與擋風屏ι6〇之下緣,即,前面屏部 161之下緣I61d與側面屏部162L、162R之下緣162d之形狀 大略一致。 在額部152 ’形成有安裝孔152c及安裝孔i52Lb。安裝孔 152c對應於前面屏部ι61之安裝孔161()之位置,在安裝孔 161c與安裝孔152c,由前方插通緊固此等之緊固構件 171。又’安裝孔152Lb對應於形成於側面屏部i62L、 162R之安裝孔1621)之位置,在安裝孔1621)與安裝孔 152Lb,由前方插通緊固此等之緊固構件172。 額部152係位於比位於頭燈11〇之前面之通光透鏡12〇更 後方僅相當於擋風屏16〇之厚度份。因此’將前面屏部161 與側面屏部162L、162R安裝於額部152時,前面屏部161與 側面屏部162L、162R分別呈現與通光透鏡120同一面。 在額部152與顎部151之境界部分形成有缺口部152La。 即’韻部15 1之側面部丨5 lb之上部位於側面屏部162L、 162R之後,沿著側緣162e延伸。而,側面部151b之前緣 151c之上部係與側面屏部162L、i62R之側緣162e相向。在 139053.doc -12· 1361770 此前緣151c之上部’形成有缺口部1521^。在此缺口部 152La ’由前方插入圖6所示之插入部165L。又,在本例 中,側面部15 1 b之上端部1 5 1 a係越過側面屏部162L ' 162R 而向後方延伸。 在施行擋風屏160之對下蓋150之安裝作業時,作業員由 前方將左右之插入部165L插入缺口部i52La,藉以將擒風 屏160暫時固定於下蓋150。其後,由前方將螺絲等緊固構 件171、172鼓入安裝孔161c、162b、152c、152Lb而將該 等緊固。 如上所述,頭燈110具有反射器130。圖1〇係反射器13〇 之立體圖。圖11及圖12係反射器130之正面圖,在圖u 中’表示安裝有下蓋150與擋風屏160之反射器130。在圖 12中’表示拆下下蓋150與擋風屏1^〇之反射器13〇。圖13 係反射器1 3 0之側面圖。 如圖10或圖11所示,在反射器13〇,安裝有頭燈燈泡141 及定位燈142。定位燈142係位於比頭燈燈泡141更上方且 前方。定位燈142之放射光量少於頭燈燈泡141之放射光 量。 如圖10或圖12所示,反射器130具有反射器部13 1(反射 部)、上側裝飾部132(低反射部)、外側非裝飾部133及定位 燈部134。反射器130係藉由注塑成型樹脂材料所形成。反 射器130之上部之寬度寬於反射器13〇之下部之寬度。即, 由反射器130之下部愈朝向機車1〇之上方,反射器130之寬 度愈寬。 139053.doc •13· 1361770 反射器部131係形成於頭燈燈泡141之周圍。即反射器 部13 1係形成隨著由頭燈燈泡141向前方移動而呈現直徑變 大之研缽狀。在反射器部131之表面,蒸鍍著反射材料, 反射器部131係向機車1〇之前方反射頭燈燈泡141放射之燈 泡光。又,反射器部131之表面並不平坦,在其表面形成 多數微小之起伏,反射器部131具有分配頭燈燈泡141放射 之燈泡光之功能。 上側裝飾部132形成於反射器部131之上側之左右兩侧 部。在上側裝飾部132之表面,蒸鍍著反射材料。在上側 裝飾部132,燈泡光之反射比反射器部13丨更受到抑制。 具體上,反射器部131與上側裝飾部132係被立壁135所 劃分。立壁13 5係在反射器部13 1與上側襄飾部13 2之境界 部分向機車10之前方突出。頭燈燈泡141放射之燈泡光被 立壁135遮住’故在上側裝飾部132之燈泡光之反射受到抑 制。 外側非裝飾部13 3係由外部包圍著反射器部13 1、上側裝 飾部132及定位燈部134 »在外側非裝飾部133,在鄰接於 上側裝飾部132之位置形成透氣孔1 32a。透氣孔132a係沿 著機車10之前後方向形成,並向反射器13〇之後方及前方 開口。即’透氣孔132a係使反射器130貫通於前後方向, 頭燈110之内部(通光透鏡i2〇與反射器130所圍成之空間)與 頭燈110之外部係經由透氣孔i32a連通。 在反射器130形成有2個透氣孔132a。在本例中,透氣孔 132a係分別形成於反射器130之左側上部130L及右側上部 139053.doc 1361770 130R 〇 定位燈部134係形成於定位燈142之周圍,位於左右之上 側裝飾部132之間》在定位燈部134之表面也蒸鍍有反射材 料,定位燈部134係使定位燈142放射之光向機車1〇之前方 反射。 反射器部131與定位燈部134係被立壁137所劃分。即, 立壁137係在反射器部131與定位燈部134之境界部分向機 車10之前方突出。 