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355711B - Method of producing simox wafer - Google Patents

Method of producing simox wafer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I355711B
TWI355711B TW096124368A TW96124368A TWI355711B TW I355711 B TWI355711 B TW I355711B TW 096124368 A TW096124368 A TW 096124368A TW 96124368 A TW96124368 A TW 96124368A TW I355711 B TWI355711 B TW I355711B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wafer
layer
active layer
ion implantation
oxygen ion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0961243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TW200816368A (en
Inventor
Nobuyuki Morimoto
Akihiko Endo
Etsurou Morita
Original Assignee
Sumc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co Corp filed Critical Sumco Corp
Publication of TW2008163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08163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TWI3557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I355711B/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0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olid 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or of parts thereof; Manufacture of integrated circuit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71Manufacture of specific parts of devices defined in group H01L21/70
    • H01L21/76Making of isolation regions between components
    • H01L21/762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 H01L21/7624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 H01L21/76251Dielectric regions, e.g. EPIC dielectric isolation, LOCOS; Trench refilling techniques, SOI technology, use of channel stoppers using semiconductor on insulator [SOI] technology using bonding techniqu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0Deposition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e.g. epitaxial growth solid phase epitaxy
    • H01L21/2003Deposition of semiconductor materials on a substrate, e.g. epitaxial growth solid phase epitaxy characterised by the substrate
    • H01L21/2007Bonding of semiconductor wafers to insulating substrates or to semiconducting substrates using an intermediate insulating lay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2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 H01L21/263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 H01L21/265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 H01L21/26506Bombardment with radiation with high-energy radiation producing ion implantation in group IV