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549852B - 跨坐型車輛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車輛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549852B
TWI549852B TW103117956A TW103117956A TWI549852B TW I549852 B TWI549852 B TW I549852B TW 103117956 A TW103117956 A TW 103117956A TW 103117956 A TW103117956 A TW 103117956A TW I549852 B TWI549852 B TW I549852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
type vehicle
straddle
inclined surface
light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311795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1505892A (zh
Inventor
淺井貴之
北浦稔明
Original Assignee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山葉發動機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15058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15058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5498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549852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17/00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J17/02Weather guards for riders; Fairings or stream-lining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shielding only the rider's fro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JCYCLE SADDLES OR SEATS; AUXILIARY DEVICES OR ACCESSORIES SPECIALLY ADAPTED TO CY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ARTICLE CARRIERS OR CYCLE PROTECTORS
    • B62J50/00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on cycles not provided for in main groups B62J1/00 - B62J45/00
    • B62J50/20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 B62J50/21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intend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to rider or passenger
    • B62J50/22Information-providing devices intended to provide information to rider or passenger electronic, e.g. displ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KCYCLES; CYCLE FRAMES; CYCLE STEERING DEVICES; RIDER-OPERATED TERMINAL CONTRO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YCLES; CYCLE AXLE SUSPENSIONS; CYCLE SIDE-CARS, FORECARS, OR THE LIKE
    • B62K2202/00Motorised scoot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Description

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係關於一種跨坐型車輛。
先前,已知有具備前叉、包圍前叉之前外殼、及配置於前外殼之後方之腳踏板的跨坐型車輛(參照專利文獻1)。根據此種小輪機踏車型車輛(scooter vehicle),騎乘者可將腳放置於腳踏板,因此能以身體方面之負擔較小之乘車姿勢駕駛。
此處,專利文獻1之前叉具有叉本體、上托架、下托架及轉向軸。叉本體之上端部由上托架支持,且叉本體之中央部由下托架支持。轉向軸之上端部由上托架支持,且轉向軸之下端部由下托架支持。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平11-303699號公報
然而,若為專利文獻1之跨坐型車輛,則雖然可確保通常所需之前方之視認性,但由於必須利用前外殼覆蓋旋動之整個前叉,故而前外殼之尺寸容易變大。因此,根據跨坐型車輛之使用場景或使用目的之不同,有欲使前外殼小型化而進一步提高前方之視認性之情形。
此處,已知有利用下托架支持叉本體之上端部及轉向軸之下端 部的方法(例如,參照日本專利特開2010-163879號公報)。根據該方法,只要利用前外殼包圍轉向軸即可,因此可使前外殼小型化。
又,於日本專利特開2010-163879號公報中揭示之跨坐型車輛中,於前外殼之上表面安裝有儀錶單元,因此與於把手周邊安裝有儀錶單元之情形不同,即便操作把手,亦不存在儀錶單元干涉騎乘者之腳之情況。因此,可擴大用以收容騎乘者之雙腿之空間,故而能確保更舒適之乘車姿勢。
對於此種跨坐型車輛,可藉由降低安裝有儀錶單元之前外殼之高度而使前外殼小型化。
然而,若藉由降低前外殼而提高前方之視認性,則會降低至儀錶單元之位置為止,因此導致儀錶單元之視認性降低。
本發明之課題係鑒於上述情況而完成者,目的在於提供一種能於舒適之乘車姿勢下提高車輛前方之視認性及儀錶之視認性的跨坐型車輛。