又,定位燈部134與上側裝飾部132係被立壁136所劃 分。即’立壁136係在定位燈部134與上側裝飾部132之境 界部分向機車10之前方突出。 構成擋風屏160之側面屏部162L、162R係向前方伸出。 即’側面屏部162L、162R係形成使其前端部16以向前方伸 出(參照圖4)。 而,如圖11所示,側面屏部162L、162R在車輛之正面視 上,係與反射器130之上側裝飾部132之一部分重疊。即, 側面屏部162L、162R之前端部162a係與上侧裝飾部132之 緣重疊。透氣孔132a係夾著通光透鏡120而形成於與側面 屏部162L、162R相反側之位置。換言之,透氣孔132a係形 成於上側裝飾部1 3 2之附近。 如圖11及圖12所示’上側裝飾部132具有未被擋風屏16〇 覆盖之區域(以下稱為露出區域)13 0a。透氣孔i32a係鄰接 於露出區域130a被形成。 如圖12所示,在反射器130之上緣之右部與左部,形成 139053.doc -15- 1361770 向反射器13 0之中央凹入之凹部丨3 〇b。凹部丨3 〇b係位於側 面屏部162L、162R之内側。透氣孔1323係鄰接於凹部13〇b 中最凹入之部分130bm被形成。 如圖13所示,透氣孔1323係向m方向開口。又,將含頭 燈燈泡141之頭燈燈泡單元1413組裝於反射器13〇之際頭 燈燈泡141係沿著D2方向而向反射器! 3〇被插入。在此, D1方向及D2方向係略同一方向,尤其與機車1〇之前方大 致一致。 如以上所說明,擋風屏160具有配置成由頭燈11〇向上方 延伸,並向後方傾斜之前面屏部161、與位於前面屏部161 之左右,配置成對前面屏部161向斜下方彎曲之左右之側 面屏部162L、162R。藉此,容易確保擋風屏之剛性。例 如,與平的板狀之擋風屏相比,可提高其剛性。又,在前 面屏部161之下部與側面屏部162L、162R之下部,形成有 安裝於下蓋150之安裝孔161c、162be藉此,在擋風屏16〇 之下部確保充分之支持強度。又,側面屏部162L、i62R之 下緣162d係位於比前面屏部161之下緣161d更低之位置, 側面屏部162L、162R之安裝孔1621)係設於比前面屏部161 之安裝孔⑹c更低之位置。藉此,可進一步提高擋風屏 160之支持強度。例如,與複數安裝礼位於相同高度之態 樣相比,可提高擋風屏16〇之支持強度。 又,在機車10中 擋風屏160之背面相 下盖150具有位於頭燈之上方,與 向之額部152。而’擋風屏ι6〇之複數 之安裝孔161c、l62b係安裝於額部152。藉此可穩定地支 139053.doc iSl • 16 - 丄观770 持擔風屏16 0。 又,在機車10中,下蓋150係沿著側面屏部162L、162R 之左右之側緣162e被配置,在側面屏部162L、162R之側緣 162e,形成有插入於下蓋15〇之插入部16让。藉此’可進 一步提高擋風屏之安裝強度。 又,在機車10中,側面屏部162L' 162R係由前面屏部 161向下方彎曲而延伸後,向左右方向之外方彎曲。藉 此’可進一步提高擋風屏16〇之強度。 又,在機車10中,前面屏部161係配置成與頭燈11〇之前 面(在以上之說明中,為通光透鏡120)同一面上。藉此,可 使沿著前面屏部161與頭燈110形成之空氣流圓滑化。 又,在機車10中,不僅前面屏部161,連結於前面屏部 1 61之侧面屏部丨62L、丄62尺也係由透明或半透明之構件所 形成。因此,騎士可在增強前傾之姿勢下,經由前面屏部 161辨識前方,也可經由側面屏部162L、162R辨識斜前 方。 又’在機車10中’前面屏部161之下端部1611?設於比側 面屏部162L、162R更前方’被安裝於下蓋15〇。因此,可 一面確保騎士之前方之視界,且一面確保斜前方之視界。 又’在機車ίο中’在形成於下蓋150之缺口部i52La插入 側面屏部162L之插入部165L。因此,與使用緊固構件等之 情形相比,可進一步確保騎士之斜前方之視界。 又’在機車10中,側面屏部162L之安裝孔1621?形成於比 插入部165L更接近於機車10之前方。又,前面屏部161之 139053.doc -17· 1361770 表面略平坦,前面屏部161之下端部16邝位於比前面屏部 161之上端部1613更接近於機車1〇之前方。 即,前面屏部161係向後方傾斜,藉由在側面屏部162L 之前側部分設置插通緊固構件m之安裝孔1621?,可一面 確保騎士之斜刖方之視界,一面提高側面屏部1 ML之安裝 強度。 又,在機車10中,在擋風屏160之下方設有頭燈11〇。 又’前面屏部161之下端部l61b係隨著向車寬方向外側移 動而逐漸接近於前面屏部161之上端部161a。