semi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6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 H01L21/30604Chemical etch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18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e.g. a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comprising elements of Group IV of the Periodic Table or AIIIBV compounds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01L21/30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 H01L21/302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using processe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20 - H01L21/26 to change their surface-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r shape, e.g. etching, polishing, cutting
    • H01L21/306Chemical or electrical treatment, e.g. electrolytic etching
    • H01L21/30625With simultaneous mechanical treatment, e.g. mechanico-chemical polish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ment Separation (AREA)

Description

1355711 九、發明說明 【發明所屬之技術領域】 本發明係爲在黏貼晶圓的製造時’有效地防止尤其是 以氧離子注入層爲起因所造成的表面粗糙度惡化或缺陷產 生者。 【先前技術】 就一般的黏貼晶圓之製造方法而言,在形成氧化膜( 絕緣膜)的一片矽晶圓上黏貼另一片矽晶圓,並硏削•硏 磨該黏貼後的矽晶圓,而形成S 0 I層的方法(硏削硏磨法 )、或是在構成SOI層側的矽晶圓(活性層用晶圓)表層 部中,藉由注入氫離子等形成離子注入層後,再與支撐基 板用之矽晶圓黏貼,接著藉由熱處理,利用上述的離子注 入層加以剝離,而形成SOI層的方法(smart cut,智能剝 離法)係爲眾所皆知的。 在這樣的矽晶圓中,使SOI層厚度爲薄的同時,並且 圖得其均勻性係爲相當重要的,發明者們也將滿足該等要 件之S ΟI晶圓製造技術揭示於專利文獻1中。 專利文獻1:國際公開號「W0 2005/074033 Alj 【發明內容】 (發明揭示) (發明所欲解決之課題) 然而’揭不於上述之專利文獻1中的技術,雖然使薄 -5- 1355711 膜化後的膜厚均勻性達到良好,但是在薄膜化後,會造成 表面粗糙度惡化,發生缺陷的情況。 該原因係爲氧離子注入時所導入的氧離子無法形成完 整的氧化膜,在不連續的狀態下存在之情況,於其後的工 程(使氧離子注入層露出的時點),被認爲會造成表面粗 糙度惡化、缺陷產生。 關於上述之表面粗糙度惡化或缺陷產生,雖然也有利 用次一工程的氧化處理或氧化膜除去工程加以改善的情況 ,但尤其是有關缺陷,藉由熱處理工程,恐怕會更爲擴大 (用以解決課題之手段) 因此,本案發明者們爲了達到上述目的,反覆專心硏 檢的結果,因而得到以下所述的見解。 (1 )在利用硏削硏磨法製作黏貼晶圓之情況下,在 氧離子注入後,藉由對於活性層用晶圓,在氫或氬或者是 其等混合氣體的環境中施予1個小時以上之1 100°C以上的 熱處理,而使氧離子注入層的形成係達到比較連續性的狀 態,在於其後使氧離子注入層露出的時點,與在黏貼前沒 有施予熱處理的情況相較,可以改善表面粗糙度,又也可 以抑制缺陷產生。 又在利用智能剝離法製作黏貼晶圓之情況下,同樣地 也在氧離子注入後,藉由在氫或氬或是彼等混合氣體的環 境中施予1個小時以上之1 1 〇 〇 °c以上的熱處理,可以得到 1355711 與硏削硏磨法的情況相同之效果。 (2)進一步,在硏削硏磨法及智能剝離法之任一者 的情況下,藉由對於薄膜化後的活性層用晶圓,在氫或氬 氣等非氧化性環境中進行11 〇〇°c以下的熱處理,可以達到 更平坦化,而且也可以藉由該熱處理,除去殘留在黏貼界 面的氧化物。 該效果係尤其是在直接黏貼沒有絕緣膜的矽晶圓之情 況下極爲有效。 本發明係爲立足於上述見解者。 換言之,本發明的要旨構成係如以下所示。 1.—種黏貼晶圓之製造方法,其係爲由將表面上有或 沒有絕緣膜之活性層用晶圓直接與支撐層用晶圓黏貼後, 薄膜化活性層用晶圓所構成之黏貼晶圓的製造方法’其特 徵爲:使以下的工程達到時序系列性結合’ 在活性層用晶圓中注入氧離子’而在活性層內形成氧 離子注入層之工程; 對於活性層用晶圓,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00°c以上 的溫度施予熱處理之工程; 黏貼活性層用晶圓及支撐層用晶圓之工程; 用以提升黏貼強度之熱處理工程; 硏削黏貼晶圓之活性層用晶圓的部份直至氧離子注入 層前之工程; 進一步硏磨或蝕刻活性層用晶圓,而使氧離子注入層 露出之工程; 1355711 氧化處理黏貼晶圓,而在氧離子注入層的露出面形成 氧化膜之工程: 除去該氧化膜之工程;及 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100°C以下的溫度施予熱處理。 2. —種黏貼晶圓之製造方法,其係爲由在表面上有或 沒有絕緣膜之活性層用晶圓中,離子注入氫或稀有氣體元 素而形成離子注入層後,將該活性層用晶圓直接與支撐層 用晶圓黏貼,接著藉由剥離熱處理,以該離子注入層作爲 界限而與活性層用晶圓的一部份剝離所構成之黏貼晶圓的 製造方法,其特徵爲:使以下的工程達到時序系列性結合