本發明之第1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具備頭管、前叉、把手、前輪、座部、腳踏板、前外殼、及儀錶單元。前叉具有:轉向軸,其可旋動地支持於頭管;底部橋架(bottom bridge),其支持轉向軸之下端部;及叉本體,其上端部支持於底部橋架。把手係支持於轉向軸之上端部,且具有一對握持部。前輪支持於叉本體之下端部。座部係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頭管之後方。腳踏板係配置於座部之前方且下方。前外殼具有:前部蓋部,其覆蓋頭管之前方及側方;後部蓋部,其覆蓋頭管之後方,且與前部蓋部之後端部相連;及上部蓋部,其覆蓋頭管之上方,且與前部蓋部及後部蓋部各自之上端部相連。儀錶單元具有:儀錶,其安裝於上部蓋部;及透光蓋,其覆蓋儀錶之上方,且向前方傾斜。於側視下,前部蓋部之後端位於較一對握持部更靠前方。於側 視下,透光蓋之上端位於較一對握持部更靠上方。上部蓋部具有於儀錶單元之車寬方向之兩側沿前後方向延伸之一對上表面。一對上表面位於較上下方向之透光蓋之中心更靠下方。
本發明之第2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1態樣相關,車寬方向上之透光蓋之寬度小於車寬方向上之上部蓋部之寬度之1/3。
本發明之第3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1或第2態樣相關,且自垂直於透光蓋之方向觀察時,車寬方向上之透光蓋之外緣與上部蓋部之外緣之間隔大於車寬方向上之透光蓋之寬度。自垂直於透光蓋之方向觀察時,透光蓋之寬度大於前後方向上之透光蓋之長度。
本發明之第4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1至第3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相關,車寬方向上之透光蓋之寬度小於車寬方向上之前叉之寬度。
本發明之第5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1至第4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相關,於使把手旋動至最大角為止之情形時,自垂直於透光蓋之方向觀察時,透光蓋與一對握持部不重疊。
本發明之第6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5態樣相關,且於使把手旋動至最大角為止之情形時,透光蓋於車寬方向上位於一對握持部之間。
本發明之第7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1至第6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相關,一對上表面分別具有:前傾斜面,其向前方且下方傾斜;及後傾斜面,其向後方且下方傾斜,且與前傾斜面之後端部相連。
本發明之第8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7態樣相關,後傾斜面於車寬方向上位於透光蓋之側方。
本發明之第9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7或第8態樣相關,後傾斜面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小於透光蓋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
本發明之第10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7至第9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相關,上下方向上之透光蓋與後傾斜面之間隔係越朝向前方越大。
本發明之第11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7至第10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相關,後傾斜面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小於前傾斜面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
本發明之第12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1至第11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相關,上下方向上之透光蓋之高度大於前後方向上之透光蓋之深度。
本發明之第13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1至第12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相關,透光蓋之上端位於較前後方向上之前部蓋部之中心更靠後方。
本發明之第14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1至第13態樣中之任一態樣相關,於自垂直於透光蓋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把手與儀錶單元重疊。
本發明之第15態樣之跨坐型車輛與第14態樣相關,儀錶單元具有用以顯示速度計及警告燈之顯示部。於自垂直於透光蓋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把手與顯示部隔開。