側面屏部 162L、162R之前端部162&位於比前面屏部161之側端部 161be更前方。藉此’可一面確保頭燈n〇之面積,一面確 保騎士之斜前方之視界。 又,在機車10中,擋風屏160具有緊固於下蓋15〇之安裝 孔161c及安裝孔1621)。安裝孔161〇及安裝孔16沘僅形成於 擋風屏160之下端部i61b及下端部162c®即,在撐風屏160 之下端部161b及下端部162c以外並未形成安裝孔,故可進 一步確保騎士之前方之視界及斜前方之視界。 又’在機車10中,前面屏部16 1與側面屏部1 62L、162R 係以 '"考曲之狀態互相連結,故與不彎曲之情形相比,可提 问別面屏部161與側面屏部162L、162R之境界部分之剛 1± 因此’可一面抑制對行車風力之標風屏160之振動 等’一面確保騎士之前方之視界及斜前方之視界。 又’依據機車1 〇,可解決如下之問題。亦即,以往,為 了防止水分進入頭燈内部所引起之頭燈之朦朧,設有由頭 139053.doc IS 1 •18· 1361770 燈内部向外透氣之機構。例如,已知有為了防止設於内藏 頭燈之前機罩之頭燈蓋之朦朧,在頭燈之上方形成有透氣 孔之構造。但,在内藏頭燈之前機罩中,在頭燈之上方形 成有透氣孔,故可由外部透過透明之頭燈蓋辨識到透氣 孔’而有跨坐型車輛之外觀品質降低之問題。尤其使用 目前廣泛使用之多反射器型之頭燈,亦即,使用未施行具 有透鏡切削之平坦的表面形狀之前面透鏡、與兼具有頭燈 燈/包放射之燈泡光之反射及配光之反射器之頭燈之情形, 與使用施行切削之前面透鏡之以往之頭燈相比,反射器容 易被辨識’故特別成問題。 此點’在機車10中’在經由通光透鏡12〇而與擋風屏16〇 對向之位置’也就是說’在抑制燈泡光之反射之上側裝飾 13 2附近形成有透氣孔1 3 2 a。在上側裝飾部13 2之附近, 即頭燈11〇之暗的位置形成有透氣孔132a,故即使使用未 施行透鏡切削之通光透鏡12〇之情形,也難以辨識到透氣 孔132a。藉此,在使用多反射器型之頭燈11〇之情形下, 可一面抑制水分引起之頭燈u〇之朦朧,一面提高外觀。 又’在機車1〇中,透氣孔132&係鄰接於未被擋風屏16〇 覆蓋之上側裝飾部132之區域之露出區域13〇a所形成。如 上所述’在上側裝飾部132,頭燈燈泡141及定位燈142之 各其放射光難以到達’水分難以蒸發,故頭燈1 1 〇内之水 分谷易積存。因此,鄰接於上側裝飾部Π2之露出區域 13〇a而形成透氣孔132a時,可有效地防止頭燈110之朦 朧。 139053.doc 19 1361770 又,在機車10中,透氣孔132a係鄰接於反射器130之凹 部130b ’具體上鄰接於凹部13〇b中最凹入之部分13〇bm所 形成。此種凹部130b與平坦的部分相比,即使形成透氣孔 132a,也難以顯眼,故鄰接於凹部13〇1?而形成透氣孔132a 時,可進一步提高頭燈11()之外觀品質。 又’在機車10中’透氣孔132a係分別形成於反射器13〇 之左側上部130L及右側上部130R。因此,可由反射器13〇 之上部經由透氣孔13 2a有效地排放含有水分,且被頭燈燈 泡141加熱之空氣。從而,可更確實地防止頭燈11〇之朦 朧。又’因形成有2個透氣孔i32a,故與1個透氣孔132a之 情形相比’可更有效地排氣。 又’在機車10中,反射器130係藉由注塑成型樹脂材料 所开々成’透氣孔132a開口之方向(D1方向)略同於頭燈燈泡 Ml對反射器13〇之插入方向(D2方向)。因此,注塑成型樹 脂材料之際,可使模具容易由硬化之樹脂材料脫離,故在 形成透氣孔132a之情形,也可容易施行反射器13〇之製 造。 又,本發明並不限定於以上說明之機車1〇,可施行種種 之變更。例如,在機車10中,擋風屏16〇雖由著色成黑色 之透明樹脂所形成,但也可利用非著色之透明樹脂或玻璃 等形成擋風屏160。 又,在機車10令,擋風屏16〇雖被安裝於下蓋15〇之額部 152,但擋風屏16〇也可被安裝於頭燈u〇。 又,在機車ίο中,側面屏部162L之安裝孔1621)係形成於 139053.doc IS1 -20- 1361770 比插入部165L更接近機車10之前方。但,安裝孔⑽也可 形成於比插入部16儿更後方。又,也可省略插入部16几及 安裝孔162b之至少一方。 又,在機車10中,前面屏部161之表面略呈平坦,但未 必為略呈平坦也無妨。 又’在機車10中,透氣孔1323係形成於反射器13〇。 但,透氣孔132a也可不形成於反射器13〇而採用如下之構 參 &。圖14係有關其他實施型態之前機罩之剖面圖。在同圖 所不辛,透氣孔170a係位於比反射器13〇更上方,形成於 • 頭燈殼170。 • 又,在機車10中,使用擋風屏160作為與上側裝飾部132 重複之遮蔽構件。但,也可將下蓋i 5〇之一部分形成伸出 於反射器130之左側上部130L及右側上部n〇R ’並使用該 伸出部分作為遮蔽構件。或也可使用與擋風屏i 6〇及下蓋 150成個別體之蓋構件作為遮蔽構件。 • 又,在機車10中,透氣孔132a係沿著機車10之前後方向 形成’由反射器130之後方向前方開口,但也可沿著其他 方向形成透氣孔13 2 a。例如’透氣孔13 2 a也可沿著機車1 〇 ’ 之車寬方向形成。 又’在機車10中,透氣孔132&係分別形成於反射器13〇 之左側上部130L及右側上部130R。但,透氣孔132&也可僅 形成於左側上部1 30L及右側上部1 30R中之任一方。或,在 將低反射部配置於比反射器部13 1更下方之情形,透氣孔 132a也可形成於反射器130之下部。 139053.doc -21 - 1361770 如此本發明當然包含在此未記載之各種實施型態等。 因此,本發明之技術的範圍係依據上述之說明,僅由妥當 之申請專利範圍之發明特定事項予以界定。 【圖式簡單說明】 圖1係有關本發明之實施型態之機車之左側面圖; 圖2係上述機車之前部之側面圖。在同圖中表示安裝於 車體之狀態之前機罩; 圖3係上述前機罩之正面圖; 圖4係上述前機罩之立體圖; 圖5係上述前機罩之左側面圖; 圖6係上述前機罩具有之頭燈之左侧面圖; 圖7係上述前機罩具有之擋風屏之正面圖; 圖8係上述擋風屏之左側面圖; 圖9係上述前機罩具有之下蓋之立體圖; 圖10係上述頭燈具有之反射器之立體圖; 圖11係上述反射器之正面圖,在同圖中,在反射器安穿 有下蓋與擋風屏; 圖12係上述反射器之正面圖,在同圖中,下蓋與撐風屏 被拆下; 圖13係上述反射器之侧面圖;及 圖14係有關本發明之其他實施型態之前機罩之剖面圖。 【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10 機車 20 前輪 139053.doc -22- 1361770
21 前叉 22 底橋 23 頂橋 30 車體架 3 Ohp 轉向頭管 31 撐條 40 引擎 50 燃料箱 60 座墊 70 儀表單元 90 後輪 100 前機罩 110 頭燈 110a 凹部 110b' 1lOe 頭燈之上緣 110c 頭燈之左右之緣 120 通光透鏡 130 反射器 130a 露出區域 130b 反射器中央凹入之凹部 130bm 凹部中最凹入之部分 130L 反射器之左側上部 130R 反射器之右側上部 131 反射器部 ·23· 139053.doc 1361770 132 上側裝飾部 132a、 170a 透氣?L 133 外側非裝飾部 134 定位燈部 135、 136 、 137 立壁 141 燈泡 141a 頭燈燈泡單元 142 定位燈 150 下蓋 151 顎部 151b 下蓋之側面部 151c 下蓋之側面部之前緣 151d 底部 151e、 152c、 安裝孔 152Lb 、161c 、 162b 152 額部 152La 缺口部 159、 171 、 172 緊固構件 160 擋風屏 161 前面屏部 161a 前面屏部之上端部 161b 前面屏部之下端部 16 lbe 前面屏部之側端部 139053.doc -24- 1361770
161d 前面屏部之下緣 161e 前面屏部之上緣(後緣) 162a 前端部 162c 側面屏部之下端部 162d 側面屏部下緣 162e 側緣 162f 後緣 162L、162R 側面屏部 165L 側面屏部之插入部 170 頭燈殼
139053.doc 25-

Claims (1)

1361770 七、 申請專利範圍 1. 一種跨坐型車辆,其特徵在於包含: 頭燈,其係配置於轉向頭管之前方; 蓋其係配置成覆蓋前述頭燈之後部;及 擋風屏其係配置於前述頭燈之上方; ❿ /則述擋風屏具有配置成由前述頭燈向上方延伸,並向 後方傾斜之别面屏部;及位於該前面屏部之左右,配置 成對:述前面屏部向斜下方彎曲之左右之側面屏部· 在河述前面屏部之下部與前述側面屏部之下部, 安裝於前述頭燈或蓋之安裝部; ° 前述側面屏部之-p結_ > +人 井丨之下緣位於低於前述前面屏部之下 ^置二前_面屏部之前述安裝料於低 部之前述安裝部之位置β 1別囟屏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前述蓋具有額部,苴係 扎 拎涵里夕择 ,位於前述頭燈之上方,與前述 播風屏之皮面相向; 前述擋風屏之前述複數安裝部安裝於前述額部。 3. 