J 對於剝離後的黏貼晶圓,施予用以提升黏貼強度且除 去根據剝離所造成的損傷層之熱處理的工程; 從活性層用晶圓表層注入氧離子,而在活性層內形成 氧離子注入層之工程; 對於黏貼晶圓,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oot以上的溫 度施予熱處理之工程; 硏磨或蝕刻從剝離面到氧離子注入層之活性層用晶圓 ,而使氧離子注入層露出之工程; 氧化處理黏貼晶圓,而在氧離子注入層的露出面形成 氧化膜之工程; 除去該氧化膜之工程;及 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〇〇ec以下的溫度施予熱處理。 3. —種黏貼晶圓之製造方法,其係爲由將表面上有或 -8 - 1355711 沒有絕緣膜之活性層用晶圓直接與支撐層用晶圓黏貼後, 薄膜化活性層用晶圓所構成之黏貼晶圓的製造方法,其特 徵爲:使以下的工程達到時序系列性結合, 在活性層用晶圓中注入氧離子,而在活性層內形成氧 離子注入層之工程; 對於活性層用晶圓,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00。(:以上 的溫度施予熱處理之工程; 黏貼活性層用晶圓及支撐層用晶圓之工程; 用以提升黏貼強度之熱處理工程; 硏削黏貼晶圓之活性層用晶圓的部份直至氧離子注入 層前之工程; 進一步硏磨或蝕刻活性層用晶圓,而使氧離子注入層 露出之工程; 藉由氧化處理黏貼晶圓,氧化氧離子注入層之工程、 除去該氧化層之工程;及 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100 °c以下的溫度施予熱處理。 4.—種黏貼晶圓之製造方法,其係爲由將表面上有或 沒有絕緣膜之活性層用晶圓直接與支撐層用晶圓黏貼後, 薄膜化活性層用晶圓所構成之黏貼晶圓的製造方法,其特 徵爲:使以下的工程達到時序系列性結合, 在活性層用晶圓中注入氧離子,而在活性層內形成氧 離子注入層之工程; 對於活性層用晶圓,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〇〇°c以上 的溫度施予熱處理之工程; -9 - 1355711 黏貼活性層用晶圓及支撐層用晶圓之工程; 用以提升黏貼強度之熱處理工程: 硏削黏貼晶圓之活性層用晶圓的部份直至氧離子注入 層前之工程; 進一步硏磨或蝕刻活性層用晶圓,而使氧離子注入層 露出之工程; 藉由氧化處理黏貼晶圓,氧化氧離子注入層之工程; 除去該氧化層之工程; 對於黏貼晶圓再次施予氧化處理之工程: 除去上述晶圓的氧化部份之工程:及 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〇〇°c以下的溫度施予熱處理。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項之黏貼晶圓的 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活性層用晶圓表面的絕緣膜厚度爲 5 0 nm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5項中任一項之黏貼晶圓的 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氧離子注入層之形成工程中的氧離 子劑量爲 5_0χ1016〜5.0xl017atoms/cm2。 (發明效果) 根據本發明,薄膜化後的膜厚均勻性優是不甩說的, 並且可以穩定得到使表面粗糙度良好且缺陷少的黏貼晶圓 【實施方式】 -10- 1355711 (用以實施發明之最佳形態 以下,具體說明本發明。 在製作黏貼晶圓時,雖說是 層用晶圓之2片砂晶圓,但是在 圓而言,於表面上具有絕緣膜( 也適用在將沒有這樣的絕緣膜者 況。 本發明係針對這樣的黏貼晶 地阻止在絕緣膜厚度薄到50nm 這樣的絕緣膜之情況下擔憂會造 陷產生。 一開始,針對利用所謂的硏 情況加以說明。 在該硏削硏磨法中,首先在 子,而在活性層內形成氧離子注 注入層的表面上形成氧化膜。 注入活性層用晶圓之氧離子 沒有特別的限定,因應活性層的 即可。又以注入加速電壓:100〜 xlO16 〜5.0xl0l7atoms/cm2 的範圍 在本發明中,對於如此所構 離子注入層的活性層用晶圓,在. 以1100°c以上的溫度施予熱處理 的形態達到比較連續性的狀態, 黏貼活性層用晶圓與支撐 本發明中,就活性層用晶 氧化膜)是當然的,但是 直接與支撐層用晶圓的情 圓之製造方法,可以有效 以下之情況,尤其是沒有 成的表面粗糙度惡化及缺 削硏磨法製作黏貼晶圓之 活性層用晶圓中注入氧離 入層。之後,於該氧離子 的注入加速電壓、劑量係 目標膜厚而加以適當選擇 z300keV、氧摻雜量:5.0 爲佳。 成之在活性層內形成有氧 氫或氬等非氧化性環境中 。藉此,使氧離子注入層 而在其後之使氧離子注入 -11 - 1355711 層露出的時點,可以大幅地改善表面粗糙度,又,也可以 抑制缺陷產生。 該熱處理溫度係必須達到上述所示的1 1 00°c以上。此 係當熱處理溫度未滿1 100 °c時,無法形成具有充分連續性 的氧離子注入層,只能得到與沒有進行熱處理情況下之相 同的結果。雖說是這樣,但由於當該熱處理溫度超過1250 °C時,恐怕會發生滑移,因此就熱處理溫度範圍而言,以 設定在1100〜1250 °C爲適合的。 