本發明之第1態樣之跨坐型車輛具備用以供乘坐於座部之騎乘者於行駛中放置雙腳之腳踏板。因此,騎乘者能以身體方面之負擔較小之乘車姿勢駕駛。又,前叉具有支持轉向軸之下端部及叉本體之上端部的底部橋架,且於側視下,前部蓋部之後端位於較一對握持部更靠前方。因此,只要利用前外殼包圍轉向軸即可,因而與叉本體延伸至與轉向軸相同之高度為止之情形相比,可使前外殼小型化,並且可使騎乘者之乘車位置向前方移動。其結果,可整體地降低上部蓋部,並且可提高前方之視認性。進而,上部蓋部具有於透光蓋之側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一對上表面。一對上表面位於較上下方向之透光蓋之中心更靠下方。此處,本發明者等人進行了積極研究,結果發現,於直線行駛時及臨近交叉點時,騎乘者所期待之視認範圍不同。其結果,想到前方之視認性可分為正前方之視認性及斜前方之視認性。而且,尤 其獲得如下見解,即,可藉由擴大斜前方之近前側之視認範圍而維持乘車時之前方視認性。因此,於本跨坐型車輛中,於自上部蓋部突出之儀錶單元之兩側設置有一對上表面。因此,藉由提高儀錶之視認性,並且擴大斜前方之近前側之視認範圍而維持乘車時之前方視認性。其結果,能於舒適之乘車姿勢下提高車輛前方之視認性及儀錶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2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斜前方之視野擴大,因此可提高前方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3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斜前方之視野擴大,並且透光蓋形成為寬度較窄,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前方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4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透光蓋形成為寬度較窄,因此可提高前方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5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即便於例如跨坐型車輛之回轉中,透光蓋亦不會被一對握持部所遮擋,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儀錶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6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即便於例如跨坐型車輛之回轉中,透光蓋亦不會被一對握持部所遮擋,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儀錶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7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一對上表面朝向前方地嵌入,因此與一對上表面水平之情形相比,近前側之視野擴大,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前方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8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與透光蓋位於前傾斜面之側方之情形相比,可將儀錶單元配置於後方。因此,可使儀錶單元接近騎乘者,故而可進一步提高儀錶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9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後傾斜面之豎立受到抑制,因此可抑制因後傾斜面而導致斜前方之視認性降低。又,由於可 將儀錶單元豎立而使其接近騎乘者,故而可進一步提高儀錶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10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由於可將儀錶單元豎立而使其接近騎乘者,故而可進一步提高儀錶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11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由於可抑制後傾斜面之傾斜,故而於將頭管之高度設為固定之情形時,可降低後傾斜面之前端之高度。因此,可進一步提高斜前方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12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由於可將儀錶單元豎立而使其接近騎乘者,故而可進一步提高儀錶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13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由於使儀錶單元接近騎乘者,故而可進一步提高儀錶之視認性。
於本發明之第14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由於使儀錶單元接近把手,故而可使儀錶單元更接近騎乘者。
於本發明之第15態樣之跨坐型車輛中,可使儀錶單元接近騎乘者,並且確保儀錶之視認性。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前叉
4‧‧‧把手
5‧‧‧前輪
6‧‧‧座部
7‧‧‧腳踏板
8‧‧‧中心外殼
9‧‧‧前外殼
10‧‧‧儀錶單元
11‧‧‧儀錶
11a‧‧‧顯示部
11b‧‧‧外壁部
12‧‧‧透光蓋
12C‧‧‧中心
12P‧‧‧上端
12Q‧‧‧下端
15‧‧‧引擎
16‧‧‧動力傳遞裝置
17‧‧‧後輪
20‧‧‧頭燈
21‧‧‧頭管
22‧‧‧下框架
23‧‧‧底框架
24‧‧‧後框架
30‧‧‧屏幕
31‧‧‧轉向軸
32‧‧‧下托架
33‧‧‧叉本體
33a‧‧‧左支持構件
33b‧‧‧右支持構件
41‧‧‧把手管
42‧‧‧左握把
43‧‧‧右握把
71‧‧‧左腳踏板部
72‧‧‧右腳踏板部
81‧‧‧中心部
82‧‧‧左側部
83‧‧‧右側部
91‧‧‧前部蓋部
91Lb‧‧‧左後端
91Rb‧‧‧右後端
92‧‧‧後部蓋部
93‧‧‧上部蓋部
93a‧‧‧儀錶蓋部
93S‧‧‧左上表面
93T‧‧‧右上表面
93U‧‧‧左中間面
93V‧‧‧右中間面
D1‧‧‧間隔
D2‧‧‧間隔
D3‧‧‧間隔
D4‧‧‧間隔
H1‧‧‧水平線
H2‧‧‧水平線
L12‧‧‧長度
S1‧‧‧左前傾斜面
S2‧‧‧左後傾斜面
S12‧‧‧深度
SL‧‧‧基準線
T1‧‧‧右前傾斜面
T2‧‧‧右後傾斜面
T12‧‧‧高度
TW1‧‧‧合計寬度
TW2‧‧‧合計寬度
V1‧‧‧鉛垂線
V2‧‧‧鉛垂線
V3‧‧‧鉛垂線
W3‧‧‧寬度
W12‧‧‧寬度
W93‧‧‧寬度
W93S‧‧‧寬度
W93T‧‧‧寬度
θ1‧‧‧傾斜角
θ2‧‧‧傾斜角
θ3‧‧‧傾斜角
θ4‧‧‧傾斜角
θ5‧‧‧傾斜角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之左側視圖。
圖2係跨坐型車輛之俯視圖。
圖3係儀錶單元之平面圖。
圖4係跨坐型車輛之左側面放大圖。