如請求項2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前述蓋係沿著前述側面屏部 在前述側面屏部之前述左 之插入部。 这左右之緣’形成有插入前述蓋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前述側面屏部由前述前面 外。卩向下方彎曲延伸後,合 左右方向之外方彎曲。 ^评傻向 139053.doc 1361770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前述前面屏部配置成與前述頭燈之前面齊平面。 6.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 前述蓋具有額部,其係沿著前述頭燈之上緣配置,與 前述擋風屏之背面相向; 前述複數安裝部安裝於前述額部。
139053.doc m
TW098107477A 2008-03-07 2009-03-06 Straddle-type vehicle TWI361770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8058621A JP2011116142A (ja) 2008-03-07 2008-03-07 鞍乗型車両
JP2008058731A JP2011116143A (ja) 2008-03-07 2008-03-07 鞍乗型車両
PCT/JP2009/054206 WO2009110568A1 (ja) 2008-03-07 2009-03-05 鞍乗型車両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002565A TW201002565A (en) 2010-01-16
TWI361770B true TWI361770B (en) 2012-04-11

Family

ID=41056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8107477A TWI361770B (en) 2008-03-07 2009-03-06 Straddle-type vehicle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EP (1) EP2208663B1 (zh)
CN (1) CN101678869B (zh)
AT (1) ATE556923T1 (zh)
BR (1) BRPI0901006B1 (zh)
ES (1) ES2386401T3 (zh)
TW (1) TWI361770B (zh)
WO (1) WO200911056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920739A (zh) * 2010-08-31 2010-12-22 力帆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摩托车前导流罩
JP5634195B2 (ja) * 2010-09-29 2014-12-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小型車両
US8939620B2 (en) * 2011-12-21 2015-01-27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Saddle-riding type automotive vehicle
CN108263526B (zh) * 2016-12-30 2020-03-13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骑乘型车辆
JP6759313B2 (ja) * 2017-12-27 2020-09-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JP7352726B2 (ja) * 2020-03-24 2023-09-2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203881A (ja) * 1986-03-04 1987-09-0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等のフエアリング構造