又該熱處理係不僅適用於批次式的爐,也適用於片葉 式的燈管加熱、電阻加熱、閃光燈退火等各種加熱方式, 雖然沒有特別的限定,但是在使用批次式爐的情況下,以 施予1個小時以上,又在使用片葉式爐的情況下,以施予 10秒以上的熱處理爲佳,重要的是考量生產性後,將各裝 置的熱處理時間達到最適化即可。 接著,黏貼活性層用晶圓及支撐層用晶圓。 又在該黏貼時,於其之前藉由使用氮氣、氧氣、氬氣 、稀釋氫及前述混合氣體等進行電漿處理,除去黏貼表面 的有機物,此係對於抑制以有機物爲起因所造成的氣泡缺 陷、提升成品率方面極有效果。 其後,施予用以提升黏貼強度的熱處理。在該熱處理 中的環境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是關於處理溫度及時間係 以1 200°c、60分鐘爲佳。 接著,硏削黏貼晶圓之活性用晶圓部份直至氧離子注 入層前。通常,該硏削係利用機械式加工加以實施。 -12- 1355711 接著,進一步硏磨或蝕刻活性層用晶圓,使氧離子 入層露出。 就上述的薄膜化處理而言,在利用硏磨處理之情況 ,以一邊供給砥粒濃度爲1質量%以下的硏磨劑,一邊 行爲佳。就這樣的硏磨劑而言,係可以舉例如磁粒(例 矽)濃度爲1質量%以下的鹼性溶液。又就鹼性溶液而 ,以無機鹼性溶液(KOH、NaOH等)、有機鹼性溶液 例如以胺作爲主成分之哌嗪或伸乙基二胺等)或是此等 混合溶液等爲佳。 這樣的硏磨劑係由於使砥粒濃度爲1質量%以下, 此根據砥粒的機械性硏磨作用幾乎沒有,並且使根據鹼 溶液的化學性硏磨作用優先進行,該鹼性溶液係由於 Si/Si02的蝕刻比例爲高,因此可以更有效地硏磨Si層< 又在利用蝕刻處理的情況下,就蝕刻液而言,以 KOH溶解於只有純水(DIW)中之鹼性蝕刻液(液溫: °c )爲佳,再將硏削後的黏貼晶圓浸漬於該蝕刻液中。 該鹼性蝕刻液中的KOH濃度係設定在1 0質量%程度爲 ,又添加〇」質量%程度的過氧化氫(h2o2 )係爲有利 〇 藉此,使Si/Si02的蝕刻比例達到3 00以上,由於 化膜(Si02 )係難以被溶損,因此當使用該鹼性蝕刻液 行蝕刻時,可以有效地只除去S i層。 如上述所示,雖然硏磨了利用硏削所殘留的一部份 層,而使氧離子注入層露出,但是在該氧離子注入層中 注 下 進 如 J—τ. ( 的 因 性 使 將 85 又 佳 的 氧 進 Si -13- 1355711 根據鹼性溶液的化學性硏磨係沒有作用。爲此,氧離子注 入層係幾乎沒有被硏磨。其結果爲可以使氧離子注入層均 勻性地露出。 接著,氧化處理黏貼晶圓,在氧離子注入層的露出面 形既定厚度的氧化膜。 該氧化處理係在氧化性環境中進行即可,雖然處理溫 度係沒有特別的限定,但以600〜1 000 °C的氧化性環境爲 佳。 在此,雖然針對所形成的氧化膜厚度沒有特別的限定 ,但是以100〜5 OOnm程度爲佳。 接著,削除該氧化膜。 該氧化膜的除去係利用HF液加以洗淨亦可,或是根 據使用氫氣或Ar氣體或者是包含HF的氣體之退火加以蝕 刻亦可。 在此,上述之氧化處理及除去處理係重覆進行數次亦 可。藉此,可以維持平坦化的表面粗糙度,並且可以使活 性層更進一步的薄膜化。換言之,在使活性層的裕度變大 而圖得更進一步的薄膜化之情況下,於氧化處理而形成氧 化膜後,藉由反覆進行例如利用HF蝕刻之除去氧化膜的 工程,可以使活性層更薄膜化》 又在除去氧化膜後,將黏貼晶圓浸漬於例如有機酸與 氟酸的混合液中,對於除去附著在黏貼晶圓表面的粒子及 金屬不純物係爲有利的。 接著,在本發明中,對於薄膜化的黏貼晶圓,係在氫 -14- 1355711 、氬氣等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100 °C以下的溫度施予熱處理 。藉由該熱處理,可以達到更進一步的平坦化’並且能夠 除去殘留在黏貼界面的氧化物。 該效果係在絕緣膜厚度薄到50nm以下之情況 '或是 直接黏貼沒有這樣的絕緣膜之矽晶圓的情況下更爲顯著。 又雖然在使該熱處理溫度超過11 〇〇°C可以促進平坦化 ,但是當考量了活性層的膜厚均勻性及黏貼界面的殘留物 除去效果,將溫度設定爲1100 °c以下係爲重要的。換言之 ,在超過1 1 〇 〇 °c的情況下,雖然促進了活性層的蝕刻,但 可能會使膜厚均勻性惡化,又當溫度變高時,使得殘留在 黏貼界面的氧化物容易朝活性層側擴散,造成局部性蝕刻 活性層,而恐怕於表面上發生凹痕狀的缺陷。因此,熱處 理溫度係限定在11 00°C以下。雖說是這樣,但是當熱處理 溫度未滿l〇〇〇°C時,因爲無法得到上述的效果,因此熱處 理溫度係設定在1〇〇〇°c以上爲佳。 如此一來,可以得到膜厚均勻性優,且具有平坦化之 表面粗糙度,進一步使缺陷也少之黏貼晶圓。 其次,針對利用所謂的智能剝離法製作黏貼晶圓之情 況加以說明。 就該智能剝離法而言,首先在活性層用晶圓中,以離 子注入氫或稀有氣體元素而形成離子注入層。該離子注入 層係用來作爲之後在利用劈開而剝離活性層用晶圓之一部 份時的界限。 接著,黏貼活性層用晶圓及支撐層用晶圓。 -15- 1355711 其後,施加剝離熱處理,以上述的離子注入 限,剝離活性層用晶圓的一部份》 該剝離熱處理係根據常法,在500°C程度的 行即可。其結果爲以離子注入層作爲界限而使黏 面性完整被剝離。 接著,對於剝離後的黏貼晶圓,施予用以提 度且除去根據剝離的損傷層之熱處理。 該熱處理條件若是在氧化性環境中的話,雖 度、處理時間及氧化方法都沒有特別的限定,但 除去剝離時所產生的損傷層厚度之條件係爲必要 若損傷層爲l〇〇nm的話,形成氧化膜的厚度係 2 OOnm以上》 接著,從活性層用晶圓表面注入氧離子,而 內形成氧離子注入層。 該氧離子注入層的形成係採用與前述之硏削 情況相同加以進行即可。但是就注入條件而言, 活性層的厚度,並在加速電壓例如爲30〜50keV ,因此必須事前決定形成氧注入層的深度。 再者,對於黏貼晶圓,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 上的溫度施予熱處理。 