圖5係跨坐型車輛之右側面放大圖。
圖6係自垂直於透光蓋之方向觀察跨坐型車輛所得之平面圖。
圖7係自垂直於透光蓋之方向觀察跨坐型車輛所得之平面圖。
(跨坐型車輛1之概略構成)
以下,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 之概略構成進行說明。圖1係跨坐型車輛1之左側視圖。圖2係跨坐型車輛1之俯視圖。於圖2中,圖示有未左右旋動把手4之狀態(即,筆直之狀態)。
跨坐型車輛1具備車體框架2、前叉3、把手4、前輪5、座部6、腳踏板7、中心外殼8、前外殼9、儀錶單元10、引擎15、動力傳遞裝置16、及後輪17。再者,於以下之說明中,前後方向及車寬方向係指自乘坐於座部6之騎乘者觀察時之車體前後方向及左右方向。
車體框架2係由鐵製之管形成。車體框架2可藉由彎曲加工等而一體地成形,或者亦可藉由利用焊接等將複數個零件一體化而構成。
如圖1所示,車體框架2具有頭管21、下框架22、底框架23、及後框架24。頭管21位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央處。下框架22係連接於頭管21。下框架22自頭管21朝向下方延伸。底框架23係連接於下框架22之下端部。底框架23自下框架22朝向後方延伸。後框架24係連接於底框架23之後端部。後框架24自底框架23之後端部朝向後方且上方延伸。
前叉3具有轉向軸31、底部橋架32、及叉本體33。轉向軸31自底部橋架32向上方延伸,且被插入至頭管21。轉向軸31係可旋動地支持於頭管21。轉向軸31支持把手4。底部橋架32於頭管21之下方沿車寬方向延伸。底部橋架32支持轉向軸31之下端部。底部橋架32支持叉本體33之上端部。叉本體33自底部橋架32向下方延伸。如圖2所示,叉本體33包含左支持構件33a及右支持構件33b。左支持構件33a及右支持構件33b係配置於前輪5之車寬方向之兩側。
把手4支持於轉向軸31之上端部。把手4以轉向軸31為軸心而可左右旋動。如圖2所示,把手4具有把手管41、左握把42、及右握把43。
把手管41係連結於轉向軸31。把手管41沿車寬方向延伸。如圖2 所示,把手管41係以車寬方向上之中央部向前方突出之方式形成。左握把42安裝於把手管41之左端部。右握把43安裝於把手管41之右端部。左握把42及右握把43為一對握持部之一例。
前輪5係可旋轉地支持於叉本體33之下端部。前輪5與把手4之左右旋動相應地被左右旋動。座部6係配置於頭管21之後方。座部6支持於後框架24。
腳踏板7為用以供乘坐於座部6之騎乘者於行駛中放置雙腳之板狀構件。騎乘者可藉由如圖1所示般將腳放置於腳踏板,而以身體方面之負擔較小之舒適之乘車姿勢駕駛。腳踏板7於前後方向上位於前輪5與座部6之間。腳踏板7於前後方向上位於下框架22與後框架24之間。腳踏板7位於較座部6更靠下方。腳踏板7係配置於底框架23之下方。如圖2所示,腳踏板7包含左腳踏板部71、及右腳踏板部72。左腳踏板部71及右腳踏板部72分別沿前後方向延伸。
中心外殼8於車寬方向上配置於左腳踏板部71與右腳踏板部72之間。如圖2所示,中心外殼8具有中心部81、左側部82、及右側部83。中心部81於座部6與前外殼9之間沿前後方向延伸。左側部82自中心部81之左端部向下方延伸,且連結於左腳踏板部71。右側部83自中心部81之右端部向下方延伸,且連結於右腳踏板部72。
前外殼9係配置於把手4之前方且下方。前外殼9係於較前輪5更靠上方處包圍頭管21及轉向軸31。前外殼9具有前部蓋部91、後部蓋部92、及上部蓋部93。
前部蓋部91覆蓋頭管21之前方及側方。前部蓋部91於俯視下係形成為U字狀。於前部蓋部91之前表面安裝有頭燈20。
後部蓋部92覆蓋頭管21之後方。後部蓋部92與前部蓋部91及上部蓋部93之後端部相連。後部蓋部92自上部蓋部93之後端部向下方延伸,並與腳踏板7及中心外殼8相連。
上部蓋部93覆蓋頭管21之上方。上部蓋部93與前部蓋部91及後部蓋部92之上端部相連。上部蓋部93包含覆蓋儀錶單元10之側方及上方之儀錶蓋部93a。儀錶蓋部93a位於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央處。儀錶蓋部93a係以自上部蓋部93之上表面突出之方式形成。儀錶蓋部93a朝向前方形成為錐狀。於上部蓋部93安裝有屏幕30。
此處,上部蓋部93具有左上表面93S、右上表面93T、左中間面93U、及右中間面93V。左上表面93S及右上表面93T為一對上表面之一例。
左上表面93S於儀錶單元10之左側沿前後方向延伸。如圖2所示,左上表面93S包含向前方且下方傾斜之左前傾斜面S1、及向後方且下方傾斜之左後傾斜面S2。左後傾斜面S2與左前傾斜面S1之後端部相連。左前傾斜面S1為前傾斜面之一例,左後傾斜面S2為後傾斜面之一例。
右上表面93T於儀錶單元10之右側沿前後方向延伸。如圖2所示,右上表面93T包含向前方且下方傾斜之右前傾斜面T1、及向後方且下方傾斜之右後傾斜面T2。右後傾斜面T2與右前傾斜面T1之後端部相連。右前傾斜面T1為前傾斜面之一例,右後傾斜面T2為後傾斜面之一例。
如圖1所示,左中間面93U位於較左上表面93S更靠上方,且位於較儀錶蓋部93a更靠下方。如圖2所示,左中間面93U於車寬方向上位於左上表面93S與儀錶蓋部93a之間。左中間面93U朝向前方形成為錐狀。左中間面93U係沿儀錶蓋部93a之左外緣形成。因此,左中間面93U係以越朝向前方越接近車輛中央之方式彎曲。
右中間面93V位於較右上表面93T更靠上方,且位於較儀錶蓋部93a更靠下方。如圖2所示,右中間面93V於車寬方向上位於右上表面93T與儀錶蓋部93a之間。右中間面93V朝向前方形成為錐狀。右中間 面93V係沿儀錶蓋部93a之右外緣形成。因此,右中間面93V係以越朝向前方越接近車輛中央之方式彎曲。
儀錶單元10係配置於儀錶蓋部93a之內側。儀錶單元10具有儀錶11、及透光蓋12。儀錶11安裝於上部蓋部93。透光蓋12覆蓋儀錶11之上方。透光蓋12係用以防止灰塵或水分侵入儀錶11之保護構件。透光蓋12由塑膠或玻璃等透光性材料構成。乘坐於座部6之騎乘者可通過透光蓋12視認儀錶11。透光蓋12之上端位於較下端更靠前方。即,透光蓋12向前方傾斜。透光蓋12可形成為平板狀,亦可整體地或部分地彎曲。
此處,圖3係表示儀錶單元10之構成之平面圖。如圖3所示,儀錶11具有顯示部11a、及外壁部11b。於顯示部11a顯示有速度計及各種警告燈等。於顯示部11a上配置有透光蓋12。外壁部11b包圍顯示部11a之外周。外壁部11b藉由限制光對顯示部11a之入射而提高顯示部11a之視認性。
引擎15係產生驅動力之內燃機。引擎15所產生之驅動力係經由動力傳遞裝置16而傳遞至後輪17。
(側視下之各構成之位置關係)
其次,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側視下之各構成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圖4係跨坐型車輛1之左側面放大圖。圖5係跨坐型車輛1之右側面放大圖。於圖4及圖5中,圖示有未左右旋動把手4之狀態。