JPH04191185A (ja) * 1990-11-27 1992-07-09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フロントカウル
JP3484862B2 (ja) * 1996-03-11 2004-01-06 スズキ株式会社 二輪車のカウリング装置
JP2001151181A (ja) * 1999-11-29 2001-06-05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の取付構造
JP2002166870A (ja) * 2000-11-29 2002-06-11 Kawasaki Heavy Ind Ltd ウインドシールドの取付構造
JP4191185B2 (ja) * 2005-11-01 2008-12-03 日本テキサス・インスツルメンツ株式会社 半導体集積回路
JP5013883B2 (ja) * 2006-10-18 2012-08-2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678869B (zh) 2012-02-29
WO2009110568A1 (ja) 2009-09-11
ATE556923T1 (de) 2012-05-15
CN101678869A (zh) 2010-03-24
BRPI0901006B1 (pt) 2018-09-18
ES2386401T3 (es) 2012-08-20
EP2208663A1 (en) 2010-07-21
EP2208663A4 (en) 2011-07-06
TW201002565A (en) 2010-01-16
BRPI0901006A2 (pt) 2015-06-23
EP2208663B1 (en) 2012-05-09
BRPI0901006A8 (pt) 2018-05-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61770B (en) Straddle-type vehicle
JP2007283927A (ja) 自動二輪車
JP2007280760A (ja) 車両用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EP2028413A2 (en) Headlight device and vehicle
JP5856523B2 (ja) 自動二輪車の灯火装置
CN101687526B (zh) 自动二轮车
JP5013192B2 (ja) 自動二輪車の前部灯火器構造
JP5872442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車体前部構造
US9310043B2 (en) Vehicle turn signal light device structure having a light shielding plate
JP521102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部灯火器構造
JP532854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におけるメータカバー構造
JP6537779B2 (ja) 車両用灯火器
JP2007030809A (ja) 自動二輪車のランプユニット
JP4417230B2 (ja) 車両用灯火装置
EP2289781B1 (en) Motorcycle head light device
JP2010202145A (ja) 自動二輪車
JP6713022B2 (ja) 車両用灯火器
JP2021095059A (ja) 鞍乗型車両
JP6189617B2 (ja) ヘッドライトの支持構造
BR102013006958B1 (pt) estrutura de suporte de farol de veículos do tipo para montar
JP6858741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前照灯
JP5504016B2 (ja) ヘッドライト装置
JP5383518B2 (ja) 鞍乗型車両のバックミラー装置
TWI549852B (zh) 跨坐型車輛
US10619819B2 (en) Vehicular lamp dev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