藉由該處理,可以使氧離子注入層的形態達 續的狀態,在其後之使氧離子注入層露出的時點 幅地改善表面粗糙度,又也能夠抑制缺陷產生。 針對該熱處理條件及使用爐,也是採用與前 層作爲界 溫度下進 貼晶圓全 升黏貼強 然處理溫 是要能夠 的。例如 必須達到 在活性層 硏磨法的 考量最終 下進行等 1 1 0 0 °c 以 到比較連 ,可以大 述之硏削 -16- 1355711 硏磨法的情況相同加以進行即可。 接著,雖說是硏磨或蝕刻從剝離面到氧離子注入層之 活性層用晶圓,露出氧離子注入層後,氧化處理黏貼晶圓 而在氧離子注入層的露出面上形成既定厚度的氧化膜,.再 於其後除去該氧化膜,但針對此等硏磨•蝕刻處理、氧化 膜形成處理及氧化膜除去處理,都與前述之硏削硏磨法之 情況相同即可。 其後,進一步在氫、氬氣等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100 °c 以下的溫度施予熱處理。 藉由該熱處理,可以達到更進一步的平坦化,並且可 以達到除去黏貼界面中之殘留氧化物的效果係與前述相同 〇 再者,該效果係在絕緣膜厚度薄到50nm以下之情況 、或是直接黏貼沒有這樣的絕緣膜之矽晶圓的情況下更爲 顯著。 如此一來,即使在利用智能剝離法的情況下,也可以 穩.定得到膜厚均勻性優,且具有平坦化之表面粗糙度,進 一步使缺陷也少之黏貼晶圓。 再者,若是根據本發明的話,也能夠製作直接黏貼結 晶位向不同的矽晶圓(例如1 1 〇結晶與1 〇〇結晶之黏貼或 是111結晶與100結晶之黏貼等)之黏貼晶圓。 (實施例) (實施例1 ) -17- 1355711 準備2塊由利用CZ法養成、並以硼作爲 錠所切片而成之直徑:300nm的矽晶圓,並從 晶圓表面,以加速電壓:150keV、劑 1016atoms/cm2的條件注入氧離子。其結果爲在 晶圓表面約300nm的深度位置,形成氧離子注 接著,在Μ氣環境中施予1200°C、1小時 ,以注入氧離子的面作爲黏貼面,直接黏貼於 圓上。 其後,爲了強固結合黏貼界面,在氧化性 1 100°C、2小時的熱處理。 其次,使用硏削裝置,以只硏削從黏貼晶 用晶圓的表面到既定厚度之方式,硏削黏貼晶 用晶圓。再者,在氧離子注入層的表面側上殘 晶圓的一部份(膜厚:約5 v m )。 接著,一邊供給含有砥粒(矽)濃度爲1 的砥粒之硏磨劑,一邊硏磨硏削後的黏貼晶圓 氧離子注入層露出。就硏磨劑而言,係使用© 質量%以下之鹼性溶液。又可以確認所得到的 層係均勻地形成在黏貼晶圓面內。 其後,對於黏貼晶圓,在氧化性環境中 9 50°C、〇.5小時的濕氧化處理。其結果爲在氧 的露出面上形成1 5〇nm厚度的氧化膜。其次’ 淨除去該氧化膜。 接著,在氬氣環境中施予1 100 °C、1小時 摻雜物的矽 活性層用矽 量:5 0 X 離活性層用 入層。 的熱處理後 支撐層用晶 環境中進行 圓之活性層 圓的活性層 留活性層用 質量%以下 表面,而使 粒濃度爲1 氧離子注入 施予溫度: 離子注入層 利用HF洗 的熱處理, -18 - 1355711 完成黏貼晶圓。 針對如此一來所得到的黏貼晶圓’使用原子間力顯微 鏡,測定表面粗糙度(RMS値)的同時,並利用剖面 TEM調查表面附近的缺陷有無。 所得到的結果係集合於第1圖及表1加以表示。 (實施例2 ) 準備2塊由利用CZ法養成、並以硼作爲摻雜物的矽 錠所切片而成之直徑:3 OOnm的矽晶圓,並在作爲活性層 用晶圓的矽表面上,以加速電壓:50keV、劑量:1.〇χ 1017atoms/Cm2的條件注入氫離子。其結果爲在離活性層用 晶圓表面約450nm的深度位置,形成氫離子注入層。 其次,直接與支撐層用晶圓黏貼後,施予剝離熱處理 。此時之剝離熱處理條件係爲在500°C的氮氣環境中保持 3〇分鐘。其結果爲在氫離子注入層上形成氫氣的氣泡,並 以該氣泡所形成的氫離子注入層作爲界面,剝離黏貼晶圓 的一部份(活性層用晶圓的一部份)。藉此形成黏貼晶圓 〇 其後’爲了除去剝離時的損傷、且強固結合黏貼界面 ’而在氧環境中進行950°C、0.5小時(濕)的熱處理。 其次’利用H F洗淨除去氧化膜後,從黏貼晶圓的剝 離面注入氧離子。此時的注入條件係設定爲加速電壓: 40keV、劑量:5.0xl〇16atoms/cm2。藉此,在離黏貼晶圓 的剝離面約5 Onm的深度位置形成氧離子注入層。 -19- 1355711 再者’爲了使氧離子注入層的形成達到更連續性,在 氬氣環境中施予i2〇〇°c、1小時的熱處理。 接著,一邊供給抵粒濃度爲1質量%以下的硏磨劑, 一邊硏磨黏貼晶圓的表面,而使氧離子注入層的表面露出 。該硏磨方法係與上述之實施例1的情況相同。 其後,在氧化性環境中施予溫度:9 5 0 °c、0.5小時的 濕氧化處理,在氧離子注入層的露出面上形成150nm厚度 的氧化膜。接著,利用HF洗淨除去該氧化膜。 其後,在氬氣環境中施予1100°C、1小時的熱處理, 完成黏貼晶圓。 針對如此一來所得到的黏貼晶圓,使用原子間力顯微 鏡,測定表面粗糙度的同時,並利用剖面TEM調查表面 附近的缺陷有無。 所得到的結果係集合於第1圖及表1加以表示。 (比較例1 ) 準備2塊由利用CZ法養成、並以硼作爲摻雜物的矽 錠所切片而成之直徑:300nm的矽晶圓,並從活性層用矽 晶圓表面,以加速電壓:150keV、劑量:5·0χ 1016atoms/cm2的條件注入氧離子。 接著,在不施予熱處理的狀態下,以注入氧離子的面 作爲黏貼面,直接黏貼於支撐層用晶圓上。 其後,爲了強固結合黏貼界面,而在氧化性氣體環境 中進行1 100 °C、2小時的熱處理。 -20- 1355711 接著,與實施例1相同進行硏削.硏磨,使氧離子注 入層的表面露出。 其後’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流程,形成氧化膜,之 後再將其除去,完成製作黏貼晶圓。 針對如此一來所得到的黏貼晶圓,使用原子間力顯微 鏡,測定表面粗糙度的同時,並利用剖面T E Μ調查表面 附近的缺陷有無。 所得到的結果係集合於第1圖及表1加以表示。 (比較例2) 利用以實施例2相同的流程,在剝離面上進行氧離子 注入,而在活性層中形成氧離子注入層。 接著,在不施予熱處理的狀態下,與實施例2相同硏 磨黏貼晶圓的表面,而使氧離子注入層露出。 其後,利用與實施例2相同的流程,形成氧化膜,其 後再將其除去,完成製作黏貼晶圓。 針對如此一來所得到的黏貼晶圓,使用原子間力顯微 鏡,測定表面粗糙度的同時,並利用剖面ΤΕΜ調查表面 附近的缺陷有無。 所得到的結果係集合於第1圖及表1加以表示。 1355711 (表1 ) 缺陷有無 實施例1 _ 無 實施例2 無 比較例1 有 比較例2 有 由第1圖及表1可以明確得知,實施例1、2的任— 者,在與比較例1、2相較時,皆可大幅改善表面粗糙度 ,又缺陷發生也都達到沒有的狀態。 $ (實施例3 ) 除了在進丫了氧注入的活性層用晶圓上形成5 n m的氧化 膜之外’其他的皆以利用與實施例1相同的流程,製作黏 - 貼晶圓。 其結果爲所得到的黏貼晶圓係與實施例1相同,沒有 缺陷,且表面粗糙度也爲5〜6nm。 • (實施例4 ) 除了在氫注入前,在活性層用晶圓上形成5 nm的氧化 膜之外,其他的皆以利用與實施例2相同的流程,製作黏 貼晶圓。 其結果爲所得到的黏貼晶圓係與實施例2相同,沒有 缺陷,且表面粗糙度也爲5〜6nm。 【圖式簡單說明】 -22- 1355711 第1圖係爲顯示比較實施例1、2及比較例1、2的表 面粗糙度的圖面。
-23-

Claims (1)

1355711 十、申請專利範園 1. 一種黏貼晶圓之製造方法,該黏貼晶圓係將表面具 有或不具有絕緣膜之活性層用晶圓,直接與支撐層用晶圓 黏貼後,薄膜化活性層用晶圓所構成者,其特徵爲:使以 下的工程達到時序系列性結合, 在活性層用晶圓注入氧離子,而在活性層內形成氧離 子注入層之工程; 對於活性層用晶圓,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〇〇°c以上 的溫度施予熱處理之工程; # 黏貼活性層用晶圓及支撐層用晶圓之工程; 用以提升黏貼強度之熱處理工程; _ 硏削黏貼晶圓之活性層用晶圓的部份直至氧離子注入 層爲止之工程; 進一步硏磨或蝕刻活性層用晶圓,而使氧離子注入層 露出之工程; 氧化處理黏貼晶圓,而在氧離子注入層的露出面形成 氧化膜之工程; ® 除去該氧化膜之工程;及 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〇〇°c以下的溫度施予熱處理之 工程。 2 · —種黏貼晶圓之製造方法,該黏貼晶圓係在表面具 有或不具有絕緣膜之活性層用晶圓,進行氫或稀有氣體元 素之離子注入而形成離子注入層後,將該活性層用晶圓直 接與支撐層用晶圓黏貼,接著藉由剝離熱處理,以該離子 -24- 1355711 注入層作爲界限而將活性層用晶圓之一部份剝離所構'成者 ,其特徵爲:使以下的工程達到時序系列性結合, 對於剝離後的黏貼晶圓,施予用以提升黏貼強度且除 去剝離所造成的損傷層之熱處理的工程; 從活性層用晶圓表面注入氧離子,而在活性層內形成 氧離子注入層之工程; 對於黏貼晶圓,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〇(TC以上的溫 度施予熱處理之工程; 硏磨或蝕刻從剝離面到氧離子注入層之活性層用晶圓 ,而使氧離子注入層露出之工程; 氧化處理黏貼晶圓,而在氧離子注入層的露出面形成 氧化膜之工程; 除去該氧化膜之工程;及 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001以下的溫度施予熱處理之 工程。 3 . —種黏貼晶圓之製造方法,該黏貼晶圓係將表面具 有或不具有絕緣膜之活性層用晶圓,直接與支撐層用晶圓 黏貼後,薄膜化活性層用晶圓所構成者,其特徵爲:使以 下的工程達到時序系列性結合, 在活性層用晶圓注入氧離子,而在活性層內形成氧離 子注入層之工程; 、 對於活性層用晶圓,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〇〇°C以上 的溫度施予熱處理之工程; 黏貼活性層用晶圓及支撐層用晶圓之工程; -25- 1355711 用以提升黏貼強度之熱處理工程; 硏削黏貼晶圓之活性層用晶圓的部份直至氧離子注入 層爲止之工程: 進一步硏磨或触刻活性層用晶圓,而使氧離子注入層 露出之工程; 藉由氧化處理黏貼晶圓,而使氧離子注入層氧化之工 程:除去該氧化層之工程;及 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〇〇°c以下的溫度施予熱處理之 工程。 參 4 . 一種黏貼晶圓之製造方法,該黏貼晶圓係將表面具 有或不具有絕緣膜之活性層用晶圓,直接與支擦層用晶圓 黏貼後,薄膜化活性層用晶圓所構成者,其特徵爲:使以 下的工程達到時序系列性結合, 在活性層用晶圓注入氧離子,而在活性層內形成氧離 子注入層之工程; 對於活性層用晶圓,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〇〇°c以上 的溫度施予熱處理之工程; ® 黏貼活性層用晶圓及支撐層用晶圓之工程; 用以提升黏貼強度之熱處理工程; 硏削黏貼晶圓之活性層用晶圓的部份直至氧離子注入 層爲止之工程: 進一步硏磨或蝕刻活性層用晶圓,而使氧離子注入層 露出之工程; 藉由氧化處理黏貼晶圓,而使氧離子注入層氧化之工 -26- 1355711 程; 除去該氧化層之工程; 對於黏貼晶圓再次施予氧化處理之工3 除去上述晶圓的氧化部份之工程;及 在非氧化性環境中以1 1 〇〇°c以下的溫 工程。 5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 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活性層用晶圓表面 50nm以下。 6 ·如申請專利範圍第1至4項中任一 製造方法,其中’前述氧離子注入層之形 子摻雜裏爲 5·0χ1016 〜5.0xl〇17atoms/cm2。 度施予熱處理之 項之黏貼晶圓的 的絕緣膜厚度爲 項之黏貼晶圓的 成工程中的氧離