前部蓋部91之左後端91Lb位於較左握把42更靠前方。因此,左握把42位於較表示左後端91Lb之前後位置之鉛垂線V1更靠後方。左後端91Lb係形成於前外殼9中之上側部分,更詳細而言,係如圖4所示般位於前部蓋部91與後部蓋部92之接合線之上端。同樣地,前部蓋部91之右後端91Rb位於較右握把43更靠前方。因此,右握把43位於較表示右後端91Rb之前後位置之鉛垂線V2更靠後方。右後端91Rb係形 成於前外殼9中之上側部分,更詳細而言,係如圖5所示般位於前部蓋部91與後部蓋部92之接合線之上端。再者,於本實施形態中,鉛垂線V1與鉛垂線V2之前後位置相同。
透光蓋12之上端12P位於較左握把42更靠上方。因此,左握把42位於較表示上端12P之上下位置之水平線H1更靠下方。同樣地,透光蓋12之上端12P位於較右握把43更靠上方。因此,右握把43位於較水平線H1更靠下方。
透光蓋12之上端12P位於較透光蓋12之下端12Q更靠前方。如圖4所示,透光蓋12之下端12Q位於較表示前後方向上之前部蓋部91之中心的鉛垂線V3更靠後方。於本實施形態中,透光蓋12之上端12P亦位於較鉛垂線V3更靠後方。
左上表面93S位於較透光蓋12之上下方向上之中心12C更靠下方。同樣地,右上表面93T位於較中心12C更靠下方。進而,於本實施形態中,左上表面93S及右上表面93T位於較透光蓋12之下端12Q更靠下方。
左上表面93S之左後傾斜面S2位於透光蓋12之左方。同樣地,右上表面93T之右後傾斜面T2位於透光蓋12之右方。
透光蓋12相對於水平方向較左後傾斜面S2更傾斜。因此,左後傾斜面S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1小於透光蓋1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2。同樣地,透光蓋12相對於水平方向較右後傾斜面T2更傾斜。因此,右後傾斜面T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3小於透光蓋1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2。
此處,如圖5所示,透光蓋12之上下方向上之高度T12大於透光蓋12之前後方向上之深度S12。因此,透光蓋1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2大於45度。
左前傾斜面S1相對於水平方向較左後傾斜面S2更傾斜。即,左 後傾斜面S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1小於左前傾斜面S1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4。同樣地,右前傾斜面T1相對於水平方向較右後傾斜面T2更傾斜。即,右後傾斜面T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3小於右前傾斜面T1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5。左後傾斜面S2及右後傾斜面T2亦可與水平面大致平行。即,左後傾斜面S2之傾斜角θ1及右後傾斜面T2之傾斜角θ3亦可大致為0度。
透光蓋12與左後傾斜面S2於上下方向上之間隔D1係越朝向前方越大。同樣地,透光蓋12與右後傾斜面T2於上下方向上之間隔D2係越朝向前方越大。於本實施形態中,間隔D1與間隔D2大致相同。
(平面視下之各構成之位置關係)
其次,一面參照圖式一面對平面視下之各構成之位置關係進行說明。圖6係自垂直於透光蓋12之方向觀察跨坐型車輛1所得之平面圖。圖6之視點可視為乘坐於座部6之騎乘者之視線。於圖6中,圖示有未左右旋動把手4之狀態。
於車寬方向上,透光蓋12之寬度W12小於上部蓋部93之寬度W93之1/3。
於車寬方向上,透光蓋12之左端與上部蓋部93之左端之間隔D3大於透光蓋12之寬度W12。同樣地,於車寬方向上,透光蓋12之右端與上部蓋部93之右端之間隔D4大於透光蓋12之寬度W12。於本實施形態中,間隔D3與間隔D4大致同等。再者,透光蓋12之左右端為透光蓋12之外緣之一例,上部蓋部93之左右端為上部蓋部93之外緣之一例。
於自垂直於透光蓋12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透光蓋12之寬度W12大於透光蓋12之前後方向上之長度L12。
於自垂直於透光蓋12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於通過透光蓋12之中心12C且平行於左右方向之基準線SL上,左中間面93U與儀錶蓋部 93a之合計寬度TW1小於透光蓋12之寬度W12。又,於基準線SL上,左中間面93U與儀錶蓋部93a之合計寬度TW1小於左上表面93S之寬度W93S。
同樣地,於自垂直於透光蓋12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於基準線SL上,右中間面93V與儀錶蓋部93a之合計寬度TW2小於透光蓋12之寬度W12。又,於基準線SL上,右中間面93V與儀錶蓋部93a之合計寬度TW2小於右上表面93T之寬度W93T。
於車寬方向上,透光蓋12之寬度W12小於前叉3之寬度W3。前叉3之寬度W3具體而言為底部橋架32或叉本體33之寬度。
把手4與儀錶單元10重疊。然而,把手4與儀錶單元10中之顯示部11a隔開。即,把手4與顯示部11a不重疊。
此處,圖7與圖6同樣為平面圖,但於圖7中,圖示有將把手4於左旋中旋動至最大角為止的狀態。
透光蓋12與左握把42及右握把43不重疊。尤其,透光蓋12與對應於把手4之旋動而向車寬方向內側移動之左握把42不重疊。透光蓋12於車寬方向上配置於左握把42與右握把43之間。以上情況於將把手4於右旋中旋動至最大角為止之情形時亦相同。
(作用及效果)
(1)跨坐型車輛1具備用以供乘坐於座部6之騎乘者於行駛中放置雙腳之腳踏板7。因此,騎乘者能以身體方面之負擔較小之乘車姿勢駕駛。
又,前叉3具有支持轉向軸31之下端部及叉本體33之上端部的底部橋架32,且於側視下,前部蓋部91之左右後端91Lb、91Rb位於較左右握把42、43更靠前方。因此,只要利用前外殼9包圍轉向軸31即可,故而與叉本體33延伸至與轉向軸31相同之高度之情形相比,可使前外殼9小型化,並且可使騎乘者之乘車位置向前方移動。其結果, 可整體地降低上部蓋部93,並且可提高前方之視認性。
進而,上部蓋部93具有於透光蓋12之側方沿前後方向延伸之左上表面93S及右上表面93T(一對上表面之一例)。左上表面93S及右上表面93T位於較上下方向之透光蓋12之中心12C更靠下方。
此處,本發明者等人進行了努力研究,結果發現,於直線行駛時及臨近交叉點時,騎乘者所期待之視認範圍不同。其結果,想到前方之視認性可分為正面之視認性及斜前方之視認性。而且,尤其獲得如下見解,即,可藉由擴大斜前方之近前側之視認範圍而維持乘車時之前方視認性。
以下,對該機制之詳情進行說明。首先,於直線行駛時,由於行進方向不改變,故而於近前側看不到正面之路面對前方之視認性造成之影響較小。因此,即便車輛之車寬方向中央之高度較高,前方之視認性亦不易降低。另一方面,於臨近交叉點時,由於行進方向向右或向左變化,故而斜前方之近前側之視認範圍較窄會對前方之視認性造成較大之影響。因此,若車輛之車寬方向兩側之高度較高,則導致前方之視認性明顯降低,因此較正面之路面更擴大斜前方之近前側之視認範圍對提高前方之視認性而言較重要。
因此,於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中,於自上部蓋部93突出之儀錶單元10之兩側設置有左上表面93S及右上表面93T。因此,藉由提高儀錶11之視認性,並且擴大斜前方之近前側之視認範圍而謀求前方視認性之維持。
如上所述,根據本實施形態之跨坐型車輛1,能於舒適之乘車姿勢下一併提高車輛前方之視認性及儀錶11之視認性。
(2)於車寬方向上,透光蓋12之寬度W12小於上部蓋部93之寬度W93之1/3。因此,由於斜前方之視野擴大,故而可提高前方之視認性。
(3)透光蓋12之左端與上部蓋部93之左端之間隔D3大於透光蓋12之寬度W12。又,於自垂直於透光蓋12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透光蓋12之寬度W12大於透光蓋12之前後方向上之長度L12。如此,斜前方之視野擴大,並且寬度較窄地形成有透光蓋12,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前方之視認性。
(4)於車寬方向上,透光蓋12之寬度W12小於前叉3之寬度W3。如此,寬度較窄地形成有透光蓋12,因此可提高前方之視認性。
(5)於將把手4左右地旋動至最大角為止之情形時,自垂直於透光蓋12之方向觀察時,透光蓋12與左握把42及右握把43不重疊。因此,即便於例如跨坐型車輛1之回轉中,透光蓋12亦不會被左握把42及右握把43遮擋,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儀錶11之視認性。進而,由於寬度較窄地形成有透光蓋12,故而可提高前方之視認性。
(6)於將把手4左右地旋動至最大角為止之情形時,透光蓋12於車寬方向配置於左握把42與右握把43之間。因此,即便於例如使跨坐型車輛1回轉之情形時,透光蓋12亦不會被左握把42及右握把43遮擋,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儀錶11之視認性。
(7)左上表面93S包含向前方且下方傾斜之左前傾斜面S1、及向後方且下方傾斜之左後傾斜面S2。右上表面93T包含向前方且下方傾斜之右前傾斜面T1、及向後方且下方傾斜之右後傾斜面T2。如此,左上表面93S及右上表面93T朝向前方地嵌入,因此與左上表面93S及右上表面93T水平之情形相比,近前側之視野擴大,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前方之視認性。
(8)左上表面93S之左後傾斜面S2位於透光蓋12之左方。右上表面93T之右後傾斜面T2位於透光蓋12之右方。因此,與透光蓋12位於左前傾斜面S1及右前傾斜面T1之側方之情形相比,可將儀錶單元10配置於後方。因此,可使儀錶單元10接近騎乘者,故而可進一步提高儀 錶11之視認性。
(9)左後傾斜面S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1小於透光蓋1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2。右後傾斜面T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3小於透光蓋1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2。如此,左後傾斜面S2及右後傾斜面T2之豎立受到抑制,因此可抑制因左後傾斜面S2及右後傾斜面T2導致斜前方之視認性降低。又,由於可將儀錶單元10豎立而使其接近騎乘者,故而可進一步提高儀錶11之視認性。由此,可提高前方之視認性,並且進一步提高儀錶之視認性。
(10)透光蓋12與左後傾斜面S2於上下方向上之間隔D1係越朝向前方越大。透光蓋12與右後傾斜面T2於上下方向上之間隔D2係越朝向前方越大。因此,由於可將儀錶單元10豎立而使其接近騎乘者,故而可進一步提高儀錶11之視認性。
(11)左後傾斜面S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1小於左前傾斜面S1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4。右後傾斜面T2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3小於右前傾斜面T1相對於水平線H2之傾斜角θ5。因此,可抑制左後傾斜面S2及右後傾斜面T2之傾斜,故而於將頭管21之高度設為固定之情形時,可降低左後傾斜面S2及右後傾斜面T2之前端之高度。因此,可進一步提高斜前方之視認性。
(12)透光蓋12之上下方向上之高度T12大於透光蓋12之前後方向上之深度S12。因此,由於可將儀錶單元10豎立而使其接近騎乘者,故而可進一步提高儀錶11之視認性。
(13)透光蓋12之下端12Q位於較表示前後方向上之前部蓋部91之中心的鉛垂線V3更靠後方。如此,使儀錶單元10接近騎乘者,因此可進一步提高儀錶11之視認性。
(14)於自垂直於透光蓋12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把手4與儀錶單元10重疊。如此,使儀錶單元10接近把手4,因此可使儀錶單元10更 接近騎乘者。
(15)於自垂直於透光蓋12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把手4與儀錶單元10中之顯示部11a隔開。因此,可使儀錶單元10接近騎乘者,並且確保儀錶11之視認性。
(其他實施形態)
(A)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左上表面93S及右上表面93T係位於較透光蓋12之下端12Q更靠下方,但並不限定於此。左上表面93S及右上表面93T亦可位於與透光蓋12之下端12Q相同之高度、或較透光蓋12之下端12Q更靠上方。
(B)於上述實施形態中,左後傾斜面S2及右後傾斜面T2係向後方且下方傾斜,但傾斜亦可極小。即,傾斜角θ1及傾斜角θ3亦可大致為0度。
(C)於上述實施形態中,上部蓋部93之左上表面93S及右上表面93T係以車寬方向上之車輛中心線為基準而對稱地形成,但並不限定於此。左上表面93S與右上表面93T亦可具有整體地或部分地不同之形狀。