-27- 1355711 七、指定代表圖: (一) 、本案指定代表圖為:第(1 )圖 (二) 、本代表圖之元件代表符號簡單說明:無 八、本案若有化學式時,請揭示最能顯示發明特徵的化學 式:
TW096124368A 2006-07-04 2007-07-04 Method of producing simox wafer TWI355711B (e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6184237A JP2008016534A (ja) 2006-07-04 2006-07-04 貼り合わせ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816368A TW200816368A (en) 2008-04-01
TWI355711B true TWI355711B (en) 2012-01-01

Family

ID=388945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096124368A TWI355711B (en) 2006-07-04 2007-07-04 Method of producing simox wafer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8048769B2 (zh)
EP (1) EP1936664A4 (zh)
JP (1) JP2008016534A (zh)
CN (1) CN101356622A (zh)
TW (1) TWI355711B (zh)
WO (1) WO20080045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261960B2 (ja) 2007-04-03 2013-08-14 株式会社Sumco 半導体基板の製造方法
JP5499428B2 (ja) 2007-09-07 2014-05-21 株式会社Sumco 貼り合わせ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EP2075830A3 (en) 2007-10-11 2011-01-19 Sumc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bonded wafer
KR101032564B1 (ko) 2008-04-11 2011-05-06 가부시키가이샤 사무코 접합 웨이퍼의 제조 방법
JP2009272471A (ja) * 2008-05-08 2009-11-19 Sumco Corp 貼り合わせ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JP2009289948A (ja) * 2008-05-29 2009-12-10 Sumco Corp 貼り合わせ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JP5597915B2 (ja) * 2008-08-12 2014-10-01 株式会社Sumco 貼り合わせ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JP5766901B2 (ja) * 2008-11-28 2015-08-19 株式会社Sumco 貼り合わせ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US11932535B2 (en) * 2018-03-28 2024-03-19 Sumitomo Precision Products Co., Ltd. MEMS device manufacturing method, MEMS device, and shutter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124092A (ja) 1998-10-16 2000-04-28 Shin Etsu Handotai Co Ltd 水素イオン注入剥離法によってsoiウエーハ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この方法で製造されたsoiウエーハ
WO2003046993A1 (fr) * 2001-11-29 2003-06-05 Shin-Etsu Handotai Co.,Ltd. Procede de production de plaquettes soi
WO2004010505A1 (ja) * 2002-07-18 2004-01-29 Shin-Etsu Handotai Co.,Ltd. Soiウェーハ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47577B2 (ja) 2002-07-18 2008-09-10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Soi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JP4407127B2 (ja) * 2003-01-10 2010-02-03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Soi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