(D)於上述實施形態中,腳踏板7被分為左腳踏板部71及右腳踏板部72,但並不限定於此。腳踏板7亦可形成為連結左腳踏板部71及右腳踏板部72而成之1片板狀。於此情形時,跨坐型車輛1亦可不具備中心外殼8。
[產業上之可利用性]
根據本發明,能於舒適之乘車姿勢下提高車輛前方之視認性及儀錶之視認性,因此於跨坐型車輛領域有用。
1‧‧‧跨坐型車輛
2‧‧‧車體框架
3‧‧‧前叉
4‧‧‧把手
5‧‧‧前輪
6‧‧‧座部
7‧‧‧腳踏板
8‧‧‧中心外殼
9‧‧‧前外殼
10‧‧‧儀錶單元
11‧‧‧儀錶
12‧‧‧透光蓋
15‧‧‧引擎
16‧‧‧動力傳遞裝置
17‧‧‧後輪
20‧‧‧頭燈
21‧‧‧頭管
22‧‧‧下框架
23‧‧‧底框架
24‧‧‧後框架
30‧‧‧屏幕
31‧‧‧轉向軸
32‧‧‧底部橋架
33‧‧‧叉本體
42‧‧‧左握把
91‧‧‧前部蓋部
92‧‧‧後部蓋部
93‧‧‧上部蓋部
93a‧‧‧儀錶蓋部
93S‧‧‧左上表面
93U‧‧‧左中間面

Claims (15)

  1. 一種跨坐型車輛,其包含:頭管;前叉,其具有:轉向軸,其可旋動地支持於上述頭管;底部橋架,其支持上述轉向軸之下端部;及叉本體,其上端部支持於上述底部橋架;把手,其支持於上述轉向軸之上端部,並具有一對握持部;前輪,其支持於上述叉本體之下端部;座部,其於前後方向上配置於上述頭管之後方;腳踏板,其配置於上述座部之前方且下方;前外殼,其具有:前部蓋部,其覆蓋上述頭管之前方及側方;後部蓋部,其覆蓋上述頭管之後方,且與上述前部蓋部之後端部相連;及上部蓋部,其覆蓋上述頭管之上方,且與上述前部蓋部及上述後部蓋部各自之上端部相連;及儀錶單元,其具有:儀錶,其安裝於上述上部蓋部;及透光蓋,其覆蓋上述儀錶之上方,且向前方傾斜;於側視下,上述前部蓋部之後端位於較上述一對握持部更靠前方,於側視下,上述透光蓋之上端位於較上述一對握持部更靠上方,上述上部蓋部具有於上述儀錶單元之車寬方向之兩側沿前後方向延伸之一對上表面,且上述一對上表面位於較上述把手之上述一對握持部更靠下方,且位於較上下方向上之上述透光蓋之中心更靠下方。
  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透光蓋之 寬度小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部蓋部之寬度之1/3。
  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自垂直於上述透光蓋之方向觀察時,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透光蓋之外緣與上述上部蓋部之外緣的間隔大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透光蓋之寬度,且自垂直於上述透光蓋之方向觀察時,上述透光蓋之上述寬度大於上述前後方向上之上述透光蓋之長度。
  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透光蓋之寬度小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之上述前叉之寬度。
  5.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使上述把手旋動至最大角為止之情形時,自垂直於上述透光蓋之方向觀察時,上述透光蓋與上述一對握持部不重疊。
  6. 如請求項5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使上述把手旋動至最大角為止之情形時,上述透光蓋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位於上述一對握持部之間。
  7.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一對上表面分別具有向前方且下方傾斜之前傾斜面、及向後方且下方傾斜且與上述前傾斜面之後端部相連之後傾斜面。
  8.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傾斜面於上述車寬方向上位於上述透光蓋之側方。
  9.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傾斜面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小於上述透光蓋相對於上述水平方向之傾斜角。
  10.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上下方向上之上述透光蓋與上述後傾斜面之間隔係越朝向前方越大。
  11. 如請求項7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後傾斜面相對於水平方向之傾斜角小於上述前傾斜面相對於上述水平方向之傾斜角。
  12.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上下方向上之上述透光蓋之 高度大於上述前後方向上之上述透光蓋之深度。
  13.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透光蓋之上端位於較上述前後方向上之上述前部蓋部之中心更靠後方。
  14. 如請求項1之跨坐型車輛,其中於自垂直於上述透光蓋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上述把手與上述儀錶單元重疊。
  15. 如請求項14之跨坐型車輛,其中上述儀錶單元具有用以顯示速度計及警告燈之顯示部,且於自垂直於上述透光蓋之方向觀察之情形時,上述把手與上述顯示部隔開。
TW103117956A 2013-06-27 2014-05-22 跨坐型車輛 TWI54985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135111A JP2015009619A (ja) 2013-06-27 2013-06-27 鞍乗型車輌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505892A TW201505892A (zh) 2015-02-16
TWI549852B true TWI549852B (zh) 2016-09-21

Family

ID=50588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3117956A TWI549852B (zh) 2013-06-27 2014-05-22 跨坐型車輛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818390B1 (zh)
JP (1) JP2015009619A (zh)
TW (1) TWI54985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8140732A (ja) * 2017-02-28 2018-09-13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90931B (en) * 2001-03-28 2004-06-11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cowl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wind shield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TW201034904A (en) * 2009-03-27 2010-10-01 Honda Motor Co Ltd An electric vehicle
TW201111748A (en) * 2009-08-27 2011-04-01 Honda Motor Co Ltd Meter unit for motorcycles
TW201231340A (en) * 2010-12-08 2012-08-01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TW201235246A (en) * 2011-02-17 2012-09-01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303699A (ja) 1998-04-23 1999-11-02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のエアクリーナ配設構造
JP2007245866A (ja) * 2006-03-15 2007-09-27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JP4835239B2 (ja) * 2006-04-06 2011-12-14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
JP5025278B2 (ja) * 2007-02-13 2012-09-12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JP2010163879A (ja) 2009-01-13 2010-07-29 Honda Motor Co Ltd アイドルストップ制御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90931B (en) * 2001-03-28 2004-06-11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cowl supporting structure and wind shield structure for motorcycle
TW201034904A (en) * 2009-03-27 2010-10-01 Honda Motor Co Ltd An electric vehicle
TW201111748A (en) * 2009-08-27 2011-04-01 Honda Motor Co Ltd Meter unit for motorcycles
TW201231340A (en) * 2010-12-08 2012-08-01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TW201235246A (en) * 2011-02-17 2012-09-01 Yamaha Motor Co Ltd Motorcy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18390A1 (en) 2014-12-31
JP2015009619A (ja) 2015-01-19
TW201505892A (zh) 2015-02-16
EP2818390B1 (en) 201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63184A1 (en) Motorcycle
JP6965072B2 (ja) 自転車及びステム組立体
EP3000699B1 (en) Saddle-riding type vehicle
EP2644483B1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TWI551496B (zh) 跨坐型車輛
CN101987577B (zh) 鞍乘型车辆的仪表罩结构
TWI427014B (zh) 跨坐型車輛之方向指示裝置
JP2015123872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フロントカウル構造
JP565062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メータ装置
EP2463186A1 (en) Motorcycle
TWI549852B (zh) 跨坐型車輛
JP5208097B2 (ja) 自動二輪車のメータ装置
JP2007284002A (ja) 鞍乗型車両
CN110450892B (zh) 自动二轮车
JP2009241620A (ja) 自動二輪車用車速メーター
JP5937460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携帯端末収納構造
TWI458655B (zh) 機車
JP5838139B2 (ja) 鞍乗型車両の前部構造
US10379343B2 (en) Saddle riding vehicle
JP2010006258A (ja) 灯火器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EP2610150A1 (en) Saddle-ride type vehicle
JP7450773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6759268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メーター周辺構造
JP2009006993A (ja) 車両
JP2020066328A (ja) 鞍乗型車両及びメータバイ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