TW200428637A (en) * 2003-01-23 2004-12-16 Shinetsu Handotai Kk SOI wafer and production method thereof
JP4285244B2 (ja) * 2004-01-08 2009-06-24 株式会社Sumco Soiウェーハの作製方法
EP1710836A4 (en) * 2004-01-30 2010-08-18 Sumco Corp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SOI WATER
JP2005340348A (ja) * 2004-05-25 2005-12-08 Sumco Corp Simox基板の製造方法及び該方法により得られるsimox基板
JP5168788B2 (ja) * 2006-01-23 2013-03-27 信越半導体株式会社 Soi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
US7977221B2 (en) * 2007-10-05 2011-07-12 Sumco Corporation Method for producing strained Si-SOI substrate and strained Si-SOI substrate produced by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08016534A (ja) 2008-01-24
CN101356622A (zh) 2009-01-28
WO2008004591A1 (fr) 2008-01-10
EP1936664A1 (en) 2008-06-25
EP1936664A4 (en) 2011-02-23
TW200816368A (en) 2008-04-01
US8048769B2 (en) 2011-11-01
US20100015779A1 (en) 2010-01-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55711B (en) Method of producing simox wafer
JP4526818B2 (ja) 貼り合わせ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
JP4509488B2 (ja) 貼り合わせ基板の製造方法
JP4934966B2 (ja) Soi基板の製造方法
JP4715470B2 (ja) 剥離ウェーハの再生加工方法及びこの方法により再生加工された剥離ウェーハ
JP5363974B2 (ja) 改良された薄膜化プロセスを用いて製造されたガラス絶縁体上半導体
JP5135935B2 (ja) 貼り合わせウエーハの製造方法
TWI357101B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bonded wafer
KR101304245B1 (ko) 저온에서 반도체층들을 분리하는 방법
WO2005074033A1 (ja) Soi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JP2006216826A (ja) Soi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WO2000024059A1 (fr) Procede de production de tranche soi utilisant un procede de separation d'implantation d'ions hydrogene et tranche soi produite a l'aide du procede
TW200816398A (en) A method of direct bonding two substrates used in electronics, optics, or optoelectronics
JPWO2005022610A1 (ja) 貼り合わせ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EP2993686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hybrid substrate
WO2013102968A1 (ja) 貼り合わせsoi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KR20090081335A (ko) 접합 웨이퍼의 제조 방법
JPWO2005024925A1 (ja) Soiウェーハの作製方法
JP2015177150A (ja) 貼り合わせ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TWI335614B (en) Method of producing bonded wafer
WO2009031392A1 (ja) 貼り合わせ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EP2474995B1 (en)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oi wafer
JP2006165061A (ja) Soi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
TWI549192B (zh)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wafers
WO2016059748A1 (ja) 貼り合わせウェーハの製造方法